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金融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村金融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28-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位列我国未来五年科学规划的十大方略之首,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必须以全新的视角、系统的思维审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新内涵和新特征。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正规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在贫困农村地区的信贷市场上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根据清华―汇丰农村金融项目2006年对西部四省区的调查,商业银行基本退出了农村贷款市场,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贷款,实际只是对城镇居民提供的住房按揭贷款和对农副产品收购企业,以及一些风险可以控制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很少向农户提供小额贷款。而作为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的信用社,虽然对高收入客户有较高的覆盖率,但是对低收入农户的覆盖率比较低,大部分低收入客户无法从信用社获得贷款。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正规性金融组织与非正规性金融组织两大类。目前它存在诸多问题,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农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弱化、合作金融的“互助共济”性的缺失及非正规金融组织中的高利贷。现阶段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在坚持“五农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金融为发展方向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组织新体系。
农村、农业和农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政府历来关注与解决的问题。诸多“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农村金融改革在政府主导下围绕农村金融组织更好地服务“三农”这一中心而展开,包括恢复农业银行、扩大农村信用社自、创立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促使农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性金融企业、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恢复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组织、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明晰产权和完善管理体制的改革等,基本确立了农村金融主体运作的基本规范,建立了农村金融市场框架。近年来全国蓬勃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也急需金融的支持,但从1999年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的放贷权,只保留了吸储功能;占据大片农村金融市场的邮政储蓄也只吸储不放贷,使得本来急需资金支持的广大农村得不到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的同时,农村资金通过银行、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反而流向城市,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而加入WTO使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巨大影响;同时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必将以其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占领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这将直接威胁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存亡;而金融业存在的诸如农村金融组织不能完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承受着较沉重的不良资产的负担、缺乏有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竞争政策、金融机构享受着来自政府的隐含担保等导致的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结构问题也必将面临全面的改革与转轨。因此,要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就必须关注和研究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与业务发展,这在目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各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发展
农村金融是指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即以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历史上最早的金融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条件是私有财产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调剂资金和组织货币流通日益重要,信贷、汇兑、结算等金融活动迅速发展,银行成为主办金融业务的机构。德国是世界各国中建立农业金融制度最早的国家,在1770年成立了土地抵押信用协会。19世纪50年代以前,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农村金融业务主要由国家银行和商业银行办理。1849年德国建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习称雷发生合作社。以后许多国家纷纷建立类似的合作金融组织和农业专业银行。
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也各不相同。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农村金融为地主、富农所左右,都市和城镇的钱庄、商铺也有很大的操纵力量,其金融活动主要是放高利贷,剥削贫苦农民。政府办理农村金融业务的主要机构是中国农民银行,为当时的四大银行之一。它提供的农业贷款和农业建设投资大量转为地主、富农发放高利贷的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体系由全民所有制的中国农业银行和集体所有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所组成。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历史上曾发展过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以后其业务为国家银行所代替。在日本,农村金融基本上由政府指导和资金支持的合作金融组织所独占;在法国,省和省以下合作金融组织占主要地位,中央一级农业专业银行则为国家银行;在英国,主要由商业银行和农业专业银行(农业抵押公司)办理;在美国,商业银行、合作金融组织、农业专业银行,以及一些政府机构下属的金融组织都起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立了办理农村金融业务的世界性组织。最早的是联合国于1945年组建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集团),该集团中的世界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农村发展贷款。主要项目有:灌溉和排水、林牧渔业、多年生作物、科研推广、农产品加工、耕地开发,以及农业信贷等。1974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粮食会议决定成立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该基金是联合国国际性的农村金融专业机构,其任务是为世界上最贫穷地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贷款和赠款。此外,还有一些世界性和地区性政府间共同建立的金融机构,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也办理农村金融业务。
农村金融活动是信用活动、资金运动与贷币流通这三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范畴的统一。在中国,其活动范围主要是:(1)信贷资金本身的调剂,如农村存款的吸收与支付,农业贷款的发放与收回;(2)信贷资金与农村各类资金(包括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商业部门的预购定金,有关业务部门用于农业的资金,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的自有资金)之间的融通和调剂;(3)对农村货币流通(包括现金流通和非现金转账结算)的调节与管理。
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我们看到印度和孟加拉的微金融机构正在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是多层次,但不同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都面临可持续性的问题。尽管微金融模式对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未必是合适的模式,但是印度和孟加拉保证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特别是对我国村镇银行。采取何种组织手段,保证比较高的还款率,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的管理等问题,都需要根据我国农村地区的具体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创新。有关研究表明,要使农村金融机构实现机构的可持续性,政府需要在基础设施和技术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重新界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金融为发展方向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制定“合作金融法”对农村合作金融加强监管;增设新型农业保险组织,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建立中小农业担保公司等。总体而言,国内的研究比较一致地认为农村金融组织与业务的创新发展对于中国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繁荣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
