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废物处理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它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1]。如对医疗废物管理不当,造成医疗废物流失,将可能对整个社会形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规范化管理,对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条目》要求,我院对医疗废物的处理按照分类收集、集中处置、防止损伤的原则进行流程管理,使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由刚开始粗放式的管理转变为规范管理,达到了废物分类明确、收集及时、运送合理、处置规范的目的,现将我院近年来医疗废物的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成立由院长为组长、主管院长为副组长,总务科、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结合我院实际,逐步健全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如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等;我院医疗废物管理隶属总务科主管,医务科、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监督管理的模式,在感染管理科的业务指导下,由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管理,切实履行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个人安全防护、资料登记管理等相关工作,再由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等职能科室进行监督,指导和监控全院医疗废物的各项管理工作、保证该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2 加强培训,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 管理人员坚持深入科室,对重点部门及保洁人员强化培训,科室对每日产生的医疗废物由医务人员和保洁人员进行严格的分类收集,严禁与生活垃圾混装。对保洁人员的培训采取对物业公司负责人及废物回收专职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正确分类、收集运送、个人防护、针刺伤的处置,杜绝买卖医疗废物、严防流失等环节进行了培训,并由物业公司负责人对保洁人员进行培训。根据有关科室的特点,对科室人员进行短时间的现场培训,如外科、口腔科等,效果明显。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按感染性、损伤性、化学性、病理性、药物性废物的分类分别置于专用容器内。①感染性废物使用符合要求的、有警示标识的黄色塑料袋收集,放入标识清楚、防渗漏的临时存放容器内,待转运处理。②病理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处置之前低温保存。③化学性废物可经降解处理后排入医院污水系统。④药物性废物装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药物,少量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⑤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等防渗漏的坚固容器内。但应注意:医疗废物在丢弃过程中如已发生分类错误,切忌重新分类,更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如感染性废物误丢入生活垃圾桶内,只能按感染性废物处理。其他废物包装物或容器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增加一层包装。
3 制定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流程 盛装医疗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上必须有警示标识,包装袋为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黄色塑料袋,当医疗废物收集达到包装袋的3/4时,袋口进行有效封扎,防止泄露和遗撒。每个包装袋外均系有中文标签,标注:医疗废物产生科室、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由专职人员负责,每天按规定的时间、路线,用密闭的容器和车辆下科室收取并转运至医疗废物暂存点,运送工具每天用含氯消毒液终末消毒。
4 加强督导,严格监督管理 经常进行随机性抽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向科室反馈,并指导科室进行整改,纳入经济考核。一次性物品杜绝重复使用,特别是使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均作为感染性废物处置,必须置防渗漏的黄色包装袋中。我院加大医疗废物管理力度,职能部门深入科室,随时指导科室医务人员及保洁人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规范废物的分类、交接等制度,严禁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装,并按要求规范登记,及时处置。同时狠抓利器盒的重复使用问题,我院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基本上杜绝了利器盒的重复使用,从而有效的保护医护人员及保洁员免受损害。
5 加强职业防护 ①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专职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②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人员在直接接触医疗废物前应穿好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如接触感染性废物或手粘膜有破损时戴双层手套,接触后洗手或手消毒,如遇针刺伤,要立即脱下手套用流动水冲洗,规范挤出血,用碘伏等局部消毒,填卡上报。③每年对相关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通过实践证明,加强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是体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治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医院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措施;是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水平的重要保障[2]。
参考文献: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97X(2007)10-0068-02
【摘要】医疗废物的管理和处置,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规范执行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及监督等活动,减少医疗废物对环境污染和被不法回收再利用的可行性措施,应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操作措施和收集标准,做好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关键词】医疗废物;管理;处置
Shallowly discusses the medical waste management handling
Xu Bilian
【Abstract 】medical service waste management and outside sets,is the important matter standard which an item carries out medical activity and so on waste collection,storing,transportation,processing and surveillance,reduces the medical waste to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llegally recycles the again use the feasibility to be supposed according to “Medical Waste Act of administration”and “Medical and health organization Medical service Waste Policing method”the request,formulates the reasonable operation measure and the collection standard,completes the medical waste harmless processing,safeguards the people health.
