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生育功与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公共卫生;均等化;基尼系数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等,进一步导致了省际间在公共服务水平上的较大差距,影响整个经济的有效运行。本文运用基尼系数与变异系数等指标对我国31省区的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分析方法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采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来分析我国公共卫生均等化的水平。基尼系数通常用字母G表示,其值在0和1之间。G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本文采用Silber(1989)基于矩阵算法的基础上给出的简便算法。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1.公共卫生经费的均等化分析
(1)公共卫生经费规模差异
从2006年我国各省卫生经费支出占当地GDP比重来看,省区间比重差异比较明显,但由于比值的相对性和各地GDP水平较大差距,尤其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图像局部出现明显的波动。
(2)公共卫生经费人均差异
我们采用较为平稳的各省公共卫生经费人均支出,利用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对人均卫生经费进行差异分析,以消除整体分析带来的误差。
由数据绘制的图形可知,基尼系数曲线所反映的各省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差异的状况基本吻合了国家财政政策的转变,且变异系数曲线与基尼系数曲线所表现出来各省人均公共卫生经费的差异的趋势基本符合。
下面分析各省人均公共卫生经费的变异系数。从1997年到2006年,所有变异系数都在0.7以上,其中有9个年份在0.8以上,2个年份达到0.9以上,说明各省人均公共卫生经费的差异十分明显。而且这一指标比较稳定,并没有因时间的变化表现出较大的变动。
基于以上对各省人均公共卫生经费的分析,我们看出各省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其差异的变化随着财政政策的转变有所变化,2005年和2006年的各省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基本保持了相对较低的差异水平,说明均等化水平相比之下有所提高。
2.公共卫生服务状况的均等化分析
本文选取2006年每千人卫生机构数、每千人卫生机构人员数、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三项指标,来分析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状况的省际差异问题。
(1)卫生机构数的差异
从极值比来看,2006年全国每千人卫生机构数平均水平为0.26个,各地区在0.13~0.47个之间浮动,变异系数为0.354,基尼系数为0.195,说明卫生机构数的不均等化水平在卫生机构数、卫生机构人员数和卫生机构床位数这三者之间是最大的。
(2)卫生机构人员数的差异
从极值比来看,2006年全国每千人卫生机构人员数平均水平为4.88人,各地区在2.69~11.21个之间浮动,变异系数来为0.347,基尼系数为0.168,二者均介于卫生机构人员数和卫生机构床位数的相应数值之间,因此,每千人卫生机构人员数的差距需要引起注意。
(3)卫生机构床位数的差异
从极值比来看,2006年全国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平均水平为2.45个,各地区在2.10~5.16个之间浮动,变异系数来为0.263,基尼系数为0.133,说明卫生机构床位数的不均等化水平在卫生机构数、卫生机构人员数和卫生机构床位数这三者之间是最小的,但从极值比来看卫生机构床位数的差距也不可忽视。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见我国省际间的公共卫生服务状况不均等化水平比较明显,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较高,各方面都较完善,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西南边陲公共卫生服务则明显不足。
三、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的实证分析,为促进我国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建立多层次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全民覆盖。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推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卫生支出向次级卫生机构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倾斜力度,把初级医疗服务作为政府卫生投入的重点,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全民覆盖。
【关键词】 人工流产;计划生育服务;效果分析
1 材料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来梅河口市中心医院计划生育门诊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的早孕患者共578例,本着自愿的原则,抽取其中240例作为观察对象,年龄18-40岁,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组(干预组)120例和人工流产后常规处理组(对照组)120例。怀孕时间在14周以内,流产手术前需做血常规、心电图、盆腔B超、尿酶标检查,排除流产禁忌证。
1.2 调查方法 在手术之前采用统一问卷的方式,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流产史以及本次意外妊娠原因,人工流产可引起哪些并发症,避孕节育知识掌握程度等。被分配到干预组的患者同时进行PAFPS宣传教育,具体内容包括:讲解流产后意外妊娠的风险及重复流产对生殖健康的危害,分析意外妊娠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选择合适有效的避孕方式。对术前问卷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强,并提供3个月以上的避孕药具。术后1个月复诊时再次调查避孕措施落实情况。被分配到对照组的患者只提供常规人工流产后服务。调查由经统一培训的妇产科医生进行。
1.3 随访 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随访,由经培训的妇产科医生进行,重点调查避孕节育知识知晓情况、避孕措施落实情况。期满后再次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08份(干预组105份、对照组103份)。
1.4 统计方法 对调查问卷采用EpiData3.1进行双录入,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完成。
