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

计划生育的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生育的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生育的背景

第1篇: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

关健词:教育国际化;大学生;文化危机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01-0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不对等互动和单向度的渗透。教育国际化中的跨文化既使大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也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是非判断。在跨文化的学习和运用中,我们应尊重各国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危机意识便是基于这种不平衡的渗透而引发的忧虑、深思和警醒。文化危机意识要求大学生既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与外来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同时使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受外来干涉,保持价值观念、民族风格、生活方式的独立性。各国文化均有长短,我们的任务是扬长避短,重在建设和发展人类先进文化。所以,维护当代中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安全,创建文化安全的中国战略,保障多维互动的国家文化安全成为当务之急。

1 充分认识国际化背景下文化软实力作用

在我们这个时代,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引起世界极大的关注,国际社会更加重视我国的声音。我们需要通过文化传播,对内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外要大力宣传中国文化,共同创造世界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国家斗争的重要砝码。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就需要我们用理论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中国化最新成果占领学术阵地尤其是高等教育这块阵地,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主导权,积极宣传改革开放成果,推动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百家争鸣、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国文化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国家之间的亲和力。

2 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当今时代西方文化强国凭借其雄厚的文化资源和强大的文化传媒力,企图对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主阵地的中国)实施隐形文化侵略和精神洗脑,使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具有权威性、普适性和合法性,使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遭到毁灭性同化、征服、掠夺和变异。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竞争在更深层次上的表现就是“塑造”人的精神文化与价值观念的竞争。近年来,我国在积极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西方国家利用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对我国各类高校进行宗教渗透,吸引大学生参与做礼拜等宗教活动,利用某些外籍教师、留学生等在高校师生中进行宗教宣传、灌输、发展宗教信徒。西方国家的这种宗教渗透和扩张,在一定程度下冲击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扰乱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对校园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由于判别宗教与、迷信的能力不强被引入、迷信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严重威胁着校园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

西方发达国家以其明显的经济优势和先进的科技力量为依托,把持着文化交流中的主控权,控制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流量、流速、流向乃至所传递的文化信息的性质,网络文化的发展导致不同文化信息的善与恶、是与非界限变得模糊,对各国新闻传媒舆论导向和主流文化产生极大冲击,侵蚀着弱势文化国家、民族的文化心理基础。从客观上看西方强势文化国家倚仗对信息技术的垄断,借助网络所特有的穿透力,突破传统的国家概念和框架,以微软为系统、以英语为主流语言进行全球性的“软”征服和全面的文化扩张,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语言交流规则、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长此以往国家的界线会随之模糊,政府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对“网民”的控制力会下降,国家权力被削弱,不可避免国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淡化不可避免。在我国不少大学生由于文化底蕴不深厚、知识结构不完善、社会阅历不丰富、思想认识不成熟等原因,极易受到网络文化中负面信息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还出现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困难”。这必然会严重弱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抵消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3 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危机意识,传承现代文化

3.1 树立大学生的文化忧患、安全意识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基。大学生是文化的实践者、传播者和创新者,培养他们的文化忧患意识和文化安全意识事关中华的崛起,民族的振兴。在大学生跨文化教育中,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表现形式上,我们要坚持民族精英文化教育与跨文化学习相结合,保持文化多样性和自主性的统一,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大学生以理性的思考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强化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兼收并蓄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充分认识越是充满民族特色的,就越是属于世界的;教育大学生坚持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充分认识文化对国家安全、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文化作为国家、民族发展软实力的价值,尽一切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国语言伴随中国的文化产品成为世界各民族的主要沟通语言之一。这也是我们跨文化学习与运用的目的和要求。

3.2 提高大学生对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批判能力

文化安全与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全球化,面对中外文化的融合、碰撞与交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跨文化中的良莠是非。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外文化差异有充分的认识,如中国文化强调协调和秩序,强调家庭重于个人,社会重于个人;欧洲文化则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自由平等和博爱。因此,了解中外文化才有可能促进沟通和理解,,相互信任,促进交流与合作。当代大学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先进青年群体,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既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又要培养大学生对多元文化落后腐朽现象和行为的识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增强大学生抗腐防变的能力。

当今中国,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乃至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当代大学生对民族、国家的价值认同。作为迄今为止仍然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文化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人类文化多元发展的趋势,我们既要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又要敢于摒弃中国文化中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东西,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国文化,始终不懈地走综合创新之路。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成为人类现代多元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在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中发展中国主流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与共同性的辩证关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人类文化,并加快培育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

3.3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强化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教育工作者应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一体二面的关系。中国历史一再证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群体语言文字、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审美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风民俗、心理结构的根性表征,而且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加强文化安全教育,既是培养和强化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必由之路,也是民族文化根性特征永不被扭曲的重要保证。因此,要从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精华,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让大学生真正形成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抵御西方种种不良文化因素的侵蚀。

3.4 加大网络文化安全建设力度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教育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文化安全管理办法,教育工作者更要善于运用网络工具,传播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网络文化中,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唱响、唱亮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利用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多样性和吸引性等特点,为文化安全教育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和范围,如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网络法律教育,增强学生的网自律意识,推动学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再有对于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有条件的院校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批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从理论和实际深度结合的视角,以网上在线讨论和交流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分析和思考带有多元价值取向的中外文化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澄清认识盲点,达成思想共识,促进校园稳定和谐。

3.5 健全校园文化安全机制

跨文化交流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主题的今天,教育国际化为我国高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也必然受到西方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高校校园文化安全也就自然成为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为此,高校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导向、支撑和调控作用,为校园文化安全构建强有力的思想屏障,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统领校园文化阵地,积极营造健康有益、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以重要节日庆典活动为契机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题,开展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展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风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较强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是非鉴别能力,为校园文化的健康和谐发展,奠定雄厚的思想基础构筑坚同的心理防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还要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制度的以及文化安全管制等措施和手段,加强对西方文化产品进入校园的管理,形成―个多层面的校园文化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辽宁. 论文化权力与意识形态安全――兼谈加强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J]. 学校党建与

思想教育,2012(12).

2唐踔,陈勇.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论略[J]. 教育文化论坛, 2011(4).

3王多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的挑战及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4).

4陈蕾,刘伊. 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觉[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3) .