【key word】medical service waste; Management; Handling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机废物安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执行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及监督等活动,防止医疗废物流向社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保障人民健康。这里谈谈自己对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的几点做法。
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医疗单位应建立医疗废物管理小组,由医院法人任组长,废物管理员任副组长,成员可包括主管副院长及各部门负责人、感染控制科主任、高年资药剂师、放射废物管理人员、护理部主任、总务科主任等。医疗机构的法人要重视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并积极解决医疗废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大的医院院长可从指定或设立医疗废物管理员岗位或指定某部门负责人员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较小的医院可以设立兼职废物管理员,医疗废物管理员负责统筹医院内医疗废物的调查、建立并落实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暂存、交接制度,确保废物收集和搬运所需物质,协调和监测所有废物处置作业,报告医院内废物事件和事故、记录并保存废物管理的文书,培训医务人员正确处置医疗废物。
1.1 具体职责:医务科、护理部负责协调指导科室内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记录、运送等工作,总务科负责医疗废物的集中收集、贮存和贮存设施的日常管理工作,院感小组负责全院医疗废物的监督、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1.2 各科室科主任为医疗废物管理第一负责人,设立一名医疗废物专(兼)职管理人员,严格落实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及登记、运送管理工作。
1.3 医院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保管处理等(兼)职人员,都有接受专业培训,具有专业知识,任何科室和工作人员均不得让患者或其它家庭自行处理医疗废物。
1.4 对负责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配发必要的用防护用品和设施在处理医疗废物时要自觉做好防护。每年应对他们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统一安排免疫接种。
1.5 当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严格落实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小组要及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及时控制医疗废物对环境人体的危害。48小时内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小组向县卫生局、环保局报告。
2 医疗废物垃圾分类包装、容器的要求
3 医疗废物的转运
由各医疗废物产生点将分类收集妥当的医疗废物运送到医院医疗废物暂存点,医疗废物的转运应由专人负责,定期到每个科室,收集医疗废物,每天倒一次,一些医疗废物产量较高的科室可能需要每日两次。也可以由废物产生单位电话随时通知转运,重要的是确保产生点不积累医疗废物。废物管理计划中应制定收集废物的例行规定。应明确机构内部运输废物的具体路线,尽量减少废物再次污染其他清洁区。运送废物时及时更换废物容器。转运医疗废物的车辆应该符合以下要求,便于装卸,防止外溢,密闭转运,转运车辆应每日清洗与消毒。
4 医疗废物的内部暂存
医疗废物储存地应该只是用来储存医疗废物而不该用于其他任何用途,专人管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暂贮存间应当符合有关卫生、环保建设的技术规范,要有严密的封闭和五防措施,在明显处设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警示标识,设专人管理,严防医疗废物被盗或丢弃,定期对贮存废物的包装容器及贮存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最长储存时间夏天24小时,冬天为48小时,每天应在废物清运之后消毒冲洗暂时贮存间。
5 医疗废物交接
医疗废物在交接过程中应严格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转移联单,转移联单一式两份,保存时间为3年,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时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双方共同填写并签名等项目。
6 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紧急处理
医院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6.1 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周围及严重程度。
6.2 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应急方案,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
6.3 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他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6.4 对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置,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6.5 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应从污染最终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应当进行就地消毒。
6.6 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6.7 处理工作结束后,医院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7 小结
1 医疗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疗废物处理不重视 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往往比较重视医疗质量和效益,而医疗废物的规范处理不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反而还要投入一定资金。尤其是总务后勤人员缺乏医院感染监测专业知识,消毒与隔离观念淡薄[1],医院感染监控意识较差。
1.2处理流程不规范 目前我国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贮存很不规范,没有实行分类收集,有的甚至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使用的医疗废物包装袋不符合要求,没有警示标识及科室、类别、日期等;医疗废物盛装过满无法封口,有的甚至没有专用包装袋和容器;无专用运输车辆,运输途中存在泄漏污染现象;未建立符合卫生要求的暂存点,或者虽有暂存点,但不能防渗漏,不能清洗消毒,而且距离生活、工作区域比较近。
