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评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学期末起,我就开始放松了。每个星期都以打扫包干区为借口,在那看小狗;每次都没有及时打扫好卫生;作业偶尔会不及时交;复习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这一些缺点我会在期末一一改正。
这一学期我也获得了很多荣誉,有:校手抄报优秀作品;杭州市中小学“我爱我的祖国”读书教育征文三等奖;班级数学小明星;校科技少年;算王争霸赛第二名……
总的来说,我这学期表现的还不错。
爸爸妈妈评价
时间快速的流逝,孩子进入了五年级的学习,在孙老师与各任课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在同学们的相互团结中,身体上、学习上、心理上长大了不少。在待人处事上更懂事了,学习上更自觉了,写作上对自己更有信心了,也更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学习上,孩子能够自我管理,作业很少让我们操心,成绩比较稳定。尤其是语文的写作方面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不再害怕写作,也觉得有东西可写,词句运用得当很多。数学学习上对课本知识掌握较扎实,偶尔也会对一些课外思维题进行挑战。每天上完晚自修回家后也能坚持做奥数。孩子还能够一如既往的学习写毛笔字,并且在课后能自觉完成指导老师交给你的作业,书法水平进步了不少。所有这些让爸爸妈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孩子的性格比原来大方了许多,让爸爸妈妈欣慰的是,在老师组织的一次一次的活动锻炼中,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了,学会了关心别人,懂得了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爸爸妈妈希望孩子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面要更宽广,特别是要多阅读一些名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孩子在慢慢成长,作为男子汉,遇事要冷静思考,做事要大胆自信,敢于向困难挑战,磨练自己的意志。
英文名称:Drug Evaluation
主管单位: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单位:江西省药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2809
国内刊号:36-1259/R
邮发代号:44-5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1、《秋蝉》时值五四青年节开播,作为一部青春谍战剧,意在通过对那个时代英雄烈士的追忆,致敬无名英雄,同时,正如剧中所讲述的,面对国家危亡时刻,留存在血液里的信仰和理想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崛起。
2、《秋蝉》开篇几集整体在叙事能力和影像表达上还算及格线以上。不过,成也偶像败也偶像,尽管任嘉伦在小生演员中已经算得上是实力演员,但结合主角叶冲的“人设”,不难看出在这部剧里围绕演员的主角光环依然过多。叶冲在几次与员的交锋中都为对方示警,尽管已经被日方情报人员怀疑,但依然可以通过一次次的危机化解,有时有些难以自圆其说。这也就回到了偶像化谍战剧的老问题,偶像可以为剧集带来年轻的观众,但作为谍战剧,观众评价的首要标准依然来自于叙事的完整和逻辑的可靠。该剧只开播了几集,叶冲就已经被日方怀疑,而女主角出现时虽然胸部中枪,在未能被及时医治的情况下还能接受审讯,在类似这样的细节中还是需要多多推敲。
(来源:文章屋网 )
一、评价语言过于夸大其实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害怕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评价学生时,常会使用一些超过原有程度、夸大事实的言辞、而是否偏题,却置之不理,只是一味地予以廉价的表扬。“你真聪明!”“你表现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类似的评价语课堂上比比皆是。在教学过程中,“夸大”也许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但从感情的层次和效果上衡量,夸大学生,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伤害。
如一教师让学生回忆以前曾学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一学生很快就背出一首《春晓》,而这首古诗只是上学期刚学过的,许多同学都举手了,甚至有的同学已经轻声背出来了,教师却以一句“你真是一个小孟浩然”来表扬该生,太过夸张。长此以往,被表扬者听之飘飘然,未被表扬者则以此为范,适得其反。
当然过于浮夸的课堂激励方式,是千万要不得。因为“真是棒极了”“对极了”“你真是太聪明了”,会使孩子忘记谦虚的美德,变得忘乎所以。而其他学生为了得到老师这种至高无上的表扬,也会顺着这一学生的思路一路走下去,这样就会容易产生思维定势,让学生钻进死胡同里出不来。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必须实事求是,准确得体,恰到好处,面对孩子的错误,切忌夸大,应该低调处理,这样学生也能易于接受,乐于改正。
二、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
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待学生的表现就像点兵一般,只会敷衍似的地说“你说”“他说”或是以“嗯”“啊”面对,不能正视学生的学习体验。面对学生的发言,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没有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发言,对于学生的表达,不能予以正确地对待,总会以含糊不清的“好的”来回应学生的精彩表现。
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给予明确地指向, “好”在哪儿,如何个好法,却没有一定的针对性,评价语言过于贫乏,教师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精彩发言,只是廉价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大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味同嚼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具有指向性的评价语言,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正确而又中肯的评价,努力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
三、评价语言过于廉价
在语文课堂上,为了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许多教师习惯性的使用所谓具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有的甚至对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进行一些刻意的激励评价,为了体现课堂的开放性,还特意安排一定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专门的评价活动,过分追求评价的数量和方式,这就将评价形式化、功利化。故有人说:“表扬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奖品。”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提出评价大多数时候都是以鼓励为主,出现了大量廉价的表扬,使得“评价”变“贫价”。
