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

传统艺术的传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艺术的传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艺术的传承

第1篇: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

门窗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窗是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的重要构件。 建筑的门窗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形态代表着不同地区建筑的营造风格与工艺水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天然或人为的原因,导致大量传统建筑的门窗遭到破坏,古人创造、运用并发展了的门窗艺术应该受到重视和保护。

门窗艺术从原始时期发展到清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许多有关于门窗的资料都是来源于墓葬、书画、壁画、书籍之中,作为现在的研究依据。保存下来的门窗为我们了解历史和地区特色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门窗艺术的源头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居住在山洞里,洞口就是最早的门。我国最早的门窗造型见于半坡时期的圆形无檐陶屋模型,此时的门窗没有明确的装饰,形式及其简单,门窗同体,既是建筑入口又有通风和采光的作用。

到了夏商周战国时期,据考古发现,西周早期同期兽足方鬲上,出现双扇板门,另外三面为棂格十字窗,从这件器物可以推断出当时已经有板门和十字棂格窗的出现。从其他文物中可以看到门扇上安装奴隶形状的门插,可推断此时期的门窗已有等级划分和防御功能考虑。

门窗艺术的兴盛

秦汉时期,在墓葬出土的画像砖中可见板门和栅栏门出现,窗则有棂条窗、百叶窗、横披窗等。门和窗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另据《后汉书》记载:“柱壁雕镂,加以铜漆。窗牖皆有绮疏青锁。”说明当时窗上已经使用了绮。此时期的门窗技艺得到发展,形式较为多样,且开始髹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钉。”这是门板上使用门钉的最早记录。而窗见于北魏出土的房屋模型,窗框四角向外呈放射状内凹纹样,框内部有四根棂条。南朝墓室中则在墙上砌出有烛台的直棂窗形象,从中可看出南北朝时期较为普遍的窗户样式。

隋唐五代时期,在唐代的石棺上已出现板门上开直棂的格子门形象,板门用作门屋、殿堂等建筑的入口大门,形制在南北朝已经较为成熟,构件有门扇、门额、门砧,还有装饰类的门簪、门钉等,可见,人们早已不再满足门与窗的使用功能开始追求其美观,此时门窗的特点是格子门出现,且门上雕饰精美,窗以直棂窗和闪电窗为主。

门窗艺术的成熟

宋代,我国木构建筑进入成熟时期,虽然到目前为止未发现宋代民居建筑实物遗址,但是,通过当时的绘画作品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依据。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大量民间建筑形象,多为茅屋与瓦屋结合所构成的建筑。李诫在《营造法式》中继承和总结了古代传统的营造技艺并记载了当时各类门窗的制作方法和用材情况,体现了宋代建筑工艺的规范与成熟,成为我国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门窗的重要书籍。

古木门和窗棂的特色由唐代的厚重、粗阔、简洁,经五展到用料偏小,且结构达到了稳固,从而形成了一般窗棂的常用形式。到宋代直棂变化为横竖交织造型的多样化窗棂,并形成了优美的“窗锦”, 开创和丰富了窗棂工艺和式样的视觉效果。此时期出现了乌头门,房屋的门窗有板门、落地长窗、格子门、格门栏槛钩窗等。刘敦桢先生在《中国住宅概说》 中提到:“在技术方面,宋代格子门的发展,由固定的直棂窗逐渐改为可以启闭的栏槛钩窗,门窗和彩画的构图盛行几何花纹。”

元明清代的门种类繁多,总体来说分板门和隔扇门两种。元代的门窗形式以简洁豪放为主要特征。是蒙古贵族固有的审美趣味、宋代汉文化观念和辽金艺术文化的大融合。元代木门和窗的风格具有庄重、简洁、粗犷的特点,多为直棂竖条带方格的窗式,也有参考南方苏式窗制作的形式,另外还有带佛教韵味的形式。门窗的用料考究,结构丰满朴实,一定程度上突出一种优美、伸缩有致的气势。

门窗艺术的繁盛

明清两代建筑艺术逐渐成熟,建筑制式趋于定型化,大规模营建私人园林促进了古窗棂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这一时期门窗的代表性变化是窗棂尺度增大,但雕刻不多。材质优良、比例协调,尺度合理,形式大方。

清代门窗的制作技艺与内容综合了唐、宋、元、明各个朝代以及我国南北方风格特点,成就极高。清代门窗艺术以清中期为代表, 造型雄伟浑厚,装饰富贵奢华,表现气派,代表着清代的主流,被后世称为“清式风格”。

清代隔扇门的裙板、夹堂板也经过了重点装饰,刻有如意纹、夔龙纹、团花、五蝠等吉祥纹样,而门的形式在各地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在浙江的板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可支起,下部可开启。四川则是左右各两扇隔扇门。

每一个朝代的门窗都有其时代的特点和文化的延续,在借鉴前朝的基础上,通过纹样和形制,将本民族的文化渗透其中,或朴素或华丽,或清廉或富贵,都是古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追求的体现。只有将文化一环扣一环的记录与承接下去,才能在门与窗衰落之际,引起更多人对其的重视关注和保护。

结束语

第2篇: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民族声乐作品 传统声乐艺术 传承

王志信是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他从事艺术创作四十余年,创作了大量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曾获二十余项全国性作品奖。民族声乐代表作有:《一丛山茶花》、《孟姜女》、《母亲河》、《木兰从军》、《昭君出塞》等。有许多作品录制成唱片、盒带或被国内外艺术家演奏、演唱,亦有不少作品获全国性奖励,如《槐花海》获第5届电视歌手大奖赛优秀作品奖;《兰花花》获(南宁)中国民歌大赛一等奖;《母亲河》获“世界妇女大会作品征集” 一等奖(1993年);《黄河壶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等。其声乐作品常见于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教材、各类声乐大赛、电视荧屏以及各种音乐刊物之中,为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传统声乐艺术是民族音乐文化基因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我们的音乐家创造具有民族性、地方个性的音乐文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料。时代的发展、西方“先进”文化的大举入侵以及社会对传统音乐的漠视,已经成为当今这个经济为先的时代中一个令人无奈的现象,作为音乐文化传播的使者,面对传统音乐的生存危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抢救和传承。

王志信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大胆地选用了具有普遍影响的民歌音调、曲艺素材、地方风格音调作为创作主题,大量运用了我国传统民歌、戏曲、曲艺音乐中音调、唱腔和丰富多彩的节奏形态变化手法以及传统民族调式调性、

地方语言等传统音乐表现手法,为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1 对最有普遍影响的原生民歌音调的传承

王志信在几部大型作品中,选择了最有普遍影响的原生民歌音调作为创作主题,完整地保留了民歌音调的原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的加工、变化、发展、创新。

王志信在《孟姜女》的创作中选定了民歌“小调”《孟姜女》作为基本音调。小调音乐在基本表现方法和典型性格上具有表达途径曲折、细致的表现特点和形式的规整、修饰化等特征,具有曲调流畅、宛柔、曲折、细腻的艺术风格,适合表现孟姜女寻夫这一故事情节及孟姜女细腻柔情的性格特征。

