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的建议范文

管理学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的建议

第1篇:管理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财务管理人才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概述

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现代财务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务实性,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理论分析与实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学的内容。

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各种财务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的技术方法和相关知识。

二、财务管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

当前财务管理教学普遍存在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讲授过程中通过举例来说明理论。最后通过布置作业和;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学习中形成机械地记忆,并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且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相差甚远,都是根据工作中所接触到的问题,进行重新学习和实践。

1、教学内容僵化,不能适应市场人才需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课程都是偏重原有的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的需要。教学内容涉及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四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以及财务分析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设置,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的需要。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出现,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应与国际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接轨。但是在企业并购、网络经济、通货膨胀等引起的相关财务问题上,目前财务管理学教材中几乎还没涉及。

2、课程衔接不合理,排列顺序混乱

财务管理课程涉及了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税法、经济法、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学生一般要再学习高等数学、会计学原理、管理会计等课程之后,再学习财务管理。但目前高校在安排这些课程的先后顺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使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在当下,财务管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强化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重知识,轻实践的培养模式转化成重实践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等。这些方法都是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决策者,让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2、调整教学内容,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出现多元化经济主体和多种经营方式,同时,全球也在不断创新金融工具。这些都使企业的筹资和投资活动越来越复杂。针对这些变化,财务管理课程也应调整教学内容,使其内容应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的特点,结合当前实例,调动学生学习地积极性,使学生自己结合实例,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满足了社会人才的需求。

3、加强各专业老师的沟通,修正教学计划

针对教学中课程排列的不合理,高校的管理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加强与各专业老师的沟通,注意课程之间学习的先后顺序,合理安排学时,尤其注重实践环节学时的安排,比如安排财务管理实验环节学时和去公司实习的学时等。

参考文献:

[1]任海英.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18)

第2篇:管理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无论是对学生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还是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导入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中长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并积极响应教高16号文件要求,有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展开。目前《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在教学内容中实践化,如增加模拟企业经营、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②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化,如情景模拟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模块教学法;③课程考核评价实践化,如增加平时成绩比重、增加过程性评价。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与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使用中却存在较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盲目拔高了课程地位、实践教学内容杂乱无序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专业或课程建设需要,诸多院校大幅拔高了《管理学基础》课程地位,打着所谓与岗位或职场对接、提升学生能力的旗号,盲目将大量后续课程教学内容或严重超出当前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内容强行加入,忽略了《管理学基础》的课程特点与课时安排,使得课程实践内容看似丰满实则鸡肋。大量专业而非课程实践内容诸如大型创业计划书编写、企业参观访问、专家专题讲座等都难以落实,这些专业性实践项目都不是《管理学基础》一门基础课程所能承受或应该承受的。

为了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很多院校将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实训和模拟企业经营实训直接归为课程实训。以知识性、趣味、对抗性著称的沙盘模拟实训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经营决策的过程中,体验得失、总结成败,从而对企业的运作有一个感性认识,学生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确实可以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沙盘实训与《管理学基础》可以相互印证、补充,却不能成为本课程的附庸。模拟企业经营实训课程目的是认识企业,了解企业组织架构、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更是要学生在有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之后才能开设的课程。至于企业的顶岗实习通常需要一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因此一般都是安排在暑期或大三实习期间,毫无疑问顶岗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的实践项目,但是同样很难将其归为《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这些混乱而脱离实际教学的设计必然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课程实践教学需要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本身密切相关,能够切实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滞后

1.常用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

继续补充一大批鲜活且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实用性案例来锤炼学生的管理能力。此外旨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的小组讨论教学方法,也出现了仅有少数学生踊跃参加,其他学生要么冷漠旁观要么漠不关心,所为现代化的管理沙龙、网上冲浪等更是名存实亡。

2.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成为严重短板。

当前实践教学重教学轻评价,甚至出现了教学过程已经实现了实践化,到了评价时却采用极为落后的笔试方式,采用如名词、判断、选择、简答等题型,单纯考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滞后的评价机制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反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迷茫。另外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缺少对授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评价,完全由教师本人自行安排课程时间内容,对实践教学目标、形式、课时比例等缺乏必要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一)明确课程地位、慎选实践教学内容

在实践内容选择上,需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结合其所学专业,建立模块化任务清单。例如有关管理概念及管理意识的形成,可以加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荒人岛游戏及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创新力的卡片流水线作业,使学生将游戏转化为管理认知、体验上升为经验、经验提炼为理论,真正在课堂上做到“玩中做、做中学”。再如在计划与决策能力培养方面,则安排日常生活计划(如国庆假期出游计划)制定及玩具模拟公司业务决策,使学生切身参与计划制定的所有环节,同时通过模拟公司业务(如产品类型、价格、目标顾客、营销策略等)的决策,更加真实地体验定量及定性决策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将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改善学生的组织与沟通、竞争与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安排课程时间内容时,需要考虑实施可能性及与前后课程的衔接,既要充分利用学校实习及实训资源,又要避免内容过度交叉重叠。

