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流沟通机制范文

交流沟通机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流沟通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流沟通机制

第1篇:交流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沟通交流;主动性;把握技巧;观察学生

沟通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人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主要途径,通过沟通,我们能够对彼此的思想、兴趣以及爱好等进行了解。对于中职班主任来说,沟通就是工作成功的基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教育工作转型的新时期,对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心理交流工作进行了重新的规定和要求,以求更好地促进班主任教师工作内容的完善和达标。

一、心理沟通和交流在师生之间的重要性

沟通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沟通,生活就没有快乐,事业就没有成功,工作就没有乐趣。没有沟通,人与人就不会相识,就不会有理解,更不会有信任。沟通在班主任工作管理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沟通是其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基础,没有沟通,就谈不上管理。中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时期,因此表现出较强的逆反性,同时他们还具有闭锁性的特点,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班主任老师,跟学生的接触尤为密切,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交往、生活等各个方面,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有目标、有方向的引导。另外,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家庭背景以及所受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有所不同,这就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职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的原则和技巧

1.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要始终保持主动性,多询问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班主任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状态,

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力求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举个例子来说,在某次考试之前,发现A学生的状态不是太好,此时班主任就要单独与他进行沟通,询问状态不佳的原因,在交流过程中,获知该学生最近学习心理压力大,因此导致状态不好,怕考试成绩不好。此时班主任应当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明白此次考试只是对前一阶段学习情况的考查,目的在于明确自己以往学习中的疏漏,为以后的学习明确重点和方向,能够以轻松的状态迎接考试,并在考试中获得稳定的发挥。另外,在考试之后对成绩进行总结和分析,与成绩有大幅度变化的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们谈一谈失误与成功的原因,要注重多表扬、少批评,使学生能够以更加轻松的态度面对学习。另外,中职院校学生正处在各种叛逆或者青春思想萌芽的阶段,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以及人格方面的动态也要予以密切的关注。

2.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意交谈技巧的把握

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交谈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谈场合和时机

交谈的场合可以在如办公室、课堂等正式场合,也可以在课间将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交流,也可以在操场、劳动场地等非正式场合,甚至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也可以边走便说。场合的选择主要依赖于交流内容的选择。沟通时机的把握对于沟通效率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抓住了这个正确的时机就会使沟通的效率事半功倍。

(2)交谈方式

沟通一般是两个人之间进行,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用集体沟通,比如班委会集体和学生的沟通,或者是班主任个人与几个同学之间的沟通。举个例子来说,在某次考试结束之后,班主任组织学生开一次班会,在班会中班主任先让成绩比较稳定的B同学传授考试经验和方法,让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的C同学向同学们传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让D同学在听完之后发表自己的感想,最后班主任对班会内容进行总结,指出他们叙述中的优点和缺点。在沟通中,班主任要以微笑面对学生,用温柔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这样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体现教师的亲切、和蔼、自然和平易近人的态度,学生则会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与信赖、亲切与真诚,进而彻底打开心扉,与班主任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3.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多观察学生的状态

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这不仅限于对整个班级集体动态变化的观察,更需要通过对每个学生细微表现的观察,分析其思想本质的变化和发展,真正做到见微知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在进行沟通和交流工作之前做好准备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加以妥善处理。

教育学生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更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然而沟通和交流在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职院校班主任,能够与学生成功地进行谈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应该对中职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认真研究,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个性,在沟通中注重技巧性,通过沟通有效地促进师生感情的靠近,同时为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第2篇:交流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企业 银行 经济发展

一、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的性质

是指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之间通过建立有组织、多形式、制度化的合作,实现货币政策传导的有形化和具体化,有效解决政府、银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密切相互关系,推进政银企互动,促进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联动,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政、银、企“多赢”的目的。

二、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的主要内容

第一,建立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的组织体系,成立政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工作结构。

第二,建立日常联系机制。机制成员单位建立日常联系机制,畅通联络渠道,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议题包括行业主管部门通报政府阶段性工作重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重大产业项目情况等;经济主管部门向银行机构介绍首都企业融资需求及面临的困难;银行机构对政府工作的需求和建议,推介创新产品和服务,金融市场信息等;企业融资需求信息,提出融资的具体要求,帮助银行及时掌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帮助企业及时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情况,促进银行业与实体产业协同发展。不定期联席会议根据成员单位需求分专题随时召开。

第三,建立协调联动机制。(1)加强政府部门与人民银行、银监局等相关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支持金融管理部门加强行业管理,听取金融管理部门对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发展的建议。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分析区域金融业发展情况,研究重点问题,制订工作方案并联合推动实施。帮助银行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解决应由北京市解决的重大问题。(2)加强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听取银行发展的需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协调落实相关政策,逐步完善市与区(县)一条龙、一体化、一站式立体金融服务体系。(3)加强与银行业协会的定期联系,借助行业协会的平台和窗口,为银行提供信息、培训等服务。(4)加强银行和企业的沟通交流,为银企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1)建立政银企信息交流和融资对接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政银企信息共享。(2)不断丰富和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及时交流银行的创新产品、业务发展动态、政策信息、行业动态及企业诉求等。(3)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手段,逐步构建成员单位专用网络信息链接平台,方便成员单位及时交流信息。

第五,建立奖励创新和风险共担机。探索建立银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奖励机制和政银企风险共担与补偿机制,鼓励银行创新产品和服务。

第六,建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评价机制。会同人民银行、银监局定期编制金融发展报告,综合分析银行业的经营发展情况等,并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探索建立银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分析,评价银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鼓励银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建立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信息沟通交流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服务,搭建政银企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促进银行服务与企业需求的高效对接,搭建银行业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快速通道。

