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措施范文

数字经济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措施

第1篇:数字经济措施范文

【关键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各式商住楼、大型公众聚集场所及关键的工业建筑得到迅速发展。这类建筑由于人员密集,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可燃物品和各类电气设备比比皆是。为了有效避免火灾,提前发出警报,对于建筑防火要求较高的场所,设计上普遍采用不同类型的、先进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践证明,规范的施工安装及妥善维护保养,能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发挥重要额作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己成为现代消防不可缺少的安全技术措施,在安全防火工作中已经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具有良好功能和作用,它越来越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地方。随之而来的就是火灾报警系统施工问题。一般来说,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施工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具体施工条件所遇到的问题都不尽相同,这就增加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但是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有些问题还是有相同或类似的地方。

1、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其实很多火灾的发生都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施工者在施工过程中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许多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关联动控制设施被忽视,导致报警系统中的联动功能无法完成,造成人为的缺陷。

2、依据规范要求敷设安装管线。

目前,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中存在着较普遍的问题,就是管线的敷设没有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管线敷设随意变更,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信号传输线有的没用屏蔽线,有的没用屏蔽金属管,有的传输线不是屏蔽线,保护管也不是屏蔽管,甚至保护管也没有穿到位。这种做法,既不能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信号传输线进行机械性保护,也不能防止电磁、高温等对传输信号的干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而且精确的系统,所以对材料和配件的要求十分严格和苛刻,屏蔽线和屏蔽金属管对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关系到报警信号的准确和及时的传输。

因此,火灾自动报警及其联动控制系统的管线的敷设,应该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不能擅自改动原设计图上表明的导线和线管的型号、规格、数量等技术要求。火灾自动报警及其联动控制系统的布线应该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在穿线前必须将管槽中积水及杂物清除干净,在多尘和潮湿得场所,为防止灰尘和水汽进入管内引起导电,影响工程质量,管子的连接处与出线口要做密封处理。管线经过建筑物的变形(包括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处,应采用补偿措施(例如加装接线盒等),在导线跨入变形缝两侧应固定,并留适当余量。这样做可预防因变形缝的变化而影响系统的可靠运行。管内或槽内有接头将影响线路的强度,另外,接头也是故障的隐患点,因此,必须在接线盒内连接。系统的传输线路应该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铜芯电缆,其电压等级不低于250V,额定工作电压火超过50V时,导线的电压等级不应低于500V。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传输线路的线芯截面选择除应满足自动报警装置技术条件要求外,还应该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的最小截面面积不应小于1.00mm2,线槽内敷设的绝缘线的最小截面面积不应小于0.75mm2 ,多芯电缆的最小截面面积不应该小于0.50mm。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传输线路采用绝缘导线时,应采取穿金属管或封闭式线槽保护方式布线。消防控制、通讯和警报线路,应采取穿金属管保护,并宜暗敷在非燃烧体结构内,其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2。

3、严格按照规定对火灾探测器进行安装。

目前,许多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存在着严重的误报现象,同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还存在着许多的故障,很多联动装置不能发挥其本身的效能。探测器安装不牢固,存在不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而随意安装的现象,探测器的底座和导线在施工中也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安装,致使探测器不报警,失去了传感火灾信息、监护对象安全的作用。此外,很多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施工过程中都忽略了手动火警按钮的安装。由于存在以上的问题,在发生火灾时,就很难及时地采取措施,很难保护财物和人们的生命安全。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点型火灾探测器及底座的安装,探测器周围0.5米内不应有遮拦物,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该小于0.5米。探测器至送风口边的水平距离不应该小于1.5米,至多孔送风顶棚孔口的水平距离不应该小于0.5米。在宽度小于3米的内走廊棚顶上设置探测器时,宜居中布置。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该超过10米,感烟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该超过15米。探测器距离端墙的距离不应该大于探测器安装间距的一半。探测器的底座安装应该牢靠。外露式底座必须固定在预埋好的接线盒上,嵌入式底座必须用安装条辅助固定。导线剥头长度应该适当,导线剥头应焊接焊片,通过焊片接于探测器底座接线端子上。焊接时不能使用带腐蚀性的助焊剂。如果直接将导线剥头接于底座接线端子,导线剥头应该拧紧且芯线不能散开。探测器底座的外接导线,应留不小于15cm的余量,以便维修。探测器的报警确认灯应面向便于人员观察的主要入口方向。底座及探测器安装完毕后应外加塑料罩封闭,以确保在建筑装潢过程中不遭到损坏和污染。或者探测器在调试方可安装,这样可防止别的工种施工时碰坏,另一方面现场未完工,灰尘及潮湿也易使探测器误报或损坏。探测器在安装前一定要妥善保管。施工工地上,探测器因保管不善造成探测器不合格现象时有发生。对于手动火警按钮的安装,应安装在距离地面高度1.5m处,安装应该牢固,不能倾斜,安装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能使报警按钮上的玻璃损坏,安装位置应该醒目并便于操作。

4、按规范认真细致的安装好火灾报警控制器和消防控制设备。

消防控制设备和火灾报警控制器的正常有效运行,对值班人员及时掌握和判断火灾信息、做出应急对策尤为重要。

火灾报警控制器在安装时往往安装不牢固,控制器外接线零乱,无章法,端子上并线太多,又无端子号,很不规范。消防控制设备盘(柜)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点流类别的端子没有标志,安装疏忽或接错,不重视接地和隐蔽工程。

为此,在施工过程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应安装牢固,引入控制器的电缆或导线配线应整体,不得交叉,并应牢固可靠;电缆芯线和所配导线的端部,均应标明编号,并与图纸一致,字迹清楚不易褪色;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过两根;电缆芯或导线应留有不小于20cm的余量;导线应绑扎成束。消防控制设备的外界导线,当采用金属软管做套管时,其长度不宜大于2m,且应采用管卡子固定,启固定间距不应小于0.5m。消防控制设备盘(柜)内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端子,应分开,并有明显标志。安装系统接地装置时工作接地线与保护接地线必须分开。工作接地线应采取铜芯绝缘导线或电缆 ,其线芯截面积不小于25mm2 。不得利用镀锌扁铁或金属软管。保护接地导体不得利用金属软管。接地装置施工完毕后,应及时做隐蔽验收工程,测量有关数据,审查施工质量。

5、加强各工种之间的配合。

在施工过程中,各工种之间的配合是很重要的。目前有些工程技术人员及建设单位对消防设施的认识是肤浅,仅仅局限于几个消火栓、几个喷头和探测器,对消防电梯、防排烟系统等的联动控制则所知无几。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尽管设计人员进行了设计,消防部门进行了审核,许多与火灾探测系统相关联的联动控制设施仍被忽略,导致报警系统中的联动功能无法完成,造成人为缺陷。

三、结论

消防工程是安全工程, 而消防施工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程中工作量最大、要求最高、牵涉面最广、关联度最强的环节,其重要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旦出现问题又很难排除和补救。从提高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程设计及施工质量的角度出发, 重点对当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了剖析,并提出某些改进建议和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消防技术标准规范条文说明汇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版

第2篇:数字经济措施范文

[关键词] 谷子生产;存在问题;解决途径;技术措施

谷子是辽西朝阳半干旱丘陵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占全区粮谷作物的四分之一,但由于气候干旱,栽培水平不高,谷子单产徘徊在200kg左右,如何提高谷子的单产,探索谷子大面积高产稳产主要途径及高产栽培措施,改变谷子低产面貌,是朝阳谷子种植区农业生产中的重大课题。

一、谷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善待谷子生产

谷子虽然是较耐旱、耐瘠作物。但是,在水肥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也能更好地发挥其增产潜力。目前,有些人不能辩证地善待谷子生产,片面强调谷子耐旱、耐瘠,将谷子种在山坡薄地上,施肥少,粗耕简作,待遇低,造成穗小、穗漂、秕粒多,以及缺苗断条,不能发挥很好的增产潜力。

2.品种混杂、退化严重,病害多

谷子是自花授粉作物,天然杂交率很低。但是,种植年头长,也会出现混杂退化现象。不提纯复壮,不注重选种和种子处理,致使引进的优良品种严重退化,病害增多。

3.种植密度过稀

谷子留苗密度过稀,习惯于“稀谷秀大穗”,不注重合理密植,发挥群体增产作用。不少地方行距一尺五寸,株距达3~4寸,每亩谷子不足13000千株,不能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导致谷子单产不高,亩产不足200kg。

4.播种期过早

辽西丘陵地区春旱严重,山坡地一般在四月中下旬就开始抢墒播种,平地盲目实行早播,虽然保证了一定的亩苗数和收成,但是,播种过早,使谷子各个生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与辽西地区降水规律等自然特点不能相适应,造成“胎里旱”、“卡脖子旱”,开花时又遇到降水高峰,授粉不良,致使植株矮小,穗短、码稀、粒小发漂,秕粒多,产量低。

