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旅游发展范文

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丽乡村旅游发展

第1篇:美丽乡村旅游发展范文

对于生态美学的界定,目前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但其中曾繁仁的观点较具代表性,他将生态平衡的原则引入生态美学理论,借鉴海德格尔的生态存在论成果,把生态存在美界定为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动态平衡、和谐统一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7]。后来曾先生又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将其扩展到四个方面,即:真理自行揭示的生态本真美、天地神人四方游戏的生态存在美、自然与人的“间性”对话关系的生态自然美以及人的诗意栖居的生态理想美[8]。这一理解和界定与李渔《闲情偶寄》作品中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极为吻合。 

2 对于现代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闲情偶寄》中所展现的李渔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现今的休闲文化、建筑设计、饮食养生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于国家的现代乡村旅游建设与发展也有很好的启示意义,具体体现在文中涉及的居室构造、器玩设计、植物种植、饮食养生等内容对于乡村旅馆、民宿、农家乐、观光旅游、休闲文化和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启发。 

2.1 居室篇 

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李渔提出“因地制宜”法则,居室设计应体现出顺应物性的自然原则。“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房舍忌似平原,须有高下之势”,窗户和栏杆则要“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总其大纲,则有二语: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琢。”他认为,在日常的居室设计中,要体现简约、自然、顺应物体本属的特性。同时,善于运用身边的土木花草加以装饰,把自然之物转化为陶冶性情的生活场景。在选择居室的大小上又处处体现以突出人性本身为原则,提出“堂愈高而人愈觉其矮,地愈宽而体愈形其瘠,何如略小其堂,而宽大其身之为得乎”“愿显者之居,勿太高广。夫房舍与人,欲其相称”的观点,认为无论是房舍还是园林都应做到相互协调,相互映衬。他进一步指出“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可见其居室设计别讲究创新,而这种思想贯穿其作品的各个角落。如《闲情偶寄·居室部》中,他提出了新式顶格、梅窗、女墙镂空等设计,船上开窗借景,园林巧借山石等。《闲情偶寄·器玩部》中,李渔对古代一些日用器皿如床帐、箱笼、茶具、灯盏等都提出了自己的创意分析,指出“人惟求旧,物惟求新”,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其讲究创新、创意的意识。 

这些设计思路和创意对于现代乡村旅游中的民宿、农家大院、旅社建设装饰也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我国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晚,但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乡村旅游总体发展迅速。以浙江省为例,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和基础。发展阶段已从最初的简单为城镇旅游者提供农家菜、农家屋等基础服务逐步向发展特色的田园观光、主题乡村旅游等模式过渡。这其中,乡村住宿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在打造乡村住宿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开发的档次质量,也要注重住宿产品的深度和创新,突出不同村落各自的旅游特色,真正吸引旅客深入体验,满足游客的精神和审美需求,而不是简单的餐饮、观光。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居室设计上巧用心思,在满足居室实用功能的基础条件上,进行雅致、创新的设计与装饰,做到“雅俗俱丽,理致兼收”。

       2.2 饮食篇 

李渔追求居室“顺应自然”“天巧自呈”的同时,在饮食方面也崇尚俭朴、返璞归真的原则。《闲情偶寄·饮馔部》中提出“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李渔认为,精工而制的肉不如普通的肉,肉食不如蔬菜,也是因为后者比前者更贴近自然。穿草衣吃素食,是上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如果人们也能远离肥腻,崇尚蔬野,那么就如活在伏羲、三皇的时代,享受着唐尧、虞舜时代的美好生活了。由此可见,其追求自然、崇尚简朴的原则贯穿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他提出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观点,并进一步说“非鄙其食肉,鄙其不善谋也。”李渔直言“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尚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他在饮食上也讲究创新,物尽其用。提及瓜茄瓠芋之类时指出“实则不止当菜,兼作饭矣。”“一物两用,何俭如之?”他自创五香面和八珍面,“五香膳己,八珍饷客,略分丰俭于期间。” 

餐饮作为乡村旅游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加深游客体验力度、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家餐饮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亦可成为当地旅游产品的一个名片或特色。如今,很多游客去乡村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品尝当地农家菜。因此,农家菜的食材、烹饪、特色等对于游客是一种最直接的体验。总体而言,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地的食材、烹饪等现状令人比较乐观,而至于特色,仍需服务者多花心思、挖掘特色、巧中取奇。以浙江省为例,舟山沈家门的海鲜美食、千岛湖的鱼类特产、安吉的竹笋宴、磐安的野菌餐等都可以成为参考的范例。各地乡村在饮食这块都可以挖掘各自特色的食材和烹饪手法,进而将之打造成品牌,以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客座率。比如东阳的瓦罐鸡、博士菜、沃面,永嘉的金粉饺、麦贴锅、麦饼等,在销售渠道、品牌打造等方面仍需加大投入力度。 

2.3 种植篇 

《闲情偶寄·种植部》分木本、藤本、草本、众卉和竹木五大类,这其中李渔着重谈花论树,品评花鸟特性,体味其给人带来的心性滋养与快乐。无论听琴观棋,养花种竹,蓄养禽鱼,都能让他进入“神与物游”“思与境偕”的境界,获得精神的自由舒展。他在文中指出,“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世之方焉。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其为身也,挺然独立,至于斧斤之来,则天数也,岂灵椿古柏之所能避哉?”在这草木世界、昆虫王国,李渔将情感、生命紧密融入,细致体味,安顿性灵,感悟人生哲理:牡丹向阳而志坚,梅花霜开而至真,菜花盈累而至尊。在李渔看来,艺术与生活、美与生活、创造与欣赏都是内在融通、和谐共在的,因而日常生活——这样一个熟知的惯常世界、一个活生生的极具闲赏个性的世界就成为一个“诗意的栖居地”。 

