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第1篇: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心理训练法;运动;三教合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下面我就从运动、教育、心理三种手段来阐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

一、“三教合一”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

只有让每一个青少年能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地成长和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如果能把三种教育较好地融合,互相沟通与配合,就会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要想创造这样理想的环境就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尤其是家长们要加强学习。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才能使自己的孩子走上正确的、适合他们的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但当今社会,尤其在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学校教育,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的事是学校的事。学生犯错了,教师管;作业不做,教师教育。家长总是说,他们没读过什么书,什么也做不好了,就靠老师了。这样的家长在农村不止一二个。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相关人都必须加强学习,三种教育结合在一起,努力打造适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三种教育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不可缺少的教育。

二、运动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最直接的方式

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竞争意识、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体育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其中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学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申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因此,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各种队列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也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德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三、心理训练法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知、情感与意志等心理活动中给予正确引导,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关键。小学体育教师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的“工程师”,而且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班上的王聪聪家庭很困难,亲妈带着姐姐改嫁到他们家后,聪聪九个月时,他妈妈就带着她姐姐离家出走了。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聪聪从我接手开始就一直很自卑,闷闷的,不笑也不说话。当我了解这一情况后,就找她谈心,也没起到多大的效果。然后我就每月封她为进步之星,天天在班上表扬她,她渐渐地有了一些转变,学习也明显进步了。有一天我收到了她的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两个工整的字:谢谢!所以,我认为青少年需要我们的关心。家长要及时与教师沟通,学校应该开展心理咨询室,由学生最喜欢的、最信任的老师当咨询长。发现有了一点小问题就应及时与他们沟通。要做到公平。

总而言之,我们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时应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措施。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竞争一直被作为动机的手段和策略广泛运用,而且效果显著。竞争可以加强实现某种目标的信念,在竞争中获胜,有了实验目标的经验,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信心,进一步提高要求的标准。我们要增强青少年的危机意识,使听他们认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竞争中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团结协作,认识到竞争机制协作的效率高于单纯的竞争,调整配合和团体的自豪感,还能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第2篇: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心理健康 平衡 全面发展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对其创新素质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思维的引导、创新能力的提高的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决不能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其健康发展的引导。创新素质教育可以解放青少年的创造天性,开启生命智慧,但青少年心理正常、健康状况与否决定着创新素质教育的成败,二者相辅相成。

一、心理健康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对青少年创新素质教育,就是指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全面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和实践来挖掘、青少年的创造潜能并加以发扬光大。这种“发掘”过程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有目的地引导来实现的,是外部因素;而学生个体的参与程度、学习兴趣、处理信息能力、价值取向、心理承受能力等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效,是内部因素。

青少年正值心理和创新能力的生长发育期,有着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愿望,但是由于其思维的片面、狭隘,个体认知发展的不完善等因素,使他们在完成学业和对社会的认知过程中不可避免将会遭受各种挫折打击,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俞国良教授用一系列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小学生中有心理行为问题的约占10%,初中生约15%,高中生约20%。而创新能力教育、培养就是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束缚,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调动青少年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此过程如果没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素质,如独立性、灵活性、洞察力、责任感、好奇心、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正确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就很难实现创新能力的拓展与提高。根据2001年,一项对1087名12―18岁的中国学生和1087名11―15岁的英国学生就创造力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英国青少年的创造力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特别在发散思维和技术领域方面差异较大。这与我国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北京市一项调查显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这项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问题意识受到严重压抑,严重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状况对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新素质培养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创新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打破原有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实践来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模式,树立创新观念,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例如通过鼓励青少年大胆设疑、解疑,提出问题并追根求源;鼓励学生敢于破除成规,敢于向权威和传统成规挑战,敢于有根据地对现有知识或结论进行批驳与批评,从而促进青少年批判精神及创新思维的充分发展;既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深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重视学科交叉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深刻性与广阔性得到同步提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入,青少年在理论知识水平、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提高,学会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客观全面地看待世界和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用客观、理性的思维模式去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排解成长过程所遇到的各类心理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使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得以提高,加速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的成熟。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由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的自我教育,对培养他们坚忍顽强的品格、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素质与心理健康相辅相成