二、实现谷子高产的主要途径

在缺乏灌溉条件下的半干旱辽西谷子种植区,主要是靠自然降水来满足谷子生育期的需水要求。辽西地区常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雨量较少,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份上,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春、秋季降水较少,常出现春旱、秋吊现象。而谷子生育时期需水要求总体看来,也是两头少,中间多。苗期和生育后期需水较少,拔节孕穗、抽穗开花期需水分较多。拔节孕穗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22%,抽穗开花期占32%。为此,选择适宜的谷子品种类型,改革落后的栽培习惯,综合运用现代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建立一个以“中、矮、密”为中心的谷子栽培体系,是谷子高产、稳产的主要途径。“中”是采用中熟品种类型,是核心;“矮”是指矮壮的植株、是基础;“密”是适宜密度下的有效穗数,是关键。

在5月上旬播种,中旬出苗,使谷子的出苗——拔节在5月下旬~6月中旬,雨少利于蹲苗,拔节孕穗期赶在6月下旬~7月中旬,避免“胎里旱”,抽穗开花期赶在7月中、下旬,避免“卡脖子旱”,利于谷穗分化,灌浆期赶在8月中旬~9月上旬,雨量多渐少利于籽粒饱满成熟。这样,只有使谷子需水较多阶段与降雨集中期相吻合,才能实现谷子高产、稳产。

三、实现谷子高产的几项技术措施

1.选用良种,种子处理

辽西地区谷子种植面积大,品种繁多。实践证明,在半干旱地区中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有明显的增产趋势。因此应选用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强,茎杆较矮,适于密植、丰产性高的品种,如:昭谷八号、山西大红谷、辽谷10号、张杂谷五号等品种。

种子处理采取“三洗”、“一闷”、“一拌”的做法:先用清水筛洗,后用20%的盐水筛洗,再用清水冲洗,捞出秕粒,晾半干后用种子量得万分之三的40%乐果50倍液拌匀堆闷3h,干后用种子量千分之三的甲基托布津及拌种双拌种。防治病虫害。

2.适期播种

播种期对谷子产量影响很大,播种过早,易缺苗,过晚,不能正常成熟,最佳的播种期是让谷子的抽穗期赶在七月中、下旬,使谷子需水较多的阶段与自然气候降水高峰期相遇。实践证明,中熟品种的最佳播种期是5月5~10日,产量高。

3.合理密植

“密植问题,不可太稀,不可太密”。合理密植,处理好个体与群体关系,使谷子在各生育时期都能形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有效地利用水、肥、气、热等环境因素,达到穗多、穗大、粒多、粒重、产量高。

实践证明,坡地谷子亩保苗2.5~3万株,平地亩保苗3~3.5万株,高产田亩保苗4~4.5万株为比较适宜密度。

4.施足底肥,巧追化肥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没有万斤肥,难打千斤粮”。施足底肥,巧追化肥是提高谷子产量的重要措施。谷子施肥要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做到底肥、口肥、追肥巧妙结合。可使谷子在苗、株、穗、粒四个阶段都有良好的营养条件。

底肥以羊、牛、猪、鸡粪最好,驴马粪最好不用,反之地荒,结合秋翻整地施入,做到以产定株,以肥保密,以密增产。亩产200kg每亩2.5~3万株,需农肥2000kg;亩产300kg,每亩3~3.5万株,需农肥3000kg;亩产400kg,每亩3.5~4万株,需农肥4000kg。追肥要在谷子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时进行,每亩每次追施氮素化肥20~30kg,钾肥10~15kg,对促进谷子拔节和穗分化,增加穗码数和粒数,提高谷子产量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5.加强田间管理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谷子各生育阶段的丰产长相是通过各种栽培措施来实现的,充分运用传统经验和先进技术措施,根据群体生育特点实行促根蹲苗,壮株防倒,保叶防漂等管理措施提高谷子的产量。

(1)压青苗,促壮根。壮苗先壮根,“根深才能叶茂”更好地吸收水分养分,致使植株生长发育良好。

辽西种谷子虽有播后压磙子保墒、保苗的传统,但对压青苗促根蹲苗注意不够,特别是对出苗前压“白芽”容易忽视,认为发芽就能出苗,其实不然,有时土喧种子根悬空,出苗后仍有死苗现象。压“白芽”既保苗,又能防治“土截”、“虫截”。

压“白芽”是指播种后5天左右,幼芽快要出土时,压一次磙子。

压“青苗”是指幼苗2~3片叶时再压一次磙子。一般压青苗两次。能有效地控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根系发达,矮化植株,促使分糵,起到了壮根保苗,提高产量的作用。

(2)早间定苗、早铲趟,育壮株,防倒伏。壮株先壮苗,壮苗的关键早间苗,早定苗。农谚说:“谷间寸,顶上粪”。早间苗、早定苗不仅避免谷苗相互争水争肥,更重要的是改善光照条件,光强苗壮。具体要求:一寸疏苗,二寸定苗,三寸清苗。

谷子拔节前是田间管理关键期,“早铲早趟、多铲多趟、细铲细趟,苗发旺”,“锄头底下有火又有水”,不仅能防杂草、防旱、保墒,而且改善了土壤通透性,促进了根系发育。一般铲趟做到“三铲、一耘、一趟”。在间、定、清苗后各铲地一次,苗高半尺时用耘锄浅趟一次;当苗高一尺时,结合追肥,用铧犁深趟培土。有利于根系下扎,扩大根群,防止地上部分过早封垄影响透光。此时根系愈多,植株愈壮,防倒伏能力愈强。

(3)保护功能叶,提高成粒数。谷子抽穗后,株高定型,这时要采取叶面喷肥等措施,保护功能叶片,促进营养积累,加快灌浆速度。一般在抽穗、开花、灌浆期各喷一次肥硼肥(300mg/kg)或磷酸二氢钾肥(浓度2%)。

第3篇:数字经济措施范文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2)

摘 要: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日常的生活产品逐渐数字化,国内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数字化的生活模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居民逐渐被排除在新的社会生活模式之外,出现了“数字歧视”现象,并逐渐形成新的“数字弱势群体”。文章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行为学、统计学和相关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对数字弱势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数字化;数字歧视;弱势群体;社会公平

中图分类号:C9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04

*基金项目: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410525024);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项目编号:SJ201479)

作者简介:张贝贝(1995-),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2级本科生;周林(199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2级本科生;严龙茂(1965-),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汽车经济和企业金融方向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16

信息化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加强在该领域的研究。

1 相关概念界定

数字歧视,指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产品的席卷之下,数字化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显著特征,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信息产品的参与,从而慢慢形成了一种数字化的生活模式。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有很多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无法使用甚至是接触到新型的数字化产品,便被排除在新的生活模式之外,也慢慢的与大众脱离。久而久之,适应信息化生活的人和那些排除在新生活模式之外的人之间就形成了巨大的差距,直观上看来也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数字歧视。

数字弱势群体,指的就是在上述数字歧视现象中处于劣势地位的那一群人。他们在生活中接触不到有形的电子化产品,更享受不到各种无形的信息产品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所以,在享受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成果,和体验新的生活模式方便,他们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我们把处于这样的不平等地位的人,统称为数字弱势群体。

“数字歧视”和“数字弱势群体”是两个比较新颖的词汇,也是笔者文章的创新之处,希望以上解释能给读者在阅读中带来便利。

2 湖北省弱势群体的“数字歧视”现象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分析基于被调查者已经遭受到了数字歧视,并由此设计问卷进行研究调查出现国民数字化歧视的原因,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增进国民对此种现象的认识,引起广大的居民的重视,更好地享受现在的数字化生活。

本章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并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可信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找出影响数字歧视的关键因素。

(1)问卷调查法。笔者为了研究这一现象,笔者在十堰、黄石、随州、襄阳、宜昌、武汉等13个县市发放《数字化歧视现状调查》问卷资料共计1 500份,回收后有效问卷为1 379,通过各地区对问卷的作答来了解“数字歧视人群”在普通人群中的比例,并了解数字化在居民中的应用深度及服务深度。

(2)数据分析法。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实地调研得出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信度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面的处理,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各变量的关系,构建分析模型。

(3)理论分析法。以调研的结果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从整体上综合研究以得出导致“数字歧视”的关键因素,并进行经济解释。

(4)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国内外有关数字化歧视的有关描述及观点,然后对湖北省的“数字歧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获得更可靠的文字信息。

2.2 研究设计

2.2.1 问卷设计

此次调查分析,笔者选定的主题是数字化歧视,首先假定在现行社会中确实存在数字歧视现象,有部分人群遭受到了数字歧视,通过搜索各种相关资料区别出“数字化弱势人群”并研究影响数字化歧视的各项因素,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数字化歧视的判定问题,通过对题目的回答来判断调查对象是否为受数字歧视者,并以此为标准来筛选有效问卷,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和调查数据的可信度;第二部分为数字化歧视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利用李克特量表,将每项因素按照完全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和非常重要五种程度来判定每项因素对于该问题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个人信息,反映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情况。

