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环境建设范文

教学环境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环境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环境建设

第1篇:教学环境建设范文

1.基础建设薄弱

基层电大从无到有经过多年的拼搏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因基层电大发展都是靠自身建设,基础参差不齐,很多电大都不能有一个像样的校区,与当地的其他高校没法相比。以我校为例,1980年建校,占地20多亩,已具有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楼等基础建设,并且信息化建设也具备一定的规模,办学条件在广东省的县级电大中算是不错的。但与本地区同类的学校相比,我们的基础建设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更无法与普通高校相比。在教学设备方面,我校逐年加大了投入,能基本上满足开放教育的教学。可是我校开设的专业90%以上的是文科专业,本地区需求的工科专业因教学设备和师资不足没办法开设。学校现有的设备也趋于老化,有些计算机设备已不能与新教材同步,随着开放教育网络课程的增加,网络考核对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突出问题制约了基层电大的发展。

2.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基层电大师资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制约电大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大是系统办学,管理的层级性、系统性特别明显,需要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四支队伍的有效配合。基层电大这四支队伍建设一直存在问题,表现为教师学历及职称层次偏低,知识老化,已很难适应开放教育的需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把好教师的“入口”关。由于电大本身侧重管理等原因,基层电大的教师主要是从中小学和外系统调入。据调查表明:90%是从中小学和其他系统调入,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也总是很难尽如人意。另一个原因就是基层电大欠缺有效的教师培养机制和环境,制约了教师的发展。

3.缺少有效的教学服务与支持

基层电大除了投入基本的招生和教务管理员之外,对教学服务的投入也不足,基层电大对学习过程管理与网络平台的管理基本上是脱节的。基层教师缺少一个可切入平台,无法确立自身在全省、全国的教学平台中的教学支持地位,也无法定位自身在整个教学平台服务中的职责。教师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员的事务管理上,教师因过多从事事务性的工作而无法专注于专业性工作,基层电大的教师专业定位和专业发展不足,已经使基层电大教学支持面临着无所适从的境地。

二、改善基层电大教学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建设符合开放大学的新型师资队伍

电大在今后要承担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作用,开展继续教育和城乡社区教育,利用远程教育手段为全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服务。电大师资队伍面临一个重新调整、重新定位的问题。鼓励现有教职员工通过脱产进修、在职学习等途径提高学历层次、更新知识体系;同时,逐步提高新进教师的准入门槛,以提高基层电大教师的总体学历水平、职称水平与业务水平。中央电大与省级电大应统筹设立专项基金,统一规划,对基层电大教师进行常规性培训。鼓励省级以上电大的专家、教授(教师)在不影响其本身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前提下,以任教兼课、专题讲学、学术交流等形式到基层电大进行教学与科研指导。既能为基层电大的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深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跟上开放大学高效运转的教学与管理需求。开放大学要具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系统、双向视频系统、数字卫星传送与接收系统、多媒体资源开发以及远程教学管理与服务系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基层电大的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设施、网络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到位,但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基层电大要利用当前的有利形势,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推进信息化的建设。

1.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建设

加强对网上教学资源的科学管理、促进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资源库包括中央电大资源、省电大资源、自建资源和引进资源,也可以整合奥鹏远程教育和本校继续教育、高职教育的教学资源。资源库系统要提供浏览、下载、检索、统计和管理功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可重用性、可移植性和学习平台无关性。

2.即时通信工具综合利用

基层电大运用最多、最广的即时通信工具就是腾讯QQ群,班级群的建立很好地促进了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基层电大应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规范群的创建,综合利用网络通信工具的优势,为教学管理提供沟通平台。

3.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

基层电大要逐步建设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实现分量化摄录编系统。要配置好双向视频主教室,将双向视频课程的优秀教学资源制成流媒体课件,提供VOD点播,并作为教学媒体储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信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2篇:教学环境建设范文

一、关于几个概念的界定

视频环境:在现代多媒体技术支撑下,将授课教师的上课过程进行录制,然后上传到资源平台,再组织教师对课堂教学诸多行为进行分类研究的环境。

课堂文化:“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课堂文化是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实施的教学行为以及起支撑作用的物质条件和制度建设等的总和,对学生的心智与精神成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这样的概念界域下,课堂教学文化就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评价手段、教材内容开发以及教学媒体等综合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是为了学生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和,是动态变化的教学情境中的提问、解释、辅导、矫正等一系列教学程序与方法。显性表现为可观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物质方面的布置、师生互动模式等;隐性则体现为教育理念、教育信念、知识观、价值观等。

二、视频环境课堂文化建设的优势

1.可再现性。

在课堂文化建设中,信息技术功不可没。四年前,学校在硬件建设上,建造了两个录播教室,随时可以录课,把课堂分析推向了数字化。每学期录制大量的课,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堂文化建设资源,同时,也为教学微格化分析、教师业务的提升乃至于教学的深度改革提供了实证依据。研究教师的课堂视频,教学行为变为具体、可观、可察,为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规划提供了实践案例。

2.可完善性。

在与任课教师观课过程中,可以就课堂中的口头语、不适合的态势语等进行技术处理,课例美誉度超出教师原生态的课堂。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听到或看到视频中的自己就会反思,促使其提出改进教学的设想,如,教学设计的新思路、学生训练的新角度、教材内容的深度解读、时间分配的变化、板书呈现的改进等诸多思考。

三、视频环境下课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堂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体,最容易被关注的因素就是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应该是导引行为、互动行为、演示行为、设备操作行为全息整合。在视频课例分析中,每个学科选两节课,共22节课例,通过观课、比较,发现教师的教学行为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1.思维训练单一。