(二)有利于引导银行业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引导和鼓励银行信贷资金服务本市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行业发展,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和促进银行业为首都文化创意、节能减排、新能源、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以及中小企业、“三农”及社会民生等领域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三)有利于鼓励和支持银行根据客户需求开发金融产品,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银行根据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并在京先行先试。加强研究,探索政府资金使用新模式和规避金融风险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杠杆效应,积极探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深度和有效结合的方式,激发银行服务企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银行同业合作,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联合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监局、市金融局和北京银行业协会等机构超前谋划北京市金融产业发展战略问题、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研究解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在京银行开展业务交流,分享先进服务和管理经验,提升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氛围,促进首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有利于引导银行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进一步促进银行与北京市各类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创造性地开展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深化银行业对北京实体经济的认识,促进金融与北京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银行关注首都经济、社会和民生,强化责任意识,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四、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的运行

成立政银企沟通交流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机制的日常工作,按季度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不定期依小组成员需要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整理并印发会议纪要;负责小组各成员间信息的收集和;负责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的开发、运行与维护更新;负责与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协调工作。

各工作小组成员定期向工作小组办公室提供相关信息和材料,研讨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提议召开不定期联席会议等。

五、目前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的状况

第3篇:交流沟通机制范文

充分认识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016年8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要按照的要求,坚持文化先行,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文明日益多元、相互包容的时代标志。文化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软”支撑。我国企业积极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各个通道的建设,是建设“一带一路”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体制、法律制度、开放程度等方面各有差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不同的价值判断、市场规则、行为方式、生活习俗,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合作的深广维度、进程时序和企业的营商环境、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行。文化环境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走出去”的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同时,与所在国合作中的多元文化差异、冲突问题也日益凸显。深入进行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推动中外企业文化融合,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跨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搞好“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国企业先进文化建设,将会大大提高“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系数,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

理性识别文化差异

达成彼此文化尊重

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文化差异包括宗教的差异、历史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习俗的差异、习惯的差异,还包括语言、思维方式、工作理念、管理风格等差异,涉及伦理、信仰、法律、国际公约以及通行规则等方方面面。文化差异是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条件,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发展。企业要加强文化差异的识别,理性地面对文化差异,消除文化摩擦。以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兼容并蓄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精华,滋养自身的企业文化生命,使之焕发旺盛的活力和强健的市场适应力,促进企业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氛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建设,必然会受到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不同民族的文化都经历了各自独特的历史形成过程,因而呈现出具有本国特色、形态各异的文化特征。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要保持谦虚心态,尊重外方文化,注意人格平等。要尊重对方的政治立场和道路选择,不强求不干涉,平等自主、和平共处,为合作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学习、尊重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外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内容。

充分进行文化沟通

达成彼此文化理解

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这些年来,我国与沿线沿途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这就为我们走出去的企业开展文化交流创造了和谐的氛围。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主导或引导举办的各种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与其他各国企业的文化交流,相互借鉴吸收,着眼大局,着眼于未来和长远利益,将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统一起来,在文化交流中让企业特有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沟通方式与世界接轨,共同创造新的管理文化。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60多个,人口40多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在,繁多,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不同、观念不同、信仰不同,难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中国企业要努力了解和掌握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外名胜古迹、哲学宗教、音乐绘画、社交礼仪等,这样才能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学习先进文化的先行者和推介中国文化的志愿者。我们要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国情和投资机会,研究各国的传统和企业文化,研究与不同国家企业不同的合作方式。

企业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走出去”的企业不仅代表着企业自身,也代表着整个国家。美国企业,尊重个人价值,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倡竞争精神、务实精神,鼓励创新、利益共享。德国企业,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德国制造做工严谨,这使得他们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占有特殊的市场份额。这些国家的企业走出去,毫无疑问也将国家的软实力散播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因此,中国企业,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助力添彩。良好、充分的文化沟通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化解文化冲突。通过沟通,要让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企业,读懂中国和中国企业,知道中国企业的理念和规则。同时,要深入了解所在国的文化和企业文化,熟知外国企业的理念和规则,知道国际通用的规则。要努力了解东道国的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的差异,并建立起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有形或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的组织与渠道,针对既存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障碍,建立起良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协调机制、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以便及时有效地化解文化障碍。企业之间的合作,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要注重与相关合作企业核心人物的交流和沟通。为提高文化沟通效果,可建立技术交流、学习机制,以技术交流、学习为载体推动文化沟通;建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拓展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各种活动机制,多层面促进文化沟通。

找到最大“公约数”

达成彼此文化共识

第4篇:交流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会计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企业管理

引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发展来讲非常重要,同时企业的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又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认识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以及重要性并落实各条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对企业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以及问题

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第一点,会计信息质量决定内部会计控制的质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依赖于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如果会计信息的质量过低,则会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失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第二点,优化企业内控体系。一方面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能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有效监督,另一方面会计信息质量又能够充分的检验内部会计控制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从而促使企业从管理层面不断优化自身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有以下四点:(1)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机制不完善。(2)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企业还有一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满足不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这就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带来了不利影响。(3)企业会计信息沟通体系不完善,,由于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的企业都缺乏信息沟通体系。(4)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大部分的企业对待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有意忽视的态度,这就造成了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二、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措施

(一)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机制

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机制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企业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视。企业的重视不足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的原因之一,提高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程度有利于管理机制的完善,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第二点,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建立不同的会计控制管理机制。由于每一家企业都有着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特点,所以针对这些不同点就要对管理机制进行不同的改动,这样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二)加强监督管理

