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惑范文

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惑

第1篇: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教育;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关键教育时期,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作为与幼儿关系最紧密的人,其作用尤其不能忽视,能否做好幼小衔接,让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中,是对家长能力的一个不小的考验。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社会适应等诸方面的准备都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智慧引导。

1.幼小衔接中幼儿面临的挑战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所面临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对幼儿来说,幼儿园相对柔软、自由,所有的设置与布置更符合幼儿的特点,教室里有专门的阅读区、玩具角、手工房……幼儿教师的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和课本,而是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与其身心发展特征相适应、生动有趣的主题教学,教学的游戏性很强,对幼儿学习考核的标准也更具弹性,幼儿在玩中学,身心都能自由放松,幼儿的学习压力较小。而当幼儿进入小学,从学习环境到学习内容都面临一个全新的改变。小学的环境设置更注重对秩序感和学习氛围的追求,教室布置简洁明快,为减少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也不再如幼儿园般摆放各种各样的玩具。幼儿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玩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情绪。再加上小学学科教学往往更关注拓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知识技巧和学习方法,会对幼儿的算数、识字、语言、动脑等能力存在较大要求,因此教学的游戏性、趣味性等特征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学习教学趣味性相比起幼儿园来说大大降低,并且小学一节课的教学的时间更长,需要学生较长时间地集中个人精力努力跟上教师的节奏。同时进入小学后,学生也开始面对学习质量的标准考核,在标准的分数面前,压力感必然会骤增,会存在一定的心理负担,这也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因素所在。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师、新的同学,都会使处在这个特殊阶段的学生感到不安,甚至适应不良。家长应该协助学生尽快解决这些困惑,让处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集体感、信任感,顺利渡过这个特殊的阶段。

2.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1)对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不了解将幼儿园和小学对比可知,它们在教学、管理的模式,师生及同伴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差别有师生关系、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断层。这些断层属于幼小衔接内的重点,但大部分家长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不够充分,最后便让幼小衔接阶段的家庭教育无法科学开展。在家长了解两个阶段的实际差别后,才能将家庭教育更好地开展起来。(2)未能正确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儿童发展属于连续式的阶段性过程,在各阶段内既有交叉也会有差异。因此,小学和幼儿园虽然存在差异,但它们也存在相似之处,而家长应该逐步引导儿童由幼儿园往小学低年级进行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家长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实际特点不够了解,会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有着较大期望,但往往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无法满足家长的期待。此时,若家长对幼儿过分苛责便容易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幼儿出现学习上的消极情绪。(3)对幼小衔接的认识过于片面化在一些家长的认识中,幼小衔接便是对小学内容的提前教授,但这一片面认识导致了部分幼儿园小学化和幼儿园儿童家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也使得幼小衔接时的重点没有被抓住。在幼小衔接中,不但包括儿童在智育、知识方面的衔接,也包括他们在德体美劳上的衔接,更包括儿童在心智、习惯、品德等方面的衔接,进行幼小衔接家庭教育的引导时要有的放矢,抓住重点。(4)超前学习小学内容小学知识与幼儿园的知识显然有着极大的差异,小学知识和幼儿园相比要更加系统、复杂,在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幼儿园阶段,不论是智力、学习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显然未发育好,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只是在揠苗助长,不利于他们之后的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只看到了如果孩子不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进行一些知识的学习,将会在之后的小学阶段跟不上其他的孩子。他们一味地追求在幼儿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给他们报很多的辅导班,让他们超前学习小学方面的知识。虽然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并且超前学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园和小学知识之间的断层,但是也有不利影响。当从幼儿园步入小学阶段后,面对熟悉的知识会感觉索然无味,对学习失去兴趣。(5)没有做好生活习惯上的过渡幼儿园主要实行保教结合原则,当幼儿步入小学之后就不会再有保教老师的帮助,再加上小学阶段有着严格的规范制度,他们需要遵循小学的所有规律,按时上课、下课,作业按时完成,等等。但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会出现上课迟到、上课讲话以及作业无法及时完成等情况。家长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减少他们在进入小学之后不适应的情况。

