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媒体的利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成都地区的抽样调查数据探讨了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不同新闻内容上的媒介依赖情况。研究发现,网络已经与报纸、电视一起成为受众的三大媒介依赖渠道,特别是网络在财经证券类新闻上已经超越电视和报纸成为了最大的依赖渠道;新媒介的手机已经确立了自身的媒介地位,媒介依赖程度全面超过广播;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依赖群体的构成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新媒介的依赖群体是年轻化和高学历化,传统媒介则相反;虽然传统媒介的报纸、电视在本地新闻等方面还有优势,但构成群体与新媒介相比则已经呈现出明显不利的发展态势。
一、 问题提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8年7月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而网络新闻使用率达81.5%,用户规模达到2.06亿人,网络新闻阅读率比2007年12月增加了8.8个百分点,在网络应用中排名跃升至第二位,一改此前数字娱乐应用在前十大网络应用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局面。报告同时显示,有53.1%的网民非常同意或者同意“自己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互联网”的说法 [1]。手机方面,从2003年《新华手机报》诞生至今,我国已有手机报几百家,而规模最大的当属中国移动旗下的《新闻旱晚报》,用户已近3000万。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有手机用户5.47亿,理论上他们都是潜在的用户 [2]。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报纸、电视的媒介垄断,使得受众在媒介使用上有了更多的选择。进一步来说,公众的媒介依赖也随之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新闻内容的获得由以前主要依赖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开始部分的转向网络、手机。但这种媒介依赖的内在变化特点究竟是怎么样的目前国内还没有实证研究探讨,基本停留在一些简单主观的泛泛论述层面上。
媒介依赖理论由传播学者德弗勒(DeFleur)和鲍尔·洛基奇(Ball Rokeach)等人于1976年提出,该理论的基本思路是把媒介作为公众一媒介一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3] 而DeFleur 和Ball Rokeach的后续研究提出了社会环境、媒介系统、人际关系之间的关联,指出了影响个体媒介依赖的因素,即各种社会系统(政治、经济等)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个体潜在依赖媒介的程度。具体地说,社会环境中的威胁、歧义与媒介行为二者相互作用,并且同时影响人际传播。不同的个体有特定的目标需求,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下满足了个体的目标需求,个体对媒介形成依赖 [4]。Ball-Rokeach等指出个体对媒介的依赖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了解依赖(understanding dependency),即个人依赖媒介了解自己与社会;第二种是导向依赖(orientation dependency),指个人需要媒介提供行动及互动的指引;第三种是游戏依赖(play dependency),指个人依赖媒介提供个人或与人互动时的游戏(逃避、娱乐、消遣等)活动。Ball-Rokeach等人认为,当个人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增加时,他们会选择有用的媒介讯息,赋予这些讯息较高的注意力,并会对讯息本身及传递这些讯息的媒介产生较高的情感。[5]
后续关于媒介依赖研究的文章,有不少将重点放在媒介依赖的影响因素上。比如William E. Loges在其研究中发现,媒介依赖的强度与感知的环境威胁成正相关关系。当个体感到自己的社会、自然环境受到威胁时,对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的依赖更为强烈。而威胁与依赖范围成反比 [6]。Wilson Lowrey考察了9.11事件后的媒介依赖状况。研究发现感知威胁的程度与年龄是总体媒介依赖的关键预测指标,而威胁是人际传播中尤为关键的。依赖程度是攻击发生后态度和行为转变的重要预测依据。与预想相反,社会经济地位等与依赖程度或者依赖产生的后续效应关系很小 [7]。这类相关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的“信息”出发,或者限于突发威胁性事件,来研究依赖的影响因素的。而信息本身并未作为一个变量来考察。受众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对不同的渠道,或许有不同的依赖程度。另外,在没有突发威胁性事件的通常条件下,社会经济地位等人口特征是否会对信息依赖造成影响也不得而知。而本文则以成都调查数据为依据,试图在Ball-Rokeach所说的了解依赖层面(个体通过媒介了解社会)研究:
研究问题1:各种媒介在不同内容上的依赖情况。
研究问题2:新媒介的网络与传统的报纸、电视这三大媒介在接近性不同的新闻内容(分为本地、国内、国际新闻)上的媒介依赖情况比较。
研究问题3:新媒介的网络与传统的报纸、电视在休闲型新闻(娱乐、体育类)上的媒介依赖比较。
研究问题4:新媒介的网络与传统的报纸、电视在财经类新闻上的媒介依赖比较。
关于中国大陆的媒介依赖研究,Tao Sun, 喻国明等认为使用与依赖理论最好地揭示了为什么中国读者偏爱某种新闻,为什么党政机关媒体落后于更以市场为导向的媒体。文章试图找到新环境下媒介改革对于受众及其媒介使用的影响 [8]。Zixue Tai, Tao Sun考察了中国大陆受众在2003年SARS的媒介依赖情况。大部分的媒介依赖研究考察的是信息已经充分存在的条件下的依赖关系,而这项研究考察的是信息被高度控制,主流媒体缺乏报道的条件下的状况。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环境不利于信息自由流通条件下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危机,民众不仅积极寻求替代资源,如短信息服务和互联网,而且也自身作为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参与创造其他信息渠道。期间互联网是一个特别的权力工具,让个人绕过官方控制,并挑战危机期间的官方声明。作者认为,在中国,随着受众与媒介关系的改变,受众不局限于官方媒体获得信息,而媒介与党的从属关系也在变化,而互联网加剧了这一趋势 。从此前学者的研究也可大致看出中国大陆媒介依赖的背景:党政机关仍控制媒介,信息被控制。互联网的出现使媒介依赖状况发生了改变,受众开始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信息满足需要。但具体来看我国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官方媒介如何在发生改变?新媒介如何产生影响的?进一步来说就是在哪些群体中最先开始发生变化?哪些群体已经变化?由此提出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5:网络、手机与传统媒介相比,媒介依赖群体的性别、年龄、学历构成上的比较。
二、研究方法
将新闻类别分为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股票新闻七大类,测量大众在获取每一类新闻上最主要依赖的一种媒介。
本次调查数据可以推论成都主城区14——70岁之间的、所有识字的长住与暂住居民。抽样方法采用近似于PPS入户方法。与pps方法比只是在最后一个入户环节有了改进,抽样从区——街道——居委会后,不再直接入户,二是采用定点访问,即在抽样点在规定时间按照访问员守则定点访问10——13个居民。这样就能够避免高档住宅楼或者新小区无法入户的缺陷。调查执行是由四川省社科院的六名新闻专业研究生作调查督导,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的92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作访问员,调查时间是2008年10月18日。获得样本1012人份,有效样本857人份。
三、分析结果
1、不同新闻内容最依赖媒介情况
数据统计发现五点:一是报纸、电视、网络是三大依赖渠道,与广播和手机有明显差距。 二是报纸在本地新闻上的依赖程度最高,电视在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娱乐、体育、财经上的依赖程度最高,而网络在股票上的依赖程度最高。三是广播和手机的媒介依赖程度最低,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所考察的七类新闻上手机依赖程度都超过了广播。四是在获取娱乐、体育新闻上除了电视是最大依赖渠道外,网络在娱乐上还超过报纸。五是在财经类新闻上网络已经呈现出优势。在财经新闻上与电视的差距不像其他新闻类别那样大,同时还超过了报纸;在股票新闻上则完全超过了报纸与电视,成为最大的依赖渠道。具体参见下表:
在不同新闻内容上最依赖媒介的情况(%)
2、网络与报纸、电视在新闻接近性上的依赖比较
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依次有从近到远的地理关系。将新媒介的网络与传统的报纸、电视在不同接近性新闻内容上的媒介依赖发现,本地新闻的依赖呈现接近性差异:越是距离远的新闻网络的依赖程度就越高,而报纸则相反,电视没有表现出新闻远近与依赖的关系。
3.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不同新闻内容依赖上的影响因素比较
