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市场报告范文

金融市场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市场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市场报告

第1篇:金融市场报告范文

金融数据显示,广义货币同比增长18.5%。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7.39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月和上年末分别低2.5和9.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4.06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增幅比上月和上年末分别低5.3和7.8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3.89万亿元,同比增长15.7%。上半年净投放现金658亿元,同比多投放1236亿元。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4.63万亿元。6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47.4万亿元,同比增长19.2%,上半年本外币贷款增加4.84万亿元,同比少增2.89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44.61万亿元,同比增长18.2%,比上月和上年末分别低3.3和13.5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63万亿元,同比少增2.74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7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32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2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2.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36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75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6524亿元。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034亿元,同比少增9270亿元。外币贷款余额4117亿美元,同比增长39.4%,上半年外币贷款增加323亿美元。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加7.63万亿元。6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68.85万亿元,同比增长18.6%;上半年本外币存款增加7.65万亿元,同比少增2.43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67.41万亿元,同比增长19%,比上月和上年末分别低2和9.2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7.63万亿元,同比少增2.3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2.7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94万亿元,财政存款增加9707亿元。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33万亿元,同比少增6647亿元。外币存款余额2127亿美元,同比增长2.2%,上半年外币存款增加40亿美元。

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上升。上半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74.0万亿元,日均成交6065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3.4%。6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31%,比上月和上年12月份分别上升0.64和1.06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38%,比上月和上年12月份分别上升0.67和1.12个百分点。

在上半年“经济向上,政策向下”的背景下,国内A股震荡下行跌破2400点整数位。展望下半年的市场,在“刺激政策谨慎退出”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速”的大背景下,A股市场估值中枢或整体下移,投资者可在波动下行中寻找结构性机会。

第2篇:金融市场报告范文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会计确认 会计计量 信息披露

2010年3月26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公布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自4月16日起正式上市交易,这标志随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迈向一个新台阶。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作为一种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的合同,具有合约性、杠杆性、风险性等特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根本无法真实地核算其可能带来的收益与风险,一般只能在表外间接地反映交易机构的经营状况。如何及时准确的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信息,防范其风险成为近年来业内讨论的焦点。

1.次贷危机的会计反思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次贷危机爆发过程中,如果说资产证券化使楼市泡沫破裂的苦果蔓延到金融市场,那么关于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157号会计准则)则使金融机构蒙受的损失雪上加霜。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157号会计准则,要求对金融性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表。这也就意味着当金融机构持有证券化按揭资产后,即使没有抛售,没有已实现亏损,也必须根据最新的派息及市场报价调整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并且计入损益。公允价值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成倍放大了次贷危机的损失和金融市场的恐慌。

根据统计,全球金融企业为次级贷危机而反映在损益表上的损失高达5857亿美元。由于普通投资者大多仅关心损益表尤其是每股盈利的变化,所以157号会计准则大大加剧了普通投资者层面的恐慌。也正因此,在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通过的同时,美国国会要求美国证监会调查157号会计准则对次级贷危机的影响,并授权其在必要的情况下暂停157号会计准则的执行。

衍生工具的应运而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规避风险、获取收入的目的。如能审慎地加以运用,衍生工具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风险,并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特定资产的产出,但衍生工具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本身亦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极可能招致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美国的“两房”、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已经给了我们警示, 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其引发的危机必定是灾难性的。

由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做了调整并提出新规范,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中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24号“套期保值”和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填补了我国在金融衍生工具许多会计规范的空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实务将产生深远影响。新准则虽然凸显复杂性,但更接近国际惯例,同时也是对金融会计思维的创新,但在实施中仍存在不少难题。

2.金融衍生品现行财务处理的难题

从经济事项或交易的发生到会计信息的披露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四个阶段。

2.1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现行会计要素确认难题

2.1.1金融衍生品确认资产难题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作为一种合约,是签约人依据法律原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权利或做出的承诺,合约一经签订,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基本确定下来了,签约双方不得随意违约。合约赋予了一方到期按照合约规定进行交易或放弃交易的权利,或在合约规定范围内处理的权利,这种权利是签约者确实拥有的,可依法处置的;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是否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所引起角度来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这种权利和义务,并不来自过去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而是来自于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产生的权利不能确认为传统的资产。

2.1.2金融衍生品确认负债的难题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要确认为负债也违背了传统负债的定义,因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带来的义务不是来自过去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因此,所产生的义务不能确认为传统的负债。

2.1.3金融衍生品收人、费用确认的难题

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言,由于它是待执行的合约,从签订“合约”到完成“合约”之间存在时间差,如果按照“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只有等到“合约”彻底结束后才能对收入、费用予以确认。在此时间内,它属于一种潜在的收益或损失,在利润表内不予确认和列报。但事实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特点决定了在这个时间差内,“合约”虽未完全履行,但它的价格会随着标的物价格的变动而不断变化,对企业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可能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风险。因此传统财务报表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残缺性甚至虚假性,致使风险无法预知,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管理无从下手,满足不了决策者的需要。

2.1.4金融衍生品损益确认的难题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不象传统资产负债那样遵循历史成本原则,由此产生的损益也不满足传统收入确认标准,无法遵循收益实现原则。同时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它无法满足“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标准。

2.2金融衍生品财务会计计量的难题

在具体运用新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时又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公允价值难以确定。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比较落后,尚处在起步阶段,很多金融工具都没有市场报价,即便有,也并不活跃和完善,而且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易被人为操纵,很多时候用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并不令人信服。目前,我国企业的一般做法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估计,但企业自己估计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另一方面,企业往往要求会计人员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估计其价值,这样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确定就极易失真;另一种是企业找咨询公司代为估计。目前我国这类公司发展尚不成熟,国家的监管有限,其估计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也有待商讨。

2.3金融衍生品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难题

其一,传统的会计报表只记录能够用货币量化的信息,却很难准确估计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未来变化的金额。

