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少年儿童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仅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形成好的习惯后,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终身受益。因此,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必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下大力气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学校需要根据小学各个年级的实际情况,创建分阶段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细分出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需要在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调研后,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内容。一般来讲,小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还处在感性阶段,呈现出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对一些行为并不能完全理解,只是知道父母或者教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么做,只是听从长辈的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逐渐提升,理解事物的能力会大大提升,渐渐走向独立。所以,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需要从不同阶段特点出发,在创建行为规范时,需要根据小学生年级特点来逐渐提出要求,让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呈现出序列化特点。在制定培养目标后,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对目标进行正确的理解,督促学生根据养成教育的习惯去做,实现知行合一。
二、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鼓励学生开展自我反省
首先,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因此,要全面发挥好校园内宣传工具的重要作用,比如利用好宣传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开展道德品质、校风校纪以及校园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营造校园行为习惯养成的良好氛围,逐渐在校园内打造良好的行为风气。
其次,鼓励学生开展自我反省。对于小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家长之间展开通力合作,通过开展训练,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采取反复训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最基本的方式,在家长、教师的全面监督下,让学生做到有耐心、有决心。所以,家长、教师需要训练学生的毅力、耐心,并积极鼓励学生展开自我反省。当学生在真正明白到底哪个地方做错了之后,就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通过积极的反馈,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三、构建学校、社会与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朝夕间的事情,需要在多因素一起促进下才能实现。根据小学生行为养成习惯教育的需要,多创造一些积极因素,规避消极因素,因此,构建学校、社会与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显得非常有必要。通过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教导,再加上家庭日常生活教育的熏陶,然后让小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全面调动各种教育机会,逐渐产生养成教育的最佳效果。
从三者各自分担任务的情况来看,学校是开展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阵地,主要负责小学生道德认知,承担小学生道德规范、日常行为等方面的教育与训练,与此同时,也是评价学生日常行为的重要阵地。通过家长会,多和家长展开沟通,并向家长解释学校的一些有关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方针,要求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为了实现孩子今后更好地发展。而家庭养成方面的教育,主要是注重环境方面的熏陶,强调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积极影响儿童并教化儿童,按照养成教育的基本要求去全面督导孩子,并对日常生活行为开展评估监测。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最早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上的知名儿童教育专家为学生讲解教育方案,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多和家长展开全面的探讨,帮助学生改正一些不良行为。学校与家庭在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要做到志同道合,从同一原则出发,在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多个方面达成一致。而对社会养成中的教育,需要为孩子营造好的氛围,为小学生在学校教育以及家庭行为熏陶方面,构建好的社会氛围。比如可以让小学生到敬老院内,做一些义务劳动,帮助学生确立尊老的观念。还可以开展“小鬼当家”等方面的评比活动,激发孩子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孩子在认知理念上实现新突破实现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构建学校、社会与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能够将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与社会资源,实现紧密结合,形成教育发展的一股合力,提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水平。
“良好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小学德育的中心环节。它可以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今天我想从两方面来谈谈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1、养成良好的坐资习惯
一个人的坐姿显示出这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个人修养。而且良好的坐姿对自己的身体有益处。对人的眼睛也是一种享受。所以良好的坐姿习惯也是小学生养成教育不可或缺的。
2、养成有礼貌的习惯
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礼貌习惯也很重要。要让小朋友们知道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对别人有礼貌。碰到长辈、老师要主动上前问好,碰到同学要主动打招呼。在公共汽车上碰到伤残病、老人等要主动让坐,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礼貌用语。
3、养成爱卫生的习惯
爱卫生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爱卫生的习惯,就不仅仅成为一句口号,而是必须见诸行动的具体事实。
4、养成爱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既有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吸收,也能让孩子们在习惯中爱上学习,自主学习。
二、学生应该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1、教师的严格要求。从刚进班起,我就要求要让学生坐时腰挺直,两脚平放在地上,
