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旅游发展范文

城市旅游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旅游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旅游发展

第1篇:城市旅游发展范文

关键字:城市规划;旅游发展;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进行,我国的城市旅游业也迎来新的发展。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的旅游功能不断加强,这往往得益于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进行。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出现了一些问题,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城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关部门应该要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城市规划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一、我国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的现状

1、城市规划意识不强,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出现了一些问题。首要问题就是城市规划的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的设计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因而不同太重视城市的旅游功能。正因为如此因而城市建设者没有投入过多的资金和人力用于增强城市的旅游功能。除此之外,观念落后也是城市规划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城市规划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者没有认识到城市规划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也没有认识到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由于城市规划意识不强观念落后的原因,我国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

2、城市规划目标不明确

我国城市规划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符合城市实际状况的。然而,有些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却没有全面考虑城市发展的状况。特别是有些城市的城市规划目标不明确,没有认识到发展城市旅游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应该相关部门要明确城市规划的目标。

3、城市规划方案不合理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往往要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只有城市规划方案合理才能在城市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有些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却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规划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可是有些人员只会纸上谈兵而并不进行实地考察;其次,有些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往往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因而忽视了城市的旅游功能;最后,城市规划者没有考虑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变动性,因而城市规划方案不能与时俱进。所以要积极完善城市规划方案。

二、如何通过城市规划促进旅游发展

1、增强城市规划意识,改变城市规划观念

城市规划在促进城市旅游发展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为此应该要积极优化城市规划。所以要增强城市规划意识,为此应该要使城市规划者认识到城市规划对于发展城市旅游的重要性,要求城市规划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更多的向旅游功能倾斜。除此之外,还应该要改变城市规划观念,要使城市规划者认识到进行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双向作用。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会引起城市规划者的重视,才会在资金和人力上对城市规划有更多的支持。在积极优化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城市将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三大效益的完美结合。

2、明确城市规划目标

城市规划目标的不明确使得我国城市规划在促进城市旅游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促进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必须要明确城市规划的目标。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明确城市规划需要进行哪些大规模的建设或整改,要明确大体范围;其次,要在城市内部根据旅游景点的分布来确定城市规划的具体目标;最后,要从整体上把握建设旅游型城市的目标。只有确定好城市规划的目标才能促进城市规划的优化也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以清远市清城区为例,清远市清城区明确定位,把自己定位为宜游城市,增强城市规划对旅游发展的实操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清远市清城区根据当地特色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见明确城市规划目标对于发展城市旅游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完善城市规划方案

在发展城市旅游业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完善城市规划方案。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城市规划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城市规划者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并不进行实地考察;其次,城市规划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能片面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城市的旅游功能,要实现经济效益与旅游功能的双向发展;最后,城市规划者应该要考虑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变动性,要使城市规划方案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规划得到优化才能使城市旅游业得到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积极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进行对于发展城市旅游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城市旅游业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不断优化城市规划才能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城市规划一定会更加科学合理,我国的旅游业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第2篇:城市旅游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旅游;动力模型

目前,有关城市旅游发展动力问题一直是学者的研究焦点所在,对此的讨论基本上集中在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上。如何将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量化,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来分析,从而推动城市旅游的发展,便成了业界讨论的热点。

运用旅游学、经济学、城市学、地理学、数理统计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数学建模的手段,广泛地、分层次地定量分析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因子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相关性,研究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及瓶颈所在,是一种全新的研究城市旅游业的方法,因此,通过对大中城市的分类,以客观的计算结果讨论不同层次的城市不同层面的旅游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有选择地对动力因子进行数学建模,深入研究在有限的投资额下快速地发展城市入境旅游业的对策具有创新意义。

一、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

我们设定入境旅游收入指数为Y,城市化水平为A,文化氛围为B,服务水平为C,自然旅游资源为D,人文旅游资源为E,对外开放为F,基础设施为G,旅游环境为H,城市国际知名度为I,区位为J,政府管理和创新能力为K。

Y=0.0059A+0.0645B+0.0786C+0.066D+0.0188E+0.1134F+0.000000G+0.194H+0.11I+0.2275J+0.02K

第一,从模型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对整体的入境旅游收入贡献基本为零。虽然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告诉我们城市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与入境旅游收入是很相关的,是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的条件。但由于动力模型的建立是综合考虑了其他因素,因此,这两项因子对于这几个城市旅游业发展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所选择的都是经济较发达的旅游城市,无论是城市发展水平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之上的,指数差距不大,综合其他因素对入境旅游业的影响考虑,这些城市如果要加大入境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在这两项因子上投资基本上不会产生旅游收益。

第二,区位在这整个动力模型中是最重要的,占的比重非常大,这就不难解释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大多城市在全国200个城市的入境旅游收入的排行榜上是名列前茅的。这些城市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大城市圈中,而且都是一些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对外联系广泛,自然区位非常好。但从区位因子看光靠一个或几个城市是难以扭转城市区位的劣势的,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相邻城市间的协调合作,共同发展,还有国家的政策的支持。

第三,旅游环境的重要性在动力模型中仅次于区位。目前各大城市旅游环境建设的水平是不均匀的,因此,旅游环境建设好的城市的入境旅游收入明显高于旅游环境质量低的城市。说明投资发展入境旅游业,投资维持较好的城市环境质量或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会取得较好的收益。

第四,对外开放在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模型中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广东省的东莞。东莞以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但现在它的入境旅游收入可以媲美沈阳、成都这些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会城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莞的对外开放程度是这些城市中最高的。东莞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主要是香港同胞。香港有一句话“每10个香港人中就有1个是东莞籍的”。东莞也有一句话“每1个东莞家庭,都有至少1位亲戚在香港”。改革开放初期,当时香港接了许多国外的玩具、电子等加工定单,当然选择人工便宜、交通方便、政策有利、靠近香港、又有熟人的地方,所以东莞就成了他们的首选。

第五,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在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模型中也是比较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入境旅游收入是呈正相关分布的。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其国际知名度是排第一的,当然入境旅游收入也是最高的。上海和广州知名度次之,他们的入境旅游收入也次之。

第六,服务水平、自然旅游资源在动力模型中也体现出其重要性,一方面由于建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另一方面是由于各个城市的这些动力因子发展水平不均匀所至。

二、大型城市群旅游发展动力模型

Y=0.000000A+0.1226B+0.20647C+0.000000D+0.0843E+0.1106F+0.000000G+0.1048H+ 0.170551I+0.1092J+0.000000K

第一,城市发展水平、自然旅游资源、基础设施以及政府管理及创新能力所占的权重都是零。自然旅游资源和政府管理及创新能力的权重为零,这和大型城市群发展的共性有关。纵观这几大城市,自然旅游资源、政府管理和创新能力的指数较之中小型城市都非常高,但他们之间的差距却很少,这说明大型城市群这两个方面发展较好,各城市的步伐较一致,因此自然旅游资源以及政府管理及创新能力在整个动力模型中权重就被忽略了。

