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灾治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区地形条件相对复杂,地形起伏较大,表层风化严重,在降水、震动等自然因素和日益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下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房屋斑裂等地质灾害。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大史村、中央村、大尚村已发现地面塌陷、房屋斑裂等地质灾害。我区南部丘陵由于部分村民乱采滥挖地表粘土,容易造成边坡崩塌。另外,已关闭的矿山开采企业,也存在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
二、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和隐患区的划定
鉴于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来势猛、预测防治难等特点,为加强监测与防治,把矿山企业较集中的王村镇李家疃村、大史村、中央村、大尚村划为地质灾害“危险区”;王潍公路王村段以南至淄川界以北的宝山区域,王村铝土矿、璞泰粘土矿、天三立粘土矿、苏李粘土矿、杨古粘土矿矿区范围划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原八三厂焦宝石矿采空区、原南郊镇贾黄粘土矿区划为地质灾害“隐患区”。
三、主要灾害点(隐患点)的分布、影响范围、威胁对象及防治对策
(一)王村镇李家疃村采空塌陷。李家疃村位于王村镇西南部,处于原煤矿采空区范围内,居民302户865人,该村已有30余户村民房屋墙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斑裂和地面裂缝,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墙壁斑裂和地面裂缝已趋于稳定。
防治对策:1、王村镇政府要明确监测人员,强化监测巡查,发现险情迅速上报;2、对危房设置警示牌;3、要做好房屋斑裂较重村民的避险工作。
(二)王村镇大史村地面塌陷及房屋斑裂。大史村位于王村镇东南部,处于东泰有限公司(原岭子煤矿)采空区范围内,居民430余户1270余人。份以来,由于地下采矿导致该村出现房屋斑裂、地面缓慢下沉和裂缝等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带穿过该村,趋向由南向北延伸,并向东西辐射。该村的所有房屋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出现了斑裂现象,最大裂纹宽度达到了10多厘米,在王村镇政府的组织下,已对房屋斑裂较重不适合居住的10余户村民进行了搬迁避让。到目前为止,大史村村民的房屋斑裂、地面下沉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一直持续缓慢发展变化。为彻底消除地质灾害对村民生命财产的威胁,王村镇政府正在加快推进大史村新村建设,年内将完成整体搬迁任务。
防治对策:1、王村镇政府要明确监测人员,强化监测巡查,发现险情迅速上报;2、对危房设置警示牌;3、对房屋出现大面积斑裂,影响村民安全的,要采取措施,及时实施搬迁避让;4、要安排人员驻村昼夜值班,随时监测塌陷区及周边房屋的变化情况,发现灾情加重,应立即采取避让措施,并上报有关部门;5、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大史村整体搬迁工作,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搬迁任务,消除地质灾害对村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三)王村镇中央村、大尚村地面塌陷及房屋斑裂。中央村、大尚村均位于王村镇中部,处于东泰矿业有限公司矿区范围内。中央村开始出现房屋斑裂现象,裂缝较小,目前涉及13户,房屋斑裂去年发育较强烈。大尚村最早于开始出现房屋斑裂现象,截止底涉及30户,其中有3户已划为危房户,多数房屋斑裂仍在发育中。
防治对策:1、王村镇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技术单位查明中央村、大尚村的房屋斑裂形成的原因,明确责任主体;2、要明确监测人员,强化监测巡查,发现险情迅速上报;3、对危房设置警示牌;4、要做好房屋斑裂较重村民的避险工作。
(四)王村镇古城耐火原料厂岩石潜在崩塌。王村镇古城耐火原料厂岩石潜在崩塌位于王村镇苏李庄东南,坡度为63.5度,高4米,其下为长石砂岩,威胁人数12人,威胁财产50万元。近几年来均处于稳定状态,仅有小块岩石剥落。
防治对策:1、王村镇要在对崩塌隐患点岩石实行削放减载的基础上,加强防护工作;2、严禁人为开采活动;3、设置警示标志,汛期加强监测和警报。
四、组织领导及防治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区长任组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人员名单附后),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有关镇政府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将防治任务逐级明确到人,确保发生地质灾害时,能够及时进行抢险救灾。
(二)广泛宣传,提高防灾意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治灾、减灾意识,尽最大可能地防止、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三)建立健全汛期群测群防体系。各镇政府是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单位,要认真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将灾害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具体责任人,切实做到任务到人,形成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王村镇、南郊镇政府要组建地质灾害抢险应急分队,一旦出现险情立即出动,确保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实施抢险救灾,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各区县房地产管理局:
为妥善解决因城市建设需要房屋拆迁返京知青及其子女的住房安置,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返京知青及其子女,在拆迁人与当地派出所办理冻结户口手续前经公安机关批准入户的,其住房安置按《北京市实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的规定予以安置。
二、返京知青及其子女,在拆迁人与当地派出所已办理冻结户口、被拆迁人未正式安置之前(含临时周转期间),经公安机关批准在拆迁范围入户的,由被拆迁人持返京知青及其子女的常住人口登记卡向拆迁人提出申请,经当地区(县)房地产管理局审核批准,可按《细则》增加安置用房。
以上各点请遵照执行。
关键词:长江防洪护岸;地基处理;高压喷射灌浆;旋喷;设计
Abstract:High pressure jet grouting method is a currently used mainly fo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impervious foundation or the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Dadukou District of Chongqing Yangtze River flood control embankment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project (phase I) is the first time in the Chongqing region of high pressure jet grouting method in soft foundation treatment, soil improved performance, increase the shear strength. At present, the project has been completed, running well.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n the high pressure jet grouting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soft found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n.
