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战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6年上半年,在传统电信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趋势之下,中兴通讯坚持M-ICT战略和发展路径,上半年的收入保持微增长态势,对运营商业务持续深入洞察和创新,消费者业务和芯片领域的全球市场拓展成效初现。
相比之下,国内市场表现优异。根据报告数字,上半年,中兴通讯国内市场实现营业收入278.03亿元,占比上升为58.22%,国际市场实现营业收入199.54亿元,占比41.78%。
运营商网络业务成业绩担当
对于各业务领域的表现,报告显示,中兴通讯上半年采取稳健经营、重点突破、布局前沿的发展策略,其中运营商网络业务、消费者业务、政企业务营业收入均保持同比增长,分别实现287.35亿元、144.15亿元、46.07亿元收入。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上半年,中兴通讯通过加强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项目化管理和国际化运营水平,应对挑战完善公司治理,运营盈利实现33.31亿元,运营盈利率达到7%,为近年新高。
此外,2016年上半年,中兴通讯在运营管理创新及产品技术研发领域的投入大幅提高。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70.59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的15%,创历史新高,为各个领域的创新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运营商网络方面,在固有市场与运营商转型创新两方面双线发力。得益于全球4G网络建设的兴起,中兴通讯连续三年在全球4G出货量显著提升,PON和光传输领域、IPTV领域、高端路由器等方面均实现大规模商用突破。
面向运营商网络的演进,中兴通讯在传统具有优势的无线市场、有线市场的份额获得巩固与提升的同时,围绕M-ICT战略,在Pre5G、物联网等前沿领域率先展开实践,特别是Pre5G和未来的5G均被作为重点投入的无线领域。在Pre 5G方面,中兴通讯今年上半年在中国、日本、韩国、奥地利、新加坡、德国等市场逐步进行试商用和规模部署。
在助力运营商转型方面,从去年开始,中兴通讯将云计算领域的融合通讯、CDN、NG BOSS、大数据等作为重点投入方向。
今年上半年,中兴通讯除了在电信云、大视频、RCS、CDN、SDN/NFV等新兴市场领域取得进展,还加大了物联网标准推进、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以及解决方案的应用,基于NB-IoT技术产品,为未来规模化增长奠定基础。
政企、消费、芯片做加法
在政企市场,聚焦政府、能源、交通、金融、教育等重点行业,智慧城市落地145城,金融业务进入四大行。中兴通讯表示,智慧城市作为公司发展的主战略,今年上半年,在沈阳、无锡、银川等145个大、中城市实现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与落地。在政企市场,通过集成与被集成双策略加快拓展,新订单量同比增长40%,例如在交通行业,与庞巴迪、泰雷兹等合作,继续强化轨道交通领域的优势。
在消费者业务领域,聚焦“精品+大国”战略,以品质和口碑为核心。在手机终端方面,中兴通讯以中、美、欧为重点继续深化全球战略布局,聚焦“天机”旗舰和Blade等“ZTE”精品系列。报告特别提出,今年上半年,中兴通讯手机终端方面在中国市场实现销售额同比、环比同步提升。在家庭媒体终端方面,中兴通讯机顶盒产品实现全面系列化,推出4K智能机顶盒,全年发货实现重大突破。
除此之外,芯片在上半年的表现也被市场所认可。报告指出,中兴通讯旗下子公司中兴微电子业务规模位列国内前三,2016年上半年芯片出货量大幅度提升。在PTN、IPRAN、路由器市场份额,自研GEPHY芯片、新一代分组芯片、OTN 100G、20G Framer芯片逐步全面量产;多模软基带芯片V2.0顺利完成投片,将提升产品用户密度和对Pre 5G的支持;有线和无线系统级芯片成为支持自身设备的重要来源;NB-IoT物联网终端芯片完成全球首个仪表互通测试。多媒体系列芯片应用覆盖VR/AR、云终端、视频会议、车载等。手机终端芯片在亚太、欧洲、南美、非洲等市场得到广泛应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据透露,中兴通讯及其全资子公司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拟与国开发展基金有限公司签署《国开发展基金投资合同》,于本次增资,国开发展基金拟对西安中兴新软件以增资的形式投资6.75亿元。
M-ICT2.0战略把握转型核心
与报告同期,中兴通讯还了最新M-ICT2.0战略白皮书。2014年7月,中兴通讯基于行业洞察和理解,了M-ICT战略,提出为产业变革赋能,协同全球客户、合作伙伴一起,迎接万物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通过创新推动ICT产业持续发展。
时隔两年,中兴通讯做出新的判断:在M-ICT的大产业趋势下,未来数年,万物互联、泛在智能、虚实结合将无处不在,业务部署普遍云化,开放共享成为潮流。因此,M-ICT战略2.0将虚拟Virtuality、开放Openness、智能Intelligence、云化Cloudification和万物互联Internet of Everything确定为公司面向未来的五大战略方向,将这五大领域概括为VOICE,并把它们称为未来的声音。
【关键词】企业战略;企业管理;发展
企业战略管理与市场竞争具有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企业战略管理很大一部分需要以市场竞争规律为依托并且要紧密结合市场环境来制定,以此来实现企业的实质性发展。在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几个阶段分别为早期战略思想阶段、传统战略理论阶段、竞争战略理论阶段以及竞合状态下的战略理论阶段,各个阶段的理念核心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且整体方向性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通过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进行细致化的研究让企业能够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对于企业、市场乃至整个社会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开始向国外引进了企业战略理念,在该阶段主要是以哈佛大学教授代表团授予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来构建知识体系,同时这些理论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带来了指引性作用。在国内大学纷纷建立企业管理系的背景下,企业管理理论知识体系也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充实,其传播面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市场的深入发展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行使得企业自得到了扩张,这就让企业战略管理融入到了企业管理当中并且愈来愈受到企业家的重视。在该阶段其实只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萌芽期,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企业自受到了诸方限制,企业发展所关注的还是以利益分配为主,这也就让企业战略管理的深入研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在此阶段企业家更多地将企业战略管理视为一种战略思考。
随后竞争力量模型战略理论在国内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为企业战略管理带来了新的理论支撑,同时也让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产生了新的方向。在企业自不断扩增的情形下,企业也正逐步转变成了市场经营的主体。在市场竞争程度愈发激烈的情形下企业若要获得生存权利就必须应对市场环境对经营进行改善,换句话说合理经营也就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当中的核心内容。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企业竞争与市场乃至国家以及社会都有着极大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能够理性地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战略管理进行调整,通过将长期战略管理分解为短期执行计划来贯彻执行。
二、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发展展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热潮的带动下我国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市场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战略管理理论也将顺应形势逐步更新,并且结合市场环境的多变性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将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企业战略管理空间扩大。企业战略将会体现出层次化竞争,同时企业战略将会突破行业界限,其中不仅仅包括了产品的竞争并且还涉及到了服务的竞争,而商业机会竞争则是整个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企业在战略目标管理过程中不仅仅要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同时也应该从全球市场动态的方向去把握,以此来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2)商业系统的介入。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来自于单独企业个体或者说企业只是一个基本单元,整个市场中企业之间既是竞争关系又是合作关系,也就是商业活动的核心事实上是由多个企业形成的商业群,那么如果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需要加入到一个能够体现并赢得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群并在其中得到一个有利的地位。(3)将多种元素充斥到企业战略管理当中。以往企业战略管理主要是由高管执行,而普通职员或中层管理人员仅仅是执行者,但是当前大环境的充斥下企业管理应该从垂直化逐渐过渡到扁平化,这样普通职员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或空间参与到企业战略的制定当中,那么他们也就被赋予了制定者以及执行者的双重属性。
