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生育新规范文

计划生育新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生育新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生育新规

第1篇:计划生育新规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切实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合理利用和配置技术服务资源,充分调动各族群众自觉实行并参与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满足广大育龄群众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全面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建立起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与满足群众计划生育、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等需求相结合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新机制,实现对上级负责与让群众满意的有机统一,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基本要求与措施:

今后我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工作重点:结合自身技术服务特点,为各族育龄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提高广大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满意程度。围绕这一重点,就需要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上予以转变,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切实落实好“四个关注”:

(一)关注群众意愿,务求优质服务成效。

坚持把群众的需求与意愿作为优质服务的导向,把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生育需求作为优质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坚持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二次育龄群众需求调查,务求优质服务有目标,工作有成效。

1、调查主要内容:一是调查目前各族群众急切需求的计划生育服务;二是调查基层落实上级计生部门有关要求和精神的情况;三是了解当地基层亟需改进的技术服务工作和难点问题。

2、调查基本方法:以县、各乡(镇)场、各村(居)三级计生工作人员开展群众需求调查为主渠道,借助公安、基层派出所、综合治理等有关部门开展本职工作调查为辅渠道,同时利用好手术服务记录、随访服务记录、悄悄话室咨询记录、避孕药具发放等实实在在的技术服务为补充渠道,科学的收集群众需求信息。主要以设立意见箱、发放问卷调查表、走访了解、座谈交流、总结分析各类报表、学习吃透上级文件等方法进行。

3、调查运行方式:每个月末村(居)级计生助理员或宣传员将收集到的群众需求信息一一汇总后,及时上报各乡(镇)场计生办,各乡(镇)场计生办每季度将村(居)级上报的汇总表进行三个月一汇总,再将汇总表及时上报到县计生办和县计生指导站。

4、调查反馈利用:县计生办和县计生指导站对采集到的原始信息进行认真筛选、整理、归纳与分类,并结合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目前群众的需求到底有哪些,是否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分清群众需求的重要程度与层次,提炼出群众的核心需求、主要需求和一般需求以及潜在的要求,查找出当前优质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找准当前的主要矛盾,对群众提出的需求、意见或建议,合理利用,认真解决。一方面,将分析后发现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给各乡(镇)场计生办和服务站,指导其及时对现行技术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方法加以调整,如涉及到其它相关部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加以处理;另一方面,对一年来采集到的群众需求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用于制定下一年度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计划。

(二)关注服务阵地,优化优质服务环境。

良好的服务环境是开展计生优质服务的前提条件。按照“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的要求,到2010年,要在全县形成“以县站为龙头、乡中心站为骨干、乡服务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总体格局,力争到2008年达到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标准。

1、房屋建设

房屋面积: 按照**县“十一五”总体规划,“十一五”时期**县境内将迁进2个团场,根据**县人口机械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测算,到2010年**县总人口预计将达到**万人,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育龄群众逐渐增加,我县现有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将无法适应各族育龄群众生殖健康需求,要实现对各族群众优质服务的目标,我县县乡服务阵地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①县计生指导站:现有建筑面积**平方米,通过改扩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县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A级,即**平方米。

②乡中心服务站:**乡中心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平方米,通过扩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乡级中心服务机构的A级,即**平方米;**乡中心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平方米,通过扩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乡级中心服务机构的A级,即**平方米。

③一般乡服务站:**乡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平方米,通过新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乡服务机构的B级,即**平方米;**乡计生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平方米,通过新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乡服务机构的B级,即**平方米;**乡、**乡、**三乡计生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均为**平方米,通过新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乡服务机构的B级,即**平方米。

资金情况:

通过预算,到2010年,要实现国家规定和群众需求有机统一,我县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共计需要资金**万元,为了将此项工作做成民心工程,今后我县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逐步自筹**万元,剩余的**万元将积极争取上级计生部门补助支持(详见:**县“十一五”时期计划生育县乡服务站建设项目规划表)。

建设年度:

为了使我县县乡服务机构按时按质量完成并交付使用,经过统筹规划,县计生指导站定于2006年改扩建竣工;**乡、**乡两乡中心服务站分别定于2008年和2009年扩建竣工;**乡、**乡两乡服务站定于2007年新建竣工;**乡计生服务站定于2008年新建竣工;**乡、**乡两乡计生服务站定于2010年新建竣工(详见:**县“十一五”时期计划生育县乡服务站建设项目规划表)。

2、医疗设备

全面落实政府采购机制,实行公开招竟标,积极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巩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对医疗设备的甲级标准要求,进一步配齐配全各种医疗设备,全面提高我县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装备和技术服务能力。

到“十一五”末,通过全面建设,我县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上要达到以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人员培训、药具发放“五位一体”的功能需求。

(三)关注干部素质,夯实优质服务根基。

干部队伍素质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高水平的优质服务。

1、基本要求:

人员配备:按照人口数量与服务半径之间的要求,到2010年,我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应达到**人,县计生指导站应达到**人以上,乡中心服务站达到4人,一般乡服务站达到2-3人。

学历结构:大学本科学历人员不得少于技术人员总人数的20%,大学专科学历人员不得少于技术人员总人数的30%,其他人员应具备中专以上学历。

职称结构: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不得少于技术人员总人数的10%;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不得少于技术人员总人数的30%。

医学人员结构: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应不得少于70%。

执业资格结构: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的人员不得少于5人;其他人员应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

专业结构:妇科、B超、检验、护理、药管、宣传教育、财务人员应配备合理,基本满足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需要。

2、具体措施:

①人员和学历。根据服务机构岗位的需要,继续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考不同类别(如妇科、B超、检验、护理、药管、宣传教育、财务管理等)的大专学历以上医学类的专业技术人员,以此逐步提高学历人员比例,优化专业结构,确保技术服务岗位有岗也有人。

②职称和执业资格。及时与*计生委、县人事局、卫生局等部门取得联系,吃透职称申报和执业资格准入相关文件,及时组织计划生育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和执业考试与注册。