李渔这种崇尚自然、喜爱自然并身体力行投入其中,感悟人生哲理的精神对于现今生活在物质化程度较高、节奏繁忙的現代人来说亦具有很大的感召力量。一方面,可以看到乡村旅游中田园观光的重要性,同时也启发人们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和情怀,打造健康的休闲文化之重要。就田园风光而言,它是现代人放松身体和心灵很好的一种方式,因此,它的特色和差异发展非常重要。不同水土和季节培植合适的花草苗木,吸引游客旅游观光的同时也可增加他们参与体验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体验大自然的馈赠和快乐。例如,金华兰溪的花卉主题公园、丽水缙云的杨梅林、宁波奉化的滕头生态村、温州永嘉的茗岙梯田等,这些都是较具地方特色的乡村观光产品。总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除了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之外,仍需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打开思路大胆创新,找到乡间生态与经济发展共同进步的和谐之路。 

3 结语 

李渔将日常生活艺术化、审美化的高超智慧乃以顺性为核心进而求得返璞归真的大美,这种寻求人类个体与自然、社会、内心灵魂和谐共处的生态美学思想不仅给现代乡村旅游、休闲文化发展等提供了良好的艺术设计、鉴赏思维等方面的启发,更是给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生存哲学带来了丰富的启示意义。旅游相关决策者和从业者如能充分意识到生态美学对现代人的重要价值,或许可以从旅游产品的内容设计、风格营造、建筑选材、居室色彩、装饰设计,再到饮食产品、观光体验等方面进行精心取舍、创造设计,也许会收获非常不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继华.主体间性视域中的李渔生态美学思想[J].文艺评论,2012(6):46-50. 

[2]李渔.李渔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3]李渔.闲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乔海燕.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8(1):27-30. 

[5]徐清.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技,2009,1(2):235-238. 

[6]张吕坤.李渔《闲情偶记》的“闲”与现代休闲文化[J].大众文艺,2014(16):256-258. 

[7]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第2篇:美丽乡村旅游发展范文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传承;研究;现状

一、乡村文化内涵

一谈到文化,首先会想到文化的涵义,因为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词汇,它包含的范很广,当提及美丽乡村文化时,美丽乡村的文化又有那些呢?接下来本文会解释乡村文化的涵义。

其实,乡村之所以称为乡村,不仅因为与城市相比,乡村具有独特的居住形态,更在于具有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乡村是产生先进文化的土壤,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谈到很多古老而传统的文化都是在乡村中,那里淳朴的村民一直遵从宗族的遗留下来的训,保持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融合,挖掘文化特色、寻求文化融合点、彰显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化对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内涵,使群众建设美的环境、拥有美的心灵,共享美的生活,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市场文化。

1.文化传承对旅游文化的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从世界旅游业趋势来看,乡村旅游比例不断上升。就美国举例,至2030年美国乡村旅游业所创造的GDP将占全国的50%,因为城市去乡村旅游的人数将达到90%,除了乡村旅游业的效益以外,还推动了三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乡村旅游业文化除了包括农、林、牧、渔业以外还包括农耕文化、森林文化、垂钓文化、休闲文化等。

2.文化传承对饮食文化的意义

注重饮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时尚。不少人从过去的温饱阶段、讲求色味香阶段,向保健阶段迈进。而乡村所提供的土鸡、土菜等有机产品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既有健康食品也有对人们身体有害的食品,有害食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环境的污染,又有饲料添加剂添加过量的问题。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环境,都是环境比较优美的地方,水果蔬菜都是不打农药的,生物都是放养的,所以做出来的饭菜非常可口,这些条件都为发展饮食文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文化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意义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那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展现会让人们回忆起岁月的沧桑,让人们深入其中细细体会美丽乡村的美好,还可以让年轻人接受到传统的教育,内心有不忘本心的意识。民俗文化的保留不仅有入乡随俗的意识,还可以融入农村的文化,感受乡村的气息。

4.文化传承对于市场文化的意义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提高,美丽乡村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日趋紧密,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市场经济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的建设美丽乡村,所以在美丽乡村中人们可以利用旅游业来发展市场经济,可以收取一定的住宿费。也可以利用饮食来发展经济,在饮食中可以收取一定的餐费,建设一些文化馆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水果采摘园等等这些都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带来的市场经济,对村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每件事物都会有其两面性,美丽乡村建设同样也是有利有弊,接下来谈一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问题有以下:

1.物质文化遭到破坏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会出现与自然景观,空间肌理等相冲突的时候,虽然会努力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或多或少会影响农村的原貌,有些地方由于保护重视程度低,片面一村貌整治或者经济发展为目标,大拆大建,严重影响对历史风貌的原样和文化价值,而且建起的楼房与原建筑或者旁边古老建筑出现不协调的场景。

2.农耕文化渐行渐远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已经渐渐淡出农业生产生活,农业用具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也只有一些年纪大的老人知道传统的农耕用具和耕作方法。许多原来随处可见的民风民俗也渐行渐远。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去保护这些古老文化防止流失而不是用现代化取代。

3.民俗风情经历变迁

乡村中的传统民俗风情文化异常丰富,风土习俗众多。但是近几年来一些民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中的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发生的变化,使得乡村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原本邻里间和睦的关系,乡里间的节庆活动都渐渐消远,大部分非物质类民俗在民间实际生活中正在被逐步抛弃。

四、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文化传承内容比较狭隘,文化传承选择的渠道较少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单个的建筑保护占主要的方法,这样比较单一,政府支持较少,没有具体的科学的文化传承渠道

2.传承方式缺乏探索性

在文化传承方式中,主要把眼光集中在了古城古镇以及物质遗产上忽略了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要集中在环境的改造,村貌的整治这些外观而忽略了内在,没有真正理解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实际上这样只是注重外观忽略内在是对文化毁坏,对村貌进行整治很多会毁坏一些古建筑,这种历史文化资源是无法修复的。