虽然我国近30年来各地农村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工作,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但问题还很多,新农村建设从何抓起,力量往哪里使,工作的突破口在哪里?现在地方党委、政府绝大多数都认识到,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民增收缓慢,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思想认识的统一,使发展现代农业有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发展有了新思路。绝大多数省市区,特别是农业大省,开始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湖南省提出从六个层次发展现代农业,即发展设施农业、效益农业、安全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循环农业。沈阳市沈北新区以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多数地方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都普遍加大。沈阳市沈北新区在运作建设资金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建立了三大体系:一是放开要素市场,建立民营资本投入体系。将供电、供水、供热等可经营类项目全部市场化,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集中使用财政资金,建立“支农、惠民”公共财政体系,集中财力办大事,使财政资金重点向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倾斜。三是拓展融资渠道,组建国资公司、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建设开发公司三大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吸纳银团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但在看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成绩的同时,更要分析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1.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大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农业比较效益低,难以吸引资金投向农业;社会上的资金多数投入城市和二、三产业,这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2.发展现代农业与分散小农经济的矛盾。我国农户土地规模小,农民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这是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必须面对的问题。
3.发展现代农业与地方财政紧张的矛盾。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是我国农业地区的基本特点。农业县区既要保人员工资,又要解决一些必需的社会发展问题,无力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花费时间长,效果不明显,由此而导致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内在的积极性。
四、处理好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农村金融稳健运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处理好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农村金融稳健运行,既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金融所提供的服务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服务功能的拓展,金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经济的运行与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密切,表现为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融,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育程度决定农村金融活动的规模与发展程度。农村金融在整体经济的关系中一直居于从属地位,其基本功能是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需求、投融资需求和服务性需求,它绝不能凌驾于农村经济发展之上,不能脱离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状况而盲目追求自身的发展。反过来,农村金融又是农村经济运行的中心,通过融通农村货币资金,优化配置农村社会资源。它既关系到农村物质技术基础、生产条件的改善、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及其组合利用程度,又关系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农村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村经济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培育新型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以发展小额信贷为重点,培育民间金融组织。2007年中国改革调查问卷报告显示,对于如何构建农村金融体系,专家们主张扩大国有商业银行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信社职能、发展外资农村银行的比例分别为19.57%、13.94%和10.99%。大多数的专家认为,应该以小额信贷为重点,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只有通过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创新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形式、大力发展适合农户需求的“草根性”小额信贷组织等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才能解决农村中小企业难以找到有效的贷款抵押资产而造成农村贷款难等问题,有效发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体系的补充作用,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敏.我国农村金融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7)
2.江世银.西部大开发新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文晖.不发达地区经济振兴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江尚.日本农业保险制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9)
5.刘锡良.转型时期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政策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2)
6.郭建军.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
7.钱水土.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县域金融体系重构.金融研究,2006(9)
关键词:农业经济 增长 金融发展 关系
一、研究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意义
在我国,农业经济仍占据国民经济的较大比重,所以加强对农业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农业经济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总量的农林牧副渔业的增长,其二是纯种植业的增长,其三是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就是将这三个层面与农村金融发展纳入一个框架内进行比较,深入研究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静态分析
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静态关系是一个传统的研究方向,我们通过结构建模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在对模型系数的经济含义进行探讨,下边将总量的农林牧副渔业的增长、纯农业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这个三个层面运行生产函数的分解,来分析其在静态关系中的作用。
(一)变量的设定
1、经济增长指标
选用三个对全面反映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情况的指标,分别是农林牧副渔总产值(NL),其反映的是我国农业经济整体水平;反映纯农业生产水平的农业产值(LY);农民人均纯收入(SR),反映的是个体经济增长情况。
2、金融发展指标
选取两个反映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支持的指标,一个是金融机构农业贷款(DK),另一个是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XZ),这两个都是有代表性的指标,原因是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就是信贷资金,目前虽然我国在直接融资市场有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其门槛较高,我国农业的分散、低水平的现状,难以真正实现在融资市场获得资金。另一个原因是我国乡镇企业是个独有的现象,他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作用,还有其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
(二)数据来源与数据平减
本文数据信贷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金融统计年鉴》,为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对指标的影响,尤其对经济增长类指标的影响,本文对指标在1978年的基础上进行平减处理,使得其在时间上有可比性[1]。
