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金融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金融困境;金融改革;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224.32;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1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及发展模式选择
(一)分析我国现行农村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
我国现行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挑战和风险。比如说: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根据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现行农村金融主要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规模小、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以及缺乏相关经验等等。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快速、准确地将各种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Credit Risk)是指资金借贷过程中或赊销过程中债权人可能遭受违约偿还以及其他损失的可能性。只要有资金的借贷和商业的赊销,就会存在信用风险。信川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特别是银行类金融机构。顾名思义,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服务的对象就来源于农村。根据我国农村复杂的环境来讲,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进行借贷时会承担相当大的信用风险。
二、我国现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模式选择
由于农业的先天弱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种种问题,在农村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在 2003 年进行的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不仅对农村信用社采取了制度支持,还为了加快农村金融的改革步伐拿出了大量的资金,可以说农村金融改革的成功离不开政府推动,在未来我们要继续执行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共同作用的方针,不仅要对农村金融采取财政鼓励的方式,而且还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农村金融发展动力的转变,政府财政支持可以推动这一时期的金融改革,但不会持续成为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资金注入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但在中长期,要构建市场平台和法律制度,加强公司治理,控制不良资产率,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可持续的盈利才是未来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要采用渐进原则,稳步推动。
三、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议对策
(一)目标市场的功能创新
从某个角度上来讲,国内农村金融目标市场的功能创新也可以说成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问题。通过总结和分析农村金融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农村金融市场大致分为前沿市场和保障市场两个方面。
前沿市场的含义就是为农村金融的贷款人直接相关金融产品的市场。一般来讲,它都会满足贷款人具备的单笔贷款较小、农业生产季节性和波动性明显、风险较大而又缺乏必要的抵押品等特点,设计不同金融产品以满足需求者的要求。这一部分产品的供给可以由传统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或正在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来承担,它们是按照赢利性和安全性原则进行经营的商业银行。为了使商业银行和乡村银行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应该对我国农信社进行更深层次、更全面的改革。
(二)经营模式创新
从经营模式这方面来讲,第一,我们应当逐步增加正规金融机构与小型农村金融之间和合作与交流。农村的经济环境相当繁复,大型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掌握农村资金借贷者的经济背景、还款能力等重要信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的市场风险大大增加。道德风险的存在也令许多有资金供给能力的私人信贷者和信贷公司远离农村金融市场,造成农业生产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小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有着人缘、地理以及信息优势,但是由于本身资金的限制,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村贷款的要求。第二,政策性银行在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扩大业务范围。
四、农村金融机构外部层面的对策
在进行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只有注重辅助机制的更新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村金融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规范公平、合理的法律与政策环境
一部合理的、有效的法律是发展农村金融的重要保证。制定一部行之有效的法律不仅可以帮助不同的金融机构快速融入到农村金融的市场中来,还可以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为了完善相关法律,我们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必须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形成的法律规定。其次,完善立法与规制框架。最后,注重信用体系的完善。我国政府应该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建立起一个相对成熟的农村信用体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和改善信用环境。
(二)加强农村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
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能够保障农村经济活动的有效实现,在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的同时,提升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因此,针对我国农村薄弱的金融现状,我国应在下面三个方面加强建设:首先,建立快捷有效地金融支付和结算系统,通过该系统完成不同金融机构间的转移和流动;建立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网络,加强内部监控、审计和控制;完善信息共享和披露机制,帮助金融机构及时的了解客户风险类型,降低风险成本。第二,要针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要为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服务支持。第三,要逐步建立相关的行业互助协会。通过组建行业协会可以为小型信贷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加强信息交流,建立行业标准和惯例,这将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五、结束语
农村金融在我国农村经济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在这篇文章中通过结合国外成功案例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从而根据我国实情对我国发展农村金融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同时我们要逐步建立起一个充满合理竞争、多样化的农村金融市场,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保证我国农村金融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道富.应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J].经济纵横,2014(0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众筹;信用体系;网络安全
1 概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同样也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以互联网和金融结合生成的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已经打破了传统金融经营模式的垄断地位,在经济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弥补了我国金融领域的空白,极大的降低了资金融贷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小微客户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同时其风险传播更具广泛性,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使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多的促进作用是当前探索的主要问题。
2 互联网金融分析
2.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从最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始,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新型模式,其中典型的代表有P2P网贷、众筹、网上理财等,这些模式在金融领域担任着不同的功能,并对金融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①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最早发展的一种服务模式,是指具备实力和信用保障的第三方企业与各大银行签约,为买卖双方提供信用服务。第三方支付应用最广的领域是网购,如阿里巴巴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首信的易支付等都是发展规模较大的第三方支付商。②P2P网贷。P2P网贷是由网络信贷公司提供平台,借贷双方通过自由竞价、撮合成交的一种服务模式,其中资金借出人获取利益收益,风险自担;资金介入者到期偿还本金;网络信贷公司则从中收取一定的中介服务费。目前我国在这一服务领域较为成功的是阿里金融。③众筹。众筹是有创造能力但缺乏资金的个人或企业在众筹平台项目或创意吸引会员注意,通过团购或预购的方式购买产品或创意,从而获得创业资金,而资金支持者可获得相应形式的回报,如资金形式、实物形式、媒体形式、服务形式或股权形式等。④互联网理财。互联网理财是投资者利用互联网平台购买理财产品,以获取资金增值的行为,互联网理财最初产品为余额宝,此产品一经推广变引发越来越多的产品问世,其发展之快,规模之大是令所有人为之震惊的。