对每一类新闻的媒介依赖情况分别与性别(变为虚拟变量,男性为1,女性为0)、年龄、学历、收入进行相关分析,数据结果可以发现:
首先,在与年龄、学历两个变量的相关性上,新媒介的网络、手机与传统媒介的报纸、电视的结果基本上是完全相反的。
在年龄上,报纸依赖与电视依赖在国际新闻、财经新闻上都是正相关,也就是说依赖报纸、电视获取国际新闻与财经新闻的群体在越是高年龄段中的比例愈高;还有报纸依赖在本地新闻、国内新闻上与年龄也都是正相关,即依赖报纸获取本地新闻和国内新闻的读者群体在越是高年龄段中的比例越高。
而网络和手机依赖刚好与报纸、电视依赖相反,与年龄基本都是负相关。也就是依赖网络、手机获取本地新闻、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娱乐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的群体在愈是在低年龄段中的比例愈高。
其次,在学历上,报纸依赖、电视依赖在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以及电视依赖在本地新闻、娱乐新闻上都是负相关,即依赖报纸、电视获取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的群体在越是在低学历群体中的比例越是高;同时依赖电视获取本地新闻、娱乐新闻的观众构成也在越是低学历中的比例越高。
而网络、手机则在各个新闻类别上都呈现正相关。即依赖网络、手机获取国际新闻、国内新闻、财经新闻、股票新闻的群体在越是高学历中占的比例越是高;同时依赖网络获取本地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的网名在越是高学历中的比例越是高。
第二、在性别、收入上面,新媒介的网络、手机依赖与传统媒介的报纸、电视、广播依赖则没有表现出差异。
在性别上只有报纸依赖在本地新闻、手机在国际新闻上呈现负相关。在收入上,手机依赖在本地新闻、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上是负相关,网络在股票新闻上是正相关。广播依赖在体育新闻上是负相关,报纸在本地新闻上是正相关,
结 语
从上面研究可以发现,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发展对受众的媒介依赖正在发生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改变了传统媒介已有的格局,并对目前的格局也正在发生着影响。
一、网络已经与报纸和电视一起成为受众的三大媒介依赖渠道。财经证券类新闻是网络最大的一个突破点,其中的股票新闻已经成为了最大的依赖渠道,财经新闻超过报纸成为了第二大依赖渠道。同时网络在娱乐新闻、国际新闻上也超过报纸,在体育新闻上与报纸很接近。
二、手机作为比网络更新的新媒介,已经确立自身的媒介地位。在所考察的主要七类新闻内容上,手机的依赖程度均超过了传统媒介的广播。这是媒介格局变化的一个最新数据。
三、网络依赖呈现一定的地理接近性差异,即越是远的国际新闻在网络上的依赖程度就越高,而越是近的本地新闻在网络上的依赖程度越低。而报纸则相反,在接近性强的本地新闻上的依赖程度最高。这是目前报纸所能占据的最大一块新闻阵地。
四、新媒介的网络、手机与传统媒介的报纸、电视依赖群体的年龄、学历构成上有完全相反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媒介依赖上的差异。总的来说,依赖新媒介获取新闻的群体在越是年轻人和高学历中的比例越是高;而传统媒介则相反,依赖传统媒介获取新闻的群体在越是年龄大和低学历群体中的比例越是高。这种差异会对新媒介和传统媒介下一步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依据目前这种态势的一个基本发展趋势是新媒介会逐渐变得更大重要,而传统媒介就会变得越来越弱势。关键一点是这种变化在新闻内容上基本是全方面,从本地新闻到国内、国际新闻,从娱乐新闻到财经新闻。虽然报纸、电视目前在本地新闻等一些内容上似乎还是强势的,但受众群体正在老年化或者低学历化,这就会影响到传统媒介的下一步发展。而网络、手机则是低龄化和高学历化,越往后发展越有利。
本次研究是从新闻内容角度来考察不同渠道的依赖情况,由于国内在媒介依赖理论上没有相关实证研究,本次只是一次探索性研究,后续研究可以在此问题上进一步对媒介依赖理论进行学理探讨。
[注释]
[1]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7月24日。
[2] 参见李巨川:《带着体温的报纸——手机报的现状和未来》,《新闻战线》,2008年09期,第65页。
[3] 参见谢新洲等 :《“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218页。
[4] 参见S.J. Ball-Rokeach, The Origins of inpidual Media-system Dependenc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85; 12; 499
[5] 参见罗文辉、林文琪、牛隆光、蔡卓芬,《媒介依赖与媒介使用对选举新闻可信度的影响:五种媒介的比较》,《新闻学研究》2003年1月(74期)
[6] William E. Loges, Canaries in the Coal Mine:Perceptions of Threat and Media System Dependency Relatio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 21, No. 1, 5-23 (1994)
[7] Wilson Lowrey, Media Dependency During a Large-Scale Social Disruption: The Case of September 11,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Volume 7, Issue 3 July 2004 , pages 339 - 357
[8] Tao Sun ;Tsan-Kuo Chang ; Guoming Yu, Social Structure, Media System, and Audiences in China: Testing the Uses and Dependency Model,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Volume 4, Issue 2 May 2001 , pages 199 – 217
[9] Zixue Tai; Tao Sun, Media dependencies in a changing media environment: the case of the 2003 SARS epidemic in China, New Media & Society, Vol. 9, No. 6, 987-1009 (2007)
[参考文献]
1.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7月24日。
2.李巨川,《带着体温的报纸——手机报的现状和未来》,《新闻战线》,2008年09期。
3.羅文輝、林文琪、牛隆光、蔡卓芬,《媒介依賴與媒介使用對選舉新聞可信度的影響:五種媒介的比較》,《新闻学研究》2003年1月(74期)
4.S.J. Ball-Rokeach, The Origins of inpidual Media-system Dependenc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85; 12
5.William E. Loges, Canaries in the Coal Mine:Perceptions of Threat and Media System Dependency Relatio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 21, No. 1, 5-23 (1994)
6.Wilson Lowrey, Media Dependency During a Large-Scale Social Disruption: The Case of September 11,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Volume 7, Issue 3 July 2004 , pages 339 - 357
7.Tao Sun ; Tsan-Kuo Chang ; Guoming Yu, Social Structure, Media System, and Audiences in China: Testing the Uses and Dependency Model,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Volume 4, Issue 2 May 2001 , pages 199 – 217
8.Zixue Tai; Tao Sun, Media dependencies in a changing media environment: the case of the 2003 SARS epidemic in China, New Media & Society, Vol. 9, No. 6, 987-1009 (2007)
关键词:网络广告;媒体;受众;新媒体
(一)网络广告是什么
网络广告就是在网络上登出的广告。利用网站上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的方法,在互联网刊登或广告,通过网络传递到互联网用户的一种高科技广告运作方式。与传统的四大传播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广告及近来备受垂青的户外广告相比,网络广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实施现代营销媒体战略的重要一部分。
(二)中国网络广告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首个商业性的网络广告出现于1997年,传播媒介是比特网,其广告的表现形式为468×60px的动画广告。IBM公司与英特尔公司是在中国最早在网络上批量投放网络广告的广告主。