其二,传统的会计报表有固定的报表格式、填列方式和报表项目,因此,很难反映企业从事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这一特殊的经济业务。

其三,传统的会计报表反映的是一种以历史成本揭示的账面信息,而不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价格变动下的会计信息。

其四,传统的会计报表一般是定期编制的,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频繁,金额巨大,而且价格波动剧烈,要想在财务报告中及时地、充分地反映重要的风险信息是很困难的。

3.化解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的会计处理

3.1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

3.1.1初始确认

衍生金融工具的权利与义务并非来自过去的交易事项,而是源于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于是这种权利与义务在传统会计确认标准下得不到确认。而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初始确认需要满足的确认标准是: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为使衍生金融工具满足其标准,其合约自签订之日起,合约双方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已经存在,而且合约签订必将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因此,当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签订之时,应在资产负债表上按相关要素的确定标准初始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因此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3.1.2终止确认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提出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标准是:当且仅当对构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一部分的合同权利失去控制时,企业应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或其一部分)。如果企业行使了合同中规定的权利或这些权利逾期或企业放弃了该权利则表明企业对这些权利失去了控制。对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标准是:当且仅当金融负债(或金融负债的一部分)消除时(也就是说,当合同中规定的义务解除、取消或逾期时),企业才能从资产负债表上将其剔除。我们可以从上述相关规定中看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进行终止确认的标准是合同的基本权利或义务已经得到履行、清偿、撤销或者期满无效,实质上也是以风险和报酬的实质转移为标准的。其实,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把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的权利、义务纳入资产负债表,以避免把合约标的物在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而导致的风险和报酬反映在表外,同时,又避免在资产负债表内确认全部履行中的合约。

3.2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步晚,衍生金融工具更是一个新型的市场,市场报价稀少,在这种情况下,难以确定其公允价值,故慎用公允价值。如前所述,次贷危机爆发后,便有人认为,公允价值是造成次贷危机的元凶之一。公允价值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即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由于交易价格低,往往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即放大了收益和亏损。美国60名国会议员曾联名写信给美国证监会(SEC),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而我国却在新准则中大力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面对公允价值的放大效应,我们应当适度使用。在市场的失灵,市场价格的恶性扭曲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已不能反应资产的真正价值,所以在市场失灵或交易没有秩序时,经纪商的报价及定价服务已不能反映市场交易价格,因此交易价格在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时可以作为一种考虑因素,但可能并不具有决定性,应降低对其依赖程度,慎用公允价值。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进程中,有必要加速发展金融市场并完善其经济体制,提供合理的市场条件,活跃金融工具的市场报价,使市场报价更加接近公允价值。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条件,减少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使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3.3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

为适应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要求,我们可以适度对传统会计报表进行改造,如资产或负债不再只按流动性分类,而且还可以按金融资产或负债和非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对非金融资产和负债,可仍按流动性大小顺序排列;金融资产和负债,则可按风险程度大小顺序排列。要按风险程度大小顺序排列,是基于风险管理的角度。再者我们可以改造报表附注,使得属于表外项目的一些衍生金融工具表内化得到充分披露。对于报表改造后仍无法披露的重要信息,可考虑增设一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根据重要性原则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风险系数、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信息,以便报表使用者据以判断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董春丽.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中的应用[J].南方金融,2008(4)

[2]辛丽轲,陈秀芝,王琦.浅析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5)

[3]王冬梅王菲.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思考,[J].经济师,2009(2)

[4]章颖薇,李巧丽.新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风险防范及分析[J].商业经济,2008(2)

第3篇:金融市场报告范文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会计 核算 确认 计量

一、引言

衍生金融工具是为了规避金融市场因价格变动可能带来的风险而设计产生的,虽然参与交易者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套期保值,有的是为了风险投资,有的则是为了套利。正是由于这些基于不同目的的交易者的存在才使得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展现出勃勃生机。我国由于金融市场发展较晚,金融工具交易量不大,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因而相对较少。 本文将在这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二、金融类企业实施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核算应对措施

目前金融企业实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还存在很多问题,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在规范金融行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金融行业财务管理和经营理念的深层次变革,至于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方法。

1.严格按照准则规定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资产和负债进行分类,实行审慎的会计核算制度,确保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及时和充分的披露。

2.真实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利润。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应当在利润表中披露;因衍生工具交易产生的损益,也应当在利润表中披露。

(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内部控制。

1.在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时,应当注意风险防范。一是在办理衍生工具交易前,应当先评估其风险与收益,并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经最高管理层同意后方能办理业务。二是衍生工具交易比较复杂、风险较高,要严格外汇资金业务的审批制度。

2.在人员设置上应当严格执行职责分离制度。一是应当实行严格的前中后台职责分离制度,建立衍生工具交易和后台部门对前台交易的反映和监督机制。二是业务管理(经理)人员不得兼做交易员。

3.实行严格的独立的衍生金融工具内部审核制度。审计部门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程序以及内部控制措施是否落实进行全面的审计,并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计量、限额标准和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对风险限额遵守情况向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所提供报告的及时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直接对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

三、加强金融企业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一)加快金融企业信息系统软硬件设施的更新,建立供高级管理人员使用和协助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财务、资金等部门的计算机设备应当足以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够满足对衍生金融工具实时价格的监测,能够进行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二)加紧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专门人才的培养。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技术性,所以对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人员知识的要求很高。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的人员,不仅要通晓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通过专门的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应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专门人才的培养。

四、非金融类企业实施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核算应对措施

1.加强业务培训和系统的开发。在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中,其文字表达简单抽象、过于西化,这对会计人员掌握新的会计政策,顺利实施新旧会计处理的衔接是一种挑战。实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第一步是开展全体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不仅要熟悉掌握现有的各项业务及其变化,更需要掌握金融衍生工具形成的相关业务,理解业务的流程和本质,准确定义业务形成的资产和负债,掌握公允价值的计算方法,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及时掌握市场行情,避免出现计量价值严重偏离公允价值的情况。