2.2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首先,互联网金融有利于金融业的普及范围。传统金融业属于服务行业,拓宽资源主要针对线下业务,局限性较强;而互联网金融所面对的客户群不同,除传统物理网点及工作人员的业务范围外,还包括一大批足不出户办理业务的个人和中小型企业。其次,服务模式灵活。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不仅成本低,还具有工作效率高、业务办理几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种灵活机制的服务模式给了传统金融机构很大启示,促使其不断改进现有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最后,促进了金融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互联网金融电子化、虚拟化的产品和服务对金融业信用体系的要求较高,同时其产生的信息流、交易流和现金流也加快了我国居民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②消极影响。互联网金融为我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存在风险隐患。互联网金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批参与者,有利于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但参与者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甚至会完全忽视风险的存在,当风险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会蔓延到整个金融业,危及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2.3 互联网金融对经济的影响 传统金融服务主要面向大城市、大企业以及富人,而中小型企业级普通群众受益极少,尤其是偏远和落后地区,金融业务更是达到了空白,金融服务的不均衡性,扩大了城乡二元经济的差价,使人们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群众可利用电脑、移动电话等上网设备,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即可完成网上购物、办理贷款甚至购买理财产品等一系列业务,为我国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完成金融业务的一种模式,其本质仍是金融,而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极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拓展了交易的边界,这是传统金融无法实现的。利用互联网金融,我们可以将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人群调动起来,增加金融参与者的数量和资金规模,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互联网金融发展建议
面对互联网金融极速的发展势头,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市场经济环境的公平性和有序性。
3.1 健全社会的信用体系 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企业或个人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是对挖掘数据的分析,而信息由于透明度问题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给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判断造成干扰。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网络虚拟交易才更加可靠,资金安全性得到保障,最终获得高收益。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接入征信系统,完善信用制度,也可有效杜绝诈骗,跑路的风险。
3.2 网络环境安全性建设 互联网金融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从而完成资金交易。而网络安全问题至今仍是困扰网民及企业的一大难题,不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同样面临着安全威胁。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迅速,但若能引进生物科技,则能更有效的提升网络安全问题。
3.3 法律监管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由于发展阶段较短,其法律监管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注册备案制度、行业自律、保守机制等,对现有的互联网金融进行必要的监管,同时还要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范围做出明确规范。
4 结语
互联网金融正在以不可逆转的势头迅猛发展,这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也将不断改进,尽快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起到巨大的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韬,陶斌智.创新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J].国际金融,2014,12:60-67.
[2]付艳丽.互联网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探讨[J].时代金融,2015,14:30.
融资租赁创新
首先是融资租赁的功能创新。准确的功能定位是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融资租赁业能否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融资租赁的功能创新就是要在功能上充分挖掘、放大除融资以外的其他功能:从宏观上讲,融资租赁还具有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调节宏观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引导资本合理有序流动等三大功能;从微观上讲,融资租赁还具有扩大投资、促进销售、节税、表外融资、盘活存量、推动技术改造、缓解债务负担、增加资产流动性和强化资产管理等九项功能。
其次,融资租赁的模式创新。融资租赁的基本方式是三方当事人(出租人、承租人、企业)间的两份合同(购买合同、租赁合同)所确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从最基本的直接融资租赁,可以诱导出多种变体,如转租赁、售后租回租赁、杠杆租赁、委托租赁等。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许多创新模式,如分成合作租赁、风险租赁、结构式参与租赁、捆绑式租赁、综合性租赁等,综合这些创新方式的特点,社会上有许多经济业态,如果能和租赁结合起来就是租赁创新。
第三,融资租赁的租期与租金设置创新。应该对租期和租金的设置上变刚性为弹性、变静态为动态、变规定为协商,即应该弹性地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来调整租金支付形式;如果企业确实是因不可抗力而出现偿还困难,出租人应酌情减少本期支付额;在期限上如果企业投资项目确有巨大发展潜力,只是短期内不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则可适当延长支付期限。
第四,融资租赁的标的物形态创新。应将无形资产纳入租赁标的物范围,如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一般都较为敏感,而采取租赁方式,商家让渡的仅仅是无形物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产权),这样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无形资产的租赁期间,承租人可以享受到商家的租后服务,而厂商也可以搜集到用户的反馈信息。
第五,融资租赁的交易退出机制创新。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是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必须遵循的经营原则,租赁证券化由此产生。租赁证券化是集合一系列用途、性能、租期相同或相近,并可以产生大规模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流通的债权的过程。租赁证券化盘活了租赁公司的资产,增加了资金流动性,加速资金回流,从而为其新项目的运作提供了保证。
人才租赁创新
人才租赁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对租赁标的物形态的创新。传统的租赁标的物总是被界定在有形资产范畴内,而实际上,除了已经兴起的软件租赁外,像商标、品牌等特许使用、管理模式输出以及特许经营等,本质上都可归结为无形资产作为标的物的租赁。无形资产能否租赁,关键的问题是能否对其定价。由于人才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定价,所以人才租赁的出现自然也就是市场需求的结果。
实践证明,人才租赁能够克服中小企业分散管理人力资源的不少弊端:对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人才租赁可以实现“企业用工、社会管人”,从而有效地控制员工人数,明显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和运作成本,而高级人才租赁更实现了高级人才资源的共享;对租赁员工而言,专业化的系统管理能够提供系列化和规范化的工资、福利、保险、劳动保护以及税收代缴等周全的服务,让他们即使是为中小企业服务也能得到与大型企业水平相当的人事方面的保障。随着我国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人才租赁这项新兴业务在我国各大城市也相继展开,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社会保险尚不完善等原因,人才租赁业务在我国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面向中小企业的人才租赁创新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人才租赁的模式创新。基于人才能力与工作的双向多样性和特殊性,人才租赁的模式不可能采取固定模式。中小企业应该在现有人才租赁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创新,而不应该简单地接受或抛弃某种模式,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岗位性质、人才环境等诸多因素正确评价,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租赁模式。
另一方面,人才租赁的激励机制创新。与传统的用人模式相比,人才租赁涉及到用人单位(人才租赁公司)、用工单位与租赁员工三方的关系,甚至还可以扩展到用人单位(人才租赁公司)、用工单位、租赁员工与高校四方的关系,人才租赁管理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人才租赁过程中,由于委托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方可能凭借自己比委托方占有更多的信息而侵犯委托方的利益,而在实务中方有可能是上述三方或四方中的任一方,如何在上述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做好激励工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问题。
