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

互联网信息传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信息传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信息传播

第1篇: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互联网时代,也是全民健康时代,互联网时代造成信息和接入成本下降,全民健康时代造成人人注重健康。互联网时代和全民健康时代两者结合的后果,用比较褒义的说法便是互联网健康信息成为了网络流传最广、使用频率最高、最受的信息种类之一,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异彩纷呈,发展迅猛;用比较贬义的说法,就是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泛滥,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医疗健康信息虽然具有信息的一切特征,但也有着特殊性,它特殊性就在于信息的利用直接关乎人类生命或生存状态,这种特质致使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内容质量要受到特别的维护,医疗健康信息需要通过质量控制的手段提升其可信度。正因为如此,2014年我们开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医疗健康网站信息可信度与质量控制研究”(项目编号:71473260),力图考察世界先进国家和我们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从多个维度探索互联网健康信息传播和利用方式、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的质量等问题,本专题发表的一组文章,正是该项目研究的部分成果,并从健康素养建设的国家战略、网络健康信息生态与医院微信信息服务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成果展示,并期望为互联网时代的医疗健康信息传播与利用提供可以借鉴的科学答案。

对于互联网巨量的医疗健康信息集合,保证获得高质量可靠信息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提升使用医疗健康信息的民众的健康素养,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健康保健知识,以有技巧获得信息、有能力判断信息价值,从而做出有科学根据的健康决策。民众的健康素养非常关键,它不仅影响个人的健康维护也影响到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以至于很多国家不止一次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制定改进全民健康素养的国家规划,比如美国的“改善健康素养国家行动计划”和中国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我们也期待中国的行动规划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社会知晓,能够获得实际效果以促进国民素养的整体提升。

良好的网络健康信息生态也是保证高质量医疗健康信息获取和利用的一个重要方法。网络健康信息、信息节点、信息链和信息环境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是由信息使用者、医疗健康机构、政府监管部门、信息传播媒介等多个主体构成,由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素养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演化的生态系统。建立一个优化的网络健康信息生态系统,是医疗健康信息传播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新媒体传播医疗健康信息和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是当前医疗健康服务发展的新趋势。微信平台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增长速度快,以其简洁和便捷的服务形式广受推崇,作为国家重要的医疗健康机构的医院,在推进微信信息服务方面走在了其他医疗健康机构的前头。2015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信息构建研究中心了对中国千家医院万维网网站评估结果《中国医院网站评估(2014)》,现在我们再从医院的微信信息服务着手,了解其服务内容和服务特色并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该新生事物的发展,从而为保证其医疗健康信息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2篇: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

>> 自由与秩序: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的法律价值冲突与协调 互联网信息在农村中学师生中的传播与渗透 移动互联网下的媒体传播与信息传播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 “互联网时代的医疗健康信息传播与利用”专题导语 探究“互联网+短信”在行业信息传播中的创新应用 互联网群体传播下的“网红经济”分析 互联网金融信息共享的意义与路径选择 互联网的传播力与价值取向 互联网中的危机传播新特点 重大活动中的互联网传播策略 论互联网在农业传播中的应用 全球传播中的互联网文化建设与管理 流动与多元:互联网传播中的女性身体审美 浅析电视节目在互联网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 创意与远景,风投的互联网选择 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比较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 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陈江柳.受众研究的新范式――戴维・莫利的电视受众研究[J].新闻世界,2010(8).

[3]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戴光年,译.新世界出版社,2010.

[4] [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 隋岩,李燕.论群体传播时代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2(12).

[6] 南方都市报.王石为新欢烹红烧肉 吃半锅红烧肉会怎样[EB/N].http://.cn/zc/2012/1101/07271193646.shtml.

第3篇: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互联网;新媒体;影响

中图分类号:TP393

1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后出现的技术,该技术以网络协议为基础,是连接全球内独立且分散的计算机的集合。在连接过程中,光纤、双绞线、电缆、微波、载波、通信卫星均为连接介质,不仅可以实现软硬件资源及数据资源共享,还可以对数据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处理和维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必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1 高速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以通讯网络技术为支撑,可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提高协议处理的效率以及网络服务的品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这就要求通讯网络技术必须满足更多数量、更多类型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用户信息传递的高效率,以良好的网络性能确保信息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灵活管理,从而推动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

1.2 综合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仅是计算机领域的革新,将其运用到传媒、教育、科研、医疗、企业管理等领域,同样推动了这些领域的技术发展。这说明,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种综合化的网络技术,必将引领现代社会各个产业的改革与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利于加快社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其二,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实现工业高效化发展、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其三,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了市场经济传统的运行模式。

1.3 智能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不断提升网络数据传输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应用接口、路由选择,以及更完善的网络管理和拥塞控制,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计算机网络不再是以典型IP服务所提供的固定编码和标准分组格式,而是根据用户实际需要,将网络内部执行转变为用户指定的应用执行。

2 互联网新媒体概述

2.1 互联网新媒体的内涵

互联网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是由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互联网络,具备超文本、超媒体连接的特点,能够提供远程登录系统、信息检索、电子邮件、文件传送、BBS、万维网、即时传呼、聊天视频、网络新闻等功能。互联网新媒体是以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平台,利用数字技术、网路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娱乐服务、商务服务、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型媒体形式。互联网新媒体之所以被称为“新”媒体,是因为这种媒体形式实现了媒体产品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转变为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突破了传播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突出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推动了媒体发展的巨大变革。

