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青少年健康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健康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健康发展

第1篇: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一、轻松的课堂可以释放学生的压力

相对于枯燥一些的学科来说,美术课没有考试压力,同时又能享受一定的趣味性,成为学生比较期盼的课程。在美术这个天马星空、内容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学生能用比较放松的心情来学习。在课堂上我会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灵活的授课形式,寓教于乐;在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点上寻找贴近生活的例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课堂练习时,播放或柔和或欢快的音乐,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发挥想象力,大胆创作作品。轻松明快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使心理教育在课堂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出发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自己所拥有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掌握的心理学的规律去关心、理解、尊重学生,可以调节学生心理问题。教师要给学生以平等的人格地位,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朋友或知己,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课堂处于平等、民主、合作的和谐状态。可以经常使用“我们共同来研究好吗?”“我们相信,你一定能行!”等激励性语言鼓励、暗示学生,使学生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心理养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发展。

三、巧妙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阳光、自信的孩子总是在遇到难题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保守、自卑的孩子在遇到难题时却总是两眼无光,不知所措。因此,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消除心理障碍。在美术课中,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这些孩子积极参与进来,获取知识与技能。如,在创造表现领域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小组比赛、个人挑战赛等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小组比赛中都有明确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合作意识;而在个人挑战赛中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积极展示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

四、适时的课堂评价点亮学生心灵之灯

第2篇: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动漫产业是什么?按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4月转发的新闻出版总署与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0部委共同起草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32号)的解释,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像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根据这个解释,动漫产业是一个由多个环节共同组成的,覆盖面十分宽广的产业链。这也就是为什么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全面发展,需要众多部门共同参与、大力推动的重要原因。

一、新闻出版总署在发展动漫游戏方面所做的工作

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司,作为总署内部的职能部门,承担着总署引导、管理全国动漫产业的核心内容――游戏出版物(包括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的任务,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近些年,为了规范动漫游戏出版物市场,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我们在建章立制,依法行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早在1995年,我署就根据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授权制订了《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开始对电子游戏出版物实施归口管理。

2000年,我署根据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出版管理条例》的授权,开始对互联网游戏出版物进行牵制审批和监督管理,并成立了全国游戏出版物审查委员会,有效提高了对游戏内容的监管水平,特别是对从境外引进的网络游戏采取了严格的审查批准制度。

2002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与信息产业部联联合颁布了《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对包括互联网游戏出版在内的互联网出版活动提出了全面、具体的管理原则和办法。

2004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版权局联合了《关于落实国务院归口审批电子和互联网游戏出版物决定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出版总署是国务院唯一管理电子游戏出版物和互联网游戏出版物的行业主管部门,并依法对出版引进版电子游戏出版物和互联网游戏出版物进行审批。

2006年7月1日颁布执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也是首次将包括互联网游戏出版物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在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现在,新闻出版总署正与信息产业部会商《互联网游戏出版管理办法》,这也是迄今为止政府部门专门针对网络游戏制订的系统的管理政策。此外,新闻出版总署还将对《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电子出版物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动漫网络游戏出版监管需要。

建章立制,依法行政,是保障我国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而加强监管,规范行业出版秩序,则是促进我国动漫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利手段。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整个互联网出版大环境的规范和安全。近几年,我们加大了对互联网出版中违法违规出版物的监管打击力度,查处一批不良互联网出版物,净化了互联网出版环境。

此外,为保证产业健康发展,新闻出版总署还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坚决打击各类非法侵权盗版行为。2003年,2005年,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信息产业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全国“扫黄办”等多个部委办联合开展了多次专项行动对影响全国的“私服”、“外挂”大案要案,进行了坚决查办。

总署这些查处工作,极大震慑了利用互联网出版从事违法违规活动的歪风邪气,净化了互联网出版环境,为国内动漫网络游戏出版创造了健康稳定的发展条件。

因此,建章立制,依法行政,加强监管是中国互联网出版产业,尤其是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如何处理好促进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与保护未成年人切身利益的相互关系

