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金融生态范文

养老金融生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老金融生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养老金融生态

第1篇:养老金融生态范文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子女参保

一、引言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2009年9月我国开始试点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老有所养逐渐成为现实。与老农保相比。新农保的亮点之一就是规定:“凡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老人,不用缴费,就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①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一方面是要让农村老人都享受到由国家财力支持的养老待遇,另一面也是为引导更多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但在政策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虽处于同一试点地区的年满60周岁的农村户籍老人。有的没领到基础养老金的现象。

一些农村老人被排除在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之外.这首先就有悖于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而各试点地区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的理解不同.导致各地对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界定不同.从而又给新农保工作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除此之外。通过子女参保作为附加条件而实现的高参保率.还将使地方财政本来就困难的落后试点地区的新农保缴费补贴不堪重负。所以,为保证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新农保的长期施行.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修正并完善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一政策规定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产生的问题

1.有悖于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普惠性”是其重要特征。啵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建立“普惠式”的农村养老保险便成为2009年推行新农保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新农保的实际推行中,《指导意见》中有关“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的规定,却在事实上违背了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平。

根据规定。若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未参保,老人就不能领取基础养老金。这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自动筛选机制.从而导致部分老人成为这一惠农政策下的“边缘人”。当然,这并不是国家设计该参保缴费机制的初衷。提高参保率。增加养老基金积累,让更多农民享受到有国家财政支撑的社会养老保险才是其目标所在。但当面对这样一群因制度安排原因所形成的“边缘人”。我们就不得不对新农保所倡导的“应保尽保”或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目标提出质疑。因为这些现实与目标的偏差.已在事实上证明了这样的规定是有悖于国家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的。另外,社会保障还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可以达到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但新农保中关于老人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做法却使得一些农村老人被排除在基础养老金领取范围之外.这势必将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因为恰恰是这些被制度“边缘化”的老人(如其子女是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参保)。无论是依靠自我还是子女养老都缺乏保障。所以,他们才是更需要国家这部分基础养老金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人群。

2.由于新农保试点各地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范围界定不同,将给新农保工作造成管理上的混舌

据调查.由于新农保试点各地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理解不同。就导致各地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范围界定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所有与老人户籍在同一个村委会,年龄在l6---59周岁之间且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儿子、儿媳、未婚的女儿及入赘的女婿、女儿都属于老人应当参保的子女:第二种是老人所有的子女都应当参保;第三种是根据户籍登记情况,与老人户籍在一起的子女必须参保。又由于目前新农保还处于县级统筹。所以。即便在同一省份的各地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的范围界定也不尽相同,这必将给新农保今后的省级或更高层次统筹带来困难。

从政策执行效果看.三种范围界定标准是各有优劣。第一二种界定从短期看.有利于扩大新农保覆盖面,增加了养老金的积累。但从长期看,这样的规定(尤其是第二种)已带有半强制性缴费性质,破坏了新农保自愿参保的原则,也侵害了老人的权益,会给新农保的长期推行造成心理抵触和不稳定影响。第三种界定虽然对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界定要小些,但实际中,又出现了部分不愿参保的子女为不影响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而提出与自己原本同一户籍的老人“分户”的

现象。而且在有的地区,这种“分户”现象还愈演愈烈,使得“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不仅没能起到提高新农保参保率的作用。反而给当地的户籍管理部门增加了工作负担。不仅如此,部分农民利用“分户”这种“搭便车”行为来逃避参保.还将造成一定的社会道德风险。进而给新农保的实际管理工作造成混乱。

3.通过“捆绑式”缴费机制实现的高参保率,使地方财政困难的落后试点地区参保缴费补贴不堪重负

已有调查数据显示.自新农保试点以来,部分地区新农保参保率已高达90%甚至接近100%。对于这样的成绩.我们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又不能不思考:这90%或者近100%的参保率背后。“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带有附加条件性质的规定所带来的参保贡献又是多大?尤其是在那些经济不够发达.农民参保意识比较薄弱的试点地区。

事实证明,在这些地区,影响许多中青年农民参加新农保最直接或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让自家老人能够领取到国家的基础养老金。而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提高了当地的新农保参保率。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农民都出于这样的目的而参保时,则会导致当地财政的不堪重负。因为按照新农保<指导意见》规定。地方政府每年至少要给新农保参保人不低于30元的缴费补贴(也即通常所说的“进口补”)。在那些地方财政困难的落后试点区.按照每年最低30元的缴费补贴算,每年给参保人的补贴就不是个小数目。再加上通过附加条件来达到的高参保率。就更会远远地超过其实际的财政负担能力。这样,一旦形成养老金的资金漏洞,地方政府给参保人的缴费补贴也就难以兑现,那整个新农保政策的执行也会面临难以为继的危险。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虽然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做法出现了上述种种问题,但总的来说,这样的规定是符合中国农村目前实际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民不同于城镇职工.很多没有用人单位.故参保的随意性很大;二是我国农民社会养老意识薄弱,对新农保政策也缺乏了解。其对参保的抵触性也很大。如果国家不实行这种引导性甚至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参保政策.估计新农保在试点阶段就会遭到“冷落”,到老龄化危机真正到来之时.国家和个人都将无从应对。所以,在目前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不能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加以完全否定。当然,也不能对该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置之不理。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这一政策。笔者的相关建议主要有:

1.缩小并明确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要求只要与老人同户籍的子女参保,老人就可领取基础养老金

这样的规定.大大降低了农村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的门槛,更多老人纳入领取之列.同时还可减轻因各地政策不一带来的社会不公和新农保管理工作的混乱。为使此建议真正发挥作用。笔者还建议配以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国家要在新农保《指导意见》基础上,以政策形式对新规定的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加以明确.从而避免各地区再存在不同理解。二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坚决杜绝与老人同一户籍的子女因不愿参加新农保而与老人“分户”现象的发生。三是各试点地区政府要重点关注被排除在农村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优抚等范围之外的缴费困难群体.让他们不要总是成为优惠政策的“边缘人”。对这类人群,在实际调查前提下,可以为其代缴部分养老金.使他们也能够参加到新农保中来。

2.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快社会保险法等与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出台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实施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大部分农民对此还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再加上老农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农民还担心自己参保会重蹈覆辙。所以。在广大农村加强对新农保的宣传乃当务之急。对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政策的宣传.一方面是要向农民讲明国家制定该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大家积极参保.同时还需向老人的参保子女说明,子女缴费是在为自己以后积累养老金,老人基础养老金并不会挤占他们所缴纳的保险费。这样让农民们了解到政策的有利性.更多的农民就会自党参保,也才能有效避免上述“捆绑式”参保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加快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出台也有利于解决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产生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法律对新农保的参保范围、基金筹集、养老金待遇以及基金监督管理等作出规定。所以,政策执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在“捆绑式”缴费机制下.即便是已参保的农民也还有许多的顾虑。如自己所缴纳保费的安全问题、养老金的待遇水平问题、新农保与其他养老制度的衔接问题等。这些顾虑,都可能成为今后已参保农民退保的影响因子。所以,通过“捆绑”带来的高参保率.并不能成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长久之计。只有权威性的相关法律制定出来。才能给农民带来“定

心丸”的作用。届时,即便没有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硬性规定.农民们也会积极参保的。

3.充分发挥农村其他惠农政策的帮扶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让更多农民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是解决上述问题走出“捆绑式”缴费模式的根本出路

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农民收入较低。缴纳保费对于一些低收入家庭来说。增加了经济负担。在温饱问题没有或者刚好得到解决的时候.很多中青年农民并没有为今后的养老问题作过多打算.他们更关注当前的问题.如: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的赡养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等等。所以。国家应充分发挥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补等现有惠农政策的帮扶作用,帮助农民解决好当前困难。同时,还应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的投入。增加粮食产量并帮助中青年农民充分就业等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只要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困难并使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其自然就有参保缴费的能力。对老人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一做法也会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从而由被动参保变为主动参保。至此,上述种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强化新农保基金的安全监管,确保资金保值增值,这是新农保持续稳定发展的长久之计

