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

赞美长江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赞美长江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赞美长江的诗句

第1篇: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东岳泰山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杜甫的《望岳》没有出现一个"望"字,却句句都是望着东岳而写。乍一望见泰山,诗人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只是揣摹、惊叹、仰慕"岱宗夫如何?"。跟随着诗人的眼睛,我们望见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仔细观望,只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让人心胸荡漾。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豪气干云,成为流芳千古的传诵佳句。试着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个有着雄伟气魄、远大志向、崇高理想、开阔胸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人,望见了这样雄伟壮丽的东岳,难道不会有登岳的意愿吗?若能登上山顶俯视一切,该是何等的气概。因为《望岳》,所以一生必要去一回泰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热爱自然、喜欢交游,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一方面写出了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绚烂的阳春三月,友人要远行繁华的扬州,对于诗人来说,这是一次愉快的送行,站在黄鹤楼边,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在浩淼的长江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处,诗人的心也跟着飞翔,胸中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更是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总之,黄鹤楼因为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传西汉时西域的和田美玉,都要经过玉门关才能进入中原,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所以玉门关在我的心目中一直就很神秘。在王之涣的诗句里,玉门关既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也是"一片孤城万仞山",一面是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另一面是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撇去玉门关国防重镇的地理位置,那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以及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却有着摄人心魄的美丽。这是一幅用纯净的蓝天、洁白的云朵、葱郁的绿草、以及荒凉的戈壁所组成的神奇画卷,令人心驰。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再也没有哪句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能比得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艳抹总相宜。"了。在诗人的笔下,晴日的西湖水波荡漾,泛着粼粼波光,一幅休闲怡人的景象。忽然而至的雨,却把西湖周围的群山笼罩在烟雾中,迷迷蒙蒙,若有若无,更是显得空灵。诗人喜欢西湖,所以才给了西湖很高的赞誉,把西湖比做了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使得西湖在人们的心目中更加传神。这样的比喻奇妙又贴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不论西湖是晴姿还是雨态,都如那风姿绰约、婀娜多姿的西施一般美丽无比,所以出行的计划里,也必须有西湖两个字。

三峡歌

宋・陆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第2篇: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

1.听读,创设氛围,初步感知。学习一首新诗时,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因此,创设良好的教诗氛围是诗歌教学的前提。教师可根据诗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听读方法,引导学生感知新诗,如播放影片、歌曲,听录音范读等都是很好的“导入”方法,这让学生在新课伊始就能初步感受到诗的整体感情基调。例如,学习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就可以先安排学生观看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段,并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长江的诗、词、歌、文、图、音像等资料,课上交流,使学意的理解,修改前面所划分的节奏。因为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在诗中的体现。因此,把握好诗的节奏,便是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只要明确了本诗的节奏,就容易读出诗情。指名读后,大家一起讨论:为何重读在这个词里而不在生对长江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就能初步感受到诗的感情基调,初步感知新诗的内容。

2.自由读,个性感悟,体验情感。学生对诗的内容、基调有了大概了解后,让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划分的节奏朗读,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结合对诗那个词中?为何停顿应划分到此?这样读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了诗人的感情,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因此,不必强求一致。

3.大声诵读,抒感,完成审美创造。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已对诗歌有了完整粗浅的把握,多少有了些共鸣,这时再要求学生大声地读,读出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自己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读出自己的理想追求,实现审美再创造。学生通过反复自读,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能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二、品悟新诗,走近诗人,让学生乐说

1.“悟”是感悟诗歌。感悟诗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特点——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产生障碍。诗歌“往往是跳跃式的,要由读者凭想象去联系起来。”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领悟新诗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反复感悟琢磨,激发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发挥,通过想象领悟新诗形象,猜测新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走进新诗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2.“品”是领悟诗歌的神韵,品味语言。诗歌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品”,在“品”中去发现、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发挥,从而领悟到诗歌的神韵,领悟到诗歌的美。“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师可示范性地讲一些精妙的语句,让学生学会“品”的方法;更要让学生自己去“品”,以提升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3.“述”是强化形象描述,感受诗的形象。“述”要贯穿于新诗学习的整个阶段。教师在“述”的指导上,可以是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更应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要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地展示诗的情境。对学生的“述”,教师应教给方法,如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叙述入手,抓住具体的形象,用语言描述出来;再如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头脑中那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来。