加强监督管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点,制定监督管理制度。第二点,使企业的监督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为了维护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保证股份公司财产不受损害,促进和加强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防止和减少错误和舞弊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和浪费,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会计信息准确及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了公司的监督管理制度。

(三)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促使其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第二点,引进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引进能够带动企业会计人员的技能学习,通过互相交流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为了贯彻落实财政改革要求,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财务中心在北京举办两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来自中央党校及知名院校教授、软件公司及银行人员分别就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政府会计准则及制度、总局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务操作及银行相关业务进行了培训。总局直属事业单位及各改革试点项目协会的会计人员共27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和会计人员的认真学习,会计工作人员学以致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认真落实财政改革的各项要求,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四)建立完备的信息沟通体系

建立完备的信息沟通体系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沟通。第二点,确保所沟通的信息准确有效。宁波专员办为加强财政预算监管,贯彻事前、事中监督理念并体现监督与服务并重,通过搭建沟通桥梁、建立宣传交流平台,多维度构建交流沟通平台体系,实现属地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监督日常化,取得良好效果。从2012年开始创立《综合财政监管工作通讯》,开设了“监管动态”“典型案例”、“法规介绍”和“政策答疑”等栏目。它既是专员办开展监管和服务的媒介,也是专员办与中央基层预算单位之间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刊物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出版,同时结合重大政策刊发特辑。,开展座谈会,座谈会通常以分片的形式展开,一般每年一次,时间相对固定。如金融类预算单位一行三局的年度座谈会,集警示、培训、交流、规范于一体。主要内容包括监管情况的通报、对共性问题的规范要求、对预算单位近期政策制度的解读和答疑、听取监管对象对我办监督的意见建议。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明确,并给各单位整改提高的机会,也受到了各单位的好评。在采用传统方式的同时,借助科技信息化的手段,建立即时交流的渠道。建立QQ群的目的是促進监管关系双方以及监管对象之间的交流、即时传递监管信息、回复咨询和开展讨论。通过以上方式的综合运用,宁波专员办与中央基层预算单位之间的交流沟通体系初步形成,是事前事中监管模式的有益探索。一方面通过不定时的政策制度、监管信息、违规案例警示的推送,保持了持续高压的政策宣传态势,使得各预算单位始终感受监管力所在,增强了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另一方面,预算单位也养成了日常工作有报告、重大事项有请示的习惯,使得以前需要现场调查、审核、核查才能关注或发现的问题,提前到事前的交流沟通中加以解决,提高了监管效率。同时,将交流平台也是服务平台,通过及时宣传解读政策法规、帮助解答疑问等,规范预算单位的财务行为,提高其预算管理水平。

第5篇:交流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 海洋环境 环境管理 信息沟通

一、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国际社会已经达成普遍共识,环境保护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联合国颁布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然而,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监督执行不到位,海洋环境政策的制定和管理缺乏一致性,海洋环境的管理体制不到位而形成的陆海管理脱节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对海洋环境管理的信息沟通产生不利影响。海洋环境信息不仅影响涉海政府部门利益,而且与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也息息相关,能否准确、及时地获得相关的海洋环境信息,关系到我国海洋环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以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能否得到实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海洋环境信息是合理利用、管理和发展海洋的关键因素。相反,如果我们在大规模、大力度,抑或是无序状态的海洋开发活动下,海洋环境将难以承受,最终将给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海洋环境的破坏,又必然会影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海洋环境信息沟通机制,是指建立的一整套关于海洋环境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反馈的制度和运行体系,以保障海洋环境保护中信息沟通顺利实现为目的。主要包括政府系统内部的沟通,即政府内部各机构、组织、部门和层级之间的横向和纵向信息传播、交流活动;政府与外界的沟通,即政府与社会大众、媒体、非政府组织等之间的外部有效沟通。以政府为信息沟通的核心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介,实现政府系统内部的良好沟通以及政府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外部有效贤ǎ进而保持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中信息沟通机制的现状

(一)我国海洋环境管理的信息沟通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政府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逐步重视,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在信息沟通领域,以更加透明的方式与社会沟通有关的各种信息。在制度法律上,国家环保总局为了推动《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实施,于2003年9月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则是一个要求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法律措施。2008年,我国颁布并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通过立法等措施督促政府和企业公开环境信息,可以提高政府和社会效率,节省社会劳动。

(二)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信息沟通存在的问题

第一,环境保护信息协调机制不完善,信息沟通不畅。“跨界”一词概括自然和社会现象诸要素之间边界模糊以及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1]海洋生态环境是跨界特性比较典型的领域之一。伴随海洋生态环境跨界特性这一情景特质的是行动主体的多元性,各主体参与海洋环境保护,信息沟通和共享尤为主要。现实中,存在不同层级政府间,政府、企业、公众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

中央政府注重整体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而地方政府是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其第一要务是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同时,地方政府会隐瞒海洋环境的污染信息,免于中央政府的惩罚。污染企业虽然损害了整体的环境,但却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这种状况就形成了地方政府违背中央政府政策的现象,加剧了中央和地方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其次,在政府各个涉海部门之间,各部门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尽力占有更多信息,作为利益交换的“砝码”,使自身在部门间处于更重要的地位,这就导致了各涉海部门在海洋环境管理中的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

此外,政府、企业、公众之间信息缺乏沟通。三者中,政府拥有更充分的信息。从公共选择理论来看,政府不只是“政治人”,更是“经济人”,政府也会考虑自身的利益。政府及其部门可以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从企业那里得到“好处”。再者,政府大多数海洋资源保护相关的政策往往针对企业,限制企业的污染行为。企业为了逃避政府的监管,往往上报假的环境信息来隐藏自己的污染行为。公众具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但公众的权利往往被忽视,这直接导致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单方面管理。政府凭借其强大的组织优势大大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取得比公众更充分的信息。有资料表明,我国政府掌握绝大多数的信息资源,但只有20%是公开的。企业通过隐瞒自身的污染信息,不仅可以逃避政府的处罚,也能避免在社会公众之间产生不良口碑的现象,不至于影响企业的利益。