③抓好干部培训。一是结合群众实际需求调查结果,实施对症下药,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人员培训计划,按照能服务、想服务、会服务、服务好的培训要求,有目的性的进行技术人员培训;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多渠道引进骨干人才,加强计划生育骨干技术队伍建设。三是加强与上级计生医疗服务部门交流与合作,每年坚持选送2至3名计生专业骨干到区、州两级计生医疗服务部门跟班学习与培训,同时也邀请上级技术服务专家到我县来讲课指导;四是按照制定的培训计划具体内容,每月坚持组织县乡两级服务站人员到县计生指导站进行集中培训。

④坚持综合测试。根据制定完善的综合测试制度,每月集中培训时对计生技术服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闭卷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训练。测试时应当有所不同,要针对群众需求调查,进行有目的性测试。

⑤强化岗位练兵。切实在全县形成比、学、赶、超学业务讲能力的良好氛围,促使计生技术服务人员互相学习,不断提高适应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的能力。每一季度要坚持开展一次岗位练兵大比武知识竞赛,通过岗位练兵大比武活动,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氛围在计生系统广泛形成,有效的提高为育龄群众服务的质量。

⑥落实奖惩考核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考核制度,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绩效考核原则。将每次考试成绩和知识竞赛成绩,记入个人考核和集体考核中,与个人绩效挂钩。二是坚持奖罚分明原则。每月坚持一次考试,一年12次考试中,2次考试不及格者,扣除3个月的岗位津贴,3次不及格者扣除1年的岗位津贴,6次不及格者建议人事部门年终考核按不称职定职,无故不参加考试者每1次扣除1个月岗位津贴,并以零分记入本单位集体成绩。一年12次考试中,8次不及格者进行学岗或待岗,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考试设集体奖和个人奖,集体奖:按妇科、B超、检验、护理四个专业分别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集体平均80分以上(包括80分)为一等奖,奖励500元;集体平均75-80分(包括75分)之间为二等奖,奖励300元;集体平均70-75分(包括70分)为三等奖,奖励200元,12次集体平均成绩在65分以下的按专业不同各罚款500元。个人奖:妇科设一等奖1名,奖励200元;二等奖1名,奖励150元,检验、B超、护理共设一等奖1名,奖励200元,二等奖1名,奖励150元,三等奖1名,奖励100元,12次考试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者才有资格参与个人评奖。同时全县所有的计生技术服务人员凡参加州上的各种业务考试,成绩在85分以上者每人每次都给予200元的现金奖励,对考试不及格者将不予报销差费或扣除岗位津贴。

(四)关注人性化服务,全面实施“三大工程”。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服务,不断提高群众满意程度,全面实施“三大工程”,积极开展“八项优质服务”:

1、开展宣传教育优质服务。核心是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宣传,强化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宣传,增强各族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以“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等实实在在的活动为载体,按照“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要求,坚持“为群众所好、所乐、所需”抓宣传的新思路,不断深化计生宣传教育内涵。一方面,精心制作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计生宣传册或宣传品进行载体宣传。另一方面,在宣传内容上,侧重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在宣传范围上,不仅向已婚育龄群众宣传,还要向未婚青年、男性朋友进行宣传。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服务,使服务双方明确“八个知情”,即:医技人员对服务对象知情程度知情,服务对象生育意愿和选择知情,服务对象婚育情况和健康状况知情,自身能给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能力和质量知情,群众对自身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知情,避孕方法的种类、适应症和禁忌症知情,避孕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实际需要知情,可供选择的避孕方法和可以获得的渠道知情。

2、开展避孕节育全程优质服务。做到“四个规范”:一是规范术前知情,实行避孕节育手术前同意书制度;二是规范手术规程,手术过程中,做到稳、准、轻、细,避免手术事故发生;三是规范术后指导,建立生殖健康档案制度;四是规范术后随访,统一避孕节育手术随访表,将随访情况作为考核基层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3、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优质服务。把常见妇女病,尤其是生殖道感染普查作为优质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制定妇女病普查工作规划,由县计生指导站牵头,乡级各站予以配合,组成下乡服务队,常年巡回各村开展“四个一”服务,即:进行一次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发放一套计生宣传品,开展一场生殖保健讲课教育,开展一次面对面咨询服务,每年在全县巡回一遍,做到免费普查,优惠治疗。

4、开展出生缺陷干预优质服务。要以县、乡、村三级人口学校为依托,对参加培训的新婚夫妇讲述优生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生育夫妇实现由“要我参加优生监测”到“我要参加优生监测”的转变。同时,加强在持证对象以及早孕对象中大力推广服用“叶酸”计划,预防胎儿畸形的发生,有效地降低出生婴儿缺陷的发生率。

5、开展不孕不育症诊治优质服务。积极解除不孕不育症患者的痛苦,实施人文关怀,以县计生指导站为基础,选派专业骨干外出学习取经,成立专门的不孕不育症诊治领导小组,全面开展不孕不育症的诊治服务。

6、开展贫困群体优质服务。针对全县乡(镇)场较为分散、贫困群众缺医少药的现状,结合“三下乡”等服务活动,组成“计生爱心服务队”,深入全县各乡(镇)场、各村组的贫困农户家中,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上门,为育龄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使全县贫困育龄夫妇免费享有基本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7、开展男性健康优质服务。以每年的10月28日“男性健康日”为切入点,实施“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男性健康”活动计划,广泛开展男性健康服务,使男性参与生殖保健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把“关注男性健康”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全县优质服务工作的一个新亮点。

8、开展流动人口优质服务。突出对流动人口的政策宣传和优质服务,建立完善流动人口相关管理制度,实施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务计划,每年要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进行四次(每季度一次)“三查”(查环、查孕、查病)服务,针对流动人口生育需求及时开展各项优质服务,扩展服务项目,满足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需求。

四、实施方法与步骤:

1、统一思想认识。各乡(镇)场计生办、计生服务站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积极争取乡(镇)场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研究配合。把握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新机制的精神实质与基本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建立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新机制重要性、必要性的思想认识。

2、制定实施方案。县计生指导站要站在全县大局的高度,尽快制定出具体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实施方案,乡中心服务站要先行一步做好试点,探好路为一般乡服务站提供经验借鉴。

3、认真组织实施。县计生指导站在实施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要把握全局,乡中心服务站要根据实施方案,进行具体落实,广泛发动,落实必要的措施,强化培训,带动一般乡服务站以群众需求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优质服务。