(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1.学生评价机制

在有关学生的课程评价方面,一定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突出学生管理能力培养。(1)传统的笔试评价方法对学生纯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不可或缺,但是对能力的评价就显得差强人意,而新型的面试、管理游戏、调查分析报告、管理情景模拟等评价方式,更大限度突破了原有教学模式的桎梏,可以更全面考查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应用状况,同时对学生学习课程进行了正确引导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单纯的结果评价很多时候难以对学生付出的努力、参与的热情、管理软能力的提高做出公平、正确的衡量,在这种情况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期中+期末考试转化为系列化的模块任务清单,根据授课进度不断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管理、提炼理论、强化意识、提升能力。(3)过去由教师一锤定音的评价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委员会综合评价机制也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教师评价的存在的公平性问题,同时也增加了一个学生交流平台,在争论中,不同观点得以碰撞从而闪现出新的智慧火花,另外也对学生解决社会管理问题(尤其是利益纷争)进行了模拟,使学生学习到如何在激烈竞争中适当妥协以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2.教师评价机制

在教学中对教师实践教学评价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教学教案评级机制及“三位一体”听评课机制。为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效果需要课程实践教学教案进行规范化管理,例如对实践教学目标、内容、课时、授课环境、道具安排、展示形式等定期检查,通过明确规定要求每年教学用案例、游戏、管理情景等更新率达到20%,以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为获得有关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最新资讯,可建立由学院督导教师、系部专业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听评课制度,由他们站在不同角度对实践教学内容、形式、组织方式、教学效果给出相应评价,并进一步提出不足及改进建议,为课程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完善做出贡献。

(三)建立实践教学发展机制

1.建立课程实践教学研讨小组,定期组织授课教师开展主题式讨论,针对实践教学内容、实用案例、管理情境、教学方法等深入探讨。

2.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库,将实践教学资源系统化、条理化,并结合学生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断更新、完善。

3.与校内实践平台有效对接,虽然不能用沙盘实训及模拟企业实训代替课程实践教学,但是若能够与本课程合理匹配,对学生管理意识的形成、能力的提高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校内实训资源。

4.充分借助校企合作机制,可以改善和提升教师本身的管理水平,并可以对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优化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因此合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增强授课教师与企业间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正是由于过去的《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或华而不实或流于形式或难于与时俱进,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效果受到了相应影响,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自己在《管理基础》实践教学方面的些微浅见,可以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教学效果改善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吕娜.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

第3篇:管理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医学科研档案;高校;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10-03

一、高校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医学科研档案是医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医学科研档案直接反映高校医学研究水平层次、国内外学术地位、人才、设备、学科发展主攻方向、整体医疗、科研、教学发展规模、科研辐射范围等情况。医学工作者特别是中医药高校科研工作者搞科研,“传承”与“发扬”紧密关联,通过继承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这些都离不开利用档案资料的信息资源。因此,科研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

2.医学科研档案是保持医学研究延续性的有力工具。医学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吸取和借鉴已有的成果,优化科研设计,以前人未解决的医药关键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在医学的科研活动中,必须要有完整准确的科研档案作为支撑,以便科研人员最大限度地利用科研档案这一继承、借鉴、传递和交流的工具,指导医学研究向着高层次发展。做好对科研档案信息的挖掘和利用,有利于把新的科研成果加以推广、应用于临床,让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对提高医院科研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3.医学高校科研档案是人才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医学科研档案不仅记录了科研活动的最终成果,同时也记载着科研活动的研究过程、科研人员承担的科研任务、科研项目完成后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获得的成果奖励等信息。因此,医学科研档案的系统性、客观性、完整性、真实性和连续性,能够帮助高校考核部门对科研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素质深入了解。高校在人才考核、职称晋升的过程中,除了参考医疗、教学量化考核指标以外,医学科研档案更是作为对科研人员考核的重要依据。

4.医学高校科研档案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在产、学、研一体化的今天,科研成果最重要的是要转化为生产力,要推动科技事业的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一套完整的医学科研档案不仅可以真实、完整、准确地记录该项目的研究过程,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医学科技的转化和推广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医学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不仅仅是对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更是对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的积累与利用。以我校为例,校市合作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有力推进,先后与清远、阳江、中山、东莞等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中药规范化种植基地16个,辐射带动种植面积20多万亩,新增产学研基地14个,签约横向项目394项,合同总额7426.25万元,使得校市产、学、研合作迈出坚实步伐,这些成果,都离不开我校对医学科研档案的密切跟踪和有效管理。

二、高校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意识有待增强。目前高等医学院校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科研人员缺乏归档意识的现象,通常认为科研档案是自己多年科研工作的心血和结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视为个人私有财产,许多珍贵资料不愿上交,一方面怕归档后得不到有效保存;另一方面则担心以后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时查阅不方便。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内在质量,既不利于后续研究的创新,也不利于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

2.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执行不得力,科研材料归档不完整。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与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申报工作相比,不能引起医科院校领导重视,尽管有一些具体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但缺乏切实有效的制约手段,还未能实现有效的管理,导致科研档案材料通常具有如下特点:(1)存档材料多为成果性材料,缺乏过程性材料;(2)一般性材料较多,缺少创新性的关键技术材料;(3)归档材料类型单一,多数为纸质文档,其他载体的材料少;(4)人才培养、教育技术教育、教育教学研究、人文社科类等科研项目收集较难。在科研成果归档工作中,尽管《档案法》明确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但实际上项目负责人交与不交管理人员无法控制。项目负责人提交什么材料就归什么材料,档案管理人员对归档也只能在口头上作一些要求说明、解释而不能强求,监管力度不够大。造成很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执行和落实力度都不足。