2.重新设计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核算方法。根据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要求可以增加相应的资产、负债及价值变动科目,并按业务品种增设明细科目,改进会计报表结构,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金融资产估价增值,在损益表中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设反映公允价值变动的明细情况表和充分披露金融衍生工具信息的补充报表等。

3.制定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在公允价值估价过程中,要求企业优先选用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其次选用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并根据计量标的与参照标的的差异程度进行调整;第三是使用与市场途径、收益途径和成本途径相协调的多种估价技术进行估价的结果。这样可以使企业最大限度地依据活跃市场信息,最小限度地参照企业自己的判断。

4.完善公司治理,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成立有关会计标准与税收标准差异的协调小组。对于会计标准与税收标准的差异,可成立专门的协调小组,必要时也可以调整相关的政策。由于税法目标和会计目标的不同,两者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总之,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构建在会计标准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提供了良机。企业应高度重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将其运用到本单位会计实践中,向各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符合准则要求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尽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可能会给会计人员较少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但是衍生金融工具与基础金融工具不同,持有动机在会计处理方法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会计人员对于持有动机不能只依照交易员或管理层的判断,要查明业务的实质。当然会计人员还要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长艳.浅析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J],会计之友,2009.3.

第4篇:金融市场报告范文

1金融审慎监管视角下公允价值计量的负面因素

1.1公允价值估值模型之间的差异

在没有考察市场价值的前提下,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可以运用估值模型来计算其价值。[2]可由于公允价值估值模型之间的差异性,其估算的价值数据也会发生改变。如果银行将存在差异性的价值数据进行计算,就会降低公允价值估值模型的信息可比度,这将严重影响到该金融机构额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及其市场价值的客观价值判定。

1.2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利润虚增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公允价值是确定资产市场报价的重要金融工具。但在金融危机之后,公允价值则丧失了该项公信力,并产生顺周期效应。[3]也就是说,在活跃的市场中,公允价值可能会高于物质的实际价值,导致理论虚增,加大了银行控制经济合理波动的压力。在当时,这些未实现的利润是可以充当一定的利润储备,但当进入经济萧条时期如金融危机之后,这些利润储备将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银行对经济波动的缓和效果。

1.3公允价值估值的复杂度

公允价值估值的复杂度主要受市场经济的强变动性影响。当市场没有足够的流动性或出现一些机构大量的垄断市场股份时,公允价值就会失去公平性与可靠性。但当市场的流动性过于频繁时,公允价值估值模型也无法进行准确的估值。此外,一些突发事件也会在不同程度影响公允价值估值的公允度。这些都在不同的方面局限了公允价值的运用。

当市场价值失去应有的公允性,一般就会使用公允价值的估值模型。但由于金融产品结构的复杂性高,并且其中一些金融工具中存在一些敏感度较高的参数,从而导致估值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曾经建议披露估值模型的参数变化,并对其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研究,但是定价脆弱性仍会影响会计报表的数据。[4]

1.4负债公允价值产生的影响

金融机构自身的信用度发生变化,其收益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如,有时银行降低自身的信用等级也会带来一定的收益。这是公允价值计量与传统会计计量方式最主要的不同之处。但银行通过现行的融资率折现,以抵消未来的现金流中的负债,会导致负债价值整体下降。虽然减少的利润会直接计入资产负债方,减少的价值转化为利润,但如果该利润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分配,权益储备将会有所提升。[5]在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后,美国银行及相关的金融机构均通过降低自身的信用度以增加利润。

从股东或者是破产者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的信用度降低反而带来了利润,并且这部分利润还能够纳入资本范围内,并扩大银行信贷规模的方式是非常符合他们的利益的。但从债权人及相关的金融监管机构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不能接受的。这样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而且与监管机构审慎性经营要求是对立的。所以在审慎监管的视角下,是绝对不会承认因降低信用而产生的资本为监管资本的。

2有效协调审慎监管与公允价值的办法

2.1建立审慎监管下的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能有效改善会计信息与风险的透明度,但在审慎监管下就会产生一些不利因素。如果忽略审慎监管的金融环境,最大范围使用公允价值,将会对金融市场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6]所以金融机构及相关的监管机构都需要秉承着审慎监管的态度,合理地使用公允价值,尤其是对于我国这类市场并未完全成熟的国家。虽然此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证实公允价值计量及其运行方式有着诸多不完善之处,但根据我国目前的市场状况,在遵守新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各金融机构以审慎的视角合理地使用公允价值,一定能逐渐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经济市场的公允价值估值模型。

2.2平衡好金融工具会计分类与审慎分类的关系

审慎分类与金融工具有着相互促进的重要关系。提升两者之间的联系,改善两者之间的联系方式,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也是非常有益的。平衡审慎监管风险资产与会计资产之间的关系,对建立有效的审慎监管自办充足率与资本比率、审慎资本与会计资本协调表有着重要的意义,最终实现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目的。

2.3平衡会计与审慎监管在风险披露中的关系

根据IASA在2010年公布的《公允价值计量的计量不确定分析披露》草案,全面分析金融机构所披露计量的不确定性,用于进一步反映第三层次公允价值不可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提升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估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因素与动态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平衡会计与审慎监管在风险披露的关系,能增加两者间的互补性,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所以,金融机构要重视汲取审慎监管中对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以达到提升会计风险信息披露与计量误差信息披露的能力。

2.4加强公允价值会计内部与外部的监管能力

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体现出诸多不足,如自身拥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公允价值计量难度增大及其运用范围有限等。因此为提升对公允价值的合理使用,应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提升其监管能力。就内部而言,主要以建立完善的控制方案为主,如制定完善的公允价值变动记录跟踪制度;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制定一个全面的会计信息收集系统;独立董事会及监事会要加强对公允价值的监管力度,从而保证企业自身的会计信息及相关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从外部来说,则主要健全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其社会监督能力,同时还需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公允价值的合法使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5篇:金融市场报告范文

