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园林绩效考核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00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以会址公园发展起来的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博股份”)成立。十年来,公司在艰难的探索中解决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史上国际性会议场馆会后的可持续利用问题,首次将世博会会址完整保留,进行企业化运作,实现持续经营、持续盈利,并于2006年8月在深圳A股市场成功上市,创造了“昆明模式”,在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一系列成功的背后,作为以园林园艺为主要内涵的世博园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国内出现多个世博园项目,世博园品牌不再具有唯一性、品牌影响力正逐年下降;昆明世博园的景观被作为参照物到处克隆和模仿,不再具有新、奇、特方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游客的消费模式也在逐步发生变化。那么,世博人究竟如何适应多元化旅游需求的趋势,破解发展难题?
创新管理理念,实施岗位责任管控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岗位责任管控制是公司实现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2008年,公司推行了《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岗位责任管控制》,实施至今取得了明显效果。
1、岗位责任管控制体现了人事相宜、事人匹配的原则,做到凡一事必有一人对其负责,逐步消灭了园区管理中的“真空地带”,有效地实施责任管理;
2、各部门及相关公司在公司已确定《部门职能组职能及任务说明书》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各职能组成员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规范、工作目标及指标、工作职权等,形成了公司抽查考核的依据;
3、以岗位责任管控制为基础,初步建立起了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实现了管理的精细化。
改革内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
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是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对世博园不利影响的重要砝码。
一、改革和创新世博园市场营销工作
主要内容为:1、改革市场营销部运行机制,由三个部门负责人独立负责三块业务,其他业务人员按三块业务划分;2、将世博园客源划分为散客市场、旅行社团队市场和专项市场三个部分,将门票收入指标分解至各个项目组,并对各项目组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按月进行考核;3、对各项目组实行指标核定,费用包干,逐月考核,按业绩兑现奖励的考核办法,在分配上实行由部门按“基薪+业绩奖励”的分配制度;4、制定了科学分级奖励的销售政策,鼓励公司员工积极参与营销。
二、改革和创新世博园激励机制
主要包括深入落实责权利紧密挂钩的管理要求,强化部门考核分配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起绩效考核制度,对各管控责任人按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及奖金分配挂钩;建立起工作责任追究和奖励制度,进一步明晰管理责任,对员工赏罚分明。
创新产品,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
通过对市场的深入调查,并结合世博园实际,公司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利用世博园环境最优、品牌最好的优势,大力提升改造世博园,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转型,形成在适度开放中保留,在创新发展中丰富新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
一、思想动员。*月*日,市园林局召开全体全体干部职工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第一阶段总结暨第二阶段动员大会,传达了我局领导关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讲话,要求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加强学习的基础上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做好查摆问题阶段工作的重要性,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深入进行问题查找,找准存在突出问题,对原因进行深刻剖析,明确整改方向,制订整改措施,确保第二阶段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取得预期成效。
二、周密部署。为了使第二阶段活动工作能够扎实有序推进,对活动开展进程作了周密部署,制订了第二季度工作安排表,采取“五查五比”(查行政,比谁行为更规范;查服务,比群众对谁更满意;查作风,比谁作风更扎实;查工作,比谁业绩更优秀;查廉洁,比谁形象更突出)的方法,结合检查行政效能笔记和会议记录情况来认真查摆本单位和干部在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问题的症结,研究提出整改方向。
三、深入查找、剖析。对于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宗旨意识不强的问题,形式主义严重的问题,事业心不强的问题,为政不廉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的问题,责任追究不力的问题作为查摆的重点,采取查比的方法进行查找。查就是通过民主评议,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公布举报电话,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和人民群众对本单位本部门干部作风和行政效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比就是根据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采取自己找、领导点、同事提、互相帮等形式,认真查找自身在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大家不但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工作能力,对创建“五型机关”和争做“五型干部职工”有了更大的信心。在查比的同时,对人民群众关注度比较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重点查找。在查找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明确整改方向的同时,对于查摆出来的问题和征询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综合整理,对具备条件马上改的就立即改,并把边查边改的结果尽可能的及时反馈给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单位和群众。
四、主要工作
(一)抢抓时机,保质保量完成绿化任务。按照与市建设局签定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目标责任书》,抓住春季植树的大好时机,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在各公园、道路共栽植乔、灌、青树木4299株,其中乔木2700株,常青树172株,花灌木及灌木1427墩;栽植藤本500墩,绿篱45180墩,木本花卉、宿根花卉8500墩;定植育苗1000株;播种草花30.85亩,白三叶草坪7600平方米。苗圃自繁自育花灌木1200墩,藤本230墩,月季1500墩,定植各种小灌木1000墩,红花多枝柽柳500墩;大环境共栽植乔、灌、青树木13700株。其中乔木1700株,常青9000株,小灌木红柳3000墩。完成了西区道路绿化和移交工作。
(二)社会绿化有序推进。积极组织开展城区义务植树活动,确定植树单位、地点、数量和质量标准,严格把关,确保工作质量。严格按程序和规定,认真完成建设工程配套绿地的审核和验收工作,截至目前共办理绿地审核手续6件,绿地竣工验收手续7件。完成白兰高速公路西出口景观大道绿化工程设计、预算等工作,监督“金鱼公园东、南围墙改造工程”及“白兰高速公路出口入银段景观大道绿化工程”的绿化种植工作。
(三)丰富园林职工文化生活。为活跃职工文化生活,使广大职工以奋发向上的姿态投身于园林建设事业,在“五一”期间举办了园林职工运动会,通过参加各项比赛,尽情展现了当代园林职工的风采和精神风貌,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振奋职工精神,打造强势团体,共同完成园林建设总体目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四)积极做好支援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在5·12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后,为了支援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第一时间组织职工捐款10950元,缴纳特殊党费22000元,并积极响应号召,组建了应急献血队伍。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支援灾区全民节约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要求,我局制定了《市园林局开展支援灾区全民节约活动的实施方案》,已下发局属各部门认真执行。
