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该如何教育范文

小学生该如何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该如何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该如何教育

第1篇:小学生该如何教育范文

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准确把握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结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同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自觉转变角色,提高教学水平。可新课改推行将近一年了,作为一位一线语文教师,我发现新课改只是改了课本,改了要求,教法上却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回归到旧的套路,究其原因,是没有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借鉴和推广。

前些时候,偶然看到郭思乐教授倡导的生本教学理念及源于西方20世纪上半叶的有效教学理念,觉得这两种教学理念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核心是一致的,可以对新课改有所借鉴。

首先来谈谈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倡导的生本理念。以往的教学规范曾这么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为主线。但真正践行的教师却不多,因为许多教师已经十分熟悉固有的教育体系了,大家都在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指挥棒指向哪里,我们就走向哪里。殊不知,教育走向了死胡同。学生没有主动思维,只有被动接受,这与教育的本质完全背离。可以这么说,我们原来的体系基本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生本教学理念倡导的则是“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再来谈谈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

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不管是生本教学还是有效教学,它们同一的地方都是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活动,重要核心都是关注学生的需求。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助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改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

有了相应的教育理念作支撑,可具体到课堂我们又该如何操作?我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降低知识要求起点

也就是设计教学活动要简单一些,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全体学生都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教师的设计简单明了,学生的活动就更容易开展,从而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做”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学生有能力“多做”。在教学实践中,降低起点其实是营造一种近乎没有教师干预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思考、自由发挥,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如在教学《边城》时,我布置的课前预习是:翠翠到底喜欢谁?翠翠为什么梦里会飞到山顶上去采摘虎耳草?现在的学生对情爱不会陌生,他们会有不同的理解,交流起来自然没有障碍。当然,还应当把握一个原则,即所选择的切入点、所设置的问题,都必须是适合学生的,是他们感兴趣的,也是他们容易完成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精心设计出来的、认为尽善尽美的内容,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甚至学生无法完成。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思考:自己的设计是否真的尊重学生?是否真的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只有不断反思,教与学才会有所进步。

2.注意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新课改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很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个体进行前置性小研究(有目地的预习)后,在小组里畅所欲言,交流各自的思想,分享自己的发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交织,小组学习的理想状态莫过于此,同样也凸显新课改“人文”的特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有目的地编排小组,在编排小组时考虑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是否合得来等多种因素。这样的安排让小组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小团队,好的学生有发展,弱的学生有进步。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每个学生都会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是学困生,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中,其他同学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会让他产生明显的成就感,表达愿望会更强烈,这时只要给他一个平台,给予适当的激励,可能会使其对下一步的学习产生更强烈的渴望,从而走向学习的良性循环。一定要避免习惯性地提问学优生,而对学困生视而不见,那样只会培养课堂上的“贵族”,产生更多课堂的“贫民”。小组间可以互相竞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琵琶行》时提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具体是指谁?这个问题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有的小组说是弟弟,理由很充分;有的小组说是姐妹,也同样有根有据。其实就在这样的争论中,学生的思维和鉴赏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师会发现上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因为课堂里充满了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满溢着学生智慧的美丽,还有许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3.重视对学生的评价与激励

第2篇:小学生该如何教育范文

一、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比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二、发挥教师主导,体现学生主体----使学生多说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说”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精心设计以学生表达为主的教法,设计好抛给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创造学生肯说、敢说、爱说、抢着说的课堂氛围。

2.鼓励大胆说话

课堂上实行说话“五允许”的开放政策,鼓励学生大胆讲话。一是允许说错;二是允许补充;三是允许修正;四是允许质疑;五是允许保留。

3.使用赏识评价

使用赏识评价,激励学生说的欲望,达到使学生多说的目的。

三、抓住数学语言的特点来正确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首先注意数学语言是极其严密的、非常精炼的,有严格的界定和明确的含义的,有的一字之差,意义就不一样了。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讲解的过程中,特别重视语言的准确、严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进行叙述。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不完全一致。有些生活用语,会对正确理解题意造成障碍,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来叙述算理,讲解题目的意义。