【关键词】民间借贷,风险,成因,措施

一、背景介绍

央行温州支行 2011年7月公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极其活跃,民间资本超过6000亿元,且以每年14%的速度持续增长,89% 的家庭个人和 59.67% 的企业参与其中,其规模高达1100亿元,占全市银行贷款的20%,真可谓全民“炒钱”。更有甚者,曾有贫困县“宝马乡”之称的江苏泗洪县石集乡,总人口为 2.3万余人,共有 5800 多户,其中有 1740 户参与民间借贷,占全乡总户数的30%左右,民间借贷市场规模之大可见一斑。截至2011年5月末,央行调研显示,全国民间融资总量约 3.38 万亿元,约占中国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的 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 ;中信证券 2012 年1月初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民间借贷市场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约为银行表内贷款规模的 10%—20%。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过去三年全国有近62.3%的民营企业是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的,个别地区甚至接近90%.2011 年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法院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608477件,较2010年上升38.27%,涉案金额1143亿元。上述情况均揭示了民间借贷市场日趋疯狂的现状。在这样的情况下,分析民间借贷的风险及其成因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本文针对各种情况,为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民间借贷的风险表现

2011年,内蒙古鄂尔多斯、河南安阳、浙江温州等地相继发生高利贷崩盘、企业老板“跑路”的事件,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也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动荡,这些“不约而同”发生的事件引起了各地政府以及金融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事件充分说明了民间借贷风险的爆发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些局部的地方,而逐渐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大型的群体金融危机,如果不能有效的防范危机,民间借贷的风险将弥漫到更多的地区,并且冲击到我国金融市场乃至宏观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和研究民间借贷的风险、成因以及其影响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大,危害社会稳定。民间借贷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为企业融资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其高额的利率又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虽然国家法律规定小贷公司的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以高于此利率借入资金的企业并不在少数,而与此相反的是,企业的利润率往往远远达不到这一水平,这便为此后的很多危机埋下了伏笔。一旦企业不能获得预期利润,其资金链便会一环扣一环地断裂,进而不能支付到期的负债,从而陷入破产危机当中。企业破产所带来的直接问题是当地居民的失业问题,进而有可能因此而引发犯罪问题,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民间借贷大规模扩张影响银行等正规金融企业的发展。由于民间借贷的高额利润,很多企业或者个人试图通过银行信贷和民间借贷的利差来获取收益,从而导致企业或个人通过直接借贷、信贷理财等方式将从银行借去的资金直接贷入到民间借贷市场中,或者通过典当行等民间借贷机构将资金间接投放向民间借贷市场。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资金顺利地从银行投入到民间借贷市场中,以获取高额利润。然而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民间借贷存在着巨大风险,一旦资金链中一环断裂资金无法如期归还,势必将引发银行体系的风险,对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产生不良影响,进而阻碍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三)民间借贷资金投向脱离实体经济,产生资产泡沫风险。首先,由于民间借贷的高利率性致使借贷企业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一旦企业破产,资金便被迫从实体经济中抽离,如果企业的破产变成了规模性的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其次,民间借贷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来自于其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近年来,国家的信贷资源明显向各级政府下属企业和国有企业倾斜,同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这一趋势导致民间资本行为短期化,很多民营企业不愿意做长期投资,故而不选择将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而是把资金投放到虚拟经济中,特别是证券市场。民间借贷市场逐渐发展为一个噱头,从原来的资金流转地变为了资金炒作,不仅使得实体经济缺乏必要的投资资金,还会导致资产泡沫化的大风险。

三、民间借贷的风险建议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应该完善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植制度,并鼓励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形成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要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的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不同规模的经济主体提供全面充分的金融服务,满足社会各个层面企业的融资需求。其次,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民间借贷高额利率的现状,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

(二)确定和监管民间借贷的合法性。根据上述关于民间借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可知,正规金融市场的供给与市场中对资金的需求并不匹配,以银行为主的正规金融机构为了其盈利的目的将资金更多地借贷给大中型国有企业,这导致在不发达地区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所以非正规金融的存在短期内是不会被正规金融所替代的,故而民间借贷的存在是必须的,它的合法地位也是必须被认可的。

一旦其合法地位被确认,那么借贷双方便会受到法律的强制监管和保护。同时在政策上也应该对民间借贷的范畴、运作机制市场准入、业务经营和市场退出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规范,加强其可操作性和正规性。对于正面的民间借贷行为应该实行鼓励政策,而对于负面的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将不法行为拒之门外。

参考文献:

[1]安起雷.对民间借贷问题的探讨与建议[J].财金调研,2012

[2]毕德富.宏观调控与民间借贷的相关性研究[J].2005

第6篇:金融市场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双顺差;原因

一、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间内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所发生的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其的定义,它包括货物服务和收益,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金融债权债务的收益,以及转移项目和平衡项目等。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不可能同时出现顺差。但我国却出现了双顺差现象,这对我国国内经济正常运转和与国外的经济交往产生了不利影响。

2008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可以很清晰的表现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特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3607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118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314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458亿美元。200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同比下降74%。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9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42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1211亿美元。总的来说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仍保持双顺差格局,但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稳,总体状况良好。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1)储蓄率过高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和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2)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

(3)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这些政策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外资的大量涌入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应改变政策,放弃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以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具体的政策可以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提倡“走出去”战略。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于淑静;;探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7年02期

