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妇女事迹材料范文

农村妇女事迹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妇女事迹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农村妇女事迹材料范文

可以说,这首歌就是我们邮递员的真实写照。正是像尼玛拉木这样长期奔波在雪山峡谷间的邮递员,架起一座座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架通藏区乡亲之间的“心桥”。只要有人居住,就有邮政的普遍服务。因此,藏民们深情地说,邮政是党派来为我们藏族同胞服务的“苦役”。在他们眼里,邮递员是政府的人、是党的人,邮政是神圣的。

尼玛拉木是我们基层邮递员中的一员,她接过老所长桑称的接力棒,忠实地履行着一名邮递员的职责。2003年7月的一个晚上,尼玛拉木冒着大雨,通过一道道泥石流从北线刚回到所里,所长交给尼玛拉木一份特快专递邮件,告诉她这类信件时间要求紧,须尽快送到。尼玛拉木刚要出门,所长把她拦住,说现在夜幕沉沉,大雨倾盆,走5个多小时的陡峭山路非常危险,先回家休息,明天一早再去送吧。尼玛拉木回到家里怎么也睡不着,不到清晨5点钟就出了门。当呢本文转载自sjclw.net 事迹材料网农村民小组的此里农布接过尼玛拉木递过的信件时,发现邮件被塑料布一层一层裹得好好的,而尼玛拉木浑身却已经被雨水泥水浸透了,望着尼玛拉木在雨中远去的背影,他们一家人感动得直在心中一遍遍为她祈祷平安。 事迹材料网

在一次跟随尼玛拉木巡视邮路的时候,我就发现她总是喜欢一个人默默地蹲在地上看着远方的大山,一句话也没有,原来,孤独已经深深嵌入了她的心。这条邮路有危险,很艰苦,也很孤独,但这条邮路是履行邮政普遍服务义务的神圣责任。

10年来,尼玛拉木没有叫过一次苦,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今年初,燕门邮政所唯一的工作人员拉咀需要休假一个月,她一走,工作就没有人接替。尼玛拉木听到这个消息后,主动向我请示,要求在完成好自己工作的同时,再顶替拉咀的工作。这样,整整一个月,尼玛拉木奔走于相隔30多公里的云岭和燕门之间,不仅完成了自己区域内的投递工作,还帮助拉咀完成了燕门乡的所有投递任务。在听说距离云岭还有300多公里全县最艰苦的羊拉乡需要充实一个邮政工作人员的时候,她不顾自己孩子还小的实际情况,向局里申请,要求到羊拉这个最艰苦的地方去。

2001年,尼玛拉木没出世的孩子还曾“陪伴”她走了几个月的邮路。虽说藏族农村妇女怀孕了也不肯闲着,总还继续做家务活,可是看着尼玛拉木挺着个肚子,背着几十斤重的邮包,翻山越岭,溜索过江,风里来雨里去,大家都劝她歇一歇,可她总是说:“还能坚持,再跑两趟吧!”直到老所长强行“没收”了她的邮包,自己去跑邮路,她才歇了下来。后来,她干脆把家也搬到了邮政所,这样,为乡亲们办理邮政业务就更方便了,可尼玛拉木的工作从此再也分不清何时是上班、何时是下班了。 本文来自sjclw.net

第2篇:农村妇女事迹材料范文

30岁的是区街道村人,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年创产值达30余万元,为农民开阔出一条致富路。

看到农村的妇女一年到头的辛苦劳作,也赚到几个钱,吃穿不舍,生活拮据。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她,一心想闯出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一个偶然机会,她和村里的一位妇女到一家加工厂打工,打工期间,她发觉所干的工种是一赚钱的门路,她就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已干。于是她辞去工作,回到家苦口婆心说服丈夫及父母帮助筹措资金,在家中给别人代加工薯片,起早贪黑半年下来净赚5000元。这在当时收入并不富裕的农村来讲很不简单,一个农村妇女半年赚这么多钱,乡亲们都夸她有心计、能干。可谁知她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扩大规模。她要租赁村里一个大院,成立一个加工厂。原来发现给别人代加工,不但利润低,而且加工时间短,受天气影响大,原料产地又不在本村,小打小闹没有竞争力,所以决定自己成立加工厂。

,是一个奋斗之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她租赁了一处荒废的大院。夏日炎炎,院内杂草丛生,残墙断壁,她顶着烈日和家人拨草平地,同建筑队筛砂搬砖,劳累过度,曾一度虚脱,几次晕倒,历时三个月,硬是靠借贷来的六万元,修建起一处较标准的薯网片加工厂,开始了她艰难的创业之旅。

阳光灿烂,秋风习习,看着薯片象金叶一样金光灿烂,的心里惬意极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国际市场风云突变,价格大幅下滑,加之天公又不作美,阴雨连绵,致使薯片全部起了黑色的网印,成了废品干,仅此一项,损失高达万余元,并且因价格下滑每天还有二百余元的损失。突如其来的打击,蒙了,各种议论铺天盖地,压的她喘不过气来,不少人对她说:快停产、转产吧,干薯片加工业利润薄,制约因素多,特别天气、市场又是不可控因素,实在太难了,风险也太大了。到底该怎么办,深思起来。

痛定思痛,她认为做生意应该贵中看贱,贱中看贵,市场是波动起伏向前发展的,只要练好“内功”注重质量,会有好市场的。她又说服丈夫及家人外出取经,她让丈夫上胶南加工厂学习先进的加工技术,通过别人介绍自己三上青岛,最后用真诚和执着打动了朝日食品有限公司的肖经理,答应让的加工厂成为一个基地,并以基地为点,四周延伸带动一个面,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价格实行最低保户价,并签订回收合同。这样一来,吃了定心丸。依靠科技,通过节能技术降低煤耗,用快速红薯糖化法缩短了加工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经过一年的奋斗,销售成本干60吨,产值20余万元,一年还清了家中的全部借款。

加工薯片能致富,给村里人闯出一条致富的门路,仅加工厂解决劳动力达50余人,人均增收近3000元,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向前进。这时发现,虽然加工厂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实际经济问题。于是,她就组织带动本村及周围村中的妇女在家搞加工业,原料由统一供应,产品统一回收,无偿提供技术。此招一出,顿时反应热烈。三庄镇台庄村民杨茂琴家庭贫困,听到这一好消息后,便找到向她陈述自己的困难,乐于助人的听了之后爽快的答应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