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教学改革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改革 改革原则
中图分类号:F243;G642 文献标识码:A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力资源正在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正如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管理者用在人的管理与进行人事决策的时间应当远超过花在其他工作的时间,没有任何别的决策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会像人事决策与管理上出现的错误那样持久和难以消弭。”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程度,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阐述了对组织中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及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使学生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程教学中的问题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教师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大多缺乏对这门学科的资深研究,更不用说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大多数高校,该课程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水平和管理实践能力水平普遍不高,这也正是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缺乏高效性的重要原因。
教学内容方面。许多高校在2000年左右才设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国内在本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基础上编写的教材很少,主要引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然而东西方文化及企业发展阶段、市场环境的不同,加上国内教师对西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解程度偏颇,导致教材内容被简单教条化传授,不能适应中国企业现状的需求,解决不了国内企业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教学与现实脱节,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方法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既需要理论知识的讲授,更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共鸣,使学生很难掌握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层次涵义,达不到实践性学科的教学效果。
教师仅仅知道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内容是什么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学好该门课程并从中受益,我们需要确定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一是激发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趣;二是促进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的理解;三是培养学生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坚持以上三个原则,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给出以下建议。
3.1教师队伍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升
建立一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在职培养或进修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积累管理实践经验。引进人才时,同条件下优先聘用具备行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邀请成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定期来校开展讲座和座谈活动,让学生谈出听后感。有了具备先进理论和实践管理经验的老师,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前沿,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3.2教学内容多元化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兴趣就像杠杆的支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基本的教学内容满足的前提下,增加教学内容边缘知识作为引子,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学好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可以把管理好自己做一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做一份自我管理计划,包括学习计划、读书计划、情绪管理甚至可以是未来人生计划,这份计划可以交给老师,家长等其他信任的人作为一个计划见证人。还让学生思考怎么样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可信度、人际沟通,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创新等诸如此类,使学生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念,较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领悟管理的真谛。同时,在关键的知识点的讲解上,大胆地做了相关的拓展和延伸,或增加一些新兴的知识点。
总之,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尽所能给予学生更多更有益的知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引子,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更容易消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3.3教学方法多样性结合
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模式,建议采取问题讨论、小组活动、案例研讨、情景体验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加贴近真实世界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不同角度理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问题讨论方法:每章学完提供相关问题,使学生记住本章重点概念内容。小组活动:就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设计小组互动活动,学生按小组划分自由组合,推选组长,使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案例研讨:选择贴近国内现状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或者让学生自己间接或直接寻找案例并研讨分析,以强化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景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开发、规划和贯彻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获得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侧面更深层次、更个性化的感悟。
多种教学方法并进,使学生活跃思维,被动变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
统计分析方法在社会经济活动与管理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习和掌握统计理论和方法对解决经济和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统计知识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在各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均将统计基础作为一门必开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与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以分析、解决社会经济实际问题。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诸多体会,学生普遍用“难、繁、枯燥、没用”等词来形容统计基础课程;有些教师也认为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文章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对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性发展,改变影响教学质量的消极因素,促进教学质量与效果。
1 课程的特性
1.1 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统计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进行定量分析的有效工具。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经济管理专业的许多课程基本上存在一致性,而且它们之间存在许多内容的一致性,它们知识间的重复联系,比如会计管理方面,物流管理专业中的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等都需要大量的统计方法的应用,是各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1.2 提升学生的统计基础技能
高职院校的统计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的是统计的基础技能,而不是统计的具体专业技能,因此对于学生的教学要具有侧重性,也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搜集资料与整理的专业技能,因为只有掌握最基本的技能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水平,实现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目的。
1.3 强化知识的实践应用
