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珍惜当下的经典语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不管在哪,在一起就好。
2、旅行的意义在于找到自己,而非浏览他人。
3、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著,是除恼第一秘诀。
4、不是每个人,在蓦然回首时,都有机会看见灯火阑珊处等候的那个人。于是,只能在回忆里众里寻她千百度。
5、你是否有四个模样?一个是在朋友面前疯癫的样子,一个是在恋人面前完美的样子,一个是只身一人时脆弱的样子,还有一个,是在陌生的人群中安安静静的样子。
6、我们都是没有安全感的人,纵使自己知道有些无理取闹,但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7、时间是回不了头的,时间只会把我们带到将来,时间只会把我们带到很遥远很遥远,以至比遥远更遥远的地方。如果现在我们还不懂得珍惜,那么也许有一天时间就会把我们带到很悲惨很悲惨,以至比悲惨还更悲惨的时光中去。
8、在选择前,有一张真诚坚定的脸;在选择后,有一颗不抛弃不放弃的心。
9、很爱很爱的感觉,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知道。那是无论怎么生你的气,也不会超过24小时,那是即使你不在身边,也不怕孤单,那是只要想到了你,就会不自觉地微笑。
10、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11、幸福更像抽筋,说来就来了,让人迷恋得死去活来,说走却也就走了,那么的干脆,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甚至连眼泪都来不及落下;痛苦更像狗皮膏药,就那么紧贴着,蒙上衣服或许别人看不出,当下里,却是刻刻紧贴着,每一秒你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经典语句 )不是幸福太短,是我们对疼痛太过敏感。
12、如果我真的好,你为什么不要?
13、刻意制造条件去考验情人的做法都是自讨苦吃,经不起考验的人也许在常态下一辈子都是值得爱的人,你非得摔瓷器来证实它结实,那失望是必然的。
14、人在面临幸福时会突然变得胆怯,抓住幸福其实比忍受痛苦更需要勇气。
15、坚强,不是面对悲伤不流一滴泪,而是擦干眼泪后微笑着面对以后的生活。有时候,人们之所以哭泣,并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他们坚强了太久。一切都已结束,一切都将开始。
16、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17、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可怕的事情,因为我们不可能逃避它们、忘记它们。你越早渡过这一关,越早对自己说:“是的,事情已经发生,我无能为力。”就越早能开始你自己的生活。
18、三毛:锁上我的记忆,锁上我的忧伤,不再想你,怎么可能再想你?快乐是禁地,生死之后,找不到进去的钥匙。
一、国学经典的当代价值
高旭在《南社启》这样说“国有魂,则国存;国无魂,则国将从此亡矣!……则国魂果何所寄?曰:寄于国学。欲存国魂,必自存国学始;而中国国学之尤为可贵者,端推文学。”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是我们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重要标志,这些作品不仅有文采,而且有着极高的实用性,其中一些作品可以作为启蒙养正,教育学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良好风气的最佳读物。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我们不可能把国学独立于语文教学之外,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是实现其当代价值的最佳方式。“渗透”有渗入、透过之意,在本文中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时机,把国学经典的内容融入到语文教学内容中。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的意义
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我们需要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单位需要和谐,课堂也需要和谐,课堂上的和谐主要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和生生关系的和谐。
(一)渗透国学经典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建立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必要保障,在语文课堂上真正能影响学生,让学生欣然接受语文教师的授课内容的,并不是老师的权威,更多的是靠老师的学识、才华和人格魅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是培养人的艺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表现出非凡的教育艺术,要想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个人修养,提升人格魅力,当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应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应成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杀手锏。如果要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可以把介绍姓氏和《百家姓》联系起来,还告诉同学们可以去《百家姓》了解自己姓氏的排名和来源。