(三)计量模型与回归分析
在分析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在此将生产函数进一步变形, 这里资本投入分为两个部分,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他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手段,生产函数模型如下:
其中Yt为产出指标,K1为直接投资农业的贷款,K2代表乡镇企业贷款,Lt代表劳动投入,t为时间。其中, Yt 为产出指标, K1 表示直接投资农业的贷款, K2 表示乡镇企业贷款, Lt 表示劳动投入, t为时间, 且α+β+γ=1.对(1)式两边同时除以劳动力Lt,可以得出人均生产函数等式 (2),然后取自然对数可以得出线性对数人均生产函数等式(3)
用RJNL、RJLY、RJSR、RJDK、RJXZ分别表示人均农林牧副渔产值、人均农业产值、人均纯收入、人均农业贷款和人均乡镇企业贷款进行分析。这里将建立三个模型以分别考察NL与RJDK、RJXZ, R JLY 与RJDK、RJXZ, R JSR与RJDK、RJXZ的静态关系。利用统计数据, 根据式( 3)做回归分析, 有综合以上的计算模型得出的线性回归结果,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结论:首先,我们从中得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对于我国农业整体的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在三个计算模型中,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仅对农林牧副渔的总产值有着正面影响,其他影响如农业总产值与农村人均纯收入都是负面影响,其与以往的实证研究相比较也是基本一致的,如刘旦(2007)、温涛等(2005)。而且,在三个模型的计算结果还显示出农村金融发展的农业贷款变量在其中的三个回归模型中均不明显。其次,三个计量模型显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间接融资金融机构乡镇企业的贷款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人均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在农业总产值、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均为正,其统计检验显著。因此,可以看出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人均纯收入增加方面我国单纯用于农业的贷款,其作用没有比起间接贷款作用的乡镇企业贷款作用明显。即非农业经济对于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突出作用[2]。
三、结束语
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是当前金融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其研究有着较多的复杂模型,其中还有动态模型分析,本文仅对其关系进行浅要的静态分析,以便理解在农业经济中的几个重要因素间的线性关系,以利于在制定农村融资政策,扶持农业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增强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宁夏 农村金融 制度变迁
从目前情况来看,宁夏农村金融制度仍然是由正式金融机构一统天下。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战略的实施,宁夏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时,原有的农村金融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宁夏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正式金融制度供给不足
正式金融制度是指具有官方或者半官方性质的金融制度安排。从宁夏农村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特征看,正式金融部门很难满足他们的贷款需求,其中的原因既有微观上的市场失灵,又有宏观上的政策歧视。从微观角度来讲,导致宁夏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信用,就此而言,宁夏正式金融制度为农户提供贷款面临的是高于东部的信息成本。从宏观层面上看,由于宁夏总体经济比较落后,各地采取侧重于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相对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供给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资产率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因其采取了逐步撤并分支机构、上收信贷管理权限等改革措施,事实上造成了县域金融的萎缩,直接导致县域资金的巨额外流。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机构,纷纷退出农村市场。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的供给不足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其成立的目的就是承担农业政策性贷款,支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从其他农业发达国家来看,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也是普遍做法。但由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存在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业务范围狭窄等问题,不但农业发展银行自身经营状况不佳,经营风险不断加大,也使其扶持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的作用大打折扣。作为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按规定应主要来源于财政无偿拨款,也可以其他形式的有偿措施作为补充。但由于财政拨付资金有限,且常常不能按时到位,农业发展银行实际上不得不主要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筹集资金,目前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中约90%是中央银行的再贷款,筹资成本较高。这种资金来源的高成本与农业发展银行面向农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形成了利差缺口,这就使农业发展银行举步维艰。宁夏作为欠发达地区,已失宠于国有商业银行,因而更需要政策性银行的投入与支持,但是据我们所调查的宁夏中宁县、同心县及盐池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均未提供足够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金融供给不足
农户贷款难问题能否得到解决,解决的具体程度和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农村信用社。当前农村信用社比较普遍的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信贷资产质量低下,拖欠率和风险贷款率高,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二是多数信用社处于亏损状态,财务风险高。另外,在宁夏还普遍存在农村信用社占有人民银行数额不小的再贷款问题。以上这些突出问题形成了一种“吸收存款-贷款沉淀和亏损及耗费占用-再吸储和人行再贷款补充”的恶性循环。
从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来看,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中的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农户贷款难问题。一是贷款手续太烦琐,办理贷款时间过长。无论贷款数额大小,均需层层负责人审批后农户才能获得贷款,程序过于复杂。而且往往是同一贷款人多次贷款就得多次重复上述手续和程序,这无疑增加了每次只需一千或者几百元贷款用于购买种子、种苗、肥料等农户的负担,无形中影响了农户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由于手续烦琐有些农户干脆不贷,许多农户宁可碍着面子向亲戚朋友借款甚至是高息民间贷款,也不愿意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二是农村信用社“官商”作风还未得到根除,不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和思路。“”的风气很严重,并且对贷款发放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必要的透明度,在贷款利息外加重了农户的各种负担,增加了农户贷款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三是客观上农村信用社人员偏少,与广大贷款需求面严重失衡。大多数农村信贷员平均要面对成百上千的农户,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平均每个信贷员对应的农户达到1662户,信贷员只能对农户贷款进行“粗放式”管理。这些主客观原因,直接导致了农村信用社金融供给不足。
正式金融制度供给的趋同性
宁夏农村正式金融的供给不仅在量上存在着明显的缺口,而且在质上也存在着严重的趋同性。这导致了宁夏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同一地区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从而形成了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机构在空间上配置十分均衡,几乎每个县域内都设置了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它们的设立几乎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无关,这严重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金融产品在横向服务上基本同质,宁夏农村正式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均是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两类,金融产品的同质性较强,无法满足宁夏弱质农业的多元化需要。从金融需求角度来看,宁夏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然而,不同的需求应该由不同的金融组织和不同形式的金融供给来满足。如贫困农户,其生产和生活资金均较短缺,其作为金融机构放款的承贷主体时是不健全的,贷款风险较大,虽然其对贷款也产生需求,但是被排斥在正式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只能以较为特殊的方式满足资金需求,如政策性金融的优惠贷款资金、民间渠道的小额贷款、政府财政性扶贫资金,都是贫困农户满足资金需求的重要方式;市场型农户由于从事专业化技能型生产,对于贷款资金的需求大于一般农户,但其缺乏有效的承贷机制,缺乏商业贷款供给所要求的抵押担保品,因而难以从银行申请到贷款。目前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主要开展的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业务单一,大多饱受不良贷款之苦,金融效率低下。这种农户、企业需求的多层次性与农村金融供给的趋同性形成了矛盾。
