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

第1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关键词:山区;小学;班主任;选择;科任;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54-01

当今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都高度发展,各行各业竞争激烈,都是以质量谋生存。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业――教育事业,也不例外。我国的基础教育,山区小学教育仍是一个重点。

山区小学教育要上一个新台阶,不能只被动地跟着改革走,要勇于自我变革,自我创新。其中,山区小学班主任的选择和科任教师的调配也需要变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符合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需求。作为山区的一名小学教师,本人对班主任的选择和科任教师的调配有着新的认识和看法

目前为止,山区学校的班级任课教师都是由学校调配的,很被动,很死板,这与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相悖的。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时代需要教师培养的是新型的建设人才,注重于人的思想品质、文化素养、民族气节、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需要。因此,这种选配教师的方式应该改革变新!我认为可以这样变革:

具体做法是:

学校公示在校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族别、年龄、教龄、专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奖的情况、教学特长、教学特色、近三年的教学业绩等。

学校先选出班主任人选和科任教师人选(允许另选他人),教师能闯过“三关”者才能就教。

第一关:“家长关”!每学年开学,学校按年级召开家长会,由家长投票选择本年级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学校要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此项工作,确保选出“家长最信任的班主任”和“家长最放心的科任教师”。

第二关:“学生关”!新学年开始,学校按年级组织学生选拔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学校要精心设计选拔细节,确保选出“学生最喜欢的班主任”和“学生最满意的科任教师”。

第三关:“学校关”!学校要按第一、第二关的选拔情况把好最后一关,要尽量地满足家长和学生的愿望。同时,学校还要处理好多班级同选一名教师和没有班级选择的教师的排课事宜,对没班级选择的教师要安排其学习、培训,之后才能任教。

这种选配教师的得失分析:

得:

1、能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因为不这样做自己就可能面临被淘汰;

2、这样办学能培养出职业修养好、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3、这样办学学生欢迎,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失:

这种做法会打击到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使他们散失信心,学校要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以提高这部分教师的执教能力。

总之,在推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也应该跟着转变观念,勇于变革,敢于创新!

参考文献:

第2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评价观念;评价建议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正确的认识与实施评价,对于有效地进行数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界的许多专家以及广大一线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课程评价改革,但绝大多数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小学以及初中生的学习评价,对于高中数学评价涉及较少。

在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以后,高中数学教师对于数学学习评价的认识究竟是怎样的?高中数学教师的评价观念是否发生了转变?一线教师对课标中评价建议的看法如何?笔者对所在学校以及兄弟学校的部分数学老师以及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对教师问卷及访谈的分析,我们发现新的评价理念已经得到广大的一线教师的肯定,部分教师正在尝试将新的评价理念带入课堂,但普遍感到操作较为困难,大多数一线教师对新的评价方式持向往但是又怀疑的态度。

一、问卷调查数据

第一,高中数学教师对课标中的评价建议的看法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有36%的教师认为新课标中的评价建议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操作”,51%的教师认为“操作很困难”。但受访的教师中没有一位教师认为可以很好的操作,也没有一位教师表示根本“无法操作”。绝大多数的受访教师认同评价对于课改的重要性,但同时又认为课标中所建议的评价内容以及形式多元化的要求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操作是存在相当的困难。

二、访谈结果分析

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我们得到这样的一些信息:

教师1:“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点评价相对容易,但是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变化不知道怎么去评价”。

教师2:“指导性建议过程性评价实际操作比较困难”。

教师3:“《课标》中要求关注每个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但一个班上那么多学生,真正操作谈何容易”。

教师4:“我也知道评价应该突出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但有时候碰到让人生气的事情或者学生,就忘了这点了”。

教师5:“现在数学课这么紧,舍不得空出时间让学生互评和自评”。

由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评价的指导性建议比较空泛,实际操作很困难。要求教师根据该指导思想构建评价体系,不仅对一线教师相当有难度,即便专家自己实践可能也会不尽如人意。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对于新的评价方法的渴求,但是苦于缺少相关的经验以及理论指导以及其他各方面的限制没有能力去开发新的评价方法。

三、总结

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表明课改实施多年后,有很多老师评价观念发生了改变。

1.好的方面

(1)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认识到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从注重甄别、选拔转为更注重激励和发展。