不管预设怎样的活动,都没有逃离问答式的窠臼,学生质疑更是少得可怜,固守于给出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归纳思维的训练不足。人们的认识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循环往复、不断深入,因而,人们总是交替地使用归纳与演绎两种思维。但是,就思维差异而言,归纳思维更鼓励学生不断探究、发现和创新,更受关注。

2.过于固守预设。

每一节视频课例的节奏舒缓有序,讲练结合也是合理的,学生乐于解决问题的表现比较突出。但是,少有学生之间灵感的碰撞,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总是在教师预设好的圈子中打转转。追求规范、程序和控制的课堂能够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完整性,却不太容易根据课堂调整学生状态和改变策略。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仍是教学实践中的一门艺术。

3.疏远生活体验。

教育要回归生活,然而,从视频课例中表现出课堂与生活的分隔与疏远,很多时候课堂里的发问没有生命力。课堂文化不能拘泥在机造空间里。

四、课堂教学文化的重构

1.行为文化――互动中的开放与生成。

课堂教学的行为文化,主要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风气和学习风气。视频课例资源可以将有效的教学行为和无效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在两者的差异中寻找与有效教学正相关的教学行为,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控制和选择。

从教师的行为来讲,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利于不同学生的发展,给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面向全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需要动脑筋,面向全体的关键就是分层教学,要做到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文化的主旋律,和谐的课堂文化要有三声(读书声、辩论声、掌声)、三话(真话、实话、有创意的话)、三交(交流、交锋、交融)。

2.精神文化――互动中的探究与质疑。

新课程改革中,师生逐渐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记忆性教学文化,建立起以知识建构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性教学文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努力创造“问题―假说―检验”的探究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探究式教学实质上就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因此,教师应敢于让学生提出质疑。我校一直在进行“五步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从2008年开始至今,在课堂中倡导以“问题为纽带” “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

大数据时代,学习无处不在。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能否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是网络文化带给我们的焦虑,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现在,学生价值判断力弱化的现象一定要引发关注。教师应为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感到欣慰,还要乐于支持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新课程提倡实现“三维”目标,单靠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唯一的课程资源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求真和创新的精神。

第3篇:教学环境建设范文

要发扬雷锋“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校长及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要站在服务的角度,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为学生创造适宜学习的校园文化,为学校提升良好的发展空间,行政重心是为教师教学教研及专业成长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支持,为学生成才提供最有效的后方保障。要求首先要制定好领导规章制度,强调服务理念,明确岗位职责,把服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和一种文化,并养成习惯。要积极发挥工会组织和教代会的作用,关心教职工生活,充分保障教师的民主和各项权益,形成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工作局面。

2.管理行为公平化。

民主、公平是服务型学校管理的基石,要发扬雷锋“一块砖”的公而忘私精神,学校一切的管理行为及制度都应建立在公平、公正从全局出发的基础上。要建立师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教师德、能、勤、绩的科学评价体系和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各种制度和考核结果要公开、透明,有问题要公开解决。要完善校务公示制度,认真实施校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保证学校各项事务的透明和公信度。

3.教师培养人文化。

学校一切工作的执行,都是以教师为核心的,让所有的教师感到幸福,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要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的人文化管理,坚持以欣赏的眼光看教师,为教师提供宽松和谐的工作与学习环境,引导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追寻有意义的快乐。要关注教师的发展,特别是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把促进教师的发展作为人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要建立教师成长计划和培养机制,并最大程度地给予支持和服务。要发扬雷锋“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提升协作意识。协作是一种甘为他人服务的理念,协作意识是服务型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要通过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活动培养协同作战、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和文化意识,为教师整体成长搭建平台。

4.学生教育人文化。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个性差异的人、有自主精神的人。我们要通过营造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让校园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乐园;要尊重学生,以鼓励为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抓好学生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多用激励的话语,对问题生提倡赏识教育;要丰富校园文化,并突出学校的文化特色,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心灵得到陶冶,情操得到升华;要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建立多种学生活动团体和课外活动小组,经常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志愿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并明白自己就像一片“树叶”,懂得感恩反哺,将来回报社会。

第4篇:教学环境建设范文

【摘 要】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在近阶段内得到了快速的前进和发展。其中,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教育工作者总结了多年来的教育经验对教育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对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专业设置进行了改革。本文根据电大对教学资源以及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来看,对其网络学习环境的具体意义进行解析,谈谈在电大网络学习环境和对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探讨了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资源建设。

关键词 网络学习环境;教学资源;探析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电大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专业设置上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革,紧跟时代的发展,对自身软件设施以及网络相关硬件的建设加快,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制作,为学生的远程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进行建设。从电大的实践分析得出,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对网络学习环境的适当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质量进行提高,对其办学规模以及办学效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网络学习环境的具体意义

学生用来学习的场所以及条件就是基本意义上的学习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相关的网络设施以及计算机条件,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远程学习。在对远程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进行建设时,不仅要具备有关于信息传输中相较完备的硬件设施,其需要传递的信息还需要具有多媒体、数字化、能交互以及网络化等多方面的特点。

如今信息的传输有着多种方式,综合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先进技术,除了以前的电信、卫星电视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如今又开始大力研究云平台和云技术,以此来更好的共享信息资源。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有了好的信息传输网络,并不是远程学习的网络环境就已经具备,除了获取信息资源之外,还需要教师能够和学生之间及时沟通,协作式学习,这样知识才能够被真正掌握。在教学资源方面,不能够对传统学校课堂教学教材照搬照抄,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可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自测练习以及虚拟实验等。在媒体形式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先进媒体技术。

在远程学习中,网络学习环境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其所提供的学习环境可以让所有学生进行使用,具有方便各个地方的学生采用的特点,能够做到教学资源以及信息的共享,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服务。同时,远程教育还应该是一个闭合系统,可以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这样教学目标才可以得以实现。总之,要想构建良好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环境,仅仅大力建设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不行的,它还需要保证有合理的教学平台和完善的教学资源,并且还需要支持远程学习服务体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开展远程开放教育。

