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专题报告范文

景观设计专题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设计专题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景观设计专题报告范文

中国与西方两个截然不同的园林传统,至18世纪才发生了碰撞,开始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借鉴。 

相对而言,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很小,虽然圆明园中的大水法、西洋楼、迷宫,明清江南园林中的彩色玻璃、铸铁栏杆都是鲜明的西方物件,但这只是点缀性质的,是园林主所追寻的一点异国情调而已,中国园林的整体风格未被西方改变。而中国园林对西方园林却有较大的影响。英国自18世纪起,发展出自然风景园林(Picturesque Gardens),欧洲大陆也开始修建被称作“盎格鲁—中国风园林”(Anglo-Chinese Gardens)的园林,强调不规则的自然风景。这一阶段,中国园林逐渐为欧洲所了解,在启发与塑造欧洲园林风格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种园林传统的碰撞显示出哪些深刻的中西文化差别?西方园林的“体”和“用”,受到18世纪这段“东学西渐”怎样的影响?为此,本刊专访了对中西园林比较有专门研究的艺术史学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布丽吉特·戴诺-兹韦(Brigitte D'Hainaut-Zveny)教授。布丽吉特·戴诺-兹韦的研究领域为16至18世纪欧洲与东方艺术,形塑城市空间的雕塑与园林是她关注的重点。在北京举行的2016年世界艺术史大会上,布丽吉特·戴诺-兹韦作为特邀学者出席,做了题为《中式与西式园林在空间关系上的差异》的专题报告。 

三联生活周刊:18世纪后,法国古典园林开始衰落,欧洲开始寻求新的园林样式,这其中包括中国园林。当时欧洲人对中国园林的想象是什么样的? 

布丽吉特·戴诺-兹韦:欧洲人对中式园林的认识,一方面是传统中式建筑,比如塔、寺、亭、桥等,另一方面是山水景观的曲折布置。事实上,通过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神父所言的“蜿蜒的小径”,西方人很快就可以通过布局的蜿蜒来识别中国花园。景观设计不再是规整的、几何式的,而是曲折的、自然的,通过与建筑、水系的配合,使园林中不同位置、角度观看到的画面呈现不同的舞台图景(Tableaux)。正如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3~1796)所注意到的那样,不同的“景”常常因亭榭等建筑物而打断。“亭”,也恰好来源于动词“停”,意为停留、暂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借景”的理念也在欧洲得到了应用,即将园林界限之外的自然景观组织到园林视线之中。 

由于有文字描绘和图像表现,中国的“文人园”的主要特征并不难被西方人所理解。在我看来,“文人园”的特征被白居易的诗非常好地描绘了出来:“……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 

三联生活周刊:18世纪欧洲借鉴中国园林,形成了哪些代表性的作品? 

布丽吉特·戴诺-兹韦:有很多,我从低地国家中举三个例子。克罗伊公爵伊曼努尔(Duke Emmanuel de Cro~,1718~1784)的隐士花园(Garden of the Hermitage),位于埃斯科河畔孔代(Condé-sur-l'Escaut)。他在建造时加入了亭、桥、塔等中国式建筑,用以制造山水景致中的节奏感。同样的思路在位于蒙斯(Mons)的博杜尔花园(Garden of Baudour)中得到了復制,利涅亲王查理·约瑟夫(Prince Charles-Joseph de Ligne,1735~1814)还特别加入了一座寺庙建筑,并且将可以俯瞰整座园林的观景亭(Belvedere)改为了中式亭台的样式。位于布鲁塞尔的勋伯格花园(Garden of Schoonenberg)中,主人泰申公爵阿尔伯特·卡其米尔(Archduke Albert de Saxe-Teschen,1738~ 1822)建立了一座高耸的塔,灵感来源是当时的南京,假山也被引

整刊文本版->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34期

中西园林的自然与奇观字数:2596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3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欧洲园林曾经从形式上学习过中式园林,精神上却完全不同。” 

