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意见范文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意见

第1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意见范文

【论文摘要】构建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对于完善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剖析了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关系,进而结合各阶段学习内容,提出了构建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设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2010年到2020年的这十年时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因此,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高校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创业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鉴于此,构建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对于完善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目标定位

(一)职业生涯规划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在西方已成为学术界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Frank Parsons就开始对职业生涯展开研究,他在职业指导活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成为职业生涯理论的开山之作,其后,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纷纷对这一领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对如何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职业选择理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职业生涯规划模型、家庭职业的平衡、职业兴趣、职业人格特征、职业环境、职业锚等,其理论大致经历了职业与职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生涯辅导、生涯发展与辅导三个阶段。

简言之,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因此,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身资质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根据主客观条件制定出合理且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1]。

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和学校相结合,在对学生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科学测评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实践训练的一个过程,帮助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真正了解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目标。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目标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个性化、系统化、长期化的连续性活动,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其目标是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大学学制安排,开展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较准确的把握与定位,同时促进学校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和完善,具体而言[2]:

1.帮助学生自进入大学起就能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专业定位;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学习观、就业观和职业观;

3.帮助学生确立大学各个阶段成长、成才的目标和任务;

4.使学生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能够稳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知识学习兴趣,促进学风建设;

5.帮助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有更好的起点和追求;

6.追踪职业发展变化,动态了解社会对各专业的需求变化,尤其是专业知识的更新变化,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个人全面发展

(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奠定了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他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潜能和才能等),人的能力的发展是提高个人素质及全体国民素质的需要。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能力只有在人的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人的社会性使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得以施展、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此,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社会关系中。三是人的个性的发展,是指人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发展个性就是发展个性才能,发展独创性和个别性,培养独立人格。

大学生全面发展,是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与社会进步的结合,即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之中,不仅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还要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力争做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个人全面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旨在帮助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真正了解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较准确的把握与定位。因此,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进行科学定位,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全面的定位,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施展才华,激发自我塑造意识,促使自己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创造社会价值。

三、构建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职业生涯理论家舒伯(Super)以人的发展阶段为基础,强调选择是一个历程,而非单一的事件,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成长(growth)——兴趣、能力阶段,探索(exploration)——明确、 实施阶段,建立(establishment)——稳定、进步阶段,维持(maintenance)——更新、改革阶段,衰退(decline)——减速、退出阶段。 转贴于

南京审计学院马德林等(2010)认为,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体现针对性、务实性和前瞻性,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成长过程、学习过程,采取全程、动态、跟踪式的职业生涯设计辅导,并结合大学学制和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以本科学制四年为例,对应各学习阶段,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划分为:专业思想辨析教育(大学一年级)、学习目标定位教育(大学二年级)、成长目标指导教育(大学三年级)和就业目标选择教育(大学四年级),并详细勾勒出个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

不过,笔者认为,以本科学制四年为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可以在整合各阶段内容和任务的基础上,进而划分为:大学一年级至大学二年级的专业基础学习定位指导教育、大学三年级的成长目标指导教育、大学四年级至毕业后初期的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一年级至大学二年级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低年级阶段,该阶段的职业规划指导教育主要是思想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进行学业规划。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在新生入学伊始,做好新生入学和专业学习教育,帮助学生认知、认可专业内涵,提高专业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适应大学学习方式,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明晰本阶段学习目标(如顺利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同时通过人文通识教育和学术讲座,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另一方面,还应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文体活动、人生励志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施展才华,激发自我塑造意识,丰富知识储备,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此外,笔者认为,新生经过一学期的洗礼和适应,可以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伊始适时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在全面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职业生涯理论知识,为个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缺乏专业学习兴趣等现象,笔者还认为应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灵活的专业学习机制,在该阶段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资质,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学习,既要鼓励学习优秀的学生转入其他专业学习,满足其专业学习欲望,又要引导学习困难、缺乏专业学习兴趣的学生改换至其他专业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

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他们在完成上一阶段学习目标、比较清晰地认识专业知识学习结构的基础上,势必面临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就业的抉择,进入职业蓄势阶段,亦称为冲刺阶段。因此,在此阶段,应围绕职业蓄势这一主题,通过介绍、分析不同就业去向的形势,指导学生合理调整生涯规划,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更为清晰地目标,认识社会,全面发展各种素质,为后续的毕业夯实基础。

大学四年级至毕业后初期的就业指导教育,一方面既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通过职业测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认知,确立职业选择,分类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在毕业后初期,不仅要积极帮助、指导未就业学生就业、创业,还要适时地协助已就业学生进行心理调试,适应新环境,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制定其职业发展规划。

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过程中,高校应结合优秀学生群体、普通学生群体和困难学生群体的需求和特点,从横向分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以按年级阶段划分为基础的纵向指导相互结合,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体制[4],同时亦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侯德勤.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凯里学院学报,2008(2):118-120.

第2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 高职新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完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On Vocational College Freshme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MA Junhua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Guangdong 518175)

Abstract Career planning is a major issue in life, and it's the power source to achieve their goals in life. Therefore,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ncreased emphasis on college as a student entering the final leg of the societ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n order to do a better job during college career planning, should be grabbed when freshmen enroll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freshme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mprove

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不少高校得到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同时理论界也有不少学者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但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较少,本文从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入手,在分析高职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完善高职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 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生涯即历程、人生经历和生活道路。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一生中的职业历程。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在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教育背景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选择某一职业作为奋斗目标,并为了实现职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最早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根据这一观点,帕森斯提出了职业选择的三原则:了解自己;了解工作;匹配,这三原则为后面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在帕森斯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类型论,他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的人格特质等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和延伸,同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相同人格特质的人。因此,霍兰德根据提出了六种不同类型的职业生涯: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另一名著名职业规划大师舒伯以新的方式对生涯发展进行思考,提出了生涯彩虹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发展是人生成长的一部分,他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5个主要阶段。这三种理论不仅为高职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内容框架。