统计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对于统计技能的掌握与理解,而是要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因为在未来社会发展中需要人人具有统计思维意识,让学生在具有专业的统计知识的同时还要形成良好的统计意识观念。统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知识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任何技能的掌握都需要进入社会给予实践检验,因此在学校的教学中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统计问题。
2 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按照统计实际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和职业实际岗位对接,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课程改革本着“理论够用、适度,强化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按统计实际工作过程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设置为认知统计、统计设计与统计资料搜集、统计资料加工整理及表现、统计资料分析与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四个项目,是教学内容贴近了真实的统计实际工作过程,是学生能清晰、明了的理解课程的学习目的,为学生后续工作或参与统计从业资格证、助理统计师和统计师考试提供知识支撑。
2.2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特点
统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应用和实际背景出发,使学生在实际中识别统计方法的应用环境,正确应用统计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依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及高职学生发展的需要,讲授中不要追求理论上的完整性,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基本方法的实际应用。结合大量的国家、行业和企业的相关资料,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这样既可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又使课程的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实际问题与所学理论与方法的距离。
2.3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课程教学过程中选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对课程的基本内容采用讲授法讲解,避免复杂的推导过程,采用“由易到难”和“精讲多练”的方法,确保核心知识点的掌握,重视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教师不把所要讲的知识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是“话到嘴边留半句”,故意设“障”布“疑”,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注重课堂讨论,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断增进学生的理论理解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知识讲授过程中,将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老师选择具有针对性强的社会真实案例,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的应用案例分析引导发挥案例服务于教学,通过案例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的对案件分析,建立合作小组,发挥学生的主动探讨能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使学生既能学到相关的统计知识,更能锻炼统计实践技能,并且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使用。教学过程中将粉笔、黑板、多媒体合理组合运用,课堂上老师的灵感、提问时学生的答案、重点内容的再次强调等用传统板书来展现,比多媒体更有及时性和随意性,控制灵活。课程的知识体系、案例的描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展示等采用多媒体展现,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必要时可以加声音、图像以增强效果,更直观,便于理解,记忆深刻。同时,统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大量数据的处理,针对学生已学完计算机文化课程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借助计算机、利用业余时间来实施统计方法的应用。例如在讲述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内容时,利用Excel软件的“图表向导”设计统计图表,利用函数公式计算分析指标,使复杂的统计计算简单化,增强学生的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实操运用能力。两种手段相结合,相得益彰,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4 培养学生统计思维,强化知识应用能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2007年12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还引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
各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引导,纷纷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下简称《课程》),对于该类课程的建设也在不断地摸索与完善中。但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课程》的设立还基本处于初步阶段,在该课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独立学院更应加强对该课程的重视,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起到积极作用。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独立学院的迅速发展,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但大部分独立学院处于自力更生的状态,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的支持远远低于对公办院校的支持力度,所以独立学院更应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体现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吸引生源报考的重要因素。要让独立学院在高校竞争中发展起来,幸存下去就得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
对于《课程》的有效实施,是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独立学院《课程》开设还留于形式,未能因材施教,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有限。这主要还是在于独立学院对该课程的开设普遍还没特别重视,主要反映下以下四方面:第一,在课程性质上来看,主要是以选修课或者低学分的必修课的形式开课,课时量普遍偏少。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对该课程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第二,在教学模式上来看,模式单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助案例、小组讨论等形式展开,但引用的案例普遍陈旧,没有针对独立学院其生源性质的特殊性进行设置,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热情不高,不积极等现象;第三,在教学内容上来看,该课程设计的内容范围广泛,包括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就业市场、大学生职业道德、大学生就业途径、大学生就业权益、大学生自主创业、毕业生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等方面,这又与课时数偏少形成矛盾;第四、在师资队伍上来看,任课教师基本由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担任,缺乏专任教师,虽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经验丰富,但对于课程的专业性上来讲还是有待提高。
以上存在的问题表明,独立学院开设的《课程》教学效果欠缺实效性,因而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大招生,致使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加,国内经济发展缓慢使得社会需求量相对不足。特别对于独立学院生源特性来看,独立学院夹在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公办本科院校之间生存,必须优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机联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社会的发展,立足独立学院生源的现状,对《课程》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层面上,我国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规划性。大学生以成绩论人才的概念与不再只追求成绩优秀而更注重综合素质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找出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而不断提高不足之处,从而提升整体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符合社会需求。
从学校层面看,就业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高校职业规划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手段;有利于高校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培养方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学生层面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特质以及潜在优势,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职业做准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逐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为实现自我价值扬长避短,最终迈向成功[2]。