在那年,我国的网络广告营业额就达4800万元;人们非常乐观地揣测,我国的网络广告年营业额将大幅度上升。然而在2000年之后,网络经济泡沫开始破碎,大批中小网络公司都抵受不住互联网产业的严冬而纷纷选择了退出。网站如此,以网站作为载体的网络广告也跌入了低谷。
但事情都是福祸相依,那些坚持过“千年之难”的网络广告公司在之后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非典的光临让中国的网络广告发展突飞猛进,当年网络广告市场突破10亿,一年内市场规模增长一倍。2004年新浪、搜狐、网易公布财报,网络广告盈利丰厚,中国门户进入了全面盈利时代。2009年,金融危机的冬雪带给网络广告生机勃发的春天,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普及率日渐提高,网络广告不断创新进步的今天,其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
(三)网络广告的优与劣
(1)网络广告媒体的“优”
表现形式多样化。互联网广告是采用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集于一体的多样的表现形式,并且兼容了报纸、电视、广播的各种媒介之长。其多样的表现形式更易能吸引到受众注意力,而且网络广告制作成本比较低、时效也比较长。
具有互动性。所谓网络广告的互动性是指广告主将广告信息准备好,放在某个站点上,网络受众们都可以利用网络来查看并获取相关的商品信息。若对商品有问题时,受众可及时向广告主反映并促其及时更新信息,这些信息的传播和反馈的过程中形成了互联网广告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
传播范围很广。网络广告传播对象是与网络相连的所有客户终端机,利用互联网将其产品、服务等信息传递到各个地方,不受空间、时间、地域限制的网络广告覆盖范围是传统的广告媒介无法比拟的。
(2)网络广告媒体的“劣”
网络媒体在可信度方面远远不如传统大众传播媒体那样值得信赖。因为网络媒体是每个人都可以创办,人们只要交取一定的费用就可以申请到网站,就可以和传递信息,也可以广告,所以说这种传播者低门槛化导致了当下网上暴力、假新闻、垃圾信息和虚假广告泛滥,从而极大的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可信度,也降低了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这是目前网络广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网络广告的形式缺乏新意与想象力。我国网络广告的在表现形式上很大部分依然是盲目的追求点击率而很少考虑到广告的新意与其创造力。在提升与扩大品牌认知度和形象及网络营销策略中,我国的网络广告还存在着大量 “不良”点击,即广告主依照网络广告的点击数和其网站的流量的多少来付费。致使其点击率不再是网络广告为营销而铺垫,而成了网站获取收入的短暂来源。因而当广告主发现产品得不到良好的销售时必定会影响广告主对网络广告的投资信心,最终使得网络广告市场的不断低迷
对网络广告缺乏良好的监管。网络广告是我国新兴的广告形式,再加上其传播主体的多样化、虚拟化、无地域性等特点,给网络广告监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不能因此就放弃了对网络广告的监管。我国现行的《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广告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定,这是造成网络广告行业混乱的根本原因。要把对网络广告监管落到实处,就必须出台相关法律,将网络广告纳入法律的控制范围内。
(四)网络广告的发展趋势
管理要从比较混乱的状态治理为有序的状态,也就是说要把管理更加规范化,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相关部门要重视对其管理,必要时颁布了一些规范和具体要求,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公司或个人采取一定的措施,维护网络广告市场的繁荣与稳定。第二从网站本身,也必须要把网络广告管理进行合法化和规范化,网络广告人员的素质、管理体系的形成都要是其网络媒体本身需要重视的。
在价格上要趋于透明化,网站数量越来越多,一些网站为创造知名度,增加一些市场份额,把价钱都往下降,使得竞争非常激烈;另外一点,许多客户已慢慢熟悉了网络广告市场,所以在价格上必须要实行透明化。
目前,互动性广告将逐渐要成为网络广告市场的主流。互联网的互动的特性是任何一般传统媒体能不能匹敌的。我国网络广告虽然正处于初始发展状态,仍主要以旗帜、弹出广告等众多强迫式的广告为主,但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互联网的互动特性必将在网络广告中得到充分认证
(五)总结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综合了网络报纸、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杂志等的新型媒体,虽然目前处在一个起步阶段,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广告的优势会被不断得到巩固与加强,其存在的缺点也会不断得到淡化甚至消除。在人们对网络广告日益成熟的认识态势下,网络广告也会慢慢趋于理性和科学。(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文《试论网络媒体广告的特点》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6
【关键词】罗玉凤现象媒介责任网络推手
大学学子被看作是国家的栋梁、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他们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所在。作为正在“成长期”的栋梁,大学学子会在大学中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教育至关重要。罗玉凤现象是先从大学生中传播开来的。大学生是网络忠实的使用者,他们年轻,充满活力。加上便捷的聊天工具,如QQ、MSN、校内网,让这些信息瞬间“上天入地”。为什么大学生们愿意传播这个东西呢?罗玉凤等人走红,和媒体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针对罗玉凤现象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关于其研究多为期刊文章,它们或深或浅地论述了“罗玉凤现象”的利弊得失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但均为理论推理及评说,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持。所以,笔者做了一个调查,考察受访者的态度,以检验前人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调查采用问卷形式。问卷调查是传播研究中使用最多的定量研究手段。可以很好地了解人们的行为,找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各种因素,了解人们的态度和某些个体特点。
调查人群为在校大学生。由于初入校的本科生和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年龄的差距以及知识结构的区别,他们对事物会有很多认识上的区别。所以,把调查人群细化到本科生。
此次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298份,丢失2份,其中空白问卷3份。有效问卷295份。问卷回收率为99.33%。针对提出的假设,对295份有效问卷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知道罗玉凤现象的学生为254人(86.1%),不知道的为41人(13.9%)。通过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得知的为81人(31.9%);通过QQ、MSN、校内网、微博或博客等得知的为185人(72.8%);通过生活中聊天得知的为86人(33.8%)。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86.1%的学生知道罗玉凤,他们了解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媒体,但是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和杂志、口头传播,依旧占据着比较大的比例。
问题“如果您听说罗玉凤有了新动态,比如做了哪个栏目的嘉宾,代言了什么品牌,有了新的帖子,您会关注她吗?”的统计结果为:A:会(24人,8.1%),B:不会(149人,50.5%),C:可能会(78人,26.4%)。
问题“如果是确有“罗玉凤”其人其事,调查者对她的评价?”A:表现了普通人的自信,值得推崇(9人,3.5%)B:没有自知之明,令人讨厌(73人,28.7%)C:只要她自己喜欢,无所谓(90人,35.4%)D:精神有问题(96人,37.8%)。
统计数据表明,因媒体而出名的罗玉凤,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问题“如何看待罗玉凤本人”中,很大一部分对“罗玉凤”本人选择了“无所谓”态度,但是“媒体呈现”的她对自我的认知,她的价值观、婚姻观、择偶观,被学生反对,是与学生背道而驰的一种观念。被调查学生对罗玉凤本人及这种走红现象的反对,恰恰说明群体的趋同性。当代大学生并不是如大家担忧的那样,是“毁掉”的一代,还是有比较分明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这个时候,找罗玉凤这样的“名人”做代言,其实是具有风险的。正如网络营销专家认为的,胃药“1Q73”找凤姐代言是个很有风险的营销方略。因为药品涉及了一个终极关怀的概念,需要有非常高的可信性才会让消费者放心购买。但是很显然,凤姐和这一概念完全不着边,无法让消费者对其代言的药品产生信任感。另外,网络热点更替太快,企业既然找的是最具争议性的网络热点人物做品牌代言,就要“趁热打铁”,尽快启动后续的营销方案。
