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生育的过程范文

计划生育的过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生育的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生育的过程

第1篇:计划生育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炼焦生产技术;项目化教学;煤炭深加工与利用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从这个要求出发,根据有关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和开发的理念和方法,对《炼焦生产技术》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索。在该课程改革中,密切联系昆钢集团各焦化厂发展的实际,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缩短学生进入职业角色的适应期,使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与生产实际之间实现无缝对接。

1 课程性质与定位

《炼焦生产技术》课程是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煤焦化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在焦化生产企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涉及到的专业岗位群有炼焦车间的炼焦工、集气管工、出炉工、交换机工、测温工、调火工、化学分析工、铁件工、热修工、干熄焦工、四大车司机、车间技术员、生产调度、班组长、车间生产组织和管理。

该课程具有理论综合性明显、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综合了煤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基础化学等学科知识,是对炼焦生产操作和产品质量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从事炼焦生产一线主要岗位的操作能力和处理一般事故的能力;具有从事炼焦生产设备的调试、使用、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具备炼焦生产组织、管理和工艺规程编制及实施的能力;具有对炼焦生产工艺、设备进行初步设计和改进的能力;具有炼焦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分析和检验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炼焦生产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 课程的项目化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该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来课程的界限,按实际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融为一体,同时将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对《炼焦生产技术》课程的项目化设计进行探索,首先要对焦化厂生产工艺线上的主要岗位和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全面的调研,并确定课程内容和组织框架后进行试运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企业的评价进行改进。

2.1 工作过程分析

2.1.1 确定炼焦生产典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

深入昆钢焦化厂、师宗焦化厂和昆明制气厂,通过广泛咨询行业专家以及与企业的生产一线技术主管,与技术操作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探讨,对炼焦车间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炼焦生产典型的工作任务是:煤料预处理操作、焦炉装煤操作、出焦操作、除尘设备操作、熄焦操作、炼焦炉的加热制度及特殊操作、炼焦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炉体的日常维护。

2.1.2 明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各岗位操作人员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以焦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作为标准,分析完成以上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对炼焦生产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以项目为载体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通过对学习领域进行教育学处理,选定课程内容,确定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

2.2 教学内容的选定

针对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煤焦化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专家对炼焦生产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炼焦生产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为“针对岗位,理论够用,突出技能”。以此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炼焦生产过程的认知与体验、炼焦煤料的认知及鉴别、炼焦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炼焦生产操作、控制及炼焦炉的加热制度。

2.3 项目化设计

项目的选取和设计是项目化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在了解企业人才需求、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造和重组。紧紧围绕炼焦生产的设备操作、工艺操作的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的训练。将炼一炉焦炭所进行的设备操作任务和从煤到焦炭所需完成的工艺操作任务作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在课程内容编排上,紧扣学生的毕业职业发展经历和学习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安排教学内容。

3 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践

3.1 设置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是践行项目化教学的必要场所和条件保证。在实训室的布局上,应尽量按照操作室的布局和设备配置等来设置教学场所,此外也应考虑设置理论教学区及讨论区并配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在管理上参照焦化厂的相关运行和管理制度来进行管理。

3.2 实施项目化教学

在项目具体实施中,首先是教师先布置项目任务,根据任务的工作量、难易程度以及设计的设备需要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4-5人为一组。然后学生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进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3.3 考核评价教与学

良好的评价体系具有激励学生、促进教学的功能,是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炼焦生产技术》的考核标准参照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中级工,高级工),有利于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并推进“双证书”制,在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为主要衡量指标,以知识的积累为辅。具体实施时,整个课程的考核以项目化模块的考核为主,而项目的考核以实践过程考核为主。课程总成绩由各个子项目的考核结果综合而成。每个项目的考核和评价以方案设计、原始记录、操作过程、设备使用、焦炭的冶金性能、团队协作能力、态度等作为依据。

4 结束语

总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首先应当设计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是学习环境),在这个工作(学习)环境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取得一个特(下转第350页)(上接第234页)定的工作成果。为此,学生应当进行满足专业要求的工作活动,这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使用工具,需要与工作人员进行合作与沟通。在此,缺少了任何一项,就无法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也就很难称作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第2篇:计划生育的过程范文

一、两极分化的成因

(一)内因就是主观因素。

1.学习态度不端正。

主观上学生有怕苦、畏难情绪,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心理学的发展愈来愈证实了人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必定要以以往的经验为背景,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是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从初一开始接触英语时,就凭自己的兴趣学习。他们只对课堂上生动有趣的内容和方法感兴趣,而对英语基本技能,即单词短语的记忆及基本句型的模仿应用,感到索然无味,于是就不专心听讲。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单词与句型量的增加,大量的单词和句型都要求四会(即听得懂、会说、会读、会拼写),有的开始不想学英语了,除了上课不认真学外,课后也就不学了。随着高中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更差。由于初中阶段英语基础不牢固,即使此时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也学得吃力。

2.缺乏学习动机和意志力。

学习目的和动机是制约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生由于受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不读书照样能挣大钱,学习英语更是白白浪费时间。多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大量语言知识的识记过程中毫无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欲望,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坏习惯。不少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进入高中阶段就不知所措,有成百上千的英语单词没有记住,数百条短语没有掌握,语法知识一片空白。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开始发愤学习英语,经过一番努力,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表现出进一步的畏难情绪;另外,成绩差的学生怕记单词、记句型,对单词、语音、语法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有的懒字当头,对书面作业能拖则拖,不及时完成。说到底,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害怕困难,缺乏意志力。

