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后勤奖励方案范文

学校后勤奖励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后勤奖励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后勤奖励方案

第1篇:学校后勤奖励方案范文

一、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单位、一所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衡量其管理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外塑形象的标准。近年来我校建立了《岗位责任制》、《财务管理制度》、《校产管理制度》、《水电管理制度》、《校园安全安全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使后勤管理工作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迈进了一大步。

1、制度的建立要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2、制度的建立要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以前,我校后勤管理工作中曾出现过岗位职责不清、奖罚不够分明,后勤人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样”的不良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修订了《岗位责任制》,把后勤工作任务分解到人,做到“人人有责任事,处处有责任制”,对岗位责任制执行情况,做到有检查、有总结、有奖罚。并与评先、评奖、晋升等挂钩,使后勤职工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一些拖了多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原来水电浪费现象一直较为严重,我们制定了节约用电的制度并落实专人管理,明确职责,从而使这一浪费现象得到了解决,既为学校节约了开支(每月电费开支节省10%左右),学生也得到了表扬和一定奖励。

3、执行制度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后勤工作往往涉及师生员工的物质利益,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得罪”人,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如学生宿舍安排问题,有不服从调配的不良现象,我们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做到思想教育与执行制度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4、制度建设要发扬改革精神,不断完善、创新。规章制度既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一劳永逸”。我们随着整个形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着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完善;根据上级有关政策精神和变化了的新情况,广泛收集教工的合理化建议,修改了《量化考核评分方案》、《节假日加班管理制度》、《教职工借、还款规定》等规章制度,使之更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保障教育任务的完成。

二、深化改革是做好后勤管理工作的强大动力

1、改革后勤管理体制,逐步使后勤管理社会化。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主要是包字当头,落实承包责任制,变福利经营型为承包经营型。近年来,我们以食堂管理体制改革为试点,经历了大窝饭到半承包的不同发展阶段,从不适应到适应,从怀疑到肯定,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逐步尝到了甜头,坚定了信心。现在实行全承包,将责任落实到承包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以利于调动承包者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竞争的能力。

2、更新观念,用经济办法进行后勤管理。学校后勤是管钱、管物的部门,是实施经济管理的部门。过去由于片面强调思想教育,少按经济规律办事,不用经济手段实施经济管理。教职工不注意财产保管,不节约教学物品,学生浪费水、电和损坏公物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资源的浪费,并给学生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近年来,我们注意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新观念,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办法、措施。如实行各种教学、办公用品请购审批制度;各科、组的物品,实验室设备落实到专人负责,丢失赔偿;各班教室、宿舍财物由班主任负保管责任,由班主任再落实到专人(使用者)负责。几年来,由于采取经济手段进行后勤管理,不但遏制了浪费公共财物的现象,节约了开支,而且培养了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

第2篇:学校后勤奖励方案范文

学校后勤工作是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为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

全国各地都在制订“十一五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北京也刚刚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落实这一标准,是《2000-2010年首都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标准的编制,体现了“以人为本,均衡发展,适度超前,环境文明”等原则。在实施中,注重“整体优化,资源统筹,因地制宜,使用便利”。按照这一标准,西城区还将做以下工作:为各中小学装备教学仪器类的各种设备,保证学校的实验教学工作,有效地提高理科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实验室的现代化教育水平,配齐专业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使科学课教学扩大教育信息量,增加课堂容量,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加强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实中学理科实验准备室设备。充实各类文科教学教具及软件,保证教学的需要;建设中小学探究式学习的科学实验基地,为课程改革提供实验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达到市教委要求的计算机配备标准;充实学校图书馆建设。

投入教育基础设施,改善校园环境建设,加强生活服务管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突出抓好财务管理,发挥教育经费效益,实行部门预算制。加大资金管理力度,强化各项资金管理。

提高后勤管理干部素质,推进后勤科研工作。召开总务工作的表彰会,制订“后勤工作日”制度,规范后勤队伍培训工作;举办校长、后勤主任等领导干部学习班,结合各项工作,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进行后勤科研,通过总结新鲜经验,撰写有价值的论文,指导我们的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的后勤工作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做好后勤工作,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校园内的具体体现。作为后勤工作者,同时应是教育工作者。

在理论上,学校将逐步建设开放性的后勤体系。体现关心人、尊重人、服务育人。例如,微机教室、语音室、理化生自然的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都可以在课余时间及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在决策上,注意向学生公布方案,征集学生意见;在管理中,学生可以参与:如班级管理制度的制订、班级水电管理、学生住宿管理、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学生食堂管理。学生可以承担一部分管理职能;在管理手段上,采用奖励、评比等方式,激励学生自觉遵守规定。

在实践上,后勤育人也是可行的。组织学生认养校园一棵树。要求认养树木的学生能说出树的学名、品种、树龄、生长特性、树高、树围、用途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就受到了教育:爱护校园、环境保护、关爱生命、无私奉献。

由此可见,我们说的后勤育人,是实实在在的。育人的目标就是:养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生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会做人;关心集体,热爱校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三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应该充分体现在我们的工作中。

后勤工作改革要体现在数字化、社会化、规范化三个层面上。

建立数字化后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财务管理,已经在全区实行了财务电算化;财产管理中运用“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系统”,进行资产管理。遵照市教委的统一部署,运用微机实施管理,通过软件的统计、分类、分析更好地进行国有资产的管理。

后勤社会化,学校后勤服务领域涉及内容广泛,有些内容专业性很强。全部由学校实施后勤管理,造成了后勤管理队伍的过于庞大。引进社会化的服务,保证后勤服务质量,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后勤社会化基本上是三种模式:一是后勤实体依托学校实行企业化管理;二是打通学校后勤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形成“社会参与学校后勤,学校面向社会、选择后勤”的模式;三是在政府的统筹安排和主导下,以区域为单位,由辖区内若干学校共同组建区域性集团公司,联办后勤。北京大部分试点学校推行第二种模式。我区中、小学、幼儿园各单位已开始实施学校后勤社会化服务工作,社会化服务项目有:学校保洁、保安、绿化、场馆维修和营养餐。

加强后勤规范化管理,认真执行各项制度。为推进学校后勤工作规范化,建立后勤工作制度,编印了《学校后勤制度选编》,发放到各校,指导学校贯彻执行。同时,进行了执行制度的情况调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后勤人员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坚持“后勤工作日”制度;确立后勤激励机制,抓好两年一次的先进表彰活动;推动后勤改革的科研活动。我们为了指导学校的后勤工作科研,在网上了“后勤工作科研课题”,请各校认真研究。

二、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近年来,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需要,为充实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创设教育环境,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提高教育装备的使用率,成为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要问题。

注重教学装备的使用效益,采用的方法是多样的。我建议在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尝试。

1.全面规划学校布局,提高整体资源的使用效益

作好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应用教育资源是十分重要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发展规划,逐步实施,对原有学校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布局,整合后的学校将普遍达到一定的规模,从而使各类教育技术装备的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例如,西城区有些学校原来的占地面积较小,学生人数由于近年来计划生育、拆迁房屋而减少。我们又必须按照教学标准补充、配备各类教学装备,造成教育效益不高,教育资源浪费。因此,我们看到,整合学校、实行规模办学是充分发挥教学装备作用的首要途径,是成效最为显著的途径。

在资源配置上,实行资源共享也是提高使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有的地区作了多方面的尝试:在一所小学投资建立了生物标本室,向其他各小学展示,并为区内外的学校提供了实验标本;在一所中学建立了图书资料中心,向周边的十几所学校提供资料,节约资金,提高资料利用率;投资一所中学的软件资料,为周边学校提供服务;支持社区教育集团,建立能集中使用的环境教育基地,为社区内的学校服务。尤其是,要加大力度、集中投资,建立和加强那些服务、指导全区各类教学的“教育中心”,如“教育研究中心”、“劳动技术中心”、“国防教育中心”等,使其装备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2.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充分重视教育装备的使用问题

各级教委每年都开专题会议,向学校校长、主管校长及总务主任宣讲普及实验教学、提高装备利用率的重要意义,指导学校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如,明确提出学校要从几个环节抓好使用率:一是要求学校在购置设备时,从实际出发,既要体现其科技先进性,也要坚持实事求是,防止盲目攀高、不切实际;二是要求学校在计划购置教学设备时,既要重视硬件设备又要充实软件资料,以免设备闲置;三是要求学校的领导对本校设备使用率、生均设备占有率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经常检查,定期分析使用情况。

3.规范管理,运用设备为教育服务

为了推进教学装备的应用,我建议对学校的设备管理提出一些具体的工作规范。例如,教委的装备部门与教研部门要共同抓好“开课率”,通过《中学物理学科实验情况汇总表》、《小学自然观察实验操作统计表》、《小学自然学科实验情况汇总表》等,掌握学校实验完成情况,督促学校开齐实验课。