2 高职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

2.1 高职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通过上文理论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认识自己不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更是做出正确规划的关键。笔者通过对本学院768名新生的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自我的认知不全面、不深刻,比如,兴趣爱好:喜欢看书、听音乐、喜欢人多的热闹的环境;优点:勤奋、有奉献精神,等等。在所有学生中无一人通过专业机构提供的测评方式了解自己。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知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要学好这堂课首要的是要意识到这堂课的重要性。在调查中发现,84%的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更没有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再次,就业目标不明确,过分依赖父母社会关系。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是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专业,自己对专业的认知不够,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该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

2.2 高职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新生入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有利于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很容易迷茫的阶段,尤其是高职大学生。他们在高中阶段要么成绩不理想,老师和家长对其都不抱太大希望,自己很容易自暴自弃;要么是高考时发挥失常,还深陷在高考失败的阴影中。入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其以前未接触过的,人本能的新鲜感会激发其对未来的设想,通过正确的引导,不仅可以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从长远来看更利于其成才。其次,有利于新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进而提升综合竞争力。在高职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通过专业认知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动力。

3 完善高职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是贯穿着人的一生,它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也是整个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要的一环,因此,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与大学生活、学习同步。

3.1 抓好新生第一课――入学教育

针对上面提到的高职新生复杂的心态和脆弱的心理,高校应认真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并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让新生了解从中学到大学改变的不只是校园,还有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在学习内容方面由以前的语、数、外、数、理、化……变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习方法也由以前单纯的填鸭式变为课堂教学与实践和自学相结合。其次要组织新生深入学习职业教育的内涵、培养特点、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及对口就业范围,这些可以通过专家讲座、辅导员班会、参观、学长介绍等方式让新生认知。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或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自我认知。

3.2 提升高职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开始得较晚,在进入大学前几乎没有涉及,因此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孩子6岁开始,当然,中美教育体制不同,我们不能一刀切地去效仿。但是这为我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在做出专业选择前的高中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必要的。由于高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新生尚无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针对这种状况,高校应该在新生入校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不局限于课堂,要把生涯规划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大学期间,并通过讲座、体验等活动提升高职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水平,进而建立终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3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基本都是在大二或大三才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只有极个别的高校是从大学一年级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很大的差别,就业指导课主要侧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以及求职材料的编写、求职礼仪、面试的相关技巧等,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在知己知彼、确定目标、做好计划及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就业指导是其系统中的一部分。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性、职业性更强,并且其学制是三年。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结合起来,从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就要开设相关课程。

3.4 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有正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的却寥寥无几。大学生职业规划咨询室主要是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指导意见,其咨询主要内容为:自我认知,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特长、能力优势及对人生价值的看法;职业探索:拓宽学生收集职业信息的渠道和技巧;求职技巧:帮助学生完善简历、提高面试的能力和技巧;职业决策:帮助学生面对多种职业选择时,运用理性、科学的方法分析,做出最合适的决策;求职心理调适,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求职中遇到的挫折。大学生职业规划咨询室为大学新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可以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 马俊华.析辅导员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J].管理学家,2011(12).

第3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现状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Status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

ZHA Weida

(Applied Technology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32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ognitiv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 courses on career planning career program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focusing on four points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 course status; higher education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引导高校学生合理安排大学时间,明确阶段奋斗目标,抵达个人期许水平的有效方法,是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专业所学和职业期待,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显重要,如何引导本三层次的学生,克服学习基础薄弱的困难,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正视自己、发现自己、激励自己,树立目标,阶段行进,不断收获,需要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做出更多的调研和实践。

1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设了相关课程,如运行网络平台教育课程模式,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平台中的职业测评、职业解读、生涯规划、名师课程等板块引导学生自我发现与规划思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平台教育模式普及面广,能让学生随时登录平台学习,只要学生完成规定的内容,即可有一些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但其过程中学生缺乏老师的实践与指导,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学生参与的学习质量也参差不齐;如开设能力训练营课程,请企业成功人士、培训师讲座,这种课程通过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思考,提升学生的素养能力,但此类课程针对的大学生群体不广,受讲座场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如开展职业规划赛事课程,通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规划比赛,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帮助学生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和阶段奋斗目标,但因为是比赛,有些学生会为了拿到好名次而虚构未来职业规划,丧失职业规划的初衷。

2 高校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知分析

通过在高校发放517份调研问卷的数据显示,认为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很重要的学生占31.12%,比较重要的占53.82%,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学生占15.06%;何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53.3%的学生认为在大二开设比较合适,46.7%的学生认为大一开设比较合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形式,39.44%的学生期待课程教学应灵活生动,26.12%的学生认为应该突出学生个性,25.81%的学生认为应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类别需求,32.16%的学倾向于职场适应与发展,24.57%的学生倾向于自我管理,19.64%的学生倾向于多元智能与学习策略。

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形式的期待,学生希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开设在大二,因为大一学生处于对未来职业概念的模糊阶段,经历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和体验,学生会逐渐对职业规划有个短期或者长期的理解,在大二开设该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职业规划的意义与方向,也可以更好帮助他们树立职业规划的目标,向梦想前进;学生期待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应摈弃应试传统的授课模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具有特色的职业规划课程,要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的兴趣与憧憬;学生希望在职业规划教学过程中,以培训交流、职业体验、论文形式为检验的手段,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更好的思考、规划与理解,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职业规划的目标;学生期待应在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时候选择灵活性的、扩散思维的课程,开设与自我管理、多元智能、职场适应与发展相关的课程,开设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课程,让学生更好地对职业规划有所了解。对于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期待,学生希望开设有效沟通技巧或公共表达课程,开设有关于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管理、情绪与压力管理的内容,开设有关于积极心态的养成的课程,开设职场高效沟通与人际关系、职场人士的情商管理、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

3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要点

3.1 结合学生特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结合这个时代学生的特点进行,要清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渴求什么。据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但也存在着独立意识、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自我意识强烈等现象,如何让学生在年轻气盛、青春浮躁的时期沉淀下来,思考自己的未来,并为实现理想而逐步前行,需要高校结合学生特点思考课程内容的设置、形式与开发。