(五)完成园林学会换届会议筹备工作
5月29日召开*市园林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前期工作筹备会,会议初步推选12个常务理事单位和8个理事单位,初步讨论通过了《*市园林学会章程》和《*市园林学会会员会费缴纳暂行办法》。目前共有68人已报名申请成为会员,并决定7月上旬正式换届。为加强领导,确保*市园林学会换届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市园林学会换届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园林局局长担任,副局长王平、杨应举和各县(区)城建局局长或园林局局长、驻银相关大型企业主管园林绿化的领导任副组长,市园林局各部门负责人及园林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园林管理局,负责各项具体筹备工作。
一、扬尘污染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政办发号文件精神和区委、区政府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有关要求,牢固树立环境保护“命门”意识,坚持政府主导、城乡并举、部门联动、分工负责,明确扬尘治理任务,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形成责任具体、工作落实、绩效考核的长效工作机制,着力解决道路交通运输、建筑拆迁施工工地、市政工程、物流园区、料场堆场、露天矿山开采加工、机动车排气、秸秆垃圾焚烧和重点企业等扬尘污染问题,确保空气质量良好天数持续稳定达标,实现灰霾天气减少、良好天数增加、空气宜人、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
二、扬尘污染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
(一)组织领导
区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扬尘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负责调度督导全区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扬尘污染综合治理中遇到的问题,抓好对治理工作的检查考核和情况通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各负其责的原则,分别负责本系统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二)责任分工
1、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本辖区的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2、煤炭经营点扬尘污染治理工作,由区经信局负责。主要抓好煤炭经营场所的扬尘污染治理,对无证经营、无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业户依法予以取缔。
3、住房建设扬尘污染治理工作,由区住建局负责。主要负责建筑、市政工程施工工地达到施工工地围挡率、进出道路硬化率、工地物料棚盖率、场地洒水清扫率、密闭运输率、进出车辆清洗率六个100%;高空作业施工渣土须集中袋装运至地面,不得抛洒,风力4级以上不得从事产生扬尘的施工作业;规划设立渣土及建筑垃圾集中吸纳场所,严禁渣土在辖区范围内乱堆乱放。
4、交通运输扬尘污染治理工作,由区交通运输局负责。主要抓好城区运营车辆双燃料改造工作,设立固定检查站,加强对城区外超限、超载和未采取密闭运输装置车辆的查处;落实物流园区、经营场所的地面硬化,定时洒水降尘,建设进出车辆轮胎冲洗装置,吊销不能完成治理或无能力治理的物流企业营运执照。
5、秸秆禁烧工作,由区农业局负责。主要是严格落实秸秆禁烧要求,加大监管力度,抓好夏秋收种后期的秸秆禁烧工作。保证城区周边,公路边沟不堆放农作物。
6、企业扬尘污染治理工作,由区环保分局负责。主要抓好企业烟尘、二氧化硫达标排放,企业厂区和进出厂区道路实施硬化,采取定期洒水降尘措施;企业运输物料的车辆要密闭运输,散装物料和可能引起扬尘污染的物料要入库存放或密闭遮盖;加大直接燃煤企业清洁燃料改造工作,与有关部门合力推进提高集中供热率和管道天然气普及使用率。
7、禁止垃圾焚烧和露天烧烤及城区内运输车辆撒漏查处工作,由区城管执法局负责。主要抓好垃圾收购站点管理,严格禁止垃圾焚烧,特别要杜绝焚烧电线和用橡胶垃圾做燃料的污染现象,禁止城区内露天烧烤。对城区内建筑渣土、垃圾清运、散装货物运输车辆沿途抛撒问题要加强查处力度。
8、道路冲洗保洁及建筑拆迁垃圾的清理整治工作,由区环卫局负责。主要抓好《市中心城区及周边道路洒水(清洗)降尘管理办法》的贯彻执行,搞好城区道路的机扫和冲洗保洁,以及外环及主要干线道路的冲洗保洁,确保冲洗效果。全面完成建成区及城乡结合部所有渣土堆和建筑、拆迁垃圾的清理整治工作。
9、拆迁工地扬尘污染治理工作,由区房管局负责。主要抓好拆迁施工工地围挡、洒水降尘等扬尘污染控制措施的落实,拆迁垃圾的及时清运,渣土废料的密闭运输。
10、园林绿化扬尘污染治理工作,由区园林局负责。主要抓好城区地面的绿化工作,抓好城区道路两侧的立体绿化,对城区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进行改造,避免雨水将泥土冲入路面。
11、林业绿化扬尘污染治理工作,由区林业局负责。要抓好城区外土地、荒山、废弃矿山、道路两侧的绿化工作,做到“黄土不漏天”。绿化施工时必须采取防尘降尘措施,对产生渣土要做到日产日清,并采取密闭措施运输。
12、油品质量监督工作,由工商分局负责。要加大对油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对销售不合格油品的加油站点依法予以查处,对造成严重扬尘污染的企业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13、矿山扬尘污染治理工作,由国土资源分局负责。主要负责抓好严禁在“三区两线”(重要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规划区、铁路、重要公路线路)可视范围内开采矿山,负责组织关停露天开采矿山,督导废弃露天开采矿山实施生态恢复和绿化,严格规范符合条件的开采矿山实施生态开采。
14、交通运输车辆限行禁行工作,由交警大队负责。主要负责落实城区运输车辆行驶路线和行驶时间规定,建成区按要求设置明显禁行标志,加强对城区内无牌、无证、漏洒物料的货运车辆及大货车违反禁行标志行为的查处,加大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力度,配合抓好机动车尾气路检和不达标车辆的限行、禁行工作,凡达不到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标准的机动车一律不得上路行驶。
15、国道、省道维护保养工作,由公路分局负责。对破损路面及时进行修复,专人负责对散装物料运输车辆漏撒的查处监管,经常组织检查。做好国道、省道的保洁工作,机扫率、冲洗率达到90%以上。
16、督查考核工作,由区监察局、区环保分局、区政府督查室负责,供电部负责做好断、限电等配合工作。
三、扬尘污染综合治理的保障措施
(一)制定方案、明确任务。各部门要依据本方案,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建立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确保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各部门要在每月月底前将工作进展情况上报扬尘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集中突破”总体要求。采取拓建县城绿地与管养维护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原则。生态造林与园艺造景相结合,县城公共绿化与庭院绿化相结合的办法,增加县城绿量,提升园林绿化品味,完善县城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努力把县城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生态良好的省级园林县城。
二、目标要求
年全面实现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的各项目标任务。向国家级园林县城的目标逐步迈进。具体指标如下:经过努力。并创造条件。
一)园林绿化建设
1县城绿化覆盖率从现在27.3%增加到30%以上;建成区绿地率从现在22.7%增加到25%以上;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从现在15.6平方米增加到18平方米。
2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城区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低于15%;次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15%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小于35%
3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达到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绿化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0%花园式居住小区”占到总居住小区的40%以上。并辟有休闲活动园地;旧居住小区改造.