坚持每年对全区中小学的实验情况逐一输机、存档,发现实验完成情况不好的学校及时了解情况,属于固定资产问题部分,教委要及时帮助解决。属于其他方面的问题,督促学校完成实验。如,根据自然课教材适当调整仪器的配备重点;开办实验操作讲座;发挥继续教育学习班的作用,培训一些实验操作技巧,保证实验开出率。又如,图书资料的使用要积极为教育教学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有的学校,经常向学生推荐和介绍内容健康、知识性、专业性强的好书,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借阅有关参考读物,通过读书节中的书评、书展、读者报告会,交流读书体会,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爱书、读书、知书、用书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宏观管理上,教委要制定《中小学图书管理规定》,使学校图书资料工作有章可循。要求学校建立健全各类账目:总扩账、登录账、注销账等;制定各类制度:图书借阅制度、赔偿制度、岗位工作细则(编目工作细则、资料室工作细则等)。科学的管理,才能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保证他们的教学需要。在管理上还注重图书管理的评估工作,我们实施《北京市中小学图书馆评估标准》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对学校读者的问卷调查中,试点学校反映出图书馆工作的质量较好,水平较高。

总之,通过各中小学校图书馆老师们努力工作,定期向读者提供系列书目、系列资料、系列信息,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阅读培训,使学生们学会了读书方法,提高了图书的使用效率,使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4.培训教师及设备管理人员,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设备的实际应用

我们认真抓好各类设备的管理使用人员的培训,使学校的设备能管好用好,充分发挥效益。以提高设备使用率为中心,对管理中的账物相符等内容进行重点培训;组织了“教学仪器的使用方法”经验交流活动,以小组的形式,请组内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示范,年轻教师学习,通过活动使一批年轻老师掌握仪器的使用,从而推动全区教学仪器的使用。

举办实验教师继续教育进修班,提高实验教师的实验管理和业务能力,掌握科研的方法,激发科研兴趣。通过培训,使实验教师们了解和掌握新设备的性能、使用、维护、维修及注意事项,从而使实验室设备能够及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为推动新型实验教室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请专业人员对产品特点、使用方法、维护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同时介绍了设备的扩展升级及发展趋势,并制定加强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使用经验交流会,请教师介绍如何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课件,通过实验室来实现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

根据学校的需要,组织专题培训班,如,召开仪器发放现场会,请厂家现场讲明仪器的使用保养知识,当场辅导使用等,这些工作有效地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

5.加强教育科研,指导学校充分利用装备提高教学水平

把管理设备的各方面的专职教师或管理人员组织起来,开展教育科研。教育学会设置“实验室管理专业委员会”、“图书信息资料管理专业委员会”,并开展了多项活动,包括:研究工作、制定规范、参观考察、评选论文、分类指导、组织培训。

把图书管理人员组织起来,进行研讨和交流,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图书使用率。

开展自制教具工作,既是教育装备科研的重要方面,又是装备部门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可以有效地鼓励实验教师积极设计、制作教学仪器,增加实验的直观性和可靠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6.重视提高设备完好率,是提高使用率的基础性工作

在仪器完好率方面,我们开办维修仪器的讲座,如显微镜、秒钟、低压电源的维护知识等,使广大实验教师掌握了仪器维修保养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动手能力,保证完好率的提高;平时严格管理,推出较好的经验,向全区各校宣传。

开办仪器维修讲座和实验技巧讲座。有效地培养实验教师的维修和保养教学仪器的能力,使广大实验教师掌握常用教学仪器的维修、保养和改造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仪器的完好率,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及时为学校补充教学仪器,提高现有仪器的质量,改善仪器的构成。及时为学校补充部分更先进的教学仪器。

加强日常工作中的严格管理。如,有的学校将显微镜和实验桌统一编号,学生对号入座,便于发现问题及时检查;各校每学期都对显微镜之类的重点仪器进行一次检修保养。

十分重视图书完好率的工作,通过对中小学校的调查,了解学校现有藏书质量情况,目前,学校中多有无保存价值、长期无人借阅或严重破损的图书。针对这种情况,为每校配备必备图书,逐年补充新书,使得学校图书馆藏书结构逐步得到改善。

在提高完好率的工作上,我们注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既建立了为学校服务的集中修理教学设备的机构,又鼓励指导学校自己动手,修旧利废。

总之,我们在抓好各类装备的“建设”、“配备”、“管理”的同时,认真推进使用这一环节上的工作,我们认为,这是装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考查我们装备工作水平的尺度,只有充分重视、认真实践,才能使教育装备发挥最大的效益,发挥其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

三、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大力开展增收节支,发挥教育经费效益,是增强教育后勤效能的有效手段

在当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前提下,加强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学校普遍抓住了几个关键的环节,强化预算意识,强调“一支笔”审批,重视财务支出的事前、事中与事后的监督;遵守财务的法规、制度,严格国有资产的管理。大力开展增收节支,使教育经费发挥较高效益。增收节支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装备中心对我区中小学增收节支工作常抓不懈。一方面是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机制改革的逐步实现以及政府采购工作的逐步强化;另一方面是各级领导充分重视增收节支工作,注重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使“艰苦奋斗、勤俭建校”蔚然成风,修旧利废、自制设备、修缮房屋、节约支出等工作不断推进。在当前形势下,特别要求中小学在大资金投入方面开展效益论证;要把增收节支精神纳入素质教育,积极宣传,广泛开展。为了推进这项工作,应形成工作流程,包括:西城区每年召开增收节支工作会,对中小学节支工作进行总结、表彰;每年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印制经验集;每年评选出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当前,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西城区开展了“征集校园内节约建议”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全区很多学校调动了全校师生,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了各种宣传,收集了大量的合理化建议,通过学校广播、电视、板报进行宣传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如,“节约措施”:提倡一水多用,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议老师节约用粉笔,尽量把一根使完,再使用新的,不要浪费;可回收废品一定送去回收,处理再生利用,不可回收的废物也要妥善处理,以免污染环境;严格控制纸质文件的印刷数量,坚持网上无纸办公,减少纸张的使用;绿化方面坚持自养、培植;冬季室内通风换气后及时关窗,保持室温,节约燃料;充分利用、努力开发现有教育教学的设备、设施,提高使用率和使用实效;为节约资源,尽量不使用各类一次性物品。电器不用时尽量切断电源,节约能源。洗手用肥皂时,先把水龙头关上。打水时,喝多少打多少。暑天空调的使用,室温不低于26度;冬季取暖时,室温不高于20度,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办公用品在保证教育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有计划购买,实现库存无积压。又如,“计算机节能”:长时间不使用的电脑,应将电脑的主机和显示屏关闭。短暂休息期间,尽量使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这种低能耗模式可以将能源使用量降低到一半以下。关机以后,要将插头拔出,否则电脑会有约4.8瓦的能耗;选择合适的电脑配置和外界设备。显示器的选择要适当,因为显示器越大,消耗的能源越多。一般而言,笔记本电脑比台式电脑能耗低得多;喷墨打印机使用的能源比激光打印机少90%;打印机与复印机联网,可以减少空闲时间,效率更高。“节约建议”:关于学生营养餐,无论是外送的还是本校食堂的,浪费现象普遍,有的教师提出能否改为“自助式”,学生吃多少自己打多少,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建议建立循环使用教材库,实现教材的循环使用,这样既为家长省了一笔可观的开支,还节约了纸张。关于学校文件打印,在非正式文件里,可适当缩小页边距和行间距,缩小字号,以看清为宜,反正两面使用,这样可节省一半的打印纸。尽量用薄些的打印纸。打印时,能不加粗、不用黑体的就尽量不用,也能节省油墨或铅粉;建议加强通讯管理,降低通讯支出。根据工作需要,正确选择电话、移动电话和邮件等通讯方式;提倡言简意赅,缩短通话时间,可发文字短信的尽量不通话,尽可能减少使用长途电话。

四、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是提高后勤工作水平的核心,也是保证后勤效能发挥的基础

当前,后勤职工亟待开展学习与交流,以加强现代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管理理念,获取大量科技信息,提高整体的素质水平。为此,北京市西城区创设了“总务工作活动日”。活动日的内容丰富,组织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宣传各项法规,推介教学新产品,参观先进地区的学校。特别是,鉴于中小学有相当数量的总务主任及财产管理员的职称是隶属于教师系列,西城区已经将“总务工作活动日”纳入继续教育课程,参加学习的同志每年可获得4学分。

西城区开展了学校总务工作先进单位表彰活动,对学校后勤管理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表彰活动充分肯定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成绩,广泛激发了后勤队伍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后勤工作的发展。

为了加强学校资产管理,提高财产管理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管理水平,对中小学财产管理员进行了培训,历时3个月,经考试结业后取得证书,此举为今后总务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做了前期准备工作。

注重后勤制度建设,有效地推行规范化管理。应广大学校后勤工作者的迫切要求,西城区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出版了《学校后勤管理制度选编》。此举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提高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水平;有利于加强后勤工作中的政策观念与法律意识;有利于提高后勤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业务能力;有利于各项后勤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现在各学校根据本单位实际工作管理要求、人员情况、工作管理范围等制定了总务工作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并收集成册。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西城区在装备工作中十分重视教育技术的科研,努力探索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新材料和新产品。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部门为规范教学设备工作,编印了《中小学教育技术参数手册》。这本手册具有前瞻性和规范性,是学校领导、后勤管理人员,采购人员,教育技术装备人员的参考书。