这是一个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发展是第一重要的,只有抓住机遇,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同时,也应采取积极措施,协调两个方面的利益,保障中国互联网出版以及动漫游戏出版产业健康发展,也就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两手都要硬的原则。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采取的工作策略是积极组织实施一系列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以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互联网出版物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对网络出版物的需要,这些重点工程分别是组织实施《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通过5―10年的时间,将建国以来已公开发表的各类学术文献文章,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建成超大规模集成化全文学术期刊文献数据库,组织实施《国家音乐出版数据库》、《中国网络教育出版资源总库》、《中国网络图书精品出版总库》等,尤其是要继续组织实施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用国产民族原创精品,占领国内网络游戏市场,鼓励优秀原创网络游戏作品“走出去”。

另外,为保持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势头,我们还将在政策导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财税优惠等方面制订相关措施,推动动漫游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引导动漫游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认真地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切实做好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目前我们正在做的工作主要有:

第一、制订宏观政策,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丰富动漫游戏产品结构,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动漫休闲游戏。

中国动漫游戏出版物不仅需要角色扮演类游戏,也需要休闲游戏、益智游戏、竞技游戏等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游戏作品。可喜的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从2005年起,休闲游戏的快速发展,已经出现很好的形势,一批内容健康、风格清新、特点鲜明的休闲游戏问世,深得市场欢迎。但这还不够,我们将加强政策引导的力度,制订相关配套措施,引导国内游戏出版物风格种类的多样化。

第二、全面推行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从技术上帮助未成人解决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

为了探索防止未成年人沉溺网络游戏的有效途径,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信产部、公安部、教育部、团中央等中央8个部门决定从2007年4月15日在全国网络游戏中推行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全面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工作不仅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养成健康适度的上网习惯,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合理的娱乐观念,也有利于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化解因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谐发展,创造健康文明网络文化。

第三、加强舆论宣传,会同相关部门共同营造文明上网的社会氛围

从2004年开始,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信息产业部、光明日报社等部门,先后举办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公益活动,如与团中央、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得等多个部门先后开展了“健康上网、拒绝沉迷――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大行动”、“百万家庭健康上网大行动”,召开了旨在帮助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家长与专家对话会,“全国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活动”,向全中小学生赠送10万套《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读本》,组织百万中小学生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政府、群众组织、专业协会加强了了解与,对动漫产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满足青少年对精神食粮的需求,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长远意义。

此外,新闻出版总署还将根据动漫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游戏出版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推动中国动漫出版产业的若干意见,以推动中国动漫出版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动漫游戏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产生,不仅青少年喜欢动漫游戏出版物,我们成年人也照样离不开动漫游戏出版物,现在,动漫游戏已经像阳光、空气、水一样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工作和努力,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呵护,更离不开我们每一位的辛勤工作。

第3篇: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健康 青少年 健康促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青少年的健康是未来祖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对健康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也是国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中国的大环境下。积极推进“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一、“健康中国”的历史背景

原卫生部陈竺部长在2007年时曾提出健康对于小康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小康看健康”的重要思想,“健康中国”的重要理念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状况为主要目标的。国务院总理提出这一概念并作出重要指示,他认为,提高全国医疗水平,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而可以打造“健康中国”。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以“健康中国”为基础取得经济的稳步发展,是一种良好的发展形势。

“健康中国”在2016年召开的两会中被写入发展战略中,在发展国民经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民族健康十分重要,就像之前倡导的,一天一袋奶,强壮中国人。两会《纲要》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出要求,推动青少年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对社会各阶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青少年健康成长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出现营养过剩的现象,在校学生出现很多肥胖、体育成绩不及格的现象。媒体报道的学生猝死的现象也值得社会的反思。这些都说明现代社会出现的青少年的体质普遍偏差的问题。

