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成本管理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本管理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本管理指导意见

第1篇: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军品价格;目标价格;成本监控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军品价格管理工作矛盾逐步显现,国家、军队、军工单位三者之间利益矛盾不断突出。为此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总装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军品价格工作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对军品价格工作改革提出了规划、指明了方向,为军品价格工作改革实施奠定了基础。

军工科研院所作为我国国防和装备建设的中坚力量,在科研基础管理和科研实力等方面的建设与国家科研发展的整体水平息息相关。《意见》中要求,军工科研院所应该按照自身特点紧跟改革的步伐,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努力实现军品价格决策的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提高武器装备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双赢目标,确保军品价格工作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军品价格改革重点

(一)武器装备分类定价。武器装备分类定价包含三种情

况:对垄断类装备以国家定价管理为主,政府确定指导价允许在规定的价格浮动范围类协商定价;对有限竞争类装备制定最高限价,在最高限价范围内竞争谈判定价;对充分竞争类装备实行公开招标等,由市场竞争形成价格。

(二)新装备研制立项阶段强化购置目标价格论证。根据装备研制计划和经费规模,按照研制技术方案和国内外历史价格资料可比成本进行装备购置目标价格论证。论证过程中主要采用工程类别、系统分解、参数估算等方法,最终协商确定购置目标价格。

(三)方案和工程研制阶段开展过程成本监控。在开展研制总要求综合论证时,供需双方统筹考虑技术与成本的关系,将成本指标分解到各分系统,协商调整购置目标价格,在研制总要求中明确。承制单位依照购置目标价格开展经济性设计,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实施成本控制。在研制过程的重大节点进行成本评估,形成评估报告作为购置目标价格的调整依据,在满足武器装备主要战技指标的前提下,优化调整研制方案,实现对技术状态和成本的双控。

(四) 装备定型和批量采购阶段实施激励约束定价。装备定型后,军队组织装备审价,对不同产品实行差别利润率,和承制单位协商确认成本价格方案,与购置目标价格对比分析,对差异部分按适当比例增加或扣减。使军品价格体现不同武器装备特有的内在价值,激励承制单位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从以上四个改革重点看来,今后的军品价格管理将趋于科学化,过程化。改革将鼓励军工承制单位节约成本作为重点,军品利润也将不再局限于5%,事后价格管理将逐步转变为过程价格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技术状态与研制经费双控将作为新形势下承研单位急需转变的重点。

三、军工承制单位的军品价格改革跟进与思考

(一)积极探索适合军队装备目标价格成本管理的新路子。

一是军地双方都应积极探索装备全过程费用管理模式,实施目标成本管理,考虑技术改造、工艺进步等对降成本的作用;二是目标成本管理重在分析、预测、控制,因此可以增强企业的内在动力,鼓励更多的企业自主进行科研,促进武器的更新换代,既有利于技术进步,又能鼓励承制单位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在军工企业中形成一个优胜劣汰的良性运行机制;三是军品价格管理要适应新时期装备发展要求,改变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互惠互利角度分析军品价格变化的趋势,全面系统的学习目标价格管理理论。

(二)完善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体系。装备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包括管理原则、形式、权限、程序和管理内容等。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细则,将目标成本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对装备要从预研开始就实施目标成本管理,使各个阶段工作规范有序进行;通过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将目标成本管理指标细化。对装备超目标成本的现象认真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制度,维护目标成本管理的严肃性。通过制定一整套装备目标成本管理的法规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增强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主动性。

(三)加强产品研制过程目标价格论证工作。购置目标价格论证是军品价格改革价格形成机制中的前端工作,也是重点工作。承制单位在产品研制过程中需要紧贴此项工作,将目标价格论证引入研制过程,在产品立项早期充分考虑可比装备价格的系统分析,注重收集产品研制数据和成本数据,利用专业软件构建目标价格模型,研制过程中实时修正估算模型。加强对产品研制过程中遇到的与成本相关的技术状态变更管理,做好价值工程分析,为目标价格论证打好基础。

(四) 加强产品研制过程成本监控工作。《意见》中指出方案和工程研制阶段开展过程成本监控,实施过程成本监控的新机制。承制单位将计划与执行职能分开,合理构建过程成本监控管理和实施机构。产品研制方案是否合理是企业成本过程监控的重点,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企业优化产品设计方案,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在产品研制的每一个节点都开展成本控制工作,在每个重大节点组织检查、分析研制成本发生情况,及时提出成本控制执行情况,提出改进成本过程控制的具体实施,修正成本控制目标。

(五)大力做好科研生产成本管理的基础建设工作。夯实基础工作是开展经济活动的前提,科研成本管理也不例外,而科研成本管理工作又必须依赖与其相关的各项基础建设工作。基础建设工作主要包含完善信息管理;严格定额管理、规范体系管理。在信息管理方面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及时归集、完善和分析业务经营活动信息,定额与物料管理信息,人力资源配置信息等资料,开展成本管理系统建设;严格定额管理方面是要做好科研成本管理基础工作的关键,其定额管理体系一般包含材料(辅材)消耗定额、各种工时定额、工装工具等低耗品定额、维修成本定额及部分工作定额,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范。规范体系管理是指按照成本管理体系的要求和自身经营管理理念,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成本管理体系,逐步实现成本数据―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执行力的良性循环,以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成本管理方法、降低产品成本、减少或消除成本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其成本战略和成本目标的实现。