1.3医院污水处理不落实 一些医疗机构虽有污水处理设备,但运行不正常或根本不开,设备出现故障后也不及时维修,成了一种摆设;有的医疗机构根本就没有污水处理设备,把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1.4疏于对医疗废物处理的宣传 大部分医疗机构没有全面开展医疗废物处理知识的宣传工作,社会各界对此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给一些不法人员收集、转卖医疗废物留下了空间。
1.5没有统一的外部监管机制 医疗废物在产生、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理的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和协调机制,导致部门之间责任界限不清,部门之间配合不密切,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的现象。
2 对策
2.1加强培训,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制度 组织各级各类的人员进行学习培训,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如《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2]等,特别是加强对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制度,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盛装、标识、运送和登记。抓好基础工作,为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2.2健全医疗废物管理体制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技术标准,明确主管部门、协同政府监管、环保、卫生、药监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真正使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3提高医疗废物处理的技术水平 使医疗废物的处理过程逐步朝市场化、无害化、减量化和集中处置的方向发展。对于那些没有污染可以回用的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等医疗废物统一收集,经过消毒处理后将其再利用,既可以节约资源也能减少污染。专业公司可以从医疗废物的处理中获取利益,处理医疗废物的积极性就会增高,集中处理率就会上升。
2.4规范医疗废物监督管理 按照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原则,加强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建立医疗机构废物的监管档案。各级政府主管机构要按照规定和职责分工,统筹安排,统一管理,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理的监督检查,确保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对违法者要予以强制性处罚。
2.5加强医疗废物处理的社会化宣传教育工作 广泛普及医疗废物处理的科学知识,引起社会各界对医疗废物处理问题的高度关注。
3 讨论
医院感染工作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较为薄弱的环节[3]。以防止疾病传播、保障人民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以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为重点,以建立全过程管理机制为保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统一规划,加强管理,保证重点,分步实施;同时对国外先进的医疗废物管理模式予以借鉴,以逐步改变我国医疗废物处理的现状,形成国家立法加以规范、专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服务,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的医疗废物管理新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李宁,郑洪柱.医院洗衣房的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64-965.
关键词:医疗废物 机械破碎碾磨 化学消毒
自发生非典疫情及禽流感以来,严格处理好医疗废物已引起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医疗废物的处理设备和技术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控制。我国于2003年公布并实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批准实施了《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同时国家环保总局也颁布了《医疗废物焚烧设备技术要求(试行)》(GB19218-2003)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对我国的医疗废物处理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和控制标准。目前国内处理医疗废物的方法以焚烧为主,但是,针对医疗废物的特性,使用焚烧处理方法存在以下问题:工程投资大,运行和维护费用高,操作控制复杂。另外,由于医疗废物的产生量较小,现有焚烧炉的处理规模难以满足其连续操作运行的要求,因此,在焚烧处理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有毒成分的尾气,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这也促使世界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更为严格的环境质量控制标准来对焚烧法处理医疗废物进行限制,同时也在寻求对医疗废物处理更加适合的方法。在此,笔者为满足国内工程技术人员对医疗废物处理的需求,介绍一种可靠安全、经济环保的医疗废物处理方法,供大家参考选择。
一、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
LFB12-5是一套运用机械破碎、化学消毒技术(主要以次氯酸钠为消毒药剂)对医疗废物进行处理的新设备系统(图1-1)。医疗废物(除去化学疗法产生的医疗废物外)于密封的状态下在设备中经机械破碎、碾磨,初步达到减容后,在具有负压操作环境的消毒筒中与消毒水充分混合、软化、减容、彻底消毒,最终释放出屑状、无传染性的普通垃圾,并将其运往填埋场填埋。
LFB12-5医疗废物处理系统为全密封结构,整个处理系统在内部为负压的操作环境及高度自动化操作程序保证下工作,处理过程安全、无污染。该设备系统由负压进料装置、机械破碎碾磨装置、药剂喷雾装置、混合浸泡消毒筒、气体过滤装置和渣水分离装置组成,其中破碎碾磨与药剂喷雾装置为专有技术,医疗废物经破碎后在具有负压的消毒筒内被消毒液高速软化,使医疗废物能够被彻底而又非常经济高效地消毒。
二、工作过程
混合医疗废物通过卸装箱或传送带倒入负压进料装置,在直立旋转的机械破碎碾磨装置中,同时由药剂喷雾装置将次氯酸钠消毒液体喷入,医疗废物在机械破碎碾磨装置被破碎、混合、浸泡和碾磨,体积缩减并被彻底破坏,变成细小、无法辨认的屑状物,此时医疗废物的总体积不仅被缩减至原来的10%~20%,而且还得到初步的杀菌消毒。经破碎、碾磨和初步杀菌消毒的屑状医疗废物渣体通过旋转的输送装置进入混合浸泡消毒筒,与消毒液再次完全混合,经过一段时间,医疗废物渣体被充分混合、消毒及除臭,然后混合浸泡消毒筒反向旋转,通过输送装置将被消毒的医疗废物送出混合浸泡消毒筒,同时经渣水分离装置脱水后,输送到已备好的垃圾废物箱内。最后纸屑状的医疗废物送至普通生活垃圾掩埋场进行填埋处理。