一般说来,学生智商的差别并不大,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距。所以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探明其成功的内在因素,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评价,给学生以适当的表扬。积极的表扬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进心、自尊心,但在课堂评价中,一些过多的、笼统的表扬,便成了美丽的空中楼阁。这些现象大大地削弱了教学的评价导向功能,使得原来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形成模糊的知识概念,造成了知识的误区和科学陷阱。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盲目乐观。听不进批评的话语。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不但注意控制数量,更应关注质量。
四、评价语言的错位表达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堂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有些教师并未理解其“尊重学生感悟”的真正内涵,认为“尊重感悟”就是尊重学生的一切想法。面对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出的那些明显与文本无关的感受,也不提出批评和指正意见,学生明明是在胡言乱语,说着与文本无关紧要的话语,教师却仍然好声一片,对学生给予更具激励性的评价,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一来,长此以往势必对学生的认知形成一种误导。
如一节课老师让学生来讨论《船长》中对哈尔威有和认识?学生积极参与了讨论,有的说“哈尔威是一个伟大的人”,有的说“哈尔威真勇敢!”,但还有一个学生抱着《语文课课通》旁若无人的读着,甚至句子中“讴歌”的“讴”明显读成了“qū”。而教师在旁边并没有及时纠正,只是大声予以鼓励:“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并没有对这一行为、这一读音予以正确地引导。
尊重学生的感受当然重要,但这位学生的回答明显脱离了文本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应该及时地将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但教师面对这很明显的情感偏差,却听之任之,未作正确引导,不利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发展,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也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当学生的发言出现问题时,善意的否定性评价也必不可少。
按照上述原则,我们认为中国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当包括: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效益审计指标评价指标体系等三个部分。
一、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效益的特点是一般均可以直接运用价值量指标、实物量指标或劳动量指标反映其效益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其表现是经济总量的增加。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初级阶段的现状,我们认为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由以下指标构成:
1.成本降低率。是反映投资经济性的指标。成本降低率为负表示节约,说明投资具有经济性。计算方法是:
成本降低率=(某项投资的实际成本/该项投资的目标成本)×100%-1其中:目标成本=(商品预计价格×(1-税率)/1+成本利润率
2.投资回收期。是反映投资经济性的指标,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的经济性越好。计算方法是:
投资回收期=(某项目的全部投资额/该项目预计的年现金净流入量)×100(%)
投资回收期也是反映投资效率的一项指标,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的效率越高。
3.存货最优采购批量。是反映项目经营经济性的指标,最优采购批量是以实物单位计量的,它说明的是在此数量上进行采购可以获得最低的采购费用。计算方法是:
最优采购批量=(2*某种存货每次订货采购费用*该种存货年生产的计划需要量/该单位存货的年储存保管费用)的根号
存货最优采购批量也是反映经营效率性的一项指标。该指标还有“存货最优采购频率(次数)”、“存货最优采购批量周转天数”和“年存货最优采购批量总成本”三个辅助指标,具体计算方法是:
存货最优采购频率(次数)=(某种存货生产的计划需要量/该存货的最优采购批量)
存货最优采购批量周转天数=(360/某存货最优采购频率(次数))
年存货最优采购总成本=(某存货最优采购批量/2)=该存货最优采购频率×每次订货费用
4.原材料利用率和原材料节约量。是反映经营经济性的两个指标。原材料利用率指标越高、原材料节约量指标负值越大,说明生产成本越低。计算方法是:
原材料利用率=(一定量商品中包含的原材料总重量/生产该一定量商品所消耗原材料的总重量)×100%
原材料节约量=本期原材料消耗总量-(本期商品中原材料的实际数量/原材料的计划利用率)
5.流动资金周转率(次数)。是反映流动资金使用效率的指标。流动资金周转率(次数)越快,说明经营效率越高。计算方法是:
流动资金周转率=(流动资金周转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流动资金周转额/期初流动资金余额+期末流动资金余额)
“流动资金周转期(天数)”是该指标的一个辅指标,周转期越短,说明流动资金使用效率越好,计算方法是: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360/流动资金周转率)
6.存货周转率。是尽映流动资金使用效率的指标。存货周转率越快,说明流动资金使用效率越好。计算方法是:
存货周转率=(一定时期商品的销售成本/同期平均存货成本)=(一定时期商品的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存货周转天数”是该指标的一个辅指标,周转天数越短,说明流动资金使用效率越好,计算方法是: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7.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反映流动资金使用效率的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快,说明流动资金使用效率越好。计算方法是: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销售收入-现销收入-销售退回、折让、折扣/期初应收账款余额+期末应收账款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该指标的一个辅指标,周转天数越短,说明流动资金使用效率越好,计算方法: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8.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是反映生产效率的指标。两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劳动效率越高。计算方法是:
全员劳动生产率=(一定时期的总产值(或总产量)/同一时期生产工人的平均人数)×100%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一定时期的总产值(或总产量)/同一时期生产工人的平均人数)×100%