第7篇:金融市场报告范文

关键词: 金融危机;公允价值;非活跃市场;计量;披露

中图分类号: F23

1 问题的提出

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暴露出公允价值在应用过程中的缺陷。一系列调整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的颁布,实质上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推动下,现代会计目标基本以决策有用为主导,兼顾反映受托责任。公允价值会计之所以能得到运用甚至青睐,这是因为在资本市场高度发展和股权结构日益分散的今天,市场价格成为投资者约束管理层的重要手段之一。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因此,公允价值的存在与否不应是争论的焦点,而如何完善公允价值会计才是当前应解决的问题。在当前金融市场疲软、市场不活跃的形势下,如何计量和披露公允价值就成了需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

2 问题的解决

2.1 定义非活跃市场

在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的报价是真实的。它可以从交易商、经销商、经纪人、价格管理机构等处获得。这些价格反映发生在非关联方之间真实的、定期的市场交易。根据(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工作人员立场公告FSP FAS 157-4),非活跃市场的特征包括交易活动在数量上的大量减少和水平上的大幅降低,可供利用的价格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市场参与者的不同发生剧烈的波动或者价格不能反映当前的市场情况,金融资产或负债的新发行市场的低迷等等。然而,单独给出这些因素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市场就是不活跃的。决定一个市场是否不活跃需要职业判断。

卖方的要价和买方的出价间的差异明显的增大,或者相对与卖方来说,出价方的参与人数很少,这些就是我们需要考虑市场是否出现不活跃的迹象。

2.2 在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确定公允价值

当金融工具市场不活跃时,把市场价格作为衡量公允价值的基础就不再合适。不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只是衡量公允价值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因此在这种缺少流动性的市场条件下,衡量公允价值就需要考虑其他的因素和工具。IASB在《市场停滞期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教育指南》中列举了以下需要考虑的因素:

(1)利用管理层的内部估值;

(2)利用和比较活跃市场与非活跃市场价格的差异;

(3)识别强迫易;

(4)解释对公允价值的不同估值;

(5)对估值进行调整。

根据指南中列举的因素,本文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管理层内部假设衡量公允价值。

当相关的市场数据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需要对其进行重大调整时,公允价值就要由估值模型决定。而估值模型主要是依据管理层对于未来现金流以及考虑了风险的折现率的内部假设。无论采用何种模型,这种模型必须包括所有的相关因素以及风险调整。

(2)运用估值模型时报告主体应考虑的因素。

报告主体应结合市场参与者在报表日对金融工具计价时所考虑的所有消极和积极因素。这些包括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时间价值。其他影响公允价值的因素还包括发行者资产与负债信息的缺失以及现有市场回报率的缺失。

在一个评估特定的金融工具模型中,我们通常会发现以下假设:

①市场中相关信息缺失的折现。

②市场缺乏流动性的折现。

③无作为风险的折现(例如,违约风险,担保价值风险)。

关于这些用来建立公允价值模型的因素的合理性,市场主体可以通过检测估值是否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内来判断。这个合理的范围即在报表日金融工具的卖价和买价。市场主体应定期利用现有市场中同一种金融工具的任何可观察交易价格来测试估值模型的真实性。

(3)市场报价(例如,经纪人报价)在衡量公允价值中的运用。

在衡量公允价值时,经纪人报价可以作为一种信息的提供,但在非活跃市场下,他们并不是决定性的。在活跃市场中,经纪人报价可以反映真实的市场交易信息。但在低迷的市场下,经纪人仅仅根据他们手中掌握的信息再通过模型来确定价格。因此,在衡量公允价值时,市场主体应减少对经纪人报价的依赖。并且还应进一步地考虑经纪人报价的实质。

(4)非活跃市场中的交易对衡量公允价值的影响。

在活跃市场中,公开的交易价格是公允价值最好的根据,可以用来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而在非活跃市场中,交易价格只是影响公允价值衡量的因素之一。不考虑交易活动的水平,在运用估值模型衡量公允价值时必须要考虑非活跃市场交易的交易价格,尽管需要做很大的调整。当一个市场变得不活跃时,就认为所有的市场活动都代表了非自愿清算或廉价出售是不合适的。当然,认为所有的交易价格都是公允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同样也是不合适的。确定非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应根据当时的市场环境同时需要专业的判断。无论采取何种估值模型,市场主体都需要考虑市场参与者对比如信贷或流动性作出的风险调整。

2.3 披露要求

金融工具披露的两个总的目标是向报表的使用者传达:

(1)金融工具对于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的意义。

(2)在经营周期以及报表日会计主体所承担的来自于金融工具的风险的实质和程度,以及对风险的管理。

加强对特定经济价值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披露可由以下三个方面得到:

(1)对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的详细描述。

在对使用者有特定经济利益的金融工具进行详细或加强披露时,应解释会计主体将其认定为对使用者有特定经济利益的原因以及判定对于识别金融工具有用的附加披露的标准。对金融工具一些特定术语的描述也会增强它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如果某项金融工具的现金流是来自相关资产,那么对于这项资产的到期,优良性的详细披露就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的评估资产的公允价值,从而,对金融工具有一个公允的判断。

(2)估值模型的披露。

关于所用模型的披露,对信息使用者理解模型以及会计主体在衡量公允价值时所做的判断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对特定经济利益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使用有特定经济利益的金融工具往往是包括极易受变化的市场条件影响的工具。而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所用的模型就很有可能发生改变。信息使用者就期望知道所用模型发生了何种的改变以及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3)对输入信息的披露。

估值模型中,合适的输入信息选择需要专业判断,选择的结果也会对公允价值计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报表使用者关注的焦点就自然落在这些不可观察的输入信息上。不可观察的信息即难以由现有的可观察的市场交易得到。在运用估值对有特殊经济利益的金融工具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主体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类似的信息。而这种信息极易带有主观性或难以估计。因此,对不可观察的输入信息进行透明的披露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向报表使用者提供金融工具的风险信息,增强计量的可信度。披露可以包括输入信息的来源,信息可被估计的确定性程度。前面已经提到,在估值模型中,对于输入信息的使用上要基于一定的假设。那么,当这些假设变化时,输入的信息就有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对于这种敏感度的披露也是会计主体需要考虑的。