当向学生介绍名字的时候,可以把名字与古典诗词联系起来,笔者就借用了宋代的卢梅坡的那首“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这样既作了自我介绍,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课堂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大教育家孔子,不但学识渊博,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有一天,孔子要颜回、子路“各言尔志”之后,子路还会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而孔子就从容回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由此可见,孔子和学生的关系是如此的融洽,在师道尊严的年代,真是难能可贵,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二)渗透国学经典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
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居多,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是她们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很多城市里的孩子,家庭条件较好,在家过得是“王子公主”式的生活,来到学校,课堂上同学之间不和谐就再所难免。在语文课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分组讨论,是很多语文老师喜欢的授课方式,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会发现有很多孩子不参与讨论,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应该让学生暂时中断讨论,一起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那几个没有参与讨论的同学,来讲这句话的意思。并告诉他们,应该用一颗接纳朋友的心来接纳同学,“四海之内皆兄弟”(出自《论语 颜渊》),告诉同学我们都是兄弟姐妹,相聚在一起是缘分,我们应该珍惜这份缘分,同学就要在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莫要像崔护在诗里提到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等到分手之后,再想见面就难了。一次语文课上,笔者讲《阿Q正传》,讲到了阿Q忌讳别人说他头上的“癞疮疤”,一位女同学趴在桌子上哭了,后来我了解到:这名女孩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但她本人又挺爱面子,一次家长来看她,帮她剪了剪脚趾甲,被同学看到了,接着就在班里传开了,笔者了解情况后,把传播消息的那个几个同学叫到办公室,我没有批评她们,只是一人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告诉他们回去搞清楚这几句话的意思,在下次语文课上给大家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后来他们来找我,告诉我知道错了,并且保证以后不这样了。有时在语文课上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自己想学习又学不下去,看见别人学习心里又不踏实,于是别人在学习的时候主动搭讪,让别人也学不下去。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可以把《弟子规》里的“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语句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以此来自律……高尔基曾经建议把文学改为人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现在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如果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告诉他们怎么做才对,效果不一定好,如果能把国学经典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渗透国学经典还可以有效地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现在很多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去考虑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如果在学校的走廊里看见物业的清洁工,在很费劲地清理学生随手粘在墙上的脏东西,就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就这种现象进行讨论,有的同学会同情清洁工,有的同学会指责随手粘东西的行为,语文老师就可以顺势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可以告诉同学们,假如是你的亲人在这里打扫卫生,你还会这样吗?如果学生认为这是小事情,我们可以用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提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来教育学生。如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发现有学生不注意坐姿,我们就可以用《弟子规》中的“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需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协调好既定教学内容和国学经典内容的关系,众所周知,我们每一堂语文课都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但是语文课堂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业务素质,灵活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国学经典的内容,不是既定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渗透”国学经典。
