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范文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1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工作不安全感;概念;结构;影响因素;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企业组织运营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等异常激烈,企业为了在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往往采取降低运营成本、创新技术及提高管理效率等方式,精简人员、业务外包、重组、并购等一系列的变革措施不断上演。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变革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对于员工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了很大影响,使得员工对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产生很大的担忧,这些担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定义为工作不安全感。研究表明工作不安全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影响到员工个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也影响到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工作态度、行为意向、离职意向等,最终影响到员工与企业的组织绩效。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应当引起学术界与企业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对组织和员工的影响进行概括,并提出工作不安全感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一、工作不安全感概念及结构

目前,不断持续的经济危机和频繁的组织变革等使工作环境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这使得员工对工作的持续和稳定性产生很大的担忧,这些担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定义为工作不安全感(Job Insecurity)。目前理论界对工作不安全感的界定包括单维度和多维度两种。例如,Greenhalgh等人将工作不安全感定义为:在遭受威胁的工作环境下,员工为保住工作所体验到的无助感。而Brog和Elizur认为工作不安全感是由认知和情感两个部分组成,其中,认知性工作不安全感是指对工作的稳定性的担忧,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是对失去工作的害怕情绪。国内研究者胡三认为,工作不安全感反映的是一种员工对于工作或者重要工作特征的存续性受到威胁时的感知与担忧,并且将中国企业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划分成五个维度结构,分别是工作丧失不安全感、工作执行不安全感、薪酬晋升不安全感、过度竞争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不安全感。

二、工作不安全感对组织和员工的影响

作为工作中的一种重要压力源,工作不安全感不仅会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员工的组织态度与行为,并进而影响组织的活力与绩效。综合国内外研究,工作不安全感对组织和员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不安全感影响组织和个体绩效,高水平的工作不安全感或工作安全感丧失会降低个体的工作绩效和组织绩效。(2)工作不安全感影响组织内员工的行为,高水平的工作不安全感或工作安全感丧失会导致公民行为质量降低、工作投入降低、缺勤率上升、离职率增加等。(3)工作不安全感影响组织内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感知,高水平的工作不安全感或工作安全感丧失会导致工作态度变差、工作满意度和组织信任感降低、组织承诺失效等。(4)工作不安全感影响员工心理健康,高水平的工作不安全感或工作安全感丧失会导致员工工作压力感上升、自尊水平下降、焦虑等负性情绪。

三、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因素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将影响工作不安全感的因素分为: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的因素均对员工工作不安全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社会因素。社会环境是影响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恶化会造成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水平的上升。例如企业所在区域经济萧条或所在行业发展不景气、经济结构变化、企业结构变化、技术革新、商业竞争、人才竞争、社会失业率上升等,均是导致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上升的因素。同时,工作不安全感存在国家或民族文化背景差异。(2)组织因素。员工是企业组织中的一员,企业组织的发展状况与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水平密切相关,工作不安全感主要来自于员工对组织发展和组织内元素的认知和担忧。组织变革、组织绩效、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组织支持等方面的下降都会影响员工对于组织发展的认知,从而造成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上升。(3)个体因素。影响工作不安全感的个体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人格因素、能力因素等。在人口学因素方面,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婚姻状况等均是影响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因素。例如,研究表明一般在30岁到50岁间的员工更易于体验到工作不安全感,男性会比女性体验到更多的工作不安全感。黑人比白人,单身者比已婚者工作不安全感水平高。在人格和能力因素方面,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中,外控的、低自尊的、低自我效能的、消极情感的、工作能力较低的、角色模糊的雇员会体验到较高水平的工作不安全感。

四、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综合国内外研究表明,员工工作不安全感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企业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员工心理特征构念,并且员工工作不安感水平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受到组织发展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当重视员工工作不安全感这一心理特征,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主动控制或影响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一方面,采用科学的管理策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对组织发展的良性认知,降低员工对组织和个人发展的担忧。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并公平公正地实施;合理构建人才结构,确保人才队伍稳定发展;健全员工福利和保障制度,提高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增强组织运营实力,提高组织绩效;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决策,增强员工的感和信任感。另一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员工能力和心理素质,降低外界因素对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负性影响。定期对员工进行工作能力素质培训,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实施员工帮助计划,帮助员工解决心理困扰,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乐观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等。

参 考 文 献

[1]Greenhalgh L,Rosenblatt Z.Job Insecurity:Toward Conceptual Clar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3):438~448

[2]Brog I,Elizur D.Job Insecurity,Collates Mediators and Measur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1992,13(2):13~26

[3]Witte H D.Job Insecur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Exploration of Some Unresolved Issues[J].European Jour

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9,8(2):155~177

[4]Sverke M,Hellgren J,Saksson K.A Two-dimensional Approach to Job Insecurity:Consequences for Employee Attitudes[J].European Jour

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9,8(2):179~195

[5]冯冬冬,陆昌勤,萧爱铃.工作不安全感与幸福感、绩效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8,40(4):448~455

[6]胡三,佐斌.工作不安全感及其对工作压力感、工作满意感和绩效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42~145

[7]胡三鳗.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938~947

第2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 采煤工作面 安全生产 技术措施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E21 文献标识码:A

采煤工作面安全生产技术措施是采煤工作面中主要的内容,也是保证采煤工作安全的引导性内容。常用的编制方法是以《煤矿安全规程》和采煤工作人员的实际经验为依据,由于千变万化的地质条件、复杂的设备配置及人的判断、经验有限,很难实现对采煤工作面安全生产技术措施进行完整的动态的描述。

1采煤工作面安全管理的意义

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尤其是采煤企业关系其生死的根本所在。仅采掘工作面,重大事故发生率也在70%以上,每次事故损失的人员和经济都会给企业安全工作面带来不小的影响,采煤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经济效益和国计民生都和企业安全生产紧紧相连。

采煤企业的形象直接被采煤工作面安全管理影响。严格把关安全生产,企业形象才会更好,市场份额也会拥有的更多。好的企业对外形象需要企业对采煤工作面的安全的重视,尽可能减少伤亡事故,改善企业生产环境。

