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媒体的优势范文

互联网媒体的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媒体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媒体的优势

第1篇:互联网媒体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媒体 企业营销推广 互联网整合营销

一、互联网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

(1)受众群体的精准定位及随意性: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时代,客户的浏览倾向、时间、习惯通过技术手段的支持,均可在有效范围内实现整体的分类整合。而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下,目标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全部信息,需要经过自身的判断和筛选,大大降低了主动选择的高效性和针对性。也因此使得传播信息失去了最大程度的被拾取和扩散的机会,边际收益微乎其微。通过数据分析所得精准定位,在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群体个性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接受、自主选择的参与积极性,最终使得传播的信息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群体需求同时增加传播的周期和次数。(2)传播的互动性及多向性:互联网新媒体的互动交流性特点,是传统传播媒介所无法实现和超越的。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门户网站、社交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等平台及应用软件使得现代生活交流从传统的面对面发展成为二维、三维、四维的多重方式。目标群体通过不同的媒介平台实现时间上的自由参与、主题上的自主选择、跨地域的即时交流、多向性的互通有无...由一对一扩展到一对多、多对多。信息既可以持续保留又可以实时更新变化。使得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有效性、全面性、透明性均得到充分发挥,这是任何传统媒介都望尘莫及的。

第2篇:互联网媒体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营销;互联网思维;分析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营销方式逐渐出现创新。其中,新媒体营销就是在传统营销基础上借助互联网优势开展的一种新型且高效的营销方式,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新媒体营销的优势日益凸显,且成为现代营销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开始不断借助各种新媒体营销手段,以求满足顾客需求。以下,笔者就对当前新媒体营销的互联网思维进行一些分析,并针对营销策略提出相关建议。

1.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营销的优势

1.1 营销直观高效,互动性强

所谓新媒体就是指涵盖所有涵盖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如:网络媒体、数字电视、客户端等媒体,其可以利用文字、声音、图像、音频等信息组成,为顾客提供相关的营销信息,且将这些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顾客面前,为顾客提供对所需信息进行自主选择的机会。同时,借助网络的优势,企业与顾客直接可以通过“网上客服”“评论”等渠道实现对话互动。这样的营销形式便捷、内容便于传播与顾客理解,节省了双方时间,还可以有效提升营销效率。

1.2 营销市场大,具有全球性

另外,新媒体营销是互联网思维下衍生的一种新型、高效的营销方式。换句话说,这种营销方式就是建立在互联网时代下,具有全球性的一种营销方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时代性,且通常企业的定位与产品的服务是面对全球的。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就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发展并挖掘更多世界各地的潜在客户,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营销市场。

2.当前新媒体营销传播中的问题

2.1 过于重视媒体技术,忽视价值与创新

新媒体营销的出现,优化了企业的传统营销方式,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故一些企业受新媒体带来利益,以及一些媒体从业者吹嘘的影响,认为掌握新媒体技术就可以掌控一切。导致其过于依靠新媒体技术,忽视了营销价值与营销方式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一些企业以为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借助一个网络APP就可以保证营销效率,提升营销质量。忽视消费者思维与消费环境的变化,没有重视消费者的需求、保障消费者的权利,导致营销方式“穿新鞋,走老路”,效果不佳。

2.2 有形式无实质内容,且方式简单粗暴

分析我国企业目前的新媒体营销方式可以发现,部分企业营销有形而无实质内容,如:自小米手机、雕爷牛腩等个别企业,借助新媒体营销取得一定成就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地商家纷纷效仿,借助社交化的媒体(如:微博、微信)平台进行人际、口碑化信息传播以期提高产品的销量。但是这样的做法忽视了自身产品的特点,只求形式上的效法,势必很难取得同样的效果。另外,一些企业营销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如:部分企业营销信息成本低廉、过程过于简化,广告信息泛滥,为广大群众造成干扰。这样的营销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营销的策略

3.1 关注顾客需求,借助互联网营销满足消费者

“顾客就是上帝”只有了解“上帝”的需求,满足“上帝”的需要,才能收获良好的营销效果。因此,在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营销策略中,首先,企业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关注并了解顾客需求,然后借助互联网的便利,通过新媒体网络营销为顾客提供便利、自主的消费平台。如:企业可以网络调查问卷,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与消费意愿。然后为消费者普及产品知识,介绍产品价值。在此基础上,以满足消费者的社会需求为目标,积极改进与完善自身产品,打下口碑,进而逐渐营销的目的。

3.2 注重多屏整合,借助互联网以实现跨界营销

新媒体营销的优势显而易见,但传统的营销方式并非毫无优势。因此,在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媒体营销策略中,相关企业应注重多屏资源整合,然后可以借助互联网发挥各自优势,增强媒介间的互通性以实现跨界营销。如:可以让借助分屏思想,协同各媒介进行无缝衔接。这样可以让消费者处于不同媒介中,也可以了解到企业的营销消息。同时,企业可以借助多种渠道的媒体营销反馈了解消费者的习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传递消费信息,进而实现跨界营销。

3.3 整合营销工具,构建生态化新媒体营销体系

分析当前的新媒体营销形式可以发现,社交网络是新媒体营销的主要载体,但,社交网络并不仅仅是一种营销工具,同时也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企业营销中应注意这一点,将企业与消费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进行整合与协同,构建出多元的生态化新媒体营销体系,从而创造出更加便捷、先进的媒体营销体系,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促进营销效率的有效提升。

总结

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媒体营销是当前我国企业营销的主要方式,对企业的竞争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企业应具备现代化管理思想,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借助互联网构建先进的媒体营销体系,逐渐开发更有效的营销手段。

参考文献:

[1]田芳.微信公众号: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媒体营销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5:87-88.

[2]宋启平.试析互联网思维下企业开展新媒体营销的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7:70-71.

[3]庄孟强,祁勤,郑梦竺.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营销策略分析[J].市场观察,2016,S2:271.