其次,数学以严密的逻辑结构作为学科的骨架,违背了逻辑就违背了数学的真缔。因此,训练学生讲解的语言要符合客观的规律性,也就是说,讲话要有根有据、有因有果、有前提有条件,足以反映出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逻辑思维是指含有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数学中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定义、分类、归纳、演绎等等,无不与逻辑思维有关。在学生讲述时,要培养他们遵循这些规律。抓住这些特点来培养学生,会让数学课堂更加精致,更加简炼,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

四、发展数学语言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科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语言的必要性。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主要源泉,同时也是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事实的典范。各种数学符号、数学图形都是数学里的特殊语言,它们的意义、用法或画法在教科书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且有典型的范例。从历史上看,数学符号、图形的引进是数学发展的必要,每个数学符号或图形都有它的优越性。在阅读中可让学生逐步了解这种必要性和优越性,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语言的意义,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数学里的各种特殊措词,其含义和用法,在教科书中也有确切的说明。因此,数学教科书不但是传授知识的教材,而且也是学习数学语言的教科书和工具书。应当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指导学生认真学习书中陈述各种数学事实的方法和措词,逐步养成严谨、规范的表达习惯。

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

五、在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互相转化来培养数学语言

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抓“扩展”与“压缩”的训练,所谓“压缩”就是在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去掉事件的叙述,讲出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再变为文字题叙述出来。例如,我讲一道百分数应用题“三阳去年植树15万棵,今年植树比去年多20%,今年植树多少万棵?”通过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抽象出问题的实质并叙述出来:把去年植树15万棵看作单位“1”,求今年植树多少万棵,也就是求去年植树数的(1+20%)是多少,进而叙述为求15的(1+20%)是多少。所谓“扩展”,即把简单的式子题用不同方式叙述成文字题,把简单的文字题再改编为应用题。如把上题再反过来的中的训练。开始我让学生模仿练习,再逐步让学生自己表述,这样学生不但积极性高,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应用题能力,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第3篇:小学生该如何教育范文

分析:

1. 其父母知识水平有限,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辅导。父母“放任自流”的态度让其对自身没有学习要求。

2. 学习成绩差,自信心明显不足,而且随着知识难度加大,学习上更是形成恶性循环。

3. 性格内向,平时与同学接触少,没有朋友。

4. 为人诚实,从来不说谎。有要求上进的美好愿望。

教育实施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一定有某种方法能唤起他的自信,把这种自信转化为强大的内驱力,并以此为起点,不断帮助他积累自信,挖掘其潜在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意志、理想等。同时,有了转变,父母也能重新认识他,寄希望于他。再在课堂开展“一帮一”活动,利用同桌英语成绩优异的优势,随时在学习上给他以帮助。于是,为了巩固他已有的成绩,笔者利用课余时间给他“吃小灶”,培养他的自信心,维护他的自尊心。在课堂上,经常把一些“开小灶”时讲解过的问题留给他回答,让他在同学们面前找到久违的成就感。刚开始他还没有勇气举手,在鼓励中他慢慢有了表现自己的欲望。在不断的提问中,他受到了加倍的关注,注意力分散的机会少了,后来也可以回答一些需要动脑的小问题了。由此,笔者体会到抓住了课堂,教师的课后辅助就可以减少,他也能学得更快乐了。

总结分析:

(一)教师要有高度的爱心和责任感

学习是一种在非智力因素参与下的活动,它不能强制、不能代替。只能诱发学习主体的内部动因,调动其学习兴趣,使其自愿主动地进行。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首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原先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积累;充分理解由于学习成绩在班里所处的不利位置,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真正做到与学生心理换位;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简化学习内容,调动其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意识,创造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机会。实践是兴趣产生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现自我,表现自我,从而得到满足,获得成就感。教师在对学困生进行指导时,一定要认真研究学习个体,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其进行不同的指导。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制定学习计划

英语学困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计划,通常学得盲目,而且效果甚微。古人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计划就有了学习目标,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适合自身的短期目标,让学生根据不同阶段随时调整目标,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积极主动地学习。