中国与西方两个截然不同的园林传统,至18世纪才发生了碰撞,开始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借鉴。 

相对而言,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很小,虽然圆明园中的大水法、西洋楼、迷宫,明清江南园林中的彩色玻璃、铸铁栏杆都是鲜明的西方物件,但这只是点缀性质的,是园林主所追寻的一点异国情调而已,中国园林的整体风格未被西方改变。而中国园林对西方园林却有较大的影响。英国自18世纪起,发展出自然风景园林(Picturesque Gardens),欧洲大陆也开始修建被称作“盎格鲁—中国风园林”(Anglo-Chinese Gardens)的园林,强调不规则的自然风景。这一阶段,中国园林逐渐为欧洲所了解,在启发与塑造欧洲园林风格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种园林传统的碰撞显示出哪些深刻的中西文化差别?西方园林的“体”和“用”,受到18世纪这段“东学西渐”怎样的影响?为此,本刊专访了对中西园林比较有专门研究的艺术史学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布丽吉特·戴诺-兹韦(Brigitte D'Hainaut-Zveny)教授。布丽吉特·戴诺-兹韦的研究领域为16至18世纪欧洲与东方艺术,形塑城市空间的雕塑与园林是她关注的重点。在北京举行的2016年世界艺术史大会上,布丽吉特·戴诺-兹韦作为特邀学者出席,做了题为《中式与西式园林在空间关系上的差异》的专题报告。 

三联生活周刊:18世纪后,法国古典园林开始衰落,欧洲开始寻求新的园林样式,这其中包括中国园林。当时欧洲人对中国园林的想象是什么样的? 

布丽吉特·戴诺-兹韦:欧洲人对中式园林的认识,一方面是传统中式建筑,比如塔、寺、亭、桥等,另一方面是山水景观的曲折布置。事实上,通过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神父所言的“蜿蜒的小径”,西方人很快就可以通过布局的蜿蜒来识别中国花园。景观设计不再是规整的、几何式的,而是曲折的、自然的,通过与建筑、水系的配合,使园林中不同位置、角度观看到的画面呈现不同的舞台图景(Tableaux)。正如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3~1796)所注意到的那样,不同的“景”常常因亭榭等建筑物而打断。“亭”,也恰好来源于动词“停”,意为停留、暂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典园林“借景”的理念也在欧洲得到了应用,即将园林界限之外的自然景观组织到园林视线之中。 

由于有文字描绘和图像表现,中国的“文人园”的主要特征并不难被西方人所理解。在我看来,“文人园”的特征被白居易的诗非常好地描绘了出来:“……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 

三联生活周刊:18世纪欧洲借鉴中国园林,形成了哪些代表性的作品? 

布丽吉特·戴诺-兹韦:有很多,我从低地国家中举三个例子。克罗伊公爵伊曼努尔(Duke Emmanuel de Cro~,1718~1784)的隐士花园(Garden of the Hermitage),位于埃斯科河畔孔代(Condé-sur-l'Escaut)。他在建造时加入了亭、桥、塔等中国式建筑,用以制造山水景致中的节奏感。同样的思路在位于蒙斯(Mons)的博杜尔花园(Garden of Baudour)中得到了復制,利涅亲王查理·约瑟夫(Prince Charles-Joseph de Ligne,1735~1814)还特别加入了一座寺庙建筑,并且将可以俯瞰整座园林的观景亭(Belvedere)改为了中式亭台的样式。位于布鲁塞尔的勋伯格花园(Garden of Schoonenberg)中,主人泰申公爵阿尔伯特·卡其米尔(Archduke Albert de Saxe-Teschen,1738~ 1822)建立了一座高耸的塔,灵感来源是当时的南京,假山也被引入。

      三联生活周刊:欧洲的园林设计师们是通过何种渠道获得关于中国园林的知识?我注意到你在研究中大量引用了勒鲁热(Georges Louis Le Rouge,1712~1790),他是18世纪欧洲著名的园林书籍出版家,这些园艺书籍如何影响当时的园林建造? 