第二,服务水平占的权重最大。大型城市间入境旅游业的竞争在于各方面的综合竞争。服务水平所占的权重大则说明各大城市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服务水平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服务水平不高的大城市,大力引进、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业人才是提升其入境旅游业的关键。

第三,城市国际知名度对于加快发展大型城市的入境旅游业至关重要,重要性仅次于服务水平。一个不知名的城市很难吸引到入境旅游者慕名前来,相反,一个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城市是旅游者的首选旅游目的地。

第四,文化氛围对于发展入境旅游业也是必不可少的。游客景仰中国文化,在欣赏自然景观、浏览古迹的过程中,走进历史,感受异域文化,产生思想共鸣,这样才能使旅游者效果达到最佳境地,体会到旅游的深刻价值。此外,城市文化氛围,居民、旅游从业者的文化素质对旅游业影响活动很大。

第五,对外开放、区位因子占的权重也是比较大的。两者又是有联系的。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殊政策,沿海城市、内陆对外开放力度不一。处于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城市一般来说经济区位、自然区位都非常好,对外开放也比较早,造成该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也比较大。因此吸引的国际游客就比较多。

三、中小型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

Y=0.0411A+0.000000B+0.00000C+0.0126D+0.19188E+0.1287F+0.000000G+0.2571H+0.09944I+0.14787J+0.000000K

第一,从这个动力模型上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氛围、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政府的管理和创新能力所占权重为零。这个结果和大型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是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文化氛围、服务水平在大型城市中的权重很大,在中小型城市中却为零,这个结果和相关系数的部分计算结果不谋而合。因此中小型城市吸引入境旅游者最关键的不在于服务水平的高低、基础设施的好坏、文化氛围的浓淡。至于政府的管理和创新能力,每个城市发展水平比较一致,故而体现不出其重要性。

第二,旅游环境在中小型城市旅游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可看到入境旅游收入排名前几位的中小型城市旅游环境都非常好,如中国最休闲的城市苏州,最浪漫的城市珠海,都以其优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自然旅游资源对中小型的城市来说仅次于旅游环境,这也在情理之中。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才是吸引的关键。众所周知,中小型城市由于其规模和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没有一些大城市所拥有的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由于中国特殊的入境客源结构即观光游览的比重远大于休闲度假。因此,中型城市在区位优势不是非常明显的情况下能够吸引国际游客,关键在于他们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

第四,区位在中小型城市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中小型城市中入境旅游收入名列前五名的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城市:珠海、泉州、苏州、中山、佛山。他们和其他一些旅游城市相比,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他们地处沿海一带,自然区位非常好,又属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中的城市,距离经济圈中的核心城市上海、广州、深圳非常近。很容易吸引来这三大都市的入境旅游者。

第五,对外开放对于中小型的城市发展入境旅游业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中小型城市中入境旅游收入名列前五名的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城市,他们同时都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无论是开放时间还是开放程度都远远高于其他一些城市。对外开放可以吸引很多来华的投资者、商务旅游者甚至一些观光的游客。因此,这些城市的入境旅游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四、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的综合结果分析

第一,该动力模型是用相关系数拟合的方法来建模的。但从模型的分析上,可看到每个因子在入境旅游收入中所占的权重和单个动力因子与入境旅游的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有的因子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相关性很强,所占权重也很大,如政府的管理和创新能力对入境旅游收入的贡献。有的因子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相关性也较强,但所占的权重几乎为零或不大,如对外经济联系这一动力因子。其原因是综合考虑了各个因素,比相关系数这一单变量的分析更为准确。

第二,我们可以看到动力模型前的各因子的系数,这说明各因子在入境旅游收入中所占的权重,这样我们可明显看出在现阶段一个城市要发展入境旅游,增加入境旅游收入所做出的投资,投资额侧重于哪一方面会有较好的收入回报。这对于发展入境旅游业是指导作用的。还需说明的是,各因子前的系数看上去都不大,甚至可以认为很小,但是这些系数后面的因子的数据是巨大的。因子前面的系数只要不是为零,该因子和入境旅游收入关系密切。通过三个城市的随机抽样,事实证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的创建还是比较成功的。

参考文献:

第3篇:城市旅游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旅游;发展战略;鹤壁市

一.城市旅游的基本内涵

目前“城市旅游”尚无公认的定义。关于城市旅游,一些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作为旅游吸引物(可以是城市整体或城市的著名景点)招徕游客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实质是对都市文明的向往与追求。

也有学者认为城市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新现象,是发生在城市的各种游憩活动及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以城市为旅游吸引物招徕游客的各种游憩活动的总称。

还有学者认为城市旅游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也就是指发生在城市里的旅游现象所包含关系的总和。

从以上学者对城市旅游内涵的理解不难看出,城市旅游是依托城市作为空间载体,凭借城市的吸引力,以旅游者在目的地城市中的各种旅游活动作为内容主体的一种旅游形式。由于不同城市各具特色,城市中可产生吸引力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旅游活动丰富多彩,因而城市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之中。

二.鹤壁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

鹤壁市地处河南北部,是殷商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鹤壁名胜古迹众多,人文资源厚重,自然风光独特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浚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淇县是河南历史文化名城,云梦山、大伾山文化景观宜人,淇河文化灿烂,文化资源非常丰富。90年代,鹤壁市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大力提倡发展旅游业,并提出了鹤壁经济进行创业的战略决策。自2003年鹤壁市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鹤壁市更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各项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把旅游业作为鹤壁市支柱产业之一。

(一)旅游资源丰富,大旅游格局已基本形成

鹤壁市地处中原河南,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不仅如此,鹤壁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十分丰厚,人文景观多姿多彩:在这里,有堪称“中华第一古军校”的云梦山;有“佛、道、儒”三教荟萃的大伾山;更是有被誉为“北方漓江”、“诗河、史河、文化之河”的淇河;“中原第一古庙会”——浚县古庙会,以其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大运河的成功申报,更是让千百年的文化得以传承;“一河五园”工程的建设,凸显了鹤壁城市旅游的发展实力;古灵山、五岩山等景区各有特色,这些无不彰显出鹤壁旅游文化之厚重,自然之魅力。

