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

数字经济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的含义

第1篇: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

但在我们看来,这个底线本身存不存在都还是问题。“底线”的存在有三个含义,一者为了“稳定预期”,二者是“稳定就业”,三者是这个“底线”是可知的。三个含义都有它自己问题。

第一,如果在某个“底线”下执行宽松的信贷和刺激政策,社会和市场是否对经济有更稳定的预期。“四万亿”之后,留下的记忆似乎都是后遗症而不是当时经济迅速走出低谷。

第二,全国就业分析依赖的两个数据感觉问题都比较大,政府是否真的拿它当“触发点”也很难说。第一,失业率统计的基数到2013年第二季度总共1.6亿,而2011年末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就有7.9亿;而且由于是城镇登记数字,很难认为根据这1.6亿人的数字得到的失业情况能如随机抽样得到的样本那么精确。第二,全国职业供求分析里的求职数和职位数,到2013年第二季度分别为570万和609万,均不到全国经济活动人口的1%,即便剔除农业就业人数的2.7亿,上述占比也仅是1%;最后,到人才市场找工作和招工的是否也是总体就业水平的随机抽样。第三,即使失业情况最后变得可以衡量,那又怎样呢?因为失业总是“结构性”的,而且经济长期失业率与长期增长率是没有关系的。

第三,处于对经济增长预测记录的了解,有理由怀疑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或者说“底线”增速是否存在。在历史上,有太多的国家,它们都有城镇化、工业化的巨大潜力,都有许多制度的红利还没有释放,但经济增长就是不行。到时候,又有谁能保证看到的低增速是不是“潜在”增速下降的结果?

第2篇: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外贸;商务英语;翻译;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顾钰婷(1994.07-),女,吉林白山人,大学本科,辽宁理工学院,英语(商务英语)专业

新时期,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外贸交易额度在不断提升,对国际贸易人才、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是支撑外贸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外贸交易数量的不断增加,外贸经济发展的领域在逐渐拓宽,外贸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变得异常重要。由于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歧义与差异,会对国际贸易工作的开展构成一定的影响,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以规范商务英语翻译的方向,保证外贸交易进行的通畅性。

一、商务英语翻译在外贸中的价值体现

如今,国家经济的发展除了促进内销,还放眼于世界,大力开展外贸经济,是强化国家间交流的重要途径,能有效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可将中国著名的企业或产品推向国际,将中国文化、经济进行有效的传播。翻译工作的开展就是将不同的语言进行彼此的转换,能让各自国家充分了解贸易流程、贸易开展的细节等,进而能将外贸双方国家的文化予以灌输与学习。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贸易而翻译,而是为了充分了解更多国家的文化,把握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的差异性上才会体现出翻译的存在价值。外贸工作的开展,需要商人对对方国家的文化、习俗予以掌握,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克服诸多的文化差异[1],旨在实现国家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思维模式与价值观方面,受到文化的阻碍,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重要性的观点。商务活动开展时,汉语可以通过一些词汇组合即可,而英语则要注重时态、语气、句型、短语和语态等的规范[2],若在交流的过程中这些细节做的不规范,会让对方感觉不礼貌。英语与汉语在商务交流上的区别在于英语更为注重细节性的内容,强调翻译的规范性。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尽量选择更为委婉的语气,如“Wouldyouplease……/Couldyouplease……/Wehope……/Weappreciated……”等等,还有一些委婉的词汇、短语都是商务英语中必不可少的,如“asearlyaspossible/Please/Sincerely”等等。运用相对委婉的语气,能让谈判或合作的对方感觉受到尊重,营造良好的商务运作氛围[3],对促进双方合作具有积极影响。

二、文化差异对外贸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分析

在外贸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影响深刻,主要表现在

1、社会文化

导致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社会文化体系运行的不同[4],不同的国家国民所生活的环境、社会体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社会风气与文化,其主要表现在区域文化特色、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等。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差异,这也是多个国家形成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民族文化方面,每个国家都是在传承国家的民族特色文化,充分体现在当地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社会文化不同,人们的信仰不同,如中国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国家,西方国家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直接,而中国情感的表达使用委婉的方式,在爱情表达方面,西方人可以轻易的说出“Iloveyou.”,但是让中国人直接的进行表达会相对含蓄。同时,针对同一事物或对象,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差异,如汉语来表述“幸运儿”,而用英语表述就是“luckydog”,但是从字面的翻译来看,应该翻译成“幸运的狗”,这就是社会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再如,针对同一事物,其所表达的含义与蕴含的意味存在差异,如“鸳鸯”,在汉语中该词语表示恋人成双成对,在英文中称“鸳鸯”为“MandarinDucks”,但是在英语中并不存在引申义,仅仅是表示这种鸟而已,并未象征何种意蕴。对此,就不可使用“MandarinDucks”来作为某商标,可以利用“Lovebirds”来表述,能从中表达出爱意,符合汉语的解读。同样的道理,针对大白兔奶糖的翻译,在我国大白兔并不存在其他的含义,仅仅是一个可爱的动物而已,若用英语翻译是“WhiteRabbit”,若将其销向澳大利亚,销量会大大下降。针对此问题的解释为在澳大利亚,野兔是破坏草原的主要“凶手”,草原对于澳大利亚来说非常重要,其决定着澳大利亚的草原经济,且野兔会抢走牛羊的食物,会制约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当地人较为厌恶此动物。由此可知,商务活动的开展前,必须对所要合作的国家文化进行认真的学习,切勿犯了大忌,影响商务关系的确立[5]。