3.科研材料集中统一管理难,归档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政府加大了在高校整合、拆分的投入和建设。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大学城校区的投入使用(有些学校是主体迁入),办学条件整体水平突飞猛进的同时,现实的问题也相继显现,大学城的规划使得高校及其附属院校及机构(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分离太远,加大了建档归档的难度,科研人员为方便研究利用,有意保留一些重要的关键性技术材料,导致材料收集不完整,难以集中统一管理。另外,科研档案反映的是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其质量的高低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人员开展科研的质量与水平,但也与档案管理工作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目前,科研档案专项管理人员不能确保专人专管,大多数身兼多职,无法对项目进行系统的监控跟踪与收集,造成科研过程中的材料流散缺失。然而,对于科研档案质量总的要求包括:研究水平在有一定高度,数据准确,研究方法设计科学,材料齐全,格式规范,案卷归类合理,标识完善准确。在实际当中由于上述原因,无论是科研档案的内容质量,还是案卷质量,都存在着不够规范、不完整的问题。

三、加强高校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建议

1.加强宣传与交流,提高医学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医学科研材料的收集工作仅靠档案人员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科研人员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提高科研人员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严肃性的认识,增强档案意识。因此,组织和开展高校医学科研档案协会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科研档案知识的宣传活动,通过知识讲座、板报宣传等多种形式,使科研人员明确科研档案归档的范围,强化其科研档案归档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将医学科研材料毫无保留地交给档案部门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2.完善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提升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水平。完善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是提高医院科研档案管理水平的保障。高等医学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档案部门和科研课题组成员应密切配合,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档案归档制度》,进一步明确归档范围,保证科研文件和合同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时效性。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档案及科研资料管理等有关规定,制订详细的归档范围和归档的各种要求及相应的档案管理实施细则。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利用传统手段管理科研档案的同时,加大经费投入,保障硬件设施建设,建立相配套的现代化设备,如办公自动化设备和专业软件等,建立科研原始档案数据库、科研成果档案数据库、科研立项文件、论文、奖励等数据库,利用档案管理系统,推进科研项目档案归档说明、项目重要文件信息全文检索,逐步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

3.利用档案法规加强统一管理,提高归档科研材料质量。在实际归档工作中,加大对归档工作的重视,切实执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根据规定制定适合自己的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办法和相应的制约手段。普及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对于高校与附属机构及医院的项目档案统一管理问题,可采用电子认证的方法,对归档材料进行扫描和认证,统一上传电子数据库,以减少科研人员因提取、利用归档材料带来的不便,提高科研人员提交档案的自觉性。另外,根据《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第九条:“凡重点科研项目鉴定、验收,按照专业分级管理的原则,其档案应由相应的档案管理部门审查验收。未经档案部门验收的科研项目,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不予承认。”建立完善的医学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增加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规范其职能范围,把科研档案的收集和管理纳入考核范围,各档案管理部门对已获得奖励或正在上报的科研成果,如检查发现其档案不符合要求,有权建议有关部门推迟或撤销对该项成果的奖励。总之,应强化科研人员在从事科研过程中档案整理和存档意识,激发其重视科研档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高校医学科研档案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管理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 学校管理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

从表义上来说,科学就是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基本逻辑,体现客观现实;发展就是要继承和革新,有所变化,能够反映时代性。而从根本上来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随着人学的研究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简直观念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渗透到高校教育及管理各个层面。高校学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全体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归宿和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维护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权益,从根本上推动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和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不仅是高校创新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善教育结构的迫切需要,还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有力措施,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途径。

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应用于高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实践,核心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人成才需要为本,全面深化大学生素质发展的途径、方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实践缺乏理论指导。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目前高校管理总体的层次还不够高,往往只是停留在日常的生活管理。专家们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德育方面的研究较多,专门从事大学生综合教育、管理研究的不多。在高校中从事学生管理的干部队伍中管理学专业知识了解不深,工作中以经验管理、继承式模式管理为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层次的提高。同时因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琐碎和繁杂,影响了管理者的思考和研究,影响着管理者理论水平的提升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管理制度与现实脱节。要使管理走向科学化,在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的同时,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是制度管理。管理制度是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尤其是在制度设计上要注意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目前的管理制度还不能满足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实际需要。比如现实情况的发展远超过制度的改进;大学生的情感行为目前没有足够有效的制度进行管理和制约;由于制度本身不健全和人为因素干扰,导致制度缺乏严肃性等。

3.管理对象――大学生能动作用发挥不足。在大学生管理中,大学生的能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按照规章制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是大学生作用发挥的主要体现。但在目前大学生这一作用发挥不足,自我管理的意识不强,对不良行为的监督意识亦不强。作为应具备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带动周围的人,带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有所创新。