第2篇: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管理会计;会计教育

在我国经济拉内需,促增长的过程中,需求侧三驾马车逐渐出现疲软现象。继而供给侧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供给侧改革是调整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优化供给侧各要素的配置,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促进经济新的增长。围绕“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实施改革,实现“三去一降一补”的目的,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侧改革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受到学界和实务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赵逸群认为会计通过信息载体、价值增值、资本管理助力供给侧改革,并提出财务内控要求可以实现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综合性会计人才进行业务创新可以补短板,而生态会计能够助力企业去产能[1]。苗娟认为搭建财务信息枢纽能够实现“去产能”、发挥管理会计职能可以实现“去库存”、优化资本结构能够实现“去杠杆”、发挥成本会计职能可以降成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能够实现“补短板”[2]。总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实现“三去一降一补”,就需要聚集财务“供给侧”改革,即由传统的核算会计转向管理会计,在提高传统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参与业务管理与创新,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日益重要的积极作用。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会计是基于人们对生产剩余物品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可以说,会计的最基本职能是管理。但是随着会计计数与核算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更重视会计的核算与反映职能。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伴随铁路业的迅速发展,以铁路公司为代表的成本会计方法问世,并在更大规模的销售企业和钢铁公司广泛使用。随后,被誉为管理之父的泰勒开创了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产品成本的实务,并形成了费用预算、标准成本法和差异分析,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财务会计是以企业资金运动为核算对像,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目的对外报送的会计信息,方便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而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显然,两种会计是有差别的。但是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层以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基础,再综合考虑非财务信息而做出的管理与决策行为。可以说财务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发展基础,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也是在经济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过程中快速发展起来的,与经济发展如出一辙,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乏力并存的局面[3]。一方面处于供给侧的会计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处于需求侧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出现招工难、用工荒、劳动力成本高等现象,影响企业降本增效。事实上,翻阅各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除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外,也有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税法等相关课程。但为什么会出现供需脱节呢?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结构、质量与企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不适应、不匹配,可称之为知识结构性过剩。

1.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短视性

我国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并且迈出了改革的步伐。及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类型,将高等教育重新划分为学术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技能型大学[4];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包括了职业中专、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博士等五个层次[5];完善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从供给侧出发强调提高学生供给质量满足需求侧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才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操作性要求较高,于是各高校开设了基础会计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会计分岗位实训等。而实训的内容,无一例外都没有离开填制凭证、审核、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以及运用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的流程训练。但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技能的重复性训练。事实上,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企业纷纷建立了会计信息系统,逐步健全财务共享中心,实现财务信息的时时传递与共享。到那时的会计核算工作就能够完全被计算机所替代,而现在的会计核算人员将成为把票据扫描到系统中的体力劳动者。因此,这样的训练尽管提高了学生的会计操作技能,但未能突出学生管理会计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可持续性发展。2.“双证毕业”的片面性高等职业教育倡导“双证”毕业,即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取得学历证书,也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自己将来就业寻找敲门砖。为此,学生们拼命考取各类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证、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汽车驾驶证等。取得初级会计师资格的同学又忙于考取注册会计师。学生陷入到“应试”学习中,在疲于应付资格证书的考试中忽视了那些看似与资格证不相关、却是企业十分重视的管理会计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创新思维、业务创新、价值创新能力等。3.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切入点的局限性尽管高校的会计专业开设了相应的管理会计课程,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切入点都是以会计核算的角度,强调计算过程,关注计算结果,而不是以创新管理的角度,更不关注解决问题的创新型办法。如成本会计,学生只重视产品成本核算的过程与结果,却不怎么关心产品成本是否过高,过高的原因是什么?不去关心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与差异成本法的分析与应用等内容。三、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1.传统管理会计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传统管理会计只是作为一门管理会计课程而开设,侧重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本量利分析、预测、决策、存货管理、预算管理等。当前管理会计是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中控制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实施全面的创新管理,承担企业领导者、组织者、顾问、决策者等多重角色,给企业创造价值。

2.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课程开发与跟进不及时

财务会计核算的实践性课程开发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具有重复性特点,能够通过熟练而生巧。而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实践性课程开发还不十分成熟,管理会计案例不够充实。并且管理会计的课程都具有创新性,是通过拓展创新思维进行能力培训。因此,该类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也影响了管理会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3.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注册管理会计师的官方认证考试,而是参加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的认证考试,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反,财务会计专业人才评价已经相当成熟与完备。学生像进阶一样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就考取初级会计师证。此外,还可以报考注册会计师(CPA)考试。这对于从小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来说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也不利于管理会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会计教育转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会计教育转型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在2014年10月27日我国财政部就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意见中明确提出以管理会计人才建设为依托,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推进企业建设财务共享中心,加快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推进高校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建设,探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会计人才向管理会计人才转型。1.转变观念,树立“价值增值”的理念会计是基于管理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会计核算与反映,其基本职能是管理。因此,“供给侧”改革下管理会计教育就是综合会计的管理功能而进行创新的一种新型发展[6]。会计人才应当树立“价值增值”的理念,将会计职能嵌入企业业务前端,进行管理创新。2.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2016年6月22日国家财政部颁布《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号)。该指引明确了管理会计应用四要素,包括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其中工具方法是指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时所采用的战略地图、滚动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记分卡等模型、技术、流程的统称。主要应用于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领域,涉及战略地图、价值链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滚动预算管理、作业预算管理、零基预算管理、弹性预算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标准成本管理、变动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边际分析、标杆管理、贴现现金流法、项目管理、资本成本分析、关键指标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单位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矩阵模型等具体工具方法。“供给侧”改革下管理会计教育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从供给端入手,优化需求端。因此,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依据构建两个模块化课程体系。一是基础模块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财政金融、管理学、财务会计、经济法和税法;一是管理会计模块课程,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公司战略管理等课程。3.完善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突破思维定势,学会逻辑思维、质疑和灵活思考。故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不同于财务会计的实训内容与形式。构建递进式三模块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第一模块为课程实践模块,主要包括管理会计案例与课程实训软件。如财务管理实训软件随课程内容训练学生的管理思维。第二模块为专业综合实践模块,如创业者ERP沙盘对抗项目、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平台等,通过游戏与对抗赛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次实践的内容与情境都是不一样的,恰恰满足了管理会计实践所需要的变化性的实践内容。第三模块为专业社会实践模块。学生既可以通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真刀真枪上阵厮杀,也可以跟着自己导师进入企业中演练。

