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计划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萧县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民生工程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分账核算,集中支付,严格监管,扎实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民生工程资金管理工作。
一是建章立制,加强队伍建设。该县制订了《萧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萧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资金管理文件,严格执行“日记、周核、月结”制度,明确资金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使用范围,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严禁任何形式的虚报、套取、冒领、挤占和挪用资金的行为。
实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校长负责制,建立食堂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出纳、采购、保管等工作岗位职责。先后开展了全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财务管理工作和食堂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培训会,对全县748名食堂管理人员、专职财务人员进行学生营养改善膳食资金管理使用培训。
二是集中管理,规范收支核算。该县在县财政设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专户,将省级拨付、县级配套的膳食补助资金、从业人员薪酬费纳入国库专户,集中管理;学生自缴“X”部分和陪餐教职工餐费全额上缴到县财政局非税账户。有关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支出全部使用国库支付系统,对膳食补助专项资金、从业人员薪酬费、师生自缴的膳食资金实行分账核算,集中支付。各供餐学校每天将食材消耗情况记入“日记、周核、月结”表,每周核算支出平衡情况,每月月末由供货企业根据食材实际消耗金额开具报账发票进行结算。同时全县28所中心学校、县直农村学校在账务管理系统中设置营养餐账套,实行分类支出、分月核算国库支付系统和会计记账系统使用,实现了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的集中管理,减少了支付流程,降低了资金风险,有效防止了资金挪用、虚报现象的发生。
三是严格审核,确保使用安全。实行校、乡(镇)、县三级审核制。学校食堂会计整理好相关票据,填好单据报销封面及“中小学报销票据(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资金)审核表”,学校校长及相关稽核人员初审、签字后交到镇中心学校;中心学校会计根据核算表审核相关数据和票据的合理性,县教体局营养办重点审核学校膳食资金支出票据的合规性来源的合法性、内容的真实性和手续的齐全性,确保每一笔支出可查验可追溯。在确保票据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应附反映支出明细的原始供货清单及学校食堂的入库单、出库单,确保资金支出与支付事项相符。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5202
《管理学原理》是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好《管理学原理》对其打好专业基础,养成良好学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本人长期从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常常思考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什么要开设管理学课程?”、“管理学课程老师讲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管理学课程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如何评价学的效果?”等问题,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现将其总结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1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必要性思考
1.1《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面向的专业类型
《管理学原理》课程面向的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学学科门类和管理学学科门类。经济学学科门类包括0201经济学类、0202财政学类、0203金融学类、0204经济与贸易类。管理学学科门类包括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2工商管理类、1203农业经济管理类、1204公共管理类、1205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1206物流管理与工程类、1207工业工程类、1208电子商务类、1209旅游管理类。
1.2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必要性
《管理学原理》在经济类专业中的地位。哲学教给学生如何认识问题,经济学教给学生如何解析问题,管理学教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认识问题、解析问题的基础上有必要解决问题,《管理学原理》正是教给学生解决经济运行中一般操控和综合操控问题的方法。
《管理学原理》在管理类专业中的地位。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是:管理学原理吸收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法学、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精华,加上管理学的核心知识,从而形成专门管理的管理技术和基本理论(管理学原理),在此基础上应用于专业管理学(工业管理学、农业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商业管理学、行业管理学)、职能管理学(管理预测学、管理决策学、管理计划学、管理控制学)、综合管理学(管理体制学、管理方法学、管理艺术学)、基础管理学(管理哲学、管理历史学)。从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可以看出,《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综合管理课程、部门管理课程、要素管理课程、过程管理课程的基础。
1.3《管理学原理》的前置课程和后置课程
前置课程:哲学、经济学基础、经济应用数学。理由:哲学、经济学基础是认识问题、解析问题,是管理学解决问题的基础。经济应用数学是管理学的分析工具。
后置课程:综合性的管理课程,如企业战略管理、商务策划管理;行业管理课程,如工业管理、商务管理、旅游管理;要素管理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过程管理课程,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由:《管理学原理》是一般的管理原理、技术和方法,是综合性的管理课程、行业管理课程、要素管理课程、过程管理课程的基础。
2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思考
2.1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
《管理学原理》是揭示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能力和一般管理能力的任务。教学是64学时,4学分。
课程目标。《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计划知识、决策知识、组织设计和人事管理知识、领导和沟通知识、激励知识、控制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般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设计协调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激励能力、控制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管理学原理》的素质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政治文化素质、较强的一般管理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2.2课程内容
《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可以总结为“一条主线”、“两大理论前提”、“三大管理基础”、“七大管理能力”。“一条主线”是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能力为主线;“两大理论前提”是指管理、管理学脉络理论前提和管理理论形成与演变理论前提;“三大管理基础”是指管理的环境、管理的原理、管理的方法;“七大管理能力”是指管理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设计和协调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激励能力、控制和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
2.3课时分配
3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改革思考
3.1教学对象的分析
学生专业属性的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有的是文科生、有的是理科生,文科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理科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专业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
学生知识架构的分析。大一学生具有较好的数理化或史地生理论素养,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经济学基础、高等数学、计算机课程的滞后或平行开设,造成前置课程的知识不足;90后耐心不足。
学习管理学课程可能出现的困难分析。思维方式转换困难。同学们高中阶段多为形象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一下子转到较为复杂的抽象思维必定出现理解的困难。这表现为感觉《管理学原理》枯燥、单调、乏味。同时,知识底蕴、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造成对管理学理论理解的困难。
3.2教学方法的思考
《管理学原理》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推理引证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教学法、课堂宣讲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推理引证法又叫逻辑推理论证法。归纳法和演绎法是两种重要的逻辑分析法。归纳是指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演绎是指由一般到个别、由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的推理方法。引证法是引用经典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引用的东西,用来作讲道理的依据。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用推理引证法介绍量、本、利分析法,先从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出产量成本函数和产量收入函数,再进一步推导出保本点的公式、目标利润产量公式、产品定价公式等。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教给受训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对“美国联合邮包公司的科学管理”进行案例分析,让同学们分析出联合邮包公司是如何进行动作-时间研究制定劳动定额,如何应用标准化原理,如何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开,如何科学培养第一流的工人。问题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用问题讨论教学法讨论“谁能拯救红塔?”、讨论褚时健要不要复出?同学们踊跃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既理解了管理的职能,又深刻认识了管理者的素质和技能,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宣讲教学法是结合课程知识围绕一个专题,学生上讲台宣讲。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课堂中组织“沟通宣讲会”,让学生上讲台讲沟通理论,讲沟通故事,谈沟通经历,演沟通情景剧,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沟通能力。项目教学法作为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工作要主动,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如我们在《管理学原理》的计划章节组织学生撰写“开店计划书”,既让学生掌握了制定计划的技巧,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创业意识。