3.性格倾向。

有些学生天生性格内向,不愿开口,不善交往;开口少,与他人接触少,往往模仿能力也差,这就使及他们更不愿参与各种英语练习活动,内向的性格使他们回避与别人交往,碰到学习成绩差的常常不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在课堂上害怕表现不佳有损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降低自我价值。因此,他们缺乏自我表现的习惯和勇气。具有这种性格倾向的学生,不仅学习上的困难无法解决,而且学过的语言知识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再现。笔者发现任教班级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有1/2学生是性格内向的,这些学生不敢举手发言,当被叫到时,有的低头不语,有的声音很轻,像在自言自语。进行Pairwork时,他们总是不投入,缺乏跟同学合作的精神。

4.学习习惯。

多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不做笔记;课余也不复习巩固,作业马虎,完成任务了事;学习缺乏主动性,尽管词典就在身边,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也要问老师,养成了懒惰的学习习惯。笔者所教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有90%的同学不预习、不复习,上课尽管坐着一动不动,认真听讲,但一听就忘,因为从不做笔记,有时教师叫她/他记,才勉强记在在书本上。坏习惯是导致学习成绩差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外因也是客观因素。

1.英语教材难度增大,教学要求提高,增加了学习困难度。

首先是教材难度增大,教学要求提高。从初一开始就出现大量的日常用语、四会单词、句型及阅读短文,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难度,并且教学要求从原来的培养兴趣为主转变为既培养兴趣又掌握一定量的单词和句型(达到四会和三会)。在教材难度增加、内容增多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使部分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在学习上最容易失去兴趣。

2.教师缺乏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关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些学生面对规则的单音节词都不知所措,对他们来说,英语单词实在难记。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事倍功半的效果,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鼓励和表扬少。不少教师上课缺乏表情和激情,对学生出色的表现常常无动于衷,很少鼓励较差的学习试一试。在农村,课堂是学生唯一能操练英语的场所,如得不到教师的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然会受到影响。

二、如何防止两极分化

在一个班级出现一部分后进生,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该班总体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针对上述情况注意培养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和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针对这一现象,英语教师要积极考虑对策,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一)爱字当头,以诚相待。

教师要爱字当头,诚心相待学生,掌握后进生自尊心强而又得不到尊重的心理矛盾,用体贴与关爱的态度对待后进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彼此尊重、相互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鸿沟完全可以填平,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戒备性的心理障碍也是完全可以矫治和清除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防止对待后进生有嫌弃态度,对他们不仅要做到与其他同学一样,一视同仁,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要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尊重。这些后进生因连续的失败而形成较强的自卑感,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在他们身上长期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能通过改善教学态度,对学生表现出应有的关心和尊重,就会使他们的自尊重新得到维护,并转化为巨大的动力。因此,不能说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话,不能做让学生下不了台的事,要多观察分析他们的思想情绪,有意为他们创造一些锻炼机会,改善与后进生之间的关系,相互间建立一种真正的信任。

(二)鼓励为主,催之上进。

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贯彻多表扬少批评、多赞许少指责的原则,对他们小小的进步,点点的成功,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会从内心体会到进步的高兴和成功的喜悦,进而充满希望和信心,扬起学习和生活的风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就会得到根本的转化和矫治。当他们在练习中出现错误时,我们也从不简单地否定他们,而是启发他们开动脑筋,尽可能由他们自己来进行修改和补充。改正错误之后,仍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做可使许多后进生在不长的时间里克服自卑心理、学习态度发生明显变化。同时,欣赏每一个学生的积极表现,肯定其点滴进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欢乐,增强其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这样才能学得好,记得牢。

(三)有包容和善于宽容学生,给他们一些自省空间。

在与学生交往中,我观察到,学生由于认识上的偏颇,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平衡,等等,出现了一些错误。但是他们不因为有了过失就失去了自尊心。相反,在犯错误以后,变得更敏感、更关注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并且有些学生能够从所犯的错误,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中重新认识评判自己。如果这个时候,还一味地严厉训斥、指责就肯定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思想和情绪,甚至导致严重的逆反心理。因此老师一定要表现出一定的风度,该宽容时宽容,在和风细雨中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及时改正,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恰当地宽容,给学生一个自省的空间,一个反思的余地,通过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段,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理想境界。

(四)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首先,教师在授课时,语音、语调准确,教态自然,板书规范;必须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激起学生心中层层的智慧浪花。其次,充分利用图片、卡片、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如利用卡片做游戏、表演对话等。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如搞一些英语书法、应用文写作比赛、单词接龙比赛、英语朗读比赛、值日报告等。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仅要求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实践,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黑板报等。

第3篇:计划生育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 留学生 国际贸易 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教育开始步入从单纯的输出型转向了输出与输入并重、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阶段。据统计,2015年来自于202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达到39.8万,其中亚洲和非洲学生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6.5%和19.5%;学历教育的比例达到46.47%,本科教育占87%左右。留学生人数的增加,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对培养学院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如何结合学科特色,建立更适合国际贸易专业来华留学生发展的培养管理模式,是培养学院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1来华留学生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的特征

1.1留学生学科基础的差异性

来源国家不同,留学生们在学习能力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有的留学生所在国家基础教育水平低,导致留学生学科基础相对薄弱,无法适应国内高校教学内容,造成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例如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数W基础,部分留学生学习吃力,课程进度总体慢于中国学生。再加上语言、文化等障碍,留学生一旦在开始不能跟上学习进度,在后续学习中将感觉无所适从,甚至会放弃学习。

1.2授课对象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首先,相比中国学生对权威观点的注重,来华留学生更加强调人格方面的独立;其次,中国学生学习目的是满足他人的希望,而来华留学生往往更加重视自我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另外,中外学生思维方式也有比较大的差异,中国学生思路比较全局化,重视理论方法,多谈定义和概念;而来华留学生更偏重分析和实证,习惯用数据说话。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使来华留学生在学业上面临比较大的困难。

