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传播的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是善于运用图像模式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引入模式方法为全面考察档案信息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与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个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构思。
一、传播的一般模式
模式实际上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既可以表现静态的结构,又可以进行动态的描述,并且以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存在。
最早的传播模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斯多德模式,它扼要地提出了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效果及场合。而在传播学上具有奠基意义的传播模式是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五W模式: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渠)。然而,五W模式忽略了传播的反馈要素,仅是一个单向线性传播图式,事实上人类的传播活动并不是一个被动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继承性的双向互动过程。因此,此后很多学者在五W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传播模式,如1954年威尔伯·施拉姆提出的高度循环性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67年丹斯提出了著名的螺旋模式,为某些循环方式无法描述和解释的传播现象提供了最好的图解。
由此可见,传播模式有一个积累、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其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单向线性到双向循环,由要素性到结构性,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分析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与结构模式的基础。
二、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构成
广义的档案信息传播包括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和私人档案拥有者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档案馆(室)的档案信息传播偏向于公共组织传播,而私人档案信息传播则倾向于人际传播。本文所讨论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指的是档案馆的档案信息的交流传递过程。
档案信息传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传播,其传播活动本身既属于传播活动的大范畴,具有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时由于它的传播对象——档案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其传播方式、活动规律无疑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此,只有建立在共性与个性有机契合基础上的模式,才能反映出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档案信息传播结构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这里进行的模式分析主要是考察其传播过程中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足以形成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基本框架结构。档案信息传播的结构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档案信息源、档案馆、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和反馈。这五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循环互动,共同构成了这样一个传播过程:
附图
1.档案信息源。即各种各样的档案资料,包括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通过档案馆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收集进馆。
2.档案馆。在档案馆中,经过整理、鉴定、加工等常规程序将档案信息有序化,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传播方式传递给相应的档案信息受众。
3.传播渠道。包括公共组织传播渠道和大众传播渠道。档案信息传播者可以决定档案信息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际需要选择一定的传播方式获得相应的档案信息。
4.档案信息受众。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用户,还包括主动或者被动接触到档案信息的人。
5.反馈。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反应信息反馈给传播者之后构成了一次传播流动过程,传播者根据受众的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档案信息传播。
在上述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档案信息既可以进入大众传播系统转换为其他形式,从而进入人际传播、市场传播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也可以直接进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传播者在一般传播模式中主要是作为信息源的传播和报导者身份出现,而档案信息传播者既是档案信息的收集者、整理加工的把关人,更是承担市场及公共渠道档案信息传播活动的中介人。档案信息受众也比较复杂,既可以是大众传播的直接受众或消费者,也可以是公共组织传播的档案用户。不同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中的传播对象是复杂的、多元的,这是由传播途径的多元并存和传播对象存在的不同社会角色等方面因素决定的。受众的反馈活动是检验传播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的重要环节,一般是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三、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分析
1.传播的起点
一般的传播模式都以传播者(个人或群体)作为传播的起点,传播者将已经准备好的信息传递出去,笔者认为这种传播起点是不适用于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
近年来,档案数量的急剧暴涨与库房容量相对有限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档案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档案馆加大了鉴定工作的力度,并且提出了要介入文件管理流程进行前端控制,以保证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最多、最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档案馆对档案信息源的鉴别、选择、收集工作成了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理应是档案信息传播的起始。如果把档案信息源置于档案馆之后,人们很容易误认为档案馆的传播任务只是将已经收藏的档案信息传播出去,而档案馆对分散在社会中的大量的档案信息的选择、收集这项基本功能就突出不了了。
档案馆馆藏的质量是传播活动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馆藏就不可能有好的传播效果。我国档案馆馆藏结构不合理是老大难问题,以这样的馆藏为基础进行的传播活动效果不理想是意料之中的事,因此,应当把档案信息源提前到传播者之前,强调档案馆的“把关人”作用,严格控制进入档案馆的档案资料的比例及质量,优化馆藏结构,为档案信息传播打好基础。档案馆一些中心工作的开展需要馆藏以外的信息,例如举办展览,光靠馆藏不够,必须搜集馆藏以外的信息作为补充。因此,档案馆深层次上的档案信息传播并不仅仅是将馆内有序化的档案信息传递给受众这样简单,其真正内涵应是将分散在社会中无序化的、有用的档案信息经过整序、加工之后传递给受众。
【2.传播渠道
档案信息传播的渠道包括大众传播渠道和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两种,以公共组织传播渠道为主。一方面,档案信息受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所公布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的作用及利用档案的规章制度,接触、了解、选择档案信息,清楚档案信息的出处,了解利用档案信息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档案信息受众也可以亲自到档案馆,运用档案馆所提供的检索工具(案卷目录、全宗索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专题目录等)查询馆藏内是否有符合自己需求的档案信息,并将查得的需求信息转换成信息代码,向档案工作者提出受传需求,档案工作者据此通过档案阅览、档案外借、制发档案复制件、制发档案证明或咨询服务等形式传播档案信息,也就是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工作。由此可见,档案馆在档案信息传播中担任中介的角色,是档案信息受众与档案信息间联系的桥梁,在社会档案信息资源无限扩大与受众个性化需求之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
此外,在一般传播模式中,整个传播方向是单向式的,即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对传播渠道是不具有支配性和选择性的,是完全被动的。而在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在传播渠道和受众之间的箭头标志是双向的,即档案信息受众对传播渠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档案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档案信息传递最终究竟是通过哪一种渠道进行,不仅传播者有决定作用,受众也有自己的选择空间,是由双方共同决定的。
3.档案信息受众
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也决定了档案信息受众具有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分布广泛、分散流动的特点,因为档案信息传播的信息是为大众提供的,大众的外延可以涵盖所有的人类社会成员,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档案信息传播的内容。从可能性上讲,在档案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众即档案信息的受众。但是,从现实上说,只有当大众介入档案信息传播过程,采取某种主动行为,比如去档案馆阅览室阅览档案、看档案杂志、参加档案工作会议等,才能成为档案信息传播的受众。因此,严格地说,档案信息受众是指档案信息的利用者和接触者。