第3篇:学校后勤奖励方案范文

关键词:节约型高校后勤;车辆管理;节能减排

一、建设高校节约型后勤的内涵

教育部于 2006 年1月 28 日印发了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通知指出“建设节约型学校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等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据统计,高校后勤支出约占各高校财政总支出的12―19%,而能源方面如水、电、气总支出则占到后勤费用的绝大比例,能源消耗总量不断被刷新,加上物价上涨、人力资本的不断提高等因素,建设节约型后勤已经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建设高校节约型后勤,就是以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高校后勤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构建后勤节约文化,参与培养包括具有节约品行在内的高素质的合格的专门人才。

二、充分认识建设节能减排型高校的必要性

(一)建设节能减排型高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思想,高校作为在科学、文明方面负有引领社会责任的单位,必须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做出表率。高校在节约型校园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起节能减排的确观念,把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重要的建设思想落实到建设当中,让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不断地探索出节能减排的新途径新方法,促进学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此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后勤管理与服务之中。为此,车辆中心针对工作实际提出了 “保证安全生产、提高服务质量、实现节能降耗”为宗旨的工作目标。

(二)高校后勤建设节能减排型的内涵及制度保证。建设节能减排型高校后勤是指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后勤保障以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节约文化,培育节约意识。节约意识是人们关于节约的认识、观念、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等。高校后勤工作是很实在的工作,厉行节约渗透到高校后勤的每项工作中,其中包括做好校园建设规划,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各项管理、技术措施,搞好资源共享。

(三)高校后勤在建设节能减排型高校工作中示范作用。高校后勤是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的保障系统,学校日常运行的大部分支出在后勤系统,后勤系统的节约直接关系学校的经济效益。学校的资源消耗及管理基本在后勤,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措施的落实在后勤。后勤服务涉及每位师生员工,学校后勤员工的节约意识、日常服务中的节约行为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学校后勤管理系统确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制订科学、严格的节约原则是后勤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三、我校后勤管理处在车辆管理中节能减排的实践探索

研究如何降低车辆维修保养费用、车辆油耗问题,能够更好的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笔者参与大学后勤车辆管理工作近十年,现联系本校后勤在实际车辆管理中是如何实施节能减排实践的。

(一)建立百公里耗油每月通报制度,强化节能检查管理,促进节能降耗增效。制定各类车辆百公里标准耗油指标,每月根据派车单、公里数、油料消耗、维修材料等费用做好详细记录并进行差费核算。定期统计公布,比较检查分析原因,积极引导 员工节约每一滴油的意识,切实将“节能降耗”活动落到实处,充分调动了员工车辆运行速度节油最大化和运行速度安全化。大部分员工均能通过节油降耗获得一定的奖励,驾驶人员在工作中增强了热爱集体、爱护车辆、勤俭持家的思想,努力争当“节能降耗”标兵。

(二)制定车辆维修管理办法。为了加强车辆的大、中、小修的计划性和规范性,保证车辆修理的质量和费用的可控性,在车辆维修(指正常维修,突发事件修车除外)应事先认真填写维修申请单,经中心安全检查生产小组检查,提出维修方案,由主任批准,方可到指定的维修单位修车,如擅自修车、擅自选择修车单位,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由个人自负,通过管理办法规范和实施,使维修成本降低了10%。

(三)实行单车核算办法,建立单车核算制度。我校机关车辆所需材料采取集体询价、统一采购、集中保管,杜绝了材料的流失和降低了经费开支。加强成本管理,厉行勤俭节约,一车一本帐,以数据为依据进行核算,建立季度经营情况分析通报会。通过分析比较,使每一位员工都参与成本管理,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

(四)建立车辆加油卡管理规定。设立一车一卡制度,驾驶员用加油卡在规定的加油站加油,在市内不允许用现金加油。执行任务在500公里以内往返的也不允许在外用卡或用现金加油,如有特殊情况,电话汇报主任后进行解决。

(五)积极稳妥推进车辆集中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在车辆管理上改“分散”为“集中”,实行车辆集中入库管理,实行派车单出入库制度,杜绝和控制了私驾公车、公车私用、公车满校园跑的现象,确保公私严明,领导不用车,无出车任务时,驾驶员们均骑起电瓶车、自行车在二校区之间办理业务,节约了能耗,赢得了领导师生们的好评。

(六)规范公务用车使用及运费结算规定。学校各机关、学院凡是公务出差用车,均有车辆管理中心进行派车,开具派车单,任务执行完成。有用车人在派车单上签字确认,运费在学校内部进行资金结算。这一规定的实施,基本上杜绝了私车公用,使国家的资产(车辆)得到了充分利用,减少了资产(车辆)的闲置,降低了运行成本,学校的资金在学校内部进行结算周转,提高了学校内部资金的利用率,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成本。通过以上节能降耗、增收节支等办法和措施的实施,我校机关车辆在维修总成本上节约了10%的费用;通过百公里油耗和用车公里数的限定,节约了油耗的消耗量,为中心和个人带来了经济效益;通过量化考核、节能降耗等指标为考核分配依据, 打破了正式员工与聘用员工的分配框架,建立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办法, 调动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高等教育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越来越突出的情形下,一味的靠争取更多的资源已不太现实!只有依靠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确保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节约型后勤对于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节能减排型高校后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厉行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道德行为,社会来说则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后勤员工队伍更新思想,摈弃一些陈腐、模糊的错误观念,建立起新的资源观念、效益观念和责任观念,把高校后勤建设成为“学习型后勤、创新型后勤、改革型后勤、廉洁型后勤”。

参考文献:

第4篇:学校后勤奖励方案范文

摘 要:国内教育事业的规范化发展对中学后勤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倡导低碳社会的大环境下,节约型的中学后勤管理已经成为校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阶段不少中学的后勤管理远远滞后于教学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和随意性,从而造成了校园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双重浪费。由于后勤管理机制的缺失造成后勤部门在管理质量、服务态度上的诸多缺陷,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管理的需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的服务于校园管理,在节约型后勤运行机制中,要积极寻求创新途径,围绕校园核心管理工作开展的后勤职能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 :中学 后勤管理 节约型 创新机制

一、建设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的积极意义

1.政策意义

党的十提出富强中国梦-和谐社会整体建设规划,在校园管理中,在教育行业中,具体体现为建设节约型的和谐校园。节约型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校园与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其中,后勤管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节约型后勤管理,更是关系到改革实施的实际效果。

由此可见,校园管理的进一步强化需要后勤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建立完备的后勤保障,才能充分发挥高效率校务管理职能,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积极助力。节约型后勤管理建设不但关系到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与十精神高度符合。节约型后勤建设以及管理机制的创新不但是校务管理创新的需求,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实施校园绿色集约化管理的出发点。

2.现实意义

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有利于节约型校园的构建。在校园实际管理中能够有效降低综合成本,实现成本管理的可控性与可溯性。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够体现出人本管理思想,实现管理系统的最大优化,是精益化校园管理的实现基础。中学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有利于实现后勤工作从“行政型”管理向“竞争型”管理的良性转变,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的同时有效节约运营管理成本,实现校务管理效益最大化。

二、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节约意识欠缺

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同时由于节约意识的缺失,造成了中学后勤管理机制运行的障碍。节约意识的缺失仅仅指后勤工作人员节约意识欠缺,在整个校务管理中,节约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校内后勤基础建设与资金配置方面,有着较大的随意性,缺乏明确的计划部署,难以建立明确的成本意识,尤其是在细节开支中随意性较大,节约意识更为淡漠,难以形成创新节约型的整体工作作风。

2.校内后勤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在现有中学后勤工作队伍中,还有不少人对后勤工作有片面认识,认为这项工作就是为学校师生的“食住行”提供服务,这项工作没有“技术含量”。这一错误认识造成了后勤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及后勤管理技能,尤其是在工作队伍建设上,对人员的综合化素质要求较低,有些工作人员甚至没有接受过后勤工作的必要培训。人才素质直接影响到后勤工作的质量以及运行机制的优化。

再者,由于后勤管理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惯性影响,工作人员在“大锅饭”环境中形成了等靠思想,缺乏必要的节约意识和效率意识,后勤部门不具备独立运行能力,依附性强。上级管理关部门对后勤工作缺乏必要重视,尤其是在校务改革中对于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有所忽视,从而造成后勤管理中缺乏创新力与竞争力,缺乏人才效应形成了长效机制。

