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发展特点范文

农村发展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发展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发展特点

第1篇:农村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邮政;农村物流;邮政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B

中国邮政利用信誉优势和“三流合一”的网络优势进军农村物流市场既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邮政物流的现状入手,试图分析其主要特点,并力求能够提出实现其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对策性建议。

一、中国农村邮政物流的现状考察

从1999年在农村地区开展邮政连锁配送业务,到2003年成立专门的邮政物流公司――中邮物流公司,短短几年的时间,中邮物流不仅形成了覆盖全国20多个省(区、市)1500多个县(区)的“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农户”的流通模式,还不断拓展业务范围,重点开发了农资类、快速消费类和公共服务三大市场,内容涉及农村生产生活资料配送、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代订送火车票、代送单证照等。[1]同时,在国家的支持和鼓励下,2006年邮政系统又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开始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推行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到2007年,中国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邮政连锁配送网点已达30万处,覆盖全国40%以上的行政村,成为农资销售的重要流通渠道。而对中国邮政而言,也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目前邮政物流已成为继邮政储蓄之后的第二大业务和主要收入来源。

二、当前中国农村邮政物流的主要特点分析

当前,中国农村邮政物流从整体上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分散性:中国农村邮政物流的分散性是由农村消费主体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行政村落和自然村屯星罗棋布,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加之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地域差异性、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及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问题的存在,造成农村物流需求的不稳定性和非均衡性。由此可见,要满足农民小规模、大范围、多样化但总量庞大的物流需求,就必然会使农村邮政物流体系在整体上呈现出极大的分散性,具有服务规模小、数量庞大、经营灵活的特点。

2.单向性:所谓中国农村邮政物流的单向性,主要是针对其流通模式而言的。目前,农村邮政物流所形成的“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农户”运转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着力于把生产企业生产的农业产生资料和农民日常生活用品通过配送环节直接运到农村、卖给农户,是一种单向性的流动。虽然这在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正常进行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是要想真正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更关键的还是要把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运出去卖个好价钱。

3.落后性:首先,邮政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受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制约,目前我国农村在道路交通、物流设备、网络通讯、仓储能力等方面都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80%的货运量是由人力或畜力来完成的,邮政物流的技术水平也很低,产品运送多是使用敞蓬卡车、小型货车,缺少冷冻设备和技术。“据统计,我国蔬菜水果及其他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运等物流环节中损失率达25%-30%,每年有总价值为750亿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变质的损耗”。[2]同时,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也不完善,按行政区划设立的农村邮政分支机构只设立到乡镇,无法及时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加之农村集体经济日渐势微、经济合作组织尚不完善,使得分散的农户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物流需求,造成农村邮政物流统一作业服务的种类有限,专业化和社会化、市场化的程度很低。

三、未来中国农村邮政物流的发展方向思考

结合中国农村邮政物流的现状及特点,本人认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

1.物流体系的现代化:第一,健全组织网络,实现信息系统的现代化。中国邮政在充分发挥覆盖全国农村的5.9万个邮政支局 (所)、7万余名乡邮员和数十万名农村邮政代办员的服务力量的同时,还要积极实施“村邮工程”扩大农村组织网络,打造一个“三级三线”的农村邮政物流组织网络体系;同时,还要进行机制创新,大胆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与供销社、大型流通企业携手,加快农村经营网点的发展,从而构建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克服分散性的存在。当然,还要有国家对农村邮政物流配套设施的财政支持,早日完成农村公路、电话、电视、宽带网络等硬件建设,才能真正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共享系统。第二,加强农村邮政员工队伍建设,实现经营服务理念现代化。目前,农村邮政物流的快速发展急需一批素质高、基础好、技术硬的专业人才,这是提高其技术服务水平的前提。因此,必须加紧对在职员工的岗位培训和人才的选调、引进,以提高整体服务质量,赢得良好信誉。同时,要把先进的物流经营理念引入农村,重点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思想观念,改革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专业社会化的物流服务。

2.流通渠道的双向化:构建农村邮政双向物流系统是其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中国农村邮政物流必须走联合发展、连锁经营之路,改变相对单一的业务范围,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医药、电信、金融、保险等其他行业和部门、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拓宽物流经营领域。要在已经开展的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物流配送的基础上,通过投递网、金融网和信息网三网合一的强大优势,依托乡镇邮政所、农村营递员及各类委托代办点,向农民采购农产品,并“供销给国家、省、地区物流公司或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市场、流通企业、城市居民”,最终建立起“以委托代办点为桥梁、乡镇邮政所为基层单位、县市物流中心为基本物流组织机构”的新型双向农村邮政物流运行模式,[3]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朱霖,高海波.邮政系统推出服务“三农”新理念[N].中国质量报(第五版),2006-06-06.

第2篇:农村发展特点范文

一、基本情况

茶店乡是林州市一个典型的山区乡。全乡下辖23个行政村,3.4万口人,总面积90平方公里,其中山峦丘陵面积占到90%,是一个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自然条件较差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立足乡情,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和林药间作,形成了以、黄芩、血参、辛夷等四大品种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创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富民强乡之路。

二、中药材发展现状

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茶店乡的中药材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截止到目前,全乡药材种植户已达4900余户,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7万余亩,已建成中药材万亩区1个、千亩方3个、百亩园8个,亩均收入在1500-2000元,总产值可达5640多万元。随着中药材种植的广泛推广,原先撂荒的土地得到有效开垦,群众收入也明显增多。据测算,仅种植药材一项产值可拉动全乡人均纯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为提高中药材产业的效益,茶店乡以药材协会为载体,围绕药材产业基本形成了一条以种植、加工、购销、运输为主的产业链。目前全乡共有中药材协会3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21个、专业经纪人40余名。

三、主要做法

1.发挥六大优势,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

1.1地理优势

茶店乡气候土壤适宜中药材生长,而且境内药材资源丰富,在山坡上野生的柴胡、、血参等中药材品质上乘,药性都比较好,深受市场欢迎。二是效益优势。药材耐贫瘠,种药材与种粮食相比,投入少、收益高。根据近几年的市场行情,在山坡地、旱薄地种植中药材亩收入在1500-2000元,与同等条件下种植粮食作物相比,每亩可增收500-1500元。而且大部分中药材品种生长期为2-3年,减少了耕种管理等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群众种植积极性日益高涨。同时,中药材多为乔灌草品种,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等生态作用。

1.2基础优势

茶店乡在18个村共完成退耕地造林6400余亩,为林药间作提供了大量的土地。同时抓住国家改善农村人畜饮水的政策机遇和开展水利大会战的机遇,目前在山区各村的路边、田间地头共建成旱井水窖6000余眼,每年能蓄住雨水10万方以上,有效解决了山区群众种药材的用水问题。