采煤工作安全管理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利益。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紧密相关,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只有从根本去抓好安全生产,才能对企业开展日常生产活动取得有效的进度。也只有抓好安全生产,生产人员的劳动积极性才能更好的发挥调动起来,安全的生产环境能使每个工人安心的工作更好的创造经济发展。经济得到加强,就更要加强安全生产,有了安全的生产,经济也就自然会增长,因此这称的上是采煤企业的良性循环。

2采煤工作面生产的安全管理与技术措施

2.1严格执行安全管理的制度,构建安全监管体系

采煤工作面安全生产和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工作是采煤企业安全管理重点关注的问题,早在2010年4月15日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确立了采煤业安全生产的标准。采煤企业不仅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制定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还必须有企业内部的安全监管体系。

2.2坚强工作面支护质量管理,保证支护设备有效支撑

为保证采煤工作的正常进行,作业场内需要各种支架来支护空间的顶板。按照采煤作业规程规定,采煤工作需要及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预防顶板事故的发生,作业采场使用的支架应具备支、护、稳三个功能。

目前最具有安全可靠、节约支护材料、能有效提高单产和工效、降低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及提高煤炭回收率的支架是组合悬移支架。工作面支护质量中需要强化三项管理:现场出撑力、矿压监测监控、质量标准化。

3信息系统的研究

3.1系统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目的是对系统进行评估,采集和分析系统的需求,理解系统要解决的问题,重点是充分考虑系统的实用性。作为表达系统需求的use case图,只要在图上列出活动者和use case,并对每一个活动者和use case给出说明就可以了。

3.2系统的设计

回采工作面安全技术措施是指导回采工作面生产管理的综合性文件,一个工作面能否安全有效的正常工作起决定因素是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技术措施是否遵循煤矿生产的客观规律,确定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技术措施主要是根据工作面的自然情况(采高、倾角、煤层赋存状态、顶底板岩性、瓦斯条件),技术条件(采煤方法、巷道布置、辅助设施、设备配置)和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安全全面的技术措施体系。

系统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应用问题,而是采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来组织和管理系统的研制。在系统研究过程中,先根据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调查分析再形成一个大概的整体构思,分解成多个子系统,单独开发完成子系统后,提交用户使用,在用户使用中对子系统错误反馈或提出的新要求来完善、修正、实用的系统。

系统功能包括:

(1)输入功能: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系统,根据系统开设的权限,分类输入安全技术措施和工作面的信息。或者根据系统开设的权限对已有的规程加以修改。

(2)查询功能:可查询已有的安全技术措施名称及内容和查询工作面信息。

(3)生成功能:用户登录用户名及密码后,输入工作面技术参数和限定的条件,系统自动编写安全技术措施。

(4)统计打印功能:对查询结果进行统计打印。

4结语

采煤工作面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采煤企业对工作面安全措施的编制,有效的排除了以往的繁琐,不再人工式耗费时间,提高了生产人员的工作效率。计算机化的编制为采煤工作面安全生产措施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方法,也促进了采煤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猛.采掘工作面技术安全措施自动编制专家系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3.

[2] 李石山,等.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生物安全实验室;全面开放;安全监督管理模式

生物安全实验室最早于上世纪50-60年代建成于美国,在日后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逐渐形成自身建设的统一标准,并得到各国的广泛应用而成为世界范围内传染病研究与预防的主要平台。由于研究工作的特殊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显得十分重要,任何一项安全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为了更为全面地保障实验室的安全,有针对性地建立一套完善的全面开放的安全监督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文章将在分析我国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全面开放的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完善。

一、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监督管理现状

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初步建立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进入21世纪之前,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立与管理都没有形成一定标准。进入21世纪后,SARS的爆发重新引起了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相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也得以建立和完善,并逐步实现了传染病研究工作的规模化和规范化,但是近年来新型传染病的不断发生也暴露出我国在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方面的缺陷和漏洞,其中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忽视显得尤为突出。对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长久忽视导致了相关工作人员缺乏生物安全意识,设施设备及相关措施也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这种局面使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同时也反过来更有利于推动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成熟与完善。

二、构建生物安全实验室全面开放的安全监督管理模式

(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供法律支持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从国家角度给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的制度保障,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有利于全面保障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还能强有力地打击一切破坏安全管理的行为。从1989年至今,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致力于加强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在国家法律准绳的基础上,各地方研究单位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别出更为详尽的执行规则,在这些统而兼备的法律条文的保护下,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摆脱了管理规范及评价体系缺失的局面,在制度层面减少了安全隐患。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核心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具有传染性的各类微生物,这些带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由于疏忽而暴露甚至发生扩散就会产生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及社会安定造成直接威胁,因此,全面保障生物安全是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为了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从实验室的设计、生物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立、实验人员的操作等多方面入手。其中,管理机构的设立就包括设置权责分明的组织部门,完善生物安全系统文件,明确废弃物处理办法等多个方面,对于实验人员的标准化操作方面,需要加强安全培训,树立安全操作意识,熟练掌握标准化操作,最大限度的消除操作认为原因造成的生物安全事故。

(三)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与审核

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对整个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起着总体性的指导作用,因此,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工作不可轻视,体系文件不仅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也要符合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际要求。在我国,管理体系文件不仅涵盖了安全管理的各方面内容,还需要对实验室的各项活动进行真实而详细地记录,另外,文件在正式实施之前还需要经过实验室主任及安全管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核,最终,体系文件的还需要交由专门人员进行保管。

(四)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安全管理

实验室操作人员是各项实验的实际操作者,加强对对于他们的安全管理是建立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和强化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一方面要定期培训,保证他们掌握最新的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规范,明确实验废弃物的正确处理,另外,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也需要及时监测,定期为他们进行体检和疫苗注射。

(五)建立严格的准入控制机制

对于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严格控制是加强实验室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首先,想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需要提前提出申请,其次,进入申请获得批准后,申请人员需要接受生物安全及安全操作的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最终获取进入实验室的权利,另外对于进入人员信息及进入时间等方面的记录也不可缺少。

