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教育原则范文

科学教育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教育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教育原则

第1篇:科学教育原则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机构;科学管理;原则

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时代性、科学性,它是幼儿接触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学龄前幼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对于教育一无所知,对于事物的认知与理解不足,尚未形成独有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学前教育机构应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科学的管理原则,严格地按照行为标准与指导原理进行管理,科学管理的原则不仅是学前教育机构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也是学前教育机构的指导思想。没有科学管理原则的支撑,就无法实现学前教育机构管理的目标。根据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实践经验以及客观的规律,科学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向性原则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地指出了“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因此,学前教育机构应严格地遵循方向性原则,才能够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方向性原则不仅包含了减轻家长教育孩子的负担任务,而且还包含了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任务,也就是教育的双重任务。

双重任务应将为幼儿服务放在首要位置。想要提高家长服务的满意程度,首先要将幼儿培养好,但是在教育幼儿过程中还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由此可见,双重任务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协作,才能够达到教育目标。为幼儿服务与为家长服务只有配合得当、联系得体才能够相互促进,否则就是起到反作用。例如,部分幼儿园只注重为幼儿服务,而忽视了家长服务。因此,学前教育与小学一样,过于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性,让幼儿与小学阶段一样按时上学、下课、放寒假、放暑假、放学等,为家长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部分幼儿园只注重家长服务的满意度,只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家长可以随时送孩子,随时接孩子,对于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视度不足,影响了教育的客观连续性,最后导致幼儿教育质量不高,家长也不满意。因此,想要做好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就必须要严格的遵循方向性原则。同时,还要打破传统管理过程中重上课轻游戏、重智育轻德育与体育、重教育而轻保育等观念的束缚,保证教育管理的科学性。

二、以人为本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前教育机构管理也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硬件环境。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公平公正与公益性两个方面。制定公平公正的学前教育政策与制度,并且将这些政策与制度真正地落实到学前教育管理的工作当中,适当的融入具有保护与激励公平公正作用的政策,从而实现学前教育真正的公平公正。现阶段,虽然有诸多的学前教育机构被人们认为是以盈利为目的,并不是公益性的,但是公益性是教育最为基本的特性,无论是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都应将教育的公益性充分地体现出来。学前教育是国家学制系统的初始阶段,也应严格的遵循其公益性特性,才能实现学前教育机构的公益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三、规范性原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人类自从进行群体生活与生产活动以来,都是依靠规章制度来统一人们的行为活动,这种方式既高效又简单,从来没有哪个群体活动中没有规章制度的,不同是的部分集体生活的规章制度是有形的,有的则是无形的,有的是文字的,有的是口头的,有的是行政命令式的,有的是习惯养成的,有的是复杂的,有的是简单的。学前教育机构想要实现管理的规范性原则,应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

任何规章制度的形成与制订都是根据群体生活与生产的需求,目的性强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学前教育机构的规章制度也应突出目的性,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由于学前教育机构的最终管理目标就是完成教育目标,因此,幼儿园在制订规章制度时应服务与服从教育,实现教育性目的。规章制度中应做到细节化,明确每一项条款的内容与标准,督促幼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例如,请假制度、奖罚制度、接送制度、考勤制度等,幼儿教师只有了解了自身的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教育工作。同时,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也突出了其目的性,例如,幼儿游戏时间、上课制度以及作息制度等都符合幼儿心理发展与生长发育的规律,使规章制度完全围绕着教育方针。并且,规章制度应简单扼要,内容精练,避免一味地追求形式,过于繁琐,制订出过于形式主义的规章制度,才能够实现规章制度的可行性,为相关工作人员的掌握与记忆提供便利。因此,规章制度除了要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还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提出真正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第2篇:科学教育原则范文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理论价值

对于教学原则的一般概念,教育界的看法基本一致:即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是客观教学规律的主观反映,是所有教学规则的统一整体。数学教学原则是依据数学教学目的和数学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数学教学指导思想,是人们长期进行数学教学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其源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体系的发展过程也历经曲折和坎坷。主要争议焦点是:数学教学原则包含哪些内容?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原则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本人选择数学教学原则中的一个原则“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教学可行性”作为研究课题,希望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对这个问题作一点理论与实际的研究,进而能够对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教学可行性有一定动态的认识。

二、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教学可行性概念

讨论到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数学教学可行性,我们就必须先明确什么是严谨性,什么是可行性。吴宪芳、郭熙汉等编著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有如下表述: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即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正确;推理要合理、严密。教学可行性即是要求严谨性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学生刚接触“充分而不必要”“存在且唯一”等概念时,往往不能透彻理解,更别说灵活运用。

由此可见,就数学学科的严谨性而言,它是具有明显的相对性的。例如,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往往指出“2-3=?”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到了中学学习了有理数后,它又是有意义的。对于这一点,即是严谨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很好的体现,即教学需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又例如,在高中教材中,在说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的单调性是结合图像来论述的,并没有给予严格证明。这些都是根据学生当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考虑到教学的可行性要求,降低要求。

三、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数学教学可行性原则贯彻

由上文的探讨,我们已经知道中学数学的严谨性要求必须以中学生的实际基础作为依据来确定。接下来,我们提出几条一般性要求来说明如何贯彻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与数学教学的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可见,我们既需要努力学生发展其直觉思维,大胆猜想,又需要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加强严谨性的训练。

第三,思维缜密,言必有据。思维缜密,就是要求学生遇到数学问题全面思考,不能遗漏,从而体现其严谨性。但是要做到思维缜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要养成这种习惯,必须经过严格训练。