1.3无法复制中国学生课程教学内容

与面向国内学生授课相比,留学生专业课教学看似只是授课语言不同,将传统的汉语教学改为英语教学,但事实是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尤其是像国际贸易这门操作性较强、宏观背景较广的学科,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上有了本质的变化。另外,留学生教学也不同于国内的双语教学,后者是英语和汉语的结合,授课对象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类似的知识储备,而留学生教学不具备此类条件。

1.4更强调实务操作性

国际贸易课程不仅包括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且更加强调国际贸易实务过程的操作与展示。相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留学生大都想毕业后从事进出口贸易,搭建本国和中国的国际贸易桥梁,所以国际贸易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后者。就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方面来说,内容定位于向学生介绍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发展的历程、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以及当今世界的贸易格局。而就国际贸易实务知识方面来说,包括整个国际贸易实务的全部流程:从开始的发盘“还盘”回盘到中间过程的“报关”运输再到最后的入关“检验”付款等各个方面,都要详细讲解。

2来华留学生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本土教材的缺失

目前针对留学生的教学,教材主要采用的是国外教材的印影版或国内出版社发行的英文版。而这些教材的成本偏高,特别是英文最新的原版教材,高出大部分留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此外,此类教材在案例的选择上偏向以发达国家为背景,尤其以美国居多。而目前留学生主要来自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留学生对部分案例的理解难度较大,价值观和理解的差异使得理论缺乏一定的操作性。他们更熟悉本国情况,或更关注中国的市场,希望以中国为例来讲解知识点,一是目前他们生活在中国,其次是不少学生在读期间已经在从事或希望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毕业后能留在中国就业。因此针对留学生当前的需求,目前本土化的英文教材还缺失。

2.2教学方式单一

受中文授课的影响,目前英文授课大部分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即侵入式教学。尽管留学生课堂表现相对活跃,但若要连续性的讲述概念、理论,就难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最深的是让其收集资料,准备案例和做过课堂演讲的部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理论多联系实际。在课后,留学生由于英语解题练习机会少,也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习题分析能力,因此普遍存在解题困难的问题(陈潇,2016)。在考核上,内容以填空、选择和简答等题型为主,方式为考勤和考试相结合,留学生在短时间之内难以适应这种传统模式。

2.3教学师资不足

留学生大部分课程需要全英文授课或者双语授课,这对于高校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对师资进行针对性培训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投入,许多高校不得不临时外聘教师。外聘教师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满足教学需求,但由于和学校存在松散的合同关系,难以与其他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研讨,在课程内容的衔接方面存在困难;另外,外聘教师在课堂之外与学生的互动也十分有限,对于基础薄弱的留学生提升学习水平不利。

2.4趋同教学与差异教学面临两难

趋同教学是指对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环节上趋向于与本国学生相同的管理。目前,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趋同教学是留学生的主要培养方式。但是在国内,一方面由于留学生的中文水平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不适应来华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大部分学校采用差异教学方式,即对留学生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设置有针对性的培养项目和课程,在教学语言上以全英文或双语教学为主。目前许多学校对留学生教育采取了趋同教学和差异教学并存的局面: 对于少量插班留学生采用趋同式教学,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一起参加考试,但在考核上适当降低要求; 对于独立建制班留学生则采用差异式教学,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

2.5实践教学留于形式

实践课主要有两类,一是仿真模拟,二是企业实习。而这两类均需要教师、学生和企业这三方无障碍的高度配合。考虑到现实困难,许多学校减少了留学生实践课或参与实践课的机会,这将影响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3来华留学生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3.1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是我国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因而需要高度重视。把“引进来”放在和“送出去”同样的高度,因为许多留学生在学业完成之后会选择留在中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也有不少留学生选择回国,即便如此,也会通过经济、教育等方式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间接地为中国的发展添砖加瓦。因而,需要加强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和生活上的照顾,让留学生在中国能够生活的顺利,学有所成。

3.2加强留学生的基础培训

中文交流是来华留学生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解决方法,其一在于延长预科班的时间长度,让留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二安排国内学生与留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尤其是在留学生刚入校的一年,需要在生活h境、学习环境、制度安排等各方面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有一个中国朋友对他们的帮助会很大,当然也有助于国内学生对国外语言、风土人情的学习,那么这个过程应该是留学生中文水平提高最快的时候。

3.3加强教师水平技能培训

为留学生配备专门的教师团队,并积极开展教师交流工作会,使教师针对留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共同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现在全英文授课教师短缺的问题,学校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加对现有教师的专业培养和英语培训。完善教学科研绩效的考核标准,提高教师科研水平,鼓励教师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形成“以研促教”和“以教促研”的良性循环。增加对留学生授课教师的培训,包括教学观摩、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增加教师出国学习和英语培训的机会,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二是引进高水平人才,在严把教师入口关的前提下,扩大英语表达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专职老师规模。

3.4优选教材,以中文为主,辅助外文

学生们的学习一方面基于教师课堂的讲解,另一方面就要依靠课下的预习和复习。由于中国文字的学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从一开始就要求同学们能够熟练地阅读中文教材不太现实,而许多经典教材源于英文著作,因而可要求英文好的学生们直接学习英文教材,而英文和中文都不大好的学生可以选择国内的教材作为辅助,当然最好选择同一经典大师的著作译本。如此,对于低年级的留学生学习经济学科会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3.5理论讲述与实践探讨相结合

留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课堂互动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结合这个特点,授课过程应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和仿真实践环节。例如,以课程的重点问题或热门话题为主题,鼓励留学生通过互联网、课外书籍等了解更多知识,然后组织讨论,各抒己见。在理论学习中,尽量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实践化。例如,部分课程中可以将学生分组以代表不同公司,模拟公司运营,重现课堂上讲述的理论问题。

3.6开发有自身特色的 MOOCs课程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来华留学生教学的需要,对于部分课程,如“国际贸易单证制作与审核”,可以逐步开发成为 MOOCs课程,提供在线学习。从目前国内高校 MOOCs的建设情况来看,MOOCs课程建设是一件浩大的工程,需要教师、助教和技术人员协同工作。课程建设过程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调查显示,授课老师在开课之前平均需要花费100个小时进行课前准备,在开课过程中每周需要花费 8个小时为学生答疑。这些无疑都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通过 MOOCs课程的制作和上线,可以激发教学改革和创新,有助于扩大学校和课程的影响力,使得留学生招生和培养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车慧.新形势下优化高等学校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策略浅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40.