(二)发展旅游业的意识逐步成熟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为确保旅游工作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每年年初和黄金周过后都要组织召开高规格的旅游工作会议,对旅游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安排部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市人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精神面貌的变化,他们不仅增强了对旅游资源的认识,还把旅游作为一个大产业积极踊跃参与开发建设,如开发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开办旅游饭店、家庭旅社、旅行社等等,不仅让旅游造福地方经济,也富裕一方百姓。

(三)旅游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近几年来,鹤壁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带动”战略,通过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旅游景区创A和中心城区创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鹤壁市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用于道路交通建设和景区开发、改造,极大地加强了城市公用设施及旅游服务配套功能建设,改变了城市面貌和旅游发展环境,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 旅游服务质量逐步提高,通过大力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治理整工作;大力加强行风建设;大力强化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大力完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等等,鹤壁市在旅游市场、行业风气、服务意识、旅游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旅游服务质量也日渐提高。

(四) 强力宣传促销,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鹤壁市始终把旅游宣传促销作为旅游业发展和创优的龙头来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分散的景区景点集中整合,统一打造鹤壁旅游品牌,集中力量向省内外宣传推介,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1.市财政每年设专项经费用于全市旅游业的宣传促销,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旅游部门除参加国家、省举办的各种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推介会以外,还以鹤壁旅游宣传“大篷车”的形式,先后奔赴北京、上海、天津、山西、河北、陕西、湖北、山东、广东、香港、澳门及省内周边地市开展大规模的旅游促销活动,扩大了鹤壁旅游的影响力。

2. 通过新闻媒体强力宣传。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等新闻媒体上全面介绍了鹤壁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周周有报道,月月有新闻。

3. 坚持以举办重大专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推出新卖点,提高景区景点的知名度。自2003年创办优秀旅游城市时,鹤壁旅游主打精品为“一水两山”,2009年起,旅游规划重新定位,改为“一水两山一节”,这一节指得就是民俗文化节。在其影响力带动下,浮丘山寿庆文化节、大伾山晾经文化节,古灵山泼水节和军事文化节,淇河生态游等一些列活动的启动,均打造着鹤壁旅游的新亮点,大大提高了鹤壁旅游的知名度。

(五)旅游业的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1.近几年来,鹤壁市旅游业突飞猛进,主要经济指标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2007年,全年来鹤旅游人数536.54万人次,增涨10.4%;2008年,全年来鹤旅游人数589万人次,增涨9.7%; 2009年,国内旅游者684.7万人次,增涨16.4%;2010年,国内旅游者768.91万人次,增涨12.3%。旅游收入也是连年增长.

三.鹤壁城市旅游的发展战略

鹤壁市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本文从鹤壁市发展城市旅游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一)突出城市旅游主题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人们对该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的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城市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它是旅游城市无形价值的提升,是城市的一笔无形宝贵资产,是城市的旅游品牌。

许多学者都认为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是建立独特、鲜明、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依靠形象来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需求。一个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城市旅游的整体形象。包括各旅游部门及相关部门,如城建、文化、交通、公安、环保、通信等,都要共同来创造优美、舒适、文明、方便、安全的城市旅游形象,这是最高层次的城市旅游形象。二是城市吸引物的特色形象。即最具吸引力的某一类旅游产品的定位和开发,这是中间层次的城市旅游形象。三是旅游企业形象。如一个旅游景区、一家星级酒店的形象等,这是城市旅游形象的基本层次。

发展城市旅游首先要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定位,鹤壁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因此可以通过开展观光游、度假游、生态游,突出丰富多样的旅游主题形象,并进一步强化宣传,延伸其内涵,真正使这一形象成为城市发展的名片。

(二)强化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

城市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来自旅游景点(区)还在于旅游企业,因为旅游景点(区)只能构成一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强有力的旅游企业才能给旅游景点(区)带来更多的旅游经济效益,其中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及其他类型的旅游企业。

鹤壁市A级景区7家,4A级景区3家,但主要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山水景观、城市休闲娱乐类的景观也没有创新,缺乏吸引力;就旅游企业来说,现有旅行社21家,星级宾馆、旅游定点饭店12家,数量不多,且往往都是各自为战,缺乏竞争合力,服务质量和水平也参差不齐,客观上影响了鹤壁旅游的发展。只有强化城市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给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 开发城市旅游精品项目

1.城市旅游产品出精品。典型的城市旅游产品包括旅游节庆、会展旅游、休闲农业等。目前鹤壁市已开发了山水游、体育健身游、科普游、休闲娱乐游、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和工业游等8种旅游产品,基本实现了多样化。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打造精品,突出旅游节庆气氛如一年一度举行的鹤壁民俗文化节,要把节庆旅游加以文化包装,实现民间艺术、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要把鬼谷兵家文化发扬光大,将泥咕咕、大运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积极申报,形成具有鹤壁特色并能影响全国的鹤壁文化游;要把淇河相关的景点纳入精品线路,提高城市旅游的吸引力。

2.景区建设出精品。要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加大旅游投入,保证旅游业发展所需资金;要加快旅游资源整合速度,制定景区规划,引进高水平策划人员;要全面开展各项创建评优工作,以此推动景区景点品位和档次的提升。

(四) 打造以鹤壁民俗文化节为主的文化旅游

文化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灵魂,打造文化旅游必将推动鹤壁旅游快速发展,持续发展,自2009年以来,鹤壁民俗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四届,通过逛庙会、赏民俗、游鹤壁,推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展示了鹤壁良好的形象,推动了鹤壁市旅游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打造城市旅游服务品牌

旅游的六大要素概括起来就是“吃、住、行、游、购、娱”,无论是哪一个要素,都离不开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服务才能得到旅游者的满意,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美誉度。因此,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促进鹤壁城市旅游的重要环节。

1.实现服务的规范化。制定完善行业规范性文件和标准,大力开展经常化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素质和服务技能。同时,实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和旅游行业的准入、考核、淘汰机制,使旅游服务从简单粗放走向规范有序。

2.突出服务的人性化。进一步充实规范旅游标识,建立健全游客服务中心,充分发挥触摸屏等媒介的信息传递作用。同时广泛收集游客意见和建议,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

3.追求服务的个性化。划分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使每一位游客在鹤壁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和线路。关注游客饮食的差异性,使游客在鹤壁能吃到本地特色。尊重游客行为的独立性,让每一位客人都能感觉到自己是在享受着为自己所特别设计安排的服务,使旅游服务真正成为鹤壁旅游的又一魅力品牌。

(六)改善城市旅游综合环境

发展城市旅游离不开良好的城市综合旅游环境,包括城市的绿化、空气质量等生态环境、城市的风貌、城市的文化氛围、居民的素质等人文环境。目前,鹤壁市存在着大量的城市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加大治理力度,同时,也要重视从整体上改善城市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的品位,才能使鹤壁城市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俞曦,严琳.城市旅游规划研究与实施评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2]保继刚,梁增贤.基于层次与等级的城市旅游供给分析框架[J].人文地理,2011,6(7)

