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1篇: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高中英语课程正在不断进行着改革与深化,我国高中阶段的英语引入了许多具有创新思想的外国教育教学理念,其中就以对话教学理念为先导。笔者认为根据教学情境的含义来说,对话教学情境应该有的特征是:

一、具有学生主体性

对话教学情境中,老师早已不再是始终把持话语权的人,他们只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指导与陪伴,甚至可以说,教师在对话教学情境中有时也是受益者,能从学生的观点与质疑中获益良多。可以说教师更多的是以一种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的。在相互探讨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的身份和学生是平等的,不再是一种权威的象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与关系下,老师和学生均是相互关爱与信任的,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师生间的尊重。其中要特别强调的是,不仅是教师的态度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那种平等、民主的氛围,还要注意课堂环境上面的布置,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这样和谐的氛围。

二、具有教学上的拓展性

笔者认为,教学情境思想之所以成为目前最具有可探讨性与实践性的教育思想,正是因为它本身具有这种教学上的拓展性。教学上的拓展性主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注意对话教学情境当中教师的态度。老师的态度决定了教学的外延,如果你的课是更具开拓性的,对学生的观点是更具包容性的。那么显然,学生愿意接受这种非强制性的知识,而且在接受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的具有创新性,不是主观迎合老师的想法,这也是对话教学情境最大的优势特征。其次,我们谈到的教学上的拓展性还包括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它是更具有拓展性。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资源越是多样化、新颖化,越是让我们感受到整个课堂上学生的活力与参与。这样新鲜的教学资源也让我们知识更具有话题性,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学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性。而且更贴近我们现实生活的教学资源,往往是更具实用性的。在这样具有拓展性的教学环境中,何愁学生的注意力不提升。

三、师生关系上的亲密性

笔者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只有能够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时,才是有利于教学进行的。而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关系,是那种在平等、和谐之上,更具亲密性会获得更为难以想象的教学效果。古语早已有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那么良好的对话教学情境中,更多的是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学生有权利表达自己,而不局限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老师的任务不再是传声筒,强制性地传授知识,而是在具有生成性与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独立的思考与学习。学生是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开花的种子,如果暂时没有开花,那么是他的花期还没有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其实是一颗大树。所以恳请各位老师用更多的爱与宽容来营造我们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孩子能够怀着更为积极、大胆,具有创新意识地去吮吸知识的养分。

四、教学上对学生的理解性

第2篇: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所谓现代学校制度,是指符合现代教育基本理念,构建学校法人制度以确立学校主体地位,以学校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新型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其中,以人为本是前提,学校法人主体地位是关键。由此可见,现代学校制度中,强调学校的法人制度以及政校分离。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承认学校拥有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二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学校依法享有对学校的管理权,在校内管理、经费使用、教育组织和人事分配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对国家和出资者以及受教育者承担责任。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

对基本特征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主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依据对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是对传统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它应该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校分开、系统管理”的基本特征。二是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应具有多元、开放和包容的特点,因此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就是教育法制化、民主化、开放化的过程。由此可以概括出现代学校制度最基本的三大特征:一是依法自主经营的学校制度,包括学校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政府职能与学校职能的分离、国家权利与学校法人权利的分离、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等内容。二是科学、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包括校本机制和人本原则,以及依法治校、民主治校、专家治校、以教学为中心、允许学生自主择校等内容。三是家庭、学校、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包括社区、家长、学校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学习型社区等内容。

三、现代学校制度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1、我国高职院校改革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需要。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体现整个社会文明和国家整体力量。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扩大办学自,进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最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中学校自不够,家长、社会参与度有限等问题,现代学校制度的理念和实践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包括高职院校改革、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改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尝试途径。

2、我国所处时代背景的要求。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的共识,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部门和学者不断思考和研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改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必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这为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中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供了时代背景。

3、家长、社会的关注和需要。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逐渐成为决定人们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由此更加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与全社会的关注,他们的意见开始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影响,这就使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变为一种可能。而现代学校制度中强调多元参与、多方管理,也为这种关注和需要提供了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认识的加深,终身教育观念被人们逐渐认同,建立学习化社会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于是各地开展了社区教育,职业教育也开始走进社区,社会也开始更加关注并参与职业教育。职业院校也意识到只有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被社会接受,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现代学校制度的出现正适应了目前的需求,成为职业院校体制改革的首选目标。所以说在这样广泛的基础上推行现代学校制度有很大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沈佩琼,刘学昶.高职院校现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初探[J].职教通讯,2007,(2)。