应当注意,在实际运用时两指标应当结合起来使用。因为有时候虽然被审计单位的工人劳动生产率比较高,但是全员劳动生产率则会由于非生产人员过多而表现为不高甚至非常低的的现象。所以,应当将两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才能比较准确的说明被审计的实际生产效率的高低。
9.有效工时利用率(作业率)。是反映生产效率的指标。有效工时利用率高,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生产效率比较好,计算方法是:
有效工时利用率=(实际工时数(不包括加班加点工时数/出勤工时数)×100%
10.固定资产更新率和固定资产净值率。是反映固定资产稳定生产效率的指标。两指标数值越大,说明被审计单位持续的生产效率越稳定。计算方法是:
固定资产更新率=(本期固定资产更新的增加原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净值率=(期末固定资产原值(不含土地的价值)-本期固定资产折旧/期末固定资产原值(不含土地的价值)×100%
11.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是反映生产经营效果的指标。两指标数值越高,说明经营效果越好。计算方法是:
销售利润率=(一定时期利润总额/同一时期商品销售净收入)×100%
其中:商品销售净收入=商品-销售折让与折扣-销售退回
成本费用利润率=(一定时期利润总额/同一时期全部成本费用额)×100%
实际中两指标应当结合使用。
12.总资产报酬率。是反映资产运用效果的指标。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说明总资产的运用水平越好。计算方法是:
总资产报酬率=(一定时期(利润总额+利息支出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13.资本保值增值率。是反映资产所有者投资回报效果高低的指标。只有当该指标数值等于或大于100%时,才说明资产所有人的资产得到了保值或增值。计算方法是:
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应当注意的是,当市场价格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当消除市场价格的变动对期初和期末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后再进行比较,否则该指标的确定没有实际意义。
14.资产负债率。是反映经营水平效果的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一定的负债经营是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的,但是如果负债过多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故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既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而是应当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计算方法是: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15.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是反映宏观经济效果的指标。两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企业为社会所做出的经济贡献越多。计算方法是:
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平均资产总额)×100%
社会积累率=(上交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100%
其中:企业社会贡献总额是指企业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的价值,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
、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性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的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的所得税及其他税金(不包括消费税)和净利润等。
需要说明的是:现行有关“企业社会贡献总额”的规定中是包括有“应交增值税”和“应交消费税”的。但是,因为上述两税的实际负税人是消费者而非纳税的企业,企业只是代收代交税者。所以我们认为它们不属于企业的社会贡献,不应包括在“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中。
二、生态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效益多数具有难以用货币计量价值的特点,因此生态效益审计评价多以实物或劳动量指标为主。由于生态效益常常不一定会增加社会总产品数量,所以生态效益往往表现为服务范围的扩大、环境质量的提高或恢复。我国生态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当本着“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大众普及”的原则,不宜照搬国外的现成模式。据此,我们认为我国生态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由以下指标组成:
1.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是反映生态效益项目投资经济性的指标。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为负且越大,说明项目投资的经济性越好。计算方法是:
计划资资金节约率=(某项生态效益项目的实际投资额/该项生态效益项目的计划投资额)×100%-1
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计划投资额应当是具有科学依据并经过充分论证的。
2.投资回收期。是反映生态效益项目投资经济性的指标。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项目投资的经济性越好。计算方法是:
投资回收期=(某项目的全部投资额/该项目预计的年现金净流入量)×100%
3.光能利用率。指一定时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积累的化学潜能与同期投入该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之间的比例,是反映生态效益效率性的指标。光能利用率越高,说明生态效益越好。计算方法是:
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作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单位面积的太阳辐射能)×100%=(作物的产量(克/厘米[2])×1克作物于物质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量(17782焦尔/厘米[2])/单位面积的太阳辐射能)
4.森林覆盖率。指绿色植被(森林、草地、农田作物等)的覆盖状况,是反映生态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森林覆盖率越高,说明生态效益越好。计算方法是:
森林覆盖率=(成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5.能量投入产出率。是反映生态效益效率性的指标。能量投入产出率越高,说明生态效益越好。计算方法是:
能量投入产出率=(总产出能量/人工投入总能量)×100%
投入(或产出)能量=投入(或产出)的能量(焦耳)×f(能量折算系数)见表1.
