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的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 ……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应用·拓展 ……增强文化意识,……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 合应用能力。”
不难看出,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任务其实是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境界。让教学活动充满诗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探求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教师要重视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得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 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气氛
诗意课堂要充满人文精神,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能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就会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的人。对此,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以绝对权威自居,独占课堂,而应充当教学的“组织者”,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把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诗意地栖息在语文课堂上。 其次,教师要灵活巧妙的调节课堂气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从而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采用“四允许”的方法:即“允许学生提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倡导大胆提出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培养创造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
二、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关键。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使整堂课充满新意,以激起学生的创造精神。首先,要设疑引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释疑难,有所进取。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培养创造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古希腊大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强调在教学中用回答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他在教学时从不直接向学生陈述或传授知识,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得出结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材,巧妙的提出问题,用正问、反问等方法,大胆提出假设,引起学生思考。其次,要以辩促思。课堂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就社会的某个重点或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回答自己所关心的问题。通过摆事实、交流争辩,以辩促思,以辩明理,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动脑发现问题,讨论争辩,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胜过教师讲解好几遍。
三、重视语感的培养
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感到“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培养语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征。这是因为“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由于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多种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才能品出“文中味”,悟出“文外意”。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
分合读。有先分后合读、先合后分读、男女生分读等形式。分读既具有竞赛性,又容易分出优劣,利于老师掌握辅导重点;合读既能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读”的水平,因而是一种比较好的朗读方式。
教师导读。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后,由教师导读,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配乐朗读。音乐,能以其独特的节奏、韵律,打动听者的心。在教学中,将音乐巧妙地融入其中,让学生合着音乐的节拍读课文,效果奇佳。
举荐读。全班举荐式读:教师提出:“你们推荐一个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读”,被举荐者一般都是全班公认的“朗读明星”,既然是公认的“朗读明星”,他自然会特别投入,发挥其最佳水平。分角色读。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朗读方式。如小说和记叙文的教学,就指名学生分别扮演文本中的的角色来朗读课文,使他们在朗读中进入“角色”,感悟课文的意境,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 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
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作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动态人本构建就是经管类经济法教学要契合社会发展、为社会服务,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这是由教育教学规律与经济法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各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虽各有侧重,但都十分重视结合社会需要对专业所需各种能力的培养,并强调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特别是随着建立在实用主义基础之上的威斯康星理念的提出,高等教育的职能从教学、科研扩展到社会服务。经济法学教育也肩负着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经济法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社会性是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和固有功能。作为社会调节器,经济法与社会具有极强的共振性。经济法的内容、体系也会契合时代和社会而变化,经济法教学也随之动态转化和生成。这个动态转化生成过程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让学生处于“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被动状态[2]。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谢菲尔德所指出的,讲授要“激励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因为人是教育的中心与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教育的基础与根本[3]。根植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重构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理想教育模式,使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践行教育家陶行知著名的“六大解放”理论。
二、重视心理契约
期望存在,心理契约就存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紧密结合的,教师与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角色知觉(自我期待)及对对方的角色期待(他人期待),这就是一种课堂教学心理契约。当二者的这种认知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则师生配合默契,实现教与学的共同愿景。反之,心理契约的违背会导致学生“在其位不谋其政”。因为学生选择的往往是教师,而非知识,即亲其师,信其道。可见,师生心理契约的建构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和新的支撑点。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维护及巩固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经管类经济法课堂教学的构建