(六)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

加强安全管理,完善的监控体系是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监控体系的建立一方面便于掌握各类人员在实验室内的活动,有利于及时制止不当行为,防止危险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危险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的管理机构,便于他们快速采取措施,组织危险事故的扩大。在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建立监控体系不仅要求监控区域涵盖全面,能够实现全天候监控,还要将监控系统与警报系统想联系,便于相关部门及时接到警报并采取措施。

结语

生物安全实验室在传染病的研究与预防发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于人类的健康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却有可能给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为了规避风险,充分利用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价值,建立相应的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第4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EHS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0-0052-04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技术服务活动的必备场所。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实验室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也更加频繁,实验室内涉及种类繁多的化学品,且这些化学品往往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性,有些化学品甚至有剧毒。生物类实验室涉及实验所用微生物、病毒以及生物酶制剂等。还有些实验室中存放着贵重实验设备和资料成果。不仅如此,实验室内学生群体流动性较大,使用时人员也相对集中。针对上述复杂状况,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高等院校实验室火灾、人员中毒以及环境污染等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给高校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而且造成了人员伤亡,后果惨重。在这一严峻形势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EHS管理体系要求有保障环境、健康、安全的组织机构以及由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构成的整体,是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目前已应用于电子仪器、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行业领域,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笔者拟探索构建高等院校实验室EHS安全管理体系的途径,以期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效率。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体制不健全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多数由校保卫处、资产处与实验室管理处或负责环保的相关部处协同负责,在实施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各个部处工作的侧重点有所区别,比如保卫处主要负责治安和消防工作,同时也包括对一部分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如易燃易爆物品、化学、放射性和易制毒物品、剧等)的管理;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涉及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点在于实验室安全技术的指导、危险物品的采购使用以及保管存放和废旧试剂处理等相关工作;负责环保工作的部处,如后勤保障处主要从环境安全方面进行管理。“共同负责,协同管理”的这种管理体制很容易造成部门间职责脱节或者重复,从而产生管理主体不明、责任不清晰、出现管理盲区等弊端。因此,应当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门部门,主抓安全工作。天津大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如下页图1所示。

(二)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缺乏,现有制度系统的有效性不足、可操作性差,失去了制度本身的意义。例如,实验室在不断发展壮大,实验设备仪器也在不断更新,然而针对新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使用操作指南却没有及时更新;随着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生源不断扩张,实验室使用人数不断增加,实验室承担的实验量也随之增加,然而实验室使用人员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没有随之加强。这些现状使得实验室存在着极大的潜在安全隐患。

(三)缺乏安全观念,安全教育不足

调查发现,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占相当大的比例。究其本质,往往是由于安全观念不强,防范意识薄弱。实验前,教师往往注重于学生的实验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其实验安全、环保意识的培训,加之学生本身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缺少科学认识,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有些教师实验前虽然也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安全教育,但是过于单一或形式化,也没有严格的考核要求,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生事故,再行补救往往为时已晚。不单是学生,有些实验室工作者上岗前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系统全面的安全培训,一旦遇到突发状况,更是手足无措,以致酿成事故。

(四)硬件设施欠缺或不足

部分实验室使用年限较长,一些安防设施陈旧。供电线路年久老化,随着实验人员以及实验量的增加,用电负荷量加大,存在较大的火灾安全隐患。随着高校的扩招,实验人员增多,而实验室用房紧张,实验药品或设备没有足够的位置摆放,安全操作距离不达标。实验空间的局促给通风排气设备增加负荷,有毒气体无法有效及时清除等,都时刻威胁着实验室和人员的安全。

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高等院校实验室往往未安装智能监控设备,致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盗窃事件时有发生。为了防止仪器设备被盗,有些实验室安装了防护窗和防盗门,有些甚至将消防安全通道堵塞,这种极端做法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有些实验室并没有按要求配备相应的“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对于实验产生的废气任由其排放,废水不经处理放任自流,固体废弃物随意丢进垃圾桶等等,由此造成了环境污染。

(五)监督检查以及奖惩与检讨执行力度不够

高校基本都会定期对所有实验室进行安全、卫生检查,但检查往往形式化,表现为“一阵风式”。虽然有定期检查制度,但执行的力度和效果欠佳,缺乏监督,在检查过程中,很难讲安全隐患完全排除。在实验安全的奖惩方面,惩罚制度相对完善,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惩罚也很及时、严格,但是缺少奖励制度,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积极性。

二、EHS管理体系

(一)EHS管理体系发展

我们从事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追求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而EHS管理的终极目标也在于此。上世纪60年代之前,安全管理工作侧重于通过提升装备性能达到保证安全的目的;70年代至80年代,安全管理工作侧重于研究人在工作中的行为,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影响;1986年,壳牌石油公司将安全管理形成手册并以文件形式确定下来,EHS管理体系初现端倪。在此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故,如1987年瑞士SAND EZ大火,1988年英国大陆架PIPER阿尔法海上平台爆炸事故,1989年EXXON公司VALDEZ原油泄漏导致的环境严重污染事故等等,使人们开始深刻意识到环境、健康和安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1991年,第一届油气勘探开发的健康、安全、环保国际会议在荷兰海牙顺利召开,至此,EHS这一概念慢慢被人们接受。经过各种相关领域的实践管理经验的积累,EHS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目前,EHS管理体系广泛应用于电子仪器、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行业领域。EHS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如下页图2所示。

(二)EHS管理体系的优越性

EHS取自英文Environment,Health和Safety的英文首字母,代表环境、健康和安全。EHS管理体系从其功能上来讲,属于一种预防性管理的先进管理模式,注重于事故预防和持续性改进,目的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环境污染以及人身伤害等灾难发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缺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抓安全”往往是为了应付突击检查,普遍存在一阵风式、时令性等现象。因此,将EHS管理体系引入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助于进一步保障师生的安全和健康,改善实验的环境,建立长期、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

三、构建EHS安全管理体系

(一)组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实验室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实验室需要有专门、专业的机构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同时要求这种管理体制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