1.3群众优势

许多山区群众具有种植、采挖中药材的经验,而且经过近几年的推广种植,大部分群众已从思想上、收益上、技术上接受了这一产业,大规模发展中药材种植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五是市场优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日益增强,传统中医药发展更加迅速,对中药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药材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六是组织优势。通过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群众从种药材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群众种药材积极性越来越高,对干部越来越信任依赖,支部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抓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协会及合作社的契机,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引发了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热情。

2.落实四项措施,把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

2.1从零散种植向集中种植发展

茶店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大都是一家一户在山坡上比较零散的种植,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为此,茶店乡采取土地流转的形式,流转土地2100余亩,将集体土地、退耕还林地等由村委会集中收回经营权,再向外统一承包,集中连片种植,实现集约化生产,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为加快中药材发展,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扶持中药材发展。对种植药材20亩以上的大户,每亩按20元标准进行奖补;对种植药材50亩以上的大户,乡里负责免费提供药苗和药籽;对建成千亩方、百亩园的村分别给予2万元和5000元的奖励,同时对村支书、主任和主抓副职都要给予奖励。采用补贴农户、免费供种、土地流转大户种植、药材合作社提销服务、技术指导等途径引导群众广泛种植,通过重点村带动,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全局的发展势头。

2.2从粗浅经营向精深加工发展

以前药农从地里收获中药材后,大多是经过简单的晾晒后直接出售,价格偏低,收益不高。为此,茶店乡与城郊药材切片加工企业联合,对药材进行加工再出售,提高药材种植效益,真正实现从卖“草”向卖“药”的转变。目前正在洽谈新上一家药材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药材深加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2.3从分散销售向专业市场发展

充分发挥中药材种植协会及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在帮扶方面,实行种植能手及党员干部包农户责任制,每个种植能手都要帮扶5户以上,包种植、包技术、包资金,扶持弱势家庭走上致富路。目前,全乡的帮扶比例达到90%以上;在销售方面,实行统一购销,避免恶性竞争。到销售时期,中药材协会、中药材经纪人统一组织、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最大限度地提高药材的价格。在市场方面,在原有的磊城、胡家沟药材收购点基础上,在茶店中心集镇发展一个中药材交易市场,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中药材专业交易集散市场。

第3篇:农村发展特点范文

农村金融需求从广义角度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农业的金融需求、农户的金融需求、县域金融需求。农村金融需求从狭义角度看,主要是指对信贷服务的基本需求。“三农”问题具有不可分性,因此导致了三个概念之间存在很大的紧密性,从交融性、交叉性角度看,农村金融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才能更好的满足“三农”对金融的需求。

(一)从农户金融需求角度分析

农户金融制度制定需要满足农村形式的要求,才能更好的满足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金融需求,我国农户金融需求阶段已经表现了很多的特征,其一是狭义小农和理性小农并存的局面,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生活性资金和生产性资金需求并存的局面。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其对金融需求产生一定的差异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通常倾向于单一型金融需求,而对于低收入水平的农户主要是想通过贷款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差异化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金融需要不断细分市场,才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对象对金融的具体需求[1]。随着农村经济多样化的发展,非生产性支出呈现逐步提升的态势,因此非农业生产性需求逐渐凸显出来,农村的生活性借款比例在加大。在农村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对于收入越高的农户,其远离农业生产的程度会越高,因此此类农户对经营型资金需求比较大,当前农村金融需要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满足不同群体金融资金的需求,同时需要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细分,避免与城市产生金融趋同效应。

(二)农户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随着农村经济多渠道发展,农户对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地区之间的差异性逐渐显现出来,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性特点要求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多样化,根据农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对象划分,越是收入高的农户越要通过金融手段鼓励其进行规模化生产,最终能够形成规模化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就业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性与农户收入之间呈现出一种正相关性,越是收入高的农户其生产经营越偏向于规模化农业和非农产业[2]。从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看,低收入农户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此类农户的还款能力比较低,信用贷款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

(三)从农业金融资金需求角度分析

农业金融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农业现代化经营、生产、流通和加工过程中,生产和经营主体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和各类农业组织。从广义角度看,农业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中各类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坚持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发展之路,通过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可以提升农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链需要不断向产前、产后、流通领域延伸,把农村各类产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展示出来,积极稳妥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3]。对农村市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最终能够建立产业化经济发展制度。金融市场细分可以更好地形成种养加工一条龙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能够把产供销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整合和优化农村资源,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四)农村金融市场关联划分分析

农村金融需求需要按照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划分,把金融需求和经营性农业需求关联起来,按照金融需求主体进行有效性划分,因此可以把农户生产性组织和农业组织的生产经营性金融需求有效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关联划分机制。从而能够建立农产业初期产品检验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业的金融需求,农产品流通企业联合体,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农业金融发展需要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农业生产的特征为依据,首先需要按照农村市场的特点建立季节性金融服务机制。其次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自然灾害金融预警机制,从根本上防范农村金融风险[4]。第三需要根据农村贷款需求建立市场关联划分长期机制,第四需要根据农村生产经营分散性特点,建立金融需求的协调机制,把市场有效的整合,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关联性水平,最后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收益率建立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益。

(五)农村金融市场细分需要按照“三农”特点进行农村金融市场细分

过程中需要和“三农”建立紧密的联系,当前需要从农业需求、农户需求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金融机制改革,提升农村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避免农村金融市场与“三农”脱离的现象产生,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把农村各项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长效机制,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水平[5]。随着农村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商业金融客户群体不断扩大,因此对金融服务的层次要求越来高,县域经济创造的GDP已经占有很高的比例,农村金融市场细分需要综合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建设规划、特色资源开发、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把板块经济、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劳务经济等多种发展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六)农村金融市场细分与体系完善分析

农村金融在服务农业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细分策略,逐步完善金融体系结构,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当前需要建立六大体系,分别为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农村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农村金融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把体系建设与“三农”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商业性金融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提升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从根本上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二、农村金融市场差异化分析

(一)地区金融差异性分析

从我国西北地区农村金融的情况看,由于西北地区相对比较贫困,人均收入和消费都比较低,因此金融需求不是很旺盛。但是当前农村金融需要对西北地区进行科学定位,改变当前金融扶持力度不够的局面,实现西北农村金融转型发展,把西北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发展起来,同时需要提供良好的金融产品,促使农产品形成产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带动一批农村支柱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西北地区的情况看,不同地区农户的金融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金融产品制定过程中需要当地的农业结构、农村经济发展、农户收入紧密结合在一起,促使农村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从西北欠发达地区金融需求看,其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经营性需求和消费需求,从生产性金融需求特点看,具有周期短、时间性强的特点,借款额度与农户的生产规模具有很大的关系。