第3篇: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支持;理论评述;视角转向

一、导论

青少年正处在社会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完全成熟,是一个经常引起我们关注和思考的群体,如何积极有效促进地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对于青少年群体的研究都浩如烟海,而这其中,对于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又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如街头问题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单亲家庭青少年、流动青少年等,对于这些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如果不能进行有效地引导和帮助,那么他们往往会发展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不仅影响其个人发展,也事关社会的和谐。

基于此,西方社会庞大的福利机构和社会组织把特殊青少年群体作为他们社会工作事业的重要服务对象做出了许多专业性的介入。在中国,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加快,青少年自身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从政府机构到学术界也都做了大量务实的努力,以引导和帮助特殊青少年群体健康、和谐地发展。对这些已有的研究进行必要的梳理对于构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方面的研究可谓迫在眉睫。

二、理论回顾与评述

对于社会支持,早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应对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问题的角度出发,此后研究的领域和内容逐步扩大。在首要的概念厘清的工作中,以往的研究者多是从人际互动、社会整合、社会交换、生态系统等角度出发对社会支持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而对于青少年社会支持的相关界定就更加复杂了,这其中加入了诸多反映青少年群体特征的因素。一一回顾这些不同的界定和研究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作,综合已有的文献,考察其中的关键词,我们可以把学者们对社会支持的定义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即青少年的社会支持指的是青少年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等获得的及时、持续性的支持,这些支持包括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和讯息性支持等。

从获得支持的途径上看,一般的研究都会把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分为正式的支持系统和非正式的支持系统,前者指的是来自正式社会组织的支持,如政府机构、社区、学校等,后者主要是指来自非正式组织,即个人社会生活网络的支持,如家人、亲属、朋友等的支持。目前对于青少年社会支持的研究多是从非正式支持的角度出发的,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日常与父母、亲属、朋友的接触机会比较多,接触时间比较长,获得的支持也比较多,另一方面也与学校、社区等作为一个组织,其对于青少年群体的支持不易显现、不易观察有关。

社会学的研究都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文献回顾显示,对于青少年社会支持的研究,学者们比较集中探讨的理论内容主要有生态系统理论、依附理论、社会发展模型、社会失范理论等。这些理论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青少年问题的工具,也是指导我们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

1、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又称“社会生态理论”)主要强调的是个人并非独立于他的系统,而是与他有关的外在环境和外在系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要了解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或行为,需要同时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系统,如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媒、社会等,不同系统之间的联系也会给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在分析青少年社会支持状况时,这些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2、依附理论。Ainsworth曾引述2,“人类的依附行为存在于每一个人生阶段,由出生后开始,至死方休。”。理论指出,青少年时期与重要他人的联系会对人将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研究还显示,虽然青少年时期已经和同龄群体和其他重要个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但若能继续维持与父母稳定而良好的关系,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正面的裨益。

3、社会发展模型。该模型指出,少年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必定会从环境中学会亲社会或的行为,若少年儿童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有较强的联系,便较容易学会亲社会的行为,反之在成长中就会出现问题,因此,与父母、朋友、老师和其他健康成人建立良好的联系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4、社会失范理论。该理论又被称为规范失调理论,最早由莫顿提出,在研究越轨青少年问题时经常被引用,由于他们未能获得社会认可的合法途径及方法,获取社会追求的目标时,就会容易选择以越轨行为、违规或违法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将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纵观这些理论,对于青少年社会支持的研究都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联,如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媒、社会环境等,相关理论的解释也是以此作为立足点的,即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外部各个系统的有效支持,青少年各类问题的产生与周围某些支持系统的缺失有关,以此为依据来解释一些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往往有较好的解释力。但另一方面,这些理论似乎并没有考虑到青少年自身的特质、能力(如抗逆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认为,在进行青少年社会支持与自身发展的研究时,关注提高青少年个人的能力、素质和改变环境中的负面与阻碍因素同样重要,二者不可或缺,从亲子关系、与朋辈群体的关系、与学校老师的关系、与周围社会的关系出发,构建起完整、有效的支持系统,并着力提高青少年自身的素质、发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拥有把握这些支持的素质和能力,如此,将外部的多元支持和内在的自身力量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走出迷茫、健康地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三、现有研究及其视角转向