问题“假如这个事件是网络推手的刻意行为,你会觉得?”统计结果为:A:可以理解接受(41人,16.2%);B:难以接受(102人,40.2%);C:无所谓(110人,43.3%)。
问题“在罗玉凤现象上,她的出名原因”的统计结果为:A: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的强势宣传(158人,62%);B:好奇关注(151 人,59.4%);C:异于常人的行为 (130人,51.2% )D:网络推手的精心策划(112人,44.1% )
问题“媒体对罗玉凤的报道属于?”的统计结果为:A:迎合受众弱智(127人,50%);B媒体弱智(123人,48.4%);C:正当关注(40人,15.7%);D:宣扬其自信(5人,2%)。
对于网络推手及罗玉凤的成名,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网络推手的态度一半是反对,一半是冷漠。对罗玉凤本人也多是“无所谓”态度。他们更多把责任归咎到媒体和受众的“弱智”上。认为媒体和受众的责任才是“最终责任”。媒体通过对这种现象的“炒作”,虽然凭借大家的“好奇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正如大家对罗玉凤的厌恶一样,大家开始对媒体渐渐失去“信任”,有48.4%的人认为“媒体弱智”。
网络是一个人人可以设置议题的空间,但事件很可能在网络的中被淹没,而电视等传统媒体却可以把事件“放大”“增强”。传统媒体的作用并没有被网络媒体取代。 “推手”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互动合作。表面上看是自发产生的一些现象,但实际上背后无一例外都有缜密的掌控过程,最终导致“事件的螺旋式传播”。网络传播本身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例如匿名、自发、双向、互动、欠规范等等。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发生改变。因为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带来的“拟态环境”,使得“沉默的大多数”开始发言,人们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有客观公正的发言,也有煽动、攻击性的言论,总之,都是公开自由的表达。此次调查中,很多学生反映在接触媒体时候,对于一些现象,都是“被动”知道。无论你打开电脑,打开电视,或者翻开报纸杂志,这些东西都会“映入眼帘”,实在是“无孔不入”,让人“无处可躲”。所以,他们“不得不”知道了罗玉凤,是媒体的“议程设置”发挥了作用。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根据麦肯姆斯和肖的研究,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还要看公众与媒介的接触频率、公众对媒介的需要程度、当时人际交流的情况、不同公众的兴趣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人际交流和亲身观察以及很多具体情况也会增大或减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对“罗玉凤”的报道,在迎合受众心理的前提下,取得了很好的“议程设置”效果,使得罗玉凤一夜“成名”。
优良的价值观可以使大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宽容精神, 而媒介传播信息的优良与否,又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领域。所以,担负着信息传播的媒介,不能表现出“弱智”,要有社会责任感,发挥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媒体弱智:是社会咒语还是媒体现实》[J].《浙江学刊》,2006(1)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③谢建华,《媒介批判视野中的电视资讯娱乐化现象》,《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2)
④许海斌,《网络传播效应的动态特征――以罗玉凤征婚事件为例》,《东南传播》,2010(8)
⑤吴明红,《“网络明星”初探――兴起背景、生产机制和社会影响》,北京林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关键词:媒体市场联盟 运行状况 建设性对策
20世纪90年生的全球范围内的强强联合,已经很少能够找到那种敌对态度,合并后的一体化不再是强迫转变的过程,不是一次易,而是双方都愿意去做的一系列相关行动。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的合作联盟日渐风行。本文通过对媒介市场联盟策略的探究,分析媒介市场联盟运行中的利与弊,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媒介市场的联盟策略与媒体联盟
媒介市场联盟是指媒介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达成的长期合作安排。迫于市场的竞争,媒介形式日益增多,任何单打独斗的媒体都不能安全地屹立于媒介之林,无论实力多么强大的媒介,也很难在各个方面完全靠自己,各种媒体在竞争中都积极寻求生存之道,它们有时需要互相配合,或联合开发新的媒介产品或分享各自的特色技术、或相互营销各自的传媒产品。以使各自的特色更鲜明。由于新技术并不是新媒体的专利,传统的报媒没有在压力中消匿,而新媒体也并没有孤立传统媒体,双方在利益诉求相同的情况下实现共存、共荣,战略联盟应运而生。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媒体的传播已经从单纯的平面、广电报道延伸到网络、手机、IPTV等,无所不在的传媒终端为受众随时随地提供精彩的咨询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受众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选择怎样获取最有用的信息。而对于信息渠道选择影响最大的就是技术发展,毕竟获得信息的方式已不再单一。所以,媒体应更多地考虑如何让信息有效地到达受众,英明的媒体选择与自己互补的媒体联盟正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让媒体从单一竞争走向既竞争又合作,从而开拓市场,共分一杯羹的局面,是符合战略联盟者的最终诉求的。
事实上,在国内外,媒体联盟在2006年已初步形成,并逐渐成为大势所趋。
2006年3月,百度公司推出“泛媒体联盟”。尽管相当多的传统媒体认为这种联盟对他们来说弊大于利,但还是有不少报业集团采取了合作的态度。传统报业的网站中,大洋网、奥一网、大江网成为最早入盟的成员。
2006年11月初,美国50多份报纸同谷歌达成协议,这些报社通过谷歌网站销售广告,谷歌同报纸共享部分广告的盈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媒体正全力寻找新业务模式,以消除互联网给其广告业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确定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甚至愿意同传统媒体公认的最大威胁谷歌合作。
2006年11月20日,美国176家日报组成的协会宣布,将和雅虎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双方合作的第一个内容是,在雅虎的分类求职网站Hot Jobs上刊登报纸提供的招聘广告,双方阵营长远的合作将考虑用雅虎对报纸的内容进行优化、索引。
2006年12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新浪网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探索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合作共赢的全新模式,共建联合传播平台。在新闻内容、市场经营和资本运作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时至今日,我们不难看出,报网的互动、新旧媒体的联合是所有媒体经营人具有战略远见的重要决策。然而媒介市场的联盟策略也并非一帆风顺,它仍然存在一些风险。
媒介市场联盟策略运行状况:喜忧参半
喜:各种媒体通过联盟互补实现双赢。双赢源于博弈论的一种划分,通常我们把企业间在竞争与交易中双方都能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称为双赢,最常见的双赢式合作就是战略联盟,它实质上是一种资源的共享机制。通过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使联盟双方都获得利益,即一旦一家媒体通过联盟获得了单靠自己得不到的宝贵资源和能力,媒体在联盟中的优势便显现出来了。例如,在奥运会期间,作为中国最领先的新媒体搜狐便与《青年报》等十多家传统媒体实行了联盟策略。
搜狐目前已初步实现了从创建开始所确立的“让网络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理想。但是,随着网络技术日益迅速的发展,各大网站如新浪、百度、雅虎等也不甘示弱,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搜狐激烈竞争、抢占市场。面对同行业的压力,搜狐与传统媒体的联盟将势必为其市场竞争力增加砝码。
传统媒体具有信息供应商的独家优势。一方面,由于政府的支持和自身长期的大力发展。传统媒体无论从人力还是物力的占有上都比新兴的网络媒体具有优势。另一方面,传统媒体拥有一大批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编辑,他们的新闻敏感度和专业化程度比网络的工作人员要高,在发生重大事件时,受众更倾向于信赖传统媒体,长期以来报道的深刻性为其在受众心目中树立了权威。专业化的新闻队伍、广阔的信息渠道、丰富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不是网络媒体在短期内可以造就的。而与之联盟恰好填补了搜狐作为网络媒体在这些方面的缺陷。