国产游戏起步很晚,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网络在中国的普及,中国的国产RPG游戏中出现了一些经典作品,如诞生于1995年的《仙剑奇侠传》系列,随后的《轩辕剑》系列,包括近年来广受欢迎的《古剑奇谭》和《剑侠情缘》系列。《仙剑奇侠传》可以算是国产RPG游戏史上的开山之作,发售以来,成为中国游戏玩家心中的永恒经典,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广受欢迎。
《仙剑奇侠传》自1995年发行第一款游戏以来,迄今已发售八款系列作品,即《仙剑奇侠传》《仙剑奇侠传二》《仙剑奇侠传三》《仙剑奇侠传三・问情篇》《仙剑奇侠传四》《仙剑奇侠传五》《仙剑奇侠传五前传》以及《仙剑奇侠传六》,获得了两岸玩家的盛赞,多次斩获重要奖项,有“旷世奇作”的美誉,在当今的国产游戏行业中仍然是最具口碑的优秀作品。它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较好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化,其剧本极好承载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表达,其剧情赋予了游戏更为深刻的价值。
《仙剑奇侠传》顾名思义,是一个以“仙侠文化”为出发点,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游戏世界。它以中国古代神话为基础,通过人物设定、故事情节发展、游戏场景设计,极大地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在思想上传达了古人“侠义”“仁”“逍遥”的思想内核。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百家思想、文学艺术、建筑特色、地域风情、衣冠服饰、医学易理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对现今社会的文化传承,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广远的影响力。
一、以古代神话传说为基础
首先,任何一款游戏,都有自己的世界观,而世界观往往最能反映出一部作品的文化根基。《仙剑奇侠传》以中国古代的仙妖神鬼传说为背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五行物质观为基础,确定了“五灵六界”的世界观。在这一游戏中,世界分为六部分:神界、仙界、人界、妖界、鬼界、魔界。五灵则为水、火、雷、风、土,表达了大自然最不可侵犯的五种自然之力。《仙剑奇侠传》系列区别了神话中的神与仙,又结合古代妖鬼的传说,演绎出众多异彩纷呈的传奇,实则深刻反映了人的复杂性和世界的多样性。
例如,在仙剑系列中,首先在神界中,引入“女娲”这一神话人物,引申成“女娲族”。女娲补天和女娲造人的神话,在今天依然家喻户晓,“女娲族人”在游戏中被设定为“人首蛇身”,这一点充分继承了古代图腾崇拜的文化特征。古代的蛇图腾,是龙的最初形象。在中国创世神话中,蛇族是上古神族之一,伏羲与女娲皆为人首蛇身。因为女娲在神话中的形象是博爱的,世世代代守护着华夏民族,故而游戏中女娲族人都是秉承女娲遗志,护佑苍生。因此,《仙剑奇侠传》中,女主角赵灵儿与母亲林青儿,俱为苗疆巫后,在苗人心中地位崇高无上。这也是基于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仍将女娲尊为始祖加以崇拜。
除了神界,《仙剑奇侠传二》的女主角苏媚,本是狐妖,这与《聊斋志异》中的狐仙传说有所关联。《仙剑奇侠传四》中,女主角柳梦璃则是“梦貘”,取自《山海经》中对“貘”的描述,故而也是妖。琼华派所供奉的九天玄女,则是道教的重要仙女。鬼界的“黄泉路”“轮回井”也是多有提及的场景。
在庞大的世界观架构中,我们不难发现,游戏制作群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游戏本身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游戏受众群体的接受度相当高,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名著课本上的神鬼故事,被巧妙地融合在游戏中,大大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与理解。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
在大主题上,武侠题材的笔记、寓言故事、史传由来已久,却经久不衰。因为侠文化本身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主义情结和对自由公正的憧憬。《仙剑奇侠传》正是结合了武侠故事和仙侠文化,传承与发扬了古代文化。
从思想上,诸子百家思想的碰撞,在游戏中往往让不同阶级、不同时代背景的人物进行对话、产生冲突,在情节中体现不同思想观念的闪光之处。
在宗教哲学上,游戏中的“大慈悲明宗”千叶禅师则是佛家文化在游戏中的重要表现。道家则有蜀山派、琼华派、蓬莱派等多个修仙门派,来阐释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和古代人民对生死观念的看法。
比如《仙剑奇侠传》中,一个修行九百年的佛珠修习佛法,误入歧途,强行让山下百姓出家为僧,赵灵儿道:“佛法中心乃三无漏,所谓‘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数。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神足飞行亦是世俗常数。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义。’可见戒、定、慧三宝中,戒与定,只是慧之辅助。你若能体认生命,与身边环境相处,圆融无碍,欢喜快乐,那便是真正的大澈悟。”体现了佛家的圆融醇和思想。