租赁交易方式创新
一、农业经济中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辽南某县级市最大的贷款行XX农村商业银行的调查发现,农业经济中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贷款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的支农贷款承担较大的风险,借款人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难以偿还贷款,如2007年的风暴潮,XX、XX两岛海上养殖连续欠收,以及近年来的养殖疫情等,使很多农民遭受较大的损失,无力偿还贷款,给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和损失。目前,国家虽然对农民有一些优惠政策和补偿机制,但是出现风险后仍然由农村商业银行独自承担,贷款本身就被赋予了政策性和公益性,农村商业银行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公共责任,与当前农村商业银行自负盈亏、商业化经营的方向形成矛盾,贷款在形成不良后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同时农户贷款利率较低,工作量大,风险难控制,效益较低,也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投放支农贷款的积极性。上述所有这些,对于以服务“三农”为主的农村商业银行而言都是十分不利的,对今后设施农业等贷款的投放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
2.贷款风险程度较高
由于部分中小微企业可以用作抵押的资产有限,并且抵押物的变现价值较低,保证资金安全、防范风险的难度不断增大。虽然国家一直在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但出现贷款风险损失以后,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却缺乏补偿机制。有部分中小微企业在被该农村商业银行起诉后,利用各级政府及各种社会力量干预案件的执行,大量转移资产,使该农村商业银行蒙受很大的损失,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维护。例如,该农村商业银行起诉XXXX棉制品有限公司贷款本金、利息及垫付费用共2195万元,2009年就已经胜诉,当年就申请法院执行,但拍卖无果。后来该农村商业银行又多次申请以物抵债,但政府为避免相关人员上访,出现不稳定因素,以该公司民间借贷无法偿还为由对法院办案进行干预,不准法院下达裁定书,该农村商业银行多次向市人大等机构反映问题,到现在仍然没有结果,该农村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形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保证该公司抵押的资产不受损失,该农村商业银行现在雇佣保安公司看管,并且看护费较高,这样的事例还有。
3.案件影响贷款清收
受2010年XX街道XX村上访事件及企业法人涉黑被查处的影响,企业法人代表被拘捕,企业账户被查封,造成贷款利息及本金无法清收处置。分别为XXXX水产食品有限公司5260万元贷款已形成不良,XXXX肉联和XX饲料1700万元已经逾期形成不良贷款,现无法清收转化。对上述贷款,省、市联社已多次下发督办令,要求限期清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该行一直在积极努力,想方设法去解决,但是效果却不明显。
4.中小微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均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再加上不健全甚至是混乱的财务和内部管理制度,使得银行对企业真正的经营状况很难做到掌握和了解。甚至还有一部分中小微企业与专业合作社,采取了各种方式虚增实收资本和资产、虚降负债和成本,多报收入和利润,以套取政府补贴和信贷资金,生存期较短。
5.中小微企业落后的管理模式,低水平的经营管理活动
虽然中小微企业中的大部分近年来都进行了产权重组等一系列的改制活动,其经济效益也因此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然而,由于改制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其实并没有得以确立,在中小微企业的管理中,“家族式”管理色彩依然浓厚,既懂业务、又擅长管理的优秀人才十分匮乏,大多数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管理水平也不高,社会化大生产在新形势下的客观需要根本就无法得到满足。
6.过小的企业规模,产品也缺乏技术含量,市场前景不明朗
中小微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并且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采用粗放式的经营方式,生产工艺以及生产设备都很落后,产品结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多”和“三少”,“三多”就是一多低档产品、二多趋同产品、三多粗加工资源性产品,“三少”就是一少高科技产品、二少优特产品、三少高附加值产品,名、特、优等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产品严重匮乏,导致企业的发展潜力也极其有限。
7.企业的信用意识殛待提高,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很低,银企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把中小微企业和大型企业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前者的信息透明度要比后者低很多,社会公信度也比后者差许多。不具备健全的会计和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财务报表的中小微企业还有很多,多头开户与多本账簿的现象也还广泛存在。有的企业其财务人员所提供的各种财务报表随意性大,真实性差。
二、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多渠道解决重大项目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召开项目推荐会、银企对接会等形式,使银企项目对接,加强银企合作,积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通过中小微企业相关信息,使银行及时掌握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要。
2.建立行业担保协会,增强担保能力
为支持辽南某县级市中小微企业、农业企业、设施农业的融资贷款需求,建议成立由辽南某县级市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代表政府管理、由行业协会牵头组建的行业担保协会、专业担保协会和企业联合体,如商业担保协会、设施农业担保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协会等,增加担保能力,进一步解决这些企业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
3.以支持县域培育和壮大工业产业集群为重点,推进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积极支持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扶强做大一批创业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形成产业的高速积聚。要积极支持辽南某县级市的装备制造、家居制造、食品精深加工、静脉、新能源(光伏)、精细化工6个产业集群和重点骨干企业、纳税大户的发展。根据当前形势的需要,并结合本单位实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中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政策、制度和规定,法人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决策和职能优势,专门建立起一系列与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相吻合、相一致的体系,如风险定价体系、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信用审核体系、核算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等等,同时一支金融专业人才队伍也要随之建立起来,这是一支经验丰富、热情高涨、技术高超并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专业人才队伍,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非法人金融机构也要在职权范围内对信贷管理规定进行重新梳理,进一步增强中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灵活性。各金融机构应把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与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结合起来,真切了解客户需求,积极调整信贷取向,形成切合中小微企业发展需要的信贷营销模式及风险管理机制。要主动开展银企沟通,加强授信尽职调查,并重视信用的激励作用,按信用等级、项目风险、综合效益、担保的可靠性等因素综合确定贷款发放条件。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担保形式,对辽南某县级市重点主导性产业中的中小微关联企业以及核心企业,要把其所在产业集群的融资担保关系、组织协作网络和周期性风险等等综合加以考虑,同时对贷款的利率、规模以及期限等科学地进行把握,重点抓好金融服务方式的改进工作,使得金融支持新兴产业集群的广度不断得到拓宽、深度也不断得以提高。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要求,找准定位,把主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完善过程要体现出其主动尽最大可能向中小微企业让利,最终达成把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下来的目标。对于那些既完全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同时又符合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只是因为外部一些暂时性的原因,而造成其临时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中小微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仍然要及时予以满足,不但不压贷和不抽贷是必须要做到的,而且还不能附加任何额外的贷款条件,滥收费更是绝对不允许的。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部的信贷产品创新工作中,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那一部分,其发展速度尤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快,并且主要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供应链金融的大规模开展上,亦即积极发展以借款企业的商位使用权、应收账款、仓单、存货、知识产权等流动资产或者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的贷款业务,这样,中小微企业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扩大自身抵押担保的范围,长期困扰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和担保人的难题也才能有所克服。尽快组建专门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顾问团队,并且要有适当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出中小微企业金融顾问勤下企业、勤往企业跑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中小微企业金融顾问才能充分了解中小微企业的各种金融需求,也才有可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帮助中小微企业做好基础性财会制度的完善、信用等级的提高、抵押与质押的办理、资金融通的增加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4.金融机构对农业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尤其需要得到切实的提高,加大“三农”信贷有效供给