3.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对策

(1)正确认识儿童的发展特点对儿童来讲,他们的身心发展属于阶段性、连续性,并有循序渐进特征的过程。当家长全面了解这个阶段儿童的实际身心发展特点后,才能将幼小衔接的教育做好,避免对儿童进入小学后存在过高要求使其自信受挫,出现厌学等情绪。要教育好孩子,家长自身先要学习,家长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的全面了解,是在儿童幼小衔接这个特殊时期做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2)正确认识小学和幼儿园对家长来讲,应该对小学、幼儿园进行正确区别,对小学和幼儿园中改变的学习环境、作息时间、学习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对儿童前往小学之后有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考虑,然后给孩子创造学习和适应的良好条件,尝试针对性地做好衔接,如小学课堂上往往需要儿童在40分钟内较好地遵守课堂纪律,保持较为集中的注意力,儿童不能再像在幼儿园中一般自由自在。为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可以尝试在孩子的学习、休息等方面,带领孩子制定和小学生活相似的规定,并为其解释各项规定制定的原因和作用,让孩子在逐步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对未来的小学生活有提前的认识。又如,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学科学习会有家庭作业,家长可以陪伴孩子每天抽出一个固定的时间在家庭中自主学习或进行亲子阅读,陪伴孩子一起对当天所掌握的幼儿园知识、技能进行复习实践,并帮其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等等。(3)为儿童创设幼小衔接的平台和环境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还需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当代家庭教育创设良好的过渡平台及环境,让幼儿得到和外界交流的更多机会,促使儿童提高自身交往能力。对个人发展来讲,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良好的沟通能力都十分关键,会对个人人际交往等的能力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若儿童在进入小学后,不能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认为自己不被班集体所接受及喜欢。因此,家长应该对孩子做好正确的引导,带领他们多参与社区内、社会中的公益等活动,让他们能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愉快的活动氛围,可以和他人主动积极地交流,促进互助关系的良好建立。比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定期带领孩子前往图书馆、科技馆等地方,让其自主选择想要阅读的书籍,请教馆内人员一些知识问题,使其大方地和人进行交往,为孩子未来的小学生活打好基础。(4)协助儿童适应不同的环境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应该尽快引导儿童,使其对小学的学习环境、生活进行适应,让孩子培养乐观得性格,提高自信心,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家长可以尝试鼓励孩子进行艺术技能学习,鼓励儿童在学会某项技能后在班级内进行表演,并让孩子经过自身努力学会弹一首曲子、会画一幅画等,逐步提高其荣誉感和自信心,让其可以从内心深处得到喜悦的感觉。在家长的协助下,最终儿童便能主动适应小学的学习及生活。比如,在幼儿即将升入小学的时候,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前往小学附近进行观察,观察小学的校园、教师和学生,大概了解小学的教学时间等内容。若孩子有一些正在上小学的表姐表哥,家长也可以带领孩子去和这些学生交往交流,让他更深入地接触小学生的生活,从小学生的口中了解到小学的特点,从而让儿童能从心理上做好准备,对小学生活更为向往。(5)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榜样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是对孩子最了解的人,也必然是孩子模仿学习的重要榜样。因此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示范性的重要作用,对孩子的兴趣进行积极挖掘,让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融入。家长也应该积极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以积极的热情探索知识的海洋并进行实践。在小学阶段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的学习任务也明显会比幼儿园更重。为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更为适应,家长要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为幼儿做好榜样。比如,小学要求儿童可以大量阅读,并尝试做好阅读笔记,那么在家庭中,家长便可以带领孩子进行阅读,鼓励孩子和自己一样做阅读笔记,让他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画来完成笔记。此外,小学生活要求儿童早起不赖床,在不生病等前提下应该每天都前往学校上学。家长便可以在作息时间等方面为孩子做出榜样,让孩子也能改正不想上学等错误观念,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最后,小学要求儿童可以实现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的同步发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带领孩子培养热爱运动的好习惯,让孩子每日或每周定期地进行跳绳、打球、踢毽子等的运动,使其拥有更好的身体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体育课。(6)家长要关注儿童的各项表现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家长要对幼小衔接中孩子的表现多加关怀及关注。首先,家长要对孩子的实际身心状态及时关注,对其情绪进行观察,针对性地尝试协助孩子处理内心的困惑。比如,在幼小衔接的阶段中,一些儿童会因对小学生活的不了解而出现分离焦虑和恐惧,他们可能会出现不想离开幼儿园,哭闹着不愿意去上学的状况。家长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加以疏导,尽快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的恐惧。其次,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关注,如果发现孩子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要尽快帮助孩子纠正,让孩子可以顺利地实现过渡,为其小学的生活及学习打好基础。比如,有些孩子在刚进入小学的时候做作业不专心,喜欢一边玩玩具一边做作业,家长就要在其形成习惯前加以纠正,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4.结语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家长对此充分关注。在现阶段,幼小衔接阶段内的家庭教育效果不佳,家长存在不能对小学、幼儿园的差异进行正确区分,也不能正确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等不足。为改变此类状况,家长应改变观念,积极学习幼小衔接中和家庭教育相关的知识内容,而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也需要对家长做好指导,以家校合作为本,让家庭教育更好地开展起来,让儿童更顺利地度过幼小衔接时期。

参考文献

[1]高小淼,边玉洁.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准备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1).

第2篇: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临淄区各中小学生家庭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广泛查阅和搜集文献资料,获得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在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的过程中通过交谈的形式向个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了解其对家庭体育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生活方式和自我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直观地反映各中学生生家庭对家庭体育的认知现状。

2.结果与分析

2.1 家庭教育中体育锻炼的缺失及原因

2.1.1 学校家长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学校和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由于升学的激烈竞争,家长、学校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社会对教学质量的片面理解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及一些学校本身存在着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学校和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造成了学生体质的下降。在学校不少中小学的体育课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在家里许多孩子被作业压得没空锻炼。