除了饮食方面的问题。我国的青少年还面临着课业压力较大的负担。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为青少年减压的措施,但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过分追求成绩的结果是把青少年局限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很难达到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此外,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还面对着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压力。由于压力得不到释放,青少年连续性出现很多不良反应,肥胖、龋齿、焦虑甚至抑郁。医学上对健康的定义除了身体健康。还应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社会关系。鉴于社会各阶层对学生的要求,学校希望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有所收获。社会相关部门也会用学生的成绩来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诸如此类的压力,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分析

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并没有如经济发展那般稳步提高。甚至不容乐观。尽管国家政府以及学校不断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效果并不明显。

中国在对青少年健康状况进行推进改革的同时,也不断借鉴国外成效较高的培养理念。在日本,在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相关的体育运动方面,对学生健康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对不同阶段学生要参加的体育运动课时及内容进行规划:二是为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预留足够的睡眠时间:三是设立各种趣味竞技活动,让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四是多方面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些运动训练计划,家庭给予营养和物质支持,社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以场地等便利条件。通过这些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启发下,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对青少年进行定期体检,重视学校与家庭及社会对青少年的共同培养。鼓励学校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推动“健康中国”。应健全健康评价体系,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培B进行规定,制订合适的培养计划,逐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定期对青少年的身体状况进行测评,完善体育训练教学计划。积极推进“阳光体育”的运动理念,国家号召青少年每天运动一小时,让青少年在运动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可以在学生的体育课上进行体育运动注意事项的教育,减少运动损伤,增进运动效果。

第4篇: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小康社会;逆反心理;正确引导

党的十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然而,当代九零 后青少年,绝大多数出身独生子女家庭,接受的知识与教育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截然不同,形成了独具个性、颇有创新或叛逆色彩的心理模式。其中,对于传统教育的逆反心态成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心理影响因素,我们有必要加大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从而奠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心理基础。

一、正确认识逆反心理表象,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从逆反心理的表象上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往往对于他认不不合适的教育、知识及其能力体系,一律采取回避、拒绝、反对的态度,反其道而行之。其行为结果,或是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或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或是独辟蹊径、张扬个性;或是另起炉灶、开拓创新。有的逆反心理行为给正面教育、传统教育带来极大困难或反复;有的则给正面教育、传统教育带来猛烈的冲击和挑战。一味否定现实、否定传统的逆反心理,对于我们会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极其不利的。

青少年存在逆反心理的基因,这是普遍现象;而青少年暴发逆反心理行为,则应是偶然现象。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主要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情感是人们对认知信息内容的情绪体验,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作用。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不但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而且对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有效地预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逆反心理现象,减少或杜绝逆反心理行为的发生。

二、全面把握逆反心理成因,努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不外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因而,我们应从这两个方面加以重视,改善客观环境,调控主观意向,从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从客观因素上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不良环境、不良教育方式有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中更易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学校是客观存在的不良因素,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教师教育的方法不当、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知识不新,方式简单粗暴、教育人云亦云、心态傲慢自负、举止玩世不恭,都极易让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

找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我们才可能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科学调控逆反心理走向,扎实奠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理基础

青少年具有逆反心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逆反心理自由发展、走向叛逆社会的极端,祖国的未来、民族复兴的希望,如果是一个心理畸形、行为怪异的群体,那将是国家的灾难、民族的灾难。因而,科学调控、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心理走向,减少和杜绝逆反心理的产生,奠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心理基础,极其必要。

一是要提倡关心关爱,杜绝冷漠心态。充分尊重青少年,是减少青少年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尊重的具体表现就是社会随时关心他们,学校处处关爱他们、家庭时时关怀他们,用热情代替冷漠,用尊重代替轻蔑,用重视代替忽视,让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认同社会、认可学校、亲近家庭。

二是要提倡逆向思维,杜绝逆反心态。针对青少年敢想敢做敢为的心理特征,我们应充分尊重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主动换位思考、换位决策,自己不仅须逆向思维,也引导青少年换位思考、逆向思维,从而识其大体、择其正路、崇尚真理,吸取传统文化之精华,掌握时代全新之理念,远其糟粕,辨其谬误,逆向思维而不逆反真理。

