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扶贫考核制度范文

扶贫考核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扶贫考核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扶贫考核制度

第1篇:扶贫考核制度范文

富平县八里店骨伤医院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扶贫攻坚的伟大号召,发挥自身医疗优势,求真务实开展医疗扶贫工作,受到了扶贫对象及群众的点赞。

健全组织机构,落实扶贫责任。为了使医疗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该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主管副院长为副组长,有关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医疗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医疗扶贫工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主管院长兼任。具体负责医疗扶贫的日常工作安排,督查和考核工作。根据扶贫工作需要,抽调了经验丰富的医生二十名为责任医生,根据帮扶对象的病情及医生业务特长,确定每位责任医生帮扶两名贫困患者,并与40名帮扶对象签订了帮扶协议,落实了帮扶责任。

健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院医疗扶贫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建立健全了《医生包联救助因病致贫家庭工作考核制度》《医生包联救助因病致贫家庭签约服务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规定每位医生必须每月至少去扶贫对象家中一次开展帮扶工作,并如实填写扶贫工作日志,每月28日交办公室检查。院医疗扶贫领导小组每月深入一次帮扶对象家中,督查责任医生帮扶情况,征求帮扶对象对工作的意见和要求。《责任医生工作职责》明确了每位责任医师了解帮扶对象病情,致病原因,指导诊疗、用药,帮助解决医疗中的具体困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指导其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等职责。使医疗扶贫工作规范严谨,职责明确,有的放矢。

求真务实抓扶贫,一人一策求实效。扶贫责任医生在深入帮扶对象家中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求真务实,一人一策,有的放矢做好医疗扶贫工作。3月下旬的一天,院长王晓军深入东上官村范家组检查医疗扶贫工作时,正值帮扶对象精神病发作,王晓军及时和县精神病医院联系,亲自用车将该患者送到了精神病医院,使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治疗。王东峰副院长深入帮扶的东华街办皂角村尿毒症患者家中详细询问病史及治疗情况,并送上500元的慰问金。当得知治疗该病的一种药在当地y以买到时,立即和医院药剂科联系,帮助其解决购药困难。医生赵琦、王双庆同志深入到华朱管区杨坡村帮扶对象家中,得知两位帮扶对象想来县上医院检查而交通不便的实际,他们用自己的私家车将二位帮扶对象接来富平县八里店骨伤医院,免费为帮扶对象进行检查。年近六旬的副主任医师王武信同志,不顾年龄较大,帮扶对象住地交通不便的实际,坚持骑自行车到帮扶对象家中指导诊治,并自费为帮扶对象购药,将党的温暖送到每位帮扶对象心中。

富平县八里店骨伤医院医疗扶贫开展半年以来,认识明确,机构健全,责任落实,职责明确,措施具体,切实可行,收到了初步成效,受到帮扶对象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点赞。

第2篇:扶贫考核制度范文

(一)成立领导小组,落实相关责任。__乡及时成立评议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人大主席任副组长,乡人大主席团其他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调查工作小组。

(二)积极动员,统一安排部署。2015年7月27日,召开__乡人大组织开展工作评议动员会,参会人员有乡村社干部、县乡人大代表以及部分精准扶贫户代表,对评议工作进行宣传动员和工作部署。

(三)深入各村社开展调查工作。2015年7月27日-8月3日,乡人大主席团组织调查组先后深入__、五星、大屋、南溪四个村。通过召开会议、个别座谈、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方式,对近三年以来,我乡扶贫攻坚开发工作情况开展了评议调查。汇总和梳理调查、听取的意见并形成评议材料。

(四)组织召开集中评议和测评工作。2015年8月7日,乡人大主席团召开专门会议,组织县、乡人大代表、村社干部以及部分贫困户代表对被评议单位近三年来扶贫攻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工作情况进行集中评议和测评。测评结果满意达84%。

(一)新村建设规划不尽合理,群众参与不高。

公路沿线和高山社建设标准不一致。规划实施随意性大,特色亮点不够突出,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能够积极投工投劳,主动配合。个别村在农村建设中侧重基础设施、美化亮化等“面子”工程,对发展主导产业和引导致富能人返乡创业重视不够,各村主导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效益不高现象,难以形成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

(二)扶贫攻坚项目实施难度大,任务艰巨。

我乡共有精准扶贫156户558人,分布较散,各村社均有涉及,贫困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生产生活条件差、素质偏低、思想相对保守、致富门路不多。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始终存在,群众因灾、因市场等因素影响而致贫和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三)农业结构单一,尚未形成真正骨干支柱产业。