新农保个人账户上的资金积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个人年轻时所进行的养老储蓄。因此。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必然是每个参保人都要考虑的问题。而从国家层面来讲。对于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拥有充足的养老基金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国家要拥有充足的养老基金,那就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保。所以,保证农民缴纳保费的安全性并提高其收益率则又成为了国家解决养老金积累问题的关键。而这样,也才可以使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种权宜之计被真正的长久之计所替代。

第2篇:养老金融生态范文

一、我国养老金改革面临的矛盾问题相互交织

(一)养老金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养老金收支缺口增大和地区差异显著

在我国养老金制度由现收现付转为部分积累制时,没有明确隐性债务的解决途径,希冀通过提高缴费率来达到制度运行中的自行消化。然而,在人口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大背景下,社会统筹账户入不敷出,出现统筹账户挤占个人账户的问题。养老金未实现全国统筹,又进一步放大了不同地区的收支差距。目前,存在大量资金结余的省份大都是人口流入地,这些地区利用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入的窗口期进行征缴扩面,短期内获得丰厚的收入红利,但长期看,不能改变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后制度面临的财务失衡风险。由于大量流入的年轻劳动力将在未来10―20年内逐步老化,养老金财务压力可能被骤然放大。

2、个人账户做实试点停滞不前

探索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进行了十几年,但截止2011年底,做实的只有2703亿元。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做实改革试点停滞不前,中央已允许个别省份从做实的个人账户中取钱来补足统筹部分所缺的资金。

3、养老金保值增值压力大

国家对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实行严格管制,由财政专户管理,只能购买国债和转存银行定期存款,投资渠道单一,个人账户养老金回报率普遍维持低水平。从全国层面看,2011年底,基本养老金累计结存1.9万亿元,其中,90%以上基金资产是银行存款,投资于国债的比例不到10%。十多年来,基本养老金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同期通货膨胀率为2.14%,实际投资收益为负数。为增强养老金保值增值能力,一些地方如广东省,已将部分基金委托于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

4、双轨制下的待遇差距及企业职工的行政“调待”机制

由于企业和机关事业养老金制度改革不同步,制度模式、待遇计发办法和调整办法都不同,从2001年开始,两个制度间的待遇差距不断扩大,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约为80%,大大高于企业职工的约50%。为平衡这一差距,自2002年起,国务院已决定连续1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年均提高幅度为10%。这种行政指令性“调待”方式短期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导致社会对于养老金待遇调整的预期不明确,离散了原有制度设计的收入关联关系,也导致政府必须进行刚性的待遇提高,显著增加财务压力。调整待遇标准计算方式不科学,存在逆向转移支付的可能,对于特定群体调整缺乏公平性,已经导致了在职职工工资与养老金待遇倒挂的问题。

5、统筹层次提高面临多重利益博弈

从1995年开始,国务院多次提出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但实际进展并不顺利。截止2012年底,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陕西、青海、等省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绝大多数省区还停留在建立省级、地市级调剂金阶段,个别省还未建立省级调剂金制度。统筹层次的提高,对于养老负担轻的地区来说,意味着部分资金无法自行掌控,而对于养老负担重的地区来说,则意味着一部分财政养老兜底的责任可以不用承担。由于欠发达地区在实行省级统筹时,得到中央财政补助的资金,目前已经实现省级统筹的地方大多属于欠发达地区。为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中央财政从1998年开始建立了养老保险补助制度,补助资金从1998年的20多亿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2100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38%。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老年人口比重较高的地区,为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各级财政按照“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原则分解任务量,使得原来已经提高的统筹层次又逐级降低,成为市级统筹,甚至是县级统筹。

6、缴费率总体较高和地区差异显著

与多数国家比较,我国社会保险费率偏高,给企业和参保者带来了较重负担,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促使单位和个人规避缴费。养老保险费率各地差距也较大。截至2011年底,全国实际执行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共有16种标准,最高为22%,最低为10%,有8个省份尚未实现省内费率统一,有的省份标准多达12种。缴费率地区差距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企业负担不平衡,地区发展机会不公平。中央财政补助金在支撑着分割的养老制度运行,中央财政的补贴实质上是留在了少数几个发达的盈余大省,而其低缴费率一定程度上是由年轻外来务工人员支撑的,这就使得发达地区获得额外的发展红利。相关研究表明:2010年平均每个跨省流动人口为打工地“创造”的养老基金收入为3424元,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等省份,外来注入人口因素造成基金结余率上升超过10个百分点。

7、企业年金和个人自愿保障发展滞后

养老金发展长期注重政府,忽视市场,决策层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一直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及运行情况,对应由市场起作用的企业年金和个人自愿储蓄保障的关注不足。2011年,企业年金覆盖率仅有0.36%,只有不到5%的城镇就业人口参加了企业年金计划。90%以上的企业年金基金来自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还不到总额的1%。小规模企业尤其是人数少于500人的企业,普遍缺乏企业年金制度。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规模小,产品重理财、轻保障。

(二)养老金制度改革迫切需要顶层设计

1、养老金改革面临的问题相互交织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养老金收支缺口大,财务风险突显。受统筹层次低的影响,收支缺口和缴费率的地区差距都较为明显。在现有养老金投资管理体制下,基金保值增值面临挑战,使个人账户做实试点难以推进。同时,由于要确保养老金足额按时发放,必须维持较高缴费率,这就使人们用于养老的资金更多集中于基本养老保险,挤占企业年金发展空间。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滞后,又增加了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阻力,增强了行政性“调待”压力。养老金收支缺口的增大、较高的缴费率都与转制成本有关,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已有2000年国有股减持的教训,2000年成立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但养老储备资金何时启用仍是未知数。

2、养老金制度自身长期平衡发展的需要

养老金是一个人在不同生命周期和不同代人之间的收入――消费平滑制度,更多地受人口老龄化程度、退休年限、投资收益率等长期因素影响,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考验。然而,我国养老金制度的长期平衡需求正在受到一些政策性规定、行政考核等短期因素的影响,威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如地方政府通过扩面征缴来缓解短期支付压力,增加长期支付风险;养老金保值增值的长期投资需求与短期政治安全考虑之间的矛盾等。

3、地方探索创新的空间日益受限

1997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国统一后,各地原有的实践探索有所消减,地方政府不再具有大规模改革的权力,缺乏制度创新上的积极性,但仍是养老金的运行和管理主体,这就使得养老金的运行和管理涉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些深层利益博弈。欠发达地区“搭便车”和发达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并存,突出体现在缴费率、统筹层次、基金保值增值等非常具体的问题上,需要中央政府的统筹安排。

二、养老金改革任务的逻辑关联分析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养老金改革任务

一是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就否定了很多地方实际操作中的混账管理现状,稳定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模式并逐渐定型;二是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肯定个人账户制度,改变过去多年提出的“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要求,指出目前个人账户制度存在着缺陷,其实现形式和内容有待完善;三是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明确了统账分账管理,养老金自身要与财政保持一定距离,并注重长期精算平衡;四是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按照统账结合的基本模式,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建立体现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职业年金制度;五是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六是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以职工和居民收入为基础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水平,建立综合考虑收入增长、物价变动等主要因素的正常调整机制;七是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八是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综合考虑我国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变化趋势和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要求,采取与此相适应的渐进式调整延迟退休年龄办法,逐步完善职工退休年龄政策;九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十是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十一是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二)养老金制度改革是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关键变量的调整

