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生育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纪录片;栏目化 《见证》
纪录片的水准是一个国际大台的标志。中央电视台三套《见证》栏目作为存在时间较长较成熟的纪录片栏目经过全新改以3个版块出现:《见证・影像志》、《见证・亲历》、《见证・发现之旅》。很显然,栏目化已经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加深栏目内涵,回归真实元素
《见证》把目光转向现实,定位是记录中国当代变迁。《见证》的目标就是能够成为中国影像年鉴的一部分。通过对具像的现实生活的记录来反映这个时代的脉动,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记录片汇集。
栏目化纪录片的选题特征:传统纪录片漠视观众的观念,在栏目化纪录片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被完全摒弃。与栏目化相伴的收视率考量,必然使栏目化纪录片在选题内容上有了新的侧重。首先,选题要能够引起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具有大众特征。其次,选题能抓住观众的眼球、追求生动、鲜活、富有趣味的内容。其三,关注个体的选题,必须有强烈的可视性、戏剧性和娱乐性。
二、打造栏目品牌化视觉识别系统,培养受众忠诚度
《见证》栏目以“真实就是力量”作为口号从视觉上会让人印象深刻。在电视节目市场供大于求之后,观众称为稀缺资源,电视节目要依靠品牌来吸引观众,不能被迅速辨识和记忆的节目很难形成品牌,其核心竞争力的刑场会较为缓慢。一个限定性较强的节目从内容、形式、叙事手段到风格都极易辨认。《见证・亲历》既回顾历史也关照现实,我们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去重新发现与解读往事,更容易引起和观众的共鸣。力图以更强的历史纵深,更高的时空角度来关注现实关注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
作为传播对象的观众应该是衡量一个栏目定位的基本尺度和立足点,很多栏目都希望目标受众群最大化,以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收视率。只有明确了目标受众群,对实际受众群做出正确的估计,了解和掌握观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心态,才能使栏目拥有忠诚度较高的观众。
纪录片栏目一般采取的是集中性目标观众或者差异性目标观众策略。观看《见证》作品的观众群从受教育程度看,以初中、高中和大学为主。从年龄上看:15岁到55岁是主要受众群;纪录片更多的是创作者的思想表达,不管对于学者还是观众来说,应该体会到什么就是什么,它最终的完成和实现来自于传播之后观众能够体会和感受到什么东西。
三、纪录片栏目的市场化
栏目化纪录片的整合,是一种从电视制作传播规律出发,以观众需求为主要考量对象,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运作、经营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形式上,就是纪录片的拍摄按照电视制作传播的要求来做。栏目化纪录片的制作中选题、拍摄、制作、播出都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以观众需求为第一位,而单纯以编导个人意图为主。
《见证.发现之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发现之旅》的播出时段为非黄金时段,《发现之旅》的主创人员,尝试着引发中国电视市场变革。《发现之旅》的管理者和制作者们还做了一个有益的尝试,就是将他们已有的这些内容资源,以DVD、图书发行等方式进行产业链的拓展,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效应。
四、纪录片栏目化的营销策略及推广
纪录片栏目化实际上就是纪录片的品牌化和市场化,这是纪录片拥有很好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平台,此时纪录片不是一件单纯的艺术品而变成了商品。
(一)纪录片栏目化的营销
要使纪录片在市场环境下生存,关键是建立纪录片市场化的生产体系和市场化的营销网络,就势必有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介入。民间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因此有着强硬的市场意识,只要这股力量介入纪录片生产,纪录片中的市场因素肯定会以各种形式浮出水面,从而开辟纪录片的市场化生产道路。更重要的,这股民间力量可以网罗体制外的大量创作力量,使体制外的纪录片创作力量也逐渐走上市场化。
在纪录片的营销上,体制内的纪录片栏目也会逐渐觉醒。他们可以购买民营公司的产品,可以在各电视台间进行定期的节目交流,还可以通过电视台的国际部与国外建立节目交流体系。当然更可以出版音像书籍,建立资料片库,而不是一次播完就存压箱底。
(二)纪录片栏目的推广
栏目化纪录片的内容多为科教、自然、人文类的选题,这部分的内容与高校、中小学校的教材内容契合度较高。这些片子,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多媒体教学的组成部分,成为教辅工具。除此之外还有DVD影碟发行、原声音像制品发行、图书发行、画册发行、海外版权出售、地方播映权出售、素材出售等等方式。着3G平台、网络媒体的盛行,手机电视将会成为每个人的移动媒介终端,这一终端的普遍使用,将会依赖大量的内容资源,栏目化纪录片的优势在这里得以体现。网络电视、付费电视等的普遍推广,也将依赖优质的内容资源进行栏目化整合。电视纪录片并不像新闻一样是“易碎品”,其多次销售的模式及产业链的合理拓展,将会带来丰富的回报。
“纪录片栏目化为纪录片赢得了合法性的存在”,失去栏目化的保障我国的纪录片只能是一种尴尬的存在。无论是央视科教频道的《见证》的“影像实验”为纪录片栏目化生存提供可供学习的样本。纪录片的受众需要依靠所有纪录片制作者的培养,电视台作为大众媒介好似一根纽带联系着普通受众和纪录片。期望于通过栏目这个平台解决纪录片目前存在的所有问题也是一种不现实的奢望。纪录片只有实现本土化生存才不会丢失我们拥有的宝贵传统。
参考文献
[1]李 谊 :《见证・亲历》[J].栏目未来走向探讨,研究与交流
[2]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生产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一、引言
发达国家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经近150年,经过萌芽发展期、缓慢停滞期、高速发展期,目前已进入稳定成熟期,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期,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都已经开通地铁,许多其它城市的地铁也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之中,广州地铁发展伴随着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共同作用稳固扎实的前进着。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发展,广州地铁的生产管理工作也正在加快生产计划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的步伐,全方位发展,以此与发达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水平接轨。