新兴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将逐步演变为传媒业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和动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及合作,将会创造出更多的细分市场,对联盟双方无疑会产生互利和双赢的效果。
忧:媒体战略联盟难以规避的风险。作为一种战略形式,联盟在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风险。这条规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媒体市场。以Das和Teng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在联盟的管理中存在两种风险:
一是绩效风险。绩效风险是指在充分合作的情况下,战略联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种风险来自合作之外的因素,比如环境的变化、合作者能力的缺乏。
二是关系风险。关系风险是联盟所特有的,是关于合作公司对联盟缺乏承诺和其他可能损害联盟前景的行为的可能性。因此合作风险被认为是合作者以联盟的公共利益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的可能性,这种行为包括缩小自己的投资、侵占对方的资源、歪曲信息、隐藏自己的合作日程表和提供不令人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关系风险只有在联盟中才存在,单个公司的战略行动不会遭受这样的风险,当公司追求自身的市场机会时,就没有必要与其他人合作,也就没有不满意的公司间的合作,因此关系风险是战略联盟中不可避免的。
在中国社会,人们主要根据他人由个人的诚信所积累的声誉和他人与自己有无既定关系来发展信任,而较少用制度化的手段。这一现象说明,在中国的企业战略联盟中,合作者的信任多具有很强的感彩,也意味着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建立的、以理性为特征的信任方式在中国的企业合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
此,在联盟中,肯定会出现一些由于信任机制不够完善而产生的问题。
首先,联盟中可能出现通过损害另一方利益而谋求自身利益的局面。在这些联盟过程中。联盟者可能会出现抢占联盟对象的资源、市场而使合作处于极为不平衡的状态。在极端情况下,有可能出现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的情形,甚至会出现一方将另一方排挤出市场的严重局面。譬如,网络媒体在充分利用、吸纳了传统媒体的资源并成功实现整合后,则有可能逐步抢占一部分人才或受众,在这个网络平台铺天盖地的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其次,战略联盟有可能带来关键技术人才的流失。通过联盟,合作方有机会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本行业的技术骨干和潜在的人才。在联盟结束后。对方可能以更高的薪资、更好的职位或者其他方面的优惠将这些人才夺走。专业人才的流失,不仅会导致媒体未来开发能力的迅速下降,而且可能导致该媒体已经积累的一些技术诀窍的流失。目前表现较为明显的是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人才向网络媒体的流动。
最后,战略联盟有可能直接壮大竞争对手的力量,从而恶化媒体面对的市场竞争环境。当纸媒选择联盟的时刻,我们也不难看出,相对网络媒体来说,纸媒的优势并不是很强,它的加盟有些许的无奈。对于一个媒体的长久发展,联盟是一种方式,整合模式的不同。也会带来利弊程度的差异。
媒介市场联盟策略的建设性对策
媒体自身的战略变革。制度从宏观层面上将信任制度化。以制度来维系成员间以及成员对组织本身的信任。而在微观层面上。当组织成员将制度内化,相信其他成员也会像自己一样遵守制度,认为管理制度包含着组织对员工的信任,他们就会加强对自己及其他人诚实可信的信念,并在成员间自发产生协调合作意识,从而促进组织内部的人际信任关系。因此除了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合作环境外,单个媒体在促进合作方面也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创建良好的社会控制平台,通过坦率开放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以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媒体文化建设。
外因是重要条件,内因才是促进发展的本质力量。除了依靠外部条件促进联盟有序顺利进行外,媒体自身的变革也至关重要。应对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联盟是一个很好的战略方式,在实现优势互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发展,尽可能使己方的优势体现得更明显,并巩固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例如,传统媒体应当始终坚信“内容为王”。用最专业化的报道体现其核心竞争力,通过最权威的观点吸引受众,提高媒体公信力,树立独立的传媒品牌。与此同时,要不断推进传统媒体传播的技术改革。而对于新兴媒体来说,培养专业人才,树立品牌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联盟是大势所趋,但同时,联盟双方也是相对独立的,完全依赖联盟所带来的便利并不能使一个媒体长久发展,联盟是一种方式,整合模式的不同,也会带来利弊程度的差异。
媒介组织建立以法制为基础的信任保障体系。在战略联盟势必将逐渐盛行的环境下,建立以法制为基础的信任保障体系,提高理性信任在合作中的作用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然而,在联盟无法与具体的法律形式一一对应,对媒体间的合作无法给出严密而统一的法律界定的情况下,政府很难为战略联盟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并没有就联盟的内涵达成普遍一致的意见,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也没有就如何规范战略联盟形成统一认识。但是随着联盟趋势的扩大化,这样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并不能带给媒体行业足够的安全感,尤其是我国媒体仍处于各自为政的分散局面。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自由调节来实现跨媒体合作,实现我国跨媒体传媒行业的成型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在初级的跨媒体合作模式中,传统媒体的生存危机更加严峻。
【关键词】政工干部;网络化;挑战
网络不以人们的好恶为转移,实实在在地闯入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发展迅猛。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沉着冷静,努力提高新时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一、改进思想观念,建立与网络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
高校政工干部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不断更新观念,建立与网络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
(一)树立全球化道德的思想观念,做好分层次教育
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西方异质文化的影响,这是正常的,不要把它当作洪水猛兽,一味地加以拒绝和排斥。政工干部要与时俱进,树立全球化道德的思想观念,及时调整教育内容,把培养接班人和培养建设者区别开来,把培养崇高的思想道德觉悟和培养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区别开来。在思想观念上要想得通,舍得下,忍得痛。
(二)坚持思想与心理相结合,以心理为切入点。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大学生会产生一些过激行为。心理是思想的先导,由于心理失衡导致观念变化和思想扭曲,以及认知失调和行为偏差的例子并不少见。在网络上表现为欺骗他人、虚假信息、制造网络病毒、盗窃和篡改他人的网络资料即通常所说的“黑客”等。他们使用这种方式来发泄和释放内心的压力,以求得平衡。因此,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从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遵从人的心理变化规律方面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树立新的思维方式,以适应网络化的要求
政工干部要树立多向型思维方式和科技型思维方式,改变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说教式的意识形态体系。要养成多向型思维方式,新的思维方式如果缺少了“多向型”这个根本标志,则将无法应对和处理当今多元丰富的,以信息为主导的时代潮流的挑战。可是,我们的政工干部对互联网这种现代科技传播手段还比较陌生,现有的信息平台也还没有充分加以利用,不少网站内容还不够充实,变化少,更新慢。因此,政工干部要学习研究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如何借助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向大学生网民提供信息,并引导他们正确选择思想信息。