混合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由于采用负压操作,其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粉尘则通过安放在装置系统上的HEPA气体过滤装置(高效空气颗粒过滤器,可以去除空气中99.97%以上的直径为0.003微米的微粒)进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
该处理系统的操作过程采用“自动批量模式”批量化、间断式运行。
处理系统工作原理参见图2-1。
三、主要性能特点
(1)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和环保性
该系统采用负压环境下的机械湿式破碎、碾磨专有技术,将医疗废物处理成细小的颗粒,使其容积减至原有容积的10%~20%,同时通过药剂对待处理的医疗废物进行彻底消毒的方式,使医疗废物的细菌清除率达到6lcg10(即99.9999%),最终将经过彻底消毒后的残渣通过普通垃圾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置。
另外,该系统对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和粉尘采用HEPA气体过滤装置(高效空气颗粒过滤器)进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
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由于仅在破碎过程中,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用于增加物料湿度的水,所以用水量极少,整个处理过程中几乎没有污水排出,无水污染问题存在。
(2)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该系统的规格型号比较齐全,即有固定式设备系统,又有移动式设备系统,且设备系统所需占地面积小(约50m2以内),使用中,用户仅需对处理设备系统进行供水、供电和土建设施的配套工作,具有广泛的使用性。
设备系统的处理能力即能满足散户小规模医疗废物的处理要求,又能满足大规模集中医疗废物的处理要求。
(3)具有较好的工程经济性
该系统可以直接对混合医疗废物(除放射性医疗废物外)进行处理,节约了医疗废物的收集、分离成本。
设备系统为一体化,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配套设施简单,可节约工程投资。
该处理系统采用全自动装置,“自动批量模式”操作运行,操作人员极少,管理方便,维护、管理费用低。
处理系统实际运行中的能耗较低,水的用量也较少,且采用价格低廉、消毒效果好的次氯酸钠进行医疗废物的消毒剂,整个处理成本也相应较低。
经处理后的医疗废物仅为原废物体积的10%~20%,残渣进行卫生填埋处置,可降低后处理工程费用。
四、系统规格
LFB12-5医疗废物处理系统主要有SF型(固定式)和KG型(移动式)两类,其主要规格及技术性能参数介绍如下。
根据县卫生局文件精神,依据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单位时间情况,对我院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进行了严格的自查自纠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一、健全组织、完善制度:
我院成立了医疗废物管理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完善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点工作制度、专用盛装、运送工具的消毒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医疗废物管理人员职责、制订了本院院内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的应急预案,做到医疗废物规范管理。
二、专用设备、专用包装
医疗废物收集、转运过程中使用专用包装袋、专用利器盒、专用运送收集桶,专用压力灭菌设备、设置医疗废物暂存处,并贴有警示标志和警示语。
三、收集、运送、暂存管理:
从医疗废物产生地到分类收集、内部转运、暂时存放过程等各种行为规范。
1、分类收集规范,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杜绝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装。
2、将医疗废物分别放入带有“警示”标识的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内,损伤性废物放入专用利器盒内。
3、病人的血液,先高压灭菌后再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4、 医疗废物管理人员每天按规定的时间、路线将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至暂存地。
5、运送前应检查医疗废物标识、标签、封口,防止运送途中流失、泄漏、扩散。
6、运送桶有明确的警示标志和警示语,保证防渗漏、防遗散,易于清洁、消毒。
7、运送结束,及时清洁消毒运送工具,有清洁消毒记录。
四、人员防护:
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在收集、运送过程中,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鞋等,做到培训考核合格上岗,定期体检。
五、人员培训情况:
医务人员每年培训2次,医疗废物管理人员每年培训4次,内容为: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医院内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应急预案等。
六、向环卫转交情况
医院刚开诊不到一年,目前业务量小,医疗废物少,但院方始终重视医疗废物处置。对于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在第一操作环节毁形并作消毒处理;
采用高温热处理技术处置医疗废物,消毒后集中填埋,绝不出现将废弃的一次性医疗器具转卖给另一方,防止因医疗废物导致传染病传播和环境污染事故,从院领导到各科负责人层层把关,将工作落实到位。
七、内部监督管理情况
我院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时贮存所涉及的科室进行不定期自身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八、资料保存情况
一:每天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并按照类别放置于防渗、防漏、防锐器的专用包装物或密闭的容器内。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贴上明显的中英文警示标识。医疗废物收集点应设在病区的污染端,利于废物的收集。
二:对损伤性医疗废物(如:针头、手术刀片等)直接放入耐穿刺、防渗漏的容器中,外运时必须严格密封,并在其外部套装医疗废物专用的黄色塑料袋。其它医疗废物,包括患者的生活垃圾直接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分层封扎袋口。不得使用影响密封性能的器具或方法进行封口。
三:医疗废物收集容器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所有废物盛装量不超过容器或包装袋的3/4。严禁使用有破损或已经污染的收集容器。