“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课桌一拳远”,这样既稳当、美观又科学。
2、家人的监督鼓励。为了让学生养成的礼貌习惯得到以巩固,有时在班上开展一些活动,如:让学生回到家对家人说一句或几句自己以前没有对家人说过的礼貌用语,像“请妈妈为我检查一下作业”之类的话。回到家,家人也应该严格要求孩子要懂礼貌,讲文明用语,并且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懂礼貌的快乐。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动力。一位好老师首先要爱学生,关心学生。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特别注意观察那些眼神异常的学生,用细节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我班有一个学生叫马霜,学习认真,性格开朗活泼,但身体素质差,常生病。每当她生病了,有时找不到她爷爷,我就带她去看病。但是有几天,我发现她作业马虎,眼睛里藏着忧伤,注意力也不集中。在课堂上,也不像往日那样积极发言,下课也呆坐在座位上……当我问她发生什么事时,她摇摇头。但从她那伤心的神情中可以预测出一定有什么事。我轻轻地对她说:“有什么事别闷在心里,时间长了会生病的,说出来会好过一些,有什么事别人还可以帮你。”过了一会儿,她才吞吞吐吐地对我说:“余老师,我……我想爸爸妈妈。前几天我又生病了,爷爷……爷爷骂我装病。”话刚说完,孩子的眼泪就流出来了。我听了这话心里一阵发酸。我给孩子擦干眼泪,并对她说:“你爷爷已经那么大年纪了,每天忙里忙外,干那么多家务活,又要照顾你和你姐姐(她伯父的孩子),你又常生病,爷爷累不累呢?”孩子小声地说:“累。”我说:“爷爷可能是因为太累了才说了那样的气话,你能原谅他吗?”孩子的脸有些红了,不好意思地说:“余老师,都是我小心眼,我不该生爷爷的气。”我又劝慰她一阵,她笑了。的确,每个孩子的眼神都不一样,有的充满了快乐,有的充满了悲伤;有的平静,有的激动……作为班主任,我特别注意观察那些眼神异常的学生,并及时进行询问,了解情况,帮助学生打开心结。
二、以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注重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学校由于场地有限,学生人数多,课间追打疯玩现象严重,对学生的安全管理是一个难题。为此,一方面,我班开展了“礼仪之星”活动,课间派两名班干部协助老师管理学生,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参与疯打的学生根据班规一次扣操行分1到2分,每周操行分100分,如果被扣除10分,本周就取消评选“礼仪之星”的资格。这一活动开展后,课间追打疯玩现象少多了。另一方面,我利用课间、放学或其它时间,在教室里和操场上到处走走,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然后利用星期五的德育课时间,进行总结。对文明休息、热爱劳动、遵守纪律的学生予以表扬,对大声吵闹或野跑野玩,做剧烈运动的予以批评。久而久之,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就逐渐增强了。
2.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终身有益。我要求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作业要认真完成,错了就要及时订正。我有一个作业情况记录本,把当天作业优秀的学生记录下来及时表扬,每次作业工整无错就奖励一颗五角星并加操行分1分。作业不能及时订正的,我也记录下来,督促学生订正。现在,我班学生基本上养成了有错就及时改正的好习惯。我班还配合学校工作经常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及终生学习提供文化底蕴。
身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深地知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它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的建立。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低年级从“站、立、坐、行”入手训练
俗话说得好,站要有站像,坐要有坐像。低年级年级的小学生,就不能坐得东倒西歪,站得无精打采。班队活动把“站、立、坐、行”的训练放在了第一条,在开学的第一周和第二周重点训练。
首先是坐姿。同学们的坐相用一个词来形容:千姿百态。有的同学坐的时候两只小手不停地来回搓,有时还把一条腿伸在外面晃悠(如果看不见就很容易绊倒他人);有的同学一只手随意放在自己课桌上,另一只手搭在他人的背上(弄不好就会发生冲突);有的同学把头偏向一侧,双腿搭在其它地方(真是不雅观)。于是我先纠正他们坐的姿势:上课时两条小腿平行,小手平放在课桌上,这样就避免两条小腿来回摆弄,避免两只小手玩东西。纠正时把坐得端正的同学请到讲台上做示范,当小老师做榜样。
其次是站姿。有的同学站的时候弯着腰,没有站正就回答问题;有的同学站的时候来回摇晃,好象随时都要倒下的感觉;有的同学还没站好就开始左顾右盼;集会时站得歪歪扭扭,像一根麻绳。针对这些问题,我告诉同学们站好的姿势就是两腿并拢,两只小手分别放在大腿两侧,挺胸抬头不摇晃;回答问题要目视前方;集合时,两眼注视前一个同学的后脑勺。光说不行,还得训练,训练时我自己站得直直的,给他们做动作示范。然后在每一小组中选出代表,站在讲台前让大家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们的站姿终于有形了。
再就是走姿。下课了,男同学走着走着,小脚勾出去了,旁边的同学莫名其妙地摔了一跤;要不然就是走着走着,小手儿又活动开了,往前边的同学身上一抓,“战争”就开始了。对这种情况,我把我所观察到的现象排成小品。在班队会上,用小品的形式把他们自己走路的怪模怪样呈现了出来。同学们观看的时候觉得很精彩,很可笑。可看着看着,便低下头了,脸红了。
我知道同学们认识到了错误,就乘热打铁:“同学们,像我们这样走路,好吗?”此刻,小手林立,在我的允许下,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样不好;多难看呀;又容易出安全事故;还容易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我接着训练孩子们如何正确行走,才体现出我们小学生的气质。让榜样鼓励同学们进步,让榜样伴随同学们成长。
二、疏导引领,纠正乱扔乱丢的习惯
一个班级,没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又怎能让学生幸福快乐地学习呢?没有干净卫生的场所,又怎能让同学们享受阳光雨露呢?我利用晨会课、班队活动课,对同学们进行行为疏导,讲一讲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可以让我们健康,让我们幸福!干净整洁的教室,优雅美丽的环境,可以让我们赏心悦目,让我们愉悦无比!
低年级的学生没有自理能力,加之是乡村,很多学生是隔代抚养,学生的卫生习惯实在有点差。吃了东西随处乱扔乱丢。课桌成了垃圾堆,教室成了垃圾场。而同学们的小手整天脏兮兮的,既影响了班级的卫生评比,又影响身体健康。
为了纠正学生乱扔乱丢的行为,我在班上选出卫生监督员,配合学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监督。每天早晨检查同学们的书包是否清理干净,上课检查座位是否有垃圾,中午检查同学周围是否卫生,放学检查课桌屉子是否有纸屑。同桌之间还互相检查,老师还临时抽查。同时在班级中开展“弯弯腰,捡一片纸”的活动,每一周评选爱护环境的“小卫士”, “小卫士”也上“光荣榜”,在半期和期末进行评比,让同学们在竞争中改掉坏习惯,让同学在活动中找到成功的快乐,让坏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消失,让我们的环境卫生在全体同学的努力下越来越美丽。
三、持之以恒,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稳定住学生注意力的能力。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努力把课堂教“活”;针对课堂上不会倾听的学生,或者走到学生中间,利用“暗示法”提请学生注意,如“拍一拍”、“拨一拨”、“点一点”等;或者走下讲台,用“稍停法”,“注视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学生的注意,收拢其注意力。
一、采取阶段培养、循序渐进、整体提高的办法加强行为习惯教育