Keywords: the Yangtze River flood control embankment; foundation treatment; high pressure jet grouting; grout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重庆市大渡口区长江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一期)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是大渡口区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兼顾城市防洪和沿江交通的重要作用。本工程级别采用3级,主要建筑物按3级设计。工程线路起于鱼洞大桥西侧连接线,止于建桥大道,全长约6.91km,其中堤防工程防洪堤段全长3699.2m。
2008年8月,取得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009年3月,取得初步设计的批复;2009年12月,工程开工建设;2013年3月,工程完工。
工程不良地质段为桩号DK2+082.502~DK3+335.725段,其堤脚地基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厚度较大,力学指标较低、稳定性较差、承载力较低。需对其进行处理后方可满足堤防设计要求。
2. 工程地质条件
堤基表层粉质粘土厚7.50~16.20m,呈软塑状,土质岸坡在洪水作用下易产生流土及塌岸现象。下覆砂卵石层厚3.50~14.40m,密实度为松散~很密;松散~稍密砂卵石层厚0~3.34m;中密~密实砂卵石埋深一般为10.84~16.20m;中密~密实砂卵石层下覆基岩下覆基岩为J2s层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其埋藏很深。
该段堤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粉质粘土厚度较大,表层粘性土体斜面在洪水作用下易产生"流土"及塌岸现象,堤基理想持力层宜考虑中密~密实砂卵石,或者采用弱风化砂泥岩。
3. 地基处理方案拟定
本段堤脚处地表以粉质粘土覆盖层为主,地面高程较高,且粉质粘土层较厚,平均厚度为15m,最大厚度达20m。粉质粘土层的抗剪性和耐冲性很差,在堤身加载以及堤脚被江水淘刷的情况下容易失稳。因此,必须对粉质粘土层进行处理。开挖换填或修建砼挡墙同样存在水下开挖、基坑施工等困难;对基础进行砂石桩法,在堤身加载以及堤脚被江水持久淘刷的情况下,基础的抗剪性和耐冲性难以满足设计要求。采用高压旋喷桩处理地基可以避免开挖基础,大幅提高基础的抗剪性和耐冲性。因此经方案比选,本次设计拟采用高压旋喷灌浆法对本段粉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高压喷射灌浆(简称高喷灌浆或高喷),是一种采用高压水或高压浆液形成高速喷射流束,冲击、切割、破碎地层土体,并以水泥基质浆液充填、渗混其中,形成桩柱或板墙状的凝结体,用以提高地基防渗或承载能力的施工技术。高压喷射灌浆按固结体形状及喷射移动方向分为旋喷、摆喷、定喷三种。按其设备注浆方式分为单管法、双管法、三管法等。
本工程拟选用使喷射管做旋转、提升运动,在地层中形成圆柱形桩体的高压旋喷灌浆法。该方法目前广泛用于提高地基防渗或者地基承载力,施工技术成熟。本工程高压旋喷灌浆法虽然用于提高不良土体抗剪强度,与目前其广泛运用目的不同,但其施工工艺基本相似,施工技术难度不大。
本工程根据地基处理计算结论分析需成桩直径、固结体强度要求,结合其他工程成桩经验,拟选用双管法。双管法喷射管为二重管或两列管,喷射介质为水泥基质浆液和压缩空气,或水和水泥基质浆液的高喷灌浆方法。
根据其他工程经验,高压旋喷灌浆二管法,在粉质粘土层中形成高压旋喷桩,桩直径0.8~1.5m,固结体最大抗压强度10~20MPa,凝聚力1.5~3.0MPa。
本次设计高压旋喷灌浆地基处理长度1.253km,通过对粉质粘土软弱地基堤段进行防洪堤整体稳定计算并兼顾地基整体性要求,确定高压旋喷灌浆地基处理宽度38.0m,单宽断面布桩总数17根,其中中间布桩9根,间、排距均为2.0m,两侧段分别布桩3根,间距3.0m,排距2.0m。
高压旋喷灌浆采用二管法,注浆压力20MPa,注浆流量80L/min,注浆浆液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水泥标号不低于32.5R,水灰比1:1,控制成桩直径不小于1.0m,旋喷深度深入粉质粘土以下稍密~中密砂卵石层界限。
4. 高压旋喷灌浆法地基处理分析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结论粉质粘土饱和状态抗剪强度:C=10Kpa,Φ=10度。经现场试验桩检测结论,粉质粘土层高压旋喷桩体饱和状态抗剪强度:C=235Kpa,Φ=34.5度。高压旋喷处理改良粉质粘土区域综合饱和状态抗剪强度:C=15Kpa,Φ=49度。由此可以看出,高压旋喷灌浆法处理能明显改善粉质粘土地基力学指标参数。
本工程采用理正岩土边坡稳定分析程序对堤防工程典型断面高压旋喷灌浆法处理前、后分别进行整体稳定进行模拟分析计算。高压旋喷灌浆法处理前工程典型断面在稳定渗流期安全系数为1.124,水位降落期为0.958,均不能满足《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第2.2.3条规定,土堤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1.2的要求。高压旋喷灌浆法处理后工程典型断面在稳定渗流期安全系数为1.375,水位降落期为1.349,均能满规范(GB50286-98)要求。从上表可以看出高压旋喷灌浆法地基处理能有效的解决粉质粘土软弱地基堤防整体稳定的问题。
5. 施工技术要求
(1)高压旋喷桩成桩直径不小于1m,旋喷深度深入粉质粘土以下稍密~中密砂卵石层界限。
(2)高压旋喷桩孔位误差不大于10cm,孔的倾斜率应小于1.5%。
(3)高压旋喷桩采用二管法施工工艺,水泥浆液采用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浆液的配合比和外加剂的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浆液的比重为1.5~1.8。施工参数暂定为:压缩空气压力约0.7MPa,流量3m/min,喷嘴间距2~4mm;水泥浆液压力20~40MPa,流量80~120L/min,喷嘴孔径2~3mm,喷嘴个数1~2个;注浆管提升速度150~180mm/min,转速12~15r/min,外径Φ50或Φ75。
(4)水泥浆液应搅拌均匀,随拌随用,余浆存放时间不得超过4h。
(5)施工时必须旋喷均匀,确保桩的桩径,施工过程中接钻杆或因故停顿时,再次施工时应在原位置下去300mm后开始旋喷,保证桩身的完整性。
(6)水泥土试块在标准养护条件下28d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值。
(7)高压旋喷桩施工前,应根据本工程地基特点、施工机具情况进行现场试验桩施工及检测,确定现场施工方案及相应施工参数,以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6.结语
通过施工过程中现场检测成果,高压旋喷桩施工满足设计要求。从2009年12月工程开工建,2012年4月堤防工程填筑基本完成,到2013年3月工程完工,工程已抵御了几次大洪水的考验,高压旋喷灌浆法地基处理已发挥了作用,堤防工程整体运行状况良好。
参考文献:
1.水电水利工程高压喷射灌浆技术规范(DL/T 5200-2004)
2.高压喷注水泥土桩基的设计与计算(徐至钧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一)领导挂帅,把地质灾害治理列为民生一号工程