言必有据,是思维严谨性的核心要求,也是保障周密思考的有力措施。这一点在几何证明、计算、作图中,都有很明显的体现。

第五,勇于改革,大胆创新。

研究大量近年来中学数学教学的案例,我们发现不管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有待提高。

勇于改革。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在小学、初中对严谨性并未作太多要求,但是高中又要求思考周密,言必有据。学生对这一“突变”会觉得不知所措。所以,改革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大胆创新。传统的数学教学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提供恰当的感知材料,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潜力。关于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重庆南开中学解传江老师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创设悬念情境、创设幽默情境、创设惊诧情境、创设类比情境、创设欣喜情境等。现在我们以创设幽默情境为例进行一些探究。

四、中学数学教学常用教学原则

基于此,关于中学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数学教学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已大致探讨完。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数学教学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只是中学数学教学原则中的一种。除了此原则,常见的还有:概念的抽象性与对象的直观性相结合的原则;巩固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等等。在这里,就不再加以论述。

数学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主观反映,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努力克服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试图建立崭新的数学教学原则体系。并且,应紧密联系实际,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身心发展特点,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原则,指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切实搞好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另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同年级开始的其它学科的进度,了解它们对于数学知识的要求,并吸取这些课程中的有关实例,来充实、改革数学教学内容。

五、结语

本文的题目是“浅谈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教学可行性相结合原则”,主要研究思路是在一般教学论的原则基础上,对中学数学的学科特征进行了一定理论探索。对备受争议的“中学数学学科严谨性与数学教学可行性相结合原则”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探究。本人的研究旨在继承和发展,并不否定传统的关于数学教学原则的探讨,提炼的是否具有数学学科性特征,也只是一家之言。

参考文献:

[1]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郑君文,张华.数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3]陈振宣.中学数学思维方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8.

[4]吴宪芳,郭熙汉.数学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第一分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第3篇:科学教育原则范文

关键词:问题情景 有效教学 原则方法 注意事项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科学知识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要理解创设学习科学情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科学探究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时得到发展。因此科学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应十分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各种问题情景,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生成,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所遇到的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置身于认知冲突的情景中,让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中,获得最直接和持久的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从创设问题情景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角度,结合自己学习和教学实践谈一些想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的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景遵循基础性原则应体现在问题设计的情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要注意处理好问题的“障碍”和“基础性要求”的关系,使学生可以“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初中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即要考虑到问题解决对学生形成一定的障碍,又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经验和知识的储备情况,如果障碍远大于他们的经验,学生不仅不能顺利解决恩体,自信心还容易受挫,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问题过于简单,几乎不存在任何障碍,学生不需要考虑就能得到答案,也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创设一些难度适中、有助于学生形成“新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

案例1:在学习“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以下问题:

下列关于水的描述:①常温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②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在0℃时结冰,在100℃时沸腾;③4℃时水的密度为1g/cm3;④水蒸发时能吸收大量的热;⑤在一定条件下,水会分解成氢七和氧气;⑥水能溶解食盐、糖等许多物质;⑦少量水泼到灼热的炭火上,水能与木炭反应生成可燃性的气体。仔细阅读上述内容,用序号完成下列问题:

描述水的物理性质的语句是;

描述水的化学性质的语句是;

除了上述的描述,写出你所了解的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梯度,需要学生努力思考后才能解决,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2.科学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景的科学性原则是指科学问题设计必须符合客观事实,所涉及的事实、知识和思想、方法必须是真实的,符合科学规律的在科学问题解决中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是正确的。

问题是建立在已知判断的基础上的,经过对已知条件的分析判断,做出正确的解答。因此根据科学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问题的表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理解。一个表述不清、含糊混乱的教学问题不但无助于教学实施,还可能导致教学朝无序的方向发展。因此创设的问题在陈述上必须做到清晰、具体、完整。

3.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握教材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的状态。例如,“什么是物态变化”,这样的问题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把问题改为“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运用经验和知识来解答问题。

4.针对性原则

问题情景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认知上的缺口和疑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面对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有不同的资者和知识底蕴,有不同的主张和见解。因此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创设的问题情景与教学活动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例如,对于“浮力”的教学,难度较大,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不能给予关注,有针对性的给他们提供一些学习的空间,他们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失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捣乱课堂纪律。因此,在浮力概念建立过程中,实验过程中可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例如,通过让这部分学生对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受力分析,得出浮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变化发现浮力大小的变化等。这些问题的设置,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意识,而且还很好的调整了他们学习的状态。

5.情景性原则

情景性原则是要求将科学问题置于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在一种现实需要当中解决科学问题,使学生不仅体验问题解决中的困惑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还使他们认识到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情景性原则是创设科学问题情景,促进有效教学的必要原则,它是实现科学课程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需要,它能使学生以积极、主动、愉悦的情感来解决科学问题;它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提高学生未来生活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

科学问题的设计除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外,还要选择合适的问题设计策略。从科学问题的功能上看,有效的科学问题应该是那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体验最深、收获最大的问题,应该是能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发生积极问题解决心向、学习科学方法并形成正确观念的问题。

1.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景

在创设问题情景时,一定要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去,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具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将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中,在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在设计有关“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问题,宜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情景来设计,如“在远处就能闻到花香”、“洗衣服时把深浅颜色的衣服混洗,容易使浅颜色衣服染上深颜色衣服的颜色”、“在液化石油气中加入恶臭的物质是为了在煤气泄露时可以提前闻到气味,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等。由此提出“这些现象的共同原理是什么”的问题。