非正式金融的兴盛
非正式金融制度是相对于官方正式金融制度而言的,民间借贷属于非正式金融制度。西北地区农户面临着正式金融制度的缺口和金融产品单一的问题,其对正式金融制度的多样化需求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些潜在的需求因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满足。而在现实中这种需求又确实存在,无奈之下,只好转而寻求非正式金融制度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非正式金融制度就自发成长、壮大起来,并对西北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它的兴起对宁夏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据调查统计,仅2010年宁夏中宁县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比例已经高达65%,农村民间的高利贷借贷金额,就约占了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金额的14.55%,约占农村资金需求总量的45.76%。从经济学上来说,游离于官方监管之外的民间借贷,实质上是一种处于国家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和规范金融市场之外,由民间自发推出的,进行中、短期投资或投机的个人金融行为。作为一种借贷资本形式,民间借贷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
诚然,非正式金融的发展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部分资金需求,但同时也要注意到非正式金融的发展给农村金融的安全带了不小的隐患,如:高利率与资金流向的失调、组织不规范性与运营中的高风险、活动的隐蔽性与政府监管的困难等。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安排
就目前而言,宁夏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无非两条路径:一是对现有的正式农村金融组织进行功能性的调整;二是赋予非正式的农村金融组织进行平等的竞争。但无论选择哪一种变迁的路径,都必须兼顾改革的成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
(一)正式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应该回归和强化
正式农村金融机构在成立之初,其宗旨是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转轨,这些机构的功能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由最初的“输血”功能演变为后来的“抽血”功能,给农村特别是宁夏农村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鉴于此,为了促进宁夏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效解决宁夏“三农”问题,不仅必须使正式农村金融组织回归到服务农村的功能上来,而且还要对这一功能进行强化。改变其主营存贷款的单一功能,使它们的功能逐渐扩展到现代金融领域,比如,结算、同业往来、信息咨询以及信用卡服务等。让正式农村金融组织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的特点,以便满足农村经济的多样化需求。
(二) 赋予非正式金融组织合法的地位
正式农村金融组织的功能回归和强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是对其功能扭曲的一种纠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变迁。根据制度经济学原理,制度变迁能否实现,取决于选择的路径是否改变了既有的制度结构,是否开拓了制度选择的集合以及制度的空间。因为一种创新的制度安排,只能从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集合中挑选出来。制度选择的集合越大,制度变迁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如果只在现有的农村金融框架和利益结构中进行选择,那最多是做些“技术性的改进”而已。
金融制度结构反映了金融资源的各种配置关系,金融制度运行本身并不仅仅依赖于某些有形的经济部门(如银行等),而且还依赖于很多经济部门(包括家庭、企业等)之间的市场联系与资金交易关系的确立。因此,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是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关系。显然,这意味着我们在选择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路径时,就要在现存制度框架之外去寻找答案,即赋予非正式金融组织合法的地位。从理论上讲,宁夏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需要多种金融产权形式的并存。因为,制度变迁的本身就是不同的产权之间进行竞争与重新界定产权边界的过程。在只有一种金融产权(正式农村金融产权)的情况下,不管人们作何努力,都不会出现令人满意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结果。在此情况下,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最多是在现存的制度结构和利益框架内进行一些修补,而不会从根本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变迁。允许和鼓励非正式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是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要害之处。因为作为一种制度选择的一个增量,它具有完整的、明晰的和可交易的产权。而且它还是“轻装”上阵,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制度创新的余地大。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金融制度的实质是金融运行的规则,金融运行的规则又内生于金融产权交易,金融产权交易本身又是不同金融产权主体之间“私人利益”的冲突过程。
因此,发展非正式金融组织并鼓励其产权交易对于确立宁夏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完善的正式农村金融制度迟迟不能够建立的时候,非正式农村金融制度的确立能够有效地弥补正式金融制度所留下的空白点。其次,当非正式农村金融组织以合法化的身份进入到农村金融领域参与竞争时,对正式金融的功能回归和强化有着促进作用。最后,非正式农村金融制度的合法化,能把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控制之下的农村金融供求的强制性均衡转变为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的自发均衡,从而降低农村金融交易的成本和费用,提高西北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玮,曾国平,何勋鲲.农村金融服务促进统筹城乡收入区域差异研究.商业研究,2010(1)
2.胡元聪,杨秀清.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经济法激励-基于完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的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10(10)
3.肖燕飞,刘寒波,吴金光.农村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机制分析与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5)
【关键词】外资银行 农村金融市场
近年来,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持续疲软使得许多中资银行开始逐渐压缩农村网点,大有退出之势。与之相反的,外资银行则开始逐渐将目光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截止“十一五”末,我国农村共有约1.2亿农民有着贷款需求,但金融服务供给率不足60%,农村小微企业供给率甚至不足50%,而且门槛较高,使得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缺口巨大,这也是外资银行选择进入农村市场的根本原因。
一、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市场的主要特点
(一)农村地区的地域选择
外资银行进入农村地区,大的方面是受国家政策即银监会批准的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地区的限制[1]。具体的区域选择,外资银行则偏好农业产业特色突出、资源优势明显、经济增长潜力巨大、金融服务欠缺的区域,譬如汇丰(10家村镇银行及6家支行)及花旗(3家贷款公司)首次试水农村,就选择了湖北省,这是由于湖北的农产品产量一直居全国前列,且其中随州是我国鄂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中草药及大蒜产地,天门蒸菜、公安棉花、赤壁猕猴桃等均是湖北省甚至全国的重要农业产业基地。此外,目前重庆也是外资银行进入农村的重要区域,除了有良好的农业优势外,重庆还有“大城市”与“大农村”相结合的典型特征,因此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澳联银行等在重庆各区县农村均有涉足。
(二)进入农村金融的方式
外资银行进入农村地区的主要方式体现在所设立金融机构性质的不同上,主要包括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两种形式,如汇丰银行选择村镇银行+支行是较为典型的一种方式,近年来汇丰银行业开始逐渐采取参股介作的方式,今后可能发展为一种新型方式。
(三)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和业务内容
目前外资银行进入农村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农户、乡镇小微企业及农产品供应方及出口方等[2]。在业务内容上,外资银行主要提供存汇款、企业及个人信贷、企业融资及企业常见金融服务(应收账款、票据贴现等)、出口企业贸易及结算服务。此外汇丰部分村镇银行还为当地基建项目提供融资服务。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外资银行还可能会提供保险、企业及个人理财产品服务,并扩大农民个人贷款的覆盖范围。
二、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目前,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所带来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其正面效益主要体现在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并促进了市场的规范发展;其负面效益主要体现在对中资银行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和人才争夺。