3.3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我们主要在教学手段、教学措施、学生实践方面进行创新。在教学手段创新方面,我们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我们制作课程录像、开发精品课程让学生课后观摩,我们建立《管理学原理》课程QQ群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在教学措施创新方面,我们可以配备管理游戏道具寓教于乐,我们可以请企业家进校园现身说法讲管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策划中用管理。在学生实践创新方面,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管理认知实训基地,见证管理活动。如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湖北新三友机床有限公司,见证铁块如何变成数控机床的流程,并认识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机制。又如我们带领同学参观武汉量贩店和沃尔玛,了解其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事管理。
4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思考
4.1建立多元化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教学过程考核保障体系。形成学生期中教学信息反馈、期末学生评教评学、督导评价、同行评价、企业人员评价的教学过程评价考核体系。
4.2建立系统化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考核标准
摘 要 鉴于目前管理学迅速发展的趋势,各种不同管理知识相互交融,同时又相互区别,故而本文希望通过对管理学的简单梳理,对其发展性质能有个清晰地认识,对其脉络体系及影响因素能有个基本的思考。
关键词 管理学 文化 科学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入推动着管理思想发展,大量的、系统化的管理思想经过整理,形成了能够知道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人类在管理理论的指导喜爱,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着管理升级和管理再造活动的展开。
一、管理与管理学定义及理解
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过的程。关于这个概念的定义是经过前人广泛的定义之后给定的一个综合的贯穿管理理论与实践始终的整体意义的概念。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知识,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持,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是在某一特定组织进行并为该组织服务的。
二、对管理学一些性质的认识
1.“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的认识
谈到这里,难免不提及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一观点上来。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应该是与理论和实践相对应的。
管理的科学性,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借用许多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论体系,它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管理源自实践但又高于实践,它是很多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大师的经验总结,从而使我们后人能够尽快的学会前人栽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这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省去了很多时间。
管理的艺术性,正是这门科学的魅力所在之处。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充分体现一个管理者的决策组织领导能力。这种能力将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担任管理者,无论他是基层领导,还是高层领导。因为同样的管理理论在不同的管理者手中能起到完全不同的管理效果。这就意味着两个管理者在拥有相同的资源的时候,在达到或者实现组织的目标上的程度不同。
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生产力的进步既推动着人们对管理科学性的把握,但它又让人们发现管理越来越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时代的变迁往往是由重大技术的突破为其动力支撑的,从人类开始改进耕地种田、制造武器及改进纺织机械开始,技术一直是在不断发展的。从蒸汽机的出现、电的发明、计算机的诞生到今天网络社会的形成,都在不断地促进人们对管理科学性的认识,一方面技术进步的成果作为人们认识管理科学性的工具,使得原本力所不能及的管理问题得到了深刻把握;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又使得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结合程度不断提高,人类对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从怀有“征服自然”的野心开始,后来演变为改造自然,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与自然界共生(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归宿。
3.管理研究的对象不能局限在对特定组织内的管理职能性的研究视野,应当充分考虑与组织外部环境的关系
虽然普遍承认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却往往把管理研究的视野置身于组织这个“黑匣子”,甚至有学者把组织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界定为“经营”而非“管理”的研究范围。罗纳德•科斯在其经典之作《企业的性质》中指出,“经营意味着预测与通过签订新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仅仅意味着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之下安排生产要素。
三、深化管理学内容体系时可以重点研究的课题
1.就研究的基本单位而言,管理学与经济学是不是完全表现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最小单位是“组织”,研究方向是探讨组织与外部市场环境的关系,而管理学的研究的最大单位是“组织”,其研究方向是探索组织内部的高效运营。一般地说,经济学更关注市场价格,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管理学更关注组织内部的人,重点研究如何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
2.全球化背景对管理学研究的影响。这一方面,国内管理学者比国外管理学者研究显得更为狭窄,包括近年来国内出版的管理学教材也并没有以较大篇幅来进行论述,而象斯蒂芬P•罗宾斯、詹姆斯•斯通纳、加雷思•琼斯等学者的最新管理学著作中都特别重视研究全球化对传统管理职能、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21世纪的管理者必须把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的位置,而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国界去考虑如何造就竞争优势。
3.信息化时代对管理产生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时空概念正在发生改变,“地球村”成为一种趋势。虽然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但他们都发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为有效的管理提供了必备的信息。信息时代的到来,业务流程的再造(BPR)、电子商务(EC)已经成为一种被社会广泛采用的管理创新模式,而且,我们还发现,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计划模式、组织结构设计、领导方法、控制手段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4.文化因素对管理范式的影响。相对于信息技术所产生的“硬性”管理而言,一种“软性”管理因素越来越受到管理学界的注意。组织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某种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行为范式。这种组织文化可以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被传授给未来的组织成员,从而成为人们感觉、思考、理解相应问题的模式。沿着组织文化这一线索展开的管理学研究热点包括:文化多元化、管理伦理等。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2]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奇.管理学(第9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3.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近年来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校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我认为,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使学生毕业后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但是这恰恰成为许多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学科毕业生的最大弱项,原因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工商管理学科较为重视课堂教学和与之相联系的课堂教学研究。而工商管理学科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重视非常不够,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方面也缺乏深入研究,直接导致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的困难,正式就业率不断走低。
一、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观念上轻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二是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尚不完善;三是管理学科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比较低;四是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陈旧;五是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六是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严重缺乏。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将工商管理学科各个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对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性的合理设计,并付诸于实践。
二、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内容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研究,应该在理论上通过创建工商管理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分解原则和检验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综合测评实践教学效果,科学地评估学生管理技能和管理能力奠定理论基础。在实践上通过创建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方法,为实现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和提升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科学的工作方法。工商管理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管理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做到“三懂”和“四会”。“三懂”是指懂财经法规、懂商务礼仪、懂管理业务操作;“四会”是指会表达、会交际、会写作、会用电脑;二是核心能力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以及公文处理、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即席发言、系统仿真和辩论等情景模拟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完成管理者角色扮演的管理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特别是创新竞争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独立承担各项管理工作,满足社会需求的“产成品”。