(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细分方法

第4篇:农村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发展

一直以来相比城镇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存在盈利空间小等问题。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经济市场的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普遍较小、农村经济边缘化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金融改革推行力度的加大,进一步提高了对农村金融的资金供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从整体水平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资金规模上看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市场自由化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很多金融机构都将发展方向转向了尚未完全开发的农村金融市场,这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来说是一重大机遇,但是农村金融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金融机构的发展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因此研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保证农村金融市龅某ぴ犊焖俚姆⒄咕哂兄匾意义。本文的写作思路是:首先通过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描述其发展规模及特点;进而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发展的建议。

一、金融市场概念界定

(一)金融市场相关理论

金融市场的理论发展可以追溯到肖和麦金农学者提出的关于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理论基础,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结合肖和麦金农对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待完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可以结合农村市场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和不断调整金融发展制度,进一步提高市场调控水平,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与金融风险类似,农村金融风险指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可能会对农村金融资产造成损失的潜在可能性。通过分析并且制定一系列措施规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们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对于解决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具有重大意义,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市场地位。针对这一点,我国政府可以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特点对金融产品进行针对性改革,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覆盖范围。同时对于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农村资金供给和金融产品的研发等,政府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1.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生背景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有限以及对金融机构了解的匮乏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导致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复杂背景。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翻盖了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格局还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资金需求,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应当得到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2.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点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点首先表现在金融机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自从2006年我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放松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以来,社会各部门都大力倡导遵循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鼓励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近年来,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村镇银行的网点数量截至2014年末已经超过3000个,并且保持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相比村镇银行的发展速度,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速度相对来说较为缓慢,两者数量合计为63个。但是总体来说,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是保持着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

其次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产品的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像银行理财、支付等服务都是重要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主体。为了适应整体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了满足金融机构本身的需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针对农民的真正需求推出相应服务。就拿村镇银行来说,产品的多元化及差异化是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相比市场上大型的商业银行机构,村镇银行有着规模小而灵活,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以及当地的人脉资源、公关渠道等大型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特点。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了自身的优势,不断推动产品结构的差异化及多元化,促进金融机构自身长远的发展。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机制的差异导致了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规避以及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同。下面就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以及村镇银行来分别分析其面临的风险管理现状。

(一)农村资金互助社的风险管理现状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作形式可以描述为以下流程:首先由加入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社员以存款的形式将资金缴纳给互助社,然后互助社将这些资金以贷款的方式发放给社员,并且要求接受贷款的社员在一定期限内归还贷款,最后互助社将资金的盈利通过分红的形式再返还给社员。农村资金合作社的参与主体有社员、互助社以及制定相应法律规范的政府,相应地,风险也可以分为三大类。

1.互助社社员的还贷风险

互助社社员的还贷风险包括社员的信用风险、社员的市场波动风险以及突发事件的风险三小类风险。首先信用风险是任何金融机构都会面临的一种风险。市场波动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社员的贷款普遍用于农业的生产过程,社员贷款同质性强,申请及归还贷款的时间较为集中。相应地,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比较大。突发事件则是指由不可预测的事件的发生造成了还款人不能按时归还贷款的一种情形。

2.资金互助社的运作管理风险

主要包括互助社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和管理风险。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互助社管理者违反信贷的规章制度造成的资金损失;管理风险则指互助社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从而导致的管理素质的缺失。

3.政府操作管理的风险

政府操作管理的风险由道德风险和监管风险组成。政府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进而间接影响资金互助社的资金运作过程。目前,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还不完善,在很多面临管理风险的情形下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道德风险具体表现为政府在互助社需要政府资金注入的时候没能及时地给予资金支持从而导致互助社资金断裂的情形。监管风险则是指由于政府监管的缺失造成了互助社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二)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随着地区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包括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定位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我国宏观政策制定的波动导致的政策风险,主要表现在经济和产业政策引发的风险、民营银行准入门槛的降低给村镇银行发展带来的不确定风险等。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村镇银行的社会认知度较低、成立时间不长等原因造成的。因为村镇银行普遍具有经营规模小、注册资本低等特点,一旦村镇银行的资产出现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流动性风险。

3.定位风险

定位风险主要表现在村镇银行的设立宗旨是服务于三农,但是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逐利的特点,发展方向逐渐偏离农村业务,转向城镇业务,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服务于三农的宗旨。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则因为很多村镇银行都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完善、员工专业素质低培训不足等问题。再加上一些村镇银行管理人员的“兼职化”的倾向容易造成管理和监管的不到位。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操作风险不能够及时地被发现和处理。

(三)贷款公司面临的风险管理现状

与资金互助社和村镇银行一样,贷款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风险。首先是风险防控能力较差,一些服务农村地区的贷款公司存在着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在发放贷款前,缺乏对借款人的资质、款项用途以及贷中和贷后的追踪管理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经营风险。

四、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直以来相比城镇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存在盈利空间小等问题。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经济市场的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普遍较小、农村经济边缘化等问题。农村金融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金融机构的发展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因此研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长远快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建议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加强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②完善市场监督管理C制;③加快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④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指导。下面针对各点具体分析。

(一)加强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风险就是信用风险,而造成信用风险的原因就是农村居民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因此,推动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是必不可少的,机构通过对农村居民以及农村中的中小型企业进行信用级别判定,其贷款限额将会受到信用级别的影响。其次是在全国农村地区范围内加快建设统一的信用机制。除此之外,严格的贷款管理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可以要求借款人在借款的同时需要有可靠的担保人进行担保。

(二)完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风险,完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有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之分,但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监管机构不同于城市金融监管,在监管上应当差别对待。首先,三级监管之间的差异应当尽可能被缩减,从而能够有效减少各级监管之间的反应时间。此外,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复杂性,监管部门的权力应当得到合理的划分,比如,可以适当加大省、市一级的农村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权力,从而使各级管理部门的权利得到适当地划分。

(三)加快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

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作为能够有效分散金融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应当得到充分重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新型金融机构所推出的金融产品相对较为单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比如,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创新性地推出与农户以及农村地区中小型企业的金融需求所匹配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充分满足农村地区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需求。

(四)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指导

目前虽然一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由试点逐步进入到蓬勃发展期,但是在风险管理方面仍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指导,从而为塑造一个更为公平有利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比如,国家可以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信息不通畅、成本较高等问题,针对性地完善对“三农”的补贴政策,并且可以辅以适当地税收减免政策,进而能够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其次,国家对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应当进行妥善的处理措施,如重组或者其他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发放贷款的安全性,进而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曼.我国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基于农户声誉机制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9(6):128131