3.2 迎合学生期待

调查显示,学生希望在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加强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希望老师能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知晓是非,明晰思路,发现自我;学生希望能通过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宽视野,积累信息,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上课形式丰富化、多彩化,让学生乐于参与,并真正获得思考和提高;学生期待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应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现状,直击就业形势,能有效指导学生及早规划、有效规划。

3.3 课程形式多样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博采众长,创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请专业人士根据不同的专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类讲座,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讲座内容应结合实例介绍和分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可以请已经毕业的优秀的学长学姐返校和学生交流,可以小众交流的形式进行,有助于解答学生对职业的困惑,帮助学生走出职业规划的迷茫;可进行职场情境体验,参与实战演练,加强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积累经验;可以借助网络平台,除常规的职业规划步骤体验之外,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学生优秀的职业规划书,并作阶段跟进,阶段分享,让学生看到优秀案例遵循职业生涯规划,一步步迈向成功的过程,用身边的典型案例激励学生。

3.4 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这是一项从学生进入高校即开始的人才引导教育工程,是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系统工程,而非现在高校非点即面的做法。高校应围绕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职业期待开发课程,从顶层设计到课程模块,从课堂讲解到企业实践,从理论接受到职业体验,从引领入门到过程管理去思考课程的设计与安排;应注重先点后面的结合,要引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概念与作用产生深刻认同和认知,只有吸引学生产生认同感,学生才会有兴趣、有想法去务实地思考自己到底该执行怎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思考自己该如何在大学里仰望星空、埋头奋进;应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团,围绕学校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特色,统筹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程应突破传统的模式,涵盖课堂、校外、企业,从多层面多角度去设计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一路指引,清楚地确定未来目标,清晰地设定职业目标,勤奋地实现阶段收获。

参考文献

[1] 姚远,薛文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计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1).

第4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意见范文

——为每位学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奠基

天津市军粮城中学是东丽区建校最早的学校。2006年被天津市教委批准为天津市历史名校。2012年被天津市教委批准为首批特色高中实验学校。“为每个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基”是军粮城中学的办学理念。让学生走进学校学会做人,探求真知;走出学校自立自强,服务社会,成为合格的劳动者是我们教育的现实和理想追求。2016年高中课程改革拉来开帷幕,根据《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安排指导意见》以及《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我校整合现有资源为学生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引导学生重组学科知识,在各种现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深入进行课程开发,通过活动张扬个性,实现学生独具特色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一、课题研究引领,借鉴优秀案例

我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申请立项,在教研教改的道路上不断迈进。我校以刘佳佳老师为核心的教师团队,申请并立项市级课题——《国际steam/stem教育发展现状比较研究》,以课题的形式推动我校综合实践课程的探索,结合分析国内的发展状况,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现课题已进行中期总结阶段,并开始筹划后期工作安排,探索跨学科综合课程的构建。

二、开设拓展课程,丰富课程资源

为着力建设满足师生主动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基于我校校本课程建设和素质拓展课程开设现状,带领各学科、各学段教师组成学科课程开发团队,开展学科课程开发实践活动,开发适合我校学生发展、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拓展课程,形成我校学科课程建设的丰富资源。我们对课程进行结构性整合,开设德育及生活性课程,兴趣与素质拓展课程、专业与深度学习课程、健体怡情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潜质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要。现开设课程共41个,并编写讲义、教案、制作课件,保证每一堂课开设有规有矩,真正满足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才能展示,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我校为学生创建活动专用教室,如扎染教室、陶塑教室、3D打印、VR教室、数字博物馆、云机房、机器人和无人机专用教室,陆续建立物理、化学创客实验室。学生利用学校资源,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无数令人骄傲的成绩。例如学校无人机操作这些年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天津市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和天津市东丽区青少年无人机大赛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2017年中央电视台对我校无人机课程开展进行了专题采访,对我校利用无人机技术实现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教育这一做法提出了肯定。

三、紧贴高考要求、做好人生规划

在中学阶段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必要的,高考选课、填写志愿可以被看作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高中时代开始做职业生涯规划是最适合的时间,因为高考是人生的第一次职业定位,高中阶段的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有很大关系。我校在2017级高一入学后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编写《军粮城中学高中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建设方案》。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增长见闻

我校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封闭式的军事训练,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德育处和团委组织研学旅行,开展团队活动,在各项活动中,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觉悟,做新时代的中学生。与此同时开展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访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参加社区活动,利用节假日,在社区进行志愿服务。

开展新生入学军训活动,团队教育活动

走进社区进行政策宣传

我校志愿者服务走进困难老人家中

第5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 开设内容 管理运行方式 实践效果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是指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高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复合型人才和实现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自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素质教育正式上升为政府行为,各高校为响应号召开展了大量的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并未形成一个普适性的有效方法模式。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提出在全国部分高校试点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1],要求高校充分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积极探索出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系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模式,实现素质教育方法的革新和突破。本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并在西安某高校中进行了长达5年多持续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构建出了一种系统性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1.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内容框架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是以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系统分析和预测学生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统筹规划和科学安排“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内容,并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体系,以促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的教育新模式。其基本内容可归纳为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开设“素质拓展课目”和建立“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三部分,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内容框架示意图

1.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品性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它能够使大学生对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在大学期间合理选择和安排自己的素质拓展需求,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同时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发挥内在激励作用[2]。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在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内,在有关教师的专业指导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基本具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它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基础。

1.2开设素质拓展科目

素质拓展科目的开设实际是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初步构想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普遍存在的多而散、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规划和管理、规范性不足、综合潜力挖掘不够等诸多问题,将大学“第二课堂”活动概括为“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和“技能培训及其他”等六个方面[3],相应开设的六个课程科目。并针对这六个课程科目的性质、训练作用、训练途径和时间安排等制订规范、详细的教学大纲,以便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的统筹安排。