3.传承路径没有得到规划的保障

在文化传承中使得一些路径没有得到确切落实,由于对于文化传承的认识不够方法失当等问题加上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乡村文化传承路径也不顺畅,虽然总体规划中会提到但是没有具体的做法和实施,缺少是实际性指导乡村文化保护和管理也不到位,需要通过规划来完成规划体制,使文化传承的管理与规划更好的融化。

4.资金投入不够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由于资金渠道单一、社会参与不足、资金整合难度较大等原因,致使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进展程度并不明显。

5.管理者和农村社区居民ο绱逦幕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社会自古是一个相对较封闭的社会,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小乡村里,使农民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同时,受近年来片面追求GDP发展以及对官员政绩的考核重经济而轻文化等思想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轻视文化建设。而且,文化建设的考核标准,主要是依据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的数量,对于成效缺少回访。

五、美丽乡村文化传承的对策分析

1.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承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也是生命力所在,只有将文化植入乡村旅游才有可能发挥出更大的竞争力才会更有魅力,美丽乡村的建设才是可持续的。传承历史地域文化,支撑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乡村旅游生命力所在,让乡村旅游散发着古老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文明风采,把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文化传承发在乡村旅游这个“活态”而自然的整体环境中。

2.文明创建,提升素质

发挥宣传、妇联、团委、老干部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加大试点村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开展多项文化娱乐活动、竞赛,请村民当评委,加大参与度。加强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所。加大古村落开发保护力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3.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地方遗产名录

目前对于文化的保护主要表现在实物的保护,或者对已经列入文化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对本土乡村文化所蕴含的风俗人情、礼仪习惯和信仰等方面的保护还是存在盲区,鼓励各类的文化进行申报,建立相应法律,进行法律保护。

4.加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

调查显示,资金不足是制约新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是美丽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认为,市、县(区)、乡镇二级政府应提高对美丽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文化事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努力争取专项经费,用好经费;乡村管理人员可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赞助乡村文化娱乐活动,拉动文化消费的双赢。

5.培养、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强化乡村文化服务

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给予扶持。通过大学生村官热,录取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充实到美丽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带来工作新气象;鼓励文化能人积极参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积极培训文艺精英,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等的奖励;还可以开展社区居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行为规范宣传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等。

参考文献:

[1]边建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11(10).

[2]刘秀英.农村建设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9).

[3]张军.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浙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综述[J].今日浙江,2010(21).

第3篇:美丽乡村旅游发展范文

“沐和煦春风,品精彩山水”。今天,我们隆重举行美丽乡村游启动仪式,这是...旅游和农业发展的又一个重大活动。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对“美丽乡村游”活动的隆重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朋友们给予我市休闲农业的大力支持和关注表示深深的谢意!

休闲观光农业是顺应城乡消费需求,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提供观赏、采摘、垂钓、游乐等体验性休闲活动,是融农业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为一体的新兴产业。今天,在...隆重举行美丽乡村游启动仪式,代表着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必将为我市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新亮点。

美丽乡村游的开展,不仅是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满足城市旅游者休闲度假的新需求,同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新的突破口,是农村脱贫奔小康、改造农村和使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以旅助农,城乡互动,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不少地方自然风光秀美,民俗风情独特。我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孕育了众多名优特产。...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滩涂、湿地兼有,江河溪湖纵横交错,有依山傍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浓郁的自然、人文景观。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都有待大力开发与推广。在休闲旅游、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重视的趋势下,发展美丽乡村旅游恰逢其时,我市乡村游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我市乡村游发展非常快非常好。目前,我市已建有各种特色农业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区200多个,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林业等产业,现已建有各种休闲设施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其中智能化大棚近2万平方米,展示房1万多平方米。大部分休闲观光园同时具有采摘、垂钓、观赏、游乐、度假等功能。这些回归自然而又富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大受游客的欢迎,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4篇:美丽乡村旅游发展范文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勐腊县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的通知,8月12日,易武镇宣传办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访问群众、座谈讨论等形式,对易武镇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落水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易武镇在继续深化和拓展、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重点培育、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行动计划,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力争通过2020年末实现示范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同步实施绿化亮化、路网硬化、村内亮化、公共交通、文化惠民等一系列重点工程,落水洞村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跃,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走进村落水洞村,村里茶叶飘香,村外古树葱茏,老态而生机勃勃的古茶树为文明美丽的落水洞村小组增添了耀眼的光彩。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村坊邻居笑靥如花;纵横交错的村内巷道上,人来人往;村级活动场所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孩子们尽情地嬉戏玩耍……这一切都在展示着落水洞村小组一派幸福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象。

   产业富村  村民笑开颜。 茶产业是落水洞村小组的祖宗产业,也是他们现在的拳头产业,村民们世世代代种茶、饮茶、贸茶。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茶叶富村”让老百姓都富裕起来是落水洞村小组全体干部的心愿和工作重点。为了让村民走上致富路,多年来,村小组干部动了不少脑筋。他们挨家逐户和村民谈心,深入细致地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组织村民到广东、北京等地参观学习,邀请这几个大城市的茶企业介绍经验,同时把村小组里的茶叶品牌介绍给企业,引领村民加快致富步伐。

通过发动,村小组掀起了全民种茶、制茶、售茶热潮。据了解,截至目前,落水洞村小组31户人家可谓家家有茶园,户户茶飘香,茶叶面积达2000余亩,茶叶产量26吨,有民间传统手工作坊30个,村民年人均收入6万余元。谈起村里的变化,村小组组长黄永能开心地笑了,他告诉笔者:“以前我就是个地道的农民,2010年我带头恢复创办了民间传统手工茶叶加工作坊,经过发展,现在这个茶叶加工作坊也算小有名气了,年收入达30多万元,带动了村里农户都学着做茶。现在,我们村民的收入可不比城里人低。”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小组还大力推进惠民实事工程建设,积极争取资金100万元,新建了416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现在正积极准备硬化道路2500米,为村民提供更为便利的出行条件。