2.1.2 家长的观念的陈旧导致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

随着社会的变革,青少年在社会中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而家长的知识没有及时更新,不知如何帮助孩子处理这些信息,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甚至放弃的方式,致使许多孩子们成了一个不能明辨是非的人;同时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分数和排名,很少去关心孩子的心理及体质,不顾孩子的感受,并用许多做人的原则问题去换取孩子的分数,让孩子成了“跛脚鸭”。调查显示,在对500多位家长问卷调查中,结果反应75%的家长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管,20%的家长称,只要孩子不犯法就行了,只有5%的家长表示会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任其成长。有60%的家长表示与孩子无法沟通,很多家长采取辱骂、暴力方式教训孩子。这样一来,学生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应有的锻炼机会。

2.1.3 社会教育功能严重缺失

纵观当前的建设大潮,试问有多少是为青少年而建的;读一本书不如实践和感受一次,学习就是为了认识自然,我在与很多青少年沟通时他们都有这样的困惑,除了呆在家里还有哪里去呢?社区体育设施匮乏,学校体育场地不足,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这也严重制约了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由于没有运动场地,很多学生不愿意凑热闹,也就放弃了运动时间,他们决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和家里度过的。也因为这样,很多学生的体质和视力明显地下降。

2.1.4 网络的迅猛发展加剧了青少年的问题

青少年好奇、好动,进取是他们的根本性格特征,而网络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书本的枯燥泛味和网络游戏的新奇刺激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致使许多青少年迷恋其中而不能自拔,同时网吧管理的混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社会活动场所,大量的青少年由学校、家庭涌向网吧,使网吧成了青少年收容所。由于网吧的不规范管理,许多的中小学生长时间地上网聊天、打游戏等,这也给家庭教育制造了很大的障碍,也直接的影响了学生的体质。

2.2 体育锻炼在家庭教育中对学生的影响

2.2.1 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优势

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开始,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出生到上学以前,这段时间都在父母的抚养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之中,家长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着启蒙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在从小培养子女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2.2.2 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优势

要想使青少年儿童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即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必须经过连续而不间断的反复训练,不断重复,不断强化。如果教育和训练不能持之以恒,一暴十寒,或是要求不一,前后脱节,这样不仅会大大延缓教育的进程,也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2.2.3 家庭教育的亲情优势

家庭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学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不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可离异性,而且有着十分亲密的感情上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的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也越大。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天然感情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家长对子女讲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性,让子女参加体育锻炼,孩子最能接受并且深信不疑。

2.2.4 家庭教育的指导优势

子女一生下来,就进入家庭生活,同父母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所以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子女情况全面、深刻而系统的了解,使家庭教育能比较容易地做到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再者,家长有特殊的权威性,当说教行不通时,可进行强制性的教育和训练。

3.结论

3.1 家长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3.2 家长观念的沉重导致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

3.3 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不够重视,导致了他们怕苦、怕累缺乏体育锻炼。

3.4 家长在锻炼后并不注重少年儿童的合理营养搭配。

4.建议

4.1 注意在体育锻炼中动作的规范化。

4.2 进行全面锻炼,促使身体素质得到均衡发展。

4.3 剧烈运动后不宜大量饮水。

4.4 少年儿童锻炼后的营养补充也很重要,一般说来,糖、维生素、蛋白质等都需要补充。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第3篇: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惑范文

一、目标任务

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0日,培训子女在18周岁以下处于婴儿期、少儿期、青春期的母亲群体,要求每个学员完成24参训学时,其中12学时集中学习,12学时自主学习。

二、培训内容

(一)通用课程(适用所有年龄阶段孩子母亲的必修课)如下:

1、如何做一位成功的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长教子观念,传授科学教子方法,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质,帮助孩子成功。

2、家庭教育的误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探索家教成功之路。

3、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的方法。教给子女沟通的最有效方法,消除您与孩子的情感隔阂,让您的家庭充满欢乐与笑声,让您的家庭阳光绽放。

4、做孩子廉洁的表率告诉家长如何做廉正的表率,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诚实的美德。

5、发现孩子潜能,发展孩子智慧。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使母亲善于根据孩子特点发展孩子潜能。

6、现代妈妈的仪表美。学习美容,礼仪知识,提高母亲自我形象设计能力。

7、现代孩子的成才途径。介绍现代人才观,正确帮助孩子成长、成才。

8、妈妈理财经。学习理财知识,培养孩子理财素养。9、家庭教育经验介绍通过成功家长的经验介绍,改进家教方法。

(二)幼儿家庭教育(适用0-6岁孩子的母亲)

必修课包括:1、让孩子与书交朋友,了解早期阅读的特点,培养孩子的阅读的习惯;孩子上小学了,你准备好了吗;了解小学教育特点,懂得如何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准备;让健康伴随您的孩子了解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学习儿童保健知识。

选修课包括:1、走进艺术的宫殿从小发展婴幼儿的艺术兴趣,培养艺术修养;2、亲子游戏活动通过亲子游戏,增进母子感情,使母亲学会如何与幼儿做游戏;如何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学习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生家庭教育(适用小学生的母亲)

必修课包括:1、让健康伴随您的孩子了解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了解儿童保健知识;怎样培养孩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了解儿童成和发展特点,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选修课包括:1、呵护儿童心灵成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儿童心理健康;2、儿童一生有用的书推荐儿童一生有用的书,丰富人生。