三、仿写新诗,彰显个性,教学生会写

1.从仿写入手,让诗心在个性中跃动。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新诗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升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想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新诗《四季的脚步》第一段“春天的脚步”时,先指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指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再次指导学生仿写“春天的脚步”片段,抒发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朗诵自己仿写的诗歌,他们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仿写出了不同的诗句,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而后,我又指导学生把仿写的句子整理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

2.教学生创作诗,让诗心在笔尖流动。学生学会了仿写并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学新诗的真正目的,学习新诗真正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环境里熏陶诗情、发展诗思、积淀诗语,从而亲近母语,乐于创作。再如,我在教完学生仿写“春天的脚步”这一段后,便让学生仿写“夏”“秋”“冬”的诗句,此时的指导由扶到放,学生写出不少富有童趣的诗。例如:冬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北风唱起了歌儿/呼呼,呼呼/大地披上白色的外套……

第3篇: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

典 型 例 题

(2011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 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问题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错 答 列 举

错例一 这一联写渭北春天来临,树木欣欣向荣,江东日暮时分,白云自由飘荡,形象地表达了对李白诗歌的赞美之情。其中用了比喻手法,把李白诗歌比做“春天树”和“日暮云”,突出了“清新”“俊逸”的特点。

错例二 诗人眼看渭北冬去春来,树又变绿了,于是遥望李白所在的江东,想见那里日暮时云儿四处飘散的情景: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友人离散的感慨。诗句中用了象征手法,“树”和“云”都有象征意义。

错例三 春天一到,杜甫看到渭北原野上的树一片青葱;江东日暮,李白还在夕阳映照的云下吟唱友谊:此情此景含蓄地表达了时光流逝却不能冲淡友情的思想。诗人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巧妙而又意蕴深长。

错 因 分 析

例一在想象“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所写的情景时,完全没有考虑到诗后对“渭北、江东”的注释,而又错误地联系了上一联的内容。因此,在其想象的画面中没有出现杜甫和李白的影子,却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对李白诗歌“清新”“俊逸”风格的形象描述,甚至误认为“春天树”和“日暮云”是两个比喻。

错例二对诗句所描写的画面进行想象时,确实注意了“渭北、江东”的注释,可是在想象过程中又只侧重于景物,而忽视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想象,所以在领会这一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时,竟然毫无根据地臆想出“树”和“云”的象征意义,从而导致了答案的明显偏差。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说到底还是想象不合“度”。

错例三在想象两幅画面时,已经分别把杜甫和李白放在重要位置,甚至无中生有地想象出李白在“吟唱友谊”。然而,不足的是没能结合诗题“春日忆李白”和最后一联,来对人物心理作出合乎情理的想象,以致于无法正确把握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于是便产生了“时光流逝却不能冲淡友情”这一牵强附会的说法。

正 确 答 案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答 案 解 析

从注释看,“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应是分别写杜甫和李白所在之地的景象,而诗题“春日忆李白”已经点明全诗思念友人的主旨,由此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渭北春天的树旁,杜甫思念着远在江东的李白;而江东日暮的云下,李白也在思念着杜甫。深沉的思念之情,通过这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得格外鲜明而深刻。

解 题 思 路

解答这一道题必须充分运用想象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描写了两幅画面,解题的第一步是想象画面中的情景。诗句极为凝练,只用了“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这六个词语,由此而展开的想象,有着非常广阔的自由空间,几乎可以从心所欲。那么,如何把握想象的“度”呢?首先,应注意诗后对“渭北、江东”的注释,这一注释提示:在想象时,“渭北”的画面中应活动着杜甫的身影,而“江东”的画面中应出现李白的形象。然后,应进一步想象画面中杜甫和李白的心理活动,至于想象的“度”,由诗题“春日忆李白”即可得到重要提示;而诗中对李白诗歌及才能的高度赞美,以及渴望重聚并把酒论诗的希望,则一再提示了想象的“度”。通过合“度”的想象,理解了诗中人物的心理,第二步才可考虑这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以及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矫 正 方 案