养老金制度改革主要任务中,制度模式确定是战略层面的,制度体系完善是战役层面的,关键变量调整是战术层面的。任务一奠定了制度基本模式,坚定了制度信心,其余所有改革任务都以此为基础展开,是战略层面的改革。涉及制度体系完善的改革有任务二、三、四、五、九、十、十一。其中任务五、任务十一是增量改革,推进城乡统一制度建设,是出于城乡居民公平社保权利的要求;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是为提高制度的可持续性。任务二、三、四、九、十更多是存量改革。任务六、七、八是在制度体系下的关键变量调整,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障费率可以为多支柱体系发展让渡空间,也可以平衡不同地区的缴费负担,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激励缴费,降低当期支出,有利于缓解支出压力;科学合理的待遇调整机制可以使退休人员公平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也有利于平衡不同群体利益矛盾。

(三)养老金制度改革主要任务间的相互关系

养老金制度各项改革任务是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的,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可能对其他改革产生影响,同时又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

第一,如何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决定了基金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财政投入的责任界定。如果采用“现收现付的名义账户制”,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可以有多少资金用于投资运营存在不确定性。若将企业和个人缴费全部纳入个人账户来投资运营,实质上是改变了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若只将现有8%个人缴费形成的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国家还需要设定一个保底利率,相当于国家承担最终责任,这都影响基金投资管理运营的模式和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如果 “做实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需要在做实基础上才能运行,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做实资金的财政压力;二是基金投资运营的风险,在国家强制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下,需要财政兜底责任。

第二,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要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为条件,将推进企业年金快速发展。在现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缴费20%、个人缴费8%的情况下,仍有很多地方出现收支缺口,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将使收支缺口进一步扩大。由于收支缺口地区差距明显,在大数法则作用下,提高统筹层次将在全国范围统筹调剂使用养老金,平衡收支缺口差距,据相关测算,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将使养老保险缴费率下降10个百分点。缴费率的下降也会让渡企业年金发展空间。

第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要求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健全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保待遇调整机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要统一进行改革,但不能够削高补低,降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水平向企业看齐,那样的改革注定难以成功。因此,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统账结合的养老金制度,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目前我国现行养老金体系面临的最大不公平问题是机关事业和企业人员间养老待遇差距问题,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保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重点是保持合理的机关事业和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差距,逐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

三、养老金改革任务的配套关系分析

(一)需要配套条件的改革

在现有制度不变的基础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才能为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提供条件,也只有降低了费率,企业年金发展空间才会增大,才可能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为统账结合模式奠定条件,当然,也可以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优先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保障改革后的待遇水平不降低,但这会使双轨制带来的不公平问题更为突出,影响第六项改革任务的实现。机关事业养老金制度改革后,才可能在不同人群间建立合理的社保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

(二)相互影响制约的改革

完善个人账户的方向确定需要考虑基金投资管理运营和财政投入,而个人账户的发展方向也对未来的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和财政投入产生重要影响。

(三)相对独立的改革事项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是相对独立的改革事项,一个是增量改革,一个是关键变量的调整,不需要更多的其他改革的配合即可完成。

四、养老金改革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从养老金改革实践进展及面临的主要障碍出发,分析养老金制度改革主要任务的可行性(见表1)。

五、养老金改革的重点和优先序

养老金制度改革应以牵扯性大、群众普遍关注和见效性的改革作为突破口和重点:一是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这是各项改革任务的逻辑起点,对其他改革任务的牵扯性大,且可很大程度上增进制度的公平性。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这是群众关注的养老金重大公平问题,它可以成为倒逼养老金制度深化改革的楔子,既可使企业职工受益,又可促进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三是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这是促进城乡社保公平发展的重要改革事项,且是相对独立的改革事项,见效快并已开始实施。

(一)“一步到位”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不需要从市、县级统筹到省级统筹再到全国统筹的步伐,可“一步到位”实现全国统筹。一是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收统支为核心,实现制度统一化,包括:统一缴费基数计算口径,统一企业缴费率,统一征缴收入,统一待遇支付,统一制度运行规范与监管,统一经办机制与信息系统。二是实行统账分离并平行运行。企业缴费全部纳入社会统筹账户,社会统筹账户基金归国家统一管理,采取现收现付财务模式,提升制度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代际间的共济性。养老金制度转轨带来的隐性债务可通过社会统筹账户在发展中逐步解决。三是在对一定时期内收支状况进行精算平衡分析基础上,确定统一的企业缴费率,可确定在12%―20%之间。四是明确中央政府为责任本位并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缴费形成的社会统筹账户不足于当期发放时,由中央财政补贴解决。五是明确历史结余和亏损的处理方式。实行新旧财务分离,在全国统筹前已经积累的养老保险基金均明确为地方所有,凡是全国统筹之日前出现的收支亏空,由中央、省级政府与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分担。六是构建适应全国统筹的垂直管理体制。设置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家养老保险总局,全面负责经办基础养老保险日常业务与基金管理工作。将现有各省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中的养老保险经办任务和人员的一部分独立出来,建立国家养老保险地区分局。

需要注意的是,全国统筹不是万能良药,它可以为适时适当降低缴费率奠定基础,有利于缩减不同地区的养老金收支缺口,有利于推动实现统账分离管理,但它无法降低未来的支付压力,仍需要完善个人账户制度设计来共同防范老龄风险。从完成这一改革的障碍来看,重在打破利益格局,需要将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与完善个人账户制度相结合,调动地方积极性。

(二)做实做小个人账户,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分账管理

如何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是采取“名义账户”还是“逐步做实账户”?判断的依据在于哪种形式有利于“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

表2从一般意义上对两种方案的优劣进行比较,不同方案的具体效应如何还取决于制度设计。在现有统账结合制度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做实个人账户存在的困难,一方面是资金问题,即使是分期做实,给中央和地方的财务压力也很大;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缺少做实的动机。现有养老金投资管理体制下,做实基金大部分只能存入银行,且对做实的地方,中央没有明确的激励措施,地方政府缺乏做实动力。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做实个人账户是制度“补漏”,在短期政治生态下做实动力也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张做实做小个人账户,需要的制度配套设计有:一是完善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国家规定最低强制个人缴费率下限和上限,近期可规定下限为3%,上限不超过8%,具体费率由省级政府在全省范围内统一确定。远期可适当放宽上限费率,鼓励多缴多得。二是解决做实的资金问题,吸收各地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经验教训,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进行分账管理,个人账户本就是个人缴费形成,完全可当期做实。三是完善做实的动力机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进行分权,由各省区政府负责进行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运营。四是统一规定个人账户基金投资回报率,以便为个人账户所有者提供公平、稳定的安全预期。五是改革养老金投资管理制度,进行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投资风险由地方政府承担,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同时完善实账运营、投资收益、受托人管理等问题。

在以上政策组合下,做实做小个人账户的优势有:一是做小个人账户的当期财务压力小;二是与现有各地做小做实改革试点可以有效衔接;三是与财政保持一定距离,完善多缴多得机制;四是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给地方政府足够的作为空间。因此,做小做实个人账户是完善个人账户制度的一个较为明智的政策选择。

(三)统一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第3篇:养老金融生态范文

中国未富先老

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于2011年4月28日截止。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公布了“六普”的主要数据。

这次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按照国际惯例,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例达到7%,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也采用这个标准。从各省份“六普”数据中我们看到,在65岁及以上人数占比一项中,达到10%的省份有6个,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时增加了5个。越过7%“红线”的省份已经达到了26个,比10年前过“红线”的省份多了13个。而低于7%“红线”的仅有广东、宁夏、青海、新疆、等五个省份。对比10年前的“五普”数据,老龄人口比重前五的省份已经由原来的东部地区开始向全国范围扩散。“五普”显示,65岁以上人口占比最高的五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为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北京市、天津市,比例最高的上海达到11.5%。这些省份主要位于东部地区。10年后,65岁以上人口占比前五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是重庆、四川、江苏、辽宁、安徽,其中,比例最高的重庆为11.56%。这五个省份已经不再局限于东部地区,而是在中国四个不同的区域。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趋势,然而由于历史、社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又有自己的特点: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根据“六普”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为1.77亿,是世界之最。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比发达国家地区的老年人口总和还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而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中国正在跑步迈入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达国家的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现渐进的步伐,当其65岁人口占7%时,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而中国的人均GDP仅为800美元,可以这样说,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中国是未富先老。老年人口高龄化情况明显。预计到2015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高龄化进一步加速。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生活自理能力差,更加考验社会的养老保障水平。