二、广州地铁的生产计划管理状况
(一)运营管理概况
广州地铁多条线路的开通,势必会对运营生产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广州地铁在运营线路增加的同时,管理架构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减少管理幅度、管理接口和界面,通过设置各个运营中心,构建区域化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其一体化资源优势,实现信息共享。而伴随着公司业务的多元化和地铁线网的逐步扩大延伸,公司需要着力探索更适合线网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生产计划管理现状
广州地铁生产管理工作按照高度集中、统一协调、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生产任务的落实以各单位对口业务负责的原则,生产计划的编制按照自下而上逐级申报、审批,生产计划的执行按照自上而下逐级下发、落实,计划管理的全过程通过人工操作。
长期以来,生产单元的生产计划并没有很好地把实际工作任务管理起来,没有形成计划派工执行评价的闭环管理过程,使得管理人员对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停留在对报表的管理上,管理效率较低。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一直将管理简单的理解为通过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各种职能的发挥,保障企业按预定的方向和规则运行,完全忽视了创新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会导致公司管理运营效率低下。为此,以“规范、减负”为目标,建设一套完善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既是基层班组减负的需要,也是规范、提高生产计划管理水平的需要。
三、广州地铁信息化生产计划管理的建设思路和实现方式
(一)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点
相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更能调动公司内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更好的适应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有效的整合、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可获资源,以实现公司既定目标的动态、创造性的一切活动。
1.改变传递方式。
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传递,改变了手工环境下的传票、报告、电话等方式,利用电缆、光缆、无线电波等以光速传递信息,而且传递的信息量远非传统方式可比,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基础。
2.提高信息集成。
在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各级计划管理人员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在电脑屏幕前对各类计划的实施情况了如指掌,促使管理者对关键节点进行控制并及时提供相关支持,帮助生产单位更好的执行计划,提高计划达成率。
(二)信息化生产计划管理建设思路
通过建立高度集中的生产计划管理的信息系统,预先制定工作计划,定期更新完成情况及调整情况,实现计划的完成率、月度及季度的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方便各级计划管理人员对日常工作的各个过程进行把控,及时发现进度问题,以便进行有效的改进,提高各部门的反应速度,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以及规范企业多层次多方位的管理,缩短交流的时间,确保总体运营工作顺利开展。
广州地铁生产计划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是企业未来管理的必然趋势,要真正实现生产计划的信息化管理,就要重新梳理集成化管理、柔性和扩展性管理、改变传统的计划管理理念工作。
1.集成化管理
“现代化集成”的管理思路是考虑利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将现有的人工管理模式、各职能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系统集成起来,实现生产控制层、管理优化层、经营决策层的信息有机集成,才能根据年度工作目标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在追求整体效率和效益提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才能够成为适应企业现代化集成管理需要的产物。
2.柔性和扩展性管理
生产计划系统的运作可以由若干个业务流程来完成,在对系统构建时必须对各类计划业务过程进行梳理、提取和归纳,抽象成反映各业务管理的通用模型,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对软件结构进行设计,使得系统的底层数据结构和企业的业务模型能真正的对应起来,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构建。
通过生产计划系统的应用支撑新的业务流程,可以说,信息系统作为一个重要手段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系统的应用和业务管理的改善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当某项业务管理发生巨大的变化时,必须重新设置生产计划系统的某类计划模块,只需要对相关的极少数模块调整功能即可,这就要求信息系统在软件设计规划时,要保证模块的强内聚性和模块间的弱藕合性,使得某些模块在升级或改变时,对其它的模块影响减少到最小,可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和组件开发技术来实现。
3.改变传统的计划管理理念
针对现行生产计划管理中暴露出以“救火”为主的指导思路,提出6SIGMA管理思想,通过PDCA,即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循环的不断开展,持续改进,贯彻以追求完好无暇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构建一个生产计划系统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与集成,驱动生产单位不断优化生产计划,获得柔性敏捷的自我调整和纠正的能力,解决计划编制中由于各业务的相互独立运作模式导致的计划偏差问题。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到信息化管理所涵盖的不同转变方式和灵活多变的业务管理模式。可以说,信息化管理囊括了这一上几点!所以,进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而信息化会逐步成为各企业内部今后首选的管理模式!