[3]鹤壁市政府,鹤壁年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第4篇:城市旅游发展范文

一、树立正确的目标定位

从科学规划方面来看,独特的市场优势、扎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展会旅游资源是城市会展旅游业发展的根基,“以游兴展,以展促游,展游互动”是城市会展旅游业独特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城市会展旅游业的规划和布局必须立足自身的市场和产业优势,对具有小商品特色、发展成长性好、潜力大的小商品优势行业展会要重点培育和发展。另一方面,城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服务于城市市场的发展,通过会展业旅游业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游客流,为市场集聚人气,带来客流,引进商机,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优化配置资源,增强综合竞争力,为促进会展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搭建良好的平台。

从多元发展方面来看,鼓励其它市场主体参与会展旅游业发展。

(一)鼓励市内外拥有丰富参展商和客商资源的协会等社团组织参与举办各类专业性、消费类展览。

(二)推动本地大企业集团和有实力的其它公司积极参与会展旅游产业活动,组织以本企业产品为主的专项展销会、洽谈会等,增强企业策划、组织、服务会展旅游的能力。

(三)借力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和优质旅游服务机构,整合城市会展旅游业的各方面资源,走公司化、集团化发展道路,同时培育本土的各类型国际专业办展机构,加强国际性、区域性会展旅游办展合作。

二、培育新的高品质会展

从整合资源方面、提升办展水平来看。一是对现有会展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近年来,城市展会数量和展会规模不断增长,但展会质量提升却不够,甚至存在着牺牲质量来扩张数量的现象。从整体上看,城市会展的资源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有些展会间隔时间短、展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无疑导致了会展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会展企业来讲,同质化的展会加剧了他们对有限的参展商资源的争夺,加大了招展的难度;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来讲,同质化的展会使他们无从选择,降低了他们的参展效果。因此,政府有必要对城市展会的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注重会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时间间隔短、展品同质化的展会进行整合,鼓励和支持中小会展企业加强联合,采取合并、合作等形式,联合举办会展活动,有效避免重复办展办会,提高会展品质。

三、会展旅游管理层面的改进

(一)做好协调服务

现代会展旅游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的一种综合经济形态,涉及到多个产业部门和行业,包括城市规划、旅游资源、交通运输、物流配送、住宿餐饮、购物场所等,只有这些部门和行业统一指挥,相互协作,积极配合才能确保类似大型综合性会展的得以顺利举办,而这种跨部门和行业的协作工作需要在地方政府的充分参与下才能完成。因此,在会展业发展中,政府需担当协调者的角色,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有关部门,对展会举办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实现会展管理规范化,部门协作程序化,全程服务标准化。

(二)出台积极的会展旅游扶持政策

政府出台积极的会展政策能够体现会展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增强行业的信心。政府除了贯彻落实各级政府扶持现代服务业和会展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外,还需结合城市会展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会展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四、加强会展旅游企业的协作

(一)重视调研,科学立项

目前,每年在城市举办的会展活动达到百余个,但很多都是新项目,连续举办三届以上的展会数量极为有限。很多会展主办方只是被会展旅游行业的高利润所吸引,没有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就想当然地对会展旅游项目进行立项策划,必然带来令人失望的举办效果。全面的市场调研是展会成功立项的前提。在进行会展旅游项目立项前,会展旅游企业应当重视调研,科学策划展会项目、谨慎确定展品范围、科学控制展会规模,组织好参会游客,避免盲目跟进。对于一些超出会展旅游公司能力之外的一些展览项目,会展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使用外包服务来实现市场调研。

(二)提高会展旅游服务质量

第5篇:城市旅游发展范文

    1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的关系

    实践表明,随着文化遗产的大范围的开发,将文化遗产作为商品化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旅游者时,其文化价值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由于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一旦损毁,就无法复制,如果不加以保护,随着都市旅游的开发,文化遗产就会不复存在。时间的差异,导致了古老的文化遗产和现代的城市文明格格不入。看似两者为互相竞争的形态,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却是表现出互补的利益,虽然在很多方面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相互冲突,但是同时他们也拥有很多共性。双方可以通过共性,并以此为基础,转变媒介(管理模式、旅游者素质)而得以共存。所以开发哈尔滨的都市旅游必须找到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的平衡点,在不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又可以借用其内在价值发展都市旅游。

    2哈尔滨都市旅游开发的策略

    2.1指导思想

    2.1.1传承文化精髓欧式建筑遍布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反映出哈尔滨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在哈尔滨都市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始终被作为都市之旅的精髓传承下去。

    2.1.2坚持文化兴旅文化遗产是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文化积淀,不仅具有起源的古老性、遗存的多元性,而且由于时代的不同,也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哈尔滨的都市旅游发展应有所侧重,要将文化遗产放在合理的位置,巧妙的将古今融合,坚持以文化兴旅。

    2.1.3拓展国际市场中西文化的碰撞,使得哈尔滨的街头巷尾都充满了欧式建筑风格,但同时这些建筑又不同于真正的欧式建筑,因为融合了中国的文化因素,所以神秘的“东方小巴黎”对国外旅游者也充满了吸引力,适当策划旅游项目,就能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

    2.2发展模式选择

    2.2.1空间分离型模式为了保护历史格局的完整,使得文化建筑风貌留存下来,可以选择空间分离型发展模式,对不同区域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都市旅游的开发。这样即使得旅游路线多元化,旅游景点多层次,也可以使得各个文化遗产互不干扰,互为补充,在对立中把握统一,而在统一中又各具特色。

    2.2.2空间镶嵌型发展模式哈尔滨的城市历史风貌经历时间和历史的冲刷,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为了最大程度上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在不影响哈尔滨城市居民现代化生活的情况下,应采取镶嵌式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在极大程度上对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又保证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在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之间建立了一个和谐共存的地域。

    3哈尔滨都市旅游开发的实证研究

    3.1哈尔滨都市旅游开发主题

    根据哈尔滨独特的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条件,哈尔滨的都市旅游的方向为:活力四射的魅力“东方巴黎”,异国情调充溢的现代化都市。充分利用哈尔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在与俄罗斯毗邻的独特地理位置,形成以现代城市为依托,以欧式建筑为主体,人文景观与现代都市景观、观光产品与京旗文化及会展洽谈共同发展的现代都市旅游主题。