[2] 陈灼芬,陈焱.浅谈本科留学生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8(3):21.

[3] 李宇明.转变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观念[N].社会科学报,2016-8-4(5).

[4] 刘丽霞.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73-75.

[5] 杨春芳.外国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初探[J].高教高职研究,2009(7):295.

[6] 叶荔辉.来华留学生的实习工作机会探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6):295.

第4篇:计划生育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生产过程;模具专业;UG;教学内容;优化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现代模具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要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就必须不断调整与改进。课程设置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础,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及教育的组织手段和方法。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仍然不能彰显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课程内容也不能适应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专业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基于此,我院模具专业基于生产过程,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单位一线需要,由于现代模具生产方式总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职业院校就应当基于生产过程,动态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这种基于生产过程开发与改革专业课程,就是以生产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着眼于隐含在生产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的、整合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生产过程知识的生成与构建。我院模具专业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基本思路与方法如下:(1)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把握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在总体上确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方法的优化设计方向。(2)基于模具产品的生产线式工作流程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将生产过程融合到课程结构中。(3)采取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以项目化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方法构建专业课程。(4)基于模具产品生产过程,拟订工作岗位与能力结构,结合我院模具专业培养人才与之对应关系确定课程内容。(5)以典型模具产品为载体,以层次渐进式项目教学内容为主线进行课程的开发。(6)依照就业岗位技术能力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形成专业特色。

其主要思路和方法如图1所示。

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化设计实现过程

我院模具专业基于生产过程,开发了《模具CAD/CAM(UG)》这门专业课程,并实现了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其开发过程如下。

(一)市场调研,确定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市场调研的主要对象是与学生就业相关性较大的典型企业(如宜宾普什模具公司、一汽大众等)以及部分已就业的该专业毕业生,市场调研的主要内容为企业的岗位情况、岗位工作任务情况及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等。通过调研,发现UG软件自从1990年进入我国后,以其强大的功能和工程背景,在机械制造领域,特别是模具制造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沿海的大、中、小型机械制造(特别是模具制造)企业中,广泛采用UG软件完成从产品造型、模具设计及制造的全过程,因此,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掌握UG软件的基本功能,熟练地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应用,是模具专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需求的基本技能。为此,我们确定了工业产品设计、模具CAD、模具CAM(数控编程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四大模块为本门课程的专门化方向,同时确定了本门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设计理念本课程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构和优化教学内容,形成了基于生产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的工业产品设计与装配、模具设计、数控编程、模具制造、模具装配等五个主任务模块,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了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三位一体化”的培养方案,使学生不仅具有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后续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设计思路(1)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组织课程内容。(2)以模具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3)以工作过程为中心,推进课程融合。(4)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通过职业岗位与能力结构分析,构建课程内容框架

根据市场调查,模具专业职业范围与能力层次如图2所示。

参照图2,将专业岗位所涉及的职业活动细化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整理归类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形成课程内容分析的主要依据。表1为UG课程部分典型任务分析表。

(三)通过生产过程解构与课程结构的重构,搭建课程内容的组织框架

为培养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操作技能型人才,课程结构要对应于工作岗位的工作体系,与企业“工作项目”为目标的工作结构相对应,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形式主要以“项目”为主体。按照具体的模具产品从“模具成品、模具装配(检验)与调试、数控加工、选材、设计”这一生产流程进行逆向推演,将生产过程解构成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重构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框架中。

根据上述UG课程典型任务分析表,本课程采用了如图3所示的以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四)课程内容的最终拟定

在课程组织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为能够负载本课程整合的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我们将UG课程内容整合为“产品造型、模具设计、数控编程(模具制造)、模具装配与调试”四个主任务模块,重点培养实体建模技术、曲面建构能力、复杂造型设计、装备功能、2D出图功能、模具加工功能等专业能力,将理论与实践合成一体,以典型模具产品为载体,由低到高“层进式”安排教学内容,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项目实训(图4为UG课程部分项目)。

我院模具专业基于生产过程,进行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新课程于2009年实施以来,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大为增加,学生的满意度也大幅提高,我院学生在2009年全国3D创新设计大赛及2010年的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均取得了荣获四川省一等奖的好成绩。同时,一汽大众、宜宾普什模具公司等用人单位也均反映新课程体系培养的我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更容易上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第5篇:计划生育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体育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165―02

一、引言

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为根基的体育教学,创设学生可能接触的体育生活情境,提炼体育与生活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让他们在生活中享受体育,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不断改善自身的生活。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成功的极其重要的方面,教师应在教学中以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和满足需要、确立和强化目标、启发引导和树立榜样等四个方面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实现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水平协调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江苏苏南城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各类学校学生共1200人为调查对象,就影响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实施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在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进行了文献收集、检索工作。

(2)调查法。一是问卷调查法。分别对江苏苏南城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的各类学校抽样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二是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通过邮寄和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相结合的形式发放问卷,并回收问卷。发放1200份,回收1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080份,回收率为98.3%,有效率为90.0%。