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
1、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
目前独立学院《课程》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这与该课教学目标相违背。因此合理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学习动力是课程教学内容改进的主要方向,其应以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对职业的探索,从而达成一个平衡为原则,从而引导大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课程注重以学生的“学”主导,任课教师在课程授课中起到的是引导、启发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有助于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 英语教学
英语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强调了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给当前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新活力,不过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在这样的新旧交替时期又有些不适应之感。
1.农村英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学生英语基础太弱
学生基础太差是新课程改革中新教材教学的最大障碍。按照新课程设置要求,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必须开设英语课。在农村中学,就以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上七年级时英语基础基本等于零,因为他们在小学里没接触过英语(据说当时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开设英语课),只有个别学生接触过半年的剑桥英语,能说出几个常见的英语单词,有的连26个字母也不认不全,以这样的基础去面对词汇量大、板块组合新颖、内容生动有趣、练习设计灵活、口语训练充分、知识背景广博的初中英语预备教程和牛津初中英语,大多数学生开始是好奇,接着是积极尝试,最后因为天书般的英语使其中的一部分学生不得不放弃。
1.2两极分化提前且情况更严重
虽然现在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7A之前有初中英语预备教程作为过渡教材,但是这种“压缩饼干”式的编排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到大量的词汇,而且多数单词过长,众多的英语句式、复杂的英语时态、大量的日常用语等密集出现,内容编排上跳跃性太大,涉及到的知识面太广。尽管在时间的安排上学校对英语学科是大大地倾斜,但是要让基础差、年龄小、心智发展水平还不成熟的初一学生在半年时间里学完过渡教材,并达到“四会”的教学目标,其难度可想而知。从一开始,多数学生就感到英语学习十分费力,开学才几周已有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出现了“分化”形象。两年下来,这种分化愈演愈烈,小部分已经入门的学生越学越轻松,一大部分学生还在艰难地跋涉着,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基本上已经放弃了。
1.3教学设施简陋
新教材教学过程实施中的手段和设备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村初中虽说这几年在硬件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对照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一时还跟不上新课程的要求。有的学校英语教学设备仅限于大小黑板和教师自制的图片、卡片、简笔画,以及教学挂图和教学磁带,有的学校仅有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因管理等原因无法使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缺失,让农村的学生享受不了优秀的英语教学资源。
1.4得不到家长的有力配合
农村学生的家长相当一部分作为“农民工”流向城市,学生在家中基本是依靠半文盲的爷爷奶奶照顾。虽然他们在物质上能给予学生很好的保证,但是在教育上,尤其是家庭作业没有父母的辅导、配合和督促,学习中遇到挫折和烦恼无法倾诉、无人疏导,久而久之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学生的英语学习得不到合理的检查与反馈,他们的英语学习评价也就得不到真实的体现和反映。新课程倡导的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互动、整合的设想难以实现,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1.5教师队伍缺少进修和培训
推进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新形势下,作为教师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向教学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这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的教学业务和技能的提高还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与帮助,需要有一定的培训学习时间。
2.农村初中英语课改实施建议
2.1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能及教学水平。
农村英语教师应经常组织观摩教学录像,轮流选派外出学习、参加教研会;学校教研组应订一些涉及不同专业理论的报刊,组织学习与交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和外地的先进经验,从观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定期召开教研组会议,让教师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研究成果,相互听课评课,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素质。
任务型教学是在实施新课标、使用新教材后在全国普遍推行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使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教学资源渠道,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如果英语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现代英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那么教出来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会发现他们所学的英语是多么落后于时代。
2.2农村学校需要装备现代教学设施。
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的普及和使用,使得每个学生的知识源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学生的知识主要是来源于课堂、教师、书本,而电脑将学生和世界信息知识库连接了起来,可以随时了解世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体育等各个方面的最新消息。这些强烈的文字、图像和音响效果,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自我的需要和乐趣。用电脑作为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更增加了教学的拓展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电脑为教师和学生打开了世纪之门,提供了最新的信息和知识,为随时掌握世界最新信息创造了先决条件,课堂教学再也不会枯燥无味了。
2.3农村英语教学提倡小班教学。
走出当前农村英语教学的误区,小班教学将会是未来可选的最佳之径,它将密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师更容易根据课堂情况和学生情况及时变更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任务型教学手段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师与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2.4需要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有效联系机制。
【关键词】室内装潢设计专业 高职高专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34-01
0.前言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与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职高专在专业教学若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其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提高各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室内装潢设计专业作为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学生基础水平差、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课程教学方法定位不够准确以及缺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等等,这对室内装潢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因而,对该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改革,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以下笔者将就室内装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提几点意见与建议。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在对高职高专室内装潢设计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时,应当依据专业的调整与更新,对其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这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点[1]。就室内装潢设计专业而言,在对其课程进行设置时,应当依据现今专业的发展,对其实际的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例如在“色彩构成”基础课程中,可依据专业变化与时展,对其课程内容予以调整,增加一些有关光和色彩之间的关系、家居色彩以及娱乐空间色彩表现等方面的内容;在“平面构成”基础课程内,可适当添加一些有关三居室平面图点线面的表现方式、室内背景墙面的分割和比例、书架的构成和表现等方面的内容。上述中所提及的一些内容,都是室内装潢设计专业学生到高年级之后所必须学习的内容,学校在学生低年级时就让其提前涉及这些内容,可以为其今后专业设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往教学中所采用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渐发展为新时期教学的必然趋势[2]。例如在室内装潢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时,采取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即让专业学生亲身参与到工程项目中,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完成课程任务的整个过程,就是参加工程实践的过程,通过参与实践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且还能强化教师与学生彼此间的互动、交流,进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采取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如信息处理能力、项目协调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的培养极为有利。