二、对电大教学资源以及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

在进行远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分离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网络环境中相关的媒体资源进行对知识的汲取,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在对网络环境以及教学资源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其资源需要具有的三个特性,自主性、交互性以及开放性。

其中,教学资源中所具有的开放性是指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的相对开放,还有对学生学习形式以及内容的适当开放。具有开放性的教学资源在进行使用、配送以及传输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的时间以及地域限制,学习方法相对灵活,方便所有学生的采用。教学资源的自主性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对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进行选择,对自身学习的时间以及学习过程可以充分掌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积极性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学习兴趣进行激发。通过合理的组织建构课程内容,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促使新知识结构的形成。还需要注意的是资源的交互性,就是创设一种环境,来让学生可以和教师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协作式学习以及参与式学习。

三、加强电大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议

3.1大力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软件

要结合电大远程教育的特点,结合目前的条件,来对网上学习平台操作性能不断提升,对教学信息库以及应用系统不断的开发,从而将更加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给学生。除了自主研发之外,还需要大力进行外部引进,不能够只注重数量,需要保证实用和经济,对资源建设方案进行合理选择,促使学生可以自主学习。

3.2要合理设计网上教学资源课程,构建质量监控体系

在对某一门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进行制作时,需要对课程的特点以及专业性质充分考虑,结合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将网上教学资源的交互性充分体现出来,更好的支持和服务于学生学习。对网上教学资源的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除了专家监控,还需要结合学生监控,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来抽查和普查网上教学资源,奖励那些优秀的教学资源,整改那些不合格的教学资源,不断提高网上教学资源的质量。

3.3加强网上资源建设的规划

对网上资源数据库进行统一构建,促使共享资源数据库得以实现,这样不同单位之间就不会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要科学合理的规划网上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网络课程、电子图书馆以及虚拟实验室等,那么就需要合理规划这些信息资源,对其合理分类;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有目的和重点,并且分步骤进行,对网上资源结构进行优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相关的网络设施以及计算机条件,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远程学习。其中,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对网络学习环境的适当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质量进行提高,对其办学规模以及办学效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任为民.电大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2,15(8):193-194

[2]伊廷华,张潇予,李宏男.高等院校网络学习及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探[J],2011,15(9):128-129

[3]李卫民,胡梓平.基于“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实现网络学习环境的技术管理[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0(6):195-196

[4]葛晓春.远程教育中网络学习环境和信息资源建设[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28(6):191-192

第5篇:教学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教学团队 外部环境 优化方案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探索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职院校在完成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确立后,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到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上来,尤其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为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本文提出了环境优化策略,具体如下:

一、学校文化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沃土

学校文化是立校之根基,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也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同时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又为学校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参与和付出,同样也应该为教师的精神世界和自身发展提供需求,学校优秀文化应该成为教师团队成长的沃土。

二、院系二级管理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支撑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都建立起了院系二级管理体制。通过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使管理重心下移,使其成为有一定自的教育教学实体,形成了以系部为中心的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工作管理体制,同时师资队伍建设成为系部建设的主要工作职责。院系二级管理进一步扩大了系部办学的自,调动了系部办学的积极性,激活了教育内部的活力,提高了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

任何组织的建设和管理都离不开组织规范、制度约束和政策激励,而这些又是影响组织效能发挥的主要因素,这些来自于社会的、组织的规范就构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政策)环境。制度规范是否公正合理,激励机制是否到位和具有可操作性,不仅影响到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教学团队的生态情感智力水平,而且也将影响到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效能的发挥,制度建设对教学团队的成长作用显著。

(一)创建教学团队师资培养机制

学院要制订教师下现场锻炼、名师评定及奖励办法、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教学团队师资培养机制,以优质公开课观摩、教学比武、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等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教学名师、培训名师为中心,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扬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在团队建设中快速成长。

(二)建立有利于教学团队形成的激励机制

针对高职教学团队的激励应该是多样化的,既要考虑团队整体的激励,也要考虑团队成员个体目标达到后的激励。学院应努力营造宽松的氛围,给予教学团队相应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持、物质支持。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成员给予物质、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倾斜鼓励政策,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应有专项经费保障,把教学团队建设与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把教学团队优秀标准与衡量这些项目建设的成效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团队的成果给予必要的物质激励,从而从目标激励和情感激励两方面激发教学团队开拓上进、开放创新。

(三)创建切实可行的教学团队评价考核机制

学院应摈弃过去只看重业绩、轻视发展的做法,制订教学团队评价办法等考核制度,加强过程考核,将团队业绩、个人业绩及个人的发展相结合。一方面,要关注专业团队建设可达到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提出阶段性的任务指标,如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本教材建设等,把教学团队建设看作学院的重点建设项目,强化教学团队的建设质量,并进行过程监控和督促。另一方面,要建立优秀教学团队的评价指标,指标的权重根据建设周期及不同专业而不同,分成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此外,还要关注教师在团队中的发展,引导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发展方向,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师的能力以促进其完成目前的任务或达到将来的专业建设目标。

(四)教学资源建设是教学团队成长的场所

学院须积极探索教学资源建设的规律和运行机制,优化、整合立体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整体水平,为教学团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场所。首先,要使教学资源建设科学化和系统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离不开教学团队建设的整体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不同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特点,建设符合教学团队需求的与企业对接的实训基地,使团队教师能利用实训场所开展教学、培训和鉴定,开展横向课题的研究,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其次,学院要为教学团队提供开展教研教改所需的专用活动场所。教学团队可以利用场所定期召开专业研讨,制定专业建设方案,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再者,要加强网络信息平台的整合,优化网上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可以利用此平台,及时交流、沟通,并通过对网上教学资源的持续开发、使用、反馈、积累、整合,形成具有专业、课程特点的网上信息学习环境平台。