三、改进工作方法,以达最佳效果
政工干部不仅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要创新,工作的方法也要创新,只有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适应网络化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互联网像一张巨大的网,覆盖了整个校园,从各个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变化。网络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使得信息的控制变得几乎不可能,任何组织想对信息屏蔽都是徒劳,世界范围内几乎不存在什么秘密。学生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政工干部掌握的还要早、还要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工干部已无优势可言。如果政工干部还不尽快从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会“变脸”,采取“疏、导、通”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借助网络媒体实现育人目的,就会坐失良机,丢失阵地。
四、要快速占领网络阵地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建立和构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防线,开辟网上开展教育的新途径和新阵地,快速抢占网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掌握网络这一全新的舆论宣传阵地的主动权,使它们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阵地。
(一)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建设一些在学生中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利用这一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不仅要让“两课”理论和传统文化进网络,还要大胆地介绍不同社会的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但是,要有专家学者做点评。要通过专家学者的指导和讲解,让大学生认识不同文化和思想观念的真谛和本质,明晰利弊所在,从而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终选择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和思想。政工干部要当好“把关人”,过滤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引导学生客观、全面、辩证地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开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闻评论主体;新特点;利弊分析
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现代人们的学习、生活、思维、交往等方式从方方面面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下,在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互动性、广泛性等方面,网络媒体更是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冲击着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其中之一便是对新闻评论主体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之间的便捷交流、信息的快速传播、社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而自由的平台。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汹涌而来的信息大潮让人应接不暇,而对这些信息的消化和吸收则让传统的新闻媒体评论者力不从心,互联网的出现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高效而便捷的方式,同时也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无障碍空间。
当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报纸杂志,而是主要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上的时候,新闻评论主体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出现了如下特点:
新闻评论主体多元化,人数增多、范围扩大
传统的新闻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评论的主体是单一的少数人的特权,主要是从事专业新闻评论的人员或编辑、大学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以受雇或受邀的方式,针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引人争论的现象发表专业的评论。这样的新闻评论者虽然以看似客观的方式、从专业的角度表达观点,但很大程度上代表的却不一定是自己的思想,更不是广大普通受众的感受,而是社会主流媒体或主导思想的产物,受政治、社会、传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
当下的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则全然不同,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提高,相对于传统媒体没有太多的限制;参与门槛的降低,只要接受过基础的文化教育,有思想、有表达的欲望,都可以对时下热点新闻及焦点事件发表评论;表达方式便捷多样,无论是BBS论坛、聊天室还是专家互动,都没有明确限制规定某一职业或者某一阶层的人不能参与其中。“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对一直生存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精英人士对话语权的垄断被打破,新闻评论的主体更加多元化。”[1]早在上个世纪,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就指出:数字化生存——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这是对普通大众话语权和参与权的一种肯定,更是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平等性的重要表现。传统媒体做不到的“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交互性沟通,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的交流空间得到了轻松解决。
新闻评论者之间,以及评论者与写作者之间的平等性、互动性增强
传统新闻媒体评论主体的单一性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评论者和阅读者之间的隔阂和不平等的地位,二者之间的交流方式是单向的,用语言学中的一对概念来表述就是:一个是施事者,另一个是受事者。中间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施事者由于受教育水平高、人数少,故而带有一种潜意识的优越感,而受事者人数众多,受教育水平和生活背景差异较大,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群体。“精英——大众”的评论及解读方式,加上评论者自身的社会地位、知识背景及生活层次,造成了新闻评论者和阅读者之间隐蔽的不平等性,二者很难实现文字上的、思想上的直接沟通交流,对某一事件看法的传播是单向的。虚拟的网络空间,为新闻评论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提供了这样的交流平台,提供了这样“面对面”平等交流、互相对话的机会,这在实质的传统媒体中是很难实现的。
互联网的出现对这一现象的改观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新闻评论这一领域由原来的“单一灌输”,变成了一种“你来我往大家说”的热闹局面。话语权的放大、沟通交流的便捷带来的是思想表达上的自由,畅所欲言的结果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天平的逐渐平衡,互动性的增强。传统的新闻媒体评论虽然也开辟了读者来信、专家答疑等方式进行交流,但由于版面的大小限制、受众的数量众多等实质性的问题,这种交流互动是极其有限的。但现在的网络媒体则不然,它没有信息容纳的上限,没有审核某种思想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编辑,你甚至可以开辟一个空间来自说自话,只要你有想法,总会有听众。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表达愿望的增强及表达思想的自由化、便捷化