村规民约  “约”出好规矩。走进落水洞村小组,环境整洁,空气清新,30多幢楼房错落有致;抬眼望去,几十米高的大榕树枝叶繁茂,搭成了一个天蓬,树荫下各种不知名的小草野花编织成了一块绿茵地毯;路边的一片片古茶树枝叶交错,绿意盎然,优美怡人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村小组党支部书记高永琼说:“我们制定的村规民约,从来没有人违反,开会从来不会有人缺席,村民不会乱砍树木,村里的公益事业大家都很齐心地去做,环境卫生都是每家每户自己按时打扫,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让村民的日子过得特别舒心。”

近年来,落水洞村小组坚持把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处理作为创建文明村的重点,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去年,村小组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村小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新建垃圾处理池一个,修建水泥路300米,安装路灯26盏……

 文明和谐  村民过得心宽。落水洞村小组十分重视文明村创建的内容和形式,使文明村创建工作融入到村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该村小组是西双版纳勐腊县第一批部分农村秘密入党的地方,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创建文明村的过程中,落水洞村小组紧紧围绕弘扬革命传统和中华美德这个中心,大力倡导文明风尚,树立文明新风。去年,村小组涌现出了“十星文明户”31户、“好婆婆”12人、“好媳妇”22人、“好家长”29人。如今,在落水洞村小组,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已蔚然成风。谈到新的发展时,落水洞村小组组长黄永能信心满满地说:“今后我们将围绕创建全县、全州乃至全国文明村目标,认真修订完善方案,积极开展创建活动,让文明之花在落水洞这块红色土地上开得更加艳丽。”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需着力加以解决:

(一)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突破。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和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由于规划定位较高,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基础配套等工程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落水洞村现在除向上申报项目,争取省、州财政资金支持外,其余部分主要靠县级财政及镇村投入,由于勐腊县财政实力有限,而落水洞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因为整治任务重,资金配套压力较大,只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村民要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夙愿又很迫切,由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项目实施推进难度较大。由于涵盖面广,整治类别多、现状复杂、受制因素多,包含规划、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卫、文化、旅游等诸多内容,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工程建设推进难度较大。还有不少村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村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村民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菜园篱笆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美丽乡村工程进度。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议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宣传引导,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广大村民既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开展“清洁家园”系列活动,深入推进“美丽家园”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清扫道路、清理沟渠、清洁房前屋后,发动村民争做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践行者;创新方式,不断丰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内涵;着眼一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完善整治长效机制,坚持重点在“治”,实质在“做”,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以实际行动实现“美丽家园”愿景,努力使村民从“要我美丽”向“我要美丽”转变;要培育乡村文明,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人的塑造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与乡村建设大马车“并驾齐驱、双轮驱动”,使广大村民能够了解和理解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强化村民自治作用,引导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全面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维护,自觉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二)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落水洞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内涵。

一要抓住省政府提出的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抓住西双版纳州委 、州政府作出的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建设和打造 “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的历史机遇;抓住易武镇200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特色旅游小镇”、2007年被列为“历史文化名镇”以来,易武镇党委、政府提出“文化古镇立镇、生态旅游活镇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茶产业、保护古茶园、弘扬茶文化、开展茶旅游、建设和打造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的发展思路;抓住落水洞村被列为勐腊县党建示范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古茶园保护村落、全国茶马古道重点文物保护段机遇。

二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抓好规划,构建落水洞村美丽乡村建设茶文旅游的新内涵,使茶文化旅游落到实处。落水洞村现在还保留有比较完整的茶马古道,有着丰富的古茶园(林)旅游资源,要保护好这些资源,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全村要牢固树立依法保护的意识,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的犯罪行为,把落水洞建设成古茶园(林)生态科普和生态教育基地。开展落水洞村美丽乡村茶文化旅游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一种经济现象,既有利于弘扬中华文明,传播先进文化,又可使山区人民脱贫,使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易武镇党委、政府提出的“旅游活镇,文化名镇”目标作贡献。因此,茶文化旅游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历史文化名州,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较好的结合点,是落水洞村茶产业和特色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的工程。落水洞村要围绕这一大目标,对美丽乡村特色茶文化旅游提出思路,做出规划。

开展落水洞美丽乡村特色茶文化旅游,在内容上要避免和其它村镇旅游趋同化,要突出自己的特异性,做到“稀、奇、古、怪”。“稀”就是要打好易武正山普洱茶这张稀有的牌子,把它作为落水洞茶文化旅游的大名片,围绕普洱茶为主导的品牌来搞,抓好落水洞村现有的“七子饼”茶文化传习所建设;“奇”就是宣传落水洞茶奇特的口味,奇特的功效,让游人品出岁月的沧桑、历史的辉煌;“古”就是以滇藏茶马古道为主线,开辟茶文化走廊,开展重返茶马古道活动,让游人观光古茶树、古茶道等古遗迹,去体味古茶文化的无穷余韵;“怪”就是让游人参与到茶事中,做采茶人、当制茶工,以茶歌舞、以茶书画,去享受落水洞村自然风光的乐趣。开展茶文化旅游还要按旅游吃、住、行、玩、购等要素来搞好,基础设施,景点建设和产品开发。