中国养老面临空前压力

每年的重阳节前后,老人们会得到格外的关注:领导慰问,亲友来访,政府送来津贴礼品,这些都会让老人家里和养老院里热闹一番。但老人脸上的笑容、节日的喜庆气氛、社会的一时关注,却不能掩盖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不能缓解养老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不能化解老人缺养的现实问题。更何况,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时候就已经“未富先老”,这意味着社会能提供的资源非常有限,各方面对此的准备也显得格外仓促。

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

中国老年人口是高患病、高伤残、高医疗费用的群体,他们消耗着近80%的医疗资源,医疗费用占整个GDP的8~9%。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占其一生医疗支出的约2/3。老年人平均健康寿命仅占寿命的70%,而长达10年左右几乎被各种大小病痛所困扰。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由2000年2260万增至2012年4000多万,增长近一倍。由此导致医疗保险支出急剧增加,2012年达2030亿元,比2004年上涨235%。

虽然经过了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医疗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城乡、区域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保障体系与医疗公平不相适应等。由于医疗资源分布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特别是医疗卫生技术人才明显集中在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这就使得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落后,老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而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全国只有享受国家公费医疗保障的少数人得到了较实在的医疗保障,其他均处于一种较为脆弱的医疗保障之中。居民看病自费比例逐年攀升,个人负担加重,医疗公平明显不足。从实际医疗消费看,一些老人即使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但由于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设置的门槛过高,参保老人自付医疗费用比例高,很多老人患了大病、重病或慢性病,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支付就会严重不足,且存在较大缺口,参保老人不得不用现金支付很高的医疗费用,这给低收入和多病老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对医疗费用承受能力提出更高挑战。

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还存在“两低”现象,即养老保险覆盖率较低、统筹层次低

从参保人数来看,在中国,纳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人群只占总人口的15%,低于20%的国际最低标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理论上应当覆盖全体公民,但目前实际覆盖率还很低,城镇职工2.7亿人中,参保的有1.8亿;城镇非从业居民2.4亿中,参保的只有3千多万;农村居民7.6亿人参保。

从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和支付看,不同身份和不同地域的就业者差别也极大。就不同身份来说,对于公务员以及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就业人员,个人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金,这部分人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主要来自国家财政预算;对于其他事业单位,特别是已经改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其职工按照企业职工缴纳和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对于企业职工而言,其基本养老金又由两个部分构成:社会统筹账户基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其缴费和使用也均由两个部分构成;对于城镇个体工商业主及城镇个体工商户从业者和零散就业人员而言,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退休后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这样的参保方式也造成了被保险人队伍的参差不齐。

除了上述规定本身对不同劳动者的差异之外,为了照顾到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一事实,国家有关养老保险体制的政策法规在一些具体操作方面也给了省、市、自治区一定的自。

目前由于还没有建立起国家层面的养老统筹格局,绝大部分还是市县级统筹,个别省份建立了省级统筹,养老保障制度的“适用性”和“便携性”差,有关养老保险具体的改革方案、政策制度和基金的调剂等问题都是由地方政府决定,而各地在缴费和待遇标准等具体政策方面千差万别,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养老金积累已达几百个亿,而老工业区及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却收不抵支,养老基金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剂,致使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而各地根据自身情况所制定的一些地方法规则使全国养老保险体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进一步遭到破坏。

由于养老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中国养老保险收支严重不平衡。据统计,1980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为10∶1,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锐减到3∶1。此外,每年新增退休人员300多万人。有专家指出,虽然现行的一些新规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迈出了扎实的一 步,可是要解决中国养老金危机, 从长远看来,还必须使巨额的隐性债务缺口有所着落,使国家统筹和个人账户上有所积累,否则,光靠当期财政补贴难以应付老龄化高峰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如果现行政策不尽快改变,社会统筹养老金收支均衡赤字将在2016年后凸显。

养老资源严重缺乏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得最快、老人最多的国家,养老已经成为中国年轻人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随着计划生育这代独生子女的双亲衰老,越来越多的“4+2+1”模式家庭,将面临经济上、时间上等诸多的养老问题。

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养老的主要方式。然而,独生子女政策造就的“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注定了这种方式难以为继。“80”后们结婚后面对的是两个人要赡养四个老人,甚至更多,其间的紧张和压力已经日渐体现,加之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新旧思维变化,造就了儿女和老人在赡养上必然的差异态度和行为冲突。尽管社会养老在中国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但在信奉“养儿防老”的中国,把失能老人送进养老机构仍是很多家庭不得已的选择。

尽管近年来中国养老服务事业有所发展,但与老龄化进程加速、社会养老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仍不相适应。养老资源紧缺、服务水平低下、体制机制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三道“门槛”。

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老年人口为1.69亿,养老床位约250万张,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不到15张,不仅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约70张的水平差距很大,也低于有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20至30张。

目前,中国大多数民办养老院还处于投资阶段,大多数养老院都是靠对租用的民房仓库或闲置房屋进行改建,不但存在环境差、设施陈旧简陋等问题,很多建筑设计也不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且往往因缺乏资金无力改建或因受场地限制难于扩建。

另外,中国养老服务大多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照料上,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单一。民办养老院的服务相对落后,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护理人员缺乏,一个护理员往往服务七八个甚至十几个老人,使老人无法得到精心照料。

虽然各地都认识到了养老产业的可观前景,但不少民办养老机构都反映,作为民办福利机构,虽然国家政策表示要给予支持,但目前基层政府和部门管得多、服务得少。

一位民办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她创办的养老公寓是当地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试点,但还是障碍不少。有些部门认为社会福利事业是政府的事,怀疑企业参与的动机,处处设防。一些民营养老机构还反映,国家对福利机构用地、用水、用电的优惠在多数地方成了一纸空文。

由此可见,当前中国的养老服务业要健康地发展,就必须要扫清体制、机制障碍,按照政府与市场相互支撑互相促进的思路,政府负责提供基本的养老经济保障,通过市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既保证公益性与福利化,又促进养老市场健康发展。

探索中国养老出路

目前,中国有三种养老模式——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探索中国养老出路,并不是摒弃这三种模式,而是改善这三种模式,关键在于这三种养老模式真正能给老年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机构养老

主要的养老机构就是敬老院,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老人不愿意选择到敬老院养老。除受传统观念影响外,受访的老人表示,去敬老院养老不自由、饮食不卫生、服务不到位,在敬老院消费远远高于在家养老。敬老院自身硬件设施差、服务产品单一、可供老年人精神养老的条件缺乏,成为很多老人不愿意到敬老院的一大重要原因。

很多敬老院入住率不到一半,经营不佳,难以满足老人养老的需求,原因还是养老机构自身问题。在经营不佳的状况下,只能低成本运行。而低成本、低服务,最后导致需求方减少。其实,养老市场存在很大的供需矛盾,首先是人才缺乏,包括高端的管理人才、普通的照料人员和护理人员。加上大家对养老业的陌生,很少有人会投资养老市场,这就导致低成本运行,所提供的也是不完善的服务。

养老不是没有需求,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关键是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产品。养老不只是三餐一睡、一张麻将桌,养老机构应该是一条龙服务,应该兴办老年学校、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医疗康复中心,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让老年人在养老机构里真正的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老人的孤独感和对生命消亡的恐惧感。除了精神照料,还要满足老人多层次的需求,老人们是需要交流、沟通的,是需要运动的,关键是怎样科学、合理的安排。现在居家养老模式中的“日托照料”,就是体现出对老人的精神照料、饮食照料、运动照料、疾病照料,个人爱好、个人兴趣、健康状况等全方位的照顾。