第5篇:农村发展特点范文

一、针对农村市场需求特点,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

过去几年,在城市市场趋于饱和的状态下,许多企业纷纷把投资转向农村,但大部分是将城市过剩或淘汰的产品直接延伸到农村,而由于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低,消费偏好、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不同于城市居民,导致企业流通到农村的产品不能顺利出售,而农民也买不到称心如意的产品。所以必须研究农民的需求特点和需求种类。

从需求特点来看,我国农村居民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如服装,护体保暖、耐穿耐洗远胜于鲜艳美观、个性展示。这种功能性需求的特点使得农村居民对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价廉:在保障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价格越低越好,基本功能相同的产品,农民几乎无一例外的选择价低产品。实用: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并适应农村的消费环境,而对产品形式要求不高。如“三星”企业开发的一系列适应于农民生活、生产穿着的解放鞋、劳保鞋、轻便劳动鞋等,以低价格、高质量的布胶鞋为主,基本上达到耐磨、耐脏、耐穿,又能适应不同季节,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简便:要求产品实现其基本功能就可以,而无需过多的奢侈功能。以彩电为例,基本上只要图像和声音清晰就可,而对丽音系统、画中画、超中低音、环绕立体声等功能则大可省略。简便的另一个要求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学易修,越复杂的产品在农村越不受欢迎。

二、积极发展多种业态,满足农村市场的不同需求

从经营业态来看,农村市场的经营业态比较单一,主要以小型百货商店、便利店为主,农资租赁服务中心、连锁店、超市等新兴业态基本上没有。随着市场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意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这些新兴业态的渴望程度也会逐渐增强。为满足农村居民的不同需要,应积极发展以下经营业态:

1 发展农村超市。农村超市是设在小集镇上或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大的交通便利地带,根据农村区域经济水平的不同,主要经营日常生活用品、副食品及其它商品的自选商店。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迅猛发展,使小集镇经济增长点实现一次飞跃,为超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并且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会趋于完善。流通企业应考虑到城乡消费在文化层次、收入水平、消费心理等方面的差别,加强对农村市场进行调查与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层次和风俗习惯对商品结构进行调整。同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除了在规模及管理机制上要因地制宜外,在选址上也要注意交通的便利性及周围居民的集散性,对网点进行整体布局。

2发展连锁经营。城市大型零售企业可通过连锁方式向城乡结合部或农村延伸。大中城市的连锁企业要以县市为重要依托向农村渗透,要积极引导城市连锁企业到县城、集镇、经济发达的村庄开设连锁店。近年来上海联华、上海华联超市公司在向外地扩张时,先在县城建立直营店,然后在周边城镇吸收当地经营者加盟,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取得了成功经验。其中有三条经验可供借鉴:(l)在农村开办连锁店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在2―3万人以上,人均月收入在300―400元左右;(2)目前适宜采用特许经营方式;(3)连锁经营公司总部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完善管理功能,以确保总部对特许加盟店的有效控制,避免出现各种违规操作现象。

3农村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仍是主要的市场通道,但亟待提档升级。1998年开始调减农村商品市场,具有重要的结构调整的意义,通过调减一些农村“空壳市场”或“半空壳市场”,有利于提高农村市场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的经济效益。

4开辟旧货市场。城镇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有些替换下来的家电、家具还有较长时间的使用寿命,城镇居民希望旧货能够处置,农村居民希望能够买到二手家电、家具,开设旧货市场,可以满足城乡居民买卖双方的需求。

5发展农资租赁业务。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对现代化的农用机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添置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许多农户还缺乏相应的经济能力,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大多具有时间集中、季节性强的特点,没有必要让每家每户都去购买这些“半年闲”的农用机械设备。因此农村居民迫切需要有单位或个人为他们提供农用机械设备的短期租赁服务。尤其是提供以下四类商品的租赁服务:一是农业生产机械;二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三是农用机械车;四是工程建筑设备。相关部门应针对农用机械设备的这些特点,积极探索开办农资租赁服务之路,建立农资租赁市场,面向农村,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需求。

三、完善支付方式,为农村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

从支付方式来看,农村市场上的支付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现金交易,甚至是实物交易,信用交易、分期付款等新的支付方式还没有普遍推广。为开拓农村市场,在支付方式上,不仅要采用现金交易方式,而且可以采取赊销、信用交易等多种方式,尤其对于价格较高的大型家电、农机设备等产品,考虑到农民的收入季节性较强,可采用赊销、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以促进此类商品的销售。对于一些特殊的农用生产资料,可以乡镇、村委实施联合,以他们的名义和信誉作担保,打消农村消费者采购或者租赁农用生产资料时的担忧和顾虑,并在实施过程中提高厂家自身的信誉度。

第6篇:农村发展特点范文

 

1 概念

 

简单的讲,所谓“三农”问题就是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这三个问题在实质上是一个问题,农村问题的侧重点是“农民”问题的居住地方面所表现的矛盾,对于农业、农民来说,可以理解为是环境方面内容;农业问题是指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现阶段的农业问题是相对于工业来说的,农业产业化太低,其生产带有自然性,不能有效的通过市场配置来完成农业资本的流通,换句话说,就是农民所生产商品在市场上得不到利润,农民收入过低,同时这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业问题本质上就是农民的行业问题,农民从事的这个行业不能产生丰厚的利益,使城市化差距、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化;农民问题是指农民的素质、负担、就业、社会福利等各方面与城市居民差距扩大化所产生的矛盾,农民问题关系着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程度,一方面制约农民自身的发展,阻碍国家各方面政策的实施,从而也束缚了国家整体的发展。农民问题的实质就是主题的矛盾。“三农”问题就是在农村的生活环境下,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矛盾。

 

2 “三农”问题的由来

 

2.1 城市化、工业化、市场经济资本化与农村、农业、自然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结果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看,中国这种小农经济持续了很长时间,除了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力的提高,转变了生产关系,到现在也没有脱离小农经济或者是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单纯依靠传统农业的农民几乎没有高产高收入阶层,农业生产劳动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在自然面前农民、农业还是十分脆弱。但是为什么以前没有“三农”问题,最起码改革开放以前“三农”问题没那么明显。就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太快,市场经济资本化改革,使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差距越来越大,农业在市场经济下难以资本化,所以农业基本没有发展,农村也难以城市化。在一个整体内,一方面发展太快,一方面发展太慢,就会出现不协调,就会相互制约着对方的发展,显而易见,矛盾就激化,越是强调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三农”问题也就越严重;

 

2.2 “三农”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发展必然是落后的

 

2.2.1 农村的特点

 

农村作为农民的居住地,其形态自古以来没有什么变化,都市以村落为单位,以户组成村落,多村为一乡,多乡为一县,都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围。这种形态是根据农业与农民的自身特点所形成的,农民要耕种土地,就要有可耕作的土地、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等,这些就注定了农民要居住在院落式的房屋内。农村的家族形态要决定了不能像城市那样高楼林立,对面不识君。再者,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要把农产品拿去交换,这就形成了农村的集市,而在城市中就不能满足农产品的商品化。这种种特点就注定农村不可能简单的城市化,至少不会那么顺利。