从艺术上,传统文学的常见形式,在游戏中也多有体现,而且对概括剧情、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人物感情、揭示游戏的中心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历代作品中,文学的形式非常多样,如绕口令、熟语、绝句、律诗、词等。在游戏中的建筑上,有与场景相切合的对联,在书房里,往往悬挂着对应年代的书法作品和字画。在《仙剑奇侠传》中,通常用较为通俗易懂的口语化的语句来表达人物的感情。李逍遥所在余杭村的孩童跳绳所念的“小李子、志气高,想学剑仙登云霄。日上三竿不觉醒,天天梦里乐陶陶”,不仅暗示了后来李逍遥求仙学道、御剑除魔的经历,更是一种对李逍遥当时贪玩偷懒的少年性格的一次侧面刻画。
《仙剑三》和《仙剑五前传》两部作品,较多使用了宋词来表现故事情节。《仙剑三》中,景天与雪见鬼界重逢的词《谒金门》中:“情眷恋,古往今来相看。几度流光人更远,伤离方寸乱。回梦空传幽怨,依旧尘缘未断。碧落黄泉寻觅遍,愁来天不管。”既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离别思念之情,又体现了古往今来人们对“情”的美好追求。
《仙剑奇侠传五前传》中谢沧行人物主题诗《破阵子》:“落拓江湖行遍,轻狂酩酊辞休。醉笑由君八万场,懒顾谁家千世侯。醒觉看鹭鸥,忽道九天风满。承平需借吴钩,别旧去人应不悔。歌啸云喑剑气遒,光寒三百州。”与人物性格贴合,体现了他不喜俗务、乐于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豪爽性格和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在众多诗词作品中,以《仙剑奇侠传四》的成就为最高。《仙剑奇侠传四》主人公云天河父母俱为琼华派弟子,他们墓室中的墙壁上刻诗:“涛山阻绝秦帝船,汉宫彻夜捧金盘。玉肌枉然白生骨,不如剑啸易水寒。”与《仙剑四》的全剧主旨极为贴切。其中“秦帝船”典出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寻访海上仙山,却未能如愿以偿。汉宫一句,则指汉武帝为求长生,道士进言以天降甘露拌玉屑服食,可止阴气、生阳气,长生不老,于是下令在西安建章宫承露台修造了一尊托盘承露铜仙人。意在说明帝王求长生是妄想,人生苦短,不必执着。“玉肌枉然白生骨”化用成语“冰肌玉骨”,意在指纵然是美人红颜、青年才俊,终究要化为白骨,接受死亡。“不如剑啸易水寒”引用荆轲易水送别之典故,表现了作者并不在意生命的长度,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潇洒决然的态度。此诗刻在云天河父母的墓室中,首先与其父母一生行迹有着紧密的联系。云天河的父亲云天青和母亲夙玉,都是资质上乘的修仙弟子,但是所在的琼华派却觊觎幻瞑界的强大灵力,屠戮妖界,出于道义的抉择,为了制止杀戮,他们阻断了这场罪恶的计划,也因此深受重创早亡。修仙追求延年益寿,终究不如人生在世,多做有益之事。这首诗出现在游戏开头,暗示了云天河神秘的身世以及父母的过往,诗句中暗藏的思想,也契合了游戏的主题,典故引用也颇为自然浑融,不失为传统文化在游戏文学中的一次成功运用典范。
此外,中国民俗、衣冠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中医中药都得到展现。例如,NPC设定中,算命先生常常各具特色,颇有江湖气息,又有易学、相学的继承与展现。比如《仙剑一》中,苏州偶遇的算命先生,认为赵灵儿“瑶光聚顶,灵气逼人,在朝必为帝后,在野亦为人杰”。不仅描述了赵灵儿的聪慧达柔,更暗示了她高贵的出身和之后为黎民百姓所作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期京城再遇这位先生,他道出了“魔非魔、道非道,善恶在人心;欲非欲、情非情,姻缘由天定”。这样的谶语,揭示了人内心的善恶复杂变化与姻缘爱情的不可预计。
在衣冠服饰上,以《仙剑四》主人公柳梦璃为例,她的服饰设计显然兼顾了古代服饰元素与受众群体的偏好。柳梦璃身为知府千金,贵族小姐,她的衣饰非常华丽,玉钗、广袖、披帛、蔽膝等,一应俱全。而当她拜入琼华派成为修仙弟子时,服装发生了相应变化。蓝白为主的颜色,代表其修仙之人的身份,袖口有琼华派徽记,简约清淡,有修仙之人的出尘飘逸之感。除梦璃之外,其他人物服饰设计也均与他们的身份、性格、爱好有着紧密关联。如紫萱的苗疆服饰、姜云凡的“山寨装”、夏侯瑾轩的公子打扮以及谢沧行等人的江湖服饰。
三、以思想传承与激荡为感召
《仙剑奇侠传》以剑侠为题材,首先弘扬的就是中国古代的侠义文化。在历代作品中,虽然故事、朝代背景不同,但是其精神主旨是相同的、永恒的。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精神传承无疑更具有影响力和深远的价值。
(一)追求本心的淡泊心境
《仙剑四》中,对生死与生命本身的意义做了一系列深刻的探讨。“死生在手,变化由心,地不能埋,天不能煞,此之为我命在我也,不在于天。”体现出人生在世,虽出身不可决定、际遇不可预计,但选择却发自本心。
再如“生尽欢,死无憾。活着的时候要尽欢,死的时候才没有遗憾,要是因为害怕以后的事,一直避开当下的事,那活着也不会开心的,还有什么意思。”“与其担心人生无常,不如多珍惜眼前时光……多珍惜和重要的人在一起的时光啊……”则强调了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应当珍惜当下的观点。
(二)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
“纵横六界,诸事皆有缘法!凡人仰观苍天,无明日月潜息、四时更替,幽冥之间,万物已循因缘,恒大者则为‘天道’”。强调适应自然环境、尊重客观事实,不应全凭意志主观行事。
“强调众生平等:渺渺世间,不独有人,人要活下去,妖也是一样,为何彼此之间不能多一些理解呢?至少我并不会认为妖都是狰狞可恨的,万物皆是生灵,又哪里有天注定的贵贱善恶之分?”强调众生平等观念。
(三)救世奉献的侠义思想
历代作品中,无论主角、配角是贵族、平民,他们首先是“侠者”,或路见不平,或救国救民,“侠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游戏中不仅是宣扬,更是一种精神感染力量与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在学习剑术的时候,《仙剑奇侠传》往往将侠文化的精神内涵融于其中,“习剑者明是非、遵礼仪,即便手中无剑,心中也要存有慧剑”,讲求尚礼心正。“剑本无善恶正邪,无论何种力量,用于正道即是正,用于邪道即是邪。切记,我今天传授你内功心法,是要你将它用于正途”,意在说明人心复杂,向善正直才是剑侠应有的正道。