1. 基于文本,杜绝无中生有。

在解读古诗的过程中,文本是一切想象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脱离了文本的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不仅对理解诗意没有什么帮助,而且会导致严重的误读。因此,解答古诗鉴赏题时,应杜绝那种脱离文本的无中生有的想象。比如例题中,想象第二幅画面所依据的文本是“江东”“日暮”“云”这三个词语,想象中出现的应是江东地区日暮时的一般景象,其中最突出的意象是“云”,以及云下的李白。除此之外,不必特意在想象中增添其他物象或情节了。而错例三中说李白在“吟唱友谊”,则纯属无中生有。

2. 合乎语境,防止节外生枝。

通过想象来解读诗句,还要注意合乎语境,就是要结合诗句前后的内容来作合理的想象,从而深刻地领会诗意,并防止在想象中节外生枝,臆想出诗句中本不存在的东西。比如错例二中,说“树”和“云”都有象征意义,认为渭北春来树又变绿象征了“时光飞逝”,而江东日暮云儿飘散象征了“友人离散”,这是没有考虑语境而臆造的所谓象征。本诗前半部分赞美李白的诗歌及才能,末尾则表达跟李白重聚并把酒论诗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怎能节外生枝地想象出“对时光飞逝、友人离散的感慨”呢?

3. 顺应主旨,避免牵强附会。

对于古诗中情感内容的想象,通常要顺应全诗的主旨;主旨引导着想象,同时也限定了想象的“度”;一旦想象超出了这个“度”,就难免会牵强附会。比如例题中要想象杜甫和李白的心理活动,就先得明确全诗的主旨,即诗题中的“忆李白”。“忆”是怀想、思念的意思,于是很容易就想象出杜甫在渭北春天的树旁,正苦苦思念着李白,而在他的想象中,远在江东的李白也思念着自己。这样的想象顺应了全诗思念友人的主旨,因而是合“度”的。只有以合“度”的想象为基础,才能避免那种牵强附会的说法。

鱼跳龙门往上游。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 诗人“不眠”的原因有哪些?这首作于除夕之夜的诗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山 店

卢 纶

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注】 松火:点燃松树枝用以照明的松明火。

2. 这首诗句句写景状物,从中也可体会到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听角思归

顾 况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3.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抒写思归之情的诗,其中是如何生动、曲折地表达情感的?

(上接第17页)

用法

词类活用

易错题型

例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解析 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作动词,译为“新修”;“更”是动词,译为“重新”,“题”也是动词,译为“命名或题名”。

翻译 我为你新修这座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易错之处 “新”等词性的活用没落实,还按现代汉语词性翻译。

方法指津

理解词性活用,最可靠的方法还是做语法分析和语境推断。

答题要点归纳

1.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分析该句中的“穷”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应译为“使……穷困”。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贤”为意动用法,以之为贤,认为他贤良。翻译:(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3. 名词用作动词。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分析该句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翻译时应译为“闻名”。

4. 名词用作状语。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第4篇: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

1.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

3.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州,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诚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宜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塞忠谏之路也。

5.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

6.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

7.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竭我盈,故克之。

8.诸生学于太学,县官______________,父母_______,无冻馁之患矣。

9_______,恨别鸟惊心。

10.参差荇菜,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

11.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_______,_______。

12.蒹葭苍苍,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16.______________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则忧其君。

17.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

18.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0.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2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为,______________。

24・――,带月荷锄归。

二、根据要求默写。

25.曾巩的《墨池记》一文,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6.《木兰诗》中写木兰为出征做紧张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27.在曹操的《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8.写出《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9.曹操的《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请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五柳先生传》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作者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3.《岳阳楼记》总写在岳阳楼上所看到的雄伟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4.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并为天下百姓发出了强烈的呼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李贺的一生怀才不遇,但仍思弃文习武,为国立功。在他的《南园》一诗中,流露出他崇武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温庭筠的词《梦江南》绮丽清新,描摹出江南女儿的相思之梦。其中表达女主人公深切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陶渊明的《饮酒》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李清照的《醉花阴》抒发了离别的极度悲苦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君子于役》中描绘乡村晚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0.《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李白的《行路难》中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著追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运用所学的诗文填充。