    3.2开发注意事项

    在哈尔滨发展都市旅游,一定要注意解决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之间的矛盾,注意两者利益的协调。要借鉴西安等文化遗产城市的发展经验,避免造成文化遗产的损毁,使得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借助文化遗产推动都市旅游的发展,也借着都市旅游的发展,向国人和世界展示哈尔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异国情调。

    3.3空间布局原则

    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中心城市为支撑,以交通干线为依托,构建全市旅游空间网络;突出全市7区12县各自优势与特色,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城乡联动、南北互促,协调发展;市区重点开发文化休闲和商务会展产品,各县(市)重点开发滑雪、避暑、度假和生态旅游产品,城乡互补、各具特色;发挥哈尔滨市在全省旅游业中的“中心”与“龙头”作用,立足本市、联通周边、辐射全省,与邻近省市合作互补、共同发展;总体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近详远略、留有余地,保证足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4哈尔滨都市旅游路线设计

    4.1中心街区游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为沿袭至今的哈尔滨中央大街———欧式风情休憩商业区。这个包含了欧式建筑和中式建筑的特色商业街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这里是都市核心旅游区域之一。同时,由于中央大街历史较长,很多建筑和地面经历了时间的冲刷已经遭到破坏,所以要加强管理,避免二次人为破坏,而造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损毁。哈尔滨还拥有国内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近几年,道外南二道街、南三道街由于聚集了荟萃东西文化的老建筑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人和剧组。但是还应该加强宣传和促销,让更多的游人感知这些独特的遗产文化的魅力。

第6篇:城市旅游发展范文

近年来,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国内外有关学者关于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Rogerson以南非索韦托为例,分析中小企业在城市旅游中的作用及其所取得的共享发展成果,高度强调区域旅游对南非旅游经济的意义。相关研究评价了城市居民的旅游感知,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随着城市旅游的高速发展,学科领域内相关研究日益增加。1998年,国内有关城市旅游的研究文献仅8篇,而到2007年则达到78篇,年均增长28.79%。10年来,现有城市旅游相关研究可归纳为14个主要方面,但大多集中在资源与产品开发、形象与品牌树立、个案综合性研究、城市内旅游空间结构、城市间区域合作、旅游线路规划、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等方面。

随着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已有相关学者以皖江城市带为案例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国内外有关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大部分主要集中于经济与政策领域,旅游研究较少。同时,研究区域多以单体城市为主,大尺度的城市带有机体范畴的旅游发展研究急待补充和完善。

本文基于旅游发展视角,以大尺度皖江城市带有机体为案例地,分析其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现状,旨在提出一系列有助于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皖江城市带范围的界定

如图1所示,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八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辐射安徽全省。皖江城市带是我国六大城市群增长极之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现状

(一)旅游资源禀赋状况

皖江城市带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皖江城市带拥有一批高质量、高级别的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名城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分布,旅游价值巨大。

皖江城市带各市旅游资源总量有较大差异。以国家级自然与人文景区(点)为例,宣城市多达26项,而数量最少的铜陵市却只有1项。从图2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国家级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现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高级别旅游资源多集中于皖西南、东南部。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皖江城市带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景区(点)的数量与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截止到2012年年底,皖江城市带共有国家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74家,占全省5A级、4A级景区总数的66.67%。

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是旅游目的地的主要表现形式。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各市旅游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已有7座城市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省总量的70%。皖江各市以其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条件,以优秀旅游城市为依托,开发并形成了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宗教旅游、修学旅游、会展旅游等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

此外,近年来,皖江各市接待旅游者人数与旅游收入不断增加,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图3为2010-2013年皖江城市带旅游总人数与总收入。可见,皖江旅游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分析

(一)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优势

1.旅游需求强劲,市场潜力巨大。皖江城市带区位交通条件优良,毗邻武汉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福州厦门城市群等经济发达区域,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旅游消费能力较强,成为皖江城市带潜力巨大的客源地。其中,长三角是最接近于皖江地区的经济发达区域,是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客源市场。据国家旅游局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出游率总体呈现不断增长态势。目前,长三角经济发展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会聚集越来越大的旅游消费能力。除了在区域内消化外,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出游消费能力将大量向外溢出。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出游范围随目的地与客源地距离增加而减小,且80%集中在500公里以内。显然,安徽是最接近于长三角地区的中部省份,具有接受长三角经济辐射的天然条件,成为接纳长三角地区庞大出游流的理想目的地。

2.旅游特色明显,资源组合合理。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三大旅游圈之一,旅游资源极为丰富,4A级及以上景区78处,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特色明显,为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长江水道邮轮旅游、马芜铜工业旅游、合芜黄会展旅游不断发展,完善补充了现有的产品体系。各种不同风格的旅游产品相互融合,使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整体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3.区位优势突出,可进入性好。皖江城市带地处中国人口密集的中部地区,靠近东部城市群,接受长三角地区经济辐射。全省以省会合肥为中心,以500公里为半径,其覆盖范围囊括了安徽、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江西等近中区域,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且消费潜力与能力巨大,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消费总额,均占全国约50%的比重,是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区,区位优势突出。

4.皖江城市带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规模日益扩大,综合运输能力强,交通通达性好。目前,安徽基本建成了合肥、芜湖两大综合交通枢纽。蚌埠、阜阳、黄山、安庆等局部交通枢纽,城市带内部城际公路正在逐渐贯通和完善,内部交通网正在形成。公路方面,国家远期“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布局中的“三纵四横”,合宁、沪蓉、蚌宁、沿江、318国道等多条高速公路,将沿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紧密联系在一起。铁路方面,京沪高铁安徽段、京福高铁安徽段穿区而过,沿江、宣杭以及铜九线等多条干线铁路也将为皖江城市带旅游的发展做出贡献。可见,安徽已形成合肥至上海、武汉的2h交通圈,将实现合肥2小时到杭州,3小时到北京和福州。航空交通方面,现有合肥骆岗机场、新桥国际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池州九华山民用机场。随着这些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运营,皖江城市带的交通条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内河航运方面,800里皖江黄金水道的治理,将在内河航运上发挥长江的水上交通作用,并带动长江旅游业实现新的崛起。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挑战

1.配套基础设施仍较落后,旅游服务能力不强。虽然皖江城市带旅游基础设施在规模上不断增多,但总体配套仍较落后。高星级饭店较少,且大部分集中于省会合肥,基础设施资源过于集中部分城市。除星级饭店外,目前还存在较多小规模的家庭式旅馆,卫生条件差,收费不合理,急需整治。旅行社运营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规范行为,导游等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景区内建设不尽合理,健全的景区管理体制尚未建立,旅游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2.各市整合发展意识不足,各自为政现象普遍。作为一个全局性的整体发展战略,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在各市旅游发展中的整合意识不足,合作意向不强。区域旅游发展的联动机制薄弱,在市场开拓、产品销售方面过于注重竞争而忽视区域合作,长远发展观念薄弱,整体竞争力不足,无法与周边知名景区相抗衡,综合发展水平不高。