一直以来,档案界将档案用户视为档案信息受众的全部,事实上,档案用户只是在档案馆以阅览、复制、摘录档案信息或者制发档案证明等形式使用档案的直接利用者,而在档案公布、档案宣传、档案编研产品的发行、售卖工作以及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接触和阅读档案信息的人应当也是档案信息的受众,因为通过与档案信息的接触,接触者的态度和行为也可能会有所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档案信息传播效果。因此,根据传播渠道的不同,档案信息传播的对象可分为大众传播的直接消费者和组织传播的公共利用者,具体来说,既有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用户,也有观众、听众、读者、网民等等。
4.反馈
传播活动的最后结果就是受众接收到信息,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论是好是坏。但是,如果受众不把取得效果的信息回传给传播者,传播者就不知道自己的传播最终有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样的传播过程是不完整的,因此,一个完整的传播模式必须建立一个反馈信息机制。笔者在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中也把信息反馈作为其中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反馈是档案信息传播后所产生的信息回流,是检验传播活动效果的重要环节。由于传播渠道与受众的多元性,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活动同样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除了反馈到传播者——档案馆,还会反馈到传播渠道中的大众传播组织——报纸、杂志、电台等。相对来说,向大众传播组织的反馈一般是迟滞性的,而向档案馆反馈则是直接性的,一般由此构成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再一次实现的一个螺旋过程,因此这种反馈具有循环性。
档案信息传播的反馈信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告诉档案信息传播者应该继续传播,也可以是要求档案信息传播者改变或者纠正原有传播内容或传播方式,然后再进行传播,或者是要求停止传播。档案馆根据相应的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进或提高原有的传播内容或方式,定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四、结束语
构建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是使档案信息传播研究适应传播现实变化的一种尝试,在帮助了解档案信息传播过程的同时,揭示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中获得对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宏观地把握和全面抽象。尽管本文所提出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比较简单,但已抓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突出了档案信息源、档案馆、传播渠道、档案信息受众、反馈等档案信息传播的基本问题。通过这个模式我们能够简明又清楚地了解档案信息传播的结构和过程,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庆山《文献传播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
2.田野,张长海《传播学视野下的档案观念和档案工作》档案管理,2001(1)。
3.田野《档案信息传播的形态:利用,编研、宣传、公布》档案学通讯,2002(2)。
〔关键词〕新浪;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回归分析;效果预测;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04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3-0022-05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results of the data acquisition are analyzed based on Sina Weibo platform,summed up the 16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microblogging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on the basis of the four elements and draw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on the prevalence of the three elements.First,through the“Storm popularity list”of 320 randomly grab Weibo user data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forecasting,empirical get the number of fans,working time and release time on the microblogging messaging promote the role and activity,rest the time and date have hindered the spread of information.Then take the data extracted from the 441005 forwarding samples,through logistic regression,Naive Bayesian and Bias network probability model analysis,empirical social types of user microblogging forwarding behavior is the most significant,the social needs of micro blog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ent needs,according to the ROC curve to get the comprehensive type of user microblogging forwarding behavior prediction is the most accurate.
〔Key words〕sina;micro blog information;dissemination effect;regression analysis;effect prediction;influence factors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微博用户为20432亿,网民使用率为306%,而使用新浪微博的用户占694%,微博俨然成为广大网民网络社交的重要聚集地。由于微博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信息产生的舆论控制难,研究和总结微博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已成为学者的重点工作,国内外专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文献[1]通过调查微博记录中信息的扩散情况,研究得出微博的影响度与用户的影响度和粉丝数有直接关系;文献[2]对新浪微博进行测量统计分析,得出微博热度与用户粉丝数成正相关;文献[3]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方法分析微博信息传播网络的属性,基于信息分散、信息聚集、信息传递3种关系分析了信息传播网络的演变情况;文献[4]根据微博中用户发表、浏览、回复和转发博文的基本行为,提出了微博信息传播的竞争窗口模型,并例证了信息的动态传播;文献[5]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微博信息传播的纵向效果,应征了微博因共同兴趣、爱好聚集的观点,得出了微博信息传播效果随层次增加而衰减的规律;文献[6]研究用户的在线行为以及微博信息的传播规律,提出基于用户属性、社交关系和微博内容三类综合特征,使用机器学习的分类方法,对给定微博的用户转发行为进行预测。传播的路径也是影响微博信息快速转发的重要因素,导致微博信息迅速传播的因素是每层转发人数不断递增,转发路径呈裂变方式发展[7-9]。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微博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从根本上揭示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本文以新浪微博平台作为研究的数据基础,对微博信息传播进行例证分析,为微博信息传播效果的预测奠定基础。
1 微博信息传播的特征
微博是一个用户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的平台,通过关注、粉丝、评论、转发等功能实现信息的传播和共享[10]。在互联网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微博担负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推发便捷,图文并茂的功能使其成为社交网络中交互最为广泛的平台。微博中信息的传播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靠博主的粉丝传播路径;另一个是转发路径,任何一个路径都可以实现信息的网式传播,这种传播可以看作是一个拓扑结构,结构包括节点、边和网络3个方面,在微博信息传播的结构中用户就是节点,用户间的关系即为边,拓扑网络即为微博信息的传播路径。
若定义G={V,E,W}为传播图,W为传播节点的影响力集合,E表示微博传播的所有路径集合。下图β为微博的者,δ1为微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节点。当节点δ1转播了微博的者β的原贴后就生成了一条由β指向δ1的有向链,当δ2又转发了δ1所转发的微博时,又生成一条由δ1指向δ2的有向链,以此类推形成一个从微博的者β为中心,层层扩散的级联传播网式拓扑结构,图1为微博信息传播的结构与路径示意图。
2 微博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文献[11]的概述,涉及信息的传播有四要素:信源、信宿、信道和信息,与此相对应的微博信息传播的主要因素有:微博信息传播者、传播受体、传播渠道和传播环境。微博信息作为一种涉人涉事的流行事物,依据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流行三要素的阐述,需要具备3个基本要素: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认为影响微博传播的主要因素有:个别人物、所处环境以及微博内容附着力。影响微博信息传播的主要因素如图2所示。
按照流行的三要素理论及微博传播因素的划分,本文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影响微博信息传播的可以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16个变量如表1所示。
3 微博传播效果预测
31 传播效果多元线性回归预测