第2篇:计划生育新规范文

(一)高职生核心能力内涵研究综述

1974年,德国梅腾斯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这个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英国新职业主义思想的萌芽,英国各界加大对核心能力的研究。综观国外学者或机构对核心能力的定义,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行业的通用性能力,它是个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广泛迁移性和持续性等特点。

1999年,英国工业联盟、教育与就业部以及资格与课程署共同认可了六种核心技能,即:交流(Communication)、数字应用(Application of Number)、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人合作(Working with Others)、学习和业绩的自我提高(Improving Ow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在2007年就专门制定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该标准中的核心关键能力共包含了八项内容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并对高职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界定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校高职生对将来职业生涯的一种展望,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就业市场需求,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①。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高职生在职业历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高职生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分析

高职生核心能力即高职生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够运用到不同职业中的通用能力。因此高职生是否具备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是包含在高职生核心能力之中的。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所培养的高职生的相关能力则是高职生核心能力要素中的重要部分。

二、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评价实证――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管理系为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系于2009年首次选取了一个国商商务专业班级(共27名学生)作为试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从三个毕业班级按照同比例随机抽取了65名毕业生作为调查样本,其中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55份,问卷回收率为92.3%。其中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有效问卷数为18份。现分别就调查样本整体状况和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和另外两个未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班级毕业生效果对比进行分析。

(一)样本整体特征分析

在男女比例分布上,男生20名,占样本的36.36%,女生35名,占样本的63.64%。在生源地分布情况上,外地生源毕业生共30名,占样本的54.55,上海生25名,占样本45.45%。可见,生源分布外地生占比已过半数,且省部分布广泛,生源呈现多样性。在毕业生去向分析上,回原籍毕业生2名,占样本的3.63%,去其他地区的毕业生3名,占样本的5.45%;留沪毕业生50名,占样本的90.91%,其中外地生22名(占留沪毕业生的44%,占外地生的73.33%)。由此可见,整体来看,尤其是对外地生来说,留沪是绝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体现了毕业生勇于面对挑战,善于把握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锻炼、就业机会的就业观念。

(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效果评价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效果分析

现对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18份有效问卷数进行分析。

(1)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具体毕业去向

选择专升本的毕业生5名,占样本的27.78%;选择就业、已找到工作的毕业生7名,占样本的38.89%;选择打算就业、正在寻找工作的毕业生5名,占样本的27.78%;选择出国的毕业生1名,占样本的5.56%。可见,在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当中,72.23%的同学(包括专升本、实际就业和出国)已在毕业之际或者毕业前实现了顺利就业,27.78%的同学已有一定方向、正在积极努力寻找当中。

(2)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毕业去向满意度

5名选择非常满意、完全符合自己的设想,占27.78%;8名选择满意、大致符合自己的设想,占44.44%;4名选择一般、差强人意,占22.22%;1名选择不满意、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和设想,占5.56%。可见,在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当中,累计72.22%对自己的毕业去向表示满意。

(3)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短期发展规划明晰度

7名选择非常清楚,占38.89%;10名大致清楚,55.56%;1名不太清楚,占5.56%。可见,在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当中,累计95.44%的同学清楚自己未来1-3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方向。

(4)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分布

10名选择未来1-3年,占55.6%;6名选择未来3-5年,占33.3%;1名选择未来10年,5.6%;1名选择未来10年及以上,占5.6%。可见,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的规划阶段半数处在近期规划阶段,三分之一左右在中期规划阶段,有11.2%的毕业生处于长期规划阶段。

2.职业生涯规划效果对比分析

现对未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37份有效问卷数进行分析。

(1)未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具体毕业去向

8名选择专升本,占21.6%;18名选择就业、已找到工作,占48.6%;9名选择打算就业、正在找工作,占24.3%;1名选择出国,占2.7%;1名选择其他,占2.7%。可见,在未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中,73%的同学(包括专升本、实际就业和出国)已在毕业之际或者毕业前实现了顺利就业,24.3%的同学已有一定方向、正在积极努力寻找当中。

(2)未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毕业去向满意度

5名选择非常满意、完全符合自己的设想,占13.5%;21名选择满意、大致符合自己的设想,占56.8%;11名选择一般、差强人意,占29.7%。其中,对自己的毕业去向感到满意的累计占70.3%。

(3)未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短期发展规划清晰度

5名选择了非常清楚,占13.5%;24名选择了大致清楚,占64.9%;7名选择了不太清楚,占18.9%;1名选择了完全不清楚,占2.7%。可见,累计78.4%的毕业生对自己未来1-3年的发展规划清楚,而累计21.6%的毕业生对自己未来1-3年的发展规划尚不清楚。

(4)未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分布

14名选择了未来1-3年,占37.8%;16名选择未来3-5年,占43.2%;3名选择未来10年,占8.1%;2名选择10年及以上,占5.4%;2名选择没有规划过,占5.4%。可见,未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处于短期规划阶段的占37.8%,处于中期规划阶段的占43.2%,处于长期规划阶段的占13.5%,而未曾规划的占5.4%。

3.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评价相关结论

(1)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专升本率更高、寻找第一份工作时更谨慎

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方面,就调查样本的调查结果而言,二者就业率基本持平,后者甚至较前者高0.77个百分点。但前者专升本率较后者较高,打算就业并在积极寻找工作的比例前者较后者较高。可见,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较没有参加过的同学对自我的规划在学历方面要求较高,在寻找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之际,选择也更谨慎。

(2)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对毕业去向的满意度更高、与自我的长远发展更吻合

在毕业去向满意度方面,总体而言,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对毕业去向的满意度相对较高,高1.92%;尤其在对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的毕业生中,前者明显高于后者,高14.28%;而对工作表示差强人意的毕业生中,前者较后者低7.48%。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对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就业率),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质量方面,如毕业生对该去向的满意度及是否和自己长远规划与发展相吻合等,对毕业生的发展质量和长期发展的所发挥的作用更大。

(3)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对短期规划清晰度更高

在短期规划的明晰度方面,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对未来1-3年的发展规划基本清楚,比没有参加过的毕业生高17.04%;而对自己短期规划非常清楚的,前者比后者高25.39%,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较明显。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效果之一体现在较好地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近期发展规划,并将毕业生毕业之际的去向和未来的发展很好地联结起来。