2、心理特征差异

不同的国家在思想、心理上的认知是不同,二者间的差异是外贸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通常情况下,西方国家对女性很是重视,尊重女性,不可问女性的年龄,是不礼貌的,而在我国,问女性年龄并不是忌讳,在商务英语翻译与沟通中不可涉及到年龄问题,不利于商务场合的谈判。如今,国际贸易项目在不断增多,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进行商务用语翻译的过程中要尊重双方国家的文化[7],提前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忌讳和词汇含义差异等予以对比,熟悉相关的文化差异能有效避免相应的失误,保证双方和谐的商务谈判关系,可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3、数字文化差异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对比,发现中西方在数字方面的差异很大,尤其是西方很多国家在数字文化上很是重视。在西方国家,数字“13”是一个的很不吉利的数字[8],其与西方的宗教文化存在着联系,圣经之中的耶稣是被犹大所出卖的,犹大就是耶稣的第13个门徒,因此,在与西方的相关国家进行交流时,“13”这个数字要避免使用。而“13”这个数字在中国却不存在其他的特殊含义,仅仅是代表一个数字而已,相对机会的数字为“4”和“7”,数字“4”具有死的谐音,是不吉利的。同时,在西方国家对“9”也忌讳,主要是纪念贝多芬,在创作出九大交响曲后就与世长辞,同样舒伯特、威廉斯等也是在创作出9首交响乐曲后就趋势,“9”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但是,在我国数字“9”则蕴含着吉祥、长久的寓意,同时“8”利用谐音来读表示“发”,具有发财的寓意,而在外国却并没有相关的讲究。

三、外贸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对策

商务英语是专门应用到商务领域的英语,此类英语的用法主要适用于商务场合,针对商务英语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语言与翻译方法,以营造更为和谐的文化环境,合理应对各类问题,保证翻译的准确性,为商务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要保证外贸商务英语翻译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是对翻译人员专业性的重要考量,在具备足够专业性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足够的文化素养,是翻译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与修养。

1、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底蕴

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的开展,翻译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文化修养,只有掌握多个国家的文化,才能在翻译时处理好中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商务场合中能了解哪些语言、行为是禁忌的,能够尊重对方国家的礼仪、文化和风俗习惯,能保证双方商务关系的和谐性。翻译人员要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应具备丰富的本土文化知识,在商务活动开展前,还要对对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和进行学习与普及,为商务翻译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翻译人员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要保持多交流、学习与观察,掌握足够的目标性文化语言知识,能对外贸商务翻译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文化元素支持。

2、应具备高度的翻译技巧

外贸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的开展,要及时与国外的文化进行接触与学习,掌握足够的翻译技巧,翻译时不应仅仅停留在英语层面意思,还要对其深层含义进行引申,保证译文的逻辑性,进而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与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适度的加入一定的对方国家文化的内容,能让客户产生亲切感与荣誉感,在语言的表述上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并巧妙的从中挖掘中西方文化的共通点与契合点,通过合理的转化与解读来产生文化上的共鸣,可与客户进行更为深度的交谈,能为贸易的开展开辟蹊径,利于促进商务活动的开展,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例如,在翻译一些词汇时,要尽量选择释义性翻译方法,若句式结构相对复杂,保证句式公正,体裁要保证商务形式,还要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来确立逻辑关系,合理规范语法表达习惯,对于多余的辅词汇可去除不翻译。

3、保证商务用语的规范化

在外贸商务领域中,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外贸商务场合选择合适的商务用语,在何种场合中说何种语言,必须对对方国家的商务词汇表述予以明确的了解与掌握。无论是何种文化,文化间都会产生一定的默契,具有相同的切口,从切口处罚,定能抓住彼此的关键点,可对商务活动产生辅助作用。翻译人员应根据相关的语境来进行相关文化类词汇的推测,例如,龙在中国是神灵、信仰的象征,具有吉祥的予以,但是在西方国家“dragon”却是一种邪恶的怪物,象征着罪恶与灾难,是文化与信仰差异的关键,其主要体现在圣经,圣经故事中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greatdragon”,由此可见,“dragon”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含义是如此的恶劣。为此,翻译人员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应保证翻译用语使用的规范性,保证和谐的商谈氛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外贸商务活动的开展应建立中西方文化的条件下,要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避免提及彼此国家的禁忌,尊重彼此国家间的文化,处理好国家间的各类商务活动,是商务英语翻译的关键。中西方文化对外贸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心理特征与数字文化等方面,应从不同方面予以考量,对英语词汇的内涵进行全面的了解,及时学习西方国家的文化,还要掌握足够的翻译技巧等等,为外贸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提供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亮.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4(22).

[2]宋海峰.探究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海外英语,2015(03).