(3)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预先准备访谈提纲,在调研期间对有关专家进行访谈,了解有关情况。

(4)数理统计法。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 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动机调查。根据调查得出动机排序分别是:促进健康,改善体质(614人,56.9%);丰富个人文化生活内容(596人,55.2%);锻炼社会适应能力(457人,41.3%);培养意志品质(321人,29.7%);创建自信、增强活力(312人,28.9%);培养个性、发展审美情趣(300人,27.7%)。我们可以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正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生活作为教学的知识建构的根基,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对新知识技能的建构作用。课程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教学过程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情景化再现过程。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2.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兴趣的原因。根据调查原因分别是:(1)日常体育教学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激励性(因素负荷量为0.736);(2)缺乏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因素负荷量为0.717);(3)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自己不感兴趣(因素负荷量为0.622);(4)校园体育生活文化风气不浓(因素负荷量为0.537);(5)体育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因素负荷量为0.518);(6)课外体育活动休闲时缺少运动指导员(因素负荷量为0.437)。由此我们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使教学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联系。它的核心是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使体育能够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技能,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体同时兼顾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需要和好奇心人皆有之,体育教师在生活化教育过程中应当因势利导,讲明白体育知识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明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自我需要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3.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的情感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统计排序前六的是:(1)怕累、怕脏、怕受伤(因素负荷量为0.823);(2)会受到社会时尚潮流的影响有意向选择参与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因素负荷量为0.768);(3)锻炼时找不到兴趣相同的伙伴(因素负荷量为0.678);(4)锻炼的外界环境影响了我的运动动机和运动情绪(因素负荷量为0.649);(5)没有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因素负荷量为0.587);(6)自身动作技术不好,怕同学见笑(因素负荷量为0.436)。分析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之上的,没有学生主体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没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经验就谈不到体育生活化教学。优秀的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求学的情感,要用准确诚挚的语言、准确到位的形体示范,声情并茂地创设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教育、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境。

4.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的意志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统计因素主要有:功课紧张,没有时间(408人,37.7%);体育教师水平差影响运动情绪与兴趣(279人,25.9%);运动强度太大,易脏易累,且怕受伤(262人,24.3%);缺乏指导,怯于动作技术难看(245人,22.7%);周围同学都不去,只好随大流(207人,19.2%);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149人,13.8%)。分析可以知道,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单单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教师也要确立生活化的态度,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要特别注意个体差异,对盲从轻率的学生,要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胆小犹豫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学会大胆、勇敢、果断;体育教学和锻炼过程尤其重要。对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虚心接受意见,独立完成锻炼的能力;对学习锻炼虎头蛇尾的学生要重视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结论与建议

1. 学校体育教育的生活化的重要性再次被凸现出来了,它既是青少年体育兴趣、习惯、能力形成和培养的摇篮,电是连接社会体育、形成个体终身体育的关键点。

2. 以确立和强化目标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化体育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依赖于明确的学习目的、新颖的教学内容、灵活而富含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丰富的实践活动、正确而及时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以及学习动机的可迁移性等若干因素。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应当围绕以上内容进行学生的学习动机培

养。

3. 以激发和满足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体育社会化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承认不同学生有不同兴趣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方式围绕各种流行的社会化体育项目,引导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利用典型事例来证明必须学习好本门学科的重要性,适当减低要求,让学生通过成功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逐渐树立“终身体育”的概念和项目。

4. 以关心和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学习的积极而丰富的情感。教师时刻都应注意把积极情绪和美好印象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满足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和自尊的要求。多创设学生易于产生情感的教学环境,多引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共鸣。同时,通过体育学习生活化学习情感的培养又会有力地推动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

5. 以启发和树立榜样为出发点,优化学生体育生活化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把诸多非智力因素转化为学习效果的关键。我们在体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多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多鼓励学生学会大胆、勇敢、果断;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和接受建议,独立完成的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参考文献:

[1]Tracey,T.J.&Sedlacck,W.E.(1984).Noncognitivevariables in predicting academic Success by race.Measurementand Evaluation in Guidance,16:171―178.

[2]唐振宗,生活教育[M],上海:上海联合发行所,1949.

[3]王世友,课堂教学生活化[EB/OL].http://blog.省略/18892/791077.aspx.

[4]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80.

[5]邹桂芳,我国体育生活化构建策略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4):26―28.

第6篇:计划生育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生产过程;模具专业;ug;教学内容;优化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现代模具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要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就必须不断调整与改进。课程设置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础,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及教育的组织手段和方法。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仍然不能彰显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课程内容也不能适应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专业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基于此,我院模具专业基于生产过程,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单位一线需要,由于现代模具生产方式总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职业院校就应当基于生产过程,动态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这种基于生产过程开发与改革专业课程,就是以生产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着眼于隐含在生产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的、整合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生产过程知识的生成与构建。我院模具专业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基本思路与方法如下:(1)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把握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在总体上确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方法的优化设计方向。(2)基于模具产品的生产线式工作流程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将生产过程融合到课程结构中。(3)采取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以项目化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方法构建专业课程。(4)基于模具产品生产过程,拟订工作岗位与能力结构,结合我院模具专业培养人才与之对应关系确定课程内容。(5)以典型模具产品为载体,以层次渐进式项目教学内容为主线进行课程的开发。(6)依照就业岗位技术能力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形成专业特色。

其主要思路和方法如图1所示。

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化设计实现过程

我院模具专业基于生产过程,开发了《模具cad/cam(ug)》这门专业课程,并实现了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其开发过程如下。

