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趋势研究范文

金融趋势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趋势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趋势研究

第1篇:金融趋势研究范文

[关键词]金融产品;发展现状;产品创新;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090-02

1我国金融产品发展的现实考察

1.1我国金融产品的市场格局

(1)债券普遍受到欢迎。2011年10月份,债市迎来小阳春。尽管受宽松货币环境低于预期的制约,但市场利率下行趋势不改,后劲可谓仍足。更重要的是,债券市场在制度安排、结构创新的康庄大道上,正迎来一轮黄金发展期。2012年上半年经济和通胀呈现双降格局,流动性较2011年有所宽松,债券市场的确定性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看明显高于股票市场。

(2)股票处于等待观望状态。从2012年5月初至今,A股已下跌了近80个交易日。8月28日的下跌更是雪上加霜,对市场人气形成重大压制。面对跌跌不休的股市,很多股民已麻木,更有分析师语言A股年内将进入“1”时代。

(3)部分基金很抢眼。据天相投顾统计显示,受益于上半年股市小幅反弹和债市走强,2012年上半年,67家基金公司旗下1085只基金合计盈利997.56亿元,成为2010年以来基金“最赚钱的上半年”。

1.2城乡居民对金融产品的认知及消费情况比较

中国城市居民认识及消费金融产品情况。城市居民金融消费情态和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消费观念成熟的60后,无论是人民币理财(26%),国债(18%)还是商业保险(36%),投资最多的金融产品都是低风险,低回报的产品,偏重于稳健性理财,投资理财的种类较多且比较均衡,更加谨慎和务实。从不同消费者选择的基金类型可以看出,60后选择股票型基金的比例最高,达到71.0%,而选择混合平衡配置型(39.4%)、指数型基金(34.7%)和 QDII 基金(20.3%)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年代消费者,在基金投资选择方面明显更加平衡。

2我国金融产品客户的需求分析

由前章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现今居民对金融产品的消费形式与需求呈现多样化。为了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不同需求,完善金融机构的产品与服务,提高居民对金融产品的满意度,在这一章,我们将从多方面分析影响金融产品需求的因素,以及居民对金融产品的满意度。

2.1影响金融产品需求的因素分析

(1)社会人口学特征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影响。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对有关金融产品需求因素的文献资料的参考,可以发现,社会人口学特征对金融产品需求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等因素。

从职业上看,一些与金融机构接触较频繁的职业,如会计、出纳、人事信贷申请员、税务工作者、各种法律事务人员等,平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金融机构,因此也有直接的渠道获取有关金融产品的信息。

从文化程度上看,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许多家庭金融投资者受教育培养程度的限制,对各种金融工具深层次的经济活动缺乏合理的判断。而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居民越容易理解并以更低成本来消费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所以金融机构会倾向于将受教育程度高的居民作为首选客户。

(2)消费者的经济水平对产品需求的影响。居民的经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包括收入、家庭资产、家庭负债、信贷约束等),更高的收入水平、更多的家庭资产、更少的家庭负债都意味着居民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强的能力来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因而这些居民构成了金融机构的首选客户。

(3)金融产品性质的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影响。金融产品的不同性质决定了消费者购买目的的不同,因而决定了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需求。

例如大额贷款这类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主要针对的是70后群体,这个阶段属于尚在奋斗阶段,具有较强的进取和冒险精神,对于事业和成就的渴望,使其对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尤为偏好,而其因此客户相对集中,且专业性较强。这类消费者更看重的是产品的信用额度(45%),其次是还款方便性(33%)。

总体看来,金融机构应针对不同情况的消费者,量体裁衣,满足他们对于不同性质的要求,使产品更加灵活、机动。

2.2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满意度分析

(1)消费者对提供的金融产品的总体印象。根据问卷结果及资料显示,消费者对提供的金融产品的总体印象结果(见图2)。消费者对其购买的金融产品以及发行机构的总体印象还是比较满意的(75.80%),非常满意的为11.7%,总体上看来,消费者的满意度已达到百分之八十。

(2)不同地区对金融产品的满意度及比较。在对我国的金融产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中,我们分别在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区进行调查,共发放了320份关于“城乡居民对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的满意度调查”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72份。四个省份的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满意度数据结果图3。

总体看来,四个地区的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满意程度差不多。满意的消费者都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其中福建的满意度最高(92.7%),浙江居其次,江西的居民满意度最低(85.5%)。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网点多集中在沿海及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城市金融网点较集中,在激烈的竞争刺激下,金融机构会更加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以及服务水平的提升。

3我国金融产品发展的趋势研究

在全民年收入逐步提高的宏观环境下,居民收入的增加会让居民用于购买金融产品的余额资金增加,也就意味着金融产品的消费会进一步增加,其市场的未来是一片光明。因此,本章将以上文分析需求的各影响因素为落脚点,通过思考解决方案,将各种不利于因素影响最小化,将各种有利于产品发展的可能性放大化,来寻找未来我国金融产品发展的方向。

3.1金融产品研发的创新化

创新产品研发,才能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金融产品是银行的生命线。在产品质量、服务手段竞争的压力下,应突出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扩展产品的服务范围,以实现产品的持续竞争力。

(1)组合化产品更受欢迎。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消费具备个性化、多功能化、高附加值化、自助化等特点的金融产品,而以家庭为单位的产品市场上,不同结构家庭对产品的需求和投资的规模差异很大。要想满足所有家庭成员的需求,因此只有组合化的产品才能在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又保有各个产品本身的特性。

(2)关注市场需求动态。产品的开发在以获取客户的需求的满意度为前提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银行与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相互作用,遵循灵活性、新颖性、效益性的原则,充分运用最新技术和最新金融理论,超前进行应用设计和产品创新,并及时进行新产品营销宣传,使客户接受并使用工行开发的新产品。

(3)改良交易模式。在选择金融产品时,便捷的交易方式是除产品风险与收益外最受消费者关注的因素,可见改良交易模式,使之电子化、一键化首当其冲。

3.2产品营销体系的多层次化

(1)结合客户的整体营销策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多是以个别产品的交易为中心,这导致对优质客户没有整体营销的概念。所以,学习采用模块化产品管理方法成为必然,通过对产品的分解重组,产生种类繁多的创新组合,满足不同客户对金融服务的不同偏好,并以客户为导向提供一体化、个性化的产品服务,扩展服务功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2)适应客户分层。在如今的国际金融形势下,总体来说,低风险性的保值性金融产品仍是非常受大众喜欢。但是由于年龄、收入水平等原因导致不同的客户在选择金融产品的类型上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就算在同一收入阶层也会对金融产品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就需要银行针对客户分层推出符合他们需求的金融产品。

1)经济水平影响是关键。①大众化服务是基础。中下等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在银行的客户群中占据了绝对的比例,占用了银行的大量资源。商业银行可推出“优先型”个人金融服务组合,如电话银行服务、个人大宗消费按揭贷款服务、个人汇款服务、自助银行服务、保管箱服务和提供投资咨询服务等。

②挖掘中等收入层的市场。对于中上等收入阶层,商业银行可以推出“超值型”个人金融服务组合,如虚拟银行服务、超值理财服务、为客户提供理财方案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以及法律方面的咨询服务等来挖掘这个收入层的市场。

③精品服务高收入客户。对于高收入阶层,银行应由金融专家、高级客户经理或专门部门负责,提供高质量的资产管理等服务。银行可根据个人客户的资产状况和投资偏好,根据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为客户提供富有个性化的一个或多个在储蓄、保险、证券和房地产以及邮票、古董、字画等方面合理搭配的理财方案,使其资产得到最优组合。

2)家庭结构要考虑。针对未成年人和老人相对较多的多人口的家庭,考虑到其用于购买金融产品的资源较少,但其对于储蓄、商业保险等低风险的金融产品的需求是很大的,因此商业银行在该类型家庭市场要重点推行组合化的产品,可在低风险为主体的产品中包含股票投资等相对高风险产品,这种多样化的产品组合尤其能满足该类型家庭不同群体的需求。

(3)关注区域差异。关注区域金融产品需求及消费水平的差异,“因地制宜”的服务方式更能促进金融产品的发展。经济水平较高地区可以作为创新型新产品的实验地。该地区,较高的收入水平、较多的家庭资产、较少的家庭负债的客户会相对集中,他们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强的能力来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接受高收益但伴随着高风险的产品,也较容易接受新型组合产品。

3.3产品管理机制的科学化

在加强金融新产品准入的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明确审点的同时,也要非常明确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的关键。商业银行要根据自己的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方式和金融新产品特点,制定审慎、科学、可操作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规定。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居民的金融受排斥状况研究[J].经济研究,2010(7).