3.后勤管理缺乏改革魄力

当前,不少中学已经相继在后勤管理引入社会资源,并取得了一定的合作效果,但是,多数中学对后“勤管理社会化”这一改革模式较为排斥,怕这些社会资源的引进影响校园稳定,带来不和谐因素。还有一些中学认为社会资源的投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与学校“三服务、两育人”宗旨有所背离。还有一些中学看到同类学校后勤管理改革的成效后,跃跃欲试又有后顾之忧,从而形成继续观望止步不前局面。由于后勤管理缺乏改革魄力,造成了不少中学后勤改革“雷声大、雨点小”。

4.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中学后勤管理,多数是借鉴企业管理的既有模式,在后勤管理中没有实施真正意义的产权改革,尚未建立完善的后勤法人治理模式。虽然后勤管理部门隶属于学校政务管理系统,但是与学校之间却存在着甲方和乙方关系。这样运行机制尚未明确管理者与所有者以及经营者之间的产权关系,仅仅在形式上达成了契约式服务关系,不少中学在后勤制度改革中走向“校内企业”模式。

三、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创新途径

1.强化业务能力 提高节约意识

中学后勤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庞大的工作,不但关系到学校的整体管理方向,同时也要负责全体师生的日常生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保障,同时后勤工作还负责管理校内的固定资产,对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保障学校水、电、气、暖、网络、园艺等正常运转。后勤工作与师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连锁性影响,对学校教务与校务工作的开展造成障碍。

因此,后勤工作人员要不断强化自身业务能力,为师生提供更为完善的后勤服务。在开展服务工作的同时,大力倡导节约理念,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将节约型后勤建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后勤工作不仅是校务管理的一个环节,更是与广大师生直接接触的一个窗口,如果后勤人员以身作则、宣传到位,将会对整体节约型校务管理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在共建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后勤部门的工作职能,自觉营造关怀、健康的人文环境,倡导节约、节能,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后勤工作成本,丰富后勤工作的业务内涵。

2.强化后勤队伍建设

在后勤建设的强化中,首先需要学校领导提起关注,在思想上重视,从而形成后勤队伍建设的凝聚力。在舆论导向的构建中,要重视后勤工作岗位的重要性,积极改善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薪资待遇,使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从而全力投入工作,提高后勤管理质量。

在后勤人员的录用和选拨中,要根据更为需求进行人才公开招聘,以推荐与自荐形式相结合,选拨人才应当以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认真负责为基本条件,后勤工作者应当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为全体师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再者由于后勤工作具体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对于定岗条件、操作规范都要进行名额界定,不能以职称和学历作为主要选择条件。对于后勤工作成绩突出的人员要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后勤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后勤工作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为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此外,还要针对后勤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鼓励岗位人员积极参与培训活动,提高其整体业务素质。在进行专业技能强化的同时,还要实施岗位思想素质培养活动,使后勤人员意识到岗位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后勤管理在校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3.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

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才能保障中学节约型后勤体制建设的全面实施。在后勤管理创新中,首先表现在人事管理、服务意识以及分配原则等方面。制度上的创新表现为后勤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责权利管理中要施行有机融合,要积极借鉴科学的管理理论研究成果,注重管理技巧,使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根据校务管理的整体规划,对后勤岗位人员实施目标管理,将任务划分阶段,在总目标基础上细分出阶段目标,在符合实践能力基础上建立劳动定额分配机制,并将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作为薪资改革的根据,从而充分激发后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分配体制的建设上,要避免平均主义模式,以按劳分配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保障岗位活力持续增加。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建立,离不开组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后勤岗位要改变传统的行政体制,从行政性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管理,管理体制以及管理理念的创新,能够保证节约型后勤机制的顺利运行。

4.规范后勤管理程序

后勤管理程序的规范,首先需要在规章制度的建设上更加规范。后勤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校园的健康发展,为校务工作提供服务。如果没有规范合理的岗位制度,则会对整体校务管理产生不良影响。建立完善的后勤规章制度,能够保障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最终实现由人为管理向制度管理的转变,体现出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从而建立更为科学的管理体系,避免不良工作风气造成的管理弊端,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纪律性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工作目标更为准确,成为校园发展的得力保障。

在后勤管理工作的规范中,要重点关注监督检查环节与信息反馈环节。在正常工作环境下,后勤工作一般较为稳定不会出现大问题,但最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是在监督与信息反馈环节上。后勤工作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多,即使在开展工作前期已经制定出较为完备的执行方案,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不少新问题和突况。如果在新问题发生后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进行汇报和反馈,那么将会造成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难以解决,进而影响整个后勤岗位的工作进度以及工作效率。后勤部门管理者应当通过必要的监督机制对信息进行及时提取和反馈,对于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及时解决,才能保障校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后勤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后勤管理要制定严明的流程标准,从而为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四、以数字化建设推动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创新

笔者之所以对后勤管理体制的数字化创新进行单独列章分析,是为了强调高科技与后勤管理结合的重要性。后勤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在网络环境中后勤管理的方式、手段也将放生明显变化,管理也将更为科学化、效率化、规范化。推进数字化后勤管理,有利于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新体制,更好的为师生服务。后勤管理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要积极改善校内硬件设施建设。长期以来,中学后勤部门被视为保障性工作部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后勤管理中的数字化建设范围逐步扩大。因此,学校应当尽快改善办公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后勤工作的科技含量,优化后勤办公设施,为后勤岗位的数字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其次,还要鼓励后勤工作人员对现代化办公设施进行学习,高科技元素的导入,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后勤人员不但要负责部门内的设备维护,同时也要对中学整体教学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了解这些设施的安装、维护、调试原理,并掌握简单的故障维修能力。后勤人员技术保障能力的提升,能够大幅降低校务管理的成本,实现节约型校园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后勤岗位服务质量的提升。

第三是将后勤数字化建设应用与实际管理当中。在预算制定阶段,首先要设置电子台账,对各部门预算进行统一评估、批复,实现预算配置的有效监督。在后勤部门推行数字化建设,后勤岗位的文档信息可以通过电脑进行分类存储,有利于资料的查询和利用。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后勤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协调联系,中学后勤管理过程中,维修费用占据了服务中的一定比例,在后勤电子系统设立相应的维修申报程序,能够使总务部门对维修过程及维修成本有直观了解,能够有效提升各流程工作效率,从而节约成本降低消耗,为构建节约型校园奠定基础。

节约型后勤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是与科教兴国的整体战略相一致的,是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构成校园中心工作的一部分。在全国上下上到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节约型校园的建设要先要从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入手。新型后勤管理机制的运行,不但立足科教兴国主要战略方向,更是社会主义环境下市场积极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教育与经济方面具有双重意义。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后勤管理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要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勇于改革,从而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后勤管理运行机制,能够为学校管理提供优质服务。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机制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实践经验的持续积累,这就需要学校各部分齐抓共管,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正视发展中的问题,主动找出工作差距,走出后勤管理的创新路径,为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的运行积累更多的优秀经验。

参考文献:

[1]扈占有.对中学后勤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下)2013年11期.

[2]姚根茂.新课改形势下中学后勤工作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0年07期.

[3]刘术希.中学后勤管理工作“五要”[J].教师2011年19期.

[4]马映月.浅谈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J].新课程学习(中)2012年05期.

[5]王靖.做好农村初中后勤管理工作之对策[J].神州2014年02期.

作者简介:

第5篇:学校后勤奖励方案范文

关键词:激励机制;高校;后勤管理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11-02

引言

近年来,高校后勤管理实施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加快、步幅加大,高校通过细化内部管理,加强岗位制度建设等方式,解决了体制机制瓶颈所导致的服务低效等问题。然而,改革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与矛盾,如后勤产业萎缩、人力资源缺乏活力、管理手段不尽科学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高校后勤的经营中实现良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配置,如何为和谐校园营造健康环境,成为高校后勤管理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就迫切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体系的完善[1]。

一、研究区域和分析方法

(一)研究区域

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始于1998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服务机构通常是指所有为高校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经济组织,即包括高校母体内的后勤保障组织,也包括社会上为高校提供保障服务的经济组织。本文以辽宁师范大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为例。

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教育厅的部署,在1999年辽宁师范大学围绕“以培育祖国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中心”的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校内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后勤化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原则、渐进原则、发展原则、稳定原则、责权一体原则和效益优先原则。

在管理模式上,按照“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依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分离、稳步前进”的后勤改革方案,辽宁师范大学实施“三步走”改革战略。从传统型行政管理体制过渡到“小机关,多实体”再到“小机关,大实体”的管理模式。在人事管理上,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劳动用工新机制。率先实行人事制度,先后选拔十余名优秀的硕士、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后勤管理队伍,提供安置下岗职工到学校后勤再就业岗位。在分配方式上,推行集团经理年薪制和集团职工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和奖励津贴四位一体的结构工资制。将个人收入与企业效益和个人贡献挂钩。在人力资源培育上,设立专项职工培训基金,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

通过改革,实现了减员增效。深入落实“节约后勤工程”,改革使原后勤处级干部减少了50%;正式职工调岗分流20%,退养8%,除名10人;临时工减少25%,并为学校节省大量经费支出。