四:每天的医疗废物每日由专人使用专用转运工具,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及时清运,转送到我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废物专门暂存场所即发热门诊焚烧炉旁废物暂存处,每天由焚烧炉工作人员进行焚烧。运送工具、暂存场所等需及时清洁,遇污染时及时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2%的过氧乙酸消毒。
五:对医疗废物暂存场所,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应有明显的警示标识,设有防渗漏、防蚊虫、防鼠等安全措施。并应定期消毒清洁。
六:病原体的培养物、菌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在本科室就地灭菌、消毒后再按医疗废物处理。
七:收集运送医疗废物的卫生员应相对固定,并经过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医院感染控制、自身防护、意外事故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卫生员工作时应严格按照病区防护要求做好防护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4日~4月23日, 吉林市中心医院在院腹膜透析患者55例, 男29例, 女26例, 其中患有乙型肝炎的患者2例, 丙型肝炎患者1例。同期吉林地区居家腹膜透析患者233例, 其中男122例, 女111例。患有乙型肝炎的患者9例, 丙型肝炎患者3例, 梅毒患者1例。
1. 2 方法
1. 2. 1 本次调研采用面对面交流询问及实时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 是否携带传染性疾病, 腹膜透析液的使用数量及其处置方式, 产生废弃一次性引流袋数量及其处置方式, 红细胞生成素注射器使用数量, 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的处置方法, 有无被针刺伤的经历, 患者对医疗废物处置的认知情况。
1. 2. 2 查阅PUBMED文献库, 对美国居家腹膜透析医疗废物处理情况进行数字提取。
2 结果
2. 1 吉林市中心医院住院患者医疗废物处理情况 经调研, 在院患者医疗废弃物正确处置率100%, 均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患者透析结束后, 专业腹透护士将每位患者的双联袋(腹膜透析包装袋、装满废弃腹透液的一次性引流袋、导管)带出病房, 统一放置于医疗废物回收站。处置时, 带好医用手套, 将装满废弃腹透液的一次性引流袋剪开, 每袋投入8片84消毒片, 静置30 min。消毒30 min后, 袋内液体倒入下水管路。将导管剪断, 再将导管、消毒后的一次性引流袋、腹膜透析包装袋一起投入医疗废物回收桶。注射红细胞生成素的患者产生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投入利器盒中, 针管投入医疗废物回收桶中。
2. 2 吉林地区居家腹膜透析患者医疗废物处置及认知率情况 腹膜透析废液正确处置率4.3%;废弃一次性引流袋及注射器正确处置率4.7%;废弃一次性注射针头正确处置率5.1%。吉林地区腹膜透析患者医疗废物处置认知率较低。其中, 医疗废物对他人健康产生危险认知率16.3%;医疗废物对环境有影响认知率10.7%;处置医疗废物的重要性认知率47.2%。有57例患者及家属被针头刺伤。
2. 3 美国纽约州居家腹膜透析患者医疗废物处置及认知率情况 美国居家腹膜透析医疗废物处置数据来自纽约州奥尔巴尼药学院的Bailie GR等[1]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对59例腹膜透析患者的如实问卷调查发现64%的患者使用容纳针头的废弃盒子。80%的患者直接丢弃腹膜透析袋于垃圾中。7%~17%的患者随机直接丢弃针头在垃圾中。37%的患者没有进行废物回收处理, 而其余的患者主要由护士进行废物回收。腹膜感染的32例患者中20例患者直接处理感染后的腹膜透析袋, 并没有采取与非感染时不同的处理方法。61%的患者认为处理腹膜透析产生的医疗废物是很重要的, 16%的患者认为医疗废物对他人健康产生危险, 10%认为医疗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
吉林地区居家腹膜透析患者医疗废物处置整体不规范。吉林地区腹膜透析患者医疗废物处置认知率较低, 尽管其与美国纽约州腹膜透析患者医疗废物处理认知率相似, 但对医疗废物的规范化处置情况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正确处理情况比较见表1, 错误情况比较见表2, 认知情况比较见表3。
3 讨论
3. 1 在院腹膜透析医疗废物处置100%达标原因分析 吉林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是全国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 院内从透析过程的无菌化操作到透析后的消毒分类处理全部严格按照规范化流程进行, 由专业化培训的专业腹透护士严格操作, 因此吉林市中心医院在院患者的医疗废物消毒、分类、放扎工作能够严格遵守国家规定。
3. 2 居家腹膜透析医疗废物处置不达标原因分析
3. 2. 1 居家治疗管理缺失 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和《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3]都对医疗废物的管理指出了明确的方法、提出要求、划分了责任。许多居家治疗产生的医疗废物能够找到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这些条例主要是对医疗卫生机构及其监督机关的管理规定, 并没有提出针对居家治疗患者的要求。患者不能系统了解规定, 加上医护人员疏于监管和宣教, 从而导致严峻情况。
3. 2. 2 居家治疗的患者对处理医疗废物的意识极差, 大部分患者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处理产生的废弃物。
3. 2. 3 对医疗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意识薄弱 患者没有意识到医疗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没有感受到区分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必要性, 这在根本上不利于医疗垃圾分类处理的开展。
3. 2. 4 没有正确的终端回收部门 因没有终端回收部门, 所以大部分患者的废弃针头最终混入生活垃圾。与张鹤等[4]的研究相似。
通过本次调研显示, 我国居家腹透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情况非常严峻, 大部分患者不能按照出院前宣教的要求执行, 在脱离监管的情况下不经处理擅自丢弃废弃物, 这对周边环境及人群健康都有极大威胁。长此以往, 居家治疗将会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 尤其是针刺伤带来的危害, 因为在使用过的注射器中, 乙型肝炎病毒能存活1周[5], 所以无措施、无保护的锐器丢弃、贩卖医疗废弃物的行为必须严令禁止。如何开展腹膜透析居家治疗产生的废弃物的管理, 将是环保部门和医疗机构迫在眉睫的任务。根据本次调研结果, 提出具体建议如下:①提高患者对医疗废物分类必要性的认识, 加强宣传教育。②设置居家医疗废物专用回收链及终端回收部门。③经济鼓励医疗废物回收。
参考文献
[1] Bailie GR, Kowalsky SF, Eisele G, et al. Disposal of CAPD waste in the community. Perit Dial Int, 1991, 11(1):72-75.
[2] 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003:6-16.
[3] 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2003.
[4] 张鹤, 高峻, 张俊蕾, 等.糖尿病患者居家医疗废物处置现状调查及分析, 中国护理管理, 2010(06):54-55.