参考文献:

[1] 杨近.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第6篇:教学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育,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

一、引言

工业设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将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它将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艺术、文化等相结合,以实用与美学并存的产品视觉形式去创造、展示美好的生活,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业设计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我国工业设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工业设计教育的特征

1.创新性

创新性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工业设计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因此工业设计教育必须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这就要求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挑战传统的意识,勇于探索和自我否定。

2.实践性

工业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工业设计教育的体系中必须体现出实践性的特征。通过科学的设计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业设计教育的能力培养应该包括动手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口头及书面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3.综合性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与艺术、工程技术、社会学、市场、心理学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得工业设计教育也具有了综合性、跨学科的特征。如何在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中将各种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对设计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4.多样性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各学校教学体系间差异,使得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的,难以形成统一的培养模式。又因就业市场对工业设计人员的需求各有侧重,多样性是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

三、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工业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培养高水平工业设计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设计实践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必要手段,对于提高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极具创新意识的工业设计师有重要意义。

四、工业设计专业建设开放式实践环境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传统实验教学观念已经难以适应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而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开放式教学以学生为实践教学的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而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完善的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为基础,因此工业设计专业建设适合运用自身学科专业发展的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来培养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

五、工业设计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

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依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硬、软两个方面。 前者包括资金、实验场所、实践教学基地、仪器设备及其他有形的物质载体;后者包括学术梯队、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学术氛围等。

1、工业设计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的特征

工业设计学科的特点要求其开放式实践环境既对本专业师生开放,也对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师生开放;既对校内开放,也对社会开放。宽泛的开放模式可满足不同程度使用者的需要,为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提供拓展空间,又为学科交叉和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宽松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能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自我实现。

2、 工业设计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的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是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的载体,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工业设计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设计工作室:用于完成前期设计方案的的构思、讨论与表现,主要以宽松舒适的办公环境与相关设备构成。

(2)模型制作工作室:用于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设计竞赛等的产品模型制作,用于验证前期的设计方案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数字成型工作室:用于完成先进数字成型技术的实践教学和相应的科研工作。其主要实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相关的先进数字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4)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实际设计课题,提高设计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主要以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建设。

(5)网络平台:用于整个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的管理,以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物理实验设备进行网络拓展,使工作室做到全方位的开放。

3、工业设计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的软件建设

开放性实践教学环境的硬件建设是学科专业发展的物质载体,软环境建设则是其灵魂所在。开放式工作室软环境建设涉及人员素质、管理制度、学素氛围等诸多要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要有人才。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离不开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懂技术、善管理、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学术团队。这支队伍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既要掌握相关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与发展动态、掌握各类实验设备的使用、维护知识,还应具备创新的激情、学习的兴趣、现代管理的能力。它是由学科带头人、教学与科研骨干和实验技术人员组成的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的学科专业团队。

4、以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为依托,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在重视物质环境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营造宽松和谐,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和工作环境。通过开放式工作室作为技术平台,打破院系之间的界限,整合学术资源、汇集学术队伍。让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探索和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从而推进学科和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在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中还应该注重师生团队精神的培养。由于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只有通过多个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协同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把握设计任务,然后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最终完成设计任务。

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沟通更加充分。基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将知识结构和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组成设计团队,围绕着同一设计课题进行分工协作。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

六、结束语

开放性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软硬件建设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正真建立起能有效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在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下,实践课程在设计教学工作中将起到引导学生总结、领悟、再提升的作重要用,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教学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环境;教育生态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1-0073-04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环境已不是狭义上的空间范围,而是信息系统的一个群落的概念,它是以现代教育为目的,信息技术为基础,集中协同控制多种现代视听设备,以及灯光幕布等环境设备,营造现场演示与实时交互的教学系统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分为多媒体教室教学环境和非教室类多媒体教学环境(如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音乐厅、大礼堂等),本文讨论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是从多媒体教室教学环境来阐述的。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门教育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其主要特点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本文把多媒体教学环境看着是一个有机、复杂、统一的生态系统,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提出平衡、动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对策,期望对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规范建设、科学管理及未来发展提供些参考意见,进一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的现存问题

1.规划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不仅与社会环境、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等诸多方面的体制有关,而且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再由于缺乏严谨的顶层设计和统一的建设标准,往往是根据现阶段的教学需求来建设,而无整体统一的规划,再加上受到经费、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一次性投入就能满足全校教学的需要,往往需要分期分批来实施,多媒体设备品种繁多,规格不一,导致设备的不兼容,而且多媒体设备可拓展性弱,只是满足基础性应用,忽略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一步设计与规划。

2.设计方案问题

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根据学校的需求分期分批建设的,常常是每一次建设中标的都是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厂家理念不一样,其操作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及功能也不尽相同,这样教师就不得不适应各种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使用,这让管理者和使用者都增加了不少的麻烦。

物理环境、设备选型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一个规范问题,由于无标准可依,建设方案工作组只能根据以往经验、调研情况以及知名厂家提供的设备与集成服务来制订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期建设的兼容性。而厂家设备的生产也无统一的标准可依,厂家相互平台兼容性也不够,这也造成了后期建设的瓶颈问题。

3.系统集成问题

系统集成同样存在一个标准问题,各个施工厂家有各自的理念,系统提供的参数指标各不相同,提供的系统原理方框图、设备布局图、设备的选型和配置接线图及说明文件也各种各样,有的甚至就没有集成图纸,就简单配置与连接成型。

施工进场注意到了不影响正常教学,施工准备上也比较充分但在施工操作上,如辅材的质量、线缆的铺设、设备的安装、细节的处理等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二、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教育生态学分析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育主体与教育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它们共同构成教育生态系统。各级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和外部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局部的变化都会引起连锁反应。