民歌《孟姜女》(谱例1)是四个句头,十二段词(十二个月)并在全国各地流传的传统民歌。作者予以重新剪裁,改为四段(即四季),以层层递进和步步深入的手法在音乐上予以加工、发展为一首咏叹调式的民族声乐作品。

《孟姜女》首段(谱例2)是原民歌未作任何改动的直接呈示,4/4拍, D徵调,在流畅、宛柔的音调中委婉的叙述开来。第二段是主题的变体,流动性比第一段有所加强。第三段截取主题的第三乐句作为“乐思”,由于情绪转变,这里写的是从夏到秋,同主音的D徵变成D羽,孟姜女给千里之外的丈夫缝制棉衣,旋律由明转暗,由“暖”转“寒”,显得十分贴切,从中领略出无限的凄凉。旋律向上走动比前面多,音域得到扩展,原来的东西不多了,变奏了,但节奏形是一样的;并把原来民歌音调中re mi re do si la sol la旋律统一在旋律的发展中,使旋律的主题协调一致。

《兰花花》《桃花红杏花白》等作品也是选择最有普遍影响的原生民歌音调作为主题创作的作品。作者主要借助优秀民歌主题的广泛影响力,再加上扩展、变化、加大了作品的篇幅、容量,赋予作品新的个性、气质,为演唱者提出了一系列表现上的要求,使它们更适合舞台演唱的需要,让传统民歌音调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2 对地方音调风格的传承

王志信在创作中除了选用原生民歌音调创作民族声乐作品外,还善于从具体民歌的音调中跳出来,从更大的地域范围把握某些地方音调风格,作为作品音乐语言的依托。这些特点的作品出现在作者创作民族声乐作品的中、后期,如《送给妈妈的茉莉花》、《母亲河》、《遍插茱萸少一人》、《满江红随想》等。

这类作品的曲调风格,有的属于江南水乡,有的接近东北平原,有的还兼融南北,是一种不直接引用民间“原形”音调的手法。这种手法可能使作品失去某些亲切感,但却让作者有了更多更大的创作空间,也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听众面。但即便如此,这类作品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例如《送给妈妈的茉莉花》,就是一首典型的根据江南地区音乐曲调风格创作的作品。一方面这首作品由于首句(谱例3)直接引用了江苏传统《茉莉花》的起句音调,使之明确了自己的地域“身份”,另一方面,则因为这个曲折流畅、抒咏性很强的“核心”音调贯穿作品的始终,使这首作品的旋律始终没有离开婉转流畅的江南风格,所以,整首作品的地域特色仍然是十分显著的。这类作品都是在地域性风格的基础上再作升华,使作品的旋律既超出具体的地方性,又融入浓厚的民族特色。

3 对传统戏曲、曲艺素材的传承

王志信在其民族声乐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传统唱腔如“哭腔”“托腔”以及丰富多彩的节奏形态变化手法如中国戏曲音乐板式“摇板”、“垛板”,传统曲式结构如“联曲体”和“板腔体”等传统音乐表现手法来塑造音乐形象。

3.1对传统戏曲、曲艺音调的传承

《木兰从军》的音乐素材直接选自豫剧唱腔音调。他没有像《兰花花》《孟姜女》等作品“原样”引用《花木兰》的某段唱腔,而是把豫剧唱腔中最有歌唱性的“慢板”、“二八板”曲调,进行提炼、糅合、改造,以符合“从军”歌词的需要。这种提炼与糅合使这首作品的音乐的风格既具有浓厚的“豫剧味”,但又找不出它是根据原剧种哪种板式的唱腔,或者是《花木兰》中的哪一段改编而来(谱例4)。

灵活运用戏曲、曲艺音调素材作为创作素材是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创作十分突出的特点,《木兰从军》直接选用豫剧唱腔,而《牛郎织女》用的说唱音乐,《昭君出塞》用的是琵琶曲、赛上曲,《槐花海》是选用的冀东皮影戏曲调……;这些戏曲、曲艺音调素材的融汇贯通使音乐本身获得了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天然品格。

3.2 对传统戏曲、曲艺润腔手段的传承

哭腔是戏曲唱段中常用的一种润腔手段,是一种说到伤心处边哭边唱的一种戏剧性很强的特殊技巧。这种传统戏曲润强技巧在王志信的作品特别是柔进戏曲、曲艺因素的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传承和运用。如《孟姜女》中“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中的“逢” 字(见谱例5),《兰花花》唱段中“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谱例6)的第二句“情哥哥” 的拖腔,在演唱时都需使用哭腔技法“抽声” “泣声”[1]的技巧,来表现出人物抽泣、哭泣、悲痛欲绝的情绪。

“哭声”也是一种哭腔造型技法,它以音位偏低,声音宽重的“嗽音”形成的哭腔,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演唱时要求气息量大,张口吸气,多用胸腔共鸣。如《孟姜女》第一段中的最后一句“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谱例7),由于前面描写了别人家“喜盈盈、团圆聚”的场面,而想到自己却是孤身一人、凄凄凉凉,而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丈夫去“造长城”,因此,演唱“造长城”这一小节运用“哭声”来表现不仅充分表现了孟姜女的哀怨,也可重点交待其哀怨的根源和矛盾所在。

拖腔是戏曲、曲艺润腔中为表现情绪的需要而拖长的部分。[2]拖腔有长有短,有的用于句中,有的用于句尾。在演唱中,拖腔多为字音尾音的延长,有的加上衬字或衬词,是对原唱腔的进一步发挥,可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在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中,不少作品运用了戏曲“拖腔”手法,如《木兰从军》第一段 “催我爹爹出征去”中的“去”字的拖腔(见谱例8),第二段“难坏了姑娘花木兰哪”中的“哪”字的拖腔,最后一段的“不知木兰是女郎”的“郎”字拖腔都是具有浓郁豫剧风味的拖腔。戏曲拖腔在《孟姜女》、《兰花花》等作品中也常能遇到。

3.3 对传统戏曲、曲艺节奏形态的传承

“垛板”是西皮快板和流水板的统称,主要是通过紧缩节拍、节奏,使音乐变得紧张、浓烈、富有戏剧性和夸张效果。[3]王志信在其作品创作中经常运用到“垛板”这一京剧板式。如《木兰从军》第五段(谱例9),这里采用了唱词重复垛唱的手法,旋律片断摸进,先向下后向上,同时速度由慢渐快,曲调层次叠进,情绪层层向上,结尾处速度又突然停顿。这种展开性的段落,虽然用的是原音调素材,却给人以重新结构,极富表现力。