1.管理理念创新。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是高校管理的主体。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找到适合当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路子。(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和谐的管理环境。(2)建立精细化管理理念,提升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2.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方式是学生管理的具体实施,有一个先进的管理方式,就会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反之则造成不良的结果。大众化教育阶段在学生管理方法上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强制,从具体做法来讲:一是可以为学生配备学习指导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解答学生难掌握的知识点,同时,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能。指导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应因人、因地、因时而变。二是加强心理健康和情感关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根据大学生实际,从单纯注重管理,逐步转向在管理中注重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

3.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学生工作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政治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从组织、思想和作风上保证学生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并制定考核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促进工作进一步深入。第二,要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定期召开学生工作研讨会,相互借鉴学生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第三,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有关制度,强化奖励措施,特别是健全表彰奖励机制,用榜样去教育影响带动广大学生工作者。第四,要加强校际联合,开展学生思想情况的经常性调研,并将其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

4.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学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社团朝着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向发展。(1)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学校应根据学生社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相应归口管理部门,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负责学生社团组织的各项事务。不仅如此,学校分管领导要亲自主持研究学生社团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措施,对社团发展和作用发挥起到指导性作用。(2)加强对社团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帮助学生社团把握健康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要引导各个社团进行活动创新,引领学校先进的文化传播。要加强对社团负责人的培养和教育。社团负责人是学生骨干,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团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引导和帮助社团负责人提高提高组织能力,还要经常与他们交流沟通,了解社团活动情况,引导社团健康的发展。

5.重视学生宿舍管理。大学的学生宿舍是学生开始新生活的第一个有形的“家”,作为“家”,她不仅仅是休息的场所,更是最安全的港湾。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接触紧张学习的疲劳,而且可以自由地放松渐渐长大的心。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对宿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宿舍虽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公共场所,但高校宿舍管理应保障文明、创造和谐的功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还应具有监督、引导和提供服务的功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应具有提供信息资料的功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应具有协调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范广敏,刘爱民.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功能新议.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11):113-115.

第5篇:管理学的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宏观问题进行了思考,如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方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并提出了建议。

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应该是一门与其他人文、科学教育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教育。一个心理不健康、甚至心理变态的人,掌握科学技术比无知更可怕。从现实来讲,在中小学校中鼓励、支持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是一种明智、务实的举措,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工作,是真正对国家、对民族、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现在十分重视,而是从很早就开始重视。不仅在有关文件中提出开展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指导纲要和目标计划。一些先进省市,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在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并尽快给予合理解决。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干宏观问题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区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一些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被视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可有可无的内容。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经济条件以及师资条件的限制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教育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尽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对中小学校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事实证明,这种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制约和阻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继续被学科教育、应试教育以及对升学的片面追求所掩埋,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将是非常悲哀和危险的。

(二)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

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有三门课程的标准或指导纲要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范围之中。如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将“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作为能力和知识目标;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价值的论述中第2条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第3条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将“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内容之中。

显然,上述三个学科课程标准存在着相互重叠现象,不知道这种重叠是否有意为之。"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试图仅仅通过在《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或其他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式教育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

首先,课程改革实践几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出现不断。甚至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复杂原因,因心理健康缺陷而造成的自杀、犯罪等极端行为大幅增加。这说明仅仅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其他课程之中来解决需要专业技术和知识来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达不到目的的。

其次,这种课程设置及其标准的建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重要性、紧迫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其实,很多极端的行为在发生之前都是可以通过干预来进行阻止和缓解的。当然,这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来完成,如果能够成功干预一次,就能挽救一个甚至几个生命。当代心理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心理科学已经和教育学并列为一级学科。在高校有心理学系,甚至心理学院,在民间有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学会等。这些都说明了心理科学正在迅速发展,而且人们普遍都更加重视心理问题。我们已经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还需要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

(三)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专业师资在职称评定上存在困难

应该说近几年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和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认可。但总体而言,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师资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不用赘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自然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系列认定还是空白。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列为思想品德学科职称系列,有的则将其列为体育与健康系列。笔者认为这些处理办法欠妥,因为这种处理方式仿佛是无奈之举,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且使这些教师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专业师资队伍没有相应的职称评定系列,师资队伍的流动性较大等原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我国大陆地区浙江、天津等省市在这方面工作做得较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并要通过相应考核“持证上岗”的制度,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供了保证。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有些地方的教师经常会有“孤独感”和“找不到组织”等感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不能形成规模和实现正规化。而成立由专家和领导组成的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应该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和正规化的有效途径。

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贯彻新课改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评估体系中去

在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新课程中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还要关注学 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同这些教育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也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在2002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新重新制定或完善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状况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纳入到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中去。

(二)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专业队伍,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鉴于我国当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以及教师编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工作。建议各地在加强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安排兼职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经过培训后的兼职老师才能上岗。对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在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同时,加强对解决专业师资职称评定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力争有所突破,为全国其他省市作示范,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作出贡献。"

各地学校可以逐步建立起以专家和校长为领导,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对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知识、指导思想和方法等方面,同时可与师德教育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具有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三)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实效。

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应有所侧重。当然,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学校开展的家长学校课堂中,要把对孩子的心理和发展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学校要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并促进家长自身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另外,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即利用学科知识点、涉及点、接触点、联系点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网络指导、行为矫正等方式。