4绿化合格单位”含花园式单位其中“花园式单位”占15%以上;县城主干道沿街单位45%以上实现拆墙透绿。占到单位总数的50%以上。
5县城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到县城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县城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给率达到50%以上。
尽责率达到80%以上。6全民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
7城市维护资金用于绿化养护的支出不低于15%
8县城公共绿地布局合理。维护良好。特色鲜明;公园设计建设突出植物景观,干净整洁。公园绿地面积占到公园总面积的70%以上,绿化植物呈现多样性,富有特色,维护管理良好;县城广场绿化建设以植物造景为主,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建筑小品、城市雕塑美观,突出县城特色,并与周围环境协调。
二)生态建设
水源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三类以上;县城建成区内的河渠按照规范要求全面整治改造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30%以上;县城大气污染指数在二级或二级以上的天数超过280天。
三)市政设施建设
县城道路亮灯率达到98%以上;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用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实施县城环卫设施建设经营市场化运作并成效显著。燃气普及率达到50%以上;县城道路照明装置率达到98%以上。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县城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完善。
三、主要任务和责任单位
一)修订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加强绿化建设管理。
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善,同时。落实绿化强制性指标,充分结合县城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资源。完善《县城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指导县城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山体绿地、附属绿地的合理布局与建设。加强建设项目的绿化工程管理。严格执行“绿线”管理制度,确保县城绿地系统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
二)大力实施县城绿化工程。增加县城绿量。
点、线、面结合。高、中、低兼顾,坚持以“树”为主、灌”为辅、草”次之的原则。乔、灌、草配套。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树种、花卉,适当采用园艺造景手法,建设南北滨河公园、水上公园、洛河风情线、二郎山生态公园、东城区绿地公园等绿色生态网,做到点上绿色成景、线上绿色成荫、面上绿色成林”营造“春有绿、夏有荫、秋有花、冬有青”绿化景观,全方位构建省级园林县城。
1扩大道路绿化覆盖率。
对城区东、西大街、南北滨河路、新徐路、环城东西路、文化路、车站路、南北巷等道路内枯死、缺损的行道树按照原品种、标准进行补栽、修复。
2增加公共绿地的面积。
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以绿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绿化理念。绿化建设过程中,全面完成二郎山生态公园建设任务。使绿化植物群落错落有致。把建筑小品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赋予绿地建设人性化的内容,丰富城市绿化的韵味和品味。
3持续开展面山绿化、防护林绿化。
持续开展南北面山绿化、防护林绿化工程。真正形成南北绿色屏障。以每年“植树节”为依托。广泛发动。
4搞好河道整治。
围绕洛河风情线建设。清除积存垃圾。抓好城区河道的环境整治。
5加强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化的管护。
对县城已建成的各公园、广场进行修葺完善。严肃查处非法侵占绿地、乱砍滥伐、破坏园林绿化设施的事件。补植枯死、缺损的树木和草坪。健全绿化管理法规和制度。
三)全民动员。营造城市绿色空间。广泛参与。
实施每年新增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平方米、每年新增其它绿地20万平方米以上的绿色行动计划”保持县城各项园林绿化指标的逐年增长。
1创建园林单位。
督促城区临街、沿路单位拆除围墙和破旧房屋。增大城市绿视空间。由各沿路、临街单位对院落内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进行绿化美化,1实施拆墙透绿工程。通过拆墙透绿、植树增绿、拓荒建绿、见缝插绿、破硬还绿等途径。修建铁艺栅栏。增强绿视效果。
组织街道办事处重点抓好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和住宅小区的绿化建设。其中先进单位占到20%以上。2抓好园林单位创建工作。由县绿化委员会牵头。创建一批市级“园林单位”园林式单位达到70%以上。
2提升居住小区绿化品位。
居住小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要明确责任、落实资金、采取有力措施、保持绿化设施完好。小区内一切可用于绿化的用地均要绿化。花园式居住小区达到50%以上。并积极发展垂直绿化。积极组织创建花园式居住小区。
3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广泛动员。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以“植树节”为依托。全民参与。全方位拓展县城绿色空间。
4积极开展绿地认养活动。
营造全社会爱绿、护绿、建绿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绿地认养活动。构建立体型、复合型的绿色空间。广泛发动群众。推广县城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和室内摆花养草。
5促进苗圃建设。
大力发展绿化苗圃和绿化基地建设。县城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花木自给率达到80%以上。提高生产绿地和绿化苗木自给率。年全县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到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
四)加强文物景观保护。提升绿化品味。
1保护文物古迹、著名景观。
进一步加强对3A级国家森林公园云崖寺、紫荆山公园和陈家洞、朝那湫等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和利用。尽可能保留原有历史文化古迹的历史信息,遵从“重在保护、合理开发”方针。落实保护的具体措施。保存完整的历史脉络和风貌。
2保护古树名木。
明确责任分工。严禁各种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积极采用先进科技成果,进一步健全古树名木保护档案。落实有力措施。做好古树名木的复壮、病虫害防治措施,提高古树名木的保护水平,发挥古树名木的良好景观特征。
五)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要把县城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创建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县城的总体功能和承载水平。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步伐。
1提高垃圾处理水平。
严格执法。彻底清除卫生死角;抓好城区垃圾的扫除清运,积极落实门前环境卫生“三包”责任制和其他卫生责任制。加强管理。深入推进环卫设施建设经营的市场化运作。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
2运营污水处理工程。
争取年完成县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可研立项批复。抓好污水管网的改造与建设,积极向上汇报衔接。年前建成污水处理厂。年管网面积普及率达到95%污水处理率达到30%以上。
3完善燃气工程。
积极做好城区管道燃气工程项目建设。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30%以上。年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50%以上。
4实施集中供热工程。
要继续加强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推广供实行分户供热。
热计量化。以控制尘污染、燃煤及粉尘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等为重点。使县城大气污染指数为二级或二级以上的天数超过280天。减轻城区大气环境污染。
5加强水质保护。
确保主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年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以保护饮用水源、治理河流污染为重点。实现县城供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增长。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
水源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三类以上。
6配套亮化工程。
制订具体的建设和管理办法。定期对路灯进行维护,继续实施城区亮化工程。推进临街已建建筑的亮化改造。不断增强县城夜间景观效果。城市主干道灯光亮化率达到98%以上。
六)加强城市管理。整治市容市貌。
严格执法。以整洁的环境卫生、崭新的市容市貌、良好的公共秩序迎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验收。制订实施户外广告管理规定,积极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管理。结合城市街景改造和环境整治,对城区的户外广告、店面招牌、地名路牌、公交候车亭等实施规范管理,使之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和完善县城主次干道的无障碍设施;进一步加强公厕建设和公厕管理,合理布局,完善设施。
四、组织领导
五、工作步骤与工作措施