三是要提倡平等对话,杜绝粗暴心态。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被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教育,内容再正确,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就更别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似的误人子弟了。我们须强化互动交流,减少填鸭似灌输;强化平等沟通,减少说教式训斥;强化个性独立,减少公式化培养。

四是要提倡正面引导,杜绝放任自流。谬误重复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青少年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模式尚未成形的时候,社会、学校、家庭务须加强正面教育引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他们,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他们,用优秀的文化培养他们,从而消除代沟、清除误解、摒弃谬误,实现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栋梁之材,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第5篇: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青少年;德育影响

社区作为青少年重要的生活环境之一,为青少年逐步向社会化的过渡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社区文化则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德育作用。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正面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升青少年自身素质,激发并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青少年知识面等,从而实现社区文化的德育功能。当下我国的社区文化的建设并不健全,需要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建设,优化社区文化环境,增强社区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区文化对青少年的德育功能,使社区文化发挥最大的效能来辅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社区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概述

社区是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所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文化则是在社区这个生活共同体的环境下,由社区居民的相互交往与互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社区习俗、社会规范、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精神风貌等文化现象的总和。社区文化形成于社区居民,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其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丰富与改变,体现着社会的要求。社区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等思想意识领域的内容,具有引导价值观念、规范行为方式、交流感情、陶冶情操等重要的功能与作用,具有多样性、创新性、导向性、教育性等特点。

在当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时代背景下,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状况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社区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区文化发展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不同,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不均衡性;社区文化发展受到国家政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宣传性质,体现着国家政治文化的核心内涵;社区文化发展受到各种文化元素的影响,社区居民本身便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容,多种文化因素的融合组成了丰富的社区文化,其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

综合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社区文化整体上处于不成熟状态,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建设。我国社区文化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社^居民因文化水平不同而对社区文化认识不充分,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不高,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比较困难;社区资源利用不合理,硬件设施与软件文化的搭配出现偏差,没有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这两种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人员匮乏,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性的管理人才来进行社区文化的建设工作,社区文化发展处于一种不规范的状态;社区文化建设的德育作用不明显,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德育功能,对青少年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青少年正处于向社会化转型的时期,开始接触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在此过程中不仅受到学校、家庭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真实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青少年在完成社会化时,由于受到复杂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出现过度社会化或社会化不足的现象,以至出现较多的问题青年。而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可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承担相应的责任,社区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辅助青少年完成学校德育内容,生活在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下的青少年可以更好地接受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完成学业的同时实现了个体的社会化。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对青少年进行隐性德育,促进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符合社会的规范与要求。青少年在社区生活中,通过参加社区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或者受社区文化的熏陶而潜移默化的将社区文化内化成自身的价值观念,并在行为方式上体现出来,以此来实现社区文化对青少年的德育作用。

二、社区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

社区文化对青少年德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是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具有导向作用;对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具有净化和陶冶作用;对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具有激励作用;对青少年的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而这些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社区文化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为青少年的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社区文化可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促进青少年自身素质的提升;社区文化可以激发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健康人格,并在社区文化的持续影响下进一步的培养、巩固;社区文化可以促进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社区文化可以扩大青少年的学习范围,增加知识储备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一)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不健全的、负面的社区文化会对青少年德育产生不良的影响,易使青少年产生自卑、偏激的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对社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关注社区文化,关注社区青少年德育,在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建设相应的社区文化,创新社区文化的内涵,促进社区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的发挥,有力的把握社区文化的影响作用,从而促进青少年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升青少年自身素质

良好的社区文化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国家对青少年的基本要求,推动着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化可以通过外在的组织活动以及内在的精神追求来建设,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时,应充分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促进青少年的广泛参与,从而实现青少年在活动中感受社区文化、内化社区文化,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道德素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激发与培养青少年形成健康人格