6.土壤有机质含量率。是反映生态效益效果性的指标。土壤有机质含量率越高,说明生态效益越好。计算方法是:
土壤有机质含量率=(一定厚度体积中土壤内有机质的含量/同一厚度体积土壤的总重量)×100%
7.水土保持率。是反映生态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它有水土流失率和水土流失治理率两个具体指标,水土流失率越低、治理率越高,说明生态效益越好。计算方法是:
水土流失率=(一定时期水土流失面积/同期土地总面积)×100%
水土治理率=(已经得到治理的水土面积/水土流失总面积)×100%
8.土壤沙化治理率。是反映生态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土壤沙化治理率越高,说明生态效益越好。计算方法是:
土壤沙化治理率=(已经得到治理的沙化面积/沙化总面积)×100%
9.盐碱地治理率。是反映生态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盐碱地治理率越高,说明生态效益越好。计算方法是:
盐碱地治理率=(已经得到治理的盐碱地面积/盐碱耕地总面积)×100%
10.自然灾害抗御能力系数。是反映生态效益效果性的指标。自然灾害抗御能力系数越高,表明生态的良性循环能力越强,生态效益的效果越明显。计算方法是:
自然灾害抗御能力系数=(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农作物受灾面积)
其中:农作物成灾面积是指农作物产量比常年减产30%以上的耕地面积。
11.环境污染治理率。是反映生态效益效果性和效率性的指标。它由“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废水处理达标率”、“废气处理达标率”和“废渣处理达标率”等四个具体指标构成,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反映着生态环境的治理情况(指标数值越高,说明环境治理的效果越好)。具体计算方法是:
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某地区企业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地方)标准的项目数(个)/同一地区考核的全部项目数(个))×100%
废水处理达标率=(一定时期已经处理达标(或利用)的废水数量(吨)/同期废水总量(吨))×100%
废气处理达标率=(一定时期已经处理达标(或利用)的废气数量(吨)/同期废气总量(立方米))×100%
废渣处理达标率=(一定时期已经处理达标(或利用)的废渣数量(吨)/同期废渣总量(吨))×100%
三、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多数难以用货币计量价值,因此社会效益审计评价也多以实物或劳动量指标为主,并多表现为服务范围和质量的提高或改善。我国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同样应当本着“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大众普及”的原则,不宜照搬国外的现成模式。据此,我们认为我国生态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由以下指标组成:
1.资金节约率。是反映社会效益经济性的指标。在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资金节约率为负数且越大,说明公共项目建设的成本越低,社会效益越好。计算方法是:
资金节约率=(某项项目竣工决算总额/该项项目预算总额)×100%-1
2.工期计划完成率。是反映社会效益经济性的指标。在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工期计划完成率小于1(100%),说明公共项目投资建设的速度越快,社会效益越好。计算方法是:
工期计划完成率=(某项项目实际验收工工期/该项目计划工期)×100%
3.植被覆盖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植被覆盖率越高,说明公共项目的环保效果越好,效率越高,社会效益越好。计算方法是:
植被覆盖率=(一定区域内植被
总面积/同一区域内土地总面积)×100%
4.公共设施增长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公共设施增长率越快,说明社会的服务越强,社会效益越好。公共设施增长率一般由以下具体指标组成,各自的计算方法是:
城市标准道路增长率=(报告年城市标准道路里程数/对比年城市标准道路里程数)×100%-1城市公交营运线路增长率=(报告年城市公交营运线路数/对比年城市公交营运线路数)×100%-1人均绿地拥有量增长率=(报告年人均绿地拥有面积/对比的上人均绿地拥有面积)×100%-1教育经费增长率=(某地区报告年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同一地区对比年教育经费支出总额)×100%-1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提高率=(报告年政府部门某项工作平均办理时间/对比年政府部门同样工作平均办理时间)×100%-1每万人拥有病床数的增长率=(报告年财政投入在公益性事业上的经费总额/报告年GDP总额)×100%
5.公益性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是反映社会效益效果性的指标。公益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越大,说明财政对公益性事业的资金投资越多,政府对公益性事业越重视,社会效益越好。计算方法是:
公益性事业经费占GDP比重=(某地区报告每万人拥有的病床数量/同一地区对比年每万人拥有的病床拥有的病床数量)×100%-1
6.适龄群体就业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适龄群体就业率高,说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安定,具有比较好的社会效益。计算方法是:
适龄群体就业率=(适龄群体中已经就业的人数/适龄群体的全部人数)×100%
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是适龄群体就业率的反指标。适龄群体失业率低,说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安定,具有比较好的社会效益。计算方法是:
适龄群体失业率=(适龄群体中失业人员数(含长期待岗人员)/适龄群体的全部人员)×100%
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教育水平人员结构比的变化,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人民接受教育的状况,是其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是否稳定、健康的晴雨表。计算方法是:
教育水平人员结构比=全部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接受中等教育人数;接受小学教育人数;未接受教育的人数)。
一、发挥评价语的作用――激励性
莎士比亚说过:“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小学生都渴望这样的“阳光”,当他们提出问题或问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的回答及表现,及时、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少使用否定性评价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老师对白己充满希望。
课堂上有些学生的问答常常不尽如人意,如:表达不清楚、问答不完整、问答不正确,如果老师这样评价:“他没说清楚,谁来帮帮他?”“他问答的不完整,准来补充?”试想一下:这些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心里会怎样想?(下次会不会都不发言了,免得丢丑。)会是什么样的表情?(他们会羞得红着脸、低着头。)其他同学看了会怎样想?(还是不要发言了,要是回答不正确多没面子。)这样的评价挫伤了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课堂的学习气氛怎么会好呢?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老师的评价应该重情感投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