(2)高中数学教师在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时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开始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3)纸笔测试仍然是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方法。但是大部分高中教师开始理性的对待考试和分数。数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笔试测验的意义重大,高中数学教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仅仅通过单纯的纸笔测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也是不全面的。有部分老师主张通过分数和等级来衡量,为此开始了初步探索。

2.不足之处

(1)仍有一些高中数学教师墨守成规,没有转变数学学习评价观,强化了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使评价难以发挥导向、激励等功能。

(2)教师在具体评价中不能很好地将新的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付诸于实践,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3)过程性评价涉及很少,成长记录袋几乎是空白,教师缺少时间和精力参与管理和实施,学生自评互评很少,评价仍然是教师占主导地位,设计、运用评价量表有一定的困难。有部分教师急功近利,只注重学生的短期利益,不重视学生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林全,吴有昌.数学教育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0

[3]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关键词:教育 改革 障碍 对策

一、引言

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发展中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教育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在这种背景之下,2010年国家出台《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必然会出现新的变化和挑战,教育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对可能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因此,对于学校行政机关、课程改革者和一线的教师而言,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改革中的障碍与对策

影响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包括学校行政组织结构、教师观念、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学生的参与、家庭和社会的参与等。

1.行政组织。在中国,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教育的垄断。校长往往是整个学校的最终决策者,而校长工作往往以完成政府任务和实现自我目标为出发点。由于缺乏影响力,一线教师往往只能根据校长的意图进行教学。学校发展过多地着眼于短期效果,从而忽视了长远的目标。如此一来,学校的教育不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而是以实现教育任务为主。王英杰、刘保存(2009)指出,中国教育体制中的官僚性导致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矛盾。Dubin和Olshtain (1986) 曾经指出,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相关项目和资源的开发都要依靠于有实权的行政机构。学校教师尽管有话语权,对于人事、资金投入、课程安排等却没有实际的操控权,造成了部分教师渐渐地对职业和自我发展产生倦怠。

Lo (1999) 建议应当建立民主的管理体制,只有在这样的体制之下,教师才会有参与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责任感。教师不仅仅需要不断的激励,更渴望能够参与到课程决策中。因此,一个开放、民主的管理文化能够激励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发展浪潮中去。教师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决策者。Tyler (1948)和Schwab(1970)很早就提出教师应当参与到学科建设当中,任何课程的开发,缺少一线教师的参与,只会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因此,要让学校和教师有自主发展的权利。学校自己获取资源,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师参与到学校和课程的建设中势必会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为学生和社会服务。

2.教师观念。Schwab (1970) 提出应当将教师的性格、兴趣、情感等因素考虑在教育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和观念在必要时需要进行转变。教育理念的实施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教师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教育改革的理解往往会影响他们的教学。一般来讲,教学中会出现很多问题,然而解决这些问题依靠的不是一线的教师,而是教育专家和课程专家。在实际的操作中,专家们并不能够真正理解一线教学的问题,而教师们只能按照专家的要求和建议去实施教学,这种脱节往往会导致更多的误解。因此,教师中流行的观念值得考虑。如果教师不去贯彻教育改革,那么任何改革只能是空谈。

人是整个社会变革的核心。同样,教师与学生是整个教育的核心。教师应当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改革和自我职业发展中,我们不仅仅需要技能合格的教师,更需要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中的教师。学校、教育机构应该给教师们提供更多进修和发展的机会,为教师和教学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最近比较流行的哈佛、剑桥等欧美名校公开课,让所有的人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名校的教育。我们的教师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教师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很多教师对公开听课采取一种敌对的态度。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人员,只有将公开课形成常态教学活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这也是接受各方批评的一个好方式,只有不怕批评才能有进步。

3.社会与家庭。我们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国民收入在教育中的投入虽然近些年来有所增长,但所占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太少,甚至还不如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以教育为本的今天,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缺乏,甚至在某些地区出现克扣教育经费、拖欠教师工资等现象,少数人占据着大多数的资源,而产出却又很少,使得大多数学科得不到发展。

社会和家庭提供给了孩子们成长的环境。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往往会超越学校教育。在学校,孩子们要求懂礼貌讲文明,可回到家中,父母的一些行为却与孩子们所学相去甚远,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不良的东西。网络的发达使得孩子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不良信息,而网吧、网络管理部门、家长往往忽视了对孩子们的监护,使得一些不良信息在未成年人中传播,而这些并非学校教育一家之力所能避免和改变的。