2 结 果
2.1 避孕节育知识掌握情况 干预组避孕节育知识的掌握情况经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指导后明显上升,经χ2检验(P
2.2 避孕措施情况 主动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两组均高于随访前,而随访后干预组的比例明显上升达到82.9%,对照组达到50.5%,两组比例均高于干预前。同时采取更为可靠的避孕措施如:、避孕药和放置 IUD的比例显著提高,再次意外怀孕情况下降明显,选择放置IUD的最多,见表1。
3 讨 论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24-28岁未婚女性的婚前已达80%,未婚人工流产占人工流产总数得33.3%,且年龄偏小,由于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制约影响避孕知识的普及,性健康知识贫乏,性保健意识薄弱[2]。加强对青少年性知识普及教育,提高性知识水平,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针对年轻一代身体发育成熟早,而结婚年龄晚的特点加强青春期性知识教育和未婚青年生殖健康宣教工作,使其掌握有关的生殖健康知识,了解人工流产的并发症,预防和减少意外怀孕情况的发生,充分保护妇女身心健康。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人工流产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妇女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均有提高,表明女性人工流产后会主动采取一些避孕措施,以避免重复流产。人工流产以后计划生育服务(PAFPS)不但可以提高流产妇女主动避孕率,而且可以提高可靠避孕措施的使用率。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可以增加有效避孕,然而大多数医生没有提供避孕知识宣教和免费避孕药具,妇产科医生的意识仅限于做好人工流产手术,只是在流产时,向妇女简单交待一下流产后注意事项,医护人员应提高避孕咨询的能力。人工流产后妇女有接受流产后服务的意愿,因此有必要开展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提高她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a.开展2005年元旦、春节两节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及迎检工作;
b.会同卫生局组织全市学校校长、校医疫病防治培训班;
c.总结2004年及规划2005年工作;
d.开展机关文体活动。
二月份:
a.召开全市学校体育、卫生、国防教育工作会议;
b.贯彻落实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方案》的方案及全市实施计划;
c.开展全市学校贯彻《国防教育法》、《兵役法》基本情况调研;
关键词:新形势 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 统计工作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我国人口的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逐渐被提上了工作日程,逐渐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尽管一直以来计划生育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也是坚持这一原则进行人口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但是我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人口之多使我国面临着许多不同形式的人口问题,这就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大的阻碍作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能力与水平,是国家和从事此工作人员的重大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优化我国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现状与意义
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主要通过运用不同的形式,采用层层分级的方式获得各个省市县区的总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的汇总、统计与分析进而展现出我国人口的发展现状,为国家制定人口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做好基层人口与生育统计工作对于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使得人口和计划统计工作中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利用科学的手段,制定出适应我国国情发展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才能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存在的缺陷
(一)统计数据不真实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情况比较复杂,要想做好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其重要的一步。在城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主要是根据这个城市的各个行政区域以及居委会对本地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的数据统计。由于城市流动人口比较多,有关部门在统计人口数据上容易造成疏漏,统计不全的现象的发生,从而不能够准确的反应城市人口的发展情况。而在农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由于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生产比较落后,对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做好人口普查工作,上报的数据以乱充好,随意填写人口情况就造成了统计数据的不真实性,不利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监督力度不够,统计人员没有专业的素质素养,统计工作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常常因为领导的压力而对数据进行改动,也造成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不真实性,大大阻碍了我国人口计划生育的发展。