三、完善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对策
笔者认为完善企业战略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延展:(1)构建出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在生产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将偶然事件与工作事件分离开,对于工作事件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制度来执行,实现程序化管理;相关管理人员将精力置于偶然事件上并构建出动态事件分析让整个管理的秩序得以保证。(2)加强财务管理体系构建。通过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运营资金管理来对财务管理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扩充融资能力实现稳健理财、科学投资。(3)加强提升企业研发管理能力。对产品定位进行准确的把握,让产品研发与企业战略实施形成协调机制,实现长远规划,加强专利保护。(4)加强企业高层素质培养,构建良好的高层成长制度,强化企业高层管理战略思维培养。
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主要包括客户类、业务类、财务类。建立信息管理数据库,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客户信用自动评估、额度控制、发货控制、应收账款的预警跟踪、客户协调、灵活的管理报告、货款回收进度报告、客户信用状况报告、争议货款报告。
四、结语
当前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是十分严峻的,为了让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得以立足并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就需要构建出目标明确的企业战略,通过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展开让企业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此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柳茂平.战略本质与企业战略内在层次结构[J].南开管理评论,2010(01):111-112
[2]喻开陆.企业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J].内江科技,2011(02):123-124
[3]高传富,陈传明.关于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思考[J].科技与经济,2011(01):99-101
关键词:国际化战略;财务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依托资源和市场的全球化,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进程也随之不断深入拓展。同时,企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也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要求。
一、 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定义和基本目标
随着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等各方面综合实力的不断壮大,国内市场的日趋饱和产品同质化竞争白热化,部分具备远见卓识及全球化格局的优秀企业家将目光投向了广阔且需求多样化的海外市场,力图通过国际化战略开辟新的天地。国际化战略简单的表象就是将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国际化,与国外的产品和服务同台竞技。企业国际化战略是企业在实施国际化运营管理过程中的整体战略规划,是公司为了将自身的成长引入安全而有序的轨道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制定的一系列结构化决策的总称。
企业要成功实现国际化战略,首要任务就是制定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制定将会极大地影响其国际化进程,能够决定企业在未来的国际化发展态势。通常情况下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基本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通过全球化营销手段扩大现有的具备竞争力产品的市场范围,得以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并提高企业生存能力。这往往是企业“走出去”战略最直接的目标。我国企业已有竞争力通常体现在利用本国所占据的资源优势,如人力成本优势以及优惠政策,通过大规模的出口产品来获取成本优势。实现这种战略目标的企业必须保持产品长久的竞争优势。
利用资源的国际化配置,有效提高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或投入产出比。 通过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来提高投资回报率或投入产出比,能够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这才是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深谙国际市场竞争规则、规范化的企业运作流程以及成熟高效的管理经验等。
二、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优势和类型
(一)优势
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优势基本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布局合理,战略协同
大多数 “走出去”的企业是以宏观性的战略布局作为出发点的,而非单纯着眼于某一种或几种产品业务乃至不局限于某一“条状”或“块状”的市场。在既定战略目标下进行合理的海外布局,能够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快速实现企业的全球资源整合及多业务战略性协同发展,促进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2.争取机遇,拓展市场
国内市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已日趋成熟,固守国内市场将限制企业的扩张速度。“走出去”战略,使得国内企业由原来的被动迎战跨国巨头的入侵,变成主动出击,可以争取更多国际市场的机遇。在进行国际市场拓展的同时,国内企业也能够通过海外经验的积累,逐步熟悉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浪潮中,从学规则到用规则,熟练地运用规则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3.抢占先机,掌控资源
对于某些国内资源匮乏的行业而言,国际化战略能够在全球性资源的控制上抢占先机,占有资源能够获得绝对的竞争优势,极大地提升企业竞争力。例如:石油、铁矿、煤炭等行业已经进入全球性资源紧缺的阶段,各跨国企业纷纷在最大限度地攫取资源,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国内企业唯有通过加紧全球化布局,未来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二)类型
企业国际化战略按照企业内资源分配中心制的原则来划分,可以简单分三个类型:
1.本国的中心战略
本国的中心战略的外在特征是:以一国为中心,呈放射状布局。是指母公司占主导地位,依据自身的利益和价值准则做出长期经营战略,利用集团公司现有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以高度一体化的形象展现在国际竞争中,以求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高度一体化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但是其弊端在于产品可能不适应东道国的市场需求。
2.多国的中心战略
多国的中心战略的外在特征是:以多个中心,团聚的网状分布。是指在集团统一的目标指导和经营原则下,根据各东道国的实际情况来组织经营生产,母公司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总体的战略,对经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同时对各海外子公司进行总体目标和财务管控。通过赋予各海外的子公司合理的经营决策权,子公司根据当地市场变化迅速制定对策。这种类型的优点在于产品对东道国市场需求的高度适应,但是这也增加了各子公司间沟通协调的成本。
3.全球的中心战略
全球的中心战略外在特征是:完全的网络状分布。是指把全球当成一个竞争市场,通过在全球的范围内获取最佳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在全球范围内销售该产品,企业通过全球决策系统管理软件得以将各子公司无缝连接。该类型一方面考虑东道国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又可兼顾跨国公司整体利益,但是该战略对企业管理水平要求高,相应的管理资金和一次性投入较大。
三、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对财务人员提出的要求
1.较高的专业技能