金融机构在县域吸收的存款要保证大部分用于当地的贷款发放。相关金融机构要选准着力点,大力推进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开发符合全市农业实际特点的金融服务新产品,积极开拓新的信贷切入点,探索出发点为现代都市型农业、着力点为科技先导型和农业产业化两种龙头企业以及庭院经济的发展的农户有效信贷需求的满足,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持续能力,切实加大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继续开展“以文明做担保、以诚信做抵押”的农业道德信贷工程,大力推广“道德信贷金卡”工程,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探索符合辽南某县级市实际的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发展多种形式担保的农业信贷产品,扩大农户贷款的覆盖面和满足率。深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扩大林业贷款的覆盖面。
5.实行政策优惠
地方党政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在土地、税收、贴息、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三农”和中小微企业优惠和扶持,为“三农”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6.加强诚信建设
政府要强力创建诚信环境,对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和个人采取相应的行政、经济、法律制裁,予以严厉打击,建设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7.保全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地方政府要对银行清收不良贷款和处置不良资产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多方面的帮助,在银行新设自建营业网点方面,出台减免土地出让金以及相关税费的优惠政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
一、 促进农业产业化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相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的普遍形式是“公司+农户”式的比较松散的契约结合体和股份合作制农庄式的以产权为纽带的紧密结合体。这两种形式都是在小改变农村现行体制的前提下克服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后,打破农工商脱节,产供销分离的旧的生产和营销格局的必然产物。农业产业化要求的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必然把城乡、农工贸、经科教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使各方参与者互信互利、共同发展,因而能够有力地推动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元”经济结构过渡。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历史性突破,“十一五”以来,逐步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截至目前,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70.9%、91.7%。此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立足区域优势,促进了产业集聚: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特别是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与我国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在7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1至4∶1,而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0%左右。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特别是企业贷款比较困难,经常由于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缺口问题影响企业对农产品的收购,“贷款难”成了制约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瓶颈。要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就必须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而要实现这些要求 ,就必须依靠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
二、 实现农村工业化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扩大农业产业化成果,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并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国虽然采取了农村工业发展战略,但当时片面强调中国特色的农村企业发展模式,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使得在宏观层面上看来应当集聚在城市中的一些产业,被人为地引导到农村。结果几乎是农村企业遍地开花。造成农村投资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散、农村资源严重浪费。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则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集中发展工业园、科技园,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目的在于把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
目前,沿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农村工业化建设之路,许多农村及偏远落后地区进行工业科技园、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此进程中,金融如何融入并有效发挥支撑作用,始终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
三、 推动农村城镇化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由于推进机器大工业的基础是生产的集中,而生产的集中必然引起人口的集结和市场、消费、科教、文化的集中,城市因而形成与发展。进入城市的人口则主要是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就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减少。但是,传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是城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过剩劳动力大量流入少数大城市,使这些大城市恶性膨胀,从而患上了交通拥挤、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污染、居住条件与卫生状况恶化、大量流浪者与过高的犯罪率等“城市病”。
我们则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即“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施农村城市化的好处很多,首先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由农民出钱出物出人建设的小城镇不仅不会成为农村的对设面,而且能与农村建设利益共同体,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其次有利于农民的观念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于城镇后,集体生产、集体娱乐使生产和生活的圈了都扩大了,农民的集体主义与文明意识必然会增强。第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人口聚集的城镇才有可能集中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交通、邮电、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使居民享受到综合服务,感受到现代文明,既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又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第四有利于农业产业化链条的龙头企业与农村工业基地的建立。一个小城镇就是一个新兴市场,既是居民集中消费的市场,又是本地农副产品输出与各地产品输入的集散地和为企业提供零配件、维修、金融、信息、实验服务以及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多功能市场利用城市多功能服务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相关企业集中建在小城镇,形成企业集群,有利于乡镇企业的改组、改造和走集团化之路,实现规模效益,最终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时期,但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关键在于城镇建设的固定资产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发展投入,全靠国家财政。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财政支农的形势日益严峻,必然对农村金融的支农功能提出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月华.河南省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9(9).