 

2.2.2 农业问题

 

首先,中国的农业可利用土地总量很多,但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作为人口大国,人均耕地数量却十分有限,在这种现状下形成了所谓的小农经济,即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成本投入也少,当然产出利润也小,在这种人口压力的前提下,中国的农业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其次,农业作为一种自然生产基础上的生产,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虽然人的劳动积极性很重要,但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还是显得很弱小,这就使自然经济的特点;最后,中国农业经济只是一种商品经济,只能在市场经济低层次中生存,很难资本产业化,这就造成了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综上所述,农民增加收入不可能单纯的发展农业,必须综合其他行业形成产业链式的发展。

 

2.2.3 农民特点

 

第一,中国的农民数量庞大,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其压力和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第二,是农民自身素质有限,这就决定了农民这个阶层不会有革命的欲望,或者是创新的动力,追求生活的稳定是这个基层的特点。而且他们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一些改革的措施很难在农民那里得到好的效果;第三,作为小农经济的主体,农民承受风险的能力有限,一方面他们收入低,只有在保证生活状况而且有剩余的前提下,他们才敢尝试新的东西;特别是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与农村、农业差距越来越大,农民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收入的增长与支出的增长不成正比,所以中国的农民是一个不敢发展的群体。

 

2.3 中国工业化的政策倾斜使工业与农业发展不平衡

 

自中国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体三翼”化改革,无论从政策还是物质各方面都大力支持工业化发展,那么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对工业化建设的付出是最多的,到现阶段,几十年的时间里,工业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而在这几十年中国家对农业的发展就处在放任不管的状态,所以,农业基本上是没有发展的。当然这不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是却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加剧了“三农”的矛盾。在另一个角度来讲,农业一直是工业倾销其产品的市场,这种现象自中国建国之初的“三改一化”就开始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工业刚刚开始起步发展,由于中国工业市场不成熟,只有将目标对准农业,把农业产品“卖给”农业,甚至是“强行”买卖。一直到现在,农用机械费用高,农资肥料价格贵的现象依然存在,多年来农业作为工业产品的市场,支撑着工业的发展,为许多工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3 “三农”问题面临的现状

 

3.1 “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着实验性、探索性的现状

 

中国的“三农”问题虽然不是独有的,但是绝对是有自己特点的,农民人数多、城乡差距大、城市化发展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力低、农业经济落后,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业情况大不相同,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三农”问题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等许多问题都是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国外有类似的情况,也有解决的成功模式,但是我们只能借鉴一下,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也没有历史经验可循,所以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是要一步一步实验、探索着前进,可能避免不了走弯路。

 

3.2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但缺乏必要的力度和可行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中国在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回过头来发展农村、农业,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是对的,也是可行的,其实在本质上讲,这是国家在宏观上实行收入二次分配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现在的医疗合作、社会保险等一系类制度在不断完善,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缺乏力度,且缺乏管理和存在制度的漏洞。在另个角度上看,这些措施虽然给农民带来了好处,但是也无形的将一些经济问题转化在了农民身上,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农民在为城市人服务。

 

3.3 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过于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现在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农村城市化发展,农业朝着产业化、信息化发展,而主要措施就是将农民赶进楼里,土地集中,形成规模生产。且不说这条路对与否,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种变相的掠夺农民手中土地的做法,农民没了土地,这个阶层肯定就会不稳定,中国几亿农民失去了土地,变成了剩余劳动力,很可能变成工业化的附庸,当剩余劳动力增加时,经济的压力也会增加。在另一个角度来讲,农村的城市化发展、农业的生产力提高和现代化发展、农民的文明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农业、农民、农村自身的发展到达一定的程度后自然而然发展的结果,并不是现在人为主观的借助外力强行改变农村、农民、农业的现状,急功近利的利用“兴奋剂”催促其发展。从现在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大规模实现城市化、农业现在化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3.4 现在的“三农”改革正在减小农业、农村、农民对中国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第一,中国的发展需要农业、农民、农村的支撑,农民可以为我们的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看看我们城市建设中那些农民工就知道了;农业为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无论什么时候,人还是要吃饭的,如果没有农业,就谈不上什么城市化、工业化,更别说粮食安全问题了;农村作为工业化的市场,很多工业产品的市场靠农村市场才能顺利变成资本。第二,农业、农村、农民还可以为中国发展提供保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起保护垫的作用。当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经济危机时或者劳动力过剩时,一般就会把这些问题转嫁到农业和农村上,让农业消化经济泡沫,让农村、农民养活一部分城市人口,这些很大程度上都说明解决“三农”问题,不能简单的使农村城市化、把农民变成城市人口,把农村消灭。如果贸贸然进行“三农”改革,大规模的农场式经营那么会导致粮食安全和工业产品市场减小等问题;大规模农村城市化会导致农村可利用资源的浪费以及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来进行农村城市化等。这些改革措施都预示着农民、农村、农业对中国发展的支撑和保护作用在减弱。

 

4 结语

 

中国的“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并非可以简单的用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就可以将几亿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现在解决“三农”问题的给个方法似乎总是朝着消灭农业和农业人口的方向进行,这种理念是错误的。对于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须做好三点:第一,改变工作观念,改变简单地将农民变为城市人口的机械理念,应该从发展农业、服务农民入手;第二,改变现在的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方式,最起码不能照搬某一模式,应该具体地域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第三,制定相应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配套措施,使其有具体的方法思路可寻,否则容易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第7篇:农村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 农村公路 管理 养护 对策

一、前言

农村公路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也促进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由于农村公路的使用极不规范以及项目分散涉及面广。基层和一线技术力量管理力量都比较薄弱,且在养护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较多资金投入也受到限制。乡镇的养护机构正值建立初期。养护管理部门的设置还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对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阻碍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快对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积极筹集乡村道路养护资金,加强对乡村道路养护管理的领导,加快农村交通建设步伐。对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必要性

农村公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适应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搞好农村公路养护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之一。

要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观念。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质是巩固来之不易的大规模建设成果。提高路网整体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建设投资效益。没有农村公路建设的成绩越大,养护管理工作任务就越重,越需要得到加强。仅靠当地政府或沿线村社投资、投劳管护,其路况质量可想而知。

三、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特点

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与高等级公路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应根据农村公路特点进行,才能使管理养护工作更有效。概括而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有以下特点:

1.两大面广,区域间差异大

农村公路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分布在广阔的农村,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有农村公路。全国每年新改建农村公里30余万公里,目前部分地区村级公路不但“通村”,而且通“社”、通“队”,因此农村公路分布区域大,管养工作量大。