第二,环境突发信息对外通报机制有待完善,外部交流薄弱。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政府通过一定的媒介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好沟通,对于遏制谣言、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救灾效率、防止行败都有积极、正面的作用。我国在外部信息交流方面还有待完善,具体表现在:一是媒体的尴尬地位。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媒体作用的发挥受制于自身的地位,大多数媒体要依附于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媒体如果要开展工作并发挥作用,往往要先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授权,不然就无法发挥相应的作用。二是信息的外部交流不足。受传统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国际交流方面一直比较闭塞,缺乏对外信息交流的经验,尤其是环保信息管理经验严重不足。相应的,我国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灾害信息对外交流机制。

三、促进我国在海洋环境管理机制中信息沟通的建议

信息沟通作为海洋环境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方式、人员配置等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不断促进我国海洋环境管理沟通机制的发展,力争把我国海洋环境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台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推进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当前,信息管理系统对信息沟通起着基础作用,信息系统是否完善直接关系着信息沟通的质量,进而影响救灾决策的科学性。我国要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应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交互平台,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能够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和相应的各子系统,进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资源重组共享的系统。可以把电子政务作为平台,建立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的海洋环境信息共享的数据资料库,确保系统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与沟通,便于信息及时更新,实现政府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和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的合作意识,从而达到提高政务协作能力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电子化应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包括海洋环境的基本状况,管理相关措施和进展、成果。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海洋环境灾害等的突发事件和责任主体。相关法律法规应通过电子网络化平台公开,尽力消除政府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实现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为加强社会大众舆论力量对企业环境治理的约束力度,我们要着力推进企业环境信息的公开化,使政府和社会公众可以及时通过企业网站了解其对海洋环境恢复治理的有关情况,这也便于企业间相互监督。另外,政府可以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评定,设置ABCD档,并通过网络媒体公布评定结果和相应奖惩措施,便于社会各界进行监督。

(二)建立沟通绿色通道,健全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

现阶段,海洋环境问题大多与海洋环境信息相联系。如果说海洋环境信息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那么许多海洋环境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公开。企业需要大量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信息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政府需要充足的环境信息来进行决策,统一管理。因此,我们在认真执行现有的法律制度的同r,应不断完善信息公开的法律体系。我国目前有两套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两套监测网络重复建设造成了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整个海洋环境管理体制运作的效率。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资源“共享”系统,来改善政府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企业的信息公开方面,我们可以建立相关网站,在网上及时更新环境信息,使公众可以随时查询,让社会公众监督企业,以此来实现企业环境信息的共享。

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公众三者需要建立起协商合作关系。政府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在整个海洋环境管理中对总体设计、组织、协调和支持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是海洋环境的保护主体,也是污染主体。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通过采用清洁能源的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源,成为海洋环境的保护主体。社会公众主要在海洋环境管理中起着监督政府和企业的作用。因此,三者之间做到协调统一,才能将海洋环境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三)建立有效的海洋环境突发事件信息对外通报机制

当前,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应该建立有效的灾害信息对外通报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扩展合作,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在灾害信息方面的沟通协调。[2]

在发生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优势,将突发事件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发给媒体,通过媒体,实现与社会公众的信息公开与自由沟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特别要带动企业和第三部门积极地参与到突发事件处理活动中。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国外的援助和支持,以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

在信息对外通报中,政府新闻发言人处于重要地位,他是直接面对媒体政府官方解释或立场的窗口人物。因此,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增加政府与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促进政务公开,赢得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公信。同时,信息的对外通报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不但要有效利用传统媒体,还要运用手机报、博客、播客、微博等新的信息传播平台,通过利用新媒介技术来组织信息、管理信息,实现信息公开的目的,更好地构建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信息对外通报机制。

四、结语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信息沟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信息共享、外部通报机制不健全等不足。希望通过建立信息沟通绿色通道、强化信息内部共享和对外通报等措施,来完善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信息沟通机制,促使我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信息沟通管理经验,相信我国在海洋环境管理领域会更加成熟完善。

(作者单位为海南大学 )

[作者简介:赵冉(1992―),女,安徽合肥人,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刘湘洪(1966―),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专项项目“海南省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研究――基于整体治理的视角”(Hnkyzy-201404)成果。]

参考文献

第6篇:交流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创新 团队 构建 管理

一、概述

团队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标、基本的技能、相互的信任、良好的沟通、明智的领导等。团队的个人目标和业绩与团队的目标和业绩是一致的和统一的,即团队不是简单的1+1=2,而是1+1>2,团队不仅需要营造与构建,更需要管理。

而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为数不多的专业技术互补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创新群体。科研团队具有如下的特征:第一,具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目标。第二,成员之间的能力具有互补性。第三,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第四,团队领队人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协调能力和战略眼光,团队能不断产生科技成果。第五,团队注重学习与探索,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加强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科研院所是以科研和科技创新为主的实体,其科技创新的程度决定着科研实体的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新的重大科学研究靠单兵作战和简单合作已很难实现,团队攻关已成为现代科研活动的内在要求。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科研实体创新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科研院所现行的主要科研组织结构是以研究室为单位的科研基层实体,其人员相对固定。对于跨学科具有重大创新性的科研项目,科研院所也在探索组建科研团队进行重点攻关,但在组织运行管理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1)人员层次不尽合理。由于是以完成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创新为目的组建的科研团队,因此组建时大多数是高学历人员为主,人员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及年龄层次不明显,很多人都愿意去做关键性的重要的具有指导意义和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工作,导致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无人愿意去做。