2.2.2 数据收集与分析思路

调查分析是基于对湖北省十堰市、武汉市、襄阳市、随州市、黄石市和宜昌市共13个县市进行抽样调查,其中农村和市(县)调查者居多。抽样调查的对象涉及到了各个年龄段和各种不同职业的普通人群,主要针对18岁以上的成年人,职业多为农民、工人和企事业单位人员。一共发放了1 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379份,有效率高达92%,通过SPSS软件分析可信度达到了98.5%。

3 数据分析

3.1 信度分析

使用SPSS软件对所有根据问卷得出的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 Cronbach's Alpha的信度系数为0.986,大于0.9,问卷的可信度很高,即这批问卷和基于这份问卷得出的数据是可靠的,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次数据的处理结果是比较可信的。

3.2 描述性分析

表1反映了在1 379个被调查者中,有49.7%的人使用传统渠道,如电视、报纸、收音机、人口相传等形式获取信息,有50.3%通过新型的网络媒体获取信息。由于此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找出产生数字歧视的原因,而衡量这些潜在影响因素的指标由完全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五个构成一个完整的衡量体系,所以,在这里把前面的这两个衡量指标去掉,因为它们表示被它们表示的变量不是影响因素。此处只统计后三个衡量指标,统计结果如下:

基于五个衡量程度分析得出结果,并截取了上面一部分的代表性数据,在问卷设计中的说明,衡量程度中“一般”的代码为2,“重要”的代码为3,“完全不重要”的代码为4。而表2是经过处理的结果,以性别为例,我们把认为性别完全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完全重要的所有选项加权平均,根据后面的结果可以回归到之前的假设定义。靠近3和4表示是重要或完全重要的,被它们所描述的变量对数字歧视很可能存在影响或影响很大,具体到这张表,“个人观念”和“经济发展程度”很接近3,而“网络普及程度”接近4,表明了这三个因子是造成数字歧视的重要原因,并且,人们对某一因素的选的越多,表明人们认为这一因素的确产生了数字歧视,其相应的高频率和百分比也进一步佐证了笔者的这一判断。

3.3 因子分析

KMO值介于0和1之间,它的测度值越大(即接近0.1),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子越多,研究数据越适合用因子分析。由表3可知,KMO值为0.938,表示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目的是检验相关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阵,如果是单位矩阵,则认为因子模型不合适。由上表可知,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37529.654,自由度为78,同时,概率值sig.为0.000<0.01,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其适合做因子分析。

由表4可得,第一大栏为各成份的序号,共有13个变量。

第二大栏为初始特征值,共由三栏构成:特征值、解释方差和累计解释方差。合计栏为各成份的特征值,此处固定提取3个因子,因此软件提取了3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栏为各因子方差占总方差百分比的累计百分比。如在解释方差栏中,第一和第二成份的方差百分比分别为87.429%、3.961%,累计百分比这栏中,第一成分的累计百分比仍然为87.429%,第二成份的累计百分比为91.390%,即为87.429%、3.961%的和。

第三大栏为因子提取的结果,未旋转解释的方差。第二大栏里固定提取的因子的特征值提出来,单独列在第三大栏,并且按照特征值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所以第一个公因子的解释方差最大。

第四大栏为旋转后解释的方差。与第三大栏相比有所改变,旋转前的特征值从11.366到0.315,从旋转前最大特征值与最小特征值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到相对集中,特征值从4.197到3.914。

由表5可得,提取的三个因子中,在第一因子中,排在前3位的因素是性别、收入、数字化产品更新速度,从均值来看,收入是影响数字歧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第一因子命名为“收入因子”。

在第二因子中,排在前4位的是经济发展程度、个人观念、学历、政府重视程度,从均值来看,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数字歧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第二因子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

在第三因子中,排在前3位的是网络普及程度、年龄、家庭环境,从均值来看,网络普及程度是影响数字歧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第三因子命名为“网络普及因子”。

由此可见,影响数字歧视的的主要因素有:网络普及程度、经济发展程度、收入状况。

4 分析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的主要结论

本报告从数字化产品及服务的应用情况出发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造成数字歧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依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造成数字歧视影响因素有很多,通过利用SPSS统计应用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造成数字歧视的关键性因素主要有网络普及程度、经济发展程度、收入状况。

第二,对于数字歧视问题的解决,应该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主要从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个人四个角度进行改革和深思。

4.2 数字歧视的主要应对措施

4.2.1 政府层面的应对措施

(1)政府应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网络信息普及程度的发展。通过研究国内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信息发展不均衡,发现关键在于信息技术应用所依托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差距。因此,首先要解决农村由于资金不足而缺乏信息化发展设备的问题。要想提高农民的信息工具普及率,就要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居民的硬、软件设备。

(2)要缩小及跨越数字歧视,必须坚持教育先行基本国策。国家应持续加大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同时也应加大对于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投入,对社会公众进行全面的信息面向社会公众大力进化教育。为弱势群体阶层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全民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素养,使其掌握信息技术使用的基本技能,从而为缩小以至跨越数字歧视提供智力支持。

(3)政府应加强信息化和数字化社会的宣传,提高群众的数字化信息意识。国大多数人的信息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信息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了解得较少,捕捉信息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努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促使他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可采取各种大众传媒、各类信息机构和其它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

(4)采用“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的运作模式。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规模小无力独立承担普遍服务义务,可以采取国家设立普遍接入基金和国家财政的两种形式。

4.2.2 企业层面的应对措施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组织,要求企业采取措施,在减轻“数字歧视”的过程中发挥长效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寻找到迎合企业自身利益的出发点。消减“数字歧视”有利于新型数字化产品的推广和普及,从而扩大企业的盈利。因此,企业应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

(1)在产品推广过程中,采取适当刺激措施。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对数字化产品并不敏感,这些数字产品在他们的生活中并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对产品没有了解的欲望,就会缺乏购买的欲望。因此商家为使这类人群成为消费群体,可以采取一些刺激措施,调动此类人群对于产品的积极性。

(2)加强产品安全性宣传,建立安全保障、赔付体系。对于未使用过或很少使用数字化产品的人来说,不愿使用它们的原因可能集中于以下几点:一是不会操作;二是操作程序复杂;三是对产品的安全性保持怀疑。其中,消费者对于数字产品安全性的怀疑应引起开发商、商家重视。因此运营商应加强产品安全性得宣传,建立安全保障、赔付体系,可以以实际赔付事例赢得消费者信任,树立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的信心。

4.2.3 社区层面的应对措施

社区可以组建“数字产品科普室”,“老年人专用电脑室”等社区信息中心。征集义工、提供场所,在征得社区住户支持的前提下可筹集一定资金,为老年人组建“数字产品科普室”,“老年人专用电脑室”等,并安排时间为社区中的老年人们普及数字产品的使用方法,组织老年人进行学习,另可组织相关比赛活动以调动老年人积极性。而对于义工,社区也可采取适当鼓励政策,如与附近学校联合,让学生为老年人普及知识,学校和社区对参与活动的学生给予奖励等。

4.2.4 个人层面的应对措施

就个人层面而言,数字歧视者更重要的是转变自己对数字化的观念,了解数字时代的特征,努力去接受新型数字产品和软件;另一方面,未受数字歧视的个人可能更有优势、更有意愿去尝试和接受新型产品,他们在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时,也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帮助身边的数字歧视者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生活中,脱离出数字歧视群体,从而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沐贤斌.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D].合肥:安徽大学,2010.

2 西桂权.我国数字鸿沟与经济鸿沟之间的关系.博士论文[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第4篇:数字经济措施范文

美国是全球数字经济的领导者。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首先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GII)”,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其施政纲领,投资4000亿美元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完成网络硬件和服务系统化。本世纪初,美国政府又提出“21世纪的信息技术:对美国未来的一项大胆投资(简称IT2)”计划,将研究与开发的重点放在先进技术和计算方法、大规模网络(下一代因特网)、高可靠性系统、人类中心系统和教育与人才培养五个领域。另外,美国政府制定《关于信息系统保护的国家计划》、《域名权保护法案》、《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等政策措施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在美国数字经济辐射下,加拿大政府也高度重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计算机的普及率。加拿大在1995-2005年内耗资7.5亿加元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遍布全国。在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推广方面,加拿大政府专门成立电子商务委员会,负责协调电子商务试点、法律框架筹备等事务,以便尽快健全全国的网络经济秩序。另外,加拿大还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区之便,开展与美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广泛合作,使得其在网络经济的各个方面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二、欧洲经济板块:追赶数字经济