[2]张宽政.高职学院现代学校制度及根本原则[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艾克柔.与时俱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3,(11)。

第3篇: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宋杨(1982-),女,天津人,河北联合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馆员;张涛(1982-),男,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讲师。(河北 唐山 06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网络文化视域下引导大学生群体主流思想舆论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30316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93-02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文化也相伴而生,其影响大学生群体舆论的作用机制逐渐形成。一般来讲,网络文化是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一切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是人们使用网络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及其一切相关产物。大学生群体网络文化的基本状态和传播特点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在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厘清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大学生网络文化特征,分析其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个体自主表达思想观点的主要工具,借助对该群体网络文化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网络文化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可以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互联网的影响力扩大覆盖面,进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分布领域。

其次,有利于促进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全面分析,还有助于更好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走向,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氛围,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最后,有利于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素质,构建合格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系统研究大学生群体当中的网络文化存在和传播特点,可以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手段保障。促使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上网习惯、交流习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与机制,确保教育者具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二、大学生网络文化基本特征

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证验证,从网络的一般特点出发,结合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的具体情况,全面总结了目前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世界性和开放性

网络自诞生以来就具备了世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大学生使用网络也符合网络本身先天的这一特点。具体而言,大学生网络使用没有国界的限制,虽然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只登陆和浏览中文网站,但是快捷迅速的信息传递和转换已经使得中外文网站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实现了同步更新,国家的界限已经在网络世界当中变得非常模糊;开放性也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之一,目前虽然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网络的监管,能够部分控制网络信息,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大学生网络的封闭性只是相对的,而开放性具有绝对意义。

2.交互性和隐蔽性

交互性是网络交流的集中表现,也是网络舆论产生的基本方式,大学生乐于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其交互性的认同,也就是说利用网络实现交流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隐蔽性是建立在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基础之上的,数字化的身份以及各种无须实名注册的网络平台的使用,使得大学生出于规避风险和消除表达顾虑的原因而选择虚假的身份参与网络表达,造成了这一特定群体网络文化的隐蔽性特征。①

3.创造性和异化性

由于大学生网络的无限丰富性和海量信息,任何个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的信息,并且在愿意的前提下建立与志同道合的人的交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拓展,为激发个体的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成就了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创造性特征;异化性是普遍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网络事物之中的状态,也就是事物在网络中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倾向,具体到大学生来说,比如纯粹愤青式的发泄、对网络负面信息的恶意传播和过度追求自由而引发的不负责任的言论等等。

4.平等性和虚拟性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当中,基于平等的技术条件和信息流动水平(对于个体大学生而言,信息流促成了同样的类似于海平面的“信息平面”,也是同样能力的主体使用网络的相同准入门槛),造成了实质上的优于现实世界当中的平等状态;虚拟性是网络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对于大学生网络文化来讲,由于青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网络的虚拟性所造成的影响,也就是说青年大学生网络文化中虚拟性的特点对这个特定群体的影响更加深远。

5.大众性和自由性

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大众性是指学生群体和非学生群体网民并非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叠在一起,影响彼此并按照时间维度互相转化的动态过程,同时,大众性也可以理解为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对整个网民群体的文化辐射作用;自由性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能够比较自由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能够约束青年人网络参与活动的硬性手段和条条框框几乎没有,出于自己个性和爱好的网络参与与表达是其主要的实现形式。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从网络文化概念出发,理顺大学生网络文化特征的具体内容,以网络文化特征为探讨角度,论证研究主要观点,分析网络文化视域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网络文化定义,能够囊括全部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文化特征,并全面分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1.立足世界性和开放性特征,探讨加强机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方式

网络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文化的地区差异,为文化无国界交流创造了条件,同时网络没有任何准入设置,具有完全开放特点,因此,完成舆论引导一定要建立专门机构并培养具有较强素质和执行能力的人才队伍。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就是要建立一支能够全天候、全方位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队伍。