第3篇: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

民众最大的担忧不在于收入的差距,而是公平,即拥有均等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应得的回报。

在中国,经济学家、政治家以及社会民众都普遍认为现今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众多巨大社会挑战中的一项。大家的担忧源于此差距可能带来的社会不稳定。现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例大约为3:1。进一步说,一个城市居民的年均收入为2.4万元,较之,一个农村居民的年均收入8000元。那么,这样的差距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是太高还是太低?如果此差距持续扩大,这将是好还是坏?

并不在这个领域的人常常会陷入误区,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应该以降低城乡居民差距为目标,同时认为此差距的升高即意味着政策的失败。这样的分析仅仅着力于数字层面理解,并没有联系其数字背后的牵动因素,因而它不一定总是正确,反而常常会引出错误的结论。我一向推崇挖掘数字背后深层含义,以重视理解数字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之前关于GDP变化的讨论中,我就提出如果没有对导致这一总数变化的动态因素的分析与理解,那么单单GDP这一数字是相当没有意义的。同样的,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言,我们也不能仅从数字层面理解,有时候差距的扩大,恰恰预示着一个国家的好征兆,甚至是非常好。

为什么这样说,原因有三。前两者是性质上的解释,而第三点我将借用一个数学例子,进一步阐述收入差距扩大所带来的益处。

第一,当一个国家处于发展阶段时,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比如在中国。较之农村收入。城市居民的收入应当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从而足以吸引农村人口移居城市。如果说这样的流动应该停止,那么中国的整个经济运转模式将失去一股重要的推动力。近期由宁波诺丁汉大学在中国西南地区农村所做的调查中显示,由于城市的高开支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其原本的经济优势,在当今,即便是3倍的收入差距也不足以完全说服广大农民放弃他们的土地、家庭与乡村并移居到城市(虽然这里不得不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静态”结论,并没有考虑到农村人口移居城市后可能实现的未来收入增长机率这一动态发展)。

第二,往更哲学方面说,就像我之前阐述过的,当人口中只有一部分人得到富裕,这将会激起剩余人口对高收入的期望与追求。在这里,城市居民可以被称为相对富裕的人,而农村人口则为剩下的人口,这样的状态会使相对贫困的人在脑海中产生特定的期望。而这期望带来了不断追求“名利”的动力,推动低收入人口加倍地劳作,直至跻身于富裕人之中。要使得这由本能产生的牵动力有效,就需要公正的社会系统以及每个人获得同样工作的均等机会。虽然当今社会还未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遭遇不公平,因而民众会受到激励撸起袖子发奋劳作,带动更多的生产。

如果以上两点都没有使你信服,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个数学例子,它更好地说明了为何有时候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非常积极的,而且是一种好的迹象(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不太懂数学的朋友不用担心)。

假设一个农民离开原有乡村转而到城市寻求新的工作,当他离开时他的收入恰好为全国平均农村人口收入,即每年8000元。那么。接下来会有两种情况发生:

A.他作为城市居民的新收入低于全国平均城市人口收入,也就是说少于24000元。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因为作为农村人口,他的技能等各方面在城市市场中都处于相对的弱势。

B.他作为城市居民的新收入高于全国平均城市人口收入,也就是说高于24000元。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他虽然是农民出身,但是很好地融入了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且成功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

相比之下哪一种情况更好呢,A还是B?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希望个人的收入越高越好,因而很显然在理想状态下,我们一定会选择B。

在这两种情况下,无论是A还是B,平均农村人口收入没有发生变化(因为我们假设一个拥有平均农村人口收入的农民离开农村)。在情形A下,这个由农村人口转换而来的新城市居民由于赚取的收入低于平均城市人口收入,这将会拉低总体的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在第二种情形下,这个新城市居民提高了平均城市居民收入,进而城乡收入差距加大。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能会惊奇地发现,所期望的情形B,恰恰会加大城乡收入水平差距。

以上所说,并不代表我赞成无上限的收入分化。我在这所强调的是。在某些特定情形下,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一个好的迹象。至于这差距具体应为多少?我无法给出答案。一方面,民众视这一差距为不公平的预示,但是另一方面,在我看来民众最大的担忧不在于收入的差距,而是公平,即拥有均等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应得的回报。比如,若一个技能并不如我的人,却以某种方式如裙带关系,赚取的收入与我相同,此情形下所形成的1:1差距比例,却同样是过高。

第4篇: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第5篇: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

对此,有一种解释是发达经济体背负了过多债务,需要去杠杆,这导致公共部门投资不足,抑制了消费和私人投资。但去杠杆只是暂时的,从长期看,总体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力及其生产率的增长。

因此,政客和经济学家都在思考:生产率增长减速是制约增长的永久性状况,还是仅仅是过渡现象?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主要因为决定这一趋势的因素范围甚广。除了公共部门投资不足,还有货币政策――不管货币政策成本和收益如何,它促使了公司用现金进行股票回购,同时实际投资依然被抑制。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数字网络让许多白领和蓝领的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对美国来说,2000年是转型最关键的一年,也许你已经预料到上述转型会导致失业并伴随生产率提高。但在2008年危机前的几年,数据显示,美国生产率呈下降趋势,而直到危机前夕,失业率并未大幅上升。对此有一种解释是,危机前几年,就业是由信用推动的需求支撑着。直到信用泡沫破裂,数百万工人突然丢了饭碗。其含义是自动化等于生产率提高这一经济逻辑并未失效,只是证明的时间延迟了。