为了对微博传播效果进行预测和分析,本文在新浪微博“风云人气榜”上随机抓取320个用户。截取了2015年8月17日至2015年8月23日时间段内的数据,其中微博总数量为4 524条,以转发数量y为因变量,以粉丝数x、活跃度fact、工作时间τ1、休息时间τ2、日期τ3和当前微博时间时间τ为自变量,根据上文的分析建立微博传播效果计算公式:
由表2中回归分析结果的数据情况,可以得到:
(1)自变量粉丝数x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平均每增加10 000个粉丝数就会多大约8次的转发。
(2)自变量活跃度fact、休息时间τ2和日期τ3对因变量转发数量的影响均为负的,即上述3个自变量的值变大时转发量会减小,而粉丝数、工作时间和时间3个变量对转发数量的影响是正的。
(3)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相比,工作期间对微博转发量的影响更大。
32 传播效果概率预测
传播效果的概率预测指的是利用用户转发的概率大小进行微博信息传播效果预测,设微博关注有向网络为G〈U,E〉,U为传播网络中所有博客的集合,E为传播网络中的关系集合,博客u0在时刻t或转发某微博信息,经过层层转发,传播到了un,则将该微博的传播路径记为P〈u0,u1,…,un〉,如果博客u关注了传播者un,那么用p来表示博客u转发un所转发此条微博概率。
本文从爬取的数据中提取出441 005个转发样本,将全部样本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逻辑回归、朴素贝叶斯、贝叶斯网络预测方法,其中贝叶斯方法需要估算每个因子的类条件概率密度。本文采用非参数方法对总体分布密度函数进行估计,计算方法如式(8)所示:
4 结 论
本文在概述了新浪微博信息传播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信息传播网络的结构和典型类型的特点,然后针对影响新浪微博信息传播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了流行三要素与传播特征可以提取的16个因素变量,并对各变量的提取依据和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说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分析概率模型分析,得出粉丝数量是决定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工作时间和时间对微博信息传递也有促进作用,通过逻辑回归、朴素贝叶斯和贝叶斯网络的概率模型分析,实证了社交类型对用户微博转发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
参考文献
[1]Kim J W,Candan K S,Tatemura J.Efficient overlap and content reuse detection in blogs and online news articles[C]∥Proceedings of th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ACM,2009:81-90.
[2]张赛,徐恪,李海涛.微博类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测量与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47(2):124-130.
[3]王晓明,王莉,杨敬宗.微博信息传播网络的结构属性分析[J].中文信息学报,2014,28(3):55-60.
[4]WU Ming,GUO Jun,XIE Jian-jun.Social media communication model research based on Sina-weibo[C]∥Proc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Berlin:Springer-Verlag,2011:445-454.
[5]陈远,袁艳红.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实证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3):28-34.
[6]曹玖新,吴江林,石伟,等.新浪微博网信息传播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学报,2014,37(4):779-788.
[7]KWAK H,LEE C,PARK H,et al.What is Twitter,a social network or a news media[C]∥Proc of the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New York:ACM Press,2010:591-600.
[8]TIAN Zhan-wei,ZHANG Qing-pu.Empirical analysis of microblog information flow features bases on complex network theory[J].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2012,4(7):163-171.
[9]沈珂轶.社会网络的社团发现与动态特性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关键词】传播;传播理论;现代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29―03
一 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
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传播也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因此,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1,2,3]。
1 拉斯威尔的“5W”传播理论
拉斯威尔―美国著名政治家、耶鲁大学教授、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他的“5W”传播过程理论的基本观点[2,3]:
传播过程由五大要素构成:
拉斯威尔的“5W”传播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
在传播过程的五大要素中,传播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传播的信息(传播内容)可以是声音、文字,也可以是图像;传播通道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传播,也可借助传播媒体来进行传播;受传者既可以是受众(包括听众、观众、读者),也可以是某个人;传播的效果既可以是大还是小,又可以是明显还是不明显。
2 施拉姆的循环和互动传播理论
韦尔伯.施拉姆被称为美国传播学的鼻祖,也是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他的循环和互动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2]:
传播过程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传播者和接受者都是传播的主体;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而且对信息应做出积极的反应,即反馈。
施拉姆的循环和互动传播模式,如图2所示。
施拉姆的循环和互动传播模式与拉斯威尔的“5W”传播过程模式有明显的不同。在这种模式中,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释码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二 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与传播模式
1 基本特征
要弄清楚传播理论对现代远程教育产生的影响,应该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结合其教育、教学的实践,它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4,5,6]:
(1) 突破了时空的局限。现代远程教育为师生提供了异地同步或非同步教学及开放的教学内容。学习者不受条件的限制。只要能够连接到所需的网络,就可以接受教育和教学,为全体社会成员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为“教育公平”成为现实提供了条件。
(2) 突破了学习时间的局限。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候点击自己所需的教育教学信息。现代远程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教学形式,而是实施终身教育的最佳学习手段。
(3) 突破了传统的校园围墙,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变迁。现代远程教育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变成了以“学”为主的学习方式。针对每一个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别化原则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
(4) 突破了传统教学媒体的局限,调动多种媒体手段为教学服务。与传统班级课堂相比,它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和及时反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有利于开发脑潜力,启迪创造和创新意识及其能力的形成。
(5) 突破了教育教学信息传播形式上的单一性,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无论是哪一种现代远程教育形式,受教育者都能更多更好地实时或非实时地获得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听到最优秀的学者讲授,得到最好的信息,进入最丰富的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参加不同层次的学术讨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远程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突出高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使教学手段网络化、教学媒体数字化、教学管理电脑化和教学资料电子化。
2 传播模式
(1) 广播模式
无线电广播属听觉媒体,它的传播主要利用无线电广播传输语言教学信息,以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而获得知识信息。
(2) 电视模式
不同网络形式的电视传播模式,仍然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现代远程教育形式。该模式以电视媒体为传输教学信息的载体。目前主要采用微波电视传输、卫星电视传输与有线电视传输三种模式。
(3) 网络模式
最新发展起来的是以计算机加网络的网络传播模式,代表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它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作为传播媒体,该模式集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于一体,消除了时空距离,完全实现了自由对话。因此,网络模式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主流形式。