(二)激励机制分析

1.激励机制内涵。激励(Incentives),《辞海》中译为“激发、鼓励”。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激励”是指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激励主体即是激励执行者,不同类型的行为主体,激励主体是不同的。激励的客体是指被激励主体所激励的对象。而“激励机制”(Incentive Mechanism)是指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管理对象之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激励机制”的研究对象是“激励”的客体。

2.激励机制运行模式。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就是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互动的过程,也就是激励工作的过程。这种激励机制运行模式,是从员工进入工作状态之前开始的,贯穿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全过程,故又称之为全过程激励模式[2]。这一激励模式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可分为五个步骤,其工作内容分别如下:第一,双向交流。这一步的任务使管理人员了解员工的个人需要、事业规划、能力和素质等,同时向员工阐明组织的目标、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组织的奖酬内容、绩效考核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而员工个人则要把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个人的各方面要求和打算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同时员工要把组织对自己的各方面要求了解清楚。第二,各自选择行为。通过前一步的双向交流,管理人员将根据员工个人的特长、能力、素质和工作意向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岗位,提出适当的努力目标和考核办法,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并付诸行动;而员工则采取适当的工作态度、适当的行为方式和努力程度开始工作。第三,阶段性评价。阶段性评价是对员工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工作进展及时进行评判,以便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再做适应性调整。这种阶段性评价要选择适当的评价周期,可根据员工的具体工作任务确定为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或半年等。第四,年终评价与奖酬分配。这一步的工作是在年终进行的,员工要配合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价并据此获得组织的奖酬资源。同时,管理者要善于听取员工自己对工作的评价。第五,比较与再交流。在这一步,员工将对自己从工作过程和任务完成后所获得的奖酬与其他可比的人进行比较,以及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看一看自己从工作中所得到的奖酬是否满意,是否公平。通过比较,若员工觉得满意,将继续留在原组织工作;如不满意,可再与管理人员进行建设性磋商,以达成一致意见。若双方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双方的契约关系将中断。

全过程激励模式突出了信息交流的作用,划分了激励工作的逻辑步骤,可操作性强。

二、激励机制运行保障

在高校后勤中推行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将辽宁师范大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的实际情况与激励机制相结合,需要科学的运行制度保障。

1.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保障。科学的思想观念是推行激励机制的灵魂。第一,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伟大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维护最广大的师生和员工的切身利益,不断满足师生员工的各种合理需求;第二,坚持建设和谐校园的原则,依据学校的总体定位布局,提出后勤工作的总体思想和部署,从全局出发,提出、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第三,培养自信心原则,营造公平、合理、和谐的氛围,增强员工自信心建设,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真正为学校和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服务。

2.健全与完善后勤服务评价体系。完善健全的评价体系是推行激励机制的约束标准。绩效评价是一种正式的员工业绩评估制度,它是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原理来评价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因此,它是激励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3]。第一,依据业绩、素质、品德、态度等标准建立激励体系绩效数据平台,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薪酬激励、长期激励、保障激励、非物质激励等提供依据;第二,做好评价中的沟通和反馈工作,了解员工的需求,注重人性化管理,满足员工成长需求、尊重需求、权力需求、成果需求等等,同时与员工双向沟通,即时做好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信息反馈。

3.营造良好的激励机制运行环境。良好的运行环境是推行激励机制的推动力。后勤服务机构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复杂的工程,要实现激励机制的行之有效运行,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健康的内部环境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营造内部健康、和谐的工作氛围,构建团体内部融洽的软环境,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其次,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指与高校后勤机构相互沟通的学校、企事业单位、政府等经济组织)会提高高校后勤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高校后勤文化,赢得更多的理解与认同。

4.制定得当的激励措施。得当的激励措施是推行激励机制的重要保障。激励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员工予以刺激。平均主义、平均分配等于无激励,过度的处罚也会打消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领导者的态度也会使激励机制作用大打折扣。得当的激励措施要坚持从物质和精神激励这两个方面着手[4],不能简单的以金钱物质刺激,更应得到社会的认同、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领导的信任,员工自信心的提高也是重要措施之一。舒适宽敞洁净的工作环境,也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情绪。

参考文献:

[1] 唐立英.高校后勤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2):44-46.

[2] 李子华,陈浩.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管理,2010,(5):26-28.

[3] 朱群丹.高校后勤服务机构激励机制研究——基于浙江财经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案例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4] 林郁.探析激励机制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92-93.

Analysis of Incentives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Logistics Services Industry Group

LIU Qi,LI Yi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Logistics Services Industry Group,Dalian 116029,China)

第6篇:学校后勤奖励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 后勤公司 绩效考核 分析思考

高校后勤是高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后勤工作的有序实施是学校开展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保障,它不仅关系到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还关系到高校的持续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只有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高校后勤工作保障,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战略提出以来,全国高校相继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成立了相应独立法人的高校后勤产业公司(集团)。如何提高高校后勤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对学校后勤的要求,以及如何对高校后勤公司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后勤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挥高校后勤公司的保障和服务职能,越来越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

1 绩效考核对高校后勤公司的重要意义

绩效考核是对于工作状况的测量和评价,目的在于核定成绩、发现不足、寻找原因、改进工作。良好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明确员工价值,引导员工实现工作目标,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促使其提高工作绩效。同时,绩效考核还会对员工产生信息反馈,员工还会获得有关其绩效需要改进的方面的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绩效考核评价为公司领导与下属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双方增进理解,增强信任,实现期望,并促进共同发展。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是高校后勤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决策的参考依据和有效手段。同时,绩效考核也是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开展状况实施效率的反馈和体现。高校后勤公司是一个集服务、经营、管理为一体的独立实体,具有高校教育特殊的公益性既满足高校对后勤服务零利润的任务,又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需求的特性。因此,在研究教学规律、研制服务内容、开发服务项目的同时,还要借助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培养员工树立牢固服务意识,促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进而巩固校内市场,拓展校外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因而为增强组织活力、完成各项经济指标,更好的为其所在高校进行后勤保障服务,作者结合某高校后勤公司发展现状,对其员工绩效考核现状进行探析和研究。

2 绩效考核发展趋势及成功经验

绩效考核经过八十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企业管理范畴的热门研究领域。近年来绩效考核呈现出如下研究特点:

①更加注重评定者的信息加工过程;

②评估精度已成为当今绩效评估研究的重要课题;

③逐步开始重视组织背景下的绩效评估研究;

④有关绩效评估测量的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由于高校后勤运营模式不同,绩效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

其一,委托社会专业公司管理高校后勤服务,实现了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高校和公司之间按合同或协议完成服务职能,进而绩效管理由服务公司自行实施。

其二,高校自身管理后勤事务,多以目标管理为主。在组织机构设立上,由一名主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或总务长为负责人,下设若干个不同业务中心;在绩效目标上,设有管理章程和绩效目标,各中心依据总目标制定自己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考评目标,设有健全的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考核目标更多的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在考评侧重点方面,主要有经济效益情况、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和声誉情况。绩效考评周期不定,一季度或半年考评一次。考评结果主要用来兑现奖金、提升员工职务等。

3 我国高校后勤公司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多数高校后勤公司员工绩效考核依据所在学校行政人员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周期为一年,时间在每年年末;考核内容多为量化测评,主要分为德、能、勤、技四方面;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种。考核项目涉及工作完成情况较多,考核结果与薪酬绩效结合较多;基层员工的意见和想法在考核中表现薄弱,考核结果表现出的薄弱环节后续培训较少,考核目的与评价将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结合相对较少,因而考核的总体效果一般。

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1 绩效管理理念相对落后,考核流于形式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着重点是人力成本控制和管理,并凸显人力资源的归属性、可控性、组合性及变化性等特点,未从员工劳动能力的本质属性出发。考核体系仍停留在“考核”层面上,并未构建一套科学完整且实际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大多数的员工认为绩效考核只是年终例行任务而已,没有将绩效目标视为一种管理要求,对绩效考核的不理解、不接受导致考核过程参与性不强、配合度不高,使得整个人力资源考核体系很难在实际工作中推广下去。对于绩效考核的目标,员工没有深层次的认识,绩效考核结果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积极性,影响了部门绩效和公司整体绩效的提高。因而高校后勤公司员工绩效考核并未实现员工绩效考核激励员工和实现组织目标的作用,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达不到改善的作用。

3.2 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不系统

绩效指标体系设计未上升到战略角度,绩效指标没有科学有效的分解,考评指标标准化和具体化不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没有形成统一关联的目标与指标链,从而使得绩效指标的设置过于简单,对员工的感知和导向作用表现不明显,考核结果与实际实施有偏差,达不到考核的真正目的和作用。

大多高校后勤部门在制订实际考核指标时,仍采用德、能、勤、绩等相对模糊的指标对员工进行考核。员工绩效考核的关键因素和控制点体现较少。由于考核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占比较大,岗位针对性不强,因而考核结果难于量化,员工间岗位的绩效差异在考核结果中反映不明显。在这种现行的考核方式下,绩效考核结果并没有反映员工的真实绩效水平,所以对于员工绩效考核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3.3 绩效考核过程缺乏沟通