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青少年接触到多而杂的外界信息,因此青少年更容易丧失自身的个性,并且会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由于人格可以在人们后天习得的行为方式中形成,故青少年人格的养成容易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针对复杂的信息世界,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使青少年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为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并在社区文化的不断影响下,持续保持青少年健康的人格。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区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联络,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和谐、友善、互助的生活氛围。青少年在参加社区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居民的交流,可以锻炼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水平,并在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中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使自己更加有信心、有能力去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构建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五)改善与扩大学习范围

学校德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尽量弥补学校德育的不足,促进青少年书面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以及学科之间的整合,帮助青少年更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在社区文化活动中,青少年也会接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从而丰富知识面、增加学识,进一步的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在巩固学校德育成果的基础上,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知识青年。

三、总结及展望

社区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势在必行,针对我国社区文化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促进社区活动更好的开展,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更顺利的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社区文化的宣传,促M社区管理人员与社区居民形成正确的认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硬件与软件的协调性,促进政府对社区文化的支持,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增强对社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等;增强社区文化的功能,促进社区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作用。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了极大的便利。在建设社区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网上社区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积极主动地采纳群众的意见,促进社区文化对青少年德育功能的实现。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果,来审视我国社区文化的不足之处,改变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作用。

通过对社区文化进行建设,净化青少年的生活环境,营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作用。促进社区文化对青少年的德育影响作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思想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社会认可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徐晓霞.城市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德育功能及其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于波.青少年德育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德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张崔英.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刘宝卿.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环境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德育支持主体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韩传信,詹万生.试论学校与社区和谐互动德育机制的建立[J].德育研究,2009.

[7]薛世忠.网络文化下青少年德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8]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第6篇: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7-0018-04

一、引言

儿童青少年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点人群[1]。为此,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相关教育和促进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促进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领域。

心理健康不是一种自发的状态,而是个人和社会双方努力的结果:个人有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社会为维护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心理健康服务[2]。中学生作为一个快速成长中的特殊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面临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学生群体需要心理健康服务,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前提。与此相对应,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以心理健康发展为导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健康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学生的相应需要,是有效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国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国家层面的和大样本的需要调研报告,因而难于从整体上把握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及其特点。

二、对象与方法

1.调查人员

调查人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调查协作组。协作组成员由国内六大行政区九所全日制中学十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组成。

2.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为罗鸣春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开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问卷(AMHSNQ)。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0~0.870之间;分半信度在0.712~0.856之间[2],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3.抽样设计

遵循经济而有效的原则,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国内六大行政区选取九所全日制中学,初一年级至高三六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为调查样本。

4.调查方法

横断面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

5.抽样情况

共发放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809份,问卷回收率90.45%;剔除数据缺失值超过5%或有明显反应偏向的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748份(见下页表1)。

表1 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表

性别 年龄 民族 居住地 地区 年级

男842(48.1%)

女906(51.7%) 15.26±1.93 汉族1541

少数民族 207 农村746

城镇538

乡镇464 东部356

南部746

西部330

北部154

中部162 初一年级346

初二年级330

初三年级332

高一年级243

高二年级313

高三年级184

总计 1748 1748 1748 1748 1748

6.数据分析

以每个青少年学生在6维度43个题项的得分为初始数据,计算青少年学生在各维度的均分及需要总均值和标准差,以均值大小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强度,以标准差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离散程度。统计中学生在服务机构、人员、内容、方式和途径、态度所属题项上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频次,计算出“希望+非常希望”频次的百分比,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在具体项目上的强度分布。检验AMHSNQ的6维度各均分及总均分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的差异,得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和特点。

三、结果分析

1. 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总体情况

(1)总体情况

中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见表2):6维度需要均值在1.74~3.14之间,需要总均分为2.63,介于“有点希望”(2分)和“希望”(3分)心理健康服务的区间内,总体偏向希望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需要强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服务内容(3.14±0.48)、服务态度(2.95±0.59)、非专业服务(2.78±0.65)。非专业服务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题项的具体内容看,非专业服务是指来自青少年同辈群体、家庭主要成员、学校教师的环境支持与人际互动服务,它体现出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表达上的社会取向的特征[3]。