另外,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家庭照料”也很关键。“家庭照料”不只是需要一个保姆,因为保姆做不了一个专业护理人员的工作。比如,老人得了疾病从医院回到家后,能吃什么?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吃药?甚至在看护的过程中,出现病情的反复等,这些问题是需要一个专业的医生或者具有护理经验的人员对其进行照料,才能够解决的,更重要的是保姆难以解决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

但是,居家养老模式并不完全能解决老人的生活问题。有很多老人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的,他们更希望能够有一个地方可以住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应该到养老机构去,就应该到看护中心去。但是,我们又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去建那么多的养老院,所以建一些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让不同层面的老人都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养老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而且,现阶段让所有的老年人都选择去养老院养老并不现实,更多的老年人还是要居家养老,但是现在的居家养老概念需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它更主要是一种借助社会力量的社区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

较之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模式有明显的优势。因为社区能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需求,通过社区成员和志愿工作者的调查,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此外,社区作为家庭之外老年人生活的第二空间,有利于老年人形成自己的人际网络,熟悉的环境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沟通感情等。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社区养老,将其列入地方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成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对社区养老服务产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税收优惠,降低其运营成本,使其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加大资金投入,给予财政支持,建立专项基金,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助,保证社区养老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

近年来,中国已经开始考虑在住宅设计上逐渐适应社会老龄化的发展,比如有些社区提倡创建无障碍社区等,目的就是为了给老年人以及行动不方便的人群提供方便。同时,卫生间内做好防滑措施,房屋应当宽敞明亮,屋内光线充足。另外,在老年人家中安装报警系统,报警系统可随时与社区工作人员或者小区保安进行互动等。

不仅仅住宅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社区更要注重老龄化发展的趋势。作为老年人主要活动的场所地,社区应该尽可能地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娱乐场所,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同样,一些社保方面的专家认为,以社区为核心、家庭为基础,专业的老年卫生机构为依托,集预防、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为一体,构建社区-家庭双向互动的养老体系,是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一种方向。

资料:主要发达国家养老启示

美 国

在美国,虽然社会非常发达,但是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真正进入机构养老院的只有20%,其余都是家庭养老。很多美国老人都拿着退休金到风景优美、适宜养老的国度、地区养老,如美国的退休老人到佛罗里达、夏威夷、墨西哥海滨购房长住,安度晚年。

目前在美国的一些地方,“以房养老”已被许多美国人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养老方式。美国是“以房养老”模式的鼻祖。许多美国老年人在退休前10年左右就开始为了自己的养老而购买房子,然后把富余的部分出租给年轻人使用,利用年轻人支付的房租来维持自己的退休生活。由于美国的房屋出租业比较发达,美国人支出的房租大约占个人支出的1/4到1/3,因而房屋出租的收益也比较可观。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和一些金融机构向老年人推出了“以房养老”的“倒按揭”贷款,至今已有20多年的经验。“倒按揭”发放对象为62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三种形式,前两种与政府行为相关,后一种则由金融机构办理,不需政府的认可手续。除美国之外,加拿大也是“倒按揭”贷款业务发展比较快的国家之一。

美国伊萨卡市是纽约州下属的一个相当于县级的小城市。全市人口约4万多人,其中有一座规模中等的养老院,生活着约100位老人,这所养老院属于中上等水平,是全美养老连锁企业之一,每位老人入院前要交纳一笔不菲的费用。养老院拿这笔钱搞投资以创值、增值,他们的股票还上市,这些都由经济专家管理和经营,并得到政府的支持,所得大部分用于养老院事业。老人用卖掉自己房产的钱来安度晚年,他们不为子女留遗产,也不给子女增加负担。

养老院设备齐全,环境优美。院内有图书馆、大礼堂、舞厅、音乐厅等各种活动室,餐厅是自选式的,能自理的老人可以到餐厅选择爱吃的食品,不能自理的有专人推着轮椅到另一个餐厅用餐。大院内种满各种树木和鲜花、室内走廊宽敞明亮,摆放多种绿色植物和花卉、两侧墙上都装有扶手,每隔不远就有舒适的座椅。老人的子女也经常来养老院看望他们的父母。

为了防止老人整天生活在暮气沉沉的氛围中,他们把幼儿园请进养老院、孩子们的餐厅与老人的大餐厅在一起,他们的欢声笑语给老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活力。有的老人没事就到幼儿园来看孩子们嬉笑打闹。一些有能力的老人,每人亲手钩织一个毛线的小被子,送给幼儿园供孩子们午睡时用,而孩子们通过与老人的接触也潜移默化地了解到,除爸爸妈妈以外,还有这样一个人群,就是爷爷和奶奶(因为在国外极少有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这对培养孩子们的爱心也是有益的。该院还定期把动物园里的小动物运来,供老人和幼儿园的孩子们参观。还定期举办音乐会,一些被护理员推着轮椅来的老人,虽不会和大家一起唱歌,但可以看得出,他们的情绪也受到感染,变得愉快兴奋。

尽管中美养老社区产业环境不同,但是美国的案例至少有以下启示:首先,在中国养老社区看似前途无限,但是这笔钱未必好挣。在具体运营过程中,各种服务细节千头万绪,能否打造成熟的产品是成功的前提;其次,介入养老社区产业应理性规划,切忌一哄而上,尤其应注意财务风险,稳健扩张;再者,无论“重资产”模式还是“轻资产”运作,老年社区的生意要长远,只有回归到基本的服务品质,才是王道。

欧洲

欧洲的国家政策倾向于让老年人居住在独立的公寓中。建筑将三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城市意味、社区功能和生态目标。代表楼盘有荷兰弗莱德利克斯堡老年人公寓。通过建筑元素的集合处理,让老年公寓不显孤独。

异地养老、跨国发展养老产业在欧洲渐成潮流。挪威的卑尔根、奥斯陆、贝鲁姆等市已经先后在西班牙南部开设了大型养老公寓,那里低廉的地产价格,充足的阳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老年人。北欧其它国家的老人到西班牙养老,看中的不仅是那里的自然环境,还有功能齐全的养老设施、良好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保险服务等。与此同时,西班牙的实业家们也盯紧了那些希望来西班牙养老的北欧人的“钱口袋”,异地养老实在是一项互利双赢的好事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老年人所认可。

欧洲养老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不仅仅吸引了欧洲的企业,许多欧美一流的大公司也开始抢滩登陆。全美最大的老年人生活服务提供商加国安老院,已在德国开办9家联合企业,在英国开办了15家,正在开发西欧市场。该公司在伦敦附近开设的一家老年公寓,每月的费用虽高达4000英镑,但仍客源不断,经营业绩一路飙升。

据欧盟和美国退休者协会2006年的一份报告,在挪威、荷兰和丹麦,96%的老人独居,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巨大。在英国,居家养老服务是老龄产业最活跃的一个因素,价值110亿英镑的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多数被大公司控制。这个市场在德国也很强盛,目前有10000多家养老院为体弱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服务老人数量近8年内上升了23%。

英国的老年社区建筑规模大,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开设的课程和组织的活动超过80种以上,具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与功能区划分,是集合了居住、商业服务、度假疗养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社区。英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银发”时代的国家,对老年人采取的社区照顾的模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这一模式,对于逐渐步入老龄化的中国,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现在,英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0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75岁以上的老年人亦有370万。英国人的平均寿命,男性已增至71岁,女性更是增至77岁。如今英国已出现了一些“老年人城市”,如贝克斯希尔、海斯汀、伊斯特邦等,这些度假城市风景如画,退休的老年人纷纷迁入安度晚年,城市中老龄人口已占20%~50%。

在丹麦,目前最流行的是自助养老社区(DIY),环境优美、设计精当。在那里,老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约上老友,或是志趣相同的伙伴住在一起,一块儿钓钓鱼、养养花,共同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独享的公寓,共享的餐饮、花园,个性化的小手工艺车间、小农场等,老人们只要想到的,在这儿都能得到充分地满足,他们还可共同租用特别的照料服务,这种社区在哥本哈根郊区每月要1000欧元。