现行的考核体系未形成考核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管理层单方意愿占据主导,忽视了员工的意愿和参与机会,员工处于被动的被评价考核的地位。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之间形成不平等的相互关系,因而考核过程无法形成互动的局面。

3.4 缺乏对考核结果的反馈及合理的运用。

大多高校后勤部门把考核当作一种对员工的测量和鉴定,把考核当作一种对员工的管理手段;不重视考核结果的分析,对员工进行的绩效考核评价更是缺乏反馈支持;不重视对员工个人的职业目标及职业发展的关注,更不用说对员工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由此带来的影响使员工对考核体系缺乏理解,不能充分利用考核的过程和结果来促进部门整体工作发展。

4 高校后勤部门绩效考核原则

绩效评价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更多地表现为一系列的实施方法,成功实施绩效评价并达到既定目标才是员工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因而高校后勤部门在进行员工绩效考核时应结合实际工作内容并遵循以下原则:

4.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实行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发挥员工专长和部门潜力来提高组织的服务质量和绩效,组织应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让绩效评价更有意义。

4.2 坚持目标一致原则

要求个人目标与部门整体目标达到相对一致的程度,就要挖掘部门目标与部门意愿,将组织的总体目标分解到各部门中,实现压力逐级传递。

4.3 坚持客观公正、明确公开原则

绩效考核应当根据明确规定的考核标准,针对客观考评资料进行评价,尽量避免主观性和感彩的融入。绩效考核标准、程序和考评责任都应当有明确规定,并向全体员工公开,让员工对考核工作产生信任感,并对考核工作和结果持理解和接受态度。

4.4 坚持员工参与原则

要有效地使员工参与部门管理,提供方便开放的建议渠道,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通过有效沟通,消除管理中的阻力以及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误解和抵制,保证让员工以真实有效的方式参与到绩效评价中。

4.5 坚持科学考核原则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能够极大地推动组织的绩效管理,考核要科学合理,考核行为要经常化、制度化,考核结果要及时反馈,达到激励部门员工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目的,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是绩效评价的重点。

4.6 坚持持续培训原则

持续培训能使组织保持竞争的优势,增强自身实力,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促进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有效整合,以利于提高组织绩效。

5 对高校后勤公司绩效考核的几点建议

5.1 制定可行的考核标准

根据公司制定的发展目标和计划,设定简单实用、可量化和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体系,使员工清晰地认识到所从事岗位的职责、工作标准和服务定位。制定考核标准应结合以下几点:公司战略目标和发展计划,公司年度经营计划,业务单元计划,个人职责描述,员工上一个绩效期的考核结果。而考核标准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标准,即要求员工达到的绩效水平,其特点是每个员工经过努力都可达到,与员工的基本薪酬挂钩,其作用在于判断员工是否完成了工作职责,不用于区别员工之间的绩效高低,如果员工没有达到基本标准,则表明该员工的表现是不合格的;第二部分是卓越标准,即公司期望员工达到的水平,作用是为了区分员工的绩效差别和识别角色,与员工的奖励性薪酬相关,如额外的奖金和职位的升迁等。

5.2 选取全面的考核主体及合理考核周期

绩效考核是组织内部各级管理者及其下属员工共同的责任,必须要遵循公开的原则,因此就要考核主体必须是大家公认的权威部门。遵循全方位获得评价结果的原则,采取多角度观察和具备正确的判断技能,避免掺入个人因素和其他因素而导致的偏差性,相对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充分考虑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评工作的必要性,通过考评主体的优化组合,提高考评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公平性。根据考评主体和工作性质的特点可以选择主管、同事、小组、下属与服务对象,也可以是自己。在考核周期的设置上,对可量化的工作量、易评判工作质量的每周都要采取考核;对量化性不强的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采取每月或每季度考核;也可以通过不定期的对服务对象开展满意率调查来完成动态考核。

5.3 有效沟通

有效的考评沟通是实现员工考评信息交流和制定绩效目标的激励过程,包括考核前沟通和考核后的反馈沟通两部分。考核前沟通实质上是对被考核者的工作状况进行回顾,使考评信息更加准确与真实,并与员工将工作目标的制定与完成状况形成共识;反馈沟通则是把考评结果与被考核者反馈的过程,使员工能够客观的认识自己的工作状态并对工作持续改进。通过考评沟通来帮助员工提高工作绩效和工作能力,并能够发现员工特长和发挥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实现适才适用。考核并非检查,而是双方共同查摆问题,靶向改进和共同提升的过程。因此考核主体应充当被考核者的顾问参谋或良师益友,通过有效地双向沟通,使考核双方达成共识,持续改进。

5.4 合理运用考核结果

反馈考核结果要详实具体,实事求是,将表扬、批评、鼓励相结合,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绩效计划的提升与再计划是绩效考核系统的最终目的,因此可以根据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对考核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原因的查找,确定改进的方向和重点,以此提出详尽可行的改进方案,在下一周期的绩效考核中实施,已达到整体绩效的提升。而绩效考核的结果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考核的结果将会运用到员工晋升、薪酬调整、岗位调配、员工激励培训等过程中,以此达到完善员工综合素质,实现企业长效发展和员工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以此适应现代高校后勤发展趋势的要求。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的一种措施,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手段,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有效地绩效考核体系对人力资源整合和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后勤公司应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以此帮助企业员工查找不足、提高工作成绩和改进绩效。高校后勤管理者们要深刻认识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变观念,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支持该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运行,以此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帮助后勤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以此更快地适应高校快发展对后勤服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树立.高校后勤集团绩效管理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07(6).

[2]叶芳.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初探[J].高校后勤研究,2010(2).

[3]汪燕林.浅析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建筑,2010(2).

[4]李亚静.以人为本的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J].企业研究,2011(12).

[5]陈伟.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的几个关键点[J].现代物业,2009(12).

[6]李丽丽,吴兰.关于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S2).

第7篇:学校后勤奖励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长;局长;领导能力;管理动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7-0033-03

众所周知,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服务的对象是人,最终指向应该是发展好每一位学生。培养好学生需要有好教师,培养好教师需要有好校长。因此,如何选好校长、用好校长,建设一支肯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优秀校长队伍,应该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局长履行职责的重要范畴。

一、深入基层调研,熟悉校长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

作为一位新任的教育局长,笔者十分明白校长对于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也十分关注校长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

江苏省溧阳市现有84所中小学、幼儿园,共有校级领导274人,总体而言,这是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校长队伍,不仅专业水平高,而且管理能力强。通过半年时间,笔者组织了城乡中小学50多位校长进行了分批次座谈。跟校长们一聊,发现他们存在着一些苦恼与困惑。另外,笔者还跑了许多学校,对校长在校工作进行调研,也发现了当前校长队伍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虽然,校长队伍的基本素质都比较好、能力也很强,天天起早摸黑在学校工作,把学校办的有声有色,表面上看起来很敬业,但在校长群体的内心,却普遍弥漫着敬业不乐业的状况,工作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校长中不愿当头、不想搞行政管理工作的思想确实有所滋生、蔓延。就像一位出租司机,虽然驾驶技术很娴熟,每天都能准时、安全开车接送客人,但是内心却不太愿意做这行工作。据调查和分析,造成一些校长敬业不乐业、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空间小。坐着校长的位置,担当着校长的责任,却在人事、职评、分配等方面没有自主支配权,无法放开手脚做事,空间显得很小。

2.工作压力大。学校不仅要承担日常的教育工作,要对教育质量负责,还要承担食品安全、上下学接送安全、校园安全等多方面的非专业工作,压力显得很大。

3.权力边界模糊。校长在管理中,对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行使校长权力方面,没有得到上级部门的一些明确规定,弄不好就做了超越权力的事,权力边界不清。

4.问责风险高。上级部门、社会、师生、家长都对办学有着高要求、严标准,日常工作中,面对相关规定、制度和当前“一岗双责”“一案双查”的要求,不做怕影响工作,做了又怕受到处分,风险显得很高。

5.自身待遇偏低。校长作为“一家之长”付出的很多,往往是管理与教学“双肩挑”,自己的付出获得的待遇,与周边人和一些优秀教师相比,显得偏低。

这些原因,让校长在其位,却不能享其乐,工作的幸福感和积极性大打折扣。

二、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校长的领导能力和管理动力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需求已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飞跃。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其落脚点就在学校,而关键人物就是校长,正所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如何调动校长的积极性,让校长不但敬业也很乐业,这是一个难题。笔者作为教育局长,也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结合溧阳教育发展实情,教育局规划以《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标准》为指南,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以遵循有关政策法规为前提,用足用好现有政策来鼓励校长,提升校长领导能力和管理动力,调动中小学校长的工作积极性。当前,有些做法已经开始实施有些还正在谋划。