2.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学习成果的基础。做好了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基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布置不同程度的具体学习任务。比如:要求学生自己查生词,摘抄例句,用新词造句,在文中找出长难句型,将文中复杂的句型分析后翻译成中文。

3. 专心听讲

英语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由于自身英语基础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所以在课堂上他们不能做到专心上课,极容易开小差,甚至打瞌睡。课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一个关键环节,所以对于这部分学困生,老师应该首先做到时时关注,要求学生尽量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当堂消化。

4. 勤记笔记

大多数英语学困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都存在着笔记粗糙,“照搬照抄”甚至没有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相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一件是比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因为要做好听课笔记,学生的思想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最起码必须做到注意力集中。教师可通过定期检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课堂笔记,并每次树立榜样予以激励。

5. 及时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部分学生往往没有复习的习惯。对于他们来说,紧紧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节,才能把学过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加以巩固,而不是迅速遗忘。教师在最初可以将“课后及时复习”变成“每日课堂前十分钟及时复习”导向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把这一环节变成“每日课堂十分钟提问”,逐渐将老师的引导地位削弱,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态度。

(三)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尽量做到了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练习,但还是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英语学困生来说,这个问题就显得尤其突出。在指导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英语教材进行实际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学习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归纳指导法

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接触某一语言现象,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情感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归纳,要求他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或共同的东西。如:让学生总结教材中出现的过去分词的用法,通过归纳分析,学生可能会总结出:句中过去分词均作状语,并且可作时间状语、原因状语、条件状语、方式状语、伴随状语等等。这样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过去分词的用法要好得多。

2. 对比指导法

教学中教师除了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外,对一些相似仍又有不同的语言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照比较,弄清它们的区别,加深对语言现象的印象。

3. 互助讨论法

第4篇:小学生该如何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小学生 创造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57-0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对美术课程的性质做出规定,在“前言”部分,《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必须要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增强对大自然、人类社会的热爱之情以及责任感,以此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小学美术教学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诚然,小学美术课程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也可以真正培养起小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应该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创造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经验与体会,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 小学美术教学在培养创造能力方面的优势

首先,从小学美术课程的性质来说。众所周知,美术课程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可感性的特点,透过这些特点,可以深入到思想训练、思维认识、艺术表现和情感体验等范畴。这一切都与创造能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创造能力并不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它需要建立在扎实的艺术语言和绘画技巧基础之上,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艺术语言和绘画技巧,促使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心中所想,心中所感,从而培养起创造能力。

其次,从小学美术教材的特点来说。如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入,小学美术教材已经改变了以往以技法训练为中心的模式,而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贯彻,强调开发智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提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是独具优势的。教师要合理利用美术教材,挖掘出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从小学美术教学的特点来说。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偏重于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课改明确指出,小学美术教学要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开展想象;强调创设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学生在“乐中学”;还强调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使他们大胆创作和表现。从这点来看,小学美术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确实在培养小学生创造力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正视美术课的功能,合理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妥当安排教学,发挥小学美术教学的真正价值。

2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1 调动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小学生天性好动,动手能力强,美术教师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安排教学,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比如有一次上美术设计应用课,我在课前就提前布置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收集日常生活中被丢弃的旧电线、快餐盒、易拉罐、纸盒、蛋壳等,上课时让学生将这些东西带到课堂上,然后鼓励学生将这些废弃的物品做成工艺品,我会让学生思考:现在的塑料污染如此严重,我们应该怎么变废为宝,将手中的这些东西变成有用的工艺品呢?此问题一出,就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潜力,他们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用自己手上的物品做出力所能及的东西。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在无形中被培养起来了。

2.2 鼓励小学生大胆想象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美术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可感性的特征,离不开想象的存在。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艺术构思;没有想象,创造就犹如无根之基;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各种发明出现。所以说,想象是创造的阶梯,是创造的源泉。