(2)人员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科研团队是由本学科和本机构人员组成,其知识结构、学科背景、科研经历等都相似,专业结构上无法互补,使团队缺乏交叉学科的融合思维,导致横向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3)人员类别不尽合理。在科研创新团队中,同类知识、相同个性的人员较多,善于沟通,具有创新性的复合性人才偏少,直接造成学术氛围沉闷,学术思想僵化,相互学习、沟通少,团队缺乏和谐和亲和力,创新能力不够。

(4)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匮乏。由于实验条件、科研发展基础、人员待遇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人才引进制度的滞后,团队带头人的选择范围有限,引进高水平的带头人相对较难,导致带头人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有限。

2.学习、沟通与合作不畅

(1)学习与交流障碍。由于团队内部成员的性格特征、观点不同、知识水平的差异,导致共同学习的意愿不够强和知识共享的实现程度较差。

(2)团队合作障碍。由于团队成员的学历层次较高,所拥有的知识较密集,自主科研的能力较强,各自为战的传统意识较深,加之成员的性格迥异,导致了团队成员相互合作的意愿不强。

3.科研团队的管理滞后

(1)管理理念和方式不适应现实要求。目前,许多科研机构对创新团队的管理仍然按照科研院所科研室的管理方式进行,其团队的组成、运行方式都是既定式管理,难以跳出固有的模式,缺乏灵活的符合实际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等。

(2)团队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由于创新团队组建的背景不同,科研院所针对科研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科研创新团队,由于制度的滞后,会导致科研团队在管理上缺乏科学性,阻碍了团队成员潜能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与管理策略

1.创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

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关键的因素是团队成员的构成。构建一个人员学历层次结构合理、专业结构、人员类别结构、年龄结构互补和遴选一个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是科研创新团队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1)合理的科研人员层次结构。这里所说的层次是指科研人员的学历层次、年龄层次或职称层次。在一个创新型和跨学科的科研项目中,需要各种层次的科研人员。每一个层次的人员都有其自身的优势,高学历的博士、硕士理论基础扎实,本科生基础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强,高职称人员、年长者科研工作经验丰富,中年科研人员年富力强、年轻科研人员勇于进取。因此,科研创新团队组成中,成员的学历、职称、年龄层次结构要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和团队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要有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高难度的科研工作和基础科研工作都能够很好地协同完成。

(2)互补的科研人员专业结构。来自同一学科的科研人员,在科研上有着相同的研究方法、思维习惯,易沟通和建立信任,但专业技能上无法互补,因此,要吸引跨专业人员进入创新团队,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和互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研究体。同时,不同学科的成员之间的技术背景,可以使成员的认知结构相互影响,所获取的知识、信息以及成员的研究方法通过一定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互补,进一步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团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3)多样的科研人员类别。科研人员的类别包括成员的性格、特长等。科研人员的性格、特长决定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和谐度和认同度以及亲和力,同时也决定了其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借用英国管理大师汉迪的“三叶草组织”说法,创新团队并非垂直的两片叶子,而是圆形的三片叶子:第一片叶子是目标明确且包容他人的管理者,第二片叶子是极具创新精神的怪才,第三片叶子是极具亲和力的人才。因此在创新团队的组成中,需要引进不同性格和特长的成员。多种类别的人员的组合形成具有亲和力、协调力、创新力的综合的科研创新团队。

(4)遴选和培育优秀的创新团队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的学术思想,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知识渊博、思想活跃、品德高尚、客观公正。在科研院所首先应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相关机制,要根据创新团队的特点及目标,敢于打破常规,在更大范围内,不拘一格地选拔团队领军人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带头人负责制;同时,给予其一定的权力,掌握一定的资源配置权,使责权利相结合,更好地运作创新团队。

2.打造学习进取、沟通合作、和谐高效的创新团队

(1)构建学习交流平台。创建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相互学习的平台对创新科研团队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习促进知识的融合,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二是建立学习制度,以学术讲座或学术讨论的形式定期开展学习与交流。学习要取得成效,需要注重以下三点:一要进行启发式学习,在交流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触发感应,促进成员的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二要进行解决问题式的学习,围绕特定的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学习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获得成长;三要进行超越式学习,学习要打破已有的知识屏障,实现知识的超越与进化,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构建平等的合作攻关平台。集体攻关最重要的是团队成员要进行无障碍合作。一是针对团队成员的性格特征,建立具有亲和力的组织氛围。这种具有亲和力的组织氛围,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性格,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促进不同意见的交流融合,发掘不同性格及不同观念所蕴藏的创造力。二是针对成员知识冲突建立交流机制,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在一起进行团队式科研协作,由于成员之间知识类型、知识结构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冲突导致合作障碍,团队需要梳理成员之间知识差异的程度,构建知识互补的结构体系,利用其适当的知识冲突,建立交流机制,激发各成员的知识兴趣,逐步实现异质性知识的共享与传递,形成知识能量集聚,促进科研合作,产生大量基于知识冲突和知识交叉的创新研究成果。三是营造良好的科研合作的内部环境。科研团队具有协同、挖掘集体知识的优势,要促进团队的交流与合作,需要营造民主的学术氛围、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创造平等沟通的微观环境。

3.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打造高绩效的创新团队

(1)创新团队是基于科研创新取得创新成果而组建的,对其的管理需要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首先,要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对固有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其次,科研院所要加强宏观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外部支持,获得所必须的资源、知识和人才。第三,科研团队的内部管理上,要向柔性化、多样化、扁平化方向发展,拓宽管理幅度,建立“平面化”管理模式。