三 传播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个知识信息传播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上述2种传播理论的基本内容和观点。这一传播过程是由教学的各个基本要素―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构成的。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它又由传者、受者、媒体、信息和信息通道等要素构成。虽然现代远程教育的传播模式有多种,其采用的媒体、信息源、信息通道以及信息反馈的形式也有很大的区别,但它们的传播构成要素则是相同的。要取得优良的传播效果,产生好的传播效益,就必须对它所传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设计和合理地组合。传播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的关系,以及对现代远程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 传播信息的选择
“信息”是传播理论中所概括的、构成传播要素中的核心要素之一。信息指的是传播的具体内容,若某一传播过程只有传播者、信息通道等要素,而无传播内容,那么,这一传播过程就无法构成。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对信息的重视并不只是进入信息时代之后才开始的,而是从有信息活动以来就已经开始重视了。如纸的发明,是为了解决对信息的固定;印刷技术的发明,是为了解决信息的复制;电磁波的发明,是为了解决信息的运载;计算机及与其联结的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为了解决对信息的处理等等。进入知识信息时代以来,传播理论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运用,促进了这一新的教育形式的健康发展。在现代远程教育的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选择是保证教育教学内容传播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任何教育和教学活动,当它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就应当注重传播的信息选择、信息传播的方案设计和建立合理的信息结构。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知识内容本身,也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信息、什么形式的信息,是采用文字信息形式、单媒体知识信息,还是采用多媒体知识信息等。现代远程教育既然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是知识信息传播的新型传播形式,那么对信息的选择就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4]:① 传播者对信息接受者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是包罗万象的大众信息,还是针对某些学习者所需要的学科信息,如课程信息、培训信息、专业信息等。因此,信息本身的知识量如何,科学性如何,健康性如何,真实性如何,视听程度如何等等,都需要在多种第一信息源中去筛选、去编排、去制作,并经过数据处理和智能处理后,变为第二信息源提供给接受者使用。② 受传者在不同形式的远程教育传播过程中,对众多的信息资源,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和需求,进行再选择。这种选择不是无目的的,而是有的放矢的,运用信息工具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新信息,将选择来的信息真正变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2 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通道
选择能够为顺利完成既定学习任务所需的教学媒体与信息通道,是保证现代远程教育传播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有关文献[6],2002年全世界有6亿以上的人使用互联网,美国凯西保地大学被评为网络化程度最高的大学,电脑技术服务全天免费,90%以上的学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和网络空间,学校为他们提供的网络课程占到40%,即400门课的教学活动均在网上进行。美国俄亥拉荷马大学有网上学生10万人,世界各地均有他们的学生,为什么他们能够具有如此大的培养规模,原因就是在这种现代远程教育的环境下,他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课程资源,以及与资源相配合的集语言、图像、数据于一体的交互式媒体和为保证教学所设计的信息通道。这种传播形式不仅方便了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获取,而且还能使他们获得丰富优质的信息资源,从而使上网学习者成倍增加。因此,在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有海量的信息源,还应该有为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选择和提供的优质教学媒体和优良的信息通道。根据不同的现代远程教育形式,如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形式、卫星电视传播远程教育形式、有线电视传播远程教育形式和以多媒体教学软件、光盘为传播形式的教学系统等,除考虑媒体的不同特性与功能外,还应该考虑如何在这种媒体环境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以收到优质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3 注意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现代远程教育的教与学活动,是一种以教与学的异地分离为特征,以媒体传播信息为特点,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主的获取知识量的新型学习形式。因此,这种学习系统是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自我控制与传播者对信息的控制相结合,以学习者的自我完善与信息传播的技术方法相结合来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新的教学过程。在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传播者对学习者的学习控制是一种外部控制,它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较,控制的范围和控制能力都要小得多。但是,为了能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根据信息传播的构成要素,对其外部控制进行新的设计,便可达到有效的控制。传播者以及教学信息的设计与制作者,都应考虑如何得到学习者的信息反馈,如何在新环境下检查学习的进度与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以及是否能够检查学习效果和批改作业,是否能够控制学习者提出的问题与问题解答,发现教学活动不符合要求时,能否随时进行调整等等,这些都是控制范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教学过程的要素控制,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保证。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控制,我们称它为内部控制。虽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现代远程教育这种内部控制要大一些,但在这一新的传播过程中,也只是表现在信息量的获取上学习者可自主进行、自由选择,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实际能力有选择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自我检查学习进度,校正自己的学习活动。如果没有外部控制给它提供方便的信息通道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那么这种内部控制就将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早期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灌输过程,学习者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只能接受传播者的意图。因此,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确立了以教师为主体的地位,这种传播思想极大地限制了受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施拉姆的双向传播理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都是积极的传播主体,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而且还要对信息做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学信息的传播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传播行为来实现的。
4 按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价
对教与学的效果进行效果标准、时间标准、目标标准评价,也是现代远程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是判断所传播与获取的效果是否符合设计思想和设计目的,是否取得了最大效益。要分析传播过程所取得的效果是否达到最大限度,分析接受者与学习者的信息量和信息效果是否符合实际需求,分析评价系统与评价时间的用量是否达到了最优化程度等等。要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对影响传播过程的因素和问题进行修正与改进。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的信息传播能够顺利进行。
传播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是信息传播理论与传播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在各种传播活动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它的构成要素不但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而且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中也必须具备,缺一不可,除非其方法与方式发生了变化。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分布情况复杂,现代远程教育虽然是信息时代造就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搞单一模式,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教育信息传播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远程教育形式去开展工作。只要有求实的精神、务实的工作态度,现代远程教育就必将取得卓越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32-41.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59-62.
[3] 邵培仁.传播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4-96.
[4] 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2-47.