2.2 互联网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1)大众化。近年来,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网络的普及程度也随之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已经比较有序,无论是资源、技术、设备还是用户都发展快速,网络媒体的大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以及国内各大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从而使得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都获得了不断优化,终端产品的整体价格也大幅度下调,用户上网门槛的降低为更多社会公众接触网络新媒体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新媒体的大众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2)多样化。网络本身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先进技术,它的出现和发展也都应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其应用性和融合性也都越来越强,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完善,它的功能也随之变得多样化。网络新媒体多样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上:其一,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如网络通讯、网络社区、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等,这些都是“新”的信息传输、交换途径;其二,网络专业性增强。专业的网络服务现已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一大特色,如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网上银行、网络新闻等等,同时各种“新”服务形式也正在不断涌现,网络新媒体多样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3)融合化。目前,网络媒体正在向宽带、移动和三网融合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用户、手机用户都大幅度增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也随之不断加快,3G网络的正式开通,使得3G用户群体越来越多。同时三网融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人们在使用各种多媒体业务时更加方便,这不但有利于促进移动多媒体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业务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推动网络创新,进而促进产业文化升级。

3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

3.1 对互联网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

(1)对信息传播时间和空间的影响。相比较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打破了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对称、不均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送,不受地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严重影响了信息传播的效率。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互联网新媒体拓宽信息传播范围、提高信息传播便捷性提供了技术平台。如,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门户网站,均都能够为受众提供24小时不断更新的新闻讯息,这是传统媒体难以做到的,体现了互联网新媒体“新”传播途径――网络传播的优势。

(2)对受众互动的影响。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覆盖率的日益提高,计算机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通过网络媒介将庞大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兴趣爱好的受众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进而有利于调动起受众接受网络信息的热情。此外,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为受众设置了交流平台,使受众可以在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参与信息传播,增加了网络信息的浏览量,有利于提高广大民众对热点新闻的关注度,提高网络信息传递收益。

(3)对信息传播即时性的影响。实现信息传播即时性是互联网新媒介的一项重要功能。互联网新媒介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第一时间内新闻事件,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重大反响,而传统媒介在新闻事件时需要经历一定的制作周期和传播周期,虽然能够保证信息的优质性,但是却牺牲了信息传递的时间,为此互联网新媒介成为了即时信息传播的首选载体。

(4)对信息保存的影响。相比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媒介而言,网络信息具备更强的保存性,在简单的操作下便可以将自己所需的信息完整地保存在电脑上,并且不会增加额外的保存成本,在用户需要时可以不限次数、不限时间地调阅。这种“新”的信息保存方式,突破了以纸质为保存载体的限制,有利于减少纸质保存新闻信息所占据的空间,也弥补了纸质保存载体易丢失、损坏的缺陷。人们的工作、生活已经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仅仅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便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

(5)对信息内容结构的影响。在线视频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向声音化、图像化、直播化的“新”方向发展,从而带来了信息传播内容结构的重大变革。在线直播可提供高清晰度的视频,既可以直播新闻、实事等信息内容,也可以上传用户周边的社会现象,这使得互联网新媒体的信息承载量不断增大,信息来源渠道更为多样化,使得信息内容结构不断创新。

(6)对信息传播成本的影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渐成熟的环境下,互联网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低成本运作,借助于网络平台信息几乎不需要付出费用,这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有着本质区别。传统媒体需要耗费一定人力、物力、财力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其成本相对较高,而互联网新媒体则省去了绝大部分信息传播成本。

(7)对受众地位的影响。传统媒体将受众置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让受众被动地接受信息,并且传统媒体缺乏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难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而互联网新媒体可以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为受众提供了“新”的主动获取信息的途径,受众通过收索引擎能够自主地选择信息、获取信息,同时还能够在交流版块实现受众与受众、受众与传播媒体之间的交流,使新媒体及时掌握社会舆论导向。

3.2 对互联网新媒体传播载体的影响

当前,我国已初步建成3G网络,标志着通讯网络与互联网的正式融合,不仅拓宽了互联网新媒体的覆盖范围,而且还使无线设备成为了媒体传播信息的“新”载体。随着手机技术的更新换代,智能手机逐步代替了仅有通讯功能的传统手机,因其具有独立操作系统、PDA功能、无线接入互联网、人性化设置以及可支持第三方软件等技术优势,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通过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各种客户端,能够使其具备与电脑类似的功能,如信息浏览、发表观点、关注热点问题等,凸显了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的优势,可以说,手机互联是互联网发展的“新”方向。为此,新媒体也将手机作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终端设备,纷纷开发了各种软件,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了解生活服务信息、浏览社会热点动态的需求。目前,互联网新媒体可为手机用户提供信息定制服务、个性化服务,使得互联网新媒体从提供全面化信息向提供专业化信息“新”方向转变。

3.1 对互联网新媒体产业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新媒体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各大商家开始意识到互联网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纷纷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渠道实施营销宣传策略,在网络平台投入大量广告,以获取良好的宣传效果。如2012年,京东、苏宁、国美三大电商的价格战可谓是收效显著的网络化商业炒作,三大电商纷纷在网络上发表信息要打价格战,使得众多网民对此深信不疑,虽然价格战仅是一种商家的炒作,但是却通过网络信息传播达到了提高产品销售量的目的。除此之外,在电子加密技术、安全浏览器等网络安全技术逐步完善情况下,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这些网络安全技术可以自动识别钓鱼、木马网站,为支付宝、财付通、网银等网络支付工具创建安全的运行环境,从而使电子商务成为了当前最为重要的商务形式。如以淘宝为例,仅2013年双十一狂欢节一天的交易额就超过了350亿元。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互联网新媒体这一“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4 规范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建议