(2)建立和完善创新团队的管理机制。要在科研院所对其科研室的管理机制的大框架下更加灵活和更有针对性。第一,人才引进机制。科研院所要给予科研团队极大的自,而科研团队内部要根据需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又动态开放的系统,成员的引进和退出要充分满足团队创新发展的需要。第二,激励机制。马洛斯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不是所有的奖励都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只有那些能不断满足人们需要的尤其是高层次需要的因素,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激励机制包括考核评价、奖励等机制。其一,考核机制包括科研院所对创新团队的考核和创新团队的内部成员的考核。科研院所对创新团队的考核评价主要考核一定时期内团队的创新力、凝聚力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质量等方面,对团队内部成员的考核评价,在团队考核的基础上还需要从团队成员在集体攻关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做出的贡献上来进行评价。其二,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动态的薪酬奖励机制,对科研院所统筹的奖励或团队的科研项目奖励,一方面要考虑整体利益的分享,以团队整体绩效为基础进行平均分配,另一方面要考虑不同成员贡献的差别,对有重大贡献的成员进行特别奖励。其三,科研院所对科研创新团队在岗位津贴的发放,各种奖励、职称晋升、科研环境的改善、科研投入等方面应实行优惠政策。其四,对创新团队成员实行分层次激励。

参考文献

[1]孟梅,邓俊兰.对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第7篇:交流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家校合作;基础教育;沟通渠道;小学生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影响教育质量的要素也逐渐被纳入教改范围之内。诚然,多年来的应试教育留下了很多积垢,然而,最大的积垢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模式的优化,其中的重点,即在于不断加强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小学教育的“软肋”,在由教师、学生和家长所构成的教育“三大要素”中,长期以来都只呈现了师生单向沟通格局,家长的被动参与甚至完全退出教育舞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并进一步影响了教学质量。对此,本文对基础教育中师、生、家三方合作沟通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为促进家校合作、提升教育质量而献计献策。

一、家校合作机制缺失的原因

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学生、家长都是这一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缺一不可。然而,当前很多中小学几乎都呈现了单向教育格局,在这种教育格局下,以教学为媒介,师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家长则不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不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关心教师的教学方法,最终影响了学生的成长。研究表明,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教师的理念问题。目前很多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认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即是传授知识,学校才是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学生在校外的成长情况与教师无关。这种教育理念导致很多教师不关心学生的校外生活,缺乏家校合作意识,没能发挥家校合作的主体作用。二是学生的心态问题。很多学生认为教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家长的责任是负责生活,两者不存在联系,这种心态导致学生在家校之间没能发挥桥梁作用。三是家长的认识问题。很多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存在误解,他们不会怀疑教师的专业性,纯粹用“放心”的心态将子女交给学校,即便有些家长有意参与教育,但却因沟通渠道狭隘而无能为力。

二、家校合作机制的构建策略

1.打通师、学、家三方沟通渠道的阻碍

结合上述对家校合作障碍的分析,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首要前提即是打通师、学、家三方沟通渠道的阻碍,加强对师、学、家的思想教育。首先,教师要消除错误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教师可将单向教育与家校合作教育的效果进行对比,客观评价两者之间的优劣,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优势,从而树立家校合作意识,发挥自身在家校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其次,要通过主体观培养、责任感培养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发挥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桥梁作用。最后,要通过宣传和家访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认识,通过加强沟通,来督促家长发挥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2.建立师、学、家三方合作教育平台

在实施思想教育的同时,以教师为主体,需要建立师、学、家三方合作教育平台。在实践中,教育平台的主要形式有三种。

(1)加大家访和家长会开展力度

家访是教育实施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有通过家访,才能了解学生家长对教育的看法,进而也才能了解学生所学知识在校外的使用情况。与家访相比,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更加单纯,意在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但归根结底,这是促进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因此,加大家访和家长会开展力度,是加强家校联系的重要途径。

(2)构建家校网络平台

利用当前的网络时代背景,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学生的桥梁作用,构建家校网络平台,是打造家校合作机制的重要途径。网络平台的构建策略主要包括:①以手机网络为核心,利用当前流行的手机交流软件,帮助教师与家长随时随地掌握学生在校内外的动态,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②利用互联网建立校园网络主页,在校园主页设置留言和交流板块,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家校合作;③开放校园、班级和教师的电子邮箱,开辟E-mail交流渠道,通过宣传手段鼓励学生家长与教师进行信件交流,从而加强家校合作。

(3)制作家校沟通交流表单

制作“家庭行为习惯统计表单”“学校行为习惯统计表单”和“行为习惯培养方法表单”,以一周为单位,让家长记录学生在家的表现,并由教师记录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周末对学生行为进行评测,实时更新表单数据,从而能够及时调整培养方法,并为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教育提供相应的数据资料。

3.促进家校合作机制持续开展

在加强家校合作的同时,建立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渠道,并对相关渠道进行维护,是促进家校合作机制持续开展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学校应对家校合作渠道实行“专人专管”,定期对教师表现和渠道维护进行评价,同时完善相关制度,用制度来维系机制运作,用奖罚制度来评价教师表现,从而为家校合作机制保驾护航,为促进家校长期合作作出努力。

严格来说,中小学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尤其在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方面,仅利用校方的教育力量而忽略家庭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机构必须联合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教育体系,让学生接受更多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推行家校合作模式,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是当前中小学和学生家庭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第8篇:交流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员工 沟通 技巧

1、前言:

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企业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如果企业再疏于“用心”管理员工,员工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甚至由于沟通不善,造成矛盾不断,就会成心涣散,士气低落,甚至出现员工接二连三跳槽的现象。提高员工间的沟通技巧,促进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所面临的管理重点和难题之一。“沟通中有一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企业的高层执行者平均70%的时间花在沟通上,而企业的问题70%都是由沟通障碍引起的。可以说,沟通是企业管理者最为头痛的问题,也一直是影响执行的问题。”有意识地改善企业中由于沟通不良引起的问题,是企业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开发人力资源潜力,实现企业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

2、员工沟通的基本类别

2.1 沟通的基本类别

作为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员工沟通,可按其不同的划分方式进行分类:

1)按沟通方向分,可分为纵向沟通与横向沟通。纵向沟通是指沟通方向按照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垂直方向进行沟通。纵向沟通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横向沟通是指依照企业机构划分,在同一机构层面进行沟通。横向沟通主要可体现在书面及口头上,书面包括通知、说明等,口头即同一层面上员工的相互交流活动。

2)按沟通性质分,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指在企业运行过程中通过正式表单、报表、会议、谈话等方式进行的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间的沟通。非正式沟通是不通过正式制定的沟通渠道、形式而进行的沟通。这种沟通大量存在于员工之中,下班后的聚会、聊天就是典型的非正式沟通。

3)按沟通的内容可分为入职沟通、工作中的沟通、绩效问题的沟通和离职沟通四个大类。

入职沟通,是指企业对新聘用的员工进行的沟通。入职沟通主要目的是让新员工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熟悉部门及同事,让新员工消除陌生感,以便尽快地熟悉环境、融入工作。

工作中的沟通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为了工作而进行的沟通。沟通技巧与方法是有效沟通的举措。绩效问题的沟通是指在评定员工绩效时,由人力资源部专门人员和被评定员工进行的沟通,以了解员工一段时期内获得的成绩或造成工作失败的原因,以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效率。

离职沟通即与要离职员工进行的沟通。离职沟通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员工离职的原因,以便以后加强、改善企业管理;另一方面,以真诚友好的方式与离职员工交流,能够改变员工对企业的看法,以致离职后不会对企业进行负面宣传,破坏企业形象。

3、员工间沟通的主要途径和技巧

3.1提高语言素养。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与人沟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说话方式,既要让人容易接受,又不能过于含蓄引起曲解。

3.2重视非语言沟通。有资料显示,沟通中的35%来自语言沟通,而65%是依靠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给人以帮助,让对方得到实惠。别人取得成功时,你可以投去一个赞许的目光;别人工作失误时,你可以传递一个谅解的眼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一下你身边的人,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他们,你自己也会感到快乐。

3.3沟通要因人而异。根据对方的性格、态度、情绪及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沟通的一方如果处在激情状态下或心境不佳时,就难以与对方沟通意见,甚至产生对立情绪,歪曲对方信息的意义。如在愤怒、苦闷、焦虑、怨恨、悲伤等情绪

状态下都可能导致对信息的曲解.

3.4从企业管理者来看,企业管理层要改变观念,实行从上到下的主动沟通机制。主动沟通机制是指企业管理层要以主动的态度和行动定期向执行层员工征询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重要和紧急程度将其划分为各种类型,并且记录备案,及时安排管理人员作出妥善处理。从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中优化企业的组织管理和运营机制,不仅加强了企业上下层之间的有效沟通,而且管理者能够时时了解企业运营状况,从观念到行动上的全面掌握企业的发展动态,避免了沟通不畅造成的矛盾深化和问题积压。主动沟通能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减少管理层的决策失误。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强了组织成员的沟通和交流,拉近各层次组织成员的距离,戒除,使得企业上下齐心协力,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加强。

3.5将有效沟通的效度和信度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各种奖惩激励制度,并且把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协调机制、企业上下信息传达和输送效度纳入企业的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强化沟通的效度和信度。因此,企业在制定和执行绩效考核标准和制度之时,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和员工的工作特点,将沟通协调和意见反馈等内容纳入绩效考核机制,加强沟通管理,使得企业长久的保持高效灵活的内部沟通协调机制,调动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和意见发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向心力。

3.6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自下而上切实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沟通机制。企业应该根据简明、高效的原则建议意见反馈机制,根据公开、坦诚的原则建立沟通交流机制。要将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和电子形式相结合,尤其是利用目前资讯传输方便而快捷的网络资源和信息渠道。通过建立各职能部门主管的专属电子邮箱意见反馈系统,明文出台制度规定鼓励企业员工积极提出各种创新生产和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其意见建议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扶持。企业的每一位管理者应当将及时处理员工改进工作和优化管理的意见反馈纳入自己工作职责范围之内,形成一整套的制度保证。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员工的的人际沟通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不但要加强员工个人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训,更要从建立一整套自下而上的意见反馈机制,实行自上而下的主动沟通,将有效沟通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依据“鼓励有效沟通”的理念树立共同的企业发展愿景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思考,从而促进员工不断成长,提高其综合素质,提升公司业绩,推动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汪洪湘. 管理沟通的障碍与疏导[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 03) : 10 — 11

[2]韩小杨. 企业内的无障碍沟通[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 04) : 39

第9篇:交流沟通机制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价值创造;途径;评价标准

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处于信息中枢地位,既直接与治理层沟通,也与企业其他各部门交流协作,因此,应充分履行职能,真实、客观、全面地评价并改善企业运营管理,为企业防范风险、增加价值、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效率服务。