《孟姜女》的最后一段(谱例10)采用了传统戏曲板式中的“摇板”来表现孟姜女冒着风雪千里寻夫的紧张、激烈的场面,成为全曲的所在。“摇板”的使用,在一边拉宽唱腔的幅度,一边又用短节奏型伴奏,形成歌唱与伴奏、器乐与声乐之间的反差和对比,为作品情节的进一步展开,主题的不断深化,内部段落间的对比及整首作品和结构张力的形成,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段旋律音域得到大幅度扩展,为了便于情节的需要,作者使用了4/43/42/44/4不同节拍,通过不同节拍对比的创作手法来加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本段音乐在音调上似乎离开原主题已经很远了,但实质上仍然是从原主题延伸出来的,以丰富的调性变化扩大音乐的表现力,塑造出更为丰满的音乐形象。

从王志信的中大型民族声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戏曲、曲艺音调素材的灵活运使歌唱中叙事、抒情、戏剧的三要素得到精心独到的安排,作品的抒情性和音乐的戏剧性都得到了突出和强调,使歌曲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感染力,这种特点使音乐旋律既保持了浓烈的民族色彩和风味,又具有新腔新意,具有时代精神,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

4 对地方语言的传承

在王志信的作品中,除了音乐上运用了很多传统声乐艺术素材,歌词也运用了很多地方性的语音语调,突出了民歌的一种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如《我爱西湖人》中的“我爱西湖人”念“nou ei si wu ran ”,整首作品都要用浙江方言来演唱;《桃花红杏花白》中的“阿哥呀呀呆”,“呆”字读“de”;《兰花花》中的“青线线那个蓝线线,兰格英英的彩”,“生下”的“下”字念“ha”,其中的唱词“青线线儿”、“兰花花儿”都是用儿化音,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在演唱《兰花花》时,喉、舌、齿、牙都因的字不同,而变得着力点不同。“花儿”的着力点在唇,“线儿”的作力点在齿。

为了加强乐句的语气,我们往往需要对乐句中的某些音加以强调,如《兰花花》中“青线线――实实地爱死个人”(见谱例11),第四小节的b1和第七小节的e2分别用了前倚音和上颤音来进行装饰,非常自然的与陕北地区的方言声调结合起来,生动地体现了陕北民歌的地方特色。

《木兰丛军》第二部分“忽见墙上龙泉剑”“替父从军走边关”(谱例12)两句中的“上”、“剑”、“军”、“边”几个字同旋律的大跳结合,具有浓郁的河南方言韵味。演唱时要求歌词的喷口有力、字腹饱满、字尾收音干净利索,加强声音的内在张力,仔细体会河南方言的韵味,体现木兰“挥剑跨马”的豪情壮志,把握作品的民间风味和地方特色。

地方语言的使用,往往能使演唱者对作品的风格把握更准,表现更丰富,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从分析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养分进行创作时,并不是囿于传统的圈子里打转转,而是吸取传统声乐艺术中的精华,把民族民间音乐神韵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创作中,运用不同节拍、节奏、曲式结构及调式调性的变化来进行展开、发展和创新。摆脱了一些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小家子气”,赋予作品新的个性、气质,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声乐艺术。

注释:

[1]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552页

[2]《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397页,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

第3篇: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工艺美术 传承 保护 文化内涵

检 索:.cn

所谓传统工艺美术,是指在在手工业时代形成,集实用与美的结合为一体的设计和造物。相对现代大机器工业而言,尤其是指那些手工技艺强、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传统型产品。随着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在人们看来因为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而逐渐衰落,甚至失传。

传统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建国以来,在政府的重视下,传统工艺美术经历一个较长的快速发展时期,与传统工艺美术有关的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在社会发展中体现了较高的产业价值、就业价值、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工艺美术在经济效益与传承保护之间迷失了最佳的平衡点,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中的三个问题

(一)急功近利,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对文化内涵逐渐淡漠,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传统工艺美术实际上是“物质和非物质”的两重属性。传统工艺美术的物质属性表现在它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其非物质价值在于其艺术价值、文化特色和文化传承。诚然,工艺美术是造物的艺术,经济性是其根本属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了工艺美术,尤其是传统工艺美术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凝结而成的“物的载体”。工艺美术是不断发展的,失去了内涵的不断充实,实际上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传统工艺美术就真正变成了“化石”而僵化。越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越应该强调传统工艺美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实现产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从政策、技术、制度等各层面摸索有价值的途径。

自从1997年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至今,已有9个省市颁布了相应的地方保护条例或办法。从省市数量上看,各地对传统以美术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在这方面,日本有些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从1974年到1977年,日本47个府道县都制定了传统工艺和传统工艺传承者的保护办法。工艺美术大师和传承者本身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应该有给予更加有力的政策保护和资金支持,对于继承人的培养也应有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二)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的途径狭窄,效率不高。从人的方面看,传统工艺美术主要通过传统的 “师徒制”来完成,工艺美术高校中,真正的传统工艺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很少。传统师徒制的优势在于直观、深入,经过多年的学习,能够掌握工艺的精髓。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这种形式暴露了其严重的不足。一方面,传承的效率较低,一个师傅所能带的徒弟数目有限,而且要一直跟在师父身边多年才能掌握工艺与技巧;另一方面传统师徒制往往使学徒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提高。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基础不断加强的一个作用就是,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不断提高。缺乏艺术修养和文化只是的工艺美术从业者,很难真正理解传统工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更不要说进行创新与升华。从物的方面看,目前传统工艺美术传播的途径比较窄,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工艺美术与生俱来的人文气息被现代工业冲淡。在手工艺的时代,人们对工艺美术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因为手工艺的作坊可能就是自己的左邻右舍。在大工业时代,设计、生产者与购买、使用者的人文纽带被机器、流水线、市场隔断。往往仅限于政府或者行业所组织的一些活动,或者与工艺美术作品和作者有短暂的接触,没有形成立体化的传播途径,很更深层次的了解形式。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接触和了解是非常浅的。

(三)技术更新与传统工艺的保护存在矛盾。传统工艺美术承载着民族文化,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艺上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在材料的选择和制作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处置方法,这些技巧和方法本身承载着重要的传统文化的信息。另一方面是美学上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工艺美术也融合了各个时代的美学特征,逐渐发展到今天,承载了历史的艺术积淀。现代技术的出现,给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与保护带来的更多的可能,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传统工艺已经形成的整套程序,面临着更加快捷、高效,但更工业化的生产与加工方式的冲击。美学上,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使传统工艺美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融入了更多“非传统”的因素。另外,每一个传承者都处在现代传播媒介的影响之下,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我们看到为数不少的真正的真正的传统工艺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失传,真正的精品却没有出现。怎样真正从现代技术和文化中更好地发展传统工艺,而不是完全的放弃传统工艺看似“吃力不讨好”的固有加工程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改进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培养更多既能传承文化精髓,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传统工艺美术人才。文化素质一直是是传统工艺传承者的一块短板。探索一条将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与美术高校对接,形成融合现代教育与传统工艺优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许多高职类院校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大师工作室群”,目前已经建立了湘绣、竹艺、陶瓷、根艺四个大师工作室,聘请了刘爱云、刘宗凡等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主持工作室。学院将传统工艺类专业如工艺品、陶瓷等专业的部分主干专业课程融入大师工作室的运转。大师工作室成为一个集专业教学、社会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平台。推行“现代师徒制”,有机融合高校的现代教育资源和工艺美术大师的高超技艺,培养既具备较高的现代文化素养,有能较为深入的掌握传统工艺的“现代型”工艺美术传承者,使传统工艺美术后继有人。这些新时代的传承者,从大师那里学习到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又具备现代的眼光和意识,将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融合起来,目前来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所培养的毕业生已有一届,毕业生质量较高。