3 关注金融危机中的信息质量

这种针对非活跃市场、非理性市场的操作层面调整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显然将给会计信息质量带来一定影响。

首先是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相关和可靠。停止根据市场报价确认公允价值,意味着企业要更多地依靠会计判断,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估算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市场报价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易取得投资者认可等特性相比较,如何保证企业估算出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相关和可靠也就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新的操作性问题。

其次是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国际会计理事会在修订国际会计准则39号时指出,“这些修订是对这些要求的短期措施”,因此,即使不考虑将金融产品从以公允价值计价、影响损益的方式,转变到用摊余成本计价,并做减值测试的方式是否科学,但这种重分类首先会影响企业前后各期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同样,不同企业借助内

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估算金融资产,会产生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是否可比的问题。

4 结论

金融危机是消费者过度债务化、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资本市场过度证券化和金融监管过度自由化等原因造成的,会计准则不是罪魁祸首,但实践中依据“非公允”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对危机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效应,改进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而是应建立有效机制,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

当前针对非活跃市场、非理性市场调整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相关、可靠、可比将是需要关注的新问题,也需要考虑市场回归活跃、有秩序后,如何再次将公允价值确定方式调整为按市场报价。

参考文献

[1] IASB Expert Advisory PanelMeasuring and disclosing the fair value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in markets that are no long active[M].Economic Downturn,2008,(10).

[2]FASB STAFF POSITIONNo.FAS 1574.

第8篇:金融市场报告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估值技术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2008年的金融危机促使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就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准则的改进和趋同做了大量工作,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债务重组、非货币换、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17项准则中,直接或间接采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和计量方法。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健全活跃的市场体制。公允价值的优点在于它强调市场的作用,能够跟随市场,捕获市场波动的影响,将开放活跃市场上的交换价格作为入账价值,更具客观性和透明性。然而,市场体制的不健全,尤其是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给公允价值核算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目前我国的产权、生产要素市场还不很活跃,估值技术不够完善,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使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2、公允价值确认难度大。一方面,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是否存在活跃市场交易价格的判断难度较大,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操纵利润的现象。另一方面,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的估值技术的运用,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同样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

3、会计监督力度薄弱。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对于原会计实务意味着市场价值体系的重估,将大幅度改变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它不仅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而且对于内审及外审等会计监督机构都呈现出革命性的变化。对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会计监督机构应加大监督力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4、会计人员对新模式的理解不透彻。公允价值引入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能够熟悉会计准则,掌握估价技术,及时收集和应用交易商品的市价,并进行适当、合理的汇总,还要求会计人员能够经过综合分析、判断来确定是否应用以及如何具体应用公允价值属性。然而,目前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理解并运用新的会计计量模式还需要一定的适应期。

三、规范公允价值核算的措施

1、规范市场环境,建立健全活跃的市场环境,是规范公允价值核算的基础。活跃的市场是公允价值运用的基本前提。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基本确立,有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市场交易价格,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负债仍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发展还是比较滞后的,环境、服务、技术、质量、法律法规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完善和发展。首先,要加强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大力发展并完善金融市场,包括环境保障、制度保障、服务保障、质量保障、法律保障等,从根本上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市场,使市场发展规范化、运作制度化。其次,要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改善金融资产结构,丰富市场层次与产品种类,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显然,构建活跃的市场环境,是解决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前提条件。

2、建立并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及其框架体系,是规范公允价值核算的必要条件。专门制定并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从公允价值定义、评估假设、估值技术及运用和披露等方面,建立起一个相对较为完善的指导框架,对于应用条件、度量标准、确定方法等都应该统一进行规定。当然,考虑到不同会计主体和不同性质的经济业务的具体差别,可以采用弹性规定。此外,要认真研究有关估值技术的问题,并制定与其相关的具体应用指南,从而为取得不存在公平市价情况下的公允价值提供理论依据。从而逐步探索一套系统、科学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以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值得注意的是,要保证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一致性。即在进行审计准则体系的具体建设过程中,相关审计标准也应规定得细致具体,统一标准,使会计监管在这个层面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统一,象在美国,内部和外部审计需要得到SEC(证券交易委员会)、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PCAOB(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的普遍指导。

3、强化会计监督,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保障。首先,要强化国家政府监督。不断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从制度和程序上做到防止人为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等舞弊行为的发生。财政、审计、税务机关的监督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履行对会计业务的外部监督职能,特别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更应多角度地加强监督。滥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和主要责任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次,大力推进民间审计监督。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是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民间审计监督正处于发展时期,会计师事务所少,监督范围不广,中注协、财政部应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对于企业财务报告中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发表恰当的意见。最后,还要充分发挥资产评估、物价等机构应有的监管作用,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制约、平衡机制,防止非法人员利用公允价值操纵企业利润。

第9篇:金融市场报告范文

主题词:利率市场化 货币市场 建议

money market is the breach of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With the fulfilling gradually of financial service promise of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of th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s key link is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by people day by day.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is imperative if the financial circles of our country incorporates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participates in the competition and improves financial efficiency. Because the market-oriented concern of interest rate is wide, the policy is strong, the breach must be found accurately as advancing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By this way we could enable to eliminate economic impact to minimum extent as could as possible. The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of our country and reforms the achievements that are made and money market general situation on the money market at first, then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market-oriented history of interest rate of other national practices of the world, while pointing out that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will cause certain fluctuation to the macroeconomy. Analyze the advantage of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on the money market. Present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erfect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at last.