(二)收集统计信息比较困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主要是是对各省市县乡的人口信息进行统计,进而通过汇总,分析和研究来得出我国人口的发展情况。由于各个省市以及农村的经济政治发展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其人口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状况,对于那些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来说,派遣计划生育采集人员在收集相关信息时就比较的困难,同时也比较复杂,这都导致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效率低下问题出现。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口的统计工作还是沿用传统的方法,即用人工手写的方式来记下人口的基本情况,由于纸质表格过于陈旧,不能清晰的反应出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发展特点,不利于国家通过数据制定出正确的人口政策。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人口流动数量也不断的发生变化,对于这部分人口的统计,由于我国现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统计还不能够做到地区之间信息数据共享的程度,这样就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根据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一)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前的准备工作
在统计工作之前,要做的准备工作有以下几点:做好基层领导的思想宣传,使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这样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才能够积极的组织人力、物力来配合统计工作的实施。于此同时各级领导要做好桥梁工作,负责做好统计人员与统计对象的沟通协调,以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有效性;组织专业的统计人才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高水平的统计才能确保统计工作的质量,对于优秀的统计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业务不熟练的统计人员要加强组织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在人民群众做好宣传工作,因为人民群众是这项统计工作的被统计对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统计时能够主动的把真实信息传递给统计人员,对于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有效开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做好统计前的准备工作是为做好统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利用先进手段开展统计活动
我国当前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数据主要是通过多个单位的统计数据综合而得来的有效信息。在各单位的统计过程中,由于各部门工作性质的不同特点,其在统计中也会出现一些差异,例如统计时间、统计范围、统计方向等都不尽相同,从而也使统计数据的结论存在着一定差异。比如人口计生部门是对外来流动人口进行统计,而公安部门对新生人口进行统计,这就会数据重复统计的问题,而得不到真实有效的数据,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做好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统计标准,以确保各部门能够严格按照标准展开工作。就当前我国人口的发展情况来看传统的统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虽然我国的人口统计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改进和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漏记或者所记内容不真实情况的存在,例如公安部门的户口登记上由于黑人口现象的存在而使户口登记与现实情况不符。因而我们要利用先进的手段开展统计活动,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以辅助走访调查统计人口信息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步伐
由于我国传统的统计方法比较陈旧,不能准确的反应我国人口的发展情况。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信息步伐。拓宽农村的信息网络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网络,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数据进行管理、研究与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录指纹的高新技术来帮助展开统计工作,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信息重复统计现象的发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同样适应与人口和统计工作的发展。在这一环节,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时,要改变以往根据人口数字情况来决定人口数据的上报形式,要以数据分析为主,结合现今的工作实际情况,把生活与分析结果联系起来,以体现客观的人口统计情况。最后要积极的与政府沟通联系,让政府在第一时间就掌握我国人口的最新消息,为我国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科学成果,才能够实现低成本高产出的效果。
四、结束语
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做好统计工作才能够了解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才能够为我国的发展制定出准确的政策。而在统计工作中,我们要切实根据我国的国情出发,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统计工作水平,从而确保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王慧敏.提高人口与计划统计工作有效性的对策分析[J].经济视野,2013,(14):12-13
【关键词】护理干预;人工流产;计划生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69-02
