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道德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千秋大业,一个人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小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由自然向社会人过渡的主要时期,是学习掌握社会规范的基本阶段,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如何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在教学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
一、要从小重视小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宠儿,全家的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吃亏,受委屈、受挫折,从而一再的满足他们的要求。一位家长曾这样说过,我们小时候受过苦,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只要孩子要什么,我们都能满足他,这样只会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在在艰苦成长路上的品格力量,形成了只知道追求生活享受,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性、自私、争强好胜。前苏联作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能起作用。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我刚刚当一年级班主任时,有一次全班同学在做游戏,表现好的奖励小礼物,一位小同学得到了礼物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他因为顽皮,老师把礼物要收回来,他因为接受不了此打击,边哭边打老师。在这个例子中,这位同学自尊心太强而内心脆弱,任性、固执表现尤为突出。还有的学生一年级选上了班长,但在二年级全班评选中落选了,他因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专门与老师,同学找茬生气。还有的同学自私、自立,做什么事情总先想到自己。造成这些同学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的道德意识方面的残缺,但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我们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同学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典型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同学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
二、学校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重点,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学校德育教育要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把掌握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设一些生动活泼、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中,把道德学习与道德行为融为一体,坚持“学”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要启发学生自觉地进行思想道德学习,要安排有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如:三月份是雷锋月、植树节,五月份有五一劳动节,六月份有儿童节,七月党的生日等。通过这些特别的日子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的情感,在板报中布置一些关于道德行为图片,在班内开创值日生角区,让学生轮流当组长,根据他们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要强调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楷模。如果“模不模,范不范”何以为人师?身教重于言教,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时时处处作为学生的榜样,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孝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2-0182-02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体系中,“孝悌”居于核心和根本地位。《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就明确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当今社会中,“孝悌”仍然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和万事兴”,推进社会安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完善人格,提高个人修养的基础与核心。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的修养与人格,践行“孝悌”的程度往往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的指向与风标。当下90后大学生中,有些学生“孝悌”之心缺乏,有些学生只在缺钱的时候才记得给父母打电话,有些大学生甚至对父母的存在或罔顾或不屑,至于其他仁德就更谈不上。而一个真正有“孝悌”之心的人,必定能以恭敬之心待人,以平等之心处事,必定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因此,积极探索在当前高校中以“孝悌”之道,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肯定教育为“孝悌”教育的基础
子女只有在肯定父母的基础上,才会由衷的孝敬父母。而孝悌的本质是诚,是敬。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礼记》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大孝是尊敬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孝顺父母是为人之根本。《孝经》中有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今日之学生必是明日之父母,他日希望自己的子女如何对待自己就请如此对待自己之父母。肯定父母,就是肯定未来之自己。
第一,肯定“父母之劳”,孝养“父母之身”。在对学生进行孝悌教育时,可以找到很多“十月怀胎之苦,分娩之痛”的素材,与同学一起分享、学习。哺育过程,更是已为人父母的老师可以娓娓道来的,讲解者自己亲身经历的,更容易让人接受、信服。笔者曾以某个新生班级为试验对象,在班上连续一个学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父母系列活动,同学们通过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父母对自己辛勤付出的事例,深刻体会肯定“父母之劳”;开展学唱《跪羊图》孝亲歌曲活动,学生在吟唱这些饱含深情歌曲的时候,自然浮现父母的无私付出;同时进行计算亲情账单,和同学们一起计算从出生到现在父母为养育我们支付的金钱,以及挣取这些金钱需要付出的劳动。这些互动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肯定父母之劳,然后才能孝养“父母之身”。孔子在《孝经・纪孝行章》中提到如何事亲,其中有三条:一是“居则致其敬”;二是“养则致其乐”;三是“病则致其忧”。父母的身体健康,我们要时时懂得去关怀,尤其是当父母上了一定年纪之后,更要经常问候。学生在分享中,从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自然转变到站在父母的立场考虑问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做,父母更安心、更开心。
第二,肯定“父母之志”,孝养“父母之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虽然有些时候有些父母认识、行为、形式有些不足或偏差,但无论如何,其出发点总是好的。正如《弟子规》所言:“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清]李毓秀《弟子规》)只要肯定其用心是好的,见不足,就不会只是情绪的发泄,而是生悲悯心,想着如何共同改善。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应该“严己宽人”。这是肯定父母之志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智力、能力所及,尽可能做到《孝经》所要求的,即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用自己的德行去奉献社会,然后扬名于后世,让全社会感受到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这么有成就地为社会付出,是父母养育教诲的结果。这就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价值之所在。
第三,肯定“父母之功”,孝养“父母之智”。家庭的责任,家族的荣耀,民族的使命,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都是一代代父母、艰苦奋斗并继承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明日为人父母,更是要继往开来,承担完成这历史使命。但是当下,相当一部分父母到了晚年,因为阅历及学识的局限性,以及生活条件生活水平的制约,常常会活在患得患失的烦恼中。从而,影响身心健康,此时,需要儿女们选择适当时机,对其进行引导,劝其适时放下,知足常乐。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引导父母接受圣贤教诲,让其能在圣贤智慧的引领下,使其晚年生活愈清净,愈自在。当父母亲的晚年能如此,那子女的孝道就做得更圆满。
二、以礼敬他人为“孝悌”教育的延伸
清朝金缨在其《格言联璧》中收录了一段话:“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爱之民物”。儿女理解到父母的辛劳,所以时时刻刻要孝顺父母,侍奉父母。而他人同样也很辛劳,同样对家庭有贡献,对社会也有付出,所以任何人都值得尊敬、孝敬。