43.当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发现每一个封建王朝,无论它是兴盛还是衰落,享受荣华富贵的永远是帝王将相,而普通老百姓却受苦受难,饱尝人间辛酸,对此,我们很容易想起张养浩写的两句散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青年朋友们,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把它当成是对我们意志的磨炼,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炼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45.在我们的人生路途中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我们不妨用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借“鱼”和“熊掌”所作的巧妙比喻来指导自己,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46.如果你想赞美一个人的优秀品格,可

以用《爱莲说》中的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要求列举。

47.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山的诗句,请写出两个有关“山”的诗句。________。48.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鸟的诗句,请写出两个有关“鸟”的诗句。

49.《论语》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优良的学习方法,请列举几例出来。

附参考答案:

一、1.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2。直挂云帆济沧海

3.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4.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5.欲上青天揽明月

6.似曾相识燕归采

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日有廪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

9.感时花溅泪

10.左右采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11.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缃绮为下裙,紫绮 为上襦

12.白露为霜道阻且长

1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4.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5.会当凌绝顶

16.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17.弓如霹雳弦惊赢得生前身后名

18.瀚海阑干百丈冰

19.剪不断,理还乱

20.清风半夜鸣蝉

21.两山排闼送青来

22.潮平两岸阔

23.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

24.晨兴理荒秽

二、25.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6.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 买长鞭

27.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 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8.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 阴,气象万千

3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5.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36.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 洲

3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8.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9.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斗下括

40.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41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三、4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四、4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48.于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第5篇: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们浏览武汉市最著名的名胜,千古名楼--黄鹤楼,黄鹤楼坐落在武汉市武昌的黄鹄山上,它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腾王阁一道并称为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且以其历史之悠久,楼姿之雄伟而居三楼之首,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誉。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屡毁屡建,不绝于世。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黄鹤楼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胜建筑,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自从清同治十年黄鹤楼被毁后,人们一直盼望黄鹤楼重建江城,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改革开放后,黄鹤楼才又重现江城,这反映了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今天我们参观的黄鹤楼是以清代黄鹤楼为蓝本,于1981年动工修建,1984年建成的,距离最后一座黄鹤楼被毁时间整整一百年。

我们知道,大自然中的鹤有很多种类,有灰鹤、白鹤、丹顶鹤、黑颈鹤,但没有黄鹤,那么武汉的老百姓为什么要给自己家乡的标志性建筑取名为黄鹤楼呢?这个美丽的名称来自于一个“卖酒遇仙”的神话传说。

很久以前,有个姓辛的人在黄鹄山头卖酒度日,一天,有个衣衫褴褛的老道蹒跚而来,向他讨酒喝,辛氏的生意虽本小利微,但为人忠厚善良,乐善好施,他见老道非常可怜,就慷慨答应了, 以后,老道每日必来,辛氏则有求必应,这样过了一年多。有一天,老道突然来向辛氏告别,为感激辛氏,老道为他的酒店的画了一只鹤作纪念,老道对辛氏说:“只要你拍手相招,黄鹤便会下来跳舞,为酒客助兴。”说完后老道就不见了。辛氏拍手一试, 黄鹤果然一跃而下,跳起舞来。消息传开后,吸引了远近的游人都来看黄鹤起舞,从此酒店生意兴隆,辛氏因此发了财。十年后的一天,老道又出现在辛氏的酒店,他取下随身携带的铁笛,对着墙上的黄鹤吹起一只奇妙的曲调, 黄鹤闻声而下,载着老道飞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辛氏为了纪念老道和仙鹤,于是将自己多年积攒的钱拿出来,在酒店旁盖起了一座高楼,起名黄鹤楼。千百年来,这个故事在我国广为传播,成为黄鹤楼因仙得名最有影响的传说。

但是经过考证,黄鹤楼因山得名的真实性最大。黄鹤楼所在的蛇山,是由东西排列而首尾相连的七座山组成,全长二千余米,因其形同伏蛇,故名蛇山,黄鹤楼建在黄鹄山顶,在古汉语中,鹄鹤二字同音,故又名黄鹤山,黄鹤山上的楼阁,当然就叫黄鹤楼了,但是人们更愿意接受因仙得名的传说。