农村公路涵盖了县乡村三级,区域间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就使农村公路的专业性管理养护难以实现。

2.公路等级低,简易养护比例大

农村公路一般等级较低,村级公路占了相当大比例。大量等外级公路往往承担很小的交通量,其养护工作主要包括除草、清理边沟、路面保f吉等,这些工作虽然简易,但是保持农村公路正常发挥使用性能的必需。

3.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养护队伍和设备

由于农村公路面广量大,专业性管理和养护难度极大。目前,部分地区乡级公路由农村公路养护站(所)承担养护任务,实现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半专业化。然而,对于绝大部分的村级公路,仍由农民自己承担养护工作,甚至还未健全完善的养护制度。另外,目前农村公路的专用养护设备十分缺乏,高等级养护设备难以直接应用于农村公路。

4.经费紧缺,区域间差异大

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繁重,经费相对紧缺,主要来源于中央、地方各级财政和农民集资、捐款等。而对于长期的养护管理工作,资金缺口更大,已经严重影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农村公路的建养经费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东部地区较富裕农村的地方公路建养经费相对充足,建设标准往往较高;而西部地区,尤其是自愿匮乏,缺乏支柱产业的农村地区公路建设经费都十分紧张,养护管理资金更是难以保障。

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对策

1.提高认识,将农村公路使用质量纳入考核指标

如前所述,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对于保障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延长农村公路使用寿命,保证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实现农村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目前主要以农村公路“通达”和“通畅”里程作为相关建设管理部门的业绩考核指标,造成对管理和养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远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因此该将农村公路建设里程、使用性能、使用寿命等均纳入考虑范畴,以此推动农村公路建设部门统筹安排建设、管理和养护资金,提高农村公路的综合效益。

2.立足于农村公路的公益性特征,建立管理养护的长校机制

农村公里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路是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其公益属性决定了不能采取收取通行费的方式筹措管理养护资金。因此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应坚持实行“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资”的原则。

应该立足于农村公路的公益性特点,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合理协调农村公路建设者、管理者、使用者等各方利益,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长效机制。只有责、权、利的协调统一,才能真正保证建立起的养护管理机制长期的良好效果。

3.立足于农村公路特点,推荐分级管理和养护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不同区域的同级别道路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应依据不同级别道路的不同性能要求,开展分级管理和养护。对于县道,由于公路等级较高,承担的交通量大,对道路性能要求相应较高,因此应建立专业化管理养护队伍,保证管理养护的专业化。对于乡道和部分交通量大的村道,应努力创造半专业化的管理和养护。而对于交通量很小的村级公路,则应以“政府培训、农民承担,定期指导”的方式开展有效的管养。只有合理分配有限的养护管理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管理养护才能保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效益的最大化。

4.建立农村公路档案,开发实用的农村公里管理系统

由于农村公路分布区域广,基层单位技术力量薄弱,农村公路普遍缺乏完备的路况资料。然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已建道路经多年使用后性能衰减,养护维修工作量会逐年增加,占用资金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应建立农村公里档案,逐步完善路况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以率先开展农村公里管理系统的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农村公路维修决策的科学性,能够合理的时机采取合理的养护措施提高道路使用性能,使农村公路有限的管理养护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第8篇:农村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

要想促使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并逐渐迈进现代化,就要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而这就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成人教育。以下是本文对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的几点探讨,仅供参考。

一、提高对成人教育的认识,准确定位成人教育

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要求我们要加强成人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使成人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并以广大农民的身心素质发展为根本,促使新农村建设更上一个台阶。农村成人教育的目的不但在于尽力根除青壮年文盲现象,广泛普及农科知识,更在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固有的保守思想,真正实现“乡风文明”与“生产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建设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今的新农村成人教育必须不断调整教育目标,丰富成人教育内容,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通过技术补课、科普知识讲座等方式,为农民进行有目的、连续性的“充电”,使其获得在新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创新是促进一个民族发展前进的重要生产力,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时代,这也将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充实自我,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恰恰是为了满足时展需求的一种重要手段,意在培养和提高当代农民的思维能力与知识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从而达到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开发成人教育基础课程,真正满足农民所需

课程是教学组织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基本方式,体现了国家或特定群体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水平与人才的质量。首先,成人教育的课程开发与设置必须针对农民学员自身的基本特点,符合当代农民参与成人教育学习的基本使命。如今的农村成人教育对象有着“思想自主、迫切致富、信息超前、内容实用”等基本特点。针对以上特点,在具体开发课程时,我们就必须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理解农民脱贫致富的心理愿望,满足农民参与学习的基本需求,并遵循“实用和实效”的基本原则,尽量选择一些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课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面提高成人教育的教育质量。正如法国前任总理、教育部长埃德加富尔曾经所说:“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和受训。”

其次,教育者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当代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错综复杂、综合浩大的系统性工程,其任务不仅在于促进农村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更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劳动力产业的转移、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优秀人文传统的传承、自然环境的恢复等。因此,农村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实现多样化和灵活性,不但要注重农业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培训与推广,还要增设文化、娱乐、法制等课程内容,全面构建综合课程体系建设,不再单一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而是将多门课程融合在一起,增强知识的交互性和多样性,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

三、深化成人教育改革机制,不断创设教学方法

农村成人教育一直倍受社会的关注,作为社会最大人口群体,农民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的高低对社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过去的农村成人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忽视了农村成年人群的基本特点,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了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要积极深化成人教育改革机制,创设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农村成年人群的特点,将实践操作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首先,我们要走出校门,将教学的地点转向生产车间、养殖场和田间地头,增强教育的实用性。

其次,注重教育农民怎么做,淡化原理的指导。与为什么相比农民更关心怎么做,淡化理论的讲解既可以降低教育的难度,让农民群体更容易结合实际,贴近实际,又可以增强农民群众学习的积极性,让农民更乐意接受。

再次,可以引进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率,比如计算机、卫星电视、多媒体终端等。

四、注重教育数量和素质,增强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从我国现阶段的乡镇级成人教育学校现状来看,其师资力量远远不够,要想切实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全面提高成人教育水平,各地成人教育学校必须加强师资投入。

首先,要保证成人教育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只有切实保证成人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在教师的选择上,可以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考核等各种方式展开,进一步深化成人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构建激励式教育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选拔,任命一批具有高素质和高开拓能力的优秀教师担任成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其次,要保证成人教育学校教师的数量,根据成人学校的教育特点,统筹建立师资队伍,参照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示范性乡镇成校规程的通知》文件内容,由区县级教育部门对教师资源进行选拔和调配,工资由财政部门统一发放,按照合理配比组建具有较高素质和足够数量的教师队伍。同时,在职称评定、学习进修、工资奖金等方面应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享受同等待遇,甚至可以适当优先。

总之,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对构建学习型社会、全面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农村成人教育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农村成人教育质量,真正做到为农村成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何菊芳,季诚钧.从农村、农民特性看农村成人教育[J].成人教育,2004(08).