(四)初中生家庭教育(适用初中生母亲)

必修课包括:1、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了解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育特点,关注初中生健康成长;2、如何正确对待考试了解初中学习特点,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选修课有:战胜挫折学习如何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高中生家庭教育(适用高中生母亲)

必修课包括:1、如何帮助孩子适应高中生活了解高中学习特点,帮助孩子顺利适应高中生活;2、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高考关科学看待高考,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高考关。

选修课包括:如何帮助孩子选择职业学习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职业道路。

三、培训方式

根据母亲群体分布、地区差异等实际情况,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坚持点面结合,上下结合的原则,采取集中面授、自主学、远程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评选程序及办法

1.申报阶段。2009年4月底前,参评点上报申报表(见附件)至县妇联备案。

2.评选及奖项设置。2009年12月,县妇联、县教育局联合成立考评组对申报点进行评审、认定,确定、命名6个优秀培训点(服务站),纳入县妇联、县教育局对下属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加分范围,由县妇联、县教育局授予匾牌,颁发奖金5000元。设立优秀奖、入围奖和优秀组织奖等奖项,并对所有入围作品颁发荣誉证书。

五、工作要求

一是针对母亲的需求举办有影响力的家庭教育讲座,引起社会各界对母亲素养问题的重视,形成关心母亲、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二是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母亲的教育培训模式。在扩大家长学校的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的过程中,注重为母亲提供亲子课堂、家庭教育服务超市等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三是为母亲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组织专家与母亲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母亲的教子困惑,为母亲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四是开展母亲素养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向母亲传播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方法,使母亲不受时空限制自主学习。

六、联系方法

联系人:

电话:

第4篇: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

1、依赖、嫉妒、自卑、孤僻等多种性格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较高比例,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即使在家的家长很多也由于自身教育、观念因素缺乏对孩子的学业辅导及心理疏导,绝大多数小学生均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对待课外作业,学习成绩不佳,加上同学、玩伴儿之间的家庭情况、物质条件不一,使得这些孩子容易出现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随着近些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物质条件逐渐改善,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网络设备逐渐进入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和学校监管,很多小学生沉溺于电视节目、游戏等,显著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离家出走、逃学等。

2、以自我为中心、骄纵、任性等逐渐增多。现阶段的农村小学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明显上升,加之留守儿童居多,父母的面对面教育较少,而家中老人对这些孩子又较为溺爱,这样的环境使得很多学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犯错后不能及时认识自己的错误及改正,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骄纵、任性等情况,在对待人和事物等方面易出现“指责别人、难以合作、不能友好相处”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健康发展。

3、厌学情绪高、学习适应性较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指出:在学习适应性问题上,村小教学点学生厌学的比例高达35%,而乡镇中心校学生学习被动的比例最高达67.5%,农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学校教育师资力量较差,教学方法、设备等较为落后,农村家庭对于孩子学习教育的关注不够,加之较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很多小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厌学情绪,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4、性知识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曝光的儿童犯案件越来越多,农村地区更是儿童犯的高发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发育进入高峰,性发育直接影响到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变化。一项关于农村小学生性知识、性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农村小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有报刊、电视、电影、父母、学校及朋友,其中报刊、电影、电视占绝大部分(42.72%),生理知识、性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均较低,总体性知识严重缺乏。随着生理发育的变化,高年级小学生对于性知识、性心理问题的好奇和困惑增加。

二、针对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点的对策

1、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建设。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控制和解决,亟需适合农村地区的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并及早促进其真正落实:设立相关职能部门及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的形成和责任体系的建立;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心理问题评估方案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通过上述措施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培训对象并非只是针对专业人员,而是针对所有教师而言。前文提到的相关基础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的,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而言。这就需要对我们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予以培训和提升。农村具有其特定的文化氛围,加之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等冲击下,农村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表明,通过对基层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不仅增加了教师对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矫正了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误区,还相应地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及时的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准确的判断问题类型,指导和帮助解决其心理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优化课内、课外教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材及课程设置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针对不同问题采取多元教学,增加基础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率,结合具体情况因人施教。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和学校其他活动中的渗透,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积极利用集体活动、课外活动等方式,充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重视家庭教育。家庭因素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生家长的指导,提高学生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让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学校、家长需建立密切联系,互相配合,及时沟通、合作,共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总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小学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环境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亦不是单独某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政府、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共同重视和协作,长期建立全面的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杨晏,黄雅利.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

[2] 詹 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 2005(5):71-72.

[3] 廖全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 [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53-55.

[4]易小君.基于政策角度分析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J] .读写算:教师版,2015(27):211.

[5] 徐忆梅.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的几个问题[J] .教育现代化,2015 (3): 9.