三、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目的是: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最高目标,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按照管理类专业的基本理论体系进行能力分解,以管理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式,单元式管理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建立互动式、体验式、模拟式、项目驱动式和自主学习式的多种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将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施上,按照实践教学单元组织实践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由专项管理能力的训练到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分层次逐步实现管理学实践教学目标。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第一,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计划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保障体系、教材体系、考试考核体系等子系统的建立,应该具有学科特点明显、科学体系完善、符合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突出实践教学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第二,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根据管理学科特点和所属专业课程性质来确定,应从动态性和相关性角度来创建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实施细则,突出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第三,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应用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能力培养的主线,进而为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提供科学工作方法,突出本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四、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研究既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它实现了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的重大转变,将会起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作用。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是把实践教学具体目标分解为多层次和多个模块来实现,按照综合性与设计性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科技竞赛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社会调查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主要包含三个模块:(1)实验教学模块。实验教学分为基础性实验教学和专业性实验教学,一般包括理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与探究创新性等实验类型。管理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应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来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体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的管理实务操作能力、管理工作应变能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创新能力的培养。(2)实训教学模块。实训是指职业技能实际训练,是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训练的教学环节,一般包括社会调查、案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训练、情景模拟实践等实训类型。这一模块由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部分组成,进而在教学功能上得到互补,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管理技能和管理能力的综合训练。(3)实习教学模块。实习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通过实习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管理业务流程和管理工作内容,对学生进行管理技术和管理技能训练,使学生将相关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运用,促进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把所学理论知识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巩固和提高,获得从事管理、经济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向管理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转换。
2.实践教学计划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学计划是进行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依据,也是在规定时间内对实践性教学作出的总体规划和程序安排。在具体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应规定学生必须达到的实践技能与能力,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应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操作程序、实施要求及考核办法等,并将其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去。同时,在处理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时,应采用理论先行、实践验证、重点提高能力的策略,使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而管理实践融会管理理论,并使实践教学融于管理学科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3.实践教学教材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材是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物质保证,它是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要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在编写实践性教材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实践方法和技能要求,把一些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采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列入实践教学内容中,及时引进一些新的教学软件和辅助教学工具。在实践环节设计上,要注重管理学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反映教学重点及管理过程的实际要求,使管理学科实践教材涵盖所属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实现层次性、整体性和有效性的完整统一。同时,在专业综合实训中,要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管理理论,编制专门的实训指导手册和材料,以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岗位要求,系统训练管理技能和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4.实践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沙盘模拟对抗、课程实验、实习与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社会调研与实践及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情境模拟实践、ERP软件教学法等。
(1)管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案例讨论前期准备。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选好案例,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第二,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教师在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学生要积极发言并倾听别人的分析与见解,比较自己的观点和思路,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案。第三,案例讨论后的教师在案例讨论后作简要总结,要针对讨论的思路、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第四,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2)沙盘模拟对抗。沙盘模拟对抗是源自西方军事战争推演,它将军事上指挥作战时模拟战场情景的沙盘移植到财务管理课程之中。沙盘模拟实验课程采用体验式培训方式,即遵循“体验—分享—提升—应用”的过程进行学习。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可以让学生在沙盘模拟对抗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及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一般分为以下步骤:第一,准备阶段。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一般为4~5人,组成6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制定企业运营需要遵循的规则,包括市场划分与准入、销售会议与订单争取、厂房生产设备购买、产品生产、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融资贷款等方面的约定。第二,对抗阶段。对抗开始后每一个企业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讨论企业战略和业务策略,开展竞争经营,制定重要经营决策,决策的结果会直接体现在企业经营结果中。几个经营年度完成后,将各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比较,效益优异者获胜。第三,评审阶段。每年的经营结果出来后。各方都要对其进行分析,适时调整企业战略。第四,结束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评审经营效果。
(3)课程实验与实习。实验主要是学生在管理技能实验室中,通过基础实验、单项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等方式,完成经营战略、市场营销、商务洽谈、人才招聘、财务管理、投资决策、电子商务、信息开发等实验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管理技术应用的基本操作能力、对管理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4)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往往与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是对大学四年学生系统学习的总结。学生通常根据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要求到实习单位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习可采取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实习,就是通过校企结合的办学方式,学生在固定的实训基地完成实习任务,分散实习是在建立相应的考核约束机制以保证学生完成实习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并借此机会使学生能够找到较好的就业单位。
作者:王怡红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2]吴耀兴,陈政辉.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策略[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8(12)
[3]张冷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及实践[J].文教资料,2009(2)
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专业应用;教学改革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其培养的是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识、理念,使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要适应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特点,特别是要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实际情况,将基本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具体实际管理工作要求紧密结合,从而确保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课程教学的认识程度与实践需要不相符。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综合性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必要手段。其“计划、组织、领导、沟通、控制”等五大职能,对所有的专业技能的具体实践都适用。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各院校虽然在思想认识上要求必须开设该门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却没有予以重视。比如,将该门课列为公共基础课,课时不多,没有专门的实践课,具体教学比较随意,没有统一的对教师、学生的考核要求,没有和其他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相结合等。