小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阳光、河流、草地、树木、花朵,这一切都会使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美术课上,他们会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画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作品,有的甚至千奇百怪,就连教师也无法理解。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不合常规的想法,不能用“异想天开”、“胡思乱想”、“白日做梦”等词汇评价他们,这样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画出自己想画的东西,以此活跃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兴趣。这样一来,教师就成了学生的朋友,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

2.3 开展美术竞赛活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教导学生如何画,如何做,那么必定会使得教学气氛枯燥乏味,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不到发挥。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表现欲望,小学生尤甚,他们迫切想得到教师对自己的表扬,同伴对自己的认可。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表现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创新。

在“圆形物”一课中,我就采用添画比赛的方式让学生积极表现,让学生在一个圆形内添加几笔画,使之成为另外的物象。后来,学生们踊跃表现,画出了许多新物象,有花朵、有娃娃脸、有钟表等。通过这个比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可想而知。当然,比赛不光可以在班级内组织,还可以在班级与班级之间组织,使学生得到向别人学习的机会,还能增强他们的群体意识。

总之,创造能力是美术创作的不竭动力,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不可能立竿见影。我们要合理安排教学,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将学生从狭小的天地中解放出来,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鼓励他们自由想象、大胆创新,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邹小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策略[J].时代教育,2013(12):235.

[2] 于疏影.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2013(5):24.

[3] 潘丽媛.培养创造力是小学美术教学的焦点[J].商,2013(7):301.

第5篇:小学生该如何教育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育;家庭作业;单词

一、追寻英语魅力,体会英语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中国学生的第二语种,无论是在日常的校园学习中,还是在日后的工作中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为什么我国要在小学教育中普及英语的教育?不是因为我国教育要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我国教育部的领导早就洞悉了英语在国际中的重要性,所以提前对我国小学生实行英语教育。目的是让我国学生早一步接触英语,避免日后由于生长发育的问题,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降低造成英语学习的困难。然而,如何才可以使小学生更好更快更容易地吸收英语知识呢?

二、设计兴趣英语作业,增添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的英语教育,光靠课堂上的教学是不足够让学生吸收现有的英语知识的,如何提高课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吸收才是最重要的。由于小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很容易产生兴趣,教育者利用这点对他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教育,给予他们很多知识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可也正因为生长发育的原因,也揭示了另一点,那就是他们还在发育还不成熟,对于事物接受与遗忘的速度是成比例的。如何在学生的这种阶段更好地让他们接受新的事物和知识,一直是教育者头疼的问题。学生课后对知识的吸收就靠老师留的家庭作业了,如何改变家庭作业的内容,让家庭作业不再只是单纯的背英语单词,抄写课文中单一而乏味的内容,让学生对作业也产生兴趣呢?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人的记忆力问题,长时间地重复一项工作会在一段时间对其产生印象。但是这种现象是短暂的,不是终生的。而英语作为对学生受用终生的一项交流工具,它需要学生准确地掌握内容与方法,这种状况下死记硬背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最好的选择了。那如何才可以通过创新家庭作业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呢?本人认为,既然是作业,需要的是学生去“做”,而不是学生为了向老师交差而胡乱完成。那这个作业该如何“做”呢?首先,老师应该与家长沟通,在学生放学后的这段时间里,家长需要抽出一段时间来陪学生完成有关的英语作业。比如,将学生今天学习的单词做成小卡片,家长和学生共同来完成,一个比划一个人猜的游戏,让学生更加深刻生动地理解单词的意思。其次,老师不再留单一的读写和背诵,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单词组成一个小故事,并用简单的英语单词写成一个小日记,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要求每天有一个学生回家通过词典找一个没有学过的单词,第二天上课以故事的形式将这个单词提出,拓宽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这样几种方法下来,学生自然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在快乐中学习英语,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寓娱乐于学习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对于小学生的教育,重在是教,如何简单明确地教授才是最重要的,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生活中发现学习,才是对小学生最好的教育。

总之,不管是什么科目的教育都需要讲究方法,只有正确的方法才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老师讲得放松。让课堂成为知识的海洋,让老师成为乘风破浪的划桨人,让学生成为领略海景的船客,这样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卢少延.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J].新课程学习,2010(2).