2002年,广西在全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中,就已将梧州市列为地质灾害高发区。2003年,梧州市便开始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004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把地质灾害整治作为今后几年工作的一号工程,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指挥、协调和落实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同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整治的日常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由市人大、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等部门人员组成,并设立了工程项目组、工程技术组、项目资金组、房屋拆迁组、房源安置组、综合信息组等6个小组,按其职能分别开展工作。3个城区也相应成立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二)强化责任,严格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1、制定“6.8”灾害治理方案。“6·8”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及时组织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及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等有地质灾害防治勘探、设计、施工资质的专业队伍,对市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和勘测,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并编制了《梧州市区“6·8”灾害治理方案》,根据灾情及分布情况,按照“统筹安排、连片治理、方便工作”的原则,将210个地质灾害点列为急需治理的灾害点。该治理方案于2006年7月28日获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对210个灾害点的治理工程措施有2种,一是采取截水渠、重力挡土墙、锚杆挡墙、抗滑板桩、锚杆格构、挂网喷砼护坡等永久治理工程措施;二是采用绿化护坡、筑拦沙坝、建沉沙池、修排水渠等临时防护措施。所有治理工程项目均由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委托广西3家有甲级地灾勘查设计资质的单位和市内3家有地质灾害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查设计,将项目分门别类,相对重大、危险的工程项目由广西设计单位负责,相对中型及小型工程项目由梧州市内设计单位分城区限时完成。
2、明确地质灾害治理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要求210个治理点必须赶在2007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主体工程,以发挥防灾抗灾作用。在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不少治理点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市政府进一步落实责任,要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使210个治理项目均落实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包括项目责任人、技术责任人、行政责任人)和具体工作目标,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问责制度,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2月出台了《梧州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问责暂行办法》,明确了问责对象在整治地质灾害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或者在整治过程中措施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行为将被问责,并规定了问责方式和程序。
(三)积极筹集地质灾害整治项目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该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面广量多,所需投资巨大。为解决整治资金不足的问题,梧州市除了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资金外,市政府自筹部分资金。同时,还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的整治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210个急需整治的灾害点中,有50个灾害点确定了整治责任单位,如公路局后山边坡,全部由公路局自筹资金实施整治;有38个灾害点由市直、区直、中直机关共56个部门单位捐助资金进行治理。由于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地灾治理工作,从而有效缓解了资金的压力,确保治理工作的推进。
地质灾害治理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执行资金的支付程序,每月下旬由分管财政的副市长主持召开资金调度会,审定各城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业主的资金支付额度,然后按规定代扣税金并经财务总监复核后,直接支付给施工队伍(业主),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又防止资金被积压、挪用。
(四)严把工程质量关
该市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办法对治理工程质量实施监督。一方面从市内各设计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检查组对各项目进行实时跟踪检查,尤其是在施工中不定期深入工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报市地灾办,由市地灾办项目联系人加强督促落实。质量检查组经常同各项目的监理、设计和施工队伍及时沟通、协调,尽量在施工现场将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推进。另一方面,根据国土资源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及重庆市的做法,由市地灾办请示市政府同意,下发了《关于市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有关问题的通知》,统一了验收的资料,明确了各类地质灾害治理的验收标准、程序。并委托广西两家有检验资质的单位对各治理项目的关键工序如抗滑桩、锚杆、锚索、挡土墙等进行随机抽样检验,出具检验报告书。经过检验,目前治理工程绝大部分项目都达到设计要求,对个别不达设计要求的,则由设计单位提出意见,施工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补充完善并验收合格后方可通过验收。
二、有效整治地质灾害的几点思考
梧州市大规模整治地质灾害是近几年的新工作,没有更多经验可循。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梧州市目前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地质灾害治理的责、权、利尚需进一步明确