[2]孙积莲.探讨金融机构营销战略的演进与障碍[J].中国市场,2012(22).

[3]金融服务营销讨论: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金融产品的需求[EB/OL].http:///blog/static/29956923200821794822557/.

第2篇:金融趋势研究范文

关键词:金融脱媒 商业银行 影响 对策

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

(一)金融脱媒的概念

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也叫“金融非中介化”,是指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更多地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从而降低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

金融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因为存款人可以从投资基金和证券寻求更高回报的机会,而公司借款人可通过向机构投资者出售债券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削弱了银行的金融终结作用。

(二)金融脱媒的成因

从金融发展史看,大规模金融脱媒现象发端于欧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诱致性变迁(市场环境改变)和强制性变迁(政策、制度改变)两种力量共同推动作用的结果。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西方国家都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市场利率大幅度飚升,而银行业由于忍受有关当局严格的利率管制,银行存款的实际收益率呈现负值,导致证券市场分流银行存款,进而分流银行信贷资产。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形势的发展,政策逐渐松动,金融混业经营缓缓启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金融自由化大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的作用得到提升,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出现明显下降的脱媒现象。

商业银行在金融资产份额中的下降,导致其传统的借短贷长的稳定的利息收入模式受到挑战,不可避免地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大降低。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就可能引发银行业的全面性的经营危机。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商业银行由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脱媒的影响,经营业绩出现大面积恶化,利润大幅度下降,全行业亏损严重,破产银行和问题银行的数量急剧增加。

“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过程。银行一直是我国投融资体系中的主体,但近些年来,银行在投融资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出现一些“脱媒”迹象。

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政策一直时松时紧,短期扩张与短期紧缩交替而行,使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呈现显著的周期性,而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政企不分。中国的经济成份中包含国有与非国有两部分,同样是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受的待遇却大不相同。政府往往倾向于国有经济部门。虽然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有经济部门无论在生产效率还是在产出增长方面,都远远低于非国有经济部门,政府依然感到有“义务”使其在就业水平等方面与非国有经济部门同步发展。随着国有经济部门对整个社会产出所作的实际贡献越来越小,继续履行这种“义务”势必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且这种需求还在不断扩大。由于财税收入有限,政府便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资金计划分配的方法,以行政手段控制国有银行的贷款方向,使信贷资金以低廉的价格流向国有经济部门。

相对而言,国有银行在有限的自范围内,当然更愿以金融中介的身份将信贷资金发放给高收回率和利润率的非国有经济部门。然而政府计划投向国有经济部门的那部分资金却因此而没有了着落,由此产生的不断扩大的非国有经济部门与国有经济部门对资金需求的缺口只能通过增长货币来填补,最终引发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的威胁使政府意识到自己履行对国有经济部门的“义务”已经力不从心,由于软预算控制所造成的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效率低下,最终可能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整个国有银行系统的崩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其中包括将部分国有企业私有化或者用裁员的方式来减轻政府的负担、减少货币供应量、将国有银行商业化等等。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减少对国有经济部门融资并没有相应增加对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融资,相反地,这部分融资也随之锐减,政府为控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紧缩政策正是导致金融中介“脱媒”的直接原因。这种局面的产生,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有银行对于贷款决策的顾虑加大。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自担风险与自负盈亏的机制使其对风险变得敏感起来,在贷款发放方面显得更加小心谨慎。而非国有经济部门中的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其风险自然要比大公司大,因此其得到的贷款也就自然而然不如以前。

第二,信息与人力资源缺乏。一直以来,国有银行对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贷款经验还非常有限,加上政府的软预算控制,使得银行对信息的收集与加工能力相对较弱。由于缺乏充足有效的信息来源和人力资源,国有银行在信贷项目的评估上显得无所适从,使得非国有经济部门更难得到国有银行的融资。

第三,对金融机构发展的严格限制。大量非正式的金融机构的出现,曾一度缓解了国有银行对非国有经济部门融资不力的局面,一系列创新的却不合法的筹资计划也曾被经常运用。然而作为经济紧缩政策的一部分,政府开始关闭这些金融机构或者限制其经营活动的范围,使得非国有经济部门丧失了可观的融资来源。

金融脱媒趋势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金融脱媒的发展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严峻挑战

1.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总量和结构造成负面影响。从资产业务的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双重冲击。

2.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象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市场风险日益突出,且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3.脱媒背景下优质大企业客户贷款将被资本市场迅速分流。随着股票市场以及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优质大型企业得以通过证券市场融资,银行贷款开始逐渐被直接融资所替换,大中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减少。

4.创业板将进一步分流优质中小企业贷款。创业板对企业上市的条件比主板市场上市的条件更宽松,适合治理规范、经营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这些优质中小型企业是目前商业银行争夺的重点客户,随着融资渠道的拓宽,商业银行优质中小企业贷款将面临分流。

(二)“金融脱媒”的发展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1.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存款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就越可观。

2.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和资金方面的需求,银行将会更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的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3.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以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为例,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即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

4.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证券品种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为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

5.脱媒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

6.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首先,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征存在着差异从而产生了合作的可能。其次,在综合经营仍然处在“积极稳妥”推进阶段、补充外源资本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密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层面上的合作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一个较为经济、快速、可行的选择。

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对策

(一)大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摆脱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严重依赖

银监会2010年年报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中,净利息收入占比高达66%,投资收益占比达21%,手续及佣金收入达12%,其他占比1%。 净利息收入占比接近七成,这说明中国银行业的转型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业务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

按涵盖的业务范围不同,中间业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间业务是指能为银行带来非利息收入但不影响银行表内业务质量的业务,如结算、、咨询等业务,这类业务不涉及信用风险。广义的中间业务还包括能为银行带来非利息收入但会影响银行表内业务质量的业务,如保证、承诺、承兑等表外业务和保理等表内业务,这类业务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

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发明显不足,美国银行业2006年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平均达到50%左右,一些大银行如花旗银行竟高达8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不强。为了减轻脱媒对银行的冲击,银行必须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在完善结算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信用等级评估、担保、贷款承诺、与衍生产品有关等新型的中间业务,加大和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二)大力发展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业务,摆脱对传统业务的严重依赖

近年来,监管部门相继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等资本市场改革措施。金融脱媒趋势下的资本市场为大型优质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这种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使得对大型企业的传统信贷业务的收益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使大型优质企业对商业银行的金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以结算、贷款等银行信贷为主的需求逐渐向融资安排、企业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投资银行业务需求转变。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满足大型优质客户需求、抢抓市场机遇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具有的优劣势选择适当的投资银行业务,其标准一是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在资金、客户源、网点、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二是要与商业银行当前开展的业务形成较强的互补性、互融性。商业银行应以以下业务作为当前拓展投行业务的重点:企业短期融资券承销、银团贷款、企业金融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业务。

(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零售业务等来扩大客户群体,摆脱对大客户的过度依赖

随着脱媒导致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大客户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议价能力不断加强,对银行贡献度也随之下降,商业银行通过依托大客户维持高速增长的局面难以再现。而中小企业市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对银行的贡献度随着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增强正在逐步上升,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调整结构、增加竞争力、实现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已经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而且是商业银行适应金融市场变化、寻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符合小企业信贷业务特点的业务流程。小企业资金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因此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一方面要满足小企业信贷需求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做到风险可控。在这方面,国内有些银行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例如,中国建设银行针对小企业信贷业务,引入工厂化的作业模式,建立小企业“信贷工厂”,并设立了客户筛选、营销管理、评价授信、信贷审批、信贷执行、早期预警等专业岗位。通过实行工厂化的流水线作业,在确保提高效率的同时,建立了前一环节始终对后一环节负责,后一环节始终对前一环节把关的监督约束机制,实现了对风险的全流程控制;通过实行“评价、授信、支用”三位一体操作模式,简化了小企业具体办理业务的手续,实现了在同一时间内对风险的全方位掌控。

2.建立适合小企业金融业务特点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由于大中小型客户在展业成本和收益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激励员工向中小企业客户发展,建立专项考核激励制度势在必行。从历年不良贷款数据来看,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高于大企业贷款和企业贷款平均水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建立专项问责免责制度,要研究制定符合小企业经营特点的尽职免责办法和实施细则,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积极性,免除小企业客户经理的后顾之忧。同时,应针对小企业业务制定专门的激励考核机制和办法。