(2)服务机构

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排序依次为:学校心理中心、社区心理中心、单位心理中心、医院、私立心理机构、防疫保健部门、精神卫生机构、民间机构。学校心理中心(67.6%)为首选,社区心理中心(60.0%)次之,精神卫生机构(36.7%)排倒数第二,民间机构(23.8%)为最末一位。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的前三位是学校心理中心、社区心理中心、单位心理服务中心,反映出当前中学生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同时也需要非专业化的一般社会服务。

(3)服务人员

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排序依次为: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健康专家、学校老师、私人健康专家、医生、精神卫生专家、自己解决、民间人士、任其自然。75.1%的中学生把同学朋友作为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首选人员,父母家人(69.9%)次之,学校心理专家(67.8%)居第三位,学校老师(53.6%)居第四位,自己解决(25.0%)、民间人士(17.6%)、任其自然(11.8%)居倒数第三、二、一位。中学生希望提供服务的前三位人员依次是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心理专家。反映出当前中学生既需要专业人员服务,同时更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父母亲人的人际社会支持和朋辈服务。

(4)服务内容

中学生希望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和项目依次为:人际关系、自己的身心管理、学业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身体发展与适应、青春期心理、危机干预、物质依赖、精神疾病预防。中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是人际关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学业问题(87.0%)并列第二位,校园生活与适应(85.8%)列第三位,身体发展与适应(84.2%)排第四位,青春期心理(82.1%)排第五位。中学生在人际关系、身心管理、学习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身体发育与适应、青春期心理这六个项目上希望和非常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服务的比例高达82.1%以上,表明这六个方面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热点。研究者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环境适应问题[4]。反映出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聚焦在学习进步、人际关系、生活适应良好的发展性需要上。

(5)方式和途径

中学生希望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依次为: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同学朋友咨询、与心理专家面谈、与家人讨论、网络服务、向老师咨询、书信咨询、与医生面谈、与精神专家面谈、电话咨询。居于前五位的方式为科普宣传(72.8%)、健康教育(72.5%)、向同学朋友咨询(72.1%)、与家人讨论(68.5%)、与心理专家面谈(62.7%);而与医生(37.9%)、精神科专家面谈(37.4%)和电话咨询(34.6%)被排在最末三位。结果表明,中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服务信息的首选方式和途径是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同学朋友的朋辈咨询。

(6)服务态度

85.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83.0%的中学生希望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服务, 69.8%的中学生认为同学和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很有必要。反映出当今中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

2.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特点

(1)男女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总体水平差异不大。在专业服务、内容服务、非专业服务、民间服务四个维度上,男女中学生性别主效应非常显著;男生在专业服务、民间服务两个维度上的需要显著高于女生;在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两个维度上,女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显著高于男生;在需要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表明男女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结构上有差异性,但总体需要水平差异不大。

(2)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略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中学生在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两个维度上表达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从需要总分看,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高于独生子女,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可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其需要满足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导致独生子女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相对较低。

(3)农村生源和城镇生源在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在方式途径、民间服务两个维度上,城镇生源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在非专业服务维度,城镇生源的服务需要显著低于农村生源;需要总分上两者差异不显著。

(4)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中学生在服务态度上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贫困的中学生更积极;在需要总分上,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中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显著高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

(5)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二年级学生在专业服务、方式途径、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服务态度五个维度和需要总分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中学阶段其他年级;数据显示初中二年级是中学六年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也是各种心理问题较为集中的时期,“初二年级现象”突出。