第5篇: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长 学校 社会 教育对策

日久生情乃人之常情。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儿童与母亲或者与其他主要抚养者之间会形成一种特殊的依恋关系。当儿童与主要依恋对象长时间分离,留守在其他人身边时会给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带来诸多不利影响[1]。在实际教育中,时常会发现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工作,将孩子寄托在其他亲人或亲戚的身边,使得这部分学生沦为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自己的依恋对象分离,相比正常儿童,留守儿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这也引起了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本文对制约留守儿童成长的各种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从中找出教育对策。

一、影响留守学生成长的环境

1.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自然地形成一种对父母的特殊情感联结。同时,父母主要担负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的职责。入学之前,父母要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使其能够顺利地适应入学后的生活环境,为孩子的入学做好充分的准备[2]。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由于面临较大的家庭经济压力,而且家庭经济来源渠道较少,迫于生计,孩子的父母往往将孩子寄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从而使孩子沦为留守儿童。导致孩子不能和父母有效的沟通,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

2.学校环境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早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后,孩子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教育的主要角色扮演者会随之由家长变为学校。也就是说,当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时,学校将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当然,也不否认家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现行的小学教育往往实行班级制,一个班级往往有少数几个教师负责。尤其在农村学校,教师资源更加贫乏。限于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条件的限制,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一个留守学生。此外,由于缺少严格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学生学习成绩和生活习惯不好,容易被教师和其他学生忽略,致使留守学生成为一个相对孤独的群体。

3.社会环境

中小学生虽然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有限,但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留守学生也不例外。因为个体的发展是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环境和个体主观能动互作用的结果[3]。相关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留守儿童积极健康地成长,相反,不良的社会环境会诱使儿童出现很多行为[4]-[5]。这点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比比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往往会忽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是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之一。

二、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1.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儿童受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主要抚养者和教育者,是孩子依恋的主要对象。父母长期远离子女,缺少对子女的有效教育和关爱,使其沦为留守儿童,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为了能够使留守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积极健康成长,父母应该频繁与孩子接触,一方面可以对子女实施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使孩子有安全感。当然,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父母可能难以长时间和孩子一起生活。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至少要经常回家看看孩子。即使不在孩子身边时,也要借助各种通信手段,加强与孩子的联系,表达对孩子的关爱之情,使孩子能够切实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这样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2.学校方面

作为传授知识和教育孩子的主要机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学校和教师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有限,但是学校要善于统筹各项工作,有针对性对待特殊儿童,比如对留守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在经济方面,评定困难儿童助学金时可以优先考虑留守学生。教师在课余时间加强与留守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留守学生的困难和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相应的帮助,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使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之中。此外,学校还要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向家长了解留守学生的状况,反映留守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及时地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为他们步入社会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

3.社会方面

虽然中小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不多,但是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对他们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就社会文化而言,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使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变得积极向上;相反,消极落后的社会文化会使人变得消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此外,中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但是思维水平发展有限,很难明确辨别是非。所以,有些不良的行为(比如上网)中小学生也有可能模仿或参与。尤其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教,可能性更大。介于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杜绝学生接触这些不良的社会环境。

总之,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的社会群体,在成长中面临比正常儿童更多的不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在日常的教育中,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共同行动起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心,促进他们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万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12-133.

[2]王强强.儿童的入学准备[J].众心理学,2014,4:34-35.

[3]朱小同,王强强.浅谈生态系统理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98-99.

第6篇: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小学德育;现状;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1,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64-02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受业解惑”。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观点,并指出学校教育应该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工作要建立责任制。近年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青少年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似乎越来越多,甚至总体看中小学德育状况还出现了滑坡的趋势。问题在学生,根子在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认清和正视德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新矛盾,积极探索新方法新策略,更好的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中小学德育的现状

1.重“智”轻“德”,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落后。我们强调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质教育。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政绩思想”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的是教学质量。许多学校没有把德育工作真正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沉重的升学压力面前,“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大有市场。与此同时,学校教师还是把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简单的归结于考德育知识和简单僵化的操行等的鉴定上,以认知代替了行动,以书面考试成绩代替了对学生全面综合的德行评价,德育评价简单化,缺乏科学性。

2.学校德育工作滞后,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在许多学校在德育工作的考评上没有与时俱进的加以发展变化,还在简单的套用以前的老方法、老制度,缺少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的量化指标来适应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学校对教职工德育工作情况的考核成绩在绩效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不高。有些学校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措施时还在采用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方法,简单套用老一套的内容方法,没有遵循教育规律,没有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注意时展变化,更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脱离学生实际,不能进行针对性的适时适度教育,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浮于形式,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德育仍停留在口头阶段,并没真正贯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德育工作制度。与之对应的是部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硬的多、软的少;罚的多、奖的少;批评多、表扬少;强迫多、引导少。对品行有偏差的学生态度简单粗暴,一味地训斥,甚至体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消极对抗情绪,从而激化了矛盾,形成了恶性循环。还有就是有的教师缺少必要的德育方法,对于一些突发德育情况缺乏应对技巧,会在不知不觉中错失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从而留下隐患。