3.旅游市场竞争激烈,面临外部压力明显。安徽省内,皖江城市带周围地区的旅游业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皖北旅游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等对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形成了明显的竞争压力。资源禀赋、资源特色差异不大,地理位置邻近,拥有共同的国内外旅游市场,因此竞争激烈。安徽省外,皖江地区毗邻江、浙、沪,旅游产品同属江南风格。六朝古都南京、梦里水乡周庄等一批旅游知名品牌,都具有很强大的竞争实力。因此,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面临明显的发展压力。

四、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市旅游统筹发展

皖江各市旅游统筹发展,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首先,沿江各市,无论从历史演变、文化积淀,还是从现实经济协作关系看,都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关联性,易于在产品开发、营销方面保持相对一致的意见。其次,目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高投低产”的阶段,旅游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表现出对区域经济水平较强的依赖性。皖江城市带聚集着安徽最大的城市群,经济水平较高,且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好,具备吸引外部投资的优越条件。最后,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禀赋状况好,开发价值大。各市联合,各景点优化配置,统筹发展,充分发挥皖江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有利于真正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

(二)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旅游合作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决定了其旅游发展必须走区域旅游合作的道路。加大与兄弟市县,尤其是与黄山的合作,借助其海内外的声誉,在国内和国际扬名;加强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皖北旅游区的合作;加强与长江流域地区的合作,打造旅游一体化平台。

(三)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品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形象与品牌越来越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关键的因素。鲜明的旅游形象,有利于扩大对旅游吸引力,拓展客源市场,增强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皖江城市带各市虽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但各市在气候、自然及人文景观等方面拥有很多相似之处,深度挖掘,便可找出皖江旅游的“根”――皖江文化。所以,要树立皖江文化旅游的品牌和形象。

(四)联合设计精品旅游路线

第7篇:城市旅游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旅游综合体;概念;界定;机制;途径

随着日益提升的城市化水平,加剧了城市旅游用地和城市发展的矛盾。而旅游产业和城市之间形成和谐互动的必然趋势,就是融入旅游资源的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城市开发和建设的重点,是怎样才能以城市空间高效聚集为基础,对城市旅游规划进行完善,正是基于此,本文对城市旅游综合体发展途径进行了探索。

一、旅游综合体的内涵

旅游综合体的功能包括了度假、休闲、观光和旅游,它是在土地和一定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档服务配套设施。它有着齐全的功能、较高的品质和良好的服务。其显著特征是:以高品质服务为保障、以休闲产品为核心、以土地综合开发为手段、以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导,以一定土地和旅游资源与为基础的综合旅游功能的特定空间。它既是一个旅游经济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旅游休闲目的地

二、城市旅游综合体形成机制

1、需求因素

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正在由传统的度假观光转变为会展商务和康体休闲。旅游消费模式在这种旅游需求的转变下,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长距离、多景点的消费已经逐渐转变为点对点的深度体验。随着不断集聚的人口及旅游城市的日益发展,原有的僵化的商业模式和单一的服务业态,已经和当今的旅游产业布局及旅游深度舒适体验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城市旅游发展迫切需要实现旅游用地复合化,改造区域内各项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高品质的体验,把旅游资源融入到当地居民生活中,将旅游区域的运作效率提升。正是在这样的一种需求下,城市旅游综合体,这种具有强大作用的要素聚集体产生。

2、旅游供给能力升级

随着日益深化的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及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区域旅游发展大大降低

了对观光资源的依赖性。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对相关服务要素的配置要求,对旅游要素集中布局进行了展现。而随着不断增强的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投资商和各级政府也逐渐增大了对单个旅游项目投资规模,并保障了资金的投入,这些都为建设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文化创业、房地产与旅游产业的不断融合,旅游业开始涌入了大量的行业外资本。在对旅游新业态进行培育的同时,也创新了旅游行业的商业模式。旅游综合体通过对各项资源的整合,以新型的商业模式,实现了一种全新的全产业链掌控,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

三、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

1、娱乐旅游综合体

主要是以餐饮、商场和酒店功能为辅、以娱乐和文化设施为主,不在过分的依赖传统的旅游资源,可以兼容并存各种不同风格的旅游项目,不在受特定的文化主题和资源条件的约束。娱乐综合旅游体模式所提供的活动内容是多元化的,其主题个性鲜明,能够营造一种愉悦和轻松的场所感,能将更多的消费人群吸引过来,而旅游综合体吸引力的来源,正是在于此。该模式能产生较高的旅游收益,能拉动多种产业链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链的完善。

2、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

度假功能是该种发展模式的核心驱动力,它对环境质量有较强的依赖性,能在区域内配置餐饮、会展和商业等其他的辅助功能。它凭借区域条件,对健身房、游乐园等各种休闲度假设施进行开发,满足了游客高品位和高质量的生活追求,是对传统的单一的旅游观光功能的拓展。在休闲时代背景下,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能对客流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具有较大的规模体量。

3、会展旅游综合体

会展功能是该发展模式的核心,会展服务设施是其核心驱动力。它对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软硬件环境等方面都有着较高要求。设置会展功能也进一步的扩展了游客对文化娱乐、餐饮等功能的使用,能积极的促进旅游综合体的发展,因为对地理区位和软硬件条件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会展功能因为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的复杂性,所以在对该功能的设置时,应对政府的支持力度综合考虑,同时还应对辐射区内会展的实际需求给予满足。

4、商业旅游综合体

综合商业是该种发展模式的主要功能,其辅助功能是酒店和休闲娱乐等。商业旅游综合体一般都有较强的景观特色,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新颖的经营主题。其购物环境的休闲和时尚,可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相比于传统的商业布局,商业旅游综合体具有的优势非常的显著。

四、促进旅游综合体可持续发展途径

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旅游综合体,同时它也是重要的窗口,展现了城市的旅游形象。为了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以下的发展策略:

1、促进商业型旅游综合体的发展的措施

可采用政府扶植,对购物环境建设进行强化,并适应城市发展规划。对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将专业化操作引入到各个运营环节中,对服务功能进行强化,提高购物对旅游顾客的吸引力。

2、促进会展型综合旅游体的发展措施

和金融部门及政府保持合作伙伴关系,密切合作、注重建设会馆的功能,采用多元化的区域配套设施,对旅游服务功能和会展功能的互动关系进行强化。围绕会展功能,高效配套相关系统的服务功能。