【关键词】固体废物污染;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吉林市环境保护负重前行困难期和大有作为关键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福祉。尽管“十二五”期间,吉林市固体废物环境质量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仍维持在较好的水平。但目前吉林市固体废物环境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环保工作任务仍很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医疗废物还存在处理不规范的问题。2)新生的环境问题逐步显现,潜在的环境危害日趋严重。3)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方面亟待加强。4)农村生活污染(废水、粪便、垃圾)缺乏有效控制等问题。文中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吉林市“十三五”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提供借鉴。[1]
1 固体废物现状分析
2014年,吉林市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430.84万t,其中一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206.7万t,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70.74万t,医疗废物产生量0.1万t,生活垃圾140.02万t,污水,污泥产生量13.28万t。与2010年相比,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减少248.6万t,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减少2.23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减少0.05万t,但工业危险废物综合率下降28.44个百分点。详细见表1。
2 吉林市固体废物环境存在问题分析
2.1 医疗废物还存在处理不规范的问题
到2015年底,五个县市(永吉、蛟河、桦甸、舒兰、磐石)还只能自行处理医疗废物,没有实现统一收集、集中处置,一般由单位的锅炉焚烧,这种焚烧方式不符合焚烧医疗危险废物的条件,也不具备除二f英系统装置。
2.2 新生的环境问题逐步显现,潜在的环境危害日趋严重
新生大量的产品类废弃物如报废汽车、废弃电器、废弃轮胎、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等非传统废弃物急剧增加,以及随着生活垃圾的日益增加,扩大无害化处置规模占用土地资源,威胁生态环境;潜在的环境危害如垃圾卫生填埋场产生的二次污染物渗滤液和气体(甲烷)的处理、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对上述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2.3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方面亟待加强
“十二五”期间,我市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4年我市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近年来的最低水平,仅为39.67%(见表1),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市在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方面的亟待加强之处。
2.4 农村生活污染(废水、粪便、垃圾)缺乏有效控制
2014年吉林市农村人口220.2万人,排放废水2890万m3、粪便167万t、垃圾64.3万t,除粪便作为肥料还田外,多数废水直接泼洒在地表或自然排水沟中,乡镇垃圾比较分散不利于运输,普遍存在垃圾无组织丢弃河岸边、荒地中现象。
3 吉林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对策及措施
3.1 降低固体废物产生量,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
3.1.1 加大对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力度,规范固体废物环境管理。
3.1.2 发展循环经济,延长各工业园区产业链,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选择清洁原材料,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推行企业内部清洁生产审核,循环利用固体废物,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3.1.3 改变能源供应方式,工业企业尽可能选用清洁能源,减少灰渣量;采用城市集中供热,提高热能利用率,减少炉渣排放量;电厂由湿式除尘改为电除尘,提高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通过资源化途径,提高综合利用率,控制固体废物的产生量。
3.1.4 加快实施吉林高新北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项目。加大报废汽车、废钢铁铸造汽车零部件及废钢残次材、废弃电器电子、废橡胶、塑料、废纸等资源利用量,以节省原生矿产资源。通过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实现园区化管理,突出多元化回收、集中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规模化发展,快速提升吉林再生资源产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3.2 建立健全危险废物废物回收、处置体系,推进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
3.2.1 加大淘汰落后危险废物利用、处理处置设施力度,加强危险废物经营管理;对现有设施进行监督性监测,公布监测结果;促进专业化运营,全面提升危险废物处置产业化水平;推进历史堆存和遗留的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工作。
3.2.2 建立危险废物产生、转移、处置全过程跟踪管理体系。实行危险废物排污申报登记、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审核制度,对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限期整改,对不按规定管理、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或转移危险废物等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3.2.3 建立区域性的危险废物网络信息平台,促进企业间危险废物信息的交流,加强企业间的共生关系,促进区域内危险废物的综合利用能力,做到危险废物处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3.3 开展县(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和医疗废物应急体系
3.3.1 吉林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投入运行后,市区及所辖市(县)产生的医疗废物将送至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置。
3.3.2 各医疗单位设置封闭式专用医疗垃圾箱。