如在学了《修鞋姑娘》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去发现课文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班上平时文静的婷婷举手说:“首尾呼应。”其实她只答对了一半,最重要的没讲出来,此时我没露出失望的表情,而是略带兴奋地说:“噢,勇敢的女孩,你答对了一部分,再想想看,还有什么,别急。”接着投给她期待的目光,她虽然涨红了脸,但发亮的眼睛展示着脑瓜子的快速运转。一阵沉默后,“倒叙。”她自信地答道。此时,我欣喜地称赞道:“非常正确,老师就相信你能行。”她也美滋滋地坐了下来。这样既肯定学生答对的部分,又期待学生能说完整,给学生以信心。教师既称赞学生有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又让学生重新思考,通过思考得出更为准确的答案。教师要用智慧的话语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困惑与尴尬,要用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学生拥有这样一位机智、幽默、细心、博爱的老师,那么他们自然会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自然会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而且在耳濡目染下,学生也会学着老师的做法去评价自己同伴。
二、把握评价语的灵魂――准确性
在今天的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为了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些教师对学生的问答不分对错,一味表扬,对答错的地方也不指出。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又如何能给学生带来启发,促进学生发展呢?因此准确性是评价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言就没有了生命力,无论用词多么考究,语句多么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在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片段:教师指名学生上来朗读,学生一读完,教师也不管读得怎样,就迫不及待地说:“读得真好,把掌声送给他。”或是:“棒、棒,你真棒!”接下来,台下就掌声一片,课堂热闹极了。表面看这是一个教学的,可仔细一想,这种模糊性的评价语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学生身上都行。其实,听了教师这样的评价语,学生也并不清楚自己的朗读到底“好”在哪里。而且有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都错了,感觉全不对了,教师还硬要说好!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质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职责了。
反思这样的环节,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地倾听,关注学生的表现,再给出更有针对性的评价呢?例如:“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嘛读得那么快?慢点再来一次!”“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将自己的理解融入了朗读。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这些都是关于读的评价语,然而教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作出相应地、客观地评价,不仅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而且能让学生一步步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语言流畅。也正是因为这些准确而又得体的评价语,再加上教师明快生动的语言示范,学生们的问答或朗读才会一次比一次好。
如我在执教《瑞雪图》这篇课文中,指导学生朗读“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这句话。我先让一学生来读,竖起耳朵一听,他在“大片大片”和“簌簌落落”这两个地方加重了语气,但是“簌簌落落”这个飘落的感觉没有表达出来。这时我点评道:“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作者巧妙地运用叠词让我们直观地感悟到这雪下得大。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它,来试试。”学生再读,这一次他在这些地方的处理就更完美了,我赞叹道:“这雪确实大啊!”这样的评价语不仅针对性强,能给学生以提醒,能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还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
三、展现评价语的活力――直观形象性
直观形象的语言像欢跳的山泉,叮叮咚咚地流进孩子的心房,又像那和煦的春风,轻轻柔柔吹开他们的一张张笑脸。它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再现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之感。课堂语言的生动、形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如我上《月光曲》一课时,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盲姑娘和哥哥在听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联想的画面。”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多么深情啊,把老师带到了一个平静的海面上。”第二个读得有进步了,我就说:“哦,这次我看到月亮越升越高了,海面还起了微风了。”第三个情感到位了,我评道:“呀,这下我看到一个波涛汹涌的大海啦!”在这种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语言点拨下,每个学生都读得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又如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时,当我班的云红同学声情并茂地读出杰奎琳对军官说的话时,我说:“多么可爱的女孩,多么稚嫩的声音,让少校想起了自己的女儿。”这样优美生动的评价语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还能使学生亲临其境的体验,变枯燥无味为索然有味,经久不忘。
四、展示评价语的魅力――趣味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唯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有效性;评价与测试
【作者简介】 瞿晓周,中学高级教师,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教研组长。2015年1月接受《现代教育报》“智慧阅读”栏目专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下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课程结构为:必修课程――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选修课程――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系列5,并要求“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而从近几年各地高中语文课程开展的情况看,选修课程流于形式或者完全服务于高考,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基本不涉及选修课程,因此与高考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未开展。究其原因还是对选修课程的有效性的评价与测试未能落实好。本文试图思考与探究。