3、促进娱乐型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措施

实现多元化的市场目标,保持主题内容的参与性,设计高标准的规划目标,主要是针对高活力人群,有明确的选址区位,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合理布置空间布局。

4、促进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的发展

提供个性化和优质化的服务,对服务理念进行创新,打造有特色的配套设施,有效衔接周围的高等级交通体系,面向游客和居民两个高端客源市场,由旅游观光过渡为休闲度假。

结论:旅游综合体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是对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融合的一种创新,与旅游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相适应。本文对城市旅游综合体的形成机制、内涵、发展途径进行了分析,旨在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旅游综合体可持续和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参考文献:

[1]陈雯婷,金权杰,程澄.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综合体研究[J].现代城市.2011(02)

[2]吴必虎,徐小波.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TOLD):一种旅游―房地产模式[J].旅游学刊.2010(08)

[3]刘贵文,曹健宁.城市综合体业态选择及组合比例[J].城市问题.2010(05)

第8篇:城市旅游发展范文

[关键词]韩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4-0079-03

在陕西省“十一五”规划中,省政府提出了强化一个国际旅游大都市,建设六大品牌旅游景区,完善八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旅游战略规划。韩城市被纳入六大品牌旅游景区中,其历史古城区也被列入八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中。这对于将韩城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拓展韩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具有开拓篇章的意义。

1韩城市旅游产业优势分析

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处于以西安为中心的华夏文明起源核心区域。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故乡,有着“文化之乡”和“史学故里”的美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1.1悠久的历史、厚实的文化底蕴,为韩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规划工作和旅游发展的核心,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主要客体,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1]。

韩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六大古城之一,具有异常丰富文化遗产资源,素有“关中文物最韩城的”的美誉。以“史记韩城、风追司马”为突出的人文文化,以司马迁墓、挟荔宫、梁代村两周古遗址为代表的墓陵遗址文化,以党家村、金城明清古街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以龙门书院、韩城书院为代表的重学文化,以及以古渡龙门、重温母亲怀抱,感受黄河盛情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普照寺、大禹庙、法王庙、玉皇后土庙为代表的庙宇宗教文化,15处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1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0处古建筑,共同形成了韩城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资源,对于新时期韩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交通通达度日益改善,地区可进入性逐渐增强

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距离千年古都西安240千米,处于秦、晋、豫旅游大区的核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

目前,随着韩城市经济总体实力的持续增强及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知名度的扩大,其交通体系建设相应不断得到完善。108国道、304省道、西禹高速、京昆公路均穿境而过;西(安)侯(马)铁路、西(安)太(原)铁路辐射华北,并开通了全国唯一的县级市直通北京的列车。近些年来市政府加大了对境内的各旅游景点的专用交通线路的建设力度,使司马迁祠、党家村、普照寺、大禹庙等旅游景点连为一体,旅游交通方便快捷[3]。交通通达度的日益改善,增强了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使韩城市的旅游业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

1.3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市场需求的旺盛,为韩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当前,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带动下,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意识越来越高,旅游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旅游活动更加多样化、社会化和个性化。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为21.5亿人次,比2005年增加了10亿人次,同比增长的幅度相当大,旅游消费市场增长快速。据韩城市景区管理委员会的旅游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3亿元,分别比“十一五”初实现了翻两番的任务[4]。在春节、清明、五一、端午、十一和中秋节假日期间,旅游客源市场突破本地限制,省外游客和国外游客人数也在大幅度增加。

随着西咸经济一体化、关中—天水经济大区的实施,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落实,必将使韩城传统客源市场区域的经济更加持续向好发展,为韩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旺盛的市场需求,韩城必将成为陕西一个新的热点旅游城市。

1.4旅游格局基本完成,旅游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旅游格局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对于旅游资源、旅游特色在空间范围内的配置和分布,是高度整合旅游资源,强化旅游特色,激发旅游潜能的基础。

韩城市旅游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旅游格局,即东部黄河及滩涂资源带,中部108国道人文景观带,西部山区自然风光带三大部分。其中人文景观带,初步形成了四大旅游特色,即:司马迁纪念体系、古城文化、黄河龙门奇观和党家村民居民俗风情,并开发出南司马、北龙门、中古城、东古村四大景区和韩城一日游、二日游两个主导产品[5]。旅游格局的基本完成,将会进一步提升韩城旅游资源的集聚优势,提升品牌文化,促进国家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2韩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韩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近些年来的开发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与省内外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相比,其旅游产业还停留在文化旅游开发的初级层次,无法更好地满足旅游活动越来越显著的大众化、社会化、年轻化的需求。

2.1旅游资源特色不明显,替代效应严重

韩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各类旅游资源众多,其中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东方人类传统居住村寨活化石”之称的党家村更是极富盛名,名扬当地。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与韩城市紧挨着的山西省也是以古民居古建筑驰扬海内外,而且名气更大。如:乔家大院、平遥古城、常家大院等,知名度高,影响力大,非常容易对韩城市旅游造成替代效应,导致客源市场被分流,旅游效益下降。另外,还应该注意到,韩城周边更是分布着许多大的旅游城市,如:以历史文化资源著称的西安,以红色革命圣地著称的延安,还有历史更为悠久的太原古城等,知名度则更大,可观赏游览的价值更高,更容易吸引旅游消费者前往,相应的导致韩城旅游客源市场被缩小,旅游者前往游览的积极性受到下降,不容易被外界所知。

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大前提下,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在优先发展旅游业,而且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人才资源、建设资金等,相互抢占旅游客源市场,各地区之间的竞争会异常激烈,韩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

2.2大型文化旅游集团建设不足,旅游开发层次低下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是市场的表达形式[6]。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企业的发展来实现,充分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规划、设计、重新包装与定位,进而形成自己旅游文化品牌生产力跟竞争力,实现资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市场经济效益。

韩城市的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备将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潜力,但是从现实来看这些旅游资源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许多景区还是以展示单一的内容为主,旅游者只能得到参观游览的浅层价值,参与性项目不多,不能很好地吸引旅游者,没有充分将旅游资源的功能发挥出来。比如名气很大的司马迁祠,还有民居瑰宝党家村,由于缺乏相应的市场配套设施和深度的内容展示平台,导致游客并不能很好地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得到充分的旅游价值体验。还有黄河风情、古渡龙门,这些本可以使游客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阔,领略到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实际开发都很有限,企业市场化的运作成分极低,严重制约了韩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3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相应硬件建设滞后

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以旅游设施和服务为条件,向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其中旅游接待能力更是旅游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游客出游的积极性、参与性及停留时间的长短。