3.3.3 实行医疗废物封闭式运输,配备有制冷功能的封闭箱式运输车,高感染性医疗废物单独冷冻保存运输。
3.4 推进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及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系统建设
3.4.1 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和有毒有害三类,实行分类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鼓励居民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存放,在社区、街道以及公共场所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箱等公共设施,便于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运输。完善垃圾收运系统和处置设施,用封闭式运输车运输生活垃圾,对有毒有害以及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进行定期收集,统一送至无害化处置中心和回收利用单位进行处置,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4.2 加强污水处理污泥污染防治工作。根据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各类污水处理污泥特性,加强分类,推进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3.4.3 由各级政府负责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乡村生活垃圾采用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方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4.4 建设垃圾焚烧飞灰、厨余垃圾处理示范工程。
3.5 建立电子废物处理处置体系,提高电子废物回收处置能力
积极推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产业健康发展。完善回收处理网络。建设标准化居民固定或流动式废旧商品回收网点,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居民社区与拆解处理企业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定点定期回收机制。支持利用多种方式开展预约回收和交易,鼓励尝试押金回收、以旧换新等灵活多样的回收方式,实现回收途径多元化。
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秩序,严厉打击非法拆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正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企业的合法权益。继续推进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分拣、拆解、高值利用及无害化处理,推动整机拆解和电路板资源化技术的产业化。
关键词: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收稿日期:20130521
作者简介:杜艳丽(1980—),女,河南长垣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2602
1 引言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2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固体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可以通过环境介质大气、土壤、地表等进入生态系统,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不可逆的生态变化。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土壤的污染。固体废物的堆存,破坏地表植被,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引起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是固体废物及其渗滤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对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影响,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2)对水体的污染。固体废物对水体的污染有两种途径:一是向地表水体中直接倾倒废物,导致水体的直接污染;二是在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流入江河、湖泊或渗入地下而导致水体受到污染。
(3)对大气的污染。露天堆放或者填埋处理后的废物,释放出有害气体、产生毒气或者恶臭,造成区域性空气污染;在废物运输及处理过程中释放出有害的气体和粉尘污染大气。
3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现状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中最受关注的是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电子废物和一般工业废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急剧增加的固体废物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而且其任意堆放和不合理的处置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3.1 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不断加快,我国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到2011年为止,生活垃圾处理厂(场)2039座,填埋设计容量达35.9亿m3,堆肥设计处理能力达到2.1万t/d,焚烧设计处理能力达到2.2万t/d,运行费用为59.1亿元。全年共处理生活垃圾63.6亿t。另外在生活垃圾清扫、收运方面,全国城市共有9万余台市容环卫专用车辆及设备。
此外,2010年全国1633个县城(人口约1.4亿)产生生活垃圾6317万t,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数量为173251万t,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74%;其中直接进行卫生填埋处置为887%,进行焚烧处理为668%,进行堆肥处理为213%。全国19410个镇(人口约139亿人)、13735个乡和721个乡镇级特殊区域(人口约0361亿人)以及2798万个自然村(人口约7688亿人)的生活垃圾管理和处理处置还没有建立基本的管理体系。
3.2 危险废物处理情况
根据环境统计年报,2011年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34312万t,综合利用量17731万t,贮存量8235万t,处置量9165万t,倾倒丢弃量001万t,全国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为765%。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置)厂(场)644座,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置)厂(场)260座,危险废物设计处置能力达到353万t/d。