(一)“父母”在学校里表现为老师、领导等所有工作人员
一所大学发展至今,倾注了多少先人前辈的汗水,甚至是血泪。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多少老师、工作人员舍弃多少假日,夜以继日地工作。校园的整洁美丽,又有多少工作人员每日在维护。一堂课的顺利进行,老师要准备多少内容,又有多少工作人员为此协调、付出。一场场学生活动的举办,背后又凝聚了多少老师、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学生毕业就业找工作,又有多少老师为此付出努力。可是,浮躁的社会中,忙碌的校园里,很少有学生能静下心来思考这些,想当然的享受着别人的无私付出,更有甚者,抱怨喋喋不休。当一位同学能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与付出,也就能看到别人的付出。因此也会敬重所有人,珍惜当下,不会浪费学习的大好时光。
(二)“兄弟姐妹”在学校里表现为同学、校友
由于时代的特性,现在很多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烈,骤然到了学校这个“大家庭”,会有些不习惯。这个时候,尤其需要老师引导同学“兄道友,弟道恭”,在与同学、舍友、校友的相处中,注意“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注意互学、互助、互让。中国自汉代开始考学为官“举孝廉”,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到现今,更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在学校,宿舍同学、班级同学是大学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最主要的人际交往圈,是践行“悌”道的主要对象。在高校学生活动中,举办宿舍节等活动,将“悌”道发扬光大,每个学生以更加包容,更加博大的胸怀去对待周围的同学朋友,必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利于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父母”在社会、工作中表现为老板、领导、前辈
不管什么企业、单位,都有老板、领导、前辈,我们要看到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繁荣所付出的努力与贡献。自己创业的同学,更能体会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在做事中,时刻体察老板、领导、前辈的付出与努力,怀着感恩与奉献的态度,而不是埋怨与索取的心态。若能如此,工作将变得更加愉悦,生活将变得更加和谐,而我们自己也能得到更好更快的成长。
(四)“兄弟姐妹”在社会、工作中表现为同事
从大学校园刚入社会、企业、单位,是同事给予我们关爱,教会我们工作中的很多东西。这个时候,我们会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同事”的道理。在企业、单位、社会中,每一位员工都有不同专业技能,这些拥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才构成了团队的价值。因此,我们要互帮互助,注重团队合作,共同打造一支优秀的团队、一个优秀的企业或单位,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三、以感恩教育为“孝悌”教育的深化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辛勤养育,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劳作,感恩大众信任支持及所有付出的人”,这是一些幼儿园孩子的饭前感恩词。确实,当一个人能看到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同学、领导、同事、朋友这么多人的付出、努力与贡献,他会油然产生感恩之心。此心一起,对这个周围世界的看法马上会发生变化,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美好。当然,会以更积极更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更友善更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人。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道德 现状 措施
近年来,一起起另人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发人深思,也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德育教育、学校管理以及大学生素质的诸多拷问。
应该说,当代的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基础教育,通过激烈的竞争,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是具备一定素质的。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道德教育等方面也面临着挑战,在很多方面出现了问题:
1、法律意识淡漠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漠而直接导致的各种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大学生犯罪几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有部分大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及能力都是很优秀的,但仅仅因为不懂法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调查统计,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
2、大学生"恋网"现象严重
计算机网络正以高速、快捷、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走进人们的生活,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理所当然率先迈入了神奇的网络世界。可是网络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严重毒化了一部分意志薄弱者,使他们沉溺迷恋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据统计,青少年上网约有60%是玩游戏,还有一部分是上QQ聊天找情人,搞起了"网恋"。
3、诚信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是个人修身立命之本。当前,诚信危机已成了大学生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学风不正、拖欠学费、网络欺骗等。
4、心理素质普遍较差
近年来,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正逐年增加,大学生自杀、自卑、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等突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据调查,我国近50%的大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据悉,仅北京地区就有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的人最终可能选择自杀。
有人曾说大学生是一张白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但是现在看来显然不是这么简单,有的人甚至慨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已经到了被扭曲的地步,很难再成型。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些扭曲的灵魂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风气不断滋长,许多人在金钱和权利的驱使中渐渐丧失了良知。各种、弄虚作假者屡屡得手,人们价值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以前人们都称颂"螺丝钉"精神,但现在大家都开始忙着赚钱,都想要出人头地,即使经常号召大家学习雷锋精神,那也仅仅是流于形式。同时,现在的媒体也在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每天打开电视不是打打杀杀,要么就是卿卿我我。
②学校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应试教育的积弊。我国教育体系一直有着应试教育的深深烙印,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每一个阶段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学生一直在进行百米冲刺,学习成绩那几个阿拉伯数字成了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志,忽视了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训练。(2)高校德育教育脱节甚至出现一些"怪象"。高校按照教育部规定设有"两课",但往往流于形式,"两课"教学局限于理论的传授,把书面考试作为德育考核的主要形式。
③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有的家长却陷入了教育的误区,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却都忽视了对他们思想的教育。
高校作为学生直接受教育领域,非常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因此,教师不仅应从自身注意自己的外在素质,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我们要通过"师德工程"以教师充满魅力的高尚品德和风范来引导影响学生。
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1.继续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但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比如有的课要注意运用情景教学,如《法律基础教程》要运用学生中曾经出现过的道德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经常召开座谈会、组织问卷调查,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信息,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增加情感体验和思想碰撞的机会,做到心中有数。