目前内地对于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特殊的青少年群体上,如犯罪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留守青少年、失业社区青少年、偏差行为青少年的研究,这些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他们获得社会支持的类型、来源、有效性以及面临的困境、亟待解决的问题等,侧重探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实现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在研究的方法上,一方面是定性的深度访谈、个案研究,如沈黎、胡如意对上海某失业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研究,就是通过对8名青少年进行深度访谈的形式获得这个群体社会支持和社会融入的状况,另一方面是定量的调查研究,如赵景欣等对于河南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研究,他们选取了400余名留守青少年,采用社会支持问卷的形式,设计了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陪伴、肯定价值和亲密感5 个维度。在一个5点量尺上(1“从不”到5“几乎总是”) ,让儿童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定,最后对5个维度一致性的信度系数进行研究。总体来看,虽然研究者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各有特点,但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两个路径展开的。

在研究的视角上,以往对于青少年问题的研究一般集中于预防模式,即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帮助青少年解决当前面临问题的解决,解决自身的行为问题等。随着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对青少年群体问题的研究视角也发生了变化,即认为“青少年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而是有待发掘的资产”,基于这样的理念,研究者们认为,聚焦于发展青少年的能力和潜质比强调他们的问题更为有效。香港推行的“青少年正面发展计划”正是这种研究视角转变的范例,根据《“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概念架构和课程设计手册》的表述,该计划的特点主要有:(1)强调青少年的全人发展,而不是处理单一的青少年问题;(2)赞成“没有问题不等于有足够的预备”的信念;(3)强调人在环境中的观点;(4)着重青少年如何成长、学习以及改变的发展模式。该项计划的实施在香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这种体现人文关怀的视角和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这一研究视角的转变对我们今后的青少年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还以“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为例,研究者从促进青少年资产发展的理念出发,提出了15个关键性的构念以帮助帮助他们实现良好的自我认知、建立有效的家庭支持、学校支持、朋辈支持和社会环境支持,这15个构念是: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联系、社交能力、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认知能力、采取行动能力、分辨是非能力、自我效能感、亲社会规范、抗逆能力、自决能力、心灵素质以及明确及正面的身份。并且针对这15个构念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培训课程,使得专注于青少年发展资产的研究模式由理论走向了实践。

四、反思与启示

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离不开有效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对于特殊青少年来说,有效地社会支持对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显得更加重要。如何为青少年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这是摆在社会学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社会学一直以来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把青少年特别是特殊青少年看作是“尚待挖掘的资源而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将外部的多元支持和内在的自身力量结合起来,树立促进青少年正面发展的理念,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走出迷茫、健康地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对于青少年特别是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的研究和干预体系已经逐步构建起来,西方国家和香港地区做的已经比较完善,一些模式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值得我们学习。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思维、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需要我们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特别是特殊青少年群体)社会支持的本土化研究,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所应具有的精神,也是社会科学“经世致用”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Ainsworth MD.Attachments and other affectional bonds across the lifecycle.in:ParkCM,Joan SH,MarriesP,editors.Attachment across the life cycle.London:The Tavistock Instiure of Medical Psychology;1991

[2]石丹理、马庆强《“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概念构架及课程设计手册》学林出版社2007年7月