话语权力的放开和舆论参与门槛的降低,对广大平民参与网络新闻评论的愿望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当下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成倍增加,这其中不乏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就业、升职、加薪息息相关的信息,以往只能隔着玻璃看花一样看记者写写、专家评评,而现在自己也可以身临其境、参与其中了,这样的变革可以说是革命性的。BBS论坛、聊天室已经过气,博客之风刚刚刮过,微博便排山倒海般袭来,手机等移动互联媒体的普及和开发使这种无处不在的沟通交流更加深入人心,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拿着手机对网络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加以评论。
新闻评论同样是一门艺术,且在当下来看,是一门更加强调“对话”沟通的思想交流艺术,随着大众话语权意识的加重和表达欲望的增强,单向灌输式的新闻评论注定日渐式微。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思想、境界、文化内涵的两极分化
便捷化、互动性、平等性、开放式的新闻评论方式带来的必然是新闻评论主体在思想、境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两极分化。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不需要真实的姓名、性别、教育程度、个人背景,所发表的言论完全由自己决定,这样无限制的言论空间,虽然表达意愿很少受政治观念、文化传统、主流背景的约束,真实性大大提高,但仅仅依靠道德力量的约束,难免鱼龙混杂,产生一些诋毁、中伤和起哄、凑热闹等不负责任的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出现的这些新变化和特点,有其不可改变的必然性。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全国各大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也都开始在各自的官方网站上设立名目繁多的与网民交流互动的专栏,以便及时迅捷地捕捉当下人们对时事的态度和观点,为自身未来的发展找到准确定位,普通大众也给自己的声音找到了恰当的输出窗口。我们在为这些新特点欢欣鼓舞的时候,更要以理智清醒的态度看到诸多不利的方面,为自己在面对这些爆炸性的信息评论时,应该采取何种态度,给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的门槛降低,全民皆可参与,话语权的开放性本来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一大表现。但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网民法制意识淡薄、舆论监督力度不够,也暴露了网络发展过程中的“漏洞”,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网络话语权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变成了为自身利益摇旗呐喊的工具;“语言缺乏理性,易于偏激”[2];等等。这样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广大新闻评论人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更应给我们以警示。
更有大量数据表明,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直线上升,网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平均文化素养水平自然会有所下降。因此,当网民获取真实的资源和信息渠道的缺失时,便很容易造成“网络跟风评论”现象,尤其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之后,一个极小的事件就有可能在“盲目”而“好心”的网民中引发一场“舆论风暴”。动辄发起的“网络追捕令”、“人肉搜索”更是让这个信息网络化社会中的个人失去安全感。一件很平常的事,一旦被大量无知却好心的网民蛊惑煽动,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与打击都是沉重的。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有着蓬勃向上不可阻挡的生命力,它带来的对社会及个人方方面面的有益性变革,常常会使人盲目地去大加追捧,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只是二者在某一发展阶段所处比重大小不同而已,故而我们应始终保持理智冷静的态度,趋利避害,才能使其真正为社会发展及个人生活造福。
参考文献:
[1]涂光晋、吴惠凡.表达·交流·争论·整合——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变化与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1(5).
[2]罗华.网络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0(10).
许多厂商问:到底有没有一种新的管理工具,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有些知名汽车厂商,已经开辟了网络渠道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官方微信平台的使用比例较高。那么,微信调查是否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电话访问,为汽车厂商解决目前的困惑呢?
我们认为,每一种调研方法都有其利弊,只有结合厂家的管理目标和经销商的核心能力,合理搭配,才能用之有效。
电话访问仍是最为基础的管理工具
日常管理中,汽车厂商主要通过电话访问对客户进行实时跟踪及维系,不断改善及提高服务质量,以期进一步提升客户忠诚度,最终促进重复消费和口碑宣传,为厂商带来持续的利润增长。
而传统的电话访问在电话专员与客户的彼此互动下,不仅能获取客户最为真实的“满意评价”,更能了解客户发自内心的“声音”,为经销商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改善依据。
此外,电话回访的亲和情感特点在定期关怀客户的工作中会显得特别重要,并且在网络未普及的偏远地区以及“80前”的消费群体中,使用电话访问也更为适宜。
微信公众平台适用于精准客户
而备受关注的微信公众平台,其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十分适用于精准客户(公众号订阅用户)的定位。由于信息到达率最高可达100 %,不仅能减少推广运营的成本,还能以有限的精力获得较佳的营销效果。
所以,当汽车厂商希望快速了解某一类群用户对经销商服务的反馈,并进行跟踪维系或者进行个性化服务调研r,就可以考虑使用汽车厂商权威的微信公众号或者第三方专业的网络平台。
操作过程很简单,只需扫描二维码或点击网址,即可在手机、Pad或台式电脑上随时随地进入问卷界面完成调查工作。
之后,收集的数据会实时上传并汇总到服务器后台进行处理及分析,供汽车厂商或经销商下载使用,以达到精准客户、回收高效、跟踪快速和及时维系客户的目的。
持续追踪用以维系品牌忠诚度
对客户的持续跟踪,除了要稳固客户对服务满意的评价外,更重要的是努力维系好厂商与客户之间的忠诚关系,让客户对厂商的产品或服务表现出高喜好,进而让他们主动去影响身边的亲朋好友,以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
因而,当汽车厂商的产品或服务得到客户认可时,利用微信平台新产品或个,鼓励客户转发或者反馈意见并有奖,就会吸引更多的微信社群成员关注及参与。
对于喜欢分享或者善于沟通的客户而言,他们会主动将有趣的,或是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该平台迅速地分享出去或组建社换意见,这样不仅可以收集客户的想法,还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帮助汽车厂商,或者经销商拉拢更多的目标客户群。
如何使用微信渠道调研
作为时下最受关注的网络媒体之一,汽车厂商在使用微信渠道进行调研时,必须要规避“扰民信息”的泛滥,以免减弱该渠道的作用,降低客户对微信公众号的信任感。
由于微信双方必须互为好友才能实现互动,因而通过微信的熟人社交特点来拓展客户资源,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若想更进一步拓宽目标客户群,需要提供多种类型的优惠吸引客户关注,不断增强客户对微信群的粘度,推动客户主动加入更多的朋友等举措。
关键词:全媒体;人物形象娱乐化倾向;审美取向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78-1
一、全媒体时代人物形象娱乐化倾向的利弊
全媒体时代①,人们可以通过各方面的信息渠道获得时尚资讯,从而去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自己的形象、气质,出现在媒介中的人物形象越多元,人们在追寻美的道路上就越多选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自我形象就越丰富,带给人的印象就越丰富饱满。显而易见,符合多元化时代的要求。
然而,媒介有其责任和担当,过度娱乐化也会导致媒介放弃其社会责任②。我们都知道,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需要获得最大多数受众的关注,而当今的大众在多方重压之下,最大的需求就是娱乐,而对于娱乐的追求必然要导致方方面面都出现娱乐化的倾向。在今天这样的全媒体时代,个人才华以自媒体的形式被极大发掘,主流媒体甚至都要和草根竞争,娱乐化满足了迎合受众进而满足生存的需要。正因如此,媒介甚至为了迎合人们猎奇的心理将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公之于众,只是在结尾处象征性地加上评论,还美其名曰以此为鉴。在这一过程中,以此为鉴的目的没有达到,受众的猎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媒介的利润也大幅飚升。以之前出现在网络上的“犀利哥”和英国穿着名牌的月光老人为例,人们对这些现象疯狂传播却很少思考背后的原因,甚至很多人物造型设计从业者将其形象不分场合部分受众的加以盲目推广,事实上两位网络红人的造型有其美学内涵和根源,有些甚至可以推演或归纳到一般美学意义上的美的规律和原理上,但是受众并不了解。从业者不从深层次去剖析这些内在的构成,不在观念上引导受众从这些现象上认识美的规律,反而和受众一样就现象复制现象,有时为了达到娱乐的效果,甚至不惜贬损人物形象,走媚俗路线。这既是对美的亵渎,也是对人的忽视,更是对人内心诉求和人格发展的漠视。