第3篇:互联网媒体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移动终端媒介;新闻传播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移动阅读产生的前提,“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可随时移动互联的手持终端设备,这一技术使得任何个人都可成为手持移动媒介的持有者,一部ipad、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P5 等移动阅读终端就是一个个人化的媒介。移动互联网技术还融合了互联网的连接功能、无线移动功能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计算功能,并呈现出数字化发展特点。其优势在于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就可随时随地接入移动互联网。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了新媒介――移动终端媒介,更确切地说是手持移动终端媒介,而这一新媒介又导致伊尼斯所谓的“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也就是移动阅读的产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未来的新闻出版业发展将更多受到移动阅读发展的影响,而移动阅读将成为主流。

据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32 亿。从使用频率上来看,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同时,CCS预计,2014年全球手机总出货量将达19.5亿部,其中12.4亿部为智能手机;预计到2018年,全球手机总出货量将达22.9亿部,其中智能手机将占18.9亿部。继游戏娱乐类应用之后,新闻阅读类应用也成为最流行的移动应用类型之一。而且随着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以及云报纸等的不断流行,以及各大互联网公司不断开发各类信息类APP,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球,移动互联网都将成为最便捷最主流的新闻信息平台。

一、移动互联网的定义及信息平台主要应用的分析

1.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相互融合下催生的产物,主要指由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通过移动便携终端接入访问互联网络。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功能是能使用户实现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从而获取互联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享受到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应用和服务。虽然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共享着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但移动互联网有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可定位的特点,日益丰富智能的移动装置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客户需求来看,移动互联网以运动场景为主,碎片时间、随时随地,业务应用相对短小精悍

2.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主要应用分析传播

学者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在移动互联网媒体身上体现的十分明显。在中国,支撑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主要有移动终端、运营平台以及应用。移动终端类型只要包括手机、Pad、便携笔记本、具有上网功能电子书、广电CMMB等便携式移动智能终端。应用主要包括传统媒体以及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即时通信类应用(QQ、微信等)、微博客、社交网站、UGC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OTT应用(如ITV)、LBS应用等。在这里,我们专门拿出两个在移动互联网媒体应用中占据前三名中的微信和新闻客户端。微信是2012年移动应用领域的最大亮点,截至2014年5月,用户已突破6亿。微信是一种社会化媒体,它的活跃用户正在成为信息的源头。去年4月1日,“央视新闻”官方微信正式上线,据悉,“央视新闻”官方微信账号将主要呈现央视新闻频道、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的资讯,每天会五条左右,内容均为当天的热点新闻,微信用户点击标题,既可看到简要的图文内容,也可转到网络电视台直接观看视频新闻。各类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开发推出的新闻客户端是各种媒体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拓展和延伸,它们借助其母品牌的强大影响力将新闻力量更进一步向移动终端方面扩展。在新闻客户端领域做得最好当属搜狐了,去年6月19日,继《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后,央广《中国之声》也正式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至此,电视台、平面、广播三种媒介形态全部融合于此,而搜狐将改写移动媒体传播模式。从新闻传播过程的五要素即5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来看。这五个W分别是: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而目前,移动互联网媒体作为新的播载体,虽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大,但移动互联网由于其天生具有的传播特性以及着其传播模式的不断改进以及用户习惯的不断变化,因此,在新闻传播领域,相比传统媒体和桌面互联网,其具有更大的传播优势。

二、移动互联网对新闻传播的优势分析

1.从传播者来看,移动互联网媒体扩展了传播者的主体范围

在传统媒体和桌面互联网媒体中,传播者一般都是专业媒体机构的新闻工作者,由他们单方面的设置议题,而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受众的主动性增强,传播者中不仅包括专业的新闻记者还有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传或受的中心,既是信息的发送者,也是新的接受者,并处在不断地转化之中。而且,传受双方也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具有一种开放的互动传播特征。

2.从传播内容来看,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创新和个性化

首先,移动互联网上的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包括网站固有信息,也包括传统媒体信息,不仅将传统媒体以及桌面互联网的信息搬上移动屏幕,也包括以“用户+网站”、“用户+网站+平媒”、用户自身等多种组合形式为内容生产者所生产的信息,自媒体及融合媒体成了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次,移动互联网上的内容形式更加创新和个性化。可以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借助网状式和原子分裂式的传播模式,以多样性和立体性的产品组合,精准地向受众传播,实现了受众碎片化时间的整合利用。可以从技术上根据个人的需求和爱好实现个人定制,从而更加本地化、个性化。

3.从传播渠道来看,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拓展了传播渠道,使传播与互动的方式更加即时化和碎片化,带来了全新的传播体验

与传统媒体单一且单向的传播途径相比,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同样的信息经过适合媒体特点形态的再加工就可以放置于不同的传播渠道上。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同时还增添了互动性,受众可以自行定制,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得传播和互动的方式变得更加即时化和碎片化,更有利于用户体验。

4.从受众来看,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增强了受众的主动性,而且也在慢慢改变着受众信息接受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时移动互联网恰好能给予受众的发声机会,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受众的主动性会不断增强。同时,这样的传播环境也会慢慢改变传统的受众单一接受信息的习惯和注意力分配,手机看新闻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

三、新闻传播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手机新闻客户端服务个性化及体验精致化)

新闻出版业未来发展需要为受众打造个性化的阅读内容与形式。如个性化、区域性的搜索平台,提供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等,还要为受众提供可循环、可存储、可携带的产品,做到无论何时何地均能为读者提供即时和延时阅读的便利。针对市场碎片化现象,新闻出版业要将内容要素、渠道要素和时间要素结合起来,发挥内容+多渠道的效果,形成基于各渠道的个性化的内容,以赢得在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个性化要求在市场定位、客户分类与选择、产品设计等方面,根据自身的实力和优势进行运作。“用户体验是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各个方面。用户体验有感官层面、情感层面及生活方式体验三种”。以国内用户量排名第一的搜狐新闻客户端为例,搜狐新闻客户端是搜狐公司出品的一款为智能手机用户量身打造的“订阅平台+实时新闻”阅读应用,是全国首个提出个性化阅读服务的新闻客户端。以“上搜狐、知天下”的旗号,通过将优质媒体资源聚合成适合方寸之间阅读的图文报纸并定时推送,让智能手机用户随时随地“搜狐新闻 先知道”。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带动了新媒体的发展,同时,新闻传播也因此产生变化。新媒体的出现是新时期背景中最明显的特点,这个特点导致新闻传播在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效果、传播反馈方面都有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新闻传播的这些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了新闻传播的宣传效果和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力。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媒介是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新闻客户端的服务更为重要,新闻客户端服务个性化及体验精致化的体验将成为每家新闻共同努力的方向。使新闻传播继续发挥其应尽的社会职责。

参考文献:

[1] 赵高辉.“优化体验”与“强化合作”:视频网站深层竞争策略分析[J]. 新闻大学,2012(5):103.

[2] [加] 伊尼斯. 传播的偏向[M]. 何道宽,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

[3] 魏 江.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新闻媒体生态研究[D]. 渤海大学文学院, 2012.