3.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不一致,弱化了学校德育。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党政部门和学校都意识到了学校德育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从社区、家庭与学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在取得不错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的难题。一直以来忽视了社会和家庭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了现在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统一、不协调。事实上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家庭教育问题多多,家长缺少这方面的相关教育知识,“教不得法”现象普遍存在,这对学校德育来说是一大障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和重要支撑,其复杂多样性远远超出学生的想象。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方净土,传递的都是真善美,给学生描绘的总是社会中美好的一面,而极少涉及到社会现实里的阴暗面。但学生最终还是会回到社会里,那时就会发现现实人生与学校里学到的大相径庭,耳闻目睹的是复杂纷繁、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必将产生困惑和不解。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存在着严重的背反现象,从而为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铺平了道路。这会导致学生形成两套伦理原则,学生在校内行的是一套,在校外做的又是另一套。因此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三者之间的不统一、不协调,必然会削弱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4.网络是学校德育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壮大,手机移动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网络文化闯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已成了必然。网络在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的同时,也给广大心理不成熟、好新鲜、求刺激、不愿负责的中小学生带去了强烈的诱惑,对其约束自我行为构成了重大的挑战。不良网络文化对学生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而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二、思考与建议

1.真正落实德育为首,深化德育评价改革。改变学校领导管理观念,在校内真正确立德育为首的地位。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应紧紧围绕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一关键着力点,大力发展真正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广大的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奠基时期,是塑造健康人生观的最佳阶段,学校理应迎难而上,担负起学生思想品德成型阶段的塑造重任。相关部门应转变观念,健全考核机制,改变“唯分倾向”,再筑“道德长城”,切实执行素质教育,树立“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把德育为首真正落实到位,这是改变德育现状的前提条件。现实中德育不能确立为首地位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德育很难量化考查,缺乏一套行之有效,有较强操作性的中小学德育评价体系。因此改变现有的德育评价体系势在必行。首先应改革德育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单一化。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应改变只由教师评价的单一局面,在评价主体里增添学生、家长等成员,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由单向性发展为多向交互性。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这大大增强了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公正性。其中学生自评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还有利于增强其自我约束力与责任感。其次应提升德育评价在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德育评价应真正落到实处,跟学生的升学工作、教师的绩效考核等挂钩,那么在其地位大大提升的同时,对学生的约束力也必将大幅提升。

第7篇: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惑范文

因此,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小学住校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家长在外打工,无暇照顾孩子。(2)路途遥远,孩子上下学不方便。(3)希望锻炼自己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同时在学习上也能得到老师更多的辅导。我校为切实解决村小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规范优质的义务教育,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2006年春开始办寄宿制学校。下面笔者结合几年的管理工作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农村小学住校生常见的不良表现

(一)在一些家庭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总觉得平时对孩子关爱太少,心里对孩子有一丝愧疚,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就用金钱作为补偿。有的家长认为只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就行了,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那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所以一些家长把零花钱给孩子以后,就不管不问,只顾自己在外多挣钱,而孩子的爷爷婆婆又管不了。因此,孩子只要想办法从家长那里骗到钱一切就万事大吉。有了钱以后就是买各种的零食、玩具,在同学里炫耀,至于作业,也花钱顾人完成。这些孩子住校,就极易养成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习惯。

(二)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在外打工,无法管教他们,爷爷婆婆又比较溺爱他们,就很容易养成孤傲、自私自利的行为习惯。他们常常抱着父母的话都不听,老师更不能拿我怎么样这种想法,不屑与人合作、交往。因此,这些学生平时很难与同学保持良好关系,他们感到苦闷、孤单失群,却又孤傲、自高自大,还特别喜欢挑其他同学的毛病,导致同学间的关系更加不和谐。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均存在一些偏差,导致孩子厌学。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而安排其住校,他们给孩子买各种书籍和学习用品,带领孩子参观展览,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应该说这是值得肯定。但是,这些家长的投资是与孩子成绩的好坏直接挂钩的。因此就出现了拔苗助长的现象,他们常常不顾孩子的兴趣个性特点,强迫孩子学不愿学的内容,做不愿做的事情。当孩子表现出厌学情绪时,素质高的家长会耐心地讲道理,素质稍差的家长则是又打又骂,觉得孩子没出息,自己的心血白费了。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不清楚要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想把孩子培养成今后能够挣大钱的人,从而迷失了家庭教育的方向。另一方面,作为老师,也被当前的教育形势的要求压得喘不过气来,总希望学生“当前多努力,将来有出息。”以致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过于强调单一的知识学习。时间长了,孩子就产生了厌学、不求上进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二、加强农村小学住校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开展趣味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勒温建立的团体动力学认为,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改变个体,应该先使其所属团体发生变化,这远比直接改变个体来得容易。我校将所有住校生以班级为单位编排,这非常有利于团体辅导。在教室里,我校又以班级为单位,利用班队活动、班会等各种教育时机,针对住校生所在班级这个团体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1、做趣味游戏,学做人道理。

游戏生动有趣,符合少年儿童心理年龄特点,它既能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又能培养儿童的合群性;既能培养儿童竞争合作精神,又能让儿童认识规则,遵守规则,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以寝室为单位的团队教育里,我们开展了大量趣味游戏,如:“叠被子比赛”、“整理内务比赛”、以及日常文明寝室评比等。通过这些游戏和比赛,让住校生轻松愉快地悟出了做人道理,学会了与人交往,锻炼了独立自主及合作能力。改掉了懒惰、贪图享受的陋习。