在中国,虽然人人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却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水平。如一旦出现问题,社会和家长都会要求学校和教师去承担责任,而不是反思自己在整个事件中的责任。因此,有必要提高公众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学校应当定期举行座谈会,邀请家长和社会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交流,互通信息,将教育的成果分享给全社会,沟通多了,误解才会减少,理解便会增加。

4.学生的参与。学生的需求是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在学校中,学生往往处在最底层,没有任何的话语权。行政部门和教师并没有把学生考虑在教育改革中。然而,归根结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直接受益人,没有学生的参与,任何改革都是空谈。

三、结论

尽管人们对于最终的目标持有相同的认识,但在计划的实施中却存在不同的观点。我们的研究不仅仅要去解决存在的问题,更要提供给我们如何实施的理论依据。变革并不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教育改革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

参考文献:

[1] Dubin, F., & Olshtain, E. Course Design.[M].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2] Lo, Y. C. 199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Hong Kong experience[J] .The Curriculum Journal.

[3] Tyler, R.W.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第4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关键词;细节;机会;状态;幸福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023-05

当前的学校教育改革包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系统的深度变革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关于教师专业成长,已有大量的论述和实践报告,本文在这里不以专业的视角系统论述,而仅从个人的局部理解出发,尝试着以四个关键词——“细节,机会,状态,幸福”串联起若干看法。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关键词”是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在他的表达或与他人的精神对话中,“关键词”折射着他的性情、智慧和价值观乃至努力的人生方向,或者说,一个人在他的日常生活里有怎样的“关键词”,他就有怎样的精神生活。

一、细节

关注细节,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例子。人们常常提到的一个例子就是上海的地铁,上海的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人自己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知道其中有那么多的细节被二号线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比如三级台阶的入口,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不是和地面齐平的,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要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它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事实上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与之相较,地铁二号线却曾发生过雨天被淹的惨剧。

再看教学中的例子,在某一次公开课上,教室里只有20个学生,左右两侧各有5张课桌10个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让4个学生一组,这样每组最后剩下两个同学,他们因为人少看不出有多少合作的可能或意向,在那里孤独地静默着,所以小组交流时效果没有预期的好。可是同样的学生,到了第二节接着上另一学科的课时,教师让每排前两桌的四名同学各组成一个小组,每组剩下的6个同学则被分成两组,其实只要一个同学转过身去和先前那两位孤独的同学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就行了,这样全班就分成了6个小组,也不是人数平均为4人的5个小组,显然小组交流的效果很好,到了小组发言每个代表陈述的都比较有条理。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教师轻轻的一个转座示意,照顾到了那最后的四个同学而已,就是这样一个细节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凸显了教师驾驭课堂的高超技巧。在教学中,只有善于发现和观察细节的人,才会放大细节,深度分析细节,最后会改进和优化细节。一个优秀的教师正是在细节中锤炼教学技能,通过细节中学习教学艺术,从细节优化和独立思考生成教育智慧的,这就是关注细节的价值。

就教学而言,一切细节之处,看似可有可无,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课堂内外,可关注的细节很多,值得分析的细节也很多,关键在于“场”内的人,有发现细节和分析细节的眼光和技术。细节不是鸡毛蒜皮,细节是那些对提高课堂教学综合效益有用的关键事件。课堂中不经意的细节可以透露出教师的高超智慧或者瞬间的处理技巧,是个人教育思想理念的行为折射,在简单的教学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观念。细节可以提供深度分析课堂教学的素材,在于对它通过分析之后得到的方法、思考和观念。细节的优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教学的智慧和艺术问题。

这几年我们发展并实践了称为“N+N+N”的评课方式,意思就是在有限的评课时间里,说出N个可以说得清楚的优点,N个可以让授课者心悦诚服地接受、剖析清楚的缺点和改进建议,外加N个课堂细节的放大分析,至少要2+2+3,这一评课模式在青海省大部分规模较小的农牧区学校有了较好的效果。仅仅说说优点和缺点不行吗?我们认为不行,因为少了支撑优缺点的描述性和分析性的细节证据,评课和改进就难以深入。评课中要善于发现、表扬和放大教师在细节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又要恰当、委婉地指出可商榷和改进的细节。