(四)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只要我们在工作中统筹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一定能够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剂”,成为连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纽带”,为基础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统筹管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一个基础”和“三个面向”。

“一个基础”即以行政管理和专业指导为基础,通过政策支持和教研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运作和发展环境。

“三个面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功能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向学生。主要是指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等,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是面向学校教师。教师也是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有关调查报告,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们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关爱教师队伍,也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可以为学校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有关学生的教育及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开展针对学校教师团体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并定期开展专题性的拓展训练等。

第6篇:管理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学科竞赛;财务管理;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10-02

一、各类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的现状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实务工作能力的活动。目前,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的种类比较多,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竞赛,也有各种学会等非营利机构及企业等组织的竞赛。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1.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这一类竞赛又分为国家、省、市级竞赛。国家级竞赛如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包括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挑战杯”。省级竞赛(以浙江省为例)如由浙江省教育厅主办、面向浙江省全体财会专业大学生、旨在“顺应财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的各项能力,培养财会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市级竞赛(以浙江省为例)如绍兴市教育局主办、面向在绍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的“绍兴市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宁波市教育局主办、面向宁波市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的“宁波市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等。

2.各类学会等非营利机构组织的学科竞赛。这种类型的竞赛一般是在相关学会的指导下由企业承办,或直接由非营利机构主办,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竞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展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如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财经教育分会主办、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承办的“全国大学生财务决策网络大赛”,由AIA国际会计师公会发起主办的“AIA杯上海市大学生财务案例分析大赛”等。

3.企业组织的学科竞赛。这种竞赛活动一般由相应企业组织,通过竞赛活动推动学子就业,提供以创业促就业的社会服务。如,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共同主办,面向上海各类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工商银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由财通证券联合共青团省委、中国联通浙江省分公司主办的“财通证券杯大学生理财创业竞赛”;等等。

二、学科竞赛在培养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中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夯实专业基础。近年来开展的财务管理相关竞赛通常是开放式或半开放式,一般要求参赛团队基于市场调研和分析,设计、制作完成符合要求的综合方案,或结合上市公司实际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有的竞赛还要求参赛过程中全英文表述。如,宁波市首届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要求各参赛团队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针对不同客户群的需求及状况,从理财目标、财务状况与财务机会评估、策划方案制订、财务方案执行、监控和调整、理财方案的评估及可行性分析等方面,立足现实客户,自拟题目,制定一份结构完整、具有操作性又能满足对象需求、切实可行的理财规划综合方案。又如,浙江省财会信息化大赛,结合上市公司的综合性案例,要求参赛团队就公司经营战略与风险管理、资金筹集、销过程、利润分配中的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披露、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金融、法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而AIA杯上海市大学生财务案例分析大赛更是要求参赛团队在提供的一份英文案例考题的基础上完成一份详细的英文策划书,并全程英文表述。上述竞赛虽然形式各异,但这些竞赛涉及的内容往往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一个课程群,基本涵盖财务管理相关核心专业课程,基于英文案例考题完成英文策划书更是要求参赛团队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及会计实务操作。因此,竞赛中通过对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非常有利于夯实专业基础,同时对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也大有裨益。总体而言,通过参赛,学生在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设计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企业日常运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方面,定位于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财务管理学科竞赛体现参赛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灵活性和自主发挥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舞台。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围绕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概念,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包括企业概述、业务与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与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内容的创业计划书,最终通过书面评审和秘密答辩的方式评出获奖者。这种完全开放式的竞赛给了参赛者巨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参赛,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成为参赛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3.有利于推动学风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优良的学风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刻苦学习、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通过竞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课堂理论知识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目前开展的财务管理相关学科竞赛来看,竞赛基本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竞赛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也就是说,参赛学生一方面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第二课堂(竞赛);另一方面,参赛学生总结参赛项目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着问题回到第一课堂学习,又会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带动整个第一课堂的创新氛围和良好学风。

三、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具体举措

1.依托竞赛,将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引向纵深。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将学科竞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索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为启发学生思考,活跃思维,开阔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在相关专业课教学中,融合竞赛内容,在有条件的课程中推广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变学生被动听课过程为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的过程。从中长期看,应将竞赛逐渐融入常规性教学中,在现有条件下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梳理,对设置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对相关课程的大纲进行合理修订,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整合,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

2.采用多种形式建立学生创新平台,大力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应着眼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益的创新实践活动来促成和提升。在新形势下,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设立专项基金,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平台和实践平台,如创建更多的研究性社团,鼓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案例模拟,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举办校内竞赛,给更多的学生参赛机会;在公司、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学校和企业合作建设ERP实验室;学校邀请企业家、财务总监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等。总之,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第7篇:管理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230-02

一、独立学院旅游管理教学的现状

1.中国独立学院的发展。1995年民办四川电影艺术进修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四川师范大学电影学院,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学院。到2008年5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6所,分布在全国30个省份。

独立学院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产物[1],是新时期解决中国教育资源短缺与教育需求间矛盾的必然产物。大多数办独立学院的大学都是进入211工程的重点大学,依靠重点大学的师资力量,教育基础,学科优势等,合理地引入民间资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越来越受社会关注。