1.规划问题的生态学分析

规划,意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从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规划来看,首先缺少良性体制的支撑,现行的行政体制与现代教育的管理制度的冲突,采购与使用分离,行政力量参与较多,所以不可能做到系统的全面的顶层设计。其次是缺失动态平衡的观念,长远目标不明确,只是关注了前期设备简单的堆积,较少考虑后期的运维、应用与发展等,认为一旦软硬件到位,后续应用就会自然跟上,对应用规划和成本绩效没有做特别的设计和考虑,再加上对未来发展趋势了解的缺乏,前期工程与后期先进技术的衔接不合理。最后是缺少以人为本的观念,忽视把对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顶层规划设计最基础性、最硬性、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依据,没有做到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公平教育,体现更多的人性关怀;对教师来说,同样忽视把教师作为教育生态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因子,教师成为了技术的奴隶;忽略了对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管理者的人性关怀,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得不到解放,服务价值体现不了。正是缺少了这些生态观的考虑,多媒体教学环境也就难以得到明显的改善,最终导致了系统在整体优化和实践应用方面出现的呆滞局面。

2.设计及系统集成问题的生态学分析

从目前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设计及系统集成存在的问题来看,首先是缺少顶层设计,导致“花盆效应”(也称局部生态环境效应)。没有详尽的长远总体规划和近期目标的指导,缺少先进的发展的理念作为支撑,每次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环境的改革,缺乏面向使命(环境与人的融合)释放效能的设计思路,如果仅局限于满足目前的某一功能需求,脱离于校外多媒体环境的发展,还在最习惯、最容易的传统的建设中,会很容易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其次缺少标准,从基础教室条件到音视频技术都缺少相应的标准,只是凭经验使然,更做不到互联互通。值得庆贺的是最近刚颁布的中国教育技术行业标准之《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给我们的后期的建设带来了福音。最后是缺少人性关怀,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公平教育,实现自主发展,我们看到,教室的投影的亮度并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投影幕的画面,座位的设计并不能排除视角的盲区,多媒体讲台的设计不能满足人机工程学要求,更谈不上人性化。

三、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的生态化策略

多媒体教学环境本是一个有机、复杂、统一的生态系统,依据刚颁布的中国教育技术行业标准之《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结合实际建设的需求和学校状况,从规划设计和系统集成生态化的角度去科学建设,不搞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的“”,坚持耐度与最适度原则,克服“局部的生态环境效应”,优化教学环境与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这将是建设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主要使命。

1.建立运行机制,保持政令通畅

要想突破体制制约,适应信息时代的组织,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与协调,必须将重要的决策权从行政管理转向学校管理,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科研、财务、基建、图书馆等的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需求,按照学校的办学方针,设计、指导、实施和实践教育信息化过程。领导小组下设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对信息化技术方案进行把关。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可设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中心领导兼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秘书,详细制定本校相应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验收规范》等规章制度,学校信息化工作就会形成合力,决策更加科学、高效,建设与管理的运行机制日趋完善。

由此学校上下对教育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视,在学校发展规划、党代会报告、职代会报告、学校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学校工作计划中对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工作都有专门阐述,可见,组织的建立、完善机制的运行将有利于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的顺利开展。

2.做好顶层设计,谋划发展战略

多媒体教学环境的顶层设计首先要明确中长期目标:面向使命(环境与人的融合)释放效能,在设计时才能处处体现这一宗旨,然后细化分级目标,支持不同类型学习,根据自身的类型进行整体设计调整,例如协作学习时设置与现实环境对应的虚拟学习支持系统、远程学习时提供虚拟实验系统等等,帮助学生进行协作和交流。其次空间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讲究科学性,空间、通风、采光、内部造型、色彩运用等都要与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紧密联系。如空气新鲜能使人大脑清醒,心情愉快,提高教学效率;教室墙壁和桌椅的颜色不能过于强烈和鲜艳,避免学生兴奋好动,分散注意力。再次要慎重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要多样,教学手段要可选,必须充分重视信息的反馈与调控,整合课堂与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还要为未来的技术发展预留空间。实施从以“物”为中心的低级态向以人为中心的高级态的战略转变,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弥合不同种群的优势与弱势,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合理竞争和协调配置在以“人本”为核心的应用中使得整个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这个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一种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3.以应用为导向,科学论证方案

针对学校的基础情况、实际教学需求和经费能力,以应用为导向,对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规模、层次等做好决策。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根据学校委托的项目成立信息化建设监督小组,根据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具体要求,制定技术方案编制的基本原则,确定项目工作小组的人员构成和责任人。监督小组组长由中心党支部书记担任。

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具体项目技术方案的编制、市场调查、询价等工作,形成可行性论证报告、技术方案、招标采购建议书。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方案的设计需要不断的优化,技术方案的制定应遵循科学、先进、经济、实用的原则,需经过项目工作小组充分调研、集体讨论形成。对于意见不一致的或有多种选择的方案,应将不同意见或各种方案报中心领导,中心组织校内外专家对项目工作小组上报的技术方案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报学校领导和设备采购部门。

项目工作小组应对所需采购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性能、技术参数、市场价格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根据科学、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招标采购建议书,对拟购置的仪器设备的品牌、型号、规格等进行详细描述,提出建议。除专业性较强的仪器设备外,应推荐至少三个品牌的同类产品。项目工作小组应对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进行详细的考察,对投标单位的资质、实力、信誉和售后服务等进行审查,择优选择至少3个单位,由中心向学校设备采购部门推荐。对企业信誉差、在我校既往工程建设中技术和服务质量差、没有兑现合同或承诺的单位,亦应向设备采购部门说明,作为设备采购部门对投标单位的审查依据。