2、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完美人生。

相对于通校生,住校生在学校里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如何利用好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是我校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因此值班老师和班主任的工作就尤其重要。(1)在寝室里,值班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军事化的管理。要求孩子模仿心目中的英雄———的样子,叠被子像豆腐块,脸盆和毛巾要摆放的整齐划一。住校生经过老师的指导,都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会了叠被子,改掉了懒惰、散漫的习惯。(2)晚饭后,在操场上,老师带领他们做小小运动员,或跳绳,或打篮球,孩子可以尽情地感受到拼搏的快乐,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形成集体荣誉感。(3)晚自修,在教室里的时候,老师会根据班级情况组织一些“成语接龙”、“才艺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成为小演员,不但让住校生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住校生的表演素质,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住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喜欢上住校。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我们学校成功的引导学生形成了符合社会规范和小学生行为准则的行为,消除了负面行为的影响,健全了学生的思想品质。

(二)建立心灵通道,深化思想品德教育。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农村小学住校生所处的特殊家庭环境,孩子们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思想品德的问题。有些问题通过大面积的团体辅导和学科渗透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就需要面向少数有困惑和障碍的学生,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个体辅导。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住校生活日记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解决学生的疑惑,预防不良思想的产生。学校要求每个班的住校生都要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自己住校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感受。在“住校日记本”里给老师写一句话。学生有什么心事、烦恼都可写上去,老师在批阅时,就可以对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和辅导。对于存在的共同的问题,就开展各种班队活动进行解决;对于个体存在的问题,则以书信,便条,个别谈话等方式回复。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向,防患于未然,又拉近了师生距离。可以说“住校生活日记”既锻炼了学生的笔头,又记录了孩子在住校期间的成长经历。为进一步稳定住校生安心住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悄悄话信箱

第8篇: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惑范文

【关键词】信息时代;引导学生;使用;电子产品

一、信息时代电子产品带来的困惑

当下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电子产品无时不刻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人们用它翻阅新闻、查看朋友圈、读微博、看微信、聊QQ等等,信息时代下电子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增进了人们的交流、方便了事物的查询、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界等等,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烦恼,尤其是给那些家中有正在读小学、中学的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烦恼,甚至是家庭矛盾。

案例1.邵女士的儿子上初二,住校,一周回家一次。原本邵女士不打算让孩子上学带手机,可是儿子说为了和家长方便联系还是强烈要求带手机,无奈邵女士给儿子配了手机。每周孩子回家的那两天,为了督促孩子专心致志的学习,邵女士都会要求儿子把手机拿出来交给她,可是儿子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不予上交,为此母子经常出现不愉快。

案例2.兰女士家的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每天放学回家兰女士和女儿之间就要发生一些矛盾,因为女儿回家就拿着手机,美其名曰需要和同学通过视频沟通作业或者查找作业需要的资料……兰女士只好紧盯着,不敢有丝毫懈怠,唯恐女儿出现“网瘾”或者“丧志”,从而影响了学习。

案例3.今年四十多岁的赵老师是某市重点中学的班主任,对学生尽职尽责,为了加强班级管理,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不许带手机,该校是寄宿学校。可是晚上查寝的时候总是会发现有的学生在偷偷摸摸的玩弄手机。

案例4.王先生家的儿子正在上幼儿园中班,每天在家只要王先生夫妻二人一拿手机或其它电子产品,儿子就会放下正在玩的手里的玩具凑上去观看,哪怕是什么都看不懂儿子也是对电子产品充满了好奇。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信息时代下的社会由于对电子产品的观念不一致,原本融洽的师生关系、家庭气氛变得不那么融洽了。究其原因在于孩子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很强,但是对事物的辨析能力较弱、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力较差,自然就会因为在认知上和家长、老师的不一致,导致和家长、老师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如何正确引导教育他们,就是摆在社会、教师、家长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来完成的。

二、需要加强社会引领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电子产品充斥着人类生活,信息时代正在改变着人们。社会需要大批有专业技能的有识之士开发适合各级各类、利于孩子智力发展、品德提高、具有引领作用的电子产品。适合学前儿童的使用的儿童歌曲和音乐、幼儿故事、拼图游戏等,幼儿打开电子产品,看到的不再是游戏画面、听到的不再是刺激人们听觉神经的游戏音乐,而是孩子们喜爱的幼儿歌曲《丢手绢》、《两只老虎》、《学做》、《礼貌歌》、《好妈妈》等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能引领孩子们进入音乐世界的动听音乐,甚至是出的画面孩子们一点击便出现由该乐器演奏的适合幼儿欣赏的乐曲,如西洋乐器钢琴、小提琴、小号、单簧管、长笛、双簧管、圆号、长号等,民族乐器二胡、古筝、琵琶、扬琴、马头琴、锣、笛子等。还有配上图画的幼儿故事和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拼图游戏,能够锻炼幼儿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的各种小动物拼图游戏等等。

还需要科技人员挖掘潜力,开发出适合小学阶段的益智游戏、符合儿童特点的各类数学题、拼音、单词的学习游戏等。譬如开发一些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学习的拼音游戏,适合孩子们的正确书写汉字笔画的游戏,适合小学生加减法练习的竞赛游戏,适合小学各阶段学习的英语单词、简单的对话游戏,适合中学生特点的各种益智游戏,如两幅画中找不同等等。通过这种既具有普及教育又具有竞赛性质,适合中、小学生生理和智力发展特点的游戏,定会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让电子产品为孩子们学习服务,可以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各门功课不同章节的重点更加形象、具体、直观。