中国有很多的名山大川,都有极其美丽的民间传说,但不一定有黄鹤楼那样有名,黄鹤楼可以说和中国的长城,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一样蜚声海内外。这是为什么呢?除卖酒遇仙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代诗人充分它的赞美和歌颂,黄鹤楼建成后,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前来吟诗作赋,正是由于他们的诗,使黄鹤楼名传四方。在众多描写黄鹤楼的诗中,最有名的要数崔颢的《登黄鹤楼》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好,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黄鹤楼,重建的黄鹤楼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离开故址,建在蛇山西端的高观山西坡上,离江边约一千米。黄鹤楼建筑群是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组成。黄鹤楼为五层,高51米,外形类方正,四望如一。楼为钢筋混泥土仿木结构,72根大柱拔地而起,60个翘角层层凌空,像黄鹤飞翔,每个翘角上的风铃在四面来风的吹拂下发出浑圆深沉的音响。

现在我们到了黄鹤楼一楼大厅。迎面我们看到一幅高9米,宽6米的“白云黄鹤图”,画面上黄鹤楼居中耸立,上方一仙者骑者黄鹤,吹着玉笛,似离似归,下方人们载歌载舞,似在欢送似在迎接仙者骑着黄鹤归来,整幅画面洋溢着浪漫神奇的气氛。画两侧柱子上挂着清末重臣张之洞的一副名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大厅正中有一巨幅红木雕屏,上刻历史黄鹤楼造型,技艺精湛,古色古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这里是黄鹤楼二楼大厅,二楼有两幅瓷嵌壁画,孙权筑城和周瑜设宴,孙权筑城以古朴的笔触再现了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孙权筑城和始建黄鹤楼的历史场面。周瑜设宴记录了传说中周瑜设宴困刘备于楼上以索回荆洲的故事。两幅壁画之间是唐代阎伯理所写的黄鹤楼记,厅正中是唐宋元明清和现代六个时期的黄鹤楼模型。

现在到了第三楼。三楼是组画“人文荟萃”,它是三幅连成的长卷绣像画,将唐宋两个时期最著名的诗人组织在一起。人物塑造尽量写实,每个人像旁注有其姓名和与黄鹤楼有关的诗句,反映了黄鹤楼是人文荟萃之地。

这里是黄鹤楼四楼大厅,四楼是专门陈列悬挂当代书画家浏览黄鹤楼的即兴作品。居中挂的厅匾取李白诗句“长江万里情”五字,以激发游人的创作情思,匾下是一幅以清代黄鹤楼为实景的巨幅挂毯。

第6篇: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

杜甫眼中鲤鱼的超凡习性,从先圣孔子处可以得到某种佐证,他将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但在后世学者之中存在争论,一种观点称,如果鲤鱼真是具有神性,比起在收网之际跃起脱险,何不当初使自己避免处于网中?批评他们的人说,这是脱离世事的空谈,显示了心灵的麻木不仁。

实际上,从敬畏还是从实用出发,来看待一条鱼的习性,二者从远古一直并行不悖。在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之外,还有学术典籍《说文》中“大者可化为龙”的注释。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宫词中描写了“鱼龙戏”的场景。严肃的学者颜师古则讲了一个有关“鱼龙”新奇的故事,说它在殿前腾跃戏水,先是化为比目鱼,又化为黄龙。而想象与赞美,不妨碍取之为盘中美餐。“侍女金盘脍鲤鱼”。同样是唐代诗人宣扬的奢华生活情景。“登龙门”的抱负之外。世俗理想同样具有吸引力,二者尚无分裂。

这样的互通容纳了富有人情味的想象。汉代的一位无名妇女思念她戌守边关的丈夫,梦见客人从远方来,捎给她两条鲤鱼,她在烹调时发现鱼吐里藏着丈夫的书信,告诉她要吃得好些,并且一直相爱。从此鲤鱼成为书信的代名词,李商隐在他回复疏远了的好友令狐的书信时,用了这样一个委婉的典故来试图挽回从前的情谊。在他这里。鲤鱼除了夫妻之情、朋友之谊。还是爱情的信使,当情人在清冷的早晨作别,他乘坐一条鲤鱼离去,这是情人能够使用的最浪漫、自由的交通工具了。