(一)农村金融覆盖率明显提高
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也开始重新审视农村市场,之后国内部分省市的中资农村金融机构也开始逐渐增加服务网点。截止2010年末,由大型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500多家,开业机构发放的贷款中超过80%用于“三农”和小企业[3]。可见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中资银行开始正确认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极大地扩展了农村金融的覆盖率。
(二)提高了中资银行经营水平
外资银行在企业治理、金融服务、管理模式、风险控制、文化建设、金融创新等方面都有着中资银行无可比拟的现实优势。外资银行进入后,中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被进一步挤压,因此中资银行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经营运作水平,规范管理,加大金融创新,才有资格与外资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展开竞争。这一点促使中资银行加快农村经营转型,加快网点覆盖,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创新农村金融模式,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公司治理模式。近年来,中资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始积极实践混业经营,提高经营效益,提高产品水准,支持“三农”事业。
(三)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体制
外资银行的进入带来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中资银行的回归使得农村金融的竞争逐渐激烈,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模式,今后将进一步促进农村征信体系、支付系统的完善,以及与中银联对接、金宏工程进入农村等问题的尽早解决。为进一步推进并规范外资银行在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目前我国银监会正在积极开展体制创新,优化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四)冲击了中资银行在农村的金融业务
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占有率势必会出现明显下降。况且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的重视不足,今后想要重新获得农村金融市场份额,与外资银行共享农村金融的蛋糕,已经具有相当的难度了。受到资金运用渠道的限制,外资银行的进入可能会弱化农信社的资金来源和运用[4]。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在农村的扩展还带来了人才的竞争,在品牌效应、发展前景、人才激励机制以及薪资等方面,中资银行都有着明显的劣势,这样一来极容易引起中资银行的人才流失。
三、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层面
1.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目前我国是鼓励外资银行进入农村的,以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缺口,但同时也必须引导其开展规范经营。加大农村金融监督力度,提高风险控制层次,促进外资银行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风险管控能力。具体来说,一方面政府应当适当放宽农村地区金融准入门槛,如注册资本、从业人员资格、业务范围、行政审批手续等,为各类中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提供良好的行政环境。优化宏观环境,努力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以服务“三农”,维持农村金融市场稳健发展为根本目标。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金融监管,要求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严格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审慎开展经营,准确把握经营效率与稳健之间的平衡。尤其要重视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资本充足率和资产损失准备等风险关键项的动态监控,避免高关联贷款或是不良资产率过高等问题。
此外,对于中资银行的回归,政府也应当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同时积极指导中资银行加快经营转型,加强企业内控机制,优化组织结构,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
2.优化农村金融环境。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尽快优化金融环境,规范农村金融行业发展已经势在必行。政府应当多管齐下,全面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吸引力。积极建立农村征信体系以及基于社会信用的激励机制,加强农户、农村合作社、涉农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多方位采集信息,建立农户及农业组织信用数据库。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完善担保抵押机制,采取不动产、权益、仓单等多种质押形式,在服务“三农”的同时降低涉农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以此形成可靠完整的农信体系,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同时也为农户或农村企业开展贷款、担保、融资等金融服务提供有效的参考标准。
加大农村金融基建力度,建立全国联网的结算支付系统[5]。当前我国大多数涉农金融机构的金融系统没有接入全国联网的实时结算支付系统,导致资金汇划存在延迟,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实效。同时当地政府应当联合各涉农银行加大农村地区POS机、ATM机的覆盖密度,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鼓励多种金融主体参与农村金融体系,适当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积极改善金融服务供给能力,消除金融压抑,从而真正形成良性竞争和高效运作的农村金融机制。
(二)中资银行层面
1.积极提高金融服务创新能力。金融创新是外资银行的重要优势,包括了创新金融产品和创新金融服务两个方面。外资银行通常为大型跨国集团企业,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在经营业务方面讲究精益求精。与此相对的,中资银行必须深刻认识金融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双方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差距,加大研发的经费和人员投入,尽快提高自身金融服务的创新能力。在经营过程中,健全信息采集体系,围绕“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尽早研发一系列符合当地农村实际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工具,特别是担保、信贷融资、保险等,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口大、门槛高的困局。
2.重塑农村金融企业品牌文化。市场经济环境下,品牌价值是一个企业不可估量的隐形财富,是企业在该行业地位的最佳体现。就目前来说,外资银行的品牌优势明显,不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作为从业者来说,外资银行本身具有较大的企业规模,品牌认可度远高于中资银行。金融服务行业的品牌价值通常代表了其安全优质的金融服务。广东恩平市在96年金融风险之后,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开始大幅锐减服务网点,10年间农村服务网点从266个压缩至不足50个,村级金融服务网点完全空白,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到2008年底,恩平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农村信用社的县级区域,10个镇中就有4个镇没有邮储网点[6]。就这一点,不少农民心中还是对部分中资银行心存芥蒂和不满。因此中资银行应当对外形象的建设,加强市场宣传,注重品牌价值和企业文化假设,积极树立贴近“三农”、服务“三农”的亲农形象,赢得客户信赖,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3.加大农村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中资银行应当加强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业务素养过硬、道德作风优良、创新能力强、人才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对于加强中资银行在农村的金融市场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方面对现有职工加强金融服务技能培训,积极争取上级金融专家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建立在职职员的外派学习,鼓励员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习,建立内部学习交流机制。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学历层次高、拥有计算机、英语、金融、农村区域经济等多学科能力的人才适当给予优待政策,并为之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充实人才队伍。
近年来,随着城市金融市场的饱和,外资银行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广阔的农村地区。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地区,给原本逐渐退出的中资银行敲响了警钟,重新认识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前景,同时进一步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仕通,梁娜.外资村镇银行在华经营策略及启示[J].商场时代,2009,11(27):176-177.
[2]李东,马义军.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02(22):1260-1264.