第2篇: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分析

伴随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由此所产生出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其中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当代大学生学术水平低,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逐渐增多。面对大学生的这种状态,如何改善与提升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已迫在眉睫。为此,非常有必要对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进行剖析并找出解决方法。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学术道德存在的问题

1.学术道德意识薄弱

学术道德意识是大学生一切学术活动和行为的基础与动机,如果大学生缺乏对学术的重视就会导致学术道德意识薄弱,从而难以提高自身学术道德素养。所以如果大学生对自身学术素养不重视,那么其学术道德意识也就会变得薄弱。不仅如此,如果大学生不受学术道德的制约,那么其学术行为就会变得过于随意,对网络文化的利用也将会不加以控制和约束。

2.学术道德行为失范

网络的便捷性与资源的丰富性为一些道德素养低下的大学生在学术方面舞弊提供了便利的平台。这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滥用他人学术成果与发表的文章,或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或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无论基于何种目的,这种行为都违反了大学生应有的学术道德素养。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的解决方法

要想有效解决大学生学术道德方面的问题,就必须从各方面同时入手,包括网络环境的净化、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良好人格品质的培养等。

1.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提高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水平,提高大学生整体学术道德素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必不可少。笔者认为,可通过强化网络监管来实现上述目标。

由于网络环境中的人群具有隐匿性和复杂性,有可能给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带来不良影响,促使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因而加强对网络设备及其使用的管理,强化网络监督流程,提高网络安全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高校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与配套的规惩制度,对大学生的学术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网络抄袭是当代大学生学术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严重现象,虽然教师会给予批评,但因学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而使得这种现象日趋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应在对学术道德行为失范的大学生进行约束和惩罚的同时,对校园网络进行严格的监管与控制,并加强大学生对网络设备使用的管理。

2.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网络文化虽然给今天大学生的学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思想非常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这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路径。教师应培养大学生爱读书、善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面对网络文化的诱惑,要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需要大学生循序渐进。首先,减少上网时间,增加读书时间,尤其是传统书籍。其次,要求大学生积极参加与读书相关的活动和社团,并为大学生提供安静的读书场所和丰富的图书资源。

此外,帮助大学生养成慎独品格。所谓慎独,就是指在无监督的情况下一个人凭借自身高度的自觉性进行规范的道德行为。这种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习惯的养成大多需要花费较长一段时间,慎独品格也不例外。大学生应该要求自己养成有规律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作息方式,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自己的自控能力与抵抗网络诱惑的能力,同时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制订科学、合理的时间表,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时间表来做事。

如上所述,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较为严重,已成为社会和教育界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急需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解决。总之,这是一个长期性任务,需要学校、社会、国家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工作,关心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桐.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2]陈佳.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王权.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3.

[4]曹婷婷.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第3篇: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生物 优化策略

我国进行了多次的教育体制改革与新课程的深化探索实践,对于高中生物的改革,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了《生物课程标准》,其主要内容为倡导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全体同学,加强生物科学素质的培养,教师在教授生物知识时,要将探究式学习和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理念融入其中。本次改革是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中精华部分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培养,注重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理论实践详解的能力。本文就在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育的优化探索,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进行问题情境的构建

所谓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是,有目的的创设与课堂讲授知识相关的,在学生认知范围内的情境,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对课堂知识中存在的问题的处理,有着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在课堂上进行课堂探究,在更加深入的掌握了知识的同时,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开放式的学习习惯。其教学模式多样,但大致可分为设问引导、发现问题、团队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度概括总结等几个教学环节。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设问导入。设问导入的形式多样,例如,从如何预防疾病,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设问导入、利用贴近生活的热点事件进行设问导入,或者通过具体实践进行设问导入,以达到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构建问题情境的目的。其问题情境的构建,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认知,使学生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充满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其设问如下:1.为什么要对天竺葵进行一天一夜的暗处理?2.在处理天竺葵叶子时,“一半曝光,一半遮光”有什么意义?3.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么通过对多媒体动画实验演示的细心观察,在经过彼此之间的一阵讨论就可以得到答案:暗处理是为了消除叶子里面存在的淀粉进行清除,“一半曝光,一半遮光”,是为方便实验的直观对比,从上述的实验中我们学生们得到的结论有两点:1.天竺葵经过阳光照射,叶子中就会产生淀粉。2.只有在有光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二、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对于F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合作,就是将班级学生,尽量分为若干学习水平均衡的学习性质的小组,在进行问题探究或达成某个学习目标时,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协作,彼此配合、交流沟通、资源共享、团结互助,最终完成学习任务,使得所有学生,在学习上共同提升,共同进步。团队合作,一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开展,其围绕着一个共同学习目标,进行分工协作,互帮互助。

团队协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身进行主动合作探究,开展全面具体的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凸显教学成果,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在《光与光合作用》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在讲到光合作用的具体运用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学习,其合作学习的主要目标为“假如你是一名农业工作者,如何能够高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然后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学习水平相对均衡的团队,进过讨论,同学们的想法之间存在着差异,互相对彼此之间的结论产生质疑,另外有对结论、看法、质疑进行整理、记录的同学。接下来每个团队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进进行补充,并且接受其他团队的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最后的系统、全面的点评。结合各个团队的正确可取的建议,综合之后,措施如下:1.进行科学和力量的施肥与灌溉;2.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3.进行温室大棚的建造,对光能进行最大程度上的利用;4.适度的扩大光照强度,尽量延长光照时间;5.对与光照强度较弱的天气,白天合理降低温度,达到缩小昼夜温差的目的;6.科学的密植,对土地与光能尽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7.对病虫害有科学合理且有效的预防。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融入其教学模式中,有助于高中生物教学的更加深入的优化探索。在优化探索的实际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4篇: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居家养老

一、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物质、技术和制度政策基础,既是实现“老有所养”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服务业、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老年消费市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河北省也不例外,据河北省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末,河北省常住人口为7240.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91万人。出生人口94.27万人,死亡人口47.21万人。0-14岁人口为1290.59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17.82%;15-64岁人口为5322.33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73.51%;64岁及以上人口为627.59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8.67%。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十一五”年均净增13万人增加到“十二五”的31万人左右。预计到2015年,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7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的10%左右。受此影响,全省劳动年龄人口在“十二五”初期达到峰值,之后负担人口中的养老份额开始逐步增大。与此同时,全省劳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预计未来五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将达335万人。新增就业压力与抚养比上升压力并存,将给全省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带来新的挑战,其中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与此同时,老龄事业发展还滞后于人口老龄化发展,政府提供养老服务的能力还远远不足,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矛盾依然突出。现实矛盾和未来需求使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变得刻不容缓。河北省“未富先老”下的经济基础、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都比较薄弱,而且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同时发生,更使河北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总的来说,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任务紧迫艰巨。

二、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按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近年来,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多项工作全国领先。在居家养老方面,2010年9月8日,河北省启动“一键通”呼叫服务网络。截至去年底,全省11个设区市、36个市辖区全部建成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入网老人14.47万,加盟商12156个,有效破解了居家养老的难题。在机构养老方面,“十一五”末,全省各类养老床位总数近20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18张床位。预计“十二五”末,河北省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将达到20万张,总床位数将达到40万张左右,每千名老人将拥有30张以上床位。总的来说,河北省养老服务基础性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各市发展很不平衡

河北省个别市对由于观念问题对养老服务重视不够,没有摆上重要议程,以致于规划落实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大、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养老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造成了省内各市发展的不平衡。

2.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仍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河北省的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不符合老年人特点,没能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有效接轨,服务的单一化和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导致养老服务发展困难。

3.社会养老机构的规模和价格仍不尽人意

河北省社会养老机构虽然拥有一定的数量,但仍然存在诸如普遍规模小、条件差、档次低、服务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正因为如此就很难形成规模效益,进而导致养老服务的价格普遍偏高。