3.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学生搞好心理调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4.利用各种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可以把3月和4月定为学院"活动月",让学生参与,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抓住教育主体,提升校园文化的群体效应
道德教育单靠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约束是不够的,必须依赖主体的自觉,要抓住道德的主体――学生,比如把学生社团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上来,以学生社团为基础,形成不同的兴趣群体,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占领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另外,还可以以宿舍这一特殊的领域为阵地,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发展和知识创新的机会。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循序渐进,不应急于求成,想在最短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无异于要求苹果树上除了长苹果还要长出梨子一样,强人所难。
总之,高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义不容辞,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思想道德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很重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其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严重阻碍小学生形成优良的文明习惯及思想品质。本文秉持着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基本原则,提出几点利于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紧抓发展契机,合理整合资源
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触及到人的灵魂,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形成教育系统才能加以实施。一方面,农村小学校应该将培养并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贯穿于小学教育全过程,构建与时俱进的小学思想道德课程体系,及时改进相关教学方式与形式,采用小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方式授课,并将知识传输与陶冶情操相结合,培养其实践与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小学生课业压力,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接班人。另一方面,学校应紧抓课改契机,充分发挥整合后教育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活动,使得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从学校的单一教育中脱离,形成立体化、多渠道及全方位的教育格局,从而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并对社会及家庭精神风貌产生正面影响。
二、把握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提升教育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行为与习惯是道德概念通往道德信仰的起点,孩子的这些行为与习惯饱含深切情感并含有其对自身所做的事及周遭事物的个人观念。”所以,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应将把握小学生道德心理的发展规律视作关键,从而提升教育时效性。
首先,农村小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偏低,对社会的复杂认识浅薄,取舍力及判断力较差,也就是说,其思想道德意识还介于“前道德水平”及“原则水平”两者之间,容易对新事物感兴趣也容易被误导或蒙蔽,所以应将道德理论传输视作教育重点。其次,小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所以理论传输应由浅及深,并用理论引导其深入实际生活,通过对生活中人事物的观察来领悟思想道德理论的真谛。再次,小学生情感丰富,形象的、直觉的道德情感占据优势地位,所以应重视榜样效用,将情感激发视作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形成以“情”促“德”的教育模式。
此外,农村小学生多对思想道德活动感兴趣,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行为错误。因此,教育者应将道德行为指导视作教育关键,以制定具体目标和要求来培养其对每一种道德行为的深刻认识,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参与道德活动的信心。
三、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注重言传身教
马克思指出“科学的入口就像是地狱的入口,在这里必须断绝一切犹豫和怯懦。”无论是科学的入口,还是道德养成的入口,都是身教重于言传。小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而教师是小学生在学校的道德榜样,所以强化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至关重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热爱学生,以情动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应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班主任制度,以调动教师及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在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方面的主军力量。
四、净化教育环境,陶冶道德情操
学校是小学生及教师重要的生活环境,每一个个体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学校环境及精神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影响学生道德文化发展的特殊“文化场”。首先,校园是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在精心设计及改造之后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教育作用及意义的物质环境,校园的校貌及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道德文化建设。所以,整体规划学校物质环境时,应该将学生的多样性考虑其中,使得校园环境审美、使用及教育等功能能够和谐统一,并与校园文化相协调,从而产生浓厚的教育氛围。其次,学校的精神文化弥漫整个校园,其对构建整体精神生活的影响不可磨灭,所以学校还要着力构建精神层面上的校园环境,通过办学思想、理念、目标及宗旨来引领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的熏陶和默化,从而达到理想的道德文化建设成果。
五、重视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的有机结合
《学会生存》中指出,儿童人格在现代教学中被分裂成两个互不相关的世界,即“在其中一个世界里,儿童主要从事学习,如同现实之外的傀儡;在另一个世界里,其通过与某种教育活动背道而驰来实现自我满足。”这是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相互脱节所造成的现象。所以,要及时形成三方合力,最大程度地发挥道德教育作用。家庭是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基础,家长在为孩子树立榜样,做到言传身教的同时,时刻关注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与学校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学校应积极拓宽思想道德文化建设途径,开放课堂甚至整个学校,让学生勇于面对现实生活,并在真实的社会互动中领悟道德教育真谛,做出真确的认识及辨别,自觉抵制并战胜环境中的不良影响,以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依托相关政府,组织社会性质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大力推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让小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社会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所在,从而深层次领悟思想道德文化的实质。
结束语
不可否认,能够有效强化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具有的探索价值及意义十分重大。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该主动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以寻找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出更加可行,效果更加显著的建设途径。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尝试新方法和新手段,才能让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走在时代的前列,从而促使我们完成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刘艳萍.浅谈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J].华章,2010,(28):129-129.