人工流产,指的是妊娠10周内采用人工流产术终止妊娠,是计划生育与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1]。尽管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工流产术已被视为妇科门诊中的小手术,但是由于部分育龄女性相关知识的缺失,人工流产手术在患者心中仍会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本文对在计划生育人工流产手术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对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确诊怀孕并自愿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研究组孕周40-60d,平均孕周(52.0±9.08)d;年龄19-39岁,平均年龄(24.5±7.3)岁。对照组孕周42-62d,平均孕周(54.0±10.21)d;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5.5±8.5)岁。两组患者的孕周、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的护理办法,并告知术后注意事项与复诊时间。对研究组患者除进行常规护理外,护理人员依据患者手术前的应激反应对患者开展个性化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宣讲。1建立护患信任体系。护理人员在清新了解患者忧虑的具体方面后,耐心为患者解答,并将人流术相关知识(包括手术安全性、手术时间、术后注意事项)告知患者。2术前心理疏导。选择人工流产手术患者(尤其是未婚先孕)一般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在手术前须帮助患者调节负面情绪,通过温和话语与肢体动作(如握手、拥抱、抚摸等)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3术后恢复护理。针对术后可能出现的注射痛以及有宫缩引起的生理疼痛,护理人员采用腹部揉压、穴位按摩等方法帮患者缓解疼痛,并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告知注意事项(包括饮食宜忌、心理调整)以及复诊时间,提高患者对就医环境的满意度,进而缓解当代紧张的护患关系[3]。
1.3 疗效标准
1.3.1 术前焦虑症标准
术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的焦虑情况。该表由20个条目组成,有很少、较少、较多、经常四选择,个依据从轻到重原则分别标注1-4分。在手术前30min-1h,让患者依据自身情况独立完成测评。
1.3.2 术后满意度调查
术后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满意情况。该表由20个条目组成,有非常不满意,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四个选择,依据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标注1-4分。总分20-80分,总分≥70分为非常满意,60-69分为满意,40-59分为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标准差(x±s)表示一般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当P
2 结果
2.1 术前焦虑程度比较
经过不同级别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轻度焦虑比例为80.00%,对照组轻度焦虑比例为8.00%,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焦虑情况[n(%)]
2.2 术后满意度比较
经不同级别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术后非常满意例数30例,占60.00%;满意例数19例,占38.00%;一般例数1例,占2.00%;不满意例数0例,占0.00%。对照组患者的术后非常满意例数0例,占0.00%,满意例数10例,占20.00%,一般例数30例,占60.00%,不满意例数10例,占20.00%。研究组术后的总满意率为98.00%,对照组术后的总满意率为20.00%,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人流术手术前患者的心理压力,会引起术中的自觉移动与抽搐,降低患者对物的耐受性,增强患者对手术的痛感与手术时间压力,并降低部分手术的成功率。同时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也容易引发人流术后的人工流产综合症,一方面不利于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另一方面不利于患者享受健康的生活[4]。
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的满意度调查,可以加深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的了解与理解,减少护患之间的纠纷与摩擦,从而改善护患关系的紧张形势。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术前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计划生育人工流产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紧张、恐惧程度有所降低,且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在术后进行护理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就医满意度,研究组的总满意率占98%,对照组总满意率占20%,表明护理干预运用于人工流产手术所形成效果更明显,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对人流术产生的恐惧、紧张情绪,提高患者对就医治疗的满意度。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对宫缩引起的生理疼痛无明显效果,将成为计划生育人工流产研究的新方向。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计划生育人工流产中的术前紧张焦虑程度,通过对术后患者满意度调查,可以加深患者对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了解与理解,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淑玉.人工流产术妇女的术前焦虑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12,09(28):134-135.
[2]马智连.综合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调复作用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03):634-635.
【关键词】新时期;人口;计划生育;档案管理
档案是对历史的记录,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我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更好开展和促进社会经济有好又快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经迈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更新的要求。做好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不能够停留在以前的管理模式上了,必须要有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并加强管理工作等实践方面的创新研究。