4.“供给侧”改革对管理会计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个典型的供需关系。教师作为供给侧一方仍需进行结构性改革,如知识的结构性改革、教学方法方式的结构性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的结构性改革等。从供给端入手,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管理会计实践经验,更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拉升教师的“双能力”水平,从而优化需求端。“双能力”水平是指一方面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恰当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与考核,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另一方面有较高的实践水平,能够参与到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中去,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相关管理会计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创造价值。

5.完善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评价体系

一个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促进专业人才快速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第一是根据《指导意见》,将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纳入到继续教育课程中;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执业考试中适当增加管理会计知识的比重,从而引起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也快速提升会计人才向管理会计人才的转型发展;进行国际交流合作,鼓励管理会计人才考取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资格证书,使管理会计人才快速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水平。第二是我国相关部门尽快完善中国的注册管理师的资格认证,推动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结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会计人才向管理会计人才的转型发展的同时,管理会计人才又助力供给侧实现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目的。同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校会计教育向管理会计教育的转型发展的同时,高校会计教育的转型发展从供给侧入手优化了需求侧,为会计人才市场提供了优质劳动力,促进供给侧改革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逸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市场,2016(29):55-56.

[2]苗娟.浅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会计职能发挥[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6):40-42.

[3]袁广林.供给侧视野下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15-21.

[4]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5]鲁武霞.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桎梏及其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2(8):59-60.

[6]曾泽玮.关于“供给侧”改革下管理会计教育的若干思考[J].赤峰学院,2016(8):119-120.

第3篇: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具体指引与应用指引“互补”

在管理会计标准建设中,除了案例库的补充作用,具体指引与应用指引相辅相成,有一定的“互补”关系。

根据财政部对指导意见的解读,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是将管理会计普遍规律上升到标准,是对管理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目标等内容的总结、提炼。

“在指引体系建设中,基本指引要起到统领的作用。”南京审计学院副教授崔秀梅说,因此,基本指引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会计的目标、原则、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及管理会计的概念框架。

“当然,要丰富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还需要吸收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运筹学等其他学科的精华。”崔秀梅认为。

据了解,虽然在我国当前的管理会计实践中尚无基本指引,但对于基本指引中涉及的概念、原则、目标等,理论界和实务界已有很多论述,只是这些观点不够统一。因此,形成统一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很有必要。

在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中,应用指引居于主体地位,是对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指导。

“从《指导意见》的思路来看,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看来是要参照会计准则体系以及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范式来进行,这样的话,我认为应用指引相当于具体会计准则,应以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为核心来分别制定,并要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可扩展性等特征。”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授李现宗说,或许可以参照美国的管理会计公告的形式,对成熟的管理会计方法等制定具体的应用指引,并适时,如成本管理应用指引、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指引、决策评价应用指引、质量成本管理应用指引、责任会计应用指引、内部转移定价应用指引、绩效评价应用指引、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指引等。

崔秀梅则认为,应用指引要想充分发挥其具体指导的作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会计的基本工具(标准成本法、预算管理等)、管理会计的衍生工具(如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和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档案研究和分析性模型研究)。

发挥案例库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建立管理会计案例库,为单位提供直观的参考借鉴,是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指导实践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也是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区别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一大特色。

管理会计在单位的应用归根结底要落实在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上。而各种工具方法应用的环境、具体操作及各自的优缺点、预期达到的效果等,都需要案例作为载体和支撑。

财政部提出,争取通过5到10年的时间,通过经验交流、调研座谈、案例单位自主梳理等有效方式,总结、提炼一批覆盖多领域、多行业、多种工具方法的案例,构建内容丰富、示范性强的管理会计案例库。

“选择收集管理会计示范案例时,应注意案例应具有成熟性、示范性、启发性、创新性等特征。”李现宗提出。

而崔秀梅认为,案例库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长期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需要注意案例的启发性和规范性。

“示范案例作为典型的事件传递,有针对性的主题。其通过研究者对典型企业的实际调查研究,分析企业的实际问题,解决企业的实际需求,并通过个体扩展到部分企业相同问题的解决,再上升到理论研究。可以借鉴管理学的案例研究,采用故事型个案研究、叙理型个案研究和辩证型个案研究三个层次,充分体现案例研究的实际价值。”崔秀梅说。

同时,她认为,尽管案例研究具有“定性的、经验型”的属性,但这不表明案例研究的结果不客观,要确保管理会计案例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则需要案例研究遵循一系列严格的研究程序和使用科学化的工具,即具有规范性。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于管理会计标准体系建设,上海大学管理会计与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许金叶感慨:“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或许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与国际站在同等起跑线上,因为国际上也尚未形成统一、成熟的管理会计标准体系。”因此,许金叶认为,我国管理会计标准建设或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李现宗也认为“这是个难题”。