现阶段,互联网新媒体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弊端,如传播信息真实性差、传播侵权、公信力不足等问题,对社会舆论导向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大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以规范新媒体的发展。具体建议如下:其一,突出管理重点。由于网络媒体的应用范围较广,所以在管理方面应当区别对待,可针对各种网络媒体形式确定管理的重点,如对电影、科技类可适当放宽监管,对于一些专业报道政治新闻的网站,则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其二,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调整。网络媒体与传统的媒体存在较大的差别,故此应采取更加完善的管理方式和手段进行管理,同时,还应加大立法,使网络媒体的管理真正有法可依;其三,应对管理机制进行不断完善。网络媒体的管理任重而道远,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可行的管理机制非常必要,这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行业、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其四,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可以通过建设新闻网站,使网络媒体肩负起网络宣传的责任,强化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作用。

5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日趋智能化、高速化、综合化,势必会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互联网新媒体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有利于使信息传播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即时传播,而且有利于拓宽信息传播渠道、丰富信息服务方式,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受众参与度,实现新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为此,互联网新媒体必须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断创新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从而推动新媒体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浩.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8(2).

[2]朱浩.网络技术发展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影响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8).

[3]苏滨.论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2(5).

[4]王英任.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2.

[5]陈颖芮.探析互联网新媒体促进传媒经济发展趋向研究[J].魅力中国.2009(5).

[6]黄灰泽.黄宝雄.杨灿.面向互联网的新媒体业务融合平台[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3).

[7]范钟文.网络技术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综述[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3(1).

第4篇: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

我们正向一个数字化的、咨询化的社会转变。新工具、新媒体的发明和出现,对于设计来说,有着不言自明的重要意义。作为设计师,作为具有先进意识的群体,更应领风气之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尤其是对设计本身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新工具、新媒体。在这个以互联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崭新的信息时代,设计师如何将网络与设计、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研讨的。

1 数字化生存和数字化设计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互联网的发明就是明证,称之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伟大的发明毫不过分。互联网太强大了,它决不仅仅是PC的继承或者仅仅将PC的地位取而代之。PC时代的数字化是个人的,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则是全球的。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成为零,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实现社会化,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较,互联网具有鲜明的优势。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构成了信息社会的最基本原子,在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之上。

与以纯艺术绘画、雕塑等等为主要内容的视觉欣赏相对应,视觉传达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设计,将持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视觉传达设计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一般平面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公共标识设计、CI、标志设计等等。视觉信息是其传达的精髓,或者也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称之为一门信息处理的艺术。从这一点来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之间有着可以结合的共同点,两者都是人类围绕信息的传播而展开的努力与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够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寻找能够利用图形存储自己的记忆和知识的方法,寻找能够把信息的传达程式化和简单化的方法。文字的产生、印刷的发展等等,都代表了这种努力。直到目前电脑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依然代表了这种探索的发展。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应该为自己能够生存在这个信息时代而感到庆幸,因为信息时代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的发展环境。计算机的发明为设计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创作利器,切实地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与表现手法;而由无数台计算机相连而成的互联网络则更具威力,它即将成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最主要的活动领域。

2 “第四大众传媒”与视觉传达设计

2.1 信息传播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传播的诞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传播的诞生。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模拟式电子传播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革命,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数字式电子传播的诞生。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

2.2 “第四大众传媒”

公认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广播、杂志、书籍和电影等六大媒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互联网正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如今,国际上已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中,并将其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这说明,人们已经认同了互联网的作用,能够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广泛地传递新闻信息。

其实,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它使人类面临着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前所未有的,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之间的铜墙铁壁顷刻就要瓦解,传统的、相互分割的报纸、广播、书籍、杂志和电影等大众传媒顷刻就要融为一体。人类社会,就要随着新一代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进入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由于国际互联网所具有的超越传统新闻媒介的优势,决定了网络对平面媒体的超越,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2.3 媒体与设计的互动效应

视觉传达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而传达的最终表现界面则永远也脱离不了媒体。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媒体既体现了设计,又给设计带来了局限性;设计既受制于媒体,又是新媒体产生的动力之一。

传统的传媒方式为我们所熟知,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等媒体依然在信息传播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和互联网络相比较,它们具有比较单一的感官传达功能,因此,它们的先天缺憾愈加明显,同时,比较单一的传达功能也使设计师受到限制。人类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多感官的,视、听、触、嗅、味的感官综合使得我们更完善的了解其他事物。为达到信息的全面传达,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师一直在寻找着崭新的媒体来表达完善的设计。而今互联网络正是新生的、综合感官的、充满活力的新媒体,为设计师创造了以前所想象不到的信息传达手段和途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极有可能成为最完善的媒体。这应该引起每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的关注。尽管现在互联网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但网络发展的速度和力量是惊人的。