我国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置能力的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处置能力较高,而在其他地区则相对偏低。特别是在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和冶炼较为发达的西南地区,其集中处置能力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33 一般工业废物处理情况
2011年,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3亿t,综合利用量195亿t,贮存量60亿t,处置量70亿t,倾倒丢弃量433万t,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99%。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超过20万t的省份有云南、新疆、山西、贵州和重庆,这5个省份的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的784%。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超过50万t的行业依次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这3个行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占统计工业行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总量的710%。
一般工业废物的主要去向是综合利用,如我国2011年水泥产量为2085亿t,而水泥熟料生产量为1307亿t,其差值778亿t主要为工业固体废物用作水泥的混合材,仅水泥混合材一项所利用的一般工业废物量就占其产生总量的241%,综合利用总量的399%。如果路基材料、水泥骨料等建筑材料生产所利用的固体废物,建筑材料工业所利用的一般工业废物可以占到其产生总量的4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一般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也依赖于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3.4 电子废物处理情况
目前,我国已成为家用电器生产和消费大国。据统计,我国电视机的社会保有量已经达到35亿台,冰箱、洗衣机也分别达到13和17亿台。随着电子产品更新速率越来越快,这使得电子废弃物的数量翻倍增长。据有关资料,今后我国每年将至少有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冰箱,500万台洗衣机要报废,每年还会有500万台电脑。如何将电子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回收处理,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4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产业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虽也制定了一些法规、条例与标准,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细则,依法管理有一定难度,应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4.1 开展固体废物基础数据调查和预测工作
在我国固体废物基础调查和研究方面,加大国家投入,尤其是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加强基础调研工作,对固体废物产生源统计,建立起一套从国家到地方的长效与统一管理机制,为国家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4.2 加快关键技术研发
针对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种类多、成分复杂、性质差异很大的特点,需要研究开发不同的处理与利用技术。由于固体废物种类很多,现阶段不可能一一进行研究,应首要研究那些利用价值较高、产生量大、对环境影响程度深的固体废物,以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为重点,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
4.3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改进消费观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理念,是有效利用城市固体废物的决定因素。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力度,为城市固体废物的减少及回收利用做出努力,可以从细微处着手。例如降低一次性商品的使用,选购无害的绿色包装商品,建立可操作性较强的垃圾分类及回收体系等。
4.4 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进一步完善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技术研发费用较大,很多经营都是微利甚至不盈利的,因此,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很重要。对于城市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政府直接管理手段主要有融资帮助、环保专项基金支持、鼓励固体废物回收企业投资等,同时强调以经济激励手段作补充。
4.5 加强多层次合作交流
建立固体废物系统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咨询、培训宣传、技术推广等;发挥各类各级环保社团组织特别是环境科学学会和环保产业协会等在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渠道,借鉴学习其他国家在固体废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开发适合我国固体废物管理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评估原则和标准、评估方法、评估程序等。
5 结语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不能仅靠单一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多种技术有机组合进行综合治理,包括前端分类收集等手段。同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也绝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参与的综合社会管理问题。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目的也不是单纯“销纳”废物,而是涉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资源保护及再生,今后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方向将会充分体现这个原则。
参考文献:
[1] 白术波,王彦伟.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J].广东化工,2011,38(2):141~142.
[2] 姜 鑫,边增光.关于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发展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