(二)师资普遍缺乏实践管理经历。高职院校大多由各地方中职学校整合升级而成,或新筹备成立,办学时间均不长。管理学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临时安排非管理专业的文科类教师、各本科院校毕业生授课,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无企事业单位管理实践经历。没有实践管理的认识、体会、总结,课程授课停留在课本的理论讲授、事例的苍白援引上,整个课程失去了富有生命力的情感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地方企事业管理的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当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本科院校的管理学教材,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操作性,与高职学生的工作实际和岗位需求有较大距离,适合高职院校教学实践需要的教材,特别是适合高职院校需要的特定经济发展地区的教材不多。教学内容没有能更好地体现当地或本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管理形态。
(四)教学方法难以摆脱固有模式。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而管理学原理课程偏重在概念、定义、原理等理论层面,实践操作的因素少。同时,在具体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按教材的安排上课,只求完成全部教材内容的授课任务,与专业结合不够。教学中使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时,仍然以“讲”为主,没有能体现学生“学与做”的主体地位。而且该门课程课时数相对较少,学生只能在面上粗浅地了解一般性的教材内容,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五)实践教学工作比较薄弱。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仍以课堂授课为主,难以专门建立适应本门课程教学实践要求的实训室(基地)。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同时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将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性,是该门课程的难点。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必须立足两个基础:一是学生自身素质的基础,二是学生所在专业的实践应用基础。只有将知识的学习与管理过程紧密结合,形成学用合一的环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形成以专业为基础的管理学教学理念与管理机制。具体如下:1.要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经过学习,培养、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其他技能型学徒的区别所在。管理学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可以了解企业的管理架构以及运作的机制、本专业岗位在企业生产运行中的作用,为自己更好地理解并完成企业生产目标打好基础,从而可以进一步明确将来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方向,为逐步晋级创造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工作中,要合理、科学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将管理学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相结合,同时安排,同步授课。2.建立管理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的管理机制。首先,建立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参与专业人才教学教研的机制,参与专业教学团队及其教研活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将管理学课程与专业技能的学习相结合打好基础。二是建立管理学课程的教案预审核机制和听课检查机制,重点审核教案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度、课堂授课与专业课程的配合度。三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参与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工作机制,管理学课程教学要充分吸纳专业课教师的意见,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3.要提升相对固定的管理学师资队伍能力。首先要培养相对固定的管理学授课教师团队,做好相关教师向管理学课程方向的转型、培训、考核工作,切实改变临时抓差授课的局面。其次,建立管理学教师到一线管理岗位实践锻炼机制。规定管理学教师必须到本校的职能管理部门、校外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接受一定的行政、生产管理任务。具体实施时,带着相关课题或具体的工作目标,比如要运用管理学的知识促进所在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等,确保教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
(二)编写针对专业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校本教材。编写切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管理学教材,一方面能进一步丰富增加教师的管理学知识,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并能使之将管理学教学目标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相结合,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能突出本专业特点,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得到保障。校本教材的编写,要做到:一是专业的针对性,比如针对物流专业的管理学教材、针对汽车营销专业的管理学教材等。二是学习的形象性。抽象理论以案例形象化,广泛引入专业案例来诠释管理的普遍理论,易于学生理解和使用。三是案例的地域性。教材引用的案例以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事业单位为主,学生在实习前就通过管理学基本了解相关企业的管理模式。四是编写人员的广泛性。广泛吸收企事业单位、更高次高职院校以及本校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到校本教材的编写、审核、评价、修订等工作。五是重点突出管理学的实践性,特别是在设计相应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符合其专业实际的实践操作。高职院校在组织管理学教材编写工作起步之时会比较艰难,但是经过三至五年的教材编写以及反复的修订、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学师资的整体能力水平肯定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必定能得到大幅度改观。
(三)遵从人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从认识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更需要先从学生对管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开始,着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工作。1.重构课堂授课内容顺序。一是重构授课内容顺序。以管理的载体“组织”为切入点,首先讲授,然后是“领导”、“沟通”、“计划”、“控制”,最后是“管理的升华”。二是从现象引出管理工作的规律。如笔者对2013年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开展教学时,使用了2012年丰田汽车全球召回740万辆汽车的案例,让学生根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组织、控制等角度去分析此一事件,领会管理学的普遍理论知识。三是对概念、定义、发展史等方面要侧重于理解,淡化机械的背诵。2.抓好关键知识点,创设情境,以点带面,综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运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已成为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基本常态。运用各类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关键知识点,并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各类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理解层次,通过创设情境式,以点带面,帮助学生领会管理学知识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比如,笔者在2011年以物流专业的班做教学尝试。在“组织职能”这个部分的教学前,先概括点讲管理的要点。然后,让同学们组建一个“物流公司”的组织作为管理载体,以学生们对物流管理工作的初步理解,然后设置总经理等领导岗位、收件部等中层部门,进行“组织机构的设计”;由班上的同学担任相应的岗位职务,开展“人员配备”,然后围绕这家“物流公司”,虚构各类物流业务,进行“组织机构的运行”,从而构建出了“物流公司”的管理情景。在备课时,笔者针对管理幅度与层次等关键问题,准备了相当丰富的案例,在具体实施过程时,逐一激发同学们去拓展学习的知识点和面。从尝试的情况看,学生的兴趣点很高,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应用赏识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呵护他们合理的思想萌芽,提升其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兵无常势,管无常法,这也是管理学强大的实践性精髓所在。
(四)构建与本专业技能学习相融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管理学的实践性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须以具体的管理事务来体现。因此,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就必须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学生班级管理等日常工作相融通,解决学生的实际管理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个管理学课程难点问题。1.教师要善于将管理学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为可实践的技能。教师要善于将管理学理论知识具体化、可实践化。比如计划能力的实践教学,就要求学生能列出整个组织架构、部门的职责,召开会议开展商讨沟通、比较本计划与当前的本行业的异同与新旧、形成决策的支撑材料,然后形成纸质的计划方案。这样进行具体操作的实训后,管理学的知识点才转化为学生的基本技能。2.将管理学课程的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管理学课程要开展实践教学,必然要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实施。管理学课程可以利用已建立的会计实训室、物流实训室等专业技能实训室开展管理学的基本技能实训工作。一是与校内的技能实训相结合。如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师作为管理者,宣布工作目标(企业愿景)后,由学生作为被管理者,根据工作目标,按照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制订工作计划、配备人员,做好沟通等,然后开展实训。二是与企业顶岗实习的技能实习相结合。以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事业单位设立实践教学基地,以所在专业的某一项技能实践学习为基础,通过以管理学知识对专业技能的实训进行管理,以此开展管理学的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到企业后,在担负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要参与相关部门、车间、工段、班组的生产计划的制订、人员以及生产任务安排、管理控制过程等工作,对工作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等,以此检验管理学课程的综合学习效果。3.以班级作为一个组织体系,开展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建立班级的组织体系,讨论制订班级的每学期、学年,甚至三年的计划,提出班级评选自治区优秀班集体、“双证率”的目标等组织愿景等,解决班级评优的选拔等问题。学期末组织该班级结合管理学的具体技能进行总结、评析,提升管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