4.行业管理滞后,缺乏统一标准和管理规范

养老机构的生存现状举步维艰,再加上其软硬件不到位、经营模式单一、激励机制不健全,管理者和服务对象双方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以致于一边是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一边是养老资源的闲置。这充分表明养老服务行业管理滞后,标准不统一,管理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三、完善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在“十一五”期间,河北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对老龄产业的扶持力度,预计到“十二五”末,河北省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将达到20万张,总床位数将达到40万张左右,每千名老人将拥有30张以上床位。同时,各市、县(市、区)应全部建立老年大学(学校)和老年活动中心;健全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高效规范的老龄工作体系,逐步使河北省的老龄事业走上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和制度化发展的轨道。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长期性、制度性的安排,需要科学地做好顶层设计,把握好发展改革的路径,既解决好现有体系不健全、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缺乏、行业准入缺失、机构自律和市场监管缺位等方面的问题,又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养老服务发展的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打破原有体制中制约发展的障碍和束缚,解决社会参与程度不高、运行机制不灵活等问题。这需要不断开拓视野,积极创新,努力营造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调动全社会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推动河北省养老服务业健康协调发展。2010年6月,河北省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同年12月,河北省在全国第一个制定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考核奖补办法(试行)》,这一系列的措施将对河北省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完善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

在居家养老方面,继续完善“一键通”呼叫服务网络,并立足社区实际,为老年人提供便利、优质、高效的服务。特别发挥志愿者队伍和老年人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邻里关照、协议包户、亲情陪伴。在社区养老方面,政府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使每个街道、乡镇都建有一个为老年人服务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并可充分利用社会资金、资源、人才,汇集各方力量,向老年人提供生活、保健、医疗、文化娱乐等综合性的服务,以满足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的需要。

3.加强机构养老设施的投资力度,提升服务水平

在机构养老方面,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必须坚持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大力倡导“民办公助”,动员更多的民间力量来投资兴办,政府通过政策的鼓励、优惠和政府资源的分配与资助,在机构建设中加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把社会资源更多地吸引到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中来,让全省各界都来关心、参与、支持和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同时鼓励和支持更多人投身养老服务业,不断扩大从业人员队伍,逐步实现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提高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业务技能水平。规范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逐步实行养老机构院长和养老护理员都持证上岗。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的资质评估、认证、管理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鼓励和支持相关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专业和课程,培养专门人才。

4.加强行业监管,实现养老服务产业的规范化和市场化

养老服务意义重大,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加强行业监管的力度,同时还要努力“盘活存量”,大力推进已经兴办起来的公办福利机构的改革、改制和改组,朝着“公办民营”的方向发展。要培植和发展社会服务团体和民间组织,把政府已经兴办起来的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和场所交给他们去经办和管理,实现养老服务产业的规范化和运行机制的市场化。

参考文献:

[1] 钱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观点综述[J].经济研

究参考,2010,(70).

[2] 张妍.我国社会化机构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

理论研究,2008,(10).

第5篇: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大学生需求 文化产业发展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这一概念主要从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来分析的。我国在定义上与之稍有差异。根据2006年北京市统计局出台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随着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人类用于物质生产劳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而自由时间越来越多。在自由时间,人们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这一经济社会发展律动已经使得文化产业研究进入学者和民众的视域。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柱产业,众多学者开始对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展开研究,主要从三个视角进行研究的,第一个视角是从政府的视角,如对北京城区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周尚意,2009);对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分析(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2010);对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性优势的分析(邹红,2011)。第二个视角是从企业的视角,如对动漫类企业的发展路径的分析(刘玉珠,2011),对软件类企业的发展路径的分析(曹仁超,2011),对出版类企业的发展路径的分析(李彦珍,2011)。第三个视角是从一般民众的视角对文化产业进行分析,如从大众文化的视角对文化产业展开分析(邹广文,2011)。

以上学者的研究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但是有一点不足,就是对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研究欠缺大学生文化需求的视角。文化产业的主要消费群体是青年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从这一个群体的视角来看待文化创意创业产业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的最大的特色就体现在,研究者是首都在校大学生,主要调研的群体也是首都大学生。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学术价值:基于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的视角构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有一定的理论学术价值。

2.现实价值:基于大学生的视角对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数据和分析结论,对于政府和企业进行文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实际借鉴价值。

3.战略价值:基于大学生文化需求视角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抵制文化侵略,维护国际的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二手资料调查、走访以及问卷调查三种调查方法。如下面所显示:

三、调查对象及样本选择

鉴于对调查的可操作性与调查的现实意义代表性的综合考虑,在本次调查中,选定了北京市区的大学生以及文化企业作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设计专门的问卷以及访谈提纲,实地去接触调查对象,来进行调查,获取所需的信息。经过初稿的制作、试投放以及反复修改后,完成问卷设计并进行了投放与后期处理。

(一)抽样方法

我们采用的是分层抽样的方法,大学生方面根据其所在院校的类别以及代表性进行大致的分层,文化企业方面根据其企业主要业务以及发展方向进行分层,然后根据他们各自在所在分类中的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进行抽样。

(二)抽样地点

为了更高效的获取有效的问卷样本,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以及能够完成的工作量的具体情况,我们选择抽样的具体地点主要在大学校园、自习室、文化企业聚集区。

(三)抽样过程

抽样的过程比较科学、合理、有效,且主要以通过纸质问卷填答的实地问卷发放,为信度和效度提供了保障。

(四)抽样结果

问卷共发放了160份,回收筛选得有效问卷为153份,问卷有效率为95.625%,具有统计分析意义。

(五)数据分析软件

我们将有效问卷进行了整理、数据录入,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EXCEL软件进行了分析。以下是具体的数据分析过程。

四、数据分析过程

(一)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

在调查中,我们首先询问了受访者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并且做了详细的分类。有修读本科课程、专业知识类、通识教育类、娱乐类、艺术类、投资类、益智类、运动类、休闲类等。每个分类后还有具体项目的举例,以便受访者更好的作答,共收集了来自北师大、北理工、人大、民大,北航五所学校共153名学生的问卷反馈,同时也对他们的个人基本情况有所调查,应该说可以保证样本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从表1中可以看出,22%的受访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还是娱乐类(看电影电视剧、听音乐、玩游戏、打牌、浏览娱乐新闻等);通识教育和专业知识位列第二和第三,两者差距较小。只有11%的受访者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本科课程上。受访者的偏好依然以娱乐为主,但时事要闻和专业知识依然占据了不小的部分,分类的详细和选择的分布也体现了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多样性。

(二)大学生欣赏与体验文化产品的主要目的

大部分大学生欣赏与体验文化产品的目的还是相当良好的。“补充和巩固专业知识”、“拓展视野”与“提升艺术修养”这三项共计56.7%,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正确使用文化产品的大趋势。当然,也有17.2%的被访者选择了消遣娱乐,9.6%的被访者选择了发泄情绪,但是总体而言,大学生依然是以自我提升为基本目的进行文化产品的欣赏与体验的。

(三)北京市文化产业需要加强的方面

分析调查结果得出,39.9%的广大高校学生认为对于北京市文化产业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利用各种新兴手段,丰富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提高文化原创力和竞争力”。结合我国具体的文化产业现状,这一建议不无道理。当今的文化产业虽然有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仍没有将世界文化产业烙上“中国印记”。而反观美国的好莱坞影视公司,则纷纷将“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中国形象搬上屏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高科技方式,将原有的文化内容以全新的形式演绎了出来,而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产业迫切需要加强之处。