梧州市“6.8”治理方案按“谁受益,谁治理,谁引发,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原则去实施。但由于历史原因,市区山多平地少,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居民建房不断自山脚向山顶扩展,房屋依山而建,且无规无序,造成大量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之房屋密集,边坡支护及排水设施不到位,每逢暴雨季节,山体经常崩塌塌坡而引发地质灾害,危及周边房屋的安全,其责任认定难度较大。如“6·8”灾害是属自然因素造成还是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很难确定,因为很多都是七八十年代建设的房屋,完全认定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治理责任难度大。另一方面,一些确需治理的边坡,在实施工程治理时必须拆除部分周边房屋,需要给予拆迁补偿,这部分资金若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有难度,若由政府全部出资治理和补偿,又会使群众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地质灾害治理是政府的责任。因此,目前梧州市规定,近几年房地产公司建设的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所在地的边坡治理责任,由这些房地产单位、部门承担;而私人住宅及原单位(部门)70~80年代建设项目和学校的边坡需进行地灾治理的都由政府实施治理。今后,必须进一步明确治理责任主体,居民房屋等所有受益者,应该有一份治理责任,也就是要担负一定比例的治理费用;对于需搬迁避让的,政府只给予经济补助,而不能作为房屋拆迁补偿全额补足,也就是不能完全依赖政府。
(二)必须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梧州市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受威胁人口多,且很多房屋建在山上,如何保证老百姓不被地质灾害威胁需要全市统一规划,全盘考虑,科学治理。一方面地质灾害的整治不能为治理而治理,应与城市旧城改造结合起来。如对石鼓冲、平民冲、冰泉冲等万秀区河东片80年代前建在山上的房屋实行搬迁,进行集中安置,并对河东片的土地进行城市建设,既可以进行旧城改造,又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彻底消除地质隐患,让居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地质灾害治理必须与城市景观改造相结合。梧州市属于一个山城,应利用山来点缀、装饰城市,使之更漂亮、美观。因此,工程措施必须结合山坡以及周边环境、建设物的特点,有些植被、建筑物和设施能保留的,应尽量保留,对景观有影响则在设计时就应考虑拆除,根据山坡的不同景观而采取不同治理措施,以达到既消除地灾隐患,又改善城市景观的效果。由于地灾点多且广,要全面彻底整治,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目前只是实施近期整治,而中期、远期整治必须严格按照《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年)全面分步实施。
(三)解决好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
根据《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年),梧州市区近、中、远期整治地质灾害的勘查和治理经费估算需3亿元,搬迁避让费用2.5亿元,共计需5.5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2亿元,资金不足还需要多方筹措解决。目前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支持外,还尝试通过地质灾害治理产生的效益以及银行贷款来弥补资金的不足。
摘要:地质灾害作为一种局域环境灾难,它能造成人员伤亡、地球表层局部环境及生态灾变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其破坏性之大,社会效应之强,使他理所当然陪受各界的关注。本文笔者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产生、发展问题作出分析。
关键词:地质灾害 现状 预报 防治
0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发生或人为引起的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或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迅猛发展,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与规模日益增大,已成为影响社会环境安全和经济建设效益的重长问题,受到国家的很大重视。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与任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质环境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总的任务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制止地质灾害发展,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2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有两个含义,一是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原因,二是受灾对象与致灾,本文系在“湖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班”上的讲演稿.地质作用的遭遇原因。灾害大小主要决定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数量和价值。致灾地质作用的成因分析,须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变形地质体的自身稳定条件(内因、质因),二是引起地质体变形破坏的动力因素(外因、诱因)。破坏动力有天然与人为两者的重要区分。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原因也有主动与被动两种不同情况。主动遭遇是指先有致灾作用的危险,后有人、物、设施进驻,可称为物趋灾型;被动遭遇是指先有人、物、设施存在,后有致灾作用发生,可称为灾趋物型。受灾对象处于致灾作用的危险区内(不论主动或被动),就有了遭灾的危险,但最终是否成灾和成灾的大小,还要看临灾前是否充分利用了躲避(撤离)的机会。
3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途径
地质灾害防治的正确逻辑思路应该是逆其形成之道而行之,也就是杜绝、减少其形成与发展的条件。针对上述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途径可归结为:1.预防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与发展。如果致灾作用的形成主要是其自身稳定条件太差所致,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设法补强其自身稳定性;若主要是外加的动力破坏所引起,那么主要防治途径就是制止或减缓这种破坏作用。2.预防和减少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的遭遇机会,一方面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在可能影响人、物、设施的安全的地方,搞容易引起致灾作用发生的工程活动;另一方面避免或减少在有致灾作用危险的地方,增加进驻人、物、设施。同时,对面临遭灾危险的人、物、设施,要尽可能在致灾作用发生之前,作最大限度的撤离,以减少灾害损失。
4地质灾害的预报与防治
4.1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如发现各种征兆时,预测预报能较容易进行