一、选修课有效性的缺乏――《课标》美好愿景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1. 《课标》关于选修课的美好愿景
《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选修,意在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并且指出要按照模块来组织教学内容,实行学分制的模式,每个模块计2学分。
《课标》在设计思路(七)中:“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选修课最高学分为14分)
学生修完所有高中语文课程,最高可以获得24学分,而其中必修课才10个学分,这10个学分就达到了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语文学科的结业。换言之,从学生的发展来看,选修课更为重要,也被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种以学分来测评的模式应该是很科学的,正体现出了《课标》对语文课程的美好愿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2. 现实中选修课的失落
现实中高中语文课程的事实与这一美好愿景却形成了巨大反差。我们从最能影响评价与测试的因素――高考指挥棒和《课标》入手探究。实际的情况是:必修课程成为了学生毕业的教材,更成为了学生参加高考的重要教材之一,而选修课的内容,从高考所涉及的知识版块来讲,大多在必修教材中都能获得,教师们在完成常规的教材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会全力以赴奔向高考,因此选修教材中能够为高考服务的――比如“语言文字应用”――就作为了必选内容,不能为高考服务的,就直接丢弃了。
二、选修课的有效性的缺乏原因――评价与测试落空
《课标》不仅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还对评价的原则、对象、功能、主体、方式都做出了规定和说明。这些评价的原则从理论上讲是很科学的,也是比较完善的,可是在实际中还是不能落实。 《课标》专门对选修课的评价做了分系列(模块)的规定,虽然对每一个模块评价都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和要求,实际上更多的还是指向评价的内容,对于评价的形式依然缺少可控性和科学的操作性。换言之,评价与测试落空了。选修课现行评价方式单一而无操作性,呈现为:
1. 课程选择的地方化,评价缺乏系统性,评价方式形式化;
2. 教学目标功利而单一 ,过于关注结果,评价方式单一,与必修课缺乏区分度。
比如,《课标》中设计的学分制本来最能体现学习过程的测评,也能够很好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个性特长,可是在实际中呢,几乎没有体现。
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语文选修课开设的目的也就是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质,可是,这么多年了,素质教育还是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畸形的存在着。《课标》规定的“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有什么样的评价与测试,就有什么样的课程教学,但前提条件是评价与测试要落实要有效。而目前普通高中基本上受制于高考的指挥棒,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社会舆论对学校甚至学科的终极评价还是高考分数。基于此,高考的指挥棒决定了高考分数才是评价一切的核心要素,这就决定了《课标》规定关于语文选修课程的评价落空,也就导致了选修课的效果无从真正评价。
三、选修课实效性探究――评价与测试的思考
再好的评价与测试,如果无法落到实处,都失去了价值或者形同虚设。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落实这个评价与测试呢?
1. 强化高考语文试题对选修课各方面内容有效性评价的引导
《课标》指出:在学生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后,“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这里的未来学业应该指向大学。学生唯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才能进入未来学业。
既然语文教学不能绕开高考来探究、发展,对语文课的评价与测试也不能绕开高考来进行,那么我们就应该从这儿出发,充分利用好高考这根指挥棒对语文尤其对语文选修课的实效性进行引导。
事实上,高考语文试题对选修课内容有一些关注,请看下列示例:
例1 【2013四川卷语言运用题(20分)】
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6分)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
例2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选考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刘重来《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这两道题目涉及到必修教材的名著导读和选修教材《中外名人传记作品选》和《语言文字应用》。从近年高考试题对选修课的关注来看,选修课高考评价呈现如下特点:年年考察,主要在语言运用题中直接考查;题型较新,难度不大。这些考查直接引导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方向。
既然高考是必然要听从的指挥棒,为何不充分而科学地利用好这个指挥棒来引导选修课实效性的落实呢?建议高考命题能够将语文选修课的内容尽可能多一点考虑进去,在试题取材、题型上尽量做到有利于语文教学重视所有的选修课,能够引导对选修课的实效性的科学评价。
2. 强化高考分数构成中对选修课学习过程有效性评价的引导
《课标》中的学分制,就是重视过程评价的评价制度,但是这个制度目前形同虚设。高中毕业还是依据“学业水平测试”的分数,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缺乏,而且这个测评与学生高考没有丝毫关系,“学业水平测试”实际上已经失去应有的价值。唯有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纳入高考分数的范畴,才能真正落实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与测试。
一是建立学生语文选修课学习过程档案,对学生语文选修课的过程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个过程档案,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课堂的学习状况、作业情况、实践与活动的情况,分项列出并赋予适当的分值。
二是严格落实学分制,将学生获得的学分作为毕业(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参数和高考分数的重要参数。
三是坚持多元化的评价原则。学生的自评、互评,班级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综合个层面各主体评价结果成为对学生语文选修课程学习的评价。