“因为管理会计不像财务会计那样,主要围绕会计信息制定标准。管理会计是为了管理的会计,管理的显着特征就是个性化,通过个性化管理不断实现创新,而要针对个性化的东西来制定统一的标准是很困难的。”李现宗说,在这样的情境下,如果要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只能是相对成熟的、带有普遍性的、能共同接 受的、规律性较强的内容,如成本管理标准、全面预算管理标准、决策管理标准、内部转移定价标准、业绩评价标准等,最终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

第4篇: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

我国在管理会计信息化领域的起步较晚,2000年起一些国外管理会计软件厂商逐渐进驻中国,促使我国少数已经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单位认识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并主要在成本核算和预算管理等领域开始建设。现今,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逐步尝试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例如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进行预算管理、运用作业成本(ABC)系统进行成本管理等等。

截止目前,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尽管已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大多数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仅仅局限于单个的管理会计工具,信息未得到有效的整合。据此,财政部于2014年10月27日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顺应时势的提出了企业要以坚实的大数据为基础,全面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

二、大数据时代推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孤岛”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起步较晚且过于理论化,其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实际经济情况严重脱节。财政部会计司在《指导意见》的系列解读之五中指出,我国多数企业仍然处于各个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单独信息化的阶段,各信息平台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通,在信息上不共享互换,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在这种情形下,企业无法深入挖掘并整合相关信息,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数据处理技术不完善,缺乏相应软件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量急剧增大并且包罗万象。企业平日获取的海量数据,既有结构化的数据,也有非结构化的数据,需要专业的数据处理技术才能甄别出有效信息。当前,我国应用的管理会计软件多为国外软件。这些软件不仅成本高,而且对我国的使用习惯等实际考虑不足,企业很难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无法有效推动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

(三)数据信息安全性有待提高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企业在建设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采用了大量的“对内”数据。这些数据通常蕴含着企业战略投资等商业机密,一旦泄露将冲击企业整体的商业运作,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然而,我国现有的大数据技术并不能对数据进行自动的归类与存储。再加上,信息承载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导致数据处于分散状态,无法实现全方位的保护,严重威胁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

(四)缺乏大数据与管理会计复合型人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通过专业人才对纷繁复杂、种类多样的数据进行“提纯”。可见,大数据与管理会计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是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数量快速增长,但其结构却不尽合理。总体来看,我国在基层从事传统财务会计核算的人员数量巨大,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中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却严重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大数据时代的建设。

三、大数据时代推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对策

(一)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打破“信息孤岛”的局限

在大数据时代,推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可以保障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等更加高效、顺畅的运行。为了顺应时势,企业应当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通过全面推动管理会计在本单位的有效应用,从源头上防止“信息孤岛”的出现。另外,对于已经建立能够适应自身发展新需求的子信息系统的单位,应当着重统一各子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加强各子信息系统间的互通互联与数据共享,提高本单位管理会计的信息化水平,打破“信息孤岛”的局限。

(二)与会计软件公司密切合作,开发切合实际的信息系统

由于缺乏合适的国内软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了紧紧抓住当前大数据下发展的大好机遇,企业应与会计软件公司密切合作,深入挖掘自身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新需求,在合理借鉴国外软件研发经验的基础上,打造真正切合我国企业信息化实际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三)进行信息分类,加强信息的安全防护

在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的建设中,数据信息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要确保信息安全,企业应当进行信息分类,严格控制各个可能泄密的环节,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及时性。另外,企业在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时,还需要加快对大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进程,加大相关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网络的安全防护,保证信息时刻处于合法所有者或使用者的有效掌控之下,为推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安全屏障。

(四)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对大数据的驾驭能力

根据前述分析,企业若想有效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就必须弥补当下大数据与管理会计复合型人才的缺口。国家与企业应注重对此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而提高对大数据的驾驭能力。从国家方面来看,可以改革会计职称考试的内容,增添大数据与管理会计的相关题目;也可以借鉴英、美国家的经验,设立专门的与大数据时代背景相契合的管理会计师认证。从企业方面来看,可以加大人才招募力度,缓解此类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压力;也可以邀请专家来授课,对现有员工进行素质培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管理会计既是挑战,更带来了机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卫强.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研究[J].财经界,2015(32).

第5篇: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从2004年开始,开展了历时8年的“航天成本工程”建设(注:按照航天成本工程建设规划,2004—2005年为一期,2006—2008年为二期,2009—2010年为三期,2011年后为建立长效机制阶段,所以截至2011年,应为“历时8年”),组织完成17105个(注:实施项目数量和效益,以附表统计数字为准)成本管控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0.3亿元,而这一切,都是在确保国家航天型号任务圆满完成的前提下实现的。在“高”“精”“尖”的航天领域,面对材料、人工成本都在迅速上升和创新风险等不利局面,航天科技实施成本优化管理犹如在“钢丝上跳舞”。

重大战略转变

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业,肩负着提高国防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使命责任,航天科技自1956年创建以来,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历程中,主要任务是掌握核心技术,研制与生产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航天产品,完成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始终坚持的是“不惜一切代价、一切为了成功”的工作理念。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国防费支出较低,我国的国防经费绝对数额和相对规模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在此形势下,国家对航天科技的考核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前的“全面完成航天工程研制生产任务”转变为“在全面完成国家航天工程研制生产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与航天科技首次签订了经营业绩责任书,明确了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现在调整为经济增加值,即EVA)、成本费用率、航天任务完成指数等4个指标,分别占权重的30%、30%、10%和30%,效益类指标共占经营业绩权重的70%。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兴瑞提出,成本不仅是企业经济问题,更是国家战略问题,航天科技集团必须从完成军品任务单一目标,转变为既要全面完成航天任务,又要不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上来。