但生产率之谜并不止出现在2008年危机时。在该危机前的20年里,美国生产国际可贸易商品和服务(占美国总产出的三分之一)的经济部门没有增加任何就业岗位,尽管以价值增加值衡量,该部门的增速高于美国不可贸易部门。可贸易部门的就业岗位减少大部分发生在制造业。尽管部分岗位减少是拜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所带来的生产率进步所赐,但也有许多减少是由于美国企业将供应链的某些部分转移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

相反,美国的不可贸易部门(占经济的三分之二)在2008年前的几年中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这些就业岗位(通常是服务业)所带来的价值增加值往往低于所减少的制造业岗位。这部分原因在于,可贸易部门日渐向水平技能和教育程度较高的员工倾斜。从这个角度讲,可贸易部门生产率有所提高,尽管全球经济结构性转变的重要性,不亚于员工做同样工作的效率提高。

不幸的是,对发达经济体来说,可贸易部门人均价值增加值的提升,不足以抵消劳动力从制造业岗位转向不可贸易部门服务业岗位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总体生产率增长缓慢。与此同时,随着发展中国家日渐富裕,它们也将投资于技术以应对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结果,全球生产率和GDP增长的高峰也许已经出现。

在“二战”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全球供应链的组织原则一直是使生产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转移,因为劳动力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流动性最差的经济因素。不容易自动化的高增加值服务业未来仍将如此。但对于资本密集型数字技术而言,上述组织原则将发生改变:生产将向最终市场转移,而最终市场将不仅出现在发达国家,还会出现在中产阶级不断壮大的新兴经济体。

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误判了数字革命的时机,但并未误判其重要性。人们热议的“物联网”也许要再过些年才会对总体生产率产生影响。

第6篇: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

展示设计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交流平台,在特定的空间或地域内通过空间处理、气氛营造、展具设计、灯光和色彩处理等手法,创建出一个适合大众的一中物理环境。它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展示设计就是一种展示和陈列的视觉传达,它包括的范围大而广有商店、超市、体育馆、展览馆。他同时还通过展览展品来达到一种传达消费信息或普及宣传的作用。从其他角度来看,一个地域的展示设计水平能看出这一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能看出这一地域的社会意识形态。

展示设计作为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的标志,他里面掺杂着经济知识,当然与市场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呢它也起到了商家与市场进行交流的作用,市场的发达程度也决定了展示设计的规模。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为手段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展示设计进行系统的策划、创意、设计及实施制作的过程,而数字技术为展示设计与实施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和含义。

展示设计的目的是使参观者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内接受来自参展的信息。因此,展示设计就是围绕着如何有效提高展示活动而进行的。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当数字技术与展示设计相结合时,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数字技术能从计算机中全方位的模拟虚拟场景,再现展示现场,数字技术能够写实的模拟出展示的环境,直观反映空间的视觉效果以及材料肌理效果、灯光、色彩效果等。同时呢,数字技术图纸便于修改,可以在建模到成型期间改变造型、颜色、肌理等方面。对设计师来说它能够展现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对各种设计风格进行全方位把握。

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的认知方式,提高了展示设计的表现强度和表现手法。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展示设计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以前传统的手绘图纸到现在的数字表现效果图,我们可以看出是数字化的技术发展带动了展示设计的前沿进步,带动了传统的技术手法向数字技术的转变,提高了人们对展示设计的认知能力,丰富了视野。从而也带动了一些商业链。随着人们日益完善的物质生活,人们开始转向丰富多彩的精彩世界,不管是在商业用途还是用在个人欣赏,手绘图纸已经不能达到数字技术所产生的效果了。影响之深、影响之大。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展示设计充分与之结合使其张扬的个性、独特的美感、艺术的独创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它能够使展示设计形态统一、色彩统一、工艺统一、格调统一。从而达到一种明朗性。这种数字技术能够给人以震撼、给人以灵感、给人以恋恋不舍,实现了最有效的展示,从而加强了市场的竞争性,并且提高了人们欣赏艺术的品位和设计师的设计灵感。

第7篇: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产业融合 信息产业 产业结构

一、产业融合的含义

1994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关于产业融合的学术论坛――“冲突的世界:计算机、电信以及消费电子学”。“哈佛论坛”的成功举行表明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开始得到了经济学界、管制机构和商界的真正关注。然而对于产业融合的定义,学术界的意见却一直没有得到“融合”,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多数是针对信息产业融合或数字融合的。下面介绍几种国内有代表性和影响意义的定义: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 1997)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马健认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笔者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从经济和技术有机联系出发,通过技术革新特别是互联网发展为主导的,建立在数字融合基础上的各产业间的壁垒逐渐降低,而竞争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一种优化过程。