3 互联网的力量

以互联网为代表技术的信息时代,为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的结合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数字化设计成为未来设计师的主要表现手段。虽然对许多人来说,互联网还象一个梦幻般的故事,其实仔细一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真实的力量已经毕现无遗。

3.1 无限制的传播

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计算机连入网络,那么你就可以将信息传送给他,或是获取他的信息。商家在互联网络上只花极少量的广告费用,就可以将他的产品在全球宣传;设计师可以与远在天边异国同行交流设计心得……

3.2信息极大丰富

有上网经验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即当你在网冲浪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络这个信息海洋的广博无边。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超过1.5亿,网上主机数量约3000万台,可检索的网页数约50亿页,真正称得上“信息海洋”。另外,网上信息量可扩充,几乎不受限制。

3.3传达形态多样

由于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所以在视觉传达的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技术是将传统的、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如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象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这样,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性的,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这已经超越了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3.4 时效性强

虽然许多人都在抱怨网络的传输速度太慢,但相比较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互联网在信息传输的迅速及时上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实效性强是其一大优势,当报纸、杂志还在制版印刷,当广播、电视还在后期制作时,退过互联网的信息早已传到受众的身边。互联网的迅速快捷为视觉传达提供丁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捷径。

3.5 交互传达

互联网是有史以来的影响我们生活面最广、最容易产生互动的新科技,它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从以前的线形思考到现今的网状思考,由一体通用到量身定做,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从实体到虚拟,这皆是互联网的互动特性所带来的新特性。互动的设计更会引起受众的兴趣,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例如可以对网上的某些信息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将其加入到网络媒体当中,反过来又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一部分。

3.6 自由性

媒介、印刷、出版社、发行等环节不再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障碍,任何人都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以文字、声音、图象、影视等任何形式发表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供全球亿万人人机交互,共同欣赏和相互切磋。在网络时代,优秀的设计者不必再为没有机会和条件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担忧,而且,者可以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修改,而这一点正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例如,如果已经印刷的内容房要临时调整,那批印刷品只好报废,而网上信息的修改则是轻而易举。

3.7 传达效果可测性

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都有各自对传播覆盖面及传播影响和效果的统计方式,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客流量等,而网络媒介则由于其独特性,网上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统计能够更加科学、精确和细致。精确的统计,有助于广告客户和设计师了解广告设计的效果和影响范围,对进一步改进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4 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

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尽管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与其它设计一样,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种羁绊设计,有其局限性。

4.1 被动点选

由于网络的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而且网上内容极大丰富,受众有着宽松的选择余地,所以网络媒体是一种被动点选,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特点。这既是一种优势同时又可以说是一种不足。因此,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网站本身的内容以外,视觉传达设计起着挽留受众的决定性作用。

4.2 版面局限

网页作为互联网媒体的具体页面,相当于一本书的一页,由于受计算机显示器的局限,设计的版面过小,创意受制于小空间。在这一点上,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比采用海报或是户外广告作为媒体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它的设计倒是与书籍设计相仿,虽然平面空间受局限,但它更注重的是立体的整体纵深性结构。

4.3 技术局限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在各个设计领域内都广泛地存在,例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在传统的基于平面载体的视觉传达领域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当然存在,不过在崭新的基于网络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特性需要我们了解。文字、图形、影像等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元素在网络上的体现,比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更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的信息传输量受硬件的限制,所以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应尽量做到“小而精”。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因已有很多文章专门讲解,在此不再多谈。

5 结束语——整合时代的来临

电脑、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种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我们心灵的成长。电脑的诞生和使用,已经使得大多数的设计师弃笔从“电”.而就在十几年以前,这是谁都没能想到的,不管你接不接受,电脑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师的必要工具。同样,互联网络作为崭新的大众信息传达媒体,也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第一大众传媒,这是与传媒须臾不可分的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所必须面对的现状。21世纪,是整合的世纪,是富于包容力的世纪。就传播媒体而言,21世纪是媒体整合的世纪,是媒体创意的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师为迎接新的世纪,需要把握多种传播媒体和多种传播方法、传播技能,需要在“网络思维”的关照下重新反省,给予网络以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王受之.世界现代乎面设计史.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9

第5篇: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 网络技术 互联网 新媒体

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让人们快速得到自己想要的最新消息,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媒体也在发展着变化,未来的互联网新媒体行业发展会更加先进,给人们带来的帮助也会更加多。

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使无线设备成为新媒体重要的载体

目前,我国已经创建了较为全面的移动网络,而且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也实现了有效的结合,这样不仅提升了新媒体的自我整合能力,也拓宽了新媒体的使用范围,久而久之,这些“移动”的新兴媒体必将会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要力量,群众可以直接使用自己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能够获取信息和信息。使用移动设备上的软件客户端,用户们可以切身体验到和电脑功能类似的功能,信息交流、信息传播等将更为方便,这都是未来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很多企业都开始着手研发各种各样移动设备软件客户端,满足人们对手机的需求,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信息、信息,也能够及时了解到自己生活的需求,人们的生活方式正随着这样新媒体的出现而改变。