针对“三种习惯”的培养,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落实好培养任务,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策略,着力体现教育效果。比如生活习惯的培养,针对刚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的新生,我们用两个月的时间对他们的基本生活习惯进行训练,通过老师亲手指导、学生实践展示、学校开展评比等方法,达到预期目的。两个月过后,孩子们便能自觉做到早晚自己穿衣、洗漱、铺床叠被;饭前便后正确洗手、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食物、吃饭细嚼慢咽;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用完的用具放回原位,保持桌面铺位干净整洁,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更多的良好习惯,如:自己的小件衣服自己洗,同学之间学会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甚至还帮助学校学做一些小事。又如,针对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一阶段,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学会遵守学习时间,遵守课堂纪律,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桌,学会带好学习用品,学会听老师讲课,这些看来是正常儿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对特殊少年儿童来说,是个艰难的起步;第二阶段,我们重点培养孩子规范书写、认真完成作业、善于提问、合作学习等习惯;第三阶段,着力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及时复习、主动识字、经常阅读等习惯。阶段性目标的确定和培养没有严格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这只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的体现,必须根据学情而定。
二、倾注爱心,耐心引导,持之以恒地开展行为习惯教育
特校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爱心+耐心+恒心”,是职业责任心的最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培养特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倾注爱心,爱生如子,是特校教师最可贵的职业品质。选择了特殊教育事业,就要热爱这份工作,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要消除职业歧视心理,把学生的发展视为己任,能够静下心来履职,潜心努力,无私付出,甘于奉献。即便学生身体有各种各样的缺陷,我们都能用同等的关爱去对待,去呵护,才能确保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耐心,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剂良药。对残障儿童,我们必须不厌其烦地引导。一种看似简单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残障儿童身上往往需要下很多功夫。比如,刷牙、洗手、擦脸、洗澡等自立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细心地示范指导,不断地提醒和督促。又比如书写习惯的养成,要培养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培养规范书写的习惯,每一个动作都需要耐心帮助,反复指导,诲人不倦。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贵在坚持。残障学生接受教育的难度较大,我们必须抱定决心,不言放弃。海伦•凯勒在沙利文老师的辅导和帮助下成才的故事,给我们很多启示,作为教育者,我们坚信,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就是一步之遥。比如寝室卫生习惯的养成,我校长期坚持每天清晨起床打扫卫生、晚上睡觉前再次进行清理的制度。开始时,必须由学校行政领导、值班教师或宿管人员带头才能完成,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习惯,便能自觉完成了。
三、切合兴趣爱好,融入实践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要注重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行为习惯,能够达到更好效果。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借助手工、歌唱、舞蹈、绘画等活动载体,有机地渗透行为习惯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辅导学生开展手工制作,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细心思考问题的习惯;开展合唱节目排练活动,我们可以渗透文明礼仪习惯教育。现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性教育课程逐渐丰富,并引进职业化教育模式,我们应该从这些实践类课程资源中发掘教育素材,珍视教育时机,积极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比如我校开设的理发专业课,学生兴趣浓厚,不少学生学得了好手艺,其间,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养成勤于劳动和善良待人的好习惯,让学生的行为品质与实践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四、榜样示范,不断激励,促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1 现状分析
校园的早晨,在值日人员或卫生管理员未打扫之前,在通道边、花园内、草坪上、楼梯口、厕所里等处都“躺着”一些果皮纸屑、零食袋、薄膜袋等废弃物,不堪入目;上课时老师正在非常投入、津津乐道、旁征博引地讲课,可总有少数同学交头接耳,或人在曹营心在汉,“小差”开到十万八千里;周六下午或周日傍晚,不时有几个校外不三不四的无业青年来校找有关同学惹是生非,或向少数学生进行敲诈,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及学生的身心健康;节假日,经常可见初中生出没网吧,并沉溺其中玩游戏,观看暴力、子,导致在校五天的教育功效远远不及放学回家的二天“放羊式”生活的负面影响。诸如此类的纪律观念淡薄、随地乱扔、打架敲诈、沉溺网吧、离家出走……这些都是不少初中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为此,我们必须坚决摒弃之,要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体现,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容。2006年8月,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根基。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最基础最细小的工作抓起,必须从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着手。
3 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在学校教育中的误区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3.1 一些学校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视德育。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认为德育可有可无。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有轻微品德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时予以帮助,而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则放松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学校德育难以落到实处,收效甚微,相对于开放社会的强大外部影响,显得软弱无力。
3.2 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有的教师唯我至上,不关心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有些教师出言不逊,行为不轨,追求名利,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
3.3 教条地使用制度进行刚性管理。遇学生违纪,不详细了解前因后果,不做具体分析,不遵循教育规律,仅仅先是一番说教,再要求写出说明材料,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表面看来,这样做到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实际上只是暂时约束了学生的表面言行,而未深入其内心,时过境迁则照犯不误。