[2]. 殷泽,农村金融转型样本:难解体制之困[N].经济视点报,2008—10—29
[3]. 于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与城乡和谐市场构建[J].经济经纬,2006,(2):143—145.
一、金融危机对环渤海地区物流业影响
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近年来凭借区位、港口及交通基础设施优势,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及城市资源,地区物流业快速崛起,现代物流产业在环渤海经济中比重不断增加,钢铁物流、重化工物流、港口物流等行业物流竞争优势逐步增强。但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效应的日益显现,环渤海地区受物流需求降低及发展环境恶化的影响,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新问题不断产生、老问题逐步恶化”的困难局面。通过对环渤海地区近年物流业重要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金融危机对环渤海地区物流业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业发展速度明显减缓
2008年环渤海地区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对外贸易总量有所降低,受其影响物流业总体发展速度明显减缓。以环渤海地区两大经济发展核心北京及天津市为例,2008年两市出口贸易额为574.6亿美元和422.29亿美,其增幅与2007年同期相比有一定幅度下滑,其中北京市降低11.5%,天津市降低3.1%。而同期两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增加值分别为802.3亿元和320.63亿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19.3%和9.9%,增幅与上年相比降低 10.1%及6.3%;两市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40.2亿吨公里和14479.07亿吨公里,与上年相比下降2%和4.5%。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可明显看出由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环渤海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降低,对环渤海地区物流需求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制约了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快速发展。
(二)物流业运行质量有所下降
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物流市场需求降低及市场运行环境恶化,对环渤海地区物流业运行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物流费用构成及物流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两方面,由于缺乏环渤海地区相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故很难对其加以量化描述。但从全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所的2008年全国物流费用构成情况看,自2004年以来,在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构成中,运输费用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54%以上,在2008年这一比例降至52.6%,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保管费用所占比重一直处于33%以下,而在2008年这一比例升至34.7%,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此外2008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9965亿元,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16.5%,占GDP的6.6%,相对于2007年和2006年的相关指标而言均有所下降。通过对以上全国平均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全国物流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度有所下降;物流业库存总量有所增加,但物流市场运输需求下降,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有所显现。环渤海地区作为国内物流业较为集中,且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经济区,其物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必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物流企业运营压力显著增加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受物流市场总体需求下降及企业资金周转效率降低的影响,环渤海地区国际货代、公路运输、航运等物流行业业务量明显下降,物流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利息成本增大、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加之物流企业客户延长帐期、破产倒闭或恶意逃债等问题的逐步恶化,物流企业的正常运营压力显著增加,受其影响环渤海地区大型物流企业利润普遍下降,有的已出现严重亏损,部分中小物流企业处于破产边沿。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部分重点物流企业的调查统计,2008年前三季度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同比增长36%,增幅高出业务收入三个百分点,同期利润率下降了近一个百分点,超过四成的企业实现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亏损。
(四)主要涉外物流行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金融危机对环渤海地区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涉外物流需求总量下降,其中航运、港口及国际货代方面需求所受影响最为明显。以环渤海地区三大枢纽港为例,2008年天津、大连、青岛三市完成水路货运周转量14028.87亿吨公里、4199.2亿吨公里和4384.35亿吨公里,与2007年相比除青岛市航运业有所发展外,天津市及大连市发展速度都有所减缓。同期三市完成货物吞吐量35593.20万吨、24600万吨和30029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20462.20万吨、8600万吨和20664万吨,与2007年同期相比货物吞吐量增幅分别下降 5.1%、0.9%和4.95%,外贸吞吐量增幅分别下降17.5%、12.7%和4.28%;三市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850.20万标箱、452.5万标箱和1037.7万标准箱,与2007年同期相比除天津略有增长,大连及青岛分别下降0.1%和12.63%。
通过对环渤海经济区内航运、港口及国际货代较为集中地区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环渤海地区航运、港口及国际货代业务发展皆受到明显制约,其中国际货代由于受对外贸易吞吐量大幅缩减的影响,其所受影响最为显著。
(五)原有发展问题进一步恶化
除以上几方面影响外,环渤海地区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如经济区物流一体化程度低、物流产业结构趋同、物流业资源缺乏整合、物流设施配套及兼容性差、物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第三方物流发展程度偏低等问题,也由于金融危机对物流业发展环境及资金链的影响而呈现日趋恶化的趋势。
二、促进环渤海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更对环渤海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未来随着金融危机影响范围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全面过渡,以及后续影响效应的逐步显现,金融危机对环渤海经济区社会经济及物流产业的影响程度将日趋严重,为此政府及企业有必要通过积极的调整和防控机制,借助政策扶持、金融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经营策略调整等手段,实现对金融危机影响的积极应对及有效控制。
(一)加大政策支持,促进物流产业转型发展
为最大限度降低金融危机对环渤海地区物流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政府应积极发挥管理、引导职能,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扶持为物流业发展扫除制度及外部环境障碍。首先各级政府应借助积极的财政、税收、土地及投融资政策,缓解物流企业经营负担,扩大物流企业融资渠道,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此外各级政府还应对原有物流发展战略进行重新调整,加强物流基础设施、专业人才、创新环境及物流信息化等方面投入,在重视区域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引导物流业向专业
化、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二)发展物流金融,降低物流运营风险
金融危机对环渤海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体现于物流需求降低,另一方面则集中于物流资金链断裂。供应链运作过程涉及生产、加工、运输等众多环节,任何环节资金运转出现问题都将对供应链产生严重影响。物流金融作为物流与金融结合的复合化业务,通过应用仓单质押、授信融资、反向担保等金融手段,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过程中的抵押、贷款、投资、信托等中间业务。积极发展物流金融不仅能提升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运行效率及运作效益,更可为物流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在提升资本运转效率的同时,增强企业资金稳定性,降低物流企业运营风险。
(三)增强区域合作,加强物流资源整合
从基础条件看,环渤海地区区位优势显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具备了发展现代物流基础条件的良好条件。但长期以来环渤海地区物流产业分工与协作机制的缺失,导致地区各省市物流产业定位雷同、物流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物流网络结构混乱、物流资源缺乏有效整合,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环渤海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本次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深入,这一问题对地区物流业的影响将愈加严重。因此环渤海各省市有必要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构建统一的物流发展协调机制,打破物流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推动区域内部物流产业分工与协作,实现物流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配置以及物流资源的高效整合,由此全面提升环渤海地区综合物流发展能力。