信息传播主体发生结构性变化
移动互联网中传播主体的多元、自主特性,正在使信息传播面临结构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之一,便是在信息传播中的信息由中心节点(传播者)向目标圈层(收受者)的流动过程中,以往的“熟人型结构”正逐步转化为“陌生人型结构”以及“混合型结构”。
所谓传播的“熟人型结构”,指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存在的一定意义上的熟识程度,即双方对彼此有着较为长期的接触,地缘上通常较为接近,在传播心理上,因为对彼此相关信息较为充分的掌握而形成较好的信赖关系。总体上看,这种“熟人型”的信息传播结构,存在于较为传统的体制内媒体机制中:传播机构更多是本地的体制内专业传媒单位;在数量方面较为有限;空间分布上较为均衡;在准入方面,受到较为严格的资质门槛限制;在机构从业人员方面,从业人员不仅数量相对有限,而且业务能力须得到相应部门的从业资质认可。
所谓传播的“陌生人型结构”,是指在互联网技术的背景下,信息传播主体间形成的彼此之间(特别是信息接收者对信息传播者)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收受者之间出现了愈发明显的认知“间距”:传播者的身份不再是既定的机构、有限的数量、知名的品牌,取而代之的是不确定的大多数。
所谓信息传播的“混合型结构”,是指信息传播中由于新媒体发展而产生的“熟人型结构”与“陌生人型结构”并存的传播结构形态。在这种形态中,其一,由于传统媒体的存在,使得信息传播中的“熟人型结构”依旧是其主要形态;其二,新媒体传播中,由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渠道而传播的信息,也维持了“熟人型结构”的特质;其三,一些直接产生于新媒体环境下的知名信息传播机构与知名个人传播者,同样维持了信息传播的“熟人型结构”;其四,更为海量的并非产生于传统媒体的微型、非知名内容传播机构及个人,则生成了广泛存在于当今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的“陌生人型结构”。
契约缺位凸显网络空间治理困境
新媒体条件下网络空间的结构性变化,潜在的重要影响之一便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导致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基于委托――为基础的健全的契约关系的缺位。所谓委托――关系,即指信息接收方作为委托方,信息传播方作为方,双方基于显性或隐性的契约关系,形成为共同促进信息传播活动所需要的彼此激励与约束。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活动中,这种契约关系往往是隐性的。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带来的媒介变化中,隐性契约关系往往并不具备先在的约束力,因而使得网络空间的治理困境最终凸显。
在新媒体发展及其伴随的社会变化背景中,网络空间治理需要综合经济、声誉、法律与伦理道德四者为一体的新型治理机制,也即形成基于经济、声誉、法律与伦理道德四者为一体的显性契约机制,通过健全契约关系,来应对网络空间治理中出现的困境。
其一,从经济契约的角度看,经济契约是将信息传受关系纳入市场的机制中,通过传受双方规范的市场契约,通过经济上的激励与约束措施,以权衡经济上的成本与收益为途径,明确双方在信息传受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
其二,经济契约关系能否落实,需要有完善健全的法律契约关系作为保障。法律契约关系不仅要对经济契约关系提供法律层面上的制度性支持,还要不断在以下两点进行完善:第一,对新媒体相关的治理法律进行动态性的修订;第二,对有关新媒体内容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新媒体等手段进行有效传播。
其三,与法律契约关系相联系,还需要使得从专业主义精神出发的伦理道德契约关系不断完备。内容监管方与内容消费方在沟通中形成一套既体现监管方的社会导向目标,又兼容信息消费方普遍社会共识的新媒体内容传播伦理与道德契约框架,是亟需推动的工作。
其四,基于声誉的契约机制,也是一个重要考量要素。新媒体品牌的自我更新成本极低,导致其对维护品牌的声誉与价值的相关激励机制减退。
另外,上述四种契约机制还应在关系论的层面上注重其联系。四种契约机制需要统一到完整的基于网络空间的治理机制中,这是机制建设方面的考虑。在机制的执行方面,则需要在内容生产者、内容消费者、内容监管者之间建立沟通反馈的机制,让网络空间的信息生产形成“三方共治”的局面。
“差序格局”与治理机制设计调整
新媒体信息传播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不同点之一,便是“差序格局”的存在。在“差序格局”的原典中,其被解释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格局形态,在这种格局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
新媒体信息传播不仅实现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传播形态的融合,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传播中多元传播主体地位的凸显。其以类似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方式,以千差万别的多元组织、个体传播主体为波心,基于千差万别的圈层,形成同心圆式的信息次第传播。以此视角看待网络空间治理,可以发现,伴随多元主体的传播活动,在信息传播以无数波心为圆点进行发散式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伴随处于一圈圈波纹线上的圈层内传播,还包括因为波纹交叉所造成的不同圈层间的传播。离波心越远,代表的关系越稀薄。因而,网络空间中的劣质信息正是由于这种无数传播主体波心引起的波纹间的随机交叉,造成了其传播路径的复杂网络化。
综上所述,对于网络空间治理路径而言,规范的契约机制设计是一种具有操作性的分析视角。只有良好的契约机制,才能基于有效的制度,更加有效地逐步化解网络空间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劣质信息现象。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李强、李路路、林克雷:《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思想政治;传播;途径;信息传播;信息源;接受者
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比作信息传播的话,必不可少的成分是信息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所以要想加强其传播效果,就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本文基于这三个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丰富正确的信息源
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源的掌控者,他们不仅决定了传播怎样的信息,也决定了信息的传播途径,所以从这个角度加强其传播效果是非常有效的。
首先,教育者要注意塑造自身形象,以身作则方能教育他人。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的教育,如果自身没有较高的思想水平,那么很难说服他人听从自己讲的道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公平、客观、公正,对所有的学生可以一视同仁,在受教育者中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讲课方式热情、大方、幽默、积极,一定会让受教者产生亲切感,达到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
二、创新信息传播途径
思想政治的教育途径影响着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方式上的创新能够有效地达到帮助思想政治传播的效果,也是最容易有创新点的地方。而且其途径包括方式和内容,方式要根据受教者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要保证信息的权威性和及时性。虽然思想政治和一般的信息不同,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出现遗忘,旧的思想政治依然会对如今的人们产生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及时更新、丰富自己的教育库,结合时事新闻,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特点。只有在内容上创新,在教育方法上创新,才能够全面提高思想政治传播的效果。