在应用型本科经管类经济法课堂教学重构探索时,秉持理念为先、应用为本,力求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为依据,实践为主线,能力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通过实践教学育人
“仅有高尚品格以及对于正义的热诚态度还是不够的,学识必须具备,这要从教育而来,从适用和解释法律的技术而来,并从裁判技术的经验中来。品格、教育与经验是三项重要条件。”谨记庞德教导,采用与经济法理论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依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规定,结合各本科高校实际,在应用型本科经管类经济法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实践教学法有:
1.案例分析教学虽然案例分析无法了解案例背后的司法真实,但通过案例实证分析可以探究案例所蕴含的法理,可采取疑案抗辩式进行。当然,应该选取典型、适时的热点案例,若是会计专业,可选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真题中的案例。既可以深化所学理论,又能与其资格考试密切结合,为将来考试、就业奠定初步基础。
2.模拟法庭教学模拟法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中的模拟法庭审判的场所和机会,充分调动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更直观、生动的法律职业训练,模拟法庭教学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分配、分析案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总结评定、材料归档等环节,在模拟法庭实验室情景再现开庭审理阶段,深化理论的理解,并训练法言法语、法律思维、司法文书写作等基本专业技能。
3.讨论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作为讨论主体的学生针对有争议及可探讨性的某个知识点或案例,通过分组进行多角度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与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但分组不是学生的简单组合,而要形成有机整体,并自行确定组名和各组负责人。具体实施方案:方案一:每次提前告知案例,确定两组讨论案例,各组发言人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随机确定,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或表达少数不同意见,组外人员可以与之对抗,或者以组的名义组员分工配合集体进行展示,教师总结并纠正错误,这样课堂氛围良好,教学效果更明显。方案二:老师将探讨的题目、内容及要求提前交给发言组、点评组和讨论组,三组分别进行准备。上课时,由讨论组展开充分讨论,讨论后发言组做主题发言,点评组对讨论和发言进行点评,老师就讨论、发言与点评进行总结评定,并纠正错误、解疑答惑。
4.法律文书写作熟悉各类法律文书的格式及注意事项,主要是让学生直接面对真实案例起草民事合同、状、答辩状、词、判决书等文书或找出给定文书中的格式、法言法语、法律应用的错误,为将来企业管理、商务谈判、司法诉讼奠定文书写作基本技能。
5.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法突破了传统唯智主义教学方法的框框,让学生身临其境,将言、行、情三者融为一体,实现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比如,在讲《公司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开展公司创建与模拟实践,讲《合同法》的时候,让学生做合同当事人;讲《税法》的时候,让学生模拟纳税申报。
6.学生做教师提前一周告知一组做好充分准备,然后由教师指定或组内推荐发言人讲解知识点较简单的内容,教师补充漏点或纠正错误。这样既不耽误正常教学进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角色知觉和角色期待的换位,增强师生之间彼此的相互理解,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配合老师,老师也会更多地关照学生的感受,多方面改进自己促进教学,改善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可以配合课外进行法律诊所教学、法律实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实践教学,综合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深入推进实践育人。
(二)因材施教,教书育人
经济法教学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确定经济法教学内容,立足应用主旨构建知识体系,不断探索符合教学规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因教而学。正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倡导的,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新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关照学生的多样性和异质性,针对不同的层次、年级、专业的教学对象,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做到因专业、因专业方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实行整齐划一的教学,实现经济法与其专业、就业的紧密结合。以会计专业为例,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引入或适当多讲些会计法、审计法等相关内容,并且注意应与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考试相衔接。
(三)培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与学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经济法教师为践行孟子的“心之官则思,思之则得,不思则不得也”理论,要摒弃传统教学形式主义和以教为中心的教师本位理念,充当引导者,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要坚定不移地培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要让学生明确目标、讲解知识、评判教学、小结内容,在民主平等的氛围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通过成绩红包等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素质和魅力
关键词:教学效果 大学学习特点 现状 改进意见
大学学习的特点
在大学时期,学生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自觉学习,由片面追求书本知识向发展综合素质转变。相比中学时期,大学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学习的自主性
进人到大学学习阶段,虽然也有老师讲课,但是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巩固的过程主要靠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要有很强的自觉性。另外,大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他们已经不满足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开始逐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学习内容的专业性
大学生从一人学就有专业定向问题,专业与学科群的划分将大学学习与未来职业生涯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相关课程,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文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术报告等方式深人学习,将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不断探索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另外,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和老师的科研项目等,锻炼动手能力。
大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
由于大学学习具有以上一些特点,已不同于中学的传统教育,一些学生在进人大学学习后,没能充分了解这些变化,使自己在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自律意识薄弱
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生活环境是比较宽松的,学生除了完成课程的学习外,有更多的时间自我支配。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没有了中学时期的严加管教,一些学生自我放松严重,表现在正常作息时间不能保证,上课有缺席现象;听课不专心、在课上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花费大量时间和朋友吃喝玩乐,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等。薄弱的自律意识,加之学习内容的加大和学习难度的增加,使得一些学生在刚进人大学学习时就感觉到力不从心,更甚者从此自暴自弃,一撅不振。