第4篇:互联网媒体的优势范文

然而,PC互联网冲击波刚过,移动互联网冲击波的影响又一次来袭,一方面继续延续着PC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去中心化、脱媒化影响的深入,一方面又孕育着更多的发展的机会,传统媒体如能将在应对PC互联网冲击过程中所收获的经验教训,在移动互联网冲击波来临之时,借势而为,因势利导,将移动互联网冲击波的影响过程中的冲击转化为机会,或许可以抓住这一轮发展的新机会。

以下只针对三种媒体形式进行分析举例。

传统纸媒:与互联网充分连接的最佳时机

影响指数4:

机会指数4:

传统纸媒在面临互联网冲击波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开辟数字报网站,将自身的内容进行数字化改造,争取进入数字化传播的主流阵列,但是却未曾达到内容数字化传播和自控渠道掌握的追求目标。

其中内容数字化传播因为传统传播生态体系下,“唱片模式”被打破和随之而来的“单曲模式”的兴盛,使得曾经近乎于垃圾的或者具有鲜明区域局限性的内容无法适应传统PC互联网对内容的需求,进而使得所谓为王的内容无法被最大限度传播;

与此同时,自控渠道的建设由于提供信息的单一,以及第三方公共平台拥有对于更多单曲内容聚合整合的优势,使得渠道入口逐渐形成了垄断,以至于信息传播的渠道入口被几家互联网媒体巨头所垄断,传统媒体的自有传播渠道形同虚设。

然而移动互联网浪潮带来的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场景模式的应用,使得传统纸媒的渠道价值,以及介质等优势,拥有了一个可能性,即可以直接借助公共的开放平台,借助传播受众个体的力量就可以实现连接和交互,大量的二维码在纸媒上的使用,“媒体电商化”、“内容电商化”、“内容扩展化”等不同的业务模式得以展开,都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自然结果和产物。

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定位技术的应用,个性化需求满足的实现,“SOLOMO”模式的兴盛,也使得传统纸媒过往更多的具有本地化特征的低价值信息,可以借助这一应用,在满足特定用户在特定区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方面发挥作用,进而使得缺少广域传播价值的内容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同时,纸质媒体有深度有观点的优质调查新闻和评论新闻内容,会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环境的成熟,进而拥有了更为广阔深度传播的渠道和平台,优质的单曲内容成为社会化媒体的重要传播主体,单曲传播以及交互互动的实现门槛大大降低。

目前媒体主要从事的“媒体电商”业务,以及“内容电商化”业务,都是借助传统报纸版面,以及影响力和公信力资源,在传统报纸版面上进行内容呈现,并借助二维码、移动APP软件、微信微店、淘宝店铺等工具和开放平台,实现内容信息的直接延伸阅读,以及所涉及商品信息的直接消费和购买,进而提升了传统纸媒信息消费体验的层次和水平,使得曾经分离的信息传播、市场营销、以及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的体验具备了一体化实现的可能性,传统媒体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多元,并且体验良好,一体化特征明显,对于客户业务的直接促进作用又显而易见。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让传统纸媒过往无法实现的内容延展需求、信息服务提供一体化需求、优质内容的交互需求、内容价值多次挖掘实现需求得以低门槛实现,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建立新闻门户,进行规模化的数字化进程的传统新媒体策略的需求指数不断下降,移动互联网工具平台对于传统纸媒影响的同时带来的是更多的更大的发展机会,总体来说,带来的机会要大过威胁。

电视媒体:彻底颠覆来临前的最后冲击波

影响指数5:

机会指数2:

电视媒体曾经因为其独立的渠道网络,以及对于家庭客厅场景的绝对统治地位在传统媒体序列中一直保持着优越的地位,然而互联网带来的是渠道中心化地位的被打破,传统电视传播网络之外的互联网传播渠道的普及,以及成为社会信息传播主流渠道之时,就是传统电视媒体从鼎盛时期走向衰落的开始。

而娱乐化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使得更多的互联网企业投身其中,传统电视媒体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不断在恶化,发展的空间不断被压缩,PC互联网时代的OTA业务已经让传统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和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

场景消费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是客厅娱乐时代的终结,看看这一群体有几个看的不是离线下载的视频?

然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是更大的,这种冲击主要便现在传播渠道分流基础上的场景垄断局面的打破,过往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巨大数量的频道内容提供,使得用户在客厅进行电视媒体消费过程中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然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随时随地在线,随时随地个性化消费便利,使得传统客厅场景下的聚焦主体已经从电视转移到了手机之上,并且这种转移还伴随着更为广阔层面的聚焦的转移。

当下,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终端技术的进步,用户留在客厅的时间被手机所取代占有;另外一方面,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又将传统电视节目的消费由客厅带出到了上班路上,旅行途中,各种视频客户端优质内容的供应,电视剧以及自制娱乐节目借助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在更多的场景被消费,传统电视媒体的消费主体地位被彻底改变,进而接近消亡。

传统电视媒体借助移动互联网工具和平台的力量,进行内容信息传播的努力也随着更多互联网视频媒体自制节目的增多而变得不那么重要,而自建渠道平台的选择,又因为技术、资金、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寸步难行,移动移动互联网对于传统电视媒体行业的颠覆深度不断在加深。

渠道媒体:场景时代的连接中心正在形成

影响指数2:

机会指数4:

互联网新媒体对于传统纸媒、电视产生影响的同时,却未对传统的渠道媒体,诸如户外大牌和LED媒体,以及分众传媒这种遍及特定渠道的电视媒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相较于纸媒,渠道媒体对受众传播的影响力具有强制性,并且具有定时、定点、定场景等一些可量化的特征,也使得纸媒缺乏的对于目标受众可量化描述的弱点得以弥补,这种渠道媒体随着人流的自然流动直接产生传播效果,进而得以保持传统媒体的典型特征,受到互联网冲击较小。

虽然电视媒体的场景特征也十分明显,并且环境相对优良固定,但是一方面,现代人生活的碎片化特征,不具备享用传统电视媒体长时间段消费的特征,另外一方面,正是由于客厅场景的舒适环境,包括WiFi、设备、家人等环境因素的充足供应,使得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取代了电视作为客厅聚焦中心的地位。

渠道媒体,以广泛布局于商业写字楼等场所的分众电视终端,因为其提供信息(广告)的碎片化,与受众电梯场景环境中碎片化的时间相一一匹配和对应,与此同时,封闭的环境以及Wifi等互联网信号条件的缺失,使得此场景中,用户与互联网的连接交互处于一个短暂的空白期,也使得被动选择的分众电视终端的信息传播成为这个场景下最好的信息消费内容,进而使得其广告传播效果受到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十分有限,渠道媒体更加接近一个世外桃源的场景环境,使得其暂时与互联网失去了短暂连接而产生了创造价值的机会,渠道媒体的价值在此时达到了最大化。