4 如何发挥学校教育对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是可以主宰人生。”如果学校教育不能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
4.1 利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学生行为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上快速生长发育时期,行动上表现为好动、好奇、好胜;心理上表现为易冲动。又因缺乏生活经验,思想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不成熟,而导致识别能力较差。因此对这一阶段学生的教育适宜正面引导,利用他们的好胜心,好奇心,恰当褒贬,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学校要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展出,举办与行为习惯养成有关的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以班级为单位就某一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与结果展开讨论等形式灵活多样的活动,每学期一次的评优活动。通过活动,在全校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提高学生的个人认知水平与道德素养。
4.2 利用严格的制度约束学生行为
严格的制度,会让学生在表象上分清习惯的优劣,也初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约束。如始业教育(包括军训)对初中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4.3 利用情感交流感化学生不良行为
师生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既能“晓之以理”,又能“动之以情”,使教育效果得以深入。如班主任“用严父之情规范学生行为,开创良好班风”。俗话说,严师出高徒。爱与严同为班主任的两个要素,没有慈母之爱的严是冷酷苛求,没有严父之规的爱是骄宠溺爱。20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用严父之情去感化学生不良行为应做到三点:一是严于律已,言传身教;二是宽而有度,因材施教;三是寓教于情,因势利导。
4.4 利用榜样的示范美化学生行为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除了制度约束与理想教育之外,还有必要进行榜样示范,让他们在欣赏良好行为习惯所产生的美感之后,自觉效仿,形成自然。
名人效应。崇尚名人是人的天性,良好行为习惯对名人们形成独特的为世人所敬仰的人格魅力起着重要作用。让名人做榜样进行教育,容易感染学生,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示范。郭沫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率先垂范,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你要求学生做到“什么”就应该自己先做到,如你要求学生不迟到,作为教师你就不能迟到。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贵在躬行实践。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这一点,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教师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身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
学生榜样。因为其具有可“接近性”和易效仿优点,所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这一举措在良好舆论引导下,很容易形成气候。要做到这一点,需教育者有意识地在学生中树立典型的榜样。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经常会把往届的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向当届学生介绍,或让往届优秀生作现身说法,使当届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
4.5 学生参与管理形成良好行为
所谓不良行为,是指学生行为的某一方面违背了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这些学生虽存缺点,但并非不可造就,他们对是非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在内心深处也有上进的需要。因此如能把稳脉,对症下药,在批评教育之后有的放矢地让他们参与某方面的学生管理工作,这既是对他们的信任,又是给他们制造自我教育的机会,使他们以管理者身份去感受,进而反省自己过去言行的不足,在教师适时引导下,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产生改变自己言行的愿望并付诸行动。如在开展“严禁乱扔”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吸收原来有乱扔行为的学生参与监管,长此以往,能使“乱扔”现象得以整治。
4.6 通过自我教育养成良好行为
良好的行为习惯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我磨练、自我约束,加强修养而形成的,这就靠我们平时在班级管理中去培养。当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可能自始至终地“盯”着学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还要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及同学们的监督。我们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制度,让每个学生既是班级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大家参与班级管理,将班级制度触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我班的《卫生制度》、《纪律制度》,就是学生自己制定并遵守的,我班每周对照班级制度进行考核考评,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每周二的班会上有针对性地指出,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改正不足,逐步从细微之处形成了良好行为习惯。如我班的卫生方面,每天安排学生及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整改。通过这种办法,一个阶段后,同学们一进教室就能先看看桌椅书本排放整齐了没有,地面干净了没有,是否有人为垃圾,一旦发现就主动捡起扔进垃圾桶,这样,就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4.7 指导学生“自我反省”矫正不良行为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良好行为养成过程中,常常会因缺少恒心而行为反复。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平时要求他们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一日三省吾身”。平时要求学生坚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利用班会进行讨论,指出我们班级中哪些行为是良好道德的表现,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并与自己进行对比。在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懂得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自我控制,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加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还让学生对不道德行为的危害进行评述,让学生认识到其危害进而及时进行行为矫正,改正不足。