然而,与一般企业不同,航天领域技术尖端、系统复杂、质量可靠性要求极高,研制过程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想要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就是要压缩成本。在实际工作中,航天工程的成本却面临着原材料上涨、研制过程反复等超预算原因和高端人才的人工成本较高等因素的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实施成本优化犹如“在钢丝上跳舞”。为此,航天科技突破传统思维壁垒,全面策划、部署并实施了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国家航天工程全面成本管理工作。

8年打造“航天成本工程”

航天科技从2004年起,启动了为期8年,从顶层设计、体系推进、全过程管理、文化建设、考核激励五个方面着手的“航天成本工程”,并随着外部环境形势的变化,就加强成本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之所以将加强成本管理的工作称为“工程”,并制定历时8年的三期规划,主要是考虑到三方面的情况:一是航天型号成本管理是一项具有全面性、复杂性的工作,涉及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策划,统筹兼顾。二是成本管理上的重大变革,必然会对原有的管理理念、习惯、制度和方法等各方面产生冲击,遇到的障碍和阻力较大,需要由公司最高层发动和主导,自上而下,强力推进。三是采用工程化的整体推进思路,有利于统一各单位、各部门、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做到有计划、有标准、有实施、有检查、有验收、有评价,责任落实,形成闭环。

顶层设计明确目标

“成本工程”启动前,航天科技开展了深入全面的成本多动因分析,通过采用座谈会、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各种形式,航天科技组织全系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航天工程成本管理现状调研,设计、组织了涵盖97个问题、从航天科技所有党组领导到关键岗位3000人参加、有效回收率为91.5%的航天工程成本管理情况问卷调查。通过调研、座谈、典型分析等多种有效手段,深刻剖析了航天工程成本管理的现状、存在的薄弱环节,查找出工作中存在的“成本意识不强、结构不合理、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在国家航天工程成本形成过程中,航天工程方案论证和设计的成本,虽然大约只占整个工程成本的10%—15%,但是航天工程方案论证和设计将影响几乎所有的成本因素,锁定整个工程成本的60%—80%,必须要系统策划和优化航天工程的方案论证和设计、提高方案论证和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从源头做好航天工程全面成本管理;技术创新是系统性降低成本的根本驱动力,要加大投入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试验成本是航天工程研制成本中的最大项,一般要占到整个工程成本的40%—60%甚至更多,有效控制试验成本是航天工程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生产制造环节涉及的成本要素众多、影响较大,物料成本一般要占到工程总成本的25%—65%,管理费用大致占工程总成本的5%—25%。航天工程方案论证和设计、技术创新、试验、生产制造以及物料成本和费用控制是航天工程成本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第6篇: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变压器制造企业 成本管理

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重点,而成本更是其中的关键。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市场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即为成本竞争。成本是综合程度最高,对生产经营活动最敏感的经济指标。作为成本会计,既要真实、完整地做好成本核算,又要协助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既要深入到“点”,又要涵盖到“面”,需在企业中起到桥梁与沟通的作用。

一、成本管理应提倡的几个方面

(一)宜文化先行

做好成本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是自上而下管理意识的加强问题。当今市场中,成本已成为洽谈、合作的焦点和竞争的优势。企业内应达成只有低成本运营,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的共识。员工是成本形成的最直接参与者,要逐步培养其成本意识,鼓励参与到成本工作中。天威集团特变电气有限公司负责特种型号变压器的生产,在总装配车间的辅助材料库房架中,每种常用零部件均标有价格,方便职工清楚各道工序的成本支出,警示在生产过程中应做到“先算后干、干中勤算”。公司与五个生产车间签订经营业绩责任合同,每月对成本进行一次考核分析,与全员的经济利益相联系。将成本压力变为动力,形成全员降本增效的局面。

(二)宜夯实基础工作

变压器行业为多品种、小批量的机械加工行业,成本核算方法采用定额比例法,因此,修订并完善原材料定额、工时定额、外购配套件定额等标准,力求达到先进、合理至关重要。成本核算人员应经常深入生产车间,熟悉各种型号变压器所用的材料,向库房管理员了解按定额领发料及余料退库情况,并将产品的实际消耗与定额用料相比较,以及时发现定额制定、材料使用、原始记录准确性等问题。例如,2010年10月之前铁心工序矽钢片使用情况超定额3%以上,工艺、设计部门设立了“铁心叠片工艺系数是否应增大”的课题,对三种不同规格变压器铁心直径、厚度、重量等进行实地检测,确定修改大产品的定额系数并与员工共同探讨节材措施。从矽钢片套材开始,每级按负公差尺寸减少供应量;切铁组尽量减少料头、料尾消耗等。经过一年的管理,铁心矽钢片用量比定额节约了0.12%。

(三)宜有体系导向

管理体系约束所有人员向共同目标前行,具有导向作用。成本管控存在多维度视角,因此,特变公司制定了一套相对全面、相互关联、前后呼应的成本领先方法体系。从战略布局到技术研发,从整合资源到精益生产,逐点详细介绍,举实例说明企业各部门运用整套指导意见,根据各自不同工作对象、按照不同的降本方法,全面审视在成本管理方面的习惯意识和既有做法,改变思维方式,放弃陈规陋习,从而强化成本管理。这种实施者掌握足够知识进行正确推动、使各岗位员工思路清晰的方式,避免了由于管理体系存在缺陷导致的目标不清晰、管理易出现漏洞、工作低效等问题,保证了整个业务流程以至整个业务体系的高效运转。