(四)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指向

调查发现,在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指向上,除“建立和维护文化市场竞争秩序”之外,大学生的选择的差异度较小。一方面,这表明了大学生对北京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了解有限,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出相对集中的判断;同时,这也说明了首都高校学生认为北京市在这几个方面都急需加强,也表明了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五)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们调研问卷总结的数据及对部分文化产业基地和企业的访谈中得出当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如下问题:

1.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大,企业及相关部门提供给大学生新的就业机会和方向,但相关人才匮乏的现象十分明显。

文化产业中主要缺乏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既有宽广人文视野、又具备精深产业理念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是目前文化产业重点需要的人才。以北京为例,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在总的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过千分之一,不仅人才的储备不够,而且结构也不尽合理,尤其是缺少一批顶尖的领军人物式的创意人才。相比之下,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该城市全部工作人口总数的12%;在伦敦占14%;而在东京,这一比例更高达15%。

2.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与国外成熟的文化产业体系具有不小的差距。不可否认,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我们认为文化资源不等于生产力。从拥有资源到形成生产力,到形成高附加值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生产力,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而且,新经济时代的文化产业对资源的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更多地依赖其自身建立起来的时尚文化和当代大众流行文化机制,以及全球化的市场及其明星制度、经纪人制度和全球营销方式,这几点恰恰是中国文化产业所欠缺的。

3.我国文化产业现阶段基本停留在吸取国外成功经验,进行模仿再创造阶段。没有实现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这一方面是起步晚,而另外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传统文化中规避风险的意愿,企业不愿主动尝试新鲜事物,不愿意轻易冒险。企业的最终目的仍然是盈利为主,虽然有国家或相关部门的资金补贴,但是依然很少有企业敢于对文化产品进行自主创新,融会我国传统文化的产品研发寥寥无几。所以当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对我国市场大规模进军时,我国本土的文化产品相比国外产品缺乏竞争优势。这种严峻情况使得我国文化企业生存空间狭小,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诟病。

五、建议和思考

(一)政府层面

1.继续加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引导力度。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研发成本高、风险高等特点。从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的扶持,特别是政府在产业、金融政策方面的引导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助力。一方面,要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和科技等政策进行统一整合,为其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对这些扶持政策的实施程度、效果进行监督和考核,使政策落实到位。

当前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均处在成长期,尚未形成足够规模,游戏、动漫、影视企业在发展中需要相关信息和技术服务,但没有力量建立自成一体的平台。建议北京市搭建一个公共的技术和服务平台,一般性的技术和服务均可通过该平成,不必企业各起炉灶,从而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抵御风险、共享信息。该平台今后还可以称为各企业互通信息,创造合作机会的一个有效途径。

2.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文化创意产品的形成是智慧和创意的体现,对文化创意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相关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调研中,北京斯巴科工业设计公司的负责人指出,企业在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时,出现申请程序繁琐、周期长、费用高等问题,导致企业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时机。因此,政府必须见面专利权申请费用、简化专利权申请的程序和周期,尽快使相关企业从其文化创意产品中获得应有的收益,从而为其发展提供正向的动力。

此外,要在北京市营造尊重和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的氛围,加大对文化创意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特别是要重点打击对文化创意产品的盗版侵权行为。对于电影、动漫企业的反盗版行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3.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的不同,科学规划,形成产业集聚区错位竞争发展。目前北京市各个区县均以建设产业集聚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划之一。在对朝阳区、石景山区、东城区、西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进行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各产业基地定位的差异性不足,导致产业基地内企业间恶性竞争,甚至打价格战,导致企业入住产业基地的积极性减弱。这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面对“产业集聚区热”的现象,北京市应统一规划,立足全局,依据各自资源特色与现有规模进行严格审核,对于重复的集聚区报批的要慎批、限批。鼓励各集聚区良性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对于已形成的聚居区,努力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入住园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形成产业发展生态链;要采用市场化模式,积极引进有园区开发经验的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规划园区产业发展,制定园区发展战略;加强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筑市场化的资源共享模式,为园区企业和机构提供咨询服务、技术支持、决策辅助等各种服务,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分工明确的专业服务网络。

(二)企业层面

1.打造核心产品,树立品牌形象。任何产品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创意产业也同样如此。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立足本土文化资源,采取差异化竞争手段,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和经营手段开发精品,打造拥有自己专利的高水准核心文化产品。北京市的个别文化产业已形成若干初具实力的核心产品,如湖广会馆、老舍茶馆等处的曲艺艺术表演、报刊行业的《北京青年报》等。这些核心产品都是不断地推陈出新,扩大自身的品牌效应。而对于那些缺乏核心产品的文化产业,如广告业、动漫、著作业等产业亟待提高自身产品地位,创造出自身的产品优势。

2.把握大学生需求,提高产品品味。大学生普遍认可制作精良、有人文关怀、技术水平高、有中华文化背景的文化产品。美国的迪斯尼乐园、好莱坞影视城的竞争优势正是源于其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北京的文化创意企业要注重利用中国文化和北京地域文化资源,结合两者得天独厚的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品味。

3.加强企业间协作,抱团发展。文化创意企业相互协作可以完善管理体制,形成规模经济,。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基地中的“DRC”是“Design Resource Cooperation”强调的就是企业间的协作。处于成长期的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合作,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能有效抵御各类市场风险,做到标准化、集约化管理。在广播电影电视业,可借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公司(CRFTG)的经验,集合北京几家影视剧制作单位,联合组建成北京影视剧制作集团,实现电影电视节目内容系列化、影视剧制作化、精品生产机制化的目的;在电子出版物行业组建以形成“大出版”格局为目标的北京市电子出版产业集团,集制作、出版、开发、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纸介质、图书、光盘、网络等多媒介并行发展。

参考文献

[l]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2] 徐丹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上海:华夏未来出版社,1997.

[4] 于国华.文化创业产业实务全书[M].台北:商周出版社,2004.

[5] 肖璇.北京圈文化创意产业分布及集群式发展研究[D].沈阳:北京工商大学,2010.

[6] 吴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7] 王世崇.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J].经济纵横,2012(3).

[8] 吴婷婷,李存金.北京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0 (6).

[9] 陈祝平.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J].国际商务研究,2006(4).