第3篇:金融趋势研究范文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对金融业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成为行业中的热门。余额宝、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迅速崛起,并将电子产品与货币基金进行了很好的组合,从本质上改变了小额金融产品的市场格局。本文以余额宝为例,通过与传统小额金融产品的比较,探寻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小额金融产品, 互联网+, 趋势研究

一、研究背景

我国小额金融产品起步于金融机构内部产品的组合模式,后期经历了银行单方面销售模式后,进入到现银保合作、银券合作,最后来到了现在所处的综合开拓阶段。学者认为除了最后一个阶段涉及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外,其他阶段提供的理财服务都是通过结算工具帮助客户增值的服务组合。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形成,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小额金融产品具有灵活性高、收益性、低成本的优势,极大的挑战者传统商业银行的主导位置。即便如此,此类小额金融产品对于风险的控制和收益性的保证,将成为决定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互联网+”时代下小额金融产品的风险及其控制

按照我国当前的相关执法法则,第三方机构是没有代销基金的权利。针对这一规定,很多互联网小额金融以基金直销的形式推行,巧妙地规避了相关部门的监管风险。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市场风险的存在,很多互联网小额金融产品在交易关系达成时,强制性的通过电子协议等形式明确了风险的归属。

此外,“互联网+”时代下小额金融产品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便利的买卖流程,其自身优势背后也隐藏极大地流动性风险。“T+0”赎回制,即用户可以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这对于资本运营一方来说是极其不愿意看到的局面。针对极其方便的资金赎回,为了控制器流动性,多数的互联网小额金融产品针对性地拟定了交易规则,如规定了单户投资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同时,对于“T+0”来说也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当日交易,资金当日回到传统金融机构的账户当中。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已经抢占先机的余额宝产品,可以用于第三方支付,很多消费者利用余额宝进行实时消费,且它拥有相对庞大的客户群。“T+0”是指从余额宝转到支付宝的过程,而不是转到y行卡。同时,在消费者进行消费时需要从余额宝中支付这笔资产,但这并不意味着余额宝要在当日做出实际的支付。消费者在网购后货款不会立即到卖家的账户而是在第三方平台上,直至买家收到货物并确认收获后货款才会被转走。这一举措很好的控制了余额宝的流动风险。此外,支付宝背后的天弘基金公司通过对数据分析总结支付宝的客户的特点,于是利用大数据对用户的购物支付规律、对基金流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度分析研究,对资金的流动性进行了提前估算。在大数据下控制余额宝的流动性风险,将它调节在可控的范围内。

三、发展趋势展望

小额金融产品品牌局限。在小额互联网金融产品当中,绝大多数是不具备余额宝背后的优越资源,因而很难在短时间内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并接受。因此需要实现差异化营销方式,寻找各自的市场缝隙,定位专属的客户范围。例如,通过与保险和医疗业的三方结合,为小额的医疗支出与赔付一体化运营,抓住特定使其的客户需求。另外,还可通过与特定产业的尝试融合,例如与旅游产业、游戏产业的结合,在将虚拟、无形的资产领域进一步放大,将新型消费行为通过互联网工具,有机的嵌入到小额信贷体系中来。

另外的一个重点是在强调互联网经济的“用户体验”概念的同时,保证信贷安全的前提下,发挥互联网的数据可获得特性、数据可挖掘特性,高效的识别风险,进而在对特定客户的审查手续及利用过程中,最大化的减少审核流程,提升响应速率。

小额金融产品在本质上与传统金融产品并无二异,互联网的影响势必导致二者的趋同化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小额信贷并不依附于某一类特定的运营主体,而是在服务模式上提出了新的概念。

参考文献:

[1] 苏雯.网络理财VS银行理财[J],金融街,2013,11,60-61.

[2] 孙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问题分析[J],金融经济,2014,6,89.

[3] 毛灿贞.银行理财产品选择与评价[J],财会通讯,2015,11,25.

[4] Patricia Constante Jaime,Daniel Henrique Bandoni,Flávio Sarno.Impact of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using email for the prevention of weight gain amongworkers[J],Public Health Nutrition,2013,17,7.

作者简介:

第4篇:金融趋势研究范文

从2011年至今,我国的GDP增速连续四年下滑。一方面,以往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这导致建设过度和过快的问题;另一方面,曾经引以为傲的出口也受到欧美经济下行的影响,触发了大量出口型企业的利润下滑甚至倒闭潮。因此,在当下拉动中国经济“三架马车”中的投资及出口都运转不灵时,我们必须通过扩大内需、刺激国民消费来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努力使国民消费真正成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中坚力量。

国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提升以及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共同导致为消费者提供贷款的金融服务方式――消费金融开始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传统消费金融是指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则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互联网消费金融便是将互联网技术与消费金融相结合的一个新兴领域,是指通过网络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消费模式、消费平台、支付手段等诸多方面均与传统的消费金融有很大差异。互联网消费金融确切地讲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分支,其他的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平台等。尽管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相对滞后,但得益于我国庞大的消费人群和消费习惯,互联网消费金融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互联网金融方式之一。

本文从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产生的背景出发,结合互联网消费金融中的产业链分析与发展环境,着重对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运作模式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方向与趋势。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链分析及发展环境

(一)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产业链分析

消费金融是指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由于自身缺乏资金,通过金融机构借款先期进行消费,之后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利息进行偿还,通常这一类贷款形式具有金额小,期限短,无需进行抵押等特点,自推出以来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因此这一方式缓解了消费者的资金缺乏,又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金融服务方式。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为60亿元,预计2014年将突破160亿,未来3年增长率或高达94%。总体上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出现恰逢其时,它除了保留了消费金融的特点,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消费金融中,使二者整合起来,在购买和支付环节上实现了互联网化(如图1所示)。

无论是传统金融主体如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参与主体,或是京东、阿里等为代表的电商企业,还是以人人贷、拍拍贷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等,这些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都在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上,主要包括四类参与者:①消费者,消费金融的核心,利用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进行消费,在约定时间进行偿还;②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专业消费金融公司、电商企业等等,根据消费者的信用状况、消费能力等责提供资金给消费者;③消费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等;④行业监督,人民银行、消费品领域委员会、行业协会等。

具体地,互联网消费金融呈现出如下特点:(1)范围上,互联网消费金融将服务对象扩展至健康、旅游、日常消费等价值低、期限短的商品中来;(2)资金渠道上,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资金渠道则以线上为主,这样资金渠道更加广泛;(3)授信方式上,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审批除了借鉴传统的审批方式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得到客户的历史交易金额、交易频率等,来考察客户的信用状况从而决定是否放贷。

(二)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环境

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互联网使用习惯的全面养成,互联网消费金融现在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本文接[文秘站:]下来将从经济、社会、技术、政策等方面来全面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所面临的环境。

1. 经济环境:当前,消费对我国的GDP贡献仅有30%,同收入水平其他国家的消费占GDP的50%左右,而这一比例在欧美发达国家更高。这也说明中国的经济结构可以从原来的过多依靠投资、出口逐步向消费倾斜。同时,近年来中国家庭人均收入稳步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最新数据,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67元,比上年增长10.1%,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

2. 社会环境:消费观念的转变,透支习惯的养成。中国传统的勤俭节约观念制约了消费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但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逐步转变,越来越多的家庭及个人开始选择采用信贷工具提前消费。据调查,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家庭从未通过信贷工具提前消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消费金融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3. 技术环境: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这也成为促使消费金融的创新速度和效率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原因。仅2013 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 9.9 万亿元,这也促进消费金融的互联网程度逐步加深。根据报告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居民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未来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将会向使用便捷、参与广泛和操作安全的方向发展。

4. 政策环境:政府政策的出台。为了刺激消费,政府在增加消费补贴,拓展消费渠道方面提出了多项激励措施,如购置税减征、消费品下乡等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及金融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这些措施无疑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运行模式分析

互联网消费金融与传统消费金融最大的不同体现在资金的筹集方式上,即互联网消费金融在资金筹集上是依托线上的筹集方式,如通过电子商务平台、P2P平台、传统金融的线上业务或其他的创新企业等,这也构成了目前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几种运行模式。

(一)基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

基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运行模式是电商企业通过交易平台分析消费者的交易数据及其他外部数据,提供给消费者数额不等的信用额度。消费者可以在信用额度内在该电商平台进行消费,由电商平台成立的小额担保公司或第三方进行资金垫付,消费者在约定的还款期限内还款,电商平台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这样在电商平台、资金提供方和消费者三方构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见图2所示)。