(4)参加过系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排除了规划盲区、职业生涯规划更多处于短期规划阶段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分布阶段来看,前者全部调查对象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过思考,且相对集中在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虽然后者在中长期规划方面后者更加突出,但其规划内容的质量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可见,该系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在于为学生清扫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思考盲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多处于短期规划阶段,这很可能是由于这些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的思考更细致和具体有关。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评价的高职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建议

(一)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评价的高职生核心能力要素

高职生核心能力即高职生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够运用到不同职业中的通用能力。因此高职生是否具备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是包含在高职生核心能力之中的。而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见,高职生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又可以分解为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自我规划和成长能力、自主决策能力、系统判断整合能力、目标分解能力等。

1.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

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是指面对职业生涯发展时面对外界环境如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经济形势、行业信息等相关信息搜集、筛选及加工处理的能力。这种能力让高职生在职业生涯中除了自身专业素养和技能以外,对职业环境有着更敏感和及时和相对准确的判断,以利于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出相关判断和决策。从实践来看,该项能力培养对于高职生来说并不困难,因为高职生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环境和信息的开放性态度。

2.自我规划和提升能力

自我规划和提升能力是指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对环境的分析、判断,找出二者差距,并能够对自己进行发展规划和不断学习、提升进行不断缩小差距,朝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的能力。由于高职生相对于其它高等教育毕业生来说,在学历及理论知识层面等通知知识相对起点较低,而自我控制及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因此该项能力对于高职生来说尤其重要。

3.自主决策能力

自主决策能力是指高职生面对选择时能够基于对自身和环境的信息判断,自己能够合理制定目标,正确衡量自身价值和环境挑战,并进而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决策的能力。该项能力对于高职生来说也相当重要,高职生与其他层面高等教育的学生相比而言,其自主性和综合性发展相对较差。因此,对高职生的培养,其自主决定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4.系统判断整合能力

系统判断整合能力是指高职生在选择时能将自己的近期选择和长期选择、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综合考虑、系统判断整合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让高职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避免只看眼前、断点发展、职业路径发展没有连续性等现象,使高职生增强发展的质量和自身满意度,并提升后续发展的加速度。

5.目标分解能力

由以上实证分析可见,具有良好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高职生对自己的短期规划大多比较清晰,这说明其目标的确定是切合可行并经过深思熟虑进而落实分解到可操作层面的。这对于高职生的自我规划和成长、系统判断整合能力都起着不可或缺保障作用。

(二)高职生核心能力培养相关建议

1.高职生核心能力要素构成及评价测评体系的开发与建立

高职院校应注重对高职生核心能力要素构成及相关的评价测评体系的开发与建立。明确高职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要素的构成及内涵,并不断探索直至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测评体系,以便在高职生在入学之初、培养过程中、培养结束后对其核心能力做出相关判断并有针对性地对高职生进行相关核心能力的培养。

2.高职生核心能力培养应逐步纳入、融入高职生整体培养计划中

高职生核心能力作为高职生除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另一项对自身职业发展起决定性能力,各高职院校更重视对其的培养,应将其应逐步纳入整体培养计划中,予以系统化的培养,在制度上、经费上等予以保证。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景再现、分组讨论、社会调研、主题汇报等“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加强高职生核心能力培养。

3.增设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课程、社会实践等高职生核心能力提升项目、课程和活动

高职生核心能力除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开发获取,更重要的则是在广泛的涉猎和活动中潜移默化长期形成的能力。因此,对于高职生来讲,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核心能力的培养则更多地要依托于课外的相关素质拓展项目、课程和活动。

4.为每个高职生配置“一揽子”核心能力培养计划

在以上核心能力要素评价测评体系开发建立及逐步纳入高职生整体培养计划的基础之上,可为每个高职生按照其测评的不同结果及特点配置不同的核心能力提升项目、课程和活动,有针对性地对高职生核心能力进行开发和培养。

第3篇:计划生育新规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社会生存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将职业生涯概念纳入教与学活动的教育策略,通过职业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的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职业生涯能力,建立个人的职业生涯形态。

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择业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是当今职业中学的重要任务。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中级级应用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其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针对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已成为各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实践已经证明,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既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肯定自己的价值,培养自信心和职业意识,又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有效找准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和支点,潜移默化中促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的养成,使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健康地完成学业,充满自信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就业竞争。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发达国家,职业规划教育已经逐渐渗透到普通基础教育的各个年级,并贯穿基础教育始终。职业规划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广泛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一般生活能力和职业技能,包括基本生活技能、自救应急技能、修理简单器械的技能等。

美国在70年代初开始实施职业规划教育。从小学开始分阶段实施,了解两万多种15个职业系列、不同职业的特点、培养职业意识。初中开始对农业、商业、通讯、建筑等众多门类的一般职业训练和社会实践。高中集中学习学生自己所选择的一门职业课程。

英国中学里有 “设计和技术”课,学习家务和简单的设计、制作。初中二年级开始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及获得信息的技能。初三帮助学生认识个人的兴趣、能力与相应的工作类型,具备职业群体的相关知识;了解影响职业选择的个人因素、工作资历要求等。

德国人在小学阶段就开始为未来前途作准备,并开始考虑选择生活道路和职业定向。不仅将职业技术教育视作学生未来职业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而且视作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中小学都开设家政课程,除烹饪外,还包括怎样持家、理财,以及健康卫生、营养知识等。

2.亡羊补牢,刻不容缓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迅速发展,资讯及知识日新月异,成倍增长。中职生不能仅以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为满足,而更应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规划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的人生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有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人。

过去我国的中职教育受以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只重视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的练习、普通技能的训练,专业口径太窄、分科太细,知识面狭窄、专业单一、适应性差、后劲不足。也严重影响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有机结合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国基础教育中职业探索期的缺失、自我探索途径的缺失、社会生存经历的缺失、人生规划的缺失,造成广大学生因缺乏职业规划教育而不具备基本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意识,在选择专业时的无知与盲目,导致目前学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爱、从事专业并非所学的怪现象。