(五)改革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工作。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要与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深度结合,改变原来单一的笔试考核管理学书本理论知识的方式,加入说、做等考核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管理学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物流专业为例,考核前,可以预先拟出如“快递件的损坏和丢失”等若干个问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或自己根据情况另行拟定,然后运用管理学的知识,从计划、控制等多个方面和管理者、被管理者多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一个纸质的方案;教师批阅方案后,由学生以课件展示等进行约五分钟的演说。教师要制订出一定的评价标准,比如点出学生在方案、演说中运用到管理学技能点的多寡,作为计分的标准;组织学生以若干小组、优秀方案评选等办法,对方案进行评价,以考核学生基本技能的运用程度。开展实践性的考核方式要注意:一是不要求全面地运用,只考核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管理学的若干个知识点或若干个技能;二是不设置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三是不在概念、定义、管理意义等方面纠缠,重在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四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区别对待不同素质的学生;五是沿承平时成绩、考核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做法。实践表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师资教学水平,创新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推进了校企的深度合作,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素质。但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亟待通过教学改革而加以健全完善。管理学课程教师应当在其教学之中更加灵活地应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怎样进一步提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成效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以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元瑞.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要点探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董贵胜.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企业导报,2012(12)
[3]寇改红.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河南农业,2013(10)
[4]朱晓红.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谈高职管理学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18)
[5]袁桂英.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8)
[6]魏晓龙.管理学原理[J].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高职实践教学 项目教学法 管理学基础
一、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管理学是为高职高专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其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本课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更为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即着重于使学生形成动态的、权变的观念,形成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仅有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但是,纵观目前高职学校管理学的教学现状,实践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成为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因此,在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无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整个项目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分析、不断总结,在掌握理论的同时进行实践,通过项目完成的好坏总结学习的效果。
项目教学法对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它注重实践教学,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可引导学生模拟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学生有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自行组织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项目工作具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项目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方案实设计
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体现三大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其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以及可评价性。
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及思路,笔者结合管理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项目“组建模拟公司”项目进行了如下教学方案的设计,以此对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作一说明。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组建模拟公司,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管理系统的思想建立现代组织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组建模拟公司、制定企业规范与计划、组织实施专题活动、控制与总结等阶段,模拟企业的一个管理循环,掌握管理者应具备的初步的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环境的分析与洞察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所学知识与对实际企业调查访问所获得的信息资料,以自愿为原则,6~8人为一组,组建“××模拟公司”,自定公司名称;课下进行总经理竞聘,每个人以“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管理者”为题,发表竞聘讲演。
对组建的模拟公司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初步制定相应的企业规范,编制创业计划书,并安排时间在课堂上集中进行一次交流。
每个模拟公司分别组织实施一次专题活动,根据各公司的经营形式和特点进行一次活动策划。在每个人进行个别策划的基础上,以模拟公司为单位,运用“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组织深入研讨,形成公司的创意。编制活动策划书。
通过运用发展性学习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工作目标
在进行项目教学时,让学生组织若干个模拟公司,根据企业管理运作的基本流程,把这一工作项目细分为如下工作任务,并根据每一工作任务的内容和条件,提出项目工作目标。
3.实施步骤
在进行项目教学时,学生以模拟公司为单位完成任务项目,具体的步骤如下:
(1)明确工作任务
教师首先要根据以上所确定的工作任务,向学生讲述清楚每一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
(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
教师结合管理学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管理运营的基本流程。同时选取较有创新性的优秀创业计划书作为范本给学生提供参考,带来启发式思维,让学生以模拟公司为单位开始尝试完成工作任务。由于完成模拟公司组建及专题活动策划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学生还缺乏对必要知识的准备,因此在尝试完成以上任务时会碰到很多困难,很难把任务完成,甚至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所以教师要尽快转入下一个阶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问题探讨
学生在尝试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把问题理顺起来:
(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尝试完成任务的情况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要完成组建模拟公司这一项目,需要先完成哪些任务?先获得哪些知识?然后指导学生把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理顺,以利于进入下一阶段。
引导学生思考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这些:应该组建一家什么样的模拟公司?组建的模拟公司应该进入哪个经营领域?所要进入的经营领域市场现状如何,竞争者的情况如何?模拟公司应该瞄准什么样的目标市场?相对于竞争对手,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怎样进行部门划分,怎样选配人员?如何进行专题活动策划?
根据以上问题,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相关的知识:要组建大学生模拟公司,首先应确定公司的经营领域,这需要充分了解市场,了解现代企业经营现状。因此,需要掌握环境分析与识别机遇的能力,这需要了解市场调查类型、方法,掌握简单的环境分析的方法;要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人员配备,必须明确组织结构设计的方法、类型,掌握人员选聘的程序、方法与要求,掌握制定规范的要求与方法;要策划好企业专题活动,必须做好专题活动的策划方案,这就需要明确策划方案的编写方法;掌握一定的沟通与写作的技能,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
(2)查阅并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获得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也可以由教师讲解来让学生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并理解和记忆这些理论知识。
四、教学效果
通过在管理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笔者和学生都深有感触。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获益匪浅。
对教师来说,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师的角色从教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探究者和合作者。在与学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技能和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无论在专业技能或专业理论上都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走到了教学过程的中心。
对于学生来讲,首先,项目教学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通过有意引导,管理学一些管理理论和方法在课堂上非常生动地体现出来,使学生体验到管理就在身边,管理知识具有实际效用,将管理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学习中,使自己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管理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管理知识的积极性。由于所确定的项目涉及到学生将来毕业去向,所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其次,项目教学法的使用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动性。项目大小并不重要,关键是在执行之后能取得效果,让学生体会在学习管理学后自身行为发生了哪些改变。通过项目教学法,很多学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在小组成员讨论的过程中,在彼此合作完成策划书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懂得了独立思考,共同决策以及团结协作。还有的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沟通能力不断提高,变得更加开朗热情和自信。
参考文献:
[1]李庆武.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讨.教育探索,2008.
[2]贺欢.高职学校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考试周刊,2008,(31).
[3]勾晓瑞.管理学项目教学法研究.管理教育,2008,(4)
[4]苏敏琦.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科协论坛,2008,(8).
