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范文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

第1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范文

天然气,作为新疆最具有优势的一个资源,据统计分析,新疆的天然气总量在10.85万亿m3,而探明储量则有9813亿m3,自2005年开始,该区产量就连续三年蝉联冠军。到了2007年,该区共产出天然气212亿m3,同比增加了48亿m3,夺得了当前天然气产量、输气量等4个第一,成为了我国名副其实的天然气行业“金牌储集库”。但是,需要看到的是,面对如此多产的天然气资源,新疆地区的天然气利用情况并不是很好,就其原因,同该地区天然气企业发展有着较大关系。笔者从新疆天然气企业入手,提出一种管理创新同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模式,以逐步提升该区天然气企业的发展水平,提升新疆天然气的利用率。

二、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就天然气企业而言,其属于一个以盈利为经营目的,综合多种发展要素而为社会生产出更多天然气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型组织,且经济增长更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天然气开采作业,作为一类具有高风险性与高分散性的工作类型,就要求其各环节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企业实现管理与技术的创新与协同发展。所谓“管理创新”,指的就是于特定技术环境下,通过优化配置企业内部各种发展要素而逐步提升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的一类活动的总称,而“技术创新”,则指的是涵盖了天然气生产、建设所有过程的所有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总称。

同时,从本质上来说,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为其管理创新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与支撑条件。因为,技术创新,不仅可谓企业管理带来思想、方法与体制等方面的革新发展,还能改变企业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进而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提供一定依据,而且技术的创新,还在折射出企业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进而将需要完善的相关信息反馈在管理制度体系内,引导企业管理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并对企业管理模式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新更高要求,而以上种种,均要求企业技术革新与管理革新的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管理创新又反过来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先进管理理念与制度的落实,大大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率,提升了企业各方面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企业的稳步发展,而这些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不论是新疆天然气企业,还是其它企业,在日常发展过程中,均需准确把握管理创新同技术创新间的互动关系,选取适宜的创新战略组合,以此来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使企业创新系统功能实现最大化。

三、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对策――以新疆天然气企业为例

1.规范运作,整合资源

思想影响行动,观念决定走向,为此,企业在发展实践中,必须逐步革新自身管理理念与思路,准确认识管理同技术革新间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引导先进管理思想与理念,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管理办法,并制定相应制度对其加以规范,实现企业内部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企业还需紧紧围绕技术创新,逐步革新企业的管理机制。就天然气企业而言,它属于一种高技术且高科技的产业,因此,在企业内部必须创设出一种学术氛围,用高效率管理来促进技术的革新,实现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双赢。此外,企业管理员还需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凝聚力,构建现代化学习型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现代信息化建设,并配以现代化的软硬件设备,以此来从整体上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强化人才开发,健全绩效考评机制

首先,若说管理创新能力为企业开展各项管理创新活动的动力所在,那么,人才的开发则是其核心所在,为此,企业管理创新主体必须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以此来确保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同步发展。其次,新疆天然气企业结合自身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标,逐步健全内部绩效考评机制,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构建迎合企业技术创新的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3.强化技术创新,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天然气产业属于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类型,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管理创新,更需要技术创新,特别是对新疆天然气而言,因其虽有着极高的资源勘探潜力,但资源探明率却比较低,这就要求新疆的天然气企业在管理中要合理配置资源,对民用气和商用气要进行自主技术开发与创新,通过学习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来提高自身天然气利用率,达到企业实现民生工程和企业盈利的双盈目的。

第2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协作学习;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与课程的结合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一种形式下,协作学习方式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应如何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具有合作精神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协作学习的模式

(一)协作的学习模式

它是指以小组为学习的形式,组员在共同的学习目标激励下,相互合作,互相帮助的学习手段。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如何取得最佳效果,这是我们研究的实质。利用所设计的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完成部分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来增强课程的学习效果是我们最想实现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协作学习模式的组成要素

就几年来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阐述和剖析,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我把这些要素的组成归纳如下,为中小学教师协作学习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协作小组及成员构成

协作小组要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层,结合其成员构成能力的强弱与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的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小组中最容易游离出来的学生是那些与其他人在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或是个人兴趣爱好与小组其他成员有明显差异的学生。学习能力低的学生会认为任务太难而消极,也会因为最初的参与未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消极。个人的性格特征又决定了他们在差异面前的表现。一些学习能力较强而又喜欢炫耀的学生会感觉交流、共同学习没有意义或认为任务过于简单而游离出来。因此,协作小组中的人数不能太多,一般2到5人比较合适;人员的分派依据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个人兴趣等,一定要注意采取互补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率。

2.辅导教师的素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教育领域的教师应转型为网络辅导教师,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有较强的素质能力,具备现代教育意识,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复合化的教学能力。我们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的培养,促进辅导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3.协作学习环境

主要包括协作学习的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资源环境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也为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流程的创新与发展

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不仅可以共享教育资源,而且大量的多媒体信息会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立体的感觉刺激,学生易于学习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情境引入,引发问题

情境的引入应该遵循两点原则:第一,兴趣点原则。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疑难问题做好课前的情感备课。第二,知识临近点原则。就是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科的单元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要相融或相近。便于学生研究问题时找到理论的支撑,然后由学生在大脑中自愿组合生成新的知识点或问题,使学生感到有获得成功的期望。

(二)明确问题,协作探究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设计协作探究方案,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得出相关的结论。这里小组同伴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我们不容忽视。前面说过,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使各个组员能够在小组中有良好的合作,能够默契地学习。另外各个小组之间也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在良好的竞争中完成合作。

(三)师生评价,总结反思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自我总结、评价,是学生一次极好的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这个环节同时也是学生要完成对网络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协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小组间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取长补短。学生在反思中能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与收获,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反思评价应该有鼓励性的、指导性的、诊断性的等等。

三、协作学习模式下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3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

本文为唐山市社科联2010年度立项课题《驻唐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TSSKL2010-042)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校图书馆在做好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可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使图书资源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配置和使用,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益最大化。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及区域性的知识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先进的电子技术设备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等优势条件,在地方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托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情报职能,通过为地方政府、企业及相关服务人群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拓展自身功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现有服务模式主要有基本借还服务模式和一般性指导服务模式,缺乏有特色的开发性、创新服务模式。

二、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模式

(一)学习(培训)支持系统模式。构建学习型社会,鼓励公民终身学习,高校图书馆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和知识后盾,在满足远程学习人群的需要和兴趣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课程资源,可尝试将学习资源与课程一体化,建立共享性、自我管理的学习体系。发挥网络优势,图文声像综合利用,学习资源和课程内容应注重条理性,简明扼要,并逐步为学习(培训)人员配备专业图书馆员,给予知识管理服务,使其在函授、远程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政企信息服务中心模式