第9篇:农村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民营快递;肥西县;4P理论;农村快递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618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express demand status quo and the difficulty of the expres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rural courier. With Feixi county, in Hefei,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vate courier existing basic business situatio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business based on 4P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gives the advice.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related business.

Key words: private express; Feixi country; 4P theory;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xpress

民营快递企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以与传统邮政业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提供了传统邮政根本不能满足的服务。虽然民营快递在我国起步较晚,由于民营快递的价格便宜、方便快捷,民营快递发展前景仍然是美好的,而且在农村也已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契机。

1农村快递业务需求的现状

1.1农村的快递消费需求逐渐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快递物流消费需求逐渐增长,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一是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9万亿元,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力度将持续加大。二是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将超过50%,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三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化,扩大内需战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四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1.2农村网购需求日益增加。随着青壮年主力战城镇,同时也不可避免引起了农村家庭的“空巢”,留守的妇女、儿童及老人与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之间会不断进行钱款和物品的流动,钱款可以通过邮政或银联系统进行互流,而物品的流动除了邮政及同乡代捎,别无其他选择,即使有EMS,居住不很集中的农村也鲜能实现“门到门”的服务,高昂的费用也让农民工退避三舍,费用较低的民营快递的引入和发展迫在眉睫[1]。当人们在享受了网络购物的便利后,逐渐相信线上订单,线下取货的模式,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有很大需求,而就当前来说,农村流出青年人口,有网购返村的需求,有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小量快递需求,发展农村快递业既有当前需要,在未来,更有相当大的潜力。因此,快递企业应该顺应时势和市场需求,特别是针对农村快递物流的需求大力投资,开拓农村快递物流市场。

2民营快递发展农村市场的阻力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增强,民营快递走入农村是一条必然之路。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是一片尚未被开发的市场,而这个市场的潜力则是无可预料的。虽然近些年来民营快递在急剧扩张,但是它们的主要业务还是集中在城市或者县城,而不能真正到达农村,农村快递还是主要由EMS来送达。民营快递则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不能为农村农民提供门到门的服务。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在农村业务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国家政策的支持性弱,快递业务较为分散,快递企业担保难,融资难[2],本文在此不再赘述。本文主要是从微观层面分析民营快递企业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成本过高。民营快递企业之所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如此迅速,甚至有望超过邮政速递,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条件下,价格比邮政速递要低很多。在城市,由于交通便利,快递业务量大,民营快递企业就会有利润的空间,单位快递物件的成本也较低。然而在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交通情况以及快件业务量都远远不能和城市相比,这样单位快递物件的成本就会过高,而民营快递企业如果想有利润空间就必须抬高自己的价格,这样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同等程度下,农民可能更加倾向于邮政速递。

2.2人才缺乏。相对于国际快递企业来说,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在物流人才方面是处于稀缺状态,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快递业务量的急剧增加,目前已经出现了快递人员用工荒的情形。不仅这样,民营快递企业的员工,仅有20%是本科学历,管理水平低下。如今,随着网购的热潮袭来,每年的双十一等节日,快递拥堵现象极为严重,管理人员很难处理好这些问题。如马云创建的“菜鸟”网络,利用更强信息技术推动快递业快速发展。

2.3规模有限。民营快递在农村市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中国邮政速递,EMS可以说是目前中国范围内最广的快递,到全国各大中城市为1~6天,到县乡时间约2~8天,在全国有2 000多个自营网点,任何地区都能到达。国家对于邮政速递的投入不仅使它在第一时间占领了农村市场,其广泛的业务范围也不是民快递企业所能达到的。而民营快递由于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农村无法过多建设自己的网点。如今,很多民营快递企业在农村采用加盟的方式来扩展自己的业务,而这些加盟商的规模非常小,并且均以派件为主。

3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民营快递发展分析

3.1肥西县快递企业业务分布现状。肥西县全县辖9镇、4乡,有1个开发区、2个合作园区。共辖村295个,居委会29个,社区10个,总计334个基层自治组织。县境西宽东窄,南北长55千米,东西宽64千米,总面积1 961平方千米。总人口87.57万人,全县耕地面积为90万亩。

通过各大快递主页网站,在对主要快递网点的汇总结果如表1:

从表1可看出,各大民营快递公司在肥西县都有网点,顺丰、申通、中通在肥西县均在4个镇上有网点及派送业务,汇通及韵达在两个镇上有派送业务。就肥西县乡镇来看,有6个乡镇民营快递没有开展业务。而在上派镇、三河镇、紫蓬镇开设快递业务的公司达到5~6个。

3.2紫蓬镇及上派镇民营快递营业情况

3.2.1营业模式。按照经营模式可以分为直营模式、承包模式、代收件网点模式。民营快递中,顺丰是直营模式,在上派镇、桃花镇、紫蓬镇、小庙镇均有直营店。而四通一达及其他快递公司均采用加盟承包的方式及增加代收点拓展快递业务。在紫蓬镇大学城附近有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外国语大学、职业学院3所大学,附近有5个快递网点,均为加盟模式。其中:韵达3家、申通1家、圆通1家,韵达3家都位于紫蓬镇附近。代收件网点仅提供简单收件、完成顾客上门取件服务。

按照服务客户对象分,可分为三类。一类服务客户为工业区,其特点是客户集中,业务稳定,时效性要求高,快递公司服务规范。比如上派镇圆通、顺丰服务客户是上派镇工业园。二是承接电子商务,即承接线上电商,服务于大学学生等网购群体客户。此类服务网点接近最终客户,业务量大,客户集中。比如紫蓬镇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内潮汐平台的申通、申通和安徽外国语大学、职业学院旁边韵达快递网点。三是服务于镇上及周围村庄居民。此类快递业务量小,客户分散,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高,基本上都采用客户自己取件方法,不提供送件上门服务。比如紫蓬镇的申通快递,仅是一家简陋门面,无电脑、无负责人员。日常收件由临近便民超市代为受理,快递员每天定时到网点收派件。

3.2.2营业网点设施及管理现状。上派镇内有新港工业园、新型工业示范园。镇上只有顺丰、申通两家快递公司规模较大,管理规范。顺丰拥有保险设施,对高价值物品特殊管理,全面采用移动终端录入数据、操作区域配有摄像头,另外拥有包装设施等,快递人员分工明确,每天上下午各2次送取快递共4个批次。每天派件收件为1∶1,单证累计一月存箱,后集中销毁。另一家圆通快递员工数相当,但圆通仅有一台电脑,没有货架及其他信息设备。紫蓬镇上快递加盟点较多,管理混乱,业务量少,以收件为主。客户单证信息不能及时销毁。其他快递每天会固定派件过来,派件同时收取寄件业务,没有实体网点。而在紫蓬风景区附近,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内有一处圆通、申通共用平台,共同服务学生,日均业务量大致相似。调查信息如表2:

3.2.3网点业务流程。中转中心与加盟承包网点业务联系,镇上快递企业收件业务基本相似。在合肥中转中心与紫蓬镇各网点快件寄送主体不同,圆通公司学校内承包人负责到圆通公司合肥中转场去接收快件;韵达公司是由公司合肥中转中心派车送件。对于服务客户均主要为附近高校学生,乡镇及学校快递网点只接受顾客送件到网店,不提供上门取件服务。快递物品检查不规范,经过简单检查只要证明快递物品经过一般包装后不会泄露汽、污渍等污染其他快件便可寄送。韵达快件以B公司为紫蓬镇上快件集散点,当总公司派车过来时,在B公司处扫描上传跟踪信息,根据条形码特殊位号标志区域,相应分给A、C两家网点,同时过来收取他们所在区域快件。

韵达收、派件流程如图1、图2所示:

韵达各加盟网点之间联系。韵达各加盟网点运营示意图如图3所示,A网点位于紫蓬镇上,其于电信公司合作,仅作为代收发网点。C网点主要负责韵达在外语学院业务,B点是A、C两点的“中心”,每天,A、C网点均会过来送件、取件。

3.3肥西县民营快递营业特点。利用营销组合4P理论从价格、产品、促销、产品位置角度分析民营快递在肥西县特点。

3.3.1产品(服务)特点。产品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物品,可以是有形产品,或者是无形的服务。针对快递行业是指快递公司通过铁路、公路和空运等交通工具,对客户货物进行快速投递。从各家快递在县镇区提供的服务以网上消费学生群体居多,寄送商品为一般货物,对服务时效性要求一般,各家快递都可以满足一般顾客要求。主要招致客户不满的是快件的丢失与错寄。这种情况在调查中发现是极少出现的。另一影响快递服务水平的是在客户取件时候的感受。取件距离,取件等待时间,工作人员服务态度都直接影响顾客体验。在所调查的快递中,韵达依靠其密集亲民的网络,同等水平的包装和时效性占据较大市场。

3.3.2价格特点。民营快递企业之间价格竞争激烈。企业间突出优势不明显,除去顺丰快递主要服务公司办公楼区、工业园区、生鲜食品、时效性高、价格昂贵打出自己市场定位外,其他圆通、申通、韵达等一些全国公司提供服务相似,价格战是必然的。各公司价格不透明,加盟商私改价格一直存在,在价格方面消费者敏感但很模糊。价格的竞争,会使双方都会受到较大的损失。

3.3.3促销现状。民营快递业基本没有打折促销、维护老客户发展新客户促销活动,主要依靠加盟、承包方式的门店招聘,快递车辆公司标志自发宣传,促销手段缺乏。

3.3.4网点位置特点。网点是以高校为据点,以工业区为对像,设在居民区和人流量密集的乡镇街市上。快递公司基本上呈现短距离聚集现象。

3.4肥西县民营快递问题分析。从对肥西县民营快递分布、紫蓬镇和上派镇民营快递营业现状及特点,提出如下问题:

3.4.1快递多集中于几个乡镇,同一乡镇内服务同质化严重。民营快递企业加盟形式混乱,哪里有客户,哪里就可以出现加盟点。不考虑当地客户类型,很容易面临淘汰。圆通快递主要是提供较低端亲民快递服务,但是在上派镇却存在提供给工业园区服务的加盟网点,与直营店顺丰展开竞争。工业园区客户对时效性、安全性要求较高,而圆通网点仅有一台电脑,没有任何货架、存储、扫描和包装设备,信息化严重落后,根本不是顺丰的对手,而顺丰在本地业务无论从管理人员学历、能力,网点信息化水平等都远远高于圆通。据顺丰网点负责人透露所有民营快递在农村相关业务基本处于亏损状态。直营店可以依靠盈利区利润来弥补非盈利区亏损,为公司业务长远发展做准备。而作为加盟网点,加盟商为了经营下去必须要保证自己利益,总公司不能对其服务水平做到完全控制,但乡村门到门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很有可能被淘汰,并且毁坏公司企业形象。

3.4.2管理粗放、人员素质低。根据客户类型划分的第二类、第三类快递网点普遍存在长期工作员工仅有两人现象,人员变动大,快递业务知识匮乏。容易出现不能寄件的寄件了和经常损坏快件等情况。且在高校附近的网点面积很小,难以应付电商发动的双十一等促销假日的高峰期。

3.4.3运力浪费。加盟同一品牌快递业务缺乏联系,运力存在很大浪费现象。乡镇快递业务量原本就低,单位成本派送费相对较高。各个加盟网点分别负责到地区中转中心运回本区域的快件,同时带上已收件。同一品牌的加盟网点之间没有采取共同配送措施,造成了各个加盟网点运力浪费和成本的提高。

3.5民营快递农村业务发展建议。民营快递企业开展农村业务拓展时要考虑当地主要服务客户要求,并且衡量采用加盟或是模式能否满足服务需求,具有竞争优势。第二在加盟网点与区域中转中心进行收件或是派件的交接中可以尝试根据所辖农村业务量及网点区域分布等特点采用牛奶取货(送货)模式将快件送往一个个加盟点,同时收取快件,以节约各个网点支出,提高竞争力。第三在促销方面,可以继续推广实行区域价格优势,并利用广告宣传,在消费者中提高知名度。农村快递业务量现阶段较少,主要以收件为主,民营快递业可以拓展业务领域,为客户提供邮寄行李、市区乡村间一般商品的运输来提高业务量。

4结束语

农村快递的业务量现在虽然还不大,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农村快递业务量会逐步增加。截止2011年底家电下乡优惠政策已经结束,电子商务家电市场也会涉及到农村,未来民营快递进入农村市场是必然的选择。

本文仅以肥西县为例分析了民营快递在进入农村市场初步发展情况,利用营销组合的4P理论分析肥西县民营快递发展特点。目前农村快递市场仍是主要以派件来带动的,但是快递是双向的,所以在民营快递进入农村市场的过程中应以派件为主收件为辅,逐步带动农村快递业的发展。当然这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这不仅体现在对于民营快递农村业务发展的补贴上,也体现在政府对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使民营快递即使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 也具有可操作性,使其尽快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杨利平. 河南省农村民营快递发展需求分析[J]. 物流科技,2011(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