三、主动了解信息受体
思想政治的受教者有多样性的特点,所以要了解这些人的学习习惯和喜好。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将受体和教育者的身份地位颠倒,使受教者缺乏学习自主性,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另外,还可以利用从众心理,给受教者以舆论的“束缚”。当自己周围的人都变优秀,或是形成了这样的思想政治学习风潮之后,没有在其中的人自然也会被卷入其中。
总之,增强思想政治传播效果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细化传播方案,制订针对性强的传播途径和策略,完善传播内容,并让传播者以身作则,使这个思想政治传播过程变得“畅通无阻”,直达“目的地”。
参考文献:
媒体不作为:媒介生态失衡
媒介生态,指的是媒体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这种状态包括媒体之间所形成的平衡结构和整个媒体群落在社会大系统中的位置。积极、健康、和谐,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介生态既是所有媒体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理想社会形成的必然要求。
然而,不作为的媒体不仅没有履行其应有的提供信息、引导舆论的义务,而且严重破坏了媒介生态,导致媒介生态环境危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使整个社会生态系统呈恶性循环的态势。
1、传播食物链中断
德弗勒的媒介依赖理论认为,基于媒介依赖关系和传播互动关系,将各种传播生态要素联系起来形成的链环就是传播食物链。从媒介系统内的信息生产过程来看,其传播食物链为:信息的采集与创造一信息的处理与加工一信息的与传播一受众的接受与反馈一信息的采集与创造。但是,由于媒体的不作为,这条理想的食物链已被截断,无法提供信息的媒体显然无力继续承担起引导舆论的义务。
同时,处在食物链中的受众失去了来自上游的信息供给,正常的信息传播和特定的信息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但是,由于受众失去惯用的获知渠道和表达渠道,信息传播需求还会从其他渠道溢出,这就为流言生发乃至谣言四起提供了孕育温床,最终将导致媒介的社会生态环境被破坏,加速媒介生态系统失衡。
2、传播生态位的缺失
用生态学中生态位规律的观点看,任何一种媒体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生态位,亦即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以及它在这一状态下的特有行为和作用。如果从营养生态位的角度来分析,受众资源与广告资源是当代新闻媒体的基础营养生态位。这就是说,受众资源和广告资源是媒体生存所需的土壤和条件,离开它们媒体将无法生存。但是,对于这些资源的获得并不是无偿的,而是需要媒体用其提供的信息来换取。
很显然,媒体不作为是对于其营养生态位的一种主动放弃。因为,如果媒体不去履行其职业义务,不去准确、真实地提供新闻信息,它就不会给受众提供任何有价值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自然得不到受众的认可,也得不到其需要的受众资源,而没有受众关注的媒体当然不会赢得广告商的青睐。
建设和谐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
1、传播食物链的顺畅
如同生物界的食物链一样,一种生物的生存必须以食物链上前一种生物的存在为前提,传播食物链不仅是媒体信息传播过程在生态意义上的反映,它也是以传播食物链上的各个要素的存在为条件,前项要素制约后项要素,它们相互互动,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所以要想形成媒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就要保证各个要素的积极参与,不能出现食物链断裂的状况。
媒体不作为使得传播食物链在初始阶段就被切断,这就违反了传播食物链规律。所以,无论媒介组织的系统多大、功能多全,它都应首先集中力量或资源完成与自身目标最密切相关的那部分任务,即信息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然后将信息,得到受众的反馈,再进行信息产品的生产,从而保证食物链的完整,创造良性的循环过程。
2、媒介生态资源观
在当今社会中,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个人、组织和国家的重视,媒介组织作为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它自然承担着传播信息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与否,直接关系着个人的利益以及国家的安危。
一、网络信息与网络信息传播原理
据中国国家标注GB489885《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定义,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形态或运动形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事件中的不定性减少,这里我们泛指人类社会可传播的一切内容。网络信息,简单说可以指一切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的内容,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及网络渠道传播的内容,网络信息的传播也遵循信息传播的基本原理。0251659264按照信息论创始人申农(C.E.Shannon)的观点,通信即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传递,通信就是一个从信源发出信息,通过信息通道传送信息,再由信宿(接收者)获取信息的过程,如下图。0251684864网络信息主要利用互联网这个通道来进行传播。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具有高效快捷、传播方式和渠道多样化、传递者与接收方双向互动、传递中存在各种噪声与屏障,网络营销专家冯英健提出了网络营销信息的传播模型,在此我们借用到网络信息传播模型中(如下图),以洞察地标农产品信息在网络传递中的关键因素。网络信息传播模型中,网络信息传播的关键要素包括:网络信息源、信息载体和传播渠道、信息接收者、噪声和屏障。因此,抓住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关键因素,提高消费者对地标农产品的认知度是地标农产品开发与利用的重要环节。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
(一)信息源信息源是指希望通过互联网向信息接受者传递的各种信息,主要以图片、文字、音频或视频的形式存在。信息源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基础,优质的信息源是影响信息接受者认知度及消费行为的前提条件。地标农产品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地标农产品的基本介绍、产品的地域特征、品质特征等相关信息。
(二)网络信息载体与网络信息传递渠道网络信息载体是指网络信息的承载体,包括官方网站、电子邮件、搜索引擎。信息传递渠道指以企业网站、电子邮件、搜索引擎以及其他第三方网络资源作为信息载体。网络信息传播渠道是网络信息向信息接收者传递或者信息接收者获取网络信息的通道,主要包括搜索引擎、官方网站、第三方网络商务平台、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载体与网络信息传递渠道从及网络信息接收渠道的契合度的高低,决定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及互动的友好性,是信息传递的关键因素。
(三)信息接收者信息接收者指信息最终目标受众或潜在目标受众即用户或消费者。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信息的接收者也会是信息的反馈者或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网络行为、网络习惯是选择网络信息源形式、网络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的依据。在以用户(消费者)为核心的时代,信息接收者的网络行为直接影响网络信息传播效果。