要在高校推行EHS管理体系,就必须建立独立的校级层面EHS职能部门,组建专职EHS团队。其中,分管校领导为职能部门的总指挥,相关部门和院级单位为职能部门成员。同时,各相关部门和院级单位也需确定相应主管领导,进一步明确管理人员,设置专职专门人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层层落实的管理责任制。具体可借鉴国外一些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实施EHS管理体系,设立了EHS管理总部、EHS管理委员会以及EHS办公室。总部对技术性的安全问题提供统一的指导管理,管理体系可谓纵横交错,为人员健康和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又如,日本东京大学设有专门的环境安全保健机构;新加坡大学实验室建有环境与健康安全办公室和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安全委员会两个专门组织,负责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香港科技大学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行政副校长负责学校安全管理实务工作,成立了安全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行政副校长担任,高校的院系、部门委任一位兼职安全主任,协助统筹管理安全方面的事宜,香港科技大学还设有健康、安全及环境处,负责编撰大学安全手册,同时提供安全指引、技术支援及各类与安全相关的服务。

(二)加强制度、管理方法建设和执行力

健全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与之相匹配。从宏观上讲,高校校级层面EHS职能部门应依照环境防治法、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高校自身的安全管理规定。在此基础上,每个实验室应当从根本上加强安全、环保制度文件的制定;执行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切实做好实验仪器的使用记录工作;编写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手册;标注安全注意事项;制定实验药品尤其是高危物品的申购、使用和保管制度,意外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严禁在实验室内违规存放高危性物品;加强对易燃、易爆以及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结合实验室特点制定师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实验室的整体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定期检查和评审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等。

(三)教育培训

EHS管理体系并不单单是几个简单操作步骤的照搬,最重要的是理念的更新。因此,要在高校实验室实施EHS管理体系,必须使师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接受其管理理念。EHS管理的培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培养培训对象的EHS文化意识,另一部分是岗位技能培训。培训范围包括EHS管理体系涉及的相关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全体师生。高校可通过内部宣传和培训使EHS管理体系逐渐普及,可开设相关EHS管理课程,使师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强化自己在环境、安全和健康方面的责任感。

(四)提高硬件设备配置水平

依据EHS管理体系三位一体的模式,硬件配置按照环境、健康、安全的要求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环境相关的设施。应加大防止环境污染等技术防范设施的投入,确保各类安全防范、环保排放达标。这类设施包括排风、通风设备,废气、废液以及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的识别、检测和分析设备,监控及报警设备,污染物处理设备,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处理设施等。二是与健康相关的设备设施。应进一步完善高校实验室的安全警示标识,配备各类实验相关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以及用品,设置紧急防护设施。如涉毒实验要配备防毒面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通风橱等劳动保护设施,还须配备急救药品箱、紧急冲淋设备等,全面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三是与安全相关的硬件设备。要加强防火、防爆、防盗、防毒、逃生等方面的基本设施建设,要不断规范与完善水、电、气供给及排放管道的安全合理布局,对于年久陈旧的实验室,一定要积极做好日常检查、维护和保养工作,及时进行安全设施的更新和升级,确保人身安全。

(五)监督检查以及奖惩与检讨

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监督检查是手段,目的是为了EHS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高校实验室应实施定期检查制度,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整改,做到防患于未然。定期检查的内容包括对设备、环境和安全问题等方面的检查,同时也包括对实验室现行文件的检查。

要建立与监督检查相匹配的奖惩和检讨制度,通过检查,对安全工作开展良好的单位、部门予以精神及物质形式的奖励,对于存在安全问题的单位、部门给予技术指导,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并要求进行深刻反思,从根本上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意识。遵守安全指引是对所有师生的工作要求之一,安全职责能否达标应纳入各部门、各级别的员工每年绩效评核。

参考文献:

[1]何建华.我国化学原料要实施EHS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河南化工,2010,27(10):35-36.

[2]丁浩,张星臣.石油企业实施HSE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10):55-58.

[3]林卫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对策创新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4):156-158.

[4]高惠玲.引入EHS管理系统评价要素加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化进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43-45.

[5]张明轩.工程项目管理[J].建筑安全,2007(2):19-22.

[6]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195.

[7]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4-7.

第5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 实验室;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03-02

实验室作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处置各种突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技术支撑,其检验能力和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实验室管理和建设工作既是校准实验室管理中一项最系统、最基础、最专业的工作,也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日常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依据《计量法》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等级评审准则》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谈谈实验室管理经验。

1 组织与机构建设是前提

实验室的高效运转和效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一套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体系。首先疾控机构的实验室必须依法设立,并取得独立的法人资格。实验室必须经过国家计量认证部门认可,并取得合法的计量认证证书,才能向社会出据公正的实验室检测数据与报告,这是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的最基本前提。其次,疾控机构的法人必须是实验室的负责人。第三、实验室应成立部门齐全的管理组织,如质量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文件控制管理部门、环境条件保障部门、质量控制管理部门、检测报告管理部门、内审和管理性评审部门等等,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人员,各部门和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实验室日常检测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发挥实验室的最佳效能。

2 制度建设是保证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承担多项技术支撑职能,它一方面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各种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服务,另一方面,又为卫生监督机构开展各种卫生执法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所以,实验室的各种硬软件要求很高。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规范的、涵盖齐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具体包括:①实验室质量管理制度。②岗位责任制度。③考勤制度。④奖惩制度。⑤科研教学管理制度。⑤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⑧事故分析报告制度。⑨信息管理制度。实验室在健全上述九个最基本的制度同时,还必须加强制度的有效监督执行工作,各项管理制度应有详细的执行记录。只有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养成一种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做事的良好工作习惯,才能保证实验室的各项日常检测工作有法可依、有彰可循。