二、现代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信息的内容结构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也开始朝着图像化、声音化和直播化的形式发展,这就使得信息内容结构发展了改变。从视频技术的发展来讲,在线直播是目前最影响网民的传播方式。与传统的在线直播方式相比较,这种兴起的直播方式需要借助其他的工作进行运作,但是其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视频清晰度方面,在这方面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图像的要求。另外,在信息内容结构方面也更加的多样化,不仅 有来自用户的社会现象,也有一些传统在线直播的新闻和事件,例如游戏直播平台上的熊猫TV、斗鱼TV等,很多有关户外运动和游戏的内容也都包含在直播当中。而且随着引擎搜索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完善也更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真实性,当前使用的搜索引擎都是选用了数据挖掘技术,这种以数据挖掘技术为中心的搜索媒介势必会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专业性和便捷性,提高用户的使用率。

三、新型信息传播形式改变了受众的信息传播方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对于受众来讲,其的发展途径和进步是很影响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纵观互网发展历史,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互联网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主要是以网站为主,人们经由网站来了解信息,然后在网站范围内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传播方向属于单向传播,很受限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QQ开始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了年轻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形式,然后以QQ为基础发展了很多信息传播方法,例如QQ游戏、QQ空间和微信等。从2003年开始,论坛开始兴起,很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论坛,他们在论坛平台上信息、观点,了解网民的需要,接受网民的信息,实现了以平台为基础的信息交流。最近几年,微博开始兴起,微博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同时其也是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形式,它的出现改变了QQ、微信等通讯工具垄断交流平台的局面,而且其非常方便,深受年轻网友的喜爱,现在微博不仅仅是信息传播方式和交流方式,还成为了百姓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微博出现之后,很多人开始关注微博,习惯从微博上获取信息,当前我国的微博用户已经高达2亿多,微博不仅仅是个人的交流平台,同时也是政府部门颁布政策措施信息的主要途径。

四、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媒体产业的核心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新媒体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网购这个词已经不是一个新的名词,但是不管是网购还是网络广告都离不开媒体的参与。以前的商务形式受到了电子商务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比如电子加密措施,其可以保障客户的个人信息),同时也可以为电子商务进行提供更多的方便(例如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在线支付方法,其的存在增强了用户支付的便捷性)。这些情况都证明一点,就是电子商务在计算机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商务手段。

五、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到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就互联网新媒体来讲,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突破当前信息传播的现实,也能够拓宽信息传播的途径,为人们使用互联网新媒体创造新的技术支持和空间支持,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信息传播服务的载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新媒体的进步,非常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即使在未来的发展中也有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第6篇: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

关键词:网络传播;特点;现状

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网络传播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始成为多数人在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上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从而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

一、网络传播的概念

一般认为,网络传播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包括新闻、广告、资讯、知识等各种内容,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光电介质上,再通过光纤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借助于计算机设备进行阅读和使用,从而达到信息的交流、利用与文化传播的目的。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对信息的传播逐渐减少着人们对传统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的依赖程度,并且日益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资源的极度丰富性。网络传播将电子计算机和数字通讯设备作为自身的硬件平台,使得其在信息储存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由于网络几乎没有信息容量的限制,所以大量不同的信息总能够在网络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处”。网络也正在以其信息资源的极度丰富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的关注,他们徜徉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搜寻着自己想要了解或者急需掌握的信息。

2.平等互动性。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传播模式,网络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给予了传播者以及受传者平等的地位。在网络的世界里,无论你是职业传播者还是普通用户,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术,你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里自己所掌握的最新信息,并与你所的信息的接收者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你也可以就某一观点或者某种社会现象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网络通信工具与其他人进行沟通。网络传播的平等互动性使得受众不再总是处于信息的被动接受端,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爱好,主动的去了解信息、评论信息并且信息。

3.信息传播的强时效性。相对与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显示出了极强的时效性,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信息的“秒速”传播。不仅如此,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也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即时的了解到世界不同领域里所发生的新鲜事,从而掌握第一手资讯。

4.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彩性。从本质上讲互联网是一种多媒体的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它能够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于一体,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让受众在接受信息时获得不同感官的体验与享受。

5.信息检索的便捷性。与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需要花费长时间进行信息资料查询相比,网络在信息检索方面十分便捷。用户只需要在浏览器的信息搜索方框里输入自己想要查询的信息的关键词即可迅速得到自己所要查找的相关内容。正是由于网络的这一便捷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它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网络传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完善,网络传播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网络传播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

1.我国网络传播发展的新态势:

(1)网络传播发展迅速,总体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我国网络传播发展较为迅速。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12年低提升3.7个百分点。改革的加深,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网络自身丰富的信息含量,提供休闲娱乐,缓解精神压力等优势,使得更多的人开始被互联网吸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我国网络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手机网民规模持上升态势,手机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3G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作为终端的智能手机的大规模生产以及其携带的便利性,都使得手机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主要介质。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

2.我国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较为落后。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信息落差是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决定的。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之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网络宽带狭窄,接入速度较慢,网络运行质量较差,网络基础建设的资本投入低,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2)我国互联网发展存在地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在不同地域以及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表明,2013年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相对较高,超过65%;而在江西、云南、贵州等省份普及率均不到33%。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达62%,而乡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27.5%。因此,为使我国各地区人民以及城乡人民能够更好的体会到网络信息传播时代带给我们的便捷,我国仍需要在缩小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互联网的普及率方面作出一定的努力。

(3)不良信息的传播以及信息传播的安全性保障较低。“黄毒”污染、网络犯罪、网络黑客、网络欺诈以及暴力游戏等的存在,对我国建设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产生较大威胁。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开发并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努力克服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信息的传播营造出一个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第6页