在这种模式中,电商交易平台是其中的核心参与方,因为它是最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并且在商品渠道、支付渠道上掌握了消费者的信息流、商品流、资

金流的信息,这样多方信息能够形成快速对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这些信息的掌握成为电商企业参与消费金融市场的核心能力。同时,利用这些信息可以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需要等,提高自身的销售额,从而成功地将消费需求与资金联系在一起。 目前依靠电商企业来进行消费金融运作在国外已经有比较成功的例子,如日本乐天、美国运通等,都是成功地从原来单一业务发展为金融集团的。但在国内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从2014年开始,各大电商已经开始纷纷涉足消费金融。2014年2月,京东联合金融机构,针对京东用户推出个人消费产品“京东白条”。7月,阿里旗下的天猫商城也推出了“天猫分期”,12月,阿里又在更大范围内推出“花呗”;招商银行和亚马逊中国也展开合作,推出分期付款业务。随着消费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必将迎来电商生态金融的爆发期。

(二)银行搭建线上消费金融平台

根据相关数据,2013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3万亿元,但仅占银行信贷资产的15%。而在消费信贷最发达的美国,消费信贷占银行信贷资产的比重高达60%以上,这说明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此外,与企业信贷相比,消费信贷的成本高、效率慢、收益低,但互联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2014年2月1日,由北京银行独立注资3亿元的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的网贷平台已经上线。除此之外,包括兴业银行、重庆银行、徽商银行等一批银行都于近期获批或积极申报筹建消费金融公司。

(三)P2P网贷平台

P2P 网贷平台模式,是给拥有闲置资金的出借人与有资金需求的个人或企业提供一个对接平台,达成贷款协议,平台从中收取手续费用。按照借款人的性质不同,既有针对小微企业的,也有满足个人消费需求如装修、购买大件商品等。

与其他模式相比,该模式的信息量大,用户自主性强且借贷效率高,但同时风险也比较大。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的P2P网贷平台已经达到2364家, 仅2014年,交易规模就达到5000亿,投资人数与借款人数分别达116万人和63万人,已经超越了英、美成为全球最大的P2P交易市场。然而,高速发展的背后带来的是风险问题,平台跑路、大额坏账等情况频繁出现。这与我国P2P发展过快、忽视风险控制及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有直接关系。尽管有诸多问题,但由于P2P门槛较低、效率高、资金能实现更有效利用等天然优势,P2P网贷平台仍然是发展消费金融的一个重要的运作模式。

(四)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

消费金融公司是通过自有资金为我国境内居民个人消费提供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这些贷款具有金额小、较为分散的特点。我国从2009年开始启动消费金融试点,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于2010年获批成立。这些公司的固有缺陷在于都是依附于银行,导致现有产品与银行产品类似,缺乏特色。

2015年1月7日,以重庆百货为主,与其他五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了国内首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与传统消费金融公司最大的不同是,该公司搭建了互联网平台,这样在经营服务上实现“无边界、全渠道”。在了解客户的需求后,线下挖掘客户,线上互联网推广,从基础设施、平台、渠道、场景等四个方面扩展互联网平台业务。总的来说,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未来需要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打造线下实体消费金融+线上互联网的综合体。

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

(一)互联网程度的加深

可以说,在互联网渗透全行业的今天,包括消费金融在内的中国金融产业的互联网化已是大势所趋。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化包括产品的互联网化、服务模式的互联网化和风险管理模式的互联网化。首先,在互联网消费中还有很多尚未开发的需求,例如保险、基金、证券等,这些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步进行挖掘,从而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其次,互联网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消费习惯,从消费的时空、支付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如何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需要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和渠道。最后,在互联网消费下,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记录消费者的交易信息、资金信息等,这对于金融机构进行控制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时也对传统风险控制模式提出了挑战。

(二)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

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比较晚,目前以央行征信中心建立的征信系统下的信用信息覆盖面最广,数据量最大。近年来,信用中介机构开始逐步发挥作用,加之现在互联网金融中的违约问题屡见不鲜,这使得社会重视建立并逐步完善信用体系。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因其掌握大量的数据信息,开始自建信用体系,如支付宝下的芝麻信用、腾讯信用、拉卡拉等。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国内无论是政府主导下的央行征信体系还是布局互联网个人征信的企业,他们的数据都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体系,这需要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对接。未来全社会的互联网金融数据会进一步整合,并打破现有的数据壁垒,建设完善的信用体系,这也必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监管体系的到位

第5篇:金融趋势研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创新 发展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时下的热点话题,不同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想洪流席卷而来。从某种程度上讲,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高层次结合,创新了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产业的服务渠道和发展态势。从源头来看,互联网金融根植于国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才在中国的土壤上蓬勃生长。

二、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典型模式有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网贷、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众筹融资和虚拟货币六类。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除了虚拟货币其他模式均有所涉及,范围面也比较广。

美国互联网支付是在信用卡发展成熟的基础上诞生的,而我国信用卡发展规模不大,故第三方支付在我国有更大的发展动力。从最初的第三方支付到如今的微信支付,互联网支付不断拓宽着自己的版图,野蛮生长。

中国小微客户贷款较之国外而言难度偏大,故我国P2P信贷以小微客户为服务群体获得了迅速增长。与此同时,P2P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虚报坏账率、涉及非法集资以及欺诈问题的发生导致的平台跑路。

国内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主要以余额宝为典型代表,截至2014年2月底,余额宝用户数量达到8100万户,基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成为全球四大货币基金。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同类产品,如理财通等各种宝类产品。目前余额宝的七日年化收益保持在2.6%左右,略低于其他同类产品。

究其原因,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平台的构建,美国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依托完善的信用体系,故众筹融资发展得比较全面。而我国的众筹融资主要是非股权众筹融资,多以公益的形式出现,且以影视文艺和科技创新类项目为主。

三、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机制

(一)金融市场的创新

1.创新了金融的表现形式。电子商务企业成为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并以其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提供了互联网支付、互联网融资、互联网理财产品销售等服务,使金融的受众范围不断下沉,更多小微客户可以共享金融的普惠性。

2.创新了交易机制。尽管传统金融机构凭借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占据着线下垄断优势,但互联网企业转变思维,将市场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发挥自身平台优势,从而避免了传统物理网点的开销,在成本上获得了更大的优势。

3.创新地运用大数据解决了金融市场上的问题。不是金融出身的互联网企业发挥自己大数据分析能力,通过社交网络(比如Facebook、微信)、大数据、移动支付、电商平台(比如淘宝网、京东)、云计算等互联网平台或技术来获取客户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信用评级,更好地解决小微金融客户的信息不对称,银行贷款困难等问题。

4.创新了传统金融的经营方式。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是由于长期存在着金融压抑,故当互联网金融出现时,就会给传统金融带来巨大的冲击,其中银行受到的打击最大,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重新思考,从以资金为导向向以客户、以市场为导向转变,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回客户的青睐。同时注重金融互联网的发展,取长补短,发展电子银行渠道,注重差异产品的提供,同互联网金融保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二)金融产品的创新

1.互联网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优点在于:独立性。只是搭建一个中间渠道供买卖双方进行交易,不参与具体业务的操作;便捷性。将众多银行网上支付整合在一个页面,便于客户操作;安全性。通过系统和服务保护买卖双方的财产不收损失;广泛性。即“多渠道、多业务、多银行”覆盖面广。正是基于以上优点,第三方支付开创了互联网服务的新模式,促进了金融的创新发展。

2.互联网贷款。P2P创新了一种新的借贷方式,提供一个平台撮合借贷双方,使三方都能从中受益。P2P本身有很多模式,国外有KIVA、ZOPA、LENDING CLUB等模式,复制到国内有拍拍贷、人人贷、宜信等模式。国外的P2P主要提供平台,进行信用评级,收取服务费,贷款的风险由出借人承担,而我国的P2P不仅提供平台,还为贷款提供担保,这容易造成不良贷款,风险较高。故我国P2P创新有余,稳健不足,更应该加强风险管理。

3.互联网筹资。众筹是一个投资快速撮合平台,通过这个桥梁,投资者可以快速找到投资人,投资人也可以在此找到满意的项目,创新了一种新的投资方式。

4.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金融网销给大众带来了一种新的理财方式,门槛低、收益高、灵活便利而且可以随时查看收益情况,深化了大众的理财观念。余额宝作为支付宝嵌入型基金产品,自面市以来就获得了强劲的发展,而美国版PAYPAL货币型基金,作为余额宝的国外原型,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及量化宽松政策影响,只经历了短暂的发展,最后以亏损倒闭结尾。而余额宝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其他宝类产品的产生,微信推出理财通,东方财富推出活期宝,同时支付宝等不断进行创新,涌现了定期宝、娱乐宝等金融产品,使老板姓成为普惠互联网金融的直接受益人。

四、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保持竞合关系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传统金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重新思考,从以资金为导向向以客户、以市场为导向转变,将现有业务与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在线金融服务等互联网技术加以整合,实现“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同传统金融的合作。

(二)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和多元化

我国的支付宝开始利用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数据库,未来可能提供咨询和增值服务。同时,个性化的理财规划也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另一个方向,大幅降低了理财规划门槛,发展潜力大。

(三)互联网金融三大巨头BAT并驾齐驱

互联网企业内部竞争加剧,只有少数几个创新能力强、用户体验好的企业能生存下来。而其中腾讯凭借其最强的社交网络平台、阿里巴巴凭借其最大的电商交易平台,拥有大量用户交易数据、百度凭借其强大搜索平台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三大巨头,引领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张春霞.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J].长白学刊,2014(1):80-87.