[2]刘咏梅.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的类型[J].教育科研论坛,2008(9).

第6篇:小学生该如何教育范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而我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成为附庸,失去了本身发展的优势。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并未理解渗透,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严重匮乏,直接影响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时候他们的思考、行动都带着许多非理性的成分。排除家长和教师的压力,兴趣往往是维系他们持续做某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坚持课外阅读的关键。那么,我们作为教师究竟该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

1.采用成果展示法,激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成果,向老师和同学汇报自己最近又读了哪些书,都知道讲了些什么事。学生都很积极踊跃,不甘示弱。每个学生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了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比如开展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交流会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参与的学生肯定在课下做足了准备,观看的学生也能从中受益,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量。另外,我还让学生轮流值日,在黑板的板报上更新自己所找到的知识,这样每天都有新知识出现,学生就会以好奇的心理去看,去想,去记,从而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3.以赏识的眼光激励学生阅读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激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在班级开展“读书之星”的活动,通过各种方式的评比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更明确地认识到,获取信息已成为阅读的一项重要功能。阅读作为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1.教师要以身示范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我也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撰写读后感。我用自身阅读状况、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影响着学生,带动着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2.把课外阅读和读书笔记相结合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大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大量的写作能促使学生去阅读。课外阅读应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做标记,也可以边阅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这样使课外阅读和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抄写下来,并写下感悟。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3.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一定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抓起

美国巴尔博士说:“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读一些拼音版本的如《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等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类书籍。到了中高年级,就要求学生读一些如中国四大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这样循序渐进,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对语言的组织能力有了一定的训练,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有序、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华夏文明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生该如何教育范文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小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完全,心思比较单纯,如果不顺着他们的想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使性子、发脾气。第二,小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再加上性格活泼好动,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小学生在上课时很难保持注意力集中,学习成绩较差。第三,小学生在看到教师表扬其他学生时,会产生嫉妒、自卑等复杂心理,课堂提问时会因为不会题目产生自厌情绪。第四,小学生缺乏考试经验,在遇到考试时,精神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记忆力变差,将原本熟悉的题目遗忘。第五,小学生的好胜心较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和其他学生有效合作。小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因素。由于父母的疼爱,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宠溺,小学生养成了极大的依赖性,而且即使做了错事也没人指责和纠正,使小学生的心理发生了扭曲,经常为了玩耍而故意搞破坏,做错事。同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也对小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使其产生了错误的思想。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培育人才,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所以学校应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正确辨识是非对错,并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以实现小学生身体和思想上的茁壮成长。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的关系

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看似没有多大联系,可是实际上,小学语文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学科。学校设置的每个学科都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只有学会习文识字,才能正确理解各个学科知识的内涵。而且语文学科中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每篇文章都寄托了作者深刻的情感,是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体会文章内涵,还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课文中包含了各种性格的人物,通过正、反面人物的对比,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记忆,使学生向着正确的行为学习,同时厌恶、排斥错误的行为,对小学生的行为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具体措施

1、挖掘教材,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了大量富有哲理的文章,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文章,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以约束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学习《看电视》时,小学生看到的只是家人都放弃了自己喜欢观看的节目,选择了其他人喜爱的节目,他们会对这种行为感到困惑,因为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言,并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点评和总结:这是因为家人之间存在浓厚的感情,他们都想让别人开心,所以放弃了自己的喜好。不仅是长辈对晚辈存在疼爱,晚辈对长辈同样要敬爱,这样才能组成和谐的一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会改变以往的自私心理,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成为一个心理积极健康的小学生。

2、营造平等的谈话氛围,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小学教师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要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为人处事。小学生对教师有极大的依赖性,会模仿教师的言行,将教师当作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应严格要求自身,给学生留下正直、可靠的印象,使学生乐于向教师倾诉心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性格、习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谈话,深入学生的内心,感知学生的需求。教师要理解、包容学生的缺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弥补学生的性格缺陷,而且要经常用微笑鼓励学生,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使学生树立自信,进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在学习中不断的提升自我,塑造良好的品格。