一)统一认识。靠实责任。要充分认识到创建省级园林县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对于改善县城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促进县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全新的发展观,把行动、措施落实到创建工作中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分解任务,分解指标,靠实责任,分工负责,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检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要上下配合,多方联动,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二)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创建省级园林县城需要全县人民的参与和支持。使创建工作成为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市民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活动。同时,各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的重要意义和有关城市绿化的法规政策。要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要把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工作作为年终考核、文明单位评比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查。
三)广辟渠道。加大投入。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各方筹资为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突破园林建设由政府包办的模式。实行“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园林绿化企业,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对有收益的园林建设项目,努力开辟和扩大利用融资渠道,通过合资、合作、推行股份制等市场运作的形式多方筹资建设。通过宣传和引导,鼓励动员苗木生产大户发展县城苗木基地建设,特别要结合县城生态林带建设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建设大型苗木基地。要严格各项绿化收费,对政策规定收取的易地绿化费、绿化补偿费、绿地临时占用费和毁坏绿化的罚没收入等要按规定收足,全部用于园林绿化建设。
一、狠抓队伍作风建设,在塑造队伍良好形象上呈现新气象。始终坚持把加强队伍作风建设作为提高执法效能、提升队伍形象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教育管理力度,强化整改措施,规范执法行为。一是扎实开展了作风纪律整顿活动。以塑造队伍过硬的思想作风、扎实的工作作风、严明的纪律作风为目标,集中开展了两次作风纪律整顿活动,认真查找问题和不足,切实加以整改。同时充分发挥市纪委派驻组的检查指导作用,重点对执行“禁酒令”、遵守工作纪律、个人生活作风等方面进行明察暗访,强化监督监控。二是建立规范了管理制度。建立了《班子成员联系中队制度》,每个局领导负责联系一个执法中队,每周随队员到一线执法1个工作日以上,指导和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建立了《周报告工作制度》,各执法中队每周上报本周工作重点和完成情况,每周至少组织一次现场检查,跟踪督导落实。完善了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实行“每周考核、每月通报、每季兑现”的考核模式,对执法业务工作、作风纪律等内容进行量化考核,促进了工作效能提升。三是推行了“亲情+帮扶+执法”的管理新模式。在全局开展了“文明和谐执法年”活动,把柔性执法、亲情化执法贯穿于执法管理全过程,扎实开展大走访和社情民意调查活动,充分听取市民心声,面对面地提供服务;扎实开展亲情帮扶活动,拉近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推行“教育告知”、初犯不罚、“三次违章处罚制”等人性化执法模式,进一步优化了执法环境,全年未发生一起阻挠执法和暴力抗法事件。
二、狠抓难点问题解决,在提升群众满意度上赢得新评价。一年来,局党组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工作突破口,树立攻坚破难意识,想尽一切办法、强化各种举措,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赢得了群众广泛好评。一是下决心治理集贸市场占道经营。针对集贸市场占道经营、无序经营的现状,将城区六大集贸市场整治纳入年度工作重点,分类疏导、规范经营。对位于城区交通要道的小区集市、市场进行整体搬迁,分别安置到水产品市场和夜市内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使两条主干道畅通无阻。对形成时间较长的凉水湾建材市场、昆嵛南路市场进行规范整治,清除占道堆放的货物和市场外经营摊点,还路于民。对符合经营条件的文化南路、整骨医院附近,分别设置便民市场,将流动摊点统一规范到市场内经营,既为周边居民和病人提供了便利,又改善了道路通行环境。二是下决心整治婚庆礼炮噪声扰民。多年来,由于部门间管理职责交叉,加上民风民俗思想根深蒂固,婚庆礼炮噪声扰民问题成为城市管理中的“高压线”,难以触碰。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局党组顺应民意,迎难而上,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采取电视通告、下发通知、上门宣传等措施,向全市41家礼仪公司、70多家大型酒店发出了“禁放令”,严禁在市区、镇区鸣放礼炮,同时加强跟踪检查,对违禁者予以教育处罚,使这一“老大难”问题得以有效治理,赢得了市民群众的赞誉。三是下决心推进门头广告改造工程。针对市区门头广告改造遇到的资金筹措、业户动员等各种难题,局党组及时调整改造思路,重新确定施工队伍认定、质量监控责任及付款方式等运作模式,既加快了工程进度,又确保了工程质量。加大了对机关事业单位门头改造工作协调力度,先后动员31个机关事业单位拿出资金实施了改造。同时,进一步延伸改造范围,对新开发建设的小区跟进实施配套改造,对镇区门头进行试点改造。今年以来,全市共完成改造路段11条,改造业户1171户,改造面积10211平方米,投入资金总额达527万元,3个乡镇完成了改造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城镇形象和品位。
三、狠抓专项整治工作,在提高城市容貌水平上取得新成效。以“打造美净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加大了对城区环境容貌整治力度,成效明显。一是开展了“三清一治一刷”活动。按照一个时期一项整治重点的思路,先后开展了清除宣传条幅、清除春节对联、清除橱窗广告、治理“牛皮癣”、粉刷大型立柱广告等专项治理行动,共清除商业宣传条幅220多条、对联4100多副、小广告7600多张,粉刷大型立柱广告120余根。二是开展了违规灯箱、广告牌清除活动。针对乱设灯箱广告牌影响市容环境和道路通行的问题,采取向沿街经营业户整治通告、签订承诺书、责令限期改正等措施予以规范,先后组织了3次大的集中清理行动,对城区33条主次干道进行“拉网式”排查,共清理违规灯箱400余个、广告牌200余块。三是规范了商业庆典活动。出台了《关于规范各类商业庆典、展销、促销等活动的暂行规定》,严把活动审批关口,加强执法检查,对违规举办活动的11家店主进行了教育处罚。同时,对商场、超市、摊点、流动宣传车等产生的经营噪声进行了有效整治,既使城市环境变得更加宁静,又兼顾了商家利益,促进了经济繁荣,赢得社会广泛好评。四是开展了店外烧烤专项整治活动。与烧烤经营业户签订了《文明经营承诺书》,加大了日常督导力度,先后组织了7次大的专项检查行动,现场整治扰民烧烤点37处,较好地规范了烧烤经营行为。五是开展了公园、广场禁止遛狗活动。通过电视台、报纸、手机短信、电子屏幕等媒体下发了整治通告,协调公安、园林部门采取联合执法行动,对公园、广场遛狗行为进行集中查处,取得了初步治理成效。六是开展了“二手车”占道治理活动。对市区20多处二手车交易点予以取缔,与大型二手车交易市场协调,将占道摆放的二手车辆引导至市场内进行合法规范交易,维护了道路通畅和城市容貌环境。
一、乡镇农村垃圾的综合治理路线
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方法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处理方法及维持治理意义上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和程序,可分为软、硬两类方法。软方法主要指经济手段、科技手段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治理除包含垃圾处理外,还包括垃圾管理及政府与社会互动等层面对垃圾处理的作用,软方法虽然不能引起量变,但对后续回收、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应列入垃圾治理方法之一;硬方法主要指垃圾分流分类、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传统上,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指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三类,没有包括分流分类与物质回收利用,前者在以消纳垃圾为首要目的时代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后者因物质回收利用权属经贸部门而未被垃圾处理管理部门纳入垃圾处理范畴。由此可见,目前应综合评估的垃圾治理方法有经济手段、科技手段、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垃圾分流分类、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填埋处置八种。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乡镇农村垃圾治理的主要准则依先后顺序为无害化、资源化、节约资金、节约土地、居民满意和减量化6项。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无害化和资源化,尤以无害化处理最为重要;提高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及解决垃圾处理资金短缺需要节约资金;资源节约与保护及经济与城乡可持续发展要求节约土地;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居民满意;循环型社会系统建设要求资源化和减量化。在此先后顺序条件下,利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到经济手段、科技手段、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垃圾分流分类、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填埋处置八种治理方法的权重,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1、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四种硬方法的权重相当,不存在谁先谁后或谁好谁差的选择问题,只要能落地,其中任何一种或几种都可选用。