国际化战略对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挑战,且这种专业技能是要求综合的体现,而非局限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技能。当然会计核算技能依然是基础,会计是对企业的业务运营情况进行记载,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财务人员依据会计信息实施进一步的财务管理,把企业的全部财务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和配置,这就要求财务团队不再是在后端被动等待业务结果。例如,在进行某项业务前期,先测算该业务的收益和风险,提出应该在哪些相应环节实施控制。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在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之后,有效地对企业资源进行配置。不管是新的战略实施还是兼并重组,财务人员不仅需要懂会计和财务,还要熟悉本企业业务,了解企业的战略发展和营运,也要求各层次财务人员能够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服务,深入参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在该过程中,财务人员可以也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整合好企业资源。
2.提升职业判断能力
财务人员需要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投资、并购、重组等业务的顺利完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企业境外上市需要财务人员具备与国际中介机构沟通的能力,同时使企业的报表符合国外披露要求,财务报告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再如,企业国际化战略体系下的价值管理,不再是简单地停留在关心每股多少钱,而是从治理结构、信息披露、公共投资者关系的管理等角度来完善管理。
3.加强执行能力
随着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发展,财务人员应更多着眼于参与制定发展战略,并彻底贯彻执行公司战略。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需要全员的参与,尤其需要企业高层的财务负责人积极地参与和执行。
4.更新财务管理能力
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在会计和财务方面确实也带来了一系列更新、更高级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不同货币间兑换和汇率波动带来的财务风险;由国际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带来的财务报告编制的难度提升和风险增大。这对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有更高层次的提升要求。
四、如何应对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对财务人员的挑战
为满足企业国际化战略对人才的需求,财务人员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以应对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对财务人员带来的的挑战:
1.通过语言关
综合素质高的首要体现就是语言沟通无障碍,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连基本财务报告阅读编制和人员联络都存在阻碍,那就更难以掌握国际前沿的财务理论与实务,制定和执行国际化战略更是无本之木。
2.掌握战略管理理论和实务
战略管理理论近年获得长足的进步,现代财务人员不仅要理解掌握会计和财务理论和实务,更要吸收并运用快速发展的战略管理理念和管理实务。
3.掌握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和具备实战操作能力
目前企业中着重于流程的内部控制方法逐渐被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与实务操作所取代,财务人员只有深刻理解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才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计和实施关键成功要素和绩效指标,并识别、分析和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防患于未然。
4.熟练掌握现代财务分析方法
熟练掌握现代财务分析方法,其重中之重就是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国际化战略必然意味着多种投资方式和多个子公司,对目标企业价值给予合理评估是企业并购和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常见和及其重要的工作。
5.掌握国际和东道国的会计准则
掌握国际和东道国的会计准则,编制符合所在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要求的财务报告将是一项基本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各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各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监管机构和资本市场基本已经认可按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财务报告。所以,国际化战略不但要求财务人员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相关财务制度,更要熟练的掌握国际会计准则,并能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报告的编制。
6.提高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包括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知识的学习,准确掌握汇率风险管理所要求的特定目标,提高汇率风险的有效识别、准确分析及控制能力,并对整体的汇率风险管理有效性做出合理评估,同时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督。
现代企业正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挑战,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和管理现代化的今天,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时时刻刻要涉及到战略问题。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者确定战略目标,在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中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达到目标的战略和一系列行动计划的过程。我国在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战略管理思想。
一、战略管理的现实意义
1.战略管理可以为企业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企业管理者可以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确定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战术计划,从而可排斥企业管理的短期目标,促使企业在全面了解预期的结果之后,采取准确的战术行动以确保在取得短期业绩的同时实现企业原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
2.战略管理为企业迎接一切机遇和挑战创造良好的条件。现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变幻无穷的,这种变幻既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又给企业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机遇和挑战。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企业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迎接这种机遇和挑战,分析和预测目前和将来的外部环境,采取积极行动优化企业在环境中的处境,使企业有能力迅速抓住机遇,减少与环境挑战有关的风险,更好地把握企业未来的命运。
3.战略管理可以将企业的决策过程和外部环境联系起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和规律化。现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动荡不安。由于环境条件的复杂化,任何企业都将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适应。非战略管理的企业,只能采取被动棗防御决策,仅在环境发生变动之后才采取选择,显得十分被动,成效有限。而战略管理的企业则可采取进攻棗防御决策,通过预测未来的环境,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战略管理需要战略管理会计
(一)传统管理会计已不能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