我们有意识地采取有益监测手段,密切注意灾害的动态变化。灾害发生时间可较准确的预报,其准确程度可达到月、日,甚至小时,即通常所说的灾害临发前的预报,一般只适用于滑坡、崩塌等斜坡变形的地质灾害的预报。地质灾害的引发有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与灾害发生的时间之间建立联系的难度较大。实际上,前者为定性的而后者为定量的,它们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如何将前者定性因素转化为后者定量数据,除应对当地历年发生的灾害进行回访和数理统计外,很重要的是经验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没有在理论上形成标准的尺度。
除此之外,气象因素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导因素之一,要真正把握灾害发生规律和准确预测预报灾害的发生时间、规模和破坏程度,就必须考虑两个问题:其一是该地区降雨量多大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何种类型、何种规模的地质灾害,这就必须了解以往该地区发生过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灾临界雨量。临界雨量确定后,也只能说明该地区各种地质灾害在临界雨量响应下可能产生灾害,还无法确认何时发生灾害。要预测预报何时会发生灾害,则应结合气象预报然而气象预报准确度不高。小区或降雨量的准确预报更困难。在山区,特别是暴雨,往往受小气候和地形的控制而有很大的差异,山前、山腰和山顶的雨量突然下雨迥然相异;分水岭两侧的雨量也有差异,同时,灾害的发生总是相对滞后于气象因素。这些情况,都给灾害产生的时间的预报带来困难。而自动雨量计的设置远未能满足灾害预报的需要,雨量计的管理也是薄弱环节。
4.2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系统工程
现在学术界对此存在两种观点:荷载支护体系观点和地质体改造观点,并引入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如“3S”地质灾害三维防治技术、模型模拟定量计算法等。但现阶段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通常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工作程序,即钻探、物探、测试手段和地质体改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灾害勘察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施工过程及结果反馈检查阶段。根据施工中出现的新问题更改、完上施工方案,最终达到灾害治理的目的。过去,施工设计方案常常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现今由于大量的地质体改造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技术日趋完善,防治方案设计较过去更有效、更合理。
当前常用的方案设计软件主要是基于GIS、CAD和freehand技术辅助设计软件,例如理正岩土、天正设计软件及其各种附加载件、MapGIS、Arc Info等软件。结果反馈阶段主要是通过自检和建立监测和管理实现的。自检的实质是防治设计和技术优化过程的一个环节。建立是通过监理工程师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建设方提出意见、建议,发现问题及时通告建设方,以及时改进和决策。管理是一项政府行为,它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政府职能部门不负责灾害治理的具体技术问题,只对项目立项、技术要求、经费预算与使用、项目进展和质量进行控制性管理。其中专家或专家顾问团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部门的参谋和建设方施工指导人员,有其特殊的角色地位。
4结束语
地球表层和深层环境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体--地球表层环境--地球深层环境变化耦合时空预警、预报和防治体系将为人类与地质环境和谐共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友勤梁祥.基于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措施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2
防治工作与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通知
各村委会,镇直有关单位:
为切实做好我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根据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地质环境条件和工作实际,制定《2021年三班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各村要根据方案认真执行,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高陡边坡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一、认真落实防灾责任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领导是关键,各村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切实抓好防灾机构、人员、责任、措施、经费的落实,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工作责任进行层层分解、细化。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的责任和联系关系,将接听灾情和险情报告的电话号码向社会公布,以便偶遇突发事件时,能够在第一时间保证联络渠道畅通,便于指挥和组织协调。
二、加强隐患排查
各村要迅速组织力量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重点隐患地区进行全面仔细排查,对排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点,务必设立警示标志,提醒行人和车辆注意安全。建立防灾明白卡,并及时将防灾明白卡发放到受威胁单位和人员手中,切实将灾害监测任务落实到实处。
三、狠抓督促检查
镇自然资源所、各村要采取多种形式,督促检查防灾工作的落实情况,将列入重点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检查一遍,检查群测群防监测责任人是否到位、是否对自己负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情况了如指掌,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四、做好气象预警预报
镇自然资源所会同气象部门在汛期(6—9月)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加强监测,进一步加大应急能力建设和宣传力度,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实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在地质灾害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防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做好群测群防工作,关键在于健全体系。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由县、镇、村、企业和单位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把地质灾害的日常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重点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值班电话:23578018)。进一步落实“四应有”要求,即:应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群众转移预案;应有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应有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协管员;应有地质灾害防治简易工具、通讯工具。二是进一步对防灾责任人、群众监测员进行防灾基本知识和监测技能的培训,使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做到“四应知”和“四应会”,即:应知辖区隐患点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转移路线;应知险情灾情报告程序和办法;应知灾点监测时间和次数;应会识别地灾发生前兆;应会使用简易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记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