1.正向引导,建立激励机制。笔者认为提高校长待遇,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是调动校长工作积极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校长待遇的提高,应该与学校大小、管理好坏有着直接关系,干得好、管理好、工作量大的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就应该想办法,给这些优秀校长个人予以更多的激励。一是提供专业引领。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标准》,建立我市校长专业标准,引领校长在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专业发展。同时,教育局可以为优秀校长提供更多外出学习或交流的机会,并定期邀请专家给校长提供学术定向服务,让校长开眼界、增学识。二是给予职务变动。对管理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校长,教育局可以给予更多优先提拔、正向流动的机会,让校长对自身发展有期望、有信心。三是扩大自主空间。优秀校长所在学校,校长可以自定目标、自主管理,教育局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同时给予自主办学邀请式评估,推动个性化评价,让校长有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与平台。四是提高自身待遇。充分利用绩效工资,大幅提升优秀校长待遇,加大对坚守在边远地区工作的优秀校长奖励,给予科研津贴,建立名校长或名项目工作室,扶持学校特色亮点工程,打造省内外“名特优”校长。五是延长内退年限。被评为常州市中小学“特级、高级、骨干”的优秀校长,可以考虑延长退居二线的时间,减少因年龄问题造成的心理落差,让校长享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2.责权对等,建立支持机制。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重视校长职位长期存在责权分离的现象,任命校长,不仅仅是给他一个职位,更应该给予相应的权力,这是提高校长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要大力推行校长职级制,教育管理部门就要舍得放权,为校长列出一些特有的权力清单,扩大校长的办学自。同时,采取第三方评估考核的办法,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校长的保护。一是在学校用人权上给予支持。选人用人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结合县管校用的要求,由集团人向系统人过渡,逐步推行“岗位竞聘”“双向选择”的聘任制度,实现校长能用自己想用的人,推掉自己不想用的人。二是在学校评聘工作上给予支持。依据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聘工作意见,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上给校长一定的自和决定权,由校长推荐,教育局批准,设立学校“特聘高级教师”计划,让校长有权评聘优秀教师。三是在学校绩效考核上给予支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工资,让校长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或意见,下放一些学校考核教职工的特权,真正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四是在学校资金使用上给予支持。在不违背上级规定和政策的前提下,在学校零星工程、设备采购、重大活动、师资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给予校长更大的资金使用支配权,如原来学校零星工程超过1万元就要到教育局报批,今后可以将报批基准提高到5万~10万元。

第8篇:学校后勤奖励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培训学校;后勤保障;模式

随着坚强智能电网工作的深入推进,电网企业发展也进入了以“三集五大”为特征的新时期,全新的战略构想让企业职工从多方面清醒审视企业培训学校餐厅当前管理模式与电网企业创新发展不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惯性做法。不可否认,培训学校餐厅自主经营时期的最大好处是餐厅福利化、服务无偿化,食品安全有保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纯福利办餐厅的经营模式显现出诸如食品花色品种难翻新,饭菜质量难保证,服务质量难提高等弊端,而由电网企业培训学校对社会餐饮公司公开发包招标,采取托管经营的企业化运作模式,由于能为学员提供物美价廉、热情周到的餐饮服务,能达到饭菜品种多样化和营养搭配科学化,能更专业地为就餐者提供满意的饮食服务,日渐为就餐学员接受。

一、餐饮社会化托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这种托管模式对电网企业培训学校是一项尝试性工作,尚处在探讨阶段,所以,认真分析其特点并寻求解决办法显得尤为重要。餐厅托管后,培训学校职工和管理者认为既然新的餐饮公司托管了,单位留在餐厅的监管人员就没事干了,管理岗位和监管人员数量就可以相应减少,对餐厅工作支持力度也没有原来大,这样,餐厅监管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协调难度加大,工作热情就随之降低。具体表现在:一是餐厅日常管理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日三餐一年开饭1000餐次以上,即使99%学员满意,那也有10餐次以上的不满意,而出人意料的重大不安全事件,往往就发生在这里。二是因餐厅工作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每天早出晚归无法按照八小时制上下班,电网企业培训学校监管人员的付出明显比单位内其他职工多。由于这些人学历普遍低,工作业绩不像机关人员受关注,在个人成长进步和工资薪酬方面回报少等,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三是电网企业培训学校内年轻职工认为干餐饮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烟熏火燎,非常辛苦,在单位内还没地位没前途,所以,餐饮工作对他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弱,而原有餐饮从业职工因年龄偏大退休或工作调整改行等因素脱离餐厅,造成单位多年来自己培养的餐饮职工队伍日渐萎缩,从而出现“外行”管理“内行”的现象。

对托管电网企业培训学校餐厅的公司来讲,托管期内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是赚钱越多越好,亏本的事坚决不干。通俗点讲:托管公司进入培训学校餐厅是来挣钱的。由于培训学校餐厅具有微利性和公益性的特殊性,决定了托管公司托管后必须以低价经营为目标,这样,培训学校监管人员在工作中一旦触及其真正利益,托管公司必定通过提升托管费用或采取其他隐形途径对其真正利益进行弥补,托管期满后就到其他地方继续发财。电网企业培训学校的稳定,学员和职工的利益属于培训学校内部的事,与托管公司没实质性的联系,这是“利”字带来的首要问题。其次是因种种原因,电网企业培训学校餐厅原材料采购大部分由托管公司负责,培训学校餐厅监管人员不可能随时对托管公司采购原材料的全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监控。这样,受利益最大化驱使,托管公司只顾自己发财,假冒、次劣食品和蔬菜就非常容易进入餐厅,或者餐厅原材料粗细加工和主副食撤收阶段人为因素浪费严重,成为影响培训学校学员身心健康和单位稳定的最大隐患。再次,托管公司在托管期内对餐厅大多没有固定资产投入,务工人员维护机械设备能力差、水平低,只知使用不知爱惜,培训学校餐厅监管人员稍有疏忽,托管期满餐厅设施、用具和机械大都损坏或丢失,大部分无法再继续使用。

电网企业培训学校餐厅一旦托管,托管公司招聘务工人员手续简单且基本不受电网企业约束。对聘用务工人员过去干什么基本上不了解,甚至对健康证、厨师证等相关从业资格有效证件都不做要求,聘用后因疏于管理,就隐藏了许多不稳定因素。由于受人力资源成本上涨和招工难等不利因素制约,托管公司招聘人员还存在一种怪现象:没有技术的人条件要求低,工资低,比较听话;有技术的人条件要求高,工资高,成本大,从而造成具备餐厅实际工作理论和懂操作技能的人招不来,或者即使招来了也无法长期留下来真正发挥作用。再者,为了提高培训学校软实力和人才当量密度,电网企业在编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工作有专门的机构、人员和资金保障,便于其不断适应单位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形势需要。而对于培训学校餐厅务工人员,由于是托管关系,托管公司只讲生产不讲政治,他们认为只要把该干的事情干好,对务工人员的系统学习培训没有必要,参加培训学校的职工会议等重大活动更无从谈起,何况餐厅务工人员的学习培训还会因资金额外支出而造成托管公司利润空间缩小。这样,餐厅务工人员从思想上与培训学校整体脱节,托管期内业务能力和思想素养没有实质性提高,更谈不上与电网企业发展相适应。  二、应对餐厅社会化托管模式存在问题的对策

日常工作中,电网企业培训学校餐厅监管人员对托管公司餐饮工作及服务水准的检验标准无非是看餐厅日常管理是否规范化,卫生保洁是否制度化,饭菜质量和服务质量是否有所提高,食品安全有无保障,潜在的风险是否得到降低等,而这些项目的落实与以下几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分不开。

健全电网企业培训学校餐厅监管人员和监管机制是前提。餐厅应配备与其相适应的餐厅质量监管员、餐厅综合监管员、采购监管员和库房管理员等监管人员,明确和规范他们的岗位职责,借助培训使其监管能力、工作水平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从而达到对职工餐厅菜谱制订、采购计划审核、原材料采购及验收、采购物品出入库、粗细加工、出菜质量等日常全过程督查管理。健全了餐厅监管人员队伍,接下来就是如何有效发挥其作用,认真开展监管工作并严把关键环节了。培训学校餐厅监管人员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牢牢将饮食安全工作做扎实。一是在采购、农药残留检测、粗细加工制作、出成品和48小时食品留样等环节中要责任到人并严把索证关、验收关、仓库存储关和发放关,要参照国家饮食管理机构颁布的食品标准制订主(副)食管理标准,由经电网企业考察合格的第三方供方商将米、面、油、盐等大宗食品送货上门,餐厅监管人员对其进行检查验收并分类、分开存放,防止无毒、无害食品进入库房。二是严把食品加工关,除了每天专人定时现场检查验收托管公司购买的蔬菜等新鲜原料的“量、价、质”和成品主(副)食的色、形、味等外,还需制定《食物中毒预防预案》,严禁非本餐厅工作人员随意进入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从源头上杜绝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三是严把卫生预防关,餐厅从业人员应定期体检并养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工作前先洗手,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不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不戴戒指等首饰,不在加工间吸烟等;四是严把菜肴品种关和毛利润关,餐厅监管人员每天定时检查核算饭菜成本单价,每周公布两次市场主副食品价格情况并有针对性对本周食谱进行微调,每月召开一次就餐人员座谈会,征询职工就餐意见并接受职工监督。