3、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能够使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心理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心理素质。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走进人物内心小学生天性好玩,喜欢做游戏,而且对角色扮演情有独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例如《小猫钓鱼》、《皇帝的新衣》都是极佳的素材,学生可以在表演过程中走入角色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将自己代入到角色中,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还会不断思考所扮人物的行为是否正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

(2)设置问题,在逐步分析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对于一些消极的心理不知道该如何来避免和排解,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消极心态产生的不良后果,引导他们学会正确排解消极的心态并培育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四、小结

第8篇:小学生该如何教育范文

家长、学校以及社会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日前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体育总局联合发文要求,体育科目今后将进入高考综合评价体系。这意味着,今后体育成绩的好坏可能会影响高考的录取。但是体育课究竟该如何纳入高考呢?这是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国学生体质令人担忧

体育课计划纳入高考的背后是这些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的持续下降。今年秋季北京大学新生军训,多人晕倒。而在很多中小学,上体育课有人晕倒的事情更是层出不穷,在有的中小学,甚至在升国旗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也会有人晕倒。

“我国学生体质的下降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李相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统计资料也印证了很多人的担忧。我国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表明,从1985年开始,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呈现持续下滑趋势。虽然到2010年多项抽检数据首次止跌,但大学生人群的身体素质仍旧延续下滑的趋势;中小学生营养过剩情况普遍,超重和肥胖比例城乡都在持续增加。

李相如说,中国学生的体质状况如果不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时间长了,就会给我国的国民健康及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体育课究竟该如何进入高考?

李相如建议将体育课纳入高考,这是扭转我国学生体质状况每况愈下的一种积极信号。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中小学师生群体中,对于体育课纳入高考的政策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一些身体素质好、热爱体育的学生对此抱有了热烈欢迎的态度,但是一些身体素质不好、不爱运动的人则是到处抱怨。虽然一些老师在记者的采访中对体育课纳入高考也都予以了支持,但是也有人担心,在我国依旧还是应试教育、高考分数依旧决定一切的背景下,要让体育纳入高考真正起到引导学生锻炼身体的作用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同时,还有人担心体育课纳入高考后,如何保证公平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在现实中,有些学生虽然身体很好,但就是跳不高、跑不快;还有些学生天生体质较差,体弱多病。这些都不是他们的错,如果因此影响他们上高中、上大学,显然有失公平与合理。还有残疾考生,如果先天或后天的生理缺陷导致他们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否涉嫌对残疾考生的歧视? 另外,究竟该如何避免学生考体育“临时抱佛脚”,而是确实对他们的身体锻炼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呢?体育课纳入高考后,如何进行考试制度和成绩的设定显得至关重要。

李相如说,体育课纳入高考不能单纯以一次高考的成绩作为考核的依据,这样会造成一些人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起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

李相如建议,体育课纳入高考必须要和平时的考核结合起来,而平时的考核应该有三个维度:其一,平时每个学生的体育课都要进行记录,对其出勤缺勤情况应该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其二,班上组织的一些课外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都有哪些学生参加,应该有所记载;其三,平时学生的体育成绩达标情况应该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这些平时的考核应该占到体育高考成绩60%的比重,另外加上体育高考时测试成绩40%的比重,就可以综合得出高考体育的成绩。”李相如表示,体育高考进行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可以引导学生平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当然,在体育高考的测试部分,每个学生可以选择自己专长进行测试。这就要求每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至少要掌握一门自己比较擅长的运动技能。”李相如说。

警惕成为应试教育的另一个翻版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谢琼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体育课纳入高考并没有多大的必要,这种方式让体育教育依旧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另外纳入高考以后,其不仅容易被弄虚作假,又会额外增加学生的一些负担。

“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关键要在体育之外下工夫。如果我国学生不再一切为了考试的分数而努力,平时他们的学习负担也不再那么繁重,各个学校都有完善的体育设施,学校的体育课不是经常被挤占,那么学生们自然会有更多兴趣、时间和机会参加体育锻炼。”谢琼桓说这些问题不解决,单凭体育课纳入高考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不过李相如表示,体育课纳入高考主要是一种好的导向作用,它主要是引导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政策方面而言,其还是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