1、综合性科技进展信息服务模式。利用科技期刊、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及因特网信息,以专业信息刊物、光盘或专业剪报为载体,及时综合出各学科的科研成果,以供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较为准确地把握特定科技领域发展动态与趋势。

2、规范化科技成果信息服务模式。收集科技成果信息,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库,有选择地引导企事业单位查询或向其推荐,帮助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选择和技术经济分析。

3、数字化专业信息服务模式。利用自身特色与优势,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开发建立专业数字图片资源库。如专业艺术院校的各类专业艺术作品图片资源库、医学院校的图谱资源库、工科院校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图片资源库等。

4、专业人才信息服务模式。建立全国性专家库,记录专家详细资料,供企事业单位选择和决策。同时,也可以依托高校的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建立咨询专家库,搭建高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发展的良性互动信息平台,为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寻找专家起到纽带作用。

(三)特色服务模式

1、地方特色研究服务模式。地方特色数据库针对本地经济发展过程、产业和资源配置的状况以及当地水文气象、地理交通、物产资源、民俗文化等方面做出准确的分析,科学合理地对当地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并通过网络全面向社会开放,为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提供情报服务,如区域经济发展数据库、地方特色旅游文化数据库、戏曲民俗文化数据库等。高校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人员和设备,依托馆藏信息资源,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某一专题中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其数字化,建立题录库、索引库、全文数据库,促进与地方的合作发展。

2、青少年儿童服务模式。青少年儿童服务项目一般服务于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并邀请父母及社会志愿者加入。利用项目向青少年儿童提供在线学习资源,让他们学会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和资源,还可在项目专题模块提供聚会通知,并在线展示聚会内容。聚会涉及青少年发展的各个方面,从机器人模型到打野兔,从网页设计到园林管理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会结识新朋友,学会彼此分享和理解,同时强调从行动中学习新知识,从乐趣中学习新技能,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Cardinal Kids Club、加州大学戴维斯图书馆的优秀儿童发展中心、田纳西阿灵顿图书馆的K-12 connection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的4-H(four-leaf)计划等。

3、特殊人群服务模式。高校可根据自身条件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援助。首先,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自觉实践,增强用户关于信息的知识,强化信息意识,养成信息思维习惯,更准确、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掌握获取信息的手段;其次,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信息资源优势,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内容有法律咨询、政策咨询、就业咨询、健康医疗咨询等;第三,高校图书馆可与广播、电视、出版部门合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信息教育;在校内或社会上免费开展信息知识宣传和讲座;开办短期学习班,提高残疾人的劳动技能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培训社区工作人员更好地为广大居民服务。

(四)个性化服务模式。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提供信息服务,或通过对用户个性、使用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地组织信息资源,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1、个性化知识挖掘服务模式。个性化知识挖掘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针对服务对象的需要提炼出来的服务,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图书馆以“服务对象需要什么服务,我就提供什么服务”的服务方式,运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先进技术,更多地直接为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分析、捕获、重组、传递等多样化服务,服务对象得到的是关于数据总体特征和所需信息发展趋势的预测。

2、个性化信息导航服务模式。信息时代,服务对象通常需要使用导航式个性化信息服务,如查询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科研课题内容信息的重组与潜在信息的二次开发、解答各种学科数据、重点学科的网上收集和整序等。复旦大学图书馆的“重点导航系统”收集了“211工程”重点学科资源,有专业介绍、学科导航、网上数据库等,突出了网上信息整合服务。

3、个性化推送技术服务模式。推送技术是可以根据服务对象提交的文档,自动搜索服务对象最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然后根据指定的时间间隔,将信息推送到服务对象的计算机上。服务对象包括可能有资源需求的企业、学校、医院以及各类机关事业单位或个人。推送服务器不仅要把信息传送给服务对象,而且还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信息频道和发送要求,及时主动地向服务对象推送不断更新的动态信息,实现真正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五)人性化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应处处体现营造人性化的服务环境和人性化服务方式。高校图书馆内醒目位置应设立楼层平面布局图、功能区域设置标识和提示语等,让读者一目了然。由图书馆统一印制的读者指南、电子资源介绍等广告彩页搁置于咨询服务台,方便读者自行索取。为方便不同读者群的需要,许多高校图书馆在馆舍设计上,除了宽敞明亮的大型阅览室外,还设有小型的讨论室以及不同功能的电子阅览室和个人使用的独立研究室。许多高校图书馆除了对普通学生、教师的服务外,还设有馆内残疾人服务中心,这一服务特殊群体的平台专门设有相应的制度和设施。如便利的停车位置、专门的图书馆入口和电梯设计以及为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各种仪器,都体现了周到、人性化的服务。

三、结语

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突破了传统的馆藏局限而扩展到整个网络,为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条件。高校图书馆是经济建设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资源支撑。在正确处理传统服务与社会化服务关系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点,挖掘信息渠道,拓展服务功能与服务领域,利用信息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层次、创新、高效的服务。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璐.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途径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6.10.

[2]刘辉.国内图书馆为企业服务现状分析――以深圳市科技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08.7.

[3]韩北平.地方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功能浅探――以延安大学图书馆为例[J].文教资料,2009.8.

[4]谢丽娟,郑春厚.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发展现状及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

[5]李娟娟.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23.6.

第4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地方文化;区域发展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160-03)

从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其中区域文化和政策共同构成了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环境因素。分析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文化和政策环境,研究其对后发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构建更有利于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文化和政策环境。

一、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区域文化因素

一般来说,在同一自然环境中生长的人在意识形态诸方面都有一些共性特征。这些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征,是该区域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长期积淀,反映着该区域的民众性格、生活方式、乃至行为方式,等等[1]。它们造成了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影响了当地技术创新相关要素的发展,也构成了影响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环境。消极的区域文化是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障碍,而积极的区域文化则会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一)影响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消极文化因素

1.小农意识。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经济至今在后发区域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以至于后发区域的区域文化中大多存在着浓重的小农意识。小农意识是指对生活没有更高要求,小富即安的思想。表现在事业上即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反映到工业生产和科技开发中,就是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满足于小改进和小革新。

2.投机心态。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领域存在着很多投机机会,于是一批头脑灵活的人很快富了起来。由于致富快,其中一些人滋生了一种不健康的暴发户心态,表现为虚荣心膨胀。反映在行政工作中就是喜欢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即为不讲科学,盲目做大。这种心态貌似积极向上,实际是不讲科学,对于真正科学的创新思想的传播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很大危害。我国后发区域人口素质差、受教育程度低,很容易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3.保守心理。我国有古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谤之”,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冒尖、不要率先变革,以免遭他人攻击。于是,有些人以和大家一样为满足,不做出头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不敢创新。这种保守心理压制着创新思想的产生,阻碍着技术创新的发展。在信息相对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后发区域影响尤其深刻。