一、内部审计价值创造的途径

(一)围绕企业目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优势

1.以目标为核心,致力于重点事项。除日常审计业务外,应以明确发展规划、服务整体为核心,对企业的重大投资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对主要业务及重点事项进行专项审计,对企业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价。2.以沟通为渠道,致力于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应加强审计计划阶段的沟通,了解相关方期望,主要包括沟通的级别、方式、频率,多调研、多听取、多汇报、多交流,制订立足于风险评估的、治理层认可的、运行高效的审计计划。3.以改善为目的,致力于职能发挥。围绕战略目标和企业经营计划,发现企业运营管理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投入审计资源,通过评价或咨询,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主观能动作用,发现问题,落实整改。

(二)培养持续预防、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型内部审计组织

詹姆斯•C•柯林斯、杰里•I•波拉斯的《基业长青》里指出,最为高瞻远瞩的公司能够坚持不断提供优越的产品和服务,原因在于它们是杰出的组织。内部审计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长久之计,是培养出一个持续预防、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型“内部审计组织”。1.管理和专业并进,建设审计人员发展平台。通过建立审计专业资格、晋升体系、审计人员素质模型,构建审计人员选拔和交流机制,将审计人员发展规划纳入重要工作,注重梯队建设及分级培养,通过挑战性工作设计、执业资格认证、公开演讲与论文撰写以及持续的交流和培训,打造审计人员的发展平台。2.因需设岗,因岗招人。内部审计部门应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确部门的使命和角色,确定内部审计的长期工作规划和短期工作目标。除了包括审计业务拓展、团队培养及发展、业务质量控制外,还需涵盖未来审计资源、审计沟通问题。此外,内部审计人员招募前需设立岗位的职责要求、工作标准及发展规划,保证人才质量。3.关注成长和贡献,体现收获与生活。内部审计团队既要具备大局意识,考虑团队整体对企业的贡献和价值,又要从个体角度考虑自身的成长和收获。内部审计负责人有责任通过设计审计业务规划、审计团队发展规划,并不断践行规划来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及成员最有效率的成长、最有价值的贡献和最健康的生活。4.持续学习。所有的成功均源于不断的学习,通过主动获取行业、企业、职业最新信息,了解同行、同事的最新活动,参加各种会议及培训,有规划的阅读、交流、反馈,提升管理和专业视野。通过对审计发现的深化和分析、对审计实践的反思和总结、对跨专业问题的沟通和讨论,不断提升审计人员专业素养。

(三)履行使命,关心核心领域和新兴领域

1.持续评估风险,关注变化。内部审计应针对企业的核心领域,如投资、资金、产品和服务等,进行持续关注和评价。应推动风险防范的系统化建设,持续评估,修正预警指标,对重要业务领域进行持续审计、事中审计、联合审计。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内部信息资源,关注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并评估其对企业的影响,及时、有效提出应对建议。2.审计资源配置侧重高风险领域,持续监控。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企业内部各领域风险不断演变。为更好地履行职责,内部审计应致力于把审计资源投入到高风险领域,这也是风险导向性内部审计的核心诉求,通过评价、跟踪,改善管理,降低风险。3.关注新兴领域,及早涉入。新兴领域往往是企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内部审计应保持应有的审慎,通过采取专项审计等方式进行关注。此外,内部审计还可以通过培训和宣讲等促进其企业各项制度、标准的完善。4.促进舞弊预防机制建立,坚守底线。通过和企业内部的监察、合规机构合作,评价内部控制、舞弊预防机制的有效性。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发现重要控制的执行缺陷,促进强化改善。定期采取匿名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形式评估舞弊预防机制的有效性,披露并跟踪改进,督促企业建立舞弊投诉受理平台,对投诉事件及时处理、公开处罚。

(四)改进沟通渠道和方法,改善审计环境

1.咨询寓于审计,管理与审计并重。内部审计具有内部咨询功能,审计过程也是确认和咨询内部管理活动的过程。咨询要根据实际管理状况,按重要性和紧迫性原则分步实施、逐渐强化。2.开展联合审计,因地制宜解决管理问题。内部审计可以整合内部资源,对重要领域开展常态联合审计,对疑难问题开展专项联合审计,实事实是地解决问题。3.提高与治理层沟通频率,了解管理层期望。内部审计应建立或不断改善沟通渠道,提高与治理层沟通频率,了解企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听取有关内部审计的期望、诉求和看法,及时调整或完善审计计划,实现最有效率的价值创造。

二、内部审计价值的评价标准

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贡献都可以从四方面评价:直接价值创造(包括获取优质资源、创造利润、节约成本、争取等)、改善企业运行机制或提高标准(包括提升、改进企业整体运行机制或产品服务标准、某一方面的工作标准以及执行标准能力等)、培养优秀的人才(包括专业人员、管理人员)、营造或改善组织价值体系(包括高标准的践行、改善组织价值内容等)。具体到内部审计活动,同样可以用这四方面来评价其价值。

1.直接价值创造

相对创造销售收入、获取资源来说,内部审计更多的优势在于降低成本。主要体现在通过独立审计或舞弊调查来挽回过高成本支出;通过改变方法或改进技术来节约成本支出;通过管理建议进行管理创新来降低成本开支。参与重大的投资、融资业务以及新领域业务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尽职调查或交易模式设计建议等,促进获取资源,也可以避免交易损失或降低交易成本。直接价值创造贡献最好用量化数字来体现,计算或换算成具体数值。

2.改善企业运行机制

为了促进企业目标实现,内部审计需不断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管理状况并提出建议,改善企业运行机制,这是内部审计大显身手的领域,也是主要价值贡献领域。改善企业运行机制最终体现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效率和效益。

3.培养优秀人才

大量优秀的国内外审计实践表明,内部审计可以成为企业人才的蓄水池和培养基地,这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发展和内部审计团队价值创造都是非常有利的。

4.改善组织文化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