2.中国独立学院旅游管理教学的特点。独立学院是在社会需求旺盛而政府投入不足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格局下产生的,是普通高等学校利用其品牌和教学资源优势同社会资本合作创办的新的大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有效扩大本科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不是培养“高、精、尖”的研究型人才,与高职院校培养的高层次岗位技能型人才也有差别,它是培养有理论、懂管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同时,独立学院严格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上特点决定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系的教育不可能走一般高校通过历史积累实现发展的老路子,而是要坚持创新发展的方针,依靠创新来建设品牌,通过创新来实现发展。

3.增城学院旅游管理教学的特点。华师增城学院地处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由华南师范大学与康大公司联合创办于1998年,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广东省内独立学院最早开办本科教育。旅游管理系成立于1999年。1999―2002年间,开办旅游管理方向专科教育;2003年,在继续开办专科教育同时,开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停招专科班,专办旅游管理本科。

根据旅游业日益国际化、多样化的特点,旅游系立足广东、面向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坚持“一体两翼”的培养模式和“三突出”、“三加强”教学方法。即学生在具备牢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拥有各类管理软件运用及二次开发能力、较高的旅游专业外语文字水平和较熟练外语口语能力。

针对教师而言,突出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与专业化;突出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多样化。加强管理软件的应用与开发教学;加强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实践。

针对学生而言,突出学生的实操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能力;注重学生自学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为此,在校内设有专门管理软件教学实践基地,与夏湾拿酒店、珠江帝景酒店、广之旅国际旅行社等十多家著名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业务联系,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开设了旅游专业考察、旅游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二、独立学院旅游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地域原因以及对旅游学认识的偏差,对基层服务行业的不认可导致对学科不感兴趣。旅游行业需要不同专业、层次的人才,对人才需求有潜在定位,这对旅游管理高等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差异化的要求。按照国内学者的研究,这种人才分层需求的潜在定位可以划分为初级人才、中级人才和高级人才三种[2]。这种人才分层需求是呈金字塔状,一般来说,拥有优势教育资源的著名大学的学生所获得的教育能使他们拥有胜任高级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较高的综合素质。

2.课程设置的重复性以及学科的交叉性,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意味着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传授,学校教育要培养何种规格人的问题[3]。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由于增城学院旅游管理学科主要依托于地理和历史学科,在课程体系上存在着对原有母系学科的依赖,忽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专业特色,缺少科学合理、合适自己的、独立的、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更多地考虑是传统科目的设置以及老师在读时的设置,而不是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人设课现象较传统专业更为严重,造成部分教学内容重复,从而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

3.就业的形势以及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少,对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打击很大。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服务行业是伺候人的工作,感到比其他行业低人一等。由于缺乏实习经验,旅游本科毕业生只能从最底层的服务岗位做起,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初级岗位工作则看起来要“优越”很多,这种同一学校、同一院系毕业的学生初次就业后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增强了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失落感,打击了毕业生从事旅游行业的信心。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的流失率较高,多数会选择其他的就业机会。一般在五年后,只有少数几个人依旧坚守在旅游企业。因此,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学科专业知识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状态。

4.学生对知识以及对未来的用途不明确,用学生自己不成熟的思维判断知识的实用性:有用就来,没用就去学习所谓适合他自己的发展的知识。大学的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太多,其自身发展与所学知识的矛盾导致其冠冕堂皇地选择自身发展。

5.教师人才队伍的缺乏。独立学院的旅游专业师资匮乏,不少教师是转行或跨行。知识来源于书本,缺乏对旅游学科的系统掌握和必要的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再者,年轻教师学识不能让学生信服。教师自身的教与学的矛盾,教师自身的学习成长是不改革、服从的一代(前几年的大学教学,很多老师都是灌输式教学,因此,现在的年轻教师容易用当年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而当教师毕业走向社会后却发现改革铺天盖地地涌来,虽发现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但对教学改革也是在摸索中。

三、独立学院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注重结合地域特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旅游学科的就业渠道。首先必须看到:与旅游本科毕业生行业认同度低和就业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迅猛发展的旅游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据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70万个旅游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 00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 900万人[4]。旅游服务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是一条产业链,能够给不同层次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中国旅游业面临着巨大人才缺口,这缺口既有总量上的缺口,也有结构上的缺口。近年,广东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全国旅游三分天下,广东占其一”的局面。2006年,旅行社组团国内游1 135万人次,出境游197万人次[5],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广东省内拥有超过2 300家的旅游企事业单位。且拥有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年度国内旅行社双百强旅行社达44家。其次,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长期形成的“服务行业低人一等”的偏见和大学生“天子骄子”的看法,让大学毕业生正确的看待旅游行业前景,提高学生对旅游学科的兴趣。

2.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针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岗位任职需要,在课程设置中应当注意在基础课中突出基础性、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按照高素质劳动者的实际要求,强调“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适当结合”;在专业课程中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强调“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真正从独立学院实际出发,安排出合理的、适合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