(一)市场调研,确定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市场调研的主要对象是与学生就业相关性较大的典型企业(如宜宾普什模具公司、一汽大众等)以及部分已就业的该专业毕业生,市场调研的主要内容为企业的岗位情况、岗位工作任务情况及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等。通过调研,发现ug软件自从1990年进入我国后,以其强大的功能和工程背景,在机械制造领域,特别是模具制造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沿海的大、中、小型机械制造(特别是模具制造)企业中,广泛采用ug软件完成从产品造型、模具设计及制造的全过程,因此,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掌握ug软件的基本功能,熟练地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应用,是模具专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需求的基本技能。为此,我们确定了工业产品设计、模具cad、模具cam(数控编程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四大模块为本门课程的专门化方向,同时确定了本门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设计理念本课程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构和优化教学内容,形成了基于生产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的工业产品设计与装配、模具设计、数控编程、模具制造、模具装配等五个主任务模块,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了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三位一体化”的培养方案,使学生不仅具有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后续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设计思路(1)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组织课程内容。(2)以模具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3)以工作过程为中心,推进课程融合。(4)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通过职业岗位与能力结构分析,构建课程内容框架

根据市场调查,模具专业职业范围与能力层次如图2所示。

参照图2,将专业岗位所涉及的职业活动细化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整理归类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形成课程内容分析的主要依据。表1为ug课程部分典型任务分析表。

(三)通过生产过程解构与课程结构的重构,搭建课程内容的组织框架

为培养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操作技能型人才,课程结构要对应于工作岗位的工作体系,与企业“工作项目”为目标的工作结构相对应,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形式主要以“项目”为主体。按照具体的模具产品从“模具成品、模具装配(检验)与调试、数控加工、选材、设计”这一生产流程进行逆向推演,将生产过程解构成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重构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框架中。

根据上述ug课程典型任务分析表,本课程采用了如图3所示的以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四)课程内容的最终拟定

在课程组织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为能够负载本课程整合的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我们将ug课程内容整合为“产品造型、模具设计、数控编程(模具制造)、模具装配与调试”四个主任务模块,重点培养实体建模技术、曲面建构能力、复杂造型设计、装备功能、2d出图功能、模具加工功能等专业能力,将理论与实践合成一体,以典型模具产品为载体,由低到高“层进式”安排教学内容,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项目实训(图4为ug课程部分项目)。

我院模具专业基于生产过程,进行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新课程于2009年实施以来,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大为增加,学生的满意度也大幅提高,我院学生在2009年全国3d创新设计大赛及2010年的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均取得了荣获四川省一等奖的好成绩。同时,一汽大众、宜宾普什模具公司等用人单位也均反映新课程体系培养的我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更容易上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第7篇:计划生育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流动人口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55-02

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流动人口也随之快速增长,给计划生育的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成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的重点和难点。

1现状及特点

1.1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的机构成立晚、起步迟。自八十年代,我国各乡镇、街道才先后成立了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机构。直至1998年国务院才授权国家计生委颁布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对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做了许多原则性的规定。各省市结合实际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投入巨大物力财力人力做了大量的工作[1]。

1.2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外地来的很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观念淡薄,存在很多超生的现象,流动人口很少有人了解人口计划生育中的许多优惠政策。

2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综合管理体制不健全。流动人口婚姻、生育的管理,假若依靠某一个部门进行是困难的,必须由各级政府部门牵头统一领导,协同各部门形成管理“齐心共进,分工协作,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涉及部门多、实施难度大、可操作性差、很容易流于形式[2]。虽然国家法律法规赋予了我国各级各部门都有支持、协助、配合搞好计划生育的法定义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一制度无法落实。在一些地方人民政府对流动人口工作缺乏统一领导,对相关部门组织、协调非常不力。

2.2考核机制不完善。考核对于管理工作有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全国许多省市,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实行居住地和户籍地双向考核制度,既要考核流动人口的流入地管理情况,又要考核流动人口流出地管理状况。在不同的城市地区之间由于差异巨大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造成人口大量流动。当前流动人口的总体流向趋势是从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在现实当中,管理水平的不平衡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差异,流动人口现在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在考核中的地位不对等、不平衡。

2.3计划生育管理人员、经费短缺。在人员编制的方面,各地计划生育机构、人员的人数一般都是按当地户籍人口的人口数量而设立的。但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计生部门、城市街道、社区所拥有的人力很难承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责任。很多已经设立的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机构在机构改革中甚至面临裁撤的危险。如果没有这些机构,将会严重影响国家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在流动人口管理费的停收条件下,各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费出现明显短缺状况,使各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有的甚至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础管理支出、流动育龄妇女计划外妊娠的手术费都难以支付。

3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对策

3.1加大政府部门对流动人口专项经费及人员的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专项基金的投资,而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及财政部门,则要保证资金投入,核定用于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合理支出成本,从而可以让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基金能够纳入各级财政正常的预算范围。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及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克服以往的平均主义,设立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专项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流入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估体制,确保资金到位;成立在编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常设行政机构,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的落实,以确保流动人口的数量统计及时准确,管理服务到位。

3.2建立以流入地为主的工作考核体制与责任追究制度。针对当前我国对流动人口实行以考核责任属于流动人口的户籍地,但却以现居住地的管理为主这种模糊概念的关键问题,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起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主体的责任、权利以及利益能够统一起来的考核体制与责任追究的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考核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以解决“责任落实为辅”与“工作地位上为主”的矛盾。在我国处于人口及流动人口加速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加强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管理为主体的职责的要求,建立起意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为主的考核体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彻底转变目前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考核方案,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状况直接纳人流动人口现居地政府目标管理,做好流动人口管理的全国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3.3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社区服务型管理模式。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应以社区为依托,建立政府、社区和单位良性互动的机制,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各负其责,形成一种新的“以社区为主”的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模式[3]。社区是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放在社区,体现了该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的各项权利和人格,有利于满足其在计划生育各环节、身体与生殖保健甚至是家庭的各种服务等方面的最大需求。