《仙剑》所承载发扬的侠义,不仅是修身养性、行侠仗义,更是奉献牺牲、救国救民的大义。赵灵儿为苗疆百姓牺牲自己,《仙剑二》中,身负灭门之仇的苏媚,在仇人李逍遥之女李忆如和其伙伴被困之时,苏媚牺牲自己破除阵法,退回妖身,再无法恢复人形。《仙剑六》中,胆小怯懦的居十方,最终勇于承担、直面自我,在葬风重创朔漩,牺牲自我,印证了《仙剑奇侠传六》中“武者之死,在侠,在义,不在己身”的价值观。
四、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游戏产业的深远意义
《仙剑奇侠传》自发行以来,已有二十余年,这二十年,是中国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游戏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虽然国内游戏产业尚不成熟,但是其发展空间是巨大的,电子游戏产业的前景也是光明的。相比欧美国家先进的科技水平与充足的制作经费、庞大的游戏市场而言,《仙剑奇侠传》显然并无优势,但是《仙剑奇侠传》的成功,与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与传承关系密切。
首先,在《仙剑奇侠传一》横空出世的20世纪90年代,当时长期被海外游戏垄断的游戏市场,游戏文化背景设定基本以现代场景或西方中世纪为主,幻想类游戏的架空世界观也都参照西方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这使得中国玩家与游戏有一种文化隔阂。《仙剑奇侠传》则将主角设定成浙江余杭小渔村客栈的有着大侠梦的普通少年。游戏中,玩家从余杭出发,游历苏州、扬州、京城、蜀山、南诏,这些地方可能是游戏玩家自幼生长的地方,也可能是众口相传、心向往之的胜地,女娲传说、剑仙仗剑除魔、行侠仗义的江湖传说,都是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听过的传奇的再次演绎。在熟悉的文化背景中,玩家的游戏归属感大大提升。
此外,《仙剑奇侠传》正是从选材入手,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唤醒了游戏玩家的共同精神追求,如对亲人的牵挂、对友情的忠心,对爱情的奉献、对责任的坚守,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通过游戏,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与继承。
关键词:中国传统童谣;分类;社会功能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童谣属于一种口传文学,其生长与流传基本属于民间。童谣大部分是经由成人影响才传唱与儿童中间的,其中有的是成人专门编给儿童吟唱的,也有儿童自己编给自己的。童谣作为用地方方言传唱的歌谣,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儿童时代到成人,中国人民从童谣中学得一系列的社会知识,劳动技能和道德准则,甚至是老祖先留下的成见。童谣在描摹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在对人们的生活进行着总结。童谣一般在形式方面会顾及传唱主体的需要,比较注重音韵节奏,尽量做到朗朗上口,平仄协调,以便儿童乐于诵唱。
一、中国传统童谣
童谣在中国的历史可谓久矣。在文字出现之前,童谣已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代流传下来,是祖先教育,娱乐后代的重要形式之一(张梦倩 2012)。最早记录下来的童谣应该是《列子》中收录的《康衢童谣》。在古代文人墨客眼里,童谣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是被大家所歧视,被人们称为“孺子歌”或“ 小儿语”。自北大歌谣运动开始,童谣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部分才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并被分离出来单独研究。改革开放后,有关中国传统童谣的研究开始被大家如雨后春笋般发表在各大报纸和杂志中。查阅中国知网,输入“传统童谣”四个关键字,从发表的文献上看,相关的论文数量比较多,研究面也相对较广,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的:第一是从民俗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各地区童谣的生存现状。第二是从教育方面来分析童谣的重要功能。第三是从传统童谣的内容题材,语言形式和音乐形式等方面展现童谣的文学风格。
综上所述,目前童谣研究已经逐渐增多并呈现多样化的研究趋势,不过大多数发表的文章都是以地方童谣为主要对象来研究的,从整个中国传统童谣为出发点的很少,再者有涉及中国传统童谣的系统分类以及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从中国传统童谣出发,根据金波先生编著的《中国传统童谣书系》一书,通过对书中童谣的多种分类进行解读,并详细分析了传统童谣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价值以及重要性。
二、中国传统童谣的分类
童谣是反映儿童嬉戏愉悦,天真无邪的情绪的,所以多游戏歌,滑稽歌等类型歌谣,往往拾取生活片段,触类旁比,顺口而联,富于幻想(张梦倩2012)。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著名童谣研究专家金波老先生,希望通过这套《中国传统童谣书系》,尽可能地把流传了几代人的经典童谣全面地展现出来。他投入数十年精力进行研究,走访中国民间搜集和乡野采风,并对其他优秀童谣版本的选粹,最终编著了《中国传统童谣书系》 一书,这套书系共有十本,作者把中国传统童谣细分为11种类别,分别为:摇篮歌、游戏歌、童趣歌、故事歌、谜语歌、忆旧歌、自然歌、逗趣歌、绕口令、顶针歌、问答歌(金波 2012)。