四、广州地铁信息化生产计划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产计划信息化,从一个角度上看,一是要重视信息化在管理中的作用;二是从资源角度,深刻认识到信息也是重要的企业资源,信息本身在资源中的位置应该体现在企业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之上,信息的重要程度将被提到更靠前的位置;三是,要切实学会驾驭信息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在企业快速发展和竞争的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科技技术这个手段;四是信息化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延伸;五是,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辅助手段,推动企业不断地对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生产计划的信息化管理也是广州地铁信息化管理历程中的一项新的尝试,在推行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优化,不断进行完善,提升管理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加快与员工的接受程度要匹配培训,不能硬性的改变固有的操作模式,循序渐进的渗透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关键词:工作过程;乳品生产及检验;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96-03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已经进入了模式探索和转换的关键时期。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引进“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以期最终改变长期以来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二元割裂的状态,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工作”。“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
一般高职院校的食品类专业都设有《乳品生产工艺》或《乳品生产技术》等课程,但没有相关独立的乳品检验课程,而且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过程的融合度不高。我们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情况发现,食品类专业的学生在乳品企业从事的工作岗位除了生产管理、营销岗位之外,还有检验岗位。乳品的生产及质量检验能力是从事这些岗位的基础。我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结合企业、行业的发展形势,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与企业共建基于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乳品生产及检验》课程。
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乳品生产及检验》课程设计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课程架构,围绕乳制品产品“生产”及“检验”重组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任务化”、实践实训“实战化”。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乳品生产原料的特性和乳制品的生产工艺,掌握乳原料及半成品、成品乳制品的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及检验技能,并能根据检验结果分析评价乳品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围绕乳品生产及检验的“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项目,以任务的形式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具体教学执行中主要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结合讲授与小组讨论、问题驱动、案例说明、多媒体等方法,使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课程设计方案
(一)课程整体设计
通过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调查与分析,毕业生在企业中主要从事的岗位有鲜奶验收员、生产操作员、品质控制员、生产技术员。分解各岗位能力,明确相应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要求和理论知识要求,然后围绕实际工作任务设计为8个典型项目,共20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项目又包括1个或2个具体的任务单,确定每个任务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训练要求,设计教学方法(见表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实行组长负责制。教师设计任务单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完成任务,过程中结合使用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教师点评以及企业参观学习、视频等教学方法。学习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单元设计
《乳品生产及检验》课程围绕乳品生产及检验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设计了8个典型项目,同样基于工作过程,针对每个典型项目设计典型任务,对每项典型任务进行分解,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易于执行的任务单。下面以项目一为例,详细介绍课程设计以及组织方法。
项目一:认识乳品生产原料及检验(14学时,目前原料乳问题频发,且本章是乳品质量优劣之根本,故为重点)。
对应岗位:鲜奶验收员。
典型任务:如表2所示。
知识要求:了解牛乳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知道牛乳中的微生物,知道异常乳的特征。
能力训练:生鲜乳感官检验(掺假、色香味形等)、理化检验(脂肪、蛋白质、酸度、干物质、固形物、冰点、抗生素、滴定酸度、酒精试验、黄曲霉毒素M1、三聚氰胺)、微生物(菌落总数)测定。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3个任务单(见表3)。
难点分析:本部分难点是任务2。学生虽然已经知道检验程序,但作为一名专业的乳品检验员,对检验过程的严谨性、科学性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学生执行任务中,教师必须给予及时监督、指导和修正。另外,任务3的完成需要结合一定的实践经验,要求教师给予引导,同时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积累经验。
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学习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最终课程考核成绩由期末理论基础考核(占40%)和任务考核(占60%)组成,任务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任务前期准备是否充分(占20%)、任务单设计是否合理(占20%)、执行任务的过程是否科学严谨(占20%)、是否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占20%)以及专业素质表现(是否迟到、早退,打扫卫生是否认真负责、是否能团结协作等占20%)等几项组成。并由过去单一的教师评价改为教师评价(占40%)、组长评价(占30%)和组员互评(占30%)。
课程设计特色
基于生产过程的《乳品生产及检验》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与以往乳品生产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色:(1)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将“乳品生产”与“乳品检验”有机融合,融理论于实践,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实现“生产”与“检验”、“知”与“会”的一体化。(2)教学内容项目化,项目内容一体化。围绕典型乳制品设计教学项目,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任务;将生产工艺、产品检验、品质控制有机结合。(3)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相结合。
以实践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紧密集合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不仅可以推动以课程开发为载体的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还可以带动青年教师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提高“双师”素质和能力;促进同类学校、同类课程的建设,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4]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5]刘巍巍,翟立普,炜.浅谈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0(S1).
[6]孙慧平,余丽萍,柯春松,薄纪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36).
[7]李晓红.基于工作过程的《乳制品加工与检测技术》课程开发的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0(6).