在北美经济板块的带动下,欧洲各国普遍意识到,把握住数字网络带来的种种机遇,发展数字经济,是提高欧洲经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1999年,欧盟提出并实施“E-Europe”计划,为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奠定了基础。2003年,为了保障数字经济的安全交易,欧委会通过建立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机构,集中负责收集有关计算机犯罪、黑客袭击和其他网上事故的数据,并协调欧盟成员国致力于网络更加安全,进一步保护“欧洲数字经济安全”和信息社会发展。欧洲数字经济出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欧洲国家根据本国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了各有特色的扶植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英国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2000年初英国政府先后提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关文件和议案,并且公开招聘“数字经济特使”,以期望“英国能形成世界上最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法国成立了新的法国电子商务与数据交换联合会,成员主要是电信部门、生产厂家、技术提供者和网络提供商,旨在通过影响信息技术的使用者、网络提供者、技术提供者、政府实体和科研机构,促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和网上专有技术、网上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德国政府提出了“全体上网”的10点赶超计划,这个计划强调“利用互联网如同学会读书写字一样重要”,要求所有的学校都要与互联网实现联网;全部公共图书馆都要实现联网;各地劳动局都要举办“互联网驾驶证”培训班,给失业者开办使用互联网的知识普及课。

三、东亚经济板块:赶乘数字经济列车

东亚金融危机以前,东亚经济板块是世界上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为重振亚洲金融风暴后一度衰退的东亚经济,东亚国家普遍将注意力集中到以宽带和游戏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新领域,促进了东亚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

东亚各国依据国情,制定相关数字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日本成立电子商务促进委员会积极推动网上授权认证和电子货币支付的开展,把信息技术和产业作为21世纪新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干线网络的基础设施,飞跃性地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韩国实施“网络化韩国21世纪”计划,推动“全民信息化”,把扶持数字内容产业特别是游戏行业当成了振兴经济的国策之一,专门成立了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委员会,宣布确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基本计划”。目前,韩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已经超过传统的汽车产业,成为韩国的第一大产业。新加坡政府成立国家电子商务行动委员会,专事鼓励、推动和协调新加坡各行业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相关标准的制定,领导创建新的万维网服务国际标准。

四、全球数字经济浪潮对我国的启示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全球经济潮流,并对世界以及各国宏观经济及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发达国家数字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经济的整体影响已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构成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这种挑战变得更加现实。目前,我国面临双重的转型任务:由一个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同时还要转向知识社会。如何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迎接数字经济的挑战,已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1、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步伐

全球数字经济浪潮显示,企业信息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程度还处在相当低水平。从企业信息化管理方面看,在15000家左右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有10%左右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有70%左右的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手段或着手向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力,有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并且还继续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与人事管理等基本信息处理方面。尽管不少企业也拥有局域网或使用因特网,但企业间业务联系仍主要依靠传统的电话、传真和邮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性;从企业信息化制造方面看,我国制造业虽名列世界第4位,但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人均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的1/26。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低,产业主体技术依靠国外,新产品开发周期是国外的几十倍。因此,我国大量传统产业急需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自动化、信息化。

2.提高电子商务安全性和自主创新能力

各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表明,电子商务对推动世界经济转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数字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几年才得到迅速发展。截止到2004年,全国零售网站为2219家,占电子商务网站数量的比例高达49.5%。200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800亿元人民币。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市场数字化刚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是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信用、标准规范等电子商务支撑环境薄弱;二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电子商务技术装备和软件不能完全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三是缺乏配套的技术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影响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因此,今后的重点应当是提高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安全认证、在线支付以及建设配套的自主技术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3.培育数字内容产业的市场环境

东亚各国通过发展数字内容产业赶乘数字经济的成功经验表明,数字内容产业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能够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化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1年的报告中,欧盟2000年12月实施e-Content(电子内容)计划以来,欧洲的数字内容产业规模已经达到4330亿欧元,相当于3万多亿人民币,超过了通信业的2540亿欧元和IT制造业的2120亿欧元,占GDP的5%,并且连续三年增长率超过25%,远远高于其他领域。2002年,美国信息内容产业的规模已达到8850亿美元,日本内容产业的销售规模达1000亿美元,更是汽车业的一半。目前,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达到33.8%,未来5年,数字内容将是全球瞩目的新兴产业。当前,我国具备了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基本条件,高增长需求、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初步支撑、具备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信息化开始重视信息内容开发利用等因素都有利于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但同数字经济发达国家比较还相当落后。比如在游戏产业,全球游戏市场已被欧、美、日瓜分,美国以游戏销售额112亿美元居榜首(NDPFunworld公司),欧洲以60亿美元居第二(欧盟GerhardFlorin公司),日本以4462亿日元居第三(日本CESA协会),三者占据全球游戏90%的市场,而我国同期游戏市场规模为仅13.2亿元人民币。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认为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缓慢主要受到市场化基础较差、产业链生态环境尚未形成、互连网环境下的商业模式不成熟和政策面支持不力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从政策措施上明确鼓励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并培育合适的市场环境。

4.完善电子商务法制体系

第5篇:数字经济措施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安全问题;策略探析

当前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势下,电子商务,作为在网络技术环境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在线商品交易、金融资本交易及其商务活动的过程,成为推动当前经济贸易快捷化运行的重要模式。由于电子信息资源市场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商业信息的安全问题成为当前电子商务运行的重要弊端。本文从加强电子商务安全性能的角度出发,对电子商务中的各种安全防范技术进行了分析。

1.电子商务的内涵特征分析

电子商务,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随着计算机信息通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以开放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基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各种商业贸易活动为核心,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在法律范围内由从事商务活动的交易双方在不谋面的情况下进行的各种商贸活动,实现网上在线交易购物和电子支付等各种商务活动、金融活动以及相关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

2.电子商务的安全性能分析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能表现在安全隐患安全要素以及安全需求等几个方面:

2.1 安全威胁

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往往存在相关商务信息数据在使用过程中被非法窃取、篡改或假冒等安全隐患现象,既破坏了商务信息的完整性,网络非法攻击者通过假冒合法用户或者模拟虚假信息来实施诈骗行为,也降低了电子商务信息的精确度和诚信度,对电子商务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

2.2 安全要素

构成电子商务的安全要素主要包括相关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完整保密性、信息的可鉴别性及不可抵赖性。保障电子贸易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前提。商业性信息保密是电子商务全面推广应用的重要保障。电子商务方式下,通过在交易信息的传输过程中为参与交易的个人、企业或国家提供可靠标识,保障了商业信息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2.3 安全需求

电子商务交易过程具有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等安全需求。电子商务运行过程中,要求相关商务信息具有严格的保密性能, 相关信息数据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未经授权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不得泄露给其它非授权性用户使用。电子商务信息的不可否认性避免了交易发生后的某方否认自己的商务行为的特性。

3.当前采用的主要电子商务安全技术

当前电子商务运行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加密技术和安全认证技术:

3.1 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采取的主要安全措施,是保障相关信息保密性、完整性的核心。按照密钥的不同,加密技术主要有对称型密钥体制和非对称型密钥体制。

① 对称型密码体制

相关信息的发送方和接收方都必须使用相同的密钥对消息进行加密和解密运算。对称加密算法最大的优势就是开销小、加密速度快,被广泛应用于对大量数据文件进行加密。

② 非对称型密钥体制

具有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两种密钥。公开密钥用于对机密信息加密,私有密钥用于对机密信息解密。实际应用中通常将两种加密技术结合起来,先采用公钥密码传送加密密钥,再用私钥密码加密传输信息,从而确保信息的安全传输。

3.2 安全认证技术

目前电子商务交易中仅有加密技术不足以保证交易安全,身份认证技术是保证电子商务安全的另一重要技术,包括数字签名技术、数字证书技术等手段。

①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是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它是运用数字摘要技术,为防止他人对传输的信息进行篡改或破坏,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保证信息发送者对发送信息的不可抵赖性而采用的在数字化文档上进行数字签名的安全保障手段。目前的数字签名是公用密钥加密技术的另一类应用。主要有RSA签名、DSS签名和Hash签名三种签名方法。

②数字证书技术

数字证书是公共密钥体制中的密钥管理媒介,并将公钥和实体身份信息绑定在一起,并包含认证机构的数字签名,通常由具有权威性、可信任性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颁发。数字证书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管理公钥分发,保障公钥以及与公钥有关的实体身份信息真实性的安全保障措施。数字证书在电子商务中用于公钥的分发、传递、证明电子商务实体身份与公钥相匹配。

4.加强电子商务安全性能的策略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复杂化发展,加强电子商务安全运行的重要策略如下:

4.1应用电子商务安全保障技术

灵活运用加密技术,通过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来实现的身份认证是实现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在电子商务WEB服务器和客户端浏览器之间建立安全链接,能保证信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防火墙能够有效地监视网络的通信信息,并记忆通信状态,它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减少黑客的入侵及攻击,保障网络节点的安全,优化网络系统环境,为电子商务运作提供了安全平台。

4.2完善电子商务安全配套措施

电子商务的安全配套措施主要在于针对关键性安全保障技术进行创新突破,提高运作效率,根据实际需求积极开发大型商务网站,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物流公司,尽快对电子商务的有关细则进行立法,建立严格的内部安全机制。完善网络安全维护日志,记录与安全性相关的信息及事件便于跟踪查询,对重要数据信息要及时进行备份并针对相关数据信息和数据库进行加密保护。

4.3建立电子商务安全运行体系

针对电子商务网站,要及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全综合性能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综合采用包括防火墙技术、病毒检测技术、数字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安全认证技术等多种安全保障技术防护,完善安全防护运行体系并确保系统信息数据的安全与保密。健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电子商务领域违法犯罪行为,为保证电子商务活动创建和谐的商业运行环境。

第6篇:数字经济措施范文

[关键词] 信息资源;数字资源;信息保存;协同保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中图分类号] G25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4-86-3

Abstract:In the formation and long-term construction process, Zhengzhou airport comprehensive economic experimentation area will undoubtedly form a large number of digital resources. How to implement a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the digital resources more economically and effectively? This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is paper stands the viewpoi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studied the necessity of collaborativ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and analyzed comparativel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inally, discusse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collaborativ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the experimental zone.