.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中学时期,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进人大学之后,这种明确的目标没有了,面对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有的学生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如何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变得没有动力,没有更好地发展自我,个别学生甚至过起了浑浑噩噩的生活,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和自己的大好年华。
.部分学生学习被动
由于学生所学专业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已经选择了的,不可避免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对所选专业不了解,进人到大学才发现不感兴趣;二是有些学生为了能进入到大学学习,服从了专业调剂,没能选择喜欢的专业。在大学期间换专业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大多数同学只能凑合着读,学习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也影响到学习效果。
改进课堂“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改善大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如下教
.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任务或某类任务的主观判断,是个体自信心在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前提。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处于一种人际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授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后学习效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
建立一种以尊重、关怀和激励为特征的课堂人际关系。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出于对老师的信任,学生相信教师会利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设计最好的学习方法,帮助自己持续学习,以达到课程目标;比起个人学习目标,学生优先考虑按照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一步一步地来进行学习;学生相信教师对于自己学业成就的评估。通过总结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教师这一重要资源的学生,不管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如何,学习效果是相对较好的。
由此可以得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认可和激励会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学的双主性。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绝对主导者的角色,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权与发言权,除了以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考虑积极采用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把课堂管理模式转变为交互式的、自主的管理模式,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目的,使得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觉性得到更好发挥。
为此,教师可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人手,改善教学效果:
()课前,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课程的特点、学习要求和学习安排,其中包括:每星期的课的内容,每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每个时间段内必须完成的任务;课下需阅读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实验或讨论安排、考试安排、评分标准等等。这样使课程内容清晰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
()课中,教师在提纲掣领地对课程内容重点、难点进行讲授之外,要注重提出个人见解,并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适当减轻常规课外作业,可以考虑多增加一些随堂练习,一方面能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另外,教师应创造性地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课后,除了常规的课后练习之外,教师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加以扩展、延伸和综合,撰写报告和论文,达到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深化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定期与学生交流,广泛收集学生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正教学过程。
.加强学习指导,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学习理论家主张把自主学习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和学习的社会性等八个维度来加以界定,当学生在上述八个维度上均能由自己做出选择或控制,其学习一般就被认为是自主的。
一、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应当采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并以此结论为依据计划性、策略性地调整和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期能够符合教育的最根本目的。而教育的目的则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迁而不断重新定位和深化解释。因而,教育理念的变迁决定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取向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取向应当是植根于教育理念的内核思想之上,并随着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兴起之前,教育界所奉行的是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过对于行为的外在刺激而使得被刺激对象的行为符合预期。但是行为主义的教学理念忽视了作为被调整对象的行为主体对于外在刺激的内在反应,因而显得僵化和滞后。在此教育理念基础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典型特点就是价值取向过于单一而无法真正发挥其规范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和促进教育发展的基础作用。就笔者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经验来看,仍然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以分数、等级等单一刻板的价值取向来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情形。而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强调受教育者的内在认知的能力,因而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来说,也应当将其纳入到评价的价值取向中去。笔者的具体经验就是并不以分数、等级等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将其作为最终评价结果的一类权重值,在此基础上,加入更多的来自学生的主观评价。这样一来,不仅有了量化的标准也有了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定性评价的标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证明了单一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最终效果上远不如融合了多元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评价。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实现也有赖于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的进一步多元化。
二、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应当采用多样化的主体