关键字:学生;毕业论文;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教育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1]。毕业论文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而传统的评价方法通过初步的定性分析确定评价结果或根据调查表的分值进行加权求和,带有很大的主观片面性,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2]。为避免传统毕业论文评价方法的弊端,改进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本文根据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价的特点,拟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期待获得更好的效果。
1.模糊综合理论
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对多种模糊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确定评价因素、因子的评价等级标准和权值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合变换原理,以隶属度描述各因素及因子的模糊界线,构造模糊评判矩阵,通过多层复合运算,最终确定评价对象所属等级[3]。
1.1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模糊数学将普通集合的特征函数值域{0,l},扩展为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的值域[0,1],即将二值逻辑扩展为模糊逻辑。这样就能克服用传统评价方法评价模糊事物存在的缺陷。模糊评价方法与步骤如下[4]:
(1)确定目标
根据需要确定目标,对不同的对象选择指标。
(2)建立测评因素集
根据评价目标,通过专家讨论或利用以往经验等方式,明确从哪些方面来反映这个目标。因素集,其中表示因素。=目标数。
(3)建立权重系数集
每个因素对测量目标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因此可以通过专家讨论或其它方式给每个因素赋一个权数,越大表示第个因素对目标越重要。从而得到权重集,它满足。
(4)建立评价集
给每个因素建立评价集,其中,=评价数,表示等级,即确定每个测评因素可分为几个等级来区分。
(5)建立一个方案对个评价目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在每个测评者对所有被测评者都进行测评后,将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得到被测评者的因素测评矩阵,一个被测评者对应一个因素测评矩阵。矩阵的行对应测评因素,即第行表示第个测量因素的测量情况;列对应测评结果,即第)列表示某测评因素的测评结果中认为等级为的测评者比例.比如表示在对第个评价因素的评价中,认为该因素的评价等级应该为的分别占。因此因素评价矩阵中的元素是对的隶属度[5],满足。
(6)得到评价目标的判定结果集
将权重集和因素评价矩阵进行模糊运算,得到
在此,比较常见的取大取小是,即 “”表示取最小值,“”表示取最大值,是的隶属度。在此我们称之为模型I。事实上,这样计算的不能综合的反应对的综合隶属情况,这是因为在进行的运算时,只选取了部分信息,而丢掉了某些重要的信息。在此我们采用改进算法(模型II)::按先乘后加进行矩阵合成计算即。
集合表示各测评者在对测评因素集合中的每个元素进行测评后,其结果通过模糊运算,得到被测评者在该评价目标中最终的等级为的比例分别占[5]。
(7)将标准化
为了更好处理评价结果,将中元素归一化,即,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结果标准化。显然,此时有,从而得到了标准化的评价结果集
(8)将评估结果量化
按某种原则给每个测评等级赋予一个具体分数,从而得到测评等级集对应的分数集。通过矩阵运算得到
此时是一个具体数值,表示该评价目标在经过测评后所得到的分数。当评估对象为多人时,可用此量化的结果进行比较。
2.学生毕业论文评价模型
根据测评目标和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建构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其方法与步骤如下:
(1)评价因素集={科学,逻辑,实用,技术};
(2)权重系数集={科学权重,逻辑权重,使用权重,技术权重};其中:科学权重=0.30,逻辑权重=0.30,使用权重=0.20,技术权重=0.20;
(3)评价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其中:0.80~1.0为优秀,0.50~0.79为良好,0.30~0.49为及格,
(4)模糊综合评价
①建立一个方案对各评价目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②考虑权重系数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③模糊综合评价值专家数据库对应得分。
3.学生毕业论文评价模型应用
按照上述建立评价模型,我们以往届某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价实验。根据评价集,专家组对其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审评打分,结果有80%的专家认为该同学的毕业论文在“科学”方面达到“优秀”;有70%的专家认为在“逻辑”方面达到“优秀”;有60%的专家认为在“实用”方面达到“优秀”;有70%的专家认为在“技术”方面达到“优秀”。所以该同学的毕业论文在“优秀”这个等级上根据四个影响因素所得评价向量为(0.8,0.7,0.6,0.7)T。类似地,专家对该同学毕业论文在良好、及格、不及格三个等级上对四个影响因素所得评价向量分别为:(0.1,0.2,0.2,0.1)T;(0.1,0.0,0.1,0.1)T;(0.0,0.1,1.0,0.1)T。可求得评价矩阵:
在本例中先后采用模型I和模型II进行评价对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以模型II较为适合学生毕业论文要求。因为模型II中算子不仅考虑了学生毕业评价所有因素的影响,而且保留了单因素评价的全部信息。这样可得
=[0.710.150.070.07]
由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可看出,对该同学论文四个因素的整体评价是:打优秀的占71%.打良好的占15%.打及格和不及格的各占7%。如果对相应的各等级分别给其上限分数为1分、0.7分、0.4分和0.3分,则该同学的毕业论文综合成绩为:
=[0.710.150.070.07] =0.864。根据综合集的划分,该同学的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为优秀。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模糊综合评价”课题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本文通过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模糊评价方法的研究,针对评价过程中一些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提出利用模糊理论对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2)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构建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模型。并通过评价实验,表明了该评价方法的优越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3)这一模型的建立不仅仅只适用于毕业论文评价,可以适用于各种主观因素占主体的评估实例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模糊现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人们在用模糊数学处理这类现象时,在隶属度和权重的确定、算法的选取等很多方面都带有主观性,这就要求在这些问题上应持慎重态度,在对具体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种参数和算法以使评价结果尽可能科学、合理、客观。
参考文献
[1]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2-369.