[3]谭荔.浅析外资银行“试水”农村金融及中资银行应对策略[J].生产力研究,2009,07(10):926-927.
[4]姜波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金融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一)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求有更符合当地农村金融产品的不断推出来解决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个人和乡镇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泽州联社根据当地的“三农”金融需求,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及时开发适合农村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业务新品种。积极开发多样化小额信贷产品,推出了诸如“农户通”“商户通”“白领通”“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等多种类型的信贷产品,努力满足城镇多元化信贷需求和小微企业信贷需求。
(二)严格防范城镇化信贷风险。当前,全国农村城镇化信贷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在这样的一个大形势下,给地方农村金融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伴随着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一些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全国城镇中小企业不计其数,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可能在两三年内就会被淘汰。在城镇化信贷风险面前,泽州联社制定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方法,不断强化其信贷监管力度,从而确保农村城镇化贷款投向合理、风险可控。
(三)强化产品营销推广力度。泽州联社根据当地小城镇建设信贷市场的特点和客户需求,以及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在抓好农村乡镇网点经营业务的同时,不断推进融城战略,对内提升营销理念,对外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村信用社在当地同业市场的竞争中发展不断增添新的活力,有效拓展农村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信贷市场,满足乡镇领域业务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农村地区;手机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手机银行,是指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和通信信息系统完成银行类金融业务。这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方式可以避免空间、时间的限制,无障碍开展电子化银行业务,该类业务成本低、速度快、服务类型多样,是目前传统柜面业务的有效补充和延伸。[1]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经成为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且智能手机的占比份额也在逐步扩大。通过手机银行完成金融业务,弥补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不足、替代传统网点式物理服务空间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一、手机银行在农村地区推广的可行性
1.农村手机上网的比率较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统计,2009至2012年,我国农村手机网民人数突破从7000万增长为11722万人,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可以说,农村居民主要的上网终端设备即为手机,通过手机开展农村地区金融业务的时机已经成熟。[2]
2.农村手机银行节约成本。相对于银行的传统柜面交易,手机银行明显成本较低。来自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的调查显示,银行实体网点的运营成本是使用电子移动设备成本的30 倍,特别是手机银行能够使运营成本降低50% 左右。手机银行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减少了银行的成本。
3.手机银行的交易方式符合农村地区发展要求。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城镇一体化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银行业务的需求也愈加旺盛。加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带来的大量农村人口流动,使农村地区对金融需求日益增长。《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的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流动人口数达到2.53亿人。依据经济改革和城乡人口变动趋势预测,至2020年,我国流动迁移人口将逐步增长到2.91亿,年均增长600万人左右,其中,农业转移人口约2.2亿人。这些农村流动人口会带来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农村手机银行可采取的发展模式
1.由农村地区银行体系主导。该模式是指利用农村地区已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和物理网点,由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商行、农村信用社等展开手机银行业务,即已拥有银行账户的农户可以利用手机进行账户查询、转账支付、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在已有银行账户的农户广泛使用这一方式的同时,可以有效利用手机互联网分享及邻里宣传,吸引还未开设银行账户的客户人群申请开立。该模式适用地区,需要具备较为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有具备办理特殊业务的物理营业网点,民众对银行较为信任等条件。利用农村金融机构的公信力,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和拓展非银行账户客户,节约农村金融机构运营成本,提高金融业务村级服务效率。但是农村地区也具有自己的地区特点和产业特点,需要针对不同的个人要求和农副业生产特点,对手机银行业务进行地域化改造,使之符合当地农户的使用需求。
2.由移动运营商主导。该模式是指借助运营商自身建设的较为完善的信息通讯网络为农村居民提供移动银行服务,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无基层金融机构的农村偏远地区或交通不便地区。该地区民众进行金融业务的成本较高且不便,但是具备完善的移动终端通信系统,可以无障碍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此模式可有效填补金融空白,发挥普惠金融特性。同时,为了防止移动运营商发生高息揽存等扰乱金融秩序的不法行为,可将手机存款账户开立在合作银行,由银行经营,电信运营商仅仅作为移动终端的服务机构,不涉及资金的存储和运用,降低金融风险。
无论是何种手机银行发展模式,都需要趋利避害选择使用。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应充分利用其特点,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和资源,酌情考虑,选择适合地区特点的发展模式。若选择农村地区银行体系主导模式,现有银行网点应在全面推广之前,进行有步骤的试点行为,总结试点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经验,使之形成较为符合当地特色和完善的手机银行发展模式。选择运营商主导模式的地区,应该充分发挥电信运营商网点覆盖率高的特点,同时加强金融风险保障和监管,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金融服务。
三、农村手机银行存在的问题
1.对于手机银行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往往认为传统银行柜面业务是机构发展的主要手段,忽略了手机银行的发展前景,在进行业务营销时也没有对农户开展有效的讲解和宣传。
2.手机银行客户群单一。农村手机银行基于其自身终端的限制,许多金融类服务无法提供和延伸,只能满足最基本的金融业务需求,这大大限制了农村手机银行的客户群拓展,使得大部分客户群集中为中低端客户,缺乏高收益业务对象。
综上所述,因势利导是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的主旋律。不论选择何种模式或是创新何种模式,都需要建立在对业务地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消费习惯等因素,注重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确定适用的技术平台、主要业务和业务模式,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农民推出多层次、差异化的特色手机银行产品。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金融体系 金融改革
一、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
(一)银行业务面窄
银行业务尤其是金融业务是整个农村发展的依靠,金融体系的建立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的目前发展阶段,进行有效的金融改革是建设的重点。在目前阶段,国家的政策对于农村经济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在财政上,对于农村有着很大的政策倾斜。在金融体系的建设上,政策的帮助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农村十分需要进行金融的帮助和助力,作为国家规定的唯一政策性银行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的地位还是其他银行无法取代的。在农村的建设上,农业发展银行面临业务单一的境遇,这是农村发展的瓶颈也是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发展建设的时间段,对农民农业进行贷款或者其他的资金帮助有利于农村建设的快速进行。
(二)农村商业银行萎缩