Keywords: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Money market, Proposals

利率是货币的资金的价格,也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计划经济我国利率基本上是“焊牢”的,这种一层不变的利率体系显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的必然要求。但它并不能立即全面放开利率,必须找准突破口,借鉴国际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利率市场化在货币市场上先行。

一、利率市场化在货币市场取得的成就和货币市场的概况

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由此可见,加快货币市场改革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必由之路。中国货币市场除融资外还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在利率市场化中充当先锋。我国货币市场孕育了利率市场化。1996年1月3日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启动试运行,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拆借市场的利率由交易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确定;同年6月1日又取消了原先按同档次再贷款利率加2.28个百分点的上限限制,利率完全由交易双方自行议定。单个交易品种在每一交易日的加权平均利率形成“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简称CHIBOR)。1996年4月9日,中央银行以国债回购方式启动了公开市场业务,其回购利率实行市场招标,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在1996年的国债发行中,一改过去发行利率计划确定的做法,对一年期以上的国债实行发行利率市场招标。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制度,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1998年9月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2000年9月21日实现对境内外币利率三项改革,即外汇贷款利率参照国际市场;外汇存款利率由银行同业工会协商确定;大额存款利率由双方协议确定。由此可见,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货币市场入手,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我国货币市场已形成了多种类子市场并存、相互依托的较为完善的货币市场体系。我国货币市场是由统一的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和现券市场以及票据市场共同组成。其范围覆盖许多类经济主体,参与的金融机构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及各类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信用联社)。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较快,货币市场交易系统得到不断完善:1996年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建立,次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启动,以及其间同业拆借中心推出交易系统,债券双边报价系统, “中国货币网”的网上报价和分销系统,使得货币市场交易系统的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1996年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建立,次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启动,以及其间同业拆借中心推出交易系统,债券双边报价系统, “中国货币网”的网上报价和电子分销系统,使得货币市场交易系统的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货币市场的保障体系趋于完备:首先是1995年一系列金融法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陆续出台为货币市场开辟了法律空间。其次是与货币市场相关的金融法规和文件,如1994《信贷资金管理办法》、1998年《关于清收融资中心拆借资金有关的通知》以及《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货币市场发展具备了规范的框架,对它走向成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货币市场取得的成就,为形成市场化利率体系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二、利率全面放开后,宏观出现波动几乎是所有实践利率市场化国家所经历过的。

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对利率采取放任自由政策,在危机在大量银行倒闭导致1933年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管制法规。其中以维持银行核心金融体系稳定的Q条例最为出名,但到了60年代中期,通胀率造成市场利率明显上升,加之,金融投资多样化、金融创新蓬勃,大量资金流向证券市场。银行由于受到Q项条例和专业分工的限制,导致国内受限制,国外无优势,处在不公平的地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鉴于Q条例的弊端,开始放松了利率的管制。通过设立新型的自由利率的定期存款和市场联动型定期存款,并通过逐步缩短这些存款类型的期限、限额来深化定期存款利率的自由化;通过引入NOW账户、MMDA等新型的支付性存款实现储蓄存款利率的自由化。Q项条例废除解决了美国金融中介“脱媒”的,提高了金融系统效率同时,实际利率上升到较高水平,通胀率维持在高水平且有攀升的势头,而GDP却在零水平波动,宏观经济状况不稳定。

美国Q条例解除前后宏观经济状况

单位:%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GDP平减指数 8.7 9.4 9.5 0.2 4.1 4.5 3.6 2.7 3.2 3.9

实际利率 2.52 3.67 6.41 6.15 4.99 5.87 4.45 3.82 3.66 3.83

GDP增长率 2.5 -0.5 1.8 -2.2 3.9 6.2 3.2 2.9 3.1 3.9

数据来源:IFS,其中实际利率为定期存款利率与GDP平减指数的差.

日本率市场化是继德国、英国、美国之后进行的,以1979年发行大额CDs开始,到994年基本完成,历经16年。基本上算是成功的,但利率市场化后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并不稳定。

20世纪70、80年代许多发展家试图通过市场决定利率,分配信用资金来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纷纷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拉丁美洲国家,如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利率与通胀率攀升,实际利率巨幅波动,80年代初,这在国家的实际利率高达35%,结果过高的实际利率一方面迫使低风险撤离市场,高风险企业占领市场,致使银行贷款质量下降,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另一方面使国内外利差悬殊,吸引大量外资进入,本币升值,出口下降,经济环境恶化.最后以混乱告终,只好采取“非自由化”。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是在所难免的。来自多个部门的认为,我国如果2003年国际经济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国内政策保持稳定,则宏观经济将继续平衡运行。今年投资增幅较上年提高较大,预计将在去年的水平上逐步稳定下来;今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率加快,预计今年消费增幅将会保持稳定,或略高于去年;根据有关国际经济组织的分析,今年国际经济形势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在这一背景下,考虑国内出口退税力度将有所减弱、今年出口基数较大等因素,今年出口增幅可能比去年有所降低。综合各项分析,今年宏观经济运行仍将保持去年以来的良好态势,全年GDP增长有望略高于去年。但并不能保证在全面放开利率后不对良好宏观经济情况产生负面。

三、货币市场风险防范机制有助于减轻利率市场化对国民经济的冲击。

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交易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场上容纳的金融工具基本是政府、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大工商企业发行的短期信用工具,具有期限短、流动性强、风险小的特点。因此其信用工具在货币供应量层次上被置于现金和存款后,被称之为“准货币”。作为金融市场一部分,存在金融市场具有的共同性——风险性。一般来说包括货币在内的金融市场存在以下几类主要的风险。

1、利率风险,即金融资产的市价(利率)下跌导致出售资产时资产损失的可能性。货币市场进入障碍小,工具庞杂,交易途径多,吸引了众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和筹资者。利率市场化后,各式各样的证券交易商、投资银行家和和基金管理者日夜守候在屏幕前寻找套利机会。一旦机会出现,巨额资金即刻蜂踊而至,价格于瞬间得到调整, 如果金融工具流动性不强,投资者不能根据形势及时进行相关的操作,就会产生损失.大量投资者的亏损势必影响投资者投资战略的收缩,从而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但由于货币市场上金融工具流动性强,因而其利率风险较易于规避。