第5篇:美丽乡村旅游发展范文

注重美化环境与提升品质相结合,不断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建设美丽乡村,环境整洁是基础,提升品质是根本。各地坚持一手抓中心村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促进农村环境整洁和美化;一手抓历史文化村落建设和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抓好中心村建设,促进环境优美整洁。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把重点培育与连线成片相结合,持续推进“六化”工程建设,有效地引导人口向中心村、中心点集聚,通过人口的集聚效应带动产业、资源等发展要素的同步集聚,推动农村各类资源的集聚集约发展,形成了一批诸如龙游城东小区、开化东晨小区、衢江后山小区等生态优美、设施齐全、环境整洁、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新型社区。全市累计启动中心村培育建设84个,已完成中心村培育建设60个,其中省重点示范中心村25个。2012年完成了中心村培育建设30个,其中省重点示范中心村7个。

抓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促进环境整洁有序。农房改造建设,对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衢州市按照加快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推进以农民公寓、拆旧建新、集中联建等方式的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农房改造建设内涵。2012年,全市共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29106户,其中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6480户。在全省农房改造建设现场会上,衢州市作了典型发言。衢江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让农民愿意搬,搬得出。江山市坚持因村制宜,民主决策,分类指导,多类型多模式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根据不同的区域确定不同的建设模式,涌现出一批可看可学的典型,如贺村镇狮峰村的集镇集聚模式、大桥镇店边村的中心村集聚模式、新塘边镇卅六都村的整治空心村模式、四都镇上峰村的撤并自然村模式等。

抓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各地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并重,进一步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等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古村落文化游和农家乐体验游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柯城区积极开展“油菜花文化观光节”、“葡萄文化节”等农业观光活动。衢江区初步形成了黄坛口—药王山—天脊龙门的黄金旅游线、廿里—湖南—乌溪江的生态旅游线、云溪—莲花的现代农业观光线和樟潭—全旺—大洲的历史文化生态线。江山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作为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个具备现代服务功能的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区。如今,现代农业产业和乡村休闲游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促进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

抓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农民收入增加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在精神生活方面也会有相应的更高追求,从而使自身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历史文化村落充分体现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而且有着良好的经济价值。在全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之后,我市纷纷启动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目前,我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班子组成、项目确定、规划编制、部门协调、要素保障、政策处理等相关工作已相继到位,全市5个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保护利用工作已全面启动,被省确认的116个一般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也渐显成效。龙游县注重挖掘开发历史文化项目,开发了社阳乡大公村“清明祭祖灯会”、溪口镇寺下村“状元文化节”、横山镇天池村“草龙文化节”等项目,拉近历史,延伸风景。江山市按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先后实施了清漾毛氏文化村、廿八都古镇、大陈特色文化村等历史文化村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让新村建设项目尽量与古建筑保持协调统一,形成乡村观光旅游新亮点,既增彩,又生财,让农民在保护保全古建筑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品质。

注重突出重点与面上推进相结合,不断显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效果

各地以示范乡镇、精品村为支点,以美丽乡村风景线为骨架,以“村庄整治”为基本面,打造了一批可看、可学的示范点,亮点纷呈,从整体上改变了衢州的农村风貌。

点上抓“示范”。一方面,培育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示范乡镇、精品村。各地按照“生态优美、底蕴深厚、环境美好、特色鲜明”的要求,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乃至饮食、特产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掘乡镇、村的个性和特色,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和“一村一韵”的建设主题,努力打造支撑美丽乡村地域品牌的示范乡镇、精品村。2012年全市已有12个乡镇和40个行政村分别通过衢州市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和精品村的验收。衢江区以“环境美、经济强、生活优、民风好”为目标,建成了“畲乡风情”洋坑村、“绿色神奇”茶坪村、“精致华丽”华家村、“三江集汇”乌溪桥村等一批具有个性魅力的特色精品村。开化县列出25个村进行重点打造,组织规划、建设、文化等部门进行专家会诊,按照“一村一景、因地制宜”的原则,搞好村庄规划设计,从多方面进行提升,努力把村庄建设成旅游景点。另一方面,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沿线景观带。各地以沿景区、沿产业带、沿山水线、沿人文古迹等为区域重点,以沿线绿化、干净整洁、小品塑造、立面改造等为建设重点,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打造了若干条各具特色的景观带,并以此来示范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如龙游县突出抓好“一线一环”风情旅游线,即“北部十里荷花万亩富硒生态农业观光线、南部环灵山生态经济圈”,使之成为该县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布局最具特色、生态环境最为优美、农民增收最具潜力、历史文化最为深厚的示范区。常山县以“中国观赏石艺术长廊、乡村休闲旅游长廊、花卉苗木博览大道”三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入推进国省道等交通要道沿线的洁化、绿化、美化工作。

面上抓“两化”。各地按照“广泛覆盖、全面惠及、提升水平”的要求,深入实施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2012年重点抓好201个待整治村的洁化、绿化两项工作,把连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重点,加快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积极开展保洁创建活动,如龙游县开展清洁家庭创建活动,组织万名妇女进党校学习贺田经验,增强农村妇女洁化、美化家庭的意识。加大农村清洁工程督查力度,市里每个季度对各县(市、区)开展一次卫生检查,不定期开展暗访,检查结果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开化县规定县领导下基层必须检查农村环境卫生情况。大力鼓励农民种树,广泛开展“见缝插绿”、“花开百户”、“美化庭院”等活动。