(四)促进产业联动,提升物流运作效率
环渤海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是我国重化工业基地,地区工业制成品物流占物流业务总量的较大部分,制造业稳定发展对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随着国际分工的日趋明显和跨国公司跨国生产的普及,工业生产组织和工序流程被高度分解,物流已成为制造业运行与发展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现代物流服务对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
当前在以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经济水平及现代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的带动下,环渤海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经济及工业发展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特别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拉动下,现代制造业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可见加强统筹规划、促进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不仅有利于化解当前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更有利于加快地区现代制造业升级、培养现代化物流体系,为环渤海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创新物流企业,开拓国内外物流市场
一直以来国际贸易在环渤海地区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国际物流业务在地区物流业务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市场产品需求大幅缩减,导致地区国际物流需求明显降低,严重阻碍了地区现代化物流的发展。为缓解这一问题,物流企业应结合当前形势,以企业创新发展为核心,重视企业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及运作模式创新。通过构建全面、高效的现代物流运作体系,推行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理念,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第三方物流服务,依托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以及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整合化发展,实现物流企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创新性跨越,由此增强物流企业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
此外,物流企业应通过积极的市场运作主动化解市场需求不断缩减的艰难局面,在争取保持原有市场份额的同时,主动出击开拓国内外物流市场,力争在扩大韩国、日本等环渤海周边国家市场份额的同时,借由欧亚大陆桥向中亚、东亚以及东欧等地区拓展。并在将广大环渤海经济腹地纳入服务范围的基础上,积极向中西部地区市场渗透,通过不断开拓新兴市场调整企业服务重心,降低金融危机对物流企业的冲击,为物流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基本市场保障。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国内外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在金融支持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研究起源于金融发展理论,主要存在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于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处于一种“需求跟随”地位。如罗伯特·卢卡斯(Lucas,1984)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不是金融。卢卡斯的研究成果标志着经济内生增长理论的形成。第二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有“供给主导”作用,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推动力。如熊彼特(Shumpeter,1911)、史密斯(Gole--smith,1969) 等人认为,金融的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试用新技术,企业家需要信贷,企业家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都支持金融的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第三种观点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上,金融发展和经济转型发展具有不同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供给引导型的金融发展处于主导地位,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成熟阶段需求遵从型的金融发展将成为主流。第四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转型增长互为因果。主要以格林伍德(Greenwood)为代表。其后,国外对金融支持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研究延伸到了产业层次(希克斯,1987);世界银行的综合研究报告中将农村金融的目标定位在两个方面,即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雅荣、本杰明、皮普雷克,2002)。研究农村金融问题的学者(Roninson,1995;Yaron,1998;Yaron,2002)把研究领域从强调金融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减少贫困的重要性转移到如何为解决该问题建立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制度框架。
王永龙(2004)对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进行了机制分析。他认为农业金融支持对改善我国农业弱质性肩负着无可替代的重任,应成为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机制和基本途径。同时,也有一些学者以省为单位,在这一领域展开研究。王宜峰(2008)以山东肥城市为例,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呈现新特点形势下,当地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功能不健全、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及成因,从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三农”水平,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等几个方面就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性建议;聂洪顺(2008)对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建立了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经济增长率为因变量,引入农村FIR、实际利率和政策变量等三个解释变量,实证分析表明了在黑龙江新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是高度正相关的,同时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也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
综合以上研究,大部分均只研究了中国整体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视角,探索农村金融发展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证研究却并不多见。即使是关于农村金融发展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研究,也只是从我国的整体情况出发来研究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发展的显著不平衡性,各省经济差距很大,农村金融发展也有很大差异,因此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家或个别区域层面,还必须深入到各省各地区层面。
二、国内外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趋势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支持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研究趋势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开始以农业转型发展为视角,区分各省经济、金融发展差异,以省为单位运用包括协整理论在内的最新计量经济学理论对国内部分省份进行针对性更强的系统研究,例如付海平(2007)对广东省的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存在单向关系;张永乐(2009)对河北金融发展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印证了农村金融增长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强烈的支持作用,同时两者必须协调发展。二是开始注重借鉴国外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实践,并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供给、需求两方面着手,对金融支持机制进行分析。如张智河(2009)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应从国外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经验及教训等方面进行借鉴,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和现实冲突进行了初步探讨。三是开始注重农业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服务功能创新。例如郭强(2010)对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金融支持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存在服务体系滞后、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出现缺位等诸多问题,从而提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措施,主要包括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管理、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业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法规等。