(一)童趣歌就是充满儿童情趣的儿歌,主要描述了儿童的日常游戏生活、儿童眼中的自然景观、儿童眼中的地域风俗、儿童眼中大人的工作生活以及大人眼中关于儿童的生活趣事。这类歌谣往往歌词简单、韵律协调、妙趣横生,孩子们读起来不但朗朗上口充满乐趣而且富有教育意义,重要的是它便于记忆和口口相传、经久不衰。如《小老鼠,上灯台》中描述的儿童眼中的生活场景,作为一首最早流传于乾隆至光绪年间的童趣歌谣,千百年来被世代相承,通篇故事短小精湛,内容诙谐有趣,形象的描述了“小老鼠偷油遇到猫”的生活场景,画面感非常强,很容易引发儿童从语感和故事趣味性上体验到童谣中的乐趣。
(二)自然类歌谣是通过描述自然景色的四季变化,花卉瓜果蔬菜的生长过程,动物世界的天然特性,民俗和农业劳作的地域独特性等等,展现出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季候交替的运动规律。如 《一把锄头两面光》通过描写农业劳动来展大自然的魅力,并且让儿童明白每种蔬菜的味道都是有区别的。加深了儿童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认识。起到了增长知识的作用。
(三)颠倒歌类童谣的特点往往是通过刻意将事物之间的正确属性和正常关系进行颠倒,从而营造出一种诙谐幽默的文学艺术效果。孩子们在笑声中通过反方面认识事物的特质和关系。此类童谣除了可以丰富孩子们的幽默感和想象力外,还可以很好的引导孩子的反向思维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如《颠倒歌》这首童谣的特点就是故意把事物之间的正常P系和正确特性颠倒过来说。根据日常所熟知的生活常识和自然知识,儿童一听就知道是谬误了,并很容易被辨认出来,不仅能产生诙谐可笑的艺术效果,而且在笑声中让儿童从反面认识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正常关系,从而使儿童于欢乐嬉笑中得到愉悦。
(四)顶真歌类童谣的特点就是在句型上往往以上一句的末尾做下一句的开头,有时在段落章节方面也会用上一节的末尾作为下一节的开头,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儿歌。此类童谣在章节句型组装方面会用到句句连锁,像锁链一样既可以保持链接不断的特性又可以具备延伸无限的美感。所以,这类歌谣很适合培养孩子的语言学习及思维能力。如《懒汉懒》 这首童谣在内容上很连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表现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并且用连锁调的形式刻画了一个懒汉的形象,讽刺了哪些缺乏进取心,得过且过,最后“只好苦一生”的人。
(五)游戏类歌谣自然是用来伴随儿童在游戏玩耍时伴唱的童谣了,正如我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曾在《中国歌谣》中这样描述过的:“歌唱而伴以动作则为游戏歌”。这类童谣内容与动作往往具有协调一致性,并具有一定的情节韵律,孩子们可以在对唱或者集体合唱中通过美妙的律动进行游戏配合,活泼有趣。这类童谣如《点哪点》这首童谣表达的是集体游戏,大家围坐在一起,采用合唱的形式,由领头的孩子对所有孩子的脑门逐个点一下,点到最后,歌谣唱完,被点中者可以请人出圈或表演节目。这首童谣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游戏动作十分协调。儿童在玩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了某些成就感,而且也有了与同伴交往的兴趣和快乐。
(六)问答歌也称“盘歌”,就是采用盘问回答的形式引导儿童主动思考。这一诗歌形式通常在句型上将陈述语句变为问答语句,一问一答,好似波浪一层推着一层。例如《什么尖尖尖上天》 这是一首较长的童谣,但在结构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是在整首童谣中用了反复的表现手法,即某些相同或相近的词和短句反复出现。这首童谣不仅对事物的形状特征通过问答作了介绍,还把这些物品所处的方位作了简明的介绍。可以帮助儿童从十六次的问答中,通过形状和方位的联系去寻求答案,让儿童对这些事物的特征有一个简单概括的认识,增加了儿童的生活常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同时也进一步启发了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兴趣,为儿童打开一扇J识世界的窗口。
(七)绕口令这类童谣是将一些平常容易读错混同的文字,通过语言编辑押韵等手法组成一首欢快的童谣。儿童在朗诵这类童谣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听觉能力,辨别声调,正音正字,联系发音,从而达到口齿清楚的练习目的,也进一步培养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板凳绑扁担》整首童谣比较短,在结构上具有规律可循,读起来自然朗朗上口,句型修辞手法上采用了反复强调,用最少的文字将这些物品的形体及方位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还对这些事物的独有特征通过问答形式作了进行了的阐述。儿童在欢乐的问答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事物之间简单的特性与关联,从而去主动搜索答案。不但启发了孩子们观察事物兴趣,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且进一步提升了孩子们的生活常识。
(八)谜语歌类童谣就是用猜谜语的方法,隐去事物的名称,通过歌谣的艺术形式,陈述出事物的巧妙性质,独特功能,唯妙形态,影相色调等特质作为谜面,供儿童思考猜测。此类歌谣对儿童思维训练是非常有好处的,它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如果猜到谜底了,孩子还会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不同于其他听赏朗诵的乐趣。如《手指》 这首谜语童谣将手指的外形和功能刻画的异常生动有趣,让儿童在猜谜语的同时懂得劳动的快乐和团结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寓教于乐的教育作用。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早也最容易熟悉就是自己的手指,因此儿童也不难猜到就是自己的一双小手了。