3.加强课程实践和交流
交流促进学习,沟通使人进步,在室内装潢设计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交流与沟通是极为重要的,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可以实现自身的专业水平的提升。在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期间,可展开多元化的交流,如加强院校和院校之间、院校和设计单位之间的交流,可以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推进专业本身的发展与建设,能够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换信息,且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以确保专业设计教学理念的更新,且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此外,在互动交流过程中,能够构建开放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运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在诸多方面(如专业课程、师资力量等)开展合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3]。
不论是学习哪个专业,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学生进入社会、走向市场,投入实践运用。德国,其设计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十分有名的,他们在设计教育中,往往将“为设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创造参与设计实践工作的机会”摆在第一位,且始终坚持并相信: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能力等,是由客户、企业以及社会来判定的。在我国,企业在对设计专业人才进行招聘时,往往都会要求一点,即拥有两到三年的实际工作经验,这种做法从某种层面上而言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质疑。对此,高职高专院校的设计专业教育,应当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由纯粹的知识传授向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方向上转变。在室内装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注重实用性与社会性,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具体运用办法与手段的指导,推进专业学生智能结构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应当站在时代与社会的高度上,对专业动态变迁进行分析与研究,大力开展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引进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专业设计人员,以构建强大的专业师资团队;除此之外,还应当进一步加强市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例如“设计实践”、“设计实务”、“设计见习”等等,以此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的目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室内装潢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育中的一个关键构成部分。然而,一些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更新思想观念,强化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对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效率,为社会培养具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范亚华.对中职装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J].职业技术,2011,(1):2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而复合材料是建立在三大传统材料基础之上的新型材料,是新型材料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比模量高、可设计性强、抗疲劳性能好、耐腐蚀性能优越以及便于大面积整体成型等显著优点,显示出比传统钢、铝合金结构材料更优越的综合性能。它目前广泛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对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具有复合材料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复合材料专业的主要目标之一。《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是高分子材料和材料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该课程可以使学生对复合材料工艺发展及趋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然而,随着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课程内容也需要不断发展和更新。当务之急是通过课程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革,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本专业培养出优秀的复合材料研究和生产技术人才。
二、课程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课程4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40学时,实验8学时。该课程全面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包括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他类型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与设备。以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与设备为主,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由于缺乏高效的交流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难于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助教学,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课程教学资源需要加强;教学团队人员不够稳定,团队建设中还缺少具有高瞻远瞩的建设性建议及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加强,新知识、新技术与实际工程问题不能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大纲未能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强化;教与学的协同性和互动性还存在单一性,大多作业模式是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写作业、教师改作业的环节,学生有应付和厌烦情绪;考核方式比较单一,需要用更加科学的方式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团队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其中,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要加强团队建设,培养和传承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团队意识。要求团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科研经历,能够将科研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形成一支人员相对稳定、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梯队,从而为学生传授最新的前沿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