既然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也就意味着对于其的评价应当是多方面和多标准的。而特定的人群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很难实现多样化,这就要求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应当是多样化的。以笔者自身进行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实际经验来看,目前教学评价的主体呈现出形式化的特征,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考核教师的业绩从而决定教师的晋升,这就使得课堂教学评价中作为学校领导一方的评价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而忽视了其他方比如同专业教师、授课教师自身、以及学生方面的评价。这其实也是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未能有效施展开来所致的。因为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的正是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外部性调整,其主要实施方式不过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强加以外部性的刺激,以使其符合预期的效果,而校领导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自然具有相应的权威形象。但是在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再提倡仅仅以外部强化刺激调整对象行为,而是应当主动发动对象自身的内省能力和认知能力,形成刺激――反应――认知――调整的循环链条。而想要够激发教师的内在认知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使得课堂教学符合教育的基本目的,就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主体。首先是教师的自我评价,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在北美和西欧国家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对于教师的自我评价是非常普遍并相当重视的。其次是同专业教师的评价。作为英语专业的老师,其专业水平是很难由其他专业的领导或者尚未能完成学业的学生进行完整评价的,而同专业的教师则可以从相对专业的角度,对授课教师的具体专业水平进行相当细化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奠定基础。最后应当是来自学生的评价,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强调的就是发挥受教育对象的主动学习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其所教授的知识本身固然是重要的一个评价因素,然而其教授知识的水平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方面。引入学生对教师进行积极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仅可以对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进行有效衡量,更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提供有效地判断依据。
三、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应当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对象自身的内在认知能力,并且应当采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多样化的评价主体,然而这一切都依然只是外在的调整手段,倘若仅仅止步于此则不能真正贯彻建构主义关于强调主体自身内省和认知方面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评价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对教师的引导作用。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仅仅从外部的客观行为刺激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调整,忽略了教师自身主动进行调整的可能;而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则强调发挥教师自身主动适应教育的核心要求的能力,以引导而非强制的方式,让教师自发自觉地进行调整,从而保证了这一过程的持续性。其次应当尊重教师自身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笔者的实际经验是通过在评价前的评价方案的制定中,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广泛听取其意见和建议,从而使评价过程中的各种标准内化于被评价教师的内心并表现于其教学行为当中,从而使评价工作由始至终与预期的目的相吻合。最后要保证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对英语课堂教学而言,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无异于掩杀教师在教学中的个性表现,而这也最终会损害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英语课堂的教学评价应当是在新型的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采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多样化的评价主体,并在评价实施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对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引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使教学评价真正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林.元认知的发展与主体教育[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陈玉琨《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M].1993 年版.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敢于打破传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思想政治课堂想要体现新课改理念,转变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就必须打破传统,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没有教师就没有学生的学习。如果哪一节课教师没有到堂上课,那么这一节课学生就会无所适从,感到茫然。建构主义学说认为:“经验”才是形成知识的基石,学习的本质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成”知识的过程。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只起到指导作用,而学生才是真正获取知识的主体。只有他们亲自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所收获的东西才是真实的、有效的、长久的,才可以被称作知识。思想政治课要成为有效的课程,应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自学,由学生去归纳小组的意见、见解,然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一起再归纳分析,引导他们形成自学的习惯。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的见解一旦得到老师的认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得到提升;没被采纳的,也会积极的自学,主动思考问题。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是一件有兴趣的事情。课堂效率也会得到提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打破传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现在大多数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堂中,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来理解记忆为辅。部分老师也尝试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但收效不是很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著名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把狗关在笼子里,然后电击它。开始狗还试着反抗,想要逃出笼子,经过多次尝试,发现无论如何努力也逃不出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反复的电击之后,狗就再也没有逃出去的想法和行动了。再经过一段时间,试验人员先当着狗的面把笼子打开,然后再用电击,看它会不会逃出去。结果这狗不跳也不逃,而是蜷缩在那里,没有任何反应。其实学生也一样,在老师长期“霸占”课堂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没有任何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任何与教师不同意见的发言则被视为扰乱课堂秩序。因此,他们就慢慢地习惯了这种学习环境,不敢发言,很难再主动起来。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起来,必须创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才行。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组织的畅所欲言,在适当的时机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所提出的见解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学生长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积极性会渐渐得到提高,主动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提高课堂效果。