实践证明,教师在自身专业成长过程中重视对教育教学细节的处理,有利于从关注细节上升到Big idea(大观念、大理念),最终内化为教育智慧,建立起一个开放的研究系统,激发自己的深度思考,显化教学过程中的隐性智慧,促进教学思想的碰撞和优化。同时,我们又不能拘泥于细节,不能对细节过于苛求和批评。要把细节放在课堂、教学和教育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研究问题的方向都错了,关注细节还有什么用呢?主流问题发生变化后,细节的意义就不大了。对于教学,仅有关注细节显然是不够的,花必须放在天堂中,每朵花必须放在合适的天堂中,因此必须要考虑问题的宏观架构和本质方向,要兼顾“大”和“小”,反对舍本逐末。

二、机会

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珍惜、发现、用好工作生活中涌来的机会很重要。

第5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一、我校实际教学状况分析

1.从教学队伍分析:从客观上讲教师吃苦,实干精神是有的,但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缺乏一批有责任感、上进心的教师引路,缺乏优秀的激励型的管理制度,这些原因束缚了一大部分教师的自主创新力,失去了理想与梦想的团队显然是没有战斗力的。

建议:完善管理体制,示范岗与监督岗互补,应以示范性的优秀人才为主。

2.从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分析:学生学习兴趣整体不高,以数学学科为例讲解,学生熟悉了“满堂灌”的教学过程,整个课堂是教师的,教师经过“引入例题讲解练习小结作业”整个过程,讲得满头大汗,台下的学生睡倒一片。

3.从文化环境分析:由于我校大部分的生源来自乡下,他们的家长普遍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对教育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出现有一些家长不理解学校,不理解老师的情况。

二、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看法

1.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准备工作。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我想大部分学生是期待改革的,因为教学的改革打破了以前的“管制教育”,学生从这种“强迫或被迫”式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他们当然很高兴,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觉得无目标性,这个问题会困扰改革创新教学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严峻的考验,过渡期越短,改革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2.改革前期的培训工作尤为重要。俗语说:“养成一个好习惯至少需要一个月。”前期的培训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改掉不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数学课堂为例,我是这么要求的:(1)每个学生自主准备一份与教育改革有关的报告,字数在100字以上。(2)在课堂上声音洪亮、落落大方地把报告读出来,从而唤起学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共鸣。(3)报告做完以后结合本班情况说一两句,让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课改的紧迫性,看到自己的不足。

第二步:引导学生养成“勤思”“探究”的良好习惯。

我是这么安排的:(1)限时10分钟完成1+2+3+…+99+100的计算,要经过99步加法计算。要求:若误写错一个数,则要从头开始做。增强学生对数的敏感度,促进学生动手习惯的养成。(2)完成一道益智题,养成手、脑共同参与的学习习惯。

第三步:登台速度与板书速度的练习。完成10+…+20=?求和的运算;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这个代表可主动直接登台,也可以小组内推荐。最快又正确的为胜。

三、课改计划与展望,计划应环环相扣,积极引领学生达到知识的殿堂

1.前期准备工作,应贯穿整个中学学习的过程,但应注意前期培训工作在计划与学习中,每个环节中扮演的角色应不同。

2.课堂教学设计,应以知识框架结构为引导,教师引导或“帮扶”,学生用“类比”“归纳”“拓展”等数学学习方法,“补齐”框架内的内容。教师主要是组织教学,教师应确保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忙而有趣”,力争做到“人人参与,积极展示”。

第6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关键词:教育改革;终身教育;教育的“四大支柱”;教师

一、前言

1996年12月,教育科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该书是由担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的雅克・德洛尔于1996年4月在巴黎总部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会议上向总干事马约尔提交的最后报告。该报告被誉为继1968年(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和1972年{学会生存)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发表的最重要报告,它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战略思想和行动建议,提供了未来教育革新的理论基础,对世界上各个国家教育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育虽然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现象,在不同的时挥着不同的作用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只有到了21世纪的今天,教育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才显得如此重要。事实上,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新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究竟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性的课题。

二、《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的主要思想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成了该书的最核心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思想,它为人类构建21世纪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1、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其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要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

2.学会做事,即要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即要学会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和平等价值观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

4.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在上述的四个支柱中,学会共同生活是人类教育的共同目标,其它三个支柱构成了实现学会共同生活的基础。由此可见,该书的核心思想便是通过未来教育的四个支柱来建构终身教育,来建构未来的文化和未来的社会生活,最终解决社会问题对人类所构成的挑战。

三、教育的实现目标

通过终身教育来实施未来教育的方针与措施,从而最终建构一个“教育化社会”,成功的实现对挑战的回应,该书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与革新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