德国的养老社区特点是老年住宅与养老院相结合。德国老年产业分为两种体系:社会住宅体系,养老院体系。社会住宅体系里的老年住宅,内部多为无障碍设计,政府对老人住房采取补贴措施。在生活援助方面,老年住宅房产主与民间福利团体签订提供服务的合同,该合同可成为房产主获得建设资金贷款的融资条件。养老院体系里的老年住宅是一种接近住宅形式的养老院。在规划上,设计者把社会体系的老年住宅和养老院毗邻建设,以便在设置服务网点和急救站时,两者能共用。

亚洲

日本老龄人的生活质量是在良好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的。提供无障碍设施的老龄人住宅产品、具有看护性质的老龄人住宅产品、能和家人共同生活(二代居)的住宅产品。代表楼盘有港北新城,老年人住宅产品与其他租售性质的住宅产品混合设计在一个生活社区内,突出自助自理。

据日本总务省2001年6月公布的人口统计,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达2227万,占总人口的17.5%。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方式也逐渐由家庭走向社会,其中,把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是目前日本流行的养老方式。日本的企业在养老方面也在做出各种尝试,松下国际电子公司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养老院部门,准备在大阪建造一所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综合型养老院。在那里,老年人可以和机器宠物玩耍,还能通过互联网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韩国三星等公司也在积极开拓针对不同消费层的老年公寓。

在新加坡,养老院一般兴建在成熟的社区中。公寓户型一般分为35平方米和45平方米,为一位或两位老年人提供生活空间,住宅的户型设计及内部结构设计都出于标准的特殊化考虑。

链接:国内养老尝试

重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提前全国一年实现全覆盖

重庆于2009年7月于全国率先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提前全国一年实现全覆盖,基础养老金比国家标准高25元人民币,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1600元人民币。截至2011年11月底,全市参保人数达到1102万,其中农村户籍983万,城镇户籍119万,参保率为85%。老年参保人员共362万,其中农村户籍304万,城镇户籍58万,共发放养老金55.87亿元人民币,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南京试点以房养老

2012年4月22日,南京市民政局下发《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南京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据悉,在养老保障方面,南京将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试点工作,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高龄老人养老补贴制度,到2015年时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南京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开展“以房养老”(也叫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给金融机构,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试点业务,使老年人基本生活有切实可靠的收入保障,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青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基础养老金翻番

从2012年7月1日起,青岛市将提高青岛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以前的55元人民币/月提高到110元人民币/月,实现基础养老金待遇翻番。预计将直接惠及全市93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进一步提高青岛市248.7万参保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为此,每年增加财政投入6.16亿元人民币。届时月平均养老金将达到202元人民币左右。截至2012年2月底,青岛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248.7万人,待遇发放人数89.4万人,累计收缴保险基金71.8亿元人民币,发放养老金23.4亿元人民币。月人均养老金147元人民币左右,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实现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河南省“全民养老”纳入试点数量全国第一

第4篇:养老金融生态范文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适合人群: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老人还是选择在家颐养天年,特别是高龄老人和对到养老院和护理院养老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或顾虑的老人。

居家式社区养老

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适合人群: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

机构养老

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情形。喜欢过群体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居住于养老院,或组建大型的老年社区,组织大量的老年人自愿前来入住,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各方面专门化服务。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的一大主体方式。

适合人群:喜欢热闹的单身老人。

以房养老

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住房蕴含的价值尤其是自己身故后住房仍然会保留的巨大价值,在自己生前变现套现用来养老。以房养老目前已经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适合人群:对于手头有房,无子女或者不愿意将房产留给子女的老人。

乡村养老

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吸引了众多的退休老人前来养老。有的城市老人本来家乡就在农村,退休后是叶落归根;有的老人是收入低,居住城市感觉生活成本昂贵,故希望在农村养老可生活得轻松些;有的老人喜欢贴近大自然,终日种草养花,爬山嬉水,整日与大自然做伴也是人生一大乐趣,所以催生乡村养老这一养老模式。

适合人群:“树挪死,人挪活”,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一些老年人虽入晚境,但生命的韧度不减,常想换个地方换个活法。无疑,乡村养老的多种新型模式,对这样的老年人诱惑多多。

异地养老

鉴于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成本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从那些生活成本高,而居住环境恶劣的大城市移出,迁移到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较低的城镇养老居住。

适合人群:经济条件不太好但喜欢旅游的老人,旅游养老两不误。

售房入院养老

老年人将自己的住房对外出售,用这笔钱财居住到较好的养老院养老,既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又使得养老生活增添了众多的乐趣,将部分售房款送交寿险公司办理养老寿险,可以保障自己晚年的生活无忧。

适合人群:有房产、又不愿与子女同住,喜欢热闹的老年人。

售后回租

人们将已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售,再通过“售后回租”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可以获取一大笔款项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持晚年期对住房甚至是原有住房的长期乃至终生的使用权,照常有房可居,对老人的更好养老增添了相当的保险系数。

适合人群:不愿意离开家,投资比较谨慎的老年人。

租房入院养老

人们将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租,再通过另租房居住或入住养老公寓、养老院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保障晚年期照常有房可居,并获取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证在自己身故后原有住房仍能照常遗留给子女,符合国人养儿防老、遗产继承的传统习俗。

适合人群:有一套以上住房或住房面积较大的老人。

基地养老

在大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区域,建造大规模的养老基地,将城市的老年人自愿移入居住,实施基地养老。这一做法既可大大提升养老的品位和生活质量,又相对节约了养老成本。老年人居住在基地养老后,还可以将原居住于城市的已闲置住房,通过出租或出售的方法将价值搞活。

适合人群:有一定经济实力,喜欢亲近自然又不愿离家太远的老年人。

大房换小房

老人退休后,卖出原居住的大屋,再买进适合居住的小屋,用售房购房的差价款作股市或债券投资,可为养老提供更有实力的保障。老人还可将该笔差价款办理养老年金寿险,每年支取现金用来养老,等到一定年份再将该小房用以房养老的办法,继续获取现金流入,养度晚年。或者把这个小房子对外出售,自己住到养老院安度晚年。

适合人群:住房处于市区较为中心位置的老人。

合居养老

一些老人可以商议将自己的住房出售,将钱财合并一起,对养老问题做个特殊组合,在较好的地段合资购买面积较大,功能较好的住宅,大家居住一起,合作购房,共同居住开销,结成一个养老的生活共同体搭伴养老。养老生活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又消除了寂寞空虚感。

适合人群:若干志同道合且又收入较低、住房环境较差的老年人。

集中养老

浙江省的农村,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养老机构,将村庄的“三无”老人适度集中一起居住养老,由政府来买单。此举解决了农村老人的众多问题,受到好评。

适合人群:农村的“无儿女、无固定收入、无法定赡养义务”老人。

家内售房养老

美国的许多家庭有一种富有特色的家庭内部售房养老的交易行为。父母将自有住宅出售给子女,借以换得房款做养老金。这是将父母与子女的赡养与继承关系,用金钱的方式加以明码标价、等价交换,对不愿意赡养父母而只喜欢承继房产的子女是一大打击。

适合人群:容易接受新观念的老年人。

旅游养老

如今,出现了一些候鸟式的老人,分别在青岛、哈尔滨、杭州、海口、昆明等名胜景点购买住宅,一年四季作观光游览式的养老。

适合人群:退休后身体状况颇佳,经济条件非常好,乐意于趁腿脚灵便时好好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老人。

钟点托老

在居住社区内像举办幼儿园那样举办一两个托老所,或者说老年活动室等,向老人们提供饮食、娱乐、图书等,老人们白天在此托管,儿女们也感觉到很放心。

适合人群:住在社区内的老人。

遗赠扶养

老人同亲朋好友约定,由对方负责养自己的老,自己死亡后,将住房遗赠给对方。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民间社会广泛流传,今日仍由国家法律认可的“遗赠扶养”模式。它作为“你给我住房,我为你养老”的以房换养的鼻祖,已有了悠久历史。