我乡群众经济来源以打工和种植业,特别是以种植玉米和洋芋等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和非农产业弱小,其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增产不增收。

(一)立足村情、突出特色,推进示范村建设打造新农村。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逐村逐社充实完善规划,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用规划引导新村建设,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原则,充分调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加强项目整合和资金捆绑,鼓励、支持、引进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新村建设。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长、中、短”适合本地优势的产业,努力建成一批民风民俗、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打好扶贫攻坚战。

紧紧抓住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开发战略和市纪委帮扶的良好机遇,严格落实择贫而扶、扶贫到富原则,让贫困群众切实享受到国家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提升贫困群众和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用好用活信贷扶贫政策,全面推行小额贴息贷款。不断完善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精准扶贫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办法,确保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创新模式,强化考核,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真贫”。

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模式,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和一个示范点一个发展模式的总体要求,着力突出政策扶贫,产业扶贫,技能扶贫,信心扶贫,增强帮扶实效性。增强考核制度,强化督促考评,增强工作能力,推动精准扶贫深入发展,确保按制度完成各项帮扶目标任务。

第3篇:扶贫考核制度范文

通过研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我们可以看到四个新亮点:

一是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连续性,进一步明确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的创新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完善创新区域政策、区域规划工作的战略主张和改革方向:第一是强调“缩小区域政策单元”“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中央对近年来区域政策的地位和作用高度认可,为切实增强这一调控手段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真正体现“区别对待、因地施策”原则,会议要求缩小区域政策施行适用的空间尺度,使更多地区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第二是强调“按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制定政策”。这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要求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新时期区域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涵是,在制定实施区域政策过程中,为促进不同地区的公平竞争,要严格控制专项性转移支付项目,切实加强对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三是强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工作。其用意是着力打破行政壁垒,大力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形成更大范围的一体化市场,切实加强不同区域间发展战略的对接与协调。

二是强调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坚定性,进一步突出主体功能对区域发展的引导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这反映了中央对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坚定决心。围绕这一要求,下一步应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的界限,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开发的用途管制。会议同时强调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制度的战略引导作用,提出要“使自然条件不同区域按照主体功能区推动发展”,这充分反映出中央对不同区域承担主体功能的尊重,对提高国土空间开发效率、规范空间开发秩序的高度重视。

三是强调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部署了推进扶贫工作的目标和原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提出要“扎扎实实打好扶贫攻坚战”,在这方面又对三个方面做了强调:第一是明确了扶贫攻坚的基本目标,那就是“让贫困地区群众生活不断好起来,强调贫困地区要把提高贫困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这反映出扶贫开发“以人为本”的宗旨,也反映出中央对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的具体要求。第二是强调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原则,那就是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中央进一步强调了做好规划的重要性,以及结合地区实际和统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第三是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要求,那就是“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中央结合贫困开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特点,要求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科学推进、持之以恒、注重实效。

第4篇:扶贫考核制度范文

不断进行文化理念的学习、培训、研讨,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文化理念的内涵,请专家来厂进行专题讲座,召开干部座谈会,通过研讨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形成共识,为企业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进一步完善企业文化理念。另外,可以以班组为单位,在员工中建立各具特色的班组文化。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如生产区和停车场的宣传栏、办公楼设立电视屏、电子显示屏;内部网络等,大力宣传公交文化理念,让全体员工随处、随时都能够看到、听到文化理念,从而达到入脑入心。

二、用先进的企业制度来激励员工

制度文化是构成企业文化四大体系中的重要文化,它要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主动导入企业文化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在建立和执行过程中与企业文化理念保持一致,从而达到激励员工的作用。一是用好薪酬制度。本文所指的薪酬结构为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奖金、保险、福利等,应该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员工,设计合理的、有差异化的薪酬水准,做好了往往能够极大地激励员工。国有企业因其特有的、固定的薪酬制度,可能有人认为很难用薪酬制度上来激励员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应该用活工资指标,可以把技术含量、贡献程度、劳动强度等作为订立薪酬制度的标准,激励那些业务精湛、业绩突出的员工,用差异化的薪酬来突显优秀员工的荣耀感。二是用好绩效考核制度。一般意义的绩效考核,是以月、季、年为期限的考核,考核对象有普通员工、专业技术人员、领导干部。考核中,应该避免单一化、片面化,要充分考虑到被考核人的工作性质,以及考核人与被考核人之间的工作关系和利益冲突。以公交集团为例,我们在普通员工中从质量、安全、成本等方面,采取班组成员相互评,车段长和挂点领导、技术员评的办法;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层领导干部中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采取领导评议、同级互评、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这些绩效考核制度,达到了公平、公开、公正,考核结果客观、真实,突显了优秀员工的自豪感。三是用好人事制度。企业应该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并提供多通道的发展路径。要实施人性化的用人制度,对专业技术干部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大培养力度,选拔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年轻人才到管理岗位进行重点培养,调动专业技术人员谋事业、创业绩的积极性。实施“评聘分开”和破格聘为高一级技术职务,对能力强、贡献大的专业技术干部采取“低职高聘”,对少有作为的实行高职低聘,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选拔到管理、技术岗位。