1.3建立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

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的建立是以六个课程科目及其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参照经济和建设领域中项目管理模式的基本程序[4],通过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申报、项目审定、项目修正等环节,最终形成开放性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参与的六类活动项目总汇。(1)项目申报。学期初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将素质拓展学期计划的重点通知分院素质拓展部,分院素质拓展部结合本单位工作重点和专业培养需要,按照课程科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调研论证,提出本单位素质拓展课程6个科目的学期活动项目规划,并上报学校素质拓展中心;(2)项目审定。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对各分院申报的项目规划进行审核汇总,制定出全校素质拓展活动学期项目库;(3)项目公布。全校素质拓展活动学期项目库报经学校素质拓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向全校学生公布,学生可根据自身素质拓展的实际需要选择参加;(4)项目修正。已列入学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的项目,由于主客观原因发生变更时,须及时上报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并经学校素质拓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查后,予以更改或取消。各环节的操作关系(如图2所示)为:

图2 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形成示意图

2.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管理运行

2.1建立“四级”机构

开设素质拓展课程需要组建学校素质拓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分院素质拓展部、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四级”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并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工作职责,以保证对课程实施全过程的有效操控,具体组织机构如图3所示。

图3“四级”组织机构图

学校素质拓展课程工作指导委员会应由主管校长任组长,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处、基础部、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分院系负责人组成[5],负责研究学校素质拓展课程的指导方针,并适时提出指导意见;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由校团委书记任主任,成员由团委老师、校学生会主席、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长、分院素质拓展部部长组成,负责全校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分院大学生素质拓展部部长由分院团委书记担任,成员由分院团委副书记、年级组长、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学生社团负责人、班级学生代表等组成,负责本单位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的具体组织与实施;班级素质拓展小组组长由辅导员担任,成员由团支书、班长及其他团学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具体负责组织本班级学生积极参加素质拓展活动项目。

2.2实行学分管理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实行学分管理[6],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两个科目分别获得2个以上学分,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他”等4个科目分别获得1个以上学分,总共8个以上学分。各课程科目的学分获得按照学生参与该科目各项活动的累计时间计算,每累计10小时可获得一个学分,对各项活动中的获奖者可根据获奖等次额外附加该科目0.2―0.6个学分,原则上各科目的学分不允许进行相互兑换。

2.3颁发素质拓展合格证书

学生按照规定加素质拓展课程6各科目的活动,毕业前分别累计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后,可经个人申请、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审核、分院大学生素质拓展部认证、学院素质拓展中心审批并颁发素质拓展合格证书。素质拓展合格证书分学期记载了该学生大学期间参加该课程6个科目的各项训练活动及取得的成绩,可为用人单位录用优秀人才提供素质选择的现实考察依据。

2.4实行网络化管理

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组织实施可依托校园网络,建设“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网络管理系统”,制定严格的全程操作工作流程,通过学生自行登录系统填报素质拓展项目,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分院(系)素质拓展部、学院素质拓展中心依次网上管理和认证,毕业前学院素质拓展中心集中为学生打印、颁发素质拓展合格证书的方式,形成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客观透明、科学严谨的网络化管理流程。

3.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实践效果

经过几年来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持续探索与实践,目前取得的成效和成果十分显著。具体体现为:(1)学生思想修养逐步提升,遵纪守法自觉性明显提高,奉献爱心、互帮互助、志愿服务等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受表彰人数逐年增多;(2)校园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活跃有序,各类学生社团迅速发展,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持续高涨,参加市级以上各类比赛活动获奖率大幅提高;(3)学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满意率持续居高,文明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进一步形成。

总之,“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是高校在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加强素质教育要求的背景下,根据高校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学生素质教育运作体系。该课程体系适应于所有高等院校,特别是对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应用型或技能型为目标的高校更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2002:3-25.

[2]张军.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力提升[J].现代企业教育,2011,(3):185-186.

[3]罗亚.素质拓展活动中项目管理的运用实践.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教育教究),2006,(3):72-73.

[4]贾梅.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几点思考.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6):42-44.

[5]李唯.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几点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9):91-92.

第6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意见范文

一、领会“中国梦”内涵,明确“职教中国梦”使命

我们要求广大师生深入学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和当后的重要讲话,着力引导大家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明确职业教育肩负“中国梦”的神圣使命。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不懈奋斗的梦,是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融合汇通的时代愿景。归根到底又是人民的梦,就是要让国人共享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教育来夯实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应当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梦想和教育自觉。要找准职业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的独特位置和重要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两大体系,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积极培养社会欢迎、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让每个人都享有成才的机会,拥有出彩的能量。

二、借力两大载体,推动“中国梦”教育

三月份是大连市教育系统的调研月,也是职教系统的校园文化月。紧紧抓住这两大载体,我们着力推动“中国梦”教育活动。

在调研月活动中,我们深入县区和学校,走进课堂和德育现场,调研问题、给出建议。我们要求战线同志要把工作放到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来谋划,要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推进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组织基层干部和教师座谈,深化对“中国梦”的体认,让弱势群体子弟集中的职业教育,共享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的成果,充分调动职教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作用,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号召落到实处。

在校园文化月活动中,大连市统一部署,要求学校结合专业实际和校园文化传统,围绕“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提炼学校文化精神”“推进国学进校园”“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开展体现“三进”要求和“一校一品”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重点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各学校校园网上普遍开辟“中国梦”专栏,转载的重要讲话和主流媒体对“中国梦”的宣传报道,发表师生感悟和体会文章,全面调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传统宣教手段,同时还注意发挥学生喜闻乐见的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功能,全面开展职业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

三、深入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一是知行结合。根据职教学生特点,要求学校在德育中避免空洞说教,倡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中国梦”主题教育中,各学校大都把专题宣讲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既保持参与热情,又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比如海洋学校开展的“我为实现职业教育中国梦做一件切实可行的事”活动,名称简朴易懂,方式清晰直接,却收到良好的效果;还有轻工业学校、女子职业中专等均在活动中设立圆梦或筑梦等主题,启发思考,注重实践,知行结合,做学同行。