2.利用猜想创设问题情景

猜想是在对研究的对象、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材料及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思维方法。猜想也是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对某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可以利用猜想来创设相关的问题情景。如在探究“压强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提供这样的情景:某学生在河边玩耍,看见两女士在河边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她们体重看起来相当,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却有明显的差别。让学生观察动画并提出问题:哪位女士留下的印痕窄而深,哪位宽而浅?为什么?如果她们穿的是相同的鞋,但其中有一位女士还抱着她的孩子,那结果又怎样?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利用实验型创设问题情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学生对科学学习是对科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因此科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验过程中,关于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操作技能、实验中涉及到的数据处理方法、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改进等都可以成为科学问题设计的内容。

实验型科学问题情景的设计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设计成不同类型的问题。如实验方案型问题、实验操作型问题、实验分析型问题等。

4.利用科学知识的趣味性来创设问题情景

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以“趣”引思,能使学生处于兴奋和积极思维的状态,不但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还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期转向活跃状态。因此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往往能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愉悦的心情去思维,以求完整答案。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知识时,用锥子在一个带盖的矿泉水瓶底部扎几个孔,然后问:能用它来装水吗?学生看到用漏瓶子装水而水漏不出来。惊讶、好奇之后,思考急于想知道为什么,所以学生兴趣高涨,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再例如,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以先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军子弹的故事,然后问: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一颗高速飞行的子弹?这就使枯燥抽象的内容马上变得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马上就会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5.利用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创设问题情景

科学源于生活,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结合身边生活实际,创设实际化、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时能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如在“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这样三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晾衣服比冬天干得快?为什么把衣服展开比堆放在一起晾干得快?为什么衣服在有风时比在无风时晾干得快?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三个生活问题,而且也得到学生亲身的感受,因此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会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类似的生活情景有很多,如创设“压路机”、“钳子”、“菜刀”等问题情景,让学生探究“压强”的知识;创设“鸡蛋在不同盐水中的沉浮情况”、“煮汤圆”等问题情景,让学生探究“物体沉浮的条件”的问题情景;创设“高压锅”、“空调”、“电视机”、“照相机”、“醋酸”等问题情景,让学生探究其他的相关科学知识。

6.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运用计算机对多媒体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色彩呈现生动逼真的影像来加强教学效果。其灵活、生动、形象、直观的表现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例如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电子、细胞;宏观世界的天体运行和星象活动;远古绝种的古生物;登月球,游太空,下深海等的教学。如果此时,借助于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能将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形象生动,对学生的不同感官产生全方位的刺激,产生极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来。

7.利用科学知识的开放性创设问题情景

科学开放性问题因具有新颖性、生动性和发散性等特点,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喜欢。科学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应注重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交流、讨论的良好氛围,改变传统问题解决中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单向训练模式,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探究的平等参与关系。

例如,题1: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然后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的两侧,如果他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则可能有哪几种原因?

题2: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石蜡块。现在要测出它的密度,但身边没有天平,也没有量筒,只有两个可以放进石蜡块的杯子和一根自行车车胎气门芯用的细长的橡皮管,还有一桶水和一根大头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出这块石蜡块的密度。

8.利用悬念创设问题情景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某种有悬念的问题情景,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学习冲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问题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惯性”的教学内容时,可以事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机动车要限速行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在100米跑步比赛时,为什么运动员不能在终点线上马上停下来?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又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时浮力大的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小到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使学生产生疑惑,并提出许多问题:物体的浮沉到底由什么决定的?浮力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这种问题情景的设计,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地去钻研、探讨、合作,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当然,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方法,除了上述提到的以外,还有许多,如利用联想、幽默、游戏、课本中的插图等。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各种方法之间又可以通过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体现,它有利于学生构建更加牢固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自信”中培养能力。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无穷乐趣,而且教师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最佳状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王祖浩,张天若等.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科学教育原则范文

关键词: 远程教育 小学语文 择用资源 优化教学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现代教育技术涵盖了广阔天地。随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逐步实施,越来越多的“锅盖”飞上乡村学校的屋顶,不计其数的山里娃终于看到了山外的世界,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远程教育资源里可用的、好用的东西太多,信手拈来都是宝贝。但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某些乡村教师不加选择地搬用,导致学生接受不了,反而把好事办糟。这是因为教材版本不同,教法应因人而异,学情千差万别,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能被课件等远程教育资源牵着鼻子走。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立足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接收选择远程教育资源,剪切选择、组合、运用、创新,处理好教师、学生、课本与远程资源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时,一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多媒体;二要对文本、视图、音像等媒体资源进行合理选择,组合设计,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课堂网络教学系统;三要对各学科的教学环节进行周密安排,精心设计,避免双方受制于多媒体教学。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粗浅地谈谈如何选择远程教育资源优化语文课堂。

一、优化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无不信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如新课标所说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远程教学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语文第二册(北师大版)《小小的船》时,我精选了一个两分多钟的短片,展现了船的形状,很快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阅读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收效甚好。

二、精选教学资源,收效事半功倍

在语文课件的压缩包中,有不少珍贵的音频、视频和动画素材等,这些素材可放在幻灯片里使用,也可单独使用。教师应根据“服务教学,为我所用”的原则,对远程教育进行淘汰精选。如《我的战友》(小学语文人教义务版第十一册第十三课)一课的压缩包除了20张幻灯片外,还有2个音频、6个视频素材。我在介绍故事的时代背景时,播放了其中两段视频,学生一下子仿佛来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完全融入当时的情景中,再播放其中一段音频(课文朗读),自然而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再选择其中几张幻灯片辅以教学,非常轻松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另外几段音、视频素材在课后放给学生看,可加深印象。远程教育资源若应用得当,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用实录视频,分享名师教学