第7篇: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

关键词:广电媒体;互联网;转型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大背景,作为地级市一级的广电媒体要取得飞速的发展,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大力推进基于融合创新的企业经营转型,实现传统广电媒体和新媒体的高度融合,才能在信息大爆炸和网络进步的新时挥出更大的竞争优势。虽然,新媒体的不断出现,消费者在互联网时代的可选择性更大,仍不可否认人们对广电媒体依然有着较强的依赖程度,据统计,广电数字电视的普及率仍在市场占有率上处于优势地位。但在互联网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上,与其他基于互联网的衍生新媒体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只有积极拓展新的媒体空间,加快广电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从而促成整个广电媒体的转型升级是一条“必走不可”的道路。

一、当前地市级广电媒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节目质量不高,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节目质量一直都是吸引观众的最主要因素,随着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的不断出现,新的节目层出不穷,观众的“胃口”也被越吊越高,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媒体信息的地位,对于节目的丰富性和可参与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吸引观众,打造更具互动性和欣赏性的节目,是当前广电媒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必须打造出一套完整的从节目生产到节目市场供给完整的生态链,从根源上解决传统广电媒体的节目生产与节目需求完全脱节的市场状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

2.参与程度不高,地级市广电媒体依托于本地媒体市场,媒体的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主要扮演着传递中央和省级媒体信息传递、宣传和推动的被动角色,媒体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市场参与程度不高,而且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观众能获取媒体信息的渠道更叫多样,没有特色等于没有竞争力,信息传递的角色更多地被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所代替,观众通过广电媒体获取信息的时间和频率不断减少,使得广电媒体的信息服务功能进一步弱化,地级市广电媒体的观众覆盖面和传播范围相对局限于城市范围内,忽视了对于地级市下的广电农村市场的开展和建设。

3.互联网新媒体的挑战,数字化时代的各种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给广电媒体业务的拓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网络新媒体不像传统媒体,它们能更主动的进入需求市场,从市场中寻找需求群体和开发新的需求市场。人们对于这种更加自主的互联网新平台使用的时间和次数更加频繁,自然而然的缩减了传统的广播和电视平台使用时间。

4.收支不平衡的问题,随着广播电视传播业务的不断转型和升级,作为一个参与市场的企业,盈利必然是任何一个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地级市广电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赢利点增长较为缓慢,主要来自于广告收入,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观众注意被分流,广告商开始更加关注互联网市场的广告效应,地级市广电媒体的广告业务能开展的领域被不断压榨和缩减,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电媒体广告收入日益减少,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也给地级市广电媒体的转型升级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二、新媒体时代基于融合创新的广电媒体经营转型分析

1.努力提高节目质量

不论是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时代还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节目质量仍然是广电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节目的改造和升级是广电媒体发展的首要突破点,一方面,要立足于本地化,构建围绕着本地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和地理政治等特点,创造有着本地化特色的节目,为当地政府和民众搭建一个双向交流的桥梁,努力做到节目本地化和服务本地化才是地级市广电媒体的生存之本和立足之本。另一方面要跟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抓住不同时代互联网的特点和焦点问题,充分利用广电媒体长期以来所构建的媒体公信力,充分开展广电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提高民众对于广电媒体的信服力;最后要与当地的文化、旅游已经当地政府的发展规划相结合,最好本土化服务和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把握好立足于本地,服务于全国的节目创新思想。

2.扩大媒体业务的传播范围,互联网的出现打通了传统的通信业、广电业、互联网等相关领域的边界,在信息传播领域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媒介融合和产业融合。而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互联网的出现模糊了原来的信息传播产业边界,改变了以前通信业和传媒业“井水不犯河水”的产业分立格局。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信业和广电业之间出现了业务趋同的趋势,比如说三网融合使得广电网络也可以做电信网络所能做的各种业务,电信网络从理论上来讲也可以做广电方面的业务,这样,原先泾渭分明的产业界限就被打破了。因此,地级市广电媒体首先要找准市场定位,重于对于信息深度的把握而不是传统的信息数量上的追求,在媒体业务的传播范围上,除了保持住在本地化媒体上的优势之外,积极拓展视野,利用各种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和app等新渠道,开拓新的市场,结合广电网络、IPTV等通讯网络,挖掘本地为开发的新市场。

3.媒介形态从“内容为王”走向“关系为王”,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大程度上是单向的,而新媒体是互动的,在信息传播方面还是有优势的,它能够不断发掘人的信息传播需求,它能够不断拓展信息传播的边界。现在,人们浏览信息、转发信息,更大程度上是看这个信息是从谁那里传递来的,如果是他熟悉的人,他可能就更认可这个信息。为什么在微博客传播过程中,不同的人所发出的相同信息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原因就是信息者背后的社会关系在起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现在的互联网传播也可以认为是“关系为王”的时代。广电媒体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结合传统广电媒体的传播公信力,为观众打造一个更有说服力和公信力的新广电媒体。

三、Y语

综上所述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大爆炸时代,对传播媒体而言它又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大发展时代,地级市广电媒体的经营业务必须基于互联网时代融合和创新才能在这个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地开展本地化、特色化和互联网化的转型升级才能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抓住互联网时代信息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才能促进地级市广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文波.电视・媒体融合.2015 广播电视规划院技术交流会.