关键词:文化知识;防微杜渐;自我修正
一、加强小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促进观念更新
作为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爱学、善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在时展的征程中劈荆斩棘铸就辉煌。
二、践行“生本”观念,着眼于学生实际
对小学生施以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小学生是富有朝气和灵气的天使,他们对事物怀有好奇、新鲜的心理,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在心中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继承先辈遗志,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贴近学生发展实际,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防微杜渐,小事育人
“蝼蚁之穴,溃堤千里”警示我们,不注重小节,就会遭遇灭顶之灾,因为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时,切不可忽略“细节”的作用,应从细小处着手。如,在校园内吃零食的坏习惯,看似事小,实则关系思想道德建设的全局。对此,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措施,可以有效牵制小学生随便花钱的行为,对环境卫生的压力也相对减轻,在某种程度上又避免了疾病的发生或传播。此外,我们还要教育学生珍惜光阴、遵规守纪、重视安全、学习进取,做到从身边小事做起,把芝麻小事作为自身思想道德提升的切入点。
四、坚持底线意识,教会学生反思自省,自我修正
关键词: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1问题分析
当下的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已比较丰富,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将从三个层面归纳概括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很早就宣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现实情况是成绩仍是学校、教师最关注的,学校往往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对学生的评估方法也不科学,一般以成绩为主。但是千学万学要学做人,如果德育跟不上去,花大力气取得的智育成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发挥其对社会的价值。
1.2大队辅导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学校中,大队辅导员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一名大队辅导员能否顺利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要有好的想法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提高其品位,才能使辅导员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加深刻与从容。
1.3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所谓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科学性指的是内容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易于被内化和实践。思想道德教育要符合主流社会的精神,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还是照搬照抄传统的内容,没有结合时下的社会环境的创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师生关系的单向性以及缺乏创新的教育形式和理念。
2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2.1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现实需求:21世纪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就是今天的小学生,他们应当具有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认识和意识,改造社会的欲望,应具有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等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公而忘私的情操,只有这样,他们的未来才有希望,中国梦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才能骄傲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2培养各行业接班人的需要:现在学生的是非判断力弱,在科技高速发展,文化产业良莠不齐,社会环境纷繁复杂的现实环境下,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思想幼稚、辨别能力差,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真切的体验,在思想道德品质初始形成阶段,很可能发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
3对策及建议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全员参与,坚持以爱国教育为核心,以树立远大志向、增强爱国情感、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为着力点,升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1推进日常管理
3.1.1走进校园,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感动着师生。庄严的出旗、升旗,雄壮的国歌,精彩的国旗下讲话,成为重要的“每周第一课”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场合。大队辅导员应认真设计、积极实施,搞好升旗仪式活动。
3.1.2表彰活动。学生是需要激励的,需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大队辅导员应当精心设计、组织表彰活动,通过表彰奖励、事迹报告、座谈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
3.1.3校园节庆活动。通过节庆互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大队辅导员工作水平,构筑学生成长的和谐幸福家园,促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3.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素质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社会阅历的增加,他们会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各种成长的烦恼。因此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包括: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心理个案研讨交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
3.3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大队辅导员应该积极开展家访、办好家校联系手册同时还要做到
3.3.1组建家长委员会。通过家访、家校联系手册,通过自荐和互荐的方式,征询家长意见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开展例会。
3.3.2构建家长资源库:学校的一项重要资源是家长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有较好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职业背景。学校应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重视、关心和积极配合、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学校应重视家长资源库,并在学校中,积极发挥家长的作用。
作者:于佳玉 单位:五道沟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根据当前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认为:
首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重点加强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学校要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深切地体会父母抚养的艰辛、老师培育的苦心、社会给予的爱心,学会理解别人的付出,从小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德育必须重视心理健康、健康人格的培养。小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应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树立起奋发图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树立起诚信友爱的做人原则。学校应着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文明礼仪、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小学生也非常重要。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在这时养成,影响孩子的一生。学校要把养成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严格训练和宣传教育,坚持从小事做起,正确引导,循序渐进,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一是要认真开设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类课程。