(二)影响后发区域创新模式发展的积极文化因素

伴随着后发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区域文化环境已有所改善,一些有利于创新模式发展的人文因素,逐渐构成了促进技术创新的文化潜力。

1.敬业精神的增强。随着后发区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体制改革和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部分人群的就业困难使人们的敬业精神有所加强。过去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开小差、干私活等现象越来越少,企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

2.都市文化的影响。随着后发区域交通、通讯、文化传播设施的建设完善,信息交流越来越便利。人们受到现代大都市文化的影响,逐渐走出小农意识的文化氛围,开始向往高品质的生活,讲究生活质量,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有所提高,区域技术创新动力有所增强。

3.移民精神。随着发达地区市场趋于饱和,后发区域以其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相对空虚的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打工者。区域内移民的增加,使地方文化多元化发展。最重要的是,移民带来了更多的开拓精神,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敢于创新。这种移民精神使美国的技术创新从最初的使用技术创新模式逐渐发展成为自主创新模式,并最终成为世界上诞生突破性创新成果最多的国家[2]。而我国的深圳能在全国区域技术创新发展中独占鳌头,也是得益于这种富含创新因素的移民精神。

4.游子效应。近年来,后发区域游子返乡发展或以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形式支持家乡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些游子成为后发区域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加快了后发区域与发达国家或地区间信息、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流动。利用好区域内“游子”资源,挖掘地方人文潜力,对改善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实现后发区域创新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政策因素

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政策因素包括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和地方政府行为。宏观区域发展政策是指国家针对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任务所采取的特殊政策,其总体目标是追求经济增长效率和社会经济公平最大化。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地方政府行为则决定了区域技术创新的中观政策环境。

(一)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宏观区域发展政策

我国历届政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都推行了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我国后发区域与发达地区在技术创新基础条件上的差异,影响了我国后发区域的技术创新。本文着重分析计划经济时期的内陆发展政策、改革开放后的东倾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后发区域的影响。

1.计划经济时期的内陆发展政策

近代以来到解放前为止,我国70%以上的工业偏集于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面积占国土68%的西南、西北和内蒙古,其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9%[3]。解放以后,中央政府出于平衡生产力布局以及政治、军事上的考虑,大举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建设。其中“二五”和“四五”时期,为了备战,国家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从1953年的36.5%进一步提高到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64.7%。在1949―1979年的30年内,沿海和内地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7∶3转变为6∶4[4]。

这段政策的实施,使我国重工业及其相关科技水平有了很大发展,在一些重点发展的老工业基地集中了一批工业科技力量,为当地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科技与工业基础。这段时期,区域差距有所减小,但由于我国在西部建设的多为技术层次不高的资源型工业,对当地科技文化的发展带动不大,使西部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落后局面并没有根本扭转。还有一些地区受到这一特定时期发展政策的负面影响而导致科技与经济发展滞后,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就因战略位置不佳,重要的科研机构和工业设施都不予设立,只发展了一些日用轻工业,致使当地科技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沿海地区。

2.改革开放后的东倾政策

1978年,我国地区发展战略由地区平衡发展转变为地区不平衡发展,转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迅速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然后再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技术合作,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一时期主要采取的区域发展政策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大规模向沿海地区倾斜;对沿海地区在外资准入和税收、金融方面给予优惠,使其更加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实施放权让利的财政政策,给予沿海地区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20世纪70年代实施东倾政策以来,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迅速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据统计,1980―1994年,全国累计外商投资1 300多亿美元的88%投资在东部沿海地区,仅1993年所提供的工业总产值就占全国的2/3以上[5]。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工业生产发展缓慢,先后成为工业品的净输入地区。与此同时,大量资金和人才流入沿海地区,与沿海地区从国外引进的资金一起推动了沿海地区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因此,东倾政策实施的结果一方面是积极的,既加速了沿海地区的发展,又迅速提高了全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使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急剧拉大,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份额由1980年的49.4%下降到1994年的41.4%。

东西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两大地区技术创新基础的差距,如前页表1所示,东西部技术创新基础数据比较显示,西部技术创新基础明显落后于东部,这势必造成西部技术创新发展的滞后。

3.西部大开发战略

新千年以后,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2002年的3年间?熏国家在西部仅国债投入就达1 600亿元,占同期国债发行总额的35%[6]。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9―2004年?熏西部12省、市、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3943亿元增加到13 749亿元?熏增长2.49倍,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4 394.63亿元增加到22 920.87亿元,增长59.2%,这是西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增长速度。由此,西部成为了东南沿海、上海浦东之后的又一个主导发展区域。

现在国家各部委都已颁布了许多优惠政策配合西部开发,许多国内外企业抢滩西部,各种促进西部资金、人才、技术流动的交易会、会、论坛相继在西部举办。经过五年的努力,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基础环境已经有所改善,以广西、贵州、四川三省为例,在1998至2001五年间,R&D/GDP年均增长率已明显超过北京和上海(如表2所示)。

以上分析显示,区域发展政策对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各相关要素有非常大的影响,后发区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资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政策,也就是说,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发展对区域发展政策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要有前瞻性和全局性,要考虑到各区域的均衡发展。

(二)影响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地方政府行为

我国后发区域地方政府行为对后发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引导技术创新发展、规范技术创新活动、营造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三个方面。

1.引导技术创新发展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现状显示,地方政府对区域技术创新发展引导得当的地区大多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很快、创新模式已实现了向更高层次的转变,而技术创新发展缓慢、创新模式滞后的地区地方政府大多疏于引导,或是引导不当。

以区域创新发展迅速的深圳为例,对于深圳区域技术创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市政府都有过前瞻性描述:“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八五)“深圳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九五)“科技域”(十五)。这一过程正是深圳区域技术创新逐步走向高级化的形象概括,与此同时,深圳市政府还先后编制了《1990至2000深圳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深圳市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深圳市年度科技开发项目指南》等等关于区域技术创新的中长期计划。

相比之下,我国后发区域的技术创新发展导向政策大多不够细致、缺乏前瞻性,在技术创新中长期计划的制订上盲目跟风。“九五”计划显示,许多不具备条件的省市都集中选择汽车、电子、冶金、石化和机械作为各自重点发展的产业,以至于西部和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已达97.9%,足以说明许多后发区域在导向政策制定上的盲目性。

2.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地方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的总体过程中应发挥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政策的作用,鼓励技术创新活动、营造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及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高效的服务。按照这一职能定位,后发区域政府都积极地颁布了一些鼓励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旨在建立区域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这些激励政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税收优惠、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和高新技术人才,等等。

总的来说,目前大多数后发区域的优惠政策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发展,但也有一些地区政府工作流于表面,“重制定,轻兑现”,使区域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后发区域地方政府的职能转换应该首先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各级政府人员的服务意识,否则所有旨在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地方政策都将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傅正华.试论民族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J].科学管理研究,1999(6).

[2] 贾蕾.美日企业创新的启示[J].上海经济,2000(2).