作者简介:
[关键词]声乐集体课 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 多元化
[作者简介]陶珂(1980- ),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研究工作。(河南 洛阳 471022)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80-02
2006年教育部以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为依据,结合指导方案实施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各类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并督促各大音乐院系自2007年新学年开始执行。本文对《课程纲要》中近些年来颇受争议的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予以肯定,进行相关实施方法的指导,并明确提出“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等四个方面有机组合。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分别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授课形式”。
一、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评价与“多元化”
当前实践中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与评价还多沿用传统声乐教学中使用的目标与评价,要突破这一现状,需要从理论根源上要求实现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20世纪以来“多元化”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日趋明显,而声乐集体课是教学模式追求“多元化”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对象具有多元化特点;其次,其教学内容不仅包含声乐技能训练,还包含基本的声乐理论修养、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最后,其教学形式不仅有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包括声乐教学讲座、声乐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与传统单独声乐课的转变相比,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体现了充分的“多元化”理论特性。
二、多元化教学目标
(一)课程发展目标多元化
声乐集体课有着课程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具有本课程设置的基本知识内容和能力框架。只有达到这些目标才能体现课程的价值,实现课程教学的本质。要实现课程目标首先需要明确课程包含哪些目标,在本组织发展模式中为避免单纯的技术层面的推广,本文结合课程的本质和内容,提出以下多元化课程发展目标。
1.审美层面的教学目标。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审美目标要更具深层次,这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审美情趣。在声乐鉴赏和声乐修养中了解到何谓美的声音。声音的审美感受来源于听众根据自己经验形成的听觉意识,在集体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范唱或其他形式如播放优秀声乐演唱片段等,逐渐形成学生的审美选择意识,长此以往就能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声乐审美情趣的目标。
2.知识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上集体课有排斥态度,甚至不惜重新花钱去请教师上小课。这一观念实质是对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误解,声乐集体课客观上是解决了师生配比率的矛盾,但是从本质上却能更全面地教授学生声乐的知识技能,这需要通过教学目标的调整而达到。
3.教学能力层面的教学目标。中小学教学中唱歌教学作为音乐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高师学生学习声乐相关的教学技能,是为最终走上音乐教师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声乐集体课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层面应达到以下两个目标:首先,了解青少年的声乐发展生理及其特点,包括了解这一时期学生的嗓音卫生和保健。其次,了解学生该时期声乐审美的特点,如若喜欢流行歌曲,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再次,掌握青少年歌曲的特点,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通过对青少年歌曲特点掌握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歌曲。
(二)目标操作层面多元化
声乐集体课具体操作时做到目标的多元化。要做到目标操作层面多元化,需要全面从学生分组和学生分层来理解。
1.教学分组目标。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在教学中教学分组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有针对性的目标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在集体教学课堂中教学目标必须进行分组制定,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的不断促进,更能通过达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2.教学分层目标。学生在集体课中通过分组目标的制定,需要根据个人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在每个知识技能或者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阶段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即教学的分层目标。教学目标还具备中介功能,它表现为教学与社会需要发生联系的纽带。声乐集体课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目标,而教学中学生的目标便是教学目标,在声乐集体课中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分组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基础进行自我目标分阶段的计划,是分层目标应用到集体声乐课中的具体结果。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便为教学评价。评价体系由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组成,每个教学模式要求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尽相同,选用的程序也各异,教学评价体系也就不尽一致。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较传统一对一小课教学,由于教学对象的多元化和教学形式多元化,要求教学评价也采取多元化形式。
(一)主体作用评价多元化
【关键词】重点项目;产业结构;生态化;探讨
生态建设涉及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而生态建设的核心部分是重点项目建设,即传统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建设。
1 石家庄市当前生态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市的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十三五”是我市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更是环境治理任务的繁重期。扭转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1.1 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单一,大气污染治理难度加大
石化、医药、建材等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一直在一半以上,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经济的高速增长仍主要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来拉动,环境污染问题将会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存在。而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将导致以PM2.5为特征的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
1.2 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由于石家庄“十二五”延续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给水环境带来新的压力;目前城市内依靠大量人工设施维持的环城水系缺乏水源补给,污水收集、处理等配套设施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导致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因此,石家庄水资源短缺与水问题协同存在,导致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还需较长时间。
1.3 农村环境管理薄弱,生态领域问题比较严峻,环境保护能力亟需提升
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土壤,尤其是部分地区使用污水灌溉农田,加剧了土壤污染。农村一些乡镇企业本身污染治理措施欠缺、环境管理不规范,加之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使农村工业污染贡献份额大大提升。农村环境问题呈现出生活、工业污染叠加,点源、面源污染共存,的特征。
1.4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
森林资源总量与人均值偏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西部山区森林覆盖率相较高。原生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差,山地森林覆盖率较低,山体的绿色屏障作用不明显。
2 石家庄生态环境建设的机遇
2.1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十”提出,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从而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2.2 经济新常态缓解部分压力
我市经济进入了增速换挡期,GDP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通道,环境压力进入调整期。目前,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新增量压力。
2.3 生态环境治理将带动石家庄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
绿色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的,在大气污染严峻形势的倒逼下,石家庄生态环境治理将进入高度重视的实质性治理阶段,并带动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的转变。
3 以项目建设推进石家庄市产业结构生态化
3.1 第一产业生态化
实施中东西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区域成为第一产业生态化的主战场。我市西部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开发,应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3.1.1 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基于平山中药材、赞皇小杂粮及樱桃、矿区苹果、灵寿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上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打造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林果产业,这不仅可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新途径,亦可增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势头。
3.1.2 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及休闲旅游业
《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开发总体规划》、《驼梁五岳寨创建5A级景区改造提升规划》的出台,为石家庄市西部休闲旅游业未来的发展点明了思路。位于平山县王坡乡的“葫芦峪”现代生态农业开发项目,成为了集设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立体养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基地。“葫芦峪”模式可在西部山区进行推广复制。要继续支持西柏坡、驼梁、五岳寨、天桂山等20个旅游重点项目的升级改造。
3.2 第二产业生态化
第二产业生态化就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发展工业生产,同时也有要减轻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它是全面、根本地解决和控制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以及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选择。