2、再投资风险,即利率下跌迫使投资者将原来的投资收益再投资低回报领域的可能性。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系由一些信誉良好的机构创造和发行,具有价格稳定、易变现的优点。利率市场化后,货币市场仍然会遵循内在价值决定其价格机理,不会推动利率的恶性波动,因此货币市场再投资风险小且有利于引导利率合理波动。

3、违约风险,即货币市场进入障碍小,但非常注重进入市场主体的信誉。通常借款者必须具有完善无缺的履约的信誉才能进入这一市场发行金融工具一次违约足以使完全被市场所排挤。我国货币的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不良资产不小,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其支付能力,老百姓从未有个怀疑。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居民储蓄存款净增一万亿可以看出老百姓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心。截止2002年12月末为止,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86910.7亿。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其成立时间短、包袱少、经营机制灵活,经济效益良好。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地区差别较大,经济效益和质量参差不齐,但存在严重问题的商业银行被拒于货币市场之外。总体来说,我国货币市场违约风险小。这为利率市场对经济的冲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4、通货膨胀风险。货币市场由于金融工具期限短、流动性强,使其易于撤离市场,不至于被套牢,加上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存在轻微通货紧缩。人民币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以市场供求决定的外汇管理体制,对资本项目实行管制。因此目前货币市场根本不存在通胀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如果宏观经济不稳定,存在着通货膨胀名义利率将会随着攀升,造成企业难以确定成本和收益,造成投资的萎缩,进而又导致供求失衡,加剧了对经济的波动。当然一般的货币市场还存在如风险、社会风险等,但特定到我国实际情况就不存在。因此就不赘述。

四、不断完善货币市场为利率市场化提供良好稳定的平台

1、首先要协调发展货币市场上各个子市场。目前在各个子市场上,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相对完善成熟,而票据市场相对滞后。截止2002年8月14日,全国银行间市场本币交易累积交易量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达到10019.3亿人民币。其中同业拆借3669.8亿元,债券回购5916.1亿元,现券交易433.4亿元。虽然货币市场各个子市场有各自功能和特点,从近几年来看,发挥主要作用还是全国银行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为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承担其流动性资产中的一级储备(现金和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的调节,促进金融机构周转性头寸的调度,提高了日常的资金管理水平,以便金融机构的资金达到每个营业日、周的平衡,基本实现了融资的目的。债券市场由于商场进入门槛低,各类金融机构能够方便参与,充当了商业银行等机构的以短期国债为主的二级流动性准备,逐渐和全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一道成为头寸调节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低风险促进了自身的快速发展。相对而言,票据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一直配角。上讲,票据市场是联系金融市场各类金融主体的融资关系的主体,影响面最广,通过对票据的承兑、贴现、背书等多层次性的操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等市场主体均可实现各自的多重目标。具有实现货币政策,规范食用改善金融机构资产结构等综合性的积极功能,目前票据市场容量有限,结构单一突出地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服务,而作为企业方便的结算工具融资工具的功能不明确。在操作层面上存在多层障碍。所以货币市场各个子市场发展不能平衡影响了中央银行管理,阻碍了利率市场化的形成。因此在大力解决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存在市场面过窄、尚不能满足金融体系要求矛盾的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票据市场建设,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各个子市场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通畅的渠道。在目前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完善市场结构,注重市场深化问题,货币市场不能只国有大型、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还应面向为数众多的高、具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民营企业。解决其结算服务和流动性资金短缺的问题。调整授信过严、审查过松的制度。促进票据承兑、贴现等操作,增加票据的流动性。二是要理顺一、二级市场关系,加大二级市场建设力度,增强票据的流动性和市场容量。三是要完善利率结构的管理。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货币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合理的市场化利率体系能够使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的贴现对象不同的信用等级实行差别利率。四是加强市场法制建设为票据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建全的票据市场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和交易制度。就将目前各金融机构办理票据不同的规定给予规范化。

2.扩大交易主体,提高交易规模,进一步推进货币市场市场化利率的形成。首先要扩充市场主体。参与货币市场的金融机构越多,形成的货币市场利率就越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越能贴近市场的真实价格。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制和做市商制度,使没有市场资格的金融机构找到进入货币市场的途径,使市场的价格更具普遍性。应丰富和充实交易工具。国家可适量增加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数量。还应丰富票据种类,当前比较现实的政策是大力促进商业承兑汇票的使用。大型企业尤其是效益良好的企业充当票据承兑人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允许信用等级较高、经营状况良好的国有大企业进入市场发行企业债券。再次要确定货币市场利率管理原则。货币市场利率应当由市场自主决定,但并非任意自由决定,只是加大了由市场决定的比重,但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市场资金供求及利率水平,从而体现政府的意愿和政策导向。

3、加快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力度和频率,提高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力。 一是增加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频率,以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对市场的影响力,以便进行微调操作。二是适当扩大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数量。应适当吸收在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表现良好、有一定影响力的券商及农信社成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丰富一级交易商的内涵。三是灵活运用多种操作方式,加强公开市场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关联度。要实行不同品种的多种组合,选择数量招标和利率招标等多种招标方式,有效实现操作目标。

4、选择基准利率。基准利率的选择和确定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步骤,基准利率的特征是市场化的利率,基础性利率,传导性利率。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利率的体系应该选择货币市场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因为同业拆借利率是整个金融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利率,也是货币市场的核心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能及时、灵敏、准确地反映货币市场甚至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对货币市场上其它金融工具具有导向和牵动作用。中央银行更是把同业拆借利率作为把握宏观金融动向,实施调整货币政策的指示器。主要:

[1]王松奇:《学》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2]周骏、朱新蓉、李念斋:《中国金融市场报告》出版社2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