1.不能适应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企业自动化方面,高级制造技术(AMT)、电脑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ZMS)的使用日趋普及;在管理方面,采取适时制采购与制造哲学,包括各种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如:零库存、慎选供应商并保持良好关系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在这种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下降,制造费用提高。与传统制造环境相比,新制造环境改变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比例,企业的大部分成本在短期内是固定的,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制造费用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这种制造环境的革命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如何计算产品成本,如何评价企业自动化方面的投资,如何完善控制系统,如何完善业绩评价指标使之激励管理者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管理会计对新制造环境的不适应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成本计算系统。现有的成本计算系统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被严重扭曲,不仅不能帮助管理者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而且限制了对这种变化的适应。(2)成本控制系统。现有的成本控制系统中,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在新制造环境中的作用也值得怀疑。对于短期成本控制而言,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且基本上属于固定成本,对直接人工成本进行差异分析就没有多大意义。大多数制造费用与短期的业务量变动不具有相关性,所以传统的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并不能为短期成本控制提供特别有用的信息。(3)业绩报告系统。传统的业绩报告一般是一月、一旬或一周编报一次,时效性较差。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的制造周期一般是很短的,通常要求在问题发现之时或当天就能取得相关的信息。此外传统的业绩报告中缺乏与企业战略直接相关的非货币性指标,如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等。因此,管理会计也必须来一场革命。
2.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传统管理会计重点考虑的是成本问题。在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成本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传统管理会计系统没有能够提供,这就会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
3.缺乏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成功的企业管理战略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针对竞争进行战略调整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例如,从市场占有额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地位的相对变化。如果管理会计报告中包括市场占有额等非财务信息,那么无疑会提高管理会计的相关性。此外,超出会计主体范围本身,联系竞争者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与外部竞争者的比较来研究本企业销售额、利润和现金流量的相对变化,这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来说更有意义。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和解释这些有用的信息。
(二)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企业管理已发展到战略管理的阶段,由于传统管理会计存在如上所述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变革,使其过渡到战略管理会计阶段。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它服从于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报告战略的成功与否来对战略管理产生影响。战略管理会计分析和提供与企业战略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反映实际成本、业务量、价格、市场占有率、现金流量和企业总资源的需求等方面的相对水平和趋势的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
(1)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相对成本优势。在相同条件下,谁拥有了成本优势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重点搜集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了解其相对成本,使企业管理者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进攻棗防御措施,通过占优势的相对成本和庞大的市场占有额,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相对竞争优势。
(2)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多的与战略管理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则大量提供了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占有率,它是反映企业战略地位的主要指标之一,它的变化反映了企业竞争地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的现金流入量。
(3)战略管理会计改进了评价企业业绩的尺度。传统管理会计一般以投资报酬率来评价企业的业绩,而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实际上,企业利润是否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相对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即在“不采取战略行动”和“采取战略行动”的条件下比较企业的竞争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报酬的变化,对新的战略方案进行评价与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正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利用战略业绩评价,以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4)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及时、更有效的业绩报告。当今信息时代,多数企业都建立了信息系统,这大大方便了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他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信息系统的操作和控制,来监控各种资源的运用。电脑化的信息系统为数据的综合性和及时性提供了极大的可能,编制管理会计业绩报告的时间也大为减少,使得管理会计在问题发生的当时或当天就能提供相关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进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提供了可能,为会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更易于取得时效性和相关性更强的信息。
由此可见,战略管理会计的应运而生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且在现代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因此,应首先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我们认为,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应与企业的总目标具有一致性。传统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虽然能够使企业讲求核算和加强管理,但是,它不仅没有考虑企业的远景规划,而且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棗风险。为了克服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性和不顾风险的缺陷,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自本世纪中期以来,多数企业把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总目标,因为它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的缺点,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稳定增长。企业价值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等的综合表现。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2)协助管理当局编制战略规划;(3)协助管理当局实施战略规划;(4)协助管理当局评价战略管理业绩。
四、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战略方向。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需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开始思考碳减排的顶层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年和2010年设计了二氧化碳国别排放账户体系操作框架;潘家华等2009年提出全球碳预算总量并设计了碳预算转移支付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体现了碳实物量的物质流核算而不是价值流核算,碳管理主体也定位于国家层面。尼古拉斯·斯特恩2006年认为40%碳排放来自企业。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碳交易机制所覆盖的范围多是针对特定行业企业,并且国外碳交易证券化模式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机制呈现一体化趋势。企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应该设计相应的碳减排企业应对机制。