3.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如今之际,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教育内容、目标与方法,选择恰当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构建全程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的基础上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新生一入学开始,教师就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进行职业兴趣测量。结合社会职业状况、家长、同学和师长的建议,在学校的专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阶段发展规划。

从二年级开始,在初步制定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地鼓励学生去实施、修订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针对中职生年龄较小,思想波动大、目的不稳定的特点,采用合理适当的方式,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强化教育。

三年级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关键、最繁重的一年。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调整好就业心理,消除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并结合学生实习,大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提高就业率。

4.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科学的途径和方法,是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4.1 课程介入和教学渗透。一是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知识与策略等,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在学科或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并身体力行。

4.2 专题辅导和自我反思。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集中辅导或咨询会等,帮助学生处理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自我反思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规划自己、实施方案的实践中,不断地反省自我、反思规划、发现问题,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之更趋合理与现实。

4.3 个性化指导和集体化咨询。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同的,据此形成每个学生有其特定的职业意识、职业期望、职业兴趣。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保护学生的隐私,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针对整个集体在特定时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咨询,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这是心理学上团体咨询方法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扩展应用。可以通过关注某个个体,也可以引导整个集体相互启发、讨论,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第4篇:计划生育新规范文

关键词:教练技术;新建本科院校;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练技术的内涵

教练技术源于体育,是运动员夺冠军拿金牌的重要支持。20世纪70年代,一个叫添・高威的美国人发明了一套教人迅速学会打网球的方法――“集中注意力法”,美国AT&T公司发现了这一方法,安排公司管理人员学习,并在管理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方法,教练技术从此开始兴起[1]。

教练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从心智模式的改善入手不断厘清目标、迁善心态、计划行动,从而获得成果。教练方法是一个科学的行为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目标,采取行动,“知行合一”,不断超越。

教练不是帮被教练者解决具体问题,而是利用教练技术反映被教练者的心态,提供一面镜子,使被教练者洞悉自己的状态和情绪[2]。目前,教练技术已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广泛应用于企业人才管理、个体生涯辅导和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

二、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不同步,毕业生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迅速取得社会效益,在专业设置上过于细化,市场适应性不强,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课程建设发展上,与其他院校专业趋同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学模式上, 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有着较大差距,造成学校办学无特色,专业无特点,学生无特长,毕业生综合能力不高,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

2.师资力量薄弱,缺少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

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与岗位要求差距较大,就业指导的范围窄、方法旧、途径少,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就业指导工作适应性较弱。有的学校就业指导的开展仅是从最后一年开始,其方式多为就业指导课、就业动员会以及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而这些辅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

3.就业观念落后,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准备不足

受精英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仍然陈旧, 许多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狭窄, 缺乏开阔的视野,缺乏创新创业的精神准备。在不良择业心理影响下,毕业生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从而错过机会,造成人为的就业困难[4]。

4.职业规划目标模糊,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当前,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和学校教育体制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了解较少,缺乏规划,没有把个人能力、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职业生涯目标模糊在求职过程中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缺乏目标,个人就业意愿与社会需求错位,对求职缺乏针对性的准备,错失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等情况。

5.学校知名度不高,择业心态存在负向心理

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知名度不高,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是专科学校升格或合并重组而成的,即使升本后也仍然缺乏老牌、重点高校所具有的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由于学校的升格和更名,更是缺乏知名度。二是毕业生就业自信心较差,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由于毕业学校层次、知名度等原因,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缺乏就业的主动性等负向心理。

三、教练技术在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

1.教练技术应用于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如前文所述,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将教练技术运用于学生生涯辅导,在解决学生生涯规划模糊、缺乏就业竞争力和克服自卑方面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大学生生涯辅导的主要过程是通过引导大学生自我探索,理清自己的生涯目标,分析评估周围的环境资源和机会,从而做出有效的生涯决策,并制定出具体的生涯规划,将教练技术应用于生涯辅导中,通过老师教练式的引领,能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决策,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5]。

教练技术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干预模式,来了解大学生的心智模式,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面临的生涯任务,并洞察自己目前的状态和问题,调整好心态,并通过不断挖掘其潜能,探索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可能途径,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反馈,不断推动其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获取信心和力量,从而使心智模式不断改善,发展目标逐步实现[6]。

2.教练技术在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

教练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辅导技术,在国内外已经成熟应用于企业员工的培训与拓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用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有助于解决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教练技术应用的方法,将教练技术应用于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具体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建立教练关系。教练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教练与被教练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与理解,尤其是相互信任要贯穿整个教练过程。通过寒暄、无加工信息回放、说出目的的表述及邀请参与等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教练关系并确定学生是否具备被教练的条件,师生双方建立亲密的信任基础。

(2)确定积极目标。教师可以通过“零建议”的提问方式帮助学生厘清自己的目标和达成目标,而不是简单告诉学生适合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因为目标的设定和实现过程是一种激励过程,在与学生对其目标确定的沟通中,通过“倾听”“强有力的问题”等交流方式使学生开阔眼界,突破限制,激发潜能,从而确定基于自身实际的积极的职业生涯目标。在帮助学生确定目标时,要迅速通过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厘清个人目标,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SMART原则(具体的Specific、可度量的Measurable、可望达的Achievable、切合实际的Realistic、有时间规定的Timed);在学生有多个目标难以取舍时,要借助工具(如度量式、漏斗式、生命平衡轮等问题)使学生迅速对目标排序,最终确定生涯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过程都是在发问中让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而非给学生明确答案。

(3)寻找资源和制订行动计划。寻找资源和制订行动计划是教练式教学的实践体验环节,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能量,积极应对,从而有效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教练通过不断地提问,如“还有吗?还有吗……”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观察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为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专家,使其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并找到最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迅速地制订行动计划促进行动。

(4)迅速达成行动。从本质上看,

教练技术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动方法,达成行动是教练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没有行动就没有成果。行动可以使被教练者的心态迅速提升,当被教练者找借口,不愿意马上达成行动时,教练可以通过强有力的问题,如“你会采取什么行动?你下一步要达到什么成果?最快是什么时候做到?具体成果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迅速达成行动。

(5)教练关系终结。教练技术的关键是以学生的观点澄清目标并进行评估,然后对内激发潜能、对外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接着建立实际可行的计划,确定被教练者的承诺且马上督促行动,之后对行动进行保持或者调整,最终实现或者最大限度地接近目标。

综上,通过教练技术以上五个环节在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辅导中的应用,可有效帮助学生改变思维模式,使学生在看到更多可能性的同时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设计、评估、调整和实践,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立邦,段传敏.企业教练:领导力革命(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5―44.