(二)从制度、技术、传播等各种层面和各种途径,为工艺美术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一方面原有的制度和政策必须进一步加强落实。比如1997年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需要更多地地方政府认真进行落实和贯彻;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在这方面,日本的“双轨制”,值得借鉴: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美术和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努力发展现代技术,“双轨”并行,各行其道。

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进行传统工艺美术的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比如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就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医疗、机械、农业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上已经得到了初步的使用。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传统工艺美术的全部工艺流程,使传统工艺的传承不再完全依赖人。同时,三维数字化海量的信息量、高速的传播速度和灵活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加高效的实现传统工艺的传承。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提前模拟加工的效果,为工艺的修订和改进提供了更加低成本、高速度的参考。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开发模拟软件,可以开发实践资源库,使学习者在没有专业师傅的情况下,进行一部分的练习和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三维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应用在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播上,以动画、多媒体等现代青年人更加喜欢的形式进行传播,有利于年轻人愉快的接受。三维数字化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它很方便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也拓展了它的传播途径,提高了传播效率。三维数字化技术还能非常高效的对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信息保存,即是有少部分工艺流程和作品失传,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重现,并实现恢复。

(三)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继承与改进、创新并重,形成新时代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新思路。在认真继承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工艺、美学优点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思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认真的学习和继承传统工艺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创造了足以自豪的精美作品和高超技艺,深入学习、研究这些工艺和作品,是现代工艺美术继续发展的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需要探索一条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融合的新路径。以真正精美的工艺和更高的美学内涵创造更高的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创造品牌也是工艺美术传承、传播、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商业领域,国家有针对“中华老字号”的保护性政策,在工艺美术领域我们也可以创造自己的“中华老字号”,树立品牌价值,真正做出精品,形成竞争优势,不仅在国内发展,更要走出国门,成为创造经济价值,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品牌战略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时代的发展给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在认真继承和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为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不断发展,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平台、传承方式等各个方面探索新的路径。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良好传承和不断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统一,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做出贡献,使我们共同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文艺研究》,2006(12)。

2 朱春桃:《传统工艺美术需要继承和创新》,《中国国情国力》,2009(5)。

第4篇: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

一、通过故事内容彰显民间艺术精神宗旨

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内容到形式都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民间艺术沉淀着历史的记忆,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在代代相传中不断丰富和创新,成为支撑我国当代文化发展、实现文化强国梦的内容根本和形式源泉。影视动画艺术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影视动画发展中,韩日动画、美国动画表现出了强劲态势,抢占着我国影视动画的市场,并在思想意识领域对我国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表现出了侵蚀态势,已然危及到了我国的文化安全和传统文化的传承。2015年的暑期电影动画市场除了《大圣归来》获得9.56亿元的票房外,其他如《熊出没》、《小门神》、《年兽大作战》等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反响平平,而《疯狂动物城》、《海底总动员》、《愤怒的小鸟》等进口动画片则呈现出了强劲的票房吸引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国影视动画要想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新的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必须将创作的目光聚焦在传统文化领域,充分发掘我国民间音乐、戏剧艺术、剪纸、木雕等艺术形式所蕴含的动画创作元素,并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旨贯穿在艺术创作中,用影视动画片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落地作出贡献。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一方面是因为其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中倾注着人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人们通过民间艺术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民族的热爱,传递民族、地域的审美特色,最终创造出了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影视动画可以结合民间艺术中的人物特点和时代精神,从民间艺术中找到表现的对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差异性。在影视动画的制作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借鉴不同民族民间文化的特点,丰富创作内容。尤其是不同的民族民间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典型的人物代表,通过对各民族典型形象的屏幕再塑,能够全面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经过影视动画的传播,聪明睿智的新疆维吾尔族民间传奇人物阿凡提、英勇无畏的蒙古族英雄海里布等形象深入人心。这些形象身上闪烁的精神光辉早已经走出了其本民族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特质,也为影视动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二、通过人物形象传承民间艺术造型特点

首先,影视动画需要从民间艺术中学习造型特点。我国民间艺术在人物造型上体现了传统中华文化中的“对称”、“求全”、“夸张”等特点。这些造型方式在影视动画中的充分运用,既能够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够提升人物的视觉冲击力。例如,我国的年画人物造型就经常出现在影视动画人物造型中,诞生了一个个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审美特点的人物形象,提升了动画形象的亲和力。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中的人物形象就借鉴了年画中的门神、童子等造型特点,再根据影视动画创作需求进行了创造性的塑造,最终呈献给观众的是穿上了盔甲的门神,配以京剧化脸谱进行处理的面部形象,人物动作姿态也渗透着年画的动作特点,使将军飞扬跋扈的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现。其次,影视动画需要从民间艺术中学习色彩特点。我国传统艺术在用色上以红黄黑白青五种颜色为主,折射着中国传统五行学说思想,在用色搭配上注重情感表现,突出写意。由于动画片大都剧情紧凑、矛盾冲突集中、人物性格单一,因此在影视动画进行人物塑造时,我国传统绘画的用色方式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哪吒闹海》中,用红色和绿色为主色进行形象色彩设计。在哪吒重生前,以红色为主基调,体现了哪吒英勇无畏、善良正直的性格;在其重生后,以绿色为主基调,既象征了生命的再生,也体现了人物的生机与活力。托塔李天王的颜色是正红色,表现出他身份的尊贵和性格的严肃。东海龙王的用色以青色为主,表现出他冷静、残酷的性格特点。这些用色方式既是对我国传统色彩表达内涵的继承和发扬,也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此同时,我国绘画、剪纸等艺术的造型特点也影响着影视动画的创作。在《春秋战国梦》动画片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就采用了我国古典小说中人物绣像的绘画方法,动画画面简洁而生动,并且充分利用中国国画的留白艺术,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且细致入微,眉眼之间都能够表情达意。最后,影视动画还需要从民间音乐艺术中学习。音乐是影视动画中的重要元素,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选择能够为影视动画注入鲜明的民族性。例如,取材于我国传统民间谚语故事的动画片《三个和尚》,其在处理音乐时就突出了我国传统音乐追求空灵、旷远的特点,没用配乐而仅用木鱼声表现人物的身份。由于“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内容深入人心,所以尽管没有解说词,故事的讽刺性也很容易被观众领会。