一,碳总量控制,碳市场交易与碳排放会计准则
德班会议确定了2020年后各国或地区可能的强制、量化及受法律约束的碳减排义务。欧盟推动的国际航空业碳减排体系尽管动摇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京都议定书》基石,但总量减排是大势所趋。国际航空运输协会2009年正式承诺从2020年开始实现碳排放零增长,2050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净减少50%。实践表明,相比于行政法规与碳税方案,借助于碳市场交易机制的排污定价功能更有利于企业以更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我国正加紧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体系。2011年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要求十二五期间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2011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北京市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我国2015年将建成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并最终与全球接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采用了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机制,这意味着我国进入碳总量控制时代,企业要承担碳排放预算和碳指标。
欧美碳市场经验表明现货与期货衍生品市场共同构成碳市场体系。尽管当前对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仍存较大分歧,但欧盟2011年明确规定将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的排放权现货交易纳入金融工具监管体系,即排放权现货交易与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都被视为了金融工具,这表明欧盟将碳市场金融化的意图。近期欧盟一些学者提出“碳中央银行”概念也可看作是一种印证。
据报道欧盟与澳大利亚政府拟将两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于2015-2016年逐步实现对接而成为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和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强劲动力。双方计划2015年7月前就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最晚于2016年7月对接市场将正式投入运行。尚未形成全球性碳交易市场的事实意味着要对当前各国或地区碳交易机制建立碳排放国际趋同基准,碳排放会计准则是其中重要管理工具。
制定独立的碳排放会计准则有利于实现全球不同碳交易市场在技术、价值与认知上的通约,有利于全球总减排成本最优化与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不明朗时期碳减排信用的建立,也是未来国际化趋同及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的重要制度安排。2009年12月14日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与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发表《重要行业:面对气候变化报告挑战》报告,提供了全球15个重要行业各大企业在披露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和采取减排措施上的深入程度,希望业界能够采用全球碳排放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准备就排放权交易计划项目征求意见稿。
二,社会关联账簿制度、企业碳排放预算与碳指标
碳排放信息的社会关联性在于温室气体排放。包括:(1)直接排放,即企业所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2)间接排放,即企业消耗所购电力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发生于企业设施内部用电情况,所购电力是企业买入或以其他形式接入;(3)其他间接排放,指的是企业从事各种活动的结果但其排放源不属于企业所有或控制。一家企业的其他间接排放有可能是另一家企业的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通常能占到总排放量的50%0避免重复计量就必须从整个社会角度考虑。
全球范围内碳交易实践基本上都采用了“Cap&Trade”(总量限制与交易体系)制度,即全球管理体系下以全球碳排放总预算目标为基础,所有国家或地区都得到其相应碳排放预算并以配额方式通过配额贸易制度实现高碳经济为低碳经济的买单。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使得所有经济活动都将被低碳经济重新界定。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预算构成了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总量约束目标,也就形成了企业的约束性碳排放预算与碳指标。这是碳排放实物量从国家或地区的总账到具体碳排放组织的分账过程。
社会关联账簿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碳排放预算的实现过程与结果。社会关联账簿是GHG Protocol(WRI&WBCSD)、PAS2050(BSI)与IS014064-1(ISO)等标准的账簿化,是财务会计学视角的温室气体核算语言并推动碳排放计量与披露的标准化,也是创新低碳商业模式的直观数据描述。社会关联账簿制度决定着碳交易的配额分配的科学合理,规避碳交易演化成新的配给经济并抑制经济增长,因为企业发展越快就越可能需要承担更多成本购买碳排放权配额。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正在开展“中国碳交易登记簿系统研究”工作。
设计完整地描述国家或地区碳排放总量从配给到实现全过程的社会关联账簿要充分考虑可通约性与国家权益保护,在具体内容与形式上要处理好与各类组织会计账户体系的关系,比如纳入各类组织账户与报表体系还是单独设置温室气体相关记账和报告制度,即单轨制还是双轨制。企业可考虑在实物量碳排放预算与碳指标约束下建立价值量账户体系与专门化报告,比如构建排放权(碳)资产负债表,设置碳资产、碳负债与碳权益等账户对企业碳活动进行系统的计量、核算与报告。
三,碳减排企业应对机制整体框架
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是确立企业报告核查制度。该制度不仅是法治要求更是一种主动性战略活动,企业应为之建立完整应对机制。
(一)树立生态增益(eco-premium)观念
生态增益是指因成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提升股东价值。卓越成效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能够带给企业超额经济回报,这类企业通常风险较小且资本成本较低,有助于企业降低股东价值与盈利的波动性。生态增益观念的核心是将碳减排纳入企业战略,当然不能忽视碳资产特殊的风险与收益。企业主要做法是合规经营及对环境相关成本和风险的管理,深化做法是优化整个价值链的自然资源使用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构建面向产品全寿命周期供应链的低碳化协调机制。
(二)重新审视商业模式的低碳性
低碳经济要求社会实现由高碳排放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生态文明的根本性转型。从工业模式进入生态经济模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应重视日常经营的气候变化结果,将碳排放纳入企业整体业务活动并设计出低碳商业模式。事实上,有关组织虽然制定了可靠的温室气体(GHG)排放测量和报告标准,但主要是关注了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而忽视了其他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可能源自员工商业旅行、外部分销和物流、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及废弃或供应链环节等。其他间接排放的计量无疑会使企业重新考量其选择的商业模式的低碳性。
(三)构造企业碳资产管理系统
企业应该认同未来投资者会像关注每股盈利一样去分析单位营业收入碳排放量,提高碳排放水平是企业完整环境战略经营工具的核心。企业只要有碳排放就会形成潜在的碳资产或碳负债,因此要对碳减排空间资源或者碳排放增长潜力做战略规划,将企业利益相关者低碳诉求整合为企业共享价值观并系统地执行于企业业务结构、运营系统与生产技能。企业可考虑接受外包服务或设立碳资产管理机构并依托管理会计工具进行碳资产管理,比如构建碳排放交易、企业战略成本管理(SCM)与战略管理会计(SMA)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框架。
(四)设计企业碳排放信息财务会计制度
碳排放权交易要求将企业财务报表中碳排放单位的会计计量标准化以管理和报告气候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但不应局限于新能源的碳权替代价值的计量与披露。碳排放信息披露有助于实现商品(产品)内含碳税(imbedded carbon)显性化。低碳经济推动传统财务报告向财务资本、社会资本与生态资本一体化的整合报告演进,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碳排放配额会计处理、碳排放风险核算与报告、碳排放不确定性核算与报告、碳排放信息披露及管理等进行规范。
(五)建立企业碳生产率战略绩效评价体系