二是把弘扬中国精神与国学进校园联系起来。“国学进校园”是大连市德育特色项目。在开展“中国梦”教育中,大连市把国学颂读、国学校本课程、国学情景剧表演等原有德育载体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国学经典中体会和领悟中华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使活动向纵深推进,我们计划举办大连市“国学进校园”情景剧比赛和“弘扬中国精神”演讲比赛。同时,我们已将中国梦的内容写入即将出台的《大连市中职德育指导意见》,发挥“中国梦”教育在立德树人上的长效作用。

第7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调查;思考

Abstract:Theemploymentideasandpressureofuniversitystudents,therelatedpoliciesandmeasuresofthenation,thepersonnelinstitutionsand

personnel.choosing

standardofemployingunit,theexpansionofuniversityenrollingnewstudentsandtheeducationalsystemscanhaveverybigeffecttotheemploymentofuniversitystudents.Facingthesternsituationofemployment,itneedsthesociety,universitiesanduniversitystudentstoexpandtheirvisionandtopromotethefullemploymentoftheuniversitystudentsthroughbuildinglooseemploymentenvironment,innovatingeducationalandteachingmodel,andimprovingstudents''''competitionofemployment.

Keywords:universitystudent;employment;investigation;Ponder

一、调查的基本概况

1.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时下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困扰社会和高校的一个难题。大学生就业状况,不仅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信号,更是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兴旺发展的信号。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一支强大队伍,近年来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统计,近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以及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需要,直接关系到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这一人才市场供需双方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作用的对比分析,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和客观要素,为高校的教育工作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方向。

2.调查研究的方法

为了尽可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客观要素,我们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收集样本、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我们在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校总共抽取了450个大学生样本,回收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6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1.1%。我们还在长沙、株洲、湘潭等地的相关招聘会上抽取70个用人单位样本,回收问卷57份,有效问卷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8.6%。同时我们还在校园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上对求职应聘的大学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特别留意并记录下求职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态度,以找出矛盾点。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要素主要有: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要素

(1)就业观念。根据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既存在着理念滞后现象,也开始趋向理性务实。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未能对自己的能力和就业环境做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评估,就业期望值较高,在择业时对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过于苛求。如有37.8%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择业去向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10.9%的大学生选择去江浙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很少有人选择县城、乡镇或西部地区。一些毕业生(占被调查学生的31.9%)表示,即使不能在毕业前找到合适的接收单位,也要逗留在这些大城市,成为大城市的“漂流一族”。这个现象背后反映了大学生浓重的“精英情结”。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惊喜地发现,就业难的严峻现实也促使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已不再死盯着大城市、大单位,其他中等城市和西部地区、基层和农村以及民营企业也逐渐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选择趋向。这说明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加实际,也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2)薪资期望。根据调查,薪酬福利仍然是时下大学生选择职业首先考虑的因素之一。调查显示,有35%的学生把薪酬福利排在就业考虑要素的第一位。并且,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薪资期望普遍过高,如有31.9%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应付给他们的薪酬范围为2000~2500元/月,14.8%的大学生认为薪酬范围应为2500~3000元/月。而通过对57家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调查,我们了解到有60%的用人单位给出的薪酬范围为1000~1500元/月,有27%的用人单位定出1000元以下的薪酬。在一些人才招聘会上,甚至出现了不少以月薪500~600元招聘大学生的企业。用人单位给出的薪酬与大学生的心理预期相差甚远,让许多大学毕业生在一些用人单位面前望而却步。

(3)实践经验。掌握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获得了相应文凭的大学毕业生们,原本以为从此可以驰骋职场,结果发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作为选聘人才的必备条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4%的用人单位把“具有相关社会实践经验”排在了影响大学生就业要素的第一位,51%的用人单位一定要求应聘者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一些招聘单位在校园招聘时都会问到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是否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曾经参加过哪些项目工作,在所参加的项目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等等。这就使得初入社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在求职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也表现出更多的无奈。

(4)职业生涯规划。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系统的规划,对于就业准备大多属于“临阵磨枪型";30%以上的大学生不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不到10%的大学生在进大学后甚至在中学时便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初步明确的设计和规划,不到5%的学生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由于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多数大学生出现就业恐慌,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参加人才交流会就像“赶集"一样,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没有目标、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全凭运气碰,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什么挣钱就做什么,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有些大学生不能理智地把握机会,签约快,也容易因后悔而违约,从而导致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不高。(5)面试技巧。根据我们对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以及高校就业办的老师的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面试水平比较低,面试时不知道怎么向用人单位推销、展示自我,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时光会强调自己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的,而不是从学识、才华、为人、品格等方面强调自己的优势,不会有效地与用人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到一种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6)就业力。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比较注重求职者的工作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而这基本上又是大学生最欠缺的素质。因而就导致在现实社会中,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选才难”。一些用人单位对调查者抱怨说:“现在好人才是越来越难找了。”一位企业老总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我们企业并不认为工作经验是最重要的,我们对学业成绩、综合技能也同等看重,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成绩以及相关的能力,未来才具有竞争力。”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力”不足,是造成“就业鸿沟"的主要原因。

(7)个性品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36.4%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有37.8%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质,不重视实干精神,有24.5%的用人单位认为一些大学生缺乏对应聘单位的忠诚度。据我们了解,用人单位接收的大学生在就业一两年时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单位总数的50%,一些单位接收的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大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劳动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也成为部分企业拒绝大学毕业生的理由。

2.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客观要素

(1)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我们在与有关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有63.4%的用人单位基本上没有一个整体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特别是许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在选人、用人方面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不愿意招聘大学生。一些用人单位不重视对招聘人员的就业培训,多数存在着缺什么岗位就找什么人的现象。在调查中发现,有24.8%的用人单位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不重要,有15.4%的用人单位竟然表示不会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培训。长沙某设计公司的老总告诉调查者,像他们这样的小规模单位,根本不愿意承担人才培养过程中消耗的成本。