3.继续发扬一体两翼的教学思想。一体两翼模式是增城学院旅游管理教学优势特点,能够培养学生多种专业技能,很值得推广。在现实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训,除了旅游管理中景区管理、旅行社基本管理外,还要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学习画图工具,如Photoshop、AutoCAD、CorelDraw;学习管理软件,如旅游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等。同时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摒弃应试教育,挖掘学生潜能,注重因材施教,培养有个性的人才。

4.加快考试改革,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我们是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大学生,而出来任教之后面临的是素质教育,因此是路漫漫修远。但有一个好处就是深受其害,就知道弊端在哪,而努力改革,因此堪称与学生共进退。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不能仅仅通过期中或期末考试一张考卷来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而是要把平时实训课的表现以及实习、模拟课、讨论课的表现都记入最终成绩,对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做多方面的测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和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以便于其成为合格的人才。做到产学结合,加强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能仅仅让学生在大四毕业之前进入酒店实习,而是要利用每一个实训课、暑假或者寒假的机会,边学习边实践。

5.加快师资队伍建设。要造就能够肩负起旅游专业素质人才培养任务的师资队伍,首先,派教师到企业挂职,使之成为“双师型”教师,只有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其次,聘请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进入学校做指导教师,补充教师力量。最后,独立学院可以选派青年教师进修,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苗.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理论界,2008,(10):184-185.

[2]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三十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23):

13-17.

[3]邱云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59):397-398.

第8篇:管理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兼职教师 管理制度 健全

对一个企业而言,资产不仅包括它所拥有的,还包括它所控制的资源。同样兼职教师虽不为学校所有,但为学校所用,所以他们和专职教师一样都是学校的最重要的资本。特别是在独立学院中,兼职教师还占用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应当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有力地推动独立学院快速、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拟就以下几个方面对独立学院兼职教师作比较系统的分析,进而提出几点健全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的现状和作用

1.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的现状。

独立学院这一公立高校和社会力量合作的办学模式虽然从产生到现在仅有不到十年的时间,但却取得了飞速发展,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截止到2007年3月底,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8所。据教育部2006年度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国独立学院共招生54.3万,目前在校生规模已达146.7万人。大规模的学生数量使得对教师的需求也激增,而建立一支数量、质量都符合学校需要的专职教师队伍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都不约而同地聘用大量的兼职教师来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目前独立学院教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母体学校教师、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独立学院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离退休教师、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等,严格意义上说,母体学校教师也应算作兼职教师,因为他们通常是在保证完成母体学校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担任独立学院的一门或几门课程教学,而且很不稳定。

2.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的作用。

兼职教师在保证独立学院高起点、快速、健康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聘用兼职教师有效地解决了独立学院师资短缺问题,同时优化了师资队伍的结构。按照《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要求[1],独立学院的生师比不得高于18∶1,聘请兼职教师满足了学校生源不断扩张对教师的需求,保证了基本的教学质量,使学校生师比达到教育部关于评估的规定。兼职教师多为实践经验丰富的某一类专门人才,可以弥补专职教师理论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的弊端,从而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

其次,聘用兼职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节约大量教育成本。兼职教师一般都是按课时计算报酬,基本上没有其他任何的福利,同样一门课程,兼职教师所得的报酬相当于专职教师同一门教程所得薪水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对他们的管理成本也很低。

最后,聘用兼职教师增强了独立学院的灵活性,体现了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独立学院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社会、市场和就业需要为导向设置新专业,而专业设置发生改变时,对教师的需求也跟着变化。兼职教师可以满足一些新型专业对教师的需求,突出独立学院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特点。同时由于兼职教师不受长期聘用合同的限制,当入学人数减少时,很容易解聘,大大提高了独立学院的办学灵活性。

二、兼职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兼职教师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对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无计划性,非常被动,缺乏对兼职教师队伍的长远规划。

学校通常是根据当年学生报到人数和已有专任教师的数量相权衡,决定需要补充的兼职教师的数量和专业,而这往往要在入学人数最后定下来之后才能决定。因此学校往往在入学人数停止变化的最后一刻才确定兼职教师的雇佣数量与门类,这时离课程开始已经没有几天了,兼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熟悉课程提纲和备课,往往仓促上阵,教学质量势必受到影响[2]。

2.教学过程中管理松散。

兼职教师的管理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一些学校对兼职教师的聘用比较随意,主要是通过其他教师介绍或通过与企业的联系来聘用兼职教师,没有一套严格的筛选标准对他们进行选拔,也很少对聘用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平时对他们的教学过程管理也往往流于形式,兼职教师由于本职工作作繁忙擅自停课、调课现象时有发生。

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兼职教师归属感低。

兼职教师的薪水和工作绩效关联度不高。兼职教师的课时费基本上在开学初就已经根据职称、资历等因素确定下来了,跟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质量几乎没什么关联,无法调动他们的教学积极性。他们基本上是有课就来,上完课就走,由于没有办公场所,也缺少和专职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不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对学校的感情很淡,归属感不强[3]。

三、健全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的对策

兼职教师队伍已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以后还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1.把好入口关。

学院应该根据兼职教师的专业特点和任职资格要求科学制定兼职教师的聘用标准。根据聘用标准公平、公正、公开地科学组织招聘,通过审查简历、试讲、实际操作等方式对应聘者进行选拔,择优录用,确保招聘到符合任职资格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兼职教师。对聘用的兼职教师要进行短期岗前培训,使他们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各项规章制度,学生的特点,教育理论与方法等都有所了解,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工作岗位[4]。