二、产业融合对信息产业的作用

产业融合促进了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由于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产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在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取代了某些传统技术、产品或服务,造成这些产业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同时产业融合催生出的新技术融合更多的传统产业部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促使其产品与服务结构的升级。产品与服务的不断更新换代转而又带动需求结构升级,从而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由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广泛关联以及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成长性,产业融合造成的边界模糊或消失可以使其他产业转换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并经过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的连锁反应,使得一国的产业结构得以转换和升级。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化发展使一些传统产业部门由资本与劳动密集型向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相继融入传统产业部门,深刻地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产业属性。传统农业部门与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工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发展,同时也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过渡,信息业与服务业也开始融合并形成一系列新兴的信息服务行业。服务业内部信息含量较高的部门得到较快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进而推动整个服务业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为何产业融合和信息产业结构能够协同发展,笔者分析了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技术机会。在产业融合时期之前,技术和产品概念已定型,再加上技术垄断和专利保护制度的影响,技术创新空间有限,大多是一些局部和质量改良。在市场融合条件下,技术融合将创新成果扩散到众多领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创新,大大拓展了技术发展空间。一些传统技术由于融入了新的技术概念和原理,突破原有的技术极限,获得新的发展机会。例如,技术融合为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相互融合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得三大网络都能提供综合业务。

第二,产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新产品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的市场需求,改变着信息产业的需求结构,新产品中作为贸易产品的那部分也提高了我国出口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贸易结构的发展。我国在在信息技术融合中,赋予传统服务新的内容,可以达到许多原来的服务所不能达到的质量要求,满足了人民的高需求。例如,由于文本和图片的平行,使电视节目增加了信息含量。再如在数据业务中,可以提供高带宽、高接通率的接入服务。总之,产业融合催生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了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更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供给创造自身需求”定律告诉我们,产品最终需求会随着产业融合而不断得到提升。

第三,产业融合促进了就业转变和人力资本发展。产业融合使得企业市场扩大、业务增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同时对人才产生强大的需求。因此,产业融合需要造就一大批融合型和创造型复合高级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显著的双重经济效应,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助推器。人力资本投资本身是一个有良好劳动力市场前景的高级人才生产过程,本身可以带动就业增加和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人力资本“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运行的最终拉动力量,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能极大地带动生产增长。

第四,产业融合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融合使原本分立的产业价值链部分或全部实现了融合,新的价值链环节融合了两个或多个产业的价值,与原产业相比,融合型产业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代表了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的竞争力自然就会随着需求趋势向消费主流的转变而逐渐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使相关企业群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稀缺资源、雄厚的资本积累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新兴产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产业融合加快了信息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可见,通过产业融合对信息产业进行改造可以提高整个信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产业融合能够促进信息产业结构的演化。

三、展望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握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的发展潮流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产业融合发展特点,调整信息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和运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确立我国在世界的竞争优势,构建并发展融合型产业体系必将成为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产业融合必将为我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因此,加大中国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融合的进程,以信息产业融合来推进中国信息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成为新世纪非常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健.信息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J].产业经济研究,2003,2.

[2]陈柳钦.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J].经济与管理,2006,3.

第8篇: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

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

・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 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

・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关键数字(到2020年):

・ 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 2.5%以上

・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以上

・ 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 30%以下

・ 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 进入世界前5位

・ 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 进入世界前5位

关键数字:15

纲要涉及的时间段,从2006年到2020年

解读:科技部研究中心创业投资研究所所长 房汉廷

这个时间段是从“十一五”规划的开始到“十三五”规划的结束。其一,未来15年,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区间,是社会各种矛盾的多发期、凸显期,同时也是机遇期。如果顺利通过这个时期,我国就能顺利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如果不顺利,就可能呈现出拉丁美洲国家的形态。其二,十六大报告中提到,到2020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三,中国有望在2020年实现和平崛起。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压力,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些都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解决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实现从要素驱动到技术/创新驱动的转变。

关键数字:2.5%

纲要提到,“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解读:科技部研究中心创业投资研究所所长 房汉廷

研究开发投入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投资,具有超前性。从国际上来看,按照统计规律,一个创新型国家的研究开发投入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另外,当一个国家的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时,这个国家才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2%是个临界点。芬兰的这个比重是3.5%,韩国是3%。低于2%,则这个国家基本处于老系统的维持状态,基本不具备创新能力。

在我国,这个比重目前是1.23%,有望在2006年实现一个跳跃式增长,然后进入稳定增长的状态。2020年时,中国的资源将更紧张,对创新的要求也会更高。如果预期目标实现,中国将在2020年年基本成为创新型国家。2.5%是一个并不难实现的目标。我们看到,南方的很多民营企业已经在主动地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

关键数字:60%

纲要提到,到2020年,“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解读:科学技术部部长 徐冠华

我们现在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自主创新,是由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所决定的。我们现在提出来到2020年要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从改革开放开始到2020年的40年里,中国的GDP平均增长率都要超过7%。经济增长率有两个很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是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还有一个是投资率。我们现在如果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意味着从现在起,如果保持目前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就是39%左右的水平,我们的投资率必须有大幅度的增加,至少要达到52%的高水平,而这几乎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我们的投资率保持在目前40%的水平,都已经算是很高的了。那么,我们只有把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60%,才能够达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