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上好思想品德课。小学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着重引领小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着重讲解个人成长,讲解家庭、学校、家乡、祖国,讲解世界,引领小学生逐步认识社会,为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手段,以教材内容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克服“照本宣科”、平淡教学、简单灌输、枯燥乏味的现象,通过组织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德育课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让学生在喜爱学习中接受教育。三是将德育教育寓于各学科教育之中。在小学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德育教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要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让评价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成长。学校对德育教师的评价要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德育评价要改变全部量化的形式,要重视过程的评价,尤其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由班主任单独评议的方式,评价要呈现多元化,采取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的方式;缩短评议时间,评议的时间由一学期一次改为几个星期一次,及时反馈给家长;评价的方法宜采取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记录袋等,让评价真正能起到提高德育质量的促进作用。
第四,采取多种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学校要改进创新德育方法方式,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坚持贴近小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少先队、班队组织作用,开展教育目的意义明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校内外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感染力。要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目的意义不明确的问题,突出道德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实际和心理特点,注意寓教于乐,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自觉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
第五,重视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根据网络背景下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重视探索网德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一是开辟网络学校,组织开展网上音乐、美术、书法等各种兴趣活动,通过现代信息手段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搞好校园网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应开放电脑室,为学生提供健康上网的条件。同时注意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及时更新内容,丰富网络资源,封堵不良信息。二是加强学生文明健康上网、上文明健康网的教育。拒绝上黑网吧,拒绝看网上不良信息,拒绝将不良信息传到网上危害他人危害社会。
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采用单向灌输方式,没有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动脉,忽视受教育者的参与作用,缺乏思想与心理上的互动交流。
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教育。作为课程教学,思想道德教育是以书面考核学生的道德认知,评定其思想品德教育科目的成绩,学生思修成绩的高低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表现非常错位,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导致教育模式难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重道德教育形式,轻实际效果。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以课程形式体现,加教师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使教育最终流于形式。有些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贯穿其中,多是宣传意义大于教育意义,这种实践教育活动很难有实际效果。目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偏重于政治教育,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基本品德有所忽略,比如对孝敬父母、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等强调得不够。
重业务素质提高,轻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综合素质高低的标志,特别是思想道德很难制定一个科学、合理、量化的评价标准。日常活动中受到多元化的价值冲击,造成大学生进校后就带有许多不足和缺陷,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弱化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和目标。
实践环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实践环节是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涵的重要平台。抓住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性环节,帮助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提高其思想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应当以社会需要,精心设计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教育实效性。
实践环节是检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尺。在新时期,道德教育应基于大学生的兴趣,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道德活动,以达到最终引导他们的思想行为的德育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掌握正确的处事方法,往往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关照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发展。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环节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环节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社会实践可以使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在社会实践中明确行为目标和价值取向,为理论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在实践中感悟、在现实中运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人才目标。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环节是促进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强化大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转化,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弥补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地方,从而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使学校专业结构与市场接轨;社会实践架起了沟通高校与社会的桥梁,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建立起互惠互利的长期联系,形成良性循环,促进高校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环节是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们思想更开阔、目标更清晰;激发大学生为祖国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环节是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措施。社会实践借助于各种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的目的,专业理论教学联系密切的科技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科技开发与扶贫活动等,对大学生专业知识领域的扩展、专业技能的锻炼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可以为将来走上就业岗位提供必要的实践准备。