2、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分流分类应优先于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考虑到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需要举国机制及配套政策,非一座城市更非一个乡镇可以独立推动,当地政府仅能选择性地落实此制度,因此,当地政府的重点是因地制宜地推动垃圾分流分类,为提高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的效率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3、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是最为优先选用的治理方法,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出台垃圾收费、奖励与惩罚等经济措施,出台政策鼓励垃圾治理科技创新与进步。
综上所述,乡镇农村垃圾治理应大力善用经济手段和科技手段,优先推进垃圾分流分类,因地制宜地推进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
二、乡镇农村垃圾的综合治理流程
垃圾治理过程包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流动就有方向,有必要理顺流程。尽管从处理效果来看,一些治理方法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选择问题,但从物流角度来看,还是存在排序问题的。根据上述综合治理方案,可给出乡镇农村垃圾的综合治理流程(见图1),该治理流程包含三方面信息:一是明确垃圾治理的各个环节及其衔接关系,二是明确各环节的主要内容,三是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和作业主体,没有给出资金等方面的信息。
垃圾治理流程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村民和社会组织。政府是垃圾治理的责任主体,同时也可参与物质回收利用、生物转换、热转换和填埋处置等垃圾处理作业。企事业单位、村民和社会组织是垃圾治理的主要作业主体,应专业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涵盖源头减量与排放控制、垃圾收集与转运、物质回收利用与生物转换、能量回收与填埋处置五个环节,可能的物流共十八种方式(见表1)。
乡镇农村垃圾治理应建立专门的收运队伍,定时定点收运,大件垃圾及有毒、有害、危险废弃物也可采用电话预约收运方式。垃圾收运由生产者或生产者委托的收运单位、垃圾处理企业指定的收运单位和政府授权委托的收运单位三类承担。生产者或生产者委托的收运单位主要承担农资垃圾包装物和失效农资产品的收运;垃圾处理企业指定的收运单位主要承担无毒无害的一般废弃物的收运(有些地区由事业单位承担);政府授权委托的收运单位主要承担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危险废弃物及家具、家电等大件垃圾的收运(有些地区由事业单位承担)。
区(县级市)应合理规划乡镇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物质回收利用与生物转换设施宜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服务区域,宜以中、小规模为主。热转换(能量回收)与填埋设施宜以一个或几个镇为服务区域,宜以大、中规模为主。乡(镇)政府应保证适当处理能力的物质回收利用与生物转换设施正常营运,区(县级市)政府应保证适当处理能力的热转换与填埋设施正常营运。填埋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应具备一定的填埋库容。
三、落实乡镇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方案的重点工作
(一)建章立制,促进乡镇垃圾治理法治化
建立健全乡镇农村垃圾管理机构,编制乡镇农村垃圾治理规划和管理办法、乡镇保洁与垃圾处理经费管理办法、垃圾计量管理办法、设施建设与营运需求执行办法、垃圾处理服务购买与分配办法、设施建设与营运监管办法、垃圾处理考核办法等,完善乡镇垃圾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理顺区(县级市)、乡(镇)、村委会和居民联动机制,建立垃圾处理服务购买与分配机制,建立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建立垃圾处理考核机制,建立垃圾处理设施监管机制,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乡镇垃圾治理法治化,推动乡镇垃圾治理稳步发展。
(二)因地制宜,推动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方案具体化
一是建立农资垃圾收运队伍。供销社下属农资公司专营农资,有能力承担农资垃圾的收运,这是农村地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有利条件。农村地区应理顺城市管理(环卫)部门与经贸部门(供销社)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供销社的优势,引导供销社代表农资生产者回收利用农资垃圾,鼓励供销社代表村民回收利用农产品垃圾。
二是因地制宜选择生物转换方法。可供选择的生物转换方法有饲料化、特种酶制取工业乙醇、蚯蚓(蟑螂)堆肥、堆肥和厌氧发酵制沼。餐厨垃圾饲料化处理的技术较成熟,机械化程度高,占地较小,资源化利用程度高,具有技术优势与经济优势,但生态风险难以预测。特种酶制取工业乙醇目前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有待对原料成分、操作参数等进行系统研究,商业化用于餐厨垃圾处理还有待时日。蚯蚓堆肥投资少,简单易行,但土地利用效率低,一般只适用于餐厨垃圾分散处理,1亩地每年只能处理100t有机垃圾,生产2-4t蚯蚓和37t高级蚯蚓粪,蟑螂堆肥也具有类似特点。好氧堆肥技术简单、成熟,广泛用于园林绿化垃圾、秸秆等农林垃圾的处理,但占地大、周期长、臭气难以控制、产品销路不畅,宜控制在中小规模,缺氧堆肥(沤肥)也具有类似特点。厌氧发酵制沼占地小,资源化与减量化效果好,臭气易控制,具有推广前途。各地可根据有机垃圾的产量、性质、土地及资金等情况,选择适宜的生物转换方法,对于人口较多的自然村、行政村或更大服务区域,可采用厌氧发酵制沼,对于人口稀少或偏远乡村,可采用沤肥或蚯蚓堆肥等适合于小规模处理的方法。
三是建立与治理流程相适应的资金流,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控制资金投入,确保资金链环环相扣。
(三)创新突破,建设乡镇农村垃圾治理试点
建设乡镇农村垃圾治理试点工程,探索垃圾处理各环节及其组合方式的优化,引入市场机制,引进社会资金及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开发与开放乡镇农村垃圾处理服务市场,创新垃圾处理服务模式,积累产业化经验。由试点晋级示范,再到推广,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形成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镇)、一乡(镇)带一片的良好局面。
四、乡镇农村垃圾治理案例
(一)长沙市乡镇垃圾治理模式
长沙市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清运处理模式,在偏远山区、经济实力差的乡村,实行分类收集、就地填埋模式。要求农村做到“三有”:户有垃圾存放桶、村有垃圾收集池、乡(镇)有垃圾中转站;做到“三无”: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乱堆乱放。为了强化乡镇干部及村干部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的责任意识,长沙市决定每半年组织评出“十佳乡镇十佳村”和“十差乡镇十差村”,评比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同时纳入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不讲卫生的乡镇,在评选中将被“一票否决”。
一、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审视司法行政现状
近年来,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正面临着从江海时代向桥港时代跨越的转变。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紧紧围绕服务社会经济大局,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大调解、法律援助、司法考试组织工作全国一流,法制宣传、社区矫正、信息调研、新闻宣传、计财装备工作全省领先。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司法行政工作不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工作能力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诸多差距和不足,制约着司法行政工作的跨越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思想理念更新不够。由于长期囿于司法行政的小天地中,队伍中存在着固步自封、小进即喜的思想,缺乏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改革意识和科学发展的意识。尤其在规范津补贴后,奖惩手段更为局限,甚至使一些同志产生“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思想。同时眼界不够远、视野不够宽、自我满足的思想时有表露。
(二)体制机制有待理顺。目前司法所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部分司法所人员性质还不是政法专项编制,有的是事业编制,也有的是临时聘用人员,造成人员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影响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公证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面临调整;矫正工作制度的研究有待深化;普法保障机制有待加强。
(三)工作举措创新不足。面临法治__建设、长安__建设的新要求,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举措有待创新。法制宣传方面,对“新市民”、农民、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普法缺少针对性、有效性;围绕大调解效能建设研究不够、举措不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对高危人群的安置、帮教、矫正手段显得单一;服务经济发展方面,法律服务的领域和空间仍然有待拓展。