三、通过表现形式体现民间艺术形式特征

第5篇: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包装设计 传承 运用

一件优秀的包装设计离不开特定的艺术文化土壤的滋润,一种特定的文化往往体现在设计作品的创意之中。包装设计是一门以文化为本位、以生活为基础、以现代气息为导向的设计学科,它可以借助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地传递文化,揭示艺术文化的内涵。任何设计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体系,也不能脱离各自的传统艺术文化精髓。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集体智慧结晶的体现。我国久远深邃的文化中有蕴含典型文化内涵的精美图形纹饰和绚烂的传统图案,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代表,而且是广大艺术设计者的创作源泉。设计者由于有地域性的特定文化背景,而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又有一定的深层文化结构,因而设计保留了一个民族在一个时期的艺术积淀和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以一种流传广远而又包容万象的精神形式延续着,蕴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渗透力,其呈现的状态和总体思维模式相互关联,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世界上的民族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异,形成了其名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民俗风尚。这些因素导致了不同地域生活理念、审美倾向和艺术审美情趣上的差别。

一、包装设计中艺术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浓厚的传统意义的艺术文化。如中国历代的吉祥纹样,代代相承又代代相异,新石器时代质朴敦厚的鱼纹、商周时期威仪神秘的饕餮纹、隋唐时期丰满富丽的宝相纹、明清时期纤细巧密的道八宝纹等,都体现了中国不同时期艺术文化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的审美取向,它们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艺术文化遗产。而隐藏在这种传统艺术背后的是人们对艺术的迷恋,和对其造型内涵的执着追求。可以说中国艺术文化精神和设计语言融汇在一起,使包装设计更具社会性和文化性。

包装设计是人类伴随创造行为的出现和创造方式的多样化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再加工的能力。在艺术文化的传承中,包装设计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性和现代性相统一的作用,其作为人类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艺术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的创造。同时包装设计文化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是不断演变进化的,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艺术生活,成为人们艺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当今文化信息传递的焦点。

二、传统艺术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传承途径

包装设计文化的艺术继承性主要体现在包装设计文化结构的观念层面上,它反映了整个民族艺术审美理念的共性。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也就是说每个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都会形成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在包装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也都与自身的文化经济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德国的包装设计富于逻辑性和理性。造型风格严谨;日本的包装设计具有新颖、灵巧、轻薄玲珑的特点;意大利在设计风格上具有优雅与浪漫的特点。我国长期受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的熏陶,人们中庸的心理特征和相对保守的意识形态折射在艺术包装设计风格中,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平稳、含蓄、圆满、寓意于内和形式上完整、对称的特点。

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灿烂悠久的民族艺术传统文化。早期文化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兼有感性思维与辩证思维的优点,看重归纳、综合、直觉与顿悟,讲究有机的辩证统一,讲究整体性、连续性,统一性,形成了独有的美学思维,形成了自然哲学强调的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它不仅注重感受自然、适应自然,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念。

包装设计承载着民族的艺术文化,是每一位从事包装设计工作者创作灵感的源泉。例如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文化要素:书法类别:楷书、隶书、草书等,年画类别: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等;以及其它的艺术形式,如雕刻、蜡染、扎染等,这些都是现代包装设计的源泉,有助于设计者设计出独具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包装作品。在现代包装设计过程中,如果想要将传统艺术文化很好地运用与传承,首先要对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比如运用彩陶文化设计包装。就要对陶的发展时代背景有所了解,熟知远古的彩陶风格特点;而如果将商代青铜器题材运用于设计,就需要了解其浑厚庄重的特性;运用汉代的瓦当题材设计包装。则需把握其造型呈现出的简洁生动的艺术气息。由于艺术文化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只有在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结合现代设计的流行元素与先进技术进行再创造,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从而使文化得以传承,得到广泛运用,并使文化得到发展。例如中国的汾酒在包装设计中就采用了中国的书法艺术,用多变的笔墨简单明了地突出了主题:简洁清亮、静谧端庄,流露出浓浓的中国韵味。除此之外,许多食品包装礼盒采用中国的传统色彩,以红黄、暗金为基本色调,配以传统纹样,更显示出浓厚的情意。可见传统文化在设计艺术传承与运用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当然,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并不是简单模仿与照搬,而是再创造和再发展,如果艺术文化脱离了本土,就会失去生命力,渐趋枯萎。

三、传统艺术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对包装设计中将传统艺术形式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艺术流行趋势与审美情趣。虽然传统艺术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知识财富,但我们在装饰创作中,不能让传统的理念束缚住自己的思想,应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理解它。从当今一些优秀典型的具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既吸收了传统艺术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流行元素,并且将传统艺术文化用现代的手法和技巧加以整合与变革,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理念和价值取向。传统艺术文化是人类艺术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精华的积淀。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能帮助设计者更好地将其运用到现今的包装设计创作之中;准确地借鉴传统图形纹饰和大力的弘扬传统艺术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丰富现代包装设计的内在意义和外在的表现能力,使其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国画中作为中华艺术瑰宝之一,笔墨多变。意境深邃,当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的笔墨结合在一起时,表现出的装饰性就体现了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传统艺术文化底蕴。香港设计师陈幼坚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曾进行创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传递出了强烈的民族艺术文化特点和时代气息。他在包装袋 设计中,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笔墨技法,辅以现代包装的设计理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格调,同时又不失现代的美感。

如果要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更好地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我们就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与特点。有选择地提炼出文化的精髓和本质内容,对其进行挖掘和再创作,将这种传统艺术元素地融入到包装设计创作之中,体现作品设计的交织感与整体感。那么如何以现代艺术审美的全新视角去重新审视传统艺术文化的价值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理解和认识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艺术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例如靳埭强先生的海报作品,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几何图形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与重组,呈现给人们的是深刻的民族传承性和现代气息的流行性。

韩美林先生也认为包装艺术要想达到世界水平,就必须依靠民族传统,再加上现代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在吸收中西方传统艺术文化的关系上我们必须摆正两者的位置。中西结合,以中为主;古今结合,以今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因此,包装设计应从传统艺术文化中汲取营养。当然,这绝不是一种复古主义,更不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对传统的照抄。传承,并不仅仅指在包装设计中加上几个传统的纹样,运用上一行书法字体或加上少许传统符号,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也是完全错误的。真正的传承应该是对本土艺术文化深层次的理解,研究其为何会这样表现,将其内涵化为修养,最终在包装设计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应该不断发展与超越传统文化,积极学习利用国内外包装设计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适当借鉴一些国外的设计理念,关注国际流行的趋势,以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作为本源,从形式上积极创新,真正实现与国际包装设计的对话与交流,从而创作出既有传统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又具有时代感的包装设计作品,这样才能屹立于世界包装设计之林。

参考文献:

[1]彭会姿.民族民间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彭建祥.包装设计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性关系的思考装饰.2004.