山东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青少年德育资源十分丰富,利用这些资源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力度是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理想信念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共青团组织要通过中学生团校和业余党校,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中学生头脑,对中学生团员进行广泛的先进性教育。要通过开展队旗、队徽、队礼、入队仪式教育和主题队会等形式,培养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开展团队活动,定期组织团员、少先队员到各类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积极推进青少年文化建设。要继续实施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和齐鲁青少年经典古诗词诵读工程,积极开展“青春中华”文化周、青少年文化节等主题读书活动。要在建设丰富的文化阵地、生产优秀的文化产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上下工夫,坚持每年向广大未成年人推荐200本优秀图书和其它影视、音像产品,努力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宣传,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律自护能力。进一步深化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逐步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预防艾滋病“青春红丝带”行动和社区青少年远离等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陈光华(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在文化教育的同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首先是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继承传统美德,打造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通过制定学科渗透制度、研究性学习课题必选制度、校园文化建设制度、校外基地参观制度、影视文化教育制度、传统节日制度、读书教育制度、德育科研制度等确保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
其次,开展养成教育,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教育当中切实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学生评比,让他们在日常行为方面互相学习,督促他们遵守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素养。
再次,切实发挥好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加强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平台,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体现在课程和教材之中,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山东特色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和渗透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孟海兰(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现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处在一个比较混乱的阶段。学校和家长往往把孩子的学习放在首位,而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了很次要的位置,结果孩子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问题出现以后,学校和家长才引起重视,但一时又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样来解决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成年人思想上的一个误导。出于让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立得住脚,老师和家长强迫似地要求孩子去学习知识和技能,而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特别是道德方面的素质。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过于老实会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于是就教育孩子要学会“厉害”,对其他的孩子不能忍让,结果形成孩子的自私自利思想。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加强文化知识教育并不矛盾。从品质教育入手,可以使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适应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才有更大的学习动力,学到的知识才能对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否则,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可能越大。
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孩子的身边做起,不能动辄就空洞地要求孩子们爱祖国、爱人民,首先要他们学会爱自己、爱别人,才能树立生活的信心,享受生活的乐趣,就不会因为一点点挫折就一蹶不振,也不会因为别人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就耿耿于怀。另外,思想道德教育不能硬性地统一标准,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针对每一个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来因势利导。
杨晓扬(济南市育英中学教师)
中学阶段是孩子们心理最复杂的一个时期,他们开始独立地认知社会,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会不同程度地冲击他们个人的思想。另外,外界的干扰很多,社会的阴暗面、大人的不良行为、暴力电影、网络游戏等都会导致中学生去模仿,从而形成一种不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所以,这个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家长要配合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有策略地引导他们向有利于成长的方向发展。具体到教育教学当中,就是要多搞活动。因为这个时期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交流的机会少,老师要通过课外活动加强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的活动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让部分学生参加一下就完事了。而要全部学生参与,这样一是可以加强他们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交流,二可以加强他们平等的观念,培养团队意识,树立自信心。
家长和老师在引导学生的思想时要注意方法和策略。中学生处于一种多虑的心理状态,对事情容易想得多、考虑得复杂,他们必须找人倾诉来减轻自己思想上的压力,老师和家长就要主动担起这个责任。可以通过书信、电子邮件、谈话等不同的形式,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聊天、沟通,倾听他们的苦恼和担忧,适时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而不是粗暴地去干预。
刘志恒(建设银行职员)
在现今的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社会侧重发展未成年人的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加之教育方法不能贴近受多元文化影响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导致当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未成年人在成长中出现一些不好的负面的东西。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很重要。季羡林老先生最近在谈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时,为广大中小学生写了四句话: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我认为这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一个比较全面和现实的要求。
热爱祖国就是要孩子们从小就能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这个方面主要应有学校和老师来进行,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课等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孩子们进行国史教育,既要让他们知道中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又要让孩子时刻记着为祖国而奋斗。孝顺父母和尊重师长是弘扬的一种健康的社会公德,在这方面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充分地尊重孩子,要学会和孩子们交心,多身教,少言传。在与孩子们交往时,要赏识孩子,认可他们,对他们的行为不时加以引导和纠正,从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同伴和睦在目前的中小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如今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形成了自私、不合群、心理脆弱的一些缺点,很多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所以学校和家长都有责任让孩子与他们的朋友和睦相处,互相学习,正确引导他们的竞争意识,在合作中快乐地成长。