(四)队伍素质仍然偏低。司法行政部门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和知识结构断层的情况。部分同志工作技能欠缺,不能熟练的掌握应知应会的本领,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由于忙于应付日常事务多,少数同志对业务发展缺少思考、钻研,工作上不能做到精益求精。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市司法行政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将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新理念,改进方法,创新实践,提升素质,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实现新跨越,为建设法治__、长安__、和谐__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以科学发展的方法指导司法行政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司法行政事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使司法行政工作成为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不断推动司法行政事业的快速发展,努力实现争当全省排头兵的目标。
(一)坚持拓宽视野。司法行政部门既是政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和服务经济建设的“双重职能”。长期以来,司法行政部门更多地把工作重心放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上,而对直接参与、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认识不够到位,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因此,司法行政部门要坚持与时俱进,不因条件简陋而泄气,不因职能弱而不为,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和工作视野,破除怕苦畏难、消极应付的懒散作风,戮力同心攀新高;要跳出司法行政小圈子,跃上服务社会大舞台,以有为争有位,自觉把司法行政工作放在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积极融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努力为实现“扎实保增长、全面达小康”的目标,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
(二)坚持提高标尺。只有深刻认识司法行政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谋划司法行政工作,才能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工作中创造更多的有效形式、机制、方法,不断取得新经验和新成绩。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争当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排头兵”的目标,认真查找和解决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上存在的差距,提高工作标准,不断创新举措,促进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做到“三先”,即:开展工作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做到人无我有;二是要争先,紧紧咬准目标不放松,奋力追赶,勇于超越,做到人有我优;三是要领先,充分挖掘工作中的特色亮点,优势工作做到好上加好。
(三)坚持统筹兼顾。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传统方法与创新举措的关系,坚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做到既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又能创新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的工作举措;二是要正确处理好考核与奖励的关系,在规范经费补贴的情况下,积极研究内部绩效管理的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既要充分保护和调动人员积极性,又要实施“奖勤罚懒”。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内部提高与外部宣传的关系,要不断提高系统内部人员的素质,积极引导全体工作人员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服务中心工作的意识,推动司法行政事业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树立典型,广泛宣传司法行政工作,树立司法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三、以科学发展的实践创新司法行政品牌
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打造司法行政工作品牌的不懈动力和源泉,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工作不断发展。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工作领先、同行认可、社会满意、媒体关注”的标准,创造更多、更精、更强的司法行政全省、全国品牌。
(一)在营造法治环境上下功夫,创建法制宣传品牌。经过多年努力,我市不断创新普法机制,构建“大普法”格局,创建了多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宣传品牌,增强了全民法治观念,提升了区域法治化水平。今年是我市争创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城市的关键之年,我们要在固化原有普法机制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组织机制和推进手段,加大品牌创建、挖掘和培育力度,广泛开展典型宣传,放大品牌效应,确保品牌经得住时间和效果的检验,使我市普法工作亮点频现,由盆景变园林,园林变森林。大力开展法治创建活动,不断扩大法治__合格乡镇
、民主法治村、诚信守法企业、民主法治单位的覆盖面,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在服务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创建法律服务品牌。充分发挥法律服务优势,逐步提高我市法律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gdp中的占比及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总额。尤其在目前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要主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引导广大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牢固树立“服务企业我先行、服务企业我能行、服务企业我最行”的理念,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发展“双千百日”“五送五帮”活动,帮助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确保企业平稳发展。围绕基础设施、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组织动员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开展“法律服务进农村”活动,围绕农村招商引资、金融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保护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
(三)在维护社会稳定上下功夫,创建“心防”品牌。“心防”工程是我局根据维护社会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司法行政工作新定位,并与“人防”、“技防”、“物防”、“自防”并列,构成大防控体系。其主要在围绕“心”字上做工作,通过心里疏导、心里关爱、心里防范方式,筑牢心理防线,解决各类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心防”的重点在于“解心结”和“医心疾”。“解心结”,就是通过发挥调解职能作用,预防纷争升级,以解决心里矛盾化解外在冲突。我们要围绕矛盾纠纷调处率、成功率等指标,制定调解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实行发案倒查和考核激励机制。要深化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和分析制度,积极推广劳资、环保、拆迁等专业调处站建设工作,进一步探索调处中心制度,逐步健全信息互通和纠纷联排联调制度,完善化解矛盾纠纷的责任机制。针对金融危机继续蔓延的形势,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民间组织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镇街矛盾纠纷巡回调解小分队,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力争调解成功率位居全省前列。“医心疾”,就是强化社矫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教育、疏导、矫治工作,大力开展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使他们从心理上彻底放弃违法犯罪的念头。我们要大力推行心理矫正、风险评估和审前评估等工作,推广移动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对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的管控能力。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内;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在95%以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2%以内。
(四)在维护公平正义上下功夫,创建法律援助品牌。法律援助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充分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县、镇、村法律援助网络,形成“半小时法律援助圈”,努力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积极探索法律援助新模式,扩大法律援助经济适格人员范围,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化解矛盾纠纷。强化法律援助组织保障,确保全市法律援助经费持续增长。优化法律援助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四、以科学发展的要求强化队伍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司法行政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做好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实现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勇于创新、敢打敢拼的司法行政队伍,不断为司法行政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提高领导思想力。领导思想力的高度决定工作思路的宽度。因此,我们要从领导干部抓起,要求其做到“八带头”,即带头增强党性,带头改进作风,带头勤政务实,带头开拓创新,带头服务发展,带头关爱民生,带头廉洁自律,带头接受监督。主动融入大局,走出机关,沉到基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决策的前瞻力,提高分析问题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善于在工作落实上独辟蹊径,创特色,抓亮点、求突破,为司法行政工作增添活力。