[3]何洁靳埭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

[4]艺中.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观冲国包装印刷网,2003.

第6篇: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

【关键词】炕围画 传统文化 现代墙绘 传承与创新

一、炕围画的发端

炕围画作为山西省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和当地民间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在丰富多样的自然条件影响下,山西民间的炕围画艺术呈现出多彩化的特征,成为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炕围画在山西地方文化当中,不仅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而且属于艺术复合体,其中既有壁画,也有建筑彩绘以及年画等。

山西炕围画的发端与当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关系。开始,人们为避免炕围墙皮脱落,同时也为了防止炕围墙皮磨坏衣物,就在炕周围一定高度的墙上刷一层粉彩,一般是用胶矾水混合细黄土而成,形成了最原始的炕围子。伴随着美术艺术的发展以及民俗生活的变化,有经验的民间画师将一些原本应用到亭台楼阁、庙宇高台的装饰彩绘技艺,引入炕围绘图领域,从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山西炕围画文化艺术。

二、炕围画艺术的文化审美性

炕围画,从原始时期的崖洞岩画发展至今,它的材料工艺和造型语言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但无论炕围画的形式如何变化,炕围画的职责与功能依然是宣扬文化、赋予空间精神化、装饰与美化环境。其中,装饰性已然成为现代炕围画的显著特征。山西炕围画构图巧妙、色彩明艳,寄予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也表现出了澎湃的生活激情,具有朴素的生活美与艺术美。炕围画在绘画工艺上较为考究,并且有着丰富多样化的艺术语言,构图巧夺天工,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广大的山西炕围画艺术家充分汲取民间的艺术养分,结合各种民俗风情,让绘画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炕围画属于一种民间居室装饰文化,具有明显的实用艺术风格,可以和窑洞、厅房等建筑融为一体,同时也间接地折射出民众的审美文化情趣、思想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风貌。此外,它与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凡遇结婚嫁娶、旧房翻新,以及祝生祝寿、节日庆典等风土民情,炕围画常被用来作为喜庆气氛的烘托手段。可以说,炕围画是百姓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生活实用价值、审美艺术价值、德育教化功能和学术研究价值。

三、墙绘艺术的兴起

传统建筑形式随着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程式化的居住空间,失去了文化上的特性。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更多地追求文化底蕴、艺术个性等元素。手绘艺术墙画,也叫做“墙绘”或“壁画”,作为一种新兴家居软装修类型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在发达国家,墙绘艺术因其富有创意与个性,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墙体彩绘可以根据人们的审美需求,实现个性化设计,所以从西方进入我国室内装饰设计,便快速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专业的墙画使用的颜料成分为绿色环保的丙烯,在内容方面则可以按照居室的装饰风格以及主人喜好等实现灵活搭配,由具有艺术修养和美术功底的专业团队绘制。墙画的装饰效果较好,能够通过画面展示出主人的品位。手绘作品个性化特征明显,色调搭配、尺寸选择以及颜色造型等都是为整体风格服务,和普通的墙贴装饰最大的不同就是,手绘墙画可以提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

四、墙绘艺术中的人文回归

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具有文化主题风格的传统居室文化逐渐消失,但是其中的思想却在人们的脑海里生根发芽。目前出现的文化主题墙绘艺术,标志着传统人文的回归,并且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大放异彩。

炕围画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造就了其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使其成为一支个性鲜明的民间艺术奇葩。在现代墙绘艺术中,就是要传承文化的独特性,在墙绘作品中增加传统元素,创作符合国人审美文化的艺术形式,增加现代墙绘艺术的艺术特色,提升其文化品质。

炕围画中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纹样、传统图案以及传统装饰色彩,都是现代墙绘可以借鉴的元素。这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也是营造居住空间文化氛围的有效手段。

五、炕围画的传统审美文化在现代墙绘艺术中的延伸

无论是民间的炕围画,还是现代的墙绘艺术,如何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炕围画的文化审美性在墙绘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的论述,挖掘炕围画艺术承载的特色文化,呼吁墙绘艺术中人文情怀的回归,为墙绘的文化品质提升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拓展它的发展空间,也为传统炕围画艺术的传承找到新的形式。进一步探讨如何将炕围画艺术承载的传统审美文化根植到现代室内墙绘设计,使墙绘艺术这个新兴产业成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创意产业。提高墙体彩绘产业的品质,有利于墙绘艺术的创新发展。

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延伸出了墙绘艺术这一新兴产业,其最主要的现代意义就是能够契合室内设计发展的整体潮流,实现了设计主体和设计空间的密切协调,为墙体绘画提供新思路。墙绘艺术能成为居家装饰的潮流,是因为在有很多方面适应了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多元化、绿色装饰、注重文化等大的趋势需求。

炕围画艺术发展了上百年,在黄河流域广泛流行的重要原因,就是它渗透了民间普通百姓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墙绘艺术属于精神消费产品,需要社会经济发展来提供支撑。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墙绘艺术发展应该集中在表现形式方面,在多方位展示出丰富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优化人们日常居住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郝秀梅.襄垣炕围画艺术形式分析[J].美术大观,2012(7)

[2]秦华.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墙绘艺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3]阎亮珍.民俗学视野下的炕围画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4]李玫.炕围画的美学风格在手绘墙画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6)

[5]李景顺.浅析手绘墙画艺术[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第7篇: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

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的不断开展,使得工业化生产逐渐增多,使得传统的手工艺逐渐向现代工业转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传统工艺美术应该处理好与现代工业的关系,把传统手工生产优势和现代工业生产进行有效的结合,使相互之间形成有效的互补,要把传统工艺美术提升到文化发展的一定高度,使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业得以共同的进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大建立服务平台,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发展一批有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批发市场,并且建立专业化的网络体系。除此之外,要建立与传统工艺美术相关的技工学校,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训经验,以此来提高传统工艺美术的教学力度,从而有效的引导和推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旅游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丰富旅游业,提高旅游文化特点具有显著的特点。在旅游业和民族工艺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传统工艺美术的所独特的魅力,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华,充分发挥各地旅游业的文化优势,使传统工艺美术有效的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当中,从而打造出具备当地特色的民族工艺。除此之外,应该发展当地传统工艺美术品牌,使当地的旅游业也得以发展起来,推动经济增长,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使传统工艺美术成为当地的一项旅游亮点,达到双赢的目的。

第8篇: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

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原始社会开始,我国古代先民就经过不断的积淀、传承、借鉴、吸收和创新,形成了完善的音乐文化体系,创造了辉煌的民族声乐艺术。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一个民族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预测这一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同时民族的声乐艺术家对待传统音乐文化的态度也在某种程度上昭示了这一声乐艺术类型的发展与未来。对于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而言,只有深深地根植于传统音乐文化之中,以尊重的态度、开放的视野、复合的思维、创新的精神,更好地吸收、扬弃和继承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珍稀养料、宝贵精魂,才能真正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鲜明存在。