为了避免体育高考造假的泛滥,李相如建议,在最开始的制度设计时就应该有比较周到的安排,体育成绩作假必须和高考作弊一样对待。

第9篇:小学生该如何教育范文

关键词: 小学问题学生 成因 解决对策

所谓问题学生,其实是指在正常生理状况之下,在接受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产生不良行为和不正确思想的学生。因此,问题学生指那些拥有不正确思想行为的学生,并不是指智力落后的学生。虽然问题学生在班级中的数量是极少的,但是他们潜在的危害性却是很大的,不仅会威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会对其他学生的生命安全、学习环境产生不好影响,甚至将来对社会也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因此,问题学生是需要教师和学校高度重视的,如何教育和转变问题学生,使其拥有美好的未来,是对社会有着极大影响的课题,广大教育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将问题学生引到正途上。小学问题学生是如何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对待问题学生呢?下文将就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造成小学问题学生的主观原因

1.小学生自身性格的原因。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学生本身性格缺点逐渐显露出来,如性格中的任性、自私自利、傲慢、执拗等会使学生只顾自己的利益,做事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为他人考虑,无视别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从而造成性格的扭曲。

2.学生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而言较差,因此学校和家长的约束会相对比较严格,加上有些学生受家庭经济情况的束缚,使这些学生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会去别的地方寻求解决自身需求的方法,导致最后因为自身不断增长的欲望误入歧途,被社会中的不良思想侵害。

3.小学生道德意志相对薄弱。小学生在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去社会上寻求解决自身需求的办法,而小学生自身道德意识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很容易被物质诱惑,在自身欲望不断驱使之下,最后做出违背道德、法律和侵犯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事情。

4.小学生道德观念缺失。因为学校学生来源地域有所不同,非常容易拉帮结伙,加上小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知还不成熟,自制力相对较差,容易意气用事,把打架斗殴、违反纪律,做与正常学生相反的事情视为帅气、勇敢、具有江湖义气的英雄之举,把那些同样拥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视为江湖兄弟,从而走上歧途。

二、造成小学问题学生的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研究表明,从家庭背景角度研究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很多小学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家长管教的失职,小学生的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对待孩子处在两个极端,一种过分溺爱,一种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容易造成学生骄奢成性、骄傲自大、自私自利,造成性格缺失。家长对孩子过分严苛,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容易造成逆反心理,从而容易误入歧途。同时,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不得当言行,如满口脏话、言行粗鲁等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染上同样的恶习。另外,家长由于工作原因对孩子疏于管教,导致小学生养成自由散漫等坏习惯,这些都是造成小学问题学生的原因。

2.学校方面的原因。有的学校以“应试教育”为教学观念,高强度地教学,使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作业超负荷,考试次数过于频繁,教学管理过于严厉,从而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同时,有些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方式欠妥当,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忽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社会方面的原因。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充斥在社会各个角落,这些对自制力差的小学生来说是巨大的漩涡。同时,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影像和书籍依旧存在,这些影像和书籍会侵蚀小学生的身心,致使他们堕落。另外,社会中的小混混和不良人群会给小学生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三、小学问题学生的对策

1.教师要了解小学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只有先找到“病根”,才好对症下药。小学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动机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在教育和转变问题学生的时候要先逐个了解导致问题学生的原因,可以采取与问题学生谈话的方式或者对他们周边的人进行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解。

2.教师要帮助问题学生消除错误认知。小学问题学生往往以自己那套错误的思维理解道德准则,从而使自身道德行为产生扭曲。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的道德认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为他们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使他们的思想发生转变。

3.教师要帮助问题学生消除情绪的干扰。教师在教育小学问题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不能用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教师要保持头脑冷静,仔细地分析,耐心地开导,最终找到最佳切入点。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时候既不能一直抓着学生的问题不放,又不能轻易原谅他们,要不断深入透彻地了解他们不良行为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总而言之,小学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需要广大教育者高度重视。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