3 仪器设备管理是关键

实验室仪器设备配备的种类和标准,是反映一个实验室检测技术手段和日常实际检测能力的重要评判指标。根据国家《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按标准配备有A类(完成常规工作所需仪器设备)、B类(按照基本功能必须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C类(根据地域特点和工作需求应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仪器,三类仪器设备数量众多,检测技术标准和检测参数各异。笔者认为,仪器设备配置到位,只能反映实验室仪器硬件要求到位,要想使配置的仪器设备真正发挥效益,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才是最关键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复杂而琐碎,根据本单位长期以来的工作经验,要想做好该项工作,一、实验室必须建立规范的、种类齐全的检测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台帐。二、实验室必须建立详尽的仪器设备技术档案资料,并按不同的种类和数量分类建档,一台一档,便于查阅。三、根据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对属于计量强制检定的仪器设备,应及时送有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取得合格的计量检定证书,保证量值准确合法:对于实验室内非强制性检定的和校准证书没有有效期规定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管理员可结合实际检测的要求、使用频率、使用环境、检测的参数和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采用标准的校准方式,对校准结果给予确认。四、各类仪器设备必须建立详尽的计量检定和实验室校准记录资料档案。五、仪器设备在有效检定周期和实验室校准期内,必须按标准的方法,对实验室开展各类检测工作的仪器设备进行期间核查工作,并对实验室所有投入正常使用的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仪器维护和维修保养工作情况进行详尽的文字资料记录。六、对实验室内所有的仪器设备一一建立详细的身份标识卡,并按仪器的性能和技术标准,进行有效的状态标识。

4 质量管理是核心

质量是疾控机构实验室生存的基础,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核心。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是保证实验室检测数据结果准确、真实、有效和合法的最根本的保障性措施。如何做好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实验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二、实验室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有效的组织机构框图,并以规范性文件形式明确关键岗位人员和及其职责。三、实验室应建立包括其所有开展检测工作涉及领域的具体质量管理体系,并使管理体系文件化,该项工作具体为:编制运行有效的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仪器设备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并对上述体系文件进行有效控制。四、根据实验室每年制定的管理性评审计划,切实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性评审工作,对管理性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改进和跟踪验证,并对整个管理性评审工作形成规范的文字记录,出据书面形式的管理性评审报告。五、根据实验室每年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计划,实验室每年必须进行二次以上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对质量体系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及时有效地明确相关部门和具体的人员认真落实整改,并做好详尽的内审工作记录,以书面的形式形成标准的实验室内审工作报告。六、聘请实验室质量技术监督员对实验室日常检测工作进行监督,并详尽记录日常检测工作监督工作情况。七、制订详尽的实验室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计划与方案,认真开展实验室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工作,并做好详尽的实验室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记录。八、实验室必须选用国家规定的标准的方法和技术标准进行具体参数的检测。九、制订实验室样品采集、运输、接收、保存、处理的规范性管理程序文件,保证样品检测工作质量。十、规范建立实验室检验报告编制、发放、审核、签发、保存和各种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的程序文件,保证实验室所出据检测结果与报告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5 安全管理是要点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很多常规检测项目为传染性很强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和化学毒理学指标,这些病原学和化学毒物因子都会对人的生命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依据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等法律法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必须加强安全管理。要想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以文件的形式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并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人和职责。二、制订详细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并以程序文件的形式规定到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三、按标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加强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准入、上岗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工作。四、切实加强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样本、参考菌株、毒株和剧毒化学品的管理,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五、严格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加强实验室生物废弃物和化学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工作,并详细记录规范处理过程。六、制订严格的实验室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处理程序,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七、实验室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防火、防盗和计算机安全知识,并对实验室日常安全情况进行规范的检查,对安全检查情况予以详尽的文字记录。

6 绩效管理是目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科研能力、客户服务水平,是实验室履行其职能的具体体现。实验室的工作绩效可以从工作量、检验项目数量、服务客户水平、实验室科研能力、实验室工作人员发表著作和论文情况、实验室科研教学情况具体来评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加强实验室绩效管理和评估工作,不断优化实验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应该不断拓展检测服务领域,增加检验项目数量,积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实验检测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鼓励实验室工作人员多发表科研专著和科研论文,实验室多出科研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最佳发挥实验室的重要技术支撑实力,才能更好的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对各种传染病监测预警、处置突发疫情和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服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门专业性、知识性、综合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具体工作,涉及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不断研究它的特殊性、科学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才能更好地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第6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范文

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实验室的日常维护管理,还包括实验室教学秩序和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正确分析高校实验室管理涉及的内容,对于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备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指的是对于实验室中摆放和储存的仪器设备进行的日常管理,包括清洗、维护、维修、更换、购置等。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工作,只有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实验室才有发挥其作用的能力。

(二)实验室的人员管理

实验室的人员管理,指的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涉及工作人员的任命、裁撤、培训等。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管理员来进行的,实验室的人员管理可以实现对于管理员的素质的提升和责任心的培养,是实验室实现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实验室的资金管理

实验室的资金管理,是指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对于国家给实验室拨发的资金或者学校为实验室建设提供的资金的管理。实验室资金管理的效果,决定了实验室的资金能否用到实处,能否把实验室资金转化成实验室的软实力,提升实验室的实践研究能力。

(四)实验室的教学管理

高校实验室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教师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这个过程会使实验室对很多学生开放,很有可能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因此,实验室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实验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仪器设备的保护和实验室实验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

(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实验室根据不同的种类,基本都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一些化学实验室,很多化学试剂有毒性或者易燃易爆,一些生物实验室的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等,也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所以对于实验室的安全性问题,必须妥善处置,合理制定制度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实验中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科研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备性提升策略

在了解实验室管理制度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后,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策略科学提升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备性。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完备性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高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高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通过吸取其合理的经验来进行。通过分析一些管理制度较为先进的高校实验室,可以发现,对于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基本制度,然后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根据发生的问题及时改进,尽可能达到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的更加完善。在这里提供出的参考思路为:在实验室中配备专门的具有一定仪器设备管理能力的管理员,将日常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交给管理员全权负责;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应当定时派人进行监督,对于管理员工作的不足,应该提醒其及时进行改进;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修、更换、购置应当制定完备的流程但要避免流程过于复杂,应当保证办事效率;对于实验室的相关档案数据也应当进行专门管理,形成制度。