布丽吉特·戴诺-兹韦:勒鲁热和他出版的书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他本身是一位制图家、建筑师和版画家,绘制了大量的园林建筑、地图画作并将之出版。我提到的三个园林,在勒鲁热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现。勒鲁热在1776年的第一件作品中就显示出克罗伊公爵的设想,即一所被中国式的塔与桥等建筑所环绕的英式花园。这种有蜿蜒轮廓,由果园组成并由建筑物进行分割的园林概念,可以在博杜尔花园再次看到。在勒鲁热的版画中,则可以看到由利涅亲王所做的模仿中式园林的进展。 

勒鲁热的书籍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当时的园林设计师们争相购买,以期得到灵感。他的印本《流行盎格鲁-中国风花园》成为许多想要为花园引入中国元素的设计师的教科书。不仅是在欧洲大陆,甚至在莫斯科,他的画作和书籍都受到追捧。勒鲁热本人则是受钱伯斯很大影响。钱伯斯本人到过中国并且曾经在广州居住,亲自参观过多个中国园林,带回了第一手资料。 

三联生活周刊:中西园林的差异可能根植于不同的美术传统之中,尤其是对空间概念的理解。中西方绘画的对比中,视点是一个显著的差异。郭熙曾经发展出“三远法”的透视理论,即高远、平远和深远三种视角,但终究不同于文艺复兴透视法。不同的空间观念是否存在对园林的影响? 

布丽吉特·戴诺-兹韦:对空间概念的不同理解是造成中西园林差异的主要原因。郭熙的“三远法”非常关键。不仅是郭熙,在石涛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他在同一空间中运用了不同的视点和不同的时间。而观赏中国园林正需要不同的视角。多向隧道、桥梁和回廊、隔开景观系统的不同部分的门窗、楼梯等,都让身处其中的观者需要不断改变视角。

        在西方,文艺复兴则带来了另一种空间观念,每一件东西都被分配了固定、不变的位置,观察者总是站在一定距离之外,以一种抽离的视角进行观看。文艺复兴绘画展现出的是观察者在某一特定位置观察到的景象,而不是像中国绘画一样,把人对事物的多角度理解、不同时空下的多面观察都展示出来。西方园林营造也相应呈现出一种抽离感,这尤其体现在我们对位于高处的观景亭的喜爱,它使人与景观保持距离,以固定视角对其进行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这种空间观念差异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文化原因? 

布丽吉特·戴诺-兹韦:我认为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哲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在西方,人想要客观地认识世界,把世界作为一个外在对象去理解。而在中国,受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人被邀请去融入于这个世界,成为它的一部分,与“道”合一。这两种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导致了园林上的差别。西式园林中人们总是处在景观之外的,与自然保持距离,中式园林中人则融入自然,成为整个景观的一部分。 

欧洲园林曾经从形式上学习过中式园林,精神上却完全不同。中式园林的形态是中国哲学的必然推演,道教与佛教传统使得人们追寻一个与现实社会保持距离的精神处所,园林便承担起这一职责,这也必然要求它要呈现出“自然”的面貌,而非规整的人工景象。西式园林的任务则是创造“奇观”,人们在园林中得以进入另外的时空进行游览。中式的山水布局与亭台楼阁即使在西式园林中被运用,也只是作为一种“他者景观”而存在,它们可能会与埃及金字塔和方尖碑、哥特式的教堂、土耳其帐篷和罗马神庙并置。此时,中式的“自然山水”成为园林中“人造景观”的一部分,不再是其本来的意义。 

三联生活周刊:园林这一处所,对于中西方园林主们的生活分别意味着什么? 