关键词: 体育管理学 现状 趋势 前景
一、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当人类产生后,开始共同劳动和生活的时候,管理活动就开始了。管理实践活动成为管理思想产生、发展的基础与源泉。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继而法、德、美等国开展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技术的大变革,也促成了管理思想的革命。此时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却为后来管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在总结前人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管理原理”,成了管理科学建立的标志。此后,许多学者都力求将各派观点兼容并蓄,建立统一的管理理论体系。这些理论逐步趋于统一,形成新的、全面的、统一的现代管理学。
二、体育管理学在国内的发展
1935年我国出版了金兆均的《体育行政》,但真正研究和建立体育管理学科则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此时,我国体育院校开始研究体育管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学历层次已经齐全。1985年部分体育院校开始增设体育管理本科专业,1989年武汉体院正式招收体育管理研究生,现在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大学已有3所。
体育管理学科的学术组织及学术活动在我国发展较快。1985年广州召开了“全国体育管理研究会学术讨论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全国性的体育管理学学术活动。原国家体委于1985年成立了“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1994年成立了“国家体委系统科学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这些学术组织经常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体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仅从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引进体育管理专著,而且邀请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体育管理学专家来华讲学,对促进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我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发起,筹建了亚洲体育管理学会。
三、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体育管理思想观念将会发生转变
体育管理将由传统的经验决策向民主、科学的决策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府统一集中的管理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转变;体育管理将由重视理论性管理研究向重视务实管理研究转变,明确政府与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二)体育管理的学科体系不断拓展完善
体育管理学将会进一步分化,学科体系将不断扩展。体育管理学的分化发展使其产生了体育管理原理、竞技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军队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物业管理、体育信息管理、体育人才资源管理、体育科技管理和体育资金管理等二级学科。体育管理学的某些二级学科根据特殊需要,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学科。例如,体育产业管理的下面有可能产生体育旅游管理、体育广告业管理、体育经纪人管理、体育市场管理、体育无形资产管理等。社会体育管理有可能产生乡镇体育管理、社区体育管理、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伤残人体育管理和大众健身俱乐部管理等。
(三)体育管理学科知识结构日益趋向合理
自20世纪80年代体育管理学科建立以来,我国出版体育管理学教材达20多部,反映了体育管理学知识结构的发展趋势,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这些教材的基本结构大体上是: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体育管理职能—体育管理对象—体育管理实践,该体系基本能反映我国当前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2.各教材的基本原理与职能部分具有一定的体育特色,同时从一般管理学当中的借鉴稍显过多。管理对象部分基本实现了一般管理与体育管理的有机结合。实践部分反映了体育管理实践的现状,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与方法。3.其内容不断更新,体系日益完善,结构趋向合理,反映出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趋向合理。
(四)体育管理学知识内容的发展趋势
1.我国体育管理学内容体系的演变
基础理论的内容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体育事业管理的内容比例增加,体现出管理理论与体育管理实践的不断融合;基础理论侧重点各异,表现出内容体系从整合到分散,再到整合的发展趋势;体育事业管理内容日益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相吻合。
2.我国体育管理学基本内容的发展趋势
体育理论和管理理论进一步融合,不断提炼、归纳和总结出新的规律,在原有体育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更具有体育管理特色的体育管理原理和原则,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已具雏形。在内容上,逐步走向基本原理和基本职能融于体育中观管理中,由注重宏观和中观的理论研究,向重视中观和微观研究延伸,体育管理学更具有实践应用性。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拓宽了领域,丰富了新型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体系。21世纪体育的产业化、社会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大,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将向面向改革、面向客观实际、面向未来发展。体育管理系统、体育管理可持续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将成为体育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社会体育管理将成为体育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全民健身运动、社区体育、农村体育、职工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等将成为社会体育新的亮点,针对社会体育的各个领域由原有的中观层次的研究向微观领域深化和细化研究,大大充实更实用的体育管理内容。体育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使体育经济管理成为体育管理学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将成为体育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同时,体育管理将会不断充实符合体育特点的管理技术与方法。
四、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景
21世纪体育事业将会更加繁荣,对体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肥沃的土壤。西方发达国家许多高校都培养了大量体育管理人才,出现了各种体育管理的学术成果,同时其体育管理实践走在了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体育管理专业在各高校纷纷组建,正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管理人才将有一个大的需求。同时,体育管理实践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这表明体育管理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主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孙汉超,谢英.国际体育管理知识体系构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张瑞林.论体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体育学刊,2003(1).