[2]陶娅娜.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3(11): 58-72.

[3]党均章.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风险[J].中国金融,2014(8):40-41.

第6篇:金融趋势研究范文

一、长三角金融服务对接趋势

长江三角地跨江、浙、沪两省一市,三地域相连,经济相融,交通便利,风俗相似,经济实力与居民收入水平相近,而且历来就有良好的产业分工、产业结构、产品配套、市场辐射关系。

在已有的跨省区协调机制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主要表现为:产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建立以海为中心的要素配置体系;新兴产业一体化,构造区域新兴产业链,形成规模型、集约型的生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区域内的综合交通、通讯网络;产业布局与结构的一体化,区域内各城市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制度与政策的一体化,协调区内的各项制度,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据国外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经验来看,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设立长三角金融区是该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长三角金融区的发展将实现如下功能:一是整合区内金融组织体系配置。日前该区域内金融组织体系在空间的分布上十分均齐,每级行政区域内都相应存在同等规模的金融组织群,而金融聚集程度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的空间流转水平相匹配。二是打破行政区划设置人为分割状态,以区域经济的联系程度为首要出发点,改变央行大区行管辖范围以平衡各区域经济总量为原则的缺陷,建立长三角金融区信贷总量、信贷结构控制模式。三是商业银行建立区域审贷机制,统一授信额度。四是信贷资料共享,建立清算系统,统一结算。

目前要建设长三角金融区仍面临体制障碍,主要是行政区划设置和央行的大区分行设置。但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的步伐是不可能长期被人为割裂的,因此,长三角地区形成实现上述功能的金融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京津廊区域金融合作现状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域,在京津冀都市圈中,京津廊以突出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密切的依存关系、显著的功能互补、快速发展的区域合作,正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联系最为密切的“黄金三角区”。“京津廊一体化”,本质上就是形成三座城市间经济、环境、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整体规划,完成产业优势聚集、分工合作、环境及居住条件的整体布局。

由于京津廊区域金融合作起步较晚。近年来,京津廊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同时也相应面临许多问题。

(一)京津廊金融合作呈现强化趋势

1.区域内异地融资业务兴起。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心城市的外资金融机构,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通过为其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把业务网络扩展到周边其他地区。据2008年数据显示,廊坊市金融机构53%的异地贷款投向了北京、天津的企业。而北京、天津的64家中外资金融机构的贷款已占到廊坊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4%。

2.区域支付清算交易量攀升,票据自动清分系统运营效果显著。据2007年显示,廊坊与北京、天津的跨区域票据清算资金达到263.45亿元,占跨区域票据清算资金总量的48.6%,同比增加4.21%。此外,京津廊区域票据自动清分系统自2005年6月开通,已实现了京津廊三地票据相互流通,开创了全国跨区域票据交换的先例。

3.三方政府层面的合作逐渐深化。近年来,京津廊区域地方政府多次召开区域合作高层会议和论坛,例如廊坊市连续组织经济金融合作发展论坛,达成了诸多共识,确定了“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统筹协调、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发展基本原则。这对于京津廊区域经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金融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京津廊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政策指引

从目前来看,京津廊地方政府、金融管理当局对区域金融合作的研究不足,尤其是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和适当合理的引导,这样的现状容易造成金融合作各自为政的局面,一些合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今后区域金融的整体融合与长远发展势必产生不利影响。

2.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合作中的角色错位

目前,地方性金融机构已成为京津廊区域金融合作中较为重要主体之一,而地方政府对地方性金融机构具有事实控制权。由于地方政府对经济高增长的强烈追求,导致其对金融资源的占有和控制欲望,从而使一些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合作中充当了主导角色。很难避免地方政府在金融合作的角色错位,尤其是政府对金融资源流动施以负面影响。

3.区域金融合作存在金融风险扩散效应

随着京津廊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区域金融合作创新的步伐加快,金融机构跨区域、跨行业经营的趋势,已逐步变成现实。京津廊区域内金融机构之间业务关联更加紧密,单个金融机构风险将更容易在区域内传播与扩散,尚缺乏良好的防范措施。

三、推进“京津廊金融区”建立的几点建议

推动“京津廊”金融协调发展,打造“京津廊金融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适应“京津廊”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创造条件消除制约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利用,推进金融创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要促进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金融企业的跨区域深化合作与协调

“京津廊”金融协调发展需要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共同努力,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从战略高度为“京津廊”金融合作提供有力保障。

“京津廊”地区的金融机构要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以满足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京津廊”地区金融业已经具备了同业合作基础。“京津廊”地区有条件的金融机构,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可以在管理部门协调下,积极进行综合经营的试点,通过整合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逐步实现跨行政区综合经营。继续推动“京津廊”中小金融机构跨区域战略合作,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业务范围,增强实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引导“京津廊”金融机构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业务流程,积极加强和改进对客户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二)以金融创新促进京津廊地区资金跨行政区流动

“京津廊”经济活跃、资金充裕,要加深“京津廊”企业和个人对金融市场的利用程度,鼓励区域内资金跨行政区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风险的有效管理。积极鼓励“京津廊”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优化融资结构。支持“京津廊”金融机构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积极推动债券市场发展,拓宽企业利用债券进行并购融资的渠道。支持“京津廊”银行机构发展银团贷款等业务,促进信贷资金在“京津廊”地区的合理流动。不断丰富债务融资工具,开发外汇、利率等金融衍生产品,推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创新和发展,建立“京津廊”金融机构业务创新联动机制。支持“京津廊”企业以应收账款开展融资活动,推动动产担保融资业务在“京津廊”的试点。同时,支持更多的“京津廊”企业在股票市场发行上市,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并积极发展股权投资。鼓励在区域内推广使用商业汇票转贴现交易统一合同文本,促进“京津廊”票据市场一体化发展,探索商业汇票的电子化托管、交易和托收等,为全国统一的票据电子化建设提供经验。创造条件,促进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发展完善“京津廊”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

(三)促进区域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整合

完善支付清算体系方面,一是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扩大银行汇票业务的适用范围,允许中小金融机构签发区域银行汇票;二是研究试行“京津廊”授信支票业务和支票圈存业务;三是积极鼓励和引导“京津廊”企业使用商业承兑汇票,扩大商业承兑汇票使用范围;四是积极优化“京津廊”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

改善区域信用环境方面,金融部门与政府部门要相互配合,努力将非银行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推进“京津廊”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京津廊”征信市场的统一管理,优先开展信用担保机构评级、商业汇票评级等业务的试点,扩大评级报告在“京津廊”的应用范围。

(四)构建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机制

第7篇:金融趋势研究范文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在我国,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借助非正规金融途径缓解融资困境的现象。非正规金融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金,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一、非正规金融的界定

非正规金融(又称为民间金融)指的是在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之外且不受政府金融监管当局直接控制和监管的金融活动,属于体制外金融。非正规金融包括那些分散、无组织地发生在各种非金融企业之间、企业或民间组织与居民之间以及居民相互之间的各种资金借贷活动,如民间借贷、商业信用、天使投资等。非正规金融交易区域狭小,信息搜寻、甄别以及监督贷款投向的成本较小,违约率比正规金融部门低,其游离于金融监管部门的视线之外,也游离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以外,不受法定体系的约束。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最大的区别在于交易是否处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二、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分析