(四)信息传递中的噪声和屏障噪声和屏障即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不同的信息传播渠道都有不同的噪声和屏障,并且对网络信息传播产生不同的效果,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噪声和屏障进行消除,才能保证网络信息的有效传递。
三、地标农产品网络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解决策略
(一)提供详尽且多样的信息源无论是通过各种途径向用户传递的信息,还是用户主动获取的信息,都是来自于官方所制作的信息源。首先,地标农产品信息源所包含的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要尽可能地详尽,能够包含用户希望了解或未了解的所有信息,诸如地标农产品千百年来所沉淀的文化、地标农产品的独特品质特征、独特地域特征及生产工艺;其次信息源形式要多样化。要灵活采用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形式,制造适合目标客户多方面需要的高质量信息源;第三,要保证信息源的有效性,及时更新信息源,增加用户对信息的可信度。以地标农产品安化黑茶为例,他们通过制作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高质量的信息源,向消费者展示黑茶所沉淀的人文历史、养生功效、茶艺文化。安化茶马古道旅游景点的打造、纪录片的拍摄、茶艺视频、网上大量的功效宣传、相关企业官网如湖南黑茶龙头企业怡清源官网信息的及时更新等等,这些多样化的高质量的信息源提高了消费者对黑茶的认知度,为安化黑茶取得巨大成功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因为消费终端的撬动,带来了安化黑茶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选择可靠的信息载体,建立更多的信息传递渠道政府、企业官网是最具可信度的地标农产品信息源的主要载体;行业资讯网站、综合网络资讯媒体也是地标农产品信息源的重要平台;B2B与B2C电子商务平台、开放式在线百科及博客、微博、微信是信息载体与传递合为一体化的资源,这些都是可靠信息载体,综合使用这些资源可以使地标农产品信息最大限度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不同的地标农产品面向的消费者群体不同,所采用的信息传递渠道也就不尽相同,而网络上各个年龄层次、各个阶级层次的人群都存在,根据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搜索引擎、第三方平台等、传递信息,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此外,还要将网络信息传播渠道与传统信息传递渠道(如电视、广播等)相结合。对地标产品安化黑茶,怡清源不仅制造了多样化的高质量的信息源,而且充分利用独立的企业官网、博客、茶叶行业平台第一茶叶网、腾讯财经等网络媒体信息,同时还在阿里巴巴批发平台、淘宝和天猫零售平台及手机终端开设展厅、网店;在维基百科、博客、微博大量的黑茶信息及相关的词条,增加了地标农产品安化黑茶的网络信息可见度,提高了消费者的认知度。与此同时,根据不同消费者特点,利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广告、网络社区、博客、微博等多种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和电视、户外广告等传统信息传递渠道相结合,多渠道、多途径地向不同的消费者传递信息。
(三)消除信息传播中的噪声和屏障,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信息传递渠道越短,信息传递效率越高,越不容易受到噪声的干扰,信息也就越容易被接收者发现并接收。地标农产品在推广与信息传递过程中,必须消除来自同类产品信息的噪声干扰和打破竞争对手制造的壁垒,要通过采取各种优化技术,让消费者在使用搜索引擎、B2B、B2C或其它第三方平台站内搜索工具时,地标农产品的信息排名能靠前,或地标农产品相关信息展示在网页的重要位置,以提高其相关信息的传播效率。
(四)了解消费者网络行为,保持信息传递的交互性信息接收者的网络行为、网络习惯直接影响信息的接收和传递。要充分了解目标消费者的网络行为,获取网络信息常用的工具及渠道,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投放地标农产品信息,方便消费者主动获取信息。可以利用QQ、阿里旺旺、微信等网络沟通工具,论坛、网络社区等建立信息传递的交互渠道,保证信息的双向传递,有效地提高消费者对地标农产品的认知度,也有助于地标农产品开发者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采取更有效方式与策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一、新闻编辑的重要地位
1.新闻编辑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新闻信息要想传播必须要经过新闻编辑人员的整理与编辑,才可以被传播的;其次,新闻编辑的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新闻信息的质量;第三,新闻编辑还是新闻传播前最后的一道把关审核,决定着新闻能否得到传播。因此,新闻编辑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基础所在。
2.新闻编辑是新闻信息价值的重要保证
新闻编辑保证了新闻信息的各种要素齐全,保证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价值性和时效性,而这正是新闻信息被受众接受必须具备的要素,没有这些要素,新闻信息就不会具备传播的价值;通过新闻编辑,根据新闻重要性进行排序,合理地安排播出顺序,能够实现新闻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所以,新闻编辑是新闻信息价值的重要保证。
二、新闻编辑对新闻的重要作用
1.保证了新闻及时有效与真实
通过对新闻原始素材的重新整合梳理,使其成为具备基本传播要素的新闻信息,保证了新闻信息自身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在把握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再通过对新闻重要性的区别,将新闻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各种媒介及时传递给受众,保证了信息传递过程的时效性,如此一来,就保证新闻信息的时效性与真实性,达到其应起的作用。
2.维护了新闻的舆论指引功能
每一条新闻报道的传播,都蕴含着对受众认知方向的引导,进而会影响舆论的走向。新闻编辑正是通过对新闻素材的整理与编辑,在维持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保证了新闻信息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传递给受众之后,可以有效地指引受众的认知,避免了由于新闻信息要素的缺失引起的受众误解而产生的恐慌等问题,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3.提高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程度
从形态来看,新闻编辑是对“原始素材”的“精加工”与“深加工”。对素材进行整理和编辑时,编辑人员都是从信息被接受能力角度出发,在维持信息真实性、时效性等特性不变的基础上,对信息做出一定编辑修改,使其各要素更加清晰明确,更容易理解,进而提高了受众的接受程度。
4.保证了新闻的价值导向作用
新闻编辑通过对信息的过滤与筛选,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积极信息,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为公众的价值观念形成提供了帮助。
5.促进了新闻信息的形象多样化表现
原始素材基本都是简单的文字、图片或音频,通过新闻编辑,合理的运用图文结合、视频处理、音频配字幕等方式,对新闻信息作出处理,使其表达的内容条理有序、表现的方式丰富多样,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三、发挥新闻编辑重要作用的措施