一、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面临着许多严峻的形势,这也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就集中在两方面:
1 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基层档案整理和保管是整个档案管理工作全过程的基础,这却是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档案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领导对基层的档案管理工作一般都不够重视,档案管理部门在人们的心中也是“冷衙门”,基层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具有什么地位,对工作提出的建设性建议总是不能够获得应有的重视。档案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列入各级计生考核体系中,领导关注的事情一直都是计生的实践工作,档案的管理已被自然忽略了。在录用管理人员之时,一般考虑政治背景就行了,几乎不关注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是否已经具备。
2 缺乏档案管理意识,档案保管条件差
档案管理工作的不受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档案管理意识方面也跟本不可能获得提高,离《档案法》的要求相差实在是太远了。计生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保管技术工作和业务方面的知识背景都非常的缺乏,多停留在“存放便万事大吉”的状态,这使得档案管理总是显得杂乱无章的状态。因为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就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档案保管方面的硬件设施也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档案库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这些都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的隐患。尽管现在国家提出了一些列的严格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但是人口计生档案管理工作方面依旧是出现一房多用,办公用品质量低下等现象,甚至档案资料出现污损和丢失等重大工作失误。
二、我国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加强与新管理方式的引入
1 领导应当提高对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领导对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是对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计生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能够科学管理现代化的前提。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领导应当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计生档案管理工作对计生工作开展的决策依据方面的作用,为育龄妇女提供优质服务的作用,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的作用,促进计划生育工作改进的作用,为农民致富方面的作用。要把计生档案管理工作提到和计划生育协会,法制建设等部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管理和建设纳入到主要的议事日程,划拨必要的财政投入,为档案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计生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的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做好准备。
2 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科技水平直接关系到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我国的计生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素质。这些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入手:第一、重视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二、重视计生档案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第三、鼓励档案工作人员自我成才;第四、合理调配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一定要结合信息时展的技能需求,为下一步引入计算机等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工作,使得我国的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台阶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3 引入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
人们进入图书馆的时候有―个检索系统,这个系统为人们寻找需要的书籍带来了许多便利,而计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引入类似的系统,为工作带来便利,而不是搬照以前的工作方式,只是对文案归档处理。在检索的过程中,寻求用关键词代替主题词的方法避免主题词存在的繁琐,效率低下的弊病。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数据库的构建工作,构建一个良好的数据库系统,不仅有利于将来工作的人员对档案的录入工作,也有利于将来文件的查找工作。而且构建的数据库应当简便易操作,不能是部门请来了构建数据库的工程师,但体统太过专业化,不易于一般工作人员操作那么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也就失去的了应该具有的意义了。在档案的保管方面,由于纸质的文档不容易保存,容易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现实中档案管理库并不是非常的完善,而且还多存在一房多用的情况,文档容易受到损坏,因此,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对档案进行有效的保管。比如把文档做成很小的胶卷,这在许多大的图书馆就有利用这种技术,而且还非常的经济,这不仅有利于档案的保存,还能够极大的减小档案对空间的占用。同时把一些数据制作成相应的可以在计算机上观看的视频或者音频之类的文件,不仅有利于档案的查阅,更有利于档案的永久保存和复制。