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碳排放平均值衡量着碳生产率,它既是国家排放账户分配基准也应成为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应有助于企业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能够实现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至少不低于所在地区“十二五”分项指标值,区域碳强度目标是企业战略要直接面对的。气候变化项目能带来价值增值,碳资产特定价值管理需要碳生产率战略绩效评价支持。当前建立碳生产率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是构建“碳足迹”价值链视角的产品成本核算理论与实务,理论上可先考虑将碳排放纳入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范畴;制度上可考虑在财政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中纳入低碳概念以实现我国高效低碳制造。
四,低碳经济与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顶层设计
我国宏观经济显示了由先前的高碳保发展向低碳促转型的发展趋势,资本市场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概念股相继得到资金青睐,以创业板上市企业为例,蒙草抗旱(300355)、大禹节水(300021)、铁汉生态(300197)及天立环保(300156)等个股纷纷逆市走高,这也意味着资本市场上资金对新产业政策导向相当敏感。然而这些个股逆市走高是否计量了生态的市场价值却无从得知,现阶段的信息披露都是围绕产品或服务的物质性而非生态性开展的,并且呈现出碎片式信息机构,因此有必要考虑基于生态文明而构建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
低碳经济体现着生态文明要求,碳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因此需要设计完整的碳信息披露机制,其核心内容是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披露,涉及从原材料、中间品、制成品、销售商、消费者的一整套碳排放信息。然而,现阶段信息披露仍然建立于高碳经济情境,以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0号——创业板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来看,其核心特征是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构建创业板信披体系,这样的定位显然限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风险因素等非财务信息的外延而忽视了低碳治理。
传统会计体系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多采用标准成本管理法,就是说,根据市场调查、本企业状况等确定标准成本,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成本控制,并在事后分析成本控制成果。但是,在现代信息社会,标准成本管理法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缺乏市场理念。标准成本管理法只是单件产品的成本控制方法,成本也就是投入产出比,企业管理者单纯将经营效果作为成本管理的唯一标准,以最少投入获得最高产出,意味着企业的经营效率高,经济效益好。但市场是变幻莫测的,企业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还应从长远看起,看到自身战略目标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第二,缺乏战略管理思想。标准化成本管理的根本在于在产品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消除浪费,减少成本,没有关注企业发展战略的正确与否。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使各行各业都进入激烈市场竞争,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缺乏高效性,没有深层挖掘出企业成本效益的内涵,导致企业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长久竞争优势。第三,缺少先进成本管理方法。标准化成本管理方法有三个内容:定期编制财务报告、计算产品的销售成本和估计其存货价值、预测产品成本。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但许多企业的成本管理依然处于手工操作阶段,成本管理效果有限。第四,不重视调查竞争对手的成本管理状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全面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管理状况,预测竞争对手的各项成本指标,并将其与自身成本管理进行对比,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二、精益成本管理
(一)健全机构,强化措施
企业领导和中高层管理者高度重视精益成本管理,自上而下形成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工作氛围,抽调骨干规范材料领用审批制度,制定严格的成本开支规范,健全成本考核制度、修旧利废制度、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等定期进行成本管理检查,对查出有问题的部门和项目进行整改,为精益成本管理提供坚实的内部管理基础。
(二)价值流成本核算
精益会计体系下的价值流成本核算能以直观的方式阐述复杂的问题,全体员工都能明白财务信息的来源和意义。价值流成本核算以价值流为核心单位,其信息的收集不以产品为单位,这样就减少了很多无用的跟踪环节。它摒弃了复杂的成本分摊,企业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也有利于企业价值流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要想保证价值流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率,企业必须合理分配每天价值流,而一名员工只能分配给一条价值流,避免一对多现象的发生;合理控制生产过程,全方位追踪废品、返工产品等异常情况;合理控制存货水平,避免货物的过度积压。
(三)精益业绩考核
淘汰传统会计基础下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机器利用率、人工使用差异、间接制造费用分摊等业绩考核指标,制定精益会计的业绩考核指标,如:小时报告、首次合格率报告、总体设备效率等。小时报告就是以小时为单位每天进行的报告,它能追踪精益生产单元是否满足企业对生产节拍的要求,每过一个小时一次报告,可以促使有关人员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在一个价值流中,产品在很多环节流动速度的快慢都与总体设备效率有关,通过追踪,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提高总体设备效率,增加产品流动速度,保证设备按时按质按量生产。
三、小结
高技术企业的市场研究必须说明技术创新对市场增长和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同时必须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大体而言,市场研究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承担的角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帮助决策者确立目标
确立公司实现目标的绩效检验参数
为决策者提供帮助解决问题的实施信息
提供有关终端用户需求的产品发展信息
帮助决策者制定价格政策
帮助识别潜在的竞争威胁
识别有吸引力的新技术 二、高技术企业市场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技术导向的管理方式
高技术企业往往对市场研究和战略规划的目的有一定的误解,这主要源于高技术企业的领导多有技术背景,而技术人员则往往会因为对市场研究不了解或缺乏经验而对其不重视。当公司发展壮大时,技术背景的创建者们则倾向于选择与其有相同背景的人来加盟公司。这样,公司对技术的过分偏重就会愈积愈深,表现的直接结果就是公司预算中用于市场研究的费用占整个销售额的比例相对较小。
通过对一般消费品行业和高技术行业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趋势,在一般消费品行业,市场研究较受重视并且被看做业务流程和战略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从许多企业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用于市场监测和营销战略规划的费用会高于其用于产品研制的费用。可以说,消费品行业相对于高技术行业更数得上是市场驱动型。
当然,市场研究不可能消除公司在开发和定位一种产品时可能遇到的所有错误,但是它却能大大增加其成功的可能性。即使是大量的市场研究对于成功可能性的增加很微小,最初用于市场研究投资获得的利润回报也将是巨大的。
而那些技术导向的企业,往往由于缺乏市场研究的正确认识或不能有效的运用这一工具而未能给其应有的重视。在这种公司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产品观念依然有着深深的影响。
2.高技术企业中的市场研究经理也应对市场研究在企业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负责。
大部分高科技企业的市场研究部门经理,要么是工程人员出身,缺乏系统的市场营销培训;要么是学院出身,缺乏实际进行市场研究的经验。这样,他们的工作主要就是收集大量的二手数据,而正是这种数据收集器的工作质量大大降低了市场研究部门的有效性。
对于一个成功的市场研究经理来说,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项工作应当是一手资料的获取和研究,即那些直接从消费者、竞争者、分销商等处获取得的信息。一手资料对于分析市场十分重要,而二手资料则很少能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
3.市场研究的统一