在许多国家,非正规金融被视为中小企业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外部金融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非正规金融也已存在很长时间,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非正规金融具有如下优势:

(1)交易成本低、获得迅速快

融资交易成本可以从资金的财务成本和资金的可获得性两个方面来考察。对于中小企业融资而言,非正规金融经营成本低、交易手续简便、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能尽快达成交易。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常常选择民间借贷。

(2)社会风险低

不同于国有银行或者信用社会产生连锁反应,民间借贷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明晰,即使发生风波,承担的基本都是个人,不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民间信贷即使有违约风险,都是个人来化解风险,风险也是可以控制的。

(3)信息的对称性

无组织的民间借贷往往是发生在亲戚、熟人之间,发生借贷前,资金提供者就对借款人的情况非常熟悉,发生借贷后,资金提供者也可以通过非常亲密的渠道,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真实信息,这种信息的对称性是正规金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拥有的。虽然民间金融机构也和商业银行一样,与融资对象很少存在私人关系,但是与之相比更有动力和能力获得信息,所以,非正规金融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4)利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央行要求,民间资金利率可在官方利率4倍以内波动,这使非正规金融可以完全自由地根据风险收益相对应原则来定价,这种资金价格是民营中小企业可以接受的。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由于存在着私人关系,它们的资金价格相对要高一些,但是利率也不会过高,因为非正规金融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竞争:①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市场,而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过高的利率会导致资金需求者退出民间金融市场,转向正规金融市场。②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这些机构资金实力有限,不能垄断民间金融市场,所以不能提出过高利率。

(5)对资金需求者的预算硬约束性

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虽然一般是信用贷款,但是由于存在私人关系,借款者如果选择欺诈或者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将损害私人关系和招致舆论的谴责,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借款者的家庭,甚至父母、子女都存在潜在的还贷义务,即存在一种隐性担保,这促使资金需求者更加谨慎地运用资金。相对于商业银行,这些资金供应方会更加积极地追讨负债,甚至出现违法讨债行为,从而导致资金需求者受到非法律形式的有力约束。另外,民间金融组织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与同样具有地域性的民营中小企业更容易建立长期关系,促使它们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益和积极还贷,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6)抵押担保方面的优势

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无力提供必要的抵押品是其获得融资的最大障碍。许多在正规金融市场上不能作为担保的东西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可以作为担保,如土地使用权抵押、劳动抵押、农户房屋抵押、田间未收割的青苗抵押、未采摘的林果抵押、活畜抵押等;其次,由于关联契约的存在,使得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除了在信贷市场上存在借贷关系外,还在其他市场上(如在商品市场上)存在交易关系,因此双方在签订信贷契约时还把其他市场的交易情况附加到里面。这不仅为贷款人提供了关于借款人资信、还款能力的信息,同时也增加了借款人违约的成本,使得贷款人能够对借款人保持一定的控制力,加强了借款人正确使用贷款以及履行还款义务的激励。可见,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融资要求的特质性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家族经营、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其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7)具有示范效应

非正规金融活动的特性使得所有存在不偿还贷款倾向的借款人望而却步,也限制了根本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进入信贷市场。由于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因长期和多次交易而建立起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不仅能够抑制双方的道德风险,而且还会使违规者因受到社区排斥和舆论谴责而付出高昂代价。社区约束力越强,成员之间合约的履行率越高,从而借款者就更重视偿还非正规金融贷款,以便于其保持长期稳定的借贷关系。

由此可见,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融资要求的特质性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家族经营、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其相对于高度组织化的正规金融具有上述优势,这些独特优势是民间金融这一古老的融资渠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其能够和正规金融的重要原因,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天然的契合性,因而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三、非正规金融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在肯定非正规金融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

(1)非正规金融的局限性

首先,社会资本的关系型和地域性特征决定了非正规金融的交易通常只能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进行;其次,非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来源有限且不稳定,抗衡外部冲击的能力脆弱;再次,从总体上看,非正规金融的定价机制大体上反映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和市场竞争的均衡利率,但并不能排除高利贷产生的可能;最后,非正规金融由于缺乏法律的规范和保护,容易产生敲诈、违约行为。

(2)非正规金融的负面效应

非正规金融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造成冲击,包括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国家利率政策实施,截流信贷资金来源等。还可能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酿成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包括袭扰正规信贷市场,妨碍中央银行现金管理,造成系统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盲区,导致一部分国家税款流失;容易引发经济纠纷,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等。因此,应该对非正规金融加强规范和引导,发挥其正面作用。

四、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和引导,发挥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非正规金融是一种重要的金融资源,是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其所独具的与中小企业天然的亲和力,决定了其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因此,对于非正规融不应持完全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应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使其在法律的监督和规范下,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为整个国家经济服务。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非正规金融行为

非正规金融交易通常运作很不规范,一般没有合法的法律手续、可靠的信用担保和资产抵押,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处于比较混乱的自发状态;而且所融通资金的投向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风险较大。如果对那些负债率高、资信状况差的企业进行融资后一旦发生经营风险,必将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甚至会形成相当规模的金融风险。因此,应当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

(2)建立健全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监控体系。

世界上的大多数银行都是民营银行,他们之所以能够健康地发展壮大,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被纳入政府监管的体系之中。民间金融机构一定要在国家必要的监控下才能健康发展。政府有责任在对民营金融机构进行合法、正当保护的同时,对其违法、不正当的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和惩罚,用法律手段来治理和规范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

(3)引导成熟民间金融组织向中小商业银行转化。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由于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数量太少。因此,应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化运作的、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使得民间金融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曹洪军.窦娜娜.王乙伊“信息不对称、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5(7)

第8篇:金融趋势研究范文

关键词: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中部地区;PVAR.模型;对策建议

一、 引言

1978年~2012年,中部地区六省城镇化水平(UR)和金融相关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e,FIR)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且呈现同向上升趋势(表1)。金融相关率反映金融机构存贷款量(选用全国和中部地区六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为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GDP选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地位,即金融发展(Financial Development),为城镇化提供了大量资金。本文将通过面板数据影响模型和P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二、 模型与数据

根据国内外学者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选取城镇化和金融发展相关指标,设定计量模型如下:

UR=F(FIR,DE,ID)

城镇化水平(UR)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UR越大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该地区人口向城镇集聚程度越高。金融发展水平(FIR),采用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之和与GDP的比率,FIR越大,表明金融发展水平越高。金融发展规模(DE)选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与GDP的比率,DE越大,说明金融发展规模越大。金融发展效率(ID)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与储蓄的比例,ID越大说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越强,金融发展效率越高。

选取1978年~2012年中部地区六省各指标年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数据来源于各省历年统计年鉴。为剔除通胀因素对变量的影响,在计算与GDP相关的金融发展水平指标和金融发展规模指标时,将各省GDP数据统一进行价格调整,换算为以1978年为基期的GDP指数。

三、 实证检验

1. 面板单位根检验。在进行PVAR模型估计前,先对变量平稳性进行检验,避免模型估计出现“虚假回归”,确保估计结果有效性。如果变量平稳,则用传统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估计和检验;否则,需采用协整检验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选取LLC检验、IPS检验等五种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各变量均采用带时间趋势和截距的检验类型,在所有显著水平(1%、5%和10%)下,各变量原始数据都不平稳,一阶差分序列都平稳(表2),说明各变量一阶单整,可进行协整分析。

2. 面板协整检验。由于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可通过面板协整检验,分析变量之间长期稳定关系。选取Pedroni(Engle-Granger based)和Johansen面板协整检验,滞后阶数选取1。Pedroni面板协整检验(表3)结果表明,各变量存在协整关系。

由于本文采用的时序数列具有一定的随机游走特性,且协整向量包含截距项,因此选择第三种情况进行Johansen面板协整检验。Johansen面板协整检验结果(表4)表明,变量城镇化水平与金融发展水平、规模和效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上述两种检验方法均表明,中部地区六省城镇化水平与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 面板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方法包括固定影响模型和随机影响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Hausman统计值为10.159 666,对应概率为0.017 3,说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随机影响模型的原假设,建立固定影响模型,模型中的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相关。

选取Panel EGLS(Period Random Effects)方法,建立固定影响模型(表5),在5%显著性水平下,中部地区六省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与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规模系数最大,对城镇化水平影响显著;金融发展效率系数较大,对城镇化水平影响较显著;金融发展水平系数较小,对城镇化水平影响较小。

4. 面板VAR。由于固定影响模型结果较显著,能够较好地估计中部地区六省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最终建立如下面板模型。