语文资源中有很多名师讲课的课堂实录,让学生感受到名师的风采。但这些视频中的名师并不知道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只管按他的方法上课,学生是否接受则不管的,因此我们在上课时要巧用这些视频。视频播放器上有“播放”、“暂停”、“停止”、“进度”四个按钮,在播放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跟着视频听、读,“名师”的问题提出来后,我们应马上按下“暂停”键,引导学生想一想,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在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听听视频中学生的回答(因为这些学生的回答都是标准答案);对于“名师”讲解中关键的、重要的、学生听起来吃力的地方,我们应马上按下“暂停”键,进行补充讲解,直到学生明白为止,然后再按住“进度”按钮往回拖(教师在备课时应找准回拖的位置),重新听一遍“名师”的讲解,以加深印象;一些简单或不符合本班实际的地方,可往前拖“进度”按钮,直接跳过这一段。“名师”在我的“指挥”下所讲的课基本上就符合本班实际情况,学生所学知识就十分牢固。

四、注意学法探究,树立钻研精神

第5篇:科学教育原则范文

关键词: 高师音乐教学 多媒体课件 设计原则 运用

在当今的高师音乐教学中基于音乐教学的特殊性,课件的使用非常广泛。人们常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音乐的表演、音乐的欣赏也含有视觉的成分。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课件不是万能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仍有很多的优点和可取之处,因此,如何高水平地利用课件搞好音乐教学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

一、高师音乐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

音乐教学课件广泛应用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各门课程中,在技能课、理论课、欣赏课等中都可看到它的身影。它是根据教学目标或为了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教师必须努力探索、潜心研究,精心设计出创意独特、构思巧妙,能体现个人教学风格的优秀课件。

1.科学、准确的原则。

这是课件制作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若失去了科学性,则后续的其他原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首先,应正确处理课件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关系。设计课件时,先要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围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选择课件的内容,编排内容的顺序,考虑内容展开的方式。切莫照搬教材,更不可离开教学大纲和教材另搞一套。就后者而言,既不可超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不适当地加大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又不可随意删减教材,而应做到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但目前有的教师为图省事,照搬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的网上下载的课件,而不是自己下功夫亲自制作的课件,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

其次,传授的知识应准确无误。准确无误是对课件的起码要求,课件中阐释的概念、法则,传授的技能不能有丝毫差错。包括图形要端正,图像要清晰,用字要规范。在上课之前应认真校对,保证不出科学性的错误。

2.辅助、从属的原则。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定了课件使用的地位是辅的,教师在教学中还是起主导作用,这是教学的基本规律。计算机辅教学亦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说无论将来科学技术多么发达,计算机发展到何种水平,计算机在教学中永远只能起辅助作用――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却一味追求高新技术,不顾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把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致使学生从头到尾看到的都是大屏幕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听到的都是音箱里发出的各种声音。原本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却只顾低头操作,而无暇与学生进行目光和情感的交流。这样的一堂课,虽然表面上看来新颖、花哨、动感,学生也能被新颖的形式和多样的内容所吸引,但是,教师忽略了音乐的本体和内涵,这样的音乐课绝不是一堂合格的音乐课,即使融合了再多的新理念,也违背了课程改革的本义。新课标指出: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剔除掉那些多余的和过于复杂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创造体验音乐、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这些对于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3.简约、艺术的原则。

音乐课件的制作首先要简要明了,主题突出。以音乐专业的和声课为例,课件中的文字部分可以把基本的概念、定义,常用的和弦连接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不可节外生枝,生拉硬扯。同时,文字要简明概括。运用时不可整版呈现讲稿,如果字体太小,教师又照本宣科,繁琐的内容就会使学生不得要领,思绪纷乱,继而情绪不佳,烦躁不安;照屏幕宣科则会使学生听着乏味,心不在焉,随之纪律松懈,课堂气氛压抑,从而导致教师威信降低。其次,版面上的背景要简洁。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的是背景上的图像、画面、文字等,背景只起烘托作用。若背景颜色不一,或背景上带有其他图案,即使是同色图案,也受无关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的存在肯定会影响注意的集中和对知觉对象选择的准确性。

课件的形式要充分运用对比、相关、均衡、对称等各种美感因素,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加工,做到既生动形象、实用,又美观大方、赏心悦目,最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课件内容的哲理美和形式的奇异美,进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高师音乐教学课件的运用原则

1.不可过分依赖课件。

笔者在听课时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位音乐教师刚开始讲新课不久,突然断电,他准备好了的课件和VCD都无法使用,他非常着急,甚至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从停电到来电的这段时间,他没有将教学继续下去,没有通过语言、自己的歌唱和黑板来为学生继续讲解音乐,而是四处联系电工尽快修复电路。突然的停电确实给教师精心准备的音乐课造成了遗憾,学生听不到音响设备放出来的美妙音乐,看不到为配音乐而准备的精美画面。但是,难道音乐课就要因为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不了而就此停止吗?离开了电脑就不能上课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此,我们还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和核心地位,如果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而放弃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师无疑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附属”,成为工具的奴隶。不利于音乐教学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2.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应该明白,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口头讲解,而非展示的课件本身。那么,在课件的运用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呢?