在大多数公司,市场研究部门是直接对市场营销部门负责的。但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研究部门的作用,应该让这一部门和公司其他部门密切沟通,市场研究将对这些部门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市场研究经理在进行了重要的一手市场调查之后,高层经理应创造机会让这些信息在公司各个部门得到检验和利用。这一点往往是诸多高技术公司所忽略的,他们未能造成市场研究与公司部门的一体化,结果是市场研究不能发挥其作用。
4.未能完成整个过程
许多市场研究部门未能成为有效部门的原因在于其未能完成任务。分析人员往往在收集完数据后,把它交给市场营销经理或项目经理便认为已经完事,这是认识上的重大错误,因为原始数据的实际价值是很小的。事实上,一个完整的市场研究工作还应该包括分析数据结果、提出建议、把研究结果有效的与公司各部门沟通,以及最后促成行动。
当数据收集完成之后,必须进行分析。这时,市场分析人员应当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并与公司其他人员进行讨论。经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多角度检验分析,就会发现许多有意义的趋向以及市场机会。这时,市场分析才算走上了正轨。
下一步市场分析人员应当把上述分析结果以精确、简明的表格形式传送给相关部门,并进行讨论,形成书面行动规划建议。在许多公司,往往要求分析人员忠于数据,提出数据即可。但是作为市场研究人员,他们了解市场,并掌握了大量信息,完全有资格也有责任基于分析结果提出行动建议。即使这些建议因不合适而未被采纳,也比单纯提出数据有价值的多。
在完成了分析和建议工作之后,下步就是与各部门及高层经理进行沟通,阐明研究结果及建议。这时候,研究部门往往犯的错误是把研究报告作得厚厚的,以展示自己部门的工作成效,而实际上这样的报告往往取不到好的效果。作为公司的高层经理没有那么多时间仔细阅读厚厚的报告,所以报告应当简单、精练,为决策者提供重要分析结果、结论和建议,让他们很快的消化,这才是有效的报告方法。
5.跟进行动计划
在完成分析、提出建议、与各部门进行沟通之后,并不意味着市场研究的过程已经结束。一个完整有效的市场部门应当不断地与重要决策者讨论研究结果、跟进行动规划,以确保各相关人员了解市场研究结果以及行动的一致。对于市场研究部门来说,基于信息处理的结果提出行动计划,并跟踪其执行情况以确保市场研究工作在整个战略过程中发挥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技术企业市场研究的一个主要缺陷即在于未能对行动计划进行跟进,只有改变这一状况,才能使市场研究成为一个真正有效的投资。
6.关于预测的误解
对市场研究的批评很大程度源自其预测的失误,或者无视潜在市场,或者片面夸大某一市场潜力。当然,这种错误的经验会对公司的行动造成误导。但是,仅仅因为预测的不准确而对整个市场研究提出批评是不合理的。
事实上,市场预测是市场研究中最不重要的部分,市场研究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市场的源起、今日市场位置及其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如果这些决定因素能够精确的描述,那么报告的读者和分析人员一样能够在同样的基础上对市场规模和主要趋势进行预测。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侯云德院士日前在重庆举行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题报告会上表示,生物医药经济成世界趋势,中国生物医药技术研发要注重创新。
在“迎接生物经济时代的崛起: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对策”专题报告会上,侯云德院士围绕最新生物医药技术的研究应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向、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侯云德院士表示,当今世界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纳米技术和系统生物学技术等新技术研究应用十分活跃,老年病、疑难病、传染病治疗医药产品及功能性食品的市场需求迅速上升,生物医药经济异军突起,已成为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在内的新经济业态。
基于国际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态势,我国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既要重视源头创新,更要重视仿制创新和集成创新,应重点建设综合性药物开发技术服务平台,面向世界市场重点打造疫苗、老年病药物、保健药物和现代中药产 业等。
此次报告会由重庆市科委主办,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承办,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共90余人聆听报告,侯云德院士听取了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日,来自北美、欧洲及亚洲生物科技与制药企业、投资公司的核心决策者与高级经理人齐聚北京,参加由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主办的第三届BIO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共同探讨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生物制药的发展与前景,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生物制药市场所蕴藏的无限商机。
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格林伍德提出,生物技术在中国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无论是市场的增长和发展,生物技术的创新都要求生物技术产生新的创新和突破。今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达到了700亿美元,预期2015年会达到1000亿美元,在2020年中国市场会成为世界医药市场第一大市场。
“中国生物技术市场正在稳步增长。无论是市场销售额还是利润,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迅速提升。”格林伍德强调,BIO在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与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总裁卓永清针对全球医药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到2020年,生物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物产业是中国政府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生物医药产业居生物产业之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助中国在各类疾病治疗领域实现突破创新,弥补大量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尤其是在糖尿病、癌症、血友病以及免疫系统缺陷等疾病领域。”
关键词:石油企业 财务管理 发展趋势
一、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离的必然性
面对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复杂的经济环境,企业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大胆进行改革,实行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离。这将有利于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我国石油企业作为面向全球的现代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自身各方面管理。将财务管理从财务核算中分离出来,参与企业决策及重要活动,是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
我国石油企业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离,是社会经济形势和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一致需要。财务工作从核算发展到直接参与管理,是一种进步,是一次质变。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分离,有利于推动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使两项工作更加专业化,使财务目标和会计目标更加明确,进而使财务核算脱离领导主观影响而实现真正独立,为企业提供出更加客观、真实、详尽的数据。此外,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离,还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管理工作和财务工作的落后状况,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工作质量,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二、石油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会计公司
我国石油企业所提供给出的会计信息,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公共商品”,而且是作为会计行为主体的“个人劳动成果”,其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某种程度上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社会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以身作则,恪守职业道德,不为领导职权所左右,不为个人私利所诱惑,不做假账。但现实工作过程中,财务人员往往是在企业的直接领导下,企业又没有相关的救济机制,此种情况下,财务从业人员很难避免“舞弊”行为的出现。这就使得在石油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会计公司变得十分必要,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会计行为独立。