(四)宜明确奖惩

《成本管理制度与考核细则》中规定正常损耗的工具应以旧换新,对拿不出旧工具者,坚决不予更换;特殊产品制造过程中要跟踪调查材料使用情况,掌握相对定额节约或超耗的第一手资料,扣罚也要有据可依;违反《管理制度》操作造成材料损失的情况要严格考核。奖罚分明的结果是挖掘出管理中的死角。

二、成本管理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忌孤军作战

财务是对结果的反馈,而成本管控是对源头的策划和过程的控制,远超出了财务的职能范畴。企业的各项工作环环相扣,必须同时重视和推动各个业务模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降低成本工作的有效进行。我公司实行精益生产,内涵是不断改善,将费用尽量压缩。采购部严格执行材料采购价格审核规程;物资管理部设立“精益生产计划与综合管理”看板,保证物料配送的顺畅;车间生产不断改进加工工艺、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合理调配设备使用、信息沟通及时准确、实施“6S”现场管理、保证产品质量等,真正提高了企业效益。

(二)忌抓大放小

成本文化的理念核心在于“既抱西瓜,又捡芝麻,全员全过程降成本”。挖潜革新,“节约每一分钱”是每个企业比较容易做到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例如,变压器中的辅助材料品种多、价值小,白布带的随意裁剪,螺丝螺母的随手丢弃,点滴浪费积累起来的数字可能触目惊心。为了进一步降低单位变动成本,车间制定了“攻坚克难”课题,将辅助材料管理这一薄弱环节作为重点。汇总上一年度各种辅助材料平均月用量,根据产量增加与产品结构的不同制定出每月考核标准。此外,赋予成本管理人员权力,每天到车间班组随时检查工作现场有无散落的皱纹纸、硼砂,焊条等,并随时记录,发现一次扣罚责任人一元。所制定的考核门槛较低,是为逐渐提高不同层次员工的节约意识。笔者所在企业2012年辅助材料使用定额1 270 561.30元,实际使用1 079 591.41元,节约190 969.89元。

(三)忌经验不做分享

特变公司通过《特变简讯》、改善提案会等宣传媒介,将先进经验传达到每个岗位,以引导相关岗位有效进行管理,形成一方面看到方法、学到经验,另一方面看到效果、树立对比目标的模式。此外,还编制了成本管控案例向各部门分发、宣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例如,修旧利废是一种节材降耗的手段,现在公司中不仅在车间内部积极实施,若物资管理部有积压圆钢,还会转给油箱车间代用;若总装配车间有返修、停产产品闲置的撑条、压板等,将转给绝缘车间改制。

(四)忌缺乏持续创新

就某个环节或流程来说,成本管控见效的难度不大,但如何巩固其效果,把暂时的成效变为长久的机制就显得较为困难。特变公司不断发展,制造出的变压器产品型号频繁变更,容量不断增大,各种费用的控制指标需要不断修订;具体到某种材料的控制,例如绕制线圈的主要材料电磁线,由于厂家不提供分轴定尺,因此对来线逐轴过秤,按定额控制重量;现要求厂家在保证线规长度的同时尽量负公差,剩余拉线长度由5米减少到3米,这样每轴节约导线约10kg,采购新导线54.30元/kg,废线卖35元/kg,每轴导线节约193元。可见仅依靠一次管控成果,不根据变化改善情况继续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很难取得明显的成效。X

参考文献:

第7篇: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GDP增速放缓,经济环境下行压力增大,企业在结构调整和发展进程中,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随着《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管理会计得到了众多企业和科研院校前所未有的重视,企业财务管理转型也就势在必行了。

管理会计在理念上应是将传统会计的“衡量价值”转化为“创造价值”。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成本管理、EVA管理评价体系、供应链管理、责任中心制度等管理会计中所包含的管理体系与核算手段,能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帮助企业更加科学地制订计划,摆脱传统财务会计以对外提供经营信息为主的模式,更加侧重于对内提供经营决策有用信息,进而向创造价值进行转变。大力推进管理会计,对完善我国会计体系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管理会计在我国会计体系中不算是新兴事物,但要想得到更好、更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必须完善相应的会计理论作为支撑。其理论要源于实务操作,对会计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后,可用于解释、评价、指导和完善管理会计实践;并且要接受会计实践的检验,对于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要从理论上进行改进和扩展,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论证和检验,从而使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决策。

无论是理论的完善还是实践的应用,都少不了人的推动,在大力推进管理会计的同时,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我认为,要培养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重点应该从专业技能、全局视野和个人素养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提升专业技能是每一个财务人员做好财务工作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其在预算管理、财务分析、业绩评价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领会管理会计的内涵,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其次,管理会计“创造价值”的理念,要求财务部门不单单是一个服务部门,而要成为企业决策支撑的部门之一,财务人员必须使自身的知识体系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提升面向全局的会计视野;再次,在财务转型的新形势下,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谈判能力等“软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财务人员要跳出自身职业的短板,将财务的优势融合到企业的管理中去,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同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如今,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和实践的推广正在我国掀起一个。我相信,在广大会计人的努力下,在实践和理论的相互促进下,管理会计体系定能不断完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8篇: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一、高校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制度保障