(一)正规教育

它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形式,因为那些保证每个人能继续学习的技能和能力,正是在教育系统内培养出来的。基础教育是走向生活的通行证,一个人一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式,正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委员会认识到,在各个社会群体世界各国或各地区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人人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仍然是20世纪末的重大挑战之一。因此,中等教育应适应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不同过程,这些过程因人而巳,因国家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这一级教育还应适应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高等教育则应在创造、保存和在最高层次上传播知识方面继续发挥作用。高等教育机构应把实行公平的原则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原则结合起来,向所有社会群体和经济团体的成员敞开大门,而不是考虑他们以前的学业情况。

(二)教师

在教育青年不仅满怀信心去迎接未来,而且以坚定和负责的方式亲自建设未来方面,教师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上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因此,该书指出,要特别重视师生关系和教师的作用。

让教师参与教育问题的解决。应进一步的吸收教师参与有关教育的各种决策。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制定要在在职教师的参与下进行,因为对学习的评价无法和教学实践相脱离。

(三)正确的改革策略

事实上,吸收各有关方面参与决策是改进教育系统的主要目标之一。该书指出,教育系统的改革应采取着眼于较长远目标的改革策略,接二连三的太多革新,会使改革失败,因为这样的改革不允许教育系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变革或让有关各方参与改革过程。同时,教育改革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社区(包括家长、校长和教师)、公共当局(即政府)和国际社会等重要力量的参与,许多教育改革的失败均是由于这三种力量参与不够造成的。

总而言之,教育政策应该是长期性的政策,这意味着在选择和实行改革方面要能保证有连续性。因此,在教育领域,应该超越目光短浅的政策阶段或断断续续的改革;这种对改革的预测能力应建立在对教育系统状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准确的判断、展望性的分析、有关社会和经济背景的分析、对世界教育趋势的了解、对成果的分析等。

(四)国际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剧的发展趋势,教育作为解决各种全球问题的重要手段,其国际合作也日益重要。当前迅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人口的迅速增长、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世界多数人的贫困以及千百万人依然忍受的压迫、不公正的待遇和暴力行为等,均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国际合作与矫正行为。因而,该书指出,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必须把教育合作纳入国际社会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促使人们了解国际社会必须解决的所有问题,以及就需要协同行动的问题寻求协商一致。此外,该书还就教育的国际合作方式、途径等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总之,21世纪教育的走向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使教育在未来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该书在深刻分析了人类后1/4世纪的生存处境和21世纪将要来临的生存处境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教育晕创建更深刻、更和谐的人类发展形式从而减少贫困、排斥、愚昧、压迫和战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该书还提出以四个支柱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终身教育是回应21世纪挑战的主要武器,这是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

四、给我们的启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由雅克・德洛尔先生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由于该委员会的成员是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所以它在更广阔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上并立足于各个领域的最前沿来透视教育问题,其中有在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作用和使命的分析与评价、可行的建议和措施等等,比如,全球化的新形势给人们带来了相当的好处,如经济的繁荣、交流的方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等;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到处充满危机的世界;少数大国的强权政治正日益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全世界的物质财富的总量在不断增长,但贫富不均也越来越严重,南北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全球化使资源配置越来越合理……

怎样才能消除这些危险,克服目前人类活动中所存在的各种相互对立的紧张趋势呢?委员会认为,只有在接受我们的各自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使世人有更多的相互了解,增进对话,消除各种误解,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有意识的团结互助,这样才有可能减少这些危险的发生。而教育在完成这项世界性任务方面恰恰发挥着极为明显的作用――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和他人,从而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尊重不同文明的文化和精神信仰,承认差异的存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无疑将是教育在新的时代中能够承担也应该承担的一项艰巨的责任。

关于教育的四大支柱。根据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报告认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这四种学习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鉴于当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经济和社会活动新形式所带来的迅速变化,学会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是终身学习的必要前提。“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除了继续学习从事一种职业外,还必须获得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使其能够应付各种情况,其中包括某种预料不到的情况。“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生存”,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21世纪要求人人都要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要求加强每个人在实现集体命运中的个人的责任。报告还认为,现在的正规教育系统应围绕以上四大支柱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设计。

关于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于教育活动的看法,使教育在时间上有了大范围的拓展,也已经逐步成为为世人所广泛接受的教育理论。我们的教育改革应该紧密结合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体制,为教育的终身化大开方便之门。”