关键词:管理学;学科属性;范式纷争
一、管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管理思想的出现是管理实践的产物。管理作为一种职能是奴隶制兴起的直接产物( 肯尼迪·克洛克, 2002) 。较高一级的管理产生于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 小詹姆斯·h·唐纳利, 1982) 。古罗马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利用等级原理和委任、授权办法, 把罗马城扩展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组织效率很高的罗马帝国( 罗珉, 2003) 。人类管理思想的演进标志着人类从最初的求得生存而产生的自觉意识经过历史的锤炼—— 成功和失败考验的螺旋式上升, 最终成为人类社会前行的灯塔。人类管理思想的提炼大致经历六个过程: 管理者的需要、思想价值、时间性、提高和展现(addreja .huczynski, 1996) 。
把管理思想升华为一门科学, 以此构建管理学学科大厦, 是由发端于19 世纪末现代工厂制度下的“泰罗科学主义”完成的。不同于经济学, 管理学从一诞生就陷入到“管理理论的丛林”( 哈罗德·孔茨, 1961) : 人们对管理的职能、原理、方法甚至管理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解释。管理学尽管较经济学年轻, 在其发展的一百多年里,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速度远远超出了其他社会学科。从科学管理的确立到人际关系学派发展, 从“管理理论的丛林”到“管理理论丛林的再探”, 从新人际关系学派的兴盛到新泰罗主义的回归, 管理理论丝毫没有走向统一的迹象。早期哈罗德·孔茨把管理学理论概括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及数量学派等六大学派。海因茨·韦里克( 1993) 继续对管理理论丛林进行分类, 随着“丛林”生态结构的变化, 形成了11 个有代表性的学派。huczynski( 1996) 按照市场接受度、争论性、独特性、作者声望把管理学派分为马克思·韦伯为代表官位主义学派,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 以法约尔、巴纳德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派, 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 以本尼斯、沙因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 以德鲁克、彼特斯为代表的大师理论学派。
二、管理学的学科属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三个根本要素, 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 范畴) 体系。研究对象是该学科的根本出发点, 也代表了该学科的本质属性。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方式与方法的学问, 它是科学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人们用特定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特定的研究对象, 便逐步形成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并借助词语以概念、范畴的形式加以表述。当用来进行理论思维的概念、范畴积累起来, 形成认识或解释对象的理论体系之后, 便标志着这一门科学走向了成熟。而管理理论的分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管理”至少存在三个不同的理解。管理科学主义认为管理就是组织在即定资源约束下如何通过优化配置以实现的目标。人际关系学派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 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过程学派的视角, 认为管理就是从计划到控制的循环过程, 即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执行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若干活动。系统学派认为, 管理是将多变的客观环境( 宏观、中观、微观) 视为一个复杂系统, 为有效地实现系统目标( 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提高效率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等) 而激活人的智力, 优化配置系统中各种资源,并改变资源产出的一系列决策、措施、办法。概括起来, 上述认识最根本的分歧点在于管理学的人本主义主张和科学主义主张。也有人认为二者各有侧重分别形成管理学学科和管理科学学科。事实上二者有明显的“鸿沟”, 但也不是截然分离的, 二者的关系就像并行的两个车轮, 在管理学科的发展中, 二者永远无法交融, 但也永远无法分离。弥合二者的鸿沟的努力一直在进行。这里以席酉民的和谐管理理论为代表。和谐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现实基础在于“理”, 形式在“管”,“管”必须从“理”来实现。席酉民提出, 管理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 用不确定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 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互动作用, 实现整体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 人们对管理的对象或内容也还存在不同意见。管理学很多概念无论内涵外延均不相同, 分类方式合标准也不相同。从营运职能看, 尽管营运职能的决策过程都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过程, 但是它们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正如学者芮明杰批评的那样, 把管理限定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错误的, 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是有效资源整合的手段和方法, 他们本身并不是管理。为了调和矛盾, 学者们把上述对象称为广义的管理学研究对象, 把管理科学的内容也囊括进去了。狭义的研究对象则限定为管理的过程或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r·波普尔指出, 科学方法是由科学目标决定的, 研究方法和手段只相对于具体目的才有意义。克莱默( 1975) 认为, 管理思想来自于归纳和演绎推理, 它是一个应用于相当广泛的情境的系统化的知识。不少管理实践都是建立在传统方法和理论基础上的, 而这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泰罗的思想上。
三、管理学的范式纷争
范式( paradigm) 理论最初是由库恩( 1968) 提出的,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 共同的信念; 某种自然观( 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当一门学科的知识处在一个范式的指导下时,这门学科就处在“常态科学”(normalscience) 时期。在范式的指导下, 科学家们不断研究、解决问题, 积累知识。但随着研究的进步, 必然会出现常态科学的范式所不能解释的“异例”(anomaly) 。当异例多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导致知识危机(crisis) 。后者将迫使科学家们去寻求另外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 新的定律、概念、假设、价值、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范例出现, 科学就发生了一场革命(revelution) , 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形成了。
把管理学理论范式分为追求使管理更有效率的科学主义范式和追求使管理更加人性的人本主义范式, 这种分类方法的突出意义是强调管理学理论范式追求的目标。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者泰罗信奉的哲学, 就是“科学理性主义”或“工具理性主义”。他第一个把科学方法运用于管理当中。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认为追求经济利益是人的理性的主要表现。它强调通过劳资协调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最小的付出使劳资双方得到最大的利益。行为主义学派通过霍桑试验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向“社会人”的基本假设和人的因素上。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human relations theory) 通过对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的揭示, 对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维度作了四个方向的拓展( 罗珉, 2001) : 单个行为主体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人,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relations) 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首要因素; 组织是人们希望实现自导、自治、自我负责和自我实现的场所; 群体(group) 总是通过建立他们的价值观和规范来控制人们的行为。其蕴涵的理论假设是, 组织善待员工, 员工会改进工作态度, 并不断增加满意度和承诺感, 这种态度会影响行为, 反过来促进组织绩效的改善。如果按照库恩的范式革命学说, 在两个范式之间, 存在四个阶段:范式ⅰ常态科学异例危机革命范式ⅱ。这里的常态科学是指在范式i 指引下积累的知识; 异例是指范式i 不能解释的新现象; 危机是指范式i 从根本上受到怀疑; 革命是指范式i 全面崩溃。人本主义取代科学主义如果是一场革命的化, 那么将是一个新的范式的诞生。在无法调和劳资纠纷时, 泰罗主义学说出现了异例, 但是说泰罗主义出现了危机, 是不符合管理思想史实。huczynski 指出, 人际关系学派从未偏离过泰罗主义的思想范畴。正如梅奥( 1924,1925) 在对霍桑研究报告的解释中看出: 工厂内友好宽松的管理氛围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尽管这种因果关系可能逆转( 生产的高效率会使管理气氛宽松) , 管理者仍然能够看到他期待的东西。人际学派的动机思想强调管理刺激和控制、非正式群体的社会作用力、社会满意度和产量定额等因素的重要性。梅奥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通过咨询和领导技术重建人与社会平衡的新模式。事实上, 人际关系学派倡导加强了管理者的中心地位。而管理者的中心主义恰恰是肯尼迪·克洛克认为导致管理终结(managementending) 的元凶。因此, 割裂不同学派的历史联系性是错误的。正如罗珉( 2005) 所指出的那样: 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从管理学诞生开始, 一直主导着管理学的发展。它们都是管理学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都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 总结
总而言之,管理思想家们所选择的众多路径、取向或“范式”, 是可以兼容、互济的。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相互间应当宽容、共处。对因理论和方法不同而出现的“分歧”,不必急于达成“一律”。管理学研究不断涌现新的“范式”和多种“范式”并存, 管理学界出现不同的流派或“学派”, 是管理学走出“丛林”的征兆, 也是有利于管理理论研究繁盛的好事。
参考文献:
1.肯尼迪·克洛克,琼·戈德史密斯著.王宏伟译.管理的终结.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关键词:课程论文;管理学;教学模式
《管理学》是关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科学,是管理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其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的重要地位而受到普遍重视。课程论文是各高校《管理学》教学中常用的形式之一。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考查学生运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领域中的前沿理论或热点问题的关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