三、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氛围来激励员工

第5篇:扶贫考核制度范文

上半年在县总工会及局党委的领导下,林业局工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先进性教育为动力,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目标,基层工会积极工作,全局职工精诚团结,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基本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就半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了基础建设,规范了档案管理。从局工会到基层工会进行充实和完善了各项制度,在原有的制度基础新建五个制度,即工作制度、工会专兼职干部考核制度、考核基层单位工会工作制度、基层工会主席例会制度、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完善五个职责,即劳动争设调解委员会基本职责,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职责,工会委员工作职责,女工工作职责,财务工作职责。档案管理进行分类装订材料齐全,各项工作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

二、在职工中开展了“增强发展意识,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的大讨论,每周一组织职工学习,每周五进行讨论,在学习过程中主讲教师结合实际,由浅入深地讲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职工提高认识,明确当前的国际、国内、县情和局情,从而增强信心,积极工作,投身到林业经济发展中,为林业发展献计出力。

三、职工自营经济有新进展。各基层工会配合党支部抓好职工自营经济,带头谋发展。为职工提供技术,场地等优患政策,4月20日组织20名下岗职工参加县总工会举办袋栽木耳、中草药采集加工、獭兔养殖培训班,提高了职工的技能。到目前为止,全局自营经济已发展到60余户,袋栽木耳达260万袋,牛200余头,羊150只,猪30头,种地20垧。

四、围绕大局开展护林防火宣传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防火知识。工会组织局机关工作人员排练文艺节目,在5月6日反思日这天到人民广场宣传演出,同发放防火宣传单5000余份,使护林防火宣传工有特点,群众喜同乐见,受到教育面达2007余人。

五、在女职工进行“安康保险”。广泛动员和宣传“安康保险”,给女职工带来的利益,使其积极参加保险,在岗女工有95%参加了保险。

六、扶贫解困工作初有成效。今年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扶贫解困工作得到了有效落实,机关为困难职工王和成购买獭兔2组,目前发展到50余只。帮扶领导为林业站张军长,石宪奎捐款各200元,同时,帮助袋款购买四轮车,进行木材运输,其它困难户也从实际出发,不同程度地进行自营经济的发展,逐渐脱贫。

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继续加强职工教育,使职工认清当前的形势,明确任务,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深刻的理解,自觉地遵纪守法,积极投身到改革之中。

二、加大自营经济的扶持度,从场地、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持,使职工自营经济队伍不断壮大。

三、在改革中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积极配合党委做好改革工作,同时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对改革有明确认识,让职工知道改革是为了林业更好地发展,改革是让每位职工靠劳动致富。

四、为困难职工谋出路。要结合困难职工的实际,分层次地进行帮助,让困难职工自食其力,尽快脱贫。

第6篇:扶贫考核制度范文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以及省里的整体安排,省、市、区要实现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并派出驻村帮扶工作队,共有8个省直帮扶单位、18个市直帮扶单位和82个区直单位结对帮扶颍东区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切实抓住全区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整体脱贫致富的重要机遇,颍东区变压力为动力,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自觉性和能动性,使驻村帮扶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选定“一二三四五”目标

开展驻村帮扶,主要是在贫困村、贫困群众中“结穷亲”,实行因人制宜、一户一策“帮穷户”,落实条件改善、产业发展、素质提高“拔穷根”。

针对驻村帮扶工作,颍东区提出了“一二三四五”总体目标,一是带好一条路,引导群众脱贫致富;二是用好单位集体力、出好个人奉献力,协心协力开展帮扶;三是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真心实意为民办事;四是当好“宣传员”、“引导员”、“服务员”、“督查员”,确保帮扶卓有成效;五是千方百计帮助拓宽致富门路,保持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力以赴协助做好综治工作,为全区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尽职尽责排民忧解民难,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持之以恒抓基层强基础,增强村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扎扎实实转作风接地气,在基层工作实践中转变工作作风。