关键数字:30%

纲要提到,到2020年,“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

解读: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和产业化司司长 廖小罕

科技竞争力排在我国前面的国家,他们的一个特点就是科技上的对外依存度都在30%以下,而我们国家目前的对外依存度是60%左右。

60%数字背后显现出的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不足,这样的后果便是我国在经济上、国家安全上、国际贸易上都要受制于那些科技实力高于我们的国家。所以,我国首先要自主创新战略,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掌握自动权。自主创新也分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后创新三种不同的方式,而不是一定要完全从头开始研究。我们应该在全球范围内主动利用科技资源,形成国际化研发体系,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规模。只有对外依存度数值降低,我们才可以掌握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上重要环节的制控权,并最终落实到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上。

关键数字: 5

纲要指出,到2020年,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5位。

解读:

创新产出高是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之一。世界公认的20个创新型国家拥有的发明专利总数占到全世界的99%。和一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国家相比,中国虽然已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但离创新型国家还有一定距离。据了解,200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一共受理了17.3万项专利申请,其中本国人的申请达到53%左右。单就信息产业而言,本国人的专利授权量占总量的22%~30%。过去的三、四年是信息产业专利申请数猛增的一个阶段。

国务委员陈至立曾经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指出,我们要抓住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和新材料技术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充分表达了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关注。

据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时间发展,达到本国人专利授权量世界第五的目标是很有希望的,情况理想的话还可能达到第三或第四。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创新型国家,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知识和技术产出国之一。

关键数字:5

纲要指出,到2020年,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前5位

解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赵新力

目前,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3年保持世界第5位,但论文的被引用数在世界排名刚刚从第18位上升到第14位。论文是展示科研成果的最快捷方式,也是国际上了解同行进展的主要渠道。“被引用数”则是最直接、最简洁地体现国际学术界认可程度的指标。

十五期间,我国在国际上能够被检索收录的论文总篇数(包括EI、SCI、STP、ISTP等)在整体上不断向前推移。目前在科技论文发展的道路上,主要的问题是受语言的限制。学术界应该共同创造更好的英文发展环境,培养国际上认可的精品期刊,在国内更多地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提高科研人员用英文发表文章的能力和驱动力。

说这个目标没有挑战是不对的,但是按照目前我国科技人员的努力程度、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支持程度和目前工作的加速度,我们对实现这个目标还是充满信心的。

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其在中国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中将扮演怎样的重要角色?透过纲要的总体部署中的关键数字,我们看到信息产业的重要作用和位置凸显出来:

重要性1:

11个重点领域中,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为其中之一

重点领域的含义:是指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

重要性2:

68项优先主题中有7项属于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优先主题含义: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

确定优先主题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四是有利于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领域的7个优先主题:

1. 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

2. 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

3. 高效能可信计算机;

4. 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

5. 数字媒体内容平台;

6. 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

7. 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

图1 信息产业在优先主题中的比重

重要性3:

16个重大专项中,4个与信息产业直接相关

重大专项含义: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与信息产业直接相关的4个重大专项:

1. 核心电子器件;

2. 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

3.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

4.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图2 信息产业在重大专项中的比重

重要性4:

27项前沿技术中,有3项属于信息技术

前沿技术的含义:是指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

1. 智能感知技术

重点研究基于生物特征、以自然语言和动态图像的理解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生物特征识别、智能交通等相关领域的系统技术。

2. 自组织网络技术

重点研究自组织移动网、自组织计算网、自组织存储网、自组织传感器网等技术,低成本的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个性化人机交互界面技术,以及高柔性免受攻击的数据网络和先进的信息安全系统;研究自组织智能系统和个人智能系统。

3. 虚拟现实技术

重点研究电子学、心理学、控制学、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设计、实时分布系统和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技术,研究医学、娱乐、艺术与教育、军事及工业制造管理等多个相关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

图3 信息技术在前沿技术中的比重

重要性5:

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其中之一与信息产业密切相关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含义:根据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和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选择能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可促进我国持续创新能力迅速提高,同时具有优秀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这些方向的突破,可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大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重点跨越。

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其中的量子调控研究与信息产业密切相关

1. 蛋白质研究

2. 量子调控研究:以微电子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将达到物理极限,对信息科技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类必须寻求新出路,而以量子效应为基础的新的信息手段初露端倪,并正在成为发达国家激烈竞争的焦点。量子调控就是探索新的量子现象,发展量子信息学、关联电子学、量子通信、受限小量子体系及人工带隙系统,构建未来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具有明显的前瞻性,有可能在20~30年后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3. 纳米研究

4. 发育与生殖研究

图4 信息产业在重大科学研究机会中的比重

网友评论

网友一:首先我要说,我本人也是干机械的,看了这个帖我快要流泪了,看着工厂中一个个外国名牌我心痛啊。每当我看到外国车时,我的心里是愧疚,对不起大家的感觉,因为我是搞制造的,可我知道咱们祖国连汽车外壳的曲面精加工都困难,更甭提发动机了。快点懂事吧,醒醒吧,别再沉迷于GDP又增长了,你看看咱们制造的产品的质量,心痛啊!