综上,尽管在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但主流的结论是金融发展对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存在明显的支持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是经济与金融通过共有“基点”相互影响。一般来讲,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经济与金融关系错综复杂,金融发展将有力支持、促进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戈德.史密斯(著).周朔,等译.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丁晓松.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01).
[3]王永龙.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管理作为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然而,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在人类历史上却早就出现了。它伴随着人类共同劳动或劳动协作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中西管理思想史是古今中外有关管理的观点和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中西管理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理论化、系统化。从学科的角度说,中西管理思想史是研究和揭示中西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西方管理思想史研究的主流是秉承客观的历史观。管理思想就是流传后世的前辈管理思想家的理论著作和管理实践。西方管理哲学是一种理性化的、操作化的、明确的,定量化科学式管理;而中国管理哲学则是一种整体性的、模糊性的、不确定和非优化的混沌式管理。二者的这种技术与操作层面特征区分来源于它们在管理价值观上的不同。中西管理哲学思想的这种差异反映了二者各自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决定了其不同的历史作用。出于这种差异,现代管理思想已经出现了人文管理和科学管理两种路线的分歧。
二、科学分析中西管理思想史的学科特点
中西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既包括管理实践,又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辨证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思想演变的相互关系等。
(一)中西管理思想史是一门边缘学科
所谓边缘学科是指一门学科与另外一些学科有交叉关系,同时属于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研究范畴。显而易见,中西管理思想史既是管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管理学概论都或多或少地介绍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历史学,特别是人类文明史等学科必须反映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的发展水平。然而,就学科内容比重及习惯性分类而言,中外管理思想史基本上属于管理科学范畴,因为它是用史学的方法来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发展演变过程的,主要向人们展示的是管理科学的内容。
(二)中西管理思想史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突出的史学特点
中西管理思想史展示的是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从泰勒、法约尔等人的古典 理理论和梅奥等人的行为科学理论,到巴纳德等人的社会系统理论和西蒙等人的决策理论,再进而到卡斯特等人的权变管理理论和明茨伯格等人
的经理角色理论,管理理论处于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具有动态性。研究中外管理思想史,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管理科学丰富的历史遗产,用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
(三)中西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为了反映人类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不仅应该详细研究管理思想演变的来龙去脉,同时也介绍了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实践发展水平;为了清晰说明某些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深刻内涵,了解该思想理论的应用要求及其效果。对于尚未形成管理思想体系和管理理论体系的中外早期管理思想,除了从政治、经济、教育、学习、宗教等多角度反映当时的管理思想精粹外,还通过对当时重大而典型的社会管理、政治管理、工程管理实践的介绍,来折射和揭示管理思想的发展水平,从而加深对当时管理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四)中西管理思想的发展完善
到了近现代,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成为各国的普遍追求。美国企业界的精英们最先看到管理对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1911年,被西方管理学界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在美欧得到较大发展,管理思潮迅速席卷了整个西方,随后又蔓延到世界各地。在亚洲日本认识到,引进外国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以改善自己的管理,他们抓住管理作为其重建经济的中心动力和关键因素,在日本掀起了管理热潮。这股热潮逐渐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后又进入到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冲击世界的一种发展潮流。社会各阶层、各学科的专家学者都投入到管理的研究与运用中来,人们对管理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管理思想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成为当代管理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到了现当代,国外许多管理界人士都十分重视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最突出的是日本的企业界。自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就有“《论语》和算盘珠相结合”的主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将美国的科学管理和中国的古代管理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日本式经营管理的“两个轮子”。中国的一些古文献,尤其是《论语》、《老子》、《孙子》、《三国演义》等,都受到日本企业界和经营管理学者的重视,有些大企业甚至将其用作培训经营管理干部的教材。应当承认,国外企业界、学术界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对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兴起和中国管理思想史学科的创建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启发作用。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管理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杨先举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集粹”系列,包括《孔子管理学》等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开始陆续出版。管理思想史的研究需要在科学的史学观的指导下不断引向深入。进入20世纪中叶以来,管理思想史的著作相继诞生,标志着管理思想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进入独立发展阶段。
由美国的管理思想史学家小乔治(Claude S.George)撰写的《管理思想史》于1972年正式出版,这本书篇幅不大,写作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全面地介绍了外国管理思想(主要是西欧和美国的管理思想)发展的过程;美国管理思想史学家丹尼尔‘雷恩博士所著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也于1979年出版,该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管理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其影响非常广泛;我国学者李明新、孙耀君、郭咸纲等先后撰写了管理思想史方面的多部专著,在管理思想史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
三、中西管理哲学走向触合的趋势
现代管理价值观的融合:发展与稳定作为一种人类社会进程的两个因素,是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的。因此,在当今世界,发展和稳定已成为人类社会新发展的共同价值目标。在当今世界出现的一股试图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潮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发展的稳定的关系的理性思索和重新定位。
中西管理哲学思想在管理价值观和管理哲学及其由此所决定的管理方法论和手段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之不同。在世界意义上考察,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19世纪起受到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冲击。但是在20世纪和21世纪,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经过具有理性分析的操作行为的西方管理思想的冲击和洗礼后,再回到本身的起点,会反过来去对西方管理哲学思想造成冲击。中西方管理哲学思想将会汇合与互补,形成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管理体系,这个趋势一方面在西方管理哲学思想遭受危机,寻找出路的情况下显露出来。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中国古代管理哲学思想所独具的深厚智慈和管理经验。可以肯定21世纪中西管理哲学必然要走向融合,管理哲学达到有史以来的顶峰。
参考文献:
[1]姚威.从人性假设的演变看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J].