第8篇: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18-0063-01 DOI:10.16604/ki.issn2096-0360.2015.18.038

“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与各项传统行业相结合、相融合,从而使各行业得到新的发展机遇,提升行业竞争力。对于电视台新闻节目而言,特别是地方电视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电视台新闻节目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比如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观众打开手机就能够看到新闻,以至于越来越少的人去打开电视观看地方新闻节目,造成了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收视率直线下降。但是互联网对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影响并不只是负面的,其中也隐藏了很多发展机遇,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要善于抓住这些机遇,快速出击,才有可能在竞争力如此之大的互联网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1互联网时代下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面临的主要变化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要在互联网时代占有一席之地,会有一场硬仗要打,首先最重要的是需要了解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在互联网的冲击中隐藏着哪些优势,找到这些优势,顺势而为。1)互联网时代增加了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传播模式。移动互联网使得人们的视线从电视以及PC端直接转移到移动设备上,移动互联网已经使得新闻等传播实现多点传播和移动传播,这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来讲是一个冲击。但是从反面来思考,如果地方电视台也相应的加大其移动客户端的新闻传播,例如,建立电视台的手机APP等。2)互联网时代突破了新闻传播的地域性。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使得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视野也越来越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已经是非常普遍是事情。面对这样的情况,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就应当也随之放开视野,不能仅仅只将视野停放在地方新闻节目的播报。3)互联网时代改变信息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新闻的发现者,是新闻的播报者,信息制作不再只是电视台或者官方媒体的权力,信息制作趋向于个人化。微博、腾讯QQ、博客等等各种新兴网络模式,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互联网的主人,成为了信息的主导者,使得信息多样化。互联网促使信息模式的改变也使得地方电视台不得不改变自身的信息模式,如果不关注群体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只一心自认为重要的新闻,那么电视台新闻节目必将走向灭亡。

2互联网时代提升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竞争力的策略

电视台新闻节目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面临着挑战,虽然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不具备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但是电视台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的来提升收视率、提升竞争力。1)增加观众参与的形式。电视台新闻节目相对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一个劣势就在于电视台是单向传播信息,而互联网则增加了与信息受众的留言互动等功能。电视台也同样还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增加电视观众参与的环节,使观众能够表达自己对所接受信息的感受,电视台能够通过这种感受作为一个反馈信息,提升新闻制作的效果。而观众也能够通过参与获得一定的体验感,增加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与支持。2)增加新闻的导向性。电视台新闻节目要在互联网的洪流中保持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除了要学习借鉴互联网的优势之外,更加要发现互联网新闻传播较之于电视新闻节目没有的优点,因势利导。比如说,互联网新闻传播缺少导向性,而电视新闻节目正好又具有导向性的优势,那么电视台新闻节目就要抓住这个优势,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才是电视新闻节目应该注重的重中之重。3)增加新闻的权威性与真实性。电视台新闻节目有一个优势是互联网上网民的信息传播无法比拟的优势,即是电视台新闻节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人们对电视新闻节目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互联网上信息、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渠道在不断增多,但是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互联网的信息缺少一个完善的、强有力的监督制度。导致信息传播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等等。电视台新闻节目在删选新闻信息时,要严格保证新闻信息的准确性、保证自身电视台的权威性,保证了这一点,地方电视台的竞争力也就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3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有一句名言“最大的危机,就是不发展”,虽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现有的行业和领域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这样的冲击不代表灭亡,而代表了新生。如果不能够直面这样的冲击,不思进取、不改变,那么就一定会走向灭亡。面对改变的最佳办法,即是改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56期)[EB/OL].(2010-6-2).

第9篇: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

今天,人们可以在新媒体世界里享受信息的盛宴,然而,新媒体信息传播更需要科学管理与法治建设。

新媒体时代,一个极小的事件,都有可能迅速传播,从而引发舆论危机,轻则因谣言而产生误会,重则引起群众的骚乱,甚至因为居心不良者推波助澜而引发社会动荡。新媒体在释放信息能量的同时,也给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013年,新媒体传播虚假信息案件屡屡发生,公安部依法查处个别不法分子私自建立专门用于谣言传播和实施新闻敲诈勒索的网站,其中查处的网站有“今日焦点网”、“社会焦点网”、“环球视点网”等11个“权威”网站,同时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打击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传播的,其中河南批捕131人、山西刑拘49人、陕西批捕22人等。

新媒体网络传播依托的是虚拟社会空间,但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虚拟空间中传递着的是真实社交活动。新媒体网络空间的公共秩序与现实中的公共秩序同等重要,其文明秩序和安全也需要法治保障与科学管理。因此,在一定层面上讲,对新媒体进行管理是必然的。或许,当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影响力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时,都必须加以限制,以保证良性秩序的实现。

新媒体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断有新应用出现,这自然使人们应接不暇,政府相关部门似乎也忙成一团。关于微博的管理方案与构架刚刚建立,关于微博管理的培训还没有消化,微信又来了。政务微博才正式上岗没多久,是不是马上就要被政务微信给替代了呢?人们常说,只有变化是硬道理,只有“变”才是唯一不变的,这就是新媒体发展的常态。只是这种“变”,与政府管理机制的稳定性与阶段性有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此,如果想管理好新媒体,似乎首先要克服这种矛盾,以应变的姿态对付常变的对象。