网友二:愿望是好的,实现目标靠的是人才和管理技术,的方式已经不现实了。

网友三:请创造一个以创新为荣、抄袭盗版为耻的文化,一个奖励创新、保护创新者权益的制度,一个公平透明的核查机制。

网友四:这是提高全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最佳手段!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的时代已过去,要为15年后劳动力资源下降提前做准备。

网友五:好!不过要有税收政策的支持,要让创新的企业有钱赚。

网友六:切不可花拳秀腿哦,要以实际为主,现在的大学生工程师数量那么多,可真正能派上用场的却寥寥无几,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再说吧,中国人什么时候能打破靠关系成功,就有希望了。

网友七:观念很好,但应当出台好的政策避免高级人才的外流,科技创新需要更多的人才。

网友八:方向是不错,但怎么执行是问题,而且如何加强保密,保证成果不被他人窃取更成问题,国人的保密意识和措施一直都不怎么样。

网友九:良好的制度比大力倡导更起作用,现在内外资不公平的待遇是一个方面,我想肯定还有其它对国民创造力的限制,我们当前要做的是去掉那些不公平的制度,否则无论如何倡导也白搭!

网友十:目标诚可贵,实干价更高;若要得实现,两者须配合!

第9篇:数字经济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表演艺术;成本;艺术成本病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056-02

最近一次演讲结束时,一些听众问我是否认为现场表演过时了。这不是一个无聊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艺术领域和经济领域还存在争议。让我引用两位备受尊重的权威人士的观点来解释一下。著名作曲家米尔顿·巴比特认为听现场表演是一种奇怪、陈旧的自虐方式。他说,如果对于小说的读者来说,“阅读”就是聚在又热又不舒服还拥挤的观众席上观看将小说内容呈现得糟糕透顶的表演,那结果会是什么?另一方面,很多人同样坚定地认为现场表演是艺术体验的精髓。我这次提到的这位杰出的权威人士在多个方面为音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将聆听音乐录音比作在电话里和心上人亲吻。

但是我的目的不是讨论这些有争议的美学内容,而是要探求它的财务含义。我想说的是,现场表演和录制的表演在经济结构方面差异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它们的未来。

一、问题

我将从一个矛盾讲起,这个矛盾能够轻松地从现场表演艺术的历史中发现,并且可以用统计数据来证明。首先,18世纪中期的数字表明,表演者工资的增长速度比整体经济的工资增长速度慢。我敢肯定,没有人会为此感到惊奇。第二,我们发现,工资占现场表演艺术运营成本的大部分(通常,表演机构的70%~80%的预算要用来支付表演者的工资)。第三,矛盾就出现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现场表演的生产成本的增长稳定,且增长速度远比整体经济的生产成本的增长速度快。如果表演艺术的成本全部是工资,如果工资的增长速度比其他行业慢,那为什么现场表演的成本比整体经济的成本增长速度快?

这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高等教育经济学中。教育机构中关注预算问题的人恰恰一直受这三个现象感困扰。他们一直苦于向他们的赞助人解释怎样去解决他们面对的基本矛盾。这篇文章中大部分关于表演艺术经济学的观点可直接应用于高等教育。

文章的剩余内容将介绍一种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首先,我需要强调一下,这不仅仅是因为好奇。毫不夸张地说,现场表演的未来与这些议题息息相关。只有当我们理解了这些成本现象,我们才能够认识到资金对于表演艺术生存的重要程度和性质。

这个矛盾同时表明一些所谓的对于表演艺术财务困难的解释都没有切中要害。例如,其中一个典型是用通胀压力解释表演艺术的预算问题。显然,如果通货膨胀是主要的原因,那表演艺术的成本将会增长,但是每场演出的成本的增长速度并不比整体经济的生产成本的增长速度快。目前来看,当整体经济的成本以大约每年1.5%的速度增长时,现场表演的成本却通常以大约3%~6%累积复合增长率增长(这些数字适用于二战之后)。

熟悉复利计算的人会马上发现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增长速度。这个极快的增长速度远超过,例如,任何已知的票价增长速度。尽管我们抱怨百老汇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票价上涨了很多,但是同20世纪20年代相比,票价的增长速度与物价水平的增长速度大致相同。因此,从购买力来说,实际上今天在百老汇买一个最贵的音乐剧席位并不比1926年时贵。

所有表演机构面临的威胁显而易见,构成了我所称之为的“持久的危机”。如果这种成本累积增长不是意外的现象和偶然的历史事件,这样的危机就会存在。一方面,如果对提高票价的反对继续存在,另一方面,成本却以当前的复合增长率增长,长此以往,报纸中所报道的多年累积的赤字和资金缺口会变大。艺术机构(包括与立法机构相关的公共机构和与个人赞助人相关的私立机构)面临的危险十分清楚。

二、原因

尽管这些现象可能令人吃惊,但我的目的不是仅仅罗列它们,而是解释它们,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偶然的,还是实际上由表演艺术的某些运营特性产生。

我们需要暂时转向抽象的理论以准确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要证明的是矛盾根源正是现场表演的技术。为了便于理论性分析,我们假设世界上仅存在两种经济活动:技术改进活动和技术停滞活动。一种活动的每工时生产力不断提高,另一种活动的每工时生产力长年保持不变。两个行业的历史有所不同。改进行业的生产力可能每年提高3%,工人和他们的工会会很快觉察到每个人的产出也增长了同样的幅度;相应的,不久他们的工资要求就会提高。同时,技术停滞行业的每工时生产力保持不变,两种结果中的一种可能会出现。第一,工资不变,这种情况下按相对价值计算这些行业中的工人逐渐变得越来越穷。第二,一些调适活动出现,一些工人可能会离开停滞行业,进入改进行业,因为这种原因或者公众的同情,停滞行业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而后工资水平得到提高。