4.关注标准,以人为本,系统推进,体现教育公平

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设计应更多地体现对于组成教育主体的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关注。在技术设计与应用上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如在设计方面应体现绿色环保和无障碍设计。欧美许多政府机关、大学和企业都接受了一些绿色环保标准,例如能源和环境设计的领导力的论证(LEED)。LEED评估系统在五个方面关注人和环境:可持续的发展、水资源的利用、能源利用率、材料和资源的选择、室内环境质量。对于多媒体教学环境而言,往往需要考虑教室的节能、绿色、环保,使用的灯光的节能性,使用的油漆和涂料等有机化合物的挥发性,课桌黑板使用材料的安全性等。无障碍设计也是未来多媒体教学环境人性化特性表现,通过标准化的设计,智能无障碍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可以满足一些特殊人群学习者的需求。

未来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人性化还应体现在未来课堂能充分解放教师被技术的束缚,更多地关注于教学过程本身。如使用物联网技术,在合适的情境中用手势或语言就可以自如地控制投影、计算机、灯光等,将最适合的技术与有效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人与物产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其注意力。从本质上真正的“让技术回到教育的幕后”,让教师尽情地释放教学的激情。

对于学习者而言,未来多媒体教学环境要让学生有充分实践和问题解决的机会,例如,在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中,学生可以在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故障中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技能,利用现有的场景去实践去练习实际任务。未来多媒体教学环境要适合情境学习。例如教学者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多媒体设备(声、光、电)及物联网技术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

5.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上升螺旋式的建设模型,强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余胜泉说,当技术成为环境中的一部分时,它必然会对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石产生一个革命性影响——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正从个体认知转变为分布式认知,即人与智能设备的协同认知,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这是现代人应对日益复杂社会的基本认知方式。

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如多媒体、移动通信、电子白板、Weblog、云计算、物联网),人们总是将其引入教育教学中,或作为教学内容,或作为教育环境中的装备,但是每一个设备都有自己在教学中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并不是尖端的就是最好的,用技术解决教育的问题,而不是让学校成了新技术的实验场。

以应用为导向引领的思路则是先调研实践应用以及人的发展需求,围绕需求问题的解决,确定目标,分析条件,制订方案,综合评价,优化方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并建立实施中的检查、监督、反馈、评价等制度。坚持以“人本”为核心,坚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弥合不同种群的优势与弱势,协调配置各生态因子,科学的搭建多媒体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图2模型。

以应用为导向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系统会将离散的设备打通,形成信息流,让不同系统、不同部分的信息流动起来,实现无缝对接。比如,物联网真正用于教学,信息流形成之后,当教师与学生进入课堂后,课堂的设备会根据身份识别提供相应的服务,教学设备会自动启动进入到待用状态,只要教师发出指令,播放一段视频,这时相应的各个设备系统就会自动运作,从待用状态进入服务状态,老师无须像以前手忙脚乱地打开计算机、投影机、投影幕等。

此模型在实践中促进信息流通,形成动态平衡:关注系统与人相连,系统自然地融合于建设业务之中,推进流程再造,有控制的打破旧平衡态,有目的地创建和发展新的平衡态;从关注眼前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将人、技术、实践融合在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活动中,通过有效问题的解决,螺旋式地实现自上而下建设驱动转变为自下而上应用需求驱动,最终能够持续、深层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融合与创新发展。

四、结束语

从生态的角度探寻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的发展路径,完全符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历史规律,生态化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发展的基本路向。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是一个处在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多种环境因子下,由经费投入、教师能力、管理者能力、厂商技术等生态因子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我们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能动性,分析各种限制因子,坚持耐度与最适度原则,克服“局部的生态环境效应”,优化教学环境与过程,提高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教学效益,使得这样的系统能动态、平衡、稳定、持续地发展下去,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教育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及其优化配置研究”(10YJCZH150)和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11年度课题“基于B/S模式的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的研究成果。

第8篇:教学环境建设范文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教学资源 教学环境 教学管理

论文摘要: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必须合理规划、分步建设、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本文从高校多媒体教学建设发展思路、教学管理、环境建设和教学资源应用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并结合实际提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计算机为基础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的集成技术,可扩展为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一般称之为多媒体技术。由于它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便于操作、交互性强等优点,使得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势头锐不可当,从而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的辅助手段,对于合理规划、分步建设、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探讨综合类高校多媒体教学建设发展思路、教学管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一、多媒体教学建设与发展思路

由图1可见,影响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校、管理部门、学院、教师、学生、环境、资源、教材、课件、方法、管理等。因此,要提高多媒体教学的绩效,必须从整体着眼,从具体人手,进行综合规划,重点建设,扬长补短,优化体系。

指导思想: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重点,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是目的。

建设思路:多媒体教学建设要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系统优化,综合利用;完警环境,丰富资源;加强培训,扩大应用;强化管理,提高绩效。

发展目标:通过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构建基于校园网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网络化学习平台、现代化管理平台”,建设以“资源共享系统,网络中控系统,课程中心系统、自动录播系统”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教育现代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信息化、应用普及化、学习自主化、管理科学化。

二、多媒体教学管理

(一)制度建设

对多媒体教室建设、管理、使用、维护和多媒体教学培训等实行“一方主管,多方配合”,“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模式,形成完善、配套、规范、统一的多媒体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使多媒体教室建设、使用和课件制作等行有标准和作有依据。如制订《多媒体教学要求及管理规定))((多媒体教室建设标准》《多媒体教室管理办法》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规范》等一系列文件,形成建设、培训、申请、使用、维护、评价等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管理程序,管理到位。

(二)激励与约束机制

要形成定期的课件立项、质量检查、评优表彰等奖励配套制度;在约束方面,实行多媒体教室使用申请制度、设备操作持证上岗制度、课程认证制度、课件准入制度、首次试讲制度等。