[3] 姜绍华.我国地区差距的现状及其走势分析[J].齐鲁学刊,1999(2).

[4] 李戈.区域差距的制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1999(5).

[5] 孔德涌,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53-54.

第5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有效措施

一、环境友好型农业及技术创新概述

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指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的农业经济生产建设和发展,这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首先就要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避免环境污染的铁律,通过加大农业技术研发和投入的方式进行创新发展,在对农业生态提供充足保护的同时,大幅提升现代农业的产能。农业技术创新是在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指引下以实现环境资源和农业生产平衡发展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进而实现农业经济、技术和受益的稳定、持久发展。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起步较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以及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都低于发达国家,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以及研发基础设备短缺是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二、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在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时的发展现状

(一)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难度大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起步较晚,多为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由于我国对农业技术创新研发的重视程度不足,且投入的资源有限,使得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并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理解不深入,因此,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创新难度较大。

(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性不足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向创新型农业技术方向迈进,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过强,导致我国自身农业技术的创新型发展不足。此外,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的农耕思想制约了我国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农业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创新性发展不足。

(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经济收益风险较大由于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需求较大,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应用加以佐证,研发的成果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使得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长信具有较大的经济收益风险,影响着农业经济的边际效益。此外,土地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创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容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增加了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

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发展关乎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加大资金和研发力度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然而,科研人员也要注重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加大技术成果的应用率,切实解决当前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建设所遇到的困难,对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良性指导作用。

(二)完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机制我国要想摆脱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效果就必须完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机制。依靠完善的政策法规以及行政体制来规避单纯依靠人为自觉性的弊端,进而在制度上给予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支持,为农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健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制度关注和重视只能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资金的投入力度才是提升农业技术创新效果和转化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健全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制度可以将技术创新由理论落实到实践,将理想转化成现实,通过资金环境的优化来提升农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中来,进而对实现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6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范文

一、中小企业品牌创新的现状和条件

(一)深圳高新区中小企业品牌创新的现状深圳高新区依托改革开放和先行一步的优势和创新环境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链,各行业的中小企业在品牌创新发展过程中,形成各具特点的做法,彰显企业的核心价值:依托专业技术驱动品牌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终端、三网融合等领域迅速发展,普联(TP-LINK)、海能达、宇龙等公司拥有领先的专业技术,形成了一大批高端细分领域的代表性品牌。依托行业引导驱动品牌创新发展。生物产业拥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德立凯、开立科技、海普瑞、赛百诺、科兴等公司均在各自领域中引领着行业发展,是国内行业中最突出的品牌依托学科交叉驱动品牌创新发展。高新区新材料产业优势突出,通过引进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将超材料技术推向全球领先水平,充分融合电子信息领域、生物光电领域、数理统计领域等学科的先进水平,形成具有高度学科交叉与突破性创新研究创新模式。依托技术领先驱动品牌创新发展。在新能源产业,随着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新区太阳能产业、动力电池、智能电网、超级电容储能产业成为优势领域,涌现出科陆电子、奥特迅电力设备、瑞达电源、德赛电池等企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依托互联网产业驱动品牌创新发展。高新区互联网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网络游戏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形成了珍爱网、迅雷、融创天下等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知名公司。依托高端制造驱动品牌创新发展。大族激光、研祥、万讯自控、大疆创新等是高新区重要的集研发和制造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各行业先进制造的重要代表。如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特种计算机,是国内最大的特种计算机研发、制造高科技企业。

(二)深圳高新区中小企业品牌创新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高新区大多数致力于创新发展的中小科技企业,对如何通过品牌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不够,缺乏自主品牌主动权,没有从战略高度把品牌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缺乏长远发展定位。中小企业对品牌创新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认识不够,片面认为产品就是品牌,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纷纷在相同产业领域开发相同的产品或同类产品的生产,产品缺乏差异性和品牌个性,缺乏产品的长期发展定位。创新发展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科学的品牌策划,没有建立科学的品牌体系。中小企业面对激烈竞争,追逐短期利益,造成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没有专业的品牌管理组织,在品牌营销管理上过于分散,缺乏效率。三是缺乏品牌创新的高端人才,随着要素成本的提高,加之企业自身实力不够,难觅高水平的人才,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人才流动性较大。知识产权面临挑战。由于缺乏良性竞争机制,新型专利技术的申报、维护时间长,实用专利技术调整的速度非常快,保护周期短,成本较高,高新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重要挑战。而且,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很多优质产品或服务的商标屡遭海外抢注。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掌握企业的商业秘密和核心技术,维权成本高、手段少、协调难,造成一些中小企业面临诸多困扰。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一是政府梯度培育力度不够,不能有针对性地支持品牌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建立起有效的品牌创新体系和完善的品牌经营机制。二是深圳市还没有鼓励支持品牌发展的总体规划,至今政府还没有建立统筹协调机构。三是政府组织“走出去”推广力度不够,虽然已有深圳高交会推广深圳品牌,但有计划走出去到国外先进地区办展、参加专业展会、开展品牌推广活动不够。深圳军团在海外集中“登台亮相”机会不多,影响不大。发展空间受限制。高新区面积狭小,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可利用土地空间已经不多,符合高端制造的产业空间配置严重不足。由于高新区特有的用地政策,原有一些科技企业已蜕变为一般企业,高价出租厂房,还有一些企业包装成科技企业,低价取得园区工业用地,一些企业私自转租用房谋取利益,造成大批创业初期的中小高新技术租房难、租房贵。在高新区北扩过程中,众多房地产项目挤占产业发展空间。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高新区产业服务配套不完善,欠账较多。存在员工吃饭难、吃饭贵、坐车难问题。在社会管理、园区社区校区建设方面缺乏互补衔接,条块分割,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局面。因此,高新区存在着突出的产业发展分散化现象,在发展空间上难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集群效应。

(三)深圳高新区中小企业品牌创新的条件经过近20年的发展,深圳高新区以改革开放创新引领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式发展,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稳居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列,技术创新名列前茅,品牌创新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环境。良好的发展基础。高新区集中了深圳最优质的资源要素,是深圳发展湾区经济的核心区域,具有“特区———湾区———自贸区”三区叠加优势。高新区毗邻香港,与前海、蛇口自贸区互为一体,开放创新发展始终是高新区的动力所在。高新区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6+1”的产业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未来产业发展迅猛。2013年12月,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深圳高新区排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位居全国第二。良好的创新载体。高新区汇聚了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5个,已有多所国内外著名的研究院校,拥有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268个,科技孵化器11个。高新区拥有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创业投资服务广场,园区有虚拟大学园、清华大学研究院、深港产学研基地等,为高新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高新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既有银行、证券、担保等传统的金融体系,又有对前沿资本市场、风投市场和众筹平台的探索,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较强的创新内生动力。企业内生创新动力增强,以企业为主题的自主创新体系建成。高新区一些中小企业的盈利模式、发展模式发生了可喜变化,大多数中小企业凭借过硬的技术创新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有的企业将专利授权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从“卖技术”到“卖专利”,这种“轻资产”技术创新型企业,不断凸现深圳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高端业态,也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企业占据产业链高端夯实基础。