适合人群:没有子女又希望和熟悉的人同住的老年人。

招租养老

老人在家中招徕年轻的大学生做房客,一扫往日的沉闷暮气,身边既多了人员照顾,又有一笔可观的房租做为生活费补充;对年轻大学生而言,也有助于解决住房和情感归宿问题;城市的住房资源也得到较好运用,极大地缓解了住房的紧张局面,可谓是一举三得。

适合人群:城市中的孤寡老人。

小型家庭养老

利用自己的住房,把其装修成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场所,一般10张床左右,雇用养护员或由原家庭成员为受养员服务。

适合人群: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

货币化养老

第5篇:养老金融生态范文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设想

以党的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全面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共建和谐劳动关系,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规划与具体措施

(一)统筹城乡就业更加充分。一是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战略。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协调,开展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拉动就业评估,推动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与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相结合,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二是完善市场化就业机制。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机制,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达7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和规模,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活动,重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引导企业建立技能劳动者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四是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大力开展部门结对帮扶活动,采取有效帮扶措施,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五是推动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紧紧围绕我县“一主四辅”发展格局,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引领,结合特色工业、高效农业、生态旅游等重点产业,开发编制创业项目,培育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点,打造特色创业园区,落实并出台更加优惠的创业政策,重点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退伍军人和大学生这三大群体,加强创业服务引导,掀起全民创业热潮,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以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加快实现参保人员全覆盖,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严格规范基金征缴行为,强化依法征收。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实现企业职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互转移接续。根据上级部署,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水平。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98%以上,2020年社会保障卡普及率达90%以上。落实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深化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5%以上。落实工伤预防、康复与补偿相结合的现代工伤保险制度。发挥保险基金保障作用,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率。

第6篇:养老金融生态范文

>>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西汉时期隶书发展的不平横性 西汉时期的内附胡人 西汉时期的意识形态 浅谈西汉时期匈奴的几次内部争斗 古罗马时期与西汉时期的审美艺术之比较 西汉时期退休官吏的“养老金”/孔子的“骂人”艺术 西汉时期的黄肠题凑、金缕玉衣 浅谈西汉时期以八公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浅析西汉时期函谷关地理位置变迁的自然地理因素 西汉时期桑弘羊与司马迁经济思想之浅议 西汉时期并州北部四郡粮食供给研究 西汉时期河西羌人“饶妻制”原因试析 秦\西汉时期关中通往陇西郡交通线路考析 商贾传奇(十)盐铁官营 西汉盐铁会议探析 盐铁论争与西汉文学“崇文过武”主题的形成 《盐铁论》与西汉经济转型中的学术及文学生态 《盐铁论》与西汉治国思想之争 蜀汉盐铁专营政策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详见马非百《桑弘羊传》1981年10月中州书画社出版,第70-75页。

(3)详见罗庆康《汉代专卖制度研究》1991年6月中国文史出版社,第45-47页。

(4)详见高敏《秦汉时期的官私手工业》一文,刊《南都学坛》,1991年第2期。

(5)南:《桑弘羊经济思想与经济改革述评》,《金融管理与研究》1993年第2期。

(6)见《史记》卷30《平准书》。

(7)见《史记》卷30《平准书》。

(8)见《盐铁论・复古篇》。

(9)高凯:《略论汉代官营盐铁业的利和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10)晋文:《桑弘羊与西汉盐铁官营》,《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第7篇:养老金融生态范文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政银企结合力度进一步加强。一是通过建立区直机关正科职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服务机制,搭建企业和政府沟通平台,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及重点企业快速发展,确保高标准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二是定期召开政银企座谈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更新了“区银政企联系手册”,收集了金融机构、企业的相关信息,加强银行与企业间的互动,筛选区内有融资需求的重点骨干企业、潜力企业与金融部门对接,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二)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并注意发挥银行、保险、小贷等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办加强对区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力度,组织专班对全区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进行风险排查,使其健康平稳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三)金融服务方式进一步创新。随着全区重点项目的全面展开,搬迁安置农户和居民数量不断增多,征地拆迁补偿款也随着工程进展陆续发放到位。我局针对安置农户的合理理财和风险防范等问题,在全区上下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目前农业银行、农商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相继在搬迁农户较多的重点村居开展专题讲座,并走村入户上门讲解金融理财知识,给村民量身定做理财产品,帮助农民办理养老统筹,确保资金安全发放到农民手中。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让农民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到城市网点领取养老金,真正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同时,结合5月份全国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组织开展全区打击非法集资宣传工作。

(四)企业上市氛围进一步形成。一是在全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中调查摸底,积极宣传市政府关于鼓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挂牌上市的有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融资,规范发展。二是建立后备企业资源库。在重点企业中开展走访调研,深入了解后备企业从事的经营范围、产品类别、经营现状,企业推进新三板上市的进程等。组织意向企业积极申报相关资料,目前向市金融办申报了两家企业相关资料,分别为龙腾红旗和科技。三是帮助企业和券商对接。联系证券公司走进企业,积极帮助企业了解政策。近期带领华泰证券相关负责人实地走访了龙腾红旗、和达利复合材料,了解企业的意向,建立合作服务初步意向。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扎实抓好“一双对接”。一是要抓实银企对接。早谋划早动手,总结对接经验,创新对接形式,综合对接与专项对接相结合,扩大对接覆盖,推进银企对接,狠抓对接成果落实。创新形式,继续组织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对接活动。二是要抓好政银合作。区金融办要积极扩大与辖区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深化“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第8篇:养老金融生态范文

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加强财税统计和分析预测,切实增强组织收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强化税收征管保障平台建设,提升依法治税水平。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增强政府统筹调控能力。优化支出结构,严格财政预算管理,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加强财政政策把关,确保行政运行经费零增长,“三公”经费负增长,政府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于民生建设和服务发展上,确保重点支出保障到位。

围绕重大项目推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财政政策资金的激励引导,促进各类资本协同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综合实力。一是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围绕“十大产业链”建设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双百”行动计划,完善财政支持政策,更好地发挥对民间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加大技改和研发投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整体质量。二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支持特色园区建设,引导创新资源整合,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支持实施“__英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十百千”计划,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围绕“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方向,促进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四是落实各类稳增长财政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扩大内需,稳定外贸出口。落实各类财税优惠扶持政策,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增强实体经济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五是提升资金使用效果。遵循市场规则,逐步减少竞争性领域财政支出,加强产业发展重点薄弱环节财政扶持。扩大财政资金有偿使用试点范围,运用市场化模式放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强财政对金融的引导,放大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运用绩效考评和信息公开等手段,规范产业资金项目申报和使用管理,提升产业扶持政策的有效性。

进一步加大支农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三农”发展,加快富民进程,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一是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支持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工程,完善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水利、气象现代化建设,巩固农业生产基础。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富民进程。推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支持农民合作社提档升级,引导家庭农场发展,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实各项惠农补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推动城乡一体化。支持中心镇建设,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大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支持“生态绿城”和美丽乡村建设。

牢固树立民生财政理念,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公共事业重点领域改革,统筹兼顾,量力而行,确保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一是优化教育投入机制。更加注重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支持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支持教育布局调整,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和教育债务化解工作,促进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就业支持力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支持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利用财政奖补、贴息等措施,帮助城乡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补助标准。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优化残疾人保障基金支出结构,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四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投入,推进医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和各类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医疗补偿待遇,落实好大病保险政策。五是支持办好重大民生实事项目。支持实施“三改”和住房保障工程,继续实施公交优先,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完善城

第9篇:养老金融生态范文

【关键词】养生养老模式;家庭养生养老;自我养生养老;社会养生养老

一 前言

中国的养生养老事业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养老院阶段,运营主体为政府,社会保障水平低;第二阶段为老年公寓阶段,运营主体为政府和开发商,政府给予一定支持;第三阶段为老年社区阶段,运营主体以开发商为主,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当前,我国养生养老事业正处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过程中,即从运营主体为政府和开发商,政府给予一定支持的状态向运营主体以开发商为主,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状态过渡。