Key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s; digit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collaborative preservation; Zhengzhou airport comprehensive economic experimental zone

国务院于2012年11月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简称“实验区”)。2013年3月,实验区成为我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特别规划区[1]。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信息化作为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验区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以智慧交通、数字化港区建设为基础,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实验区建设以及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形成大量的数字资源,并实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战略。

1 数字资源协同保存

1.1 数字资源特点

目前,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软资源。如何采用有效的策略解决数字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是各国研究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数字资源是经过数字信息处理(即融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而形成的以计算机二进制形式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存取、及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2]。与传统信息资源相比,它具有对设备具有依赖性、不安全性、不稳定性、载体脆弱性等特点。基于以上特点,使得其长期保存工作任重而道远。能否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且经济实用的模式机制来保存数字资源,是对其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关键所在。

1.2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必要性

实验区建设紧紧围绕郭庚茂书记“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要求,统筹软硬件建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实验区建设全面提速,吸引力、带动力、影响力持续增强。内陆开放高地正在形成,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初具雏形,对全省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以智能终端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对全省产业优化升级的引领作用开始显现[3]。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是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长期保存及管理的一系列过程和活动,涉及多个主体机构,整合多方力量与优势,以保障用户在未来能够对数字资源进行访问、利用与进一步开发,并能够为目前的社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4]。实验区在形成及以后长期建设过程中,已经形成并将持续产生大量对实验区建设有重要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电子、声像、照片、实物、图书、资料等数字资源,并实施长期数字资源保存战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国内外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实证调研分析

2.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数字资源保存机构基于开放文件信息系统参考模型,开发设计了一系列的开源信息保存系统,如开源系统Fedora、Dspace等,能够依据用户自身的特点以及其长期保存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及扩展,能够为这些保存机构的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提供技术基础[5]。如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项目LOCKSS(Lots of copies keep stuff safe),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主持的资源长期保存项目,该项目的LOCK系统是一个基于Java技术的开放性源码的分布式系统,因此,其点对点(peer-to-peer)分布式的长期保存策略比较有特点,该项目能够为整个信息资源供应链上的生产机构、出版商、发行商、保存机构以及图书馆之间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项目提供很有成效的协作平台,也已经成为国际上相对比较成熟的长期保存应用解决方案。

2.2 国内研究现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研究在对国外成果的引进、介绍和分析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从实践角度来看,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实证层面的研究仍是制约我国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一根软肋。我国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还不完善,并且至今仍未发现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机制的全面研究。通过此部分对国外数字资源研究现状的成果分析,以及对美国著名的数字信息资源长期协同保存项目LOCKSS的实证研究,同时依据实验区建设和实践的现状,将会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问题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带来许多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3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模式分析

目前若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对数字资源进行保存,结果只能是与既定目标相去甚远。为了确保大范围内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及有效利用,多个领域组织机构,如政府、图书馆、档案馆、IT技术生产商等,携手并肩、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联合性质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模式,我们称之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

由于目前我们身处于全球化的大环境,不同领域都需要协作来完成工作内容。对于全球性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活动,都注重其跨行业、跨领域的协作。因此,这些协作有侧重于协同存储主体的、侧重于协同内容的、侧重于地域范围的,在国内外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过程中,对于涉及不同的保存组织机构应该对于协同方式没有单一、固定的形式,更多的是在具体的协同过程中采用多种、交叉混合的协同保存方式。

4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策略

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是为应对数字资源的不稳定性、确保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利用而采取的必要措施。通过学习国外数字资源保存与开发方面的经验,依据实验区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策略。

4.1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模式

一个创新、高效的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模式,势必要做到规范化和有序化。

4.1.1 协同保存项目的组织者。在一个比较成熟的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的项目模式中,组织者是联系和控制各组成要素的领导者,其下各个部门应该分工明确且各尽所能。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项目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实验区数字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委员会,统筹各组织要素,如项目的资金往来、资源获取、资源呈现等,“大处规划,小处着眼”,进行合理分工与项目评估。组织者作为整个项目的发起者、组织者、领导者,不仅是管理活动的“指挥棒”,也是组织行动的“风向标”。

4.1.2 协同保存项目的合作者。合作是基于共同目标,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联合,旨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而合作者,就是参与其中的成员。只要有利于开展项目工作的合作形式都是可以存在的,实验区涉及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周边省份的若干市县,在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过程中,要主动与周边地区政府部门协商合作,可以通过实验区数字资源保存项目委员会共商相关事宜,共同做好建立实验区数字资源库的各项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要协调好各合作者之间的工作任务,在合作过程中任何一方都要切忌大包大揽、忌职责不清,合理分工、协调配合是最大限度发挥“协同力量”的关键。

4.1.3 协同保存项目的第三方保存。数字资源的第三方保存,类似于证券交易活动中商业银行所提供的“第三方存管”业务。委托第三方保存是比较适合的数字保存模式,第三方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为其有效保存数字资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三方保存有助于弥补数据生产者、使用者保存数字资源的能力缺陷和技术不足,更重要的是在数据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立可靠的信任机制。换言之,这种模式使得数字资源存储更放心、获取更省心、也减少了用户利用资源不必要的担心。因此,在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机制中,第三方保存也不失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

4.2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管理体系

在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工作中,应该学习国外发达国家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经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系。任何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的推行与实施,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显然在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管理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工作中,政府不仅要在宏观上高瞻远瞩、统筹规划,也要躬行实践、扎实落实。政策、财政方面的支持,必然是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战略有效实施、发挥作用的不二法门。

4.3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保障机制

4.3.1 法律保障。由于数字资源的特性,知识产权问题是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主要障碍问题之一,针对不同风险类型、不同载体以及不同数据格式的资源能够分别描述及规定,对数字资源保存机构的角色、功能、责任与义务能够规定清晰,保存机构在版权资源恶化、损坏或丢失之前,能够采取主动的保存措施,如果出现不可避免地损失,保存机构要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4.3.2 技术保障。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技术方面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防止数字资源遭受篡改和破坏的技术措施,二是要保障数字资源的长期真实性和可获得性的技术措施,可以采取复合的信息资源安全技术,如实时数据备份技术、数据恢复技术、数据保密、数字签名、主动防御技术、权限管理技术、认证机制等技术手段,共同来保障数字协同保存资源的安全性。如采用最新的云存储技术,能够充分应用到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流程中,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库,建设实验区大数据云存储中心,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4.3.3 标准保障。在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过程中,标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保证数字资源保存各环节互操作的基础,贯穿于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涉及的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信息描述、不同类型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数字资源标识、数据格式、资源互操作、存储技术规范等。从实验区数字资源整体建设角度分析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标准体系,基于国际、国家标准体系,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能够最终制定地区性、行业性的标准并能够运用到实验区的项目建设中去。

上述三大保障机制并行,方可确保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顺利实施。

4.4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评估体系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评估体系,是一个涉及多种评估指标的有机整体,从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内容方面,主要是评估数字资源的全面性与可用性;结构方面,评估数字资源在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元数据等方面是否完整无缺损;管理方面,评估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是否具备可利用性、可行性、可识别性以及存储系统的可靠性等;安全方面,评估数字资源是否安全、不易遭受攻击和篡改等。

5 结语

实验区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成就,产生了大量数字资源,这正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长期有效保存。同时,我们应意识到,数字资源保存的最终目的不单纯是保存,而是开发。保存是手段,开发与利用才是最终目的。从长期战略角度来看,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资本,实验区数字资源保存也已经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保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黄雏莉.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7):68-70.

[2] 李伟超.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问题研究[J].创新科技,2013(7):58-59.