首先,课件展示前,交代学习的任务。教师要讲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意义,使之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动机。同时概括地介绍一下新内容的组成部分,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心中有数。

其次,在课件展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的感知进程。一要帮助他们学会排除干扰,舍去枝节,把事物的主要特征同次要特征分离开,从而使学生增强知觉的目的性。二要补充讲解课件中不明显的、较为隐蔽的或未展示出来的部分,以使学生增强知觉的整体性。三要点拨思路,使之多思深思,多疑善问,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

再次,随着课件的展示,要讲引伸和概括出来的抽象道理及规律性的知识,以引导学生尽快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还要讲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明白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将之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最后,一旦因某些原因致使课件无法正常展示时,就要及时果断地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保质保量地完成后续教学任务。

3.控制切换节奏。

课件教学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效率高,然而,若画面切换过快,如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就会让学生应接不暇,无法细看,更无法思考,导致教学过程中断。若短时间内知识量过于密集,就会使学生的理解、感知产生障碍,巩固知识便无从谈起,运用知识便一筹莫展。此时,从教师角度而言,教的程序似乎按部就班,而学的方面却早已停滞不前,岂不是教学过程的中断?而且,大量知识的涌现促使学生思维高度紧张,情绪处于应激状态,结果注意力分散,情绪懒散,头晕脑胀,自制力下降,听课走神等不期而至,随之对课件继续展现的一切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可怕的现象同样导致教学过程的中断。因此,课件展示的画面滚动的速度、配套的听觉媒体传播的速度及教师口头讲解的速度都不可太快,而应与学生思维的速度同步。

4.正确平衡运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现代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中,其动画声音等优势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及的,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但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交流、不同观点的讨论、逻辑推理过程的分析、优美的板书等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媒体课件所不具备的,同时教师的讲课风范、文化修养等软实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不同专业的特性及学生个体的差异,都决定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此外,还要发挥非语言手段的作用。非语言手段是由仪表、身姿、动作、表情、类语言(微笑、叹息、、轻咳、呵欠、嘘声)等作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有专家认为,在人们的交往中,有声语言只起45%的作用,而5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语言手段表现的。在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利用非语言手段补充和润色课件内容及口头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要通过学生运用非语言手段自然流露的信息判断教学效果,还要用非语言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调节学生的违记行为。而那些僵坐在或僵立在操作台前,表情凝重,目光只在电脑和大屏幕间回旋,很少面对学生的做法根本无法发挥非语言手段应有的作用。此时,无论课件制作的水平多么高,其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因此,只有将传统教学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教学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从事音乐教育的每个教师都不容回避,只有勇于迎接挑战,提高对音乐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水平,将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高师音乐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吴修林.多媒体音乐教学的几点质疑[J].艺海,2008,(3).

第6篇:科学教育原则范文

语音教学如此重要,而我们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高校至少在初级阶段能开设汉语正音课,专门帮助留学生改进汉语发音水平。本文主要探讨汉语正音课的教学原则,希望能够帮助汉语正音教师上课时有法可循,知道在课堂教学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精讲多练原则

精讲多练原则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讲解要从语言实践的需要和教学的重点出发,要讲得少而精,言简义明,恰到好处。同时,给学生更多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多说、多练。

“讲”和“练”是一对矛盾,教师讲得越多,学生练得就越少。汉语正音课的目的是纠正学生语音偏误,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发音水平。在汉语正音课上,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练习机会,教师便很难发现学生的语音偏误,当然也就无法帮助学生纠正语音偏误。因此,汉语正音课与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其他课型(如综合课)相比具有更加明显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也就更加要求汉语正音课教师重视“精讲多练”,将其视为汉语正音课的基本教学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的是在汉语正音课上,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难点和偏误,进行有效的讲练。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往往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由于母语负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难点和偏误。例如:很多韩国学生认为r是非常难读的一个声母,他们经常把该读r的地方读为l,而多数俄罗斯学生则并不认为这个声母难读。再如,声调问题一直是汉语语音教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但是各国学生学习声调的情况其实不尽相同:来自欧美国家的学生声调问题往往比来自韩国的学生更加突出。

不仅母语的不同会导致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难点和偏误不同,就是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学生,由于其性格、学习经历、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等不尽相同,其语音上的难点和偏误也必然不会完全相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掌握每一名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语音难点和偏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的是汉语正音教师要吸收当代语音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汉语语音有科学的认识,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汉语的发音。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语音研究的快速发展,语音学已经不再是传统上所谓的“口耳之学”。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音响学建立。后来,物理上的示波和频谱分析应用于语音研究而成为语图分析,通过语图对声波的详尽描述,逐步揭示出语音声波的频率特征,进而建立了实验语音学。实验语音学广泛运用X光等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对语音进行分析,这不仅对汉语语音本体研究意义重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普通话语音教学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例如:在我国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曾一直将zh、ch、sh、r 叫做“卷舌音”,这一名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并直接导致很多留学生发这几个音时卷舌过分。后来,实验语音学家对普通话X光照相的研究证明了“卷舌音”的名称不够科学,在教学中宜改为“翘舌音”,并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得到推广。果然,这一新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于2010年曾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发翘舌音zh、ch、sh、r时卷舌过分的学生很少。

因此,汉语正音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实验语音学等语音学说的研究成果,掌握汉语普通话发音的科学方法,将汉语正音课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推进汉语正音课的发展。

四、实用性原则

汉语正音课上所教的语音应该是汉语中实用的、常用的。有些音汉语中没有或者极少使用,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将它们忽略,以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现在有一些主流的汉语正音教材中也存在将一些不实用、不常用的音拿出来教学、练习的问题。比如有的教材把一些汉语中根本不存在的音节拿出来练习,如:zà、zí、zù、cá、cà、cǔ、sá、sí、sǔ、tá、nū、nǖ、nǘ等等。我们觉得,这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当然,任何教材都不是完美的,我们汉语正音教师要认真分析每部教材的优点和不足,教给我们的学生最实用的汉语语音。

五、突出声调教学的原则

我们强调汉语正音课要突出声调教学,其原因有二:

首先,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这是汉语语音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学好声调是学好汉语语音非常重要的一环。留学生的汉语语音是否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调是否标准。因此,声调教学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次,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现状来看,声调一直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留学生通过努力练习,往往能较好地掌握声母、韵母的正确发音,却很难把声调读得地道、标准。尤其对于一些欧美国家的学生来说,声调就像汉语学习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经常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到头来还是收效甚微。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们提出应该在汉语正音课上突出声调教学、重视声调教学。要做到将声调教学贯穿汉语正音课教学的始终。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声调教学,不仅指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个声调,还包括各种变调的教学和训练。

六、重视轻重音和语调教学的原则

鲁健骥先生曾经说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过去曾把《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汉语语音教学的全部内容,即只限于教声母、韵母、声调。现在仍然有不少新编的教材这样做,这对正规的教学是不够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应该把轻重音和语调纳入教学内容。”还说:“外国人学汉语,语音的最大问题是‘洋腔洋调’。对于“洋腔洋调”的形成,有各种不同解释,但归根结底在于学生没有掌握汉语轻重音的规律和语调特点。”[4]鲁先生的分析是很中肯的,现在国内的汉语正音课教学仍然存在着对轻重音和语调的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各大主流汉语正音教材虽然对语调都有涉及,但是往往放在全书的最后(如:王若江编著《汉语正音教程》全书共十四节,语调为第十二节;曹文编著《汉语发音与纠音》共十七章,语调内容被安排在第十六章)。汉语正音教师如果严格按照教材上课,到训练语调的时候已经接近期末,很可能匆匆而过,远远无法达到训练的目的和效果。我们觉得,教材受到编排的限制,有时把轻重音和语调放到最后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就要求我们汉语正音教师重视轻重音和语调问题,注意从教学之初就抓住学生的轻重音和语调,并贯穿于整个汉语正音课教学的始终,到学期末,再按照教材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个总结。这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七、趣味性原则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5]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然而,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在汉语各个语言要素的教学中,重视机械模仿、重复和操练的语音教学往往又是最为枯燥的。因此,很多汉语正音教师抱怨汉语正音课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我们汉语正音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贯彻趣味性原则,努力增强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呢?

首先,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教语音、练语音时每次都只是要求学生模仿、重复,学生怎么可能不觉得枯燥?其实,教语音的方法有很多,如:手势法、图示法、描述法、对比法、夸张法、带音法、符号法、音节法等;练语音的方法同样有很多,如:游戏法、话题法、会话法、诗词法、绕口令法、篇章诵读法、听写法等。教师应充分掌握每一种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其次,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幽默生动;

再次,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富有热情,用自己的热情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汉语正音教师如果能够注意贯彻趣味性原则,将极大地提高汉语正音课的教学效率。

以上就是我们提出的汉语正音课的七条教学原则。经过我们在课堂实践中的检验,贯彻以上原则有助于提高汉语正音课的教学质量。当然,教师们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自己的教学原则,从而促进汉语正音课的良性发展。

注释:

[1]张宝林.语音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

[2]程棠.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3).

[3]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20.

[4]鲁健骥.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J].大理学院学报,2010,(5).

[5]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61.

参考文献:

[1]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曹文.汉语发音与纠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王若江.汉语正音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何平.汉语语音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科学教育原则范文

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起源于60年代末,这一方面是由于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使语言教学得到了新的启示。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于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SyntacticStructures)一书对长期影响语言教学的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方式不能解释人们运用语言的独创性,掌握语言也不等于结构主义所认为的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与之相应,1971年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Hymes)在《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交际能力概念他认为一般语言理论还应包括交际和文化方面,既应强调语言知识又强调语言使用能力,既强调结构的准确性,又强调使用的恰当性。另一方面,以威多森(H.G.Widdowson)和威尔金斯(D.A.Wilkins)为代表的英美国家的一些英语教育学家也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感到当时流行的听说法(audionligualmethod)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他们认为英语教学的中心应着眼于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只是对结构的掌握。

交际法原则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其—,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其二,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功能;其三,语言的主要单位不仅是语法、结构特征,还包括功能范畴。交际法原则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前提。其基本教学单位是在一定语境下的话语(discourse),脱离了语境,话语就不具备交际功能。Thankyou不一定就是表示感谢之意,在某种情景中它可能用来表示愤怒或拒绝帮助。Excuseme在不同的语境中更是表达不同的意思。总之,同一形式可能有多种功能、多种形式也可能只具有一种功能。因此,教学活动应以话语在语境中能实现的功能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以便学习内容尽可能符合学生的需要,真正培养使用语言的能力。第二,语言教学过程必须交际化,整个外语教学过程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下使用真实的语言进行交际活动,这意味着语言课堂教学应该排斥机械操练,尽量创造较为自然的言语交际条件,按情景题材组织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交际场合中进行操练、大量使用信息转换、情景模拟、游戏、角色表演(roleplay)等活动形式。第三,在交际化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和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第四,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对学生的言语错误采取容忍态度,不以频繁的纠错打断学生连贯的语言表达。

我国外语教学经历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结构主义的听说法,现已进入了以交际为主的外语教学的新时化,1992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称新大纲)以交际法原则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为了保证实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内容部分,不仅规定了语言基础知识(语音、词汇、句法等)的教学内容,也规定了语方功能的项目。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新教材充分吸收了外语教学交际法理论,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需要编写各种有助于发展交际活动的语言材料,新大纲和新教材的采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学课堂英语的交际教学。

然而,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加上师资培训工作的步伐未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怎样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新大纲及新教材的交际性教学原则意图,组织好课堂英语教学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在阐述交际教学法原则的基础上试图对中学课堂英语交际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一、依据教材