(2)就业政策。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以帮助和鼓励大学生尽快实现就业,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和措施还是“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一些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如户口、院校、档案、外语、干部身份、用人指标等政策壁垒)仍然存在,阻断了毕业生的平等竞争之路,这也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大学毕业生在访谈中说到这个问题时都面有难色:在择业时真正双选难以实现,某些接收大学生的单位需要进人指标,并通过派遣制度予以保证,如果任何一关出现了问题,都不能够保证顺利实现就业。不少中小型私营企业的负责人也谈到了他们因为没有干部编制,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也不具备保管大学生档案的资格,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的苦衷。

(3)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及社会的需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调查中,有30.4%的学生表示在求职中最让他们感到困扰的是学校就业指导不够。而我们在与一些负责学生分配工作的老师交谈中也得知,目前各高校、院系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是在学生进入大四以后,大多是在“临阵磨枪”,多采取就业形势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方式向毕业生宣讲国家或相关省市的就业政策法规;传授相关的求职技巧和学生就业礼仪;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双选会,向企业、单位推荐学生等。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单一,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结合;没有建立有效的就业渠道和网络。其结果往往造成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脱节,教学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没有一定的职业经验,就业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难度。用人单位在双选会短短的时间里要对成百上千的毕业生进行筛选并找到满意的人选,也是相当困难的。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高校以及社会都必须认真对待。

1.对大学生而言

(1)自觉融入社会,找准自身定位。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正视现实,正确进行社会定位,放弃“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创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门槛,降低求职的心理预期,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营造的宽松的就业环境,投身到就业市场中去。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丰富实践经验。面对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实践工作经验的现实,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诸如“三下乡、科技和教育扶贫、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挂职锻炼、大型企业的商业宣传活动”等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技巧,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3)求真务实地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矛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生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过剩只是表象。因此,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就业力”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

(4)确定职业理想,重视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要想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应当尽量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短期心态,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根据自身的条件及所处的环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寻找自身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2.对高校而言

(1)创新教育和教学模式,提升高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高校管理部门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整大学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实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要顺应知识增长、学术发展的新趋势,开发满足市场和大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并适度、适量地在大学生中开设研究型课程、实践型课程,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要大力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建立一批大学生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大学课堂,为大学生直接讲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人生规划,实施有效的人生发展;还要根据需要,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特别是社会的变化,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双赢的“供需基地",或是通过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开发,调整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提高学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

(2)面向就业市场,加强就业服务,创新就业指导。行之有效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既是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化解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高校有关管理部门应积极地面向就业市场,以发展的理论为指导,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贯穿于大学整个阶段,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新举措,创造一切条件和可能,加强对大学生求职就业技能的培训,将社会各方关于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职业中介等相关的服务引入校园,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拉近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大学生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以促进更多的大学生求职择业。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自己,树立信心积极参与竞争,正确面对就业中的逆境和顺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自信而不自负自傲。另外还要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建立起一套实用而且完善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体系,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获取可靠就业信息辅导、个人资料准备辅导、国家就业政策辅导、面试技巧辅导、手续办理辅导、社会职业适应能力辅导等等,协助指导大学生按照个人的资历条件,综合考虑个人的价值兴趣以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势,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3.对社会而言

(1)加大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实现就业市场体系的高效资源配置。各级政府应当从国家的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力度,把经济增长、人才资源配置和大学生就业三者综合起来,切实推动社会用人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分行业地域,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用人机制,确保社会内在的人才需求尽可能地转化为有效的人才需求。同时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还要相应地配套出台一系列对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指导意见和倾斜政策,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通过发展经济、深化改革、增加就业岗位、广开就业门路,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引导、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健康发育。大学生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改革建设的先锋力量,因此,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一系列具体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指导,尽快出台、落实和进一步完善涉及教育、劳动、人事、户口等事项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和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从政策上消除一些制度性的鸿沟壁垒,为大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切实推动社会用人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疏通大学毕业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不同性质单位就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分行业、地域,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用人机制,确保社会内在的人才需求尽可能地转化为有效的人才需求。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引导支持毕业生多元化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岗位和编制,拓宽大学生下基层的渠道,拓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同时政府应当把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开拓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鼓励、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

(4)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树立科学的用人观。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用人和育人。因此,用人单位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选人、用人等问题上形成战略性思考,养成正确选人、合理择人、科学育人的习惯,使其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保证。

(5)加强与高校和大学毕业生的有效沟通。用人单位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和大学毕业生的有效联系和合作,交流双方供需信息,反馈用人需求给相关专业高校,以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内容,与高校建立长期的人才供需信息交流与合作关系,搭建大学生就业的平台,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郦波.论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6,(4):50.51.

[2]陈劲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校对策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0.103.

[3]张金芬.大学生就业中难解精英情结的原由及对策探析[EB/OL].

[4]赵东.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6,(2):109.110.

第8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就业指导;教学改革;高校

从目前来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小,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我国大学生就业仍然面临着严峻考验。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持续攀升,2008年应届高校毕业生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2010年更是高达630万人。为此,2009年1月7日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严密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必须把其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会议还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具体措施。

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条件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正在不断增强,当前高校普遍开设了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为了提高就业服务,更好地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学,笔者结合当前实际,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初步想法。

一、构建全程、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已不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它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重视就业指导课教学,就应当将教学对象从毕业生向全体学生延伸,将就业指导课内容渗透到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再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划分为不同的单元。

大一就业指导课应当让学生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尤其是引导学生去思考未来想从事的职业,以及向毕业的学长了解就业情况。内容大概包括:就业指导概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社会职业的分类、特点等基本知识,所学专业的前景以及相应职业适应范围。

大二是公共基础课即将结束,准备转入专业学习的阶段。这时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很重要。因此,大二也称为职业定向期,学生应认真考虑将来是否考研、出国或就业。大二就业指导课应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进行系统的职业测评。目前大多数高校均配置了相关的职业测评软件,有的教师也取得了职业生涯规划师的资格,让每个学生都做一下职业测评,虽然有的测评结果并不十分精确,但大部分都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了解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匹配的职业适应范围。