[3]香港青年协会、上海市青年联合会 《预防犯罪与青年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

[4]沈黎、胡如意 “浅析失业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 01期

[5]沈黎、汪光珩“青少年社会支持研究综述”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 03期

第4篇: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余训练

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作为中学课余体育活动的一项特殊组织形式与活动,在促进中学课余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热情,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如今提倡青少年身心健康,我们如何更好的提高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水平,应该是我们中学体育老师深刻思索的问题。

1.现阶段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困惑

1.1学生课业负担重,训练的系统性得不到保证,这是直接困扰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最主要原因。

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15―17岁)时期应是具有田径才能的运动员展露头脚的时期,也是运动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专项训练阶段。此阶段的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训练量都将大大增加,唯有如此才能为运动员今后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这时期正是高考制度下最为繁重的时期,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由于社会环境、升学就业压力迫使课余训练让步,运动训练时断时续,甚至是被迫中断课余训练。主动训练的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

1.2地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不重视,是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最深层原因。

现如今,城乡的体育设施依然落后,全民的体质测试水平,特别是青少年体质依然下降。其根本上在于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的主管部门对体育不重视,更何况课余的体育训练了。田径运动是最为彰显人的能力与价值的一项运动,受众广,参与人数多。然而在现阶段中,青少年田径比赛随意更改,推迟,取消,特别是在教育系统内普遍存在的。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系统的田径比赛制度,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大为挫伤。

1.3各运动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中参训运动员的积极不高。

在青少年体育竞赛中,球类项目比赛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是根据本次比赛的等级和球队所获的名次而定的,其标准是浮动的,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田径竞赛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是明文规定的,成绩是电子计时的,都是客观、准确的。懂体育的人都知道田径项目及其它计时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是较球类项目来说是最为可靠的。各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运动员在升学进入高校单招考试中的不公平,影响了田径运动员今后的发展。

1.4教练员工作负担重、专业性不强、训练效率低。

现阶段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教练员都由体育教师担任。由于既要完成好教学、教改任务,又要兼顾田径课余训练;既要上好体育课,提高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又要选好、训练好运动员,展现他们运动潜能,身心疲惫。另外田径课余训练和田径体育教学应属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两个范畴,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科学,随着科技发展,科技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2.提高与改进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措施

2.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体教结合”,各部门协调配合,促进中学体体育传统学校田径训练发展。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训练和比赛,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主体性教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实际上就是使具有田径特长的中学生运动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形式与内容。“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以生为本”是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内容。各个部门只有真正认识到改进与提高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不仅是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和学校体育发展需要,而且也是具有田径运动天赋学生运动员的内心需求。我们发扬体育部门在科技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坚持“体教结合”,通力协作,才能为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与平台,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2.2完善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规章制度,确保田径课余训练工作有效务实。

完善的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规章制度包括有:《田径课余训练考勤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备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赛前集训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参赛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运动员补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奖惩制度》等等。只要是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我们不怕订得细,细而不乱、细而不繁,因为这都是为促进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都是为确保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只有在完善的中学体传校田径训练规章制度的保证下,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田径课余训练局面才能得以展开。

2.3减轻教练员工作负担,加强专业培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中学体育传统学校的领导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核准该校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的工作量,在体育教学方面不能和其他教师同等对待。田径课余训练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与正常体育教学差距很大,运运员的肌肉类型,机能发展规律,素质敏感期,个性特点,运动技术的经济性等等都是体育教学中不曾深入了解的知识。更何况随着科技发展,田径训练的科学性不断向前发展。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是绝对不能的,必须加强专业培训,了解运动训练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整合原有的训练理论,研究探索适宜不同运动员,不同项目类型的科学的训练理论和方法,提高田径课余训练的有效性。

2.4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竞赛管理,严格运动员竞赛参赛制度,确保竞赛的公平。

第5篇: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同伴交往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心理需求