撑起保障帆 让干部下得去

为确保驻村干部有保障、下得去,颍东区、镇、村三级共同做好驻村工作的配合和服务。颍东区在协调各镇村确保驻村干部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和食宿的基础上,列出驻村干部保障清单,动员各派出单位帮助驻村干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需要,尤其是驻村干部出行所需的交通工具。

为切实提高驻村干部的归属感,颍东区统一制作了格式为“××镇(乡、街道)××村(居)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驻村工作队铜牌;为帮助驻村干部尽快实现从“机关干部”到“帮扶队员”的角色转变,颍东区大力宣传驻村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激励引导驻村干部想下去、下得去,同时采取集中观看电影《周末村官》和组织驻村干部实地考察的方式,减少驻村帮扶干部从公职人员到驻村干部、从机关工作到农村帮扶工作、从大城市到贫困村组的工作角色、岗位、环境转变带来的落差感。此外,还安排镇、村干部结对驻村干部,积极主动地传授工作方法和经验,支持、鼓励和帮助驻村干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便更快地积累工作经验。

撑起制度帆 让干部蹲得住

为防止和杜绝 “只喊喊、不到村”,“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等应付差事、形式主义现象,按照省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颍东区细化量化制度,制定了包括学习制度、保密制度、工作例会制度、汇报制度、请销假制度、考勤制度、协作制度、年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等在内的11项驻村扶贫工作队制度。提出了驻村干部带头勤奋学习、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帮扶群众、带头改进作风、带头创先争优的“五带头”和“七不准”,即不准敷衍搪塞帮扶任务、不准接受基层单位的宴请、不准收受驻点村群众的任何财物、不准在驻点村报销应由个人或者帮扶单位支付的任何费用、不准挪用帮扶资金、不准工作期间饮酒、不准参与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的纪律要求。建立驻村扶贫工作日志制度,统一印制《工作日志》,驻村队员人手一册,按照实事求是、一事一记、一日一记的原则,真实记录本人每天工作内容,包括工作进度、困难问题、建议意见和心得体会。

撑起引导帆 让干部干得实

针对驻村干部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工作能力不全面等问题,颍东区汇总印制了国家、省、市、区的各级扶贫开发资料和强农惠农政策,帮助驻村干部尽快了解农村基层工作、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组织开展内容多样的驻村干部培训会,区财政、农委、扶贫等单位就财政扶贫资金监管、民生工程涉农项目推介说明、农业农村热点难点问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促进农户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监管要求发展状况及其扶持政策、当前颍东区扶贫开发形势及主要政策等进行解读,并就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互助资金、参股保值等扶贫开发项目的申报、实施、报账、验收等扶贫开发工作具体事项进行了详细讲解;邀请创业致富典型代表――正午镇程圩村党支部书记任玉堂、选派干部代表――区畜牧局第四批选派干部武传授在村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加深驻村干部对农村工作尤其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了解。

借好定点帮扶的东风

第7篇:扶贫考核制度范文

第一、乡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难度较高。我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县之一,全县乡村劳动力38万多人,培训工作面广量大。乡村劳动力居住分散,高度集中培训个人负担较重,参培积极性不高;加之参培人员对技能要求、参培时间选择多样,形成一定规模班次较难;文化水平、年龄等参差不齐,学、考核不容易。

第二、培训机构整体水平不高。现有31个职业培训机构,除一两个能开设3―5个工种专业,年培训能力达千人以上外,其余的均存在专业工种单一、规模较小等问题,加之多数培训机构建在县城,农民难以就近就地参加培训。

第三、培训经费存在很大缺口。按省、市要求对城乡新增劳动力和贫困劳动力培训给予补贴,据测算,我县年培训乡村劳动力约8000人,如每人补贴400元,共需资金320万元。即使省、市补贴资金到位后,所需地方配套50%左右,但由于县财政困难,能安排的只有几十万元,缺口很大。经费不足,又影响培训人数和培训效果,制约培训机构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年组织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培训合格率达92%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85%以上。

三、工作措施

1、任务层层分解。将培训人数分解落实到各乡镇,根据参培人员申报专业(工种)和就近就地的原则,再分解落实到各职业培训机构。

2、实行两项补贴。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政策,实施农民培训券制度,使所有参加培训人员都能享受一次减免费培训,提高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就业能力。