四、有效满足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建议

构建高效务实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是心理学促进社会发展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5]。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况与特点的调查结果,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和特点的调查,可以更具体地确定由谁、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优先满足中学生哪些心理服务需要,从而进一步完善以目标群体的心理需要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配置和规划提供基础数据。针对中学生的心理服务需要现状和趋势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实施计划,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评定研究,建立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常模数据库,以此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规划和动态监测的基础数据。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国家或地区人口普查或者国家卫生调查相结合,不仅可以在更大的调查样本中收集更广泛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数据,获得更丰富的人口社会学资料,而且可以提高调查效率,降低研究成本。

第三,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促进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可得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社会人际支持的自助和互助能力。加强专业机构与非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合作与支持,有利于形成专业服务和社会支持系统在维护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中的强大合力。

第四,鉴于中学生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建设,让心理健康服务覆盖校园,深入班级、宿舍,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育人、全过程心理健康服务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立体网络,最大限度满足青少年的心理服务需要。

第五,从青少年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人员、途径和方式的需要分布来看,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特点是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也需要社会环境提供非专业化的一般性社会支持;既需要专业心理健康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更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父母家人的人际互动与支持来化解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应该携起手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统筹规划,形成合力,营造一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6]。

第六,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焦点看,追求人际关系和谐、学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发展性需要是主旋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也要围绕这一主旋律。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以预防促进为主要手段,以矫治作为必要的补充和辅助[7]。

第七,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物质支持的同时,提供配套的心理促进和社会支持资源,从物质和精神上促进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期和关键节点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学阶段,初二年级是一个关键期;加强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引导中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注:本研究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BMZ004)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5JZD00031)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淑英.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

[2]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罗鸣春,邓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7):456.

[5]罗鸣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罗鸣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第7篇: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业余训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赛事四个方面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在体育强国视域

>> 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体育强国视域下高等学校体育发展研究 体育强国视阈下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研究 基于体育强国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向探究 体育强国视域下的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研究 阳光体育视域下青少年户外运动发展分析 体育强国视域下群众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青少年体育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域下的青少年学生体育运动伤害赔偿机制研究 探索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的发展对策 体育强国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浅析学校体育教育视域下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方法 生命历程视野下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研究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制约因素研究 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研究 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体育强国构建 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青少年发展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休闲体育发展研究 体育强国构建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8.20).

[4]周爱光.日本体育政策的新动向――《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解析[J].体育学刊,2007,14(2):16―19.

[5]杨少波. 美国体育教学的启示[N].中国体育报,2011 年 5 月 10 日:第七版.

[6]曹燕. 澳大利亚学校体育教育简介[J]. 基础教育参考,2010(7):32―36.

第8篇: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关键词:初中德育;必要性;问题

一、初中德育面临的问题

1.只重视道理灌输,不注重思考

在初中德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一些德育知识,这样的教学只重视德育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忽视了引导学生在纷乱的现实面前去正确分析、选择和处理价值取向。所以,在初中德育中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对价值进行判断,将传统的帮学生塑造价值观改为帮学生选择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判断,让学生学会三思而后行,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锻炼,使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2.理论知识与实际脱离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该时期也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时期。德育从本质上说是使学生个体自觉的道德行为符合基本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初中德育的突出问题是知识与行为不同步,导致这一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初中德育的说教式教学,忽视了规范学生行为的道德规范,即使训练也只是条件反射式的简单训练,学生没有机会去进行理性思考和选择。

二、加强初中德育的必要性

1.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今社会错综复杂,若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就会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去识别身边的真善美,抵制不良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的发展满足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2.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青少年之间的竞争。面对青少年的发展,我国教育提出要实现青少年智力和品德的全面发展,希望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单纯地依靠知识灌输是不能满足的,更要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初中德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担负起对学生德育的重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第9篇: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

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的活动,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和出现各种心理困扰或问题,有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还会使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因此,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或困扰的出现,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健康辅导的首要目标。而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完全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来促进同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在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水平上得到提高。可见,团体辅导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同龄青少年心理素质积极发展,预防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困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种功能是其它形式心理健康辅导所难以承担的。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