三、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学,而是要教师组织有效地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思想政治课的活动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国际国内时事。可以开展分组活动,让学生课外收集相关素材,结合素材和教师提出的要求,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开展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辩论,自己收集材料,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激起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也可以组织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体会思想政治课别样的乐趣。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做一些在教室里做不到的事情。这样不仅让思想政治课丰富多彩起来,还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升华。
四、明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不是盲目地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个明确、可操作的任务,否则学生会感到茫然。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明确目标,合理地安排时间,结合自己的实际,自己设法完成学习任务。交给学生的任务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如果放任自流,那将只是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也谈不上课堂的有效性。整个课堂应该是在收――放――收步骤中反复、渐进之中进行的。学生能够感到每一步自己有收获,每一步能够感觉到快乐,每一次学习都是有效的。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自主学习活动进行中,教师还应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与实际,帮助学生进行分工,各司其职,最后大家把自己所做的部分统一起来,形成大家的共识。比如辩论比赛活动中,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组,一反一正。然后正反双方根据自己所持的意见收集支撑自己观点的素材。正反两组内又再进行收集素材的分工。这样做有三大好处:其一,可以减少一些重复的,不必要的劳动。其二,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可做,不至于无所事事,每一个成员对学习活动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其三,可以培养起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这样做也可以让学生受到教育:一个集体,不是一个人就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也不是哪一个人就可以代替整个集体的。一个集体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他的用处,只有人家齐心叻、力,集体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做也能在无形之中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集体主义的教育。只有在这样明确分工、共同协作的课堂组织形式下,才能让思想政治课堂更加有效。
六、正确引导,让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论文关键词】历史课 创设问题 细心组织 交流讨论 合作学习
【论文摘要】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课堂创新教学的途径之一。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是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它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堂学习气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培养交流和合作能力,培养良好的非认知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主要是: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细心组织,形成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取长补短;积极评价,倡导合作创新;整合历史知识、促进内迁力。
一、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形成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一做法有一定的局限:第一,它使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行为,学生间缺乏相互的交流和合作。第二、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学习上的被动地位,学生的自学往往成为教材的阅读、理解记忆的过程,无形中由“教师灌输”变为学生的“自我灌输”,它还只是一种低层次的“自学能力”。要突破上述局限,必须构建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表现在:学生能够从一定情境出发,通过生生、师生间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索、发现,以此得出某种结论,获得某些知识。具体做法主要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例如:教“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我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针,用纲要信号法设计了以下历史问题,运用多媒体屏幕显示,供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相关历史资料,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学科任务的同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这样设计问题,目的在于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亲自尝试答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它有下述五种活动功能:1、为师生、生生心灵互动构建了交流对话的平台。2、学生有了参与及表现的机会。3、学生可以经历和体验。4、学生能动脑、动口、动手,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交流对话中提高。5、化静为动,有情趣,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动态探索。
这样,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指明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使学生面对问题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开始时,学生面对这些任务有些茫然,但它不是令人绝望的深渊,它只是挑战一个人的智慧,只是一时的“山穷水尽疑无路”,经过教师的引导,经过学生自己的认真阅读思考,经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久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问题迎刃而解。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了设计的问题后,先组织学生自学探究。这是落实“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有效举措。这时,教师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进行提炼、思考、综合、拟草答案。这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感悟获取知识,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得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体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增强独立自主探究意识。