对孩子而言,存在着“两个社交世界”,一个是成人―儿童青少年之间的世界,一个是儿童青少年同伴的世界,这两个社交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孩子一旦开始上学,与同伴相处的时间就增加了。同伴交往,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是孩子从家庭认识外部社会环境、走向成人社会的桥梁。

对儿童青少年而言,同伴就是友谊 当孩子们与同伴在一起时,他们感到亲密,满足了他们从朋友那里寻求亲近、信任、归属、认可、联系、接纳,以及表达自我、与人沟通和被理解的心理需要。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维护友谊 女孩会聚在一起聊天,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男孩们会一起从事体育活动。友谊对于青少年不可缺少,但是,同伴中的矛盾和冲突,也会引起他们情绪的焦虑、紧张和抑郁、不快。

同伴交往助成长

亲密的友谊有助于孩子在学校的适应和学习 亲密的友谊可以吸引孩子上学,让他们感觉到安全和支持,减少压力感,适应学校生活,对学校的认同度更高。

健康的友谊有助于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因为朋友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可以促进他们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友善、乐群,因此,健康的友谊可以避免他们的行为,促进亲社会行为,发展良好品行。

拥有密切的朋友,就可以帮助孩子探索自我和深刻了解他人 因为关系亲密,他们的交流就开放、诚实、平等,对彼此间的优缺点、需要和期望更加敏感,这样的互动过程可以促进他们认识自己并接纳别人的观点,并为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恋爱发展、人际关系打好心理健康的基础。

同伴交往可以锻炼孩子服务于人的社会能力对孩子来说,同伴交往可以促进个人能力和许多社交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是以后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基础。

这些问题不能忽视

同伴交往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能力发展有很多的益处,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关注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 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屡见报导,比如抑郁、自杀、同伴欺凌甚至违法行为。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受青少年的生理基础、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区文化和同伴关系等因素影响,其中,没有朋友、结交不良同伴、失去支持帮助,是青少年时期情绪行为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需要家长们重视。

警惕孩子受到同伴圈子的不良影响 处于同伴圈子的孩子,其观念、态度、行为有可能被同伴同化、改变,而同伴群体的价值观、行为习惯也是其家庭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延伸,不同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各自带着自己家庭的烙印,这些也同样影响同伴和被同伴影响,这就需要家长注意孩子被不良行为所影响。

防止孩子与家长对抗 如果青少年受不良同伴压力影响,可能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而反抗父母的教育。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并以恰当方式了解掌握孩子的实际情况,实施教育和影响。

家庭助力不能少

同伴交往能力,呈现的是孩子的人格特点、人际模式和交往技能,受生理遗传、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影响,是从出生开始一步步培养、逐步发展过来的。

家长需要充分了解同伴交往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其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中小学时期的孩子,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同一性,如果发展不好就会发生角色认识混乱。在这一时期,家长需要支持孩子的同一性的健康发展:接纳倾听、肯定鼓励孩子,与孩子亲切而开诚布公地交谈;不要打压孩子的观点想法;鼓励孩子建立同伴友谊;多给孩子交友支持,给孩子提供关爱和指导。

家长要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与同伴合作互补 同伴群体对孩子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除了同伴交往本身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促进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在孩子选择同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在孩子同伴交往中给予爱和指导的同时也需要限制 接纳、爱、关心是家长教养孩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仅有接纳和关爱并不能保证孩子有良好的发展,还需要给孩子提供指导、确定标准、了解他们的社交行为,以保证他们有一个健康的社交氛围。

第6篇: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初中生心理现状

初中是青少年心理状态最为微妙的时期,该时期人群正接受从懵懂到理性的过渡阶段,因此其心理状态多半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相信自身判断,急需认同却又不屑于他人认同的矛盾时期。该时期青少年心理普遍较为脆弱,却从来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典型矛盾且极容易养成不良习惯的重要时期。针对该时期青少年心理状态的分析,众多专家人士认为,自我中心是意识完善的过程,青少年借由确定自身价值来形成初步价值观,并借由该价值观审视并权衡周遭事物价值,因此于此时期梳理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养,可有效导正其三观建设,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培养价值