布丽吉特·戴诺-兹韦:首先,在两种文化中,园林都被认为是“出世”的地方,正如陶渊明所说的那样。卢梭和王维也都曾对“隐士的生活”有过描绘。园林得以让人们保持与现实和政治的距离。但同时,在中国和西方,拥有园林的都是贵族,他们借助精美宏大的园林为自己赢得声誉,这一点在中国唐代有明显的体现。在西方也是如此,虽然园林往往远离城市和宫廷,但园林本身是对贵族身份的一种重申,是他们身份、声望和财富的徽章。无论中西,园林都同时存在着“出世”与“入世”这两种略显冲突的作用。 

另一方面,园林也是文人贵族们的小圈子进行社交活动和享乐的地方。中國文人在园林中开雅集,同时也举办节庆,西方也是如此,这从舞厅、宴会大厅等配套设施就可以看出。

三大园林体系

目前公认的有三大园林体系,东方园林、西方园林和西亚园林。西亚园林以巴比伦和古波斯为起源,影响到整个中东地区,以伊斯兰教风格为主导。东、西方园林则分别以中国和西欧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样式与气质。 

古希腊时的社会中上层就兴建园林以供休憩娱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讲学的哲学学校,著名的Akademia,就在有雕塑、花架、林荫道的园林之中,故而被翻译为“学园”。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古希腊园林就已经是规则式的了。 

西方园林再次迎来高峰,是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诸多巨匠,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等,都对园林营造颇有兴趣,拥有自己的园林或是发表过对园林审美的见解。城市经济和地方自治的发展使得一批别墅园林被建造,遍布意大利各处。 

第2篇:景观设计专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园林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主,因此设计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已成为衡量本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成为关系到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1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动手能力强,但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同时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园林设计的实践,缺乏对园林行业的真切感受和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园林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2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规范掌握不牢

艺术类学生的美术功底不错,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是色彩、形体表达比较出众,但是涉及到工程制图、设计初步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规范,则掌握不好,成为其进行后续设计类课程学习的瓶颈和障碍。

1.3学生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

要想完整出色地完成一个园林设计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园林制图、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建筑、园林设计、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富有创造性地将所学理论触类旁通地综合性运用于设计实践中,并以园林设计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使学生将设计理论综合运用于设计实践中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重要的命题。

1.4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待提高

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培养专业技能,在涉及诸如计算机常用软件(如word、power point)的熟练使用、文献资料的熟练检索、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园林专业以外的其他背景知识的涉猎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应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目标[1]。

1.5校外参观实习及岗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通过校外实地参观学习,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实际的园林景观,从而增加感性认识。但出于安全等各种因素的考虑,这种校外参观实习的机会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岗位实践要求学生到园林设计的一线工作环境中,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口或相近的工作,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对接。但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导师的推荐,实现到一线园林设计公司实习的目标。也有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就园林行业的特点来讲,校外实训基地并不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岗位实践目标。

2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上对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需求量较大,而且由于这个行业的综合性特点,还有很多相关专业的人士也都在从事这个行业,但学生并不了解。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工作方面的前景动态,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通过受教育而丰富自己,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获得摆脱现实奴役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大学的教育,以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掌握学习一门专业的自我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理念。而高职高专的职业性教育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成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途径。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并不是一味强调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实践技能的操作,更主要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导性的角色,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和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方法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2.2突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市场性特点;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学目标突出职业性特点,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特点,这些是职业教育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突出实践性教学应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特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无论是操作练习、设计练习,还是实地参观学习,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2.3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考核形式多样化,突出综合评价

以前的考核形式主要是以纯理论考试为主,而这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弱项,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会在考前提前给学生划重点,平时不太努力的学生,考试之前突击复习,成绩也还可以,但背过就忘,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5],建议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尤其是应用类课程,应该突出平时的技能训练、综合的技能培养,再加以理论考试,重视平时实训实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甚至应用设计类课程的最后考试可以采用快题设计考试或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考核。

2.5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

园林设计类的学生,到苏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深化设计理论的理解,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导师推荐,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其实习实践的机会。