选好餐厅托管公司是搞好培训学校餐厅餐饮工作的基础。俗话讲:人选好了就等于开了个好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为此,培训学校在制定餐厅托管招标方案时,除要求投标餐饮公司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国家《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外,还要具备按照“健康食堂”等电网企业的标准制订的餐厅管理制度,从餐厅监管人员到从业人员,从原料购进到成品上台,都有一整套有法可依、行之有效、易于检查监督的成熟规章制度,使餐厅管理事事有规范,处处有规范。其次,认真搞好培训学校餐厅托管招标前期对托管公司综合实力的实地考察工作,重点审核其资金能力、资质信誉、经营管理水平和业绩、技术水平,根据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健康状况择优选定(必须具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品卫生知识培训证),公开、公正引进有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实力的专业化餐饮公司参与招标工作,最好选择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经济实力和良好社会口碑,具备采购物资统一配送能力,熟悉餐厅经营,诚实守信,热爱职工,诚信经营,盈利合理的大型餐饮公司中标。第三,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确定餐厅资金投入及利润分成方案,将餐厅盈利控制在20%范围内,从20%的利润中提取40%作为培训学校奖励餐厅监管人员和托管公司的基金、学员伙食费补贴和餐厅维修添置设备补助金,剩余的60%作为餐厅托管公司利润和餐厅设备更新改造费用(由于餐厅配套设施诸如厨房设施、餐厅桌椅、餐具等均由培训学校统一购置,所以,可以考虑将这些餐厅配套设施划分为5-7年折旧期,逐年进行计划更新),以此达到培训学校和托管公司“双赢”的局面。

保持餐厅务工人员队伍稳定是关键。培训学校应要求托管公司聘用的有技术职称的厨师占餐厅务工人员总数的25%-35%,并且卫生管理部门颁发的岗前培训证和健康证齐全有效,定期开展餐厅务工人员培训并与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和医疗保险等。还要严格按照《劳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健全餐厅用工管理机制和用工档案,坚持服务育人理念和例会学习制度,抓好管理育人环节,建立有效的管理、奖惩机制,将餐厅从业人员纳入培训学校职工年度考核管理工作中,每半年考核一次并定出格次,要求托管公司对表现优秀的务工人员年终给予以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食物中毒事件责任人依法处置,以此规范餐厅用工登记制度和保障制度。再者,培训学校还要关心餐厅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鼓励务工人员参加培训学校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文体活动等,把餐厅务工人员的兴趣引导到学知识、练技能上来,用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培训学校的温暖和关爱,使其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水平并更好地为学员服务,为培训学校培养出一支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新的餐厅服务队伍。

第9篇:学校后勤奖励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有效防范、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为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对全市各类学校安全隐患进行分类整治。通过整治,建立完善学校安全管理体系,充实安全管理人员,健全安全工作制度,减少安全隐患,改善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安全状况,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提高社会对学生的安全保护程度。在上半年“学校安全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安全管理专项整治,促进全市教育和谐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为了做好学校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成立原平市学校安全专项整治领导组和学校安全专项整治检查工作组及办公室。

(一)原平市学校安全专项整治领导组

负责学校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安排部署,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专项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政教股

三、专项整治范围

全市各中小学校、幼儿园。

四、专项整治检查的内容

(一)各级各类学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的情况。

(二)对学校消防设施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全面检查。对消防设施不齐全的要尽快补上,对电线、电缆等设施陈旧老化的要及时更新,对学生宿舍内的违章用电坚决取缔。要加强对校园内电网设施的

改造,彻底消除隐患。重点排查消防设施、应急照明、指示标志、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落实情况。

(三)对学校交通安全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学校、幼儿园周边路段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施划人行横道线及交通安全设的设置完善情况。重点检查学校购买或租用专门用于接送师生

的机动车辆是否经检验合格并定期维护和检测,接送师生的机动车驾驶员资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存在超员现象。

(四)对学校各项教学生活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防止楼梯间挤压踩踏事故的发生。要经常组织对楼道、设施的专项检查,损坏的照明设备要及时更换,上下楼通道数量和楼梯宽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人数需要的,要增加和建设新的通道。重点检查锅炉、燃气、水电气、体育场地与器材等重要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放射物质、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等危险物质存放设施,以及实验室、学生食堂、宿舍、厕所等重要场所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五)对学校校园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治安状况、道路交通和经营场所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学校附近有生产、经营和储存有毒、有害和危险品的工厂企业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是否已提醒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这类企业该停产的停产,该停业的停业。

(六)对学校的危房改造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是否有D级危房仍在使用,对于一般危房是否及时加固检修,校舍是否位于可能受到滑坡、塌方、泥石流、洪水危害的位置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七)对各项集体活动是否有安全保障进行全面检查。要加强体育活动的安全工作,开展大型体育活动及其他大型活动,必须经过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的须事先报请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同意,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方可组织。对学生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活动,要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进行,有严密的安全保障措施,决不允许学生从事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工作。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健身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中,必须加强管理,严密组织,精心安排,切实加强安全和防范工作,确保师生安全。对于大型活动,必须遵守报批制度,编制安全工作预案。学校在组织外出活动时,严禁租用无证、无牌、车况差及非载人车辆,并严禁超载。

(八)对学校食堂是否符合卫生标准进行全面检查。对学校的卫生设施、餐饮设施、日常饮用水的管理情况,食品卫生许可证领取情况,食堂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等进行检查。要进一步改进学校后勤管理工作,重点加强食堂、水房、锅炉房、电工房等场所的管理。要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检查,严把食品进货关,对变质、超期或不符合规定的食品坚决杜绝进入学校食堂,同时要提高防范意识,采取相应的措施,严防不法分子投毒破坏。还要特别注意做好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

(九)对学校安全教育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学校安全教育的组织情况,开学第一周的“安全教育和防灾演练”活动情况,放假前进行安全教育的情况,学校“安全日”活动开展情况,中小学兼职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的聘用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紧急疏散和自救逃生演练情况,中小学校长、教师安全培训开展情况。

(十)对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学校安全稳定领导机构是否健全,责任制度、检查报告制度是否完善落实;校园安全防控系统设备、设施运行是否正常;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否健全和落实,“安全管理日志”的执行情况。

(十一)对学校门卫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是否配备了合格的保卫人员和相应的防卫器材,严格执行出入校园管理制度。是否落实了外来人员准入登记、检查、验证制度,能准确了解外人进入校园的意图和动机,严防无业人员、精神病患者、闲杂人员、不明身份人员进入校园。严禁学生将管制器具等危险物品带入校园。

(十二)对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管理措施是否落实进行全面检查。寄宿制学校是否针对学生年龄较小、防范意识不强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管理办法,加强管理指导,严格实行夜间值班巡

查制度,确保学生安全。要切实做好防止食物中毒有关工作,积极预防各类流行传染病的发生。

(十三)对学校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应急管理机构、机制和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对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及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是否建立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准备情况。

五、工作分工

按照“教育局统一领导、有关股室参与联动”和“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联校、轩矿教育中心负责本联校内的学校的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治;市直学校、民办学校、幼儿园负责校内的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治。市教育局领导按照包片各负其责,教育局相关股室负责监督各联校、轩矿教育中心、市直各学校、民办学校、幼儿园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治工作。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8月):学校自查自整阶段

各学校要制订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做好专项整治工作的全面部署,并认真对学校安全工作做一次全面彻底的自查。对查出的隐患实行“编号登记、限期整改、专人负责、复查消

号”,并制订整改方案,进行全面整改。

各联校、市直学校(幼儿园)和民办学校将本学校安全隐患分类登记造册,上报市专项整治检查组办公室电子档案一份。

第二阶段(9、10月):检查整治阶段

各联校要对所属中小学及幼儿园进行100%的检查。包片局领导要检查100%的市直学校和抽查50%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及民办学校。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治。对一时难以治理的,要制订限期整改计划和应急监控预案,对自身无法解决的要及时上报专项整治领导组及当地人民政府。与此同时,要及时落实资金,明确责任,限期达到整治目标。

第三阶段(11月):督查整治阶段

专项整治领导组对30%的学校进行抽查检查,对重点问题学校进行100%的督查,提出分类整治意见和措施。

第四阶段(12月):“回头看”再检查及总结阶段

各学校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回顾,进行反复查、查反复,形成书面总结,并上报专项整治检查组办公室电子档案一份。学校安全专项整治领导组对专项整治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显著的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对整治不力、问题突出的学校,责令延长专项整治期限,并追究有关负责人责任。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学校要在市专项治理领导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安全隐患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迅速制定专项整治的具体实施办法,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全面整治,确保落实,坚决不留死角。

(二)规范检查,严格制度。各学校要建立完善专项整治工作制度,严格检查程序,将检查结果形成书面材料,发现重大事故隐患问题或违法行为,立即上报。在学校安全整治检查中不认真履职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