新教材是新大纲所规定的交际教学的具体体现,它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安排语言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以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新教材不再单纯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来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而是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既考虑语言的功能、意念和话题,也考虑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因素,并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应该吃透教材,深刻理解体会教材不同语言材料的内在联系,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才能依据教材内容有效地组织好教学,在课堂上创造浓厚的英语交际氛围。

二、把握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通常,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依据的是教材内容及备课教案,这样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照本宣科,拘泥于教材内容及教案。因为一方面由于各地的教学条件、学生的特点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教师需要根据各地情况适当增补教学材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由于英语课堂交际教学是动态的,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不可能一切按教师事先所设计的那样运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构想设计都会因为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变化失去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以适应动态多变的课堂。

三、直观教学

中学阶段,特别初中阶段,英语教学都比较形象具体,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或者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易于实施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可以利用一些基本的教具,如图片、模型、实物、简笔画等,教师也可以借助手势、动作或面部表情来辅助教学。近几年许多中学添置了完整的电教设备,这也为外语直观教学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直观教学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为英语教学提供各种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合,有助于营造英语交际情境和气氛。学生不用借助翻译就能够理解所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thinlinginenglish),增加课堂使用英语的机会。利用直观教学也可以使教学方法及方式多样化,可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器官都参加活动,符合儿童少年的心理学发展规律,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语言交际活动。

初中学生爱说、爱动,善于模仿,记忆力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喜欢尝试着把学到的语言材料随时进行对话、叙述和表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适合于初中学生的特点,便于学生边学边练,学用结合,使所学语言材料能够在运用中获得巩固和提高。

在初中英语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或设计一些游戏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掌握所学内容。初中教学既可以参考、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教学游戏,教师也可以自己根据教学内容,匠心独运地设计出紧扣所授语言材料,又为学生所喜爱的游戏。例如,在学习“Isthisa…?”“Arethereany…?”“Whereis…?”等句型时,根据孩子们的好奇心,灵活多变地设计一些猜物、找物、捉迷藏的游戏。学习现在进行时的句型,可以用已学过的动词在一些卡片上写些“指令”,如“eat”,“swim”,“plantatree”,“putonajacket”等等,请学生前来任意抽一张,照所写“指令”做个哑剧动作,同时发问“whatamIdoing?”其他学生进行猜测,“Heiseating.”“Heisswimming”,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所学内容。并且进行了交际训练。

第8篇:科学教育原则范文

一、发展性英语教学评价概述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教育教学界的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产生深远影响。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互相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加德纳的这七种智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其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那就是,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老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教育教学的不同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作品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多元智能理论”为中国目前改革基础英语教学评价体制,落实新课程英语教学目标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给予如下启示:(1)评价的标准具有多元性:不同的人在7种智能方面具备的比例各不相同,因此,基础课程的学业评价也应是多元的。(2)评价的目的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基础英语教学的评价目的在于通过识别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为学生提供发展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机会,激发并保持他们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3)评价的形式应是学生的活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只有在社会生活和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中,在问题情景或特色文化背景中,才会有某种智能的体现。因此,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到学生扩展学习的内容领域,去开拓与多元化智能结构相匹配的学习活动。(4)评价的核心为“全员观”。首先,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基础阶段的学业评价在于帮助学生找到并提供成功的支撑,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优势智力能源;其次,评价者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学评价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同时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自我协调地发展自己,尽可能使自己在多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再次,学生的智力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为此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们,善于挖掘它们的智力潜能。(5)评价的方式尽量采用档案袋和活动法:单靠纸笔测验是很难测出学生的多元智能的,档案袋和活动法却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等多方面记录和观察学生的表现。

借鉴国外外语教学经验,能够得到如下的启示: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小班化语言教学”和根据语言能力编班;教学方法和形式上,以外语教外语,创造或浸入真实环境学习语言,将语言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起来开展教学。国外外语课程评价总趋势是从重视语言要素转向语言实际能力的运用;从强调书面转向口头;从重视结果转向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个性等等。听说能力的检查以课堂口语练习、角色扮演、配对、小组互动等为依据。小学以口语为主,尽量少做书面测验;中学则以口笔相结合,书面测验以自由表达为主。评估方式并不是完全以考试、测验成绩为依据,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讲求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二、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学评价的要求和原则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评价应能使教师获得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评价应能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评价原则是: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并在学习中积极、有效地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2.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及阶段性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3.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及时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高中阶段形成性评价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高中阶段形成性评价的任务应具有综合、语用、合作和思维等方面的特征,而不只是对简单的微观语言行为的评价。评价应更关注学生在完成综合性语言任务中表现出的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讨论、合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有条理地展示任务成果的能力。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

4.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 (1)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 (2)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就? (3)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不足? (4)评价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

教师要客观分析和认真研究评价结果,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建议,给予指导。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参与表现,这里的参与不仅仅指行为参与,还包括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评价不仅仅是纸笔考试,还要采用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态度、行为表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有促进作用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发挥评价对于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指导教师改进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评价的主体上,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积极有效的评价应贯穿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根据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发展和使用不同的评价工具,有效发挥评价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性评价活动和方式应尽量与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真实的生活相接近;应创设有意义的评价活动,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例如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评价应尽量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多种听、说活动,如讲述事情;报告过程与结果;演讲;角色表演;采访活动;转述故事或意见;猜谜活动 ;短剧表演及小型辩论会等活动在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对自己和对其他同学或小组的评价。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发挥鼓励和激励作用。