关于教师。在新的世纪,由于人们对学习、教育的重视,从而使人们对教育的期待也更高。那么,社会对教师寄予的合理期望是什么呢?向他们提出何种要求才是现实的呢?在工作条件、权利、社会地位方面他们又能指望得到什么补偿呢?什么人可以成为一个好教师,又如何发现此种人才,如何培养和保护他的积极性,并提高他的教学质量呢?固报告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委员会认为,尽管未来社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大量运用,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师生关系。虽然知识有各种获取方式,而且远距离教学和各种现代化的电教方式卓有成效,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在他们还没有掌握思考和学习方法之前,教师还是无法取代的。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和自然的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等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在对教师的期望上,人们可以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知识,又要有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这使他们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但与此同时,也应充分尊重教师的意志、权利和地位,和教师商讨工资、工作条件、教育改革以及规划、课程改革等问题,并尽量就以上问题和教师达成一致。要想提高教师和教学的质量,可采取的措施有招聘、启蒙教育、在职培训、督导、一般管理、改善工作条件、提供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等。上述观点对在当前的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看待教师的作用以及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学质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第7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摘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教育改革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繁荣和发展,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主体,逐渐成为改革中关注的焦点,但是在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教师话语权的意义、作用往往被遮蔽、漠视。本文探讨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话语权现状以及改革实践中教师“失语”的原因,指出唤醒和保障教师话语权将有效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师话语权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入全面贯彻落实的背景下,在以提高质量、均衡发展和制度系统创新为重点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前所未有地彰显出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是任何先进的教育技术和媒体手段无法替代的,当教育改革延展到学校教育实践层面时,支撑改革的最重要力量,一定是由教师的日常实践和内在发展需求所提供的。正像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不管怎样,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这就强调了教育改革中教师的参与度,要让教师主动参与到教育改革的决策、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中去,而不是被动地把改革方案强加给教师。尊重和保障教师的话语权,有利于提高教师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基础教育改革中去,对于改革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话语权概述

话语,大致的意思是指对事物进行演绎、推理、叙说的过程。话语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话语是场域中的象征性权力。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进一步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

话语权则通常是传播学、社会学上的概念,它是源自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一个学术术语。仅从字面上理解,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发言权,也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力。

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教师话语权意指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场域下教师作为专业主体在自主地行使话语权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及教师的话语地位。话语作为一种社会象征,说者和听者都不只代表一个单纯的个体,基础教育改革是关涉到社会各个系统的一项长期的、综合的、复杂的改革,一线教师作为改革的实践主体,教师在改革中是否有确定的话语权,教师的话语空间是否充足,教师本身是否具有能力来行使他们的话语权,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将直接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二、现实与思考――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教师话语权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践主体,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改革中一线教师话语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处于尴尬的“失语”状态。

作为一线教师,他们了解和接受新课程改革的方式多数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传达,而教师先前对改革的背景、政策设计等知之甚少。这种缺乏教师实质参与的改革,往往使得广大一线教师对改革的初衷不甚理解,教师对改革理念的认同在后续的改革实施过程中会产生质疑,这无疑将影响改革的执行效果。

在教师接受与改革相关的培训方面,实际中的多数情形是一线教师对于接受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基本是没有话语权的,或者教师的话语被遮蔽和漠视。在自上而下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推动下,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需要培训的时候非得屈从政策去接受培训,而在教师迫切需要培训的时候却又无法及时提供培训的渠道和相应的支持。

在改革的具体实施阶段,尤其是课程实施中,多数教师只能按照学校的要求被动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广大一线教师对课程实施的知情权、参与权被剥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被边缘化,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专业话语权。

如上所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中,教师的话语权现状令人堪忧,教师很难发出自己的真实声音。造成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失语”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来自改革本身的特点的原因,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原因。

一是基础教育改革决策和执行过程的强制性,这是由我国教育改革的自上而下的特点决定的。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体现国家的意志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话语权实际上屈从于权势话语和理性话语,教师成为改革中被动执行的主体。

二是基础教育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不仅仅依靠教育来完成,而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作。一项改革无论在前期设计的如何完备,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成性的复杂情形,有些情形的产生也不仅仅来自于教育系统,因此要想让一线教师能够真正拥有改革中的话语权实属不易。

三是基础教育改革评价过程监督和回馈机制不健全,缺少有效对话的平台。我国没有独立的监督检测机构,往往是依靠改革者来评价改革,再加上有效交流平台的缺失,使得一线教师失去个体言语的机会,逐渐成为改革中沉默的主体。