2.立互性和隐蔽性特征,探讨加强校园主流媒体建设的途径

交互性是形成网络舆论的先决条件,也是舆论传播的基本方式,隐蔽性导致个体的身份角色隐藏,道德约束力下降和“愤青”情绪膨胀等,因此,实现舆论引导必须依靠主流媒体发出的权威信息,使之能够快速占领舆论阵地,实现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体制化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权威信息的被认可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也可以认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有效性标志,在某种意义上讲,校园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能力。

3.立足创造性和异化性,探讨加强重点事件和敏感信息的深度供给

网络的海量信息和全方位交流提升了创造力水平,而这又恰恰是造成异化的主要原因,人们常常用双刃剑来形容网络文化的创造性和异化性特征的极端发展状态,因此,保障正常的舆论引导就要通过鼓励积极的创造性和避免极端的异化性来完成,深度信息供给能帮助大学生建立高度的自主理性判断能力,增强其对消极舆论的“免疫能力”,通过主体对重点信息逐步的了解,确立起对现行体制的深度认同,进而营造大学生群体的良性舆论环境。建立并不断完善良性舆论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功能。

4.立足平等性和虚拟性,探讨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相关领域立法工作的具体步骤

网络的隐蔽性导致社会人社会身份的隐没,学生网民个体在技术水平一致的前提下,几乎实现了完全的平等参与和表达,网络空间的虚化、网络行为的虚拟和网络身份的虚拟构成了大学生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因此,需要通过制度和法律建设规范平等的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把主体的平等权控制在不能侵害其他主体权利的范围之内,同时防止虚拟性带来的责任缺失,通过规范大学生网民的行为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通过法律的手段和方式,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秩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进行网络参与,逐步强化平等性地位并消除虚拟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5.立足大众性和自由性特征,探讨培养大学生网民责任意识与合格的“网络公民”的具体途径

大学生网民不分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等外部条件,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不受约束、“为所欲为”,当然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并非没有边界,但是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缺少纪律和规则的约束,因此,要想对其舆论导向进行控制,同时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要寻求培养网民责任意识的方法,将责任心和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内化到学生的上网行为之中,最终培养出能够完全自觉履行网络责任、义务,依法依规行使网络权利的“网络公民”,通过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注释:

①通过我们的调查,当前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倾向于更多的使用同学群体共同使用的“熟人网络”的趋势,但是也没有完全取代带有隐蔽性的虚假身份,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真实和虚假身份共同存在是其网络参与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魏潾.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第4篇: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儿童早期绘画;教育;影响

儿童早期绘画有着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教师,只有从儿童的角度去看世界,充分观察儿童的作画规律,才能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才能有效地调整教育策略,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于学生的创造和想象予以正确的点拨和鼓励,从而使儿童在早期教育的过程中,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儿童早期绘画的基本特征

儿童绘画通常由线条的描画开始,这一阶段称之为涂鸦,涂鸦更倾向于是儿童的绘画游戏,在经历了涂鸦阶段之后,儿童的绘画开始进入前样式化阶段。儿童会在这一阶段进一步了解绘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开始运用除线条以外的圆形和椭圆形,但他们不以基线作参照。儿童在早期绘画中出现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以简化的原则运用圆形单元,他们会接二连三地使用同样的图画单元。在儿童的前样式化绘画阶段,圆圈是他们普遍所偏爱的形状,这符合心理学对视觉研究得出的结论,即视觉总是对圆形形状有优先的把握,当刺激物比较模糊时,视觉总是自动地把它看成是一个圆形,此外,圆形的完美性也容易引人注意。

二、儿童早期绘画对教育措施的影响

儿童早期绘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对儿童的早期绘画教育必须要遵循儿童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因此,为了保护儿童的艺术天性,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首先遵循儿童艺术潜能的发展规律。对于儿童绘画天赋的保护要求教师不能损害儿童对于事物的直接性的情感反应,不能过早地将成人世界中的评判标准灌输给儿童,要尽量多为儿童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与空间,让儿童能够顺应天性去广泛地感受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儿童早期绘画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儿童的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对儿童观察生活的引导开始,应当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美,积累美的体验,加深对美的事物的主观理解。儿童的艺术创造教育则应当打破传统的以灌输为主要方法、以临摹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旧思想,积极地提倡让儿童自由创造的新观念。