紧密联系当前复合材料工艺的发展,动态跟踪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科研促进教学的方法,将在国内外高影响因子期刊和国际期刊上刊登的科技文献引入课堂,将复合材料的不同工艺采用专题报告形式,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材料和工艺发展的最新动向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课程教学创新和考核,培养学生思索和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例如,每次上课时都要给学生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回去查阅资料并在下次课上展示或以小组形式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开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体参与者,积极性得到了大大提高。这一教学方法已经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同事们的好评。另外,在教学中要充分注重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适应,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采用激励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多媒体教学系统,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将不同成型工艺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及设备形象和直观地表现出来,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和寓教于乐的目的;建设网站,加强网络教学的互动平台。加强与企业密切联系,获取实时工艺与设备资料;加强网络资源共享与开发互动平台,以积累丰富教学资源,使得学生打开眼界、思路开阔,与国内外最新技术相接轨。本课程组成员之间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根据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培养方案的要求,定期修改教学大纲及相应的教学内容,使该课程既符合本专业的学科体系要求又能够反映本学科最新的前沿知识水平。
(三)实践教学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学科,通过实验可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实验项目明确,针对常用的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编写实验指导书,开展有代表性的复合材料工艺,如手糊成型平板玻璃钢、蜂窝成型、层压成型、RTM成型等;走到企业中去,对复合材料不同工艺进行观摩和实践。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考试考核是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阶段的一项重要学习活动,正确运用考试考核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素质的提高,能评估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引入多项分数评价机制,建立有效、可信的考试机制,同时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也是学校课程建设水平以及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本课程主要针对不同工艺及设备的应用,仅以期末试卷考核难以正确衡量学生的水平。为此,本课程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互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成绩评定积极推进多元化。比如平时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个人展示和小论文等都可以算作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从而达到课程要求达到的目标和目的。
四、结语
关键词 课程建设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手段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Economics Curriculum which Takes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s the Goal
YUAN Li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3)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way of market competition, the theory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develops, and how to better use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to solve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the employer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n students'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 capabilities, to meet market demands, train applied talents, we recommend that economics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works on the building un4der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discipline i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emphasizing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Key words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objects; teaching methods and ways; professional ability
0 引言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平台课程中的工程经济学,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技术问题,它为后续课程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效果的定量分析方法,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将工程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整体框架下进行,研究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质量的社会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确立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具有项目经理和注册造价师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工程管理专业的同学在本科毕业之后可能会有多种选择:狭义的工程管理、工程咨询、造价管理、工程监理以及考研,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工程经济学的运用,对工程与经济结合的理解以及领悟则是他们执业的首要要求。在我国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的执业资格考试中,工程经济学是必考的、通用的一门基础课。为了学生从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必须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工程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由此,我们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应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组成,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提升学生的工程职业能力。
2 改革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研究学生学习规律及学习兴趣,根据本科教育特点及教学时数,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思想上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
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上选用优秀教材,以教科书内容为主,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
在课程讲授上,具体教学内容参考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及国家新的规程、规范,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知识,把握求职竞争的先机;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对课程主线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归纳、总结形成讨论题,以讨论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课程要点、难点的讲解,图形图表及案例资料的演示,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以保证课程讲授条理清晰、信息量大;而公式的推导、推理过程等一般采用板书方式,以便学生主动思考,参与推导过程,帮助加深理解。总之,本课程的讲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具体授课方法和手段的确定以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原则。
3 制定与提升学生的工程职业能力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工程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应确定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组成,组织对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进行编写,集中力量将教师多年参加的相关科研项目整理、简化、编制成适应学生设计的工程背景资料,建立课程设计选题资料库;力争使学生进入一个开放式的工程实际情景中,学会从设计题目入手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及数据处理,掌握具体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估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前期决策中核心问题的综合能力。