3.3 第三产业生态化调整
第三产业是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第三产业本身要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其次,还要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及生态市建设服务。
3.3.1 依托主城区不断完善的产业平台,引进大项目
在石家庄市打造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业为主的现代化都市型工业区,同时对其他工业技术进行创新升级,逐步把石家庄市制造业推向创造业的高度。
3.3.2 围绕主导产业上项目,加大对支柱企业项目支持
在中心城市的项目建设中,投资项目规模较大、项目较多,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进一步围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加大项目谋划力度,抓紧谋划一批符合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具备开工条件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项目。实行产业招商,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出台有针对性地优惠政策,打造成本洼地、服务高地,吸引更多的主导产业支柱企业项目落户石家庄。
关键词: 母语文化导入 中外合作办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引言
上世纪末期,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到2013年,在教育部批复的7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从学科分布看,以文管类为主,其中经济管理类约占50%,外国语言类约占20%,电子信息类约占15%,艺术类和教育类约占10%,工科类约占5%。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不同,中外合作办学的投资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是一种新型的办学形式,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技术和管理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出国际化人才。由于合作办学的教材大多是引进的原版教材,要深入学好并消化吸收教材内容,学好英语并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把打开大门的金钥匙,由此体现了中外合作办学班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同时导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将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关系处理好,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言和文化的学习。
一、中外合作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由于现实的原因,中外合作办学班级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语言沟通能力相对薄弱。学生在语言上的最大障碍是口语能力差,与外籍教师的沟通和探讨存在困难。这个问题不解决会直接影响到专业学习,甚至出国留学深造。2.英语学习长期的思维模式与习惯滞后。由于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还只局限于题海战术中,要根本改变此局面,使之转向有效的交际英语学习方向,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英语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还要为学生出国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应用能力。近年来,随着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深入,大学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内容的重要性。教师普遍强调目的语(英语)文化的教学,忽视母语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导致许多学生由于不熟悉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达,在使用英语进行中西方双向式交际时不能恰当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交际任务失败。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紧密相连,两者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不可分割。Brown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Mckay指出通过教授一门语言,教师潜在地教授这门语言的文化。如果只学语言,不了解所学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等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跨文化交际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而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单方输入,少了文化输出,就变成了文化引进和文化侵略。但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在外语教学中往往只关注英语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英美文化的导入,忽视母语文化的导入,使母语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教师如果对语言与文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在制订教学计划、设计的课程、制定的大纲和编写的教材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1)大纲制定:我国现有英语教学大纲对文化因素的关注有所提高,但对于中国文化的导入与学习提及甚少。大学英语教育阶段应该在英语教学计划中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分量。(2)课程设置: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课程已经有所开设,例如英语国家概况、欧美文化等,但是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课程寥寥无几。我国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远没有体现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3)教材编纂:英语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目的的达成。在编写教材时,应该将反映中国文化的优秀英语文章和译文纳入阅读类的教材之中。(4)教学方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带领他们在认识、比较中西文化同异的同时,既要吸收英语文化的精华,又要学会中国文化在英语中的表达。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三个教学策略
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有效的教学策略:(1)增加中国文化英文表达的材料。为了更好地导入中国文化内容,可为学生补充反映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材料,例如增加一些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习俗(剪纸艺术)等。(2)中西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由于现有大学英语教材大部分体现的是目的语文化,笔者在讲授课本中有关西方文化的时候,适时采用对比性原则,提高学生对两种文化的对比和鉴赏能力,例如中国的春节与西方圣诞节的对比。(3)使用英汉和汉英互译的方式,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而言,学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句型的英文表达,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课文蕴涵着这些能够展示中国特有事物的表达,通过英汉互译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意义。
五、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方法
英语教师平时应不断学习,注意日积月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真正具有跨文化能力:(1)通过教材直接讲解法。在课堂上,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灌输中国文化知识,学生会在日积月累中越来越好地掌握这些知识。2.教师引导法。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对比,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引导学生时,教师应选择一些典型的作品,使学生短时间内提高交际技能,所选材料中的词汇和结构应是能与学生的本族语形成鲜明对照的。3.组织学生讨论法。在利用讨论法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时,教师要精心安排。在进行讨论之前,要求学生对要讨论的题目及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互相帮助,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4.补充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知识都在课堂上传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文化教学,例如可以组织一些中国文化节同时进行一些文化知识竞赛等。
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我们应加大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实现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重新唤起世界对中华文明魅力的赞赏和认同。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工作者,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在努力引进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增强传播本民族文化的意识,采用切实有效的文化导入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Krama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7-0037-05
一、引言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之外取得职业生涯成功所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以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我,根据具体工作和职业情况选择和应用这些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7个能力单元[1]。
在课程设计时,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开始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80年代初,英国开始致力于推广“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主要培养14~19岁学生的沟通、合作、自我管理等6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并把6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内容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中[2]。90年代以来,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都纷纷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开始探索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1998年,为了推动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突出职业院校的课程特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4]。但各职业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引入并不成功,主要是标准不够细化,难以落实。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按照职业活动导向的原则,对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活动元素提出了技能要求,并组织童山东、戴士弘等编写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把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等7项能力,使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有了明确的能力培养和测评标准[5]。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实现了以团队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还原了学生的职业场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呈现可视化的工作成果,为学生习得并构建职业核心能力搭建了平台。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一)加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热点,受到普遍重视。各国的实践表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能更好地适应职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在我国的200所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任务书中,也都明确提出了重视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任务,而要培养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培养是突破口。