大三全面进入了专业学习时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本专业发展方向。大三就业指导课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课外可以自学或辅修有关课程,着重培养专业技能,抓住实验、实习的机会获取实践经验,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参加创业理论学习,掌握如何自主创业的基本内容,通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大四已经到了求职的冲刺阶段,这个时期就业指导课具有很强的实战性。主要内容包括: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就业观念的调整,就业的程序及相关手续办理,就业信息的获取,面试、笔试的技巧,就业政策和劳动合同法等知识,全面帮助学生为应聘做好准备。这个时期也要引导学生检查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选择好第一份工作。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人才中心开展的大小型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在求职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二、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体验

就业指导课教师应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活动中增强对课程内容的认识,从而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效性。

1.案例教学。每个学校都会有很多成功就业的案例,就业指导课老师要重视收集一些典型案例资料,尤其是近几年毕业生案例,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很强的认同感。比如,对于某些冷门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的专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该专业的学生普遍对就业前景持悲观态度,从而产生“我的专业没有前途,就业指导再好也没用”的想法。对于这种状况,笔者通过收集并掌握近三年来该专业成功就业的十多名学生的简单事迹介绍,并逐一分析其成功的要素,这些鲜活的实例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也激发了其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并提高了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当然除了这些正面的案例,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举出一些反面的案例给学生敲响警钟,如一些学生无视诚信就业,随意毁约,最终付出违约的代价。

2.模拟招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招聘。一般在本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可以安排该教学活动,首先在课堂上讲解前期准备工作,将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司其职。有模拟单位人事主管的,有模拟应聘学生的,有评判打分的。课后由各小组到教室布置场地,一切准备就绪后,便可模拟了。同时有条件的可以将模拟情景用摄像机录制下来以便让当事人回顾整个过程,并从中找到不足。在模拟招聘的过程中,由老师和评判组进行评判打分。评分过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从中找出问题所在。

3.组织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概念应当让学生去体会其涵义,而不是老师在课堂上去反复强调“××的含义是××”。比如在讲到创业教育的时候,对于创业的概念,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尝试阐述什么是创业,教师最后做一个总结归纳;在说明就业和创业的取舍时,着重要强调各自的优缺点,此时,也不要照本宣科,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两组,正方支持就业比创业好,反方支持创业比就业好,进行一次辩论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就业指导课来说非常适合,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教学的效果也达到了。

4.分类指导。就业指导课不适宜搞大报告、大讲座形式,尤其是不适宜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放在一起教学,应分专业、年级小班教学,结合所教专业、年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学。如果在排课的时候能够考虑到相关老师的专业背景,则效果更佳。比如让有机械专业背景的老师上机械专业的就业指导课,则教师在上课时就显得游刃有余,因为他对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从事的行业、岗位、发展前景等均了如指掌。如果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则需要在课前认真调查所任课的班级,了解其专业概况,针对班级具体情况,了解学生们最需要的内容,精心备课,课上让学生们积极讨论,课后和他们多交流多沟通,认真分析他们反馈的信息,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就业

一般来讲,往往安排实践环节的是那些专业课程,教师会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了解生产过程、工艺步骤等,或者安排课程设计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很少会有学校考虑到安排就业指导课的实践环节,似乎觉得不需要。而笔者认为,和专业课相比,实践环节对于就业指导课来讲同样重要。目前,学生在学校课堂、讲座上得到的就业指导,往往过于理论化、书本化。再加上一些就业指导课老师自身求职的经历也不丰富,缺乏实际可操作的内容也在所难免。即使学校有时候请企业家、成功校友来办就业方面的讲座,但是光从企业的角度讲,不一定符合学生的需要。

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安排实践环节能够更快地将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发展。就业指导课的实践环节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1.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大型招聘会、专场招聘会,让他们亲临其境,看看学长们是如何应聘、面试的。让他们在观摩别人求职过程的同时,思考并回顾老师课堂上所讲的相关理论,比如求职的服饰是否符合礼仪要求,言语交流是否得体,求职简历的制作是否简洁明了,面试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回答等。往往在这个环节过后,很多学生都会对就业有一些感悟,除了上述所说的求职技巧外,当学生们看到在某某单位前应聘的毕业生排成长队的时候,也就会对就业的形势有一个客观和清醒的认识。

2.安排与其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相似的实习。和专业课程实习不同的是,就业指导课程的实习侧重让学生体会某个工作岗位,而专业课程的实习侧重于让学生领悟某个专业理论。比如,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去体验一下将来在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是什么感觉,就可以安排其在校内的某些行政部门实习,让学生体会办公室文秘工作的特点、要求。让他了解自身能否适应未来的工作,是否在专业方面还有差距,是否在人际交往上还存在问题,是否对待工作的责任心、事业心还要加强,是否需要调整就业的目标等。当然,其他的专业也都能找到这样的实习机会,这种机会和经验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宝贵的,很多学生直到工作以后才了解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的性质、特点、内容。

3.创业实践。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就业问题日趋突出的今天,党和国家也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意见,而与就业不同的是,创业的难度更大,需要的实践经验也更多。这就需要学校、社会都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和平台能够让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可喜的是,很多省市很多高校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一大批创业园、孵化基地、创业团队涌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我们就业指导教师来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引导相关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要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帮助学生对实际社会需求与商业价值进行判断。当然,首先我们自己要认真研究、加强学习、分析创业计划的可行性、各创业团队的成败得失。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学毕业生将会多一些成为“造饭碗”的人,少一些成为“抢饭碗”的人。

总的来讲,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时应注重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不是仅仅讲解一些求职的技巧而已。要着重向大学生传授竞争择业的意识,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将面临的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让大学生明白就业是自己的事,就业过程中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是自己的素质与综合能力,从而帮助大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及时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及所学专业,正确评价自己,真正树立积极而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第9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意见范文