保持会计行为独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物质上的独立,就是说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与其所进行的工作之间不存在任何物质上的利益关系,能够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是指精神上的独立,就是说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精神上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够毫无顾虑地开展工作。所以,若想实现会计行为的独立,必须首先实现会计从业人员的独立。与此同时,企业可以对会计公司管理实行信用等级制度,从而完善监督管理。
三、石油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
我国石油企业在全球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泛,会计核算的内容更加丰富,核算程度更加精细。
首先,在核算内容上,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形势下,各国都十分关注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就发达国家经验而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兴起的同时,与之相关的利益人对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大幅上升,如果仅靠财务报告或编制社会责任报表(例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增值表等)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已经无法满足相关利益人需求。该种情况下,社会责任报告形式的多样化及内容的多维化成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2008年,国资委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对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基本原则、内容和依据、主要措施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2010年5月,财政部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对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四个方面的内控制度做出了详尽的应用指引;“全球报告行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是全球第一个关于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的“三重底线”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框架; 2006年10月,GRI了最新版的G3指南,给出了企业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原则和方法,并在内容上给出了衡量企业三方面表现的框架,包括环境(包括营运程序、产品及服务对空气、水质、土地、生物多样化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等)、社会(包括工作场所健康与安全、挽留人才、劳工权益、人权和薪酬,以及外界承包作业的施工环境等)、经济(包括薪酬、福利、劳工生产力、创造就业、外界承包作业的开支、研究发展的开支及培训与其他人力资产的投资等)……2002年,中石油了“健康、安全和环境报告(2001)”,该报告也是我国企业公开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10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共有471家A股上市公司在披露年报的同时,同步披露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包括要求强制披露的396家企业和75家自愿披露的企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从企业构成来看,以大中型企业为多,其中金融保险业、采掘业、制造业企业相对较多。由此可见,我国石油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核算会计体系是必然趋势。
其次,在核算程度上,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国内经济联动效应日益明显,精细化管理成为石油企业不断提高效益、防范风险,可持续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求会计核算更加精细,尤其是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会计核算精确到每一个点、每段流程,实现会计核算与生产经营同步,并且人力资源精细核算成为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公司独立后,必将采取精细核算的方式构建核算体系。
四、石油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兴起
近年来,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迅速兴起,其最终目标是使石油企业实现总体战略目标,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并制定出顺应企业发展的行动蓝图。其主要面对的问题是怎样适应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怎样使用和处理企业内部资源,怎样实现企业行动一致,从而达到最佳战略效果。战略管理会计具备如下基本特点:
(一)外向性特征明显
战略管理会计的视角已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管理,而是着眼于影响企业发展的整体外部环境,具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法律等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管理会计不会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内部管理,其会针对企业根本矛盾,统筹兼顾整个市场发展及竞争对手趋势。在比较中寻找问题,及时调整或改变战略战术。故此,战略管理会计对各类指标特别是相对指标特别关注,例如相对成本,相对价格,相对市场份额等等。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企业追求的目标。有研究表明,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顾客满意程度,生产水平,产品品质,市场占有份额,信誉,企业财务业绩等。由此可见,企业财务业绩只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这就使得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特定期间限制,注重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抓住公司未来发展方向。
(三)注重风险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必须高瞻远瞩,把握企业发展命脉。无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还有与之相关的各类活动,都要予以高度重视。把握机会的同时,还要用敏锐的目光察觉各种风险,从战略角度出发,最大程度提升企业的盈利和创造价值能力。
(四)科学评价企业效益
今后的商业竞争是基于知识和人力资源为根本的整体素质的竞争,知识和技术将成为竞争优胜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相应地,战略管理会计要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效益,立足时代前沿,面向国际市场,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加大智力投资力度,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重视培养知识型员工,利用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实现价值增值和利益最大化。使其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评价从利润转向增值,对企业整体效益的评价从财务转向综合。
当前,我国石油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石油企业的应用必将迅速兴起,因此,加快建立我国石油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是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决策。
综上所述,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应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竞争挑战,我国石油企业财务发展应当进行一场伟大的变革,核算与管理分离,实现相对独立,构建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形成一套具有石油企业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1]陈文军等.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中财会问题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温德诚. 精细化管理Ⅱ―执行力升级计划.新华出版社,2005
[3]冯巧根.全球化竞争的挑战与管理会计的创新[J].财会学习,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