二、中小企业品牌创新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技术+金融+空间”的新型发展路径深圳高新区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其根本途径是以技术为核心,以金融为动力,以空间为保障,形成品牌创新“技术+金融+空间”新型发展路径。“技术+金融+空间”新型发展路径是中小企业品牌创新发展的核心,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品牌创新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是品牌创新不可或缺的因素,技术创新的成果最终要集中体现在品牌上。品牌创新不能离开资金的投入,必须依靠金融企业的支持,资金支持成为品牌创新的驱动力。品牌创新要以空间为保障,在中小企业创新的过程中,要有适宜创新发展的环境空间和条件,为品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形成品牌创新的核心一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面临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的问题,必须按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企业的品牌。引进技术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技术市场购买转让,也可以通过合资合作生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中小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引进技术,将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也赢得了企业的品牌。二是独立研发,原始创新。依托科研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小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进行产品技术开发,打造自己的品牌。原始创新突出自主创新,中小企业自己做主,掌握主动权,自主做出决策,自主组织实施。三是合作交流。一家企业很难独立承担一项重大技术突破,需要依靠外力开展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团队,通过与国外先进技术研究机构、团队进行合作,共同开发产品,形成企业的品牌,达到合作共赢目标。四是仿制创新。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足,必须依附于大品牌,实行贴牌生产,生产一些附加值低的下游产品,作为短期采取的经营战略。从长期发展来看,在获得一定积累后,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山寨模式也是中小企业能够取得效益的措施,依托深圳良好的产业配套能力,通过模仿生产,在标识、外观、技术方面做一些创新,赢得普通消费者的青睐,短期内获得较好收益。五是微创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和商业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去年“双十一”商战,传统家电大品牌、大企业受到新型产业的挑战,技术创新更多地体现在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微创新,谋求品牌的个性化、实用性和专业性。互联网时代的品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品牌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扁平化、低成本化。

(三)促进金融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形成品牌创新的发展动力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在成长初期,最需要财政资金的扶持。政府要利用科技三项经费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撬动民间资本加大科技投入,为新型产业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二是加大银企合作力度。银行信贷在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品种,推出一系列科技金融扶持计划,如“孵化贷”、“成长贷”、“集合贷”、“集合发债”等,将金融支持基本覆盖到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三是加大直接融资渠道。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改制、挂牌、上市。发展深圳区域易市场,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支持创新成果实施转化或者二次开发。四是拓宽风险投资渠道。通过保险机构与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合作开发,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服务的新险种,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保险、信用贷款保险,完善科技保险风险分担机制。推进保险机构、银行、再保险机构和担保机构等共同参与科技保险新产品风险管理工作。五是强化高新区集聚功能。通过建设股权投资集聚园、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现代金融商务集聚园,在高新区中区科苑路建设“科技金融一条街”,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四)拓宽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形成品牌创新的发展保障一是拓宽物理空间,即政府部门要为中小企业品牌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建筑空间。目前高新区及周围所释放供企业研发、办公的建筑空间较为宽松,特别是软件基地、生态产业园和大冲华润城的建设,建筑与楼宇增多,后海总部基地、大沙河创新走廊、留仙洞片区在十年内将陆续释放大量的产业空间,片区的配套能力和基础设施将增强。二是优化制度空间,即政府部门要完善各项支持中小企业品牌创新的制度以及管理制度,提供更多的制度空间。政府部门要制定一系列鼓励品牌创新发展的鼓励措施,对已有的政策进行梳理,出台相应实施细则,将品牌创新战略上升为全市的发展战略。三是优化市场空间,即政府部门要完善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措施,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竞争环境。四是拓展产业空间,政府部门在产业空间布局上要有前瞻性,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高端制造产业,通过转型升级战略对高新区重新布局,明确高新区品牌创新发展的定位。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扶持力度,打造“深圳品牌”高地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出台鼓励措施,把高新区品牌创新发展与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结合起来,凸显深圳高新区在“特区———湾区———自贸区”三区融合的核心作用、引领作用和龙头地位,以此为引擎带动整个深圳的创新发展。深圳高新区则以品牌创新为突破口和杠杆,撬动整个园区的转型升级,继续在全国高新区独树一面旗帜,起标杆引领作用。

(二)实施大孵化器战略,准确把握品牌发展定位政府要在政策、资金、办公场地、引进人才等方面对各类孵化器、创业咖啡、创客工场、众筹平台等新型创新创业载体进行优惠扶持,并根据行业发展进行整合,使之更加规范有序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实施分类指导,帮助企业找准市场和发展定位,支持企业由经营产品向品牌创新转变,建立有效的品牌创新体系,打造一批深圳制造的高端品牌。

(三)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推动自主创新品牌建设重点推进中小企业三方面的自主创新,一是原始创新。大力鼓励原始创新,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自主研发,同时加快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集成创新。积极推进产学研和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关键性技术和领域,通过联合开发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快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提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四)实现三区融合发展,优化高新区创新发展空间一是实现园区校区融合,推动虚拟大学园、清华大学研究院、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大学合作发展,在资源、信息共享的条件下,园区与校区之间建立学术交流机制,构建开放共融的发展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一个创新平台,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二是实现园区社区融合,发挥街道、社区的优势,协调劳资关系、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创新,激发和谐共融、文明向上、诚信经营的精神。三是实现高新区、南山区产业融合,推进高新区与南山区产业一体化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应统一规划,拓宽高新区发展空间。

第7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小微企业;创新;启示;政策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规模不断扩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和地方税收的重要主体,在吸收就业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产业层次低、生产成本攀升过快、用工难、融资难等问题直接阻碍了投入产出效益水平的提高,相当数量的小微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成为小微企业的必然选择,小微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在竞争中稳步不倒,就必须从靠低成本驱动的粗放型、数量型发展模式转变到靠创新驱动的集约型、质量型发展模式。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存在自身的弱点和难题,因此,对其提供政策层面上的支持和先进成功经验的指导显然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小微企业的创新潜力,而且符合国家提倡创新发展的大格局,对深化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有重大意义。

一、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难点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规定,通过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从税收角度看,小微企业被界定为: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创新的内涵十分宽泛。狭义的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而广义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指把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到产品开发上,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开辟市场;管理创新是指引入新的管理模式,使之具有新的功能的创新活动;服务创新就是为用户提供以前未能实现的新颖服务,使用户产生区别于从前的感受。这里的创新指的是广义的创新。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难点主要表现为:

(一)创新资金短缺

企业进行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资金投入的持续也密切关系着创新的成败。而我国小微企业创建和发展主要依靠内部融资,由于小微企业自身规模小、管理水平和利润水平低,其资金积累严重不足,成为了小微企业创新的瓶颈。同时,相比大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还面临吸引外资能力不足以及进行股权融资机会少的难题。信用贷款方面,企业的信用评价主要是依据大型企业的标准和体系而设计,因此,这种现行的银行信用要求对小微企业并不适用,即使当下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在观念和利益的驱动下,其获取银行贷款仍然存在很大障碍,仅有20%的小型企业能拿到贷款,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微型企业几乎没有机会。尤其金融危机后,小微企业更面临资金匮乏、融资成本高以及贷款手续烦琐等各种困难,严重阻碍创新发展的进程。

(二)创新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用工成本不断升高,特别是依靠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发展的小微企业,由于利润潜力不足,收入相对较低,待遇水平不高,工作条件一般,这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往往没有吸引力。另外,由于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弊端,小微企业没有有效的人才考核机制,致使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的管理人才在这类企业中无法充分实现自身价值,这就导致了小微企业的发展急需人才却又留不住人才的尴尬局面。许多小微企业在法律、金融、财会、税务、管理、营销等方面几乎一筹莫展,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脚步,有的小微企业甚至因为缺乏合理的经营在一夜之间崩溃。与此同时,社会对小微企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也非常稀缺。人才资源缺乏成为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创新风险较高

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面临程度高低和时间选择的问题,由于小微企业在操作条件、人力资本方面存在的不足,通常难以判断技术的盈利能力、演进路径和变革速度。导致其创新往往面临更大的风险,并缺乏相应的化解和规避能力。小微企业的创新项目一旦失败,不仅预期的发展和收益难以保障和获得,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四)创新保障不力

虽然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造成其合法权益缺乏支持和保障。小微企业处于竞争弱势地位,创新对应的法律缺失使其可能遇到大企业的恶意竞争,且创新知识产权不能得到合理保护,从而使小微企业创新积极性受到打击。没有立法保障也将极大的影响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公平的市场机制。缺乏法律的制约,大企业在行业内的垄断甚至会使小微企业的创新根本不能得到生存机会。同时,小微企业之间竞争极其激烈,法律的缺失将影响小微企业群体的健康发展,降低创新效率。

(五)创新信息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已逐渐进入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但相比大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各项网络技术的水平普遍较低,尚不能利用信息化在搜集、传递信息等方面快捷便利的优势,从而在信息获取方面处在劣势地位,对市场需求、技术使用及转移情况、国家优惠政策等方面不了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微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进程。

二、国外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做法

针对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化解,其主要做法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财政资助、金融创新、税收优惠等为小微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1982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小企业发展法》,要求联邦政府中的十一个政府部门依法实施SBIR计划。法律明确指出,这十一个部门必须将每年研究经费的1.25%用来资助高科技型小企业的技术研发。而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SBIR)规定,相关联邦政府部门必须将每年研发预算的2.5%拨给有小企业参与的商业化潜力较大的联邦科技项目。德国则对落后地区的小微企业采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如INNO-WATT项目,该项目通过提供科研补贴来支持新联邦州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

同时,美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化,为小微企业获得大量资金提供便利条件。一方面美国通过开辟第二板块为小微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另一方面美国通过不限制小微企业发行债券的规模来促进更多小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而且,美国的金融体系也相当发达,美国拥有许多社区银行体系,这些社区银行体系由小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组成,专门面向社区内的中小企业,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社区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为使小微企业更顺畅地筹集资金,日本则设计了地方与政府双重担保模式。其中,设在地方的信用担保协会对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然后由政府全额出资的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对担保协会进行再担保,这种双重担保模式大大提升了小微企业的担保能力。

外国对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其本质也是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进行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减免税收、减少税率、提高征税起点三方面。例如,日本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不断减少对中小企业的税率,已从2008年之前的22%减少到2012年后的15%。而且,日本对中小企业增加人力投资、为增强自身科研能力而购买或租赁机器设备等方面都有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地激发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韩国对刚成立的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减半征收4年法人税,并且允许中小企业直接从税额中抵免技术开发支出的5%或15%。

(二)通过立法、建设社会服务体系优化小微企业创新条件

成熟的法律体系是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美国通过颁布专项法律法规,为优化小微企业创新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如1980年颁布的《贝尔-多尔法案》,允许小微企业对于在联邦政府经费资助下的发明享有所有权。1982年颁布的《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小企业创新科研计划》(SBIC)以及《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要求所有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由盈利性小微企业拥有,并支持小微企业将其商品化与大企业展开竞争。这些专项法律为小微企业进行科研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动力。

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是小微企业创新的催化剂。美国建立的以小企业管理局为主、多种服务机构为辅的社会服务体系,共同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日本除建立中小企业厅之外,还有中小企业协会、全国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等非盈利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它们分别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员工培训、技术支持等多种服务,全面为小微企业创新提供便利条件。

其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它整合了中小企业所需的各种服务信息,降低了中小企业搜寻信息的成本。这种平台不仅可以第一时间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资源、政府采购、金融服务、人力资源、咨询和培训、市场机会等各种服务信息,而且也是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商业机构等沟通的桥梁。例如,德国经济部和其他联邦机构一起设立联邦促进咨询系统和数据库,从联邦、州和欧盟等各个层面为中小企业的科研创新项目信息提供查询和咨询服务,便于中小企业在创新项目的选取上做出正确决策。

(三)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及企业间合作提升小微企业创新实力

针对小微企业资金有限、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发达国家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和企业间合作关系,集小微企业的市场导向优势以及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优势为一体,加快了科研成果与市场对接的步伐。美国作为世界上成功运用产学研模式的最大经济体,通过制定多项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小微企业进行合作。另外,美国政府支持小企业与小企业联盟,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这样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大企业将不同零部件分包给效率较高的小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小企业则会利用大企业资金雄厚、科研能力强的优势获得一定的技术支持。

德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计划支持高校、小微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联盟。例如,中小企业创新技能计划(ProInno II)鼓励创建小微企业参加的技术创新联盟,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小微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小企业创新核心项目(ZIM)是德国政府支持小微企业创新的最重要的措施,其覆盖范围也最广。该项目规定,对雇员少于50人的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项目,可获得比较高的补贴比例。

(四)通过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培育小微企业的创新主体

人才缺乏往往是小微企业发展的短板,因此一些外国政府为支持小微企业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制定了各项措施。法国自1989年开始实行一项人才引进措施,规定小微企业如果聘用专业人才,政府将支付第一年聘用费用的50%,这有效地激发了小微企业引进人才的积极性。德国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技术管理培训中心,为小微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进行各种免费培训,间接节约小微企业人才培训的成本。比利时政府更是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战略层面上,分别通过三种方式对小微企业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一是由政府提供部分津贴,对小微企业创立者进行1―3年的系统培训;二是政府对小微企业带薪培训人才计划投入资金;三是政府与银行、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联合制订专用于小微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计划。