(一)国内公益创业及其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公益创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上世纪90年代,政府部门、社会福利机构、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在不同程度上承担起了社会公益责任并不断寻求发展。本世纪初公益创业理念传入我国,公益组织、企业精英开始关注公益创业。公益企业在中国应运而生,并开启了第一拨公益创业潮。2006年第一家以解决血友病患者生存和治疗为主的社会企业“剪•爱”剪纸在重庆注册成立,之后一批公益创业项目先后起步。2010年清华大学成功举办“北极光—清华”首届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大赛,湖南大学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大学生公益创业论坛。与此同时,南都公益基金会、LGT公益创投、心苗基金、浩盈创投等一批公益创投项目先后落地,助推公益创业向前发展。2011年24家基金会共同签订《公益与商业合作九大行为准则》,2012年11月《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民发〔2012〕196号)首次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与监督管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对健全领导体制、发展服务载体、加大经费投入等提出了具体意见,为公益创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了《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影响力投资发展报告》,客观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公益创业的发展现状。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面临的紧迫形势。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发展时期,社会问题和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公益创业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模式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公益创业发展浪潮的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日益受到高等院校重视,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股动力。就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而言,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包括社会使命感、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及技术、管理技能等在内的系统教育,更强调创新性、公益性和社会使命感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环境日益多样和复杂,大学生思想的独特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寻找新的载体,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公益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公益创业理念尚待培育、公益公信力比较脆弱、政府购买服务刚刚兴起,社会影响力投资才露尖尖角,资金、人才缺乏,政策法规不完善,理论研究滞后,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内涵尚未界定。公益创业(SocialEntrepreneurship)是个舶来概念,国内研究也仅限于理论探讨层面,实践过程也大多与慈善活动、志愿服务、公益创投以及传统创业有关,关于其实践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大学生如何理解和区分志愿服务、传统创业与公益创业的相似与差异呢?大学生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是两个概念,各成体系,在价值理念、主要特征、发展现状等方面有着显著区别。但两者均具有公益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征,同属公益事业范畴。两者主体均为有公益理想或公益兴趣的大学生。从两者的发展趋势看,无论是公益创业还是志愿服务都需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生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如何迅速、有序发展,如何整合资源、有效持久运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命题。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善于学习而且要求努力实践,不仅具有创业精神而且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仅可以创造物质财富更应该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不仅要实现个人价值而且还能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事实上大学生公益创业既专门针对传统的竞争市场,又拓宽了“市场”的概念,超越了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市场交换价值,嵌入了公益性和社会性。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将传统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与社会利益相结合,社会理想与职业准则相结合,道德规范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拓展了传统创业概念,是对传统创业概念的继承与发展。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兴起与发展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时展的必然。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要依靠青年的力量,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要从大学生教育入手。从需要到满足,再到新的需要新的满足是接受活动的基本模式,这种永无止境的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需要的态度和趋势,使这不仅成为人类活动的原动力,而且也成为推动人类活动的持续动力。但是,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认知心理和目标选择。从1997年算起,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在我国走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各地区、高校实际情况的多样化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这些年,被普遍认可和广泛运用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平台、评价机制尚未形成,创业教育理念滞后、资源匮乏,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所需还有较大的距离。上世纪90年代,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但2011年“郭美美”事件让国人对于公益慈善与商业的结合变得敏感、质疑甚至排斥。公益慈善事业在十字路口徘徊。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制度体系尚未形成。接受美学认为,只有“蕴含着作家独特的发现与创造出使读者有出乎意料之感”的作品,才能使读者兴高采烈,兴趣倍增。这就表明,教育活动只有蕴涵着创造性、新颖性,让学生有出乎意料之感时,才能“超出、校正”学生的“期待视野”,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创业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产生了公益创业新生态,将创业理念延伸至公益慈善领域,拓宽了创业实践范围,丰富了创业精神内涵。但对于一种新的投资理念和模式,需要理论的支持和实证的研究,对于新的市场参与者,还需要系统的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末始,迪斯第一次开设和讲授社会创业课程以来,国外公益创业教育在十余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相继开设了公益创业课程,哈佛大学商学院招收第一批公益创业博士生也已走过九个年头。但是,我国公益创业理念的引入几乎与高校自发探索创业教育在同一时期。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对创业教育的关注,高校试图通过创业教育寻找解决就业问题的良方。但这种“过犹不及”的做法导致创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实用主义的误区。如今,大学生公益创业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同时要兼顾社会利益,不仅要实现个人价值,还有实现社会价值,这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重的问题是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还没有进入人才培养体系,社会缺乏了解,高校比较陌生,师资问题突出,如何探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难题。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定位。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是高校贯彻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针,突破现有教育资源限制,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不仅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路径,还需准确把握高校在公益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公益创业的市场导向性、创新性特征决定了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专业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创业教育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丰富创业知识,增强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用积极而富有创新的方式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二是公益创业的公益性、社会性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公益创业及其教育必须体现公益性,必须以社会责任意识为出发点,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价值,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胸怀天下、关注民生、能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人才。(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物质利益是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变化的经济根源和物质基础,人的行为与利益之间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作为一定历史背景下、从事不同实践活动的大学生本身独立而独特。不同生活阅历、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先天条件和后天习性造成了个体或群体的接受能力。“从中外教育史上来看,教育对象个性特点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以及在智力、思想、道德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始终是客观存在的。任何时代的青年在思想、道德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不如当代青年表现得如此明显。”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就要全面了解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的心理动机,主动满足他们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往往更多地与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有思想进步的需求,有就业创业的需求,有成就理想的需求等等。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应该重视和关注这些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新趋势,行为新变化,遵循和把握行为利益相关规律,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提高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必须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实际上是一个由组织与个人相互作用、持续不断探索均衡关系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职业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职业领域,逐渐明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路径。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现实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结构将发生更大的变化,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内外压力,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必然随之发生变化。“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其前提是正确认识自我,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在选择或接受公益创业之前就应当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自己兴趣的创业方向,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重新认识自我,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做好知识、技能、思想、心理诸方面的准备。同时,注意鼓励或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个持续创新、适应和学习的过程,把创造和维持社会价值作为使命,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感,内化价值观念,培养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