4 注重理论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环节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本课程从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入手,重点讲授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较为抽象的工程经济原理用具体案例表示出来,以加强现实感,便于基本知识点的贯通和综合应用;在课程设计中,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强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课程设计等有指导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强化训练,为学生在随后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从事相关的专业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参加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横向科研项目的辅助研究工作,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点、独立分析实际问题、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5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生建立多层次的学习、交流和互动平台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将本课程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授课教案、电子课件、经典例题、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指导及背景资料库等教学资源上网,并通过答疑、E-MAIL进行讨论和意见反馈,有助于解决学生预习、复习、自学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方式。缩短同学与教师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同学们的疑问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同时在教学网站上提供系列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研究论文和研究网站供学生阅读。
教学资源上网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学,以及由于课堂信息量大给学生做笔记带来一定困难等问题,并有助于形成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健康发展的机制。
6 总结
随着市场竞争方式的变化,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在发展,新的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的优化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毕业学生出口状况及教学计划形成自己的特色,将工程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整体框架下进行。
(1)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及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研究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组织论证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以达到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实践性和系统性;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知识,把握求职竞争的先机。
(2)研究工程经济学课程特点,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课程主线进行重新设计,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3)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如课堂讲授、上习题课)和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应用、网上答疑等)的紧密结合,为学生建立多层次的交流和互动平台。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教研项目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袁丽,冯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强化途径研究[J].价值工程,2013(11):301.
[2] 曾淑君.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13(2):129-130.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学;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94―02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中小学也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如火如荼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中,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带来了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一 存在的问题
1 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的问题
在新课改中一直比较热点的问题就是“课程整合”,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过程,并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新课改提出将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的模式,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以其它学科的知识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课程教学之中,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但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老师习惯性地只是关注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与提高,忽视学生对这一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总是以一句“以后你们自然就会了”或“上大学后有的是时间学它”来应对学生的质疑。从而逐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所谓的学科整合就成了老师们课件制作能力的大比拼,学生只是老师作品的一个“看客”而已。
2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改开始后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不同程度的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教授计算机知识,就是片面追求学以致用的“职业培训”,尤其是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学校和家长也不愿学生过多的接触计算机这一信息技术的重要工具,担任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也在各种舆论中更是呈现出不应有的“职业倦怠”,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只是一个“门面”,其本身的教育教学实效已与国家原定教育目标相去甚远。
二 改进的方法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任课教师,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仔细思索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优化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有其特殊性――个性,是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辩证统一。信息技术教学的“个性要求”主要有:技术性,强调信息技术与工具的运用,强调教学手段和内容的高科技含量;素质性,强调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整合性,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度,强调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化;发展性,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而不断调整,强调所有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注重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学生的实际,还要注意各个环节的相适性、完备性和它本身的独立性、简练性、针对性等。以下是笔者对于新课程改革中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1明确教学关系,彻底转变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的角色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关键在于彻底转变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当我们的教学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互助、平等和友好时,学生的学习也将会随之成为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习过程会以原来记忆为主的知识掌握转变为发现为主的知识建构,知识的获得将由个人的、机械性的记忆转变为互动的、体验的过程。所以,“用心经营好自己的课堂,一切回报皆源自于此”,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不断进步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1) 教师应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任务的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让课堂转变成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如在“网页制作”这节课教学中,教师不再按部就班的向学生讲解制作过程,而通过引导学生浏览欣赏他人个人主页,自主设计规划自己的网页,然后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全班同学,师生共同欣赏评价。
(2) 作为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善于发现和利用课堂中的错误,从而加以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在发现中不断进步。
(3) 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适时捕捉课堂中瞬间闪现的“火花”,成为他们其中的一个学习者、合作者和竞争对象,从而能够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程、质量和结果起到更好的评价,成为一名合格的评价者。如在一次模拟练习中,无论怎么做教师的成绩总是达不到100分,可有一位学生竟然答出了100分的好成绩,当教师把这一情况如实在班级中宣布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几位老师和其他学生纷纷向该同学请教,主动学习意识和竞争意识空前高涨。