(二)行业企业迫切需要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生
与当前各高职院校仍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理念不同,用人单位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对学生的就业、岗位任务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所起的作用更大。这导致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培养的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期待的职业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与人交流、合作等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较高,而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这反映出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是能够解决“实际工作”,而实际工作是复杂多变的,所以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信息处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要解决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这种人才培养的错位,就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设计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学习和工作,这样才能在专业技能教学中融入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表1 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期待的学生能力比较
数据来源:270家用人单位和32所职业院校的问卷调查。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项目内容设计
根据瑞斯尼克的智力社会化观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教师只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供学生学习。所以,在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教师关键是要创设项目化的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去完成任务[6]。
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不能只停留在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上,而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适应力和迁移力以及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基于此,在专业教学中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应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设计项目化课程内容,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思路由针对岗位特定技能向为学生适应岗位技术革新、职位变迁、职业变化作准备转变,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由针对学生的当下就业向针对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转变,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特点。
(一)以“一体化”思路进行课程项目整体设计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体现行动导向,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中遵循一体化思路,即项目化课程中每个项目应该包括的要素“项目目标――项目任务――项目教学实施――评价方式及依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详见图1。因此,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造成项目运行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受损。
图1 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要素
(二)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程职业化项目
在每门课的课程设计中,首先,根据必要的程序性知识确定要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然后,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确定课程项目的任务,以及教学实施方式和评价依据。“职业核心能力”主要通过实践活动和行为训练培养,因此,在项目化课程中应该设计职业化项目来加强学生的行动和操作训练。每个课程项目的教学内容都应根据职业活动的要求进行设计。在训练某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时,课程内容中可以按能力点逐一训练,在每个能力点的学习内容上设置案例,具体来讲,可以设置包括具有以下因素的“职业化”项目,详见表2。
(三)以学习领域组织职业化课程“培训和学习包”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包含所有的职业活动要素,即按职业活动的过程形成“学习领域”,在一个“学习领域”中可能涉及多个知识系统,在教学中不追求该知识的系统描述,只选取培养核心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必需的知识点,以“知识够用为度”原则组织学习。所以每门课程项目的设置都应参照《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中的活动要素设置单元,在每个单元学习前,引述《标准》中培训测评的内容,作为培训和达标的指引。为了将内容组织合理并使学习者清楚了解学习内容,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手册和学习材料,合成为“课程培训和学习包”,详见表3。
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解决了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活动就需要研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一)引入全真的企业“职业环境”作为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
企业职业环境与校园学习环境有着明显差异,“职业环境”强调以“财务资金”为纽带来激励员工尽最大努力来完成工作,而传统的学习环境以教师来约束督促学生尽最大努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当教师面对的对象是长久以来已经形成懒散学习习惯的高职学生时,这种约束督促作用明显不如企业“职业环境”的约束力强,这是造成当今高职课堂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为改善这种局面,应将企业的运营环境应用于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在教和学中体验企业式工作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和紧迫感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所学技能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成就感。
具体来讲,任何课程的每一个项目都应该是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下展开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是企业工作的延续,所以“教”、“学”过程应该是在公司制下运行的,这是任何一门课程应该贯穿的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具体情境的不同可以为课堂选择不同的公司管理体制,班级中的每个团队都应该变成有实际业务的公司,设计企业文化、经营目标、范围、方式、订立合同、谈判等,学生业务经营的好坏主要通过“虚拟货币”(分数)来体现。在这一情境中,师生共同完成“教”和“学”。教师由幕前转到幕后,学生由观众变成实际参与者,扮演某种特定的职业角色,在工作中“边做边学”,作为企业的一员和作为某种职业工作者从感知过程、思维过程和行为过程参与企业实际生活、生产和发展的决策[7]。这种课程背景的转变可以实现企业“职业环境”与学生“学习环境”的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约束条件发生了积极变化:从教师的督促约束变成了企业环境下的“资金”约束。
(二)以“七步法”教学程序作为教学基本流程
融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一体的课程教学项目实施流程应该包含“告知目标―引入任务―训练准备―训练―深化―归纳―评估”七个步骤,每个教学项目的设计都应该涵盖这七个要素,详见图2,从而使项目教学具有可执行性。
图2 “七步法”教学基本实施流程
(三)针对不同情况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每个项目的情境支配下,每个任务都要以行动导向为主,穿插案例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此外,根据培训任务的不同还可以应用学徒制、演示法、实习作业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基础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详见表4。
表4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选择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最适合用于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等。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学目标是一个行为活动或需要通过行为活动才能实现的结果,学生必须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其责任是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根据学生的表现因材施教,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质。
(四)根据课程目标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学生都会什么技能,所以传统评价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掌握,考试分数成为学习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方式。职业教育课程以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不能采用分数评价的方式,应改变过去以分数为标准,以试卷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考核方法,而采用以动手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模式。该模式通过多种评价形式,如项目分析、采访、技能操作、专题讨论、成果展示等,多层次评价内容,如知识点、核心能力点、职业标准或职业核心能力考证等,多元评价主体,如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评价要素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关键)能力。
(五)教师要从“知识技能传授”向“全能”型教师转变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在“工作活动”中掌握技能,可能不会按照书本来进行,所以课堂会相对“混乱”,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什么都不管了,相反,这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具备5种能力和5种技能,详见表5。具备这些特质,教师就能更好地应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
表5 高职院校“全能型”教师特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2]吉小炜.英国职业教育倡导的核心能力及其实践过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21-22.