(二)完善高校实验室的人员管理制度

高校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设备都是较为精密的,因而要求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具备相应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护方式,这样才能够对高校实验室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另外,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应当制定考核制度,及时淘汰不负责任或者管理能力严重不足的管理人员,对于一些专业技能相对较低的管理人员,应当对其在上岗之前进行适当的培训工作,由于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所以必须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够掌握相应的专业能力。

(三)完善高校实验室的资金管理制度

高校实验室应当实现专款专用,要绝对避免实验室资金的浪费和中饱私囊。因此,应当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实验室资金的开支。实验室的资金应当制定合理的开支计划,按照计划来使用实验室资金进行实验室的相关仪器设备的购买和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由专门人员制定实验室的财务报表,而由上级进行审批和审核,使实验室资金的去向更加公开、透明化,以此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完善高校实验室的教学管理制度

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的老师,应当提前和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联系,一方面确定实验室为学生和老师开放的时间,另一方面,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在实验课开始前为同学们准备好相关的仪器设备,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另外,对于实验课上损坏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人员,应当制定合理的赔偿措施,使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损失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偿。当然,实验室管理人员也应当在实验课开始之前,就对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向同学们进行明确的介绍,以免由于学生对于仪器设备不了解,出现设备操作不当、导致仪器设备被损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的现象。

(五)完善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必须引起相关管理人员和实验室使用人员注意的,一旦疏忽很有可能造成人身安全问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应当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张贴在实验室的醒目地点,包括实验室相关危险设备、试剂、仪器的使用要点,实验室日常使用的危险隐患,实验室火灾预防知识和灭火器的使用知识,实验室应急处置的相关方法等。

三、结论

第7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范文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高校教育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生物实验室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核心场所,会涉及到水、电、气等安全使用,同时,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还必须确保各项实验仪器的规范操作,避免失误操作引起安全事故。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对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积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切实落实安全责任制,对现场的各项仪器、实验试剂以及药品进行科学管理,确保实验后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通过安全环保教育活动向广大实验人员积极推广应用高效清洁的实验方法。

一、高校生物实验室的特征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新建各种类型的实验室,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去培养现代科研人才。高校生物实验室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因此,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其安全环保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生物实验室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人员流动性大、突况较多以及安全控制管理难度大等。与其他各类实验室相比较,高校生物实验室储存了大量的现代化精密实验仪器、各种各样的生化试剂、易于燃烧爆炸的实验物品以及具备毒性的化学物品等。此外,高校生物实验室所要涉及到的科研项目众多,不同项目要求的实验条件也会具有差异性。在部分生物实验中某些实验材料是活性器官或者活生物,在该部分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果不妥善处理便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二、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软硬件方面问题

高校高层领导未能够充分认识到生物实验室环保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日常安全环保管理资金投入上较为匮乏,实验室内部各项安全设施不够完善,不能够有效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节能环保和防护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物实验的要求,容易对实验人员与周围环境造成威胁。与此同时,高校领导过于注重科研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安全环保意识普遍偏低,未能够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督促现场实验人员按照制度规范操作,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缺乏定期对生物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导致一部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未能坚决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因此,导致不能有效提高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二)安全环保管理制度问题

众所周知,保障各类实验室高效稳定的前提就是必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安全环保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好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然而,由于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整体安全意识浅薄,工作观念落后,未能够正确认识到生物实验室安全、环保的重要性,导致各项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相互推卸责任。此外,相关部门岗位人员职责不够明确,未能落实好责任制度,做到权责统一,不断加强实验室现场的科学规范管理,这样无疑降低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不利于各项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废弃物处理问题

生物实验室常见的废弃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生物活性材料及其代谢物。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常常要使用到活性动物和各项植物等实验材料。活性动物在解剖后会遗留下来大量的废弃器官,动物也会产生一定的代谢物,这些废弃物如果不能进行妥善处置,就会造成对其他实验项目的干扰和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各种传染疾病的发生,不利于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二是有毒有害物品及其实验废弃物。在部分实验当中,实验人员需要应用到一些有毒有害的物品,例如,常见的氰化物、重金属、甲酰胺、四甲基乙二胺以及丙烯酰胺等。该类实验物品具有较大的毒性,倘若不规范管理、处置,不仅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实验人员在使用有毒有害物品进行实验后,会产生各种污染废弃物,不及时处理的话也不利于生物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放射性物质及其废弃物。在生物实验室中存在着各种具有放射性的样品,实验人员在进行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经常要使用放射性元素作为标记物,只要经过放射性元素处理的实验物品、材料以及仪器等都会受到一定程度放射污染,现场安全环保管理人员如果不及时将放射性污染进行科学处理,就会导致该污染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加强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规范建设

高校高层领导要高度重视生物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根据学校自身发展水平和条件,适当加大对实验室设施规范建设的投资力度,首先,要确保生物实验室选址的科学性,积极引入先进的安全管理设施和事故防范设备,加强对实验室内部环境的优化改善。对于陈旧的生物实验室,高校要通过改造更新确保各个电路、管道的安全性,还要不断完善实验室通风系统与现场监控设备。其次,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安全管理意识,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加强对现场各项高端仪器设备、化学药剂以及实验物品的规范管理,保证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完好无损,能够正常投入到实验中进行使用。最后,高校要注重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事故防范管理工作,要根据国家防火相关需求及时配备好消火栓、灭火器等设备,对于存放贵重物品、药品的库房要贴好警示标志,在实验室外明显位置要张贴好各种安全标识,时刻提醒管理人员与实验人员规范管理操作,杜绝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高校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管理水平,实现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利用。

(二)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制度

高校要想实现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就必须针对以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例如,相关管理部门要制定出《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实验人员相关守则》以及《实验废弃物处置管理条例》等具体实验操作守则和管理办法。管理人员要切实落实好各项制度,严格督促现场实验人员规范操作使用各种物品、药剂和仪器,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环保性。此外,安全制度的制定必须涵盖生物实验教学内容的安全管理、活体动物及植物安全管理以及药品试剂等。

实验室管理部门针对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特殊性,要确保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的规范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要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例如,通过根据不同部门的属性,逐级去签订安全责任书,这样能够保证在发生安全事故时明确落实责任,避免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高校要组建起专业的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实验室安全制度的监督执行工作。