第7篇:数字经济措施范文

技术措施受保护须满足一些条件:

第一,它必须是有效的技术措施。在有效的判断上,它可划分为两个标准,一是技术措施控制版权作品的有效性,即对作品的使用、接触需要“版权人许可”,或者“授权”。二是技术措施本身的有效性,它是指版权人用以控制作品的技术措施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当然,这种技术可行性是指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能充分有效即可。因为任何一项技术措施不可能是完美的,黑客能够破译的技术措施并不能说明技术措施本身的无效。

第二,它是版权人采取的技术措施。所谓版权人,是指作者和版权持有人,版权持有人包括出版者、广播组织、版权继承人、作者的雇主等。笔者认为,只有合法权利人对其采取的技术措施才受版权法保护,对侵犯他人版权的作品加以控制的技术措施不应受版权保护。当然,对于这一点,其举证责任可由规避技术措施者来承担,以平衡双方利益。

第三,它是一种设备、产品或方法、组件。即是用以控制版权作品的任何技术、产品、设备及其部件或部分。

根据各国立法实践来看,技术措施可以分为两类:控制访问的技术措施和控制作品使用的技术措施。侵犯版权人的技术措施也主要体现为两类:规避访问控制技术措施和规避作品使用控制技术措施。这些规避行为通常表现为“未经版权人许可,对加密的作品进行解密,或对技术措施进行躲避、绕过、移动、关闭或妨碍。”在侵权的构成要件上,“附属的侵权行为”还须考虑其主观因素,即其设计或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规避受版权保护的技术措施。“商业目的”性质的拥有该类装置以及进口、发行、销售、出租或广告行为也具有侵权之主观要件。当然,如同所有权利一样,技术措施保护也存在权利的限制和例外。

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六款原则性地规定了对技术措施的保护。此外,计算机程序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了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保护。对于技术措施保护的“限制和例外”除在著作权法中的规定外,还将新的例外通过行政法规予以规范。这是我国技术措施保护在形式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其次,在我国技术措施保护是以侵权行为为中心的。由于我国著作权法没有“帮助侵权(共同侵权)”的规定,故在某种程度上,含有规避用途的设备、产品或方法的设计、生产、制造和使用行为并不在禁止之列。第三,在侵权的构成要件上,我国要求行为人“故意”避开或者破坏保护著作权和邻接权的技术措施。“故意”按照一般法理,是指明知或应当知道版权人采取了技术措施而予以有意避开或破坏。

技术措施保护的法律属性

版权法在当代最出人意料的发展是在保护范围里出现了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它给版权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突,怎样解决冲突,首先就必须对纳入了版权法体系的技术措施的法律属性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它实质上是一种网上作品的有偿使用制度。技术措施是版权人的一种经济权利,也是作品传播者的经济权利,即是一种邻接权。

首先,技术措施是一种经济权利,它是网上作品的有偿使用制度。随着网络这一第四媒体的发展,网络版权的利用也越来越普遍。在网络环境下,作品上网就会产生全面自动传播的结果,其原因是网页的后台软件具有类似传统版权法中传播组织的地位。因此,作品上网在带给全社会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对版权人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传统版权法面对网络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被大量使用、复制、传播而呈现无能为力的状态,“新酒已无旧瓶”可装,权利人开始采取一些技术措施等自救系统来与盗版作斗争,并且运用其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推动了技术措施的版权立法进程。版权法出现了新型权利处理机制,它们主要体现在:设置收费装置,对作品的具体利用进行收费;集体管理机制得以强化;作品的电子交易将会广泛运用。技术措施,不管是控制访问的技术措施还是控制使用的技术措施,从本质上看它创设出一种有偿使用作品的新机制,它往往体现“每次使用收费”的目的。即如果用户需要使用作品,往往需要在付费后才能获得访问口令和用户密码。

从版权法的发展历史来看,版权的使用制度一直随着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各国版权保护总会在不同程度上予以反映。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为版权法的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数字化权、向公众传播权、出租权、公共借阅权等逐步纳入了新的法律体系。可见,技术措施作为版权人对其作品利用进行控制的一种措施,明显是具有经济权利内容的。

在版权法经济权利扩张的历史过程中,所有涉及作品利用的新技术案例初看起来似乎表明,当版权人试图去控制一种新技术的传播方式时,技术往往战胜版权。当人们对此进行细致的分析时,事实上该种观点仅仅在于某些版权人试图阻碍技术进步的情形。如果版权人试图对作品利用方式的新技术进行控制,阻碍社会各种通过新技术获取作品时,版权人往往难以如愿。当然,版权人并不意味着没有补偿。法律常常给版权人以报酬以允许新技术的继续利用。因此,在这种意义上,版权人的经济权利也在新的领域扩张了。在另外一类情形中,当版权人不是试图阻碍技术进步,而是在于积极利用新的传播方式时,他们往往会得到法律的认可,因为这意味着与版权人作品的传统利用方式相竞争。例如音乐作品的广播权、网络传输权等。在数字环境下产生的技术措施,体现了版权人试图积极利用新的传播媒介之愿望,因而它有助于鼓励智力创造,促进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繁荣。鼓励创作,在版权法体系中表现为权利人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尤其是经济权利,它为作品创作提供了“助燃剂”。

其次,技术措施主要体现作品的经济权利,它是一种邻接权。尽管网络是否为一种新的媒介存在争论,但作为一种新的作品传播方式是毋庸置疑的。它为作者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产生了复杂的网状传播,甚至有人称之为“万人出版时代”。但笔者认为,传播主体多元化并不能说明终极传播组织失去垄断,邻接权并没有溶入版权中,技术措施体现的是一种邻接权。技术措施进入版权体系是在传统传播组织(邻接权人)即出版权业界的推动下产生的。终极传播者的地位并没有因为网络的出现而从根本上动摇,而是凭借专业传播者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大举向网络进军。其所具有的强大的社会地位不断推动版权法的立法。结果是以邻接权为主题的权利不断强化。技术措施进入版权法体系,正是版权业界在立法中具有较大的发言权的结果。有反对者在评论美国千年数字版权法时说:“计算机和软件产业集团在劝说国会创建反技术规避新的限制和例外时能使该法对其产业减少损害等方面是非常不成功的”,“他们的声音被出版界淹没了”。版权界之所以推进技术措施立法,是因为它体现了他们的重要利益。当然,我们承认,在网络上有些作者创设网站向公众传播作品,获取报酬,作品的作者就是作品的传播者。技术措施本身是不受版权保护的(当它是一个计算机程序时是另外一回事),它须有效控制作品时才符合法律所保护的要求。而技术措施常是传播组织控制作品传播的一种方式。作者通过网络传输权、数字化权等能够保护新技术条件下的利用方式给自己带来利益。当然,作者也可以自己充当传播者的角色,但这不否定技术措施是一种传播组织者的经济权利这一性质。

技术措施保护的经济分析

技术措施保护的合理性不仅可以通过伦理价值的分析得以论证,也可以通过经济分析得以论证。从经济学来看,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矫正其外部经济性,使知识生产具有效率的方法是产权界定,以及提供给创作者以独占垄断权。传统版权法的制度供给在新技术条件下明显不足。因而产生了新的制度需求。

第一,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版权法的发展趋势是公共产品的强化。

公共产品的特征有二:一是其消费者是非竞争者的,一个人对一件公共物品的消费(或享受)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种物品的消费;二是它为非排他性的,要排除任何人享受一件公共物品的利益要花费非常大的成本。当然,纯公共物品是比较少的。在这一场合,私人市场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可能小于最优值,即产生不足问题。因此,为了校正信息(知识)供应的不足问题,政府应自己生产和传播信息,对私人生产信息予以补贴或赋予信息以特权的垄断。其显著的经济特征在于这种特权都是垄断权。版权法的任务是给作者、作曲家和艺术家以垄断报酬。

传统版权法的基础是有限的复制技术,但在新技术下出现了保护成本问题。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诞生,给人们获取作品带来了方面快捷的好处,同时也给版权人按照传统版权法保护权利以巨大挑战。面对浩如烟海的网上作品去制止侵权和防止侵权给其投资收益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困难。在商业化过程中,权利人通过自己系统的发行网络实现私人收益越来越困难。版权人在新技术条件下利用技术保护其利益的“自助”系统便产生了,但技术措施也可能被破解或绕开,因此它产生了法律保护的需求,并通过版权界的立法动议而予以反映。

第二,作为知识产品的一个部分,版权产品(作品)在新技术条件下产生的外部经济性相应越来越难以用传统版权法的方式予以矫正。

第8篇:数字经济措施范文

[关键词]数字保存 经济属性 数字保存价值 数字资源 长期保存

属性是指对象的特征或性质。数字保存的经济属性是指作为一种产品,数字保存应该具有的经济特征,包括数字保存所属的经济产品的归类(公共产品?还是私有产品?)以及影响该类经济产品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的因素。对数字保存的经济属性进行解析,旨在从经济学视角系统地、多维度地研究数字保存的基本性质,有助于实现数字保存的经济可持续性,进而为实现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提供科学的经济支撑理论与方法。