农村的市场规模有限,不能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操作,商业银行的利益因为市场的原因,在农村的发展前景并不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也是选择逐步的退出农村这个天地。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到现在,商业银行的数目呈现逐渐减少的局面,在商业化和银行市场化的局面下,农村的建设陷入一个困境,改革的速度不如商业银行在城市的发展。在撤点合并的过程中,乡村级别的商业银行更加减少。在农村的建设中,银行的员工对于偏远地区的生活环境也是在心理存在畏难和其他情绪,工作的积极性还不高。在提升银行的服务质量的过程中,员工的待遇和城市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客户的介绍开发上,农村得不到有效的政策关注。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农民存款行为较多,其他金融行为较少,业务开展有限。
(三)农村信用社经营实力有限
在商业银行逐渐淡化退出的市场背景下,农业发展银行的实力得不到很大的提升,对于农村市场而言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造成市场被一家银行所垄断。在农村进行的建设因为银行资金的缺乏存在一定的困境,对于政策规定建设的一些项目也不能很好的进行。在自身的定位上,银行的定位还不够准确,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在商业化运营的开展上,银行的经营目标和城市的银行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在市场的开发及其他业务的开展上,农民的积极性有限。在自身的建设上,农村信用社因为竞争不足,自己在农村的地位比较稳固。在其他行业进行改革的同时,商业银行的实力也收到一定的影响。对于银行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建设资金不足,经营实力存在不足,建设的关注度不够等等都要有着很大的限制。在逐渐激烈的竞争面前,进行自我内在推动是一个必须要进行的工作。
二、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建议
(一)合理定位农村金融
不管是金融行业还是其他行业,进行适当的政府管理和有效的市场化发展是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政府的关注和指导曾经是农业发展银行的开办和发展的基础,在目前的环境下,这些却有可能对农村银行的商业化起到一定的束缚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能力。政府指导下的金融体系有着很好的推广和具有很大的权威指导性,农民对于政府的公信力有着天然的好感。在金融行业这个特殊的领域,进行此类建设是农村金融合作或者改革的出路。在农村的金融改革中,政府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放开整个的金融管理,让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来引导银行和农业金融发展。在农村金融的定位上,要有着准确的定位,避免失去效益和公平。
(二)完善农村商业金融体系
农村商业银行数目的减少与整个农村进行建设的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在不断进行的建设上,发挥农村自身的金融优势。在建设农村的过程中,社会要对金融体系进行深入的重新构建,在商业银行机构减少的大背景下,发挥农村金融自身的创造性,在农村市场逐渐扩大的现实中,进行更多的金融合作。对农村和农民的支持上,民间自发行为的金融帮助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经济合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他们的作用。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保证体系建设更加的完善,金融环境更加有利。
(三)改善金融市场环境
金融市场环境的建设和改革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政策进行指导,还要在市场中进行自我的更大规模的建设,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依靠政府。在金融体系的自发市场竞争保持和微观主体的发展上,要对农村金融形成更多的保护。对于农村的农户和民营企业,要实行有利于他们发展的金融政策,让农村的发展有更好的金融保障,改善目前的金融环境。
三、结束语
总之,整个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也需要在不断的深化中,关注农村市场。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制度上,服务要更加的周到,对于农村的扶持也要逐步的加大力度,把农村的政策性指导改变到自我要求发展上。对于农村出现的民间金融行为和农村信用社,都要给予合理的关注,促进竞争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立,胡晶晶,汤敏.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视角[J].海南金融,2016(09)
内容摘要:黄河三角洲地区有利的政策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都为村镇银行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基于此,文章根据各地经济实力、区域位置和发展规划等,对黄河三角洲内村镇银行设立进行相关布局,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村镇银行 发展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占山东省的六分之一,地域范围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立健全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以推动当地农民、农业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黄河三角洲生态农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也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生存空间。
黄河三角洲地区涉农金融机构现状分析
(一)山东省涉农金融机构现状
2009年,山东省金融机构改革力度较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机构布局向基层延伸;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试点改革效果初步显现;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机制改革和从业人员专业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战略转型与机制创新,设立不同模式的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农村信用社股份制、银行化改革继续推进;3家农村商业银行、1家农村合作银行挂牌开业,1家农村合作银行获准筹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7家银行已通过董事会决议拟发起设立村镇银行,3家银行落实了中西部挂钩计划。截至2009年9月末,全省银行业中小企业贷款余额8922亿元,较年初增长31%,高出全部贷款平均增幅2.9%;全省银行业农业贷款余额3079亿元,同比增长25%,同比提高11.1%。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金融机构对农业、中小企业和涉农信贷投入积极跟进,信贷结构逐步优化。
(二)黄河三角洲地区涉农金融机构现状
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金融机构有从原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的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和县联社)、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为满足新型金融需求,各农村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创新,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三农”服务水平。
根据山东省省情资料库、各市县2007-2008年鉴及山东省统计局有关资料整理出黄河三角洲地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黄河三角洲地区中,东营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最高,居民生活水平较高,贷款需求也稳步增加。目前来看,国内外金融机构也正纷纷谋划进驻东营,这无疑将为黄三角大规模开发输入源源不断的“资金血液”。
黄河三角洲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国家给予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为大力支持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国家给予该区域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在流转土地使用产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方面先行先试;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立健全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等,这给村镇银行的设立增加了安全系数保障。
(二)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运行状况良好