四是来自教师的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惯习,即教师长期习惯于依照领导的命令办事和循规蹈矩的教学,对自身话语权利不主动争取,更准确地说是教师的话语意识在外因作用下消退、淡漠,使得教师不想说话;其次是教师出于个体的利益动机,即不说话有好处,使得教师不愿意说话;最后是教师因为自身能力所限,使得教师没有自信或没有能力说话。

三、唤醒与保障――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话语权的个体真实回归

从根本上说,改革的种种愿景都需要依赖一线教师来实现,他们的专业素养、改革态度和创造性实践,直接决定着改革的实际成效。话语是个体化的一种抉择,它作为个体化的一种实践是蕴藏在人的意识与意愿之下的, 是可以被个体认识和改变的。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教师话语权的唤醒与保障成为了改革成功的关键。

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话语权利的实现,首先是要赋权于教师,从制度上保障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地位和权利;二是教育改革的决策者、组织者在改革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能够认真倾听并且重视一线教师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要给教师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即构建使教师能够正式发表自己对基础教育改革看法和意见的渠道或沟通机制。

作为最关心改革的风险与成果、对改革顾虑也是最多的群体,教师不能做改革中政策和理论的“应声虫”的角色,广大一线教师要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在反思和行动实践中自我更新,获得言说和发声的能力,从而彰显自身应有的专业地位和作用,教师应该在实在的世界和实在的自我中获得一种踏实感, 从而获得教育的意义与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福贞.论教师的个人话语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2]杭千波.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失语问题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1.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徐航飞.法学视角下的中学教师话语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5]布迪厄、华康德、李猛等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唐晓杰.由被动走向主动[N].中国教育报,2010-12-03(3).

第8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在教育改革中之所以产生对教师作用的误解,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出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其主要特征是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解构现代主体性;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到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引入教育领域后,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立场和理论观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在师生关系上,后现代主义主张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不再是决定论的、有序的、对称的、简单的,而是随机的、混沌的、非对称的、分形的,教师与学生的“这种关系将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1]而是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产生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又如理查德•罗蒂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真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必须能够使学生产生对话。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更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找到了依据。他们认为,社会文本已不再是人类经验存在的唯一形式,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多种媒体等多种途径。学生和教师一样能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不再是学生的对立面,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从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来看,它所针对现代教育的种种弊端所提出的反传统的视角和思路确实有其进步意义,但一些人即把它看作是对教师的一次“革命”,是从根本上否定教师的作用,是现代教育改革回归“儿童中心论”的核心要义。如果是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对教师作用的误解和曲解。事实上,在小威廉姆E•多尔的观点中,明确提出了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firsta-mongequals)。这是对师生的主体发挥的关系界定。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中言:“传统的教学法并没有完全失势,学生仍然必须从教师处学习一些东西,不是学习内容,而是学习应用终端机的方法。”史密斯也认为:“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到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景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2]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讲的:“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由此可见,从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论中理解教师的作用必须做完整的认识和解读,即使在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中,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已成为社会共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仅没有降低,而且在师生关系的共同建构过程中仍是居于“首席”地位的教育主体。

二、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除了社会思潮对教师作用的影响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一些思想独立、开放和具有一定教育经历的社会成员,对教师的作用也常常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学校内部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各界的舆论信息有着正向和负向的影响。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外在的客观精神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教师工作认可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动机。但是,目前关于教师作用的社会舆论与已不再是溢美之词占优势地位,更多的是从一种批判的角度出发的。对基础教育开展的课程改革,许多媒体由于对教育改革要求的理解上断章取义,不懂的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把一些错误观点和错误的看法都强加在教师的身上,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在对教师作用的打压和抑制。如:片面地把素质教育与学业考试对立起来,认为考试要取消,但教师仍在坚持;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课外活动,极力贬低课堂教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取决于内因,外因只是起辅助作用,教育也是如此……此外,在各种信息充斥的社会里,一些媒体舆论热心于追逐一些学校教育中的负面事件进行报道,特别是师德问题常被社会各界频频提及,而且把典型案例说成是普遍现象,扩大了负面事件的影响范围,这不仅使整个教师群体的形象及作用造成了伤害,而且造成一部分人把学生与教师理解为是活动的对立面,滋长了学生对教师教育的怀疑和猜忌。由此,社会、家庭和学生对教师行为中不当之处所采取的指责、侮辱、施暴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对于教师而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成了一种奢望。在各重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许多教师产生的职业倦怠和心理问题也就不难理解,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必然被削弱。所以,在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的现实状态下,应当正视社会舆论的功能,纠正对教育和教师的偏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家校沟通的平台,避免错误舆论导向给教育工作带来的干扰和消极影响,同时,正确认识教师的作用,加强教师素质的建设,才有助于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化。