3、建立联动机制。动员和引导县城培训机构,与乡镇就业管理机构、培训机构加强协作配合,到乡镇、到村办班,就近就地培训。建立就业管理、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机构联动机制,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及时转化培训成果,实现培训促进就业目的。

4、完善培训机构认定制度。每年从现有的培训机构中,定期认定一批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专业设置合理,师资队伍较强,健全,培训输出业绩明显的培训定点机构,承担乡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

5、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镇镇通工程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延伸到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的统一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所和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建设,完善定员、定岗、培训和考核制度,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以便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培训组织发动、就业信息采集、培训就业政策宣传等基础性工作。

6、筹措培训资金。在取得省市支持的同时,争取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解决乡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资金缺口。加强培训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和发挥最大效益。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县成立实现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协调开展这项工作。加强与教育、农业、扶贫、科技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建立协作机制,共同做好乡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

第8篇:扶贫考核制度范文

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一是组织到位。各县(市)区委坚持把选派工作作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建立健全了组织、人事、财政、农业、扶贫、教育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指导到位。各县(市)区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乡镇党委书记认真履行直接责任人责任,经常深入选派村进行检查指导。各选派干部工作单位,坚持把选派干部所在村作为本单位的联系点,从物资上、资金上扶持。市、县(市)区委组织部着力在强化对选派干部的管理、培训、指导和考核上下功夫。三是宣传到位。各地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积极宣传选派村支书带领农村致富的典型事例和在工作中创造出的经验、做法,做到用身边的人和事感染人、激励人。

强化管理,建立“三项制度”。一是建立培训制度。各地把选派村党支部(总支)书记纳入培训计划,重点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农村常用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法律法规、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选派干部的政治素质和驾驭全局、处理村务的能力。二是建立考核制度。选派村党支部书记年初与乡镇党委签订工作目标考核责任书,从党的建设、“三个文明”建设和自身建设三个方面对选派干部工作作出了具体考核要求,年底进行全面考核,并严格奖惩。三是建立联系制度。各县(市)区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及派出单位分别明确一名领导或科室负责人联系选派干部,及时了解选派干部工作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保证待遇,做到“三个落实”。一是落实经济待遇。市级财政承担选派干部每人每年****元工作经费,并于年末统一划拔各地;县级财政承担选派干部每人每天15元的生活补助,由县(市)区委组织部考核后统一发放;派出单位保证选派干部任职期间与原单位同级人员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并及时将选派干部职务工资上浮一档。二是落实政治待遇。派出单位保留选派干部在原单位的编制、职级和身份,在单位机构改革和调整时,对选派干部优先入编、定岗和竞争上岗,符合任用条件的,及时使用,切实稳定了选派干部队伍。三是落实激励措施。各地根据年终考核结果,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积极提拔使用;对不称职的,及时进行了调整。开展选派工作以来,己先后有15人被提拔为科级领导干部。

选派工作紧紧围绕“组织有加强、经济大发展、社会有进步、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一是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加强。选派干部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的要求,全面加强村党支部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通过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实效,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融洽“两委”班子关系,营造了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选派干部认真组织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和“三培养”活动,党员干部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素质结构不断改善,一批年纪轻、懂经济、善管理、热心农村工作的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进一步增强了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战斗力。开展选派工作以来,****个选派村确定村级后备干部****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17名,发展党员605名。三是制度建设得到加强。选派干部到村后,建立健全了学习制度,村两委工作协调制度、议事制度,民主评议、管理制度,村组干部绩效考核制度,“三公开一听证”等制度,使村级事务和村务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据统计,开展选派工作以来,各选派村共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个,村级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第9篇:扶贫考核制度范文

[关键词]三农 小额贷款 国外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334-01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小额信贷先锋们认识到穷人在正规金融市场中的弱势地位,于是他们就借鉴传统的民间信贷的一些特点和现代管理经验,结合所在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及穷人的经济和文化特征,在不断摸索和试验的基础上,建构出多种适合穷人特点的信贷制度和方式,小额信贷项目与其它正规金融产品服务的区别在于小额度、短期、分期付款等特点。经过2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近10年的发展,小额信贷已经从世界的某些区域扩展到几乎覆盖整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当前,各国在如何推动小额信贷从试点到推广再到制度化发展方面仍在积极探索,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正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一、国外小额信贷的实践模式