注重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不断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各地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资源,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工作中突出“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各地以规划为龙头,加强指导、精心策划、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形成了一系列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全市已完成了14条美丽乡村沿线创建规划,完成了中心村规划编制288个。衢江区从实际出发,以建设“秀美衢江、幸福家园”为总定位,以“二圈三走廊”为主线,编制了各项规划。常山县按照“一线一特色”要求,完善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规划,着力打造“青石花石文化长廊”、“乡村休闲旅游长廊”、“花卉苗木博览大道”。开化县立足“山好水好空气好”的生态优势,以“建生态乡村、享品质生活”为基本要求,以“一线两环”沿线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六美”乡村建设。二是坚持持续投入。各地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对城市和农村的投入,让公共财政投入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为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2012年市财政追加了10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四级联创”。各县(市、区)也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如柯城区明确区财政每年安排“美丽乡村、幸福柯城”建设专项资金3500万元,其中2000万元专门用于景观带和节点村建设,1500万元用于“十百工程”建设;江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050万元,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坚持项目整合。各有关部门积极整合项目,按照“来源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将村庄整治、农房改造、康庄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312绿化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常山县由规划建设局、农办、农业局、民政局和县委宣传部分别牵头抓好规划编制、环境整治、产业培育、公共服务配套和乡土文化等六个方面的工程建设,将农村公路连网线、农家乐休闲旅游、来料加工业培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系列工程项目,优先安排到美丽乡村创建村,在项目、资金和技术指导服务上予以重点倾斜,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局面前所未有。四是坚持农民主体。农民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管理者与维护者。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各地始终把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强农民参与度放在首位,不断探索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参与建设和“幸福家庭”、“五美家庭”等评比活动的方式和途径,激活农民主体。柯城区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村集体不统包统揽,对一些农户直接受益的项目,诸如饮用水入户、宅间道硬化、赤膊墙粉刷、户厕改造等,主要依靠农民自身力量来完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创建“幸福家庭”、“五美家庭”、“和睦家庭”、“爱心家庭”、“五美家庭”等“五美农户”27596户。

注重政策激励与舆论引导相结合,不断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力

第6篇:美丽乡村旅游发展范文

张壁村也称为“张壁古堡”,属介休市龙凤镇,位于介休市城区东南10公里,三面环沟背靠绵山,属丘陵地貌,现有耕地3600余亩;人口1143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00元,村均集体年均收入25万元,该村是一个以发展旅游业为主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辖区内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壁古堡保存完整的堡内结构、特有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文化,不仅吸引了不少媒体为它制作记录专题片,而且还有不少当红影视剧也在此采景,电影《温故2012》及《》等著名影视作品都在此采景。2011年11月5日,北京电影学院将张壁古堡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张壁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近几年,张壁村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旅游业。走出了一条“以企带村,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二、主要成效与经验

1、政府修路,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张壁村曾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荣誉。村内古堡集军事、民俗、宗教、星相于一体,博大精深,弥足珍贵,含有独特而丰富的宗教和民俗文化。早在2007年我村就被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2009年,在“大招商、大引资,创优发展环境”战略思想的带动下,张壁村成为了“大招商、大引资”的先行村。为了利用村内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通过各方努力引进了本地大型企业对村内古堡进行全面保护性开发。2010年政府出资新修了7.5公里旅游路,景色优美,道路畅通,为游客们提供了更为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2011年又启动了378旅游线改线工程,形成了更加合理的绵山、张壁旅游线框架。现今,张壁村旅游业发展迅猛,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年接待游客数达15万人。

2、旅游产业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

随着张壁村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村民的生产生活,也与旅游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村民的收入来源,由最初的农业生产、劳务输出转向了旅游服务及与旅游相关的生产活动。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村民们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和特色旅游农产品加工业和以旅游为依托开办农家乐饭店,同时,张壁村现有核桃林2560亩,其中已有2000余亩为挂果盛,500亩为幼苗树,下一步该村准备要发展以休闲观光农业和核桃深加工产业为主,建立集观光、采摘、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3、随着旅游产业的开发,新农村建设更加完美

2011年,为了进一步扩大旅游开发范围,使村内古堡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张壁旧村外建设了新农村,对堡内村民进行了迁移。整个张壁新村建设占地141亩,总投资9700万元,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以单元楼和二层小楼为主,所有住房全部为精装房,可安置村民350户。新村按照“安全、质量、精致、一流”的施工要求,充分体现“古朴、典雅、实用、宜居”的设计理念。村内商铺、道路、管网、花园、村委、学校、文体中心、集中供暖、AAA级公共卫生间、污水处理厂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目前已有部分村民搬进新居,提前惠享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的城镇化生活品质。

4、生活在美丽乡村的村民,家庭更加和谐,精神生活更加多样化

在巩固“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成果的基础上,张壁村开展了“文明乡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文体活动中心。活动中心占地1000平方米。村民们积极参加柔力球等文体活动,这大大地丰富了张壁村人民生活,改变了村民以往“家长里短、麻将馆”的生活方式。

5、建设清洁农村,使新农村更加整洁漂亮

张壁村还完善了垃圾收集体系。建造垃圾焚烧炉和垃圾中转站,聘请10名卫生垃圾清运员,新建15个垃圾池,配备了60个垃圾桶及2辆垃圾车,清运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内垃圾,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实行垃圾袋装化,形成垃圾“户集村收村运村处理”的垃圾收集体系,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

6、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张壁村支委还经常召开党员会,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组长做好示范;召开座谈会,邀请“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辈)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三是上门入户宣传,对群众讲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四是做好“三结合”,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幸福家庭建设相结合,形成“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下一步发展重点

1、打好文化牌,让张壁美在底气

张壁古堡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这些年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打造“美丽乡村”工作的力量之源。我们要把文化的文章做足,充分挖掘多元文化资源,运用多种多样手段,丰富文化内涵,创造文化产品,放大文化效应,把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寓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之中,努力使张壁发展的事事处处都体现出文化的气息,让张壁在发展进程中底气十足。

2、打好产业牌,让张壁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文化是魂,产业是形。要全力支持张壁古堡旅游开发。我们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丰富旅游产业的内涵、模式,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拟通过2~3年的建设,将古堡景区打造成以星相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休闲观光、影视动漫为支撑,以黄土高塬乡野休闲度假为延伸的AAAA级景区,年接待能力达到50万。同时,鼓励扶持新上核桃加工业、绿色种养殖、传统手工业、农家乐项目,积极引导农民组建旅游服务、造林绿化专业队伍,增强群众的参与度、受益度,让旅游产业富有活力、让群众得到实惠、让张壁美在人气。通过一村一品的实施,使全村农业总产值达千万元,农民收入翻一番。

3、打好生态牌,让张壁更美丽

依托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以核桃干果经济林为基础,在工程管护上下功夫,真正使工程项目成为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第7篇:美丽乡村旅游发展范文

蓬莱在“美丽乡村”创建中,把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财政投入与多方筹资、创造美丽与经营美丽结合起来,将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真正使乡村由内而外美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美丽乡村”如何创建?