三、教师主体作用的回归路径

第9篇: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学教育;教材;选编;排列;改革;健康;兴趣

1999年十月,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无锡召开,会议认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至少要解决10个方面的问题,其中第八条是课程教材也要改革。原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吕福源同志认为,要加强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建设工作,逐步形成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对江苏省中学体育教材内容选编与排列的质疑

1.目前江苏省中学体育教材的选编与排列概况

初中一年级:快速跑、耐久跑、接力跑、跳高、投掷、基本体操、单杠、技巧、身体素质练习、篮球、足球、排球、韵律体操与舞蹈、武术。

初中二年级:快速跑、耐久跑、接力跑、跨栏跑、跳远、投掷、基本体操、双杠、支撑跳跃、身体素质练习、篮球、排球、足球、韵律体操与舞蹈、武术。

初中三年级:快速跑、耐久跑、跨栏跑、跳高、跳远、投掷、基本体操、单杠、技巧、身体素质练习、篮球、排球、足球、韵律体操与舞蹈、武术。

高中一年级:快速跑、耐久跑、跳高、投掷、基本体操、接力跑、跨栏跑、跳远、双杠、支撑跳跃、身体素质练习、篮球、足球、排球、韵律体操与舞蹈、武术。

高中二年级:快速跑、耐久跑、跳高、投掷、基本体操、单杠、技巧、身体素质练习、篮球、排球、足球、韵律体操与舞蹈、武术。

高中三年级:快速跑、耐久跑、跳高、跳远、投掷、基本体操、支撑跳跃、双杠、身体素质练习、篮球、排球、足球、韵律体操与舞蹈、武术。

2.对中学体育教材选编与排列的分析与质疑

从六年体育教材的罗列我们可以看出,每年的教材基本上相同。一些项目(如快速跑、耐久跑、跳高、跳远、投掷等)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学完,却也分到了六年学习中。

(1)我省现行体育教材以运动技术为主线传授,以竞技项目为主。其他项目内容较少。

(2)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管得过死,缺乏灵活性,全省规定大纲,不能满足各级各类学校的灵活需要。

(3)教材内容严重重复,有许多项目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学完,却也分到了每年的教学之中。例如快速跑,每学期都有,每次都是快学会了,可也上完了,结果学习了六年,连个起跑也没学会,用了起跑器成绩反而下降了。

二、中学生对体育教材内容满意度,兴趣项目等的调查

1.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解在校中学生对现行体育教材的满意度,兴趣项目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苏州2所重点学校的1300余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苏州立达学校529名;苏州中学835名。学校各项体育设施基本齐全,对体育教育教学,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身体素质都比较重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如下:

(1)从调查中得出初中学生平常喜欢锻炼的项目:做操、跑步、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

(2)从调查中得出初中学生很想学习的项目:羽毛球、健美操、武术、溜冰、游泳、健身。

(3)从调查中得出高中学生平常喜欢锻炼的项目:做操、跑步、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

(4)从调查中得出高中学生很想学习的项目: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游泳、溜冰、棒球。

(5)从问卷中可知初中学生对体育项目满意度的顺序如下:篮球、排球、韵律体操与舞蹈、武术、锻炼方法、足球、跳远、支撑跳跃、单双杠、快速跑、徒手操、投掷、跳高、耐久跑。

(6)高中学生对体育项目满意度的顺序如下:篮球、武术、锻炼方法、足球、排球、快速跑、投掷、单双杠、跳高、耐久跑。

三、小结与建议

在将来教材的改革方面应尽量多安排好运动内容,对于学生喜欢的项目应注意多安排教材时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拓展内容,把学生想学的内容列入到教材之中,是教材内容达到科学性,全面性;对于中学教材内容的选编与排列方面应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原则。

参考文献:

[1]黄杰,朱俊泠.未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展望.四川体育科学,1999(3).

[2]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中国学校体育,1999(10/11).

[3]高松,尚萍.体育教改的几点建议.体育师友,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