另外还需要社会、学校、班级、社区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各样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发展的活动,让孩子从电子产品中走出来,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电子产品,不断提升他们对电子产品的认识。社区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孩子们清理小区花园,检查小区卫生,利用电子产品对小区内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充分发挥电子产品的优势,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到电子产品的价值。

三、需要注重家庭教育

教育不能等,尤其是家庭教育。孩子从出生到离开父母上大学大概只有十八年左右的时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先做到。当前很多教育理论都在反复论证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第9篇: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惑范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社会将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心理负荷,这就对未来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将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心理健康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小学生的心理具有流动性和无节制的特点,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充分发展,所以教师要运用科学知识,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针对他们面对的各种心理矛盾,给与释疑解惑,提供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并促使他们在智力、情感、性格、能力、品格等方面和谐发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成功的教育需要亲密的师生关系。学生从老师那里经常体验到关怀与爱护,信赖与帮助,就会感到温馨、幸福,产生一种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去克服困难,好好学习,好好成长,不辜负老师的一片心。 相反,如果学生被伤害,得到的是受辱的体验,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不满、敌视,甚至对抗、报复的情绪。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注意:

1、尊重学生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是教师教育的基石。”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允许学生在转变过程中出现反复。通过长期耐心的教育,学生认识到老师是在真心地帮助他,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功。事实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我的班中有一名患有多动症的学生,课上爱做小动作的坏毛病引来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满,学习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这位学生也感到很无奈。为了不影响他人上课,同时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我找到他,向他提出希望帮助他尽可能地减少做小动作,他高兴地同意了。每节课上课之前,他都会提醒自己少做小动作;我也和各科教师达成协议课上多多地提醒帮助他少做小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虽然也曾出现了几次不同程度地反复,但他的小动作较之前确实少了许多。他诚恳地说:“如果没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我真的不知道我的这个坏毛病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谢谢大家!”

2、关注后进生的发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因此,要热爱学生从根本上说就是具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这样,在行动上就会鼓励优等生,重视中等生,偏爱后进生。后进生由于缺点毛病多,因而受到的批评训斥多,得到的肯定表扬少,他们对爱的渴望比其他孩子就更为深切、迫切,他们像病人一样,更需要爱护和帮助。

3、主动争取家长的配合

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紧密联系,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有共同语言。在与家长的联系中,我坚持“不告状”,而是及时地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正面引导家长对子女采取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学生不再害怕教师和家长的接触,对个别学生还采用书面联系的方式。以此,来巩固师生间和谐的关系。

于建是有名的“淘气大王”,不遵守纪律,不懂得礼貌,不热爱学习,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他新来我的班集时,班里常因为他的一些行为而“脸面无光”。面对他的不良行为,我也曾愤怒,也曾想过用处罚和置之不理迫使他改正缺点,而这样做的结果无外乎将加大我与他的距离,怎么办?经过几天的调查了解,我了解到他的这些不良行为与其父母的言行有着一定的影响。我将其父母请到学校,向他们委婉地介绍了孩子的在校情况,并向他们列举了一些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等家庭教育的实例。交流中他们很投入,不时地与我一同探讨如何教育孩子。面对他们诚恳的态度,我向他们提出帮助孩子改掉坏毛病的希望,他们欣然地答应了。自此,我与他的家长会定期的电话联系,有时他们还会到校询问孩子的近况。在我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这位同学在不断进步着,老师、家长、同学都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

二、开辟师生心理沟通的渠道

小学生有很多心理烦恼,如果长期压抑,就会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为此,我设立了“悄悄话”信箱。这样,学生有了烦恼和困惑都可以在这里尽情倾吐,而教师也可以随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随时开展对他们的心理辅导。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我精心安排和设计了各种活动。如以开阔胸怀、拓展视野为主题的“找春天”,以耐挫、互助为主题的“考试来临之前”、“我们是朋友”、“有了烦恼怎么办”等。开展了“争创文明小学生”和“一帮一、一对红”竞赛等活动,有时还把一些问题通过讨论写在黑板报“大家谈”一栏中进行宣传总结。

针对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优异,考试却一踏糊涂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考试来临之前”的讨论,分析“总也考不好”、“怕考试”的原因,共同设计了“如何更好的参加考试”的学习方案。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淡化考试形式,使学生更好地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不再害怕考试,从而更好的迎接考试。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也有了明显的改观。

四、改变评价的方式

用同一标准评价全体学生,不仅会导致师生情绪的对立,还会压抑一大批本来能够有所进步的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破罐子破摔”。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发挥其潜力,增进其自信心,教师要坚持“鼓励性评价”。鼓励性评价体现在各个方面,作文教学中分层次评价、数学考试中扩大评价范围等,特别是在对学生学年的操行评语上,注意抓住每个学生在某段时间或某个方面的优异表现,多用些鼓励性的话,找准问题诚恳地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