大家上午好!在这寒梅绽放的隆冬季节,我们迎来了2013年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讨会在武侯的隆重召开。在此,我谨代表武侯区委、区政府,向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各位嘉宾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武侯教育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武侯区位于蓉城锦江之南,因境内武侯祠得名。全区面积76.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6万,是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区,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悠久,发展环境优良。近年来,武侯区深入实施成都市委五大兴市战略,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城市形态、业态、文态得到发展,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列成都市中心城区前茅,发展软环境水平连续11年位居成都市第一,民营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0年保持全省第一。
长期以来,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武侯区坚持巩固一体化成果,提升现代化水平,加快国际化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全国首个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试验区,也成为全国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示范区。
近年来,武侯区在中西部地区率先确立了建设国际化先导区的发展目标,积极瞄准世界教育发展的前沿,充分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和师生交流,在汉语教师外派、外籍教师引入、国际友好学校交流与管理、国际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被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确定为“基础教育国际化试验区”。
今天,2013年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讨会在武侯区召开,充分体现了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对武侯教育的深切关注、大力支持和充分信任,我们深感荣幸,也倍感鼓舞。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领先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进一步提升武侯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为推动全省、全市的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工作过程;《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52-03
《食用菌生产技术》是农业高职院校种植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但在教学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内容没有完全摆脱学科理论体系;②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体系脱节;③实训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工作过程,缺乏职场条件与氛围;④教学方法滞留于传统;⑤教学评价的单一性突出,试卷或作业就是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学生在校学习找不到与未来工作之间的直接关联,毕业来到企业,面对一个个生产项目,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导致学校教学和未来就业严重脱节、衔接困难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本课题组于2009年向广西教育厅申报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并获批准。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设计[1],使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设计食用菌菌种场、食用菌栽培与加工场并掌握相应岗位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因此,我们做了下面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尝试。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设计理念:根据食用菌生产和加工行业和课程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2]。设计思路:《食用菌生产技术》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课,也是种植类专业的拓展课。通过调查分析广西食用菌行业的现状、用人需求情况和食用菌行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研究、提炼、归纳和演绎出食用菌生产技术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按食用菌生产典型工作项目重新分类,构建模块,构建适应食用菌生产技术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探索一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组织行业专家反复讨论、论证、修改。
二、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培养目标定位:《食用菌生产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是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也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有国家职业技术资格高级食用菌工及技术主管的水平,并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能胜任食用菌菌种制作、菇场建设、养菌和出菇管理、食用菌加工等岗位工作。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具有生产食用菌的基础知识;掌握食用菌消毒灭菌方法和基本操作;掌握食用菌栽培流程和病虫害防治方法;认知食用菌保鲜与加工方法。(2)职业能力目标。具有识别主要食用菌品种能力;具有熟练制作菌种技术;具有菌种场设计、规划和日常管理的能力;具有菇场(菇房)设计、规划和日常管理的能力;具有当地主栽品种的生产管理能力;具有制定当地主栽食用菌品种周年生产计划的能力;具有组织、实施年度生产计划的能力;具有识别和防治食用菌常见病虫害的能力;具有合理采收和采后处理的能力;具有评定产品质量能力;具有食用菌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职业素质目标。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等;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信息查询、收集与处理能力等[1]。