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按照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形象地说,现今每十人中有一个老年人,而40年后,每十人中老年人数量可能会达到四个。

在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压力背景下,根据具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分析和归纳现有的养生养老模式,确定未来养生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用来妥善解决老龄人口的养生养老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二 养生养老模式分类

养生养老模式,是指由谁为老年人提供养生养老资源保障,包括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三个方面。根据养生养老资源来源不同,养生养老可化分为家庭养生养老、自我养生养老和社会养生养老这三种基本模式。这三种养生养老模式不是对立和互相排斥的,在大多时候是以一种养生养老模式为主,其他养生养老模式为辅,也有可能三种模式相互结合。

家庭养生养老即“家庭既提供养生养老的经济保障,又担负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重任,直至老年人生命终结,赡养生养老人、照顾老人是统一于家庭之中,在家庭内部完成”。

自我养生养老是指养生养老资源既不依靠子女和亲属,也没有养生养老金或退休金,而是主要依靠自己。包括互助养生养老、以房养生养老、异地养生养老(异地置房养生养老、旅游养生养老、候鸟式养生养老、乡村田园养生养老等)方式。

社会养生养老主要指养生养老资源来自于社会,即主要是依靠离退休金和社会保障生活。包括居家养生养老和机构养生养老。

三 各种养生养老模式的利与弊

1.家庭养生养老

家庭养生养老主要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生养老模式。该种模式比较适合不愿意脱离熟悉环境且子女有经济能力、照顾精力和照顾时间的老年人。在以东方文化为底蕴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家庭养老仍占主体地位。

这种模式的优势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易为人们接受,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二是供养成本低,家庭只需要提供少量的物资就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及照料。但家庭养老也有缺点,随着独居老人的增多,安全性如何保障成了一大难题,老人一旦发生意外,邻居、家人又没有及时发现,很可能耽误救治。

2.自我养生养老

自我养生养老包括互助养生养老、以房养生养老、异地养生养老(异地置房养生养老、旅游养生养老、候鸟式养生养老、乡村田园养生养老等)方式。

互助养生养老:是指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的模式。在德国,有很多老年人共同购买一栋别墅,分户而居,由相对年轻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瑞士也建立了很多“结伴而居”的“室友之家”。

以房养生养老:是指将自己的产权房出售、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获取一定数额养老金或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在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独生子女负担加重的中国社会,采用反向抵押的逆按揭方式“以房养老”,无疑是未来老年人减轻养老负担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但这种模式目前在我国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传统观念的羁绊,大多数老人难以真正义无反顾地将舍弃“家园”,甚至觉得这样做有负于自己的子女,子女们在感情上也很难接受老人的遗产变成保险公司财产的现实。

异地养生养老:是遵循比较优势原理,利用移入地和移出地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费用标准等的差异或利用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差别,以移居并适度集中方式养老。包括了异地置房养生养老、旅游养生养老、候鸟式养生养老、乡村田园养生养老等方式。

(1)异地置房养生养老:主要指在海南、大连、青岛等气候、环境宜人的城市或大城市的周边地带异地置房的养生养老模式。

因为这些异地置房情况的存在,由此衍生出的基地养生养老即指在大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区域,建造大规模的养老基地,将城市的老年人自愿移入居住,实施基地养老。适合有一定经济实力,喜欢亲近自然又不愿离家太远的老年人。这一模式既可大大提升养老的品位和生活质量,又相对节约了养老成本。老年人居住在基地养老后,还可以将原居住于城市的已闲置住房,通过出租或出售的方法将价值搞活。如美国就建立了大量的“退休新镇”、“退休新村”,吸引老人移居养老。

(2)旅游养生养老:指老人退休后,到各地去欣赏秀美景色,体会不同的风土民情,在旅游过程中实现了养老的养老模式。旅游机构通过与各地的养老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医、食、住、行、玩等一系列周到服务。

(3)候鸟式养生养老:是指老年人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而变换生活地点的养老方式。这种方式优点是能使老年人享受到最好的气候条件和最优美的生活环境,缺点就是经济成本会比较高,对老人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较高,需要充分考虑旅途风险。美国的佛罗里达,日本的福冈、北海道,韩国的济州岛都是老年人相对集中的“迁徙”目的地。

(4)乡村田园养生养老:由于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喜欢大自然的老年人退休后选择在乡村的田园、牧场、小镇等地养老,每日养花弄草、游山玩水,颐养天年的养老模式。

3.社会养生养老

社会养生养老主要是包括了居家养生养老和机构养生养老。

居家养生养老:即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依托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该种模式适合子女无暇照顾,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愿意离开原有熟悉环境的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生活照料、休闲娱乐设施支持等。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社区、老年公寓、托老所、志愿者。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

这种模式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免除后顾之忧。

机构养生养老:即将老年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如老年公寓、老年医院、护理院和具有福利性质的福利院、敬老院等中养老的模式。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有5%~15%的老年人采用机构养老,其中北欧大约为5%~12%,英国大约为10%,美国大约为20%。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集中管理,能够使老年人得到专业化的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无障碍的居住环境设计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缺点在于容易造成老人与子女、亲朋好友间情感的缺失,而且成本较高。

四 养生养老模式的趋势

基于上述国情和国际经验,以及考虑我国传统居住文化的特点,国家和地方政府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障政策――即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并提出构建“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实现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但是在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以及城市化、现代化等多重矛盾夹击下,中国的家庭养老模式虽然依旧占据主要地位,由于养老问题造成家庭矛盾激化的情况比比皆是,我国相关的养生养老模式在其他方向也亟待发展。未来我国的养老养生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类是高端化的自我养生养老模式,另一类是社会化的社会养生养老模式。

高端化的自我养生养老模式是指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随着这几年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等条件进一步完善,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越占越大;还有一些富有的人群逐步走入老龄化,他们完全承担得起高端化的自我养生养老包括旅游养生养老、候鸟式养生养老、异地养生养老、乡村田园养生养老等方式,使得差异性养生养老具备了广阔的市场。房地产开发商在有区位优势的地方,相继开发出一些大型的老年社区,规模不等。社区建筑规划专门考虑老人特点,住宅以低层建筑为主;实施严格的人车分流;区内实现无障碍步行道、无障碍防滑坡道;特别对方位感、交通安全、道路畅达均作了强调空间导向性的安排;室内有低按键设置;并提供各种专门为老人服务的配套设施。体现一种不孤独、不依赖、不满足温饱,富于文化内涵,充实、健康的老年生活。目前一些敏锐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金融基金,保险公司,医院等已经介入中高端养生养老产业中。

社会化的社会养生养老模式是指养老的责任并非专属子女,该尽到责任的还包括政府和社会。在当代社会, 社会化养老是保证“老有所养”的最可靠途径, 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欧美发达国家,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 主要就是由政府投入。近年有一系列的措施,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建立普惠式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城镇, 为城镇职工建立了一个强制性的“基本养老制度”;2010年, 民政部已制定统一高龄养老津贴制度,全国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均可享受津贴;民政部也正在进行相关规划, 将在全国社区普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并开展专业护理员的培训工作。政府在养老问题上正在承担更多的责任,社会化的养生养老模式也必将是一种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孟艳春. 中国养老模式与优化路径探析[M] .《河北学刊》2011年第1期.

[2]穆光宗. 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M]. 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02.

[3]王树新. 中国养老保障研究[M]. 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04.

[4]穆光宗. 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5).

[5]姜向群. 养老转变论: 建立以个人为责任主体的政府帮助的社会化养老方式[J]. 人口研究, 2007(4).

[6]王振耀. 中国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前景[EB /OL]. http: / /qzone. qq. com /blog /611968504- - 1261125885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