1.加强新闻编辑的手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新闻编辑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新闻需求。所以,新闻编辑工作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新闻基本素材,提高对新闻素材的处理能力和效率,在保证新闻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的基础上,扩展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与趣味性,让新闻信息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同时,严格新闻编辑的筛选过程,不能因为新闻信息数量的增多而降低筛选标准,在传播中出现不良价值导向的新闻信息。
2.提高新闻编辑人员的素质
首先,提高对编辑工作的重视,信息的泛滥对新闻编辑造成了较大的工作压力,但编辑人员不能就此放松编辑工作的质量,致使新闻信息出现时效性不足、缺少真实性、价值导向不明等问题;其次,提高新编辑技术的使用,新的编辑技术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并使新闻信息表现得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新闻编辑工作的健康发展;第三,提高基本文字驾驭能力,编辑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与借鉴,在平时多进行文字训练,在同事之间展开组稿和策划经验交流,提高把握新闻热点的能力,进而实现自身文字驾驭水平的提升。
3.建立良好的内外部监督机制
通过编辑组内部的监督,对于在新闻编辑中存在的敷衍了事、新闻信息编辑、筛选不当等现象进行监督,以便于内部出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社会公众的外部监督,可以对编辑的新闻信息的实际效果做出评估,对出现问题的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通过内外部的监督,可以有效地保证新闻编辑工作的积极效应,发挥其对价值和舆论导向的指引作用。
信息传播形象化并非以形式为目标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强调以“图”为主的视觉元素运用,主要是从“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角度发端,主张在版面语言中要有视觉语言,并且发挥视觉语言特有的优势,丰富、活跃和美化版面。各种视觉元素―表意类视觉元素如图片、图表、图示等,与表形类视觉元素如色彩、线条、字型等,逐渐在版面上作为除传统文字要素之外新兴的要素得以运用和重视。“便于阅读”的形式问题第一次成为报纸编辑的必修课,专职图片编辑应运而生;美术编辑们的工作不再是画画栏头、配配色彩,“版式设计”才是他们真正的存在价值。
但是,这些视觉元素虽然有专职专业人员处理,但版面呈现仍然以各行其是、各行其道为主―图片是图片、文字是文字、线条是线条、色彩是色彩,猛一看似乎很打眼、很热闹、很漂亮,但彼此之间互不搭界,徒有形式,并未以此构成一个严密的版面逻辑:稿件与稿件之间的主次、关联、阅读顺序、节奏等依然模糊。当然,在此基础之上的信息传播效果十分有限。
笔者发现,一些美术编辑在设计版面时,是在让内容服从于形式:对图片进行不必要的异形裁剪来达到特殊效果;线条色块的指向虽然夺目,却混淆了不同稿件的分区;图片与相关文字稿脱节只为迁就版式;为制造冲击力而将并不重要的图片放大,或是给图片“喧宾夺主”地包粗框铺底色以求抢眼……
视觉元素本身虽然是呈现形式,但是并不以形式为最后目标。它还是要以传播内容为目标,或者说,形式本身也是内容的一部分。
而真正符合视觉传播规律的版面,我们并不是只看到设计本身,只看到形式的外衣,而是由这些设计和形式轻松愉快、方便准确地接受内容。
1. 以一切可能手段将信息传播视觉化
在这些版面上,有新闻图片、创意图片、彩色图画、图表、图示、三维立体图等多种形式,而各种形式之间还经常交叉配合。其制作之精美,花样之翻新,令人眼花缭乱。一个版面上几乎有50%或以上的信息传播是由图片等形象化方式完成的。总之,是在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将每一个可以视觉化的信息以形象来表现。
2. 追求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最有效的信息传播
大量的图形、留白,常有人认为这是国外报纸版面多,因而每一个版面信息量不必很大才这么“慷慨”。其实,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将信息传播视觉化后的版面信息量非常大,一点也不少于那些密密麻麻的版面。实际上,这是对“寸土寸金”的版面经过深思熟虑“核算”之后采取的策略。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追求的是单位时间(阅读时间)、单位面积(版面大小)内最有效的信息传播。
其常用手段有:
其一,化繁为简:将复杂的内容以简洁的图示展现出来。许多三维立体图甚至可以将一个事件的全部过程重现。
其二,化静为动:将凝固的版面以动感的图形活跃起来。比如,图片一定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而且,带有表情变化的特写照片占有主要分量。因为同类生动的脸,是吸引目光最有效的手段。
其三,化曲为直:将隐含的观点以直观的图片表现出来。是谓一图胜千言。
由此可以看到,设计是基于全部内容出发的一次旅行,最后一定回到整个版面的指向。没有一个部分是脱离于这个整体而存在,而且彼此呼应,互相依托,使阅读的每一步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视觉元素既可以独立地传情达意,也可以成为引导符号,串联起版面上所有的部分,并完成编辑者的意图。
“看”是手段“读”是目的
信息传播形象化是为了让报纸更“好看”、更吸引人。但是,这种吸引只是形式上的吸引,而不是内容上的吸引。
读者出于对一份报纸形式的吸引买了这份报纸,并不意味着这份报纸真正拥有这个读者。只有这份报纸所表达的理念、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读者头脑和心灵,才意味着这份报纸拥有这个读者。
无论是对于买报纸的人,还是卖报纸的人,“看”,都只是一种手段,或是一种方式;而“读”,才是最终目的。
非阅读者(Non-Reader)或是“浏览者”(Scanner)在快速地翻着报纸,几分钟后还很有可能随手就把报纸扔进垃圾桶。这些动作并不是说他们对待报纸就是这么“薄情寡义”,浏览也意味着寻找,寻找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寻找那些打动自己的东西。“看”到这样的内容,非阅读者就会阅读,浏览者就会停下,由“看”到“读”,由扔弃到保留,由随意选择到固定购买。
办报者最需要的是“从一而终”的读者,所以,“看”是手段,是“读”的手段,而“读”才是目的,是信息传播的最终目的。
视觉传播者必须具备内在活力
显然,视觉传播的外在活力成为报纸参与新闻竞争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一份报纸而言,版面资源的投入肯定是要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让视觉占有这些资源,前提是认为它能产生效益。
然而,对于视觉传播的内在活力,即机制本身的建设仍然不尽如人意。虽然许多报社成立视觉中心,但从现在的情形来看,即使那些成立视觉中心并仍在运作的报纸,视觉中心也处于辅助地位―内容确立之后,视觉只是作为为内容服务的形式再行介入―实际上,视觉传播更多是作为一种后期美化手段被使用。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都市报都参加全球报刊设计协会和一些媒体举办的视觉设计培训。从其后的反馈看,时尚、休闲、娱乐、体育版的效果明显大于时政、要闻、社会、民情版。而国外成熟的视觉设计部门,是拿到新闻内容后,比其他部门先行介入,对这个内容设计出一个最为适宜的形式后,再根据此组装内容。此时此刻,视觉中心是作为报纸的核心部门存在的,形式本身已成为内容。
因此,视觉传播者必须重视建设内部的活力:
视觉传播部门作为一个视觉团队,技术过硬的摄影记者是基础―具有良好的新闻敏感、摄影素质和文字写作能力;
能够策划选题和全盘指挥的图片编辑是核心―除了出色的版面编辑能力之外,能从高度上把握全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图片编辑的这些素质使得最初的设想成为现实的版面;
富有创意能充分领会新闻内容和报道意图的美术编辑是保障―形式的二度创造使内容以最佳面貌呈现,构成一个和谐的具有风格和个性的整体。当然,还有后期制作部门的精确技术,这对于视觉的最终呈现效果也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