总之,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平时只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同时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因素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让学生明白只有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时刻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成为符合21世纪的“四有”新人,才能使学生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心、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表现 对策
古人云:“养其习于童蒙。”儿童时期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最终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下面就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形成原因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可分为两个方面——课内不良行为习惯和课外不良行为习惯。课内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随意窃窃私语或品,课堂注意力分散,漫不经心,有的同学甚至故意节外生枝,故意引起哄堂大笑;书写姿势不端正,作业书写潦草;不懂得合作交流等。课外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时间观念不强,经常早退、迟到;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不懂得文明用语;遇到矛盾动辄打架,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敬长辈、不懂节约、不讲卫生等。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造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社会不良影响和不良教育方法等造成的。
(一)家庭的不良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等条件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表现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的家长经常对孩子训斥、打骂,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有问题不愿对父母说。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便产生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而离异,这也对孩子行为习惯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更甚者,有些家长行为习惯本身就不良,对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形成不良习惯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某些教育工作者忽视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使用不当的教育方法,不懂得以人为本,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疏远了师生关系甚至激化了师生矛盾。
(三)社会上某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经常会受到社会某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如有的孩子由于受周围一些行为不良人的影响,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到了家长管不了的地步。由于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身体发育。有孩子由于受社会或影视的不良影响,为讲“哥们义气”而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要预防和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必须从优化环境,完善制度和提高素质上入手,使孩子尽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从而养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一)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形象地说明了客观环境对孩子成长影响的重要性。因此应携同社会各方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包括校园周边治安、网吧、KTV厅等的管理。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携同展开监督与教育。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联手展开活动,取得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抵御各种不良因素对小学生的侵害。如:可以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网络监督,在网吧、家庭、社区大力推广绿色软件。家庭、学校、社会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对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应明确指出,并引导其尽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
(二)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卫生、道德、法制等知识的教育,重视加强生活指导。
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校园的绿化、美化与教育相结合;校园的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则更应该成为我们宣传教育的载体。开设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卫生、道德、法制等的教育,重视加强生活指导。学校可通过周会、班会、文娱体育活动、社会调查、小发明创造等活动的开展,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邀请名人作典型报告,逐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加强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的转化工作。
对已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要重视其转化工作。转化过程中要针对具体情况,对学生施以不同教育方式。这样才会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转化的过程中应注意不片面说教,要着重引导孩子实践,锻炼他们的意志,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然后给予帮助,只有他们对良好的行为习惯感受到好处的时候,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才会从不良习惯中转移开来,良好的行为习惯才得以全面建立。
(四)要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一 从认识入手,达成共识切入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达成共识,并通过共识自然切入,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 从教法入手,从贵在得法切入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重在得法,得法的教育方式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并能产生良性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1.四位一体,齐抓共管