[3]肖德钧.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与培养途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3):36-38.
[4]张少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观下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41-42.
[5]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2):17-19.
[6]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5-27.
[7]尹金金.基于企业需求的关键能力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3.
Study on Project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Core A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AO Yang, FENG Qi-Li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eijing 100029, China)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技术技能型;项目化教学;淘宝
中国分类号:G718.5
一、 创建教师工作室 招聘成员组队
2010年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评为浙江省特色专业,从此打开了我院国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新篇章。为了能展现本专业的内涵建设,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院系领导相当重视专业实训(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加大对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实际,发挥专业教师个人教学经验和优势,要求每位教师承担项目,带动学生组建项目化教学团队。
1. 创建
在本学院校区沿街店铺创建了国贸综合实训室。该实训室分两部分,前面临街的外贸商品销售室兼国淘宝网店“雪之境遇”的实体经营店,后面为外贸业务洽谈工作室。前部按实体店的风格装修完善,开拓外贸产品的国内销售途径,因的外贸产品多元化,店内各设施为活动式摆件,可随销售商品的不同,调换店内布局突显个性化设计。后部的洽谈室加强了网络建设,促进学生EDI接单、处理订单的实训技能,确保教学设备与市场接轨,提升实训项目的实践操作功能。
2.招聘
淘宝网店普及化项目开班初期,通过专业教师入班介绍淘宝网店项目的具体教学内容、操作环境和学习效果,调动有兴趣的大一、二年级的国贸专业学生的积极性,组织报名、筛选工作。在遴选过程中要侧重前期素养较好,兴趣度高,机灵肯学,有摄影、PS、文字组织特长的学生,另可考虑想学、爱学、执行力强的学生为优。
3. 街接
如何将淘宝网店项目达到普通化,意在项目的延续性,顺应当下B to C式的网络电子商务销售模式,每一届学生中有较多人对做网店特别有兴趣,并愿意花时间去经营它。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中有不少家庭拥有着中小型家族企业,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学知识,掌握实用性的技能,对电子商务平台技术的掌握,可为家族企业发展带来益处。在淘宝项目的延续性问题上,应总结经验,纳入新成员时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对新成员初入项目的培训,在非常规性教学开展中由专业教师和淘宝网店业内成功人士参加,进行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的重点教授。
二、 以工学结合 制定教学计划
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融入淘宝网店项目教学中,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初期教学计划的制订是相当重要的。针对淘宝项目的普及化研究要突出教的有意义具有实际性,学的有基础具有灵活性。
1.常规性教学计划
经过淘宝网店第一期的教学过程,总结以工学结合为导向,从网店创建、寻找货源、装修、推广、售前后服务、运营、管理7个角度出发,编定教学计划及内容。2.非常规性教学
通过7个教学模块的学习和操作,学生能初步实现独立创建网店。但在后续运营过程中会出现相对常规性或特殊性的问题,故需要专业教师或行业内人士的特别指导教学。依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强化性培训和锻炼。通过真实的网上销售交易,达到项目化的实践教学效果。
(1)问题
1)网店装修中出现的问题
网店装修是一般初学者遇到最多技术性问题的地方,比如主图有留白、拉伸不美观;宝贝时传不上图片;宝贝描述文字设计不诱人;背景图动态效果不明显等。
2)网店推广
网店的装修完成只是为经营打下基础,有店无客是最大问题。“推广”意在打广告,做宣传。关键是如何让众多网购客户知晓这家网店。后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技巧推广,意在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宣传网店。
3)售前、后服务中的沟通技巧
网店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有浏览量,但没销量的问题。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销售商品的优势不明显,价格或是商品结构大众化,没有吸引力。二是客服沟通能力弱,无有较地激发网络客户购买的欲望。
4)网店运营管理
管理是门学问,运营更是恒心的体现。过程中往往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做事的兴趣和热度过后,坚持和维护的问题。
(2)解决
1)对于网店审美度设计,方法一请专业教师对不会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美图秀秀等)的学生加以教学;方法二学生资源,利用在校跨专业(如计算机应用专业、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图片处理技能的学生开设定期或周期性的主题讲座,对国贸专业学生进行辅导,学生教学生最大的益处,增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增强学习兴趣,避免一些问题不好意思问老师的现象。
2)解决网店推广的有效方法,一则利用朋友圈消息,可以借助各种应用软件如微信、QQ、飞信、电子邮箱来实现店铺的宣传。二则研究淘宝网卖家中心内的卖家工作台,利用商家培训版块,如开通淘宝直通车,通过宝贝关键词搜索,使新开店铺达到明显增加网络客户浏览量的效果。
3)前期有了网络顾客的点击率,便会出现较多询问信息。此时是抓住顾客的关键点,展开有效的沟通,利用旺旺的表情控件,讲究语言表达技巧,图文并茂,小之以理,动之以情将询问客户转化为生意伙伴,方可大功告成。
4)有了成功的一次经历后,需在后期注重经验的总结,网商生意基本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慢慢积累的过程。需要维护好日常网店的运作,从生意人的角度来想问题,也需要经常学习其他优秀卖家的成功经验。关注淘宝网提供的店铺运营助手版块来管理好网店日常业务。
(3)总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开展内贸实践项目暨淘宝网店创建运营,从整个实践过程中既学习了专业外理论知识,又增强了自身的一项技能。
1)具备网上商务处理技能。从各个环节的项目化教学过程考察,得出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学生毕业后将来从事外贸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以满足国内外贸易手段电子商务化的要求。淘宝网店项目教学中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巩固。
2)具备综合能力。网上电商不仅考验从业人员硬件操作技能还需要拥有软实力。包括学生团队协作、相互配合的概念;认知、素质水平;文字组织、表述能力等。
3)具备专业操作能力。包括淘宝网店业务流程操作能力;销售沟通协调能力;市场营销基本能力;商情、顾客心理判断基本能力等。
三、 结合实际制定考核评价
本项目应建立有效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方法,按过程评分+效果评分的总和,最终折算相应学分的办法,进行该项目的成绩评定工作。
1.过程评分
所谓过程评分,意在区别与传统考试一纸定分的形式,完成一个项目环节就给予一定的分值(五分制2.效果评分