(二)提高基层战斗力。以争创全省优秀司法局和优秀司法所为契机,大力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单位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维稳实战力。加强与人事、编办、财政部门沟通协调,推进司法所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注重品行、崇尚实干、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选拔、任用基层干部,切实将讲政治、懂法律、有能力的人才选用到重要岗位上来,不断为基层充实新鲜血液。
关键词:小城镇;基层政府;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74-03
小城镇,大问题。推进小城镇发展不仅是当代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支点,也是在国际经济持续动荡,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经济发展动力逐渐衰弱的情况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然而,在推进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未来征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局并不少,小城镇政府转型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问题,现行小城镇政府体制已经无法承载经济、社会、交通、外来人口、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城市化管理重任。因此,小城镇政府如何引领、培育和适应城镇化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 小城镇发展与基层政府转型的相关理论
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现代化、工业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产业空间集聚、产业结构转换是城镇化发展归根结蒂的原动力,而人、财、物、地理空间位置、政策等外部稀缺资源则是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条件。小城镇发展的这些动力和条件,即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小城镇的管理体制,现行小城镇管理体制存在的矛盾“从根本上讲,根源与现行的小城镇管理体制同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1]小城镇类型、规模和功能决定了小城镇政府模式。另一方面,小城镇政府的角色行为模式是小城镇发展的关键要素,基层政治生态对小城镇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小城镇政府合适的角色定位、合理的行为模式可以激发、培育和规范区域所在地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弥补其他方面的劣势,中国大量发展很好的既非沿边、沿海,又无资源优势的小镇可以作很好的说明,它们甚至是原先经济最为贫困、社会文化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发展起来或首先发展起来的。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小城镇政府之所以呈现出相当大的个性化差异,并给小城镇工业化、市场化的路径选择带来深刻影响,关键在于能否获得一定程度的自主性空间。自主性空间“意味着地方政府实际权限、职责及行为边界的弹性化和模糊化,意味着地方政府角色行为潜在多元化的可能性”[2]。自主性空间的获得给相对积极、主动的小城镇政府创造了管理创新、政策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可能。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小城镇政府之所以呈现出相当大的个性化差异,还在于小城镇政府权能的大小。“小城镇政府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合理调整县镇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内在动力在于增强小城镇政府权能,转变小城镇政府职能,推进小城镇城市化进程,增强小城镇的适应性和发展活力,实现小城镇的职能纠偏。”[3]小城镇政府权能大小决定了所在区域得到体制内资金、优惠政策等各种稀缺资源的多寡,也是自主性空间获得程度的标志,是影响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小城镇政府之所以呈现出相当大的个性化差异,还在于小城镇政府自身能力的大小。政府能力包括政府公务人员个体能力和政府部门整体能力,小城镇政府公务人员素质、小城镇政府的资源汲取、运用和协作等能力决定了小城镇规划、管理、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小城镇政府内部的组织和协作体制、机制是小城镇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基础。
二、 小城镇发展的新趋势
通过现代化小城镇综合改革、“强镇扩权”工程、中心镇培育工程等改革实践,浙江省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小城镇发展体现出了新的趋势:
1以特色产业为依托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是未来小城镇发展的主题。依托区域特色经济,明确城市定位与发展思路,是浙江小城镇发展的鲜明特色。未来小城镇发展首先应注重打造城市整体品牌,做强城市无形资产。长期以来,浙江小城镇以平民路线切入市场,以中低价格赢得市场。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外产业的升级,小城镇自有品牌的缺失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制约;其次要完善产业链条,促使产业集群联动互补,做到企业集群、市场集群、店铺集群、业者集群、客户集群、运输集群、配套集群和产品集群,这既降低了因企业规模大而引起的内部管理的交易费用,又符合现代柔性生产的要求;最后要升级专业交易市场,进一步加强专业交易市场整合和升级,发挥其规模效应,因为产业群分工网络系统的高效运转,是以区域专业市场为依托的,市场的集聚功能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有助于产业分工。
2以提升城市软实力为目标,重视发展社会事业,是未来小城镇发展的重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城镇同大城市一样,都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职能,小城镇的发展必须重视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否则,社会发展的弱势最终会伤害经济的强势,浙江许多小城镇发展的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小城镇的发展首先要重视教育和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强农民工子女学校建设,使得他们能够真正在小城镇安家落户;其次要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为小城镇发展构建安全网和减震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必须全面落实;还要注重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小城镇环保工作的落实。
3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目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未来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小城镇建设,应当以交通运输、城市道路、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为基础,以大型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大型童装市场、儿童游乐城等重大项目为重点,加速城市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完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塑造城市发展的新形象。同时,加快城区的“亮点”工程建设,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城市,着力打造一批风格迥异的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园林以及高档休闲娱乐场所等,充分彰显小城镇的品位和档次。
三、当前小城镇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
浙江小城镇改革对于基层政府的财权、管理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张,但相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存在以下的不足:
1小城镇政府的职责大、任务重,职权小。小城镇作为基层政府,执行着大量由县市政府指配的工作。可以说,国家的许多工作都要落实到基层,上级党委、政府要求高,下达的任务、指标繁重,仅繁多的各类考核检查和考察交流任务就已使小城镇政府无暇应付。“如教育强镇检查、平安千村工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普法、计划生育、禁毒、防洪抗灾、非法宗教治理、殡葬改革、拆危、征地等等工作都下达给乡镇政府,并且都以考核或者一票否决来落实”[4]。但是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具备建成区建设、交通、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外来人口等方面社会管理权限和行政执法资格,导致城市管理、计划生育、社会治安以及安全生产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事务,滞后于城市化发展需要。