随着地理变迁,文明发达,对“鲤鱼跳龙门”的敬畏之情,不免渐渐散去,让位于口腹之欲。随着现代渔船作业的进步,鲤鱼的跳跃能力已经不能为它带来自由。更主要的则是栖息环境的消失。根据科学研究,鲤鱼喜爱浪花、瀑布、风声、活水的生存环境。自然的江河环境消失后。鲤鱼渐渐只能在人工的池塘中生存,它的肥美肉质而非跳跃天性,构成了与人类的关联。一则新闻说,由于在本土赤鲤几近灭绝,在美洲泛滥的亚洲鲤可以返销中国消费市场,生物入侵的危机转化为商机。

如同在老杜目睹的那张升起的大网中,中国鲤鱼的命运只是同类命运的缩影。三峡大坝和金沙江系列水坝上马之际,长江回游鱼类面临不归路。眼下重庆小南海电站的立项,使得先前鱼类保护区的规划流于伪善。与此同时。在各江河支流上爆炸式增长的引水式小水电,则使环保人士先前的反坝行动显得奢侈。

作家安妮宝贝最近的一部爱情小说,借用李商隐情人乘鲤而去的诗句为标题,承诺着缠绵悱恻的情节。但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再能理解和引用这样的诗句。

第7篇: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错误”;《孔子圣迹图》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0页有一道“活动与探究”题,要求学生观察《孔子圣迹图》的一部分,找出图中的错误。该图展示的是孔子讲学的一个场景,图中明显的错误有:①孔子生活时期没有纸,因此不可能出现书籍;②图中的家具是明代的;③孔子的发髻不对;④孔子不应坐在椅子上。但是有些购买了参考书的学生还会提出另外一条错误,就是后面的植物不对,有的说那是南方的树,有的说那是产于荆楚一带的湘竹,总之不应出现在孔子生活的北方。

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对于该题给出的参考答案中确有一条“图中的树是南方的,而孔子是北方人,所以不对”。由于该图是教材编写者重新绘画并着色且是缩放的,所以并不能看出这植物到底是什么。找到清晰的大图之后仔细辨认,确是竹子无疑。至于是不是湘竹,则无法确认。那么,孔子生活的范围真的没有竹子吗?还是人教版的教参给的答案错了呢?

《孔子圣迹图》的作者为清代画家焦秉贞,山东济宁人,其生活范围应与孔子的相似,如果没有见过竹子又怎么会在图上画竹子呢?焦彬贞是汤若望的徒弟,画法深受西洋风格影响,因此他的作品是比较写实和生活化的,有点类似今天的写生,绘画须有参照物。更何况郑板桥在出任山东潍县知县的时候还写下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样的诗句,说明县衙的院子里栽种有竹子。由此推测,焦秉贞犯这一错误的可能性极低,他不可能把自己生活的地方没有出现的东西却硬生生安到孔子身上去。而其他几处错误正是因为他所处时代比较熟悉,所以会想当然地放到图中去。

但以上理由只能证实清朝时期的北方――更确切一点是山东――是生长有竹子的。那么,春秋时期的北方是不是就没有竹子呢?

且看《诗经》中的记载。《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小雅・斯干》是一首祝贺西周奴隶主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词,这句诗描写了西周镐京南边的钟南山上有茂密的竹林和松林。这说明那时候北方是生长有竹子的。《卫风・竹竿》:“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从诗中内容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卫国不但生长有竹子,而且非常常见。第一首诗反映人们已经用竹竿做渔竿,说明竹子与当时卫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后一首《卫风・淇奥》是赞美一位士大夫的诗,据《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这个武公,是卫国的武和,史传记载,武和晚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由此可见,竹子当时在卫国人民的心目中已经是高尚、高贵品质的代名词了。如果说镐京离孔子生活的鲁国还算很远,那么与鲁国交界的卫国既然竹子如此常见,鲁国便没有理由不长竹子。况且孔子也曾经去卫国讲学,该图并不能确切反映的是孔子在何处讲学的情形,那么就不能排除是在卫国讲学。

那么,假设这是竹子中的湘竹一类,是不是就不应该出现在图中呢?