[2]黄荣华,梁立邦.人本教练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3―124.

[3]隆 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4]郝德新.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0):44.

[5]朱 红,闫广芬.基于教练技术的大学生生涯辅导模式建构与应用[J].高校教育管理,2012(02):86.

第5篇:计划生育新规范文

关键词:职业规划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079-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高校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大一到大四,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也不同。在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下,进行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全新的视角,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课题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1.大学生职业规划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即个人结合自身兴趣、能力等情况以及职业制约因素,为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方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指的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素质及竞争力,有效实现大学教育同市场需求的挂钩,大学生在进行全面自我剖析,认识客观因素的前提下,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相关理论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提升,社会对大学职业胜任力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相关研究不断涌现。比如,王泽兵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中提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注意个性化的发展和培养。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皖西学院部分在读生和已经毕业离校的学生的谈话,一是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基金项目:2012年度皖西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WXSQ1206).和原因;二是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服务指导方面的建议。围绕这两个主要范畴随即进行访谈。综合访谈中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请教相关专家,听取意见和建议。通过查询大量的文献资料,在走访专家的基础上,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的需求,合理制定调查问卷,从多个角度来了解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出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问卷见附录。

1.大学生对职业规划重视度不够

当下,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社会、企业以及高校的重视,但真正的普及和落实还有些不足之处。大学生普遍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没有针对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此次皖西学院调研中,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46%,其中认为重要的占30%,非常重要的占16%。而选择一般的占18%,一点都不重要的占36%。

另外,此次调查中,有75%的学生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在这些任重只有34%的人有3年以上的职业规划。通过访谈也可得出差不多的结论,多数访谈对象认为在大学阶段开展职业规划太早,大部分认为真正走入社会后职业生涯规划才会顺理成章。

2.大学生自我认识评估不足

大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和能力有所增加,但是自我认识方面常常还有不足,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过于理想化。此次对皖西学院大学生的调查中,只有45%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44%的大学生认识自己职业发展的优劣,均没有达到一半标准。在访谈过程中也可总结出,在现在就业制度及就业市场环境下,部分大学生仅看到了自己的优点,过于空想连连,有的大学生仅看到自己的缺点,容易信心不足。在职业选择过程中,部分大学生期望值抬高,追求与实际不符;有些大学生缺乏自信心,不能以积极的态度争取符合自己的职业。

(三)大学生职业准备不够充分

机遇往往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只有职业准备充分,才会快速、准确把握机遇。大学生职业准备工作,包括建构科学知识结构、培养职业素质等,是职业生涯规划不可或缺的一块。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生一些问题,一般同职业准备不充分有较大关联。

在此次调研中,只有16%的大学生十分清楚自己职业发展方向,46%的大学生有些清楚自己职业发展方向,38%的大学生则是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清楚一般情况下就代表着准备不够,而准备不不充分就会导致信心不足,这样以来当大学生遇到就业机遇时候,机会把握不住,丧失机会,又会垂头丧气,造成恶性循环。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探索

1.有效增强职业规划意识

当今市场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先发制人,应当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对大学生自身来讲,提升职业规划意识,第一要了解同自身相关的就业政策、信息,认清自身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性格特长等等,借助自己的信息积累和学校、机构的帮助,理性剖析适合自己职业。积极参与职业实践,同样有助于提升职业规划意识。总而言之,自我认知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前提,自我认识清晰,方可制定适合自己性格、特长及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

2.引导学生以积极心态

好态度未必能让大学生找到好工作,但用积极的心态对待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正确合理是定职业规划有一定帮助。所以,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让其用积极的心态对待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持续勉励自己、鼓舞自己,增强自我管理和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学校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阅读职业生涯规划有关书籍,搜集报纸以及网络职业信息,积累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并多多同老师、同学交流,增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规划、执行能力,将自己的具体行动同职业生涯规划有效衔接起来。

3.全程要加大创新教育力度

职业规划要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衔接,所以高校要在大学四年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加大工作强度。具体可以有以下途径,第一,配合职业规划开展科研课题立项。由高校拨出专项科研资金,选择有一定意向和能力的大学生进行科研立项工作,激励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第二,配合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及大学生学术论文竞赛。其中创业计划大赛同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衔接较为密切,重点培养学生市场调研能力,以及生产、研发、销售等创新能力。这项活动,可以荟萃大学生创造成就,通过专家的评价和学校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能力。

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与建议

1.大一大二要提高大学生重视程度

大学生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其重视程度。因而,大学生刚到走进大学的第一年,学校就要培养大学生的成人观。让其清楚地知晓自己早已是成年人。知晓一言一行都代表自己形象素质,知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知晓只有被社会承认才是真正的承认。当大学生走进大二后,高校要对大学生及时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主要依照专业特点辅助其制定宏观的发展目标,让大学生明白通过专业学习未来能够在哪些行业展开工作。通过这种的方式可以达到以下目的:重新认识自己的性格、特长、能力等;了解经济形式及行业发展动态;树立人职匹配、,顺应潮流的职业目标。

2.大三要提高大学生职业实践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学到适应自身发展特点和市场要求的技能,只是让大学生知晓做什么、怎样做,而不为其提供实践平台,最终导致职业发展成为一句口号。大一与大二已经做好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尝试与筹备工作,接下来的大三阶段,就应该配合与督促大学生提高自己的职业发展实践。例如,大学生确定自己将来要从事软件设计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大学生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要争取走入职场之前,要增加一些项目编程经验,比如参加学校的建模比赛,软件设计研讨班等,把自己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物操作能力。

3.大四要做好各类职业服务

当大学生进入大学四年级,也就走到了人生转折的路口,不管大学生四年来职业锻炼的成果怎样,对真正走向社会仍旧有一定程度的畏怯。所以,高校要在大四这一特殊的阶段,担负全面服务大学生的角色。全面、到位的服务主要涵盖求职信息服务、就职技巧服务、工作心态转变服务、心理调试技巧服务等几个方面。求职信息服务,就是要搭建稳健有效的职业信息平台,利用种服务功能为大学生提供各类社会、企业招聘信息。至于就职技巧方面的知识,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其在企业工作中自我完善职业技能,同时高校一些辅导老师要为大学生做好指导工作。高教教师要教授大学生一些常用的心理调试技巧,这样能够帮助大学生维持身心健康,以阳光向上的心态,勇敢向前走向社会岗位。

参考文献

[1]刘朋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发展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6).