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运行状况良好。2008年生产总值约4646.41亿元,比上年增加560.7亿元,增长比率为13.7%;农林牧渔业总值也逐年增长,2008年总值约为598.67亿元,比上年增加114.66亿元,增长比率为23.7%。东营市垦利县、河口区、德州庆云县、烟台莱州市、滨州地区的水产养殖业是黄河三角洲的重要产业之一,近几年,这些地区的养殖业发展很快;寿光市、广饶县、惠民县、无棣县等地的蔬菜、果苗、大枣、花卉等大棚产业蓬勃兴旺,尤其是潍坊寿光市的蔬菜大棚全国闻名;另外,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副产品加工如谷物、果品、水产品加工也较繁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上都为村镇银行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高效生态农业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可知,未来几年,黄河三角洲要大力开展高效生态农业重点工程,改善生态环境,科学的、逐步的将三角洲各类边缘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改造成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石军,2002),但是这一改造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以及人力等,以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金融格局很难完成生态农业的开发建设工作,因此,这就给村镇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黄河三角洲地区村镇银行设置布局构想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 2008年东营市生产总值占黄河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的44.2%,区域内排名第1位;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区域内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3%,区域内排名第2位;人民币各项存款占区域内存款总数的39.67%,排名第1位。东营市经济实力比较强,工业、农业、交通等都比较发达,东营区和广饶县经济名列前茅,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广饶县,根据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显示,在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广饶县排第77位。因此,可考虑在东营区、广饶县设立村镇银行,等条件成熟后,可在其他地区继续开设和扩建网点。
滨州市生产总值占黄河三角洲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6.6%,居第2位,但农林牧渔业总值排名第1位,占40.1%。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规划目标、滨州农业经济发展前景、资源优势以及生态农业建设等,可在惠民县设立村镇银行。
黄河三角洲所含潍坊地区中寿光市农业经济最为发达,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40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8%,发展势头较好。并且寿光市将被作为未来重点生态农业区进行建设,经济优势明显,未来融资需求数额较大,可在寿光市设立村镇银行。目前寿光已经有一家村镇银行,但因成立时间短、网点少等造成公众认可度不高,吸储比较难,因此,可考虑筹集资金增设网点,并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可信度。
庆云县和乐陵市所占生产以及农业总值比例不大,若仅考虑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则可不必设立村镇银行。但德州市整体经济状况较好,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180.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经济实力较强且快速发展,并且在未来黄河三角洲建设中也把乐陵市作为重点生态农业工程以及旅游工程基地,因此,可在乐陵市设立村镇银行,将业务拓展至德州其他县市,发挥金融辐射作用。
莱州市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无论是生产总值还是农林牧渔业总值均占据中等地位,但莱州市发展前景大,将会建设生态渔业区、绿色果蔬区、烟台莱州港等重大工程,再加上莱州市地理位置相对独立,考虑到交通以及未来发展,可在莱州市设立村镇银行。
淄博高青县目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连续5年实现银行贷款无欠息、无坏帐、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三无”安全标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形成了明显的“资金洼地”效应,县内外金融机构纷纷加大了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虽然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5家担保公司的成立、13家县外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基本能够缓解县域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局面,因此,可暂时不设立村镇银行。
黄河三角洲地区村镇银行发展对策
(一)充分利用民间资本
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民间资本比较活跃,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广饶县、寿光市以及德州市等地已经集聚了相当规模的民间资本,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使得这些资本运作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村镇银行可吸纳这些民间资本,不但能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也有助于加快村镇银行的组建。
(二)统一规划和布局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涉及的地域面积比较广,产业比较复杂,要想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在黄河三角洲建设中的作用,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在对各县区的经济实力、农业经济现状、发展前景以及投入力度等进行详细的调研和考察基础之上,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村镇银行的设立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和优化。
(三)金融改革与创新
一是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和服务。区域内村镇银行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不断地进行金融产品以及服务的创新。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加强政企、银企合作,积极地参与县市、乡镇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建设规划,扩大金融服务对象,加强产品创新力度。二是探索多种担保、抵押方式或组建专门的“三农”担保公司。如农村住房抵押借款、大棚抵押贷款、或根据政策在流转土地使用产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方面先行先试。三是建立农村存贷款保险政策,丰富保险服务品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有效抑制个别金融机构倒闭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四是实施“薄利”战略。在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先入为主优势下,村镇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立足与发展,实施“薄利”战略是进入农村市场初期几年的现实选择。
(四)开展村镇银行试点工作
虽然寿光已有一家村镇银行,但成立时间不足一年半,且寿光有着强大的大棚蔬菜产业作为支撑,和其他地区相比有很多特殊性,其经验不具有普遍性。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核心地带,占据主导地位,且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资源优势明显,因此,可首先在东营区或广饶县推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之后再往黄河三角洲其他地区辐射发展。
结论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和建设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目前区域内许多涉农金融机构都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三农”服务水平。尽管如此,主要发挥支农作用的唯有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一农难支三农,需要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介入。而国务院支持区域内流转土地使用产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方面可以先行先试的有利政策、区域内较强的经济实力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规划建设等,都给村镇银行设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根据各县区经济实力以及发展前景等,可考虑在东营市东营区、广饶县、滨州惠民县、德州乐陵市、潍坊寿光市以及莱州市发展村镇银行,成为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有力补充,以其灵活的优势推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促进区域内“三农”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2.王迎才,李文建等.对东营市发展村镇银行的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摘要】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改革的历程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各地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特点,使得农信社改革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信用杜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最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M].北京出版社,2006,05.
[2]程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