二、通过媒介审美教育构建媒体娱乐的健康理念
科技的力量已经使我们的时生巨变,然而,不管社会怎样发展都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教育。审美教育在当代中国首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一方面源于要开放胸怀认识大千世界,一方面源于要擦亮眼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全媒体时代,人们获得美的手段多样化,手机、电脑、电视、pad, 只要你和世界联网,你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美的咨询。在开放的中国,今天的人们比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的人们受到媒介信息的冲击更大。因为经历了长久的美的沉睡,眼前处处都是“花花世界”。从人的视觉习惯的角度来看③,通俗、简单以及娱乐性的本文由第一论文 网(lunwen. 1kejian.C O M)视觉信息比内敛、深刻、平静的视觉信息更引人注意,但是影响深度更浅,对人的内心触动相对更浅。对于压力重重的中国人而言前者更好接受,这也就解释了娱乐化的人物形象泛滥的原因。但是作为人物造型设计的从业者不能满足于复制娱乐人物形象甚至轻松加愉快的将娱乐人物形象媚俗化。相反,要从人物形象娱乐化的现象出发,深入挖掘有用的素材,引导受众向更高的审美层次提升。将审美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极为有效的手段。AmitScood 是谷歌网络艺术馆项目的负责人,他在本月通过TED介绍了借助网络了解艺术馆里的每一幅作品 ,包括作者、背景甚至你亲身在艺术馆都很难肉眼观察到的画中的细节。同样的事情,敦煌艺术研究院也在做。事实上国内外丰富的娱乐节目中的人物形象完全可以成为人物造型设计从业者的巨大资料库,从中分析每一个案例的利弊优劣,使观众认识这些形象并明白其中的内涵,提升受众的欣赏水平,使其建立正确的审美取向,提高欣赏水平,这必将迫使从业者的业务水平水涨船高。这样的良性循环,才不负我们所处的开放的地球村,应该说正是生存在这样的全媒体时代,才使得我们能几乎最大量的获得美的讯息,使得我们能借助各种方式使自己在认识美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手段,使得我们能面对美去发问时获得最多样的解答,才使得我们能去伪存真最大限度的了解美的真谛。
全媒体时代就好比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获得信息的手段越发丰富,在媒介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的美学风格越多样,人们可以实现娱乐最大化;同时最大化的娱乐也使得娱乐更加短暂、肤浅,人们必然需要在审美趣味上有所提升这也就为人物造型设计从业者提出了新命题,利用身处的全媒体,充分发掘媒介的审美教育机能,构建媒体娱乐的健康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作为从业者的指导作用,必然会提高全民的审美意识,人物形象的娱乐化必然成为种短暂现象。
网络下的英语自主学习
网络教学的多层次性 笔者在研究之初阅读了许多相关的文章和书籍,尝试所谓的“文献综述”,对罗杰斯的“坚信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有共识,也懂了点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同“学生自主建构”,更相信布鲁纳倡导的“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亲自探索”,因此,有了“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土壤,冠以“网络条件”,可谓一拍即合。
网络技术具有“超文本、大容量、多界面、交互性”的特点。学英语需要“创设情景”,网络技术的“大容量、超文本”可以提供;学英语需要“交互性”“会话”“人机对话、BBS”正好予以满足。课标提倡“分层”教学,网络教学正好可以实现在同一时空进行“高中低多层次”的教学,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
网络教学的自主性 课堂上,教师不再只“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学,英特网可提供教材上所列内容之相关的各种音像、文字等信息,“为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课外,更能凸显“自由选择”之优越性,既可上教师推荐的英语学习网站,又可随意“在网上冲浪”、与English-speaking国家的人士“在线交谈”。
网络能实现“人机交互”,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兴趣。网络上多变的屏幕、新颖的图文、富含磁性的音质、吸引人眼球的动画、有趣的话题、极有耐心的“对话者”,都无一不对学生产生影响,激发学习欲。
网络技术优势能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从探索网络技术与高中英语自主学习整合的方法开始,到梳理网络条件下高中生自主探究学习英语的途径方法策略,不仅转变了教师教的理念和方式,促成了课堂的优化,实现了网络技术资源的开发应用,还提升了师生的信息素养,锻炼师生的信息意识和分析处理运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
网络条件下英语自学的问题
夸大自主、滥用网络,忽视了教师和教材 网络条件下高中英语的自主学习确实不需要教师的过多介入,但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置身信息的海洋。浩瀚的网络、纷繁的知识难免会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如何选择、怎样利用”都需要教师指点迷津,以减少走弯路的可能。
浮而不实、只重练习,缺乏思考的深度 人机互动、满腔热情地投入英语的自主操练,对低年级学生十分有利,但对高中生而言,只重简单的操练,忽略缜密的思考,不重视提炼加工信息,不注重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主动自主学习一定“走不远”。
依赖网络、盲目冒进,弱化了教师教的能力 网络资源的丰富让教师的备课既轻松便捷又繁重复杂:简单地拷贝照搬,现存课件可随意下载,但若精挑细选备足学生,为学生的自主把准方向和目标,则“备课的工作量倍增”。
时下的公开课、评优课繁多,若片面地追求网络多媒体的“高大上”,求精彩呈现的一时之快,势必缺少甄别,“拿来就为我所用”一定缺少应有的钻研,长此必将削弱教的能力。
交互有限、缺人情味,影响语言的交际性 网络教学虽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毕竟是人机互动,人与冷冰冰的机器互动,缺少师生、生生的多向沟通交流,难以体现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现“以人为本”,有悖于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初衷,也在事实上造成了语言学习缺乏学习的环境和场所、缺乏真实互动、影响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习得,不利于高中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发展和有效提高。
实践中不断“趋利避害”
端正教师的网络教学观 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化新课改顺应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的潮流已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但网络教学研究还相对滞后,教育软件的开发不够,真正脚踏实地让网络技术服务于人、让软硬件都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学生的主体决策与教师的监管引导都不能偏颇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的广袤资源,顺应了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真正把学习当作“学生主体积极的认知思维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网络课程不仅适合个性化的学习又体现“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决策”。诚然,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精准娴熟的指点、科学适切的监管,才能避免学生“迷失于浩瀚的网络,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教师不能缺位,一定是“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和共同进步者”。
形式手段应以“激活能动自主、彰显学生主体”为目的 网络英语资源丰富,订阅网上英语杂志、访问适宜高中生自学英语的学习站点、网上远程教学和学习交流等等,体现多媒体信息处理和人C交互功能,资源共享已成趋势,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渐成常态,任何贬它“喧宾夺主”之类的评价都已成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