湘竹,即湘妃竹,又名斑竹,竹竿布满褐色的云纹紫斑。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斑竹“产自黄河至长江流域各地”。而《中药大辞典》中有关“斑竹根”的条目解释则明确给出“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四川、山东、河南、广西等地”。也就是说,就算是湘竹,出现在山东也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孔子圣迹图》中出现的竹子,是可能并且可以生长在孔子的生活环境中的,也就是说,该图作者并没有在这一点上犯错误。人教社的教参在这一题上给出的这一条答案“图中的树是南方的,而孔子是北方人,所以不对”是不严谨的,值得商榷。类似的错误在人教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比较常见,比如已经被许多人指出的“屈原的衣服不对”。这样的问题,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说,提供了一个研究与自我提升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讲,也多了份给教材挑错的乐趣。当碰到这样的机会的时候,我们可以给足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小小的错误可以扩展多个方面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知道

第8篇: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

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注释】:

①南中:泛指我国南方。荣:茂盛。橘柚:生长于我国南方的两种常绿乔木,花白,树有剌,果实球形或扁圆形,果皮红黄或淡黄,两种树很相似,但又有区别,如柚树叶阔实大等。古人橘柚连用者,往往仅指橘。谢玄辉《酬王晋安》:“南中荣橘抽,宁知鸿雁飞。”此用其中的句子为题。

②贞质:坚定不移的本质。

③受命:受大自然的命令。炎方:南方,此谓永州。柳宗元元和五年作《祭崔君敏》一文中说:“某顷以罪戾,谪此炎方。”

④朱绿:指橘柚树的果实和叶子红绿相映。

⑤馀芳:橘柚的果实到了年末还散发出香味。

⑥殊风:指长江南北土风各异。清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就变成了枳。

⑦熊与湘:熊,熊耳山,在河南卢氏县南;湘,湘山,一名艑山,即现在的君山,在洞庭湖中。

【译文】:

橘柚怀有坚贞的品性,受自然的使命生长在炎热的南方。

茂密的林中,叶绿下耀眼的是那橙黄的果子,成熟的果实在岁末还散发阵阵芳香。

不同的品质以淮河为界,漫天飞舞的雪花滞留在北国故乡。

手攀橘柚枝条叹息什么呢?双目凝望着北面的熊、湘两山。

【赏析】:

柳宗元对屈原的思想和品格十分敬仰,在长期的贬黜生活中,他以屈原为楷模,决心追随前烈。由于相同的经历,屈原作品里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他思想上引起了强烈共鸣。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他的作品常常提到屈原,并善于化用屈赋的词语、典故。《南中荣橘柚》这首诗就借用了《橘颂》里的典故,表示自己与屈原一样赞赏并保持橘树那种“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抒发了被贬永州的感慨。

第9篇:赞美长江的诗句范文

一、时机“活”一点

测评的时机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教学前的测评便于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学中的测评利于及时掌握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学后的测评则多用于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目前,人们往往注重教后的测评,而忽视了教学前、教学中的测评。教学是动态进行的过程,把握时机,及时、灵活地进行测评能更好地引导、调动学生学习。

在古诗文教学之前,教师不妨先组织一次测评――指名朗读全诗,说对诗人、写作背景等的了解。学生进入课堂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学习《赠汪伦》之前就知道李白,并读过李白的诗;在学习《悯农》之前就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耳熟能详。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已知”出发,以学定教,教学将更具针对性。

深入古诗文学习过程中的相机测评则更有必要,尤其是在学生易混淆处,或是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刻处。以《学弈》为例,全文仅83字,“之”在文中出现6次,且意思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如,在“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作助词“的”,在“思援弓缴而射之”中作代词指天鹅,在“虽与之俱学”中作代词“他”指前一个人。若课文学完后再行检测,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检测,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文“因词解字,因句释词”的基本原则。

再如《宿新市徐公店》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关于“走”的意思,教师可以提供若干解释条供学生选择。“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这一小小的检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原来,此处的“走”字并非如今常用的“行走”之意。观其金文字形,逼真抽象出摆动两臂跑动的人形,下部像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字的本义就是“跑”。明白了“走”的意思,对学生理解诗句、想象画面、感悟诗人情感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二、形式“活”一点

为考查学生记诵积累古诗文的情况,以及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教师多采用背诵、默写、填空的方式进行检测。但事实上,纯粹背诵、默写只是“积累”的一方面,并不能与“积累”画上等号。真正的“积累”,应建立在了解古诗文意思、领悟诗人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并能将所读所背在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因而,为促进真实有效的积累,测评的形式须得“活”一点。