初中生心理建设价值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其心理健康培养必将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养的重要手段,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而这其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是教育引导受教群体的重要组成。其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素质培养,以尊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实现对青少年思想的建设与加固,从而使青少年以端正积极态度应对群体生活,并由此实现自身存在价值。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针

落实心理健康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针的目的所在。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当前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单凭传统的价值思想灌输显然力度不足。因此,考量当前受教群体思想的活跃性及心智的成熟度,采用更科学的理念渗透于教育引导更加重要。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保证教育群体拥有良好的引导心态,以平等视角对待受教群体,重在教育引导,以尊重为出发点,才能有效建立二者间的互信关系,便于进一步沟通引导。其次,应实现肯定与包容并存,理性与理解合作手段,肯定学生正确的积极思想,疏导偏激错误观念,以实事求是为主,以榜样教学为辅,力求生动扭转学生观念,使其分清善恶曲直,从而有效建立自身思想观及价值观。

综上所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以平等引导角度出发,实现尊重下的交流互动,从而确保从学生接受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心里健康建设。

参考文献:

第7篇: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青少年;健康;锻炼

引言

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韩国人在60年代初期开始推广跆拳道,使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开展。跆拳道动作的基础是自身的防御本能,这也就表现了人类生存的本能意识,然后逐渐变为一种主观信念,从防御进而演变为进攻,最终达到自动化的行为阶段。跆拳道的精髓部分主要在关节活动,通过关节活动来促进身体柔韧性。跆拳道倡导“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在重视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加强调对跆拳道精神的领悟与体会。所以说,跆拳道运动不仅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培养意志品质,强身健体,还能修身养性,为青少年提供一种全方位的锻炼方式。跆拳道作为体育运动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我们必须了解跆拳道精神的关键所在,将跆拳道锻炼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产生哪些影响作为青少年学习跆拳道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的研究在对青少年进行跆拳道练习时应考虑到对青少年身体外、身体内以及精神上都提出了参考价值。

一、现代社会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学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青少年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在这个个性的塑造和成型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使情绪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加上自身的能力无法调试外部压力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譬如学习、生活、情感、人格等方面的障碍,这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威胁及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青少年学生在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身体素质的多个指标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水平下降现象,例如肥胖、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机能的下降,表现出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相背离的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跆拳道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跆拳道的中心思想是将人体所有器官都调动起来,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通过对脑细胞的刺激来增强人的体力和脑力,同时锻炼青少年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自信、缓解压力。有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心肺功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部分,而跆拳道作为一种必要的途径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据科学研究表明,坚持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到了老年之后其心肺功能依然类似于青年人。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常参与锻炼的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保存心肺功能的活力。跆拳道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有着积极地影响,而且它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在心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自信心,优化不良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形成在合作中竞争的意识,并且通过跆拳道教学,以比赛、表演等手段让青少年在遇到困难中彼此加油鼓劲,提高他们的抗挫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成就观念,认识到自我的价值,提高了他们自身的能力以增强对现化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跆拳道运动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在于跆拳道 “以礼开始,以礼结束”的崇礼精神,使青少年从开始就养成谦虚、从容的高尚品德和尊师重道、信守承诺的高尚情操,这也就使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这个方面来说,跆拳道的学习对于青少年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跆拳道本身的特点及功能可以锻炼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塑造一种积极地、蓬勃向上的体育精神。所以说,学习跆拳道可以培养人顽强、果断、自信、坚毅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从另一方面讲,跆拳道也是当代社会最为流行的健身运动 越来越多的人将跆拳道视作健身强身的首选运动方式,不少爱美的女孩子甚至将跆拳道训练作为健美身材的方法,不论健身也好,健美也好,跆拳道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修炼跆拳道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跆拳道运动应该在兼顾青少年年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及作用,按照既定目标,有组织、有规则的,平稳而匀速的将跆拳道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跆拳道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身体活动提供给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全面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调解不良情绪,培养高尚情操,磨练坚强意志,塑造他们的个性与观念。而且通过对跆拳道的学习,可以重新树立新的体育运动观念,提高青少年对运动的热情,为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以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的社会工作作好心理准备。另一方面,跆拳道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理念,对青少年的体育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贡献符合现代化教育改革,对于推动学校体育全面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议