三、国外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但仍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通过总结国外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经验,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一)注重对创新活动的立法保障

国外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实践表明,其普遍通过立法的手段彰显小微企业的社会地位,为相关政策有效顺利实施提供了法律支持。前文提到的多项政策,均是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实施的。比如,美国的《贝尔-多尔法案》《小企业发展法》《小企业技术转移法》等。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这些国家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成为鼓励小微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

(二)注重多元化手段的综合运用和补充

多元化手段的综合利用和补充是国外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比如,在提供资金支持上,美国既采取了直接补贴的方式,也利用了发达的金融市场,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而在税收激励方面,日本也是将税收减免和加速折旧相结合。另外,这些国家在为小微企业减负纾困的同时,还强调要完善小微企业的服务体系,以此提升其自身的内生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如加快作为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基础的技术公共平台的建设,促进主要为小企业服务的管理培训、技能培训以及财务、法律和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提升小企业主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注重对创新过程的全覆盖

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包含了技术研发、创新和扩散。与国内的支持性政策多集中于研发活动不同,国外的支持性政策通常覆盖了整个过程。它们不仅普遍对研发活动给予补贴和资金支持,还通过立法推动小微企业技术的转移,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提高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四)注重学术研究机构和小微企业的合作

一些发达国家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建立起小微企业与大学等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市场导向优势及技术创新优势高效结合,一方面合理解决了小微企业资金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欠缺的难题,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技术创新向市场产品转化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实现为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助力。另外,在帮助和鼓励小微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的同时,这些发达国家还通过颁布政策和计划等方式对其技术合作加以资源配置支持和资金补贴,充分调动小微企业寻求合作创新的积极性。

(五)注重支持性政策的落实

这些国家一方面大力对小微企业制定支持性政策,另一方面又通过设立相关机构来确保支持性政策的落实。例如,日本的中小企业指导所以及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都推动了本国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发展。另外,这些国家还普遍设立了一些半官方机构或社会机构,在促进政策落实中各司其职。不仅如此,它们的政策通常有比较明确的标准和针对性,从而保证了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相反,我国根据经济类型对小微企业采取多头管理,这不仅导致机构重叠,而且由于缺乏对小微企业的统一管理和针对性扶持,从而增加了小微企业的交易成本,也加大了相关政策执行和落实的难度。

参考文献:

[1]俞哲.大力提高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能力[J].中外企业家,2012,(13).

[2]武晓荣.发挥小微企业创新优势的几点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

[3]俞哲.发挥中小微企业创新优势 提高创新发展能力[J].沈阳干部学刊,2012,(06).

[4]陈文裕.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我国小微企业创新发展[J].涉外税务,2012,(090.

第8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创新目标;创新发展;创新技术;创新管理

多年来,各地建筑企业在创新发展、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面彰显了企业创新工作的突破和成效。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们需要认真编制好建筑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为未来五年的全面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对建筑企业“十二五”期间的创新工作进行探讨.

1创新目标建筑

企业创新目标要立足于企业长远谋略与持续发展的原则,着力做实、做强、做大企业,通过企业创新做实、做强企业,在此基础上做大企业,稳步发展.

2创新举措

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与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主动贴近市场,深化创新理念,拓宽创新视野,坚持创新实践,追求创新实效.

2.1创新发展企业创新发展要用哲学的观点,历史地、辩证地全面看待和定位好企业持续发展战略,始终正确把握好企业发展方向,立志高远,践行务实.

2.1.1更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定位第一,正确处理好“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的发展问题。良性的发展结果需要过程的操控与把握才能予以确保,自始不渝,不可忽视.

第二,正确处理好“关注规模,忽视管理”的发展问题。任何规模必须在管理和控制的受控状态下才能呈良性循环,既可杜绝企业发展中的盲目性,又可规避企业发展中有可能产生的失控恶果.

第三,正确处理好“关注做大,忽视做强”的发展问题。做大是企业外延规模扩大,做强是企业内涵素质提高.

内涵素质决定着外延规模的边界和效果,只有在做强的基础上才能稳妥地做大。为避免大而弱的境况产生,需协同匹配,以强生大,以大促强,良性互动.

2.1.2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经济转型发展上要勇于突破,改变以建筑安装为主的单一房建模式,敢于涉足国家重点投资的机场、铁路、公路、轻轨、电力、通信、水利、港口等基础设施工程和大型体育场馆、大型会展中心、大型公共设施、大跨度工业厂房、大规模深基础及高支模等高难度重点工程,设备安装、管道工程、钢结构、建筑幕墙、建筑装璜等高附加值工程,节能、环保、低碳、智能化等新兴产业,跳出建筑做建筑,跳出建筑做建设,将主业产业链拉长拓宽.

2.1.3实施资本运作,发展多元经济积极实施资本运作,加大投融资力度,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新兴产业合作等领域探索资本经营型发展途径,通过独资、合资、参股、强强联合等投融资形式投入运营;挖掘企业潜能在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工程、工程监理、检验检测、建材、设备、租赁、商品混凝土、预制构件和相关制造业等多领域拓展各项业务,力求在多元发展上形成规模效益.

2.1.4加大市场覆盖,由量变到质变经营开拓务必扩大市场覆盖面,建筑主业足迹遍布本市、本省,面向全国,走向海外。海外工程承包形式要从劳务型、双包型逐步向总承包模式转型,力争国产建材、国产设备使用价值最大化,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国门,做大促强。创新发展中,力求由发展规模的扩张转向发展质量的提高,探索EPC(设计-采购-施工)、DB(设计-施工)、BT(建设-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的经营模式和总承包方式,变垫资为投资,变产品为商品,创造条件由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方向转换,做实、做强、做大建筑主业,增加企业综合效益,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2.2创新技术沿着创新发展的企业发展方向,全力打造企业品牌,以市场为导向,实施自主创新,上水平、扩规模,从内部合作创新到外部联合创新,积极探索企业外部创新.

2.2.1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落实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公司总部、子公司、分公司及附属厂、处、站等各级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参与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建立组织保障机制;要将企业自主创新制度化,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和运用,推动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科研机构、技术部门等研发和推广运用科技成果,全方位、多层次组织培训开发,对技术和知识不断更新等投资需求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在留住企业创新人才的同时,适时引进高层次人才加盟,提升创新实力,建立人才保障机制;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适当提高技术人才的薪资报酬,制定技术创新的绩效考核办法,明确责、权、利,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2.2.2推进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企业原始创新要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要有自己独到的做法和先进的技术,不断地开发出企业专有技术,获得更多的工法、更多的发明权和专利权,编制出更多的行业标准;企业集成创新要把各方面的创牌创新、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增强企业发展实力;引进吸收再创新要把世界各国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引进来,结合企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吸收、消化、实现再创造,有效推进建筑的新型工业化.