2.严抓教学过程管理。

学院应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计划,备课教案,授课、作业布置都作出相关规定,要求他们按照规定实施教学;对兼职教师的因故缺课应当安排适当的时间补课,确保教学计划的圆满完成;不定期地组织教学督导小组随堂听课,听取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存入兼职教师的档案,同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兼职教师,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期结束时通过学生考试成绩、学生民主考评、教学督导小组考评记录等几个方面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测评。

3.建立与工作绩效相关联的薪酬制度。

薪酬应该包括基本薪酬和绩效薪酬两部分,基本薪酬在招聘时就已根据职称、资历确定下来了。绩效薪酬则分为三至四个等级,根据学期结束时对兼职教师的绩效考评结果确定每个教师的绩效薪酬,使薪酬和绩效挂钩,促使兼职教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转变观念,给予兼职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提升兼职教师的归属感。

学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聘用兼职教师不仅仅是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应急措施,还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长久之计,因此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一样都是学校最为重要的资本。还要认识到教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乎的不仅仅是物质报酬,更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受人尊重,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转变观念之后,学校就应采取多种措施给予兼职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5]。

首先,要给他们良好的教学办公环境。给他们必要的办公场所,便于他们批改作业、答疑或休息,允许他们使用学校的各种图书资源。校领导要经常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状况,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

其次,拓宽沟通渠道,加强兼职教师和学校的交流。经常举行兼职教师与学生或专任教师的联谊座谈会,加强彼此的沟通和相互的学习,建立让兼职教师给学校献言献策的渠道,对他们的意见建议及时处理及时反馈。

最后,在教师节等节日学校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时也诚邀兼职教师参加,给他们发放一些教师纪念品,或举行一些教学比赛,给优秀教师一定的精神荣誉,满足他们受尊重的需要。

兼职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更强了,满意度更高了,对学校的感情也就更深了,从而就可以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书育人事业中,主动关心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实施方案.2006.

[2]翁舟峰,张兴林.美国高校兼职教师的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5,(7).

[3]吴昌圣,刘莉莉.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特点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6,(6).

第9篇:管理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因素,班主任作为各科教师之首,对整个班级的维护和管理起着整体性的作用。因此,想要管理好班级事务,不仅需要不断地提升个人素质,更需要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的个性特点等不断探索新途径、探求新方法。

关于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的建议

一、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简单来说,小学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不仅需要做好引导工作,更需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是组织学生完成某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需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注重德育,同时促进班干部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但是就目前来看,部分班主任存在一定的独揽大权、缺乏民主、忽视学生主动性、管理方法落后陈旧、缺乏新意等问题,导致班级管理效率不高,学生积极性下降。想要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需要从自身、学生、学校、家长等不同的角度综合考虑,创新管理方法和途径。

二、关于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的建议

(一)转变个人观念,树立创新管理思维

思想是行动的引导者,现代教育观中强调了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但是因为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家庭环境、教育模式等的影响,使得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一切尽可能的服从教师家长的意愿做事。因此,班主任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给予学生表达想法和意愿的机会,帮助学生摆脱权威的束缚,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的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作为班主任,还需要发扬负责精神、博爱精神、献身精神等等,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努力的方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兼具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改变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树立起创新管理思维,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二)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

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其在学习和生活等许多方面都能力有限。因此,作为班主任,需要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既能为学生创造自主管理的氛围,又能引导性的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另外,为师者,更是起着一种榜样和示范性的作用,所以班主任在仪表、言语、处事等方面需要以身作则,树立起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

班主任看似权力有限,实则在学生心中却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拥有影响几十名学生心灵与命运的权力,所以作为班主任,则应该主动的担负起重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只有心灵相融,才能产生更多智慧的碰撞,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而且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会为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基础,更会为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减少一定的阻力。与学生在平等、融洽的关系中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诉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部分学校、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班主任工作在整个班级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时候,班主任的关注点便是学生努力的方向。伴随时代的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强大的竞争力。而成绩只是证明学生能力的一部分,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论是引导学习任务的完成,还是促进各项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机会、营造氛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小学阶段更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正确引导,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终生。

(四)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在小学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任性、闹脾气是许多教师都会面临的问题,同时这一问题占有较大比重。为确保班级工作的顺利进行,班主任需要适当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沟通过程中,班主任需要深入学生内心,帮助其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带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得学生具有集体意识,培养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明白,不可因为个人的任性行为,而影响班级活动的正常进行,亦或影响班级的荣誉。

创新没有止境,小学班级管理模式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小学班主任,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根据日常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学生的个性特点、时代需求、学校氛围等不断做出调整和创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重因材施教、因班施教。

三、结语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担负着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教育者等不同的责任。因此,为了提升整体的管理质量,班主任不仅需要给予学生理解和关爱,更需要在管理方法和理念方面不断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促进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友爱的相处关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术霞, 关键.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少年 (科学家) , 2015 (29) .

[2]毕德君, 刘树森.小学信息整合与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 2015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