1、在所有体育项目中,跆拳道可以说是较为理想的一种锻炼方式。因为跆拳道具有一定的格斗技行,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体育特征,可以锻炼青少年的理想与毅力,培养青少年勇往直前不怕艰难万苦的意识,使其具备一个领导者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同时,这种统率力和胆识又能增添青少年的自信心,从而寻求到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样,也就是说通过跆拳道促使青少年树立一种对目标的坚定信念,坚持到底不放弃的精神。

2、青少年在学习跆拳道的同时应该了解其最基本的宗旨就是“内外兼修”,它在发挥其技术性的作用的同时将人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融入进去,更值得当代青少年去探索学习。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发展跆拳道教育,在健身健美的同时不忘注重学习它的内涵以及精髓。使青少年教育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从而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黄海滨.跆拳道运动在中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J].体育师友,2004(04)

【2】佟亮.浅论跆拳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性[J].广州体育学院,2007(04)

第8篇: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价值取向;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学生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当前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作为家长手中的至宝,部分青少年嚣张跋扈过于自我,特别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产生重大影响。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优势,加大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锻炼他们判别是非的能力,帮助青少年解决新时期价值取向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

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精神文化遗产,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主要以诗、词、歌、赋、民族戏曲、对联、书法、国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贯穿着几个重要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建立。首先,崇尚伦理道德,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古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代表了古人的人生追求,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追捧。像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都是对这种精神的完美诠释。其次,坚持辩证思想,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内涵,人本思想、民族精神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瑰宝,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思想境界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学习和追求的目标。

二、当前青少年价值取向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过后,社会被各种思潮冲击着,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化越发危害着青少年的成长,价值取向是青少年自身对于价值的追求和选择,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国家复兴强盛的重要任务,但当下青少年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过于强调自身价值,竞争意识较强,忽略了合作,同时还出现了信仰危机,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长此以往,必然会对青少年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和道德素质培养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够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同时可以有效抵制外来思想文化的侵害。近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人们加大了对外来文化的重视力度反而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文化,这将会给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让青少年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以便青少年更好地应对日后生活中的挑战。传统文化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青少年在学习古人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可以补充自己的知识系统,当前学生的学业压力过重,很多时候家长和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开拓他们视野、丰富学生精神内涵的同时,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以便青少年在日后学习工作中能够遵纪守法,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便于青少年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可以组织学生学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爱国精神,将自身价值与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时一定要根据当下社会现状进行调整,及时对知识系统进行更新,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而言之,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便开始了转型之路,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激荡,注重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培养,避免青少年言行脱节问题的出现,积极开展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便青少年在纷繁莫测的社会环境中经得起考验,抵御得了诱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蔺悟儒.高效利用传统文化经典对农村中小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学周刊,2016(9):107.

第9篇: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家庭环境;青少年;心理发展

1. 引言

在当今21世纪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尽情享受着物质利益带来的富足生活,但是在光鲜亮丽的物质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空虚,快节奏的生活使大多数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均表现出了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著名心理<液卤趵鲜υ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的载体是家庭环境,所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作为支撑。本文旨在通过对家庭环境的分析,探讨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2.相关概念释义

2.1家庭环境内涵

“家庭软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氛围,它体现在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中,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种情感通常都会通过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及家庭氛围表现出来,在整个家庭环境中居于核心地位,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最为突出。“家庭硬环境是指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的特定的物质条件,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指家庭的社会阶层,但是家庭的社会阶层又由家庭结构、家庭文化水平及收入状况来决定。相对于家庭软环境的不确定来说,家庭硬环境更具有固定性,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