2.2.3争做技术创新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等形式中寻求自主创新的突破点,将自主创新与节能减排工作结合起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节能和减排技术的创新;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鼓励员工大胆创新,发明创造,在时间与资源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和帮助,不断提高自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

2.2.4开展企业外部创新,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外部资源进行技术创新,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提高创新绩效,实现创新目标.

第一,采用产业联盟模式(自主创新联盟、战略联盟),通过企业之间乃至与竞争对手的合作,使企业资源有效互补。合作开发实现联合创新,提升创新空间,挖掘各自创新潜能,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打造整体品牌,形成合力,参与市场竞争.

第二,采用“联系与开发”外部创新模式,允许企业外部的创新主体参与创新过程,采取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实施技术创新。提出问题按照“顾客需求(将客户、业主需求作为创新内容)—技术问题(将客户、业主需求归纳后清晰地表述为技术问题)—技术概要(创新人员以专业的技术语言将技术问题精确地表述为技术概要,供技术检索之用)”;解决问题按照“搜索(创新人员将技术概要分检成技术细节后依托网络平台搜索相关技术并进行描述)—测试(对相关技术描述进行技术性测试和市场测试并作出综合评估)—开发(将通过评审的技术进入开发阶段,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和方法开发创效共赢)”.

第三,实施合作创新战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发,各自优势互补,形成技术创新合力,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和发展动力,共同创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效益.

2.3创新管理创新管理是创新发展和创新技术价值实现的过程与保障,管理的创新要与发展的创新相配套,要与技术的创新相适应。面对企业创新发展和创新技术的突破与锐变,管理上要不断深化与创新,持续打造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3.1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为适应多元发展的需要,企业纵向组织结构实施扁平化管理,要将管理的重点放在项目上,减少管理层次和裁减冗员,提高管理实效;企业横向组织结构逐步实施综合化管理,改变部门工作重复设置的格局,简化专业分工,突出团队合作和综合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与作用;企业管理体制探索分权化

管理模式,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调动起各级、各方面的智能和各司其职的敬业激情;企业运行机制探索市场化管理模式,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将分工协作变为买卖关系、有偿服务和契约关系,企业内各经济体均在内部市场竞价交易、自选调节、自行运转、相互制约,员工行为由被动执行转向创新与创造.

2.3.2企业运行过程管控创新创新解决企业的价值创造,控制解决企业的效率提升和风险规避,如何将二者有机统一,需要对企业实施全过程运行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要对公司治理与内部管控,决策执行、战略规划与预算管控,营销业务管控,投融资及产权业务管控,生产活动管控,收、支及利润分配业务管控,相关资产管控,相关债务管控,信息与财务报告管控,人力资源与绩效考核管控,印签、档案、合同、法律事务管控,企业形象与应急事项管控,监察与审计监督管控等各方面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上进行再造,严格管理和控制,努力促使企业过程管控的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效率高度统一,企业既能取得市场竞争的最大化优势,又能获得成本最小化、风险最小化的良性结果.

2.3.3企业管理手段创新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运用,要将信息化管理全方位覆盖到投融资、经营、计划、进度、质量、技术、安全、资产、设备、物资、成本、项目、现场、资料、办公自动化、档案、人事、劳资、绩效、招聘、培训、应用报表等各项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的工作中,确保系统与模块上线运行正常;加速推进会计工作、财务管理、资产经营、审计监督进入管理信息化系统上线运行,有效管理与控制.

2.3.4继续深化企业原有管理创新工作第一,深化管理理念创新,从单纯追求政绩观念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从单一生产意识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对社会发展、环境的责任和对用户的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的创新.

第二,深化管理创新,实施精细化管理,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提高重服务、保质量、负责任的社会意识和从业水平;推动企业子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促进资本运行质态的提高;完善项目评估体系,抓好企业决策程序规范和市场风险防范;完善综合项目部建设,打造主业竞争实力;完善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考核,健全企业投资回报体系;完善人力资源用人分配机制,增强企业经营开拓和深层管理的活力.

第三,深化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股东、董事、经营者、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规划,企业形象策划,企业团队意识,企业价值观,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员工手册和行为规范、行为准则、行为操守奖惩条例以及个人发展机会与空间等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使每个人懂得:个人的言行代表着企业形象,个人的行为操守必须符合企业文化要求.新晨

3创新部署

3.1创新工作计划企业创新工作要结合解决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和“十二五”未来发展的谋略,实事求是地提出创新战略、创新课题和创新规划.

3.2创新工作互动企业创新实践要务实重效,增进企业内外互动沟通,相互促进和借鉴提高.

3.3创新工作循环企业每年对创新工作总结交流,肯定成绩,排找差距,总结得失,针对问题与不足,转入下年创新循环继续实践努力.

4结语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科学发展。建筑企业创新活动要从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着眼企业持续发展的长远未来践行创新实效,贵在坚持、重在提高,只要找准方向不停步,就能实现做实、做强、做大企业的“十二五”企业创新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忠禹.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J].企业管理,2008(8).

[2]王昊.宝洁公司的外部创新战略[J].企业管理,2006(11).

第9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范文

1 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及问题

1.1 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并对管理者掌握市场的信息有着重要的作用,借此就能够及时转变企业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所以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就在这一过程中显得较为关键。而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和进一步的发展是对社会的生产及生活发展起到推动的重要力量,只有在技术上不断更新发展,才能进一步的促进社会发展中的各领域得到繁荣。电子通信技术对于用户而言能够在交流上顺畅的进行,解决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在工作的效率上进一步的提升。

1.2 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中的问题

电子通信技术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对技术的创新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还不够、核心技术层面的缺乏,从创新能力方面来说,我国的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虽然相对较为迅速,但在整体的发展上来看,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更多的是模仿,在自主创新的能力上相对比较缺乏,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在创新的能力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在核心的技术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目前电子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在国际竞争上力量还较为薄弱,主要是通过进口来实现,这对长远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 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策略实施

第一,要能够在电子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方面进行构建和创新,技术的发展创新作为基础的就是在人才基础上进行实现的,这是创新的关键所在。所以为能够保障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能够得到加强,就要在人才的创新培养上得到加强,针对实际情况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进行实际应用,从而形成良性竞争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创新发展态度,还要能够构建持续的耐心实施创新策略。

第二,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不是一己之力能够完成,所以要能将行业间的合作关系得到有效构建,并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科技研发产业化步伐的加快最为基础的就是创新的融入,故此只有在创新技术的发展支撑下才能够带动产业链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这就需要寻找合作支持的关键点。在国际的发展趋势下,电子通信行业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在各行业的联系上得到加强,共同合作才能找到持续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