1.孟加拉小额信贷体系

孟加拉国不仅是小额信贷的诞生地,也是举世公认运作最成功的国家。目前,孟加拉国小额信贷已经发展为一个包括五大板块、九大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乡村银行(Grameen Bank,以下简称GB)是孟加拉国小额信贷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2.国外小额信贷的多种实践模式

小额信贷在迅速推广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有效扶贫方式的同时,也适应各国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典型的成功模式有:

(1)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NGO)模式。NGO模式的典型是孟加拉国的GB。虽然GB在政府支持下转化为一个独立的银行,但本质上仍是NGO,因为其基础是以贷款小组为单位的农户组织,贷款小组由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农户自愿组成。

(2)正规金融机构+农户互助组织模式。印度国有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BARD)与非正规农户互助组(SHG)的结合,体现了正规金融机构+农户互助组织模式的特征。NABARD通过其员工和合作伙伴(亦称互助促进机构,如基层商业银行、信用社、农户合作组织、NGO、准政府机构等),对由15至20名妇女组成的农户互助组进行社会动员和建组培训,互助组内部先进行储蓄和贷款活动,NABARD验收后直接或通过基层商业银行间接向农户互助组发放贷款。

(3)国家小额信贷批发基金模式。孟加拉政府的孟加拉农村发展委员会(BRDB)和农村就业支持基金会(PKSF)是国家小额信贷批发基金模式的典型。BRDB的职能在于开展政府与国内外的发展机构合作,PKSF仅对符合其标准的合作机构提供能力建设和免于担保的小额信贷批发业务,并通过现场调查、审计和会计报表对合作机构实行监督,帮助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促进了小额信贷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模式的推广,推动了小额信贷机构的良性竞争和持续发展,也大幅度减少了小额信贷资金运作的设计成本。

二、国外小额信贷模式的启示以及政策建议

从国内外小额信贷模式的对比和中国小额信贷项目十几年的实践以及出现的问题看,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一)保持利率的灵活性

向借贷者发放贷款的利率应允许有较大的灵活性,这是小额信贷项目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今后,应考虑取消或逐步取消扶贫贴息贷款的做法;积极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而不仅仅限于赠款和软贷款;增加利用商业渠道资金的试点项目。

(二)在小额信贷中推广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的风险性使我们在小额信贷的推广过程中,为保证小额信贷的良性循环,应规定农户投资的农业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这是一种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转嫁给了社会的有效途径,并且符合分摊风险的互助原理。但商业化的农业保险模式是不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形势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新型农业保险制度,其经营目标不是盈利,方式和规则等都应与商业保险不同。

(三)建立农户信贷担保基金

由于农户小额信贷操作成本高,农户缺乏担保,金融机构对于大量介入农户小额信贷缺乏积极性,所以建立农户信贷担保基金是解决诸多问题的根本办法。它可以让农户从金融机构迅速取得小额贷款从事生产经营或消费活动。农户信贷担保基金可以极大的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引导农业银行和其它商业银行进入农户小额贷款领域,解决农户信贷资金不足问题。

(四)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的激励机制

一是对农户的激励。可根据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和还款情况,对按时还款的农户给予更优惠的服务;二是改变对信贷员的单一激励机制。对信贷员的三包制度,在实践中由于其责、权、利不对等,在很大程度上抹煞了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小额信贷业务严重萎缩。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保征较高的收贷率.

(五)确保小额信贷的金融合法性和规范性

必须认识到小额信贷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更是一种特殊的金融形式。应参照国际经验,统一规范,调整小额信贷机构的认定标准和方式,在提高项目型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的基础上,逐步将其转化为机构型小额信贷,以法律形式保证其金融合法性和规范性,并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构造以GB模式为基础的小额信贷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幅员辽阔,广大农户的社会经济状况存在巨大差异,仅仅借鉴和采用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模式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模式由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是不够的。除在农村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外,还应该进行机制上的创新,建立农村小额信贷担保机制。国家应该运用市场化的机制引导农业银行和其它商业银行进入农户小额贷款领域,解决农村信贷资金不足问题,使得我国支持农户的金融手段覆盖到每一位农户,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 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4(8):12-19

[2] 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62-365

[3] 张永宁,刘东明,朱忠诚.关于深化扶贫小额贷款工作的若干思考[J].金融参考,2004(6):65-68

[4] 叶香.小额信贷与CVB[J].金融参考,2004(12):35-37

[5] 熊德平.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经验与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42-44

[6] 杜晓山,孙若梅.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和政策思考[J].财贸经济,2000(7):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