2公共服务需求大,财政保障困难。随着小城镇在建设规模、人口数量、城镇功能等方面突飞猛进,小城镇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成本巨大,就如巨大的外来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每年每名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成本在500―1000元,还要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大病医疗、医疗门诊等各种补贴,既有的财政根本无法满足小城镇发展所需,可见财政保障的困难。
3乡镇和县市职能部门站所协调困难,职能弱化。近年来的县(区)乡(镇)关系调整,加强了上级垂直部门权力,乡镇政府调控力进一步弱化,像税收、国土等实行垂直管理,责任和职能“两张皮”,成为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体制障碍。县市政府职能部门派驻小城镇的各站所,是在乡镇区域内行使职权的行政主体,他们具有相应的管理权和财权,是县市政府职能部门乡镇的延伸。由于小城镇政府对这些站所没有指挥控制权,协调非常困难,运行体制、机制欠活。
四、面向促进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基层政府转型策略
着眼于小城镇发展的新趋势,针对小城镇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小城镇政府转型策略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责任与回应:建设服务型政府
1科学定位政府职能。依据依法行政、责权利统一、“有退有进”等原则,按照“强化政府的政治职能,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健全政府的文化职能,开发政府的社会职能”的思路,建议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职能。主要是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交通秩序、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外来人口等方面的管理作用,确保上级政府的政策、任务执行到位,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城市正常运作、社会和谐稳定和群众安居乐业。(2)服务职能。主要是在设施维护、信息提供、技术指导、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提供的服务功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如改水、改路、绿化、亮化等)、经济发展的服务与指导(如企业技改、市场开发、信息提供等)、文化教育的推进与普及等。部分接近城市规模的还应考虑执行许多属于城市的服务职能,如排污、防火和垃圾处理等。(3)协调职能。包括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各派出机关之间以及各单位、各行业、各村、各经济社会组织之间的各种关系协调和相关事宜处理。(4)监督职能。主要是对各行各业、各部门及各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监督,使其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应特别重视照章纳税、环境保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职能研究。
2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各类便民服务措施,建立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落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AB岗工作制等制度,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周期,提高办事效率。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设新型办事平台。要创新载体,使联系群众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推进乡镇机关和乡镇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
(二)法治与分权:理顺县乡关系
1在发展规划上赋予一定的审批权限。完善中心镇规划编制和管理。按照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要求,突出小城市在市县(区)域总体规划中的地位,加强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的有机衔接。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按法定程序执行,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权下放到中心镇,建立完善集体审查、责任追究和审批备案等制度。合理规划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小城镇集聚和辐射能力。
2在综合管理上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一是通过立法给予执法权。应对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把相应的执法权(如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环境监察、计划生育、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执法权)赋予给乡镇政府,使乡镇政府真正拥有综合执法权。与此同时,规定未能履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以此实现权责统一,提高行政效率和确保依法履职;二是理顺关系强化管理权。在事权关系和条块管理上要实行以“块”管理为主,可以考虑对部门垂直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尽可能将工商、质检、土管等部门逐步归位到各级政府或由乡镇直接对派驻单位实行属地管理,至少是要按照“能放则放”的原则将有关权力要通过授权、委托等形式下发给乡镇政府。
3在财政经费上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一是按照财权、事权相一致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为乡镇履行职责配置相应的财力。明确由乡镇政府承担或配合完成的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条件。二是完善税收返还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政优惠和投资补助。三是拓宽融投资渠道,加快解决债务危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吸收各类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扩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加大项目经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市场化的运行力度,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市场建设项目安排和信贷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三)多元与参与:构建多中心治理机制
1构建多中心治理机制。在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中形成充分利用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共同力量的机制,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例如在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上,建立规范、科学的考评体系,改变现行政府以任务指标为主的考核体制,改变偏重经济建设和社会治安的考核办法,改变只有上级考核的“压力型行政模式”[5]。
2大力发展民间组织。乡镇机构精简以后,要改变过去政府管的过多的现象,要充分利用村民自治给予农民的自由权力,引导农民建立各种民间组织,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农民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政府通过民间组织杠杆来有效地进行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通过立法保护和政策扶持等途径大力培育诸如农民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把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具体组织和运行工作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
(四)整体与协同:塑造强能力政府
1建设整体性政府。整体性政府是通过协调部门间关系,整合各自独立的资源,以政策工具作为达成公共行政目标的载体。明确最高行政领导或部门领导的协调职责,引导部门间合作。明确部门职责,对于确实需要若干部门共同承担的交叉职能,必须明确职能履行时要明确主办与协办、牵头与配合的关系。此外还要制定职能分工与协调办法,规定责任、义务以及惩罚办法,增强约束性。
2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规范乡镇内设机构设置,乡镇党委机构合并设置,一般乡镇设置5个左右职能机构,减少乡镇领导职数,提倡交叉任职,整合乡镇事业单位,采取“放、改、撤、并”的办法,调整基层站所的布局。大力精简人员,坚决清退超编人员和靠收费供养人员。
3提升乡镇公务人员素质和能力。一是强化提供公共产品和科技服务的能力。二是建立完善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加强乡镇干部培训,加快乡镇干部知识更新,以推动其工作方式的转变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雷忠勤,李步青等著. 小城镇科学引论[M ].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238.
[2]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及其行为逻辑―――基于地方政府自主性的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25-35.
[3]王雄杰.论小城镇政府管理转型[J].学术交流,2010(06):47-49.
[4]吴玉宗.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M ].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201,202.
[5]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M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