有限的政府财力不能“撒芝麻盐”,整合涉农资金,撬动村级、企业及社会多方投入。

“美丽乡村”创建前,蓬莱4年中先后投入4.2亿元“三农”资金,但平均到全市577个行政村,看不到明显变化。这让蓬莱决策者陷入了沉思。

“政府财力是有限的,‘撒芝麻盐’式的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落后面貌。乡村要美丽,必须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形成以点带面,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进而带动全域,这才符合农村实际。”市委书记张代令提出“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示范带动”的思路。

从点上突破,“点”如何确定?市长孙业宝介绍,蓬莱实行“村申请、镇认可、市评价”的重点创建村遴选机制,由村向镇提出申请后,镇里派出评价团评价认定并上报,由市专家评审团对申请村最终认定。

在此基础上,蓬莱创新涉农资金管理模式,建立财政投入、村级自筹和社会多方支持“三位一体”的资金保障体系,实现了“小资金撬动大投入”。

蓬莱市岳家圈村的做法很有代表性。岳家圈村总共投入400多万元创建资金。这么多钱从何而来?村党支部书记付景兵细算了一笔账:市里财政补贴80万元、奖励65万元,镇里和部门帮扶130多万元,企业援助60万元,村里自筹10万元,村民个人出资40万元……各方面资金汇拢,成就了一个“美丽乡村”。

坐等“输血”,不如主动“求变”,那些眼巴巴盯着财政投入的乡村变得积极起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木兰沟村投资1000多万元,依托葡萄酒庄搞起乡村游;山上宋家村投资587万元,建设滨湖休闲度假旅游区;马家沟村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涵盖13个村,集采摘、垂钓、酒堡于一体的规模化、集约化大型社区。

你追我赶,四年来蓬莱市级财政投入4亿元,撬动村级、企业及社会多方投入近10亿元。

点上突破,带动面上创建,蓬莱启动“提质、扩面、连片”工程,规划并全力推进示范片建设,把示范村建设的“盆景”,变成全域创建的“风景”,进而把蓬莱建设成一个大景区。

“美丽乡村”靠啥支撑?

农民最盼增收致富。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

马家沟村获评3A级景区在当地是个大新闻。从一个脏乱得“插不进脚”的小山村,变成大景区,其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蓬莱旅游、葡萄酒两大优势产业向农村延伸。

今年“五一”小长假,村子里停满了私家车,游客吃住在农家,享受淳朴的乡村生活。“村里成立了生态旅游公司,注册了‘马家沟碗’特色餐饮商标,规划了餐饮、购物、文化娱乐、土特产四个功能区。”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马继业说。

“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张代令表示,“农民盼这盼那,最盼的是增收致富。因此,我们不仅要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用产业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是蓬莱创建工作的独到之处。蓬莱依托葡萄酒和旅游两大优势产业,挖掘各村优美景观、民俗文化等资源,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作为发展重点,发展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推进传统农产品向休闲商品、农业园区向休闲景区转变。

目前,蓬莱乡村游涵盖观赏采摘、田园风光、特色村寨、葡萄酒庄等20余个类型,发展“农家乐”4200余户,培植赏花节、采摘节、民俗文化节等乡村游项目23个。仅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创造综合收入近亿元。

“美丽乡村”如何升级?

不能把农村变成城市,要让群众主动参与,保留乡土风情

“乡愁”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记忆。创建伊始,蓬莱本着一个遵循,就是全力保留乡土风情,一村一韵,把乡村打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谐画卷。

“门前小河流水,石板路串村连户,青瓦白墙的老房子随处可见……这一切让我找回了小时候的感觉。”阔别家乡数十载的沙向明一回到潮水镇费东村,顿生感慨。

留住“乡愁”,“文化符号”成为“美丽乡村”创建的统领。蓬莱根据村庄自然禀赋、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编制规划,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进行原生态保护,共改造农房1.6万户、修缮村落200多处,保护传承民间艺术200多项。

“美丽乡村”创建既尊重农村历史文脉,又让农民尽享现代化便利。“房子还是那些房子,村路还是有那么些弯儿,可垃圾围村的现象消失了,村里的路灯也亮了起来,上学、看医、吃水、走路都方便多了。”炉上村退休老教师吴伯美说。

“美丽乡村”创建,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参与的积极性自然高了起来。“不让参与都不行”。刘家沟镇董家村召开美丽乡村创建动员会时,当场募集资金126万元。一名返乡老板个人捐资100万元,外嫁媳妇王晓华当天从100多公里外赶到现场捐款,在河北保定治病的齐化州,提前出院把妨碍村路硬化的宅基地让了出来。

第8篇:美丽乡村旅游发展范文

武夷山市美丽乡村建设是按照“秀美村居、和谐家园”和“文化富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的要求持续推进,认真落实“村庄规划好、建筑风貌好、环境卫生好、绿化美化好、自然生态好、管理机制好”的要求,努力把自然村落建筑成宜居、生态、秀美、和谐和文化品位高、道德风尚高的美丽乡村。