(4)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加深和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信息素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设计师、解惑者和导游人。
2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任务
更新理念明确教学任务是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灵魂,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的指导就不可能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同样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来驱动也不可能探研出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因此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任务是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1) 正确认识界定信息技术课程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给自己所教学科一个明确的定位,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素质性、整合性、发展性的课程,不能像其他任课老师一样片面的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应是高于其他学科教师的,而不仅仅是掌握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
(2) 明确教学目的与任务
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在具体施教过程中不能将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信息技术课程总的教学任务相隔离,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简练性、针对性等特点,但都是为完成信息技术课程总的教学任务而服务的。
(3) 重视信息道德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就像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信息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尤其在网络作为一种迅速便利传播手段的今天,在Internet上进行冲浪,会使学生在学习、感受高新技术的同时“遍知天下事”,是件大好事。但由于网上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上网费用较高、中学生的自控辨别能力较弱等多种原因致使很多学校、老师、家长“望网却步”,所以加强信息道德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迫切的。在学生上网“冲浪”前,我们要加以正确引导,首先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对于各种信息应加以科学的分类、整理和有效利用,选择那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信息为我们所用,自觉地抵制那些不健康的负面信息,使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健康遨游,免于成为“迷途的羔羊”。
3 注重教学设计,实施“任务驱动”和“目标驱动”相结合的教学
“任务驱动” 和“目标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灵活运用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标下的理想课堂并不是拥有滴水不漏的教学设计,尤其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因是在“任务驱动” 和“目标驱动”下的教学,课堂上随时都会出现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意外”,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来应对这些“意外”,即就是要有充分的教学预设准备。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尽量完整科学的教学设计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加强“学科整合”模式教学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有效整合,既能够拓展老师“教”的思维,又能够拓展学生“学”的思维,创造了新的课堂教学时空。它是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完善和补充。
在新课改理念下,要使我们的教学富于时代气息,构建真正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加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整合模式教学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力的学习,具备学科整合的综合素质,然后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并游刃有余地辅助学校做好其他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现代高科技人才中,彰显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中难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何做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和改革,是一项值得我们长期不断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赵春兰,张景生.走进信息技术新课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5).
一 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以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和学校较为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为了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就业能力,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二 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
1.作为教学改革实践核心主体的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
第一,我国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研究具有起步晚、水平低的缺点。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我国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研究才逐步得以恢复,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才大规模开展起来,尽管有一些成绩,但和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第二,引进的先进教育评价理论还不能让广大基层教师融会贯通。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开展相关研究,国外先进的理论成果也被迅速引进,这虽使我国教育评价研究有很高的理论起点,但根基不足,无法直接立足。省略了理论研究的“原始积累”阶段,导致部分洋理论水土不服。
2.不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和制度
第一,在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下,各专业课程的上课方式、内容、频率、要求等均由教学管理机构决定。而熟知课程特点的授课教师实际上并无多少自主权。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也阻碍了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在更深的领域推广。
第二,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不能激发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结果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而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授,轻松易行。
三 针对制约高校课程改革的种种不利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与对策
1.增加学习的吸引力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看无关杂志、玩手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既对不起自己的学习,又没有尊重当堂授课教师的劳动成果,更愧对父母提供的学习机会。可是,学生在课堂上做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事,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缺少吸引力。只有提升教师的课堂吸引力,方能解决这个问题。
2.让学生“走进”课堂
越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越复杂,老师对课程内容的处理越详细,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就越少,参与的积极性就越低。如果希望学生“走进”课堂,就得让教师“让出”课堂;尽管要教师“让出”课堂,但教师仍扮演着课堂的组织者的角色。学生“走进”课堂最大的困难,并不只是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还包括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那些老牌名校里,由于大多数教师有较强的主导能力,或者可以用个人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听课,同时重点名校的学生也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可新建的本科院校,只要教师主导能力弱一点,学生自主能力再弱一点,如何吸引学生真正“走进”课堂,就成为教学改革的难题。
3.让求学主导课堂
学生来课堂是来求学的,教师到课堂是来教学的,到底是以教学主导课堂还是让求学来主导课堂,应该由教育目的性来决定。先学后教,让教具有针对性;以学定教,让教具有实效性。
四 拓展课堂专业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