(九)摇篮歌类童谣是儿童出生后最早听到的歌曲,它是以母亲口吻唱给幼儿听的歌谣。这类童谣可以使孩子在妈妈的吟诵中感受到温柔的母爱,所以它在内容上显得格外的亲切,节奏上安静徐缓,声调上优美动听等特点。如《杨树叶儿哗啦啦》 这首短短的童谣只有四句,但在内容的安排上,在技巧上,都有些讲究,它从起兴开始,就有引人入胜的效果,继而让孩子体会到妈妈在他,保护他。这首儿歌在语言上朗朗上口,而且音韵柔和,便于哼唱。
(十)故事歌类童谣通常都是借助幻想的故事情节,通过比喻、拟人讽刺、夸张等艺术手法,或表明一个道理,或表现一个主题。此类歌谣作为童谣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常具有一定的寓意。例如:《一园青菜成了精》作为一首最为生动而且充满想象力的童谣作品,给菜园里默默生存的青菜们。刻画出了属于它们自身独有的鲜明趣味形象。把绿头萝卜拟人化为威风凛凛的大王,将红头萝卜拟人化为婀娜多姿的娘娘……,整篇童谣读起来诙谐有趣,很容易引发儿童联想进入故事意境与故事中的主角们产生共鸣。
(十一)忆旧歌类的童谣 ,是描述旧时代人民生活苦难,风土人情及地里建筑的童谣。如《弹棉花》 这首童谣通过描写弹棉花的事情,反映出穷苦大众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穷人连一件新衣服都做不起,而富人衣服多的装满箱。读此童谣,让儿童对旧时代的苦难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让儿童明白当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以上选取的都是中国经典的传统童谣,金波先生从艺术的角度把中国传统童谣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这样的分类不仅使每一类童谣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而且也方便家长和孩子的阅读选择,体现了金波的精心与智慧以及独特的艺术见解(白冰 2013)。通过对其分析和解读,使我们认识到童谣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而且还教会我们认识大自然,懂得怎样去生活。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不论是在训练儿童动作,语言及思维能力等方面,还是在传递知识、道德、经验及情感等方面,传统童谣确实都有不容低估的作用。
三、童谣的社会价值及重要性
童谣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它有着清新的内容、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活泼的形式、鲜明的节奏、诙谐的风格,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童谣的趣味性使儿童乐于吟诵,童谣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使儿童在传唱中潜移默 化地受到影响(傅建明,汪 波2010)。一些从事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的研究者指出: 中国传统童谣真实地记录了当地人的语言、 生活习俗、 特有地名、 特有事物等, 反映了该地区民众的表达方式、 思维方式、 民俗事项和感彩,是宝贵的世界文学遗产, 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极好素材, 对语言学、 民俗学、 心理学、 社会学等的研究都有价值。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传统童谣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方言传承功能。
(一)童谣的娱乐功能
凡儿生半载,听觉发达,能辨别声音,闻有韵或有律之音,甚感愉快(周作人2012)。吟唱童谣最初的目的就是安抚孩子睡觉,用简洁易懂的词语,配上舒缓的曲调,反复吟唱,孩子听后,身体舒适,心情愉悦,自然入睡。可见,传统童谣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让孩子们在聆听或吟唱时身心得到满足与快乐,富于孩子娱乐性。
传统童谣的旋律充满了生气,具有童趣,很容易记忆并使儿童受到启迪和鼓舞。儿童喜欢吟唱童谣,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点:第一,传统童谣自身富有音乐美。不管是嗷嗷待哺的婴儿,还是已经会识字的儿童,都对童谣有着特殊且不可取代的感情。传统童谣语用词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平仄协调,注重音韵节奏,内容和语言都可以满足儿童特定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需求。其二,大多数童谣都配有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深受儿童喜欢和追捧。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给自身带来乐趣,而且可以为幼儿提供语言表达的环境和与同伴情感交流的机会,不但提高了儿童的智力水平,还培养了儿童的良好情感。例如上文《点哪点》这首童谣本身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但分享着彼此之间的快乐和喜悦,也获得了某种成就感。儿童天生喜欢好玩,充满娱乐色彩的童谣恰能“以遂其乐”, 二者可谓一拍即合。在内容上,中国传统童谣所咏唱的内容贴近儿童日常生活,因此被儿童所理解和接受,充分说明了传统童谣能带给儿童的快乐天性的重要原因。
(二)童谣的教育
传统童谣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幼儿智力, 增强了幼儿的体质,还塑造幼儿的人格,促进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且对养成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诚实的品质、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为可贵的是幼儿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不仅初步了解了家乡的文化特色,领略到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到民间童谣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也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郑薏苡 2011)。