第6篇: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10-02一、前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中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就提出这一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但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新的《中职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目前我国中职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丝毫不感兴趣。他们的文化意识淡薄,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礼节常识的了解匮乏,更谈不上用英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来理解、运用英语。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师生没有意识到中职英语教学中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中职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笔者在中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深深感到如果没有把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作一定的介绍,是很难讲解清楚教材的内容的,学生也很难准确把握有关内容的思想内涵。笔者认为,英语教学中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是相当重要的。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容易理解语言的本质和思想内涵,因此也才能更准确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

在正式进入课本的学习之前,笔者一般教给他们: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联合国的日常工作语言之一。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共有近4亿人,也就是说,世界上每10人中就有1人讲英语。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人接触、使用英语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果不懂英语就很难和外界沟通,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样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

2.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因此英语课外知识的导入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变得尤为重要。教学生英语要先培养他们学英语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英语(基础模块)》(上册),Unit 12 Festivals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快乐丰富的西方节日。复活节(Easter Day):在春分后的第一个满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庆祝耶稣复活的节日。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有着兔子会下蛋的传说。孩子们玩着寻找涂有颜料的复活蛋(Easter egg)的游戏。Halloween(万圣节):万圣节前夕,l0月31日,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jackOlantern),穿着奇装异服,戴着骨骼面具(mask),纵情玩闹。他们挨家挨户地转,嘴里说着“Trick of treat”,而后拿了糖果(Candy)和点心就走。这些自然能引起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向往,提高学英语的兴趣。

3.有利于学生提高交际能力

各国有各国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

如在学习《英语1》(基础模块)的Unit 3 How Much Is It?时,可以告诉学生:在商店购物,中国店员常会对顾客说“请问您要些什么?”这句话对西方人来说是极不礼貌的,他们习惯说“Can I help you?”或 “What can I do for you?”。而“Hello.How are you?”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It’s a fine day,isn’t it?”等关于天气的话题是比较适宜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教育和导入是有必要的,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和比较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4.有助于学生记单词

如汉堡包(hamburger)、圣诞节(Christmas Day)单词都比较长,不好记。如果教师讲一讲文化背景,如汉堡包是以人名命名的,是一个赌徒因赌博不回家,让妻子把准备的饭菜夹在两片面包中间送过来因而得名的。圣诞节的圣诞树,圣诞老人送礼物等,则能引起学生兴趣,变学英语为快乐学习,有助于记住这些单词。

・教学教法・拓展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激发中职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三、中职英语教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拓展的实践

1.把握教材,课堂上适当延伸

新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题材新颖广泛。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在于充分挖掘教材内涵,通过独具匠心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学习热情,从而很好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结合课文内容,再引入一些适当的背景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英语1(基础模块)》Unit 3 How Much Is It? 在学习本单元前,可先介绍一下Supermarket 的由来以及广东省一些著名的连锁超市(chain supermarket)如WalMart(沃尔玛)、Jusco(吉之岛)、Carrefour(家乐福)、CRVanguard(华润万家)、RTMart(大润发)等。学习完本单元后,再向学生介绍一些购物小常识和技巧等。

由于以上课外知识都切合生活实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豁然开朗,学有所获,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课堂参与积极性也非常高。久而久之,学生对每一次英语课堂都有所期待。

2.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英语学习单纯靠课堂45分钟是难以收到圆满效果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应更多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创造出更多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并结合学校实际,笔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1)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让学生观赏外国影视或音乐。如在学完《英语1(基础模块)》Unit 6 Would You Like to Order Now后,可以播放一部由Julia Roberts和Richard Gere主演的著名影片《漂亮女人》(Pretty Woman)给学生看,其中的Vivian要与Edward Lewis约会,大酒店的管家非常友好地教她淑女的西餐礼仪。通过观看影片,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去认识、学习西方的餐桌礼仪,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把语言学习贯穿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

(2)结合一些西方重要的假日(如Christmas,Thanksgiving Day等)举办一些晚会和活动,让学生们去亲身了解不同国家的民情风俗。

以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起到课堂达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文化,培养文化意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还有助于扩大学生们的视野,更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真正的交际场合进行有实际内容、有实际意义的交际。外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这种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是进一步学习的手段。同时,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也要注意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不能成为学生繁重的学习负担,同时英语背景知识要有趣、实用。

英语是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它凝聚着英语国家的民族思想、文化和情感,鉴于英语学科的这种特性和功能,中职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就要把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实践证明,丰富学生的英语背景知识,对于学生学英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要长期坚持,就能使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

参考文献:

[1]谢庆钢.浅析如何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J].英语教学,2003(1).

[2]黎炯,王瑾红.谈英语国家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6(21).

第7篇: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弱势群体;高等教育;入学;预备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2-0096-06

收稿日期:2012-02-01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要国家民族教育政策比较”(ADA100008)。

作者简介:何倩(1984-),女,湖北鄂州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

为了帮助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中处境不利的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民族学生,美国联邦政府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大学预备计划(College Preparation Programs)。这些大学预备计划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增加长期以来处境不利学生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所谓处境不利学生亦是指来自低收入家庭、第一个大学生背景的学生,以及拉美裔、印第安人和非裔学生[2]。大学预备计划通过开展大量的活动和项目帮助这些弱势群体学生为升入大学做好准备。

一、问题

尽管过去几年里,美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已增长,但民族和社会分层仍然困扰着高等教育领域。一些来自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民族的学生的不利境地,直接导致了这类学生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生。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来自中上等和上等收入家庭的学生进入大学的人数明显要多于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这一现象在私立四年制大学中尤为明显:其中近60%的学生来自中上等和上等收入家庭,仅有17%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3]。而且,少数民族学生大学入学率远远低于白人学生。根据2008年统计的数据,大学入学人数中白人学生占63%,黑人、拉美裔、亚裔和印第安人学生分别只占14%、12%、7%和1%[4]。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同样也是少数民族学生。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18岁以下的黑人、拉美裔和印第安人学生中分别约有34%、27%和32%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亚裔学生和夏威夷岛民学生中也分别有11%和20%,而相比之下,白人学生中只有10%是来自贫困家庭[5]。随着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少数民族和低收入群体学生的人口比例也将不断增加,这使得如何保护弱势群体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益这一问题更为凸显。

二、具体计划与实施内容

20世纪60年代,联邦政府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增加低收入家庭等处境不利学生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比例。为了帮助弱势群体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联邦政府制定一系列的大学预备计划。虽然这些计划主要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但由于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都来自低收入家庭,所以这些计划也成为提高贫困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入学率的重要举措。其中最重要且得到普遍认可的是TRIO计划和GEARUP计划。

(一)TRIO计划

TRIO计划旨在为低收入家庭,尤其是长期以来处境不利的学生提供学业上的补偿性支持[6]。而“向上跃进”(Upward Bound)项目则是TRIO计划中的第一个项目:1964年约翰总统签署的《经济机会法案》中制定了一些专门针对弱势学生群体的计划,其中就包括UB项目。随后在1965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中又在TRIO计划中增加了第二个项目“发现天才”(Talent Search)。为了帮助更多面临经济和教育困难的学生,TRIO计划又进行了扩充和改善,如今该计划已经增至八个项目。其中UB和TS这两个项目都是专门针对从中学向大学过渡中处境不利的中学生,帮助他们为升入大学做好准备。前者针对9~12年级的学生,旨在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提供阅读、作文、数学和科学等学科方面的教学辅导;而后者则是为6~12年级的学生提供与大学相关的信息,增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识。