1.高校成本管理现状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张,招生人数的逐年增长,高校基础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从而使得部分高校开始负债经营。一方面由于高校的教育资源处于超负荷运转,教育经费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经营需求,另一方面高校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成本管理水平低,诸多因素的叠加导致高校的教育成本薄弱,难以满足管理的要求。随着高校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的转变,高校的成本管理越来越受到单位内部、社会公众的重视,如何合理有效地管理高校的成本成为重要课题。2.高校成本管理制度保障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财务会计政策。2014年1月1日起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将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无形资产的累积摊销纳入核算范围,将折旧、摊销费用合理地分配至相应的会计期间,为高校核算运行成本提供了指导。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大力发展管理会计,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2016年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提供了指南。这些制度的陆续出台,为高校实施管理会计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高校的成本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高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意识不强高校经费主要是财政拨款,由于资金来源的无偿性,对于资金的使用没有考虑成本因素,在资金的分配中也不考虑投入产出。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高校只注重资金的投入,不考虑资金的使用成本和产生的效益;投资决策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只考虑建设的规模和产生的社会效益,不考虑其所耗费的成本和经济效益。高校普遍存在以支定收的现象,长期以来,高校都是根据日常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决定支出,资金预算计划也是根据以前年度的支出情况,估计的大概数据而上报,成本管理的意识非常淡漠。2.成本管理的应用环境缺失首先,高校缺乏合适的成本管理工具。高校不同于营利性企业,不具有营利性,属于非营利单位,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不适用于高校。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培养的人才是其最终输出的产品,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企业管理会计中成本核算方法,如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成本管理工具不适用于高校。其次,缺乏相应的管理会计制度。高校一直以来实施的会计准则是收付实现制,没有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地分摊。高校日常的会计核算业务主要是进行简单的收支管理,随着高校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招生规模的扩大,这种简单的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难以满足高校的会计核算要求。由于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高校还普遍存在按合同列支的现象,尤其是在考核预算执行情况时,为了达到上级部门预算执行进度的要求,按照合同条款列支经费,而实际的经济业务并没有在当期发生,从而使成本信息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最后,没有设置成本管理部门及缺乏相应的管理会计人才。一般高校财务部门没有设置成本管理机构,财会人员更多承担的是简单的会计核算工作,对现代成本管理知识匮乏,也没有相应的成本管理实践经验。3.成本管理的应用程序没有建立很多高校的财务会计工作仅仅定义为对付款业务的核算,缺乏基本的会计控制与成本核算的功能。由于高校财务管理的历史习惯,日常经营活动的开支基本上是以支定收,既没有事前的成本预测、决策和计划管理,也没有事中的成本控制以及事后的成本核算、分析和考核。各部门的经费支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既缺乏成本支出前的整体规划,也没有成本支出后的绩效考评措施。

三、高校成本管理的对策

1.树立成本管理的全员理念在当前提倡创建节约型校园的理念下,高校应当培养全体教职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做好宣传工作,让全体员工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摈弃过去不考虑产出回报,重投入轻产出、重核算轻管理的陈旧理念。高校应当发动全体员工积极投入到成本管理的工作中,从思想上树立成本管理的理念,使员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每项活动都是有成本的经济行为,并且这种成本是可以控制、可以节约的。成本管理不是财务部门的专项行为,是需要全体教工共同参与、共同配合的工作。音乐院校的教职员工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教师群体的个性更张扬,自我意识较强,在思考问题时可能更加感性。由于专业的差异化,成本意识的观念淡薄,在宣扬成本管理的理念、组织成本管理的活动时,不能强行灌输成本管理的观念,更多地应该加以引导、宣讲的方式推广成本管理理念,以免引起其不满、抵触情绪,不利于成本管理的顺利开展。高校管理层通过召开座谈会、宣讲会等系列活动,向全体教职工宣传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在醒目的位置张贴通俗易懂的成本管理宣传标语,将成本管理的思想融入给每一位教工,使其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在日常的工作中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时刻树立成本管理的意识。2.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应用环境根据高校的办学规模单独设置成本管理部门或成本管理岗位,单独核算高校的成本费用,对高校的成本实施管理。引进管理会计人才,对现有会计人员进行管理会计业务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水平。做好成本基础信息的记录,为成本管理提供完善的基础数据。高校内部应当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等政策,制定适合于高校自身情况的成本管理制度,建立合乎规范的成本管理体系。鉴于高校经营活动的特殊性,结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可以考虑在高校范围内按部门建立成本责任中心,按部门归集成本费用,明确成本的分摊。由于高校的主要产品是“人”,教学成本、科研成本是高校最主要的成本。高校应该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将教学、科研、行政等相应的成本,分摊到相应的应予承担的部门中。音乐学院的办学特色是小规模、精英化教育,师生配比一般是一比一。有些专业课设置的师生配比甚至是二比一,这些特殊性导致了音乐院校的办学成本一般要高于综合类学科的大学,成本管理在音乐类高校中显得尤为重要。各个院系是根据专业设置,每个专业每年都会针对各自的专业特色开展一系列的艺术节活动。因此,对于音乐院校的成本归集,可以以系、处为作业单位,将每一个院系都划分为一个单独的成本作业中心,建立院系责任成本制度,将成本控制落实到系、处。3、完善高校成本管理的应用程序将高校的成本管理按照事前、事中、事后划分为三个阶段,严格要求高校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财务部门应当按照要求严格编制预算,将高校的各项支出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内,严禁超预算支出,各项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任何部门都不得随意增加开支。对于每项支出,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成本核算系统,避免支出浪费现象。高校应该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关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着重考虑高校的长远发展,逐步向决策性管理模式转变。事前对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活动的成本态势进行预测与规划,事中对发生活动的成本进行干预与控制,事后对经济业务活动已发生的成本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音乐院校经常会有各种形式的校级交流互访活动、多样化的各类艺术节活动,教师的科研项目更多的是以采风的形式进行,要求音乐院校要做好事前的活动经费预测与规划工作,做出全面的预算。由于艺术活动的连续性,一方面要做好成本的核算工作,将每个艺术活动作为一个单独的成本核算主体;另一方面根据活动的成本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以监督和促进高校加强成本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对每项大型活动的成本管理形成制度化考核机制,从而提高高校的成本管理水平。