然而,这种强制性的信息推送方式,基础联网条件的匮乏以及相对固定的场景带给渠道媒体的红利很快会消耗殆尽,渠道媒体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改变对于这一红利的过度以来。

在此过程中,以分众为代表的渠道媒体具备了先天的优势,完全可以借助已经普及的终端设备,搭建起WiFi热点(据说分众已经开始这么做了,具体情况不祥),免费提供给相关场景下的目标受众,使得目标受众可以通过这个终端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而连接的工具就是用户手中的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在此过程中,渠道媒体曾经的强制性信息推送传播的设备成为一个局部场景下的互联网接入设备,成为这个场景下的互联网入口中心,一个基于固定场景下的,相对可描述目标用户群体的小的社群就得以形成,曾经作为信息传播手段的电视终端设备成为了这个场景之下的入口和数据交互中心。

一个封闭的场景环境,在享受完了封闭带来的红利之后,将传统的终端设备变身成为互联网的入口,借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大势,变曾经封闭的场景环境为一个与互联网充分连接的开放环境,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传统的渠道媒体掌握住了入口的控制权,并拥有了用户数据收集的便利。

这样的变身,可以将曾经完整意义上的传统媒体直接转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基于这种入口的开辟、连接的建立、数据的汇总、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及交互互动的实现,在此基础之上的商业价值挖掘或许就是这种渠道媒体未来商业价值实现的最好基础。

借助互联网入口的流量导入,借助数字化实现对于目标受众群体的汇总和聚合,使得分众这种具备传统媒体特征的渠道媒体具有了和互联网媒体企业几乎一样的条件,那就是改变曾经无法直接清晰表述目标受众具体情况的粗放式的广告传播模式,进而实现对于精准目标受众的行为掌控,基于这种互动数据基础上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已经不简单变现为一种广告服务,或许未来基于渠道媒体之上的社区生活服务、O2O业务、社区电商业务等都是曾经作为一份传统媒体所不能实现预知的,只有移动互联网大潮来袭,从业者能够谙习这种变革的机会,主动变革才能创造出的未来。

第5篇:互联网媒体的优势范文

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正式提出了互联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互联网以它惊人的发展速度,对传统三大传媒报刊、广播、电视构成了极大威胁。1998年初,美合众国际社CEO杰姆·亚当斯在一系列会议上断言,互联网将在五年内吞没传统媒体。这些变化引起业内人士高度重视。

作为电视人而言,现在重要的似乎不在于揣摩自己的前途,重要的应该是改造自我、创造自己的前途,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去占领互联网,让互联网为电视服务,成为电视的扩展和延伸,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不断扩大自己在所有新传播领域中的影响。

二、 正视互联网对电视的冲击

俗话说"知此知彼"。电视要想保持在传媒中的地位,必须要对互联网和自身的特性有个正确认识。然后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展。

1、互联网传播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电视传播的本质是视听信号与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电视节目在时间流程中播出,并与固定的时间相对应。如果失去了这一关系,那么作为电视节目基本支持的栏目将不复存在,以时间为标志的电视的运作机制也将消失。当你收看一个电视节目时,总有许许多多的人同时也在收看这个节目,这种"一点"电视台对"多点"观众的方式和特点,决定了信息的发送者对信息的接受者具有毋庸置疑的操纵力量,传媒能决定观众接受什么信息和什么时间接受。观众与电视亦体现出同步性,即接收信息的时间和消费信息的时间是同步的。即电视节目是"时不待我"的,错过了节目的播出时间观众就看不到这个节目,在此,消费者是被动的。而互联网在信息传输模式上恰好与广播电视相反,体现出异步性,即通常以存储信息的方式来接收信息,然后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来消费、利用这些信息,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主动索取信息,消费者也就由被动转为主动。

在覆盖范围上,由于技术的原因,电视的传播受到很大限制。很多电视台只能在某个很小的地域内才能被观众收到,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方台。即使上星电视台,也只能覆盖全国。而互联网是全球性传播,从计算机那小小的监视器屏幕能随时获得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

2、互联网的传播具有形态多样、自由和交互的特性

互联网的传播形态多样,它可以图文并茂,也可以加入声音,还可以进行网上直播。互联网的传播很自由,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是记者,创作自己的新闻作品,随后敲一敲键盘便将其发往全世界。互联网最具代表性的特性就是互动性,如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形式,这些加强了与观众的双向交流沟通。

互联网发展虽然迅猛、势头很强,但杰姆·亚当斯断言互联网将在五年内吞没传统媒体,在中国,一个拥有12亿人口却仅有210万网民的国家要理解传统媒体五年内被击败是相当困难的,更何况,这210万网民的分布极不均衡。限制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价格昂贵普及程度低。

在我国,一台普通的家用电脑的价格也在5000元以上,而一台彩色电视机的价格档次低的1000元左右,档次好一点的在3000元左右。电视可以说已经在中国普及了。而电脑还远远没有普及。

2、 网络传输受带宽制约

有限的带宽使声音及影像传输仍有秒差、停格、断讯等接收不良的效果,视频信号解析度也远达不到电视播出水平等。另一方面,令人沮丧的响应速度,也降低了网络服务的深度与丰富性,而低像素的显示器使读者的阅读速度比正常速度要慢25%。

3、上网价格仍然偏贵

国家电信部门虽然把上网价格一降再降,但是就目前的上网价格仍然很贵。要超出收看电视的所付的费用好几倍。 4、网上信息的真实性较低 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任何信息。这种高度的"自由",让人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而有时人们的这种怀疑是很有必要的。

互联网在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普及,这只是暂时的,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第四媒体出现,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统领媒体世界,它的兴起无疑会给广播电视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为广播电视利用其强大功能以另一种形态发展提供条件。近年来,全球广播电视机构纷纷上"网"已显示出二者结合传播的新态势。

三、 电视台进军互联网的优势

目前互联网比起传统传播业来说,才刚起步,发育还不健全,拥有接收者还不多,在社会上的影响还不广泛,但发展速度极快。可以预料,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高速公路在未来的信息传播中将发挥巨大作用,电视应及早参与互联网的建设,在互联网中占有一席之地,利用网络发挥自己的传播优势。 它的优势主要在于:

1.正确的舆论导向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在我国目前还处在群龙无首,混乱无序的状态,没有主导、没有主流,只要你愿意,谁都可以随时任何信息。这种高度的"自由",正面的意义是给信息者带来方便,但是它同时也给虚假的信息甚至低级趣味的和邪恶的东西带来了方便。电视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尽快介入互联网,并以大媒体的诸多优势抢占制高点,成为网上的主力军,以利于端正导向,强化正确舆论的力量。

2.增强信息的价值含量

在互联网上信息,要求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收集和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含量,即信息中所包含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电视台网站的信息符合了这一要求。上网的主要内容是电视节目,而电视节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并且经过严格筛选后才播出,因此面广、价值高。电视是高投入高产出,节目生产量大,由于版面、频道时段有限,日积月累造成大量节目资源积压,远未产生应有效果,互联网将提供充分展现其价值的机会,这些信息一旦爆发出来,就会横空出世,给互联网信息传播世界增添亮丽色彩。

3.人才资源

作为新闻宣传媒体、,电视已有几十年的历程,由于其特殊的社会政治地位,事业显赫,特别是在近一二十年,如日冲天,为社会各界所仰视,为广大求职者所青睐。因此,在其机构中云集了一批英才,可以说是目前拥有最多资讯处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地方,这种人才一旦在互联网传播中发生作用,势必成为互联网传播的主干力量。

第6篇:互联网媒体的优势范文

【 关键词 】 计算机网络技术;新媒体;发展模式;分析

Discussion of New Media Development Model is Based on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Dong Peng

(Jining Teachers Colleg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Inner Mongolia Wulanchabu 012000)

【 Abstract 】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is mainly based on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lying on the Internet platform for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the media in the form of an innovative form. Currently, the Internet and other new media has become important following the traditional media media, to achieve timely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rich content, while significantly reducing the cost of information public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new media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mong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s constantly developing, and its provide a strong technical support, so that the new media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sseminating information. In this paper, new media development model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alysis.

【 Keywords 】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new media; development model; analysis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高校的计算机教师,也在不断地对新媒体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通过了解互联网新媒体,到解决新问题在发展中的问题,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媒体的发展做出贡献。

2 网络新媒体的产生

网络新媒体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在我国得到应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人们开始逐渐对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其开发和研究。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网购、网校、网上银行、网络社区、网络医院等互联网基础服务形式逐渐增多,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它的出现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是一种无法比拟的技术形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逐渐的走向社会,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也在日渐提高,已经被誉为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互联网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有很多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将文字、声音和影响等形式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对信息进行了展示和解说,这种融合结合了其他媒体形式的优点,让信息更加直观地进行了展示。互联网新媒体不仅仅在发展自己,也推动了其他媒体的发展,让传统媒体感受到了互联网的魅力所在。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新媒体的出现让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因为网络新媒体的出现让信息传播的更加快捷,信息的展现形式多种多样。人们更喜欢主动地去搜索信息,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信息,网络媒体凭借着其诸多的优点,被人们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

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

对于新媒体而言,其重要的组成形式主要是依靠网络和移动设备,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新媒体对新技术的依赖程度更高,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是互联网新媒体的核心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极具商业潜力的重要发展模式,关系到新媒体的发展。

3.1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改变了人们的习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也随着不断的改变,其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互联网产生开始,人们的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就在不断的变化。最早主要的媒体传播方式以网站为主,人们通过互联网去沟通和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这种形态之下的信息传播模式多为单向的传播,带来具体的互动还需要一些聊天工具的辅助,聊天工具的诞生改进了人们之间进行传播的交流的重要形式。之后论坛的出现让信息传播形式更加的快捷,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喜欢泡在论坛进行观点的阐述。而随后的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迅速地发展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微博的开放型、便捷性深深收到广大网民的喜爱。现在微博作为信息重要的传播方式,不仅参与信息的传播,还是重要的言论所在地。一些政府都在微博中政治措施,告诉人们重要的信息。

3.2 无线设备成为新媒体的重要载体

随着我国通信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步建设成3G、4G网络,这标志着通讯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正式开始,无线网络的发展将大大拓展新媒体的范围,移动设备也成为了新媒体的重要载体,在手机上浏览信息,与人沟通已经成为了现在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手机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运行速度的加快,已经可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浏览,让人们更好地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和上传信息,将自己生活当中的点滴和遇到的奇人怪事进行分享。未来的新媒体发展更多地需要移动互联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增加了媒体的传播种类,让移动互联网用户快速的增长,开辟了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新纪元。

3.3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信息的内容结构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形式和内容结构在不断地改变,早先的媒体传播方式仅仅是以文字为主,实际上是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化,并没有完全展现出自己的优势。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线视频技术的推出,突破了原有的传播形式,网络信息传播开始有直播、声音、图像的变化。其在线直播的内容多种多样,用户还可以自由选择播放的内容,重复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这种回放和自由的形式是传播的播放形式所不能达到的,而且在对视频的处理上,更加地清晰。新媒体的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服务,增强了用户的体验性,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将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视觉体验,也会给媒体产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模式。

4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地改变,目前移动互联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新媒体发展的核心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现有新媒体形式。新媒体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也为其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促使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更加健康地发展,提供给用户更加方便的网络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艺,罗玉云.论新媒体传播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衡水学院学报.2012(06):98-100.

[2] 褚永波,万文丽.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势[J].中国新通信.2014(02):47.

[3] 文新发.互联网新媒体对高校信息安全的影响[J].信息通信.2013(07):132-133.

[4] 王中贝.浅析凤凰传媒集团的互联网新媒体营销[J].东方企业文化.2013(20):183.

[5] 周钧.试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3(10):117-118.

第7篇:互联网媒体的优势范文

据相关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折算的汇率计算,中国到2020年(也有说2030年)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换言之,这几年和今后的十多年,中国将进入一个“大国经济”的轨道,这快速崛起的规模巨大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传播需求的激增,也为网络产业提出了适应大国经济发展的模式需求。与此同时,数字化和三网融合迅猛推进,一方面数字化带来传输资源的极大释放,媒体的内容、传输渠道的稀缺性被打破,生产、传输、需求被无限放大,资源解放要求重构传播和营销模式,另一方面三网融合推动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在不断进退博弈中迅速完成着全产业链布局,向媒体化演进。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三大景观

快速膨胀的中国经济和数字化变革的环境,会给中国网络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为适应大国经济和数字化带来的市场和需求的“无限”,媒体经营将迅速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我们看到,在资本市场的驱动之下,传统报业向跨媒体、跨地域、跨平台、集团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广州日报、解放日报、成都日报、浙江日报等几大上市报业集团;广电系统则对知识体系、业务类型、组织架构、营销模式等进行转型和重构,去年出现了央视、上海文广、湖南广电为代表的超百亿传媒航母;而以草根、开放为代表的互联网也进入寡头垄断时代,以腾讯、淘宝等为典型,虚拟经济裹挟着传统实业混血而成巨型网络运营实体,颠覆了以往的互联网文化。