1.UB项目

UB项目主要针对那些低收入家庭和具有第一代大学生背景且未对升入大学做好充分准备的9~12年级学生。根据规定,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必须至少完成八年的基础教育。政府要求申请该项目的学生中必须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是来自贫困家庭并且是家庭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其他的学生则可以只满足其中一项条件。UB项目每四年申请一次,并将大学校园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场所(也会偶尔在其他社会服务机构或教育机构进行),为这类学生提供暑期补偿性辅导,在提高他们学业水平和增强升学动机的同时,增加他们上大学的机会。该项目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指导有关阅读、写作、技能学习等升学所需的课程;提供学业和资助方面的咨询和交流机会;让学生了解大学的课程计划和文化活动;提供辅导;制定导师指导计划;提供高等教育方面的信息;协助学生完成大学入学和助学金申请;协助学生准备大学入学考试;提供半工半读机会,让学生了解获得学位后的职业生活。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UB项目已从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活动组织松散的计划,发展成为如今活动目标、服务和评估方式统一、且组织紧密的计划项目。有研究表明,参加UB项目学生获得本科学位的比例是具有相同背景但未参与TRIO项目的四倍[7]。2007年全国的UB项目已增至774个,而且同年UB项目的中学毕业生中有77%的顺利进入大学[8]。

2.TS项目

TS项目主要是针对低收入家庭和具有第一代大学生背景且有潜力完成高等教育的11~27岁学生。根据规定,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必须已经完成最少五年的基础教育,而且参与该项目的总人数中也必须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来自于贫困家庭并且将成为家庭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此外,该项目还鼓励那些已辍学的高中生重新接受教育,完成他们的学业。该项目通过为这些学生提供有关大学入学机会、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入学程序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为他们进一步升入大学做好准备。具体来说,该项目包括以下服务:提供有关学业、资助、职业或个人问题的咨询,包括为学生进入或重新进入中学和大学提供建议和帮助;提供职业探索(career exploration)和能力评估的机会;提供辅导;提供高等教育方面的信息;了解大学校园;提供大学生资助方面的信息;协助学生完成大学入学和助学金申请;协助学生准备大学入学考试;提供导师指导计划;为6~8年级的学生安排特别活动;为学生的家长提供交流机会。

根据2002~2008年统计的数据,参与TS项目学生每年的升学率都在77%以上。到2008年参与TS项目的中学毕业生中86.8%的学生向大学递交了申请,其升学率也达到了78.7%,其中85.1%的学生还获得了助学金[9]。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TRIO计划在增加弱势学生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联邦政府为该计划投入的经费也大幅增长,已由1997~98年的约4.96亿美元增加至8.73亿美元,其中用于UB项目已由原来的约1.79亿美元增至3.15亿美元,用于TS项目也由8 154万美元增至1.43亿美元。此外,研究还表明,学生参加这些项目的时间越长,他们顺利升入大学的机会也会越大。

(二)GEARUP计划

1998年在《高等教育法》修正案中,克林顿政府又增加了一项新计划――GEARUP计划,旨在通过为高等教育机构、地方教育当局、州教育当局拨款的形式来鼓励他们合作帮助那些来自社会经济地位低背景的学生为升入大学做好准备,并通过大学外展计划、早期干预措施、奖学金等方式提高他们上大学的意识和可能性。这也是联邦政府近年来制定的一项新的大学预备计划。与TRIO计划不同的是,该计划要求学校、高等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合作,以共同提高这些弱势群体学生的成绩[10]。这种合作是基于一个重要的理念,即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经验(integrated experience),不仅增强他们升入大学的意识和期望,而且还让他们了解大学助学金方面的信息[11]。

该计划是联邦政府旨在鼓励各州政府开设大学外展计划和采取早期干预措施的唯一项目。同时,该计划还鼓励合作机构①也参与到该计划中。经过竞争性的筛选,联邦政府将为参与该计划的州或合作机构提供为期六年的拨款,这意味着该计划可以持续地帮助弱势群体学生,直到他们高中毕业。该计划主要针对7~12年级来自低收入家庭学生,其具体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确保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上大学中获得财政资助;为有辍学危险的学生提供学业帮助和辅助课程;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接受高等教育的益处和有关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方面的信息。

获得拨款的合作机构必须为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早期干预活动,具体包括:提供全面的指导与咨询;为家长开展活动和提供相关信息,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大学备考、大学入学和学业考试中来;提供有关大学申请方面的信息等。目前大部分合作机构都没有为学生提供奖学金项目,主要通过开设一些支持性计划来帮助这些学生群体[12]。与其他联邦计划不同的是,根据规定,这些合作机构必须为学校7~12年级中至少一个年级的学生群(student cohort)提供服务,而且只有那些获得“免费或打折午餐”的学生占50%以上的学校才能申请拨款经费。

获得拨款的州政府不仅必须开展早期干预活动,而且还必须提供奖学金。根据规定,州政府至少需将25%的拨款经费用于实施大学早期干预活动,同时将至少50%的拨款经费作为奖学金。如果州政府已通过其他方式为这些学生群体提供了奖学金,则可以将更多的拨款经费用于其他早期干预活动。与合作机构不同的是,州政府不仅可以像合作机构那样,为某个年级的学生群提供服务,也可以针对某个年级中处境不利的“优先考虑学生”(priority students)②。

GEARUP是一项综合性的计划。从服务对象来看,该计划不仅关注学生本身,还关注学校的改善和发展。从服务内容来看,该计划不仅为弱势群体学生提供支持,而且还为教师、咨询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此外,该计划还成功地推动了学校、地方教育当局、高等教育机构、州教育部门和企业及当地组织之间的合作,让他们共同来有效地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绩。到2010年,全国共有42个州和167个合作机构参与该计划,共同帮助了74.7万名学生[13]。如今该计划已被公认为是提高来自低收入群体家庭和未有大学生家庭学生以及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成绩、中学毕业率以及大学入学率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联邦政府实施的这些计划为帮助弱势群体顺利接受高等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这些计划只针对其目标群体,并无法为所有亟需帮助的学生提供信息和支持,美国许多州政府和一些非政府机构和组织也设立了其他一些预备计划项目,来帮助那些未获得联邦政府资助计划资格且需要帮助的中等学生。这些补偿性的大学预备计划为弱势群体学生开设了绿色通道,借助各种手段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主要特征

大学预备计划的核心宗旨是帮助弱势群体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服务和支持。虽然这些计划服务的具体对象、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实施内容等方面有些许差异,但其依然具有一些共同的原则与特征:

(一)完善的信息渠道

获取和掌握与高校相关的信息对于学生决定是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结论在许多研究中都得以证明。然而,来自家庭贫困等处境不利的学生却很难获得这些重要的信息。其一,是由于这些学生的家庭成员也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经验[14],很难给他们提供参考信息;其二,他们大多数就读于大学相关咨询信息资源较为缺乏的高中[15],而且这些学生也很少联系所就读高中的咨询教师[16]。这些成为阻碍这些学生群体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潜在因素。由此,联邦政府提供的这一系列计划和项目,如TRIO计划中的两个项目都注重为这类学生群体提供有关高等教育方面的重要信息。而且GEARUP计划还非常重视家庭和其他社会网络在帮助学生处理信息和作出决定中作用,采用综合的方式来确保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并且还有专门的辅导员在申请入学和助学金过程中为这些学生提供帮助。