一、寻根溯源——传统音乐文化对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滋养

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在贯彻传统音乐文化理念、继承传统民族声乐遗产的基础上,在尊重本民族语音规则、审美取向、艺术传统的同时,有选择性地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技巧,在发声技巧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进之后所形成的新型声乐艺术类型。可以说,我国当代民族声乐彰显出了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审美风格及审美理想,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个性、精神和审美体验。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受“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宗教思想所形成的中正平和、含蓄蕴藉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美学范式,以及对传统声乐理论中“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演唱规则的认同,并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关于呼吸运气、咬字发音、润腔的声乐技巧体系。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结出的最为丰硕、甜美的艺术成果,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中华声乐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不仅充分满足了广大群众在心灵方面的审美需求,更是中华民族及世界艺术之林中一道形式、内涵及品质俱佳的饕餮大餐。

二、形、神、韵兼备——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领域中的表现

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审美取向、艺术风格和艺术产品经过千百年发展历程之后的积累、提炼、沉淀与凝结,是滋养现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根基”所在。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渗透、主导和张扬的历程,也正是我国当代民族声乐不断繁荣发展的历程。可以说,传统音乐文化正是推动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内在驱动力。梳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成脉络,可以看到其所走的是一条从重“神”开始,逐渐走向重“形神兼备”“声情并茂”艺术境界的历程。

1.“形”:人声之形、曲目之形、表演之形形,即外形、形式。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形”是有着极为丰富内涵的:一方面指具体的事物形态,如发声演唱器官的形状、声音的形态、演唱者的姿态;另一方面指抽象的与“神”相对的理论概念,是一种歌唱的状态。在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对“形”理论的继承似乎无处不在。第一,人声之形。人声是声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造型手段,声乐演唱的过程就是塑造声音形成完美的艺术形象的过程。第二,曲目之形。中华民族似乎天生就对流畅、自然、圆熟的线条有着极为深厚的喜爱,并在艺术实践中积极贯彻这一美学要求。第三,表演之形。在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演”是“演唱”不可分割的重要构成,《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似乎从萌生之初,声乐表演者就要根据演唱的内容配以相应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比如,我国的戏曲艺术就是民族声乐艺术类型中最为明显的范例,另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山歌小调,更是以一边演唱一边舞蹈为特征。

2.神:神主形从、形神兼备神,即感悟、顿悟。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神”亦内涵丰富:一方面指抽象的概念,即声乐演唱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则是一种美学范式,即演唱者所追求的相对理想的歌唱状态。作为一对存在辩证关系的专业术语,“形”与“神”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当然,在我国古代声乐艺术领域中,人们似乎更多地追求“神似”,认为“神贵于形,神主形从”,但这一美学境界的实现,仍然要通过“形神合一”“神形兼备”的途径方可达到。而在当代声乐艺术中,“形似”同样是声乐演员所要达到的第一步,即将个人的声音、肢体和表情通过训练调整到正确、规范的形态上,同时为了最终实现更为美好的歌唱形态,还要努力地追求“神似”,将所扮演的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情感体现出来,以达到质朴天成、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展现出东方民族所特有的委婉、含蓄、细腻与深沉的民族气质。

3.韵:艺术净化、独特风格韵,即韵味、风格。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韵”一方面是指整个声乐艺术最为重要的精华部分,是衡量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当代声乐艺术中,广大受众同样乐于用“韵味”一词来表达对某一声乐作品或某次声乐表演的喜爱。另一方面也指具体的声乐技巧。在一些民歌演唱中,为了使声乐演唱更具“韵味”,演唱者在旋律、语音、发声、吐字方面极为讲究,有时还会使用“润腔”“颤音”等声乐技巧,这既是民族声乐艺术“韵味”形成的重要手段,赋予了音乐作品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强的生命力,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意蕴和美学品格,传达着我国东方文化所特有的神韵,是我们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宝贵财富。

三、与时俱进——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现代化进程的文化意义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凝结了古代先民、杰出声乐理论家、优秀演唱者的智慧与才华,经过历史巨浪的反复淘洗之后,最终得以形成相对完善的系统,成为滋养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丰厚沃土。但人类的认知总是受限于当时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因此,在坚守传统、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大前提下,传统音乐文化也应当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在经过“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的变革中持续加快其现代化的步伐。

1.民族化“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化”则是确保一种民族艺术区别于其他民族艺术并得以存在所必经的强化历程。“民族性”始终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最为鲜明的特质,“民族化”则更是推动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化”的本源,传统音乐文化是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语境中孕育和发展,清醒地把握住了“民族化”这一发展方向,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存在及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工作者应沿着这一艺术发展道路前行,采取有效的艺术手段和实践策略,把握传统音乐文化中最优秀的民族特质,如清晰的语言、圆润的运腔、和谐的情感表达等,切实提高本民族声乐艺术与其他民族声乐艺术的辨识度。

2.多元化多元性,即声乐艺术中在外部形态及内涵特质上有所差别的多种艺术要素;多元化,则是在充分表现这些艺术要素自身美学特质的基础上,使之有机融合并保持和谐共存的积极状态所必经的完善历程。在当今这个更为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文化语境中,一个文化艺术形态绚丽多彩、传播交流日益广泛的文化盛世已经到来,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冲撞与融合也在持续展开。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而言,应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状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声乐艺术的艺术传统和音乐元素作为自身肌体的完善材料,为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契机,引导当代声乐艺术向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实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跨越式发展创设条件。

3.时代化时代性,即传统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与某一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相契合的特质;时代化,是促使传统音乐文化始终与所处时代保持同步状态所必经的改造历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传统”特质,并没有局限了这一文化的时代界限,反而更多的是强调其自身发展的历时性,具体是指传统音乐文化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所保持的良好适应状态。可以说,在每一个特定的“时代”,传统音乐文化都被充分地注入了新的时代特质,使其在那一时代得以延伸、拓展、创新,进而形成了一种既富于包容、沉淀及积累等优秀特质,又善于不断补充、完善和修正的发展传统。只有坚持“时代化”发展道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曙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传统》.中国音乐,1997(03).

[2]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乔新建.《确立民族声乐双重发展模式的构想》.音乐研究,2003(2).

[4]郭建宁.《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关于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2).

第9篇: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

关键字:有线电视 系统的组成传输技术Abstract: Along with the overall digital TV broadcasting, the traditional TV media in the technical, functional, and other means of graduall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field of mutual integration, to form a new, large digital TV industry.