其次,十年来数字技术不断推动网络融合进程,大网呼之欲出。十年间,通信业磨刀霍霍,技术翻新同时规模扩大,数网融合成三网且上下游贯通。眼看就要取得主导之际,无奈形势发生逆转,通信行业假借融合之名行媒介化之实夺得IPTV主导权的企图被否决。一直小心谨慎,为生存而努力,进行技术升级并努力扩张规模的广电后来居上,成为三网融合当中的主导。三网中既不具备渠道优势又不具备内容优势的互联网貌似弱势其实不然,寄生于实体网络之上,以其虚拟平台形成的强大吸附力不断吸纳供需双方,营造巨大的影响力,近年来更是捆绑智能手机等终端应用,从下游倒逼上游,直接染指内容生产,媒体化之心“昭然若揭”。

再次,大国化和数字化带来信息传播模式的变化,营销也随之调整。数字化和互动技术彻底改变了媒体形态和信息传播模式,原本稀缺的媒体资源变得如洪水般泛滥。消费者先是被无限碎片化。随后又在目不暇给的社交媒体上因喜好而重新聚合,主动搜寻、创造和分享,消解和颠覆了以往基于资源稀缺所构筑的信息操控模式,同时又在口碑传播过程当中反被擒获。这对媒体经营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人人活在网上且可寻址,导致市场经营者可轻而易举地准确寻获目标消费者。并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物质需求的同时,可以进入更深入的精神交流。这个体系也叫做“全媒体营销”。以手机为代表的个人信息平台和以电视为代表的家庭信息平台形成了海量消费者数据库,加上互联网的社区媒体所带有的共创分享平台,一起嵌入巨大的物流体系当中,宣布个人的、家庭的、社区的乃至城市的信息平台建构完毕,从而形成史无前例的巨大无比的综合服务体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崛起、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浪潮,就是最好的例证。

2012:互联网营销新格局

就营销而言,互联网始终是走在浪潮前端,带动和影响整个传媒业的转型与突破。那么,在即将到来的2012年,直面上述几个宏观大局的变化,互联网的网络营销也将作出如下应对:

应对之一,首先从产业层面来说。互联网发展将更加活跃,平台化架构日趋成熟。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几大互联网巨头纷纷调整战略,借助其庞大的用户基础跑马圈地,通过基础拓展和业务捆绑,努力加快平台建设。腾讯继推出腾讯网+QQ+、腾讯微博+腾讯视频等联合化的全平台精细化营销操作之后。近期在电商领域动作不断,不仅开展一系列投资并购,还推出了包含QQ网购、QQ商城和拍拍网的所谓超级电商平台,甚至意欲涉足物流领域。与微博失之交臂的搜狐,则宣布“门户+”战略升级,将其广告资源划分为“门户、视频、社交网络、搜索、垂直”互联网五大门类。

应对之二,从营销广度上说,互联网在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中大量吸纳其优势资源,这使其既具有本身互动性、精准性、整合性等平台传播优势,又具有传统媒体的一对多传播特质和内容优势。比如微博,既具有传统媒体“广播”的特征,又能通过私信、评论实现互动沟通。再比如限娱令之后。搜狐视频与湖南卫视升级台网联动,推出全新选秀节目,其制作班底、资金投入、主持人、节目创新、规模等方面媲美电视量级,特别在营销上。不仅与湖南卫视王牌节目“天天向上”捆绑宣传,还同时借用搜狐矩阵整合户外媒体、校园媒体、海外媒体等资源。

应对之三,从营销深度上看,互联网营销越来越将传播平台与销售终端无限贴近融合。这个特征在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淘宝的开放平台其实是一个传播――营销――销售的全产业链平台,如Solomon应用,对消费者所处位置和需求的精准定位,提供各信息服务,甚至直接达成销售。这一点对其他具有互动和LBS定位技术的户外媒体同样适用。

然而,光是这几点应对还是不够充分的。必须看到,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呈现寡头垄断态势,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平台化甚至是向上游内容生产的扩张,一方面其媒体属性逐渐浮现,即国家安全和社会责任在其媒体化过程中日益凸显,这就意味着国家层面对互联网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和控制:另一方面,随着几大巨头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其对社会秩序、经济规律、组织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淘宝涨价引发中小企业反抗以失败告终事件,这都意味着互联网已经跨入一个新的环境,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建构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商业模式乃至企业文化。

这转型,较之一般意义上的技术选型和营销体系的变革来得更加猛烈更加深刻,犹如一场脱胎换骨,因而也就痛苦不堪。

第8篇:互联网媒体的优势范文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优秀传统教育的国家,教育的先驱们在长期的育人过程中为我们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而知新”等等,这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珍贵财寓。但是,随着时代的跨越,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己无法适应当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无法适应教育对象的需要。诚然,互联网多媒体教育在给我们传统职业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给我们传统职业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互联网多媒体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相互促进

对互联网多媒体教育的认识,即使在教育界,很多人还是一知半解。甚至不少人认为,发展互联网多媒体教育等干砸了现在老师的饭碗,以致担心将来会不会失业。其实不发展互联网多媒体教育可能也不免有教师失业,教师失业并不和互联网多媒体教育直接产生关系。发展互联网多媒体教育只会升华传统教育的效果,使传统教育效果更加突出,教帅如能更多适应她的话.很可能还会缓解教师因其他原因失业的几率。

1.教学资料组织,媒介多样艺术化,交互灵活性

其实,任何教学,不论是否通过互联网,永远要有老师。只是老师组织教学材料的方法、采川媒介物的门类的适当程度,在互联网多媒体教育过程可以不受教室空间大小、上课时间长短的限制。而且,联网多媒体教育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充分交流的可能。有问题,学生可以不担心面对真实人的教师时的恐惧,可以直接向计算机里的教师发问。信息传到老师这里,可以即即时回答,也可以缓时用E―mail回答。各种媒体展现知识的产生,演示物质文化的经历,远比传统教育丰富许多。与其担心互联网多媒体教育取代传统教育,不如说互联网多媒体教育使教师摆脱了传统教育在组织教学资料上的束缚,升华了教师备课表达知识的想象力。各种知识信息、各种时空感受、各种逻辑结构的展现过去只能用嘴说,现在多了许多的表现方法,有了过去无法想象的表现手段。