三、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对广西食用菌行业职业岗位的调研和实际典型工作任务的筛选,共设计“生产食用菌基础”、“菌种制作技术”、“木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草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珍稀食用菌生产技术”、“药用菌生产技术”、“食用菌周年生产与综合利用”、“食用菌病虫防治技术”、“食用菌产品的采收与加工技术”9大学习情境23个工作项目,筛选出42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3],并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教材,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构,注重理论与实践、技能与态度的综合,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4]。
四、教学实施及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主要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实施包括:教学准备、提出任务、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教学评价、总结六个步骤,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六步教学法的原则,进行项目教学的实施。以学习情景3“木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中的项目八“平菇生产技术”为例说明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如表2。
我们的教学实施方案将理论、实践与职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业和就业能力等基本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完成复杂任务(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讲述法、项目法、任务驱动法、实践操作法、多媒体教学法、旋转木马谈话法、卡片复习法、小组扩展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课程评价和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模块式是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灵魂所在。研究设计出全面的模块评价表,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结合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本课程考核采用职业素养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成性(过程)考核占总分的60%,终结性考核(期末应知理论考试)占总分的40%,见表3。
六、课程教学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和实践,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学习兴趣(提高75.0%、降低1.8%、不变23.2%)。(2)课堂互动(提高70.0%、降低2.5%、不变27.5%)。(3)自主学习(提高60.0%、降低3.6%、不变36.4%)。(4)科学研究(提高64.0%、降低4.2%、不变31.8%)。(5)技能掌握(提高80.0%、降低0%、不变20.0%)。(6)知识掌握(提高73.0%、降低3.5%、不变23.5%)。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显著,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能力明显增强,适应期明显缩短。学生种的灵芝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得优秀学生技能作品三等奖。学生每年参加学院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100%,比以前提高几个百分点。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尝试了多种“教学做用”相间、教学互动的一体教学方法,创新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设计出全面的模块评价表,实现了“基于职业胜任”的教学评价。课程定位准确、教学目标明确。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整合设计能力,达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凤菊,刘纪新,董丽,等.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课程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2]邓玲姣.基于项目教学《植物及植物生理》课程模式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本文的第二项研究比较特别,乃利用中国经验来检视欧洲。在这里我用了两个18世纪的例子来讨论——这两个例子通常被用来说明何以欧洲经济有惊人的发展而中国经济却停滞不前。结果发现中国与欧洲有许多相似之处,表示两者的差异是一种不连续性的、外因性(exogenous)的发展。
三十年前,中西的差异被认为是由于欧洲的“工业革命”所造成。这场“工业革命”一般认为有下列几项特征:第一,它与“前工业”(pre-industrial)时代有着根本性的差异;第二,它首先发生于英国,然后传至欧洲大陆;第三,本质上,它仅限于某些重要工业的技术突破(先是棉业,然后才是煤、铁、钢及陆地运输),但并没有造成其他产业稳定而缓慢的成长;第四,正如某些学者所强调的,英国的工业革命主要依赖与殖民地间的贸易往来及奴隶的劳动力。
后来的学者则是对这些特征产生许多质疑。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欧洲的工业化只是长期缓慢发展过程的一部分。早在频繁的洲际贸易之前,欧洲已经出现市场、分工、创新及无数人进行小额利润积累等现象;就连一些洲际贸易并不十分活跃的国家也不例外。换言之,欧洲的工业化并不像英国一样有着全球性的影响。