(1)PVAR。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PVAR)是面板数据模型与传统向量自回归方法的结合,把面板数据模型系统中所有变量视为内生,较真实地呈现各变量间关系。根据AIC和SC准则,并结合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条件,将PVAR最优滞后阶数定为1(表6)。所有金融发展指标的一阶滞后项对城镇化水平的系数都为正,反映了金融发展水平、规模和效率对城镇化水平的正向影响。其中,金融发展规模一阶滞后性系数相对较大,对城镇化水平影响较为显著。

(2)脉冲响应函数。由于对PVAR单个参数估计值的解释比较困难,可通过观察系统脉冲响应函数,了解内生变量对误差变化的反映。采用Cholesky残差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分解,使误差项正交,变量序列为UR、FIR、DE、ID。同时,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还需建立相应的置信区间,利用GMM估计出系数和方差-协方差矩阵随机生成的大量系数,并重新计算冲击反映。选择进行100次本过程,Monte Carlo模拟给出两个标准误差置信区间以衡量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其他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轨迹。图1给出了金融发展三项指标对城镇化水平的冲击影响,横轴为追溯期数,纵轴为因变量对各变量的响应,中间实线为响应函数曲线,外侧两条虚线为两倍标准差置信区间。

图1-a反映了城镇化水平对自身冲击有不断扩大趋势。图1-b表明,金融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水平影响为正,且有逐渐增大趋势,反映金融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不断扩大。图1-c显示金融发展规模对城镇化水平影响为正,但随着金融发展规模增大,对城镇化影响并无增大趋势,说明既要保持金融发展规模稳步增长,更要注重效率提升,才能更好地推动城镇化进程。图1-d反映金融发展效率对城镇化水平的正向冲击,且随着时间推移,有不断增大趋势,说明金融发展效率越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越高,越有利于城镇化水平提高。

(3)方差分解。方差分解可进一步度量金融发展对城镇化水平冲击作用的构成。由表7可以看出,从第1个到第10个预测期,城镇化发展变动主要来源于自身,但随着预测期增多,受自身影响逐渐变小。在金融发展指标中,金融发展水平对城镇化发展影响最大,且随着预测期增多,影响力度增大。金融发展规模对城镇化发展有一定影响,且随着预测期增多影响变大,但相比金融发展水平来说影响较小。金融发展效率对城镇化影响也是随着预测期增多不断增大,但影响力度在金融发展指标中最小。

四、 结论与对策

1. 主要结论。上述实证检验表明,金融发展对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产生正向影响,金融发展水平、规模和效率对中部地区六省城镇化水平均有较显著影响:(1)金融发展能够有效推进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中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规模和效率与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关系密切。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规模越大、效率越高,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就越高。(2)不同金融发展指标对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程度不同。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金融发展各项指标对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影响显著,但仍有一定差别,金融发展规模、效率和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程度分别为显著、较为显著和一般显著。(3)金融指标协调发展才能有力地推进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从长远发展来看,只有金融三项指标协调发展,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金融发展规模并非增长越快越好,在保持金融发展规模的同时,更应注重金融发展水平提高和效率提升,才能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力度。(4)不同省份金融发展指标对城镇化水平影响差异明显。金融发展规模对中部地区六省城镇化水平影响都显著,金融发展水平对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五省影响较为显著,金融发展效率对河南、湖南和江西城镇化水平影响较为显著。

2. 对策建议。根据上述实证研究,要求中部地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做好如下金融支持工作:(1)保持金融发展规模稳步增长,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深化金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金融发展内外部环境,努力推动金融发展规模持续稳步增长,为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应有的资金支持。(2)优化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支持效率。金融发展必须兼顾水平、规模和效率。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优化自身资源配置,提高信贷效率,充分发挥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杠杆作用,以便于提供更有效的投融资支持。(3)积极开发特色金融产品,提升金融精准支持。中部地区六省比较优势明显(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重化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等),要根据其产业特点等差异,积极开发特色金融产品,精准支持特色经济发展,提升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杨胜刚,朱红.中部塌陷、金融弱化与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2007,(5):55-67.

[2] 郑长德.中国的金融中介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7,(3):12-18.

[3] 孙浦阳,武力超.金融发展与城市化:基于政府治理差异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1,(2):43-52.

[4] 韦福雷,胡彩梅,鞠耀绩.省域城镇化金融支持效率及影响因素[J].金融论坛,2013,(10):3-8.

[5] Hausman J.,W.Taylor.Panel Data and Unob- servable Individual Effects[J].Econometrica, 1981,(49):1377-1398.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号:16XNH099)。

第9篇:金融趋势研究范文

关键词:金融机构 虚拟社区 构建 交互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071-02

一、虚拟社区与网络金融

(一)虚拟社区及其商业价值

虚拟社区,又称网上社区,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已历经了十几年,它不仅拓展了人们交往的空间,改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信息本身的产生和存在方式。然而迄今为止,无论学术界还是产业界都未能对虚拟社区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研究,有的强调虚拟社区作为一种新的社交场所,有的强调虚拟社区的网络基础,有的则更注重虚拟社区中成员之间的活动模式。本文基于金融机构的研究视角,更强调虚拟社区作为一种新的交互空间,在一个成长与稳定的环境下,成员对社区具有忠诚与承诺,且彼此共同分享,交换意见与目标(Romm,et al,1997),成员会通过虚拟社区进行购物,选择产品与服务(Kozinets,1996、Hagel and Armstrong,1997),同时成员之间的互动至少部分的受到技术的支持和/或调节,受某些协议或规范的指导(Porter,2004)。可以认为虚拟社区就是一个供人们围绕某种兴趣或需求集中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地方,通过虚拟社区的建立可以带来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前者是指有助于建立品牌,强化与顾客的关系(wangyoucheng,2004),可以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并从中获利,后者是指利用社区发展收取的相关费用,通过网络来创造社会和商业价值(Hagel & Armstrong,1997)。图1所示为虚拟社区报酬递增的动态循环。

(二)金融机构与网络金融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网络经济的深化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传统金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网络金融应运而生,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即金融(业务)信息的网络化传递以及金融产业的网络化发展。

我国网络金融最近几年取得了很多成绩。如以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为首的网上银行,业务全能化,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品种越来越丰富,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多大的奖项。网络证券的巨大进步也在经历2005年、2006年证券业务量飙升的考验之后建立起来,证券交易系统得到升级与改造,交易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随着金融的深化发展,网络虚拟社区的大量涌现,金融客户在使用网上金融时已经不再满足于浏览信息,他们需要更全面的网络金融服务和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创新以及一体化的全面综合服务,同时由于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客户需要在虚拟空间进行金融操作,客户与网络金融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将越来越重要,这也要求网络金融提供者的品牌具有广泛的认同度。这种品牌是信任的基础,是客户对网络金融服务质量的认可。因此,基于信誉、安全、规模、技术甚至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方式的品牌战略将是未来网络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综上分析,随着金融全球化、电子化以及网络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网络金融需要有更丰富的内容而不仅是金融机构的一个实体来适应和推动业务的发展,鉴于虚拟社区优势,本文提出,金融机构应在整合现有网站基础上构建专门的虚拟社区,在这个虚拟社区里,客户不仅可以享受到周到的信息服务,更重要的是组织者应为客户提供交流平台,定制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并吸引更多潜在客户的加入,利用虚拟社区来推广产品和办理业务,提高机构的竞争力。

二、金融机构虚拟社区构建

(一)理论基础与国内外实证研究

Wang and Fesenmaier(2004)研究发现,虚拟社区的成功运营取决于其能否对社区成员的需求准确把握,Sangwan(2005)认为目前许多虚拟社区经营没有实现盈利的一个合理解释就是,社区经营者对于成员参与该社区的动因缺乏清晰地认识。在国内,范晓屏(2009)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包括信息性、工具性、娱乐、社会联系、社会强化、内在化和认同感的7种参与动机将影响成员的参与行为,从而影响社区的运营;郭朝阳和吕秋霞(2009)就成员参与动机对虚拟社区商业模式的影响作了实证研究,他们把成员的参与动机分为信息性、工具性、社会强化、社会化联系和娱乐性5种,认为成员的参与动机对虚拟社区商业模式有显著的影响作用。Wang & Fesenmaier(2004)研究了成员参与和贡献社区的驱动因素,提出了四种参与收益和五种贡献动机,认为通过群体性的参与可以实现群体内部的互惠。Dimitris Kardaras等人就虚拟社区的商业价值在英国和希腊的保险业开展了实证研究,认为虚拟社区可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拓展新客户,推广新产品和服务,组织者应把虚拟社区视为一个新渠道,有助于掌握顾客的需求,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从而为顾客定制产品和服务方案。