构建由“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评价”三大系统构成的优化的多媒体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内容如下:1.质量管理系统:着重于制度建设。构建以学院管理为主,学校、学院、系(所)三级管理系统。2.质盆监督系统:着重于过程管理。构建自检、互检和抽检系统。3.质量评价系统:着重于目标管理。构建由社会、学校、院(部)等层次构成的质量评价系统,对未达到多媒体教学预期效果者限期整改。重点建设“课程中心”,实现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和教学质量的准确评判。教务处定期将各学院多媒体课程教学质最的评估结果上网公布,并与各学院的教学经费分配挂钩,以调动学院主动抓多媒体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三、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

(一)多媒体设备管理平台

建设可视化多媒体网络中控系统。这样可以实 现:

1.优质课程资源的实时共享。由于校园大或多个校区,相当一部分选修课以及主辅修双学位的课程由于学生分散或选课人多,教务很难排课。不是教师疲于奔命就是学生往返奔波,同时学校每年举办的多场水平很高的学术报告会,由于会场面积所限,受众很少,教师、学生对此反映迫切,而网络中控就能够解决其问题。

2.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中控,在办公室实时地检查每个多媒体教室内师生上课情况。不必因为到教室内听课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干扰。

3.多媒体教室管理服务的高效率与高水平。安装网络中控后,如果多媒体设备发生故障,教师立刻拿起讲台上的电话,这时主控室的监视器会自动弹出该教室的画面,可排除简单的故障,经过沟通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值班人员可以把教室的计算机界面接管过来,排除故障。

同时对遍布各教学楼的多媒体教室的所有设备与系统都能够统一进行管理,对教蜓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间、次数很方便的进行统计。

(二)多媒体设备的配置

1.多媒体教室。根据40余所国内高校的调研和我校的使用情况,我们认为,综合类高校的多媒体教室率70%,座位率80%,多媒体课程率90%,多媒体教室满足率100%,并注意大、中、小多媒体教室的合理搭配(使其比例大致保持为3 : 5 : 2),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在不同的学科中,多媒体教室率可有不同,如医科最好100%,理工科要达到80%以上,文科(含经管)可适当减少。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功能加强,所以一般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可以简化为:计算机、投影机、中央控制系统、功放、音箱、无线鼠标、投影屏幕和控制讲台等。

2.建设精品课程自动录播系统。为了交流推广和资源共享,教育部门规定,凡申报和被批准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必须全程录像,挂在网上。这样除建设多个固定式自动录播系统外,还需要移动式车载录播系统或流媒体便携式录播系统,流动使用。

3.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容量较大、并发数较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用于收集和存放包含动画、图片、文本、声音、视频等多种类型、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以及教学录像节目、多媒体视频素材、多媒体软件教程、网络版教学课件等各种教学资源。资源库至少应包括多媒体资源库,教学录像节目资源库,多媒体视频素材库,多媒体软件教程资源库,网络版教学课件子库,精品课程库等子库。

为便于检索和提高运行速度,按文、理、工、医等学科门类分区存放有关教学资源。

对以前的包含动画、图片、文本、声音、视频等各种类型的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数字化转换;今后对教学录像节目、多媒体视频素材、多媒体软件教程、网络版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各种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不断丰富、建设和应用。

(三)多媒体课件平台

建设集课程展示、课程管理、师生交流和课程建设于一体的“课程中心”,用以实现“充分展示教学体系和教学成果,有效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构建开放的共享型教学资源体系,营造高效易用的网络教学师生互动环境,提供合理的课程管理和评测工具”的目的,进而搭建学校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教学与管理平台。用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信息,如动画、图片、文本、声音、视频、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等制作和存放。

建立“课件支持中心”,采用集中面授、分散自学、常时指导等方式,对教师进行教学课件开发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多媒体课件设计、多媒体素材获取、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培训目标是使所有教师都能自己制作合格课件,以杜绝粗劣、不合格课件进人课堂。

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能力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建议在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中,增设《现代教育技术))和《大学教学方法》等课程,并实行新任教师“首次试讲”制度。培训目标是使教师能独立策划自己的教案,开展多媒体教学设计,显著改善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

课堂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从而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目的。教育技术只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辅助工具,利用它,可以把复杂的、口头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 5%来自嗅觉,1. 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一般人类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同时听、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而且通过图形交互界面、窗互操作、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对话。把多媒体技术引人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实行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创造了客观条件。

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通过将文字教材制作成多媒体软件,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将一些文字性描述用相应的图示予以显示;把一些长期缓慢演变的结果通过动画加以展现;把一些工作流程通过视频图像进行演示等办法,使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易于理解,便于掌握,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

要充分发挥课程中心的作用:1.以精品课程标准可实现课程网站,分类展示各级精品课程、推荐课程、教学组织内课程、各专业范围内课程;2.可实现互动教学:有知识点管理、智能题库管理(含规模复制)、智能试卷管理、自测、网络考试管理、论坛、答疑与答疑集锦管理等、可实现独特的教学考核管理(成绩平均分归一、最低分数线管理、加权成绩档案管理、学生学习预替等)、实现实验预约管理(嵌人式模块)等;可实现“一对一”到“一对多”的授课方式和考评方式;3.通过实时、客观、准确的数据汇总、统计和分析教学管理评估;4.由于考虑了保护教师知识产权,教师可通过权限管理针对内容、时间、对象,进行资料建设、应用和互动教学;教师可通过设置将教学资料、课程录像设置为在线观看,不能下载。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教育技术的选用不是越新越好、越全越好,而是根据需要辅助表达的对象,立足现有的教学条件,因地制宜,把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科学的优化组合使用,达到扬长避短、相互补充的目的。

第9篇:教学环境建设范文

1961年斯坦福教授John McCarthy 提出计算资源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工业基础,类似水、电、气和通信;2008年推出Google AppEngine云计算平台,如今各大全球知名厂商(IBM,MicroSoft,联想.)跟进云计算方面的研究。