二、细心组织,形成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互动互助。一方的动带动另一方的动,而在互动中,互动双方有知识、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小组来实现。学生学习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同时也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注意做好细心的组织工作,依需要而定,把一个班级划分为3、5个或更多的小组,同时运作,发挥作用。在对班级进行分组时,我注意了下列三点:
1、注意每个小组成员的构成。课堂的合作学习小组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等不同的成员构成,即组成异质小组。这样便于在小组中分配学习任务。例如:前面“伟大的历史转折”问题设计,要求学生分析“真理标准的讨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三组问题,就可以这样分配任务:把一个班级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答一组问题。在一个小组中,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负责查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提炼有效信息;让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查找解答教材中较容易找到的问题;让学习基础差的同学负责记录研究结果。这样就能做到共同参与,人人有责,目标一致,成果共享。这样也能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特别是后进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注意每个小组成员的数量。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以学习目标大小而定,一般是3-5人,也可以10人或10人以上。例如,策划历史课本剧的表演,由于涉及查找资料、编写剧本、设计道具、扮演角色等复杂的环节,合作小组的人数可以由10人甚至更多组成。如果是一些简单的学习目标。
3、注重加强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引导。近二十年来,初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 ,他们从小备受父母长辈的宠爱,长期的“温室效应”,加上应试教育的灌输,使他们在考试成绩上或许可以是“佼佼者”,但却很少与社会接触,对于如何待人接物、尊重他人,却一片茫然;对于如何与人进行情感交流,更缺乏经验。因此在课堂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出现预料不到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我把师生互动的重心放在生生矛盾的转化和生生交流的拓展上,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检讨、小组讨论或者是平等辩论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从而解决矛盾。通过这种“平等互动”的合作与交流,促使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交流讨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此环节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学生个体自学探究中,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就以小组为单位,同学间交流意见互帮互学。此环节是对我国传统的“开而弗达”启发学生自学策略的正确运用和发展。它使教师从“独奏者”过渡为“伴奏者”,引导学生而非灌输给学生。这也是课堂教学中体现多维互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由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参与,从而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意志,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讨论、辩论,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互相启发补充。这样,在讨论中逐步弄清问题的脉络和结论。这时,教师不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给予辅导和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而且还要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创设平等,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争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讨论以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交流合作解决:先由某一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所解问题的解决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评价、补充;再由各组分别提出本组疑难问题,其他各组进行解答;教师不失时机作些启发性的引导;最后,师生共同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互助、讨论、交流等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的学习目标。这样做实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这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乃至对培养合作精神,促进人际交流、合作运作、合作创新都有深远意义。
四、积极评价,倡导合作创新。
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的评价观也有很大不同。传统教学的评价强调的是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脱离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与传统教学的评价相比较,评价方式从个体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集体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从而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评价,倡导学生合作创新。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也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积极的评价,但感觉收效甚微。这是因为,第一,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结构没有改变,教师面临着沉重的升学压力,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机械呆板,对于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也就无法真正地给予重视。第二,教师虽然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开拓思路、创新思维,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真正的积极评价,特别是来自同学的积极评价,而使许多新思想的火花“胎死腹中”。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新思路、新思想要接受同组同学的评价。学生个体的见解,一旦得到认同,不仅这位同学的信心大增,而且这种新思路、新思想通过平等交流的方式,也更加容易为全组、乃至全班同学所接受,此时,教师所给予的积极评价也就更能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整合历史知识、巩固合作学习成果。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进行,被激化的各种教学矛盾不断化解,师生双方对某一历史知识点的认识逐步趋于统一。到这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进行历史知识的抽象、归纳、概括,使其图表化、概括化。例如:教“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学探究、分组讨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针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做出解答、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对本节课所教内容作梳理、整合并展示。
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既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有了完整的认识,又对学生的逻辑性历史思维进行整合,强化学生历史思维的整合度,起到“同化”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对课堂认知活动有了完整的感受和体验,即心理趋合,收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有助于促使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产生内在的迁移,促进了学生的内迁力,(这里的内迁指的是: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学习A对学习B的引导促进作用)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的目标。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求知,在合作互动中发展,在交流互补中迸发出新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合作学习的理念,扮演好合作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样,历史教学就会上一个新台阶,收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有许多细致而复杂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吾辈共勉之。