(二)注重家长参与

研究表明,家长对儿童在学校以及整个人生取得的成就有着重要影响。当家长、学生与学校及辅导服务机构共同合作时,学生的学业水平会获得提高[17]。然而,许多弱势群体学生的家长都未接受过大学教育,这意味着他们并不具备所需的“大学知识”来帮助他们的孩子准备和进入高等教育。因此,为了让家长激励并帮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大学预备计划还为家长们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让家长了解接受高等教育的益处以及有关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也间接地增加了这些学生上大学的可能性。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大学预备计划都在努力地让家长参与其中,其中有69%的项目提供了家长参与部分,有22%的项目要求家长必须参与,如GEARUP计划中就有近50%的项目设有家长必须参与的部分[18]。

(三)有力的财政支持

家庭经济困难是阻碍这些弱势群体学生选择继续升学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受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都会因无法担负起大学的高额学费而选择放弃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继续接受教育。有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对大学费用比白人学生更敏感,尤其是黑人学生最为敏感。这是因为大学费用与家长的工资是息息相关的[19]。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消除这一障碍,联邦政府提供的这些计划不仅为这些学生提供了有关大学费用、助学金、奖学金等信息平台,让学生和家长准确把握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有关学生资助政策方面的信息,而且还委派辅导教师专门协助学生申请奖学金和助学金,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大学费用。此外,GEARUP计划明确规定,获得拨款的州政府必须将至少50%的拨款经费用作奖学金,而且每个学生最多可以直接从该计划中获得八百美元的资助[20]。

(四)形式多样的早期干预活动

学业成绩是决定大学入学资格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来自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民族的学生,由于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在中学教育阶段的学业成绩常常落后于其他学生。为此,联邦政府通过开展这些计划,为处境不利的这些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早期干预活动,如:从活动对象来看,有针对学生个人的,也有针对某个年级学生的;从对象范围来看,这些计划活动虽然都主要针对中学生,但有的是以初中学生为主,有的则主要关注高中学生,还有的则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从活动形式来看,这些计划项目不仅在课外为学生提供了直接的课程辅导,还为他们提供了个体化的指导和咨询,有的还利用暑期时期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让这些学生提前体验大学生活,增强他们上大学的动力和决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干预活动并不是取代学校的主要课程,而是作为一种额外补充性辅导,以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技能,让他们为升入大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思考与结论

作为联邦政府补偿性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预备计划在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平等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些处境不利的学生群体也由此获得了更多的教育和发展机会。但同时,如何基于成本-效益原则进一步提高这些计划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何协调不同计划之间的活动项目,在持续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同时又避免简单地重复?这些问题需要未来进一步探索完善。然而,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这些计划仍然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首先,为弱势学生群体提供基于需求的系统化的政策支持。在我国,也有许多弱势群体学生因信息不畅通、经济困难、准备不充分等问题而无法升入大学继续深造。虽然目前我国政府已经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一些助学金和奖学金计划,但是由于有些学生居住在偏远、贫穷的地区,他们无法获取相关的重要信息而选择放弃学业,而且这些贫困地区的学生所就读学校的教育质量很难保证,这导致他们很难达到入学标准。这种种外在的因素无疑成为一些有潜力继续升大学的学生的绊脚石。因此,为了解决这些教育不平等问题,帮助这些学生真正享有同样的入学机会,我国中央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弱势群体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计划,并引导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服务和帮助。此外,由于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应为这些学生提供持续性的系统化的活动,从而真正把他们顺利地送入大学之门。

其次,政府要重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虽然政府是推动教育公平的中坚力量,但是教育问题并非只靠政府单一的力量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努力搭建多方参与的合作平台,借助于政策杠杆来鼓励中小学与大学积极开展合作,积极引导社区组织、慈善组织和企业等利益相关社会机构也参与进来。通过让中小学和大学合作,不仅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识,而且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学业支持和帮助。同时,由于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弱势学生群体来说,政府的拨款经费毕竟是有限的,积极鼓励社区组织、慈善组织和企业等利益相关社会机构参与,有利于拓宽大学预备性计划的资金渠道,为更多的弱势群体学生提供更持久的帮助和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在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发挥政府部门、学校、大学和企业及社会组织的集体作用,积极引导他们共同合作来帮助解决弱势学生群体上大学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Tierney,W.G.and Hagedorn,L.S.Increasing access to college:Extending possibilities or all students.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2.

[2] Perna,L.W.and Swail,W.S.Pre college outreach and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s.In D.E.Heller (ed).Condition of access:Higher education for lower income students. Westport,CT:Praeger Press.2002.

[3] Radford,A.W.,Tasoff,S.,and Weko,T..ssure Tablee. NCES 2009-186. Washinton,DC: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9.

[4]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Status and Trends in the Education of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10:16.

[5]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in 2010.National Centre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2010:116.

[6] Swail,W.S.,and Perna,L.W..Preparing America's Disadvantaged for College:Programs that Increase College Opportunity.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2000:89.

[7] Fields,C.D.Can TRIO and GEAR UP continue to co-exist?Black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1.v 8 n 21,26-31.

[8] Upward Bound and Upward Bound Math-Science Grantee-Level Performance Results: 2007:08

[9]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 Report on the Talent Search Program 2007-08,With Select Comparative Data,2002-07. Washington,D.C.,2009:3-5.

[10] Swail,W.S.Preparing America's Disadvantaged for College:Programs that Increase College Opportunity.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ional Research.2000:107.

[11] Cabrera, A.F., and others. Increasing the College Preparedness of At-risk Students. Journal of Latinos and Education,5(2):79-97.

[12] National Council for Community and Education Partnerships.What is GEAR UP? An Overview of the GEAR UP Initiative. 省略/Content/ NavigationMenu/Resource_Center/Grant_Writing_Handouts/CBW11_grant_feb7-1.pdf:8

[13] Washington Opportunity Pathways Annual Report on State Financial Aid Programs.Keeping College Affordable:Annual Report on State Financial Aid Programs.Washington Higher Education Coordinating Board.2011:6.

[14] Grodsky,E.,and Jones,T.M..Real and Imagined Barriers to College Entry: Perceptions of Costs.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07:36.

[15] Perna,L.W.,and others.The Role of College Counseling in Shaping College Opportunity:Variations across High Schools.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2008.31(2):141.

[16] Gonzalez,Kenneth P.,Stoner,Carla and Jovel,Jennifer E..“Examining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Access to College for Latinas.”Journal of Hispanic Higher Education 2003(2):146.

[17] National Council for Community and Education Partnerships.What is GEAR UP? An Overview of the GEAR UP Initiative.省略/Content/ NavigationMenu/Resource_Center/Grant_Writing_Handouts/CBW11_grant_feb7-1.pdf:6.

[18] Swail,S.Watson.,Perna,W.Laura.Pre-College Outreach Programs:A National Perspective.66.165.137.81/pdf/60559.pdf:25

[19] Perna,L.W.,and Titus,M.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Involvement a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Enrollment:An Examination of Racial/Ethnic Group Differences.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76(5),2005.510.