第9篇:成本管理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资本预算 销售 成本控制 现金流量

自2002年财政部颁发了《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之后,全面预算管理在学术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业界普遍认为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内部各负责单位的预算体系,是建立在权、责、利结合基础上通过监督、激励及分配的功能来解决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它能有效的聚合企业内部的各项资源,是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和强化内部控制和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根据企业处在的不同发展时期,可以将全面预算管理分为四种方式。本文将浅析现有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旨在为我国企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成长初期――以资本预算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

处在产品导入时期的企业在经营和财务上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系数很高,新产品的开发及其相关资本投入需要慎重决策。因此,在这个时期资本支出管理是预算管理的主要模式。企业应谨慎做好项目分析和编制项目投资总额预算、各期现金支出预算和融资预算。

资本预算体如下:(1)投资项目的总预算,即从资本需求量方面对投资项目的总支出进行规划。(2)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过程,即从理性决策的角度对项目的优劣进行取舍,从而确定项目的可行性。(3)在时间序列上考虑多项目资本支出的时间安排,即从时间序列上进行资本支出的现金流出量规划。(4)结合企业的筹资方式进行筹资预算,以保证可行项目的资本支出需要。(5)从机制上和制度设计上确定资本预算的程序和预算方式,包括项目可行性决策,项目预算、总预算、各时间序列下资本支出预算及最终的筹资预算的编制,预算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的评审,资本预算的执行以及资本支出过程的监督,资本预算的全面评价等。

二、成长期――以销售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

在成长期阶段,产品能否为市场所接受,能在多高的价格上被接受,从而表现为经营风险。由于大量的市场营销费用的投入、各种有利于客户的信用条件和信用政策的制定而需要补充大量的流动资产,使得现金净流量仍然维持在入不敷出的状态进而产生财务风险。由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存在,决定了企业成长期必须将通过市场营销来开发市场潜力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作为核心目标。因此,预算管理的重点也应是借助预算机制的管理形式来促进营销战略的全面落实,以取得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以营销管理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具体步骤为:销售预测需要营销等职能部门全面参与,确定各营销网络的销售预算,上报企业预算管理中心,由预算中心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及区域定位来调整各网络的销售预算。在预算中心与各网络就销售预算最终达到一致后,由预算中心下达各网络的销售指令,从而形成对各网络的预算约束。同时,非销售的其他辅助管理部门,它们在本质上都属于销售预算管理的支持与辅助部门,预算中心要通过测定调整各职能预算,确定并下达各职能部门的预算责任,使其成为各部门工作的标杆和管理依据。

三、成熟期――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由于大量的销售和较低的资本支出使企业现金净流量为正数,保持较高的稳定性。此时,企业的经营风险相对较低,自身的应变能力和所处的市场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市场增长减慢但企业却拥有相对较高、较稳定的份额,市场价格也趋于稳定。但企业也存在很大的潜在压力,具体体现在成熟期长短变化导致的持续经营压力与风险与成本下降的压力与风险。在既定产品价格的前提下,企业收益能力大小取决于成本这一相对可控因素,如果其他企业的总成本领先,就会对企业收益形成威胁。因此,成本控制是这一阶段企业管理的核心,形成以成本控制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所以,成熟期的产品其利润实现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定价策略,而是取决于成本管理策略。以成本预算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在预算总成本的基础上,还需将总成本分解到涉及成本发生的所有各层级管理部门或责任单位,形成约束各管理部门或责任单位的分预算成本。

四、衰退期――以现金流量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

在衰退期的企业,市场趋于萎缩,原有产品不被市场所接受,或被其他产品替代。企业的应收账款多数被收回,没有确定潜在的投资项目,因此产生了大量正现金流。如何做到现金的有效收回、有效利用,防止自有现金被滥用就成为企业预算管理的重点。

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需要用到现金预算,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并不完全等同于现金预算。现金预算作为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它只是在降低企业的支付风险,协调现金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矛盾。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围绕现金挥手和现金合理支出为核心,防止自由现金流量被滥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分权管理体制,能够滥用自用现金流量的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经营者,还包括下级管理人员,如出纳。

五、结语

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内各部门围绕企业目标的协调运转,采取相应措施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配置。由于不同企业在制定的战略、所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内部规模和组织结构以及生产产品的工艺流程等方面大相径庭,因此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各有特色。

按企业发展时期来选择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只适用于单一产品的生产性企业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是它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为品种繁多的企业或集团其管理的对象最终都会落实到某一产品之上。随着企业内部的分工与管理对象的逐步细化,下级管理主体往往只对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实施管理,采用企业发展周期的预算管理模式就可应用于二级或三级管理主体。总部只需对下级的管理主体在预算管理过程上进行必要的控制与协调即可。企业总部还可依照下属子公司、分公司的产品的不同特点,设定不同预算起点,制定不同的预算战略与管理体系。

另外,企业在实际的预算管理中,还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市场环境、战略定位、员工行为因素、产品生命周期所处阶段、企业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等来全面构建不同种类的预算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