三、新课程标准下英语课程评价模式的构建

发展性评价又叫过程性评价,它是针对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发展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运行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这一评价形态受到课程评价理论工作者和教师的普遍重视,已成为现代课程评价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新课程标准下英语课程的发展性评价可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也称学习记录袋,英文单词是portfolio。成长记录袋比较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相关作品及其他有关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二)注重过程的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景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并对其表现做出客观评价。表现性评价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对高中的英语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

(三)定性的学习报告单评价

为了新课程评价成功实现,充分体现学习报告单在评价方面的综合性,记录的真实性及信息的多样性等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使之成为学生综合评价的主要载体,发挥其应有的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 姜正洁.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的发展性评价

第9篇:科学教育原则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宋川(1983-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政治社会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课改背景下中职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30141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57-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普及幼儿教育”的新要求。在此原则的指导下,为推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加强幼儿教育,必须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我们在对河北省保定市的多所幼儿园和高职学校进行了调研之后发现,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观念陈旧,改革步伐缓慢。目前,凯洛夫课程设置理论仍旧是指导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理论。该理论的缺陷在于只强调学生单方面接受知识的灌输。这种接受式的学习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而且忽略了学前教育的特点。故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委员会主任钟启全认为,这样的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至少落后五十年”。①

不仅如此,当前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步伐缓慢。具体表现在:课程大纲的设计忽视了对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毕业生素质明显滞后于幼儿园发展的需求。毕业生一方面缺乏研究、知识整合以及对幼儿素质进行有意识培养的能力,另一方面无法实现与幼儿之间的良性互动。

2.课程设置结构混乱,缺乏系统性。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混乱无章的课程设置,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幼儿教育专业能力的提升。结构混乱具体表现在:(1)课程设置冗杂,多门课程设置同样的教学内容,造成内容反复和资源浪费。比如舞蹈理论课程,就有舞蹈必修课、舞蹈选修课、幼教理论等多门课程讲授。(2)课程设置缺乏,一门课程承担多门课程的教授任务。如口才课程、语文课程、普通话课程的重点不同,本应分开讲授,但多数学校仅开设语文课程,希望这一门课程承担口才、普通话、演讲等所有与表达相关的教学任务,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在实际教学中只会导致课程的原有重点得不到很好的传授,新增的知识点也一带而过。这源于部分课程设置者对教育知识的匮乏和对教育规律的忽视。(3)课程设置无原则,随意性大。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应该是专业规则和课程大纲,而部分学校存在教师定课程的现象,有些院校甚至由于某门课程专业课教师多就增加课程设置比例,无专业教师就少开甚至不开。(4)课程设置领域狭窄。这主要体现在教育年龄上,现在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集中在满足3~7岁儿童的教育需要,忽视了保育员课程、0~3岁托幼教育课程以及农村地区的学前班教育课程,由此也造成了课程缺乏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适应性。

3.毕业生能力匮乏,难以迅速适应工作。课程设置的陈旧和混乱,导致毕业生能力严重不足,难以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由于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工作一段时间后仍然无法适应,或主动提出辞职或被辞退,故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一次对口就业率偏低(约22%)。不仅如此,70%以上的幼儿园管理者表示,刚毕业的新教师无法正常教学,至少需要一个学期的适应期。尽管背后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基础知识不牢固、专业技能不熟练、个人心理素质差以及沟通能力和个体修养不高等,但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根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此,要根据我国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从方向上对其课程改进原则进行深入探讨,并做到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关于制定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提出了制订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结合国家方针的导向和教育专业的特点,文章提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1.适应性与引领性相统一原则。以适应社会为需求毫无疑问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第一原则。各大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开设和专业课程安排上应该注重科学性,即在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和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合理进行专业设置,以达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竞争能力的目的。但教育有其特殊性,课程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是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的,过分强调适应性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教育引领功能,不仅会导致市场的日益无序,更可能导致反教育性,结果教育得越多,受到的束缚越紧。

因此,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引领社会需求。这种引领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追求学前教育本身的纯粹性,从自身特点出发,通过理论层面的精密分析,进行合乎此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设置;第二,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学前教育毕业生的重点是学习理解、引导幼儿的能力,培养责任心和爱心,因此需要把学校的教育理念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帮助用人单位选择适宜的毕业生。

2.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原则。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有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须保持相对稳定,否则将无法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进而影响幼师人才培养的质量。调研发现,频繁调整课程设置的做法使得师生无所适从,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更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庞杂混乱,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尽管要保证稳定性,但课程设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幼儿教育理念的提升和形势发展,课程设置也要进行相应修改。课程的管理者、编制者以及教育工作者要根据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只有时刻紧跟幼儿教育的发展步伐,并依据一定规范对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修订,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幼教人才。

3.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统一原则。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要求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系统性,能够满足学生未来3~5年的职业发展需要。专业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统筹安排课程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整体把握课程的学时分配,形成较为科学的课时结构,力求避免内容重复,资源浪费。应积极完善舞蹈、声乐等训练场地,合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挖掘自身潜力,进行系统管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

保证课程系统性的同时,应该尊重幼儿教育的特点,注重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技能课程)的独立性。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在此类课程的学习中得到锻炼提高,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幼儿教育的公共课与专业课程的比例约在1.51,并且经常随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这过分强调了公共课程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专业技能的训练。并且高职和本科层次的课程设置比例非常接近,没有突出职业学校的优势,故急需以政策的形式规定专业课程的课时数和课程内容,以保证其独立性。

4.宽基础与精技能相统一原则。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要是初中学历的毕业生,这部分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因此宽基础的专业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国《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实行优化整合,集中力量深挖技能,保证学生做到技能精、能力强,以培养未来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质量幼儿教师。

[注释]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2:29.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王振宇.论我国幼师转型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J].幼儿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