童谣的教育功能是人们最为看重的一点。童谣能够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儿童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启蒙作用。中国传统童谣记录着中国各个地区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深厚的中国民俗文化内涵,以及风土人情, 具有突出的文学审美价值, 是极为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 在乡土中国,传统童谣是民众向儿童传承道德,知识和经验的重要载体(张梦倩2012)。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童谣都是一种优秀的教育素材,在儿童教育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来说,童谣是自他们出生后就一直陪伴其成长的伙伴,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扇门。因此传统童谣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儿童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情感,发展儿童感悟生活真实与美好的能力,促进儿童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的发展等等。 例如上文《弹棉花》这首童谣,它反映的是过去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悲惨状况。对于现代的儿童来说,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物质生活不但丰富而且非常的优越,因此他们是无法体会过去人们生活的艰辛。当儿童在吟唱这首童谣时,不仅可以对过去人们的生活有所了解,还可以与今天美好生活做一个对比,让儿童深深地体会到现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三)方言传承功能
自 1986 年国家推广普通话工作以来 ,普通话已经发展为很多方言区域孩子的日常交际语言(郑薏苡 2011)。方言作为语言的变体,也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表达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的确要比普通话有优势。传统童谣是一种方言的文学,传统童谣作为口头创作,口头传播的地方文化形式,传统童谣无疑是方言传承的最可靠流传方式。可以更好也正在逐步淡出人的视野。
中国传统童谣中保存了不少中国各个地区的方言语音资料, 因此传统童谣是研究中国各个地区方言很好的素材。童谣来自民间,自然也带有地域特色,承载着民俗文化。方言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渐式微的生存窘境已引起社会语言学家和民众的关注。如何保护地方方言、传承地域文化这一窘迫问题而言,儿童吟唱童谣无疑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传承方式。儿童习得方言不仅依赖于儿童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周遭环境的配合,要保护和传承方言,从小时候开始吟唱童谣就是对方言能力发展的重要助力之一。儿童不仅可以在童谣中快快乐乐的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成为传承方言主力军。例如《小老鼠,上灯台》这首童谣目前有几十种地区方言吟唱出来的版本,各地区的孩子用自己的方言把它传唱下来,也使这首童谣充分的体现了各个地区方言不同韵味和差异。孩子们在传唱时不仅得到了快乐同时还成为方言的继承者。这把传承方言必须从儿童抓起的口号落在了实处。
四、总结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内改革开放的大规模发展,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在外来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冲击下,受到了极大的忽视,传统童谣也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中国传统童谣种类丰富多彩,并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沉淀,浓缩的风土民俗,因此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采用较适宜的方法调动儿童自身的积极性来保护和传承童谣。童谣是天籁之声、民族之魂、文化之根,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利用传统童谣的趣味性和独特性,使更多的儿童喜欢上它,共同承担传统文化传承的任务。希望传统童谣成为儿童心中永不消失的天籁之音。
参考文献:
[1]金波.中国传统童谣书系[M].接力出版社,2012.
[2]张梦倩.中国传统童谣研究[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3]郑薏苡.民间童谣传承的幼儿艺术教育策略[J].文艺争鸣,2011(8).
[4]郑薏苡.民间童谣在当代儿童教育中的传承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1(2).
[5]周作人.论儿童文学[M].海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