1 数字保存的基本经济属性:供给与需求

从图书情报学角度,没有对数字资源的保存就不可有用户的访问。但从经济学角度,没有对数字资源使用的需求,就不可能有保存服务的供给。

多年来,从理论上,数字保存服务的供给直是一个研究热点,但对数字保存的需求探讨甚少。从实践上,对数字保存的供给投入甚多,数字保存的基础设施(包括技术、组织以及相关政策等层面)建设迅速发展,各类数字保存项目纷纷上马,信息资源数字化如火如荼,但与此同时,对数字保存的需求因素(尤其是K期需求因素)涉猎较少,众多保存项目人都集中在短期效应。

影响数字保存的供给与需求的凶素有三:数字资源的保存价值、保存决策者的保存动机、数字保存利益相关方承担的保存职责。

1.1 保存价值

数字资源的保存价值难以用货币衡量。经济学上,价值被定义为受益,数字资源的保村价值是用户对其访问和使用所获得的受益,比如增加知识、获得娱乐、帮助解决问题等。

用户需求决定保存价值。每个用户群体对数字资源的保存价值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学术界比较认川学术论文电子版的长期保存价值,但对学术交流的新型式(如博客、无印刷版的预印本等)的长期保存价值缺乏认可。从保存者角度,需求也可能来自对未来的预测,比如保存因特网上网站以备未来之用。从用户角度,需求具有发散性,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会有所差别,甚至迥然不同。需求的发散性导致不太可能存在一个广泛认同的数字资源保存的选择标准,对数字资源的保存选择是数字资源保存价值的一种体现,选择标准的制定意味着在有限的保存资源内区别对待不同的数字资源。用户需求的差异性、预测性和发散性构成了数字保存的挑战之一,需求的清晰界定应该是构建可持续数字保存系统的基础和前提。

保存价值的计量来自于用户使用数字资源的受益。由于用户的受益会随着时间的延伸有所变化,所以数字资源的保存价值也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基于这种影响,数字保存的时限一般设置两种:其一是局限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周期(一般5―10年),该周期之后,保存的数字资源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更准确的数字资源,这种情况在自然科学中应用较多;其二是不设时限,在音乐、文学、濒临灭绝的语言素材、考古发现、地震记录以及历史资料等数字资源的保存中应用较多。

在有些情况下,数字资源的保存价值可以用负面受益来表示。这里的负面受益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如果数字资源没有保存,未来需求时就需重新生产,这会产生生产成本;其二是指如果无法再次生产出这些数字资源的话,将导致永久性无法使用,此时的保存价值可以用减少无法接受的损失风险来衡量。

1.2 保存动机

保存动机并不意味着数字资源的保存者必须拥有必要的保存资源才能实施长期保存,相反,保存动机可以激发保存者寻求所需的保存资源以实施保存项目,并致力于长期保存过程的经济可持续性。当数字保存涉及保存者自身利益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保存动机。当数字资源的创建者同时又是主要用户群体和数字资源拥有者时,数字资源的拥有者既有保存动机,又有保存权力,此时的保存动机处于最佳状态。

保存动机的缺失通常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保存动机缺乏,比如以营利为目的的保存者在保存成本高于保存收入时;其二是保存动机的错位,比如出现在数字保存的受益群体(因此他们有保存动机)与处于保存位置(因为拥有或控制数字资源)但缺乏保存动机的团体之间的错位。

保存动机可能会出现动态现象。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当出现新的数字资源时,对原先数字资源的保存动机就会降低甚至消失。再比如,数字电影或数字音乐在特定时间段中提供理想的娱乐价值,所获收入至少可以支撑对这些数字资源的保存,但当收入不能支付保存成本时,对这些数字资源的保存动机就可能会变化。当上述情况出现时,图书馆(未来需求的代表者)从公共利益出发可能具有保存动机,但没有权力实施保存,这时就需要将数字资源从没有保存动机者手中拯救出来。

保存动机常常依赖于数字资源产权的清晰界定,而这种界定在数字资源领域中常受产权法的困扰。目前的产权法针对传统信息资源而设计,对数字资源的应用非常有限,针对数字资源的产权法还需一个制定和发展过程。没有责任机构愿意保存缺少产权或未得到产权许可的数字资源。图书馆作为未来用户的代表,可以保存传统文献,产权法赋予其复制的权力,但对于数字资源(常常以许可方式获得使用权)则没有该项权力。

1.3 保存职责

数字保存的有效实施不仅受保存动机的影响,而且还取决于数字保存利益相关方(包括数字资源的生产者、拥有者、保存者、用户等)承担职责的清晰界定。有很多方法可用来分派保存职责,而且分派方式很自然,比如,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支持学者从事研究,同时也支持图书馆保存这些研究成果,供后人访问。保存职责有时受保存意愿(比如,来自于保存资金捐助者的保存意愿)的影响,对于那些有保存意愿的接收者,其所承担的保存职责可能要受保存意愿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保存职责可能不再是自然分派了,保存资金的获得者不得不遵循捐助者的保存意愿,否则将有失去保存资金的风险。

保存职责受保存资源配置影响。有时即使具备保存动机和保存资金,保存者也可能会缺乏必需的保存能力来对有价值的数字资源实施长期保存,此时委托给专业的数字保存系统(如荷兰国家图书馆的e-dep-ot)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因为这些系统具备较强的保存能力、丰富的保存经验、专业化的保存人力资源以及成熟的保存组织,甚至较低的保存费用,数字保存的资源配置可能更加合理,在此种情况下,数字保存参与者的职责必将做出相应调整。

2 数字保存的核心经济属性

2.1 数字保存的派生需求属性

派生需求(1erived demand)是指对一种产品(常常

是中间产品)的需求是从对另一种产品(常常是最终产品)的需求派生来的,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针对数字资源,社会关心的是未来对其访问和利用的可能性,长期保存则产生这种可能。数字资源反映的足过去的历史状态,数字资源的丢失意味着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将丧失对其再利用的可能性。所以,对数字保存的需求派生自用户对数字资源的未来访问和利用的需求。

不同的派生需求表现出的市场机制可能不同。根据经济学原理,有的派生需求可以通过市场来获得很好的供给,但有的则很困难。数字保存这种派生需求属于第二种情况,非赢利机构和公共机构在提供这种派牛需求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原因在于对数字资源的访问和利用需求只有到未来方能充分呈现,而数字保存必须现在实施,否则未来将不可能为数子访问与利用的需求提供供给,这样就导致了对数字保存这个不可知价值的投资回报缺乏市场动机。从经济学角度看,当市场无法为社会利益的需求提供供给时,公共机构的介入成为必然,尤其是公共产品。针对数字保存这・派生需求,当市场失灵时,常用的做法是图书馆等公共机构承担起提供这一需求的社会职责。

因为数字保存是一种派生需求,所以数字保存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数字资源的现实价值以及未来的预期价值。

2.2 数字保存对象的价值递减属性

一般来讲,数字保存的对象可视为数字资源。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如果不对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维护,其质量会降低,数量也会减少。因此,任何保存的数字资源可以视为随着时间推移,其价值呈递减状态。数字资源的价值递减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简单的物理贬值,表现为存贮介质的退化,导致数字对象的改变;其二是知识和逻辑方面,影响物理上完整的数字对象的用户可理解性,常表现在文件格式的过时和不兼容。

软硬件的退化导致的技术过时对数字保存对象的价值是一种永恒的威胁。应用于同一软件的不同版本的文件格式的不兼容性会影响数字保存对象的可阅读性,文件格式的详细记录对数字保存对象未来的可理解性至关重要,格式记录文档应该是数字保存对象完整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文件格式越复杂,数字对象的生产成本、在数字保存系统中的存档成本以及长期保存的保存成本都会增加。

数字资源保存技术的选择与其保存价值紧密相关。数字资源价值的关键特征识别以及保存这些关键特征的技术选择对数字资源的保存至关重要。对一些数字资源,采用数字迁移比较合适,但对于外观对其使用价值非常重要的数字资源,数字仿真应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减少数字资源存储介质的物理退化以及数字对象可理解性的损失会增加保存成本,但是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用户未来对数字资源的有效访问和使用将面临挑战。

因为数字保存对象具有价值递减性,为了减缓这个递减进程以及最大限度地维持其长期保存的价值,就必须对其进行持续性投资。

2.3 数字保存对象的非排斥性消费属性

作为一种经济产品,用户对数字保存对象的消费是一种非排斥性消费(non-rival in consunption)。一旦到web服务器上,如果不采取技术限制措施,数字保存对象可同时供众多用户并发消费,并且相互之间对同一数字保存对象的并发消费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从经济学角度,数字资源的非排斥性消费具有上述三个基本特征。

・边际成本微乎其微。在数字保存系统中,用户数量的增加几乎不会导致系统运营成本的上升,这与传统信息资源保存系统有着本质区别。传统信息资源的消费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用户阅读传统介质图书就否定了其他用户同时阅读同一本网书的可能性。对于数字资源保存系统而言,并发用户太多也有可能会导致访问阻塞或系统性能下降,同时也会出现些许的边际成本(如管理成本的上升);为了满足更多用户的访问,有时也会要求系统容量增加、硬件更新、软件或算法的完善与改变等,这些会导致固定成本的上升,但从一般意义上讲,数字资源访问使用的边际成本共少。由于非排斥性消费的产品难以通过市场杠杆有效地组织生产和销售,所以,从生产者和保存者角度,数字资源容易被复制的特征就要求任何生产和保存的市场模型必须提供防止非授权复制的机制。