对成员参与动机及其对商业价值的影响研究作用在于,组织者应正视不同成员参与动机的差异,对不同参与动机的成员提供体验与满足,实现社区认同和组织者的商业利益,在构建虚拟社区时具有关键意义。

(二)要素的构建

本文在构建金融机构虚拟社区要素时,借鉴张立国虚拟学习社区要素构建的理念,从组织者、成员、技术平台和功能四个方面来讨论:

1.成员要素。Cothrel(1999)认为成员发展是虚拟社区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之一,且只有成员数量达到一个临界点以后规模效应才会产生。本文从成员数量发展和结构发展两方面来构建虚拟社区的成员要素。

Hagel & Armstrong(1997)将虚拟社区成员的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即吸引成员、增加参与、建立忠贞和获取价值,也就是采取一定的营销手段,提供有吸引力的内容,吸引成员的加入,并利用聊天室等方式增加成员的参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使成员喜欢虚拟社区,并长期参与社区活动,与此同时,积极寻找成员的经济价值,通过提品和服务,取得经济利益。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成员会从最初的普通浏览者不断进一步发展成为建设者、使用者和购买者。但无论成员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其不断深入发展的关键在于社区里是否具有充分的交流和互动(我们把这种交流和互动简称为交互),这种交互既包括成员之间的,也包括成员和组织者之间的,成员通过这种交互可以获得个人自身价值的提升,组织者通过交互有助于掌握成员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促进成员的交易行为,获得经济利益。

在发展成员数量上,Hagel & Armstrong(1997)提出了达到临界数量的三阶段沟通策略(如图2所示),以帮助组织者在市场竞争中吸引浏览、促进互动、留住顾客,使其忠诚于社区。

2.组织者要素。组织者即金融机构,其在虚拟社区中应该扮演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由于网络信息量大、成员行为模式变化多端、法规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在虚拟社区管理中存在诸多难题,本文认为组织者的管理应从业务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开发、技术提升等方面着手开展。第一,不断创新,积极开发虚拟社区服务新品种,以客户为导向,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创新出具有个性的金融产品,同时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树立起自己的品牌。第二,加强金融网络体系的安全保障。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网络建设,实现金融机构自身高度信息化,开发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应建立可靠的金融机构内部网络和互联网之间的桥梁和屏障,强化防火墙和网络安全措施防止黑客入侵。第三,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能适应金融虚拟社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金融机构虚拟社区的发展需要既懂金融又懂网络虚拟社区的双栖人才,这样才能迅速、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并作出积极回应,尤其是管理层,因此应引进和培养人才,建立人才后备库。

3.资产和功能要素。Cothrel(1999)提出的虚拟社区发展三个关键因素中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区资产管理。但在构建虚拟社区资产和功能时,应研究成员的参与动机,并构建相应的资产和功能来满足成员的动机,才能吸引成员来参与社区,本文就第一部分成员参与虚拟社区的7种动机,提出在资产和功能上应具备以下要素:(1)信息。金融机构必须在其社区内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包括产品信息、业务信息、金融知识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等,使参与者能在社区中获取或共享。(2)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可以将其部分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的产品和业务提供给虚拟社区参与者,使其能利用网络的便捷来完成。(3)工具功能。为成员提供相关的一些如财务计算等的工具,结合社区资产,使其能够通过虚拟社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作出决策。(4)娱乐功能。为成员提供一些如游戏、图片、影像等的娱乐功能,使其在浏览内容、参与社区交互时,能感到愉悦和乐趣。(5)交互功能。这是虚拟社区运营的关键。通过交互功能,成员可以在虚拟社区与人交流,获得友谊和社会支持,同时在交互过程中,由于自己的贡献而获得其他成员甚至组织者的认同,自己的虚拟社区的地位得以提升,对于成员来说,当自己的价值观与其他成员的价值观相似时,就发生了内在化,因此,通过交互功能,可以实现成员社会联系、社会强化、内在化和认同感的动机。(6)成员管理功能。由于虚拟社区成员发展具有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成员其对社区的贡献不同,因此,社区应对成员角色进行管理。从组织者的角度来看,可以按照成员的参与水平和参与层次将社区成员分为四类:单纯浏览型。随意浏览,被动获取信息和娱乐内容;积极参与型。热心参与有其他人或组织者发起的活动或讨论;组织倡导者。发起讨论或规划活动,吸引其他成员参与;项目管理者。成为社区成员与组织者之间的中介角色,如版主。

在这四类成员角色中,金融机构本身可以担任组织倡导者或项目管理者,来对虚拟社区发挥引导和规范作用。

目前,各金融机构所设立的网站已经实现了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共享,客户可以在其网页上浏览信息、办理部分业务甚至实现产品的购买,如网上购买车险。但是交互功能和成员管理功能方面却是非常薄弱,尽管多数金融机构在网站上设有留言板和专家在线咨询业务,但是交互不多,来参与的人寥寥无几,有些甚至只有内部员工进行访问,访问频率也很低。

4.交互平台。交互平台成员实现交流和互动的虚拟场所,成员之间以及成员和组织者之间能否有效沟通和互动,是虚拟社区运营的关键。交互平台的构建关键是交互模式和交互机制的实现。

三、金融机构虚拟社区交互研究

对虚拟社区交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互模式以及交互实现机制两个方面。

(一)交互模式

按照互动的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可以将互动分为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Hoffman & Novak 2006,Coyle & Thorson 2001,Ha &James 1998)。人机互动又可以理解为是内容互动(Massey & Levy 1999),它是指虚拟社区成员对社区信息内容的互动(包括浏览、下载等),而人际互动是指成员利用电脑和网络利用实时聊天工具、留言板、电子邮件等进行的相互沟通。在人际互动中,由于角色的不同,还可以把互动分为四种类型(Langerak & Verhoef 2004),即成员之间的互动、组织者和成员间的互动、组织者和社区之间的互动、社区网站。而成员由于其在社区中的活跃程度和贡献程度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杨堤雅(1999)把虚拟社区成员分为8种角色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成员互动沟通模式。结合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交互模式(如图略),交互是通过社区网站发生的,在网站里有8种角色类型的成员,也有组织者,其中浏览者由于其处于成员发展的最低阶段,一般不参与交互,因此它只是在社区网站与网站内的信息发生人机互动,而其他参与者都会相互之间发生人际互动,不同的序号代表不同的交互模式。

(二)交互机制的实现

交互机制的实现主要借助于各种网络沟通工具,来实现成员、组织者之间的交互,目前,网络有种类丰富的沟通工具,有的以文字沟通,有的可以传递视频画面,本文按照沟通是否同步,将交互工具分为实时同步交互工具、异步交互工具以及其他辅助交互工具。

1.实时同步交互工具。包括聊天室、实时通讯工具以及视频会议工具等。聊天室提供了独立的网络空间供社区成员之间进行实时的多对多对话,进行信息的交流、情感的交流等,完全不受地域与时间限制;实时通讯工具如QQ、MSN等,可以进行一对一、多对多的交流,也不受地域与时间限制;而视频会议工具,通过视频可以看到对方画面,突破了早先只有声音、文字传递的局限性,大大增强了互动功能。

2.异步交互工具。讨论区、留言版、电子邮件、网络卡片等。讨论区内可以设定特定主题,让成员在讨论区内提出话题、张贴相关意见、提供信息等,留言版可以让成员在此宣告某事,社区借此形成社区成员与经营者进行相关事务的沟通渠道,成员还可以用网络卡片进行交流,另外通过寄送卡片可以吸引其他潜在客户的加入。

3.其他辅助交互工具。如社区成员的通讯簿、个人主页、网络相册、免费在线游戏、各类排行榜等,通过这些辅助工具,有助于成员之间的交流,为其提供帮助。

[本文为浙江省经济学会课题《金融机构虚拟社区构建及交互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立国.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范晓屏.非交易类虚拟社区成员参与动机:实证研究与管理启示.管理工程学报,2009(1)

3.郭朝阳,吕秋霞.成员参与动机对虚拟社区商业模式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9(1)

4.彭爱武,陈妞.网络金融发展研究.农村科技与经济,2009(4)

5.卢艳峰.虚拟社区互动沟通对购物意向的影响模式研究.浙江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