3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特色

3.1《autocad》课程的教学改革

熟练掌握autocad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是从事园林设计行业的必备技能之一。这门课程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的设计软件课程,熟练掌握该课程,不但能熟练运用这门软件的相关操作技巧,而且还能为后续设计软件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autocad课程的讲授,首先简单介绍这门软件的特点及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对软件有初步地认识。然后,由浅入深地系统介绍软件工具和命令的使用特点和技巧,其中穿插适当的小练习,以巩固学生对工具和命令的理解和熟练操作。基本绘图工具和编辑方法讲完,便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命令抄绘各类园林设计图(4幅左右)。在实践中,一方面让学生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确绘制园林设计图的基本步骤和操作命令。图块、文字标注和尺寸标注、打印输出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是结合实例来讲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掌握,然后再由教师系统化讲授,最后再由学生结合作业练习所学内容。在这个过程,采用“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方法[6],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打印输出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要求更强,一般都要求学生亲自去打印,才能发现问题,学到东西。最后结合园林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结合本学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所学工具和命令技巧,绘制简单的园林建筑设计施工图以及园林设计图。同时,注重和学生的交流、辅导工作。

通过由浅入深地学习和实践操作练习,一是让学生熟练掌握autocad常用工具、命令及操作技巧技能,能够熟练进行园林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园林设计理论和autocad操作技巧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autocad软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一门应用设计类软件的学习特点、方法和技能,以期让学生触类旁通,为后续其他设计类软件的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法和思路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新课讲授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上机操作,这对教师讲授新课非常有利,学生学得快且注意力集中,教师讲授省劲。教师通过布置合理的上机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熟练运用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突出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3.2《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植物造景设计》这门课程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园林应用设计类特色主干课程。因此,该课程除讲授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原理外,还安排大量实践性作业,突出实务性和操作性,力图使学生掌握植物造景的原理、原则及艺术手法与技能,从而能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应用植物因地制宜地做出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植物种植设计。同时《植物造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开设之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园林设计的基础课程,如园林制图、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生态等。因此,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熟练进行各类园林景观绿地的植物造景。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设计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重点,突出实践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注重讨论式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一是突出重点。课程的讲授分为总论和分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授植物造景的概念及意义,植物的功能作用、植物造景的原理等内容,由于植物造景的原理(设计原理、生态原则等)在以前的课程中已经多有涉及,因此总论部分突出重点,着重讲述植物的建造功能,同时实地参观学习并布置实训作业,使学生掌握利用植物的建造功能、美学功能进行植物造景设计。分论部分是对总论部分设计理论的综合运用,主要是结合实训作业进行的。课程的讲授和实训作业的布置均按专题模块进行,突出重点,强化训练,有的放矢。二是突出实践性。布置大量的实践性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大量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植物造景课程设计类练习的内容从要求具体而明确的专题性练习逐渐过渡到要求宽泛、不具体的综合性练习,如按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先布置用植物构成空间的设计练习、植物群落设计、花坛、花境、花卉专类园等专题性设计,最后布置综合性小型观赏游憩公园的设计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专题性的设计内容。设计作业的形式多样,手绘图纸应是主要的设计作业形式,这是园林设计类学生必备的基本功;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设计类软件交电子设计作品;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像花卉专类园作业则要求学生在文献资料检索的基础之上,熟练运用word、power point,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师生讲出来,从而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考核突出综合评价,分为平时技能、理论考核和综合技能3个模块,课程成绩按4∶2∶4的比例分配,平时技能包括平时专题性作业、小的快题设计练习、每周的手绘速写练习等;理论考核以常规笔试为主;综合技能是指课程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核形式多样化,主要是以“考”促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实践项目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作业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进行评议,4~6人1组,每组学生学习水平均布,共同讨论自己的作业,然后每组中再推举出1~2人的作业在全班一起评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指导并提出建议。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集思广益,让学生成为主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使学生在评议的过程中自我剖析自己设计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参考文献

[1] 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3):67-70.

[2] 周国平.最合宜的位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 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8(6):88-89.

[4] 章广明.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8(4):57-59.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