[2]王小雪. 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质量与绩效评价[J].教育探索,2004(8):63~64.
[3] 关志民,束军意,马钦海.学位论文质量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科研管理,2005,3(26):153~157.
[4] 刘晋寅,吴孟达.模糊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213-219.
[5]熊德国,鲜学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J].重庆大学学报,2003,26(6):93-95.
英国的专业评价人员指的是:(1)政府部门内部的评价小组;(2)科学政策研究机构,例关人员[2](注:PREST:英国Manchester大学的工程、科学与技术政策研究所;:英国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中心。它们都是世界知名的科技政策研究机构。),它们除开展评价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之外,还从事实际评价工作;(3)一些专门为公共部门服务的私人咨询公司。需要指出的是,参与评价的私人咨询公司的数量非常有限,其原因在于科研评价工作不仅是一项知识性很强的活动,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投入,而且需要保持绝对中立,深受评价发起者和被评价方的信赖。这两个因素阻碍了私人咨询机构大量进入评价领域。
一、英国开展评价工作的政策背景
英国政府重视科研评价工作的主要原因在于:(1)政府削减了研究投入;(2)财政部和内阁办公室要求所有公共管理领域证明公共资金的价值和交账3)政府科研资助部门必须对前景光明的新兴科技领域作出迅速反应;(4)政府比以往更强调科学的实用性、技术转移和交叉学科研究,并为此尝试利用新模式组织科学研究,诸如资助机构联合启动研究计划、支持产学合作研究和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因此需要把评价纳入政策制定过程,通过评价来阐明复杂、疑难问题,例如不同资助模式的恰当程度、资助产生的经济效益。面对上述4个方面的压力,许多政府科研管理部门和机构建立了内部评估小组,小组一般由2~10名全时的工作人员组成,本文将他们称之为内部专业评价人员。小组在一位负有政策制定职责的高级公务员领导下开展工作,这样做有利于把科研评价与政策制定结合起来。
尽管政府管理部门面临相同的压力,但是它们并没有采用统一的评价框架,而是根据各自的需求和特征组织自己的评价工作[3]在这种情况下,1986年内阁办公室成立了组织协调各部门评价工作的评估办公室[4](注:目前,由于各个部门充分认识到了评价工作的重要性,不再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推动此项工作,因而取消了该办公室。)。评估办公室既不从事实际评价工作,也不规定应该如何开展评价工作,仅仅制定了一份用户友好的评价指南,用于促进内部评价专家之间的思想交流,传播政府评价工作理念[5] 评估办公室认为科研评价工作应该为科研管理与决策提供信息,是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内部评价小组不仅要组织评价工作,还要研究、构建科研绩效、影响和投入等定量指标。例如,研究理事会的内部评价小组特别重视参与研究绩效指标的拟订和内部管理信息的采集与利用,将它们应用于研究计划的制定、预算分配、研究管理以及事后评价工作。再如,贸工部(DTI)的评价办公室不仅仅采集和综合定量指标,而且更强调主动参与计划的制定及其详细评价。
二、内部评价小组在科研评价与管理中的作用
1.在应用研究的评价与管理中的作用
1980年,DTI在其研究与技术政策司成立了研究与技术评估小组,主要从事应用研究项目的评价。1984年,评估活动延伸到科研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即从制定研究计划到监控、评价研究计划实施情况与产生的影响。目前,由于DTI不再支持与市场联系紧密的活动,而是直接支持竞争前研究、支持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和技术转移以及国际合作计划,使DTI必须改进其研究资助计划与管理系统,评估新的资助模式产生的影响,为相关问题提供政策建议。为此,DTI制定了文件,以它为框架开展管理与评价工作由计划中各个要素的首字母构成:基本理由、目标、鉴定、监控和评价。它是提交研究计划申请和评价受资助计划的标准格式,既有利于申请人从上述5个方面考虑如何提出申请计划,亦有利于评价人员对照这5个方面的内容评价计划实施情况。
(1)理由部分必须阐明需要政府资助的原因,其中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即如果没有政府介入工业界将不会开展此项研究。
(2)目标包括投入目标和技术目标,它们最好可以测度,同时还要列出难以量化和测度的目标,诸如计划可望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样做有利于在计划执行期间或计划完成以后参照目标衡量计划执行的成功程度。
(3)鉴定部分要详细说明单个项目组成计划的方式,列出计划涵盖的技术领域、遴选项目的标准和机制。
(4)监控指检查受资助计划的进展所采用的系统和程序。必须追踪单个项目和整个计划的管理情况,如果出现了问题,或者计划的目标不恰当,都可以迅速作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