六、进一步提高应急能力
认真落实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中,业务加强培训,提高应急能力,应急队伍建设,保证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
七、加强地质知识宣传,提高防灾能力
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组织分发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宣传画和宣传册,在各学校、村、广场等范围进行发放、张贴、宣传、有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八、强化相关部门的防灾责任
各村、各部门应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要在思想工作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认真部署,措施更加细致。切实把我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附件:三班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三班镇人民政府
2021年3月24日
附件
三班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三班镇地处山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本着“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防灾减灾方针,制定防灾方案。通过落实灾害点监测、临灾预报、临灾应急、灾后抢险救灾等防灾救灾措施,使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现制定地质灾害防灾方案。
一、地质灾害监测
1.监测为主:地质灾害点可采用简易监测法,以定期目视检查及安装简易监测设施二种。定期目视检查要求监测责任人必须定期对可能滑动本体采取目视检查,尤其在汛期、台风暴雨时,应检查被监测地灾点有无异常变化。安装简易监测设施要求在被监测地灾点敏感变化部位(如滑坡前或后缘裂缝中设立简易固定标尺或水泥砂浆观测其变化情况)。
2.监测工具:简易观测一般采用钢卷尺、皮尺、三角堰等工具。
3.监测工作制度:(1)监测频率。每年1—4月和10—12月为正常时段,每月观测一次;每年5—9月为汛期,每10天观测一次;暴雨期间每日至少观测一次。(2)监测资料收集。每次监测都应认真做好记录,监测记录应及时上报镇防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国土资源局,正常情况下每月上报一次。暴雨期间各村应及时向镇防灾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监测情况。
二、地质灾害临灾预报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在于预报灾情。当群众、监测人发现异常情况、灾害前兆和险情时,镇领导小组办公室应马上组织人员到现场落实,并立即通过电话或传真上报县国土资源局。
三、临灾应急
当县政府临灾预报,宣布灾区进入临灾应急期后,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要立即有组织地把灾民、财产撤离险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继续进行灾情监测,对灾情趋势进行预测,及时制止致灾动力的破坏作用,并在地质灾害前兆出现时制定险区人员疏散撤离和安置计划。
四、灾后抢险救灾
地质灾害发生后,要在县地质灾害防治小组的统一指导下,镇、村干部应立即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1.迅速进入灾区了解灾情,按速报制度要求在24小时内提交速报报告,根据已经获得的可靠信息,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人数、财产损失情况。
2.抢救受灾群众,帮助和医治伤病人员,把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做好灾民的安置工作。
3.抢修被破坏的供水管道、供电线路、通讯系统,抢修被破坏的公路、桥梁和水利设施,保证生命线工作尽快恢复使用。
4.提出灾情趋势研究意见和防灾工作建议,计算筹集防灾救灾资金和物资。
五、职责分工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开展执法检查专项行动为主线,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执法、治理“三项行动”,强化国土资源监管职责,严格管理,严格执法,严格责任追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为我县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加强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大对矿山企业无证开采和越界开采等非法行为的排查整治力度,不断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建立健全科学监管国土资源的新机制,不出现一例因违法开采行为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地灾防治,做到职责到位,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防灾自救能力,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方法和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4月18日至4月30日)
各股室、直属事业单位、基层管理所要充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采取会议、文件、板报、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的意义以及目标、重点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法制教育,宣传普及安全生产知识;认真研究制定本单位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细化要求,把安全责任分解到岗位,落实到人。
(二)排查整治阶段(5月1日至9月30日)
1.监察大队和基层管理所要采取日常执法检查和集中执法检查相结合、全面执法检查和专项执法检查相结合的办法,按照局签订的监察工作责任书要求,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监察信息网络,加大巡查力度,做到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
(1)对辖区内的非煤矿山企业进行逐一排查、清理,对清理出的无证开采矿山,采取有效措施,联合相关部门,坚决予以打击、取缔。