流动人口是城市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大部分人年轻但文化程度低,对生殖健康的认识不足,缺乏避孕节育知识。在对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时,应做到对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同管理、同宣传、同服务。各级政府应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家的要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最终实现计划生育工作很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孟光辉.改革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不断探索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路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1):77-80

第8篇:计划生育的过程范文

关键字: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生化检验

在血液标本里,诸多因素皆能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进而影响生化检验的最终结果。因此对血液标本的采集的时机、出现溶血、放置时间、送检等每一个过程都要做到很好的防范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6月来院检查健康体检者共100例,每人20mL,分别采用一次性玻璃试管进行采集血液,置于常温下并从采集时机、采集部位以及标本溶血,送检时间等方面进行总分析探讨。

1.2实验方法

对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静脉血采集,每人20mL。

1、容器的准备,必须准备一次性的玻璃试管,而且要保证试管的干燥与清洁。

2、抗凝剂有草酸钾、枸橼酸钠以及肝素等诸多类型,不一样的抗凝剂试管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检验血液的结果。所以,需要严格管理检验标本的抗凝剂。此处使用普通抗凝管。

3、各项临床生化指标可应用贝克曼CX,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3采血结果

溶血标本和正常的标本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由表1结果显示,溶血后各项指标与正常无溶血指标比较,他们之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 采血时间,部位及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2.1采血时间

通常最佳采血时间为早上。季节变化常常影响人体指标,但是患有甲状腺并症的人冬天人体指标高于夏天的20%,冬天的25-羟基维生素D3低于夏天。洋地黄以及地高辛在输液以后的六小时至八小时后方可进行采集血液。而且,检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献血者饮食状况的影响,必须提前一天杜绝进食高热量与高脂肪的食物或者空腹的情况下对血糖以及血脂进行检验。同时,必须关注采集血液的时间,当采血的对象为疑似菌血症或者败血症,在实施培养时,患者发热或者发冷的时候为最佳时间,而且采集的时候要提前于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时间,入睡以后为检查微丝蚴的最好时间。采集的部位是耳垂上,在患者发热或者发冷的30分钟以前采集疟原虫检查标本是最佳的。在采集血标本以后,必须把检测时间控制在4个小时以内,或者保存标本的时候温度控制在低于4℃,时间最好低于8小时。不然就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制约,在抗凝剂的作用下改变渗透压,从而造成其随着血细胞参数的变化而改变,延长时间以后,其增大。

2.2 采血量的影响

错误的采血量会导致不同的生化检验结果,较少的采血量会造成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不协调,假如抗凝剂太少,血液太多,就会有凝血块产生在血浆采血器当中,最后影响到实验室生化检查,同时会对管道造成阻塞,器械遭到破坏。但是当具有较多抗凝剂以及较少血液的时候,也会明显影响生化检查的测定结果,提高数值,产生过高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浓度,破坏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破碎,导致不正确的血细胞计数结果。所以,准确的采血量是控制检验质量的关键前提。

2.3采血部位的影响

颈外静脉、头皮浅静脉、手背静脉、股静脉以及肘部静脉一般是临床采血的部位,对比各个部位的不一样采血方法,出现不同的结果。当采血的对象为重症监护病人时,首先要在静脉输液装置的对侧进行采血,绝对不允许在输液部位采血,需要避免采血与输液同时进行的不正确做法,这样能够杜绝输入的液体稀释血液。

3 讨论

诸多因素影响采血的结果以及其正确程度,结果受到不一样的采血方式和采血质量的影响,因此临床护士以及医师需要特别注意此问题。假如破坏了血标本检验,那么治疗以及诊断疾病的结果就受到影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保存标本,由于其会受到降解微生物以及细胞的化学反应的影响以及改变,这样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受到制约。因此保存标本的时间多少取决于检验项目。

结语

现在已大量使用真空采血管,然而使用的抗凝剂随着检验项目的不一样而不尽相同,结果的准确程度都会受到血液标本的凝固、溶血以及安放时间的影响。在进行采血的时候,不可以采用太紧的止血带,同时使用的时间不能太长,这一点至关重要。

一个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准确定位血液标本采集的标准,缩小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率。同时提高检验质量,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龚建武.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4)

第9篇:计划生育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化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实践

一、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属于人文素质教育课,我们暂且不谈,主要说说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重点是针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建设基本要求是课程资源要系统完整,课程要有全程教学录像,适合网络传播。建设目标是通过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由服务于教师的精品课向服务于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变。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

二、“化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转型升级的实践

南开大学“化学概论”课程是申泮文院士1997年创建的,该课程是他依据多年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在国内外教学研究对比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高等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中的第一门课程。经过多年教学改革的实践,该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多年来,围绕该课程在本科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材建设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工作,已经连续4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奖励,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在“化学概论”课程持续建设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如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树立明确和科学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申泮文院士总结了过去60多年来我们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尖锐提出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几个历史性问题需要纠正:

(1)大一化学课程“General Chemistry”的译名错误地翻译成“普通化学”,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指导思想的失误,正确译名为“化学概论”,属化学一级学科。

(2)大一第一门化学课程错误定名为“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属二级学科,是一门高年级的课程,错误定名违反了教学法规律,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述教学改革思想指导下,我们修订了化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一年级开设“化学概论”课,三年级开设“无机化学”课。化学课程体系改革新方案设计合理,知识结构定位正确,反映了当代科学发展的水平和需求。该方案受到徐光宪院士和西北大学史启祯等教授的充分肯定。