家庭环境的多样性在无形中也直接铸就了青少年的多种多样的生理性格和心理发展性格,对青少年未来的生活和成长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2青少年心理发展

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发展使多数青少年产生成人感,而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处于半成熟状态,也因此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重重。这一时期的孩子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阶段,在思想、行为和情绪上都表现的极为不稳定,常常引起社会和他人的特殊关注,又陷入迷茫之中。因此在青春期这个关键时期就需要来自父母的关爱与引导、家庭爱的呵护与拥抱来帮助他们渡过这个青年的断奶期,使其心理也逐渐发展,达到身心发展的平衡。

3.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3.1亲子关系方面

“亲子关系为原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中指父母与子女的交往,即父母和子女之间交换信息,意见,态度和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信任及相互合作的过程。”亲子关系相对于家庭中的其他人际关系来说,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

“2010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进行了一项‘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犯罪关系密切,犯罪青少年亲子分离问题突出,四成以上未成年犯怨恨父母。”所以要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帮助青少年心理能够健康成长。在现实发展中,我们需要着力引导大家怎样去处理好亲子关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3.2教养方式方面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采用何种教养方式,这个问题曾在国内也掀起了一场争辩,究竟是选择美籍华裔蔡美儿的“虎妈”式教育,还是中国常智韬的“猫爸”式教育?虽然这两种教育下的孩子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成长这是值得深思的。

通常研究者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这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通常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命令来让孩子服从,并设置一定的规矩来约束孩子的自由心性,随之产生的就是孩子的不满情绪和青少年时期的叛逆行为。与之相反的是放任型教养方式,父母任其孩子的发展,不管不问,对孩子缺少基本的限制和关爱,“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可能会产生情感冷漠、情绪化严重、个性不成熟等行为特点。”

自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导致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出现。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通常盲目自大、不合群,因为他们长期受到父母的宠爱和过度保护,对父母产生过多的依赖性。民主教养方式则是大多数人认可并提倡的,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发展最有利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能够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家长也能尊重和理解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变化。所以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家庭氛围方面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的气氛,它与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价值观塑造时期,对周围环境变化极其敏感,而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对青少年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家庭氛围主要是由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子女与其他亲朋好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来决定的。

有研究表明,父母之间若经常发生冲突并且采用暴力解决问题,那么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的青少年,也容易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2006 年司法部《青少年犯罪与改造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暴力家庭下青少年犯罪的概率是正常家庭的 4.5 倍。”所以父母之间的情绪处理也需要恰当合理,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暴力冲突。除此之外,青少年与家庭其他亲朋好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同样会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青少年与家庭其他亲朋好友人际关系的处理是未来人际关系建立的雏形。“如果关系融洽,青少年就会更乐于接触社会,更倾向于和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反之则直接导致青少年对社会生活的消极体验,从而孤立于群体生活之外。”

3.4家庭阶层地位方面

家庭阶层地位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说家庭的经济水平高低,家庭收入过低的家庭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收入上,而不是关注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导致孩子易产生自卑心理。

除此之外,“父母的文化程度作为家庭系统的结构要素,可以直接影响家庭的心理环境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高学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显著高于低学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而亲子关系的好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家庭社会地位往往与父母的职业类别有联系,不同的工作条件和家庭物质生活会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4.结语

青少年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变化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最容易受到不良因素侵染的一个阶段。本文主要重点分析了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影响,强调了家庭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引导家庭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个人所搜集的文献资料以及研究水平的限制,文章仍存在不足,比如对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变化的研究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不能更加详尽的阐述,对于不良影响造成的后果未能提出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潘玲乐.家庭教育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6,(05).

[2]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6.

[3]关颖.未成年犯罪特征十年比较――基于两次未成年犯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