假设停滞行业的工资增长速度不是每年3%,而是2%。现在让我们看看会出现什么结果。改进行业的工资和生产力增长了3%;两者恰好相互抵消,因此,每单位产出所对应的劳动力成本保持不变。然而,停滞行业的工资仅增长了2%,那生产力呢?生产力保持不变,因此每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成本每年增长2%。因此,技术(上的)差异造成了成本性态的不同。任何效率专家、热情、决心都不会比提供临时性救济的作用更大。长期看来,这些趋势几乎不会改变。

我们需要进一步解释这两个行业技术层面的固有的差异。一个行业是改进的,另一个是停滞的——目前从上面所讲的来看,这仍然可能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种差异不是偶然的,我们对两个行业性质的了解必须稍加具体一些。假设世界上只有两种产品:舒伯特歌曲表演和弹球机。正如人们所想的,弹球机制造属于改进行业。这两种行业的运营的性质决定了劳动角色的不同。对于后者,劳动是最终产品,然而,对于前者,劳动只是一种手段。弹球机玩家既不知道,也不关心工人们运用他们的技艺工作了多长时间。假设两个弹球机的质量相同,一个花费了三个小时,一个花费了一个小时——劳动量并不会影响对弹球机的选择。选择依赖于其他一些的考虑,例如哪个更有吸引力,哪个更方便放置点心。然而,在舒伯特歌曲方面,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套组歌,演奏时间大约为38分钟,通过卖力的表演和出色的训练,歌手才可能用27分钟唱完,这样才能增加每工时的产出。但是表演质量会下降。正是源于产品的技术性质,所以表演需要这么多工时。无论工程师或者效率专家多么优秀,都对增加歌手每工时产出的影响相对很小,但没有类似的障碍阻挡弹球机产出年复一年的增加。

所有的证据表明,这个世界的运行恰好符合这些观点。也就是说所有的统计数据表明制造业的每工时的生产力(包括电子设备制造业)年复一年非常稳定地以大约2.5%复合增长率增长。这个数字适用于本世纪初到现在。因为技术的进步、资本的积累和其他多种这样的因素的推动,每小时的复合生产力已经提高。

在教育和现场表演方面,说每工时的生产力一点也没有提高并不现实。情况并不像我的抽象模型那样黑白分明。例如,喷气式飞机能够减少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成员从一个演出场地到另一个演出场地的总工时,增加了每工时的生产力。现场表演艺术有提高生产力的空间,但是范围显然狭窄且十分受限制。我的证据仍然是,尽管现场表演每工时的生产力已经提高,但是与制造业相比在所提高的领域上很零散和在量上很小。结论很清楚,在我们的经济中确实存在改进行业和停滞行业。尽管没有清晰的界限,某些行业毫无疑问属于其中的一种。现场表演艺术显然属于停滞行业。

三、含义

前面已经讲过,因为改进行业的生产力持续提高,每个观众对应的现场表演的成本会持续稳定累积增加。但是表演录制受益于技术优势,所以它相对于表演艺术的成本优势预计会增加。

这对于现场表演(和现场教育)的资金筹集含义很明确。除非票价、学费或者向产品的接受者所征收的其他直接税会以远高于此前的速度增长,否则政府和个人赞助人提供的资金必定增长而且必定无限期地持续增长。今天资金充足,明天会变得不充足。明天资金充足,后天会变得不充足。这是社会承诺的本质:累积性增长的责任。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那些为这样的运营活动筹集资金的人必须要明白。回避这个问题,并对赞助人说“只需要给我们能刚刚弥补今天巨大赤字的额外资金,明天就会好起来”很容易。这种策略短期有利,长期有害。

私立大学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在很多公办大学和学院,捐赠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某一个时期年复合增长率至少为15%。高等教育机构刚刚完成了十分成功的募捐活动,在一些情况下,每个机构能够获得大大超过1亿美元。这些教育机构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已经将学费平均提高了7倍,然而,他们发现此后他们再次陷入了困境。他们怎么能再去见那些刚刚捐完款的人,告诉他们自己正面临另一次危机?可见,意识到潜在的问题和技术上的影响因素,并向提供资金的立法机构、政府、个人支持者解释清楚是多么重要,这样才能确保表演艺术有长久的生命力。

起初看来,这是一个难题,但是未来并不像起初那样令人悲观。从另一个角度看,解决这个开始就提到的矛盾的方法不在于不断增长的艺术或教育的绝对成本,而在于制造商的劳动不断变得更有效率,使得制造商成本累积性下降。反过来看,这意味着这种现象不是源自社会的贫困,而是财富的增长。现场表演的成本累积性增长这个难题是生产力不断增长的结果,生产力提高得越快,成本的增长越快。我们越是想方设法使我们能够观赏得起表演艺术,它们就会变得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