(2)加大对辖区内的煤矿清理检查力度,定责定人到矿,实行网格化监管,对检查出超层越界开采、擅自启封、破坏资源环境的煤矿,要进一步完善执法联动工作机制,采取强硬措施,在第一时间强力制止和打击。
2.地环股、地环站、各基层管理所一是要强化地灾隐患点的动态巡查,安排部署好汛前检查、汛期巡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对排查出存在安全隐患的地灾点,及时提请乡(镇)政府早作准备,必要时,协助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人员安全转移撤离;二是继续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制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特别要抓好主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灾情或险情速报制度、应急调查制度、险情处置制度的落实,建立群专结合的监测防御网络,确保出现险情能及时发现,妥善处置。
(三)巩固扩大成果阶段(10月1日至12月31日)
各单位要对各阶段的开展情况认真总结、梳理,找准安全生产落脚点,完善和落实治本之策,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有效监管新机制和科学防灾避灾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成果,实现全年安全生产目标任务。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依法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在行动上更加自觉抓好安全生产,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扎实地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坚决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关键字]地质 滑坡 崩塌 应急方案 应急措施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15-2
0 前言
2011年9月下旬,陕西省遭遇强降水,10市1区受灾,受灾县(区、市)达92个,受灾人口217.86万人,因灾死亡28人。其中商洛市商州区2人、洛南县1人。西安~商州天然气输气管道K1403~K1414桩段商州市麻街岭镇麻街岭北坡中流村东侧山体滑坡。导致西商线此段管道局部弯曲变形,天然气商州市输气中断。
1 K1403~K1414段地质环境背景
1.1 地形地貌
K1403~K1414管线敷设地段属剥蚀山区低中山地貌单元与丹江河谷阶地过渡地带,海拔一般在750~1200m,相对高差200~300m。沟谷多呈 “V”型,坡度一般在30~50°,斜坡多被第四系残坡积物覆盖,植被较为发育。
1.2 气象、水文
管线区地处秦岭山区暖温带湿润气候区。多年均降水量768.3mm。降水夏季314.1mm,多大雨,暴雨;秋季降水量225.2mm,占年降水量的31.15%,多连阴雨。2011年9月降水量资料未收集到。管线北侧河流为丹江,常流量为24.5m3/s,年平均径流量13.5×109m3。丹江在洪水期水深5~5.5m,流速5.5~6m3/s;常水期水深1.5~2m,流速1.2m3/s;枯水期水深0.5~1m,流速0.5~0.7m3/s。
1.3 地层岩性
元古界(Pt)宽坪群(Pt2kn):管线沿线主要岩性为绿帘绿泥片岩、钠长绿帘阳起片岩、绿帘绿泥阳起片岩,主要分布与管线北段;硅质条带(纹)大理岩、条带状石英大理岩、透闪大理岩为主,夹石英岩分布于管线南段。地层产状与坡向一致,属顺向坡。第四系全新统(Qh)冲洪积层(Qhal+pl):分布于丹江河谷阶地区。岩性下部为砂、砾卵石,松散状,厚数米,不稳定,上部为黄棕、褐黄色粉质粘土,厚数米。坡积、残积层(Qhdl+el):分布于坡体表层,岩性为粘性土、含碎石粘性土、碎石土,松散或可塑状,厚度变化大,厚数米,为本区域地质灾害的主要易崩易滑体,此次的天然气管线破坏多与此有关。
1.4 水文地质特征
本次地质灾害形成与上层滞水关系密切。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片岩、片麻岩)之上的重力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上层滞水接近地表,受气候、水文条件影响较大,故水量不大而季变化强烈。坡度较陡的地段,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方式流走,因而不易形成上层滞水。但在坡度较缓处,尤其是能汇集雨水的洼地,却最易于形成上层滞水。上层滞水的动态主要决定于气候、隔水层的范围、厚度、隔水性等条件。由于滑坡地段属顺向坡,强降水期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大,是此次管线地段滑坡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因
1.5 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岩体:按岩石强度、结构、建造将岩体分为坚硬岩、较坚硬岩、较软岩三类。①坚硬岩类:主要为深变质石英岩,以元古界宽坪群为主,岩性较为复杂,为薄层~中厚层结构,力学强度高,具良好的工程地质性质。②较松软的片麻岩组:岩性主要为片岩,岩体结构类型多呈层状结构,由于岩层较为古老,构造活动强烈,导致岩石较为破碎,节理、裂隙发育。③软弱片状浅变质岩组:区内局部出露,岩性以千枚岩为主,千枚状结构,力学强度低,片理发育,各向异性明显,抗风化侵蚀能力差,遇水软化,全风化~强风化带厚数米~数十米,风化岩体呈碎片状。该套岩体既是区内易滑体,也是残坡积层滑坡的滑动接触面。
土体:按照工程地质特性划分为粘性土、卵砾类土、砂砾土、碎石土四类。①粘性土:分布于丹江河谷阶地区及局部坡体表层,土质不均。②卵、砾类土:分布于丹江漫滩和河床地段,岩性以砂卵石为主,夹含砾粉砂、粉土、粉质粘土等透镜体。以均一结构为主,松散,渗透性强,中密~密实,分选差,承载力中等,抗冲蚀力弱,工程地质性质一般。冲积砂砾③土和砂:岩性疏松,中密,厚度不稳定,承载力中等或偏小,易被冲蚀,工程地质性质较差。④碎石土:主要覆盖于斜坡凹地或堆积于沟谷坡脚地带,厚度变化较大,粒度大小混杂,含有机质,孔隙度高,结构疏松,承载力低,稳定性差,工程地质性极差,是该区堆积层滑坡的主体。
1.6 人类工程活动
312国道公路建设,切坡、开挖坡脚,形成高陡边坡,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坡体的稳定性,使原本稳定边坡力学平衡被破坏,稳定变为不稳定,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 地质灾害现状及稳定性、危险性预测评价
经现场实地调查,确定天然气输气K1403~K1414桩段调查区有地质灾害点5处,其中滑坡点3处,崩塌2处。
2.1 滑坡
H1滑坡,位于麻街岭镇中流村东侧,即原始管道沿丹江河滩地敷设至土地庙穿越312国道,沿国道右侧挡土墙向山顶敷设段,北侧为312国道及丹江,坐标:X=3756920、Y=37393700。
滑坡所处微地貌为陡坡,上部坡度约30°,下部约50°,前缘因修建312国道人工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坡面植被以草地、灌木为主。滑坡在平面上呈半圆形,滑坡体高程介于794~850m,长120m,宽70m,厚2~3m,体积约2.1×104m3,属小型堆积层滑坡,滑向13°。滑坡体组成物质下部为片岩强风化碎块石,粒径一般为5~10cm,最大50cm,结构松散。上部为含碎石粘土,碎石含量10%~15%,粒径一般为0.5~3cm,呈可塑~软塑状态。下伏元古界宽坪群片岩,为顺向坡。滑坡体与下伏基岩接触的风化带为滑面。滑坡诱发因素为强降水。致使原输气管道受损,停止运营。该滑坡已滑方量约500m3,后缘滑壁高1.1~2.0m,坡面出现多条弧形拉张裂缝及剪切裂缝,最长约80m,错坎高60~80cm,裂缝宽20~60cm,现状稳定性差。在强降雨及人工扰动等因素作用下可能发生滑动,威胁下部312国道、车辆行人的安全,危害较严重,危险性大。