Message from Chen Wei (Secretary of the Shan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League of China)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and morality of minors is the largest ideological project concerning the will of the public that has relations with the interests of millions upon millions of families. It is also a hope project that has a great deal of importance for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and the fate of our nation.
Extensive activities and programs exemplifying ideal moral practices should be developed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mong youngsters. Continuou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Youngsters’ Reading Plan in the New Century and Reciting Classical Poems Project of the Qilu (i.e., Shandong) Youth. Some theme reading activities, such as “Youth China” culture week and Youngsters’ Cultural Festival, should be developed. Gre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on construction of a front of culture, edition of outstanding cultural products, and creating good cultural environment.
Message from Chen Guanghua (Vice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concerning education have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creating the ideology and morality of minors, the departments concerning education should base themselves on the status to develop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with a view to training talents with full-fledged qualities.
First of all, the patriotic sens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carry forward and cultivate the great national spirit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o make them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merits and form a sincere and honest character. Second, habit-forming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to promote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behaviors and habits.
While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 concern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spirit should also be strengthened. Series theme education activitie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should be extensively developed among the teachers. A commending system should be set up to choose outstanding teachers involved in moral education work. The teachers should be directed to love their students and teach the students by personal example and practical exercises as well as verbal instructions. The teachers should direct the full-fledge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in the aspect of morality, knowledge, sports, and art.
Message from Meng Hailan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morality, in fact, does not contradict the education of culture and knowledge. Starting with proper moral education, students can realize that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eir study is to adapt themselves to society and promote overall social development. Only by understanding this can the students have a more powerful motive to study, and the knowledge they acquire will be useful for society. This kind of education will benefit them all their live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gin with the children themselves. First of all, they should learn to love themselves and love others. Then they can develop a healthy optimism, have confidence in their daily living. They can enjoy life and help others enjoy life.
Message from Yang Xiaoyang (A teacher of Jinan Yuying Secondary School)
During secondary school,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ren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at any other time in their life. During this period, they start to independently get to understand society. Some social conflicts and problems will have impacts on their ideology with different levels. Moreover, there are many influences from outside the schools. The seamy side of society, some bad habits seen in the behavior of adults, pornography, and online games all lead them to imitate bad examples, thus forming an incorrect sense of living and ethics in their mind.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during this period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the minors, parents should cooperate with schools and teachers to develop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students and direct them to develop the orientation that can benefit their growth.
Teachers should increase feeling exchanges with them through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What merits attention is that these kinds of activities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just one course, because this only allows a few of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All of the student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to exchange feeling with the teachers. In this way, the ideological and feeling exchanges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can be strengthened. At the same time, the sense of equality, consciousness of team spirit, and self-confidence of the students can be set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