绘画是一个人对于客观事物以及自身思维的美好想象,对于儿童来说,早期绘画则能够挖掘儿童的潜力,拓宽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更能够有效地提升儿童的动手能力。因此,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研究绘画艺术对于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作用,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儿童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第5篇: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第6篇: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得到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充分显示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一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包括3个层面,即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1.1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以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推广给农民,使农民能将新知识与新技能应用至农业生产过程中,达到增产的目的,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技术指导是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2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在技术指导基础上,增加产前咨询指导及产后的销售服务,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与组织农民经营均属于该范畴。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对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拓展深化[2]。教育是广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指基于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作用下,通过多样化形式,使农业新成果、新信息扩散至三农中,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推动三农综合发展[3]。沟通与咨询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2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2.1农业技术推广是传播科技成果的纽带科技成果的传播以农业技术推广为媒介,将农业技术扩散至农业生产中,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科技成果是农业专家与学者研究的成果,基于实践基础上得以归纳、总结和研发的农业成果。如何有效将农业科技成果传播至农业生产中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媒介,充分发挥着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

2.2农业技术推广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目的在于转变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农民以农业科技成果为指导,优化农业种植技术与生产技术,以农村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新科技成果的创造

若想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需求,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应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新技术成果研发中的创造作用,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熟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发展状况,为研发新科技成果提供依据,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4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综合素质具有教育作用

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诸多农民仍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作用,结合多样宣传方式,使农民接受并认可农业技术推广。

2.5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方针、政策等的制定具有参谋作用

基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下,农业技术推广员充分掌握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存在问题及农业发展基本状况,为制定新的农业方针及农业政策提供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再完善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

3小结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保障。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促进作用、创造作用、教育作用和参谋作用,推动农业发展。

作者:蒋洪元 单位:云南省巧家县老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剑飞.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第7篇: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历史复习、历史阶段、专题历史知识体系

一、指导思想:单元复习中实施阶段特征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和发展历史技能,把握历史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弄懂每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考察和把握该历史阶段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探求历史规律,以史为鉴,明确历史对现实的启示作用。

二、实施办法和能力目标。首先,教师将每一单元的基本历史知识按线索演示做指导,由学生自学教材,列出教材基本知识结构,然后,就一些重点问题指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这样可使学生既巩固基础,又弄懂教材线索,为其进一步分析、归纳、概括阶段特征奠定基础。这一步骤的实施,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阅读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章节之间的主要内容及内在联系,从基本史实中得出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特征。然后,总结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从而得出对现实的启示。学习历史,探求历史规律,以史为鉴,才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也能使学生明确学历历史的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觉性。综上所述,单元复习必须坚持“知”与“识”的统一,把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作为确定教学思路、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8篇: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职数学 活动式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48-03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承担着高职教育中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专业服务和素质培育功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乃至毕业后继续深造的重要基础和必备工具,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远不能令人满意。如何将高职数学变成既受学生欢迎,又能切实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优质课程?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当前“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引入活动式教学模式,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办法。

一、活动式教学的理念及基本特征

早在18世纪,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就提出了“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的观点;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从批判传统教育“书本中心”出发,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学校应当给儿童提供动手和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的场所与条件,要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这其中已经蕴涵了活动式教学的基本思想。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以上文件都为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活动式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活动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它主要采用“活动―体验―认知―升华”策略,通过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

数学活动式教学通过活动促进数学学习。它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为特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把数学活动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创设数学活动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等,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

二、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引入活动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当前,人类迎来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抢占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核心。创新已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职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高职教育课程中,高职数学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曹才翰先生说过:“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思维活动。”苏联数学教育家A.A.斯托利亚尔也曾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数学思维)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普遍存在的对数学教育的片面认识,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进展缓慢。当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仍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第一,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在学习数学时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对他们所学专业的作用,对数学缺乏兴趣,认为数学学习难度大、负担重,没有用。他们学习数学往往是被动的,对数学学习缺乏自信。第二,数学课教学时数相对较少。第三,高职数学教材过分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的严密性、推导的逻辑性,内容显得抽象、深奥、脱离实际,导致教师深感学时少、任务重、压力大。第四,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教材、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学过程重逻辑推理、重演绎证明,轻思想方法的提炼,联系实际较少。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差,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和其应发挥的作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已刻不容缓。现代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即掌握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为了让学生“会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引入活动式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职数学活动式教学的策略