(三)强化废弃物处理的管理工作

1.规范处理生物活性实验材料。在高校生物实验中,教师会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活性生物实验,对于废弃的生物活性材料,尤其是微生物与细胞等,教师要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严格的消毒或者灭活处理。例如,对于细菌的处理可以通过使用15%次氯酸钠进行30分钟的消毒作业,有效稀释过后进行排放,这样能够最大化降低实验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

2.科学处理有毒有害实验废弃物。在生物实验环保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严格督促实验人员按照规章制度科学处理有毒有害废弃物,将不同的废弃物进行分级分类,收集处理,不能将所有废液倒在一起进行集中处理。例如,过氧化物与硫化物、有机物以及氰化物等。实验人员为了避免有害有毒废液的泄露,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就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处理,收集在不会被废液腐蚀的容器当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其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要努力为广大实验人员创建出安全和谐的实验环境,确保各项实验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生物实验室管理部门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与实验人员的专业安全培训,促使他们树立起先进的实验管理理念,自我规范操作管理,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加大对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完善各项安全设施,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和环境健康。

参考文献:

[1]潘勋,张淑平,赵庆双.高校生物

学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21(4):115-118.

[2]许业河,黄建榕,廖秀萍,等.浅

谈高校化学生物类实验室安全的危机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8(6):165-167.

[3]杨平,陈燕灵,黄建平.建立实验

第8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范文

国家、省市已经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各大单位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了自己的规章制度,维护信息安全已经有法可依。但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需要了解国家信息安全管理法规,需要学习信息技术一般理论,需要知道信息安全漏洞知识,需要明白信息安全禁令范畴。为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全面掌握信息安全理论和方法,按照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建设信息安全管理教学系统,提供学习信息安全管理的教学条件,从而为各方面人员学习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提供依据。相比其他管理工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比较多的理工专业基础和比较高的电脑技术要求,在实际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灵活的信息安全管理处置能力,更多的是判断信息安全问题、识别信息安全陷阱、规范信息安全管理。由于知识背景和工作性质特点,管理干部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信息安全管理知识和技术,才能具备基本的信息安全防范技能。为帮助他们更好地独立处置信息安全管理问题,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技能,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需要提供深入浅出、知识完备的知识体系学习训练系统,而且需要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系统。

二、信息安全管理培训思路

为满足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在人员培训方面的需要,需要依托各级培训学校,按照国家和省市地方的制度法规,借助现代教育思想,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明确符合实际需要的功能定位,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训体系,实现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对培训教育、终身教育的培训要求。

1.培训依据

(1)依据各种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法规。信息安全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的时候,必须按照各种信息安全管理法规、制度和要求实施,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必须依据国家、省市和本部门的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保证管理干部履行信息安全管理职责的有效性。涉及信息安全制度法规的相关文件很多,有的是专门为信息安全制订的,有的制度和法规散落在各个业务管理制度中。在建设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时,必须将业务部门的相关规定融入知识体系中,使得管理干部在处理具体业务中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符合培训教育特点规律。信息安全管理技能是从事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属于岗位专业培训或专业技能培训,属于培训教育培训。受训人员专业背景不同,理论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必须避免材、统一授课、统一训练、和统一考核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强调个性化学习,将不同层次受训者的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达到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水平上来。

(3)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在实施教育训练过程中,现代教育思想要求采取“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员能够方便地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自主学习,开放学习,自主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为实现教学目的,需要分析信息安全管理技能特点,需要分析管理干部学习动力,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学员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训练环境,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丰富的教学资源、模拟的问题情况、交互的学习平台和方便的使用途径,提供与培训教育特点规律和技能训练要求相适应的培训条件。

2.信息安全管理培训目标

按照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培养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管理、业务和技术三支人才队伍,突出业务和管理人才需要,兼顾信息安全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支持技术,建设满足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现代培训条件。信息安全管理培训以管理干部为培训对象,以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为培训内容,区分信息安全管理人员、业务干部和信息技术专门人员等不同层次,跟踪信息安全管理形势,实行阶段反复轮训,以适应信息安全管理不断发展的需要,确保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信息安全管理培训环境构建

为适应信息安全管理培训需要,适应管理干部培训教育需要,必须构建遵循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瞄准复合型适用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信息安全管理培训条件涉及面很广,包括组织机构、舍堂馆所、师资队伍、后勤保障等等,这里我们更关心符合培训思路的培训模式和教学支持。从知识体系、学习途径、训练场所和训练系统多方面着手,构建信息安全管理训练体系,构建管理人员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条件。依据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和培训教育教学特点,需要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建立开放式、自主式教育网络平台,建立强时效性的教学资源体系,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知识测试系统,建立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系统,等等。

1.构建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

培训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受训对象知识背景和技能掌握程度千差万别,必须首先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需求受训者对知识掌握和能力训练的要求。知识体系必须建立覆盖学科知识和管理手段的所有内容,包括理论体系和教学资源两部分,其中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知识、安全理论、规范制度、管理方法、历史沿革、防范手段和操作方法,教学资源包括现状分析、经典案例、技术讲解、训练题库和数据模型,适应和满足每个受训对象的需求。为满足个性化服务需要,可以按照知识点建设模块化框架结构,设计具备菜单选择功能的专家系统,允许受训者建立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受训者完成培训任务后胜任安全管理的岗位需要。可以建立智能教学计划生成系统,系统对每位受训者进行知识和技能测试,按照教学目标,根据测试结果,将该学员没有掌握或掌握不够的知识内容和技能形成列表,从知识体系中搜寻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概念、理论、技术和操作技能,形成该受训者个性化的教学计划。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安全管理需求的变化,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应该是动态更新的,剔除修改陈旧的,充实替换实用的。