今年,是政府部门尝试应变而且以新的姿态面对新媒体发展的一年,也是新媒体法规法制建设最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问题的呈现已经非常明显,网络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大小案件不断,而且政府在处理网络信息传播案件的方法上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判断与决断能力。“净网2014”专项行动等,已经让我们初步见识了新媒体治理中的刀光剑影,监管部门的磨刀霍霍也可以让我们预见政府的决心与方向。

无论是新媒体科学管理,还是新媒体的法治建设,都要在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情况下,有效地规制网络行为,防止其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新媒体科学管理与法治建设中关于自由与秩序的辩证关系。

在我国,现行宪法从根本大法层面明确了言论自由的界限,分别在第35条和第51条规定了言论自由与不可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原则,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需遵循宪法有关规定。2013年9月,在第五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上,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发表了以《网络空间的自由与秩序》为题的主旨演讲,阐述互联网秩序构建的六原则:互相尊重、信息共享、传播正能量、文明和谐、维护安全、依法治理。这道出了网络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基本原则,这不仅是国家间的,更是每个互联网使用者个人应该坚持的原则。这六大原则说到底还是依法治理的原则,是科学管理的原则。科学管理最终建立在对自由和秩序的辩证理解之上,对新媒体的科学管理也应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媒体方面运用得比较早,他们在新媒体管理上的相关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如英国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详细分类,实行严格的分级和信息过滤,英国的《猥亵物出版法》和《公共秩序法》、法国的民法和商法都根据互联网的特点进行修订。德国第一个出台专门针对互联网内容管理的《信息和通信服务规范法》,日本出台《不良网站对策法》,综合运用法律调控、行政介入、行业自律三种方式进行管理,韩国等国家也积极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德国联邦法院于2013年下令谷歌必须从自动搜索中删除含诽谤性的搜索结果,对网络传播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开展强制性审查和监控。西方发达国家都在强化新媒体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方面做了实际的工作,不仅将现行法律延伸到互联网管理,还在新媒体信息传播方面进行细化。

近年来,我国在新媒体信息传播科学管理与法治建设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全国首个网站联合辟谣平台成立。这一平台是2013年8月在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首都互联网协会的指导下而成立的,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个在管理部门与行业组织指导下由行业领军网站联合建设的辟谣平台。首个网站联合辟谣平台的成立是网络大数据结构以开放平台方式对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一次积极探索。

其次,在法律与科学管理的探索上,我国的司法也迈出关键性步伐。2012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相比新媒体的发展步伐,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针对当前新媒体发展现状,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第一,政府在新媒体管理的机制体制与分层管理制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构的工作机制及其功能构成等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探索。世界各个国家对新媒体采取的管理政策有所不同,但设置专门机构与利用法律为主要手段对新媒体进行管理已是较为通行的做法,英美等国纷纷合并管理机构对新媒体上的业务进行统一管理,我国也有类似举措。2011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立,推动了互联网信息传播法制建设;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强调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协调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这些努力说明中央对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视,但是对新媒体的统一管理体制与分层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监管体制、制度设计、监管力度等仍然是我国新媒体科学管理的瓶颈之一,不仅各要素需要进行缜密安排,同时也需要增强工作弹性。

第二,新媒体领域细分的法律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媒体是当代科技创新的产物,对于社会来说也是一场变革,因此新媒体所带来的很多问题必然是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大多数是过去的通行法律所不能覆盖的,很容易在管理上出现诸多漏洞,因此有必要针对新媒体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适当的时候还需要根据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覆盖性更强与适用面更广的新媒体专门法规。当前,可以根据新媒体管理的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已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法律层级,同时加强对现有法律适用于新媒体管理的延伸和司法解释工作,可在宪法以及新媒体通则的指导下制定和完善,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条例、办法,从而对新媒体相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其中,民法、刑法等现行法律中的相关条款,可以延伸到新媒体的管理,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文件中涉及新媒体的方面,增强已经出台的法规条款的可操作性,还可针对某些细节问题做专门司法解释,以增强科学管理的法理依据和成效。

第三,加强宣传,推动行业自律,提升网民媒介素养,从社会整体层面强化民众对新媒体的认知。首先,在新媒体普及运用的同时,也需要普及人们对新媒体的认识,加强新媒体传播特点与知识宣传,提高民众媒介素养,培养网民信息传播的理性态度。新媒体缩短了从信息源到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时间,以单向跟随关系简化了社交关系,以关注与被关注形成了独特的信息分享与流动模式,正是这种特点容易引发信息的爆发式转发。但是,普通网民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并不深刻,在发言与转发行为方面大多还处于新奇阶段,在信息传播时常常存在随意、盲目跟帖和任意转发现象,尤其是粉丝。网民需要认识到这种特点,意识到发帖、回复、转帖等网络行为可能引发一定的社会后果。

其次,还要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新媒体行业协会的作用,做好对企业与网民的宣传。如英国1996年成立“网络观察基金会”,承担了网络监管的诸多工作;加拿大也有民间机构制定了若干自律性的道德规范,要求网民与企业进行自我管理;在德国,五大网络运营商与政府签订自律条款,根据社会需要依法对信息进行相关管理,这些都是值得借鉴与尝试的方法。

对新媒体的科学管理与法治建设,最终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与公众利益,是为了使网民更加自如地参与新媒体信息传播。新媒体信息传播是公共资源平台,如果这一平台的秩序遭到破坏,最终的受害者将是网民自身,因此,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才是网民应有的理性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