[2]宋刚,冯茹等.管理哲学的学科体系构建及其发展对策[J].
[3]彭贺.论东方管理的研究策略[J].
[4]赵翰清.关于中外管理思想史学科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J].
[5]蔺博.关于中西方管理差异分析的文献综述[J].
作者简介:
当今,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华民族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建立国际货币新体制、克服通货膨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企业效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都要求我们坚决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以为,科学发展观是当代金融学的思想精华,理应成为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行为准则。
一、科学发展观是货币发行机制改革的核心。
以次贷危机为标志,二战后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接近土崩瓦解,美元霸主地位正在丧失,我国过去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出口型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继续维持。在本届亚欧首脑会议上,各国决心对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进行有效和全面的改革,并致力于建立一个国际货币的新体系。我国曾经长期实现盯住美元的政策,买入美元,发行固定数量的人民币,这种发展模式在美元稳定的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现在美元的信贷扩张已经结束,全球进入了“去杠杆化”的痛苦调整,其核心就是“去美元化”。我国很难继续依靠美元的信贷扩张来支持我们的规模扩张了,我们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这也是我国应对当前金融动荡的唯一选择。
二、科学发展观确定了标的物和衍生品的关系。
曾为美国能源署提供解决美国国内二氧化硫排放的金融方案肯尼斯·阿罗教授(kennetharrow)教授,也是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就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全球温室效应提出的一番精妙解答,对我们更好地理解衍生交易和标的物之间的关系很有帮助:只有当标的物有价值时,衍生品才有价值。总书记反复强调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阿罗教授的互动价值论也恰恰表明了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标的物,只有确定了人的价值,才可以确定其他物的价值。从这个方面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亦体现了金融学的核心问题,是金融学的本质所在。
科学发展观帮助我们摆正了经济发展和节能环保的关系。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就开始整治苏州河,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进展非常缓慢。2002年后,上海房价一路上涨,而苏州河的治理也大大加速。因为政府通过改造苏州河,创造出一项土地看涨期权,使上海市政府有权以低价获得苏州河沿岸高价土地的权力。苏州河水越清,沿岸土地就越值钱。根据金融学的原理,苏州河水并不是标的物,沿岸的土地才是标的物,苏州河水其实是土地的衍生物,如果标的物的价值没有提升,其衍生品的价值也不会有提升空间。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单纯的发展,而是在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以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事实说明,如果没有房价的上涨就不会带动苏州河的彻底治理,如果没有石油价格的飙升也不会诞生节能环保型的新能源汽车。
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理论中的生产力决定论。
从金融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弗里德曼全面否定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米勒及其市场主义又了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观点,金融学是在实践的大浪中自我否定、自我完善并由此而不断发展的。当代金融学认为,通货膨胀是生产力现象,其原因是企业克服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能力已到了极限,只能被动适应高价原材料,并进一步压缩企业毛利率。如果商业企业运行效率很高,信用良好,资金周转很快,央行根本不需要发行那么多的货币;如果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很强,能耗很低,附加值很高,也根本不必担心原材料价格上涨;如果各级政府的效率很高,就没必要征收那么高的税收,从而可以给居民留下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因此,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制造业、商业和各级政府的微观效率问题,发行货币只是这些问题的被动反应。
传统经济学始终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可以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加以调整和治理,因而以为只要能设计出一个又一个最优货币政策,就能引导经济的起飞和着陆,这连同其他货币供求、利率政策、资金的时间价值等观点,都已无法完整解释当下的经济现实问题。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每个微观单位做起,就要让企业把技术进步、节能减排、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克服通胀,实现更先进生产力的关键制胜法宝。
四、科学发展观指明了资本市场的定价原理。
当代金融学坚持“全过程全对冲,持有误差项”,认为一项资产的价格除了可对冲可交易的项之外,其决定因素是不可对冲的误差项,也就是企业的经营创新能力,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