H2滑坡,该滑坡位于麻街岭镇郭家堂村312国道南侧,坐标:N:X=3756500、Y=37393980。滑坡所处微地貌为缓坡,上部坡度约25°,下部约20°,坡面开挖耕种,前缘因修建312国道人工开挖形成高陡边坡,植被覆盖差。滑坡在平面上呈舌形,高程802~1050m,长500m,宽150~250m,厚2~5m,体积约35×104m3,属中型堆积层滑坡,滑向15°。滑坡体组成物质为粘土。下伏元古界宽坪群石英岩。滑动面为碎石土与下伏基岩接触面。修路切坡,在降水因素影响下局部变形,产生多个次级滑体,出现错坎及拉张裂缝,现状稳定性差,可能发生再次滑动,威胁312国道车辆行人的安全,危害较严重,危险性中等。
H3滑坡,该滑坡位于麻街岭镇郭家堂村312国道南侧,坐标:X=3756570、Y=37394360。滑坡所处微地貌为陡坡,坡度约40°,坡面植被以草地为主,覆盖差。滑坡在平面上呈半圆形,高程805~920m之间,长200m,宽120m,厚1~3m,体积约4.8×104m3,属小型堆积层滑坡,总体滑向335°。滑坡体组成物质为碎石土,土石比约2:8,碎石粒径一般为2~10cm,最大20cm,结构松散。下伏元古界宽坪群石英岩。滑面为滑坡体与下伏基岩接触面。滑坡体前缘紧邻沟道,野外调查发现滑坡体中下部有新近滑塌迹象。该滑坡现状稳定性较差,在强降水作用下可能发生滑动,无威胁对象,危害较轻,危险性小。
2.2 崩塌
该区段共发现崩塌灾害点2处,多发育于坡度大于60°的破碎边坡地带(人工高边坡附近),节理、裂隙发育,规模为小型,分述如下:B1崩塌:该崩塌位于312国道南侧人工边坡体,坐标:X=3757040、Y=37393780。崩塌体所处地貌单元为低中山,位于斜坡下部,高程介于797~817m,宽80m,高20m,厚3~4m,体积0.56×104m3,属小型岩质崩塌,崩向16°。崩塌体局部已发生崩塌,崩落石块规模为5×4×3m3。崩塌体组成物质为元古界宽坪群石英岩,节理裂隙较发育,中等风化,产状16°∠46°。因修路爆破取石,斩坡,坡体较陡,坡面下部基岩,植被破坏。该崩塌体现状稳定性较差,主要威胁下部312国道及过往行人安全,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B2崩塌:该崩塌位于312国道石咀庙桥南侧沟道西侧坡体,坐标:X=3756940、Y=37393970。崩塌体所处地貌单元为低中山,高程介于805~835m,宽120m,高10~30m,厚2~3m,体积0.6×104m3,属小型岩质崩塌,崩向108°。崩塌体局部已发生崩塌,崩落方量约15m3。崩塌体组成物质为元古界宽坪群石英岩,节理裂隙较发育,中等风化,产状30°∠36°。坡体陡峭,坡面基岩,植被差。该崩塌体现状稳定性较差,无威胁对象,危害程度轻,危险性小。
综上,管线沿线主要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共3处,均为残坡积滑坡,其中2处为小型滑坡,1处为中型滑坡,现状稳定性差2处,较差1处,危险性大1处(H1),危险性中等1处(H2),危险性小1处(H3);崩塌灾害点2处,现状稳定性均较差,危险性中等1处,危险性小1处。
3 应急处置方案
根据野外现场调查结果,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结合设计院管线敷设有关规程,针对天然气输气管道K1403~K1414桩段特提出如下三套应急处置方案。
方案一,管道沿河滩地敷设,于土坡前东沟村小桥涵洞处穿越312国道,接着沿国道右侧敷设至山前沿目前山体较为稳定的地段上山,于原K90+100桩处和现有管道碰头。改线起点为东沟村北侧土坡前管道,改线终点为原K90+100里程后出,推荐方案一管道长度约634m。管线末段通过该滑坡体中后部,原管线K1403~K1414桩段通过H1滑坡体。由于该滑坡后缘裂缝发育,稳定性差,该方案必须对滑坡进行有效地工程治理后,才能保证输气管线运营安全,治理滑坡H1需要采取削方卸载,坡脚支护等,费用相对较高,而且需要办理林地征用等手续,工程期限较长。
方案二,管道沿河滩地敷设,穿过土坡后继续沿312国道和丹江河漫滩地敷设,于前侧615m处经312国道小拱桥涵洞底穿越国道,爬山敷设与现有管道碰头。改线起点为施工改线顶管穿越312国道左侧前,改线终点为原FS532桩,推荐方案二管道长度约为1170m。线路西距H1约300m,不受其影响。该方案沿线基岩,无滑坡,岩质崩塌规模小,工程治理费用低,但管线敷设过程中施工难度相对较大。
方案三,方案三沿用方案二思路,管道在穿过土坡后继续沿312国道和丹江河漫滩地敷设,于前侧郭家堂村前顶管穿越312国道,爬山敷设与现有管道1414桩碰头。改线起点为施工改线顶管穿越312国道前,改线终点为原设计FS534桩,管道长度约为2640m。线路西距H1滑坡约700m,但受H2、H3滑坡影响,且线路长度大,费用相对较高,但施工方便。
经现场调查结合三方案对比,改线方案二安全性高,合理,经济可行。推荐应急处置方案二为首选方案。
管道沿河滩地敷设,以原1403桩为起点,沿丹江河漫滩地敷设,于前侧615m处经312国道石咀庙桥底涵洞处穿越国道,爬山敷设与现有原管道,管道长度约为0.95km。
该方案经过严格的勘察设计,采取可行的建设方案及必要的工程措施治理后,建设场地基本适宜工程建设。
根据省文件精神,我们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现将贯彻落实和排查情况报告如下: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我市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和突发险情处置机制,安排部署了2012年汛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化了责任意识,健全防灾减灾措施。“1.31”磨溪地震后对全市地灾隐患点进行了全本文来自面的排查,确定了监测人,发放了明白卡,落实了责任人。结合抓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工作,认真落实县(区)防灾责任制,及时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努力使地灾隐患点逐年减少,确保汛期或突发地灾时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认真排查,摸清情况三、强化措施,确保工作落实根据省厅检查组指示,我局再次向县、(区)政府及园区管委会提出书面要求:对属于必须组织避让搬迁的农户,要立即动员搬迁;对学校、公路、水利设施等,能在今年治理的,应制定规划,落实资金及时采取治理措施,不能在今年治理的应落实监测措施,责任到人,严防死守,确保安全。同时,根据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制定了“遂宁市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方案”,以明传电文发至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要求全市各级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防治能力。四、落实资金,保障经费五、下一步工作措施(一)按照省厅、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确落实责任,深入督查,确保工作落实。(二)加强对全市71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巡查、监测、预警,加大排查的广度和深度。(三)按照省、市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将宣传普及到社区、街道、学校、乡、村、社,落实到最基层的干部群众。(四)积极推行地质灾害预案的公示制度,真正实现“点点有人管,处处有人抓”。(五)继续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深入落实防灾预案,落实“两卡”到监测人和人民群众;普及安装裂缝报警器和滑坡伸缩仪,提高防灾预警的科技含量。(六)抓好申报项目跟踪,协调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保障工作顺利开展。(七)加强汛期地灾值班。
严肃纪律,坚持汛期地质灾害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与水利、气象部门的沟通,积极收集地质灾害灾情,及时准确上报,确保信息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