1. 诵一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小学三个学段的古诗文学习提出的要求不同――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则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三者的共同点是――“诵读”。对小学生进行诵读古诗文的测评,考查其字音、节奏是否正确,以及对古诗文的领悟程度,意图促使其在诵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并传承中华民族的吟诵传统。考查时,应避免生硬机械的模仿,而追求理解基础上的吟诵表达,可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比如,考查诵读古诗《竹石》时,一学生以高亢的语调读得铿锵有力,另一学生则读得沉稳而不失坚定。教师分别问其原因。读得高亢的学生答:“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风,我要响亮地告诉它们:我不动摇!”另一位则说:“我在告诉自己,只有深深地往下扎根,我才能站得稳,站得牢!”二人的处理方式不同,却都将自己带入诗歌,读出了对竹石品质的理解,因而无对错之分,都应予以肯定。

2. 演一演。

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将所学的古诗文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能激发其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且有助于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验。以《秋思》一诗为例。诗人张籍借助寄家书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寻常片段,细腻而真切地表达出浓郁的思乡之情。诗歌寓抒情于叙事,颇具场景性,适宜表演。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剧组”,以“演”代“讲”,以“演”代“测”,鼓励学生自己解读、自己感悟。为使团队取得好成绩,学生们积极投入学习中――“洛阳城里见秋风”如何呈现?“秋风”如何“见”?诗人“见秋风”会怎么想,怎么说?“行人临发又开封”,“开封”几次?每次“开封”后,诗人会如何做?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了“剧组”的思考、讨论,激活了全体成员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参与和自主学习,避免教师的琐碎解析,这是比“演得像不像”“演得好不好”更可贵的。

3. 用一用。

无论是纸笔检测,或是口头测评,都应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将古诗文中的经典句段、成语典故等进行运用,使之融进学生的语文生活,积淀成文化基因。而恰当运用的基础,正是充分地理解、记忆。

用所学的古诗句谈阅读感受,是运用形式之一。如阅读《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后,让学生引用恰当的诗句赞美文中的扫路老人。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有的引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赞老人老当益壮,老有所为;有的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老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样,既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又巩固了对古诗文经典语句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想象画面说、写故事,也是一种运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教学《杨氏之子》一文,就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加上人物的外貌、幼鳌⒂镅悦栊矗将文章补充得更生动。在此基础上,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古文与现代文比较,体会其中之妙。运用的方式很多,诸如“提供语言情境写诗句”类题目,既考查学生记忆古诗文的程度,还能考查学生理解与运用的情况。

三、警惕“活”的误区

让教学测评“活”一点,并非脱离课程标准,无视古诗文教学的主旨,罔顾学段特征,而应该“活”得适度,避免陷入误区。

1. 不为“积累”而积累。

曾见到这样的题目――

请写出三句带有“在”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一句与“长江”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含有“鸟”“语”“花”“香”的古诗句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题者的初衷或许是考查学生积累古诗文的程度,只有背诵的古诗文达到一定数量,才能从中提取出题目所要求的诗句;也只有背得滚瓜烂熟,才能准确写出相应的诗句。但是,细细推敲,不免困惑:学习古诗文仅仅是为了记忆?能脱口而出带有“在”字的诗句有何意义?学习古诗文,不应为“积累”而积累。

2. 不为“应用”而应用。

这是一道提供语境填诗句题:这次竞选又失败了,我十分沮丧,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我什么时候才能?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呀!

命题者提供的答案是“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连起来读之――“我什么时候才能‘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呀!’”甚觉生硬,语病明显。即便学生能勉强“套”上,并得到相应的分数,对其语感的培养亦无益处。专为“应用”而生造语境,可谓牵强。

3. 不为“活”而罔顾学情。

你知道以下诗句中加点的字词具体指的是哪个人吗?请写在横线上。

平明送客楚山孤。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___。

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的意图或许是考查学生对所学古诗的理解程度与记忆程度,学生必须快速地由诗句回忆出完整的古诗及其意思方能作答。不过,如此题目对于小学生显然难度太大。若说联系诗题可知“客”即“辛渐”,“故人”系“孟浩然”,但小学生怎能写得出杜甫的妻儿姓名?若只填“妻子、儿子”,显然与题目要求又不相符。可见,如此检测脱离学生的实际并不可取。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