一、当前《管理学》课程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写作前准备不足,目标不明确。课程论文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写作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当前不少高校对课程论文教学还没有相应明晰的管理规范。教师对课程论文教学的随意性也比较大。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课程论文的教学环节,甚至只对学生在字数或格式上有所要求,至于论文的选题、内容、形式等则由学生自定了。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那些有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学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但《管理学》涉及的内容广,对于多数同学这种没明确写作目标的情况大大影响了课程论文的教学质量。
(二)写作过程中投入不足。有质量的课程论文不仅写作前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还应该是学生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或与教师和同学沟通讨论后,认真撰写出来的。但现在在就业导向的推动下,相当多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考证过级或考研课程的学习上,真正用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特别是《管理学》这类学生们自认为可以完全看得懂教科书的课程。学生学习投入的不足造成其专业知识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明显不足,有的同学甚至不知道如何系统性地检索和查阅文献;有的同学为了应付,甚至直接提交的是网络上下载粘贴的内容。而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受高校科研导向的影响,也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论文写作过程遇到的问题,撰写专业课课程论文的任务也敷衍了事了。
(三)写作后评价体系不健全。关于课程论文的评价,目前还没有非常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而且《管理学》本身就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对管理问题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要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有一定的难度。当前对课程论文的评价,一般都是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标准判定成绩等级。多数教师会从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和写作态度两个大方面来考查,而这其中又会有很多应该考查的指标。但各个任课教师根据自定标准来评价,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片面性、主观性。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不仅会影响课程论文写作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而且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课程论文写作的积极性。
二、系统控制的相关理论观点
控制作为确保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指监视活动的进行,如果发生偏差,纠正偏差的过程。根据控制论的观点,控制活动按其作用时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三大类。前馈控制又称事前控制、预先控制,是指尽可能在系统发生偏差之前,根据预测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同期控制,又称为现场控制、实时控制,是指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一旦发现偏差出现,立即纠正偏差。同期控制的目的是要将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反馈控制是一种在计划执行一段时间或结束后进行的事后控制,主要为下一步计划的实施总结经验。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各有优缺点。
(一)前馈控制的优点。前馈控制的主要优点是能防患于未然,避免偏差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措施对事不对人,不会引起被控对象的心理不满;适用性广,能用于各种组织的多种工作;有
利于促使管理人员科学地预测在计划执行中可能发生的事件。但前馈控制需要投入的资源和精力较大,运用起来比较复杂,只有对计划与控制系统作认真深入的分析,才能提升预测的准确性。(二)同期控制的优点。同期控制的优点主要是能在偏差刚刚出现时,及时发现并及时解决,减少偏差所造成的损失;有利于发现那些在实施中才会暴露出的趋势性问题;可借助技术创新实现同期控制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但现场控制对管理人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求较高;易造成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的矛盾;自动化及智能化的现场控制系统成本高;有的工作难以实施同期控制。
(三)反馈控制的优点。反馈控制是一种针对结果的控制,其优点主要是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便于总结规律,为下一步工作的实施创造条件;不断地进行信息反馈,有利于实现良性循环,提高效率。但反馈控制是通过事后的检查活动才发现偏差,有滞后性,在纠偏前,偏差已出现,甚至损失已造成,无法挽回。
三、基于系统控制思想的《管理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
为解决当前课程论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借鉴系统控制理论中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思路,构建基于全过程控制的课程论文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写作前做好充分准备。
1.选择合适的时机。课程论文是课程教学的环节之一,因此为了较好地配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在安排课程论文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不同研究主题要选择不同的时机,但一般在《管理学》课程论文写作前,应已完成对管理学的学科内容概述、管理的基础概念,以及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先了解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管理的基础概念和理论的发展沿革这些内容,即在学生对课程总体有一个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再开始进入课程论文环节。
2.精心设计研究主题。教师需要针对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学生的能力,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课程论文的选题进行认真筛选和精心设计。教师可先指定比较宽泛的研究主题,然后在学生中开展启发式讨论。在启发讨论氛围中,不断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课程论文主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3.明确写作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写作前对课程论文的写作目标、内容,以及基本写作规范等进行明确要求,还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参考书目。
4.将课程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写作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课程论文的成绩是该门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合理安排时间精力。
(二)写作过程中做好指导。课程论文作为《管理学》立体化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之一,其目的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
1.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相关文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二手资料。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相关文献,教师首先需要指导他们解决“找什么、哪里找、怎样找”的问题。文献找到后还要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述评。
2.拟定具体题目和论文框架。虽然在写作前学生基本确定了一个研究主题,但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确定具体可写的题目和论文的框架结构。在进行相关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下问题:“研究题目大小适中吗?研究有创新性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研究论述?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能收集到吗?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完成论文吗?”。当学生对这样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后,其论文的具体题目和框架也就产生了。
3.进一步明确写作规范。教师可以通过优秀的硕博论文、期刊论文,向学生展示规范的论文格式;也可以利用一些优秀的往届学生论文作范本,指导学生规范撰写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图表,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
4.开通师生互动平台,及时答疑解惑。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安排时间,通过面对面指导、邮件或其它交流平台和学生建立有效的联系,及时解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疑惑。
(三)写作后科学评价。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课程论文评价指标和评分规则。通常可以从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论文写作规范四大方面来确定二级指标和指标权重。
2.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最终成绩的评价,将学生互评成绩与教师评价成绩相结合。如果是以小组方式完成的课程论文,为避免任课老师由于信息不完全给课程论文评价带来的片面性,则可以由小组成员自行对论文贡献率进行分配,有效避免小组中存在的“搭便车”行为。
3.反馈评价结果。当课程论文的最后成绩评定后,教师应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在肯定学生们努力的同时,明确指出他们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四、结语《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其课程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管理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课程论文教学不仅能以有形的论文形式显示作者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和归纳等方面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构建的基于系统控制思想的《管理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分别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对课程论文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能有效促进课程论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唐泳 张强 卢启程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程云喜.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管理观察,2015,15:113~115
[2]李小明.《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O14,8: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