[2]刘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究与解读[J].中国集体经济,2010(31).[3]李晓霞.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刍议[J].中国地质教育,2006(4):71-74.

第6篇:计划生育新规范文

    作者:马俊辉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信度;效度

引言

1934年,Lapiere在对美国的餐厅、宾馆和汽车旅馆经理的邮寄问卷调查中,询问“是否会接待中国人”,发现这些人在问卷调查中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行为完全没有关系。这项研究颠覆了人们认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的常识。[1]但是,随后几十年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结果大多符合人的常识,即二者存在关系。许多研究围绕如何解释和预测二者的关系而展开,其中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是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2O世纪8O年代,Ajzen在理性行为理论(TheofReasonedAction)的基础上,增加知觉行为控制变量(perceivedbehavioralcontrol),形成计划行为理论,并且上世纪9O年代以来,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和艾滋病相关的风险承担、乳房的自我检测、慈善、的使用、控制烧荒政策、折扣卷的使用、/酒精成瘾、健身、快餐消费、健康相关行为、道德行为、戒烟、的自我检测、暴力控制、选举行为、女性职业行为等。[2]

1、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

(1)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2)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执行行为的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

(3)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因此它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如下图虚线所示),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

(4)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概念上可完全区分开来,但有时它们可能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础,因此它们既彼此独立,又两两相关。用结构模型图表示计划行为理论如图1(为了方便,在此只呈现结构图的主要部分)。

2、TPB在大学生交通违规行为中的应用

2.1设计问卷调查表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利用行人违规行为问卷调查表[3],调查大学生交通违规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交通违规意向与违规行为的情况。问卷内容包括5个潜变因子,23个可测指标,采用了Likert7极等级评分模式。1分表示非常不可能,4分表示一半,7分表示非常可能。若受访者得分介于5~7之间,表示对于行人违规行为有较高的倾向;若得分为4,则为普通;若得分介于1~3之间,则表示对于大学生违规行为有较低的倾向。此次调查在昆明理工大学白龙区进行,调查对象为昆明理工大学生白龙校区的学生(包括全日制本科生﹑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34份,有效回收率为78%。具体的问卷模式如下表所示:

2.2结构建模

根据上述问卷,利用LISREL软件建立结构模型图:其中,方框内AB1、AB2、AB3、AB4为态度(AB)的观察变量,SN1、SN2为主观规范(SN)的观察变量,PBC1、PBC2、PBC3、PBC4为知觉行为控制(PBC)的观察变量,BI1、BI2、BI3为行为意向(BI)的观察变量,VB1、VB2、VB3、VB4、VB5、VB6、VB7、VB8、VB9、VB10为违规行为(VB)的观察变量。椭圆形内的态度(AB)、主观规范(SN)、知觉行为控制(PBC)、行为意向(BI)、违规行为(VB)为观察变量的潜在因变量。单向箭头表示因果关系,双向箭头表示相关关系。

2.3结构分析

利用SPSS16.0对上述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的信度指标如下:

在进行因子分析时,AB3、PBC1、VB3、VB4对整体数据的解释度较低,予以剔除。

然后利用Ammos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路径分析,得出:

BI=0.20AB+0.43N+0.32PBC

VB=0.30BI+0.62PBC

由上可知:态度对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仅为0.20,而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却为0.43,这说明在校的大学生,主观规范性很强,能很好的接受交通管制,受违规行为的态度影响不大。同时可以看出,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对违规行为都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计划生育新规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职业生涯规划 高效课堂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对职业生涯设计课高效课堂教学无疑是一场革命。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原本枯燥、抽象的原理变得直观生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高效课堂。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的过程之中笔者遇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探讨如下。

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职业生涯设计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1、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视听结合,形声统一,能够直接强化教学效果,形象生动,直观易懂,便于记忆和运用。多种感观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远远优于单一感观感知的学习效果,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产生的教学效果更全面、更深刻、更有利于保持。

2、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信息,不受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从太空到海底,从异国到本土,特别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事物,都能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如亲眼目睹。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形界面和反馈信息,可达到更好的互动效果。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外,可实现更多的人机互动。

4、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象乃至活动画面信息,不仅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职业生涯设计课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成功运用到职业生涯设计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运用计算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手工性质的职业生涯设计课教学方式,告别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的呆板模式,走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率的职业生涯设计课教学方式,已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

三、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化职业生涯设计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

不同的学科都有其不同的教学特点。为了使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能真正有效地辅助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时应充分考虑高中思想职业生涯设计课的学科特点。

第一,要根据知识要点的特征和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来设计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

心理学中有关记忆的理论研究表明,学习者掌握知识时,会受到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的表现方式及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需求的影响,以生动有趣的展示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课件设计所应遵循的原则。

学习者的记忆与知识内容的表现有关。知识以文字线性的结构表现出来,会使学习者感到知识的枯燥和乏味,因此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应注意以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媒体综合地加以表现,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感知。

第二,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要正确处理信息的输出量和接受量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制作应立足于教学目的,做到图文和谐,目的与需求、重点与一般的统一,做到宜简不宜繁。如果一味追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引入、一味追求表面内容的丰富。往往会适得其反,不利于课堂教学。

第三,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应精心设计。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在知识呈现的形式、内容深浅及广度、逻辑层次和顺序的排列、辅助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均要精心设计。制作课件时,应考虑窗口或面积的大小,这有利于学习记忆,随着面积的增大,阅读速度、记忆效率都会随之下降。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还应注意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进行合理的组合,以适应学生对知识的加工和记忆。对于知识内容多而长的地方,应按一定的标准,有目的地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分块和组合。