笔者认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开展活动式教学的策略有:

第9篇: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教学技术 科技 企业培训 专业岗位

1.引言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院校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期间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对高职教育教学进行研究,不断推动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现在高职教育发展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以工学Y合、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就业为核心,以培养高端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已经成型。然而,高职教育发展还是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与企业合作的不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磨合、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就业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但对于高职教师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课堂教学技术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且研究的角度更侧重于器物的技术,对教学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课堂教学技术对于高职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如何让教师将技能、理论及职业素养等知识有效传达给学生,形成高效的课堂传承,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因此,还本根源,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技术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2.研究现状

“教学是一种艺术,抑或是一门科学,我相信教学是二者的结合体,是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敏感相结合的产物”[1],正是教学的这种既科学又艺术的特征,使得教学技术呈现很大的争议。赵伶俐总结认为,“技术”是一种行为或者操作方法,但并非所有行为和操作方法都可称为技术,只有那些“工艺”化了的或者已经形成行为规程及要领的行为或者方法,才能成为艺术。[2]因此她认为,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教学技术是教学科学向教学艺术跨越的中端。除了赵伶俐之外,也有其他的专家学者也相继对教学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型:(1)主要侧重于技术(尤其是信息化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如赵国栋[3]通过对西方教育界关于教育技术理论的分析,认为“教学技术”对教学效果影响深远,我们应该对“教学技术”加以利用,然而,“教学技术”并非治愈教育顽症的“灵丹妙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很明显,由于时间久远的缘故,赵国栋将现代科技直接等同于教学技术了。在高科技还未大量进入教育行业,就能对其进行分析,对教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主要侧重于对技术过于课堂运用的反思。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引入,对教学产生了颠覆性变化,PPT、微课、慕课,一系列需要与科技结合的教学技术风生水起,对教师的触动和影响难以估量,绝大多数教师只能随着科技的步伐,加入到这场由科技发展而引起的教学改革地震中来,害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被淘汰。科技的进步确实对教学技术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也限制了教师的内在发展,使教师可能从专业转向技术,而最根本的专业反而没有时间去研究。

3.高职课堂教学技术迷茫

高职教育与一般本科教育不同,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与企业合作,或者进行工学结合项目,也有许多教师下企业进行锻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在教学状态下,很难形成系统的关于教学技术的内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也许有一些教学经验,但这些教学经验很难形成可重复性的,可归纳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技术。因此,大多数教师还是在不断探索。

3.1科技日益复杂,热点概念频出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教学上的应用也日益复杂。要想做好课堂教学,科技的运用非常必要。如精美的PPT制作对学生会有更好的吸引力,微课的制作越来越美轮美奂,慕课的流行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补充作用。热点对课堂的影响,一是来源于学生的认可,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天生就是数字原住民,对电脑等科技具有很强的敏感性,采用科学技术课堂教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发展的适应,现在如果还没有用上教学方面的科技,应该感觉到自己是落伍了,无法跟上时代了。因此,很多教师亦步亦趋地学习热点概念,对教学技术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各类科技教学概念的增加,也产生了一些困扰。很多教师不得不话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追随这些概念,而对本身专业的知识渐渐生疏,或者无法精进。或者在课堂上,学生随着对各类绚烂的教学手段关注,忘记了对课程本身的学习。

3.2课堂教学技术与科技无法区分

课堂教学技术是否真的存在,在研究界已经有争议。技术需要各种规程,即所谓“工艺化”。但课堂不一样,不同的老师对于45分钟的课堂把握都不一样,很难体现“工艺化”流程。但是高职课堂教学确实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对所教课程精通;第二,语言表达清楚,思路清晰;第三,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第四,能够与专业岗位紧密结合。因此高职教学技术应该是存在的,但是随着科技在教育行业的运用,有很多研究把高科技等同于高职教学技术,使两者混在一起,无法分开。这样带来的结果也会迷惑教师,很多教师不得不拼命去学习教学科技,而忘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技术。科技本身对教育而言是一种手段,而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如果无法从高科技的迷惑中走出来,作为主角的教师,就无法发挥其主导作用,更谈不上课堂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的转变。