目前,韩城市各个景点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还有待完善,无法容纳大规模的游客。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景区停车场严重不足。除了著名的司马迁祠有一个中小型的停车场之外,其他景点要么没有停车场要么就是只有一个简陋的停车场;二是景区配套饭店跟宾馆缺乏,导致游客吃住都得赶往市区;三是景区旅游纪念品出售点(一条街)基本没有;四是各景区的环游机制不成熟,环游车辆没有;五是公共厕所、游客休息区、公示牌等基本缺乏。韩城市必须认识到目前的不足之处,下大力气进行完善。

2.4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没有形成产业链条

一是旅游线路单一,缺乏特色。七家较大的旅行社,所经营的精品旅游线路大同小异,差异化体验不明显,特色不突出,无法满足游客越来越突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二是旅游纪念品开发不足。目前所推出的旅游纪念品只有花椒(大红袍)和扫帚两种,种类少,档次低,包装粗糙,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不高,无形中缺失了旅游购物板块。三是定点旅游购物中心和专业化产品生产部门还没建立,现有的产品制作主要是当地居民自发行为,属于传统作坊类,开发、生产、销售体系无法构成。四是旅游大环线产品尚未建立。当前,韩城的旅游线路仅局限于周边一两个临近地区,与关中、陕北及山西相关旅游产品的衔接还不充分,专项旅游产品少,区域联动机制还没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力不强[3]。

此外,还存在宣传不到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韩城市旅游产业在新时期的发展。

3韩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分析

3.1积极增加现代元素,不断提升旅游竞争潜力

当前,人们在旅游活动中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熏陶、生活体验和娱乐享受的追求,逐渐由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向这些领域转变。旅游业与金融、体育、音乐、保险、信息、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结合更加广泛,现代化元素需求更加迫切。如何实现旅游业的现代化改造和产品服务的升级换代,更好的满足现代旅游消费者的新型消费需求,是化解旅游资源同质化困境,提升旅游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韩城市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主动积极满足旅游产业领域的现代化消费需求,挖掘各类境内旅游资源的广度与深度,在城市建设中充分体现旅游的文化元素和功能,凸显鲜明的旅游特色,形成新创意、新内涵、新的表达方式。同时增加旅游新体验、旅游新服务、旅游新媒体、旅游新休闲、旅游演艺新产品等旅游产业新的组织形式、产品方式和竞争态势,真正形成自己独立的品牌和优势,消除替代效应,促进韩城旅游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水平,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3.2引进大型文化产业公司,全面提升开发层次

为了改变韩城市旅游企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可以积极引进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入驻,通过科学化的规划,来整合旅游资源,提升开发层次;通过专业化的经营,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革新陈旧理念;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来打造规模经济效应。提升韩城市旅游竞争力,带动韩城市旅游产业全方位快速发展。

比如2010年西洽会期间,韩城市与陕西文化投资公司合作签约的“史记韩城,风追司马”历史文化景区的规划建设项目,极大地发挥了韩城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对于打造韩城成为真正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司马迁文化旅游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3.3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巩固发展基础

韩城市要不断提高相关旅游设施配套的市场化程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商业模式在旅游中的应用,推动旅游企业自主创新。以更加完善和有质量的旅游服务价值,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迎赶现代化旅游方式和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新潮流。具体做法:加大景区停车场、居住性酒店宾馆的建设力度;加快设置旅游纪念品出售点、深度内容展示平台;加快各景点的环游机制协商,尽快实现各景点的环线游;完善和补充公共场所、游客休息区、指示牌等的数量。

3.4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鼓励社会资本平均参与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旅游企业面向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加快培育旅游市场经营主体,促进旅游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发展。加大旅游业与金融、体育、信息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广泛结合,推动旅游业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切实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具体做法是:利用科技、资金、现代化创意、智力等因素,设计和研发有文化底蕴的、有地方特色的、有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将史圣司马迁、鲤鱼跃龙门、黄河风情等特色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不断加深游客对历史文化内涵的体验和对文化时空上稀、奇、古、怪与美的追求;加快旅游大环线产品建设,使其与关中的历史文化景点、陕北的红色革命圣地以及五台山、平遥古城等相关旅游产品充分衔接,形成区域联动;加大主题特色博物馆建设力度,包括古建筑展示博物馆、司马迁纪念及史学研究博物馆、青铜器展示与制作博物馆、帝王陵墓揭秘博物馆等特色吸引物;增加其种类,深化其内涵,提高其档次。运用这些现代化措施,不断推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建设缺陷,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3.5扩大旅游品牌的全面宣传,提高知名度

充分借助现代市场营销手度,完善旅游领域开发理念、推广方式和营销策略,借助科技、网络、传媒等现代快捷传播方式和举办主题活动、设置广告牌、加强景区协作力度、教育动员等传统宣传方式,不断扩大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巩固既有消费市场,同时开拓新的消费热点和市场。

一是韩城市必须与各主流媒体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间断对韩城的旅游形象进行宣传,加深国内外游客对韩城旅游的认知感和认同感,吸引更多人来韩城旅游;二是韩城市可以借助大型文化传播公司,将当地的民居瑰宝党家村、人文史圣司马迁、梁代村两周古墓葬遗址等拍成专门的主题影视剧等文艺节目在全国热播;三是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及周边景区的协作,整合多家旅游资源,对外发行“旅游一卡通”,让游客以较少的花费游览多家景区,争取让更多的人了解韩城旅游;四是联合重点景区、星级饭店、星级餐馆、大型商场以及航空公司等企业,通过“餐饮送旅游”、“住宿送旅游”、“购物送旅游”、“乘机送旅游”等不同途径和多种形式,向广大新兴客源市场派送门票,成熟模式可借鉴2013年华山向北京市民派送门票的做法。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将韩城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展示,让更多的游客来韩城旅游,体验传统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古建筑文化、黄河文化和特色商业饮食文化等,得到不一般的旅游新体验。

3.6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一是完善旅游人才培养教育和引入机制,与西安、咸阳、渭南等当地高校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定向培养和输送高层次旅游人才,为韩城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创新源泉;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和聘用国内外知名旅游专家、学者作顾问,成立韩城旅游发展规划咨询委员会,以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韩城的旅游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三是加大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补漏、专业培训和服务意识,充分释放旅游产业专业经验价值,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四是要充分发挥市乡镇各个文化部门的职能作用,发挥政策效用。

参考文献:

[1]范保宁.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景区定位[J].商业研究,2001(1).

[2]陈淑兰,张宏乔,穆桂松.基于中部旅游合作的六省市省会城市旅游交通网络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9(5).

[3]赵欣,苏丹.韩城市旅游发展SWOT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4]韩城市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数据.2011,01,07.

第9篇:城市旅游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