[20] National Council for Community and Education Partnerships.What is GEAR UP? An Overview of the GEAR UP Initiative.省略/Content/NavigationMenu/Resource_Center/Grant_Writing_Handouts/CBW11_grant_feb7-1.pdf:8

College Preparation Programs for Disadvantaged Student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United States

HE Qian

第8篇: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就业难 现状 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已从传统的经营化模式向现代化大众化模式转变。自1998年高校批准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2002年毕业生145万、2003年毕业生212万、2004年毕业生280万,2005年毕业生338万,2006年毕业生413万,2007年毕业生495万,6年增加了650万,预计到2010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52万。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与之相应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分析

(一)结构失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认为,经济结构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当前,我国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模式市场定位不准确,高校在加速扩招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导致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没有自主权,不能根据市场实际及国家的就业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在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严重脱离市场,盲目招生和设置专业,导致了毕业生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性弱等问题,这就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就业政策不适应和就业指导不足造成就业难。目前,国家虽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教育,实行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对这些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还缺乏相关的引导;同时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政策,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没有相关有效措施,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制,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就业。此外,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迷茫,正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规范毕业生就业的必要程序和手续,这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政出多门,甚至政策相互冲突,使得有些地区的毕业生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甚至因此而失去就业机会。

(三)大学生主观意识偏颇造成就业难。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流,能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勇于艰苦创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但是,也有少部分大学毕业生主观上存在一定的择业误区,影响和制约了自己的就业。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现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功利性较强,缺乏正确的自我规划和认识,没有把就业当作是职业生涯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蜂拥追求“到城市去,到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高不成,低不就”。这些主观意识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政府应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赋予高等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同时,政府应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合理安排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布局结构。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各级技能型人才,要把市场需求和培养规格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培养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紧缺部门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要将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际联系起来,确定好招生规模,做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在布局上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努力使大学生的就业分布趋于合理,这有利于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加强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的激烈竞争,不仅给毕业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冲击,也使在校生对就业前途充满苦恼和困惑,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不再只局限于毕业生。如何让大学生进校后就接受职业素养的教育,明确学习的目的,规划好大学生活,这迫切需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渗透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第一年,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专长,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指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4个阶段相互贯穿,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的应变能力。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正确的择业观念,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对职业不断追求的精神。此外,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调实用性、适应性、全面性。大学培养的人才要能立足广大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及基层,所以,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要一专多能,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大学毕业生一定要静下心来,学会从头做起,从低收入、小职位的工作起步。同时,高等教育应把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大学生通过就业、择业、创业的形式谱写人生事业的三步曲。学校应注意宣传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使大学生完成从“就业”到“创业”的观念转变。

第9篇: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环保 BOT

一、研究背景

生活垃圾处理是一个公益性较强的行业,长期以来作为公共产品而由政府运营,形成了一个具有自然垄断的和自我封闭的行业。国家财政拨款维持运营,受限于财政能力约束,垃圾处理技术落后,效率低下,二次污染严重。城乡结合部是生活垃圾的集合带,长期以来一直被迫承担城市生活垃圾的最终储存地的角色。财政环保支出的重点多放在城市,城乡结合部表面与城市共用一套处理系统,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域分散,运输成本高,居民素质地下等原因,实质上大多就地焚烧或填埋。通过采用BOT模式,在生活垃圾处理环节引入商业资本,引进新技术,实现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提高运营效率,缓解财政压力,真正兼顾城市和城乡结合部的生活垃圾处理。

二、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一)政府主导的垃圾处理模式

政府主导的垃圾处理运作模式环节众多,直接由财政拨款,形成了“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的状况,资金使用效率低;受资金限制,处理技术落后等一些列问题。

(二)BOT模式

美国的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都是由商业公司运营,商业公司由于自负盈亏因而降低成本的动机非常大,可以极大提高效率。由商业公司运营垃圾处理的前端,那么必须进行严格的成本和收益核算和项目招标,商业公司在垃圾分类中,可回收垃圾可以带来一定的现金流,保证商业公司一定的收益率的基础上,根据每吨垃圾对商业公司进行补贴,由于商业运营的效率更高,对商业公司进行补贴,不仅不会增加财政负担,可以节省一部分目前在垃圾收集和运输方面的支出费用。

目前BOT模式在环保领域的应用集中在污水处理厂和垃圾焚烧厂,未形成综合处理工业园区,未使生活垃圾尽其所用,垃圾的利用率比较低。通过建立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可以实现垃圾分类高效综合利用。综合园区的设计不一定需要按照图形中,也可以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配套的炉渣综合利用厂、飞灰处理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渗滤液处理厂组成。而项目公司由商业资本和政府共同出资可以相互监督,降低双方违约风险。

(三)BOT模式的优势

(1)资金利用。政府采用BOT方式能够吸引大量的国内外资金,充分解决环保项目建设的资金的缺口问题;除此之外,BOT方式有利于政府调整资金使用的结构,把资金引导到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以使政府能够集中有限资源投入到那些不被现有的投资者看好,但却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上。

(2)风险转移。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周期长、规模大,风险系数较高。利用BOT模式,政府将风险转移给了项目的投资者。项目的借款及其风险由承包商负责承担,而政府不再需要对项目债务担保或签署,减轻了政府的债务负担。

三、BOT模式可行性分析

(1)理论可行性。最终项目是否可行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现有方式能不能把“蛋糕”做大,只有“蛋糕”做大了各方才有可能从中受益。商业运营因预算硬约束和自负盈亏激励,效率会高于政府部门运营,因而企业商业运营垃圾的收集分类会比政府更有效率;垃圾分类后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分类高效利用,最终处理的效率也会提高;将城乡结合部纳入到整个垃圾处理体系,可以增加垃圾处理量,垃圾处理领域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随着处理量的增加,单位成本会降低,单位收入会上升。从以上三个方面可知采用BOT模式最终将能够做大整个“蛋糕”,使得各方同时存在收益可能。

(2)环保企业参与度。目前国内积极参与BOT项目的企业越来越多,如桑德环境、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多家环保企业发现,环保企业对于参与BOT项目一方面都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都非常感兴趣。虽然BOT项目存在非常多的风险,如项目评估风险、项目融资风险、政府违约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因而企业比较谨慎。但是生活垃圾处理BOT项目是一个垄断行业,一旦公司获得特许经营权,就可以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一个没有任何竞争者的行业内运营,获得稳定垃圾综合处理现金流,即使在项目转移给政府后,企业仍然可以继续提供后续支持服务,所以生活垃圾处理BOT项目对企业非常具有吸引力。

(3)政府的态度。随着BOT应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深化,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领域,各级政府对BOT已有较为充分了解,而在环保领域,各级政府也开始了解和尝试BOT项目,如洛阳市、常德市、武汉市等等。通过社会调研发现不少政府官员对于BOT项目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和兴趣。目前限于财政资金的局限,特别是在财政收入不是非常高的地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城乡结合部更是无力顾及。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环保状况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大众需求。BOT能让商业资本介入,不仅能够解决城市和城乡结合部的生活垃圾问题,还可以实现垃圾的综合处理,因而激起了政府部门的兴趣。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城市垃圾处理涉及的利益主体非常多,统一协调困难大,另一方面环卫部门在BOT项目评估和操作上缺乏专业人才也成为一大瓶颈。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