2.搭建开放、共享和交流的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是交流互动的基础。按照学科专业建设与管理规范建设知识体系,以数字化形式在互联网,实现信息安全管理教育资源共享。作为资源共享平台的网络平台,不仅为建设者资源共享提供平台,而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资源上传服务,成为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资源的共享平台,更为信息资源积累提供了很好的机制和存储条件。网络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允许网络用户365天24小时使用,可以提供受训者随时学习和训练,二是允许网络用户在任何有信息覆盖的地方登录,可以提供受训者随地学习和训练,这两个特点打破了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为学员自主学习、教师开放教学、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也为实施现代教育思想提供了条件。

3.建立虚拟讲堂

优秀教师的讲授可以将学习效果演绎得趣味精彩,可以将学习内容组织得明白易懂,可以将现实运用解析得透彻自然。为更多学员获得完美的教学体验,为积累并共享优秀教学资源,为学员快捷准确全面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供帮助,记录、整理并优秀教师或专家授课录像,供更多受训者学习参考。教学录像在网上成为虚拟讲堂,成为不同专业不同时期受训者良好的教学资源,目前全球风行的慕课,可以成为这种培训目的的教学模式,成本低,效益好。因为技术层面的因素,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在理论基础和原理解释有大量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疑难问题,学习时需要佐证的理论和严谨的逻辑,需要传授者环环相扣的谨密推演,因此针对重要知识点和疑难杂诊的讲授片段是受训者自主式学习时需要的重要教学参考资料。各个大学基本都建设了网络课堂,为虚拟讲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依据此平台,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和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可以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培训教育自主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

4.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实验室

培训教育能力训练是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验证理论、观摩操作方法和训练技能需要包括场所、设备和软件等实验条件,实验室是完成实验任务和检验方法效果必须具备的教学条件。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实验和训练是信息安全管理培训需要完成的教学环节,这些需要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的支持。信息技术具有可设计、可复制、可重用的特点,使得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训练条件具备降低训练费用、提高学员学习自主性、提供学员反复学习等长处,结合音频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可以为学员学习提供强烈逼真的感官刺激、美轮美奂的艺术表现和自主操控的虚幻体验。从训练目的而言,实验室可以分为虚拟实验室和能力训练场两部分。

(1)虚拟实验室。信息安全管理涉及大量技术手段,信息安全技术攻击和防范具有不可见、不易理解的特点,需要显而易见、通俗易懂的形象展示。虚拟实验室是依托信息技术按照实验室运行规律、要求和任务,以网页形式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的可以模拟实验室运行的软件系统。虚拟实验室内设信息安全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技能引擎,可以多维形象地反复演示信息安全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可以允许受训者以第一人称介入并依据受训者干预情况展示相应信息安全分析结果,虚拟实验室可以记录并考核受训者实验过程和成绩。

第9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物安全;生物废弃物;实验室管理;防护措施

随着生物、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在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开发、病毒研究等方面,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最近十年,新的生物安全问题不断的出现,如SARS、禽流感、疯牛病、艾滋病、禽流感疫情等疾病,甚至炭疽病毒等生物恐怖事件,使到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也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不仅是实验室的局部问题,而且是涉及到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问题。

1 生物安全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指转基因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可能构成的危险或潜在风险。广义生物安全不仅针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它涵盖了狭义生物安全的概念并且包括了更广泛的内容。大致分为3个方面:①指人类的健康安全;②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③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

2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2.1生物安全意识和自觉性有待强化,执行安全制度及安全标准不严格

由于生物安全工作涉及的相关部门多、涉及面广,而且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只是从近十年里才引起重视,所以有关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淡薄、自觉性不强,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管理制度和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有关专业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有待加强,安全设施需待完备。另外,自从新的生物安全问题不断的出现后,各相关部门加快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尤其是三级实验室的建设),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缺乏统一的监督与管理,所以缺少建设与验收的标准,执行安全制度及安全标准不严格。

2.2.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有关生物安全的法规、政策、标准文件及规章制度,包括专门性的生物安全立法文件和相关性的生物安全立法文件。但与生物安全立法较完善的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安全立法的法规级别较低,立法体系不够健全,远不能适应我国面临的相当严峻的生物安全问题。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除菌系统等,缺少生物废弃物的安全处理装置等,缺少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存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

3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3.1成立生物安全管理组织

实验室所在单位法定代表人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最高管理者,他要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应有的资源(人、财、物等),并根据情况制定实现生物安全目标、持续改进的措施,同时制定激励措施,保证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具体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组织管理与监督实施工作。由于生物安全管理环节多,部门职能交叉,还应明确各部门职责,实验室主任应为实施生物安全具体管理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另设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门负责人,负责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成立生物安全管理机构的目的是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3.2 制定安全标准并健全法规和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者往往忽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因此制定安全标准并健全法规和实验室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是非常必要的,应制定安全标准和健全生物安全法、生物安全管理办法等法规。明确规定生物安全管理的原则目标、基本管理制度和措施实施程序监督管理体制违法责任损害赔偿等条款等。制定和完善各类与生物安全有关的实验室相应的规章制度,如生物安全操作程序及防护措施等。

3.3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不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就是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严格进行生物安全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培训。要学习国家有关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知识。还要加强对外来人员如进修人员实习的学生的管理, 全面掌握防止生物危害的知识在工作前工作中工作后都能自觉遵守实验室有关生物安全的各项规定,通过教育培训使相关人员养成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习惯。

3.4 加强生物废弃物的管理

(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执行力度;(2)由于废弃物种类不同、性质各异,为减少交叉与重叠污染以及可能的直接机械伤害,不同废弃物应该分类储存,及时回收处理;(3)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4)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力度,强化岗位培训。

3.5建立安全预警机制

由于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常常是隐性的,为防患于未然,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系统。 如对相关人员定期体检实行实验室准入制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免疫预防措施等,使安全隐患或生物安全事故能够被及时发现、及时报告、 快速反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给予解决和控制,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将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 全面掌握生物实验室的名称 地点等级项目安全操作程序及防护措施等各项工作并就有关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统计汇总以便更好地协助专家做好各项指导工作。

5小结

鉴于上述文献复习所分析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建议从成立管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组织、制定安全标准并健全法规和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生物废弃物的管理、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加强生物材料的检疫工作等几方面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