一、确定文化主题

每一个自然村落都是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沉淀,有着特色的文化渊源。武夷山市在建设美丽乡村时,根据各自的自然村落确定文化主题,按照文化设计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岚谷乡横墩老区村确定“生态福地、白鹅之乡”文化主题;洋庄乡大安老区村确定“中央苏区、红色首府”文化主题;武夷街道下梅老区村确定“万里茶路、通向欧亚”文化主题;上梅乡茶景老区村确定“柳永故乡、白水荷花”文化主题等。在确定文化主题后,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就得心应手。建设就有章可循。因为文化是永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保护村落风貌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是大拆大建,只有在保护原有村落风貌的基础上,通过规划美化村落环境,提升生活品味,完善服务设施才能建设出一个美丽乡村。武夷街道下梅老区村是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遗存众多,在建设美丽乡村,全力保护古建筑遗存,结合万里茶路起点,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兴建万里茶路起点码头,让时光倒流舟楫繁忙穿梭的水运码头的繁荣景象。洋庄乡大安老区村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对中央苏区街的改造,不是推倒重建,而是保持原有革命遗址原状,按照历史上“路路相通、户户相联”的特点,打通各户、各院之间的堵塞的街巷、门户、院墙,使街保留原貌,四环相通,别有洞天。岚谷乡横墩老区村田园风光优美,对旧房屋不搞拆除,只拆除户外零星搭盖及违章建筑,对外墙白漆粉刷,对村中巷道不是简单加宽,而是用石垒铺设慢道,保留“曲径深幽。牧童笛声”的田园景色。

三、衔接农房改造

2013年武夷山市在建设美丽乡村时,迎来一个大好机遇:造福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此政策出台非常及时,极大地推动美好乡村建设。农村相对城市发展缓慢,房屋大都破旧,有如危房。武夷山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与造福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通过外墙粉刷、斜坡挑檐,对座脊、瓦口进行处理,对门窗、檐板进行油漆,对屋内横梁,柱子进行加固等方式开展造福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农民居住条件,既体现古朴、庄重的传统气息,又体现科学、美观的现代气息。据统计2013年武夷山市农房改造500户1983人,其中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岚谷乡横墩老区村农房改造106户417人。

四、促进生产发展

第9篇:美丽乡村旅游发展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 农家乐 休闲旅游 云南

“美丽乡村”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1]它以国家政策做导向,政府财政为支撑,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云南村镇数量众多,挖掘适合“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的农家乐发展对策是激活云南生态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云南农家乐的发展现状

伴随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节假日到农村休闲放松、体验乡土气息,这为农家乐的经营夯实了市场根基。近年来云南省农家乐的规模将近2万户,一些经营户依托自身优势打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田园风光欣赏、农事参与感悟、古村落休闲度假、民俗文化体验等类型的农家乐。例如,“普洱茶马阁”农家乐结合了普洱浓厚茶文化特色,开发了一系列以茶为主,多种休闲方式共存的新型模式,并荣膺2013“普洱市特色农家乐”。可见,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云南农家乐基本适应了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潜力较大。然而,云南农家乐的综合竞争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多数农家乐经营依然停留在“菜地、鱼塘、农家饭”等传统层面,发展模式单一、经营地点分散、卖点不鲜明,相对于餐饮业而言差异性偏少,同时也游离于旅游业与农业之间。此外,云南农家乐经营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阻碍了农家乐规范有序、持续健康、和谐快速的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也背道而驰。

二、“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云南农家乐运作问题及其剖析

“美丽乡村”的核心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与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总体构思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依托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腾飞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是提升农村经济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然而现阶段,农家乐运营状况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存在颇多差距。

(一)生产经营粗放,发展协调不足

以往农家乐的发展多属于自发性的经营行为。一是农家乐生产运作较为粗放,只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不注重资源的整合使用,不符合集约化、精细化的发展思路;二是部分地区缺乏系统的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随意性强,环境净化、美化、绿化的协调性弱;三是基础设施与条件不健全,这与发展程度较高的农家乐相比,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与改善的空间还很大。

(二)经济水平较差,投入资金匮乏

云南大部分区域,由于受地理、环境、科技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严重等短板问题,约束了农家乐运经营的深度发展。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一些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境得不到及时的修复与改良,难以符合“美丽乡村”的客观要求;另外,资金的“瓶颈”也牵制了特色项目的开发,降低了经营活动的趣味性、差异性和目标市场的吸引力。

(三)文明观念欠缺,安全意识淡薄

新时期新型农民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不仅是适应农民、农村、农业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必然要求。[3]首先,一些地方性农家乐从业人员文明意识低,不重视服务过程的细节,影响了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培植;其次,较多农家乐的经营场所是老旧土木结构民房的“改造版”,存在电器线路老化、杂物堆积混乱、消防设备缺失等潜在的安全隐患;最后,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厨房操作间、消毒保鲜设备等的监管问题仍不到位,很难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利益诉求。

(四)环境境况不佳,资源浪费颇多

云南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彩云之南”的美誉,但也同样面临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农家乐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环境过载的问题,一些经营者环保意识淡漠,往往为实现短期的经济效益不惜涸泽而渔式的粗放开发;另一方面,部分农家乐还存在画地为牢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经营视角狭隘,不善于有效整合与利用外部的相关优势资源,导致资源的浪费现象,这在客观上弱化了产业的集聚程度,不利于核心竞争能力的打造。

(五)偏重家族经营,缺乏服务规范

目前,多数农家乐的运作采取家族式的管理办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抑制了规模与层次的提升。首先,参与主体多为家庭的成员或亲属,往往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技能;其次,经营管理者“特权”思想与个人主义根深蒂固,难以做到重大决策的集思广益,主观性强而客观性、科学性不足;再次,由于个体的培训投入有限,服务质量明显偏低,满足高层次、特色化的需求能力不足;最后,经营服务规范化程度欠缺,正面的口碑效应难以形成,间接影响了农家乐的经营状况。

三、契合“美丽乡村”的云南农家乐发展的对策

基于云南农家乐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视角探索引领农家乐未来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