・“搭便车”问题(free-rider problem)。在经济学中,“搭便车”问题(也即“免费享受”问题)是指一些人需要某种产品(一般是公共产品),但事先宜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地享受成果。数字资源作为一种经济产品,其他非排斥性消费特征对用户产生巨大受益性,对一个用户有用的数字资源可能会使很多用户都受益,科学研究的成果以数字资源方式传播和共享会更具效率。在非排斥性消费模式下,很多用户(无论是现在的还是将来的,也无论是现实的还是潜在的)都会感兴趣于有价值的数字资源,但必须有人投资对其进行长期保存,而用户最理想的消费模式则是别人付出了所需的费用,自己采取“拿来主义”,由此产生了“搭便车”问题。

・对数字资源访问的收费模式从经济角度是缺乏效率的(inemcient)。这里的效率是指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ciency),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在数字保存系统中,解决“搭便车”问题的常用方法是设计一个可持续的经济模型用来收取数字资源的访问费用,但这种方法的运行结果从经济角度是缺乏效率的。对于收取访问费用的数字保存系统(基于系统构建运行的固定成本和长期保存的可变成本),那些期望从访问数字资源获益的用户,由于支付不起或不想支付所要求的访问费用,尽管数字保存系统为其提供访问的边际成本可能为零,但该用户还是被拒绝。因此,对于非排斥性消费的数字资源来说,任何排除消费者的访问行为都是缺乏效率的,这是因为,用户对数字资源的访问所获得的受益和价值可能远远超过允许用户访问的成本(因为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2.4 数字保存的路径依赖属性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y)反映了历史对现在和将来发展的影响。路径依赖意味着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而现在的选择又将影响未来的选择。

在整个数字资源的生命周期中,数字保存是一个基于时间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字资源的当前保存活动将直接影响对其未来的利用能力、成本和质量。这种当前保存与未来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过去的保存活动能够改变这种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也常常会对未来的数字保存行为产生影响。在经济学中,基于上述关系的数字保存决策是一种路径依赖性决策。

数字保存的路径依赖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数字保存的关键节点。数字资源生命周期中一般都存在一些关键节点,在这些节点上,数字保存的脆弱性最大,也最易出问题,其保存活动的选择对未来

的保存路径影响最大。这些节点主要有:①数字资源生产阶段。在该节点上,要对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在实施数字转换与放弃数字转换之间做出决定。②数字保存系统的运营成本大于受益时。在该节点上,要决定是完善和转变运营方式,继续运营,还是将数字资源移交给其他数字保存系统而自己停止运营。③数字资源的所有权发生变化时。在该节点上,要决定与数字资源的新的所有者达成协议从而继续保存,还是放弃数字资源的保存。④数字保存相关方的利益发生变化时,无论什么保存环境,数字保存均涉及三个关键利益相关方,即用户(数字资源的需求者,也是受益者)、数字资源的拥有者和数字资源的保存者。在一个数字保存系统运营的经济模型中,当这三个相关方的利益分配合理,各得其所时,他们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职责方可达到最好的协调,此时系统运营状态最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方利益可能发生变化,导致利益分配的分歧,系统运营就会产生麻烦甚至困难。数字保存关键节点的时间表达一般应基于一个概念框架,比如数字资源生命周期模型,并且应以模糊形式来表示,比如现在与将来,或生命周期的阶段等。

・数字保存的不可逆转性。不可逆转性是数字保存面临的最具挑战性问题之一,其基本表现有二:一是在保存过程中,一旦数字资源丢失,可能会导致永远丢失,无法重新恢复;二是当元数据的内容和描述元数据方案的文档丢失时,可能会导致即使保存再好的数字资源也丧失了可用性。

第9篇:数字经济措施范文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本文利用数字图书馆传播农业知识、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农业技术经营信息,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我市农业经济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经济急需要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1.1我市农业经济概况

我市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耕地面积553183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49亩。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半干燥大陆性气候。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时数在2463~2741小时之间,无霜期200天左右。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加之位于黄河位山灌区上游,水利条件十分优越。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粮食作物品种5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107个,蔬菜品种600多个,蔬菜总产1300万吨,药材品种61个,林木果树品种225个,花卉品种146个,饲养动物品种95个,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1.2农村传统生产意识生产结构已经转变

旧的传统生产意识、农业结构被逐步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农业意识和新型的经济模式。耕地、林地、水库堰塘等规模经营逐步推进,特色经济如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经济种植、养殖业迅猛发展,乡镇企业正在向产业化、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方向、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创业人才不断涌现。

1.3目前农村急需经济信息

广大农民更是期盼有人为他们提供主动、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市场信息只有被农民朋友了解和掌握,使农业生产有信息,生产资料有介绍、生产过程有指导、销售经营有市场、价格体系有保障,才能真正发挥农民朋友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1.4但是,目前农村存在经济信息不畅、信息混乱

目前在农村确实存在信息不快、信息不灵的现象,科技意识相对淡薄,以至于影响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决策性、主动性和经济效益,一些农民朋友还会因为没有正确的信息来源,而被虚假的广告所蒙蔽,造成经济损失,真正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新农村信息服务没有跟上。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是求大于供、供不应求。

2. 数字图书馆是对农村经济一种超大规模分布式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组织、管理及服务体系。

2.1数字图书馆存贮了极大量的数字资源。

几乎图书馆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一经数字化,众多的图书不再是散布于世界各地孤立的图书馆中,而是通过磁盘、光盘等有关电磁介质永久性存储,或流通于全球信息网络上。

2.2数字图书馆使农业经济信息信息获得更加全面准确便捷

数字图书馆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搬到网上去,或将馆藏资源进行大规模数字化,而是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其能够智能地、实际有效地存取全球网络上数字化的、多媒体的、海量的信息。

2.3数字图书馆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巨大作用

2.3.1数字图书馆利用当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通过诸如Internet等计算机网络,把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农业经济信息以及大量新增加图书文献信息数字化,通过数字图书馆馆员不断进行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现高速传播,使农业经济信息的存贮不再散布于世界各地孤立的图书馆内,而是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上的便于保存和查询的存贮介质之中。

2.3.2数字图书馆一方面可将图书馆扩展到社区、农村、家庭,使更多的人接受数字图书馆农业经济信息服务,提高数字图书馆社会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在广大的农村已经普及了网络,人们还可根据自身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通过上网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数字图书馆学习和合理使用农业经济信息。

2.3.3因此,数字图书馆能在在传播农业知识、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农业技术信息、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数字图书馆积极开展农业知识传播、科学普及、信息传递的需加强的几点措施

3.1由于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应对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人才等力量加以整合,以数字图书馆为核心,联合各类信息机构、管理机构等共同参与管理和建设,从而国家信息资源的制高点。

3.2数字图书馆对馆员员有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更高的综合素质。21世纪的数字图书馆与社会同步,共享信息知识,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员具有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更高的综合素质来保证信息产品的质量、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通过图书馆馆员一系列的创造性劳动,把蕴藏在文献海洋中和网络上收集到的“死”知识激活,重新组配,合成新的知识形态产品,并运用编制文献、索引、专题资料、等多种形式,把技术市场信息等编制成具有针对性的致富信息,把科学的种植、养殖、加工等致富门路以实用技术形式,按时间分阶段进行数字化,以便广大农村、农业技术工作者,以及边远乡村的农民也能享受到数字图书馆的技术经济信息,为农民提供全面的服务,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巨大的财富。

3.3引导广大农民向数字图书馆要知识。现在,广大的农村已配备了电脑及网络,农民特别是那些青年农民,很愿意利用闲暇时间多上数字图书馆学习阅览,既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又可以掌握一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多了解一些致富的门路,多开拓自己的思路。尤其是在冬季农闲时节,引导广大农民向数字图书馆学习还可以起到扭转和减少农村打麻将赌博、迷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实现了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增强人的是非观念,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起到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一旦确立,那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就会再无立足之地。

3.4发展乡村科技信息员,建立信息服务网络。数字图书馆应由政府有部门与农业农村农民建立密切联系,发展多村科技信息员与当地农民建立广泛的联系,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指导生产,为闭塞农民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了解农民的需求并进行反馈,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使数字图书馆真正成为推广农业科技的一个重要基地,为农民提供更加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3.5同时应该注意到:我国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起步较晚,技术条件相对落后,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信息资源数字化问题、数字图书馆的安全问题、版权问题,此外还有经济投人、体制创新、人员素质等很多非技术性因素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与时俱进加以解决。

4.结语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技信息的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我们必须继续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我市农业经济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

作者简介:张彩云(1972-),女,山东聊城市人,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副研究馆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