2.学科体系市场化,优化教学资源

传统教育学科体系受计划控制,常常使计划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学校培养的人才要么是市场不需要的,要么市场上急需的又没有。有些专业市场急需,学校也有,但是教师不够,小能满足市场需要,等到招进老师,需求又过去了。教学资源的配置总也跟不上市场的需要。互联网多蝶体教育可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互联网多媒体教育紧迫市场,发现急缺的专业可以紧急组织本校甚至社会上的师资,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以一当十,满足市场需求。

3.社会影响积极

传统教育有很多有经验的教师,用一生积累了很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和学术造诣。然而,在传统教育环境中他们年过他花甲,风烛残年,身体体力不允许他们再像年轻时那样,长时间从事教学活动,似乎已经没有太大的社会价值了。但是,在互联网多媒体教育环境中他们可以大展身手,用数字光盘可以把他们的身姿教态固化下来,永远留存下去,发挥作用。互联网可以把他们的教学继续传送到己数个学生面前,让学生一睹他们的风采,领略大师们的智慧。互联网多媒体教育不仅不会让老年教师提早退出讲台,恐怕还要不断地请他们帮助互联网多媒体教育的经营者解决各种教学难题。只不过必须要有相应n的机制,以保证:即使教师不接触学生,只要有他的参与就要有他的相应权益;老年教师可能对计算机特种软件不熟悉,需要与课件制作部门合作,使这些老教师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劳有所得,知识得到应有的尊重。

2001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连续下滑,分别从1998年的24,13、24位。下滑到29、28、31位。说明:不是我们的老师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或教师的水平不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互联网多媒体教育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冲击

我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后,除了各种企业要受到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技术的冲击外,教育业业不可避免地将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发答国家在互联网多媒体教育方面已日趋成熟,乘此机会可能会大举进入我国。互联网在实现教育功能方向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本身具备的优点,比如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实践方面,都是我们传统教学办法和手段无法比拟的。而我们中等职业教育义更往重教育对象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传统教学方法和于段受到很大局限。又比如,我们现在职业教育中培养一个技术人员,可能需1.2年时间,甚至更长,而互联网多媒体教育可能只需几个月,几十天,甚至更短。这体现出互联网多媒体教育的高效性。

那么互联网能为职业教育做些什么,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又应如何面对逐步成熟与完善的互联网多媒体教育。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导致职业教育革命

单地说,互联网就是通过因特网进行学习。但是,它绝不仅仅是将传统意义上的课本和习题进行电子化后搬上因特网,或者仪仪是通过互联网向远方传送讲课的录像。互联网多媒体教育的对象从小学生、初高中生、中专生到大学生和研究生不等,教育形式也有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式的业余培训,其大致可分为3大类:普通学校学习,高等大学教育及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事实上,远程教育已有多年历史,如我们熟悉的广播电视课程和函授学校等。互联网多媒体教育和这些远程教育相比,其最大优势在于互联网的互动性,可以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面对互联刚多媒体教育的产生,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办法必须在概念、方法、管理以至整个体制上进行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多媒体教育是自学校教育产生以来,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

这一优势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尤为有利。现在职业学校而对的教育对象文化基础普遍较低,普遍存在厌学的情绪,只有这种互动性互联网教学方法,对他们才有更大的吸引力。我们采用黑板和粉笔进行传统教学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当某学生往某一环节上听不懂时,他可能会放弃继续听下去,但传统教学只是老师一人讲,全体学生一起被动听,如果个别学生没有听懂,老师根本不知道,即使知道,这时老师也不能一个一个学生地指导,因为时间不允许。可见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互联网多媒体教育将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目前,我国有很多学生因学校规模、经济

方面等诸多因素而无法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的山区。另外还有许多人需要扫盲,利用卫星、光缆、电视及各种双向式电子通信技术建立的现代远程互联网多媒体教育,有利于构建终身学习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体系。据悉,教育部和中国电信总局在推动互联网多媒体教育上正展开全面合作。而今年,几所著名国内人学已在网上开办了网上学历班,各种职业培训更是在网上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各类学校计算机也在不断增加和更新,并向互联网化、多媒体方向发展。今年我国对“文盲”又有新的定义,即除过去所定义的文盲外,将21世纪不懂电脑和英文的人也视为新世纪的文盲,可见今后互联网多媒体教育将越来越重要。那么,我们中等职业教育更应注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期今后他们能适应互联网多媒体教育,可以继续学习和发展。

3.互联网多媒体教育突破了时问和空间限制

我们现行的职业教育,依然采用的是传统课堂教育,是由学校和教师根据经验定制,向学习者传授一套预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并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而互联网多媒体教育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不用为工作或其它原因暂时脱不开身影响学习进度而烦恼;即使生活在交通不发达的偏僻地,也可以接受到最好的教育,通过互联网,可以向最优秀的教师请教。

在许多行业和公司,互联网培圳实际已实现,一些公司内早已布满互联网线路,而因特网更是越来越深入到家庭中,互联网大人提高了工作效率,而高速的工作效率意味着从职人员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掌握新信息。而这些新信息的获得,不是向身边的同事讨教,也不是我们耗时耗力的传统职业培训,而是随时随地在网上寻求的。

这对我们现在的职校的学生更适合。现在的中专生,往往是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而且精力过剩,玩计算机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教育,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会出现不想学的时候,而且他们可能不喜欢黑板和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喜欢通过计算机的趣味横生的互联网教学。

重要的是,互联网多媒体教育的内容可以不断更新,以跟上社会进步的速度,同时.互联网多媒体教育不仅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个人学习的费用。这可能对我们目前的中职教育冲击最夫。我们很多中职教师总在以他们一成不变的模式,知识向学生灌输,而且传统教育的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教育者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第9篇:互联网媒体的优势范文

我们正向一个数字化的、咨询化的社会转变。新工具、新媒体的发明和出现,对于设计来说,有着不言自明的重要意义。作为设计师,作为具有先进意识的群体,更应领风气之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尤其是对设计本身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新工具、新媒体。在这个以互联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崭新的信息时代,设计师如何将网络与设计、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研讨的。

1 数字化生存和数字化设计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互联网的发明就是明证,称之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伟大的发明毫不过分。互联网太强大了,它决不仅仅是PC的继承或者仅仅将PC的地位取而代之。PC时代的数字化是个人的,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则是全球的。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成为零,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实现社会化,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较,互联网具有鲜明的优势。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构成了信息社会的最基本原子,在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之上。