对于云计算,可以理解为从网络计算演变出来的新技术,网格计算技术具有资源异构、机构多样性、组织虚拟性等特征,并且以科学计算为主,通常采用高性能计算机完成相关任务,解决问题的方式同环境紧耦合相关。相比云计算来看,云计算并不强调资源异构性、而机构相对单一、大量使用虚拟机技术等特征,主要面向商业应用领域,更加贴近使用者;不需要使用高性能计算机完成某项任务,通常采用普通的服务器集群完成计算等任务,实现松耦合环境下的海量数据处理。

1 云计算技术概述

云计算(cloud explanation for cloud computing)用五个单词对其进行概述,分别是高效低成本(Cost efficient)、海量大规模(Large-scale)、水电式使用(Usage-centric)、服务交付新模式(Delivery model)、优化的应用类型(Optimized)。云计算即是商业模式的变革,也是技术的革新。60年代麦卡锡指出计算可能有一天将被组织为公共事业。发展到今天云计算机证明了麦卡锡的观点。

云计算分为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三个层次,从规模上看分为超级云服务、中等云服务和微型云服务。超级云并发数量级别大于108,提供大众上网最常用的功能,比如以google为实例的搜索、交友等服务,具有上万台云计算服务器的数量,主要使用在全球化跨国公司,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随着而来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中等云相比超级云规模有所下降,提供的并发数量级别小于103,提供例如CNN、亚马逊网站等常用购物、新闻等服务,具有数千台云计算服务器的数量,主要使用在著名公司和研究性大学里,投入资金很大,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生活在云计算时代的每个学校、机构、教师、学生等等,无论你是否拥有雄厚的资本或领先的技术,都可以感受云计算给大家带来的服务。

云计算提供三类服务:I a a S(基础设施)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虚拟硬件资源,如虚拟主机、存储、/网络、安全等资源。用于无需购买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只需通过互联网租赁即可搭建自己的应用系统。典型应用:Amazon、Web服务和IDC。PaaS(平台即服务)提供应用服务引擎,如互联网应用编程接口/运行平台等。用户基于该应用服务引擎,可以构建该类应用。典型应用:Google AppEngine、IBM PureScale Application System、SAE。SaaS(软件即服务)用户通过标准的Web浏览器来使用Internet上的软件。用户不必购买软件,只需按需租用软件典型应用:Lotus Live、Salesforce.com。

2 云计算技术教学资源平台的分析

随着将来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变化、新技术和新方式的出现等一系列的变化。如果我在技术、架构、设计、应用方式、管理不进行优化(甚至重构)的话,将会面临更大的痛苦。下面主要阐述几个将会面对的问题:

1)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将来一些应用系统建设中,来满足员工、供应商、分销商、大众的需要。比如建设新一代的电子商务系统和新的Web 2.0应用等,对于这种新一代的应用它的特点就是负载量大(例如高并发量和高数据量),数据类型复杂(例如关系型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音频视频等等),业务种类繁多和需求变化快。即需要把应用的访问方式扩展到新一代智能手机上;所以有些应用的功能需要运行在Google Android 和Apple iOS(例如iPhone 、iPAD )上。并且由于移动设备本身存在的局限性(计算\存储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电池容量有限),相应大量的业务应用的执行能力大量移到后台。那就意味着业务应用的特点更是负载量大(例如高并发量和高数据量),数据类型复杂(例如关系型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音频视频等等),业务种类繁多和需求变化快。

2)满足绿色环保节能的需求

响应国家的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社会的号召,现在传统的建设数据中心和应用的思路带来很大的浪费,即带来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浪费更大的电能(从而带来更大的低排放量,据调查统计现在大部分用户的数据中心的电能的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值在普遍在2左右,也就是在服务器等计算设备上耗1度电,在空调等辅助设备上也要消耗一度电)。所以需要利用相应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让数据中心的PUE达到在1.5左右,并且降低对空间的占用和降低运维成本和提高运维效率。随着3G/4G LTE技术的发展,需要将移动互联网和桌面互联网连接在一起,真正实现广义上的互联互通。将应用与移动互联网,将开发者与使用者,将社会与个人,将企业与个人,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全部打通,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3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平台架构

很多云计算项目都是在做硬件虚拟化等一些事情,但是实施好的话也大大地提高了应用的可靠性、性能;和降低了维护成本(机器少了)和降低机房占用空间和降低了能耗(新机器的能源利用率更高、单位TPS值的功耗更低)但是数据孤岛、应用竖井这些最关键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1)数据开放平台,数据既是服务

需要采用新的思路,即把在企业中能够被支撑各个业务场景的业务应用系统所共享的基础数据全部放入到统一的数据存储池中,并且让这个统一的数据存储池提供相应的服务API让各个业务应用使用(查询、增加、修改等),各个业务应用系统不再保存和维护这些数据,与各个业务应用私有相关的数据有相应的各个业务应用进行维护和控制。这个数据存储池,称之为数据开发平台,统一相应的编码规则、数据元定义等等。

2)统一用户管理中心

建设一个统一用户管理中心系统(UMC)以避免上述所述问题的时候了,它主要要达成以下的目标:

统一用户管理中心系统( UMC )统一完全管理和控制相应的用户、组织机构、基础权限控制信息,以形成一个完善地用户认证、用户授权机制。业务应用(不管新应用还是老应用)不再保留自己的用户认证、用户授权信息,不再需要建设单独的用户、组织机构、基础权限控制等模块,除非是和应用特定需求密切相关的详细的数据访问权限信息。

业务应用通过统一用户管理中心系统( UMC )提供地API来完成相应的用户认证、用户授权。

让整个企业的IT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SSO)更加简单、快捷、有效。

统一用户管理中心系统(UMC )的数据信息其实是主数据的一部分。