3.3企业培训与高职课堂混淆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更加广泛,有许多教师参与了企业培训,也有教师将从企业培训的角度来改革课堂教学技术。其实,企业培训与高职课堂教育还是有本质区别。其一,企业培训的对象是企业员工,更注重的是理念的更新,因此企业员工的培训较多的是对企业管理、制度革新方面的,即使是技术层面的培训,也与高职院校的课堂性质不同。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则更强调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他们对企业的理念没有基本概念。其二,企业培训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教学,目的性很明确,时间也很短暂;而高职课堂专业是很明确,但是具体就业岗位却很广泛,时间一般都是三年,对于课堂的要求也是不同。因此,企业培训可以作为高职课堂技术的一个参考因素,但不能将企业培训等同于高职课堂教学。

4.建议与结论

尽管时代变迁太快,科技进步迅猛,对于高职课堂教学还是有一些基本特征,只要掌握这些基本特征,科技变化万千,课堂教学技术也能够掌握充分,但是从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的提高,则更需要人格魅力的影响,只能可遇而不可求。就具体教学技术方面,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4.1精通课堂教学内容

精通课堂教学内容,是对课堂教学老最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知识要点、重点的掌握,最重要的是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现在有专门的教案设计模板,要求教师按照模板设计,一节课45分钟,教师几分钟讲哪些内容,这种教案模板非但不能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技术的进步,反而把老师的教学思路给框死了。真正的课堂教学设计,是由教师主导的,不同的老师思路不同,不可能按照一个模板来设定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明白,该堂课应该讲那些内容,通过那些方式,如案例分析、提问、操作等来完成课堂教学,你无法确定第几分钟讲那些内容,有可能中间出现那些特殊情况,都需要教师灵活处理。因此,对于模板化的教案,教学有关部门不应该强推,应该给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

4.2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清楚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能,思路不清,语言表达不清,传道都不能做到,更谈不上授业和解惑了。高职课堂学生基本特征是,自控能力较差,喜欢玩手机,但动手能力较强,个性也较强,如果教师只懂照本宣科,是无法满足高职课堂要求的。所谓思路清晰,是指老师要知道课堂需要给学生传授那些知识,怎样传授这些知识。语言表达清楚,更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4.3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

如果没有学生的互动,课堂教学再好,也只能是灌输式的教学,也许灌输的很有效率,学生也学会了课堂知识,然而这种教学模式明显是不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基本技能和较高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是普通的操作工人。因此,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对教学的回应既是课堂思考的必然反应。与学生具有良好的互动,是一个好课堂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而教育现实可能是,教师一直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在下面或者玩手机,或者听课,对于课堂内容没有多少回应。教师除了在课堂内容上精通之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对学生的回应及时感知,并且给予鼓励。

4.4与专业岗位紧密结合

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与岗位结合紧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那必然是要和企业高度契合。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应该和企业紧密合作,才能了解企业的需求。高职课堂教育必须与专业岗位紧密结合,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必须下过外贸企业,清楚外贸企业的岗位职能,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应该做过电子商务岗位,只有教师对这些相关的专业岗位了如指掌,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具有基本的自信和底气。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与企业结合,高职教师是连接企业和学校的桥梁,如果教师对课程岗位没有基本概念,可能上课时由于对所讲课程没有实践经验,而产生较强的挫败感,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4.5借鉴企业培训的方法

尽管企业培训与高职教育区别很大,但企业培训的方法对高职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首先,企业培训要求培训讲师要风趣幽默;由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的本质之一,就是要求教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够很好的和所教课程相结合,风趣幽默是课堂最好的调节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应。其次,企业培训讲师必须涉猎的知识很广泛,如果只是对专业课熟悉,对其他知识不通,课堂效果会很有限。例如企业培训讲师讲企业管理,也会精通一些历史、哲学、政治甚至还有一些文艺方面的只是,在课堂中会相应穿入,可能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高职课堂教学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然而现在相应的研究还很少,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也停留在科技或者教学经验层面,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如何将高职教学技术能够提炼成教学艺术,是我们需要共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英)M.鲍门著,卢真全编译,一门表演的艺术[N]外国中小学报,1989-6-10

[2]赵伶俐.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位一体中端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