所谓效果评分,意在体现学生经历网店创建―店铺装修―商品上架―店铺推广―网店运营―网店管理六个过程后,最终是否有真实交易记录。通过交易平台,查看信用等级,通过网购客户的评价,体现学生网店运营、管理情况。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作为指导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性、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是党和国家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践安全发展理念,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作为建筑企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增强进一步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通知明确要求,各单位要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开展安全达标。大力推行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建设,是工程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企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精品工程和安全工程的客观要求。
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几点想法
一、充分发挥体系作用,全员推动标准化建设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工程质量、生产、安全、环保等多方面内容。为更好的做好此项工作,在完善自身安全管理体系基础上,可成立标准化工作推动小组,成员应涵盖安全、技术、质量、财务等多方面管理人员,在实施过程,必须从“四全”(全员、全面、全方位、全过程)入手,要从内部管理体制上做文章,建立健全起安全保障机制,使安全工作形成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保障体系,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全员齐抓共管的好局面。“从大到一个面,小的一个点都有人管、有人问”,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层层落实责任部门、责任区域,责任人,从而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人人管,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人人保的良好的安全保证体系。
二、保障费用投入
资金的保障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于2012年重新修订印发了《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首先从招标环节保证了安全生产费用的投入。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制度、监督管理制度,使建筑工地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其次母体公司、项目部分别上下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责任书内要有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内容,并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好坏纳入干部升迁、绩效奖励考核等范畴;最后加强建筑工地项目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教育培训,使其提高安全管理理念,增强安全管理水平。保证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资金投入。
三、加大现场管理力度,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随着人员的流动,工作面的改变、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对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存在较大影响。如何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安全专业管理队伍,安全管理人员要有职,有权,有钱,要敢于负责,大胆管理,不徇私情;二是要充分发挥工会安全监督职能,利用各种宣传工具舆论监督,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安全管理进行群众监督,利用职代会实行监督等;三是充分发挥各专业线作用,加强技术监督;四是对违章造成事故的进行处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行政,实行公正的法律监督。五是要切实加强现场监督,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况提高本质安全程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素质培训,提高职工自监自控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现场管理,认真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真正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把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况和环境不安全因素彻底消除,确保安全生产。
四、以点带面,互相借鉴,加强沟通和学习
目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目前各行业相继印发了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各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已经或正在制定相关标准,还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图例方面,往往还呈现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现象,因此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学习也是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良药,施工单位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应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教育摆在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针对工程的特点、现场经验不足等情况,加强人员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加强日常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强化和演练,完善日常的学习、考试制度,充分调动学习人员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和热情。
五、强化安全奖惩制度落实,发挥激励及鞭策机制
建立良好的奖惩机制,有助于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管理工作。目前各单位可根据行业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要求,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制完善奖励机制。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对一线工人的劳动成果,尤其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予以重奖,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对表现突出的员工,凭技能高低得到职位提升,凭业绩大小确定收入分配,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对那些不按标准化作业,影响安全生产的员工,除进行理论学习外,还要加上必要的经济处罚,加大对这些员工的考核力度,达到既要教育本人,又要使他人引以为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