第四,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件要充分注重发挥职业生涯设计课的德育功能。

职业生涯设计课作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门主要学科,不仅仅要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辨证思维能力,而且要发挥其强大的德育功能。职业生涯设计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可进行爱国主义、时事政策、乡土意识以及法纪、理想、就业和创业多方面德育教育。

第五,在平时应注意经常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素材进行收集和整理。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素材,难有好的课件。因为职业生涯设计课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跟其它学科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因而职业生涯设计课教师平时要注意对素材的收集和整理,要构建素材库。

总之,充分考虑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科特点,准确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有利于把重点、难点具体化、形象化,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使课件真正服务于教学。

四、应注意避免的几个误区

第8篇:计划生育新规范文

关键词:数据中心;信息资源规划;数据整合交换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4—0000—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交通系统的各单位、各部门建设了相应的信息系统以满足自身业务管理的需要。然而各信息系统是在不同时期建立的,在业务方面缺少总体规划和协调,在数据交换和共享方面存在困难,各自掌握的数据不能及时有效的提供给需要该数据的其他相关部门,形成了“信息孤岛”。同时,随着我省路网的不断完善、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服务的目标从原来的“走得了”提高到“走得好”,现孤立的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综合业务管理和为决策支持提供数据的需要。因此,打破这个“信息孤岛”,研究建设一个跨部门,集数据抽取、处理、交换和综合利用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交通数据中心已成为现阶段交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数据中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本文以贵州省交通运输行业为例,着重探讨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建设思路。

二、总体架构设计

贵州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一是构建全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含地理信息平台),整合开发行业基础信息资源,实现行业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包括整合公路管理、道路运输、路网运行、出行信息等数据,建设基础数据库与主题数据库,有效推进行业基础数据资源开发和应用;整合基础地理、公路及其附属设施、客货运站场地理数据,建立全省交通运输地理信息平台,实现全省共建共享“一张图”。二是进行数据资源规划的顶层设计,并结合项目建设制定相关行业标准,为交通运输信息化、公众出行及行业管理提供服务。

数据中心总体架构设计

贵州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由五大层面和三大体系构成,分别是: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应用系统层前端展现层和建设与运行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其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三、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资源规划是顶层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属于信息资源层建设,它站在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开展业务活动所需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包括对数据的生产、处理、存储、应用、管理等整个生命周期的分析研究。信息资源规划是数据中心建设的初始工作和核心环节,直接决定了我省交通行业数据资源建设的质量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

国外信息资源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有战略数据规划、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和企业架构规划三种。这三种规划方法侧重解决的问题各有不同,战略数据规划主要针对的是数据规划和数据环境管理,实现数据一致性;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主要解决战略与系统的匹配问题,进行系统与业务集成;企业架构规划主要解决信息资产的描述和重组,实现信息资产的统一规范管理。在国内交通行业,四川、重庆、浙江三地交通部门都实施了信息资源规划的相关项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在贵州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的信息资源规划过程中,我们本着遵循国家信息化思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因地制宜,有所取舍这三个原则,选择企业架构的规划方法,结合自身行业特点,进行信息资源规划,初步搭建贵州交通行业信息化总体架构。

(二)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架构

该架构描述了贵州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当前和未来的信息化状态,并勾画出从目前状态过渡到未来状态的计划。总体架构的设计是为了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和资源共享,推动业务协同,提高对公众的服务能力。总体架构主要由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四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业务架构是通过进行业务梳理,定义业务流程目录表、业务互动矩阵和功能分解图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资料,得到机构职能行使的流程和部门间的协作关系,业务架构是整体架构设计的基础。

应用架构是对机构当前的信息化状态进行描述,理清应用系统间的交互关系、应用与核心业务的对应关系,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蓝图。通过应用架构分析设计,可定义应用接口目录表、系统/功能矩阵、软件分布图等。

数据架构描述了逻辑的和物理的数据资源结构。通过数据架构建立起关键信息流模型,描述业务事件的关键输入输出信息,为应用架构提供数据支撑,在分析、挖掘和处理的基础上,为机构提供支持和决策信息。

技术架构用来描述支持业务、数据、应用服务部署的设施、标准、技术等,技术架构定义了机构信息化的技术路线、技术标准、技术选择和技术组件等。完整的技术架构涉及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基础设施等各个层面。

信息资源规划是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是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对业务、应用和数据进行梳理规划。做好信息资源规划,能有效指导后续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数据交换共享等工作。

四、数据交换共享平台

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是应用支撑层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它是数据整合的基础设施,也体现了数据集成的一种模式,它的优点是简化数据集成拓扑结构,提供共享基础服务,对于大范围的数据整合与交换服务,是一种集约化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技术框架

交通行业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的难度很大,这主要是由于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异构性造成的,这其中包括各信息系统的软件系统体系结构异构、软硬件平台异构、还包括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工作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建设必须要能够提供一种松耦合、跨平台的数据交换服务,并集实时数据交换和批量数据交换为一体。贵州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框架示意图如图3所示。

(二)数据交换

在贵州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数据交换服务依托于数据交换平台软件,主要用于源系统数据获取、数据容灾、主数据管理等方面。在数据交换的方式上,采用前置机、中间库模式和基于日志变化的数据捕获模式。

前置机、中间库的模式:先由源系统开发单位开发数据接口并推送数据至中间库,再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将中间库的数据抽取至数据中心。对于信息系统建成时间较长,对系统进行修改和数据转换工作难度较大的情况,适合采用此数据交换方式。我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与省公路局的大部分信息系统和与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的收费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此交换模式。

基于日志变化的数据捕获模式: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软件来实现对数据源的非侵入式采集。此数据交换方式是基于数据库归档日志的增量变化来实现数据的采集交换,它的优点是将对源系统的影响降至最低,减少业务系统开发单位的接口开发工作量,降低前置机购置成本,提升数据采集的效率与质量。我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与省道路运输局的信息系统和与各单位在建新建的信息系统之前的数据交换采用此交换模式。

五、研究结论

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网络、信息资源规划、系统集成、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等信息工程领域的各个方面,结合交通运输行业职能部门较多的特点,更是增加了系统建设的复杂程度。本文立足于贵州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建设,着重介绍了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以期能够对相关行业数据中心建设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林小村.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