第一,学校教育,重在教师。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最为直接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还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第二,家庭和社会教育,重在沟通。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早,也最长,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会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大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校园开放日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同步。同时,社会教育也是学生形成行为习惯的又一阵地,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社区辅导员、学校与驻区单位共建,开展社区教育,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规范学生行为。
第三,学生本身,重在发现。学生本身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露出原型。若姑息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和发现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因势利导,对他们进行及时疏导和矫正,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2.立足反复,注重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控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更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立足反复,直至巩固,形成定式。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只要通过努力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经历21天的反复训练就可以形成永久性的行为习惯。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坚持不懈,反复训练。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可每周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的行为与规范要求做比较,并每月根据学生的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关爱一线通”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渗透到他的一言一行、一分一秒时,才能达到“惯性化”的程度。这时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真正养成了。
3.分层教育,因人而异
行为习惯养成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地分层次进行。如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三四年级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能够开始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可以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五六年级学生已基本由他律转为自律,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活动巩固常规行为习惯。
摘要:针对近几年来我国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旨在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容。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正如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31后成才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等;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一)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齐抓共管
1.加强教师身教。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3.学生本身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二)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三)依学龄段分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地分层次进行。如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脏物,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中年级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高年级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巩固常规制度。
(四)注重体验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各项竞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
(五)榜样激励
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教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要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给孩子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养成或保持良好习惯,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六)防微杜渐
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遏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要从“早”从“小”抓起。从“早”抓起,即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待到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再改正,难度就会增大。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及时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形成制度、互相督促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意志力不坚强,不能长久坚持,难免为一时的贪玩而忘了自己许下的“承诺”,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在于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随时督促学生、提醒学生。如安排学习委员定期检查各组同学的作业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同学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不工整的现象要及时与此同学交换意见。学要随时督促该组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并检查作业中是否有抄袭现象、是否工整、是否认真,发现某同学作业中错误严重时,要及时给予辅导或寻求学习委员和老师的帮助。这样,同学之间相互督促,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使班上的学习委员和学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充分的利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要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就必须坚持长期的检查、评价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