一、高职公共英语课堂现状原因分析
在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课程提不起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课堂教学中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采用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教,学生学,“填鸭式”的课堂教学现象比比皆是。教师不但全权决定授课内容和形式,而且全权评估学生的上课表现和学业成绩。其次,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从小学到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以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课,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更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师生沟通少,关系不融洽。教师课上忙着讲课,上完课就离开,课后也不和学生进行沟通;由于对教师持有传统的敬畏心理,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和教师交流。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异军突起,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派尊重、肯定人性,相信人的潜能,在教育方面强调知识的价值和发展人的各项能力。林红在《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里提到,“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这个情境对学生有‘操作性制约’作用和控制引导作用,即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刘晓芬、常青在《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看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里提到,“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分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车文博在《西方心理学史》里说,“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成为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朱雅丽、宋荣君、孙晔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里说,“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探讨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学派提倡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即主导非主体作用,应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监控者。具体来说,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不应该把知识强行灌输给他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细化学生的需求,根据不同个体的学习特点,恰当地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在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的评价方面要积极听取、吸纳学生的意见。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和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如英语话剧或小品表演、英语演讲、小组讨论、英文歌曲或电影欣赏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而且要坚持下来。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就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学习方法的探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坚持学习直至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甘当配角,不要越俎代庖,要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完善个体的学习理念和思维,以此促进其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学派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提出师生间要互相接受、互相尊重。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会真正地放松下来,敢于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自己。教师应该善于和学生做朋友,只有师生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外语进行交际,也应允许他们沉默不语,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外语的焦虑感。
关键词:兴趣 互动 评价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曾经看过很多部武打电影,像《英雄》,剑客们都是从书法中悟出了剑法,将人剑合一,成为一支灵气的笔,其攻击路线完全是笔法,让对手捉摸不定,结果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像武侠电影里一样,参透剑法,但我们可以感悟人生的真谛,全身心的投入到美术学习当中。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创作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老师可以坐到学生中间,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实践和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一、课前准备,搜集资料,不打无准备之仗
要培养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首先要把学生引导到美术殿堂之中,让他们了解美术鉴赏的意义,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试着和作品对话,听懂他们的“语言”。如:第16课《中国民间美术》中,先在学生中间广泛收集各类民间剪纸作品,再上网查寻有关资料,了解这些剪纸的地方特色,最后逐个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实物 + 丰富的语言 + 亲自动手,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民间剪纸的美,单凭图片与语言会显得贪乏而枯燥;在书法模块教学中,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书体的特征,以及篆、隶、楷、草、行等各种书体的书法艺术巅峰时代的代表人物,从人物的个人经历的励志故事感悟书法。通过这些了解和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树立学好书法的信心。选出“我最喜欢的书法艺术家”评选活动,选出学生喜爱的书法家,深入了解和学习。
二、欣赏入手,潜移默化,以作品的文化底蕴激趣
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深入了解美术作品的魅力。 向学生展示美术作品的发展历史和人文意义。可以插入视频,图文音频并茂,丰富课堂,激发兴趣。以各种形式经常给学生进行名家作品赏析。如王羲之及其书法简介,相关文化古迹(王羲之故居),王羲之书法作品及欣赏,历史小故事等。通过介绍书法家的励志故事,在学生心中形成“榜样效应”。
三、小创作,共欣赏
可以仿名家搞一些小创作,如书法模块练习中写一些座右铭勉励自己,或写一些条幅赠与父母、朋友等等; 教会学生“变废为宝”,生活中到处充塞着废旧材料,家庭、工厂、田野、城市,各种形态的废品应有尽有,教会学生寻找可利用的废材料,巧妙地构思,合理地进行再创造,在培养了创造力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节约资源与资源再利用。
四、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思考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考分析与实践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在欣赏课《中国古代绘画》中,通过基础技法的讲解,让学生动手绘制一幅中国画,体验一下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五、师生互动,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