2.教学方式方法多样性

(1)我们首先对大一化学的教学难点“元素化学”开刀,利用计算机技术编撰了一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改造了“元素化学”的传统教学,此项工作获得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后,编写和出版了多部多媒体教学课件,参加了化学教指委和高教社组织的“高等化学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工作,其中“普通及无机化学”子库素材就是本课程主要资源的来源。“高等化学教学资源库”的工作获得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课程的授课方式不断改进。最早使用自编的多媒体课件授课,上课内容按照教材中章节的先后顺序讲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内容信息量的增加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转变为以ppt电子教案和教师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讲授内容也由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讲改为按照知识点讲,这样教学内容的脉络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从完全由教师授课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学后登台讲授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元素化学部分,组织学生分专题自学后,学生登台讲授与教师评价和总结相结合,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锻炼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和演讲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

(3)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使得知识的连贯性更加顺畅。例如最早课程内容是先讲“化学反应速率”一章,然后再讲“化学热力学初步”一章,但在讲化学反应速率时出现了反应焓变的概念,这是热力学第一定律要讲的内容,可这时热力学还没有讲,所以讲起来不顺。现在改为先讲“化学热力学初步”再讲“化学反应速率”,这样讲起来就很顺畅了。

(4)另外,2012年首次在第一学期增加了一次期中考试,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学习的知识。使学生能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加强自我约束的能力。

3.教学内容改革与时俱进,实时更新

(1)课程内容的改革适应时展,与时俱进。首先把化学分析中四大滴定分析内容简化为知识点,并入到“化学概论”课程中,与溶液中的化学平衡理论相结合,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省了学时,增强了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另外,增加了“化学的科学发展观和支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新的教学内容。

(2)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点一般是不变的,但每年讲授同一知识点的电子教案年年都会更新。例如NO2的结构按照常规判断,有一个三中心三电子的π键,后来根据最新的研究报道,NO2分子有顺磁性,它的sp2杂化轨道上应该有单电子,这样在它的结构中就是一个三中心四电子的π键了。根据研究报道,我们及时更正了教材和教案ppt中NO2分子的结构图。

(3)课程内容的更新,还表现在每年10月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揭晓的时候。秉承本课程教材的编撰原则,以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为背景,展示化学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本课程的教育任务。每年10月份也正是新生刚刚开始大学学习生活不久,把当年刚刚揭晓的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和医学奖的内容言简意赅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当前科学发展前沿的最新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他发现了准晶体――固体物质的第三态,准晶体颠覆了传统固体材料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家对固体物质的认识。瑞典科学院以“非凡”一词形容准晶体的发现,颁奖词说“我们需要重写所有与晶体相关的教科书了”。这些最新的内容,我们及时补充到了课程有关晶体的教学内容里。

(4)课程内容的更新,还表现在讲授元素化学性质时,结合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与化学相关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如三聚氰胺、重金属污染、我国的稀土资源等内容,使学生对元素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例如2011年世界化学年期间,在学习镧系元素化学性质时,我们专门介绍了我国的稀土资源和稀土的重要性质以及在高新技术中的重要应用,自从2011年中国合理控制稀土出口、开发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稀土政策进行各种攻击,这些内容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4.课程教材建设立体化

(1)“化学概论”课程教材。为了配合“化学概论”课程,2002年出版了《近代化学导论》第一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6年后,2008年出版了第二版,并获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化学学科进入21世纪后的迅猛发展以及它在支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核心作用,促进了本课程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更新与时俱进,第二版在每章后增加了专题内容,介绍当前世界科技发展与化学有关的新鲜资料,以扩大学生的新知识领域。本教材第三版,现在已列入“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

(2)为给使用《近代化学导论》教材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学习和教学的方便,2011-2012年期间,我们为第二版教材编写出版了配套的电子教案、习题解答和学习辅导。

(3)2009年,以《近代化学导论》教材为首的“南开大学近代化学教材系列”,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近代化学导论》教材被教育部评为“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5.精品课程的推广

“化学概论”课程自1997年创建后,一直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材料化学系的两个小班做试点,经过10余年教学改革实践,该课程在本科教学中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得到充分的肯定。2008年,该课程在化学学院全面推广,化学、材料、分子、化生等专业大一化学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教学学时均与“化学概论”课程统一,期末考试统一出卷考核,该精品课程网站向全院各专业本科生和教师开放。

6.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化学概论”课程团队8位教师中有6名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其中申泮文教授是中科院资深院士,另外7名教师都有博士学位。老中青结合,团结协作,形成梯队,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培养课程主讲教师。

依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课程团队的要求,本课程团队新增两位擅长信息技术和计算化学的青年教师参加。他们为本课程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他们在计算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新颖前瞻,提高了课程团队科研与现代化水平,为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为化学学科培养既具备理论基础又掌握实验与软件技能的计算化学后备人才、为教书育人提供了新元素和新方法。

本课程团队教师热爱教学工作,对备课、讲课工作十分认真投入,对学生认真负责。多年来,本课程受到学生、学校和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

三、问题和建议

(1)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拓展资源建设问题。就“化学概论”类的专业基础课程而言,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基本是固定的,变化不大,原有高等化学教学资源库的素材量已经足够多,笔者认为现在的重点不是再重新开发或建设大量新的资源,而是怎么充分利用好原有的这些资源以及对原有资源进行改造和更新。高等化学教学资源库里原有的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动画或仿真资源,可以考虑作为拓展资源使用;而一些基本知识点的图片、动画演示、习题等素材,建议作为基本资源,免费放到网上供大家教学下载使用。

(2)课程共享在技术上实现容易做到,而可持续发展是不容易的,关键还是人的问题。需要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和支持共享的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和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才可能保证可持续发展。例如,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应与科研工作同等对待,计入教师的晋升和考核;外校学生或社会学习者选修了精品开放课程,并通过考试或考核,校际之间应该相互承认学分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