我在最近出版的书中指出,这个结论容易误导我们对中国与欧洲的认识。欧洲由市场引动的稳定成长过程并非不重要,但它并不是造成与东亚及其他地方不同的原因。斯密型动力(Smithian dynamics)在中国及西欧都有极大的发展,但它并没有改变经济的基本形态——高度发展地区终将面临严重的资源限制,一部分是因为商业化与手工业都加速人口的增长。欧洲要避开这个难题需要新的科技,再加上煤、新大陆的资源及各种有利的全球性工业化前夕的政治经济与生态:欧洲、中国及全球性关联——这种条件在英国较为明显,至于法兰德斯及荷兰原始工业化(proto-industrialization)所导致的结果,则与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或日本的关东平原较为相似。(更别说丹麦了,它以劳力高度密集的方式解决类似的生态问题以增加农业生产,其代价却是手工业的停滞不前,以及每单位工时的产出降低;这种情况到1850年以后才有所改变。[2] )工业化并非原始工业化的自然产物;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及欧洲找到例证。
在影响深远的“渐进学派”中,Jan DeVries认为工业革命是他所谓“勤俭革命”(Industrious Revolution)的一部分。勤俭革命的第一阶段,约自1550至1850年左右,西北欧的生产方式有革命性的改变:工作时间延长,且将较多的劳动力投入到以市场交易为目的的生产;至于所需的消费品则不再由家庭自行生产,改由市场购得。因此,勤俭革命导致两项结果:牺牲闲暇以增加劳动力的投入,及市场导向的专业化生产以提高生产效能。[3]
在16至18世纪,中国与日本核心地区也出现类似的生产方式。因此欧洲的工业化需要一个不同的解释。以下的讨论会说明勤俭革命在欧洲及东亚核心地区所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不是因为经济制度、社会心态或人口结构所造成的,而是因为煤矿所在的位置,以及在不同的政治结构下所形成的核心与边陲的关系(当然,这也与创新发明有关,但重要的差异仍源于影响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
本论文包括四部分:1)比较中国与欧洲的消费水平;2)分析中国劳动市场及家户劳动力的分配;3)检讨18世纪欧亚地区所面临限制经济成长的生态因素;4)讨论何以中国勤俭革命的停滞不前,恰巧与欧洲人口及每人产能的提高同时发生,后者的生态问题却趋于缓和。
大众消费与勤俭革命
1430年至1550年间,欧洲每小时或每日工资的购买力急遽下降,直至1840年或更晚才逐渐恢复到1350年的水准。[4] 不过这段期间的遗产清单显示,特别是在1650年以后,一般人民的财产明显的增加。DeVries的勤俭革命有助于解释这种矛盾现象。由于人们延长工作时数以增加市场取向的生产,这使得他们能购买消费性耐久产品及日趋昂贵的面包。这可能减少人们的闲暇时间,而其生产家庭消费品的时间必然减少。例如他们不再制造家用蜡烛,而是把时间专门用于织布,将这些布所卖得的钱,用来买蜡烛。
中国也发生同样的情况。约在1100年之后,[5] 每日工资的购买力即下降;但特别在1500至1750年之间,一般人“非必需品”的消费量增加,其中有许多与欧洲的非必需品是一样的:烟草、糖、较多质量较好的布匹,食具等。
(一) 营养与健康
我们首先探讨基本的粮食摄取。不论是以总人口的平均数或是以劳动人口为基准,大多数的估算均显示,18世纪中国人的热量摄取与欧洲人相仿[6] 。在1750年左右,中国与英国农村人口的预期寿命相差无几,比大部分的欧陆国家为高,这说明中国人与英国人的营养摄取程度大至相同。[7] 最近的研究显示,1550至1850年间,中国的出生率等于或低于欧洲的出生率[8]; 其中在1550至1750年间中国人口增加较快,而后来的一百年间,中国与欧洲的人口成长率则相等。[9] 这说明中国的死亡率可能较低。
中国穷人的收入花费在粮食的比例也与英国穷人相差不多,方行估计在17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穷困农民的收入中有55%用于基本粮食供应,到了19世纪早期,比例则略为降低。[10] Phelps Brown及Hopkins估计1790年代英国农村穷人的粮食占收入的比便为53%[11]。 事实上方行的估算并没有包括妇女的所得,因而低估了家庭收入,并且忽略许多非粮食性的支出。[12]
(二) 基本维生之外
中国人完全可以将他们额外的收入藏在屋子底下,但他们没有这样做[13] 。许多家训甚至诋毁大众消费的增加。地方志及笔记小说里记载着远处的城镇中出售各种各样的物品;有的文献则描述各个社会阶层所消费的食物、布料及家具[14] 。1800年以年,许多欧洲游客认为中国的消费程度较他们的家乡为高。[15]
量化估计印证了欧洲游客的印象。当然,这些数字并不精确;不过尽管我的估计相当保守,所得的结果仍然证实了中国的高消费水准。[16]
表1 中国与欧洲茶与糖的消费量
1)中国
糖:在1750年左右,全国平均每人消费量3.8–5.0磅;在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最高每人消费量达10磅。
茶:1840年左右,每人消费量0.7磅,无更早的数字资料。
B)欧洲每人的糖消费量年代168017501800每人的茶消费量年代17801840 欧洲1磅2.2磅2.6磅英国1.0磅1.4磅 英国以外的欧洲0.85磅1.90磅1.98磅欧洲(不含俄国)0.12磅0.25磅 英国4磅10磅18磅
资料来源:产量数字出自:Carla Rahn Philipps,“Trade in the Iberian Empires,1450-1750”in Tracy,Rise,第58-61页(葡萄牙及西班牙殖民地);和Neils Steensgaard, “Trade of England and the Dutch Before 1750,”in Tracy, Rise,第140页(法国、荷兰、英国殖民地)。Braudel, The Structure of Daily Life,PP.251-252; Gardella,Haruesting Mountains,第6、38页。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99页。欧洲人口数字出自:McEvedy and Jones,第28页。英国消费数字出自:Mintz,第67、73页(用1700年的数字代替1680年)。中国消费计算,参阅:Pomeraz 2000,第三章。
表2 布匹生产与消费与比较
长江三角洲(不计产盐地区),人口约为3100万,1750年左右
棉布:每人产出约11.2–14.5磅(消费量未知)
丝布:每人产出约2.0磅(消费量未知)
中国,1750年左右
棉布:每人约6.2–8.3磅
麻布:未知,在1914–1918年间,每人约4磅
英国,1800年左右
棉布,亚麻布及羊毛布合计:每人产出约12.9磅,每人消费8.4磅
法国,1789年左右
棉布,亚麻布及羊毛布合计:每人产出约8.4磅
德国,1830年左右
棉布,亚麻布及羊毛布合计:每人产出约5.0磅
资料来源及资料问题的讨论,参阅:Pomeranz 2000,附录F。 麻资料,参阅:Xu& Wu2000:124。
由上述可知,中国每人消费水准至少相当于同时期或稍晚的欧洲的消费水准。茶与丝的高消费量并不令人吃惊;糖与布料的高消费量则相当出人意外。虽然这些资料有潜在性的问题,但我们仍能肯定在1750年时,长江三角洲的每人布匹生产量与1800年英国的数字十分接近。
数字上的接近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不过,此处所呈现的是16至18世纪以来欧亚地区的相似点:精英分子的城市化,贵族逐渐不再以大批待从作为地位的象征,消费手册的出版,一长串无效的禁奢法令(中国的禁奢法令到1550年以后便从未修订过)。研究近代早期欧洲消费水平的顶尖史学家Peter Burke利用英译的中、日文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东西方的相同点比相异点还多,至少对精英分子是如此。[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