Keywords: cable television system; transmission technique;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中国有线电视网络这些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进一步发展,有线电视网络技术从1999年以来在干线网体制、接入方式、网络管理系统以及相关技术的融合都有长足进步。

1.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有线电视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前端系统、传输系统和电缆分配系统。

1.1 前端 位于信号源和传输系统之间,对传输信号进行各种技术处理的设备组合。它是系统信号处理的中枢。前端设备的性能,对整个系统的信号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 传输系统 对于超大型或大型CATV系统而言,传输系统指远距离传输的超干线或干线。它位于前端系统和电缆分配系统之间。对于干线系统的技术要求是将前端信号传送到各个干线分配点所连接的电缆分配系统。同时必须达到载噪比和非线性失真指标要求。传输系统一般分别采用电缆、光纤或微波多路MMDS三种方式。

1.3 电缆分配系统 位于传输系统和用户终端设备之间,把前端经干线系统传输的信号进行放大和分配。将信号均匀地分配给各用户,并使各用户终端得到规定的电平。同时,各用户终端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互隔离作用互不干扰。对于双向有线电视系统还必须符合反向回传通道的技术要求。

2.电缆分配网络的组成

2.1 传输系统。包括光节点中的正、反向RF放大模快、双向延长放大器、线路分支器、分配器、供电器、同轴电缆等。光节点中的正向光接收机将下行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经置于光节点内的RF宽带放大器放大至较高电平,再由延长线上的延长放大器、同轴电缆和线路分支、分配器,将信号下行信号分路传送给各分配系统。来自分配,系统的反向回传上行信号,从分配放大器的输入端口沿着正向传输的途径进行反向回转,经同轴电缆、线路分支器、分配器、延长放大器,进入光节点,送人回传激光器。

2.2 分配系统。包括双向分配放大器(即楼头放大器),分支器分配器,双向用户终端和同轴电缆等。

2.3 电缆的传输特性及其补偿 ①同轴电缆的结构:同轴电缆由内导体、外导体和中间的绝缘介质组成。常用的有:藕芯型、封闭竹节型和物理发泡型。②同轴电缆的传输特性:a特性阻抗:75欧姆b衰减特性:高频衰减大于低频衰减。细芯径电缆衰减大于粗芯径电缆衰减。衰减与电缆长度成正比。c温度特性:随温度的升高,电缆的衰减量增大。一般电缆的温度系数约为0.2%/度。d屏蔽特性:优质的电缆外导体有良好的屏蔽作用,传输信号不受外界干扰,也不会向外幅射、干扰其它信号。同轴电缆的屏蔽特性用屏蔽衰减表示,单位为dB。e机械特性:包括抗弯曲性能、防潮抗腐蚀性能和结构稳定性。③电缆传输特性的均衡和补偿:由于同轴电缆的衰减与电缆的长度成正比,干线要远距离传输,必须对电缆的传输特性进行补偿。干线放大器用来补偿电缆对信号电平的衰减,均衡电缆的频率特性和温度特性。干线放大器使用特性相同的放大器,各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电平值相同。采用“单位增益法”设计。

2.4对远距离传输的限制 同轴电缆传输系统采用干线放大器级联的方法实现对电视信号的远距离传输,传输距离越远,需要放大器的级连N越大,系统指标下降越多。随着区域性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的发展,干线传输系统的传输距离越来越大,而放大器级联增多导致噪声、频率失真和非线性失真的积累,使得信号指标下降。而且电缆的温度特性增加了系统设备的复杂度,远距离传输时,可靠性差。系统的维护管理任务繁重,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3.电缆分配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3.1光节点的位置。光节点应设置在服务区的中心建筑物内,尽量减少延长线电缆传输的最远距离,并减少延长放大器的级联的目的。进而降低传输信号的噪声和非线性失真。

3.2光节点服务区的划分。应按照各建筑物内的用户数量,将相近的建筑物组成500左右的服务区。由于不同结构的建筑物中的用户数量差别较大,因此不宜按照建筑物数量划分服务区。

3.3 器材选用。1)同轴电缆的选用。系统内所有电缆均选用物理发泡电缆。延长线的电缆,应选用外导体为铝管结构的一12电缆。所有外线电缆均采用稳定的聚乙烯外护套。2)延长放大器。由于光接点服务区都不太大,采用手动增益控制放大器(MGC)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延长放大器按使用的模块不同,有推挽放大器和功率倍增放大器延长放大器一般应选用双模块功率倍增放大器。

3.4双向放大器上下行通道结构。双向放大器总体上由正向放大通道、反向放大通道、分波器、混合器、稳压电源组成。

正向放大通道由前置衰减器和均衡器、一级放大模块、级间衰减器和均衡器、二级放大模块组成。反向放大通道由反向放大模块、衰减器和均衡器组成。

3.5设计计算公式。

3.5.1放大器输出信号的载噪比与噪声系数的关系:C/N=Si-NF-2.4。式中:Si为放大器输入电平;NF为放大器的噪声系数。

3.5.2放大器级联后的载噪比(各级放大器工作状态相同)。(C/N)n=(C/N)1-10Lgn式中:n为级联数

3.5.3放大器的C/CTB取决于放大器的输出电平,输出电平增加ldB时,C/CTB下降2dB。

3.5.4放大器级联后的C/CTB(各级放大器工作状态相同)。(C/CTB)n

=(C/CTB)1-20Lgn,式中:n为级联数。

4.有线电视系统的内容与建设

4.1建立有一定规模的点播节目平台

对数字电视的点播节目来说,它是互动电视最完美的应用之一。它的优点在于既有传统电视收看的客观实效性,又有影碟录像等音像观赏的自主随意性,节目点播还兼有网上冲浪的海量性。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系统的节目资源优势,建立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点播节目平台。

4.2设立宽带视频内容服务网站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广大网民畅游网海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信息渠道,由于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对外通讯联络、网上购物及其他相关商务活动的需要,传统网站的文字、图片信息已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多样化的上网品味,为此,广电系统应充分发挥节目上具有制播经营权,技术上具有宽带视讯网的多媒体资源优势,率先在有线数字电视网上设立宽带视频网站。内容应突出视频新闻搜索,可以将中央电视台、全国省级及主要地市级电视台新闻和少量国外新闻及娱乐新闻等每天都汇总分类供用户搜索浏览,同时还可以整合各种视频网络节目,把现有的各种电视节目进行网络转播。对各种活动、演出现场实施网络转播,将网络娱乐节目以现场互动的方式实现网上直播。切实达到网站内容视频化,从而为数字有线电视的内容建设增加新的亮点。

4.3发展数据广播

数据广播它以传输速度快,信息内容含量大,收看方式简单、网络技术结构要求低、接入方便、覆盖面广、消费不高且用户易于接受等特点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正逐步成为一种新的广播电视文化传媒。作为数字有线电视内容建设的主要项目之一,数据广播可用一个中心平台以广播的方式向各联网分前端和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主要内容有金融证券、远程教育、影视娱乐、游戏、体育、新闻、电子报刊、热门网络等。

5.结束语

我们已经了解到有线电视的网络传输是如何构成、运作和发展的。只有熟练的掌握有线电视的组成与传输技术,熟悉各部分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才能使有线电视信号正常传输,有了问题能够及时处理,真正实现安全播出。才能更好的为广大电视观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修文.数字电视有线传播技术(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樊昌信,张甫,等.通信原理(第五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