与以纯艺术绘画、雕塑等等为主要内容的视觉欣赏相对应,视觉传达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设计,将持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视觉传达设计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一般平面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公共标识设计、CI、标志设计等等。视觉信息是其传达的精髓,或者也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称之为一门信息处理的艺术。从这一点来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之间有着可以结合的共同点,两者都是人类围绕信息的传播而展开的努力与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够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寻找能够利用图形存储自己的记忆和知识的方法,寻找能够把信息的传达程式化和简单化的方法。文字的产生、印刷的发展等等,都代表了这种努力。直到目前电脑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依然代表了这种探索的发展。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应该为自己能够生存在这个信息时代而感到庆幸,因为信息时代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的发展环境。计算机的发明为设计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创作利器,切实地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与表现手法;而由无数台计算机相连而成的互联网络则更具威力,它即将成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最主要的活动领域。

2 “第四大众传媒”与视觉传达设计

2.1 信息传播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传播的诞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传播的诞生。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模拟式电子传播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革命,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数字式电子传播的诞生。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

2.2 “第四大众传媒”

公认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广播、杂志、书籍和电影等六大媒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互联网正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如今,国际上已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中,并将其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这说明,人们已经认同了互联网的作用,能够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广泛地传递新闻信息。

其实,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它使人类面临着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前所未有的,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之间的铜墙铁壁顷刻就要瓦解,传统的、相互分割的报纸、广播、书籍、杂志和电影等大众传媒顷刻就要融为一体。人类社会,就要随着新一代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进入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由于国际互联网所具有的超越传统新闻媒介的优势,决定了网络对平面媒体的超越,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2.3 媒体与设计的互动效应

视觉传达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而传达的最终表现界面则永远也脱离不了媒体。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媒体既体现了设计,又给设计带来了局限性;设计既受制于媒体,又是新媒体产生的动力之一。

传统的传媒方式为我们所熟知,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等媒体依然在信息传播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和互联网络相比较,它们具有比较单一的感官传达功能,因此,它们的先天缺憾愈加明显,同时,比较单一的传达功能也使设计师受到限制。人类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多感官的,视、听、触、嗅、味的感官综合使得我们更完善的了解其他事物。为达到信息的全面传达,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师一直在寻找着崭新的媒体来表达完善的设计。而今互联网络正是新生的、综合感官的、充满活力的新媒体,为设计师创造了以前所想象不到的信息传达手段和途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极有可能成为最完善的媒体。这应该引起每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的关注。尽管现在互联网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但网络发展的速度和力量是惊人的。

3 互联网的力量

以互联网为代表技术的信息时代,为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的结合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数字化设计成为未来设计师的主要表现手段。虽然对许多人来说,互联网还象一个梦幻般的故事,其实仔细一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真实的力量已经毕现无遗。

3.1 无限制的传播

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计算机连入网络,那么你就可以将信息传送给他,或是获取他的信息。商家在互联网络上只花极少量的广告费用,就可以将他的产品在全球宣传;设计师可以与远在天边异国同行交流设计心得……

3.2信息极大丰富

有上网经验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即当你在网冲浪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络这个信息海洋的广博无边。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超过1.5亿,网上主机数量约3000万台,可检索的网页数约50亿页,真正称得上“信息海洋”。另外,网上信息量可扩充,几乎不受限制。

3.3传达形态多样

由于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所以在视觉传达的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技术是将传统的、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如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象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这样,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性的,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这已经超越了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3.4 时效性强

虽然许多人都在抱怨网络的传输速度太慢,但相比较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互联网在信息传输的迅速及时上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实效性强是其一大优势,当报纸、杂志还在制版印刷,当广播、电视还在后期制作时,退过互联网的信息早已传到受众的身边。互联网的迅速快捷为视觉传达提供丁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捷径。

3.5 交互传达

互联网是有史以来的影响我们生活面最广、最容易产生互动的新科技,它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从以前的线形思考到现今的网状思考,由一体通用到量身定做,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从实体到虚拟,这皆是互联网的互动特性所带来的新特性。互动的设计更会引起受众的兴趣,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例如可以对网上的某些信息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将其加入到网络媒体当中,反过来又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一部分。

3.6 自由性

媒介、印刷、出版社、发行等环节不再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障碍,任何人都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以文字、声音、图象、影视等任何形式发表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供全球亿万人人机交互,共同欣赏和相互切磋。在网络时代,优秀的设计者不必再为没有机会和条件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担忧,而且,者可以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修改,而这一点正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例如,如果已经印刷的内容房要临时调整,那批印刷品只好报废,而网上信息的修改则是轻而易举。

3.7 传达效果可测性

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都有各自对传播覆盖面及传播影响和效果的统计方式,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客流量等,而网络媒介则由于其独特性,网上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统计能够更加科学、精确和细致。精确的统计,有助于广告客户和设计师了解广告设计的效果和影响范围,对进一步改进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4 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

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尽管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与其它设计一样,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种羁绊设计,有其局限性。

4.1 被动点选

由于网络的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而且网上内容极大丰富,受众有着宽松的选择余地,所以网络媒体是一种被动点选,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特点。这既是一种优势同时又可以说是一种不足。因此,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网站本身的内容以外,视觉传达设计起着挽留受众的决定性作用。

4.2 版面局限

网页作为互联网媒体的具体页面,相当于一本书的一页,由于受计算机显示器的局限,设计的版面过小,创意受制于小空间。在这一点上,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比采用海报或是户外广告作为媒体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它的设计倒是与书籍设计相仿,虽然平面空间受局限,但它更注重的是立体的整体纵深性结构。

4.3 技术局限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在各个设计领域内都广泛地存在,例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在传统的基于平面载体的视觉传达领域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当然存在,不过在崭新的基于网络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特性需要我们了解。文字、图形、影像等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元素在网络上的体现,比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更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的信息传输量受硬件的限制,所以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应尽量做到“小而精”。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因已有很多文章专门讲解,在此不再多谈。

5 结束语——整合时代的来临

电脑、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种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我们心灵的成长。电脑的诞生和使用,已经使得大多数的设计师弃笔从“电”.而就在十几年以前,这是谁都没能想到的,不管你接不接受,电脑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师的必要工具。同样,互联网络作为崭新的大众信息传达媒体,也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第一大众传媒,这是与传媒须臾不可分的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所必须面对的现状。21世纪,是整合的世纪,是富于包容力的世纪。就传播媒体而言,21世纪是媒体整合的世纪,是媒体创意的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师为迎接新的世纪,需要把握多种传播媒体和多种传播方法、传播技能,需要在“网络思维”的关照下重新反省,给予网络以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王受之.世界现代乎面设计史.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